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音乐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5:42

优秀音乐教学反思篇1

一、研究意义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新的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而将校园音乐剧融入地方优秀民间故事,因地制宜地结合新教材进行创作、改编,并把演出、评价的全过程引入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研究。因此,探索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的方法,结合我校特点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小学儿童音乐剧是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的音乐综合实践形式。题材从古至今、由真到幻。在教学上遵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理念来开展。引导学生搜集地方优秀民间故事,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创编、排练、展示音乐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创造才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调查了解我校学生对音乐剧和地方优秀民间故事了解的现状。

2、探索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的方法。

(二)研究内容

1、我校学生对儿童音乐剧和地方优秀民间故事了解现状的调查研究。

(1)针对学生对音乐剧了解与喜爱程度进行课堂观察。

(2)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调查、收集数据。

(3)分析小学低高段学生对音乐剧和地方优秀民间故事了解和喜爱程度所造成的的问题和原因。

2、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策略的研究。

(1)教师转变观念,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表演能力的培养。

(2)关注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保护和激发学生创编和表演音乐剧的欲望。

(3)针对小学不同学段,有侧重的培养学生创编和表演音乐剧的能力。

(4)针对音乐不同课型,有方法的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剧的创编和表演。

(5)训练方法辅助,提升学生创编和表演音乐剧的能力。

三、研究思路

首先,以本校各年级音乐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将课堂教学与研究工作相结合。在“预设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调整计划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过程中,逐步探究出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的有效策略;最后,把课题研究成果在校内甚至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以实现成果共享,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有关小学音乐剧培养方面的论文、著作等,进一步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我们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观察、访谈等形式,了解小学阶段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音乐剧了解成都,以及他们喜欢音乐剧的情况,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3、行动研究法:在案例设计中侧重体现学生参与度,以课堂为主阵地,实践研究,观察其有效性和高效性,做好反思和记录。

4、经验总结法:通过课堂的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反思,总结,探求适合我校学生的音乐剧教授方法,真正将地方文化融入到音乐课堂中。

五、研究步骤

研究时间:2018年1月——2020年1月

准备阶段(2018.1——2018.6)

这一阶段完成课题研究主题酝酿,资料积累,文献研究。通过召开课例组成员会议,确定主题,选择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学习相关理论,挖掘优秀民间故事,为研究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实施研究阶段(2018.6——2019.6)

1、专家论证后,修改课题研究方案,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确定各年级具体研究内容。

2、根据课题方案进行课题组成员分工,确定各年级研究人员,撰写研究方案并开展研究。

3、根据研究需要,定期请顾问来课题组指导,保证课题研究的正确方向。

4、每学期开展一次规模较大的课堂教学研讨会,一方面请课题组教师上课,其他教师或专家听课、评课,进行互动指导。另一方面,开展教学案例、论文、反思随笔的交流与评比。

5、建立课题组月交流制度,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及时有效的交流。探讨研究过程中的困惑,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享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点滴经验、成果。群策群力,不断优化数学语言能力培养教学结构。

6、定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自查,及时整理、积累课题研究材料,作好档案工作。

总结阶段(2019.6——2020.1)

1、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入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组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案例、随笔,编撰课题研究成果集。

3、组织音乐剧校社团的同学们排练和演出,录制优秀儿童音乐剧光盘。

优秀音乐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音乐教学;教学现状;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25-1

一首《老鼠爱大米》的网络歌曲唱响了2005年的春晚并成为一个亮点,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其旋律明朗朴实、歌词风趣诙谐,令无数歌迷津津乐唱。流行歌曲能够“深入人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其具有大众化的特点。而审视当今中学音乐课本,学生所喜闻乐唱的歌曲却鲜有所见。因此,中学音乐教材应在传承优秀歌曲的同时,有必要遴选优秀的流行歌曲加入其中,使中学音乐教学内容更充实,形式更丰富,活力更强劲,特色更鲜明,学生更喜爱,效果更显著。

一、正视教学现状,破解发展瓶颈

当前的中学音乐教材较之课改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其中所选歌曲还滞后于时展的步伐,近年来一些非常优秀的歌曲却徘徊在教材之外,学生的鉴赏范围被缩小,审美视野被限制,这就影响与制约了中学音乐教学的质量和发展。此外现今的中学音乐教材中音乐理论知识、视唱练耳方法、乐谱等专业内容的占比比较大。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全面地理解与掌握这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内容有很大的难度,而且所用的练习时间也需要很多,这于本身学业负担就重的他们而言,要求就显得过高了。如此复杂、如此乏味的乐理知识,学生很容易因此对学习音乐失去兴趣。一些与我们时代和生活渐远的优秀歌曲,是人们精神的食粮和人类精神的无价之宝,其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深远的教育作用永远存在,不可磨灭。中学音乐教学应“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这是新时期音乐教学的使命和追求。

