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4:52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篇1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现有实训模式分析

在现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教育中,所采用的实训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以企业为主导所开展实训教育,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的基地。第二是以培训机构为主导的实训模式,学校或者是学生自己参加培训机构的实训教学,通过项目组合方式进行学习。第三是学校为主导的实训模式,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整合学校实验资源,开展项目实训教学活动。这三种实训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这三种计算机实训模式也都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缺憾,影响学生的有效发展。以企业为主导实训模式存在着管理不便,学生分散,经济投入大的问题,学生不能全面投入到企业实训中去。以培训机构为主导的实训模式存在着费用昂贵,人才培训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学校和培训机构难以实现会互惠利,这种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性不强。而以学校为主导的培训模式通过项目方式开展实训教学,这种模式能够对学生进行大面积的培训,但缺乏真实的企业项目,学校的项目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存在这差距,也影响到实训教学的效果。

二、基于开放式创新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模式分析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实用性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突出实训教学环节,必须要加强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有效联系,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实训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计算机行业中,产业发展很快,每天在计算机领域中都会有新知识和新技术诞生出来,基于这种特点,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要采用开放式创新的实训教学模式,能够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吸纳产业资源进行人才培养,如果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采用封闭式的模式,所培养的人才必定会落后于时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必须采用开放模式,能够在政府的指导下,企业和院校的通力配合下,采用开放式创新实训模式开展教育活动,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共享知识,共享技术,能够把企业中最新的技术,最新的项目纳入计算机实训教学中去,能够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教师资源与企业进行合作,避免资源的浪费。学校与企业要形成有效的联动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总的来说基于开放式创新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企业学校的通力配合。

1.企业为计算机实训教学提供真实的案例

开放式创新计算机实训模式的构建,需要企业支持。需要企业为计算机实训教学提供真实的案例。但这种案例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学中,学校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对案例进行整合的分析,进行再创新,能够对案例进行教学改造,这样,才能把案例应用于实训教学中,才能有效保障案例素材的先进性和可使用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案例的再创造过程中,需要有一定资金才能保障工作的有效完成,政府需要为计算机实训教学改革,提供资金支持。

2.学校企业联合对计算机实训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培训

开展开放式创新计算机实训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训技能要求的更高了。要保障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利用,就必须要加强对相关实训教师的培训工作。学校和企业要积极为教师培训提供场所和技术指导。学校和企业要联合起来,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每位实训教师都能掌握系统的实训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训教师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师的指导学生进行实训的指导能力。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所培训的教师可以进一步与企业合作,成为企业开放式创新的重要人力资源,这种人才培养不仅可以实现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实现企业的开放性发展。

3.学生通过模拟操作真实工作案例,不断提高实践技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标准

通过开放式创新实训教学,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案例,在不断分析案例,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需要,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发展,同时,可以有效降低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

4.政府要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篇2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评价指标体系;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3-3210-02

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企业对软件产业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则日益扩大。而近几年软件人才尤其是初级软件人才却十分匮乏,这已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担负着初级软件人才培养重任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亦成为了国家大力发展的70个重点专业之一[1](以下如无特别说明,所用“软件专业”均指“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为尽快完成初级软件蓝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工作,“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师资培训包”项目于2007年立项,开始调研,并希望构建科学、有效的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保障软件专业师资培训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1软件专业及计算机类教师培训评价的现状分析

软件专业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分支之一,目前还未有专门针对软件专业教师培训及评价体系的成规模的研究。笔者分别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平台,检索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评价的相关文章,均未搜索到结果。而检索与软件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类教师培训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也是凤毛麟角,其主要代表有:

1)、赵建功、赵香兰、刘燕等发表的《河北省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教学设计研究》,[2]他们从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效果评估及巩固四个方面对未来计算机专业培训工作提出策略性建议;

2)、岳小婷发表的《辽宁省高校计算机骨干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及启示》中,[3]分析总结了历届辽宁省高校计算机基础骨干教师培训实践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产学研结合的全方位立体联动师资培训体系;

3)、刘广、王小梅发表的《中职教师培训中教育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中,[4]以中职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部级培训为例,分析了中职计算机教师培训任务和培训方法,探讨了改进培训效果的途径。

这些针对计算机类教师培训的评价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尤其不适用于知识更新换代较快、讲究时效性的软件专业。

2构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2.1计算机软件行业的战略地位

我国软件产业战略地位是由发展趋势决定的,而作为本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软件产业是一种“无污染、微能耗、高就业”的产业。软件产业不但能大幅度提高国家整体经济运行效率,而且产业自身也能形成庞大规模,拉升国民经济指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软件产业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因此,发展和扶持软件产业,是一个国家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与战略制高点。基于这样的战略地位,振兴软件产业势在必行。

2.2软件人才结构有待转变

软件产业调整与振兴需人才先行。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师资培训包”项目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软件人才呈“橄榄型”结构。这种结构严重限制了产业与信息化应用的发展,而理想的软件人才构架应为“金字塔”型,即初级软件人才的需求应远高于中、高级软件人才。只有尽快完成软件人才结构从“橄榄型”到“金字塔型”的转变,才能在产业规模、企业实力、技术水平、竞争能力上与世界软件产业水平缩短距离乃至步入前列。从我国现状看,完成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学校配合企业对“金字塔”基础软件蓝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2.3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软件基础人才的重任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是软件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定位于“金字塔”基础人才的培养,因此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担负着软件人才结构从“橄榄型”到“金字塔型”转变的重任。但项目组调研显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等多方面都与企业及信息化应用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构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殊性及重要性

3.1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性

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而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师资培训的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迅速满足市场对初级软件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应缩短软件专业教育的探索阶段,尽快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了解、监督和控制中职师资培训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培训质量评价,了解和掌握培训效果,发现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研究和改进培训工作,以保证培训的质量始终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中。任何一种培训都必须接受客观、公正、可靠、有效的评估和考核,否则培训将流于形式,为培训而培训,这对师资培训质量的提高乃至整个软件人才的培养起不了积极作用。因此,为了避免培训的盲目性,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5]

