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6:06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篇1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核心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知识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适应社会、发挥潜能。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培养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二者都是育人,在统一育人活动中各自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心育对德育有一定影响。心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心育为提高德的有效性提供了新方法、新技术;最重要的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整个教育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内容来自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

在一项对475名高中毕业班学生的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高成就者(成就较智商预期为高)、普通成就者(成绩与智商预期相当)、低成就者(成就低于智商预期)差别的产生,与性格特征有关。高成就者工作习惯较佳,对学业兴趣较浓,按时完成作业,关心学习成绩,做事认真负责且有计划。低成就者难自律,难自我规范,较冲动放肆,喜好玩乐,贪图近利,与同伴关系欠佳,较不合作,较自私,较不尊重权威与传统,较不合群,在校在家较不快乐,常为己辩护,愤恨他人,对挫折和压力不知所措,较悲观。普通组介上下之间,尚属正常。由此可见,培养积极的情感品质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能促进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本文转载在之家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职业与教育,2007,(17).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篇3

关键词:心理电影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辅导电影疗法

一、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界定

(一)什么是世界优秀心理电影

心理电影,通常泛指所有以各种心理问题、心理现象为题材的电影,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则指广受人们肯定和赞赏、推荐甚至多次获奖的心理题材的电影。这些优秀的心理电影或是揭示了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或是展示了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的路径、方法,或是涉及众多心理学知识利于对公众进行科普,或是制作精良对观众具有强大的艺术吸引力。

(二)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特点

能称得上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必须以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现象为题材,关怀人的心理健康,与常见心理问题息息相关,通俗易懂,对观众具有启发意义和强大的艺术吸引力,这样的电影,往往甫一问世即广受赞誉、备受推崇并接连多次获奖,成为人们谈及某些心理问题、心理现象时必定提及的经典之作。

二、心理电影可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根据

经过十几年的临床实践,2003年,英国心理医生弗德尔发明的“电影疗法”终于得到英国心理及精神病领域最具权威机构――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的正式认可,并建议将其心理治疗方法推广到全国。同时,在许多西方国家,“电影疗法”正成为心理咨询的重要辅助手段并得到主流心理学界的认可[1]。

既然心理电影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已被证明切实有效并完全可行,用之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合乎逻辑的演绎推理。

从近些年的实践看,已有不少研究者尝试以心理电影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有的研究者将团体辅导和电影疗法相结合,尝试用于大学新生中人际关系发展改善,分析团体式电影疗法在改善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中的优势并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学新生人际关系改善的新型教育模式[2]。有的研究者研究用电影文本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有的研究电影疗法对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有的研究心理影片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等等。

这些实践和研究,已经证明将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和可行的,以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三、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局限

(一)作用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心理电影赏析,可以起到寓教于乐,激发参与热情,普及心理常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解读他人,促进自我探索,分享感悟,搭建交流平台,放松身心,注入正向能量的作用[3]。

青少年身心发展迅猛、激烈,极易因早熟、性的发展和成熟、心理性别、认知障碍、学习困难、自我中心、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恋爱、问题行为、自我意识、自我同一性分散和混乱等造成诸多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学校课程。

青少年又是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的群体,对探究新事物总有用之不竭的热情,对通俗易懂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兴趣浓厚,所以通过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效果。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不可估量。

(二)局限

利用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相关度不一定高、启发性不一定强、艺术渲染过于分散学生的关注点、片时过长严重占用教学时间等局限。

心理电影再优秀,毕竟不是为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量身定做的。作为优秀的心理电影,同样需要考虑观众的口味、票房、收回成本等,且是其首要考虑的,故心理电影虽可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高度相关、部分重合,但不可能指望以其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本身。

四、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发掘

世界电影浩如烟海又鱼龙混杂,以心理为题材的相对较少,称得上优秀又可以拿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则更少。一些辅导者为了增强自己教学的生动形象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做充分准备随意选几部据说是心理题材的电影给学生一放了之,常因错选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不符的电影导致学生茫然困惑、兴味索然,也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中,为防止错选不适宜青少年观看的影片浪费时间、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必须对心理电影进行严格的筛选,必须坚持一定的选片原则。

(一)影片必须能反映且有助于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原则

为达到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所选影片必须有针对性,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直接相关,并尽可能地精准,辅导者不能随意找些据说与心理有关或貌似与心理有关的电影一放了之,应付搪塞,这样不但达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还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浪费宝贵的教育时间和资源。如《本能》、《沉默的羔羊》等被一些论者推荐的电影,虽然这些电影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之外也有其备受推崇的理由,但因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距离,并不适合播放给青少年,即使辅导者不加选择地将之播放给青少年,只能穿凿附会地做些讲解,效果事倍功半,甚至可能让青少年对辅导者的授课失去兴趣和信心。

(二)影片必须有较强的艺术吸引力原则

青少年兴趣爱好广泛,初次观看心理题材电影往往表现出浓厚兴趣,但随着课程的延续,也可能因为一些电影剧情重复、情节简单、缺乏艺术吸引力产生厌倦甚至厌烦,观影兴趣迅速下降。必须严把选片关,尽可能选取一些有强大艺术吸引力的心理电影,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和集中其注意力,使课堂内容紧紧抓住青少年,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影片必须适合青少年年龄阶段原则

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心理电影的选择还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的不同特点,辅导者针对不同年龄青少年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应的影片对症下药,才会取得较理想的辅导效果。如同样是青少年,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学习心理障碍远比高年级小学生、初中生、大学生严重,利用电影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辅导就应偏重一些反映学习心理障碍的影片。

(四)影片应当强调发展性原则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证明,青少年不是患严重心理疾病的主要人群,其心理问题以发展性问题居多,如同伴关系问题、学习心理障碍、同一性混乱等,有严重的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毕竟是极少数,这就要求在选择心理影片时重点选取那些反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片,如《心灵捕手》、《拉斯与真实女孩》、《吮拇指的人》等,以极强的针对性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助其发展。

