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3:55

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篇1

动态心理健康档案形成于个人社会活动中。对大学生来说,动态心理健康档案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高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从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的概念及意义入手,对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意义;建设

进入21世纪后,社会经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伴随快节奏生活来临的还有人们或大或小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大学生亦不例外。近年来,高校自杀、杀人事件频出不穷,从“马加爵事件”到“药家鑫事件”再到各种“自杀事件”,不断地在高校中上演着。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大学生本身的心理健康因素。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就要求直属高校对所有大学新生建立动态心理档案。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及各种悲剧事件的减少,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

一、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概念及其意义

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是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一种记录,这种记录基础为大学生在校动态生活经历,其分析、记录的过程是与大学生生理心理特征结合起来的,是一种能够对大学生一个时期中的心理困惑、挫折、变化等动态过程进行反映的档案。作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在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三部分,即学生基本信息、心理测评信息和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记录。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学生本人的一些基本资料,如学生家庭、学习和生活情况等。通过学生的基本信息,可通过这些背景资料对大学生心理进行分析。学生心理测评信息主要是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心理所做的测评记录,其中除了有学习心理记录,还包括学生交往、择业等心理活动的记录。学生心理咨询信息主要记录了学生在接受心理咨询方面的时间、内容及具体表现,心理辅导记录主要是学校根据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的一些辅导与跟踪记录[1]33。

对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建立,是对大学生全面的关注。保持学生身心健康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我们对身心健康的认知当前还比较片面,更多时候关注的是生理方面的健康,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健康则有所忽视。其实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甚至比生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大。对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建立,不仅有利于学校与学生,而且有利于家庭和社会,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大学生作为国家与社会所需的人才,在国家建设发展中占据着主力军和接班人的位置,大学生群体心理一旦出现问题,无论对国家还是社会都会造成很大损失。对大学生动态心理档案进行建设,可以使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掌握,更好地干预和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从而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从而保证大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校园环境的和谐健康,使大学生家庭能够更加完整和幸福。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通过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将会更加全面,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够实现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其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通过动态心理档案能够对自己有更深刻的了解,针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寻求帮助,在以后的道路中可以使悲剧事件发生率降低,对社会更好地适应[2]78。

二、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对策

1.对大学生动态心理档案的内容进行确定。大学生动态心理档案中除了要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等各种基本情况信息外,还应包括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大学生成长环境主要是其家庭成员的学历、职业、教育、经济等情况。动态心理档案在内容上还需纳入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及心理创伤时间;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普查的测试记录也是大学生动态心理档案中应记录的内容,包括心理测试名称、版本、结果等;学生接受的各种具体形式交流的心理咨询的详细记录同样是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中必须反映的内容。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中确定的内容越多,对学生心理特点的反映将会越全面,能够给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的参考内容和信息[3]101。

2.通过科学测评,对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基本素材加以搜集。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各高校就应开始针对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普查。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课根据心理自评及问卷形式进行,不过这种测评需要立足高校学生群体特点,对问卷内容进行科学筛选,对适合高校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测量表和心理测试系统加以选择,从而为心理测试的科学有效性提供保障,使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基本素材的搜集更加真实可靠,使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更加权威。在开展心理测评的过程中,高校可以系为单位进行统一组织,测试前则需要测试培养每一位组织测试的辅导员老师,以从人员配备上给测试的顺利进行提供更加坚实的保证。测评程序主要为让学生填测评表,高校对学生的测评表进行统计,形成与学生人格与心理情况的基础描绘,通过这些搜集来的基本素材对大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建立。认真筛选调查与普查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将心理障碍倾向明显的学生专门分拣出来,根据类别对专卷档案加以建立。

3.对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培养和引进,对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结果进行分析。高校心理咨询师与医生一样,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高校应认清这一事实,对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加以培养或引进。虽然高校中与大学生生活比较熟悉的为学生辅导员,这部分人在学历、责任心上也都较强,但相对心理学专业人员来说辅导员在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中还是不够专业,仅仅依靠辅导员来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对于心理已经出现问题的学生。高校可以对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有意识地加以引进,也可以从高校中选拔心理教师接受心理方面的专业培训,只有在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基础上分析和建立起来的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才更加专业,其对大学生的作用才更加突出。动态心理健康档案作为一个系统过程,需要在大学生一进入高校就进行,在大学生们参加了心理测评普查收集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基本素材后,就需要这些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对学生测评的结果进行分析。根据测评结果,针对一些呈现出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心理咨询人员需指定相应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技术,对这部分大学生采取心理干预,调适学生的心理健康[4]66。

4.形成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并保持动态连续跟踪记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负责的老师,需立足心理档案建立原则收集、整体大学生动态心理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之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严格遵循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要求,整理和归档各种资料形成档案。大学生动态心理档案的建立过程是不断补充的,学生参加的各种心理健康讲座、辅导、咨询等都需要在心理健康档案中反映出来,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当保持动态连续的跟踪记录[5]40。这是因为,人的心理状况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是会存在不同差异的,作为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大学时期正是其心理健康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们的心理状况处于较大的波动中,每个时期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所以高校必须保证每个学期对在校大学生至少进行一次心理测评,并对每个学生实施连续的跟踪记录,使大学生心理动态数据保持动态与持续性,使学生每个阶段的心理情况都能够反映在心理健康档案中。

5.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动态心理档案进行建设和管理。在大学生动态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中,高校也可以借鉴大中型医院中对电子档案进行建立的经验,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动态心理档案进行建设和管理。与医院的比例相比,其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极为相似的,都是对一个人不同阶段的某种状况的反映,为了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查询与管理更加方便,高校应对电子档案的形式加以采用。高校可依托网络平台,建立高校通用的心理测评和心理档案管理平台。每个高校可在平台中设立不同的入口,学生通过注册的账号与密码即可登录平台系统,经过测试后平台会将测试结果自动生成,高校心理咨询师等建立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的人员即可从后台对学生的心理测评结果进行分析、记录,不仅能够使测评和分析的工作量大大减轻,而且能够对学生进行定期跟踪记录,促进每个学生动态心理档案的简单生成[6]87。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通过心理健康档案可提供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系统平台给学生的自我了解和完善,还可以实现对高校大学生的针对性关系管理,使高校管理做到有的放矢。所以,高校必须提高对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根据心理健康档案程序与方法认真建立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

参考文献

[1]李斐.健康大学———如何解决大学生心里健康问题[J].品牌,2011(Z2).

[2]李连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意义性与可利用性[J].山东档案,2012(2).

[3]王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必要性[J].辽宁经济技术学院学报,2010(6).

[4]孟玲.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工作的提升[J].兰台世界,2013(14).