3.2软件专业的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殊性

当今市场上,新的软件层出不穷,旧软件也在不断升级,支持软件运行的硬件平台也越来越先进,所以与其他专业相比,软件专业的教学内容更讲究时效性。因此随着软件的日新月异,软件专业的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在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培训条件乃至培训环境的权重设计上都需因时而异,与时俱进,以最快的速度跟上软件市场发展的步伐。软件需要硬件平台的支持,在培训环境中,各种硬件设备的条件制约着培训的效果,而其他专业就少受这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因此,其他专业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不适用于软件专业。

4构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4.1政策支持

国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软件人才培养,尤其是面向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实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并在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方面做出支持,以加快软件人才培养的步伐。

2002年国务院下发文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

教育部于2001年出台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指出: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努力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2007年又接着印发了《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还强调: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技术指导,开阔教师视野,跟进技术发展,密切与社会的联系。

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九部委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快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中国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及加快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并指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是软件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

4.2教师的迫切需求

目前任教于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师中,绝大部分教师期待高质量的培训。“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师资培训包”项目组对中职院校的125位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7%的教师表示曾接受过培训,但是接受企业实训实践的仅占17%,绝大部分教师没有系统、规范的软件项目开发经验,对软件项目的组织和流程没有感性认识,对软件开发企业采取的主流技术、项目管理方式和岗位配置情况了解很少,不熟悉软件开发企业的软件开发流程。对教师知识欠缺调查的结果显示:74%的教师表示欠缺操作实践实训知识。70%的教师表示有待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在培训效果的认同上,53%的被培训者觉得培训对自身工作有帮助,41%的被培训者认为只有一定的帮助,另外2%的被培训者觉得纯属浪费时间,还有4%的被培训者觉得没有帮助。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的教师培训体系混乱,而对于培训效果的评估,也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只仅仅依靠被培训者带有主观性的个人感知。而真正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建立在一系列的信息、资料、数据上,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以提高培训质量。并且在培训的各个环节都应进行培训评估。可以说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环节中的两个关键点。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对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应进行评价;在培训进行的各阶段应及时进行评估,以保证培训沿着既定的方向运行;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成果应进行不同时段的跟踪评估,为下一次培训提供依据,使培训工作的质量呈螺旋式上升。

4.3培训评价指标体系的可实现方案

构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采用调查法收集体系中的各层级指标,其调查对象为参加培训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及其所在单位的部分教师、培训基地的管理者、负责人等。然后聘请几个专家来商讨量表的构成,再采用特尔斐法Delphimethod,用书面形式广泛征询专家意见。最后经过反复的研究、修改,确定指标体系的层级指标构成,以及所分配的权重和分值。在培训评价指标体系平台的设计上,可采用数据库软件建立相关表单,搭建后台数据库,再应用编程语言设计培训评价的平台,实现学员和培训教师都能在培训的各个环节中,登录平台为培训效果做出的评价和反馈。

5总结和展望

为了让软件人才的培养跟上软件产业发展的步伐,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刻不容缓。然而软件专业又有别于计算机的其他专业,软件随着it行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软件企业的岗位要求以动手实践为主,“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师资培训必须要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师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教师自身知识技能的更新与软件行业技术发展同步的培养。这就要求软件专业教师培训的形式、方案、内容等都必须与时俱进,跟上软件发展的步伐。由此可见,针对计算机软件教师培训质量的评价体系亦有着特殊的要求,比如加大培训环境的比重,强调培训师资的素质与构成的专业性、注重教学设施和实训条件的设计等。因此,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06〕13号)[Z].2007.

[2]赵建功,赵香兰,刘燕等.河北省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教学设计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9):23-26.

[3]岳小婷.辽宁省高校计算机骨干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及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9):67-68.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篇3

论文摘要:培训信息管理借助计算机软件技术,能够为企业的人员管理提供方便、快捷的系统支持,企业应重视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弥补企业人才管理中的不足。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劳动力、资源以及信息的争夺已经转变为对人才的争夺,知识型人才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人才的获取一方面是通过招聘引入外部性人才,而更重要的方式则是企业内部的培训和管理,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对企业的现有员工进行培训并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的优势进行信息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在实际的员工培训中建立一个全面、快捷、有效的培训信息管理机制。

一、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相关信息录人。主要包括参加培训人员基本信息的录入以及与培训信息的录入,主要是对相关培训信息进行联网输入

主要内容是培训基本信息输入。主要包括参加培训员工的姓名、工号、参训单位、培训时间、培训性质、培训形式、培训内容、考核成绩、证书编号等一整个参与培训和取得成绩的信息。

以上基本信息内容应由企业具体的工作人员按照分工准确输入,并每个人负责自己所输入的参训学员的信息,工作人员通过网络输入传给信息统计部门的总服务器,进行同一时间段的保存和管理。这些基本内容信息主要是从人力资源部门获得。在首次建立数据库时,应采取开库操作,集中时间,一次性地将相关学员的数据信息录入到信息库中,在以后的信息变更和保存中,和人力资源部门保存同步变动,保证统计信息的及时有效性。www.133229.com

(二)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第一、保护信息库。信息化中,存在各种电脑病毒,而一旦发生病毒入侵,将造成信息的泄露,因此,应该采用最新的防毒软件,对重要信息进行独立备份并保存,建立起安全、完善的员工培训信息库以及基本信息库。

第二、方便信息查询。信息系统的更新和进步使培训人员信息的系统化查询方便快捷,让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查询到培训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信息成本。

第三、权限管理设置。指充分利用加密技术,根据不同人员的职位设置不同的权限,信息录入系统的基本信息录入人员、查询管理人员、信息备份管理人员、信息修改人员等都应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从而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二、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每一个企业尤其是志在做大做强的企业来说,有没有大量相关人才的信息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工作。但同时,很多企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致使人才库工作建立不完善,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

(一)重培训不重信息保存

一般企业都会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在进行多次大量的培训后,却没有建立起对应的人才培训信息,在以后查找培训档案的时候,费时费力,非常难找,同时,存在保存数据准确率较低等问题。

(二)人才测评体系不完善

由于统计人员只是被动的接受其他单位传给的信息,没有主动地与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主动询问和索取相关的信息资料,导致企业人才库信心不全,不能建立起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测评体系。

(三)统计信息标准不统一

由于各个部门内部缺乏有效的联系,加上统计部门权限不大,不能有效的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导致统计标准不统一,各部门培训信息形式多样,给统计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烦,也导致在国内或国际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一定不足。[1]

