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启蒙教育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7:24

儿童启蒙教育方法篇1

关键词:儿童国画;启蒙;教学

1传统国画启蒙教育的方式

中国画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在世界美术史上拥有特殊的历史地位。然而中国传统国画的教育大致属于师徒传授模式,主要通过一对一或对几的面授和临摹前人作品。在国画启蒙教育这一方面,更没有明显的教学体系和系统的课程组合。

(1)家教方式。中国古代的国画启蒙教育,起源于家族的传承,或者请好的画师在家中进行教学,这也成为国画传承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有一些共性:第一,受传统文化熏陶,琴棋书画是条件殷实人家的必修功课,家中必有擅长书画的人。这些人自觉承担了启蒙老师的角色。

(2)学校教育。国画作为学堂教育的正式课程,早期出现于清代。此时的图画启蒙教育比较注重技法画法,尚未形成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主要是以临摹前人作品为主,仍是中国传统的方式,受到西洋美术的影响不大。这种学校内部的国画启蒙教育,为以后的国画学校教育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儿童国画启蒙教育的现状与辩思

随着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当前中国画教育处境堪忧,在美术教育领域,源于西方的素描、速写、油画、色彩等成为主流。中国画的启蒙教育更是被边缘化。通过调查了解,

2.1国画启蒙教育的现状

(1)中国画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国画作为传统绘画形式,已纳入小学美术教材,但所占比重和学校重视程度均远远不够。具体现象是:大多数学校不开设国画课,教材内容也是应付授课,学生们对国画的知识掌握比较匮乏。能根据家长和学生兴趣需要,开设国画课或兴趣小组的学校,能办出成绩和坚持下来的也不多。总体反映出,教育整体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不强。

(2)小学美术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小学美术教师在国画教学上能力普遍偏低。由于书法国画等传统美术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断档,各师范类以及综合类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对国画素质培养的方式基本属于集中辅导和训练,不够系统。对国画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普遍不强,训练大多是限于用笔与用墨以及构图等层面。绝大多数美术教师没有建立起传承国画教育的主动意识和兴趣,对国画启蒙教育的研究更是荒芜。

(3)目前两种儿童国画教学形式。在儿童中国画教学中,主要存在两种形式:一是沿袭了国画传统图式的教学形式,以临摹为主。但小学美术教材所提供的范例毕竟有限;另一种是提倡让儿童学生自由发挥,接受了尊重个性教学的观点,但往往忽视国画传统技法。

2.2对当前国画启蒙教育形式的辩思

综上所述,在当前国画启蒙教育盛行的教学形式,不管是沿袭中国传统国画教学方法,还是提倡儿童自由发挥的观点,都存在观点上的排斥,前者仅立足于中国国画的自身的特点,而后者只关注儿童认知和个性特点,都存在片面性。

(1)传统中国画启蒙教育方式仍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中国画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技法与鉴赏体系,前人总结与积累的教学方法与经验,非常有借鉴价值。然而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古代的启蒙教育方式,也不能完全照搬西式的教育模式,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符合中国文化特点和氛围的教育理念和途径,建立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画现代教学体系。在国画启蒙教学中,应该把传统图式临摹教学方式与儿童水墨教学有机融合,以互相弥补各自之不足。

(2)美术教师国画教学能力亟待提高。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师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中国画的意识很淡薄,同时也缺乏基本的国画教学知识和技能。另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对此有所认识,但认为国画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笔墨技法过于深奥,儿童难以接受,致使教材中的国画教学章节被其他美术内容所代替。目前,高考考生在报考师范类专业之前,大多接受的是素描、速写、色彩等西式美术教育的集训。因此,教师的培养培训机构,要强化对美术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对国画技法与鉴赏水平的提高。因为国画课是将来他们在美术教学中必须要面对的课程。

3儿童国画教育的现实实践

现代儿童国画启蒙教育应当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加强文化传承,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一方面要让儿童感受到传统国画艺术的魅力;另一方面应启发儿童进行开放式的国画学习活动,鼓励儿童大胆创作,表达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1)重构学习内容。在现行幼儿园、小学美术教材的框架下,重组教学内容,使国画教学素材题材更宽泛,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简单易学,进而激发儿童学习国画的兴趣。这样能使儿童从丰富的学习内容中寻找符合自己审美需要的题材,便于学生进行各种自由表现。