[5]李向辉.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的问题及伦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

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篇2

关键词:心理社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09-02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形成了一定的常规工作模式,同时,随着教学实践的开展和教学环境的改变,加强心理社团的建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日趋明显。正确认识心理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结合现有的实践经验完善心理社团的建设,充分发挥心理社团的作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趋于完善,在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意义。

一、心理社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发挥心理社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的前提是对心理社团的重要性有充分全面的认知。正确认识心理社团才能对心理社团的建设提供正确的引导,才能有效的发挥心理社团的重要作用。

1.心理社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政府及各级教育部门的有关文件要求,各高校以1:3000-1:5000的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同时承担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咨询、宣传、科研及危机干预等工作,往往感到分身乏术,力不从心。为了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高校学生的每一个人身边,高校普遍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多层次教育网络体系。设立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是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基础,承担了联系学生和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部门的纽带作用,是将学生心理状况信息反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执行的重要载体。

2.心理社团承担发扬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学生自发组织的心理社团的作用必须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唤醒大学生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意识,这种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主动地去寻求帮助。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和辅导,变为主动地学习和调适,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所在。心理社团正是由很多具备这种心理健康意识的同学志愿组成,他们是培养和带动的心理健康意识的先锋军,是发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主力军,所以,心理社团承担了发扬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主体作用。

3.加强心理社团建设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根据现有的调查来看,心理社团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基本建设过程,在心理社团建设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社团的发展,创建加强心理社团建设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二、当前高校心理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校心理社团在专职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自身的制度建设、活动开展和社团管理有了一定的基础形态。但是,还普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社团自身建设不足,理论学习缺少。大学生社团是高校体系中的一种组织形态,也是大学生活动的一种载体,是大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意愿为了满足心理、文化、生活、社会需要而自发筹备具有一定目标的非群团性业余团体组织。作为服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社团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才能保证教育的效果。理论学习不足,心理健康知识的储备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落后是很多心理社团的通病。“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自我定位不准,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不明显。大学校园是十分广阔、十分活跃的平台,大学生会因为个人的意愿组织各样的社团,开展各式的活动。心理社团区别于其他社团的根本是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但是,随着校园活动的活跃,心理社团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强调活跃校园文化而忽视了活动开展的教育意义。不能准确的自我定位,突出社团的内涵和建设,将威胁到社团存在的根本。

3.自身视野受局限,活动的教育意义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日益发达,大学生的思想得到大大的解放,社团活动的创意层出不穷,不可否认的是活动的形式越来越吸引人,但是,一些心理社团把创新活动的形式作为社团活动开展的根本,忽略或者无视心理社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与内涵。以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为基础的活动形式创新才是社团活动发展的长久之计。

三、积极创建加强心理社团建设的长效机制

加强高校心理社团建设要针对现有心理社团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遵循学术性、从属、自主的两体性和发展性原则,创建高校心理社团建设的长效机制。

1.建设“学习型”心理社团,提高社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心理社团承担的责任特殊性要求心理社团成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同时,学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在社团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结合理论学习,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建设“服务型”心理社团,贴近学生生活,做学生的“知心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工作以现有的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只有真正了解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心理社团才能根据学生需求开展深入人心、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活动。

3.建设“高效型”心理社团,进一步规范活动开展。心理社团的活动开展情况良莠不齐,活动效果很难得到保障。心理社团活动要进一步规范。活动目的要进一步回归,所有活动的开展必须明确其教育意义所在;活动形式要进一步灵活,校园活动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热点和学生心理需求,单一、老套的活动形式完全对学生构不成吸引力,活动效果更无从说起;活动效果的推广要加强,活动的教育意义要在活动效果的推广中深化,单纯的活动现场效果只能达到活跃校园文化的目的,而活动的根本教育意义容易被人忽视。

4.建设“网络化”心理社团,合理利用网络媒体,提高服务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络己经成为高校各个部分的连接纽带,是高校老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它以其新颖、灵活、及时、快速、自主、自助、平等、双向、虚拟、隐蔽等特点和优势,为高校心理社团宣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网络上可以大量地传递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知识,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快捷地对学生进行网上心理咨询,把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利用网络的同时,必须端正学生上网动机,杜绝不良信息,也要避免学生“网络成瘾”现象。

5.建设“文化型”学生社团,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意识,对心理健康也有相应的影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而不往,非礼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等经典名言,对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苦难和挫折等心理素质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心理社团要学会利用传统文化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四、加强心理社团建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具有重大意义

心理社团弥补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和咨询服务的不足。随着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探索也有了一定成效,心理咨询室、心理放松室相继完善,心理健康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开设,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是,目前高校学生数量之众较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匮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咨询服务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心理社团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交流活动,让心理交流活动成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渠道。心理社团开展朋辈咨询服务,进一步扩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空间,基于相似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朋辈之间更容易相互沟通和理解,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很容易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会更明显。

心理社团倡导了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氛围,打破了错误的“心理健康”认知。当今高校里面,还有很多学生对心理健康认识不足,甚至一些学生错误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针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社团通过在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学会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宽容,提升学生自我的心理健康调试能力,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中的重要作用,摒弃错误的心理健康认识。心理社团活动的开展,寓教于乐,提高了学生的热情,提高了个体的自信和自尊,使个体心情舒畅,体会到温暖,从而以点带面,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氛围形成。

加强心理社团建设是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进一步给予心理社团建设全方位支持,促进其发展,使心理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吉.试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建设.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年6月.

[2]洪丽.试论心理社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1年7月.

[3]陈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用对策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12月.

[4]张锷.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误区及对策.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6月.

[5]王椿阳.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调查与分析.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年3月.

[6]王建军、陈庆.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5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篇3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思想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紧迫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心理体验,加强家庭、社会和学校的联合,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建设

?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致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加显著和突出。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2005年,华南师范大学郑希付等人采用自编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在全国范围内对随机抽取的在校500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素质整体状况只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1]。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人格问卷调查,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没有问题的同学归到c类,问题不大的同学归到b类,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则归到a类。许多学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a、b两类学生大概占全部新生的15%以上。黑龙江省一所高校统计,该校目前每周前往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有二、三十人。每年前往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中,来自高年级的学生占一半左右[2]。这些情况表明,大学生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传统的德育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做出了重要部署。可以说,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紧迫要求。《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有何关系,如何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可以各司其责,各得其所,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应,更似鸟之双翼,不能缺一,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品质是思想道德发展的基础?

从发展层次上讲,人的发展可以分为生理水平?心理水平和社会水平的发展。生理水平是个体的自然生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种先天遗传的素质;各种心理品质发展属于心理发展水平,是先天遗传?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思想道德?知识等是在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属于社会水平的发展,主要是教育和后天环境影响的产物。大学生各方面的社会性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品质,必须以他们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为基础和前提,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有效的提升。如果脱离他们的实际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参与,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发展过程简单地看作是一个认识过程,一个道德知识和观念的获得过程,那么,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等素质的发展必将只是纸上谈兵。思想道德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个体和外部世界的和谐关系。如果单纯地强调个体与外部世界的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塑造,而忽视基础性的心理品质的培养,那么个体的思想道德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响大学生生活和思想的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难免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放下思想包袱,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由此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3]。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产生健康的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使他们在面对人生磨难或机会时能作出适当、适度的反应。?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与表现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正如布莱克所强调的,“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错位和痛苦为高昂代价换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前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等,大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价值失落感,思想道德滑坡以及行为失衡等问题,大学生德育的适应性与实效性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必须冷静地思考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的目标内容脱离大学生实际,忽视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中各种现实关系的具体反映。德育目标必然要密切联系个体周围的社会生活,才能使个体获得对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协调并规范自身的行为。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却习惯把系统的道德概念与体系传授给学生,用抽象化的道德教条来要求学生,用单一标准的道德规则来评价学生的行为。课堂中的道德标准知识与现实的社会情景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常常使学生在现实的道德行为中感到迷惑而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四项基本内容。虽然历次国家有关德育的文件中一再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仍存在以下情况:特别重视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对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基本没有心理健康教育[4]。部分学校认为只要加强单纯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可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甚至个别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评比和达标,不惜弄虚作假,开展一些所谓的心理健康活动,形式主义严重。社会的急剧变革,就业压力的增大等都使大学生的心理品质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几年来,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如马加爵事件?浙江金华事件等都证实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不能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二)德育过分注重灌输与塑造,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心理体验

