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疾病症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4:11

呼吸道疾病症状篇1

一、概述

猪的呼吸道疾病已成为养猪生产的主要问题,发病率在30%~80%,死亡率5%~30%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也是养猪疫病防治中十分突出、棘手的问题,在猪的各个日龄段,从母猪、哺乳仔猪、保育仔猪、育肥猪都存在呼吸道疾病的危险。

二、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分类

1.细菌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支原体肺炎(猪喘气病)、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链球菌、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肺疫、副猪嗜血杆菌等;

2.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系统障碍综合症、猪伪狂犬病、猪流感、猪瘟等;

3.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等;

4.寄生虫性呼吸系统疾病。如由蛔虫、后圆线虫、肺丝虫等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

三、症状

各个猪只因病原菌不同,所以症状也不尽相同,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体温升高、眼鼻分泌物增多,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咳嗽、呼吸次数增加,甚至喘气、呼吸困难,重症呈犬坐姿势;猪只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滞、消瘦、死亡率增高。不少急性病猪在打针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但没有完全康复,生长明显受阻,逐渐成僵猪。剖检症状主要是肺脏病变,呈胰样变、肉样变,间质水肿,纤维素性肺炎。严重者肺脏与胸壁粘连,甚至出现纤维性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

四、呼吸系统疾病的致病因素

1.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在不同的猪群中可通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空气向不同猪群中传播。引起蓝耳病的病毒可通过精液传播。有些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支原体和猪呼吸系统冠状病毒等经空气传播。许多气候因素,如风向、风速,可以促进猪群间疾病的传播扩散。

2.环境及发病的季节。周边地区有屠宰场及肉食品加工厂,存在呼吸道疾病疫情,对猪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猪舍小环境控制不良,如粉尘大、氨气浓度大于50ppm,二氧化碳含量大于0.2%等,可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和血液中有害成分增加,导致肺充血、淤血、炎症。饲养密度大、转群等应激因素都会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引起呼吸道炎症。

3.饲养管理水平。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猪群的饲养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在外引猪种有时会引起整个猪群感染呼吸道疾病;猪舍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转群或混群应激、非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等,都可能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

五、猪呼吸道疾病的危害

1.仔猪成活率降低。严重时保育猪死亡率可达60%以上。

2.育肥猪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下降,出栏时间延长20~50天。

3、母猪流产、死胎,不正常发情,配种率降低。

六、猪呼吸道疾病难以控制的原因

猪肺炎支原体是定居在猪呼吸道中的一种病原体,可以破坏猪气管黏膜上的纤毛,从而影响了有效免疫清除机制,使猪的抵抗力降低,从而促进续发行感染,导致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发生。支原体无细胞壁,易变形,这一特性决定了该病原容易产生耐药性和疫苗的防疫效果不确切。一些猪场对这一特性不了解,乱用抗生素,用药程序不对,只有控制继发感染,而忽视它的原发性疾病,所以控制效果不理想。

七、综合防控措施

1.杜绝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坚持自繁自养,谢绝外来人员入内,严禁从发病猪场、地区购进仔猪。

2.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常规消毒每周1次,疾病流行期每周2~3次;消毒池每周更换2次,密封环境可以熏蒸消毒。

3.注意防寒保暖、防贼风,协调通风保暖之间的关系。

呼吸道疾病症状篇2

感染性疾病:

发热头痛有细微差别

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有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脑膜炎。春天是感冒发热的高发期,而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往往出现在感冒发热之后。常见感染性神经疾病都会表现为头痛、发热、抽筋、昏迷。

如果高热40摄氏度持续五天,出现头痛、抽筋、意识障碍等症状,很可能是病毒性脑膜炎的表现。如果发热五天以上、一个月之内,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则有可能是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表现。如果低烧五天以上,出现盗汗、消瘦、纳差,则有可能为结核性脑膜炎。

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

频繁复发可致病情加重

中枢性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主要有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神经功能受损和渐进式致残。多发性硬化最常见的表现是视觉障碍、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有些患者从手指开始逐渐身体麻木、眩晕甚至小便失禁,有的视力下降,有的走路一瘸一拐,表现很像中风。

周围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主要有格林巴利综合症。通常患者会先出现腹泻、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在五天到一个月内,从下肢开始出现对称分布的瘫软无力,且症状逐渐向上蔓延,有些病人最终出现吞咽和呼吸困难。