(五)影片应当有启发性原则

用于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越能表现心理问题的症状、深刻揭示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越好,这样才能对青少年有一定的启发性。

(六)禁片从慎、从否原则

不可否认,一些备受争议的被禁电影也有其深刻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但究其被禁,往往与其容易造成误读并引发大量严重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青少年模仿能力极强,若组织播放者解析、引导不力,不仅可能偏离或根本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还可能严重误导青少年,扰乱其正常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善恶美丑观念,对青少年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如在众多国家被禁的《带发条的橙子》,虽有其探讨自由意志的思想价值,但因其笼罩全片的丑陋、邪恶、扭曲、、暴力、怪异、病态气息成为众矢之的,在英国更被归罪为几件谋杀事件的元凶,被禁近三十年。这样一部已被证明了的难以被大众正确理解、会造成严重消极后果的禁片,竟然被一些论者推荐为了解心理学知识的必看电影,还被一些辅导者用于心理辅导课。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不做准备,辅导者拿这样的禁片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严重的失误、失职,应当为其酿成的教学事故负全责。

为数众多的心理电影虽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但毕竟不是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拍摄的,其中含有的不适合青少年观瞻的色情、暴力、残忍镜头应当在尽可能不影响原片的前提下适度剪辑掉。多数心理电影都属于“小众”影片,大多没有中文配音,而是保留原声配中文字幕,一些包含下流词汇的字幕语句应当做以较为中性的词汇替换或暗示性表达处理。为此,就要选择可编辑字幕的影音文件,如mkv、avi格式的文件等。如《心灵捕手》是一部被众多论者大力推荐、很适合用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心理电影,但其字幕中包含大量的直译脏话、俚语,这些脏话、俚语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对话原意和影片精髓的前提下处理得较为中性、委婉一些,没必要把一些过甚的脏话展示给模仿性极强的青少年。若不对心理电影中的这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镜头、字幕做些编辑处理,播放心理电影对青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可控的。

总之,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选择,必须精挑细选,绝不能不加筛选、牵强附会。

五、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利用

选择好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仅是第一步,要取得利用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还要做好播放前、中、后及影片解析的工作。

(一)播放前

辅导者必须合理选择播放时机,将影片播放合理穿插于教学进度中;必须在播放前做好充足准备,确保播放环境适宜、播放设备可用、播放文件正常;必须合理安排课时,尽量将电影播放安排在心理健康教育周课时的最后,这样有利于青少年利用周末时间反刍、体味、理解、讨论、思考电影。

(二)播放中

影片播放中,必须使青少年认识到课堂电影的播放,可以是休闲和欣赏,但更是学习和成长,不要使青少年像在电影院看电影那样随心所欲,必须维持好正常的课堂秩序;必须计算好播放时间,为节约时间,若影片略长于几个课时,可将无关的片头片尾去掉,若影片略短于几个课时,可在播放环节适当延长一些介绍、停顿、提醒和提问;要注意课间的停播、休息,防止疲劳和厌倦。

(三)播放后

影片放完后,由于青少年对电影理解得还不够全面和深刻,即使所剩时间充足,也不宜当堂解析,可让青少年利用剩余的时间预先回味、思考、讨论;应将精心设计的作业及时布置给青少年,要求他们带着问题回去体会、思考。

(四)课堂解析

课堂解析是以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它是最后和最关键的环节。

要做好这个最关键的环节,宜采用提问、分组讨论的形式,以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课堂解析应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理顺剧情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既受电影片长限制,又有一定的文化陌生性,常导致青少年弄不清剧情,辅导者应以解决剧情疑问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以提问、提醒、讨论促青少年思考的方式,在解决剧情疑问中引导青少年一步步认识片中人物心理问题的表征、成因和解决方法。

2.分析、总结心理问题的表征

辅导者可采用提问的方式,与青少年一起分析、总结片中人物心理问题的种种表现,使青少年对某些心理问题形成直观印象,为引导青少年探讨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方法做铺垫。

3.分析、总结造成心理问题的成因

辅导者应当引导青少年前后联系剧情,以分析、总结造成心理问题的成因,使青少年对电影人物心理问题的成因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4.分析、总结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辅导者应当引导青少年回顾片中人物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分析、总结片中人物解决心理问题、实现自我成长的路径和方法。

5.将电影与实际结合,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是整个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掘和利用研究的落脚点,辅导者不能将电影一放了之,也不能解析完电影就算完成任务,而应当通过作业、提问等形式对尚未理解、掌握相应知识与方法的青少年进行排查与进一步的辅导,确保以电影促健康教育的产生最优效果。

六、结语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以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现象为题材,关怀人的心理健康,与常见心理问题息息相关,通俗易懂,对观众具有启发意义和强大的艺术吸引力。

将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有可靠的理论和实践根据,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其独有的作用、意义和价值,同时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也有其局限性,不能指望以其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本身。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筛选发掘必须精挑细选,绝不能不加筛选、牵强附会,为此必须坚持一定的选片原则,包括影片必须反映且有助于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必须有较强的艺术吸引力、必须适合青少年年龄阶段、应当强调发展性、应当较有启发性、禁片从慎、从否、易于编辑七大原则。

不仅要选好片,更要做好影片播放前、中、后及影片课堂解析的工作,带领学生完成理顺剧情、分析、总结心理问题的表征、分析、总结造成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总结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将电影与实际结合,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五大任务。

参考文献:

[1]蒋秀娟,毛丹.“电影疗法”能治心理疾病吗[n].科技日报,2006.11.29.

