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6:34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篇1

【关键词】社区护士;心理健康

随着医学模式,健康观念的转变,护理人员将面对日益扩大的工作领域,护理工作也从病区走向了家庭和社区护理人员已被赋予更多的职能和责任,因而对护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其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从我国调查和研究的实际情况看,我国护士的心理状况是不够满意的,一项调查发现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人群差。因此,关心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避免或清除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素,保持自身心理健康就得尤为重要。

1影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1.1来自职业的压力护理职业责任大,工作繁重琐碎,给护士造成体力上的压力。护士长期工作在充满“应急源”的环境中,要面对千差万别的患者,极易导致心理负荷过重。

1.2工作环境和职能的改变社区护理的出现扩大了护士的工作领域和职能,从患者到健康人,从医院到社区,从个体到群体,在工作内容和形式上与医院临床护理有一定差异,这就要求护士承担的责任更多。因而易缺乏适应压力的良好心理品质。

1.3心理卫生知识缺乏由于我国护理人员大部分由中专护理教育培养出来的,其学历层次较低,知识面较窄且多数护士未受过心理健康的专门教育和培训,心理卫生知识缺乏。一旦工作生活中受挫,则不会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调节,易造成护患冲突,人际关系障碍。

1.4不健康情绪及人格表现缺乏同情心和爱心,只思索取,不思奉献,认为护士低医生一等。对周围的事物丧失兴趣,总是忧虑重重,或是持续的紧张焦虑等。

1.5社会心理支持不足护士付出的辛苦劳动,有时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人们的偏见再加上职称晋升,进修深造等问题上的不合理,使护士心理上易失去平衡。

2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2.1树立正确观点,热爱护理工作护理事业是减轻痛苦、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崇高职业,护理工作神圣而伟大,护士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护理工作者应热爱护理,树立献身于护理专业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感倾注于护理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压力,

对不良刺激,应积极面对,通过自我调节控制,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2.2完善知识结构、精通业务,提高自身应对能力社区护理是集保健、预防、护理、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以促进社区人群健康为实践目标的社会卫生服务工作。社区护士要改变以往的观念,努力学习,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护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同时需具备社区护理服务和参与健康教育的能力,以适应不断扩大的社区卫生服务要求.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应对能力。随着工作能力的提高,会因胜任工作及工作成果而产生一种自豪感和价值感,这对保持心理健康是有益的。

2.3克服困难、善待挫折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状态,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当遇到困难时,尽量稳定情绪,分析各种主客观因素,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可与知心朋友谈谈心,通过宣泄疏导自己的消极情绪,积极改变自身的适应能力,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2.4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人们意识活动的主要动力,也是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必要条件之一。情绪是和环境呈正态分布的,情绪乐观,环境也轻松,护士保持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会增加应对外界环境不良刺激和消极因素的有效抵抗力和承受力。

2.5摆正心态,正确对待荣誉、地位护理工作是群体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都应真诚合作,相互支持,在工作中正确处理荣誉,地位和权利的关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有自我牺牲精神,将服务与社会,服务与全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为己任

2.6结交知己,和善待人善于处理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得到协调互动的发展。与人相处时应保持正面态度和情绪,结交知心朋友,从而使自己不断进步,保持心理健康。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篇2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55-01

引言:高中生的心理很容易受自身客观因素与外部环境影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并且,其又长时间在高压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心理很容易出现扭曲,这就突显了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的心理为前提,根据实际的心理状态进行引导,保证其心理健康。

1.高中班主任进行心理教育的优势

所有的高中教学都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教学体系,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班主任负责班级各项管理工作。而班主任心理教育的展开,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心理的变化,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家庭背景,发现其内心的波动。而高中班主任会负责学生三年的管理工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心理教育体系,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展开教育工作。如果是由专的心理教师负责教育工作,就会因为缺少教育的连贯性,无法及时给学生指导[1]。

2.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分析

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包括交谈法、讨论法、换位法等,这几种方法各有优势,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

2.1交谈法。交谈法是班主任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由浅入深的展开交流,改变两者的关系,建立平等的交流,给出相应的教育措施。班主任运用交流法与学生交流时,可以选择课下的时间进行交流,选择一名学生进行交谈,也可以组织多名学生,此时,教师会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朋友的身份与角度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帮助他们解答遇到的问题[2]。交谈中,班主任不要一开始就给出自己的意见,而是要让学生自己阐述,如果是多人交谈,则可以让其自主交流,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信息,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然后针对学生的情况,作出回答。同时,还要保证不泄露与学生谈话的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

2.2讨论法。讨论法的应用主要是在班会中应用,班主任会把与高中生紧密相关的内容作为班会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会适当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发学生讨论[3]。在讨论中,班主任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同时也是调节者,控制班级讨论有序进行,把控节奏。

比如,以高中生是否该谈恋爱为讨论话题,让学生自由分成两派,一派持支持观点,另一派持反对观点,指派两名学生分别记录两方提出的各项观点,正式展开讨论后,两方的学生会各自表达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提出的观点。讨论时间达到20分钟后,班主任让学生停止讨论,对两方的讨论进行分析,给学生正确的心理引导。

班主任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其对这一观点真正的理解,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班会讨论中来,从而进行心理教育时用具有针对性的内容与方法。同时,要防止学生使用过激的言论,避免讨论出现混乱,确保讨论的秩序。

2.3换位法。班主任运用换位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与其他人换位思考,从不同的立场分析,有不同的心理感受[4]。通过这种思想教育方法,学生可以把自己作为事件的当事人,通过对行为的分析,了解当事人的心态,减轻教师教学的压力。

比如,班级内的一名女学生来找我谈话时,一开始只是简单的闲谈,并未说出自己真实的困扰,随后通过我的引导,渐渐说出了自己面临的问题,她说:"我发现自己无法控制的自己的脾气,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都会让自己的情绪出现波动",随后说出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事情,课上学习与课下讨论中,她都会与朋友或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但同学因为有自己的想法,不会认可这一观点,导致双方出现争执,当我问她为什么要别人认可时,她回答:因为我的答案是正确的。此时,我会让其扮演与她交谈的学生,我则是"她",模拟谈话的场景,让其直观的看到自己当时的状态,从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发现自己的交谈中存在的不足,学会换位思考,改变自己主观的态度。

3.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是日常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减少外部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给学生正确的心理引导,让其保持健康的心理。而交谈法、讨论法、换位法这三种方法的应用,可以让班主任利用不同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通过两者的沟通,拉近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于森,陈伟.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师,2013,33:18.