该病在起病之初容易被错当成普通呼吸道感染进行治疗,有病人甚至上了呼吸机后才发现是神经系统病变。对该病常规方案是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进行冲击治疗。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四肢无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以重症肌无力为代表。重症肌无力的突出特点是眼睑下垂、重影,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吞咽、喝水困难,四肢无力,最终出现呼吸困难和四肢瘫痪。患者出现的四肢无力具有波动性,即“早轻晚重、运动后加重”。如今,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取得很大进步,病人可以长期生存。

北方的春季经常出现雾霾和沙尘天气,气候也较之南方更为多风干燥,这样的环境很容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

预防哮喘发作,首先要避免与发病有关的过敏源接触。春天百花盛开,空气中的花粉颗粒浓度显著升高,这些漂浮于空气中的花粉可以诱发或加重哮喘。

其次,要预防呼吸道感染。春天天气冷热变化较大,昼夜温差也大,使人容易患呼吸道感染,而呼吸道感染与哮喘的发作密切相关。

第三,居室环境要适宜。在居室的地毯、沙发、空调中的灰尘中往往寄生着看不见的螨虫、霉菌等微生物,春季的气温、湿度很适合它们生长繁殖,而这些微生物也可诱发或加重哮喘。

第四,防治变应性鼻炎(也称过敏性鼻炎)。有资料表明哮喘患者中有60%左右的人患有变应性鼻炎。哮喘合并有变应性鼻炎的患者,在气管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积极控制鼻炎能明显减少哮喘的发作频率,并减轻哮喘的症状。

哮喘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沙丁胺醇或特布他林气雾剂,以备哮喘发作时缓解症状,以上这两种药物可以快速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

慢阻肺是一种逐渐削弱患者呼吸功能的破坏性慢性肺部疾病,同时也是容易在春季发作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活动能力下降是慢阻肺的主要症状。

春季日夜温差大,慢阻肺患者若不注意保暖,也会诱发慢阻肺急性发作。

在饮食方面,慢阻肺患者要少吃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高糖食物会增加呼吸功耗。经常咳嗽导致浑身无力,消耗量大,在饮食上可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补充营养。

呼吸道疾病症状篇3

【关键词】咽喉炎;支气管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吸入性肺炎;胃食管反流病

目的:观察探讨常见呼吸道疾病与消化道反流病之间的成因及诊疗相关性。方法:32例患者均同时出现呼吸系统症状-胃食管内外症状等,经电子胃镜及X线等检查,确定诊断。给予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两方面治疗,观察疗效及内镜、X线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疗程缩短,起效迅速,复发率降低。结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部分与胃食管等消化道疾病症状相连,病因相关,存在互为影响性,联合用药治疗方法合理,并效果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2例患者均出现长期出现烧心症状,反复出现喘息发作,呛咳,咽部异物感等症状,部分病例合并呼吸暂停、打鼾、夜间憋醒等特点。此32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及住院病人,全部经胃镜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等消化道疾病,其中Ⅰ级16例、Ⅱ级11例、Ⅲ级5例。临床症状结合X线、多导睡眠图、喉镜等辅助检查确诊支气管哮喘8例,肺炎10例,呼吸暂停综合征4例,咽喉炎10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44±16)岁。

1.2治疗方法:具体采用奥美拉唑20mg,2次/d,西沙必利5~15mg,3~4次/d等药物治疗。针对不同呼吸系统症状,分别给予平喘、抗炎等对症治疗。对于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例,除要求睡眠改变及戒除烟酒外,控制体重,试用乙酰唑胺、普罗替林等药物并加用抗反流治疗。药物治疗尽量避免降低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及引起胃排空延迟的药物,如钙拮抗剂、茶碱及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1]。基础治疗均要求全部病例改变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

1.3疗效判定:依据胃镜检查结果(1994年洛杉矶会议分类)及X线、喉镜检查结果并根据全部病例烧心、哮喘、咳嗽、咽部不适及呼吸暂停症状是否得到改善,作为判定指标[2]。

2结果

经过4~5周联合治疗,32例患者夜间呼吸暂停症状减轻并且喘息、咳嗽、烧心及咽部不适症状消失,联合用药起效迅速,疗效确切,疗程缩短。胃镜检查发现黏膜破损由大变小,直至修复,跟踪随访4~7个月,所有病例均无复发或者加重。

3讨论

消化道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一般是由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结果。典型的烧心等症状不难诊断并干预,食管外症状更应该得到重视。有文献表明,上气道阻塞可诱发和加重食管反流(GeR)[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其有关。可有呛咳、哮喘样发作、吸入性肺炎等,均系反流物吸入气道,刺激支气管黏膜引起炎性反应和痉挛所致。反流物刺激可引起咽喉部症状,而GeRD患者出现肺部表现者高达40%~60%[4]。反流引起的哮喘无季节性,常有阵发性、夜间咳喘的特点。综上所述,消化道反流病与部分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互为因果,诊断时不可孤立分析。单纯治疗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的治疗效果不好,且易复发,治疗时应采用联合方案,共同治疗,能达到快速起效,短期治愈,避免或减少复发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许国铭.胃食管反流病.见许国铭,李兆申.上消化道内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35-237.