二、研究课程设置,优化教材教法

融歌唱、器乐、欣赏、乐理知识和基本技能于一体是中学音乐课程的特点。中学音乐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课程,应包含既深邃又浅显的、既复杂又简单、既高雅又通俗的不同层次的完整的课程体系,还必须要有相配套相适应的教材与教法。音乐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每一个时代的精神都有鲜明的体现,而且还充分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音乐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历史的再现,很多的优秀音乐作品从真正意义上彰显了文明之风和民族之魂。因此,思想性、民族性、审美性应成为音乐教材的主旋律,这对促进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为独特的审美群体,中学生接受音乐的能力和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中学音乐教学可以运用这样三种主要方法:一是启发引导。既丰富多彩又广阔无限是音乐想象空间的特征,每个人对同样一首歌曲、一部曲子的感受都是各不相同的。感受是培养乐感的主要途径,对于音乐作品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反复地感受,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感受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二是有效实践。如果要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普遍引进器乐,那可操作性显然有一定的难度。然而每位学生的歌喉就是一件乐器,利用这件“乐器”参与音乐实践人人都可以做到,而且能够做好。学生自己唱歌对音乐的律动可以有切身的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能有效提升,对音乐作品的风格也能正确地把握。三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审美的平台构筑在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之间,将音乐和影视融合在了一起,在歌唱和欣赏音乐中既有声,又有情;既有光,又有色;既有场景,又有画面。这样的教学能促使学生对音乐的人文内涵有具体的感受,而且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能有效增强和加深。

三、培养音乐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优秀音乐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为我们实施审美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内容。事实证明,学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正确的引导。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一、整合音乐作品的形象特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艺术教育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础的,音乐通过复杂的人类艺术形象思维――联想、幻想、想象等一系列的阶段,从而间接表现出客观世界。以在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努力寻求听觉方面的感受中介,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达到对音乐的准确感知和深刻理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从具体的情景入手感受抽象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意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效地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不同于绘画、造型、雕塑那样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因此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难免会摸不着头脑,甚至报怨音乐作品太抽象、不易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视觉手段,使音乐作品形象化,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运用合作教学,强化学生主体想象活动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老师问学生,而少有学生问老师,如此以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抑制。在合作教学中,由于营造了一种独立思考与合作互相结合的氛围,大力提倡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加强,思想得到了解放,更好地使学生发挥丰富的联想,从而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

3.运用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联想感悟力

我们在进行音乐分析时常常会发现,对比的手法在许多音乐作品中是被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方法,而在一些器乐体裁中,对比恰恰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原则,比如三部曲式就是对比性原则运用的最典型的例子,在绝大多数音乐作品中即有乐段的对比又有乐句的对比,可以说对比是音乐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音乐情感、音乐形象的感知往往是在比较中进行的。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把比较法运用到欣赏教学中,能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清晰地辨别声音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二、丰富优秀作品的积累,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

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欣赏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优秀作品,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作品的积累我主要注意两个方面:

1.通过背唱优秀作品的主题旋律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

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二泉映月》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对作品进行选择:

(1)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渔阳鼙鼓动地来》等;这类作品以传说、历史故事为背景,学生通过对故事的了解很快就能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进而在感受音乐的节奏、曲调、和声等要素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2)具有较强的民族民间风格的作品,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江河水》等;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常常是旋律优美流畅或色调鲜明,能够在音响感知上首先抓住学生的耳朵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3)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作品,如《蓝色的多瑙河》、《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沃尔塔瓦河》等。这类作品以自然风光为背景或作为艺术象征来表达情感,具有丰富而具体的联想的效果。

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和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整,我的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感到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难以理解的圣典,拉近了优秀音乐作品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剑敏.浅论高中音乐教学兴趣的培养.商情,2013年第1期

优秀音乐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流行歌曲;小学;音乐教育

由于受我国以前相对比较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音乐教师认为音乐教学作为一种传播艺术的正式活动,就得中规中矩,就得从经典传统的歌曲中帮助学生寻找灵感,提高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片面地理解流行歌曲,甚至在教学中贬义和排斥流行歌曲,拒绝流行歌曲对小学生的影响,从而忽视了流行歌曲也有优秀的励志的歌曲。而且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将优秀的流行歌曲扩展到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可以更好地体现流行歌曲的可操作性,体现新形势下小学音乐教学的时代性。

一、流行歌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实现音乐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新形势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优秀的流行歌曲,有利于实现音乐教学内容的创新,更有利于小学生对潮流乐曲的学习,也有利于小学生对聆听、鉴赏、乐器、视演的学习;有利于督促音乐老师改进对小学生音乐聆听、鉴赏、学习课堂的教学方法,利用小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减少课堂死寂无趣的状态,添加些许应有的“乐性”;有利于创新传统音乐教学比较单一的教学内容,可以增加小学生对乐器音色的辨别和演奏,有目的性、有针对地引导学生凝神感受不同音色所滋生的“神韵”,并且可以通过让小学生反复聆听,以熟悉不同乐器的音色,比如:古筝、古琴、二胡、葫芦丝、笛子、钢琴、吉他、萨克斯、架子鼓等乐器,以更好地达到创新教学内容的目的;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流行歌曲使用的乐器比较多,以此更好地培养小学生乐器音色辨别能力,在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小学生在视演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或是熟练乐器的同时,提高对小学生视演能力的培养。