[2]郑少惠.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学习(中),2014,05:173.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篇3

关键词: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医保支付

一、健康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健康管理是一种新的疾病干预模式,从疾病治疗向事前预防、事中治疗、事后康复的全过程管理转变,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鼓励医患双方主动采取疾病防控措施,从源头上遏制医疗费用增长。据估算,每投入1元用于健康管理,就可以节省约45元的医疗费用支出。这说明在健康管理方面投资可以起到良好的节约医疗费用的效果。同时,如果能够在基层对慢性病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避免慢性病患者涌向大医院从而产生额外的检查及药品费用,也有利于降低成本。因此健康管理模式出现后,对医疗保险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许多保险机构都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健康管理,并使之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虽然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较晚,但从医保基金中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健康管理,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探索的方向。我国多地也已开展对医保介入健康管理的探索:2006年,镇江市对参保人员实行规范的门诊慢性病管理,这是我国医疗保险开始关注健康管理的最早探索;2008年,青岛市将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初级体检、健康教育、医药费等纳入医保支付范围;2009年,北京市将“知己健康管理”纳入医保支付范围;2011年,太仓市医保部门支持配合人保健康公司,把“健康保障+健康管理”的理念引入了大病保险;2015年,天津市将符合规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以上探索为我国医保介入健康管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不过我国医保介入健康管理的制度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二、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的必要性

(一)顺应国家政策的引导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健康管理的作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要“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2013年,《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为参保人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加强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提供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降低健康风险,减少疾病损失”。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而医疗保险或健康保险作为医疗与健康服务资金供给的政策安排,相应的支付政策能很大程度上促进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二)符合医疗保险改革的要求

自1998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医疗保险改革是我国医疗改革成效最为显著的领域之一。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医保基本实现全民覆盖的背景下,创新完善医保管理制度成为下一阶段医疗保险改革的重要任务。现阶段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以支付疾病住院治疗为主,如果医保基金支持健康管理服务,既可以盘活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又可以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从世界主要国家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和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从单一的医疗保险发展到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护理等全方位的健康保险是医疗保险的必然趋势。因此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符合医疗保险改革的要求,可以促进医疗保险管理制度的变革。

(三)满足群众现实的需求

积极对“未病”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表明,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疗保险是群众的现实需求。在对南京市某社区600名老年人的调查中,561名拥有社会医疗保险的老年人中有539人希望医保支付健康管理服务。在对上海市403名社区医务人员的调查中,认为相关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应该纳入医保的占502%。上海市闸北区是2011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管理试点地区,闸北区在高血压患者人群中实施中医健康管理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发现尚未与医保制度衔接不利于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及推广。因此,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是急切的现实需求。

三、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管理价值

在我国,“治未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健康管理理念和方法,“治未病”不仅是我国中医学思想宝库的瑰宝,也是健康管理的具体实践。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提出:“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同时,中医“治未病”根据五脏调节、四时养生、体质调理的中医理论和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的临床实践,在提高健康水平、避免疾病发生和减少疾病伤害等方面有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加快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核心就是探索深化“治未病”健康工程。中医“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病防复”,这与现代健康管理“事前预防、事中治疗、事后康复”的做法完全一致。时至今日,国外仍然在对健康管理的技术进行探索,而我国传统医学中早已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无论在理论还是技术层面都是对健康管理学科的重要贡献。然而在制度层面,我国的健康管理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我国医疗保险对健康管理进行探索的时候,应当重视中医“治未病”这一宝贵财富,发挥理论和技术层面的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制度。

四、健康管理服务的医保支付政策思考

(一)医保支付应从社区健康管理服务起步

将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体系,应当从社区起步。这是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健康管理的职能,是中医“治未病”的第一线。近年来,为了加强基层卫生力量,我国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医疗条件和能力开展健康管理,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负责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居民健康档案中就包含中医体质辨识的内容,方便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最关键的是,社区就诊便利、成本低廉,能够降低总体医疗费用支出,便于医保介入。因此应当将中医“治未病”项目列入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范围,并且由医疗保险提供保障,以便让社区居民享受中医“治未病”服务,同时又达到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二)利用个人账户支持健康管理服务

一直以来,我国医保个人账户使用情况的监管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部分参保人员个人账户资金积累较多,存在与定点零售药店合谋违规使用个人账户的资金“购买”生活用品等情况,既造成了医保资金的流失,还无助于参保人员健康水平的提高。将中医“治未病”纳入个人账户支付范围,可以使被动管理变为主动引导,引导参保人员将个人账户用于中医“治未病”服务,从而使参保者对自身健康负责,加强对疾病的预防从而能够最终起到节约医保基金的作用。同时也方便患者在康复阶段通过个人账户继续使用中医“治未病”服务,避免病情出现急剧恶化,同样也有利于患者和医保基金。

(三)采用参考价格法制定个人账户支付标准

在目前我国的医保管理制度中,为一个医疗项目制定支付标准之前,先要制定这个项目的价格。而对于中医“治未病”这种健康管理服务而言,其价格制定较为困难。为了避免陷入这一困境,可以借鉴德国的参考价格体系。参考价格体系原本含义是指在药理学或治疗学上具有相等作用的一些药品中,选择其中最低价或平均价作为参考标准,确定该价格作为该类药品的报销标准,如果患者所选用的药品价格超出了这个参考价格的标准,其差额将由患者支付。通过综合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项目的收益、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医保政策的导向等因素为中医“治未病”目制定相应的参考价格,作为支付标准。参考价格体系既能够支持参保人员享受中医“治未病”的服务,又能控制支付成本,同时把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价格的形成交还给市场,而医保又可以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

(四)将按人头预付作为医保统筹基金的支付方式

美国健康管理模式成功的基础在于按人头预付的补偿模式,这是因为按人头预付方式的激励机制与医疗体系的健康管理功能相吻合。一方面,人头预付方式可以激励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行为,促使医疗机构采用中医“治未病”等适宜、高效、廉价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无病时主动预防、小病时积极诊治、治愈后跟进康复,能够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在按人头预付的情况下,医疗机构能够获得的医保资金与在本机构注册的参保人员数量挂钩。为了吸引居民在本医疗机构登记注册,医疗机构会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提高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的效果,而不是推诿病人的方式降低成本,真正实现健康管理的目标。因此医保统筹基金应当采用按人头预付的方式,促使医疗服务机构重视提供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并且运用各种手段来监管服务提供者的行为,确保服务的质量。

(五)充分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创新作用

健康管理原本是美国商业保险机构为了控制成本,增加利润而主动采用的方法,这客观上开启了医疗保险的新模式。相对于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除了控制成本以外,还有增加利润的要求,在这双重动力之下,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会积极采取健康管理措施,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敢于积极尝试,围绕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项目开发保险精算制度、核保制度、理赔制度和数据管理制度。而且,社会医疗保险的经办管理往往受到法定规则的约束,而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则较为灵活。因此可以借助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对利润的追求,鼓励并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公司设计包含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的保险产品。同时也支持商业保险公司整合市场资源,与医疗机构合作或者直接开办中医“治未病”服务机构,提高健康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从而能够形成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涛,袁伦渠美国医保管理模式――健康管理[J][Jp]中国劳动,2012(11)

[2]刘伟,陆晓农,王秀瑛等医保经费用于慢性病管理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7(2)

[3]王波,韩春丽,张D在医保基金合理使用中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途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3)[ZK)]

[4]许晴,邬建萍健康管理纳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J]中国市场,2016(29)

[5]沈焕根加强健康管理服务放大医保功能效应――江苏省太仓市实践大病保险制度的启示[J]中国保险,2014(2)

[6]江莉莉,巢健茜,刘恒等老年人健康管理引入社会医疗保险支付体系初探[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篇4