[2]陈卓陈艳黄丹石《1147例消化性溃疡胃镜检查结果分析》《福建医药杂志》1994年05期

呼吸道疾病症状篇4

【关键词】呼吸困难;临床;儿科

呼吸困难是儿科重症之一,俗称气急,病因较多,很多疾病都可引起呼吸困难[1]。明确呼吸困难的原因,选择合适治疗方法,预后效果才会明显。因此,需要尽早明确疾病原因,对疾病的控制和干预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作者就本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治的68例呼吸困难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找出了病因和临床表现,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一共诊治68例呼吸困难患儿,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3个月~7岁,平均年龄3岁,其中0~1岁12例,1~3岁34例,3~7岁22例。

1.2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临床诊断通过患儿病史情况,临床症状表现,患儿体格检查,结合辅检查结果进行判断。

1.3临床表现68例患儿均见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症状,其中i度有29例,Ⅱ度有28例,Ⅲ度有11例。临床症状见呼吸困难68例(100%)、咳嗽44例(64.7%)、发热20例(29.4%)、紫绀20例(29.4%)、声音嘶哑20例(29.4%)、呕吐10例(14.7%)、流涎6例(8.8%)、惊厥3例(4.4%)、意识模糊4例(5.9%)等。

2结果

本组研究中,引起小儿呼吸困难的疾病主要是重症肺炎,重症肺炎患儿45例(66.17%);非肺炎呼吸困难20例(29.41%)。非肺炎性呼吸困难疾病依次为呼吸系统解剖异常3例(4.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2.28%)、有机磷中毒2例(2.28%)、喉部有异物感5例(5.68%)、支气管炎患者5例(5.68%)、支气管异物感有2例(2.28%)、胸腔积液有1例(1.5%)、大叶性肺炎有2例(4.4%)、先天性心脏病1例(1.5%)、爆发性心肌炎2例(4.4%)。

3讨论

3.1病因

根据临床上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与常见原因可以将呼吸困难分为以下几类:(1)肺源性呼吸困难:各种肺炎是引起小儿呼吸困难的常见原因。(2)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常有严重的心脏病史,在开始症状不明显,在剧烈活动时症状明显。(3)中毒性呼吸困难:一种是呼吸中枢受到抑制,使呼吸浅而且慢;另一种是使呼吸中枢收到刺激产生兴奋,出现深而大的呼吸困难。(4)血源性呼吸困难:重症贫血可以导致呼吸困难,尤其在活动后。(5)神经精神性肌病性呼吸困难:重症脑部疾病包括脑炎、脑肿瘤、脑血管意外等均可以直接额累及呼吸中枢,发生呼吸戒律异常。(6)其他疾病所致的呼吸困难:支气管哮喘可以引起呼吸困难,常发于夜间,患者突然感到胸闷难受,平卧感觉家中,吸气短促,呼吸会发出明显的哮鸣音[2]。本组研究中有重症肺炎引起的小儿呼吸困难60例(68.18%),非肺炎呼吸困难28例(31.82%),可见肺源性呼吸困难占多数,非肺源性呼吸困难占少数。因此,对肺炎进行预防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2小儿呼吸困难的临床特点[3]小儿呼吸困难主要由呼吸道炎症引起,这与小儿呼吸道的解剖生理特点和机体免疫特点有关。婴幼儿鼻部和鼻咽腔相对较短,鼻道狭窄,无鼻毛。鼻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故感染时鼻黏膜充血肿胀,易引起鼻塞,使吸吮发生困难,出现张口呼吸。小儿的气管和支气管管腔与成人相比相对狭窄,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黏膜血管丰富且黏液腺分泌不足,黏膜纤毛运动较差。不能很好地排出微生物,所以不仅容易感染,也较易引起呼吸梗阻。由于右侧支气管由气管直接延伸,而左侧支气管则由气管侧方伸出,因此异物容易进入右侧支气管,引起右侧肺段不张或肺气肿。加之小儿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中某些危险事物没有识辨能力,喜欢把小的物体放入口中玩耍,这也是小儿呼吸道异物高发的一个原因。小儿患病症状远较成人为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且病情进展突然迅速,严重时导致呼吸衰竭或窒息死亡。因此,对病情准确的观察和判断、救治的及时性、治疗方案的合理正确性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3.3小儿呼吸困难的病因诊断与治疗小儿呼吸困难多由呼吸道阻塞性病变所致,常见病因有喉及气管支气管炎症、异物、肿瘤及先天性病变或发育畸形等。本组危重患儿中,咽喉及气管支气管炎症性疾病共5例,这类疾病发展快,吸入性呼吸困难明显,形成炎性假膜组织严重阻塞呼吸道.易产生通常氧疗难以缓解的低氧血症及呼吸窘迫而导致死亡[4]。由于多数患儿无明确异物吸入史,而且花生、瓜子等植物性异物在X线上不显影,而且在未造成主气道阻塞时,无纵隔摆动、肺不张等征象,故合并肺炎时易漏诊。若以喘憋为主,则易误诊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异物因剧烈咳嗽等原因可发生位置变动,若阻塞主气道可发生严重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所以,临床医师对诊断肺炎或支气管哮喘的患儿经正规治疗症状不能缓解者,即使无明确的异物吸入史,胸部X线检查无特征性表现,也不能排除,应尽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明确诊断。造成呼吸困难的呼吸系统解剖异常有喉软骨软化症、先天性胸段气管狭窄等。由于存在上述基础疾病,气道或肺部防御机能缺陷合并肺炎时易造成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此类患儿必须尽早行气管切开术,然后积极吸氧,给予足量的抗生素及激素,有可能挽救患儿的生命。