三、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的方法

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使得企业将人才培养与开发工作更加系统、安全、有效的展开,在对员工相关信息录入的基础上,对员工增加了解,有利于企业更好的掌握员工的相关信息,方便对人才进行培养和任务分配,从而加强对企业人才的动态管理。

(一)重视计算机软件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有效的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企业要高度重视,只有系统的各个模块都有人管理,系统得到有效的维护与保管,才能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统一输入格式和规则,让企业领导者能方便的进行信息的浏览。

通过信息系统化的管理,不但能够帮助企业及时有效的获取员工相关的信息,更是方便的工作,杜绝以往信息不全、繁琐查询、参考价值不大的困境。企业领导通过信息管理,能够有效地找出企业需要的人才,理顺企业领导工作思路,丰富工作内容。

(二)培训企业相关人才

人才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础。企业也只有引进和培养相关计算机软件系统应用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突出机制,才能够有效的推进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培训信息管理工作中的运行,从而为企业长期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在了解员工培训信息以及取得的成绩基础上,才能够有效的开发、使用以及利用人才,企业储备完善的员工资料信息,可以以此来公正、客观地选拔人才,使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通过人才引入和人才带动,能够使企业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迅速成熟。

(三)提高工作效率

有效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还要不断的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系统的软件开发和使用使得培训管理工作更加实用、系统和科学,将使很更多的人力资本从繁杂的人工统计工作中解放出来,经过培训,可以从事其他更有价值的工作,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效率。

四、小结

企业借助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培训信息管理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应对现实存在的不足,并充分重视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应用,才能不断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培养企业人才,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篇4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徐辉(1965‐),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

0引言

近年来,it技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行业高速发展,“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1],并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由此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人才供不应求现象日趋明显。我国高校每年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但是由于教学改革落后于技术发展,过于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实践能力训练不足,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导致企业“用人难”与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我校作为地方财经院校,如何把计算机专业办出特色,满足社会的需要,是我们优先考虑的关键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以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懂经济管理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研究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和实践。

1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校是在2007年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并当年招生。相对于其他院校,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较晚,由于该专业是新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1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突出交叉学科特色

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地方财经高校,会计学、金融学、管理学、财政学等经管类专业是主流专业,这些专业师资雄厚,教学资源丰富,有突出的优势。作为财经院校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理工科院校的雷同,毕业生将缺乏就业竞争力,多数用人单位选择理工院校的计算机毕业生,而不选择财经院校的计算机毕业生。另外,在财经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要建立完善的各个专业实验室也不现实,利用率不高。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我们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软件开发能力为核心,实践能力训练为重,兼备财经管理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即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设计能力为核心,四年持续不断的专业实践项目训练为重点,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会软件项目设计流程、规范等工程实践技能。同时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选修具有财经特色的主要课程,或者辅修会计、金融或者市场营销等财经类专业[2]。这样,学生具备开发财经业务管理软件的专业领域知识,或者具备经济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懂财经管理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其就业领域更加广泛。

1.2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就业方向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每年只有少数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绝大部分学生是直接出去就业工作的。根据人才市场的招聘职位和对珠三角地区计算机相关企业的调研和分析,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条件,我们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

(1)基于互联网应用的软件开发岗位。这类岗位以开发互联网应用软件为主业,包括网页设计、web前端开发、web后台应用开发、网站维护管理、网站技术支持人员等。

(2)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软件开发岗位。近年来,由于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许多传统应用和互联网应用业务都迁移和扩展到移动互联网中,移动互联网应用行业急需大量的软件开发人员,如ioS软件开发人员、android软件开发人员等。

(3)财经领域中懂财经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职业岗位。在银行、保险、财政、税务等行业中,计算机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行业对既懂计算机,又懂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是很旺盛的,复合型人才在工作中与业务人员沟通方便,又能够解决技术问题。

1.3提出了“1+2+3”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调研和分析,明确了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提出了“1+2+3”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核心——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2条软件开发主线——“CC#网站设计”和“CJavaJavaee高级技术android技术”,3个能力训练途径——课程实验实践、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基地实习。

2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

2.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要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关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根据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制定教学计划时以“理论够用,重在实践”为原则,根据技术的发展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更新和调整课程体系,新增社会上热门的技术课程,加强专业实践训练的课程,同时开设一些财经类主要课程。我们将课程体系设置为6个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实践教学模块。公共基础课是全校所有专业都开设的课程,培养学生的通识认知和基本素质。主要包括大学英语、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数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等。其中,与就业关系不大的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等理论课程减少课时和学分。专业核心课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了专业核心课后,可以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主要有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组网技术、软件工程等核心课。专业限选课主要是为学生就业拓展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网页设计、Javaee企业开发技术、C#.net开发技术、网站开发、软件测试等课程。专业任选课分为软件方向、财经管理方向任选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而选择两个方向之一的课程来学习。软件方向任选课主要是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包括oracle数据库、Linux操作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信息安全等,财经管理方向任选课包括会计学、金融学、网络营销、excel经济管理应用等。实践教学模块是独立开设的实践课程,旨在通过接近实际的项目,训练学生综合应用多门课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包括网页设计实践、数据结构算法实践、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Javaee应用系统设计、C/S应用系统设计、B/S应用系统设计、手机应用系统设计、毕业设计等。

调整后的课程体系体现了以下特点:

(1)课程体系紧跟技术发展潮流。当前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教学计划中及时引入新技术课程,保证教学的先进性。

(2)减少理论课程的课时数,以够用为原则,增加技术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课时数,满足学生专业应用技能的教学。

(3)实践能力训练在大学4年持续不断,从课内同步实验、课程综合实践、独立实践课,到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每个学期都有1门以上编程相关的实践课程,保证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步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团队协作。