(2)抓好基本训练。首先,抓好握笔姿势训练:先讲解示范握笔的姿势、再手把手地教儿童进行练习中峰、侧峰、卧峰等笔法,并随时提醒指正。其次,抓好蘸墨技能训练:水分和墨色是比较难以掌握的技法,应先让儿童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后抓好用墨技能训练:国画“墨分五色,妙在用水”,让儿童观察,直观上感受墨色的不同和用水多少的区别,在掌握好这些技能基础上,再进行作画练习。

(3)丰富表现形式。鼓励儿童用多种方式进行自由创作。儿童天性幼稚,单纯,心灵纯净,还处在对事物进行认识的初期,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用角审视儿童绘画表现。这时要尊重孩子的天性,鼓励孩子的创造。鼓励学生尝试一切可以的手段与方法,进行多样化的创作实践,强调儿童画表现的自由性、淡化完全的临摹,给予儿童创作的空间和内心情感与体验表达的机会,才能使儿童的作品个性张扬、风格多样。

参考文献:

[1]屠美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孔露苗.新理念下幼儿水墨画教学之策略[J].学前教育(家庭版),2008.

儿童启蒙教育方法篇2

关键词乒乓球5-6岁儿童启蒙教学正手攻球

中图分类号:G846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在民间乒乓球这项运动非常流行。乒乓球这个运动项目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没有那么激烈的身体碰撞,对儿童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有积极促进的作用,适合低年龄段儿童训练的运动项目。专家认为学习乒乓球,在打球过程中多开动脑筋,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这对孩子大脑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大脑思维会比一般孩子变得灵活;身体上能锻炼孩子身体,使孩子的协调性、灵敏性、反应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根据新闻报道孩子近视越来越低龄化,不少孩子在7岁之前就变成了“小眼镜”,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孩子长时间看电视、电脑、手机或平板电脑,视力逐渐下降,让许多家长非常头疼。一些运动专家和医生给家长提出建议,希望家长送孩子去学打乒乓球。因为在打乒乓球的过程中,双眼一直盯着球不停地运动,可以改善睫状肌的紧张状态,得到放松和收缩;另外在眼外肌不断活动下,眼球组织的血液循环得到促进,眼睛视敏度也得到提高,那么眼睛不再疲劳,于是打乒乓球还起到治疗近视、预防眼疾的作用。

5~6岁学龄前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基本达到启蒙的要求。乒乓球台的固定高度是76厘米,儿童身体的高度对乒乓球的启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身体因素。在专家访谈综述中,谢超杰专家提出:“5~6岁的儿童身高刚刚达到可以启蒙乒乓球球台高度,只能先学习正手攻球,身高的限制对反手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正手攻球主要靠脚、腰、手配合,孩子容易上手,所以这个阶段应从正手攻球开始学习,之后孩子再学习其他技术更得心应手。”

正手攻球在乒乓球启蒙阶段是最为基础的技术动作,日后许多的技术都有正手攻球的影子,包括正手拉球、正手挑球、简单的正手发球,就连反手技术都像是正手的反面动作。正手攻球学习的如何与今后乒乓球训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正手攻球的启蒙是重中之重。

但由于5~6岁的孩子大脑没发育完全,注意力不够集中,身体协调性还不够好,不能照搬成人的启蒙教学法,并且,成人的启蒙教学法不符合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身体以及心理发展需要,科学的教学法应保护幼儿生命安全和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育,在整个训练过程中,不应有过量、过激的训练方式,以防儿童过于疲劳而对身体的损伤。所以需要研究有利于这个年龄段正手攻球启蒙的教学法。同时,做关于5~6岁儿童乒乓球正手攻球教学的方法研究,其中主要包括:对社会各乒乓球训练机构对5~6岁年龄段的儿童学习乒乓球正手攻球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调查了解;分析5~6岁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通过教学实验进行教学研究,并进行分析对比。在乒乓球正手攻球教学方法中着重研究了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了提高乒乓球启蒙训练的教学效果,缩短教学时间,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创新:

(1)增加“挥拍击打悬挂球法”教学方法

在乒乓球的培训机构的教学中,传统学习正手攻球的手段只是跟随着教练的示范然后让儿童自己进行徒手挥拍练习,将动作定型。

然而,徒手挥拍太过于枯燥乏味,对于5~6岁的孩子而言练习过于枯燥单一,失去了注意力和耐心,降低学习效率。另外,5~6岁儿童的身体各个器官以及骨骼还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他们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敏度还有所欠缺,骨骼发育尚未完全,骨骼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在训练开始时儿童的握拍以及正手攻球动作训练时动作无意识的、不由自主的变形,做出来的动作容易过于含糊不标准。因此,我在乒乓球正手攻球启蒙训练中将科学的运动教学法用于新型教学方法中,结合5~6岁儿童的身体发育情况,规范儿童握拍方式的同时在徒手练习中运用“挥拍击打悬挂球法”。“挥拍击打悬挂球法”是将一个球固定悬挂在球台上,让儿童边做动作边击打悬挂的固定球,在击打同时对儿童正手攻球动作进行固定,强化基础动作。

(2)以儿歌的形式强化动作要领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得知:人的一切活动,从简单地认识、行动,到复杂地学习、劳动,都离不开记忆。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几个环节。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学前儿童记忆处于意识中心,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以记忆占着优势地位,但5~6岁这个年龄段幼儿只会使用简单的记忆法,使得他们对任何事物记得少、忘得快,记忆不精确。在传统乒乓球教学培训中,对幼儿的动作教学是通过教练的示范后幼儿自己进行动作练习,教练在幼儿的动作练习中不断纠正他们的错误动作,这增加了幼儿多次重复同一动作的练习时间,他们常常会因为长时间的正手攻球训练而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在创新教学法的“徒手挥拍练习法”环节中,我融入自创的正手动作要领口诀,口诀主要是从儿童记忆不精确角度出发,使幼儿能对正手动作的要领有个最形象的记忆。让幼儿在练习正手攻球动作时边读儿歌边做动作,以口诀形式强化正手攻球的动作要领,减少需要不断纠正的练习障碍了,这样他们在轻松和愉快的心情中真正掌握正确的正手攻球,为下一个多球训练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儿歌如下:

乒乓歌

双脚张开齐肩站,膝盖弯曲把腰弯。

手臂自然把拍压,来球看准敬个礼。

收到眼睛鼻子前,乒乒乓乓真好玩!

儿歌由下至上的展现正手攻球动作要领。首句“双脚张开齐肩站,膝盖弯曲把腰弯”直观形象的让幼儿理解打乒乓球时需要的站成双脚必须张开与肩膀同宽,准备的姿势应该稍微将膝盖和腰弯曲;第二句“手臂自然把拍压,来球看准敬个礼”中是指在击球时先把手臂自然张开并且板型稍微有点压着,等球过来时就像警察叔叔那样敬个礼;最后一句“收到眼睛鼻子前,乒乒乓乓真好玩”讲是把拍子挥到眼睛鼻子的正前方。整首儿歌简单易懂,非常押韵,适合5到6岁儿童的理解和记忆。儿歌让幼儿边记忆边理解,手脑并用对正手击球动作进行强化。

(3)增强儿童注意力集中

在乒乓球的培训机构的教学中,儿童在接受传统正手攻球的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法只是一味的叫儿童练习,不从儿童自身发展去考虑。传统的教学内容单一,他们的注意力常常会从一个事物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很容易分散,真正的练习时间往往会减少。