论文关键词:城市,人口将康素质,亚健康,对策

国民健康指标是衡量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1月11日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把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并提出“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实施全民健康工程”的口号。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4年提出了健康城市的概念。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能够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互相帮助的城市。开展健康城市最重要的特征是使政府、群众、志愿者们通力合作,关注城市的健康,并用更多更好的方法处理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城市的目的是通过提高人们的认识,动员市民与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以此形成有效的环境支持和健康服务,从而改善环境和健康状况。目前,建设健康城市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目标,而人口健康是健康城市的首要指标。因此,对人口健康素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口健康素质的科学内涵剖析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之初(1948年)便在其宪章中对健康下了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满(complete)状态。1989年wHo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新标准,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这就是“健康四维“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的多维健康概念不但在学术界,而且也在普通人群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健康作为一种完美的境况更应看作是一种理念和追求。健康是多维的,亚健康也必然是多维的。目前,对亚健康状态尚无一个公认统一的定义和判断,国内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世界亚健康学术大会”上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起草小组提出了亚健康状态的最新概念。其概念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的诊断标准。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亚健康状态的界定标准:

①排除疾病源因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

②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病前状态(中间状态)。

③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

④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二、人口健康素质的结构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理想状况”。由此可见,没病、没痛、没残障,准确来说并不就等于完全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上的良好表现同样是健康的重要指标。同时,世界卫生组织虽然给出了健康定义,但问题是如何解释健康?什么状态可以视为“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理想状况”。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到底何为健康,按健康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如果把人体的健康水平用一条直线来表征,健康与疾病可谓是直线的两端。健康到疾病之间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图1 个体健康水平一维表征图

如图1所示,个体健康水平除了疾病、健康两个状态以外,还有第三状态--亚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一项全球调查结果告诉我们,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为疾病的人也只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999年,wHo宣布:亚健康与艾滋病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敌人。目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已把持续和症状突出的亚健康状态(严重疲劳、肌肉疼痛、失眠等)作为一种疾病来对待,法国把亚健康视为“人类的新传染病”。我国近10年才开始重视和关注亚健康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都出现了亚健康状态在人群中与日俱增的情况。初步调查显示:高级知识分子、企业家、艺术家的亚健康发生率高达70%以上;城市中新兴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it业、新材料业、广告设计、新闻及行政机关等行业或部门人群中高达50%;步入中年的人群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接近50%。当前国民亚健康问题加剧,全国老龄人口快速增加,急需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宣传疾病防治及自我保健知识,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亚健康防治,关注健康长寿。

本研究对通过对亚健康状况情况进行的大样本调查,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人亚健康测量问卷》,人口健康素质可以躯体、心理及社会功能等三个维度来考察,具体见下图:

图2:亚健康问卷结构

三、提高城市人口健康素质的对策及政策建议

(一)建立动态的心理监测预警系统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我国大中城市也同时迈入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高发期,尤其是经济发达沿海城市。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做好心理健康,必须建立一个反映灵敏、准确的心理监测预警系统,应对个体及群体心理危机的发生。

1.建立专门的心理监测预警机构。

由点及面,由上至下,层层铺开,为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有效地协调多个单位和机构: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性医院、公共卫生机构、120、110、热线电话、学校、妇联、青年团、老年人团体、媒体和其他机构;在居委会、社区街道、城镇等部门,由公共卫生医疗部门设立专门的心理卫生机构或专人负责心理监测预警,从而在整个社会编织起一张生命健康的安全保护网络。

2.加快队伍建设。

一方面,政府要整合现有资源,从医疗卫生、教育等行业进行人员选拔,建设一支由心理学专家、公共卫生研究人员及精神卫生控制工作人员组成的心理队伍;另一方面,支持现有人员提升素质,并加快选拔和培养有志于心理工作人员的力度;第三,向不同类型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持续的培训,建立心理监测预警的信息队伍。

3.加快制度建设。

逐步完善和健全社会心理监测预警的法规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干预活动的有效进行。尤其对于危害程度较深的突发灾难事故的心理干预,更需要制订周密科学的应急方案,明确宣传部、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公安局、教育局、民政局、交通局、气象局、民航局、安全生产监管局、铁路火车站、科协、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的责任,建立完善的配套的应急机制。同时,对已经接受心理监测预警介入的人员进行心理动态跟踪。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媒体和其他方式获得公众对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工作的支持,提高公众的精神卫生意识,促进有心理问题的人尽早寻求帮助。通过建立医疗、卫生、公安、教育、消防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救助网络,设立专门网站,定时通告社会注意和帮助高危人群。特别针对压力巨大、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行业,通过讲座、培训、辅导等各种措施,提高心理监测预警的覆盖面。同时,要树立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理念。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认识理解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对象上,要面向全市公民;策略上,要立足预防为主;方法上,要坚持教育性、系统性、常态化。

5.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心理监测预警,必须动员各方的力量,构筑全方位、多途径工作网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市政府—危机干预专家指导小组—社会各类基层部门”等立体网络。

6.提高危机干预的效果。

在危机干预时,需不断评估干预措施是否产生了预期效果,以便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做出调整和修改,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周期性的开展“心理体检”,将其纳入健康检查体系

通过定期体检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与习惯。不过一个人的健康实力与健康管理范畴还不止于此。wHo关于健康的定义,除了生理健康,还有心理与社会适应力水平,而这两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品质与健康实力。

因此,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工作压力、情感困惑、抑郁等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主要“心结”。而一些压力和情绪长期得不到舒解则可以导致躯体化症状:如腹痛、胸闷、背部疼痛、恶心、呕吐、不能耐受某种食物、气促、心悸、头晕、等症状。有调查显示,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超过半数并未见生理性病变,而更多是心因性疾病。因为心理状况隐藏在内心,人们只知道自己心情不好,却很少像身体状况那样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项调查显示:全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调查局部地区各类精神疾病总患病率在14%到17%。然而,实际上到医院就诊的比例,远远低于发病率。

生理体检是为了能够主动掌握身体的情况变化,对可能发现的问题及早治疗。“心理体检”也一样,许多心理疾病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也具有生理疾病所常有的“潜伏期”,如果尽早通过心理测评等手段及早发现,则可以防止心理问题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而且有利于生理功能的全面健康。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内有一种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力量,即良好的情绪的力量。70%的病人只要消除了恐惧和忧虑,病就会自然而然地痊愈;98%以上的疾病会因为心情愉快而出现明显好转。

心理体检并不是生活中的奢侈品而是如跑步、健身一样是日常就可以进行的基础服务“心理体检”应该定期或者根据个人情况不定期地进行,从大健康的概念出发,整合考虑躯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因素在健康中所起的作用,在身体体检的基础上,加入心理体检。

(三)增强身心健康的保护因素,减少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

1.危险因素

凡引发人们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被称为危险因素。如:治安不好、居住环境差、文化氛围不好等。

2.保护因素

凡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因素被称为保护因素,如幸福感、对市民的认同水平等。

(四)加强身心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行为改变。诚然,改变行为与生活方式是艰巨的、复杂的过程。许多不良行为并非属于个人责任,也不是有了个人的愿望就可以改变的,因为许多不良行为或生活方式受社会习俗、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卫生服务等影响,更广泛的行为涉及生活状况,如居住条件、饮食习惯、工作条件、市场供应、社会规范、环境状况等。因此,要改变行为还必须增进有利健康的相关因素,如获得充足的资源、有效的社区领导和社会的支持以及自我帮助的技能等,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帮助群众了解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做出自己的选择以改善他们的健康,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某种行为,所以健康教育必须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六)建立城市健康促进计划