(二)有利于提升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动力

在新形势下,根据时展的潮流趋势,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优秀的流行歌曲,有利于突出学习是学习的主人地位,真正做到学习是学习音乐的主体,因为让小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它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动力;并且通过音乐老师的引导,让小学生真正体会到音乐的节奏如同不断跳动的脉搏一般,时刻凸显着音乐的生命和活力,使其始终显示出勃勃生机,而这一生机勃勃的节奏感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比如:在具体音乐鉴赏课堂上教节奏感较强的流行歌曲,可以通过强弱和长短频繁交替乐曲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掌握,感受音乐的“动感”,可以交替性的让学生偶尔处于“动感地带”,偶尔处于“安静街区”,以此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动力,更好地培养小学生掌握音乐节奏的协调性和感知性,点燃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有利于发挥小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新形势下,根据小学生喜欢的心理倾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优秀的流行歌曲,有利于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感受美,造成美。而且我们都知道在音乐教学中,每一首音乐都蕴藏着作者心底那份默默的情怀,意味深长、寓意深刻,而流行歌曲在当代产生,反应了我们新形势下人们的普遍心理和情感。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优秀的流行歌曲,有利于老师引导小学生在聆听欣赏的时候更好地避免偏离时代主线,偏离音乐情感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引导小学生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的情感理解能力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也可以更好地避免老师一味地加入自己的情感理解,给小学生渗透了过多的自己情感成分,而过度忽略了小学生感受到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时代特色、艺术魅力和情感感染力,却难以表达自己情感的被动式学习,有利于小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营造专属自己的“灵感库房”,通过自己动手、动耳、动嘴、动脑、动心,而老师仅仅是个领路人。而且可以借助现在小学生都普遍喜欢流行歌曲的现状,利用他们喜欢流行歌曲的冲动劲帮助他们更好地消除小学生的依赖心理,促使他们通过自己聆听和感知,并且克服表达过程中的羞涩和胆怯心理,自己表达音乐的情感,为他们今后学习音乐打下牢固的情感基础。

(四)有利于小学生培养起对不同乐器的乐感

我们都知道音乐如同大自然它包含着许许多多形象万千的生命一般,包含从古到今、国内国外形形、风格多样的歌曲,而且表现的乐器也是品种各具春秋。而且如今的流行歌曲所用的乐器不仅多,而且风格多样。比如钢琴是现代人们比较钟爱的一种乐器,它被许多流行音乐所亲睐,而且传达的音乐“情思”各具特色。为此,老师通过流行歌曲的鉴赏和学习,可以更好地引导小学生用心灵去聆听钢琴伴奏的流行歌曲,去感受音乐所描述的情感意境,以帮助学生培养更好地乐感和灵感,提高学生音乐视奏的美感和艺术性。而且通过让小学生反复聆听同一首流行歌曲用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可以更好地熟悉不同乐器的音色,(如:古筝、古琴、二胡、葫芦丝、笛子、钢琴、吉他、萨克斯、架子鼓等乐器),从而更好地培养小学生对不同乐器的音色辨别能力。除此之外,更利于加强小学生对乐曲风格熟悉程度的训练,使学生在课堂上多聆听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多聆听不同作曲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以扩展学生音乐“情思”体验范畴,丰富小学生的音乐情感。

二、结语

在新形势下不断分析和研究流行歌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引进流行歌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加强对小学生聆听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为其以后的音乐学习奠下牢固的灵感基础;更有利于培养小学生适应时展的思想和意识,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胡娟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1]诸葛葛.浅析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课程教育研究,2015,(19).

[2]张璐.试析我国当前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23).

优秀音乐教学反思篇5

可见,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美育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则具有重要作用。新课标也指出,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具有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及文化传承的价值。实践也证明,音乐教育对于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特别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均起到积极的作用。

1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纵观音乐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音乐往往与诗歌、舞蹈等其他文化结合在一起,代表着不同国家及民族的文化发展脉络、情感和精神等,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如今中小学音乐教育逐渐从重技能训练转向重文化熏陶,开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讲授音乐乐谱、旋律等知识,教会学生怎么唱,更要注重对音乐背后的文化传统进行深入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当今中小学音乐教材及实践活动中,不仅有乐理知识、演唱技巧等,更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作品、中外乐器、中外文化现象等,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中国民族音乐,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还可以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例如,在中小学中开展传统乐器、地方戏剧、地方民谣、民族音乐进课堂等学习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接受民族音乐艺术的熏陶,深刻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让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开拓艺术视野,培育多元文化意识。

2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净化思想

美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使人的情感得到陶治,思想得到净化,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中国古代教育家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孔子曾提出“礼乐并重”,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认为通过音乐的教化,可以使人格达到尽善尽美;荀子也说“正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荀子?乐论》),认为音乐在人的品格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实际上,现当代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如《烛光里的妈妈》、《常回家看看》、《同一首歌》、《好大一棵树》等,就蕴含着“仁、义、礼、智、爱、孝”等中华传统思想精髓,它们可以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操。

音乐主要通过艺术熏陶和感染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净化人的灵魂、培养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高尚的音乐作品,可以给人美的享受和熏陶,无形中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陶冶人的性情,中小学生正是通过对优秀音乐艺术作品的学习和体验,逐步理解什么是真善美,学会如何获得审美的享受,进一步产生对世界观及美好生活的感悟和向往,使个人心灵得到震撼,性情得到升华。同时,优美的音乐作品、动听的旋律、美妙的音符还可以激发中小学生的思想情感,通过艺术感染的方式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启发其道德情操,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中,巧妙地将音乐艺术的美感及思想教育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美化行为的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

3音乐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

加强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提升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实践也证明,学生通过学习及演唱优秀革命历史歌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振奋人的精神和力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及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弘扬和培育其民族精神。

优秀音乐教学反思篇6

一、团队分组,开展“多层”研修

园本研修崇尚教师同伴互为资源,在群体互助中“做中研,研中做”,努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教师个人或群体的成功经验,在团队研修中成长。如何发挥团队研究优势,形成良好的共同学习研讨氛围,促进实践教师每个个体的成长,我们将全园教师进行分层研修,开展了“研修三部曲”活动。