5~6岁儿童大脑发育情况:儿童5岁时的脑重约为成人的75%,6岁时的脑重约为成人的90%。对5~6岁儿童大脑的结构来说已经相当成熟,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进一步加强,但仍不足以抑制兴奋的平衡。因此5~6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其强烈。所以创新教学法中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在“多球练习法”、“单球练习法”环节中,增加了传统教学手段中没有的游戏竞赛法作为这两个实战练习所用的教学方法。通常的比赛法一般是指运动员综合性战术的比赛和专项技术比赛(如发球抢攻比赛,正手对攻比赛),是指两个实力相当的运动员进行的比赛法练习。而我将比赛法运用在启蒙训练班中儿童与儿童之间的正手击球目标个数作比较上,让他们以完成一定个数作为目标进行相互之间的趣味比赛。在竞赛性质的游戏期间通过激发儿童强烈争取胜利的愿望,希望能有效提高儿童集中注意力。每节训练课将抽取10分钟作为正手攻球游戏法练习即个数游戏竞赛法的练习时间,让每个儿童都参与进来。

在使用游戏竞赛法的同时,我还使用“积分制奖励法”。每天我将设定一个目标,能完成目标的按个数的多少决出名次,按照名次高低给予他们相应的“积分”,而他们累积得到一定“积分”后可以换取自己喜欢的礼品,这不仅提高儿童的积极性还对儿童的努力付出给予肯定,使儿童自身能够主动的学习乒乓球正手攻球。

积分制奖励方法如下(详细见表1):

奖品兑换规则如下(详细见表2):

表2

2两种方法实验对比

2.1研究对象

笔者在南宁市凌厉俱乐部乒乓球培训班启蒙班中5-6岁年龄段儿童。

2.2实验方法

对南宁市凌厉俱乐部乒乓球培训班的学生进行教学实验对比,随机抽取启蒙班中5-6岁年龄段儿童80名,经过统计,男生共有47人,女生共有33人。再按人数随机平均分成8个教学班,每个班10名儿童。其中的4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称为传统教学1、2、3、4班;另外的4个班采用改革后的新方法进行教学,称为创新教学1、2、3、4班。传统教学班共有男生23人,女生17人;创新教学班共有男生24人,女生16人。以12个教学课时内(包括第12个教学课时,每天进行一个课时训练,一个课时时长为60分钟)与搭档以正手攻球动作每人连续完成击球20次为最终教学效果的检验标准,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进行比较。

2.3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

将4个传统教学班和4个创新教学班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方法同时进行教学,最终结果以每个学生学会正手攻球(与搭档以正手攻球动作每人连续完成击球20次)所需要的教学时间作为教学效果的比较,数据统计结果见表3

表3:传统班和创新班教学所用时间比较统计表(单位:课时)

从实验结果比较可以看出,创新教学班教学所用时间比传统班的教学所用时间少1.975课时,在时间上显著减少,说明创新的教学方法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2.3.1各教学环节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从对各教学环节所用教学时间的统计结果也可以看出,创新教学班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班。

在“徒手挥拍练习法”环节当中,传统班采用的是传统教学采用的直观法,创新班则采用“挥拍击打悬挂球法”以及“儿歌法”形式穿插到教学过程,需要儿童能达到每人固定做正手攻球动作不变形连续练习30次为合格。所呈现的教学效果对比:四个传统班的平均用时为:2.99课时;四个创新班的平均用时为:2.83课时。

在“多球练习法”和“单球练习法”环节当中,传统班则采用靠重复练习来巩固的教学方法,而创新班采用了游戏“游戏竞赛法”和“积分奖励法”。“多球练习法”中需要儿童用正手攻球每人能_到能连续击中教练发的多球25次为合格。所呈现的教学效果对比:四个传统班的平均用时为:3.14课时,四个创新班的平均用时为:2.02课时。

“单球练习法”中需要儿童能达到最终的目标效果:与搭档以正手攻球动作每人连续完成击球20次。所呈现的教学效果对比:四个传统班的平均用时为:3.16课时,四个创新班的平均用时为:2.28课时。

每个儿童都能与搭档以正手攻球动作连续完成击球20次的前提下,整个教学时间传统班花费了:9.27课时,而创新班却只需要:7.13课时。在对比创新组和传统组两个组的整个教学所用的时间上观察,创新班的教学效率明显优于传统班。(详见表4)

表4:传统班与创新班各教学环节所用教学的平均时间比较统计表(单位:课时)