道德的本质在于其实践性。大学生道德成熟的标准不在于其道德知识与观念的多少,而在于其能否对道德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能否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现代德育注重个体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参与,从而将道德观念与个体自身已有的道德原则进行比较,接受合理的道德观念,放弃不合理的道德观念,并从中获得一种切身的心理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然而,当前我国学校的德育却过分强调灌输和塑造,其深层的理论根据在

于:一是客体论,即将大学生单纯地看作消极被动的客体,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只要接受教育者的塑造就可以了;二是灌输论,即认为道德的本质是知识,道德的知识和观念只要灌输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受教育者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个体的知识越多,成绩越高,其道德也就越好。这种德育的方式与方法把德育的内容课程化?知识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心理体验。其结果常常使学生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所学的道德知识在现实环境中行不通,使学生把社会复杂化,从而产生畏惧心理,焦虑程度高,易产生社会适应不良问题;二是大学生缺乏心理体验,无法形成道德意志力,常抵挡不住诱惑,反而把一些违道德的行为当作时髦而接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德育途径单一,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他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对这一途径的过分强调直接导致了德育途径的单一化。一方面,德育课程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活动,都是在特定氛围下进行的,可以说是一种提炼的环境,缺乏与社会实际生活的互动,从而导致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严重脱节,使他们感到德育课程空泛。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把大学生的一切问题都看作是德育问题,不能科学?客观地正确对待大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将心理疾病视为道德品质恶劣或思想观念错误,在不科学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用德育的观点?方法去解决心理问题,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他途径的重要作用,其结果必然收效甚微,这样既加重了德育课程的任务,又降低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时期内,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

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求我们要立足大学生的实际,立足现实,立足民族传统,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适应社会实际的心理德育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研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发展的关键问题。立足现实,也就是要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中的优良元素进行现代诠释,继承优良的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对一些不适应现实和当代的道德原则进行修正,提倡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立足民族,也就是要加强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使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明确当前中华民族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另外,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建设中必须同时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在宏观层面上,促进大学生的生理水平和心理水平与社会水平的协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微观层面上,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

(二)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品质教育一直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更要求我们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切实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乘数效应”,它对学校其他诸教育起着“酵母式”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基础与中介作用,操作和动力作用,激励和增效作用。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大学生的所有问题简单地看成是思想观念和政治觉悟问题,忽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反对一切问题德育化的倾向。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思想道德问题越来越复杂。在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并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要在正确区分问题性质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既要防止心理问题德育化的倾向,同时也要紧扣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开辟新领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加速发展。?

(三)加强家庭?社会和学校的联合,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不在于教给大学生一套道德知识体系,然后按此行动,而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在不同的环境中依据自身的道德原则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思想道德是通过实践和锻炼获得的。我国古代就十分强调以“躬行实践”?“德行合一”的方法来培养人。思想道德的实践性要求德育工作者结合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年龄特点,把德育的要求在活动中转化为大学生的实践,摒弃那种理论和成人的说教。同时在德育的过程中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参与观念,突出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突出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加强大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让他们深入其中,获得真实的道德心理体验,培养富有创造性的道德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社会教育、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多方面促进大学生的角色体验和道德实践,保证他们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致性,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希付,罗品超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调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2):67-72?

[2]徐宜军,刘秀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j]发展,2002(8)49?

[3]李晓艳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策略探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0):19-140?

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篇4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303-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师生心理和谐。“90后”已陆续进入到大学学习深造。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建设社会、和谐校园的高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我们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一、构建和谐进程中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工程。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是:以实现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为主要内容,建设安全稳定的平安校园,高雅优美的文明校园、科学民主的学术校园、健康环保的生态校园、充满活力的开放校园。然而“90后”大学生是校园的主体组成部分,他们的身心和谐是校园和谐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大学生更好的参与和谐校园建设。学校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以“90后”大学生为主体,同时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校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最基本的条件,因此,针对在校“90后”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为个体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使其能更好地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

   3.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校园突发事件,保持校园安全与稳定。通过在大学期间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与心理有关的科学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排解求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惑,还可以使大学生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理势态,摆脱困境,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危机事件,有利于保持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二、“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亟待关注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无信仰、自卑、多疑、抑郁、嫉妒、骄傲等都是不健康的表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概括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理智、稳定愉快的情绪,豁达的心胸;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总是乐于与他人交往。希望获得真正的友谊和朋友;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正确、稳定的人生观和信念,并以此为中心形成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将自己的需要、愿望、理想、目标与行动统一起来,形成完备统一的人格;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具有正确良好的自我观念;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社会既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深刻的认识力和理解力,因而能正确认识社会,了解并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为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要求相适应;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善于调整自己对现时的期待和态度,是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大量的生活经验和鲜活事例告诉我们,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把握自己,适应环境,面向未来,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现实生命的价值。

   2.“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2.1入学适应问题。从高中生变成大学生,是每一个入学新生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90后”新生入学后,导致他们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表现在生活不能自理,不能马上适应集体生活,在入学前,他们只顾应试学习,生活上父母亲会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进入大学后住进集体宿舍,学习之余生活上的点点滴滴都必须自己办理,一旦出现自己没有解决过的问题,就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其次是自我观念不能随着环境的转变而及时转变。有的同学在高中阶段曾是被受关注的佼佼者,而在人才济济的大学里,身边的“高人”比比皆是,自己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只能是普普通通的一员,昔日被光环笼罩的优越性荡然无存,无形中产生失落感,导致心理失调;另外,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他们理想的不一样,高中生对大学充满了向往,认为大学生活悠闲、浪漫、充满诗情画意,而现实中大学管理制度严格,课程繁重,对实际动手能力要求高,考试考级就业压力大,并非想象中的“象牙塔”。大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就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2学业规划问题。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大学四年的求学生涯又该如何规划呢?高中阶段的学习都不需要自己去规划,老师已经把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安排得很清楚,并且明确的指明哪些地方要了解,哪些地方要重点学,跟着老师的思维去努力学就能拿高分。大学学习对自主性、自觉性的要求大大地增加了,课程的门数增加,难度加大,信息量增多。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要了解、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大量的课余时间,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习主业与社会活动在时间、精力方面如何分配与平衡,所学专业与个人喜好不符合,从单纯的死记硬背到推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等这些冲突,如何取舍抉择,导致心理上迷惘,行为上表现为不知所措或随波逐流。