综上所述,呼吸困难患儿病情危重,病因复杂,诊断困难。临床上对不能单独用呼吸系统疾病合理解释的呼吸困难患儿,应提高警惕,仔细分析,发现可疑征象,尽早做相应检查,而不能仅满足于肺炎、呼吸衰竭的诊断。同时,正确认识这类疾病的特点,制定系统、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是提高小儿危重呼吸困难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小芝白汉玉小儿呼吸困难299例临床分析中国临床医生2011,(8)

[2]谭晓燕80例小儿呼吸困难误诊漏诊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2,(33)

呼吸道疾病症状篇5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重症患者

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的病变部位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和胸腔等。这类疾病对患者有很大的危害,病情较轻者多有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等症状,而严重者则会产生呼吸困难、严重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除了对呼吸系统疾病重症患者进行可靠的治疗,还要对其进行全面有效的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治愈的几率,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康复的信心。本临床探索就是呼吸内科护理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于重症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不错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间在我院门诊就诊资料完整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总共80例,这80例患者中,肺癌14例,支气管哮喘35例,支气管扩张21例,慢性阻塞性肺炎10例。将选取的8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总共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32至57岁之间;对照组,总共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在33至59岁之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的状况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其他的护理干预,护理干预的措施如下:

1.2.1药物治疗护理

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用药,充分了解患者的药物的副作用,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在实际用药中过程进行调整。

1.2.2机械通气护理

机械通气护理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很重要,护理人员需要对机械通气护理的操作方法进行充分的掌握,并且了解其注意事项。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及时地清除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保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并注意患者呼吸与呼吸机的一致,认真管理气囊,要保证呼吸机的参数的设置是正确的。

1.2.3饮食护理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需要在饮食上有所注意,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当前的身体状况帮助制定合理的饮食营养方案,可让患者多食用高蛋白质和多纤维素的食物。同时叮嘱患者多饮水,建议患者多餐少食。护理人员还可以帮助患者按摩腹部,使患者的胃肠蠕动加快,促进食物的消化,饮食上的护理使得患者的身体素质不至于由于重症疾病急剧变差,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保障。

1.2.4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于疾病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重症患者因为身患重症,加上对于病情的不了解,往往会出现紧张、焦虑和情绪低落甚至感到绝望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护理人员耐心地去对重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让患者认识自己的病情,开导患者紧张焦虑的心情,引导患者的情绪朝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1.3效果评定

对两组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定,治愈:患者的疾病症状完全消失,身体完全康复。好转:患者的疾病症状基本消失,基本能够正常生活。无效:患者的疾病症状没有变化或改善不明显。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临床探索研究所得到的有效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的有21例,好转的为18例,无效的有1例,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患者治愈的有15例,好转的为17例,无效的有8例,总有效率80.00%,两组在显效率及总有效率两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