2.3.2两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比较分析

由于第一天动作没固定,我不将第一天的教学效果记录做记录。从图1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创新教学班教学效果从第二天开始就逐渐比传统班的教学效果显著,教学进度快,在每个环节中花费的时间也比传统教学班的要少。实验结果也证明,经过改革和创新的正手攻球教学方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有效。由于教学中采用了强化儿童基础技能的“悬挂固定球”练习法;还采用了强化儿童记忆的口诀;还有以积分换购的形式去积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运用比赛形式强化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集中。这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缩短了教学时间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同行专家的肯定。(详见图1)

3结论

5-6岁儿童乒乓球正手攻球启蒙教学实验的结果显示,新的教学方法是根据了该年龄段儿童心理和生理的特点需要及乒乓球正手攻球技术学习结构对教学方法改革,此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得到锻炼,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还提高了教学效果。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推广使用,让更多的儿童感受乒乓球运动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妇女联合会,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主办.家庭教育:中小学版[m].上海图书馆.2008(2):48-48.

[2]谢锋华,陈华福,屈子路.浅谈5-6岁幼儿乒乓球启蒙训练的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3.5.15.

[3]苏丕仁.乒乓球运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14):127-131.

[4]田乃斌,关于儿童乒乓球运动员启蒙训练的初步探讨[J].内蒙古大学报(自然科学报),1995,09,30.

[5]桂斌.谈“记忆”在声乐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J].魅力中国,2010(30):147-148.

[6]王,儿童记忆能力的有效培养和发展[J].散文百家:下旬刊,2015(3).

[7]歧晓红,曲成毅.学龄前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研究[J]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2007,22(9):1269-1273.

[8]李玮.妙用游戏启迪智慧--浅谈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J].期刊,2015.11.25.

[9]王小宇.浅谈儿童乒乓球启蒙训练[J].现代交际,2012.8.23.

[10]梁周全,尚玉芳.幼儿游戏与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9):144-146.

[11]董若h,马芳.浅析儿童时期乒乓球正手启蒙教学[J].当代体育科技,2015.6.8.

[1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2(31):72-78.

[13]李航.对学龄初期乒乓球运动员启蒙训练的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

[14]贺玉杰,让幼儿体育游戏焕发新的生命力[J].赤子(上中旬),2015(08).

[15]赵艳兵,藤守刚.浅谈乒乓球多球训练在少儿正手攻球启蒙训练中的应用[J].体育师友,2008.12.28.

[16]陆兰杭梅.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6):6-10.

儿童启蒙教育方法篇3

【关键词】幼儿;钢琴;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J6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069-01

幼儿的启蒙教育在幼儿的整个钢琴学习阶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特别注意老师教学与幼儿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性与趣味性。本文着重从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方法和过程进行探析,希望能有借鉴作用。

一、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训练是开发右半脑和儿童智力最有效的途径,也能促进儿童听觉、视觉记忆和思维的发展;还能在艰苦的训练中培养儿童坚强的毅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儿童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幼儿学习钢琴,能达到十指灵活而独立的运动,左手和右手都能得到较为均衡的、高度独立的训练,不仅使儿童的眼、脑、手、脚、耳乃至全身心投入并协调配合,还能使儿童的组织、协调、阅读、记忆以及观察力、注意力、忍耐力、创造力等方面都得到明显的发展;孩子通过学习钢琴,可以了解世界各国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了艺术修养。

二、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最佳阶段

对于幼儿学习钢琴的时间界定,我们从对参加第三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的三十三位钢琴家开始学钢琴的年龄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其中一位是从2岁开始,三位是从3岁开始,六位是从5岁开始,八位是从6岁开始,七位是从7岁开始,各有一位分别是从8、9、10岁开始。由此可见,参加此次比赛的钢琴家有85%是从3-7岁年龄段开始学琴,该年龄段是幼儿学琴的最佳年龄段。学琴年龄太小,钢琴键盘的重量使幼儿柔软的手指难以适应;年龄过大,则会错过幼儿对艺术感知和训练的脑神经发育的最佳时期。