1.着眼教师个体,使研修组别层级化

为使课例研修落到实处,我们根据教学年限、教学能力、教学成果等方面将教师进行分层培训(如图1),分别为扬帆组、起航组、搏浪组、远航组、领航组五组,并确定每一组教师研修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2.着眼课堂本真,使研修重点具体化

“课例”是教师直面教学共同分享的“平台”,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中介。1研修小组成员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为的不断跟进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深刻反思的体验,相互学习,经验分享,提升音乐教学能力。因为音乐教学课例研修内容多,重点不同策略不同,教学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根据研修组别的教学经验我们制定了相应的研修目标和内容,明确研修课的主要模式,使课例研修更加具体、有针对性。

如,扬帆组的教师都是1-3年的新教师,他们研修的主要是歌唱活动,歌唱活动在所有音乐课型里是属于比价容易把握的教学,它的模式比较简单。同时,要求扬帆组教师能上好模仿课,上模仿课能让青年教师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少走弯路。我们将本园优秀音乐课例录像、网络上优秀音乐课例以及名人名家的优秀课例收集在资源共享库中,供青年教师搬课。通过他们细细地“品”,慢慢地“磨”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教学能力。又如,远航组的教师属于县教研新秀获奖教师,我们对他们的要求就有别于其他组,他们研修的重点是集体舞教学。集体舞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可以参考的范例较少,需要教师独立思考,逐步探索它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因此,远航组教师的集体舞教学研修形式多为微格研修和专家引领的形式。

3.着眼纵深发展,使研修内容专题化

所谓专题研讨是指幼儿园根据当前教师存在的某种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问题或某个音乐课型等确定专题,这些专题有预案、有目标、有过程、有反思。每学期大教研和分层教研根据专题预案中的目标、内容、形式和实施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如:上学期研讨的专题为音乐欣赏,我们制定了全园的音乐欣赏大专题策划和各分层组的小专题策划。先在教研大组集中学习理论、邀请专家讲座、开展头脑风暴等活动,再由各分层组根据本组幼儿年龄特点进行一课多研等课例研讨,最后各组在全园作展示。这样大组学习、小组研讨、集中展示,使我们的音乐课例研修专题学习得以落实,不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成长。

二、音乐分项,力显“多效”价值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音乐教学能力不佳的教师来说,建构一套合理的、科学的、适宜的音乐教学各课型的教学模式,为他们的教学提供一个参考,是我们课例研修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

1.收集多元教学素材,丰富音乐课程资源

本着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原则,我们尝试从多方位去发掘和拓展幼儿音乐活动的资源,有外国名曲、流行歌曲、民族乐曲、民间儿谣,也有本土渔文化的民谣等等。并将音乐经过分析、删减、剪接成为我们开展课例研讨的素材。如利用俄罗斯名曲开展的韵律活动《莎莎》,利用流行歌曲《甩葱歌》编排了韵律活动《葱小弟》,节选民族乐曲《欢沁》开展的集体舞《欢乐鼓》等等。同时收集了许卓娅、陈蓉、王秀萍等全国特级教师编写的优秀教案集,也汇编了我园的优秀课例,并将资源进行了分类、筛选,建立了多个课例资源库,有集体舞资源库、音乐游戏资源库、音乐欣赏资源库、奥尔夫音乐资源库等等。根据不同分层组研修重点要求每学期收集并研修四个教学活动,并在组内推广落实。

2.探索音乐教学模式,利于教师借鉴参考

对于同一个课例,不同教学经验的教师演绎的效果也有所差别,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充分挖掘音乐的价值,使幼儿乐意学,并学有所获。这种经验被提炼成教学模式,就变成了可复制的经验,对于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就有一个很好的参照。为此,我们借鉴、融合了传统音乐教学和和王秀萍的经验还原教学,并以这两大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多元智能为依据,进行多元音乐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以歌唱教学为例,我们依据歌唱材料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分析、尝试、反思、创新,总结出各类歌唱教学课例的基本环节,提炼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3.归纳音乐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有效实施教学策略,吸引幼儿参与,把握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是非常重要的。在课题研讨初期,很多教师的教学秩序混乱,有的出现教学活动无法进行下去的情形。分析其问题,主要在于教师不能有效的运用教学策略。

以集体舞教学为例,动作是整个集体舞的“血肉”,动作学习不仅能帮助幼儿积累越来越丰富的动作表达词汇,而且有助于儿童发展“模仿”、“迁移”、“探索”、“创编”等各种基本学习能力。但是目前集体舞蹈教学中的动作学习过程却异象丛生,导致教学秩序混乱,更有甚者还出现了教学活动无法进行下去的现象。主要问题是:其一教师对幼儿的动作学习能力不够熟悉,不能提供难易适中的动作模板;其二是教师对幼儿的动作学习缺少有效策略,大多数还停留在教师示范,幼儿一遍遍练习,在重复练习过程中缺少进一步的推进机制。为破解集体舞存在的理解乐曲、记忆动作、变换队形、人际合作、展现特色等诸多难题,我们积极开展策略研究,提炼出了任务意识策略、难易分级策略、经验还原策略和细节管理策略。