(4)与财经类主要课程交叉融合,让有不同需求的学生自由选课,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2.2实践课程的整合和优化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和独立实践课程两个部分。课内实验是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对于计算机技术课和操作类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方式教学,在课堂上边讲边上机练习。独立实践课是单独开设的一系列实践课程,包括课程设计、综合项目实战、毕业设计等,独立实践课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面向学生未来的就业。因此,在构建独立实践课程时,将若干门课程知识融合在一起,设置综合性的独立实践课。例如,网页设计实践课综合应用了静态网页设计、JavaScript、jQuery前端开发语言等课程知识;数据结构算法实践综合应用了C语言、数据结构两门课程知识;C/S应用系统设计实践课综合应用了C#.net、数据库、网络技术等课程知识;B/S应用系统设计实践课综合应用了网页设计、JSp(或)、数据库、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等课程知识;手机应用系统设计实践课综合应用了android开发技术、数据库、网页设计、网络技术、Java、多媒体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这一系列实践课程的训练,学生在实训中不断提高其编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3与实践基地合作,选派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专业实践需要,我们与广西区内外的多家it企业合作,联合建立了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假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的研发,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

社会上用人单位招聘计算机毕业生,往往看重学生是否有项目实战经验。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必须加强编程和软件开发能力的训练[3]。因此,除了通过教学计划的一系列实践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外,还需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活动。在大一第一学期规划个人职业目标后,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逐步引导有能力和兴趣的学生参与各种科研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例如,引导学生参加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申报省级、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软件设计竞赛等各项活动,全方位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4结语

近几年来,通过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和教学实践,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中一部分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也有一部分从事会计信息化、银行业务岗位工作,就业率逐年稳步提高,达到96%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李峰泉,苏培华.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探索研究[J].电子测试,2015(23):87-88

[2]蔡咏梅,赵玉章,郭文强等.以就业为导向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8):19-22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篇5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模式

1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喜与忧

近几年来,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之所以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主要的因素还在于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可塑性大,敬业精神较强,能把所学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随时应用于实践,工资待遇要求不高,一般都低于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在就业应聘时能提供给招聘单位的在校时的各种作品,或者是获得各种竞赛证书、等级考试证书较多大大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

然而,根据我们对本地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情况的追踪调查数据显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中所隐藏的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对口就业率很低,一次就业专业对口的不到30%,不对口的就业率占50%,而认为“专业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的”比例为20%。二是就业稳定性差,因为专业不对口,频繁“跳槽”的很多,当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被问到“您期望在目前工作单位的服务年限”时,有近80%的回答是“边做边找,工作压力太大,有更好的单位就‘跳槽一。三是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的挤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学习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只要有一定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并不比那些上课玩游戏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差,有些用人单位注重的是计算机某个方面的应用能力够用就行,不需要很全面很专业。因此,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改革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我们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

2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要确定一种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弄清楚用人单位需要怎么样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的人才。

根据我们对周边地区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的调查得出结论是知识结构方面包括:

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维护基本知识;文字编辑、图像图表处理的基本知识;计算机软件的基础及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数据库应用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力方面主要有:对计算机系统熟练的操作能力;文字处理、编程及软件开发工具的操作能力;对微机系统的安装、检测、维护、维修的能力;对计算机设备、网络和机房的安装、管理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按照强化基础、拓展特长、突出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模式来实施培养,具体的总结为“一套教材、两个阶段、三个强化、四个更新”。

2 1一套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用人单位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表明,学生不必掌握高深的计算机专业理论,而应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组织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对计算机教材进行反复讨论,对原有教材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要求进行筛选、浓缩,结合本校实训场所实际,进行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的编写,计算机教学及考核以各门课程相应的“实训指导书”要求进行,以强化基础,拓展学生特长,突出学生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组织实训教学。

2.2两个阶段

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学生计算机专业口径尽可能宽,这是学生毕业就业的客观要求。为此我们将学生在校前两年划分为“合格+特长”即“夯实专业基础”和“拓展学生特长”两个培养阶段进行。

夯实专业基础阶段主要解决“厚基础,宽口径”的问题,教学时间为一年级。在教学按排上,应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精选教学内容,严格按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指导书要求进行实训教学,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要求尽可能选修一至两门专业选修课程。

拓展学生特长阶段主要为了解决“针对性、适应性”问题,教学时间是二年级,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教学课程中以就业优先为主导思想,根据计算机行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培养学生适应某个岗位群的工作能力为目的,发挥“双师型”教师个人的特长开设一定的特色选修课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建计算机专业各种团体小组进行学生特长发展的活动,灵活设置弹性专业模块,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专业特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3三个强化

(1)引导学生热爱计算机专业,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感兴趣了,才会启动思维,苦思冥想;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思想教育,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学生毕业之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此,我们在学生入学时的第一周便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讲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教育,告诉学生中职学校各个阶段,学习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鼓励和引导学生热爱计算机这个专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抽象的理论中找到实实在在的快乐,愿意跟你学、跟你练,否则学生会在每天的游戏或聊天中度过。

(2)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为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能力,必须以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而充分调动“双师型”教师的才能,加强实训课程教学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因此,培养规划上应侧重放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上,为保证学生毕业之后能有一个“宽口径”的就业机会,必修的课程一定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好,不能让学生有偏科现象,其次是把握好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训课程教学上,强化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做”中“学”的“岗位仿真”训练中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转贴于

学生在“拓展特长阶段”,应开设综合性实训课程内容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作品的方案设计、应用开发和综合思考等项目技术问题分析的能力,并要在实训教学时数上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至少占课时总时数的一半以上。对学习较好的学生鼓劢他们积极参与计算机各种专业团体活动,如:系统安装与维护小组,网页制作小组,平面广告设计制作小组,网络维护小组,动漫制作小组等等,通过参与这种活动,开展各种技能竞赛,拓展学生的专业特长,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让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和企业实际项目开发为主要方式,使学生学会调研、确定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项目的各个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提高项目开发和项目管理的创新能力。

(3)强化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现代企业的员工素质也要求我们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团队精神。一个不会与人共事不会与人合作的学生,在将来就业的岗位上是难以立足的,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不再有什么单纯的经典的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多的是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应用。因此应用型人才在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应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适当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艺术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增强人文精神,更好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增强应对困难的抗压能力。

2.4四个更新

(1)教学方法的更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再以主体身份出现,而应当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督促者或引导者。由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因应而变,教师多开展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新在不断加速,知识获取、传播的方式也在更新。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三网合一”的快速普及教师和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师的专业优势,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教育技术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实施教学活动,是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重要保证。