三、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关键是兴趣培养

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3-4岁幼儿的注意力只有5-10分钟,5-6岁幼儿的注意力最多20分钟左右。在幼儿钢琴启蒙教学过程中,钢琴教师不但要掌握正确而熟练的钢琴演奏技法,更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此,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特点就要偏向于儿童化、趣味化。

幼儿钢琴学习的“兴趣”和对钢琴的“琴趣”浓淡是分不开的,教师应注重培养孩子对钢琴的“琴趣”才能提高孩子弹琴的“兴趣”。要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音乐”,如带孩子到公园去,到田野花丛中去,让他们聆听蛙鸟叫声、风雨汽笛声,让孩子对声音产生兴趣;又如,在生活中随时可以启发孩子感受多种节奏,让幼儿多听音乐,通过比较不断增强他们对音乐美的感受力和表现欲。通过鼓励和表扬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更大的学习愿望,使儿童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产生持久的兴趣,从而自发地产生对钢琴学习的要求,并从中得到激励和鼓舞。

四、幼儿钢琴启蒙教育基本方法

钢琴启蒙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音乐发展之路。在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应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和演奏技巧,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认识钢琴弹奏技术、技巧形成的规律性和阶段性,才能保证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成功。在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正确的弹奏姿势。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第一步应从正确的弹奏姿势训练开始。练习者上身要端正自然,微向前倾,身体要正对键盘的中央,双手放在键盘上时要使手肘部和前臂的高度与键盘高度保持一致,双脚自然放松地放置于踏板前。训练者要坐得端正而不僵硬,肩背放松,坐到琴凳的1/3处。训练者手的姿势应当自然放松、手指弯曲成半球形,掌关节撑起,肘部放松,五指立起来,用手指端肉垫部分触键。从一开始就保证科学的弹奏姿势,才能在今后的训练过程中渐渐体会到用身体的重量和力量来触键,提高弹奏的准确性。

二是训练注意力的提高。钢琴训练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独立性要求非常强的教育训练过程,它要求学习者有严谨而踏实的学习态度、自觉和刻苦的学习能力。因此,家长应帮助孩子安排一个安静的、整洁的、没有其它干扰的环境,琴上不要放一些引起孩子分散注意力的小玩具等。在辅导孩子练琴时,要充分利用孩子注意力集中这一段时间练习重点内容或新授内容。当觉察到孩子的注意力已不在琴上时,应该让他休息一下,再重新去练,效果会好许多。

现代社会,钢琴学习已经成为学龄前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的第一选择。要让幼儿在钢琴的学习中对乐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弹奏,给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及学习的兴趣,塑造出良好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李斐岚.试谈幼儿钢琴教学[J].人民音乐,1980(5).

[2]樊禾心.钢琴教学中演奏技术的训练[n].音乐周报,2000.

[3]田野.多元文化与幼儿教育――澳门幼儿课程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儿童启蒙教育方法篇4

先入为主是人的天性,因而儿童英语的启蒙教育就尤为重要。从教育对象的角度来讲,这种英语启蒙教育的对象是儿童。他们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不懂得如何去理性思考,所以学习起来主观性极强,换句话说就是学习随性。往往他们喜欢学英语是因为喜欢英语老师或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并不是意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才来学。因此,启蒙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对这门课的学习态度。现实的情况是,目前大部分升入初中的男同学不喜欢学英语,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这种无兴趣,甚至是厌恶的学习情绪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所以这些同学在上初中时就被甩掉了。这种现实值得我们深思。从语言的角度来说,英语本身是一种语言,它对中国的孩子们来说是一门外语,且与我们的母语有很大差别,因此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大家都知道人的大脑分为两个半球,分管语言的半球是左半球。它对语言的控制很特殊,仅有一种语言通道是打开的,也就是说孩子们的语言环境决定了这条开着的通道是英语、法语、汉语或是其它语言。总之,只有一种语言形成通道,其他的无法开通。这就是说任何人学习外语所达到的程度都不会超过本身以这门外语为母语的人。所以启蒙英语教师不要一味地定下一个目标,从小教授英语就能使学生可以像说母语一样说外语。这是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一种误区。英语启蒙教师应设立的目标是,尽可能的增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多学、多用;会学、会用;爱学、爱用。尽力使他们的英语越来越像母语,即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达到这种状态的关键因素就是成功的英语启蒙教育。