优秀音乐教学反思篇7

一、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调整音乐作品的难度,逐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目前高中音乐欣赏所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编写的音乐教材,这本教材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所选作品内容包括了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作品。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不完全适合我校高中学生的实际欣赏水平,由于我们的学生音乐基础较差,接触的优秀艺术作品较少,所以教材中的许多作品就显得难度太大而不适合学生欣赏,学生也难以深入地理解作品。同时,由于这是一本面向全国的通用教材,所以就表现出针对性差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许多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这就很难在一本教材中体现出来。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择学生较熟悉的民歌、民乐作为切入点以便学生能简单、快捷地理解音乐的本质。如在讲授“音乐的要素”这一课时,我以《采茶舞曲》为例,通过对具体的旋律起伏、节奏的疏密以及速度、力度变化的分析来理解本课的有关知识点,由于这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浙江民歌,所以学生很有兴趣和积极性,再通过对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改编和对比,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音乐诸要素在表达情感时的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材上教学内容的顺序。在时间方面打破原来先古代后近现代的顺序,从中国近现代作品入手,然后再介绍古代作品,同时在欣赏作品时提示学生与历史知识相结合,这样以来学生就觉得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就是生活中的现象和感受,从而不再有距离感和陌生感。在欣赏中国近现代声乐曲时,由于学生对当时的历史非常熟悉,大家在欣赏《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作品时,不由自主地就会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时空,自然而然地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另外在外国音乐作品的安排上我从欧洲18、19世纪音乐中的浪漫主义音乐开始,这样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以形象性和抒情性见长,旋律优美流畅,有些作品结构不大,容易被学生接受;象德国作曲家韦伯的《邀舞》、舒曼的《梦幻曲》、法国作曲家比捷的《卡门序曲》以及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都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作品;第二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音乐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鲜明的个性特点,大量的新体裁的产生以及众多优秀作曲家的丰富作品,为欧洲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在欧洲音乐史中它处在古典主义和民族乐派之间,学生对浪漫主义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欣赏民族乐派和古典主义音乐就不会觉得困难。在作品的难易程度的选择方面,先选择一些音乐结构短小、形象鲜明的作品欣赏,等学生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作品积累之后再逐渐选择大型的作品。由于学生音乐记忆能力和感知能力还较差,如果开始就欣赏一些结构宏大、内涵丰富的作品,学生就难以理解,即使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也许会认可作品的价值,但是却不能深入具体地理解,甚至会产生厌倦心理从而失去对这类作品的兴趣。

二、整合音乐作品的形象特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艺术教育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础的,音乐通过复杂的人类艺术形象思维――联想、幻想、想象等一系列的阶段,从而间接表现出客观世界。音乐的形象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表现和创造、鉴赏和评价能力的提高,所以在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努力寻求听觉方面的感受中介,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达到对音乐的准确感知和深刻理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从具体的情景入手感受抽象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意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想像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效地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视觉手段,使音乐作品形象化,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欣赏京剧《铡美案》选段《包龙图打坐开封府》时,我给同学们放了舞台演出录象,大家一边欣赏雄浑豪放的演唱一边看演员刚正威武的表演,即感受了音乐的节奏及韵律美,同时通过视觉感受又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学生反映这样的音乐课即轻松愉快又收获很多。有人说,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芳姿倩影,有时我们通过一个生动的画面就可以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具体丰富的联想。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一些生动的画面来创造一个联想的空间,比简单地讲解更能使学生进入音乐意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运用合作教学,强化学生主体想象活动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合作教学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由于教师的一家之言给学生带来的对问题不求甚解的态度。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分依赖教师,在合作教学中,由于营造了一种独立思考与合作互相结合的氛围,大力提倡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加强,思想得到了解放,更好地使学生发挥丰富的联想,从而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时,我让学生自己寻找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有关的背景材料,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背景知识,先在课前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记下在欣赏过程中还不能完会理解的地方,或者是自己有独到的见解之处。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同学们就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疑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多同学介绍了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知识并谈了对作品的理解和看法。如有的同学了解到越剧中有关于梁祝的剧目,民间有关于梁祝的民歌,甚至有同学还演唱了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音乐创作的通俗歌曲;同时大家还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讨论,同学们加深了对这部作品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又带领同学们一起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欣赏时我不时地穿插讲解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等特点,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大家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种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在主动接受美的教育的同时,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运用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联想感悟力。我们在进行音乐分析时常常会发现,对比的手法在许多音乐作品中是被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方法,而在一些器乐体裁中,对比恰恰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原则,比如三部曲式就是对比性原则运用的最典型的例子,在绝大多数音乐作品中即有乐段的对比又有乐句的对比,可以说对比是音乐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音乐情感、音乐形象的感知往往是在比较中进行的。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把比较法运用到欣赏教学中,能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清晰地辨别声音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比较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局面。通过比较法的运用学生感觉对作品的理解不再抽象和漫无边际,而变得即具体又生动形象,因而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了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例如我在上《江河水》这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对比乐曲的三个乐段在旋律、节奏、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并以此联想音乐中主人公在三个乐段中的复杂心情,学生在欣赏时主动用心感受音乐作品的曲调、速度、力度及乐曲意境在音乐进行中的变化。在分析乐曲旋律进行特点时学生讲出“下行”、“平缓”、“上行”等曲调的变化特点,及“慢速、时断时续”、“宽节奏”、“快速、紧密”等节奏的变化和“凄凉、悲伤”、“忧郁、回忆”、“愤怒、激愤、无奈”等情绪变化。在对比分析的同时,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悲剧产生的原因及作品表达出的思想内涵。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学生自然而然地抓住了音乐的主题形象,理解了作品的主旨。学生即受到了音乐美的熏陶,又在思想上得到了无形的教育。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对比中加强对音乐的节奏、旋情感等诸多要素的解,加深对作品形象的认识和记忆,能更好地实现对优秀的音乐作品的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三、丰富优秀作品的积累,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