(3)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从互联网上进行可持续的学习,完成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的同时,争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支持,定期派送教师到企业或高等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接受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技术的培训,完成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转型,确保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最新的,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4)计算机实训设备的更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办好职业教育的前提是必要的实训设备,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之快让许多中职学校难以应负,面对一个被淘汰的计算机机房,专业知识再强、教学方法再好、教学手段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严重打击,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训课自然而然变为游戏聊天实训课了。因此,及时更新计算机实训设备,确保计算机专业课程有效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和各种操作技能的必要保障。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篇6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2.强化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开展

3.注重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教学

4.开展教研教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提供教学服务,凝心建校聚力办学

6.接受经验教训,找出差距引发思考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1、按照学院党组织的统一部署政治学习,准确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方法步骤,做好考勤、组织讨论、认真记录。政治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今年学院正常教学、整体搬迁、基本建设并行。我们能够坚决执行学院领导的指示,与兄弟科室加强配合,在困难面前团结一致,做到志相同,心相连,力相聚,情相融,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3、根据学校的要求和系内的实际情况,工作中还有哪些问题,如何改进,怎样推动工作进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座谈,以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和处事,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做到人尽其用,物尽其用。严格执行学校工作制度和考勤制度,加强工作责任心,强化岗位工作职责和考核机制,进一步规范教学工作,完善教学过程,强化师德教育,提倡奉献精神。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激发内在动力,营造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系科全体教师形成共识,坚决执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严守职业道德,按照廉政建设和作风效能建设责任书上要求执行。

二、强化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开展

1、以贯标文件规范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按照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规定和要求,按时做好质量记录、教学资料的整理管理工作。完成“质量管理内审”工作。每月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计划实施评估过程,确保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认真组织教研活动,各项工作及时上通下达,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坚持每天对本部门教学区进行巡视检查,督促教师避免出现上课迟到、提前下课等现象。进行教学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和教师沟通及时解决,确保教学工作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3、认真组织考前集训和模考、统考工作,及时进行数据分析,针对考试结果及时组织相关教师召开考试分析会,总结经验、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4、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机房教学设备的管理工作。完善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建立健全计算机机房设备管理责任人制度,发现计算机故障及时维修。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规模机房计算机整合,我们系计算机专业教师自己动手维修设备,保证了计算机教学,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锻炼了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

5、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设施,建设“平安校园”,安全检查落到实处,常抓不懈,责任到人。全年计算机机房实习安全无事故,教师学生上机无安全事故。

6、规范库房管理,对采购、入库登记、领料、维修服务、报销签字修订了书面规章制度,并多次在会上强调执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强调采购人员要廉洁自律。做到经常讲,反复讲,采购人员要对组织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

三、注重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教学

1、信息工程系继去年与苏州工业园区裕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苏州铭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鉴定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今年信息工程系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五项信息楼建设项目,与苏州市科达教育网络有限公司进行了多项校企合作。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教师参与了局域网综合布线工程实习,科达公司根据学生实习课题安排张峰工程师进行网络综合布线教学指导,保证了学生能顺利完成实习教学内容。

2、计算机专业教师学习前瞻性课程“交换与路由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数据库技术、动漫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影视后期制作技术”。邀请士奥动画企业来校为教师学生举办了“动画专业市场分析及课程介绍”专题讲座,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做好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工作,在“计算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的工作指导下,邀请了五位企业教学咨询官来校对计算机教学工作献计献策,对教学过程进行督导。把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生产流程、质量要求、安全要求等内容介绍给计算机专业教师,使之贯穿在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和教学过程中。

4、我系专业班级开设了职业素养训练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帮助学生懂得了“马斯洛理论”、“霍兰德人格”和“萨帕职业阶段”等理论知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统筹考虑。按照“宽基础、多技能、能力为本、敬业为先”的理念培养学生。帮助他们完成职业生涯的规划,得到了专业班级学生的欢迎。

5、我系完成了四个百人新机房建设,完成了录音渲染演播室和动画专业拷贝室的建设,完成了二维动画实训室建设,完成了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一期工程建设,正在建设有锐捷网络实训室一期工程和三个百人机房工程项目。正在筹划具有国际领先的三维动作捕捉实训和三维动画实训项目。

四、开展教研教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制作教学课件,编写教学教案,编著修改校本教材。今年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市级重点课题《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包括12子课题。完成专业论文12篇《公共实训基础it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过程化评估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教材开发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资源网建设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精品课程开发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资素质构建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方法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设备配置前瞻性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研究》。

2、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公开课的开课、听课、评课活动。公开课课堂教学氛围好,教师准备充分。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习一体化,全部应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公开课的开课、听课、评课活动,教师们在教学上取长补短,提高了教学水平。

3、计算机专业教师到苏州电子信息技工学校、苏州轻工业技工学校、机械部苏州技校、苏州高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学校进行专业课听课评讲活动。积极参加江苏省高新技术中心教研组活动和苏州市计算机中心教研组活动,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

4、信息工程系全年开展了“计算机系统操作技能竞赛”、“网页设计技能竞赛”、“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技能竞赛”、“动漫设计竞赛”、“计算机网络组建技能竞赛”和“影视后期制作技能竞赛”活动,并选拔优秀教师学生参加了苏州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五、提供教学服务,凝心建校聚力办学

1、信息工程系的另一个职能是数字化校园管理,本年度新校区建设中能够配合基建办公室完成校园一卡通、校园监控网络、校园电话网络、校园广播网络和校园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建设配合工作,完成学院led显示屏和学院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工作。

2、信息工程系的另一个职能是信息技术公共实训,本年度能够配合培训处,举办了清华同方公司技术人员的高级工培训,举办了退伍军人高新技术培训,举办了苏州市残疾人计算机技能竞赛培训工作,举办了苏州光大银行外汇政策业务网络考试,举办了苏州医疗保险计算机操作培训,举办了江苏省物流师职业资格网络统考和网络统考前的上网实训。

3、今年上半年每周六、周日开放网络电子阅览室,为公共实训基地首批学员查阅参考资料提供方便,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4、配合学生工作处完成全院07级5年制高职班和09级大班的成人高考网上报名工作。