[2]胡甜甜.电影疗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述评[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5:54.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篇4

关键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新特点;对策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和人格完善成熟的关键时期,而身心的发展状况对于他们的学业和将来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青少年的生理发育水平提前成为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大主要特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少青少年出现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在心智发展和人格健全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方式和习惯不良

青少年学习任务中,压力大,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寒暑假和周末疲于奔波于各个培训机构,自由支配时间少,使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技能得不到培养和锻炼;饮食方面,由于缺乏食品安全的鉴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很多青少年长期不吃主食,却青睐各类垃圾食品,对青少年的身w健康带来隐患;还有不少青少年受各类电子网络游戏的诱惑染上网瘾,不能自拔。这些因素给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不少青少年缺乏生活动力

优渥的家庭物质条件使一部分青少年不能切身感受到生活的压力,父母的关爱使他们的各种需要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加上一些家长受到文化程度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溺爱孩子,认为爱孩子就是就给创造各种条件满足他的各种需要,却忽视了孩子独立自主、自食其力、积极拼搏的性格品质的培养,造成不少青少年缺乏成长的动力。他们喜欢宅在家里,因为家庭的小天地就足够满足他的需求。他看不到拼搏和奋斗的意义。要么乐不思蜀,满足现状;要么不满足,但是不知该如何改变,对人生没有规划和设计,更没有坚毅的性格品质。情绪感受缺乏,意志薄弱。

(三)重学业进步轻人格成长是普遍的趋势

受应试教育这个指挥棒的影响,对大部分青少年而言,分数都是学生们的“命根”。为了将来有更好的前途,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为了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很多青少年都会积极追求学业的进步。沉重的学业负担,强烈的竞争,使不少孩子没有充裕的时间自我关注,家长也鞭长莫及,青少年的心智的成长、情绪的健康、人际交往技能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等等都让位于学业的进步,不少青少年还要压抑自己的兴趣爱好,一切都围绕着每天日复一日的学习任务。这些必定会影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的成长。

二、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新特点的改善策略

(一)生活习惯的良好养成

青少年要确保身心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基础条件,基于目前大多数青少年存在的缺乏睡眠、锻炼等方面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关的措施建立规范的生活习惯。比如世界卫生组织就针对青少年的健康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首先是进行有规律的锻炼,身体锻炼是提高青少年体质最好的途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确保营养的均衡,比如多吃番茄、猕猴桃、花菜等维生素较高的果蔬,尽量少吃高热量及油炸食物,确保体重在标准范围内;保证每天足够的睡眠,特别是18岁以前的青少年,每天不应少于8小时的睡眠;不吸烟、不接触网络暴力、不吸毒;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二)激发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要提高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首先需要从青少年目前最想要改变的现状着手,比如很多学生不满意当前的学习成绩,则需要以这为基础点引导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提高成绩的愿望,并实现自我价值,进一步提高生活幸福指数。同时,为了促进生活动力的提高,除了采取目标引导以外,还可以采用信念教育和理想加强的方式来进行,因为青少年正处于敏感时期,也是养成习惯和性格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对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所以,在促进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有效整合人生目标和现实,通过有效的信念引导青少年的乐观心态。

(三)加强青春期性教育

发育提前是当代青少年发展的主要趋势,但由于我国的传统教育和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很多青少年无法有效获得与性或生理发育有关的知识,能够了解的渠道也相对较少,整体青春期生理发育知识的教育处于滞后状态。比如我国生理卫生方面的课程,其中涉及了很广泛的内容,也包括了青春期发育的有关知识,但基于我国较为保守的传统思想,很多教师没有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仔细讲解,或者采取一笔带过的方式,这种遮蔽式的教育反而会引发学生存在青春期的相关问题,比如对自己的生理发育感到好奇、紧张、不安;对异性的生理产生好奇和关注,但是没有科学有效的引导,使他们不得不从别的渠道获得一些零星的甚至是不健康的关于性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有效开展青春期教育活动应当提上日程,特别是初中的学生,其已经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并会因为身体的变化而出现一些生理心理问题,继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可以针对学生当前生理发育的状态,针对性的开展专题教育,并有效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教育范例,帮助青少年度过这个敏感的时期,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自身的生理发育,进一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四)家庭氛围的良好营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民主、轻松的家庭环境,教育出来的青少年心理素质更为健康,各方面的适应性也更强。所以,家长需要和平的与青少年相处,及时掌握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青少年解决疑惑与困难,引导学生的身心发展。例如:参加演唱比赛的活动时,因为一时大意没有获得较好的名次,心理感到很委屈。在这种时候,家长需要开导和鼓励他们,告诉他们机会以后还有,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不懈努力一定在下次参赛取得好成绩。同时,有效的监督青少年存在的不良习惯,比如懒惰、上网等,因为青少年还缺乏理智和成熟的判断能力,很可能会因为一些负面的环境而受到影响,这需要家长有效起到监护的作用,采取科学、正确的方法说服青少年。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分析当代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新特点,其大多与当代的生活质量、背景、环境等方面因素有关。而要有效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其需要学校、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青少年的发展规划中纳入身心健康的内容,全面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王丽军.浅析篮球运动在青少年身心健康中的重要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3):43-43,45.