呼吸道疾病症状篇6

专家提醒,对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急性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大家要保持高度警觉,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并有效治疗,以防疾病进一步发展对身体造成侵害。

哪些呼吸系统疾病喜欢冬天来“找茬”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统称,约有70%~80%的患者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者更易感染。

2.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为特征,可分为慢性支气管炎和急性支气管炎两种。急性支气管炎以流涕、发热、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长期咳嗽,特别是早晚咳嗽加重。

3.哮喘: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常见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

4.肺炎: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其症状为发热,呼吸急促,持久干咳,深呼吸和咳嗽时胸痛,痰多或少,可能含有血丝。

未雨绸缪先防病

1.注意通风,减少和抑制病菌繁殖

冬季应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家庭每天开窗换气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用煤炉取暖和使用燃气炉具取暖的居室,更要注意安装强制通风装置,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2.提高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

冬天天气干燥,湿度偏低,加上暖气和空调的使用,会削弱人体上呼吸道的防御能力,诱发各种呼吸道疾病。此时应多喝开水,并使用空气加湿器提高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

3.劳逸结合,增强体质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同时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减少心理压力,提高肌体的抵抗力。

4.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应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例如经常用盐水清洗上呼吸道,减少细菌、病毒在呼吸道内的存留;去人口密集的场所,最好戴口罩;如果身边有流感病人应及时采取消毒、隔离等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要药――清肺消炎丸

呼吸道疾病症状篇7

什么是中东呼吸综合征?

中东呼吸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它会导致发烧、咳嗽和气急。罹患这一疾病者已有大约40%已经死亡,但有些人只有轻微症状。

中东呼吸综合征是由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引起的。这一疾病是2012年在沙特阿拉伯首次发现并被报道的。受中东呼吸综合征感染的病例已在下列国家发生: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阿曼、约旦、科威特和也门(现在应加上韩国)。发现罹患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所属的其他国家还有:埃及、英国、法国、意大利、希腊、马来西亚、菲律宾、突尼斯、土耳其和美国(现在应加上中国)。这些病例的患者大部分曾前往上述中东国家。

到目前为止,在美国只发现两例中东呼吸综合症的患者,他们是从沙特阿拉伯到美国旅行的人士。

中东呼吸综合征如何传播?

至今尚未确切搞清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来自何方。这一病毒曾在一些骆驼和一种蝙蝠身上被发现。虽然一般认为这种病毒来自动物,但仍然未被确定。

这种病毒可在密切接触的人之间传播,包括照料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人的医护人员。

这种病毒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潜伏期是指当一个人暴露于病毒到症状发生的时间段。在第一批病例中,平均潜伏期是5天,但也有潜伏期长达14天的病例。

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症状

中东呼吸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和咳嗽,不太常见的症状包括咳血、腹泻和呕吐。然而,这些症状也可以在罹患许多其他疾病时发生。

所有患者进行胸部X光检查时都表现为情况异常。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预防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疫苗和治疗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有助于预防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措施

如果你计划到某个曾被发现有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的国家旅行,美国疾控中心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预防疾病。

经常用肥皂和水洗手,并持续20秒。帮助你的孩子同样洗手。如果没有肥皂和水,可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当你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鼻子和嘴,然后将纸巾扔在垃圾桶中。

避免用未经洗净的手接触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

避免和病人密切接触,包括接吻、共用水杯和共用餐具等。

呼吸道疾病症状篇8

【关键词】治疗;新生儿;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32-02

目前,新生儿因为各种疾病造成的死亡率在婴儿的死亡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60%,新生儿的死亡已经成为婴儿死亡的最主要部分,它也是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关键。治疗新生儿疾病的成功率也放映了一个国家和卫生单位水平的主要指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也成为一个医疗单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它还反映了一个单位的治疗水平。

在这里,本文主要探讨关于新生儿患病的原因、新生儿患病后的临床表现以及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预防措施等阐述在新生儿疾病的治疗中需要注意的因素。

1.资料和方法

1.1新生儿疾病内容:新生儿疾病中所占比重比较大的疾病有四种,缺氧缺血脑病(或颅内出血)、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化脓性脑膜炎。

(1)或颅内出血:该病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过度兴奋、肢体颤抖、睁眼时间长,甚至抽风,重病儿一开始可表现嗜睡、昏迷、肢体发软、前囱饱满,触之像面鼓。这类疾病的新生儿可以在做颅脑B超、磁共振及化验等诊断出来。