5、信息工程系的另一个职能是全院电脑办公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在人员少任务多的情况下,许多计算机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抽时间对学院办公室、学工处、招就处、项目研发处、公共教学系等多个部门的电脑办公设备维护维修工作,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兄弟部门的赞扬。

六、接受经验教训,找出差距引发思考

1、我校计算机专业在本市职教范围内影响不大,尤其是计算机技能竞赛成绩在全市不是最好,距学校领导寄希望的“计算机专业做大做强”还有很大差距。搬迁到新校区后计算机专业硬件上有了很大提升,我们要“以规模求地位,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提高我校计算机专业在全市乃至全省技师学院范围内的竞争力,提高技能竞赛名次和竞赛技能水平。

2、硬件资源配置不足,信息楼面积限制了专业建设的发展,计算机机房满负荷运行仍有部分省统考班级无法上机练习,目前5401机房的电脑设备陈旧,电脑故障反复出现影响上课教学效果。希望能够在下学期更新升级。

3、近两年增加动画专业、服务外包专业和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专业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知识,计算机专业教师要争做学习型团队,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尽管我们不断在修改教学计划,设置新课程,选编新教材新讲义,可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计划、教材、参考资料的制定编写还跟不上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当然,也不排除个别老师对自身要求不高,责任心不强。

七、个人主要承担工作

1.担任信息工程系主任,具体负责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有两类:第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管理,专业课程考工合格率达99%;第二全院高职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管理,参加计算机全省统考合格率99%。担任信息技术公共实训中心主任,配合培训处负责清华同方公司技术人员的高级工培训的管理工作、退伍军人高新技术培训的管理工作、市残疾人计算机技能竞赛培训的管理工作、光大银行外汇政策业务网络考试的管理工作、医疗保险计算机操作培训的管理工作、省物流师职业资格网络统考和网络统考前的上网实训的管理工作。

2.承担09科技班《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工作152课时、承担07大2班和08大10班《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工作90课时、承担08大5班、08大15班、08大16班、09大4班、09大5班、09大6班共6个班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工作36课时。全年完成教学课时278课时。

3.担任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市级重点课题《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项目负责人,完成合著论文《公共实训基础it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研究》8000字,独著论文《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精品课程开发研究》5000字。

4.安全有效地组织安排老校10个计算机机房的搬迁和库房办公室的搬迁工作,搬迁后经整合维修,没有影响正常计算机专业教学秩序。

5.配合学院领导对新校信息楼各个机房和实训室的策划布局工作。四层楼分布“信息技术专业、服务外包技术专业、动画技术专业和网络技术专业”。动画拷贝实训室、二维动画实训室和录音渲染演播室项目的摸底计划招标工程验收,现已完成投入使用。8个计算机标准局域网机房和4个计算机百人局域网大机房项目的计划招标工程验收,现已完成投入使用。完成锐捷网络实训室和综合布线实训室项目的摸底计划招标工作,现正在施工建设中。三维动画实训室、三维动作捕捉实训室和三百人园形大机房筹建方案正在进行中。

6.参加国家劳动部组织的《网络编辑师二级(技师)职业资格鉴定培训》,通过考试获得了网络编辑师技师职业资格。

7.编写了数据库应用软件《技师学院招生录入系统》,2010年技师学院招生时投入使用。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篇7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应用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25-01

要确定一种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弄清楚用人单位需要怎么样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的人才。根据对周边地区用人单位对职校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的调查得出结论是知识结构方面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维护基本知识;文字编辑、图像图表处理的基本知识;计算机软件的基础及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数据库应用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力方面主要有:对计算机系统熟练的操作能力;文字处理、编程及软件开发工具的操作能力;对微机系统的安装、检测、维护、维修的能力;对计算机设备、网络和机房的安装、管理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可以总结出职校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按照强化基础、拓展特长、突出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模式来实施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自行编写适合当地应用人才要求的实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用人单位对职校计算机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表明,学生不必掌握高深的计算机专业理论,而应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组织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对计算机教材进行反复讨论,对原有教材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要求进行筛选、浓缩,结合本校实训场所实际,进行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的编写,计算机教学及考核以各门课程相应的“实训指导书”要求进行,以强化基础,拓展学生特长,突出学生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组织实训教学。

二、确立合格+专业+特长的培养目标

用人单位对职校学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学生计算机专业口径尽可能宽,这是学生毕业就业的客观要求。为此我们将学生在校前两年划分为“合格+特长”即“夯实专业基础”和“拓展学生特长”两个培养阶段进行。夯实专业基础阶段主要解决“厚基础,宽口径”的问题,教学时间为一年级。在教学按排上,应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精选教学内容,严格按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指导书要求进行实训教学,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要求尽可能选修一至两门专业选修课程。

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教学方法的更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此,职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再以主体身份出现,而应当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督促者或引导者。由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因应而变,教师多开展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新在不断加速,知识获取、传播的方式也在更新。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三网合一”的快速普及教师和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师的专业优势,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教育技术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实施教学活动,是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重要保证。

实训设备的更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办好职业教育的前提是必要的实训设备,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之快让许多职校学校难以应负,面对一个被淘汰的计算机机房,专业知识再强、教学方法再好、教学手段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严重打击,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训课自然而然变为游戏聊天实训课了。因此,及时更新计算机实训设备,确保计算机专业课程有效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和各种操作技能的必要保障。

四、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的训练

(一)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感兴趣了,才会启动思维,苦思冥想;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思想教育,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学生毕业之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此,我们在学生入学时的第一周便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讲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教育,告诉学生职校学校各个阶段,学习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鼓励和引导学生热爱计算机这个专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抽象的理论中找到实实在在的快乐,愿意跟你学、跟你练,否则学生会在每天的游戏或聊天中度过。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篇8

在国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背景下,企业对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软件开发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加大。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大学和社会培训机构应该投入更多的力量。