健康促进的概念比健康教育更为广义。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的《渥太华宪章》中指出:“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这一定义表达了健康促进的目的和哲理,也强调了范围和方法。

《渥太华宪章》并提出了健康促进的五点策略,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超越了保健范畴,它把健康问题提到了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上,使他们了解他们的决策对健康后果的影响并承担健康的责任。

1.健康促进的政策由多样而互补的各方面综合而成,它包括政策、法规、财政、税收和组织改变等。

2.创造支持性环境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对健康采取社会-生态学方法的基础。健康促进在于创造一种安全、舒适、满意、愉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任何健康促进策略必须提出:保护自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

3.强化社区性行动健康促进工作是通过具体和有效的社区行动,包括确定需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做出决策,设计策略及其执行,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核心问题是赋予社区以当家作主、积极参与和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4.发展个人技能健康促进通过提供信息、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活技能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群众能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健康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并做出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卫生部门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临床与治疗服务而必须坚持健康促进的方向。调整卫生服务方向也要求更重视卫生研究及专业教育与培训的转变,并立足于把一个完整的人的总需求作为服务对象。

综上所述,健康促进的概念要比健康教育更为完整,因为健康促进涵盖了健康教育和生态学因素(环境因素和行政手段)。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生态学支持的综合体。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的结果。健康促进是新的公共卫生方法的精髓,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的关键要素。

参考文献:

[1]郑康生,汪晓阳.人口健康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与健康教育[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张彦军.增强知识分子健康意识的现实意义[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38-40.

[3]陆永庆.“英年早逝”与高校健康教育[J].体育学刊,2002(4):412-415.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篇5

关键词:基层法官心理健康调研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B841.7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矛盾纠纷凸显,人民法院收案大幅上升,审判执行工作日益繁重,办案压力大,不少基层法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改善法官身心健康状况,刻不容缓。法官从事的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职业,“公正、廉洁、为民”是其核心价值观。法官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会对司法实践活动产生直接影响。为了解和掌握基层法官心理健康的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我们通过调查问卷、个别交谈、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当前基层法官心理健康状况

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在加强基层法官干部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有效提高了基层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认知指标:幸福感、自我接受度等良好的比例分别达到了55%、67%。这说明基层法官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看是好的、大多数法官心理健康、积极,状态良好。但是,也有部分法官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认知指标:躯体化、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的比例都达到了所采集样本的27%以上。其中,躯体化、焦虑的比例分别达到50%、40%,甚至有些法官已有心理疾病的趋势,虽然比例很低,但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共设计了焦虑、抑郁、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幸福感、自我接受度等7个指标、共50个选题,发放问卷140份,回收128份。详见表1:

法官心理状况分类指标统计表

分类名称表现人群比例

标躯体化嗜睡、倦怠、头痛、肌肉酸痛、无力感、健忘、注意力不意集中50%

焦虑感到紧张,心神不定、心情烦躁、不踏实40%

抑郁郁闷、压抑、空虚感、没精打采、兴致低落27%

人际

敏感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好,感情容易受到伤害,对别人求全责备15%

敌对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与人争论、容易激动6%

标幸福感家庭和睦、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享受生活的乐趣55%

自我

接受度对自身的肯定和个人价值的认可67%

从以上数据来看,基层法官的心理健康状况呈如下特点:

(一)身心疲劳突出

身心疲劳是由于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不良情绪逐渐影响形成的一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厌倦、心情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反应迟缓、头痛、肌肉酸痛等躯体化症状。躯体化是指由于心理困扰而导致的身体不适。这次问卷调查中,身心俱疲、躯体化症状较强的比例高达50%,大大高出一般人群(28%)。如不及时疏导、化解,常年累月,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在精神上则会出现精神萎靡、精神恍惚等,易产生工作倦怠现象,即对待工作的热情日趋下降,倦怠感上升,工作僵化缺乏新意,工作兴趣减退、注意力下降,从而造成工作效率下降,工作失误增加。

(二)心理紧张度高

紧张度高,是指精神处于高度紧张准备状态,大脑里总有根弦绷的很紧。心理紧张是身体本身对来自外部环境所作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但是,如果这种紧张状态持续过久或发生过频,则会成为心理健康的隐患。最主要表现为焦虑感突出,问卷调查统计显示,有焦虑症状的人群比例为40%,高于一般人群(30%)。焦虑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当社会与环境因素提出的挑战越高时,人们的焦虑感也就越强。焦虑不只停留在内心活动,如烦躁、压抑、愁苦,还常显示为行为方式,表现为不能集中精力工作、坐立不安、失眠或梦中惊醒等。面对繁重的办案任务、当事人申诉上访的压力,总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为此焦虑不安。吃不下,睡不着,精神紧张,急躁易怒。心理上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之中,就有可能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

(三)抑郁感明显

抑郁是一种消极的精神状态。指个体自我心理上确实有压力,需要改变现状,而行为上却找不到积极有效的办法时所感到的郁闷和痛苦。问卷调查统计显示,有抑郁症状的人群比例为27%,高于一般人群(25%)。有的法官面临疑难复杂案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当任务完不成、领导不满意时,内心强烈的挫折感、失落感,就会产生明显的抑郁感。有的法官因为工作岗位、职务不随心,而产生迷茫、无可奈何、空虚等心理,觉得前途暗淡,心情憋闷,态度消极,情绪低落,失眠多梦,思维变的迟缓,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去思考解决一个问题。记忆力变的特别差,总是丢三落四,经常发出“最近脑子越来越不好使了”之类的感叹。

二、基层法官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问卷调查分析,压力大是导致法官心理健康问题诱因,排解机制不健全是影响法官心理健康的重要外因。

(一)来自办案的压力

近年来,基层法院受案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2012年共受理各类案件131917件,办结125975件。案件以年均近10%的速度递增,而审判一线人员增速远不及此。由于基层法官职业的特殊性未被普遍认识,个别地方法官从事招商引资、房屋征迁、维稳等与审判无关的社会工作,“案多人少”矛盾日益突出,一线法官年均结案普遍超百件,加班加点办案成为法官的工作常态。因单纯案件数量引起的压力已自不待言,司法实践中各种新类型案件及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矛盾聚集法院,社会公众聚焦法院,案件审理难度日益增大,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法官的心理压力。

(二)来自当事人的压力

法院裁判结果的客观状态总是一正一负的,难以实现双赢局面。一些当事人在心理期待难以满足时,往往通过各种方式向法院施加压力。导致一些法官在承受巨大办案压力的同时,时常还要受到来自当事人的无端辱骂,甚至跟踪骚扰。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法官正常的司法行为变成其与当事人个人利益的直接冲突,引发的心理压力甚为普遍。同时,囿于现行处理机制的制约,有的案件往往采取“花钱买安”方式来息事宁人,客观上纵容了个别当事人通过缠诉闹访获取不当利益,更是极大影响和挫伤了法官的办案底气,降低了法官职业尊荣感和归属感。