[2]罗登辉.流行时尚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5,(36):130.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篇5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对策

工作以来,我长期担任班主任和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工作,发现人们在追求升学的同时忽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要扭转这种局面,教育者更应担负起重要的责任。早在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福利的完整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指出健康包括三个要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该组织强调:“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国力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就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因此,素质教育就成了当代教育的主流。素质又包括身体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与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又是素质结构中的核心部分,由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当今社会不同往昔,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日趋加快,这就要求青少年学生必须具有健全、健康的心理素质。现在绝大多数青少年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艰苦”一词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遥远和陌生,他们更缺乏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又处于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之中,使之心理成熟的发展越发滞后,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诸如情绪多变、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自控力差、缺乏合作意识等。种种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均普遍存在较大比率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竞争、学习竞争的压力下某些学生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等不正常现象。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仅靠学校的德、智、体、美、劳教育是收效甚微的,而应该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并重,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21世纪青少年处于改革发展和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自主意识强,思想敏锐,行为大胆、果断,打扮新潮入时,不拘一格,但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同时受到的心理困扰是十分明显的,心理矛盾非常突出。近年来,通过调查分析,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存在的不利因素,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下面我就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分类。

(一)厌学问题。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学习与厌学问题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

1.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待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情绪的循环往复,使得他们对学习既无奈又恐惧。

2.厌学是目前青少年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尤其遇到别人考试作弊,老师又对自己不理解,从而使这些所谓好学生也不想努力上进。

(二)人际关系问题。这是青少年反映最多的问题,事实上,青少年所接触或要处理的人际关系无非就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子女关系,而这些简单的人际关系却因青少年心理的不成熟而像大山一样压在他们的心头。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困惑和烦恼,青年男女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交流,被老师苛刻地指责,严重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导致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而有的学生在老师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上,认为老师“嫌贫爱富”轻视自己,处理不公正,老师是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要协调者。

2.与同学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好朋友对自己的不信任,认为朋友不能两肋插刀,而怀疑友谊的不真诚,使他们内心十分苦恼,不知怎样才能消除朋友的误会,内心十分孤独寂寞,看着朋友减少,不知怎样去做,从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交不到真正的朋友。

3.与父母的关系,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与沟通,或家庭不和给子女造成心灵伤害,有的孩子经常和父母吵闹,看到父母疲倦的面容觉得父母可怜,每天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却不知该如何向父母说,而父母的吵架,使家庭整日笼罩在硝烟中,使他们不愿待在家里,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至极,觉得人活着没意思。父母的不良行为,给子女带来不安全感,从而对父母厌恶、鄙视,给青少年造成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情感类问题。青少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他们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当然也许伴随出现许多情感困惑,如单恋的兴奋、单恋的烦恼、失恋的沮丧等。

三、相应的对策

青少年的情感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心理教育工作者应明确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从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开设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解问题解答。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使青少年通过有效途径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学习与人交往的社会技巧。还可有效使青少年转移情绪,发泄痛苦,发泄愤怒而防患于未然。

(二)现在的青少年自制力不成熟,许多心理障碍的表现与不良行为习惯有关,对他们进行心理调节时,首先要注意日常行为的训练,帮助其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篇6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5-2293-02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

现代生活给人们心理和精神的压力与日俱增,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旺盛时期,也是最为脆弱群体之一,必然受到影响。当前我国青少年健康问题往往出现在心理健康上,青少年心理偏离和心理障碍患病率也逐渐增多,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医学与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现将青少年心理问题因素及有关干预措施综述如下。

1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1.1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叛逆、浮躁、抑郁、自卑、焦虑、敏感、动力不足、退缩、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甚至攻击意识等。心理卫生问题往往通过行为表现,因此心理卫生问题也称作行为问题。从世界各地的调查情况看,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虽然不同国家或地区报道的各类心理问题发生率有较大出入,但各类问题总发生率都在10%以上。发达国家发生率在12.4%~21.8%,发展中国家在10.4%~37.6%[1]。曾有学者对我国青少年心理状况的调查显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发生率在15%~30%之间[2];近几年又有学者发现其发生率为21.6%~32%,且有上升趋势[3];也有报道,城市与农村青年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0.8%和19.8%,男、女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0.8%和12.2%,但均无统计学意义[4]。各地区发生率也存在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调查工具和诊断标准不同,也有调查群体的差异[1]。

1.2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

1.2.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身心发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据美国一项统计,儿童精神神经疾病中肯定与遗传有关的占56.6%[5],包括单基因变异的染色体突然。另有资料显示,母孕期情绪及营养和周岁前安静度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生物学因素[6]。

1.2.2环境因素:我国正处在政治、经济的社会文化急剧变革与发展阶段,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及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等,增加了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忽视青少年的生活与行为约束的引导,使青少年心理社会发育偏离正常轨迹,情绪和行为问题增加[7]。

1.2.3家庭因素: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基础。家庭成员间关系、行为、气氛和情感交流、文化素质、生活习惯、思想理念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对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和成长有着潜移默化影响[8]。不良的家庭因素和父母与子女间心理上的差异、距离,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异常,如父母死亡或离异、家庭人员关系紧张、教养方式不当、家庭变迁及突发事件等。有文献报道家庭因素中父母养育方式不当,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不利影响[9]。

1.2.4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生活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学校因素有教育、学习、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同学关系等,且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相当薄弱[10],如果这些条件和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其身心理健康发育。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强度学习、高频率考试,强烈刺激青少年稚嫩的心灵[11];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等,造成青少年自尊心精神不经意的伤害;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就会使青少年的心理压抑、痛苦和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整,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12、13]。

1.2.5社会因素: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良好的政治文化背景,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环境,对青少年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社会生活中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毒害他们的心灵。当前人与人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作用越来越大且负面影响多,生活紧张事件及突发公共案件上升,人口增多包括独生子女和社会老龄化关系显突等,矛盾、冲突、竞争加剧,已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质量、亲子关系及正常人际关系,而且与多种反社会行为和成年期精神疾病有关[14]。

2心理干预状况

2.1心理干预方法与措施:心理干预主要从事指教育、医学心理卫生工作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基本原理,对目标人群实施心理及行为治疗的手段和过程。国内外学者针对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状况,对其干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积极尝试[15]。

2.1.1进行心理健康检测和心理问题筛查:目的在于早期发现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常选用专门的心理卫生问题评定量表或自编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表,跟踪随访,发现问题,进行适时、适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16]。