又到学生毕业时。随便翻开一份报纸,软件培训及招生的广告铺天盖地。从职业教育到学历教育,培训机构或瞄准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或瞄准上不了大学的高考落榜生,从Java工程师到C++工程师、Linux开发工程师,似乎只要经过培训,谁都可以成为软件界的宠儿、程序世界中的精英。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位软件企业的人事经理曾经告诉笔者:“只要看到应聘者简历上写的是某某培训机构的学员,我们一般毫不留情地将他删掉。”问及原因,他说:“软件并不仅仅是由一些操作平台、办公软件及其他通用软件构成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不同行业内应用的专业化软件,如网络、医药等等。一个只懂技术的人,如果没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就无法理解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近几年,我国软件人才的缺乏和结构的不合理等问题在软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不论是高校的软件学历教育还是社会培训机构的技能教育、实训教育,都是在解决总量的问题,对于软件人才的综合开发能力和素质教育却无更多涉及。特别是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背景下,对复合专业型软件人才的需求逐渐显现出来。

以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来说,一个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学的是应对国家现行计算机考试而制定的内容,如FoXpRo、C语言等。不能否认,这些课程能为这些学生打下计算机学习基础,但是,这些课程却与学生所学专业严重脱节,对专业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帮助。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本科四年后学到的又只是单一的计算机知识,对其他领域知之甚少。

懂行业的不会用工具,会用工具的不懂行业,这种尴尬的现象除了造成人才浪费,也是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阻碍。

笔者认为,要走出这种尴尬的境地,高等院校的软件教育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要着重进行适应本专业的编程软件教育和编程“自我专业化”素质培养。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软件教育,就应以本专业为导向,在学习研究中将计算机语言变为自己专业的开发工具。以此为基础,逐步在该专业领域实践中利用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行业信息化的步伐。其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精通计算机知识,还要学习其他应用领域的基本知识,并将其用于课程设计中,使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和社会领域、工程专业、基础学科紧密结合,创造出更符合建设需要的专业化软件。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篇9

关键词: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0.引言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确保教学质量,顺应当前it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地方高校通过调整课程设置,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湖北文理学院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分析计算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与特点、知识结构、能力构成与综合素质要求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以市场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两年基础、一年专业、一年实践与应用创新的“211”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为指导,构建面向计算机专业的“211”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中首次引进工程化实训教学,形成以实验(含课程设计)、实训、实习、毕业设计为基本环节,以课外自主训练与创新活动为补充的多层次实践教学环节,确保有效开展一系列教学改革与探索。

1.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深化“21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完善,形成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概括为,“一个教学理念、两项核心任务,三个培养阶段、四项保障措施和五个实践教学训练环节”。

(1)一个教学理念。确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并重,突出工程化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理念。

(2)两项核心任务。把计算思维和工程化实践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项核心任务。即教会学生面对求解问题,如何去分析、抽象、拿出应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思路,并以团队式、工程化的方法去设计、实现和运作。

(3)三个阶段的能力培养。把计算思维和工程化实践能力培养划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工程化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三个阶段。基本能力培养,与两年左右的基础教学相配套,通过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外开放式自主训练,使学生具有正确运用计算机解决基本应用问题,能够维护其计算机系统,运用基础算法设计,按规范要求实现小规模程序设计的能力。专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学相配套,通过实验教学、单课程实训、课外开放式自主训练,使学生具有系统辨识、抽象的能力,能够应用专业知识、技术和工具,从系统的角度按工程要求设计和实现简单的应用系统的能力。工程化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用一年时间,通过面向岗位的、工程化的综合实训(16周)、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应用创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技术、方法和工具,按照系统要求,团队式工程化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4)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化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评价体系创新;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

(5)五个实践教学训练环节。构建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课外开放式自主训练与创新活动五个实践教学训练环节,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与工程化实践能力。在五个实践教学环节上展开的实践教学训练体系,如图1所示。

2.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深化“211”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全面体现计算思维、工程化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思路,通过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工程化实训和提升保障条件的建设,进而形成以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2.1转变观念,实施教学改革

(1)以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核心任务为指导。在教师中开展培训和研讨,清楚并明确应用型、学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及培养重点,理解所确立的教学理念、核心教学任务对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与作用,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找准教学和改革的重点及要求。

(2)调整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根据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及专业方向的选择,对传统基础课程通过合并减少理论学时,加大实验学时,增加课外训练要求;对一些专业技术课程,通过改实验为实训(或实践),来强化对技术和方法的训练;通过增加团队激励与沟通、工程经济学导论等非技术、综合素质课程及相应的实践要求,增加工程化综合实训(16周),加强对综合素质、工程化实践能力、职业素质的训练;通过增设课外开放式自主训练与实践创新活动学分,引导学生自主加强实践与创新训练。在调整后的课程体系中,实践学分达到近30%。

(3)加强教学研究,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以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3个层次的划分和3阶段培养目标为指导,围绕体现项目驱动、计算思维、加强工程化实践能力,开展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工程化实训教学,教学资源建设等系列专题教学研究,重新规划计算机专业14门主干课程和课程设计教学方案,与企业合作开发程序设计课程、软件工程实训、网络工程实训等教学方案,通过从网上收集和向企业征集,建设20个软件开发项目和10个网络工程与系统管理项目。

(4)建立考核标准,改革、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法。对于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根据课程性质不同,其考核成绩可以占到该成绩的30%~60%,改过去简单地考试或检查,为注重过程、以训练量为基础的结构化考核,包括考勤、自主训练、反映设计思想和程序的文档、工程规范、实现能力等;对于课程设计、实训等考核,采用过程阶段陛目标考核累计得到最终评价结果,在具体阶段性目标考核中,采用检查评审、系统演示、答辩、团队互评等开放形式进行;毕业设计要求选题具有实用性,在过程检查上有开题答辩和最后的设计系统演示环节、毕业论文由教师交叉评审。

(5)组织开展面向职业岗位、工程化专业实训教学。实训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强化对职业岗位技术和工具的掌握,提升工程化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实训教学在过程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小型项目实现,提高学生的技能与工具使用能力,第二阶段通过较大规模的实际应用项目,以团队、角色分工的方式,按照软件工程或网络工程的要求,从项目规划、需求分析与系统建模、设计到实现、调试测试、运行来进行实践训练。整个过程体现工程化解决问题的计算思维、实施方法与技术、工程要求与规范、团队协作和对职业素质的要求等。经过两届学生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通过对课外自主训练量提出要求并纳入实验实践教学考核,加强学生的自主训练。通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实践创新学分要求,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教科研项目、参加学科竞赛、专业认证、开展大学生科研项目等,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