(三)来自新闻媒体的压力

揭露司法审判中的腐败现象,反对司法权滥用,是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使命。但在现阶段司法公信力尚未真正树立的情况下,媒体审判现象的充斥,极大冲击审判独立。在媒介的事先报道,或者在报道中有意识的掺杂对审判结果的猜测和价值导向下,会让公众在审判前就对法官形成期待。同时,在当前网络语境下人人皆可充当评论员,汇集了大量所谓“网络民意”,用以影响或左右案件判决结果。即使具有良好职业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法官,也难保不受干扰。

(四)来自法院内部监督管理及绩效考评的压力

近年来,法官队伍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监督力度不断加强,绩效考评不断细化。目前,对法官的考核不仅涉及党风廉政纪律方面,办案的多少,办案的质量,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是否兼顾等,都成为法官的考核范畴。案件的调解率、上诉率、发回重审率、改判率、审理时限等办案指标全面量化,定期通报,无形中也增加了法官的心理负担。

(五)法官自身期待值高

法官是公务员队伍中素质较高的群体,自我实现和获得尊重的需要是极为强烈的,这种自我认知的苦恼,是公务员若干心理问题的基础原因,是法官最大的心病。法官职级提升难,福利待遇低,付出与回报相差甚远,造成有的法官心理失落和失衡,导致一些法官通过遴选考入上级机关及其他发达地区单位,或辞职从事律师职业。法官队伍人才流失,又反过来加剧在职法官心理对比的落差。

(六)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工作开展不够

当前,提升公务员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教育培训机构几乎为零,对公务员的教育往往从政治上、思想上要求较多,从心理上教育疏导的较少,尤其是关于法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个人潜能开发和自我管理方面的培训更少,因此法官了解和懂得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常识的机会较少(一无所知:17%、略知一二:68%),这也是目前基层法官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问题的重要方面。

三、提高基层法官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建议

法官以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去迎接挑战,不仅是法院法官队伍建设的紧迫需要,而且关系到法治社会的实现,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

(一)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法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是营造健康和谐的法院氛围。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是缓解法官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要加强法院环境的绿化、美化工作,使法官处于一个相对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之中。积极组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让法官有展示才华、能力的舞台和增强自信的机会,使法官之间有相互协作、互相倾诉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法官时时绷紧的弦得到适当放松,引导法官强健身心、享受生活,切实增强法官对法院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二是加强法官的职业保障。党委、人大、政府等,要坚决支持法官严格依法办案,秉公执法,帮助和支持法院排除各种干扰,以充分保障法官的职业地位。法院要建立健全法官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尊重法官的个人意愿,对要求调换岗位的,应尽可能调整,使法官保持工作的兴趣及热情。在法院自身合理调配审判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买单的方式,为法院增加办案辅助人员,把法官从繁琐的事物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到办案当中,以减轻法官审判工作的压力,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提高审判质效。

三是培养法官良好的职业心态。要加强法官职业教育,使法官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尊荣感,遇事慎权、慎欲、慎独、慎微,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社会公众的尊崇、敬畏。加强司法礼仪教育,引导法官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具备有宽阔的胸怀和文明的司法礼仪,将公正司法、司法为民体现在一言一行之中。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法官教育培训机制

一是加强法官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其政治素质。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如果法官信念不坚定,认识就难免模糊,态度就极易动摇,容易导致精神懈怠,意志消沉,作风涣散。要培养法官增强两种意识:增强政治意识,坚决同党中央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方向明确、立场坚定;增强宗旨意识,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时刻保持法官的良知和民生情怀。

二是加强法官的业务知识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加强学习型、专家型法官的培养,教育引导法官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工作和生活的习惯,使法官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努力学习掌握新思想新知识,不断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以学习提升素质、推动工作、修养身心、促进事业,消除“知识恐慌”。

三是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增强法官心理健康免疫力。要高度重视法官的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作为法官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法官能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特点,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自我调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建立法官关爱机制

一是建立“健康档案”。每年组织法院干警进行一次身体健康检查,对法官身心健康进行跟踪管理,对影响健康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二是实行年度休假制度,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统筹安排法院法官轮流休假,放松身心,提倡法院干警在平时读一本好书,练一项体育运动,用健康的生活引导健康的心态。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外出疗养等等。

三是及时解决法官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难。时常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

(四)营造良好的社交环境建立完善的法官人际沟通机制

沟通是培养健康心理的一剂良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日常干警谈话沟通制度、领导干部谈心制度,保证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良好沟通,拓宽法院干警倾诉心声和心理求助的渠道。坚持和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各县市区法院与县(市)直各单位和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

积极引导干警在面临困难和现实问题时主动寻求包括同志、朋友、配偶、父母等在内的社会支持系统,克服遇事不冷静、言语过激的冲动情绪,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良好心态。教育法官慎重择友,牢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管得住小节,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思想上筑牢防腐拒变的防线。坚持做到在“名”上,保持平静的心态,在“利”上,保持平淡的心态,在“情”上保持平常的心态。

(五)营造良好的法官成长环境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用人机制

建立健全公开、公正、公平的选人用人机制。探索建立科学的法官考核评价体系,真正让优秀的法官脱颖而出,给他们提供得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出”的局面,最大程度调动法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进一步完善法官遴选机制,畅通基层法官晋升晋级的渠道,把“政治上坚定,业务上过硬,群众信得过”的优秀法官选拔到重要岗位,使基层法官感到工作上有干头,政治上有奔头,克服法官因升职空间狭窄而产生的苦闷、懈怠等心理。应以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为法官创造保持良好心态的环境和条件,增强考评工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既要考察和衡量法官德能勤绩廉的情况,又要注意了解和掌握法官的心理素质方面的情况,选拔与岗位职责要求相符合的法官,避免出现上岗后无法胜任工作而产生巨大心理压力的现象。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篇6

【关键词】飞行人员;健康管理;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R8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91-02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健康管理广泛应用行人员疗养中是必然趋势,其模式主要有标准模式和飞行人员自我管理模式。

1标准健康管理模式

1.1信息采集

飞行人员入住后即对其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包括目前主要不适,饮食习惯、运动情况、吸烟及饮酒情况,现患病及用药情况等,并填写评估问卷,包括5部分:代谢性疾病风险评估、健康生活方式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肿瘤风险评估、心理状况评估。

1.2健康体检

包括飞行人员常规体检、心理测试、心脏彩超、颈动脉彩超、甲状腺彩超及亚健康检测、人体代谢热层像仪、骨密度检测仪、动脉功能检测仪、精神压力检测仪、人体成分分析仪及大型数字减影设备、Ct、磁共振、伽马刀、无痛电子胃镜、大型胃肠彩超等各种检查。

1.3健康教育

每周安排1-2次健康课,包括保健常识、养生知识、常见慢病知识、心理测评分析、心理卫生营养知识等讲座。

1.4制定干预措施

飞行人员大体检后进行体检结果分析,针对危险因素,分级分层确定干预措施。结合风险因素评估报告,对飞行人员的慢病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治疗与干预方案,通过饮食、生活方式、运动、理疗、药物等一系列干预手段实施干预,定期监测干预的效果。