(2)新生儿败血症:该病的主要症状是新生儿出现发热、面白、身体出现血点、食欲低下、腹胀、精神欠佳及肝脾肿大。

(3)新生儿肺炎:该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呼吸急促、吐沫及呼吸不规则等症状,这种疾病通常出现在接触呼吸道感染的人群、胎膜早破等。

(4)化脓性脑膜炎:这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由于细菌及毒素直接侵犯到脑细胞组织,可使脑细胞受到严重破坏,这种疾病的症状表现为体温不升或有发热、面部发白或变青变紫、哭声弱或尖叫、拒乳、前囟饱满、抽风等,且这类症状常与败血症同时出现。

除以上四种以外,还包括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过高,在胆红素和脑细胞结合后回造成新生儿脑细胞功能发生故障,从而造成新生儿患核黄疸疾病。以及由于生产引起的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血糖过低所造成的脑功能障碍等。这些都会导致新生儿身体发育不良或出现智力障碍,严重者则会导致新生儿死亡。

1.2表现症状:新生儿的各种疾病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在临床上经常出现的症状表现却有一些共同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四点:新生儿不吃和不哭及新生儿的体温和体重不增。这些症状的出现没有特定的规律性,有时候会同时出现,有时候也会间歇性地出现,只是某个症状会表现得相对明显一些,不过新生儿疾病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是先后出现这些症状,而这些都只是新生儿生病前的症状,并非疾病发生后的症状,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常见疾病中,新生儿疾病的早期症状的特异性,不要等症状出现后才开始治疗,以免耽误治疗,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2结果

2.1引起疾病的原因:引起新生儿患各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有很多,但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1)新生儿疾病感染。多数医院资料表明,新生儿疾病感染的原因主要为口腔粘膜感染、宫内感染和脐部感染,其中以口腔粘膜感染和宫内感染居多。而这些感染的主要来源为生产过程中医疗器械引起的感染,伤口的感染,环境条件引起的感染,由此可见,提高医疗单位产科的器材质量和环境卫生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围产期的保健加强,防止新生儿窒息。

(2)环境条件及保护措施不当。很多新生儿会在天气寒冷的季节或气温较低的环境下患上各种疾病,并表现出严重的症状,比如在新生儿疾病中常见的硬肿症,它是导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体重偏低的新生儿在寒冷季节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体重偏低的新生儿因此患病的比重在所有新生儿中的概率最大。在此,告诫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保护好新生儿的健康,注重他们的保暖,同时保护好孕妇健康,避免婴儿早产,预防新生儿的各种疾病发生。

(3)新生儿在胚胎中发育不成熟。据相关报道,很多新生儿早产或死亡,主要原因还与其在母体内胚胎发育不良有很大关系。据医院介绍,这其中的关键是因为母体胚胎盘较小,导致婴儿的呼吸系统出现障碍,从而造成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这些情况不仅会导致婴儿早产,还会导致新生儿肺部出血,呼吸衰竭,甚至以后出现智力障碍和死亡的危险。

2.2治疗方法:针对新生儿的疾病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有很多种,在这里本文主要选取几种常见的疾病来阐述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

(1)呼气末正压等技术疗法:呼吸系统衰竭是新生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与此有关的疾病包括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胎粪吸人综合征和衰竭等。针对新生儿的这些症状,医学上经常采用的措施为,呼气末正压、间隙正压呼吸和自应用持续气道正压等技术。通过使用这些医学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抢救率,不过,在临床上有一些新生儿的呼吸系统衰竭而得比较严重或出现一些其它的症状,在这些情况下无论是呼气末正压技术还是间隙正压呼吸和自应用持续气道正压技术,对新生儿此类疾病的治疗仍然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尽管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并不能全部治愈,但是我们也要通过减低机械通气气道平均压或注重技术质量和安全。

(2)通过应用高频通气比较难用的常频呼吸机来治疗。近年来,医学上通过使用高频人工呼吸来治疗治疗新生儿的呼吸功能不全等疾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频通气主要使用对象为常频通气失败或有气漏者,它是一种抢救重症呼吸衰竭的有效通气模式。在使用这种治疗方法时,需要注意的是保证高频通气频率每分钟要要大于60次,或者是不小于正常呼吸频率的4倍。使用时要改善高频通气血流的比例,维持气体交换,时刻保证新生儿呼吸所产生的潮气量接近肺的解剖死腔。使用此方式目的是保持肺泡在通气时有足够的肺泡,从而减少其对循环功能的影响和避免造成对新生儿肺部的压伤。