   2.3人际交往的问题。“9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享受着比较富足的物质生活,更加追逐个性、重视自我,安逸舒适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性格活泼、思维活跃。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然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并不乐观。“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意志品质薄弱,抗挫折能力差的特点。进入大学后,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经历不同,学习、生活习惯差异大,部分同学在与人相处,沟通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他们在结交新同学,融入新集体时存在困难,从而造成挫折感和孤独感;部分同学性格内向,又不具备文艺特长,大部分社团活动不能参加,感到自己无法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90后”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小公主”或“小皇帝”,被父母亲人溺爱的像温室里的花朵,心高气傲,心灵却极其脆弱,进入到大学这个大集体生活,面对学习、工作、友情、爱情,受不了一点点挫折,心灵极容易感到创伤,严重者甚至还会导致自杀或伤人。同时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自我定位普遍较高,成才愿望强烈,但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发长还不成熟,在面对社会竞争加剧、学习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严重与自身发展相关的问题时,容易产生失望、自卑、无助甚至强烈的挫折感和逆反心理等心理障碍。这些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是极不协调的。

   2.4就业压力与困惑。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超过630万,再创历史新高。当前经济危机全球化,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合分、突发事件等。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现实与理想的反差、未来的不确定、社会环境的压力形成一股合力,左右着“90后”大学生的情绪状况,这种精神状态成为“90后”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三、和谐校园建设中“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1.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由个别教育轻型普及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90后”发挥其主力军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需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以及健康的体魄,也就是需要把自己塑造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计划,由别教育转为普及教育,从教学、活动、实践、师资、经费等多方面逐项落实,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开展。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其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人们只有具备和谐心理才易于接受其他各种教育。从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针对不同学生心理素质的状况,设计具有个性化的心理教育方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和谐统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篇5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平安校园;SCL-90量表;心理问题类型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16-04

问题提出

由于人类心理状态的复杂性,不同的研究者以各自的研究方向为角度,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为基点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做出了不同的描述。国外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罗杰斯、马斯洛、弗洛姆等都曾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做出过阐释。国内心理学家,如张春兴、张大均、王登峰、黄希庭等都对心理健康的概念进行了本土化研究,但他们对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定义也不尽相同。综合心理健康的各种定义,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够做出良好的适应,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该概念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含义;其二,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平安校园的含义是指通过各级政府及教育机构齐抓共管,通过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并使这种校园环境得以保持,形成理性、稳定、有序、和谐化的状态。平安校园即是校园及周边持续稳定、和谐与校园运行常态化。

已被应试教育模式习惯化的大学新生,步入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后,存在各种不适应现象与各类问题,尤其是有心理问题的隐性人数比例不容乐观。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因心理原因导致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使得高校管理工作者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为此,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对2012级全体大学新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筛查结果显示有174名学生有心理问题倾向。针对这些学生,组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他们进行面谈诊断,并对存在的普遍现象总结归纳,划分为a、B、C三类,为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平安校园建设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2级3653名新生作为研究对象,经SCL-90筛查出具有心理问题倾向的174名学生,经面谈诊断并根据标准分为a、B、C三类。a类是有神经症、精神分裂等倾向的学生,需要到专业医院做进一步诊断与检查,为重点监控与关注对象,需要必要的心理干预,预防恶性事件发生;B类是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其摆脱症状;C类为一般心理问题,需要提供一定的心理咨询服务,培养自我心理调试水平。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工具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由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编制于1975年,共包含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该量表评定的时间范围是“现在”或者是“最近一个星期”的实际感觉。该量表现已成为心理测量和评估中最为广泛使用的工具之一。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a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a类学生包括各种神经症(如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严重的神经衰弱等),有精神分裂症倾向、悲观厌世、心理矛盾冲突激烈,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学习者。此次调查筛查出3名该类学生,其中男生2名,女生1名。

在3名学生中,焦虑因子与恐怖因子均高于常模。焦虑因子包括通常与临床上明显与焦虑症状相联系的表现及体验,一般指无法静息、神经过敏、紧张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如震颤)。那种游离不定的焦虑及惊恐发作是本因子的主要内容。其中项目33(感到害怕)和项目57(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有两名学生选择。恐怖因子与传统的恐怖状态或广场恐怖症所反映的内容基本一致,恐惧的对象包括出门旅行、空旷场地、人群、公共场合及交通工具。还有反映社交恐怖的项目。其中,项目75(单独一人时神经很紧张)有两人选择。

(二)B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B类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不协调、对新环境不适应等。这类学生虽然有种种烦恼,但仍能够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此次调查筛查出62名该类学生,其中男生32名,女生30名。在该类学生的男生中,强迫因子高于常模的人数最多,共30人,其次为其他因子,共26人,且焦虑因子高于常模的共24人。其中,选择项目9(忘性大)的人数最多,共21人,强迫因子高分的学生中有70%选择了此项。选择项目55(做事时不能集中注意)的人数为次多,共16人。其他症状反映睡眠、饮食、死亡观念、自杀观念等。且59、89两个项目和抑郁因子的15题三项综合可反映自杀倾向。其中,选择项目44(难以入睡)的人数最多,共16人,强迫因子高分的学生中有61.54%选择了此项。且选择项目59(想到死亡的事)的人数为次多,共11人。焦虑因子中选择项目57(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的人数最多,共13人,焦虑因子高分的学生中有54.17%选择了此项。次多的为项目86(感到要赶快把事情做完),共12人选择。

在该类学生的女生中,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焦虑因子高于常模的人数最多,均为25人。强迫症状中选择项目55(做事时不能集中注意)的人数最多,共16人,占强迫因子高分学生的64%。选择项目51(感到自己的脑子变空了)的人数为次多,共13人。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感与自卑感,尤其是在与他人相比较时更突出。自卑感、懊丧以及在人事关系方面明显相处不好的人,往往是这一因子高分的对象,与人际交流有关的自我敏感及反向期望也是产生这方面症状的原因。其中,项目41(感到自己比不上他人)选择的人数最多,共19人,人际关系因子高分的学生中有76%选择了此项。选择项目34(觉得自己的感情容易受到伤害)的人数为次多,共18人。焦虑因子中选择项目86(感到要赶快把事情做完)的人数最多,共17人,占焦虑因子高分学生的68%。选择项目57(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的人数为次多,共14人。

(三)C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他一般心理问题均归为C类。此次调查筛查出109名该类学生,其中男生60名,女生49名。该类学生的男生中,精神病性因子高于常模的人数最多,共49人,其次为偏执因子,共40人,且强迫因子高于常模的共39人。

精神病性症状用于在门诊中迅速了解病人的病情程度,以便作出进一步的治疗或住院等决定,故把一些明显的、纯属精神病性的项目汇集到本因子中。有4个项目代表一级症状:幻听,思维播散,被控制感,思维入。还有反映非一级症状的精神病表现,精神分裂样症状等项目。其中,选择项目85(认为应该为自己的过错而受到惩罚)的人数最多,共17人,占精神病性因子高分学生的34.69%。选择项目77(即使和别人在一起也感到孤单)和项目88(从未感到其他人很亲近)的人数均为16人,是该因子选择人数的次多。

偏执因子包括偏执概念的一些基本内容,主要指思维方面,如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关系概念、妄想、被动体验和夸大等。其中,选择项目68(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想法或念头)的人数最多,共21人,占偏执因子高分学生的52.5%。选择项目18(感到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的人数为次多,共18人。