既然儿童英语启蒙教育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启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成功之门呢?首先,我们要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记忆规律及学习取向,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来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心理特征:儿童对新事物都有强烈的新鲜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儿童有好动的特点,这样,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地好动便成了课堂游戏。而游戏中便会产生竞争,儿童就会产生好胜的心理。胜利后希望得到认同,受到表扬,产生成功感。这样一来,教师便很自然地诱发了儿童学习的直接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积极、自发地去学习的动机)。(二)生理特征:理论上说,人脑的发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儿童大脑发育尚不完善,在其某个区域内细胞活动太多就会引起大脑局部缺氧而产生大脑疲劳,于是大脑就会形成保护性抑制,这时儿童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所以,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暂,大约在15分钟左右。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动静结合,规划课堂活动的时间,安排好授课程序。(三)记忆规律。儿童的记忆方式以机械记忆为主,然后逐步递加理解记忆的比重,发展运动记忆和情绪记忆,利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只有当儿童把获取的有效信息意义化了,才能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因此儿童对语言有较强的记忆力。(四)学习取向:基于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及记忆规律,儿童对于形象性强的学习内容更感兴趣,易于学习、掌握。目标教育对儿童来说很难奏效。教师要不断培养、巩固并发展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说儿童学习英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与儿童兴趣淡化做斗争的过程。

其次,教师要具备一定素质才能成功地完成启蒙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儿童无疑是教学围绕的中心,但教师是引导这个中心的关键所在。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从事教学的教师应具备极强的创造性、良好的示范性、出色的专业性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性。在启蒙教育中,要激发并巩固儿童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不断地在教育方法上有创新,而这里指的示范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学术方面的示范性。儿童学英语方言的干扰很小,母语的保护系统也不成熟,这样,儿童学英语时极易受启蒙教师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的影响。所以,英语启蒙教师一定要有准确的示范性及用英语思维的方式。其二是文化习惯方面的示范性,教师要通过教授语言本身来传递西方国家优秀的文化、特有的习俗和个人品质。如处世方式、各种体态语、守时观念等。出色的专业性是每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无论在语音、语法、口语、听力、写作等哪一方面,启蒙教师都应做到时时强、样样强。这就是说启蒙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刻苦钻研,并具备教学预见能力、指导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此外,对教育工作的忠诚与热爱也极为重要。试想一位不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怎能全情投入教育工作?尤其是从事儿童英语启蒙教育事业的教师,一定要时刻牢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让一位孩子从你这里掉队。面对孩子要充满爱心和童心,影响他们走进英语的世界,主动探询英语知识。

最后我们来谈谈具体的教学方法。儿童英语启蒙教育应选活泼有趣的内容为教材,例如童话故事、生活故事等,引起儿童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四个为主”。(1)以语言练习为主;(2)以使用英语授课为主;(3)以学生之间练习为主;(4)以口头练习为主。这样教师就要精心研究适合儿童学习的一套教学方法。现在很多儿童英语学校都在试行课堂游戏教学。儿童学习英语时心理障碍小,害羞意识淡薄,进行游戏教学既可以学到知识,又给了他们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如果这种方法运用得当,必定会取得突出的成绩。那么,如何把课堂教学游戏化呢?这就涉及到游戏设计的原则问题。其实原则就是在满足儿童好模仿、自制力差,自我表现欲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因此所投计的游戏应具备:(1)猜测性。如:在教了几个单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猜,老师心里想的是这几个单词中的哪一个。这样就巩固了他们所学的内容,教师还可进行纠音。(2)对抗性。儿童的好胜心极强,关注游戏结果,希望自己获胜。如:可以把学生分组,看哪组同学能快速补充老师所说的句子。(3)趣味性。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有时一个简单的动作孩子们就能重复很多遍。因此把教学内容动作化,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4)可控性。教师要随时掌握课堂的教学进程和课堂纪律,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5)授课时要注意每个游戏均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为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服务,为复习、巩固以前所学知识服务,并且应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版书要活泼多变,多用简笔画来吸引孩子们的视线。在游戏教学前教师应有充分的准备,包括物质上的(卡片、头饰等)、知识上的(所应掌握的知识)、还有心理上的(对游戏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应对)。教育还应注意游戏教学中应遵循顺序性、公平性、把握让学生多说,多练的原则。