(3)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临床上,有一部分新生儿呼吸严重衰竭,即使在经过常频或高频的机械通气后仍然无效,在有药物的帮助下,其效果也微不足道。这种情况下导致新生儿的死亡及其的多,但是近年来,医学上采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方法已经使其中不少的新生儿得到了成功的抢救。

体外膜肺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四种,节律调控泵、体外灌流系统、节律调控泵、热交换器和膜肺――氧合器。其中eCmo的注射方式为静脉――动脉和静脉――静脉方式。在具体操作时,要将新生儿的血液引流到氧合器中,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气体的交换,同时还要保持新生儿体内血液的气体平衡。

这种方法的治疗主要针对严重的肺透明膜病、胎粪吸人性肺炎、持续胎儿循环的患者,但是要保证这些患者的病情虽然严重的,可他们应该有恢复的希望,同时还要保证这些新生儿没有出血倾向,体重不小于7公斤。体外膜肺治疗的操作和所需设备比较复杂,而且还要保证有一支须有一支严格掌握和熟练执行的队伍。

(4)一氧化氮吸入一氧化氮疗法:这种治疗方法也被称为内皮源性松弛因子疗法,据资料显示,通过可选择性扩张肺动脉,可以降低新生儿肺血管的阻力,减少新生儿肺内分流,这种疗法对纠正新生儿低血氧有很好的效果。它减少了新生儿体外膜肺的应用,从而提高了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疗效。

因为这种疗法在应用中会产生一种自由基,同时吸人一定浓度的氧,使血小板功能降低,增加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

3.结论

在新生儿疾病的治疗中,新生儿疾病的筛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医疗单位必须加强其管理,因为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一项责任重大且要求很高的工作,它的工作直接影响了新生儿疾病的感染和治疗。

在新生儿的整个筛查过程中,要注重滤纸的选择、采血卡的填写、血样的采集、血样的递送、检查技术的控制、试剂的选择和结果的判断。在这些方面医护人员要对此严格把关,进行随时督察。对确诊后的新生儿要及时对此饮食控制和给予药物治疗,以保证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质量。对实验室检测重出现异常的新生儿或可疑病例,要对他们及时进行复查,对复查中仍然表现为阳性的新生儿要召回婴儿室进行确诊检查。

在新生儿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除了以上几点需要注意的因素外,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新生儿的不同状况来进行准确的治疗。

参考文献

[1]梁金玉,王秀珍,王喜梅.新生儿苯丙酮尿症Guthrie过筛试验8154例小结〔J〕.河北医药,1985,14(1):3;

[2]石晶,熊英,母得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药物治疗临床证据[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9):740-744.;

[3]王一堂,主编.现代临床急诊医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96;

呼吸道疾病症状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48例重症结核病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在35至78岁间,平均年龄为(48.7±5.3)岁;病程在16d至6个月,平均病程为(98.7±5.3)d,疾病类型,5例为Ⅱ型肺结核,38例为Ⅲ型肺结核,2例为Ⅳ型肺结核,3例为Ⅲ型合并Ⅳ型肺结核。痰液试验:38例呈阳性,10例呈阴性。

1.2护理干预方法

1.2.1病情观察通过对患者呼吸状况、脉搏及体温进行密切观察,若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观察是否存在结核扩散症状。对于并发有咯血症状观察,应看其是否存在窒息征兆,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对患者皮肤温度、湿度进行观察,看皮肤黏膜是否完整,是否存在发绀症状[1]。发热性结核病患者午后时间段容易出现低热或者高热症状,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2.2心理干预重症结核病患者由于对临床疾病及其治疗等知识了解甚少,同时长期受到疾病折磨,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这时要求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以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以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治疗信心,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完成各项治疗工作。

1.2.3药物干预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给予患者适量的抗结核病药物,同时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并叮嘱患者要按时按量服药[2]。同时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抗结核病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需及时告知护理人员和医生。

1.2.4咯血干预若患者咳血量较少,可卧床休息,然后进食些温热的流质性食物,多喝水;若患者咳血量较大,需卧床休息,同时给予患者心理上的疏导和支持,以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叮嘱患者不可进食,并鼓励患者将血有效咳出,并在咳血后清洁口腔。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给予适量的止血剂,并准备好各项急救用品[3]。

1.2.5呼吸干预为了使重症结核病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要及时将呼吸道内黏稠分泌物有效清除,给予吸氧治疗,避免呼吸道处的黏膜受到损害,同时将痰液有效排出。再者,在气道湿化时,应对其吸入温度应控制在36至37℃,保持呼吸道清洁,避免感染症状发生。