强迫因子中选择项目55(做事时不能集中注意)的人数最多,共23人,占强迫因子高分学生的58.97%。选择项目38(做事必须做得很慢以保证做得正确)的人数为次多,共21人。

在该类学生的女生中,强迫因子高于常模的人数最多,共33人,其次为焦虑因子,共32人,而抑郁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和其他因子高于常模的均为31人。

强迫因子中选择项目46(做什么事都难以作出决定)的人数最多,共18人,占强迫因子高分学生的54.54%。选择项目55(做事时不能集中注意)的人数为次多,共17人。

焦虑因子中选择项目86(感到要赶快把事情做完)的人数最多,共19人,焦虑因子高分的学生中有59.38%选择了此项。选择项目80(感到本来很熟悉的东西变成陌生)的人数为次多,共12人。

抑郁因子反映与临床上抑郁症状相联系的广泛的概念,忧郁苦闷的感情和心境是代表性症状。它还以对生活缺乏兴趣、缺乏活动愿望、丧失活动力等为特征,并包括失望、悲观、与忧郁相联系的其他感知及躯体方面的问题。该因子中有几个项目包括了死亡、自杀等概念。其中选择项目29(感到孤独)的人数最多,共25人,抑郁因子高分的学生中有80.65%选择了此项。选择项目30(感到苦闷)的人数为次多,共23人。

精神病性中选择项目77(即使和别人在一起也感到孤单)的人数最多,共19人,精神病性因子高分的学生中有61.29%选择了此项。选择项目85(认为应该为自己的过错而受到惩罚)和项目88(从未感到其他人很亲近)的人数为次多,均为11人。

其他因子中选择项目60(吃得太多)的人数最多,共12人,其他因子高分的学生中有38.71%选择了此项。选择项目59(想到死亡的事)的人数为次多,共8人。

讨论

结合上述各类学生的SCL-90测验结果及面谈诊断,发现三类学生存在各自不同的心理问题。

在a类学生中,发现存在压抑、孤独,对事物没有兴趣,不敢与异往等症状,同时伴有强迫、焦虑与恐怖的症状,且自述较严重,还有学生存在典型的强迫观念。总体来说,a类学生的焦虑及恐怖症状明显。

B类学生的男生存在普遍的强迫症状及睡眠问题。强迫症状主要表现为轻度强迫,忘记性大,追求完美,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睡眠问题反映的也较为集中。且有些男生抑郁症状明显,有些人存在人际关系问题,也有因学习困难等现实事件引起的情绪问题。还有一部分该类男生存在焦虑症状,而个别则存在轻微人格障碍或偏执症状。

B类学生的女生中存在较多的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有:不敢讲话,胆小,异性恐惧,在乎别人,受别人影响大,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等。还有一些强迫症状,如有语言强迫,注意力不集中,小问题强迫想等。而焦虑症状的表现为做事认真、追求完美等。B类的女生还存在自尊强而自卑的特点,也有一些女生存在轻度抑郁,个别女生存在睡眠障碍。

总体来说,B类学生中,男女生的焦虑症状均较突出,且最为突出的两个项目都是57(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和86(感到要赶快把事情做完)。

C类学生的男生中主要存在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强迫症状,焦虑症状也存在较多。一些男生人际关系敏感,有的轻度偏执,也有个别男生过分关注身体健康,但大多数该类男生为一般适应问题,基本正常,易顺利解决。

C类学生的女生中主要存在人际关系问题,也有很大一部分存在强迫症状,如洁癖等,且抑郁因子的高分较多。另外,还有个别人存在偏执症状、自卑、性格内向等特点。该类的大多数女生也为一般适应问题,与该类男生相似。

在面谈中我们发现,家庭经济压力以及大学学习压力是造成大一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三类学生中大多数来自农村,家中有兄弟姐妹,供其念大学的经济负担较重,使他们在心理上也有一定的压力。而且大一新生入学不到半个学期,较难适应与高中明显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再有老师按部就班的指导。此外,生活上要学会自理,不再有父母的照顾,这个转变也会引起学生的不适。而宿舍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难免会有一些生活习惯的不同及交流的不便,容易引起人际交往障碍。另外,有一些心理问题是由性格因素导致的,如内向等,还有从小追求完美、争强好胜的特点。

心理健康与平安校园建设的建议

第一,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的心育氛围是建构平安校园的基本保障。生活在大众化与普及化交织时代的当代大学生,面对社会潮流,面对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冲击,面对形形的诱惑,许多人不能很好地驾驭自我,内心充满矛盾与冲突,心灵的天平就会失去平衡。这样,心理问题的出现就不可避免。因此,高校管理者就必须以心育这个自下而上的育人系统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切入点,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德育工作紧密结合,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的心育氛围,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利用校内的广播、电视、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等媒体,有计划、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现场咨询、心理剧场、心理沙龙、知识竞赛、论文征集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构建和谐的平安校园。对于有C类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以此项举措为主,鼓励他们常找心理咨询教师进行交流,或者找一个同类的朋友多沟通;培养及发展其社会交往能力;找到宣泄的途径,排解其不良症状;有针对性地指导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第二,积极运用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与途径,帮助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提升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水平,是建构平安校园的积极举措。对于有B类问题的学生,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专兼职教师必须提供必需的心理援助,运用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专业技术与手段,充分激发他们的内在能量,帮助其摆脱心理问题困扰,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常态化学习、生活中去。特别应对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进行重点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缓减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

第三,完善三级心理预防与应急防护网体系是建构平安校园的重要基石。三级心理预防与应急体系是预防与处理各种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重要机构。一级防护网为班级,包括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班干部等,主要功能是观察瞭望平台,及时实时地向二级防护网反映或通报信息。二级防护网为学院,包括辅导员、主管学生的副书记、书记等,主要功能是初步对个体、事件等进行判断或处理,能自我处理就自行解决,不能应对就上报三级防护网。三级防护网为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包括中心主任、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等,主要以专业化、职业化的手段与技术,预防与应对心理危机事件。这三级防护网主要以预防与应急处理心理危机事件为主,主要应对a类心理问题的学生。三级防护网分工明确,责任分明,互相联动,构成有效的体系,共同应对危机事件。对于a类学生,应主要以三级防护网为主。因此,对a类问题学生,需做进一步的系统的诊断与心理咨询干预,以心理危机预防为主,进行有效的干预,防止恶性事件发生。

总之,平安校园建设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因此,我们应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种联动机制入手,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学生心理社团的作用,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同伴教育的能动性,构筑大学生心理自助体系。要将楼长、宿舍长、学生干部等大学生骨干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对他们进行人际沟通、心理问题判断、助人技巧、危机干预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干预机制,健全心理问题筛查、跟踪、干预、控制的有效机制,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通过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形成和谐、平安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邓慧娟.大学生心理压力、应付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3]谢春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屈正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6.