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欣赏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优秀作品,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作品的积累我主要注意两个方面:

首先,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象《梁山伯与祝英台》、《二泉映月》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优秀音乐教学反思篇8

结合笔者从事音乐教学工作以来的经验,就以上两个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易与接受,虽然没有高雅音乐生命力强,但并不能因为它是流行的,就将其贬得一文不值,一味排斥;与之相反把高雅音乐捧上天,在课堂上绝对禁止流行音乐,这样做也是不现实的,学生会很反感。音乐教师不能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学院派毕业生,就鄙视一切流行音乐,更是禁止学生听唱。笔者认为:音乐也要提倡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到之处,比如流行音乐贴近生活、容易抒感,这些特点就是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对其钟爱的原因,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由此可见,对于广大音乐教师而言,首先自己要正确认识流行音乐,然后才能引导好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二、循循善诱,正确引导

1、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的前提。作为中学音乐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青少年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生理发育引起的第二性突变和生理上自我意识的增强行成的合力,使中学生的性意识迅猛觉醒、涌动,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进而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同时,中学生心理发育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完善,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欠周全,向往与异往。而流行音乐绝大部分涉及情感生活、节奏明快,比较符合青少年期间十分肤浅的爱情观和欣赏特点,所以他们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与之相反,课本上节选的歌曲和欣赏曲目就显得枯燥、乏味,缺乏情趣。事实并非如此,课本上的歌曲和欣赏曲目都是经过仔细推敲和筛选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精心备课、上好每一节课。

2、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流行歌曲的偏爱,同时,现有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还没有具备完善的鉴赏能力,还不能区分它的优劣,按照自己的喜好全盘吸收流行音乐,难免会受到负面的影响,这就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a、精心挖掘现有教材的内涵,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和艺术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本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接受并喜欢。比如,初中音乐教材上的《苏武牧羊》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多年以来它一直在人民群众中传唱,经久不衰。教师可先从“苏武牧羊”的历史故事着手,再联系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反映上升到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歌曲的学习当中,充分感受到精神的愉悦享受;再如,高中课本上的欣赏曲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它来源于美丽的民间传说“梁祝”的爱情故事,教师在给学生欣赏之前,可以先请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故事、创设欣赏情境,再通过“化蝶”舞蹈的观看,结合音乐的听赏,引导学生从不同感官上体味音乐的旋律之美、情感之美。久而久之,学生对课本上的歌曲会渐渐喜欢,并会主动去了解和接受它们。

B、课堂上节选优秀流行音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欣赏。流行音乐中不乏优秀作品,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并讨论其价值所在。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一样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反而会更明显。比如《思念》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们之间的真挚情感,教师可以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同学间的友谊问题,把握男女同学交往尺度“自然”、“适度”;流行歌曲《愚公移山》歌颂了人类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精神,教师可以联系歌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学习上要发扬不畏艰难、发奋图强的精神,刻苦学习,争做对社会有益的人;当然对于一些不健康的歌曲,教师就要明确态度,杜绝其进入课堂。

优秀音乐教学反思篇9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的音乐文化纷纷出现了全新的走向,伴随世界的经济、文化一体化,音乐也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许多国家在传授国内音乐的同时,也是适时引入一些优秀的国外文化作品。在这样的状况下,我国有必要迎合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积极地开设多元音乐文化课程,进而促使国内的音乐教育得到实时地发展,以提高音乐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

世界;多元;音乐文化;中国音乐教育

音乐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流传到现在,已经呈现出了多种不同的发展姿态,而且以不同的音乐风格,渲染着地域内的音乐文化教育。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世界的多元音乐文化,也开始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各地的音乐特色纷纷向外蔓延,渴望与其他地域的音乐文化产生最为直接地交流,汲取其中的优秀内容,进而向人们展示出更深层次的音乐作品。中国的音乐文化,一直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其有着独特的音乐特色和魅力,而且由于地域的博大,音乐的形式十分丰富。近些年,国内的音乐走向已然呈现了内部联系外部延伸的状态,各个地域的音乐不再拘泥于单独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将其他乐器或优秀音乐内容,全面地进行了汲取和融合,所产生的音乐更加符合国内民众的音乐观念,使国内的交流更加密切频繁。在我国的传统音乐教程中,许多音乐类型都是传统的民族音乐,在时代的变迁下,这些音乐已然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其传授音乐文化的效益也严重地降低。为此,不同阶段的音乐课程都尝试引入了流行音乐,以其鲜明的时代音乐特色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将音乐文化深层次地传播开来。因而,可以看出,音乐的走向也应该迎合时代的变迁。现如今,在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多个国家已然开展了多元音乐文化课程教育,以使新时代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世界文化感知力和审美观。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也有必要建立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课程,以促进中国音乐教育与时俱进,传播新时代下的音乐思想。

一、世界上的多元音乐文化课程建设分析

1.英国的多元文化教育

在英国的音乐教育中,所采用的教育内容一直是欧洲的古典主义音乐,而对其他国家的音乐内容,则采取了一味反对的心态,不会进行提倡和宣传。这样的状况,是由长期的王室贵族心态导致的,英国的民众,普遍认为国内的文化十分优秀,其他地域内的,诸如亚洲文化、非洲文化,都是一些野蛮民族的文化,其中没有任何值得学习的地方。但就在这样的心态下,英国的音乐教育也对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兴趣。在20世纪后期,英国尝试着引入了美国的爵士乐以及流行音乐,并发现了一些美国音乐的优秀内容,因而加大了与美国音乐的交流沟通。之后,更开始尝试与其他国家的音乐进行交流,如非洲国家、印尼等,这些国家的音乐已然被他们纳入学校的音乐课程中,其音乐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较高的世界多元化趋势。