1.2.6饮食干预重症结核病患者容易出现高热、咳血、盗汗等症状,导致能量消耗过大,同时在药物不良反应影响下,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症状,对预后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依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干预方案,指导患者多进食些维生素丰富、高蛋白、高含钙量等食物,以达到增强体质,补充影响,促进患者康复的作用。

1.3统计学方法数据主要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由均值标准差(χ±s)来表示,计数资料用X2验证,护理前后对比则用t验证,若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8例重症结核病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及护理干预后,35例显效,11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8%。由表1可知,经过临床护理干预后,患者的pao2、paCo2、心率及呼吸频率等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护理前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随着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程度不断提高,呼吸内科疾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不仅对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病情危重患者,病情急促,若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将加重患者病情,危及患者生命。结核病属于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之一,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尤其是重症结核病患者,若未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不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要求护理人员保持高度责任心,在患者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本文对我院收治的48例呼吸内科重症结核病患者,给予病情观察、心理干预、药物干预、咳血干预、呼吸干预及饮食干预等措施,并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临床治疗有效率达到95.8%。同时与护理干预前相比,患者的pao2、paCo2、心率及呼吸频率等指标均明显改善。通过病情观察,能够及时掌握重症结核病患者病情,为临床护理提供重要依据;心理干预,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提高患者配合度;药物干预,能够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减少不良反应率;咳血干预,能够起到良好的止血护理效果,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呼吸干预,使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避免患者出现呼吸窘迫症;饮食干预,能够增强体质,补充营养,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复。

总之,给予呼吸内科重症结核病患者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疾病治愈效果,改善患者病情,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呼吸道疾病症状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48例重症结核病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在35至78岁间,平均年龄为(48.7±5.3)岁;病程在16d至6个月,平均病程为(98.7±5.3)d,疾病类型,5例为Ⅱ型肺结核,38例为Ⅲ型肺结核,2例为Ⅳ型肺结核,3例为Ⅲ型合并Ⅳ型肺结核。痰液试验:38例呈阳性,10例呈阴性。

1.2护理干预方法

1.2.1病情观察通过对患者呼吸状况、脉搏及体温进行密切观察,若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观察是否存在结核扩散症状。对于并发有咯血症状观察,应看其是否存在窒息征兆,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对患者皮肤温度、湿度进行观察,看皮肤黏膜是否完整,是否存在发绀症状[1]。发热性结核病患者午后时间段容易出现低热或者高热症状,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2.2心理干预重症结核病患者由于对临床疾病及其治疗等知识了解甚少,同时长期受到疾病折磨,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这时要求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以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以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治疗信心,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完成各项治疗工作。

1.2.3药物干预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给予患者适量的抗结核病药物,同时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并叮嘱患者要按时按量服药[2]。同时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抗结核病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需及时告知护理人员和医生。

1.2.4咯血干预若患者咳血量较少,可卧床休息,然后进食些温热的流质性食物,多喝水;若患者咳血量较大,需卧床休息,同时给予患者心理上的疏导和支持,以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叮嘱患者不可进食,并鼓励患者将血有效咳出,并在咳血后清洁口腔。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给予适量的止血剂,并准备好各项急救用品[3]。

1.2.5呼吸干预为了使重症结核病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要及时将呼吸道内黏稠分泌物有效清除,给予吸氧治疗,避免呼吸道处的黏膜受到损害,同时将痰液有效排出。再者,在气道湿化时,应对其吸入温度应控制在36至37℃,保持呼吸道清洁,避免感染症状发生。

1.2.6饮食干预重症结核病患者容易出现高热、咳血、盗汗等症状,导致能量消耗过大,同时在药物不良反应影响下,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症状,对预后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依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干预方案,指导患者多进食些维生素丰富、高蛋白、高含钙量等食物,以达到增强体质,补充影响,促进患者康复的作用。

1.3统计学方法数据主要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由均值标准差(χ±s)来表示,计数资料用X2验证,护理前后对比则用t验证,若p

2结果

48例重症结核病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及护理干预后,35例显效,11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8%。由表1可知,经过临床护理干预后,患者的pao2、paCo2、心率及呼吸频率等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护理前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程度不断提高,呼吸内科疾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不仅对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病情危重患者,病情急促,若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将加重患者病情,危及患者生命。结核病属于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之一,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尤其是重症结核病患者,若未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不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要求护理人员保持高度责任心,在患者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病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