1.5建立数据库,出院后跟踪服务

建立飞行人员健康档案数据库,为医护人员长期跟踪服务提供依据。同时与疗养飞行人员建立电话、短信、网络联系,及时掌握飞行人员信息,便于跟踪服务、指导。

2飞行人员自我健康管理模式

2.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利用疗养的便利条件,根据体检医师健康指导,飞行人员自身每天进行膳食记录,在就餐时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逐步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并持之以恒。

2.2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运动干预措施主要分为有氧运动、抗阻(力量)练习和柔韧性练习三种,根据疗养期间飞行人员训练大纲,结合每位飞行人员的身体状况、运动爱好,在集中训练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每周运动3-5次。充分利用疗养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优势,在运动的同时,充分享受日光、空气浴。

2.3学会调节自身情绪

根据测试结果心理医生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同时,飞行人员自身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在生活中避免不利情绪,保持健康情绪。

2.4体检后按医嘱坚持治疗

在飞行人员体检中及时发现需要治疗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代谢综合症、慢性颈、腰椎病、关节退行性改变等情况,并采取疗治结合的方法,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飞行人员对自己所患的慢性病在了解病因及治疗方法的同时,积极配合治疗,并不断消除致病因素,以确保疾病治愈后不复发。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篇7

[关键词]鼻咽癌健康教育康复

[中图分类号]R1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40-01

健康教育路径是为了满足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依据标准健康教育计划为患者制订的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的路线图或表格[1]。放射治疗目前仍然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因住院时间长,不良反应重,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对良好的治疗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我科对218例行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护理,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入组病例为2009年1月-12月在我科首次住院的218例鼻咽癌患者,其中男性157例,女性61例,年龄18岁-73岁。受教育程度:小学以下79人,初中59人,高中42人,大专以上学历38人。按鼻咽癌UiCC1997分期,Ⅰ期8人,Ⅱ期69人,Ⅲ期60人,Ⅳ期81人。其中34例患者采用单纯放疗,其余的所有患者均采取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1.2方法制订鼻咽癌患者基本情况调查表及健康教育路径表。路径表由主管医师、护士长、主管护师共同制定完成,由责任护士或护师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主管护师进行逐项评价并完善。固定由一名主管护师负责完成出院后3、6、9、12个月的随访。路径表的执行情况由护士长监督,在路径表的应用前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培训。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护理干预,健康教育从入院到出院,再到院外随访。针对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不同治疗阶段的健康问题,分别给予指导。临床路径实施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放疗前护理干预

1.2.1.1心理护理患者住院后,首先要尊重、安慰病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单介绍鼻咽癌的病因、症状、治疗手段等,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治疗前向患者解释治疗的目的、方法、各种副反应及注意事项,以取得其理解、信任、支持和配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告诉病人医护人员会及时处理放疗不良反应,以减轻心理压力,使其安心接受治疗。鼓励病人以坚强的毅力克服治疗所带来的暂时痛苦,以良好的心态接受并顺利完成治疗的全过程。

1.2.1.2口腔检查宣教向患者说明放疗前口腔检查、治疗的重要性。由口腔科医师拔除无法保留的残根,治疗龋齿、牙周炎或牙龈炎,避免放疗引起放射性骨髓炎。为患者测量门齿间距并做好记录,同时还要告知患者放射治疗后3年内避免拔牙。

1.2.2放疗期间护理干预

1.2.2.1照射野皮肤护理保持照射野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做好卫生宣教,向病人说明保护照射野皮肤对预防皮肤反应的重要性。嘱病人穿柔软棉质低领衣服,避免粗糙衣物的摩擦及碰撞等外伤造成颈部皮肤破溃、感染,禁用碘酊、酒精等刺激性消毒剂,避免冷热的刺激。若局部皮肤出现干性脱皮时,勿用手抓及撕剥,以防局部感染。注意观察照射野皮肤的变化,照射野可用温水或柔软毛巾轻轻沾洗。

1.2.2.2功能锻炼指导从放疗开始指导患者实施Ⅰ期康复计划。教会患者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如有节奏的叩击,最大限度地张口,充分暴露口腔;练习鼓腮、微笑、磨牙、舌肌运动、在颞颌关节处做局部按摩等。同时多活动颈部肌肉,头颈向左或右侧弯、旋转,预防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1.2.2.3鼻腔口腔卫生指导早期由于放射线作用引发窦腔粘膜急性充血、粘膜肿胀和分泌物增加而影响引流,指导病人进行鼻咽冲洗,每天1-2次。第一次冲洗时应教会病人冲洗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冲洗的注意事项。嘱平时注意鼻腔的清洁,保持鼻腔鼻窦窦口复合体的引流通畅,按医嘱局部用药等,禁止用手挖鼻,避免诱发出血。嘱患者于每日晨起、睡前和饭后用软毛牙刷、含氟牙膏刷牙,经常漱口,多喝水,维持口腔湿润,也可给予清热解毒的金银花、茶等。按医嘱给予雾化吸入、含漱液含漱以延缓和减轻口腔副反应发生。

1.2.2.4饮食指导加强病人对癌症的认识,说明营养在放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指导病人选择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铁质、低脂肪的食物。避免熏炸、辛辣、刺激性、腌制食品,禁烟、禁酒,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给予软食或半流质饮食。

1.2.3出院指导出院后实施Ⅱ期康复计划。坚持每天功能锻炼,以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化,直至治疗结束后2-3年。照射野皮肤一个月内须继续保护,注意保持口腔、鼻腔卫生,自行进行鼻咽冲洗,保持鼻咽部清洁。告知继续用药的药名、剂量和用法,保持乐观的情绪,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防寒保暖,预防感冒。在饮食上仍要注意加强营养,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次饮水,以减轻口干症状。同时保存好病历资料及出院联系卡,告知复诊的指征和时间,以便跟踪观察病情。

1.2.4出院后随访随访护士根据路径表的记录情况,在患者出院后2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各随访一次,督促患者实施Ⅱ期康复计划。用询问、沟通、反馈等方法找出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具体指导。由于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在反复的康复训练中易产生厌倦、不能坚持、依从性差等现象,给予康复中的患者信念支持,耐心指导、评价,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方式及行为,从而提高治疗护理的依从性。

2结果通过对218例鼻咽癌患者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护理,提供支持与指导,经一年随访观察,患者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有了很大提高,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增强,张口困难的发生率降低。

3讨论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范畴由原先只局限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护士不仅是护理者,也是康复促进者、教育者、信息提供者。由于鼻咽癌患者治疗时间长,化疗、放疗导致的副反应大,有较大的心里压力,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不利,通过护理人员规范化的宣教,给予患者更多的情感支持,帮助患者获得与疾病康复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改变生活方式,提高自我护理保健能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鼻咽癌患者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护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能促进疾病的康复,有效减少或防治放疗后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篇8

每周进行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情绪稳定,不大喜大怒;营养状况良好,保持适宜的体重和腰围……近日,一份拥有34条硬指标的《北京人健康指引》正式出炉,引来无数微博网友转载。究竟什么样的市民才称得上是健康北京人?