2.1.2进行心理教育:运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根据青少年年龄特点和身心发育水平,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适宜的情绪、较好的适应环境和改善环境的能力。采用集体授课为主,个别咨询和辅导为辅方法,在学校由老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可由医学心理专家讲授心理卫生知识和焦点问题辅导,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1.3家庭干预:定期举办家长讲座或专题家长会,介绍心理健康内容和方法,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和指导心理疏通方法,纠正家长不良教育方式和心理状态,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共同疏解孩子的心理困惑。家长要培养孩子宽容大度性格,接受“挫折教育”,不畏困难,舍得吃苦,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17]。

2.1.4学校干预: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创造一种师生之间友爱团结、同学之间互相关心、老师为人师表、学生好学上进的和谐生活学习环境,倡导校园心理学,包括向老师传播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讲究教与学的卫生,使教师能根据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实施教育,改善一些教师有害于青少年健康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加速校园心理学发展,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需求[18]。

2.1.5社会行政干预:近年来,青少年吸烟率不断上升,早恋、自残、网络成瘾患病率增多,为此,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提出必须加强行政干预,争取社会支持[19],从青少年家庭、社会、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分析,采取综合干预策略[20],制定一个家庭、学校、社会、传媒、公安、医院和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相结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包括家庭关爱、健康教育、社区监督、传媒过滤、社区警务、医疗跟进等,指导青少年应付问题的方式,即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调动自身的内省力和理解力,从而建立完善的人格特征和应付机制[21]。

2.1.6心理咨询与药物治疗:运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方法,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体心理咨询,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如通过网上聊天、热线电话、心理门诊、e-mail对话等多种方式,并可采取一些特殊心理治疗,如行为治疗、催眠疗法、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等,以帮助青少年及早摆脱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对伴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专科医生在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给不良反应小的抗焦虑、抗抑随药物治疗,定期随访。

2.2心理干预效果:国内外近20年来开展的有关心理干预的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22,23]。经过心理问题检测、筛查,早期发现问题进行干预;加强健康教育后,学生、家长和老师不仅统一认识,且都提高了认识水平,更加重视青少年心理卫生,端正对学生和子女的教育态度,掌握正确教育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消除对青少年不利影响,矫正青少年认知和思维上的偏差,减少心理问题发生;通过心理咨询和家庭、学校干预,改善父母的不良行为、情绪和家庭教育方式,改善老师教育思维与方法,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动机,自尊心得到保护,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能力,使偏离行为得以纠正,多学科参与综合训练和行为矫治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疗效显著。由于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应针对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进行专题研究,探索适合他们身心健康发育的心理干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碧秀,程灶尤,袁国桢,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流行学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3):184.

[2]叶广俊.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启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2):68.

[3]杨寰仪.我国中小学生健康研究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9.

[4]何海英,王玲,王梅,等.广西北海市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6):581.

[5]何级.儿童精神病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5.69.

[6]李国红,瞿静,刘金同,等.初中生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3,16(1):28.

[7]杨玉凤.全国第四届儿童心理行为发育与临床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1):87.

[8]王延社,瞿静,张天亮,等.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4,17(1):26.

[9]沈鉴清,吴杰娟,赵梅青.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影响之研究[J].中国儿保,2006,14(2):133.

[10]何蓓,庞清红.青少年心理问题诱因分析及其教育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599.

[11]楼玮群,齐栋.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研究[J].心理科学,2002,23(2):156.

[12]王桂平,陈会昌.中学生面临学习应激的应对方式及其控制点、自尊心和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31.

[13]魏运华.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2):12.

[14]静进.重视中国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工作及相关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1):257.

[15]JohnsonRL.pathwaystoadolescenthealth:tarlyintervention[J].adolescHealth,2002,31(6):240.

[16]瞿静,刘金同,李国红,等.小学生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3.

[17]徐光光.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95.

[18]oaklandto.internationalschoolpsychology:pschology’sworldwideportaltochildrenandyouth[J].ampsychol,2003,58(11):985.

[19]刘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山西青少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校,2004,17(1):12.

[20]孙静.唐纳德期图沃特.中国儿童的心理健康适应力[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60.

[21]pincusoB,FriedmanaG.improvingchildren’scopingwithevery-daysttess:transpomtingtreatmentinterventionstotheschoolsetting[J].ClinchildFanpsycholReV,2004,7(4):223.

[22]王莉,李瑞芹,王锋,等.综合干预对城乡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J].山东精神医学,2006,19(4):259.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篇7

关键词中学生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调查

目前世界范围内青春期首次时间呈低龄化趋势,这不仅增加了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感染的机会,也明显增加了非意愿妊娠的发生,它将使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工作、生活、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影响。2008年12月26日,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新医改意见》对大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也提出了明确要求。积极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工作,让广大青少年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树立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养成良好品质,形成健全人格,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资料与方法

延安中学、延安市实验中学、宝塔区第四中学,甘泉县高级中学、富县高级中学、洛川县高级中学、黄龙县高级中学等7所高级中学,愿意接受调查中学生,即高中一、二年级学生1264名。调查对象中男生606人(48%),女生658人(52%)。

方法:采用现场抽样,通过集中发放问卷,匿名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参加调查人员经统一培训后,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现场记录。每份调查问卷均需通过三级(调查员―县区计生站长―市计生服务中心)审核,对调查对象核对确认。全部调查数据均采用编码方式输入计算机,用SpSS18.o软件做调查分析。

结果

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对中学生健康成长有帮助。通过调查,中学生认为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能够帮助中学生解除青春期困惑,提高性本能社会化、文明化的程度,把性生理和性心理需要同社会道德原则结合起来,成为日常生活准则,使中学生行为方式符合社会发展与社会行为规范。也能够帮助中学生认识和适应青春期身心的急剧变化,能够正确、理智地对待性问题,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它可以引导中学生理智地认识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懂得青春期是为成人、成才打好基础的最佳时期,珍惜青春年华,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62%的中学生认为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会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健康成长很有帮助。