2.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教育

澳大利亚独处于澳洲,与外界的联系并不强,因而较多传播的也是国内的音乐文化。但是,在20世纪后期,澳大利亚教育领域提出了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即强调澳大利亚的文化教育应当尝试与其他国家进行接触,导致音乐文化教育发生了变化。澳大利亚引入的世界多元文化音乐主要包括亚洲音乐和土著音乐,它们对于这两者的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澳大利亚成立了多元文化教育协会,以推动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深层次开展,并且其活动的开展也迅速得到了良好的回应,教育效益十分明显。

3.加拿大多元音乐文化教育

同样,加拿大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趋势也出现于20世纪后期,它推崇的主要是外来移民和土著居民的音乐,而且设置了专业的音乐文化研讨会,鼓励音乐文化学者进行积极的讨论,并且支持国内音乐文化广泛地吸收其他地域的文化特色,以促进国内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国音乐教育建立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课程的必要性

通过对其他世界音乐文化教育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很多国家的音乐文化都已经走出了国门,实现了与其他音乐的融合与交流,产生的教育效益也相当明显,对于传播人类音乐文明有着最为直接的效益。现如今,音乐文化的世界一体化趋势已然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必然发展趋势,各个国家都应该积极配合它的进程,推动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同时,当代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指的并不是单独的音乐交流与融合,它对于文化的总体前进趋势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不同国家间实现一定层次的文化交流。

三、世界音乐多元文化课程的建设

1.构建世界音乐多元文化课程体系

在建设世界音乐多元文化课程的时候,首先需要构建多元文化课程体系,选择需要引入的主体音乐特色。而在国外优秀音乐风格的选择,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目前,国内推崇的外语教育主要集中在英语上,因而对于美国音乐的引入十分容易,而且便于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接受。但是,其他国家的语言并没有确切的教学,将它们的音乐形式进行盲目地引入,只会降低世界音乐文化思想的合理传播,给学生的音乐学习造成了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在构建世界音乐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时候,所选择的音乐应当与国内学生的语言文化认知相结合,如选择美国的流行音乐、韩国音乐等,从而更好地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2.给予学生正确的音乐文化观念

地域音乐艺术的发展,与国家的思想观念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以美国音乐而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自由、民主价值观,而且在音乐中,这些内容已然得到较好地造成与实现。但是,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如果不加以甄别,会使得国内学生的音乐文化出现偏差,产生对国外思想文化的误解。而且,美国其他方面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特色存在着很多的矛盾,所产生的音乐思想和内涵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展开世界多元文化课程教育的时候,如果教师不能喝给予学生正确的音乐文化观念,会使得他们的音乐艺术认知产生各种理解上的误差与矛盾,不利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中国音乐现阶段应当集中实现的理想应当是现代化音乐价值观,而在中国的音乐文化教育中,也有很多音乐内容展示国内已然较好地实现了这一理想,转而给西方国家的音乐特色及风格打上了现代音乐的标志,使得国内的青少年,在音乐思想观念上产生了向西方音乐风格靠近的心理,严重阻碍了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课程的开展。因此,国内音乐在开展音乐教育的时候,不能过于盲目地推崇国外音乐文化,也需要尊重和发扬中国的传统优秀音乐文化,合理地甄别出音乐文化观念与现实的差别,理性地学习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3.传播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

建设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课程,十分强调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学习,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略国内音乐文化特色。相反,民族音乐教育需要正确地传播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将更多的音乐文化传播出国外,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和融合。为此,多元文化音乐课程的开展需要建立在传播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与国外的音乐特色进行交流与融合,汲取世界多元音乐中的优秀内容,将它们积聚到国内优秀音乐特色当中,进而实现良好的音乐课程教育。此外,世界多元音乐课程的开展,同时也是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认知和交流,国内的音乐教育领域,需要在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时候,对世界多元文化进行一定的阐述,加深学生对外来音乐文化的感知,从而更好地学习世界多元音乐教育内容。

4.具有一定的新时代气息

在国内音乐教育开展多元音乐文化课程时,应当筛选具有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和内涵,不能挑选国外的陈旧作品,那样只会使得不同音乐文化的融合出现多重矛盾。之所以世界音乐多元文化课程需要具有一定的新时代气息,与世界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以前的世界多元音乐,依旧保持着原有的保守思想,一味反对和抵制国外的音乐文化,推崇国内的文化,并没有与时代产生丝毫的接轨。

5.开展综合的多元文化音乐课程

在开展世界多元文化音乐课程时,需要选择音乐形式的主体和风格,而世界音乐的风格和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仅仅挑选其中的一两个进行教育,整体的教育课程体系已然与多元文化音乐思想相不符,不利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于学生的音乐文化教育也会过于局限,使得他们的音乐风格始终具有这几种音乐的特色,不会有其他方面的延伸。因此,我国的世界多元音乐课程开展,应当遵循“世界多元”的原则,选择世界上的多种音乐形式进行教育,进而推进中国音乐教育的世界多元化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时代的冲击下,世界音乐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已然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中国音乐教育需要较好地与这一教育思想相结合,产生深切的音乐教育效益,推动世界音乐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筱婷.当代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国高师音乐教育[J].音乐大观,2014(12).