据了解,这种针对老百姓个人的健康行为方式指引在国内尚属首次。而事实上,这份《指引》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网友的关注,是因为其不仅仅关注的是身体的健康,更特别提到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否拥有幸福感,是否对生活、工作有所追求,都关系到你是否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健康的人。

负责起草该《指引》的北京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王凌云告诉记者,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包括了身体、精神以及社会管理的状态。因此,健康指引的制定从人们的生活方式出发,通过规范行为方式来改善基础的身体健康,同时引导大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最终实现综合的生理健康。

记者注意到,“健康指引”指标包括拥有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保持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和实现基本生理健康目标三个部分。如果人们严格按照前两部分的指引要求执行,那么就有可能达到第三部分的健康目标,这也意味着《指引》的三部分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

不过,王凌云进一步解释,如果人们发现自己没有达到包括营养状况、生命体征及生理指标在内的基本生理健康目标,并不意味着此刻你就是不健康的。

比如人们比较关心的“男性腰围

当然,持续超标可能造成与腹围增加相关的慢性病危险增加,包括部分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胆囊炎等。因此,指标的对照旨在要求人们把腰围管理、脂肪作为今后体重管理的重要部分。

王凌云表示,对于没有达到基本生理健康目标的人,可以从前两部分寻找调整的办法,逐步消除健康隐患。

尽管该《指引》被定义为是“北京人”的健康指引,里面涉及的有些条目也是带有地域特点的,例如,“饮食要清淡少盐,少吃肥肉和荤油”就是针对北方人的饮食习惯而定的。但王凌云表示,整体而言该《指引》对各个地方的老百姓都适用,因此,希望未来能在全国进行推广。

健康指引

一、拥有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1.每周进行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

2.生熟要分开,饭菜要做熟,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净,不吃过保质期的食物。

3.一日三餐,定时适量。

4.膳食要多样,以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5.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6.饮食要清淡少盐,少吃肥肉和荤油。

7.饮用煮开的水或安全的水,每天不少于1200毫升。

8.不吸烟,不在公共场所吸烟,拒绝被动吸烟。

9.少饮酒、不过量饮酒。

10.有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天不少于7~8小时的睡眠。

11.每年进行1次健康体检。

12.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13.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在太暗或太亮的光线下看书或写字,不躺着看书、不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

14.饭前饭后、便前便后要洗手;洗手时用肥皂揉搓双手至少20秒,用流动水冲洗。

15.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

16.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17.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不酒后驾车。

18.知道并会正确拨打急救电话。

19.履行防治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义务,接受免疫接种。

二、保持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

20.了解自我,肯定自我,有幸福感。

21.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环境变化。

22.情绪稳定,不大喜大怒。

23.保持愉快的心情,开朗乐观,积极向上。

24.对生活有追求,对工作充满信心。

25.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不回避,不放弃。

26.积极主动参加社会活动,有热情,有活力。

27.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家庭邻里和睦,人际关系良好;待人宽容,具有感恩的心。

28.举止端庄,礼貌待人,衣着整洁,语言文明。

三、实现基本生理健康目标

29.精力充沛,能妥善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

30.营养状况良好,保持适宜的体重和腰围。

体重指数(Bmi)在18.5~23.9千克/平方米之间[Bmi计算方法:Bmi=体重(千克)/身高的平方(平方米)]

男性腰围

31.生命体征正常。

体温正常

安静状态下平均每分钟呼吸12~20次

安静状态下心率每分钟60~100次

安静状态下收缩压90~120mmHg,舒张压60~80mmHg

32.血糖和血脂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

空腹血糖在3.9~6.1mmol/L

血脂正常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篇9

大学新生在刚入学初期由于刚刚进入新的环境,接触到新的人群,难免产生孤独感和距离感,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使大学生在短期内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相应的麻烦,在这段时期,构建积极健康的心理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及交往至关重要。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关系,还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如交互性原则、强化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交往原则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无论人与人之间亲密或疏远,敌对或友好,都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反映了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人际关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成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关系到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建立健全的人格,有益于身心健康。

一、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有许多的研究关系证实,人际关系不好的人,或者有一定心理问题,缺乏良好人际关系的人的死亡率是普通人的2倍。而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最为明显。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着人的健康发展,而采用积极的方式提高自我的发展水平,应对方式的不同则影响人的情绪状态。大学新生刚刚入学,面对新环境会产生各种适应性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心理问题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出现,这些问题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而此时恰当的应对方式是缓解情绪的紧张感、使心理状态保持平衡的有效方法,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可以反映出心理的成熟程度。面对这些心理问题,迎面而上,寻找方法来解决,属于积极的应对方法,可以减轻焦虑等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程度,而一味逃避掩盖问题,或者沉浸在自责悲伤的情绪中,不但不能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反而使这些问题在无形中逐渐扩大,逐渐发展成心理疾病,逃避与遮掩属于消极的应对方法。消极的应对方法虽然可以暂时使大学生回避问题,但实际上问题仍然存在,一旦问题重新爆发,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问题与灾难。因此,大学新生在面对人际关系的问题时,采取合适的、合理的、积极的应对方法就会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应对措施不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心理问题,提高我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甚至走入社会以后人际关系的和谐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但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平衡调节的方法,同时更应该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熟练的心理应对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常见的人际关系及交往原则

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后会重新建立一些新的人际关系,在大学中会形成几种常见的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舍友关系、朋友关系等。这些常见的人际关系伴随着大学新生的大学生活,处理好这些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师生关系是在学校中的一种典型的人际关系,它是以教与学为纽带形成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大学校园中,师生关系往往是一种需要型的互补提高,需要的互补提高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前提下,教师以传授知识为需要,而学生则以学会知识为需要。学生越是尊重老师,越认真学习知识,师生关系和谐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师生关系交往中,学生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以谦逊的学习者的姿态去认真学习,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学关系也是在同一所学校中形成的关系,同学关系在以后步入社会时总会成为我们留恋的关系,成为最深刻的记忆,学生时代深厚的同学情谊极有可能成为值得我们留恋一生的珍贵的感情。因此,在大学期间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给彼此心中留下一份完美的感情回忆就成为十分重要的事情。对大学生来说摆正心态,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在积极健康和谐的心理状态下构建同学关系也成为重要的举措。另外,朋友关系是人在任何人生阶段都离不开的一种关系。朋友关系是兴趣爱好、理想情操、思想观点比较接近的人们以情感为纽带所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交往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朋友按照亲密程度的区别可以分为伙伴、好友、挚友等几种形式。良好的朋友关系可以使我们避免孤独,使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不至于孤军奋战,使我们在欢乐悲伤失望时,有人能够分享。朋友关系对我们的发展极为重要。而要保持朋友关系的健康发展,首先必须要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在与朋友交往中保持恰当的距离,尊重朋友的隐私,尊重朋友的选择与观点,在求同存异中保持友谊的平稳健康发展。

在人际交往关系中,有几种交往原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如交互性原则、强化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等。心理学上大量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与相互支持。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希望别人支持自己,喜欢自己,但我们必须明白,任何人不会无缘无故接纳我们,让别人尊重自己喜欢自己的前提是你同样尊重别人喜欢别人,这是一种交互的人际关系的交往原则。在人际关系中,喜欢与厌恶,亲密与疏远都是相连的,是一种对等的情感。另外在人际交往中还应该注意的是强化原则,强化原则表明,我们喜欢对我们做积极的正面评价的人,而讨厌对我们做消极评价的人,因此在人际交往关系中,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多做正面的评价,使优处更优,弱化缺点,以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些原则也提示我们,在人际交往关系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应用合理的原则使心理调适到积极的状态,对我们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非常重要。