广大中学生认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中性心理知识很重要。中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得知的只是一些生理知识,对于各种两性关系、性发育、性问题、性健康、性心理等知识根本没有涉及,这些知识虽说是人生自然现象,但在中学教学中却是一个空白,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学生从家庭、社会上获得一些零散的,甚至欠健康的、封建迷信的性知识和性问题等,影响或危害他们健康成长。72%的中学生认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应该注重性心理教育,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消除重重性心理顾虑和恐惧。

中学生认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需要指导广大青少年如何处理异性人际关系。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应该帮助广大中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在日常交际中:与异往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在交往时,要善于学习异性的优点。由于性别差异男女在性格和气质方面各有长处,男生坚毅、刚强、勇敢、独立;女生细腻、温柔和严谨。不与异往,少男少女们很难发现异性身上特有的优点,而这些优点又恰恰是其本身所缺少的,因此,男女同学之间进行正常交往,是有利于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80%的中学生希望通过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让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处理男女生异性人际关系。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应该做到提升中学生的性道德观。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实际是爱的教育,它需要教会青年学生什么是爱,如何去爱,如何做人,如何处理男女生关系,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爱护尊重他人,它寓性道德教育于性知识教育之中,也只有有了科学的性知识,才能更好地用性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广大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情操,学会自尊、自重、自爱和自制,使自己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用健康的思想和法制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75%的中学生认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应该对他们的性道德观的构建和提升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不能太保守。学校不能顺应时展和人生自然生理现象开展有针对性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促使中学生的性观念不健康,缺乏性与生殖健康保健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现在的避孕节育,妇幼保健和性病/艾滋病的防治等性与生殖健康服务不能很好地覆盖青少年人群。性健康教育在男女性保健方面,不宜太过简略,应该注意到青少年处于性发育时期,对性的好奇心和疑惑不断增多,开展性健康教育课程正是希望通过正面引导、释疑使青少年认识性、了解性,因此关于性生理方面的内容不能从略从简,使得青少年对性的认识神秘依旧。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是广大中学生所希望开展的一门关乎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的课程。该课程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帮助。多少中学生因为、遗精等正常生理现象而整天萎靡不振,没精打采,思想负担重重,学习成绩直线下滑,甚至辍学。多少中学生因为不掌握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产生性好奇或性迷信,再加上互联网等一些不正规传媒的渲染,走上了犯罪道路。

7所高级中学及被调查学生,皆普遍认为目前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但他们却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开始,如何开展,从哪里入手,要找这方面供学习、教育的书籍及资料太难、甚少,有时也只能找一些零散的东西,没有一个较完整的书籍供他们使用,有时十分苦恼。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篇8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7-0018-04

一、引言

儿童青少年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点人群[1]。为此,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相关教育和促进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促进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领域。

心理健康不是一种自发的状态,而是个人和社会双方努力的结果:个人有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社会为维护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两者的结合点就是心理健康服务[2]。中学生作为一个快速成长中的特殊群体,在其成长过程中必然面临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学生群体需要心理健康服务,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前提。与此相对应,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以心理健康发展为导向,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健康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学生的相应需要,是有效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国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国家层面的和大样本的需要调研报告,因而难于从整体上把握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现状及其特点。

二、对象与方法

1.调查人员

调查人员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调查协作组。协作组成员由国内六大行政区九所全日制中学十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组成。

2.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为罗鸣春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开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问卷(amHSnQ)。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60~0.870之间;分半信度在0.712~0.856之间[2],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3.抽样设计

遵循经济而有效的原则,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国内六大行政区选取九所全日制中学,初一年级至高三六个年级的在校学生为调查样本。

4.调查方法

横断面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

5.抽样情况

共发放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809份,问卷回收率90.45%;剔除数据缺失值超过5%或有明显反应偏向的无效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748份(见下页表1)。

表1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样本基本情况表

性别年龄民族居住地地区年级

男842(48.1%)

女906(51.7%)15.26±1.93汉族1541

少数民族207农村746

城镇538

乡镇464东部356

南部746

西部330

北部154

中部162初一年级346

初二年级330

初三年级332

高一年级243

高二年级313

高三年级184

总计17481748174817481748

6.数据分析

以每个青少年学生在6维度43个题项的得分为初始数据,计算青少年学生在各维度的均分及需要总均值和标准差,以均值大小反映被试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强度,以标准差反映被试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离散程度。统计中学生在服务机构、人员、内容、方式和途径、态度所属题项上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频次,计算出“希望+非常希望”频次的百分比,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在具体项目上的强度分布。检验amHSnQ的6维度各均分及总均分在人口社会学变量上的差异,得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现状和特点。

三、结果分析

1.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总体情况

(1)总体情况

中学生群体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见表2):6维度需要均值在1.74~3.14之间,需要总均分为2.63,介于“有点希望”(2分)和“希望”(3分)心理健康服务的区间内,总体偏向希望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学生群体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需要强度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服务内容(3.14±0.48)、服务态度(2.95±0.59)、非专业服务(2.78±0.65)。非专业服务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题项的具体内容看,非专业服务是指来自青少年同辈群体、家庭主要成员、学校教师的环境支持与人际互动服务,它体现出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表达上的社会取向的特征[3]。

(2)服务机构

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排序依次为:学校心理中心、社区心理中心、单位心理中心、医院、私立心理机构、防疫保健部门、精神卫生机构、民间机构。学校心理中心(67.6%)为首选,社区心理中心(60.0%)次之,精神卫生机构(36.7%)排倒数第二,民间机构(23.8%)为最末一位。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的前三位是学校心理中心、社区心理中心、单位心理服务中心,反映出当前中学生既需要专业机构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同时也需要非专业化的一般社会服务。