通过校企合作,在it企业中建设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从企业选聘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主管担任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指导顾问,指导课程结构调整、实践项目开发、工程设计等。选聘多名技术熟练,具有工程经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训、实习指导教师;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参加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内外著名企业组织的技术和工程设计培训,到企业挂职或兼职参与工程项目,组织教师开展横向科研或应用开发项目等形式历练教师的工程能力与素质,从而形成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2.3加强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

以工程化培养的理念为指导,以系统软件、CaSe工具、开发工具为核心,以网络、服务器、桌面系统为平台,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平台建设。从2008年到2012年,湖北文理学院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软件工程实训基地、计算机网络系统实训基地、综合布线实训室、大学生计算机创新基地等一批校内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和训练平台。

2.4探索构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机制与实践教学管理方法

建立包括企业、实习生和毕业生反馈机制,制定实践教学若干管理规定、课外实践创新学分评价办法、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专业实习要求与管理办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等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结语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篇10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走向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势必需要发展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从最基层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应该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既能解决我国密集型企业转型后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还能把人口资源转化为有效的人力资源,使国家经济实力提升、社会稳定;也体现了高职教育随着社会、经济、市场的需求变化实现培养方案可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我国经济发展转向技术密集型的发展方向,改变早期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加快我国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如制造业、第三产业等多行业缺乏专业技能较强的一线人才,职业化的培养教育能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缺口,职业院校通过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新型技术引进教学、与地方生产紧密结合,面向地方就业市场需求来办学,和地方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做到真正的面向地方、面向地方经济办学。

一计算机专业需求发展背景

计算机专业在高职院校就是结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大纲,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建立完整的软硬教学资源。通过提高教学质量,紧抓学生的综合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通过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自我提高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有技术专业特色、适应市场变化的高素质一线学生。由于计算机领域技术更新快,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高,但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领域多,多个领域需要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计算机专业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多,培养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周期久,各个领域对计算机专业的需求方向不同,急需适应发展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特别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推广,各个领域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整个国内的需求非常大,从事开发类的高端领域到使用行业软件的技能型人才。但是根据市场特点看,高端领域的技能人才在专业队伍里面比例不合理,面向各个领域的使用行业软件的技能型人才缺乏。公司里面既要研究型的高端人才还要一线从事基本生产的高技术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了两头的趋势。

二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

计算机专业工作领域专业性强,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必须有系统的基础知识储备、企业实践技能等。如何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在我国主要的培养机构就是国民学历教育,成为主要的人力资源培养途径。由于国家经济转型,技术密集型人才的需求缺口扩大,纵观近几年的高校扩招,面向的是本、硕以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增加,但是面向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仍然紧缺。国家已经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需求方向,从2007、2008年后高职类院校已经开始扩充学生生源,各地相继成立新的高职院校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当前,由于计算机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的速度快,很短的时间内出现新的技术,这就要求有自我更新自我提高的高素质人才,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及后期拓展培训必不可少。

三计算机专业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计算机专业领域的人才比例不合理,一线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带头的技术骨干严重缺乏,企业缺少掌握核心技术的高专精研发人员。许多地方这方面的人才缺口非常大,山东省的“金蓝领”工程就是一个典型,济南参加“金蓝领”培训考试的人数甚至没有省内其他欠发达地区的人数多,从这方面就看出部分地区的技术人才缺口非常大。在我国从事计算机专业的技术人才比例与国外成熟的计算机行业比例不同,国内是两头缺口大,国外是一线蓝领高,中间层到高端技能人才呈现出由大到小的梯次递减,已经形成合理的专业梯次比例。

四计算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设想

计算机产业技术更新快、需求高,但是计算机人才的培训没有跟上,学校的教学大纲滞后,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及时跟上产业发展的最新思想。造成学生一出校门就技术落伍的尴尬情况,这就是学校没有及时做到教学与时代需求同步,许多学生毕业后不停的找工作,但是不能胜任,而计算机产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仍在增大。计算机专业领域这个技术是一个技术更新非常快的行业,有可能你大一的时候是非常热门的新技术,到你大三的时候就已经被淘汰了,如何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学校缺乏完整的、及时跟进市场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造成学生找工作难,就业难等问题出现。

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就是结合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就业作为发展导向,服务社会作为最终目的,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该走出去,引进来,通过走出去随时地跟进地方经济发展走向,与地方、企业建立有效的动态机制,把最新的需求、理念引进到学校里,做到校内专业与校外行业紧密结合的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先头,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多种与社会发展同步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了让学生能自我提高和发展,必须做好专业课的教学工作,根据市场需要改进教学模式,购置最新的教材,让教师了解最新的技术知识,开展计算机校外实践课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学了就练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实训期间,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把以前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践当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在实训期间进行岗前培训性质的培训,让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企业工作,即减少了企业培训费用,又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工作岗位。

高职计算机专业要做到始终以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做到与地方经济、政府、企业合作,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教学,与政府签订就业优惠政策,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改革教学模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全面发展,能自我更新储备新的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既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自己的就业门槛。

同时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专业证书考试培训,通过技能证进一步证明学生的能力。这就是社会上经常听到的”蓝领”,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和本科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不同的一点就是需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也就是毕业生取得双证或者多证,不但取得毕业证,还得取得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技能证书,还可以考取其他专业的证书,资格证是最有效的证明自己的操作能力的方法,还能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毕业生必须取得双证才能毕业。这种新型的职业资格证与毕业证相结合的高职教学模式,提高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门槛,让学生有信心进入企业工作。

长期、定期的从企业、公司聘请专家来校直接参与教学,他们有着校内教师缺乏的长期企业实践经验,让校外计算机专业的专家进入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对企业一线生产有更深入的了解,建立一支校内外教师都参与教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能快速适应新岗位、新技能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技能型人才。

通过培训加强计算机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改变教师的层次结构,通过让校内教师外出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具有“双师型”的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和本科院校教师的本质区别。要求每个专业教师定期去企业定岗实践,并且每个学期的企业定岗实践时间至少一个月以上,每年的企业实践不少于60天,通过让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研发等工作,对提升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定期进行教学评比,进行企业实践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成果,培养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做到理论与企业实践、实训相结合,实践技能为主,理论为辅,就业需求为最终目的,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