[2]王天岚.当代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趋势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

优秀音乐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音乐艺术;教育功能;表现;实现路径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用来改善灵魂的品质”。可以说,音乐对人的影响巨大,对人的思想道德有很大的感化作用。孔子也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可见,音乐中蕴含的浓重情感,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给欣赏者以极大的心灵触动和感奋,进而产生感动人、教化人的作用。古今中外各国都把音乐当作教育人的重要手段,收到巨大成效。那么,音乐的教育功能到底有哪些?

一、音乐艺术的三大教育功能

培育道德,陶冶情操。《乐记》中说:“先王之为乐也,以治也,善则行象德矣。”《礼记》也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行于外,事故起成也怿。”汉代董仲舒提出:“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化民也著。”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在当代生活中,高尚音乐的演出和传播,是以社会教育形式出现的审美教育活动,它可以对社会成员发生道德伦理的陶冶和教化作用。那些充满低级趣味的“靡靡之音”的不良作用不容忽视。良好的音乐教育和音乐作品,可以使人从中获得真善美的理解和认识能力,培养人们的道德感知能力,激发人们创造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取向。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音乐家总是利用音乐来歌颂伟大的祖国、美丽的家乡、崇高的精神。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使听众与艺术家们的心灵相互沟通,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和强化了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理想得到提升。如多听《我的祖国》《为了谁》等优秀音乐作品,不但能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热爱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情感,而且还能提高欣赏者的精神境界,从而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念。参加音乐大合唱(奏)还能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可见,在浸润、滋养人的心灵世界方面,没有什么艺术形式能与音乐相媲美的。正如冼星海说的:“音乐是人生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溶炉。”

启迪智慧,丰富想象。音乐是培养、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激发人的无穷思维和丰富想象力。生理学家认为音乐对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均衡发育、合理运用,有明显的协调作用。长期受到音乐启迪的人,其精力更集中、思维更敏捷、创造力更强大,这是因为音乐实践时能使人的多种器官协调、综合、灵活运用,使人的头脑更加聪慧。法国作家雨果说过:“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人物都喜欢音乐,如孔子、爱因斯坦等,他们都把学习音乐当成对自己事业的催化剂,从音乐中启发灵感,启迪智慧。爱因斯坦甚至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来的。”音乐的本质是人的心灵借助想象力,用曲调、节奏、和声来表达,每一首乐曲都表达一定的内容,都能把人的内心世界引入无拘无束的想象活动的高峰,并产生形形经历过的再现和对美好未来的幻想与渴求,欣赏者长期得到音乐环境的熏陶,必能提高想象和创新的能力。经常接近音乐的人,其想象力更丰富,智力更胜人一筹。

磨练意志,增强体质。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磨练。久而久之,必然能磨练出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同时,音乐的技术性很强,要求精确度比较高,要想较好的完成学业,必须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因此可以培养持久的耐心和极度的细心。此外,音乐教育还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精神。音乐还能强身健脑,主要表现为:一是能解乏,当人疲劳时听听音乐可以放松身心。二是能健身,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均可使人的肌体、呼吸得到锻炼。三是能提高人的协调性、平衡性、准确性、敏锐性和感知能力、反应能力,促进身心协调发展。四是当音乐与体操、舞蹈等运动项目配合时,可以增强锻炼效果,达到健与美的目的。五是可以用于治疗人的某些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精神性疾病等。六是可以促进胎儿发育更加健全。音乐的诸多教化功能要求我们要把音乐作为一种终身的、经常的、常态的教育手段,在全社会广为普及,以不断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音乐教育功能实现的三大路径

普及家庭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健康发育成长。胎教音乐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实施家庭音乐教育,有助于缓解人们的压力,使身心得到自然的释放,有利于人们个性的成长和发展。正如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说:“乐者,亦为药也”。应把家庭音乐教育纳入公民素质教育内容,制定计划、编写教材,全面推动,形成气候。

强化学校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所展示的艺术美,能提高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表达力和创造力,能促进学生心理平衡、身心健康,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得到和谐的调节,从而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在美国艺术教育早已被列入核心学科,其标准正式通过立法程序。然而我国的音乐教育在学校地位仍然不高。对此,教育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坚决按照音乐新课标要求配齐师资、排足课程,保障学生起码的音乐教育权利,同时应经常性地举办各类音乐竞赛活动,增强教育效果。

发展社会音乐教育。柏拉图曾说过:“音乐是一切国民的必修课”。也就是说,音乐教育具有其他教育所无法代替的育人功能。当今社会,音乐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涌现出了家庭音乐、社交音乐、节庆音乐、政治音乐等形形的种类。音乐具有凝心聚魂的作用,可以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可以团结人民,增强民族自尊心。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反映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学习、表演和鉴赏优秀音乐尤其是民族民间音乐,不仅可以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而且还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荀子在《乐论》中写到:“乐者,乐也。”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的社会教育的教材,一方面要积极举办各种音乐知识培训,提高群众的音乐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要以我们的节日为平台组织各种形式的音乐器乐比赛活动,在轰轰烈烈、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社会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教育群众,提高群众整体素质。

《史记·乐书》中所言:“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和谐的人生与音乐艺术自然相随相伴。音乐是最原始的艺术,却也是最高级的艺术。作为人类最高层次的精神艺术,音乐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具有多层次、多形式、多维特征的音响世界,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李晓燕.论音乐的教育功能[J].艺术评论,2011(02).

[2]刘毅,罗斌.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优化育人环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2).

[3]徐晓云.音乐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的表现[J].大舞台,2011(05).

[4]魏萌.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