(3)服务人员

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排序依次为:同学朋友、父母家人、学校健康专家、学校老师、私人健康专家、医生、精神卫生专家、自己解决、民间人士、任其自然。75.1%的中学生把同学朋友作为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首选人员,父母家人(69.9%)次之,学校心理专家(67.8%)居第三位,学校老师(53.6%)居第四位,自己解决(25.0%)、民间人士(17.6%)、任其自然(11.8%)居倒数第三、二、一位。中学生希望提供服务的前三位人员依次是同学朋友、父母家人、学校心理专家。反映出当前中学生既需要专业人员服务,同时更需要来自同学朋友、父母亲人的人际社会支持和朋辈服务。

(4)服务内容

中学生希望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和项目依次为:人际关系、自己的身心管理、学业问题、校园生活与适应、身体发展与适应、青春期心理、危机干预、物质依赖、精神疾病预防。中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项目是人际关系(91.3%),自己的身心管理(87.0%)、学业问题(87.0%)并列第二位,校园生活与适应(85.8%)列第三位,身体发展与适应(84.2%)排第四位,青春期心理(82.1%)排第五位。中学生在人际关系、身心管理、学习问题、校园生活与适应、身体发育与适应、青春期心理这六个项目上希望和非常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服务的比例高达82.1%以上,表明这六个方面是当代中国青少年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热点。研究者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环境适应问题[4]。反映出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聚焦在学习进步、人际关系、生活适应良好的发展性需要上。

(5)方式和途径

中学生希望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和途径依次为: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同学朋友咨询、与心理专家面谈、与家人讨论、网络服务、向老师咨询、书信咨询、与医生面谈、与精神专家面谈、电话咨询。居于前五位的方式为科普宣传(72.8%)、健康教育(72.5%)、向同学朋友咨询(72.1%)、与家人讨论(68.5%)、与心理专家面谈(62.7%);而与医生(37.9%)、精神科专家面谈(37.4%)和电话咨询(34.6%)被排在最末三位。结果表明,中学生获取心理健康服务信息的首选方式和途径是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同学朋友的朋辈咨询。

(6)服务态度

85.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83.0%的中学生希望有固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服务,69.8%的中学生认为同学和朋友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很有必要。反映出当今中学生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服务意愿。

2.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特点

(1)男女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总体水平差异不大。在专业服务、内容服务、非专业服务、民间服务四个维度上,男女中学生性别主效应非常显著;男生在专业服务、民间服务两个维度上的需要显著高于女生;在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两个维度上,女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显著高于男生;在需要总分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表明男女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结构上有差异性,但总体需要水平差异不大。

(2)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略高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中学生在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两个维度上表达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从需要总分看,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高于独生子女,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可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使其需要满足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导致独生子女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相对较低。

(3)农村生源和城镇生源在三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在方式途径、民间服务两个维度上,城镇生源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农村生源;在非专业服务维度,城镇生源的服务需要显著低于农村生源;需要总分上两者差异不显著。

(4)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中学生在服务态度上比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和贫困的中学生更积极;在需要总分上,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中学生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显著高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

(5)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年级差异显著。初二年级学生在专业服务、方式途径、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服务态度五个维度和需要总分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中学阶段其他年级;数据显示初中二年级是中学六年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也是各种心理问题较为集中的时期,“初二年级现象”突出。

四、有效满足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建议

构建高效务实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满足和谐社会建设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是心理学促进社会发展和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5]。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况与特点的调查结果,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通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和特点的调查,可以更具体地确定由谁、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优先满足中学生哪些心理服务需要,从而进一步完善以目标群体的心理需要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配置和规划提供基础数据。针对中学生的心理服务需要现状和趋势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实施计划,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评定研究,建立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常模数据库,以此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规划和动态监测的基础数据。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国家或地区人口普查或者国家卫生调查相结合,不仅可以在更大的调查样本中收集更广泛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数据,获得更丰富的人口社会学资料,而且可以提高调查效率,降低研究成本。

第三,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促进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可得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而且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社会人际支持的自助和互助能力。加强专业机构与非专业机构、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合作与支持,有利于形成专业服务和社会支持系统在维护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中的强大合力。

第四,鉴于中学生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服务意愿,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应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的建设,让心理健康服务覆盖校园,深入班级、宿舍,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育人、全过程心理健康服务与心理健康促进的立体网络,最大限度满足青少年的心理服务需要。

第五,从青少年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人员、途径和方式的需要分布来看,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特点是既需要专业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也需要社会环境提供非专业化的一般性社会支持;既需要专业心理健康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更需要来自同学朋友、父母家人的人际互动与支持来化解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应该携起手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统筹规划,形成合力,营造一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6]。

第六,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焦点看,追求人际关系和谐、学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发展性需要是主旋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也要围绕这一主旋律。事实上,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以预防促进为主要手段,以矫治作为必要的补充和辅助[7]。

第七,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物质支持的同时,提供配套的心理促进和社会支持资源,从物质和精神上促进贫困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有针对性地加强关键期和关键节点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学阶段,初二年级是一个关键期;加强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引导中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注:本研究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1BmZ004)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编号:05JZD00031)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淑英.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5.

[2]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华人本土心理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罗鸣春,邓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7):456.