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篇6

关键词:思想文化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讨

思想文化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更需要学生加强自我心理的调整,只有采取多种路径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的开展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作出以下几点分析与探讨。

一、浅谈思想文化建设下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学生思想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但就目前来看,思想文化建设下还存在诸多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主观方面的影响因素;二是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方面的影响因素

当代大学生主要是90后,就生理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身体发育已经成熟,在注重自身外表的同时还注重自己处于异性心理中的地位与形象,然而据有关调查分析,学生一旦过分注重自身的外貌,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其因注重外貌而失去对自我价值判断的基本能力,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极大的缺乏,出现神经紧张缺乏安全感。从心理方面来看,大学生正处于逐渐摆脱家庭的“断乳”时期,在成为独立个体的同时还需要自身独立构建自我内心世界,但此时也是对学生心理影响最大的时期,不仅情绪难以调控,往往思考问题也会出现极端的现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学生的个性来分析,当代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具备更加鲜明的个性特征,难免出现一些消极、焦虑的思想,尤其是那些自私心强、偏执多疑的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本身就差,从而导致当前很多大学生的心理或生理上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很多,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就家庭来看,是学生形成人格基础的重要基地,其能否具备健康的人格与家庭环境的好坏有着重大的关系,例如家庭中的父母关系和手足关系以及家庭气氛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影响也较大,尤其是那些来自单身家庭、经济基础较差、父母社会地位较低的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更是低下,对于那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其产生的原因与家庭和父母的的影响有着重大的关联;就学校来看,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家庭,学校的师资力量、建设设施以及交通位置等物质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另外,校园文化、学术氛围以及师生关系的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学校不注重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营造,出现紧张的师生关系和不和谐的学习氛围等导致学生的宣泄情绪难以得到发泄,久而久之承受严重的心理负担而形成重大的心理问题;就社会来看,当前金钱化和物质化的不良社会风气正逐渐蔓延到学校,学生难以正确定位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面前往往觉得无所适从,使得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往往处于多难境地,辩证思维的缺乏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思想文化建设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讨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学校和家庭以及学生三方面的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能否实现思想文化建设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在加强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时,作为学生还应进行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程的目的。

(一)路径一: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如果说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家庭”,那么家庭就是学生的“第二学校”。由此可见,家庭同样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重要基地和经受挫折的大学生的主要疗养场所。据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如果来自于成熟型的家庭,那么其不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的生活,还具备较强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能恰当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通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就极易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因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必须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一是对于即将入学的新生,必须对其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有一个充分的理解,以便于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教育情况和成长背景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问题出现的程度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干预和引导措施;二是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结合学生心理情况的不同建立相应的沟通渠道或平台,从而更好的解决学生出现的适应问题、沟通问题、交往问题等等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学生应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并及时与家庭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指导路径。

(二)路径二:建立并不断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加强大学生学校教育

首先,着力打造一支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建立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和辅导员的辅导二者相互促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加强专职教师的培训,注重辅导员的业务水平的提升,确保高校具备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需求,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这些课程要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设;最后不断完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学校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学校—学工部—院系—班级—寝室”五级工作网络,发现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向所在院(系)和学校汇报,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路径二: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一是悦纳自我,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那就是他能不能悦纳自我。同样,大学生如果不能客观地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也会阻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在树立信心的同时,要避免骄傲自大,还要了解自身的不足,认识到没有人是完美的。

二是情绪管理,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因素,大学生的情绪具有两极性明显、感受激烈、情绪性强等特点,这种情绪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如不加以管理就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三、结语

总之,加强思想文化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还应找出当前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建立并不断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加强大学生学校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淼.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2010,(15).

[2]赵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学海,2007,(06).

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篇7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   队伍专业化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起步较晚。为实现心理健康目标,推动高校健康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成为完善高校心理健康体制的重要环节。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内涵

按照国际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来看,一个专业的确立需要达到以下标准:(1)本领域的专门理论知识;(2)长期职业训练形成的专业技能;(3)在本行业要具有专业性的自主权,不受专业外因素的控制;(4)有本行业专门的职业道德规范;(5)持续性发展。五个标准从个人素质构成和组织环境对专业化进行了界定,五个a标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高校心理健康队伍专业化是指达到专业标准并获得一定专业地位的过程,是其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和终极目标。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具备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知识;在专业技能方面,有丰富的心理健康的实践经验,能熟练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在专业自主权方面,具有独立性,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职业道德方面,不仅具有一般教师的职业道德,同时还具有心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树立全面服务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要坚守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发展;通过制度、资金和人才保障其专业的持续性发展。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其专业化程度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

信息社会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新的契机,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指出通过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建立资格认定体系。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的通知》提出要解决工作场地和经费问题,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指出:“高校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已成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要求其专业化

一个完善的组织结构和一支配比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必备条件。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在数量、质量、管理制度等方面均存在以下问题:(1)专职教师数量较少。近几年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全国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平均比例约为1∶10000。师资力量不足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工作的推进。(2)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虽不断提升,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从业资格考试虽涉及实务操作题,但“纸上谈兵”与“实战演练”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差距。(3)管理体系不够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机构不独立,专项经费有限,工作量的计算标准、职称评定和晋升不明确,加重教师职业倦怠感,导致人才流失。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情况需要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学生学习压力增大、人际关系冲突、就业择业困惑等多重问题日渐凸显。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感、压力感,随之变得消沉和迷茫,诱发心理问题。北京一项大规模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16.51%的大学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广东省15%~20%的大一新生存在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的重点。因此,建立专业化、高素质的心理健康队伍,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影响力,改善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的功效。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措施

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需要社会、学校到教师个体的共同努力。依据国际上确立专业的五大标准,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情况从发,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政府牵头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建立行业督导制度

美威林斯凯指出,一个非成熟的准专业、潜专业向专业转变过程,需要经过一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形成一个专业协会,其目的是自我界定职业的核心工作,与邻近职业进行竞争以建立起排外性能力领域。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是介于政府与学校之间,并为其服务、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政府做好牵头工作,将本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聚集在一起成立行业协会。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代表着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共同利益,充分地保证其专业自主权,制定并执行行规行约和各项标准,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对从业资格认证进行严格审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实践训练、评估和考核方式、职业伦理规范等进行督导。

督导制是指在政策指导下,政府委托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立有经验、有资质的专家督导小组,定期在高校提供现场的咨询技巧指导,监控心理健康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水平,组织专业研讨的制度。督导制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教师及时、准确地辨别工作方向,避免延误临床治疗;有助于缓解教师的职业枯竭感,调节教师的心理压力,是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机构,明确机构隶属关系,完善薪酬考评体系

为保证其专业性、独立性、系统性,高校应建立由校领导直接管理的心理健康中心,实现“教学、服务、科研”三位一体的组织机构。中心负责制订全校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协调、组织全校各部门开展好心理健康工作。中心专职教师主要承担以下工作:1.高校心理健康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深入课堂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调节自己,及时地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和治疗,发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转介到医疗机构接受治疗。3.做好高校心理健康科研工作。教师在做好教学、服务工作的同时要做好科研工作,将实践经验提炼为科研成果,将先进的科研成果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除此之外,学校要在教师薪酬待遇、工作保障、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在薪酬待遇方面,心理健康教师不仅要享受普通教师的待遇,还应根据咨询工作量计算相应的报酬,建立教师定期保健和休假制度。此外,在工作保障方面,要有别于普通教师,中心教师不仅要享有普通高校教师的保险,还应有职业保险作为保障,甚至因工作产生的法律诉讼费用都应有相应的保险支付;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要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称评定的“专业化”导向,设置与专业技术职务的初级、中级、副高、正高级相对应的心理健康教师职级,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高校应提高专业准入标准,清理现有队伍,实行在岗分流、培训管理