三、新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构建方法

大学新生由于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变化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能合理调整心理就会出现如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影响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甚至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大学心理辅导与健康教育,帮助并且引导学生走出心理的迷茫区,使其了解自我、阅纳自我、提升自我是关系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措施。在大学中,高校应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高等学校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尤其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开展心理咨询,并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积极阳光地生活,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会使学生一生都受益匪浅,因此,加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人际交往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高立,孙海娅,国洪福.医学院大学新生压力源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

[2]李巧巧.生活事件和防御方式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廖峻,周波罗,承大学.新生应对方式与宿舍人际困扰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篇10

关键词:因人养生;产后康复;心理保健;饮食保健;形体康复

产后康复是妇幼保健工作的最后环节,在中国它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坐月子"。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坐月子"非常重视,大多家庭独立承担,因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结果只能是--好坏自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新世纪的年轻妇女对产后康复和维持自身完美形象有着迫切的要求。从因人养生的角度科学地制定康复计划,系统的进行产后训练来满足年轻妇女对精神、形体、营养等各方面的需求,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文的需要,是保护妇女身心健康的需要,是促进和谐家庭的源头。

1因人养生的概念

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个体差异较大。个体的心理和生理不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疾病的易患性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养生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体质等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养生方法,以保持身心健康,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这就是因人养生,是因人制宜养生原则的具体落实[1]。

2产后康复的概念

产后康复是指在先进的健康理念指导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针对妇女产后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进行自动的、系统的康复指导和训练,包括对产妇心理及产后子宫、阴道、盆底、、形体、内分泌、营养等内容的咨询、指导和调整,使产妇在分娩后1年内身体和精神状况得到快速、全面的健康恢复[2]。

3分娩究竟给产妇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变化和压力

分娩给产妇带来的影响:①身材走样,肌肉松弛,腹部脂肪堆积,严重打击自信心。②照顾宝宝缺乏经验,造成紧张、担忧、恐惧的心理压力。③宝宝吵闹,夜间喂奶,造成失眠,烦躁,抑郁的负面心理。④缺乏科学、系统、有效的运动锻炼,可能造成盆底疾病隐患。⑤饮食不当,急于减肥,节食或产后大补,都易给身体健康带来损害。⑥其他……。

如因人养生法所述: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个体的心理和生理不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疾病的易患性也不同。了解分娩对产妇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结合上述问题,利用因人养生法可以有针对性、选择性的制定出一份科学的、完善的产后养生康复计划,以便年轻的妈妈们能好好调理身体,快速康复,完美自信。

4从因人养生的角度制定产后康复的保健护理

4.1心理保健产后3个月是发生精神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高发期。因此产妇在产后1个月内需要外在环境多给予精神及体力上的照顾,协助恢复。

4.1.1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有利于产妇体力、机体功能的修复,避免因劳累引起的烦躁不安。休息环境必须清洁安静,舒适方便,温度适中,空气流通。

4.1.2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产妇要注意自己精神和心理上的调整,不要过分苛责自己,也不要过于要求与责怪家人。参加一定范围的社交活动,保持头脑灵活,增加信息量,是科学育儿的最好来源。丈夫及家人要多给予产妇足够的理解,关心、体贴和照顾。尤其丈夫在此期间多给予精神上的,为妻子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环境,有利于产妇顺利渡过产褥期抑郁。

4.2饮食保健"坐月子"是妇女产后特殊阶段。分娩时消耗气血,产后又需哺乳,此阶段应加强营养,补充身体消耗,不仅要为哺乳做好准备,更要为身体快速康复打下扎实基础[3]。

4.2.1健康饮食,清淡可口,低脂肪易于消化。富含营养及足够的热量和水分。少食多餐,进餐5~6次/d,逐步适应逐步增加。避免过饥或过饱。食物多样化,粥、汤、水果、蔬菜适量搭配;豆制品、谷物都是很好的选择。合理补充钙质、铁质,如:虾、鸡蛋、菠菜、海带、紫菜、猪肝、红枣、牛肉等。

4.2.2食疗养生,补气血、补肝肾、催乳等功效。木耳红枣乌鸡汤:木耳40g、红枣8g、莲子10g、乌鸡1只。枸杞蒸鸡蛋:枸杞5g、鸡蛋2个。砂仁猪肚汤:薏米20g、砂仁5g、猪肚(可去水肿、补脾胃)。益母草8g、红豆10g、鸡蛋1~2个,红糖适量(活血化瘀)。

4.2.3养心安神食疗汤,简单方便,怡情养性。(产后3w服用)。小麦百合小米粥:小麦10g、百合8g、小米30g。天麻鱼头汤:天麻10g、鱼头300g、姜丝5g。天麻乳鸽汤:天麻10g、乳鸽1只(2次/w)。

4.3形体康复年轻妈妈对产后形体恢复需求迫切。适当合理的运动有助于产后身体机能的复原及体形的修复,建立完美自信健康的"辣妈形象",有助于女性的身心健康[4]。

4.3.1胸部运动增加腹肌弹性。适合产后第2d开始。方法:仰卧,手脚伸直。慢慢吸气扩部,收下腹肌,使背部紧贴地面保持3s后放松。重复5~10次。

4.3.2乳部运动增加肺活量,预防松垂恢复较好弹性。适合产后第3d开始。

方法:双臂左右平伸,向上举至两掌相遇。保持手臂平直不可弯曲保持3s后放回原处。重复10~15次。

4.3.3颈部运动舒展颈背部肌肉。适合产后第4d开始。方法:仰卧,手脚伸直。头部抬起,尽量向前屈,使下颚贴近胸部保持3s后归回原位。重复5~10次。

4.3.4腿部运动促进子宫及腹部肌肉收缩,恢复腿部美好曲线。适合产后第5d开始。

方法:仰卧,双手放平。抬高右腿至垂直角度,脚尖伸直,膝部不可弯曲保持3s后放下,换左腿。左右腿轮流,重复5~10次。

4.3.5臀部运动促进臀部和大腿肌肉恢复弹性与曲线。适合产后第8d开始。方法:仰卧,右腿举起,使足部贴近臀部,保持3s后伸直全腿。左右腿轮流,重复10~15次,2遍/d。

4.3.6收缩运动收缩阴道肌肉,预防子宫、膀胱下垂及阴道松弛。产后第10d开始。方法:站立,双腿微分开,收缩臀部肌肉,使之相挟,向大腿部靠拢,膝部外转,然后收缩括约肌,使阴道有上提感。重复数次,2遍/d。

5结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养生保健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中国女性妇女在自身价值和地位不断提高的今天,对养生的追求越来越有选择性和针对性。产后的年轻妈妈,对产后以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形象重新稳固踏入工作岗位有着自身的追求与希望。因此,从因人养生的角度制定和推广科学、系统、有效的产后康复保健指导具有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马烈光,李英华.养生康复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8(2013.1重印).

[2]谢晓璇.产后康复干预措施对产后康复的促进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