[5]罗鸣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罗鸣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5.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篇9

关键词青少年家庭环境心理健康整合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

本文剖析了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了多种微妙的心理影响,其中家庭生活环境即是青少年心理成长过程中紧密接触的第一要素,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突变。

1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主要包含家庭情感环境和物质条件环境,同时也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1家庭结构方面

常见的家庭结构包含:核心家庭、重组家庭、单亲家庭。不同的家庭结构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核心家庭结构中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概率相对来说比较小,而重组家庭会有个别青少年处于自卑心理,从而产生人格障碍的概率相对来说比较高,单亲家庭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歧视,进而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

1.2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包含: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青少年,仅遵从表面上的顺从,当父母触及到逆因时,他们的叛逆心理就会爆发出来;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青少年,大多自信乐观,擅长与人沟通,当遇到问题时,这种青少年能够用理智的思维去处理问题;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影响下的青少年,具有极强的依赖性、懒惰性、不能独立适应社会、意志力较差,难以融入学校或者社会环境的人际交往过程中,青少年容易选择不正确的处理方式解决问题,进而导致不融洽的社会关系。鉴于以上几种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教养方式,为了给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一个和睦家庭环境,家长必须身正为范做表率,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2家庭结构比对

青少年随着成长,不断面临着学习压力以及自身成长压力和形式多样的外部压力。这一时期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情感困惑、不同程度的焦虑以及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这种问题受到了很多家长及学校的广泛关注,从而想通过家庭环境结合校方因力视导采取融合帮扶模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第一接触点进行家长培训、素质提高、家庭学校一起抓青少年心理健康等问题,以达到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发展效果。

2.1家庭关系――多付出

良好的家庭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障,无论是哪种家庭关系,只要是建立在一个充满爱、温暖的、积极向上地家庭氛围中,更加有利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自信、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父母多站在不同青少年的角度去思考青少年的当时心理,采用双方都能达成的方法来解决很多容易出现矛盾激化的问题。

2.2家庭教养――人性化

父母虽然是子女的第一任家庭老师,但在培育孩子过程中,自己的心理都没有成熟还是孩子,很少与自己的孩子多沟通、多换位思考、多相处、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等各方面。成功的家庭教育,能够为子女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础。

单亲家庭缺乏父爱或母爱的青少年多半都孤僻、胆怯、拘谨、沉默寡言;离异家庭的青少年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逃避问题、自卑自闭;丧亲家庭的青少年容易出现冷漠,逆反和厌烦等心理;再婚家庭c初婚家庭的孩子相比,受教育的程度相对比较低,普遍出现行为问题、情绪问题,这就需要双方都自责找出自身问题所在,将心比心对双方子女教育及关心爱护都一碗水端平。

3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整合

3.1和谐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少年通过日常的生活形成了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和睦的家庭气氛能够给青少年安全感,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相反则会引起喋喋不休的争吵、牢骚满腹的大人、悲观失望的心态都会带给青少年们困扰的心理伤害,形成孤僻、冷漠、焦虑的不良情绪,从而损害了青少年的健康心理。

3.2家庭客观环境

稳定的家庭客观环境包含固有的家庭成员及家庭经济情况等。家庭经济环境是未成年人阅读行为的物质基础,也会间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消极影响,但不是起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3.3家庭、校园、社会相结合――青少年的综合健康环境

一般说来,家庭关系等因素确实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家庭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整合是当前教育必不可少的方式。直接由第一接触的监护人父母来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心理教育战场的重中之重。家庭、校园、社会三个环境相结合是青少年生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家庭环境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情感思维敏感,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容易产生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下大力度提升家长素质、定期培训家长教育青少年心理课程、多开展亲子互动开放式家长日等活动,使青少年心理健康在家庭环境中得到融合,从而对青少年们的思想、品德、行为进行家庭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学生健康有益的提高学习成绩,建立生活信心,挖掘学习中的乐趣,感受国家以及世界的美好。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篇10

关键词:青少年;单亲家庭;心理问题;成因;疏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100-01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家庭成员残缺,与其他青少年家庭情况不同,使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双亲家庭青少年相比,单亲家庭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异常的行为与表现。这一现象的不断发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

一、单亲家庭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同龄人中更容易出现问题。家庭成员的残缺,使得部分青少年长期处于单亲家庭的阴影下,长时间压抑自己,造成心情低落,面对生活十分消极。并且不喜欢与人沟通,心里的问题无处倾诉,身边没有朋友,使得青少年产生抑郁消极、悲天悯人的心理问题。部分单亲家庭的父母为了弥补孩子,想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长时间加班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孩子,于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不满,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对社会生活不满。部分单亲家庭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愧疚,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产生任性、行为散漫、易暴易怒的问题。

二、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疏导策略

1.家庭方面的相关做法

(1)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子女的榜样。在单亲家庭中,父母的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的形成。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单亲家庭的父母要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

(2)家长要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单亲家庭的子女的心理状态与双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状态不同,因此单亲家庭的子女在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要谨慎。在家庭中,家长要尽量给孩子营造幸福温暖的和谐氛围,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要注意孩子敏感的心理特点,学会与孩子交朋友。家长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不为自己的身份而自卑,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与正确的生活态度。

2.学校方面的相关做法

(1)学校应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无法融入班级生活中,无法完全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并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心情压抑、郁闷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校园集体活动,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让单亲家庭的学生可以体会到校园生活的温暖,在校园生活中体现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单亲家庭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可以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团结同学,增进友谊,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建立心理教育机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教育不仅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更是为了让青少年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学校要积极地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任课教师要及时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使其养成良好的性格与品德,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社会方面的相关做法

其一,对单亲家庭要有正确的认识。社会是青少年生活成长的大集体,社会有责任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部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有关机构可以组织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参加一些类似关爱敬老院的活动,让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多和人接触,让青少年发现社会中美好和善良的一面,积极地融入社会。其二,社会应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社会应该重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或者开设心理咨询服务热线,让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最好的解决。同时,政府部门也要提高对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定期检查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为单亲家庭子女提供社会最坚强的后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单亲家庭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学校、社会都应该重视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唐先勇,刘贵萍.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家庭教育对策[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06).

[2]孙会迎.单亲家庭青少年的道德人格问题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