俗话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仅得其下。”要提升高校心理健康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应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要加大对专职教师的引进,改变我国心理健康队伍以兼职教师为主的局面。专职教师是心理健康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因此对专职教师的引进要提高门槛,宁缺毋滥。专职教师的标准要向外国看齐,保证研究生学历教师的较高比例;学科专业应以心理学专业为主,并具备相当的教育学、社会学专业基础;同时,应有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行业协会的相关认可,具备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经验或者具有长期的规范实习经验;通过笔试、面试、综合技能考核后进行聘用。

要提高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改变“人皆为师”的局面,应对在岗教师进行调整,搭建分类服务平台。根据教师的教学背景、从业资格、工作经验,筛选出最适合心理健康的教师,归属到心理健康中心,其他教师则分流到学生事务管理的其他岗位上,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专业化服务。同时,在岗分类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把心理健康教师从繁杂的学生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为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建设创造条件。

此外,全面地、专业的培训是在岗分流管理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培训在强化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基础上,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知名的高校咨询专家和学者请到学校来进行专业指导,介绍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加大教师的科研能力;将教师送出去参加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了解前沿动态,汲取他人经验,为心理健康队伍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四)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心理健康相关专业,扩充人才储备,实现持续性发展

专业化的学历教育是培养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的最主要途径,是推进心理健康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通用方法。我国暂没有高校独立设置心理健康学科,现有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不合理,从而造成心理健康工作者实际咨询技巧掌握不够,专业实训不够,临床经验欠缺,虽然取得专业学位,但是离上岗标准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因此,深入推动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应该将心理健康从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中独立出来,特别是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要按照中国心理学会规定的标准开设相关课程,完善课程设置,强化专业知识,重视临床实践操作能力。此外,在研究生阶段开设认知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反应心理学最新发展的课程,以及有关科学和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课程,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对岗位要求的变化,为高校心理健康专业化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不仅需要社会认可、良好的组织环境,更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当作一份事业,提高职业认同感,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邓如陵.专业化视野中的高校心理健康[J].中国成人教育,2008(24):35-36.

[2]鲍振兴.高校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10):33-34.

[3]王建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2001:5.

[4]金可镂.粤每年20名学生因心理疾病死于自杀[eB/oL](2013-10-18)[2014-04-15].http://edu.southcn.com/e/2013-10/18/content_82003134.htm.

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篇8

【关键词】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建设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是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环境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呢?笔者结合所在学院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建全各种制度

(一)提高认识。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首先是要提高认识,把全院上下的思想统一到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上来,充分认识到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打造健康校园环境工作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具体做法:一是要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广播、标语、召开动员会等形式,充分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二是加强学习,培养学院每位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认识到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人人有责,每个人都是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不可缺少的一员,这样才能促进建康校园建设。

(二)加强领导。为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学院还应成立打造健康校园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制订工作计划、健全规章制度、检查实施情况等各项工作,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学院应逐步建立起各级领导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共同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

(三)经费保障。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肯定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学院可以专门设立打造健康校园环境的专项资金,将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工作经费纳入公用经费统筹安排,确保专款专用。

(四)建全制度。学院应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健立健全和完善一系列的有关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医务室工作制度、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制度、食堂卫生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内容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要强。为积极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学院师生的人身安全,还应建立建全应急机制,建立建全应急工作预案,如学院传染病预防方案、群体性中毒事件预案、意外伤亡事件应急预案等。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育人环境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还应改善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学院整体基础设施陈旧,教学硬件环境差,办学条件相对滞后,为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当务之际,是学院要切实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另外还应该添置和改善校园文化设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布局,增加景点,如增加名人雕塑,名人警句等,积极营造人文校园,让老师和学生感觉一花一木能说话,一景一地能传情,努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切实发挥环境育人的隐性教育功能。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育者首先受教育。因此,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教师必须要有健康的教育方法,要有健康的心态,要有健康的体魄。面对社会方方面面的要求,教师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至关重要。学院可邀请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全体教师作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每年可安排教职工进行身体健康普查,切实做到温暖教师的心,健康教师的身。开展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可选一个时间作为教职工固定的活动时间,开展如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围棋、象棋等活动。针对教师的职业病,可在课外活动时,由值周教师督促教师做广播操、颈椎操、肩周操等。

四、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教育活动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学院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信箱等的基础上,建好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放松室,心理辅导老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早日走出心理误区。

(二)加强法制道德教育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加强学院的法制教育工作。采取生动、直观的宣传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寓教于乐,教育学生自觉抵制毒品、拒绝邪教,防止他们误入歧途。认真开展法制教育,做到有教学计划、有法制教材、有专门老师上课,使学院法制教育工作形成系统化。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积极形成健康、奋发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行“多帮一”、“优帮差”等多种方法,使“品德、行为不良”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化,努力降低学生的违法犯罪率。

(三)拓宽教育教学渠道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学院还可以利用学院网站、橱窗、黑板报、广播站等宣传阵地,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专项活动、发放健康宣传资料、进行健康知识测试等活动,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五、预防为主,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和健康服务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学院要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实行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学院每个角落进行大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特别是教室的门窗、学院围墙、电路的布置等。结合社会实践及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校内外活动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知识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救助能力。

课题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高职院校健康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11SKo08)》

参考文献:

[1]重庆市“健康校园”建设实施方案,重庆市学校体卫艺国防教育网,2010-1-519:28:02

[2]汪满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构建和谐校园;《科技信息》[J].2007.14

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调研现状对策建议 

abstract:thearticlediscussedthestatusquoandproblemsexistedinmentalhealtheducationinyunna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ndgavesomesuggestionsonwaystoimprovethejob.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mentalhealtheducationinvestigationstatusquostrategiessuggestions 

 

1.云南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情况 

 

为全面了解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促进我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研究课题组认真编制包括领导管理、队伍建设、配套设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等多方面内容的调查问卷,在云南各高职院校中开展了相关调研,2009年9月,课题组召开会议,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全面的了解到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情况。 

总的来说,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比较重视,设置了专业机构、解决了必须的工作场地,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基本的条件,多数学校都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运用网络、组织各种活动等渠道积极开展一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各学校在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办公设施的配置、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反映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云南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机构设置不规范,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调查中我们发现,机构设置不规范和经费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机构设置不规范,有的是独立机构,有的归属学生处,有的隶属社科部,有的归属不明确,有工作任务临时抓差;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并未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没有设立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没有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导致工作条件,硬件配置非常有限,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2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师资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一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际经验,同时有适宜的心理品质——真诚、善良、热情、乐观、自信、坚忍、耐心、宽容、助人、责任感和探索人生的兴趣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调研中我们看到,目前我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只有12.5%的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师生比达到上级要求,41.7%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由兼职人员完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62.5%每年只能接受10学时以上的专业学习培训,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师资队伍学习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2.3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有限,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目前我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开课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教材使用和课时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情况见下表。

 

总体上看,目前各学校没有形成主体课程、兴趣课程、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群,影响了课堂教学主体作用的发挥,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4科研工作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 

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开展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对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重视不够,缺乏科研的氛围,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非常有限,科研工作现状与本课院校差距很大。调查显示,58.3%的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专业人员科研能力亟待提高。 

 

3.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研究制定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制定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体系势在必行,只有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的年度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中,同时建立奖优罚劣的配套制度,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才会落到实处,才有制度的保障,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会更加规范、更加稳步快速健康的发展。 

3.2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进程。 

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基础比较薄弱,与已有二十多年发展历程的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差距很大。目前云南一些高职高专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没有专业专职人员,没有专项经费,没有工作场地和必要的条件,工作流于形式,满足于完成上级检查,其工作水平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要促进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必然选择是走专业化之路,这是进一步规范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是满足高职高专学生健康成才需要的现实要求,也是进一步提高从业教师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实际需要。 

3.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5555”服务机制。 

建立起“5555”工作模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具体为:五级塔形工作模式,依次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宿舍心理健康观察员。五级目标体系,依次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困扰疏导、心理障碍咨询、心理危机干预。五级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依次为:寝室—班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五位一体工作方式,依次为:课堂教学、宣传教育、咨询辅导、治疗控制、危机干预。 

3.4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化很强的工作,素质优秀、数量足够、成员稳定的专业队伍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按照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但目前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兼任,专职专业人员数量与上级文件要求的师生比差距很大,从业人员专业学习提高的机会也很少。因此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把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入口关、使用关、提高关,按照素质高、业务精、师德好的要求加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5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渠道,它可以通过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调动自身的心理机能进行自我疏导、自我教育,从而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行为,提升心理品质,因此,课堂教学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目前云省高职院校中只有37.5%的学校以必修课的方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在教材的使用,课时的安排上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包主干课程和兴趣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群。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案例教学,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意义重大。 

3.6加强科研工作,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渠道。 

目前云南省高职院中58.3%的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普遍存在科研学术氛围不浓的情况,各级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要把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列入科研计划中,加大支持力度,采取各种办法激励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申报各种级别的科研课题,探索日常教育与管理的新思路、总结好的经验,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把科研、教研和实际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科研和教研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3]王建中、金宏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篇10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标准;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9-0013-03

我国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二十多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阶段进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在平台建设阶段,人们关注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谁来做、从哪些途径去做、工作开展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等问题。在内涵发展阶段,人们应该更关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是否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课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如何、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否得到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得到真正提升等问题。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深化,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日益变得必要和迫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及其服务水平的带有导向性和评价性的相关指标的规定。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也是衡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依据。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事实证明,没有这样一套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难以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因此也就难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部于2012年12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了“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要求。本文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我国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尝试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的主要指标作一论述,希望能对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标准的建立工作提供参考,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有所启发。

一、领导与管理

服务标准:学校应有校级领导主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具体组织与实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现状与经验:一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着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从侧面体现出校长的现代化学校治理水平。目前,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由学校校长负责,有的由书记负责,大部分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负责。关于责任部门,有的由学校德育处或德育室具体负责,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成立了独立于德育处的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作为责任部门。关于具体的执行责任人,有的由德育主任兼任,比较重视此项工作的学校由具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负责。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许多学校制定了学年、学期的工作计划,但计划的目标设定还不够明确,内容不够系统,措施不够具体有力。关于课时,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的学校,安排了专门的课时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如天津实验中学在初一和高一年级隔周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在其他年级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由年级负责实施,安排讲座、咨询会、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

建议: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上,今后应注意扩大工作网络,加强与校外专业机构和社区的联系。应在年度或学期计划中,具体规定各项活动的内容与工作分工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

服务标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教师至少应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参加部级培训或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轮训,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应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或活动,帮助教师学会心理调适,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现状与经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目前,整体上看,我国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包括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有待增强。教师队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应通过引进专业人员、落实职称评聘、提高待遇、加强培训等措施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提升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实践证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障。天津实验中学多年来重视心育师资队伍建设,现有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本科以上专职心理教师3名,其中1名为天津市特级心理教师。学校建立了校级、年级和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校级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为阵地,面向全校开展咨询和开设专门课程;以所在年级为阵地,由年级组长负责开展具有年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并纳入年级组工作计划;每位班主任都是持证上岗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全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一级辅导站自觉接受上一级辅导工作站的指导,从而保证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辐射到每个班级、每位学生。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心理辅导社团,每个班级至少有一位学生参加。学校全体教师均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培训并取得证书。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今后应在专业化和全员化两个层面上下功夫。要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尽快落实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的相关待遇,使他们工作起来无后顾之忧。

三、专门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开设以活动为主的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课程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时间分配和教材纲要;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布置合理、科学,定期面向学生和家长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辅导活动有记录,书写科学规范。

现状与经验:按照教育部要求,学校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目前,我国有些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专门课程,但内容和形式存在随机性和任意性,缺乏系统的教材大纲和活动设计。不少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但在心理辅导室资源建设方面,如心理健康教育音像资料、咨询记录图表、学生档案、学生心理素质测评工具及咨询和工作环境布置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有的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只有一个简易的房间。据天津市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1.2%的学校开设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活动课程,74.1%的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做到固定时间经常开放的学校占32.5%,无固定时间、有问题时预约开放的占56.6%,基本不开放、形同虚设的占10.8%。由此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及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精细化程度亟待加强。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专业性较强,任务比较繁重,应组织相关专家与基层学校协同攻关,开展相关试验,积累经验,然后再大范围推广。

四、基本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科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与经验:许多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不重视利用课堂及各项教育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两条基本途径,甚至部分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仍有不正确的认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

建议:提高全体教师的心育意识和能力是利用好基本途径的前提,今后应加大全员培训,包括班主任和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年级组为单位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过程渗透,以学科组为单位挖掘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搞好学科内容渗透,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搞好各类活动渗透。

五、支持性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利用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利用个别咨询、家访等途径对有需求的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家长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利用校外资源,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现状与经验:家庭和社会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开展,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

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注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提高家长的亲子沟通技能;要注意开发和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与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不能只在教育内部开展,这是我们在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共识。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发展均比较成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争取有所突破,开拓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

服务标准:学校及教师应有科研意识,有一定的经费投入,承担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有一批课题报告、论文、著作及调研成果等发表或获奖。

现状与经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处在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许多工作的深化和推进需要科研的引领。如心理辅导课程的建设、心理辅导室的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度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均需要组织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开展研究,尤其需要科研人员与基层学校开展相关合作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拿出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典型经验加以推广。基层学校,尤其是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边干边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2013年以来,随着校本研究的深入,基层学校普遍重视科研工作,科研意识和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来看,水平参次不齐,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尚不明显。

建议:应在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一线教师三个层面开展科研,形成教育科研工作的全覆盖,以此加强教育科研的力度;要注意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协同合作,保障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七、制度建设

服务标准:应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辅导室建设等方面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现状与经验: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方面,大部分学校还比较薄弱,开展得好的学校建立了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培训制度等,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各类参与人员的职责。我国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心理辅导的课程标准,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各级辅导人员包括校长、辅导主任、辅导组长、资料组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在辅导工作中的职责作了明确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