儿童英语启蒙教学是英语教学基础的基础,理应引起我们大家的重视。据有关资料表明,在美国,幼儿学外语的有关杂志就有二千多种。而在日本,高中学生就可以流利地掌握一门外语。这就是日本能够从二战的废墟中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重视启蒙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关键环节”。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不断加强,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英语已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一条纽带,学好英语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迫在眉睫。英语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也在于此。尽管目前我们的教学研究,教学条件、对启蒙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但我们仍然看到这种状况在迅速发生着改变。相信不久之后会有更多的人来参与研究启蒙教学,更多的孩子可以自由快乐地在这个地球村中生活、成长。(本文作者:马莉单位: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儿童启蒙教育方法篇5

摘要:随着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加入幼儿英语启蒙的队伍。本文从幼儿英语家庭启蒙的可行性,目标以及所遵循的原则等方面探讨幼儿英语家庭启蒙方案,试图为中国儿童英语学习做好规划。

关键词:幼儿英语;家庭启蒙;亲子互动

一、幼儿英语家庭启蒙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接轨,英语作为全世界的通用语言,已经引起中国许多家庭的重视。近几年,更是出现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孩子很小时就将他们送去各种培训机构学习英语。虽然外语学习是否应该从学龄前儿童开始尚无定论,但是研究显示,让孩子幼儿时期学习英语,是有一定道理的。根据儿童的生理结构,Lenneberg(1967)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问题。他认为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是在2岁至青春发育期之前这段时间。因为人的大脑中主管言语的区域处尚未定位,第二语言会和母语储存在大脑的同一区域,因此儿童时期学习外语最有可能运用和母语一样的机能,最有可能达到接近母语的程度。除此之外,儿童的发音器官可塑性比较强,能习得自然语音。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着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入”。这些情感因素包括动力,性格、自信心和情感状态。儿童学习英语心理障碍少,模仿性强,敢于表达,不怕出差,获得的输入也自然比较多。这些都有益于幼儿的外语习得。综上所述,幼儿学习英语利大于弊。现在的父母大部分进行科学育儿,注重亲子阅读,互联网时代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为每个家庭启蒙英语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家庭启蒙英语具有学习时间的随机性、学习氛围的娱乐性、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和幼儿接受心理的亲和性等特性,因此幼儿家庭英语启蒙完全具有可能,也是任何英语培训机构所不能比拟的。

二、幼儿英语家庭启蒙的目标

幼儿家庭英语启蒙从一开始不是为了孩子英语过级或者参加竞赛,因此幼儿家庭英语启蒙的目标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接触英语可以消除幼儿对于除母语外的第二语言的畏惧和神秘感,树立交际能力的自信;2.引导幼儿感悟不同的文化,扩展他们的文化视野;3.通过大量纯正的英语语言输入,培养孩子的语言敏感性以及口语表达能力;4.和母语学习一样,结合英语知识的学习,渗透品德、情感等方面的教育;5.幼儿英语启蒙需要通过亲子教育才能实现,更好地实现亲子沟通培养和谐向上的家庭文化底蕴。

三、幼儿英语家庭启蒙的原则

1.以听为主,说为辅,激发学习的兴趣

克拉申认为,习得是无意识地吸收,是一种隐性学习。儿童的关注点只是语言的“意思”,不太关注语言结构和词汇。作为拼音文字的英语来说,有了音才能阅读。而研究证明,大量听所获得的“习得”是最容易也是最有效地。因此幼儿早期家长因摆脱中国式“背单词”教育方法,通过播放大量韵律性强、朗朗上口的英文儿歌如“wesing”和“Rockmyba-by”、娱教于一体的网络英语节目以及纯正的英文原版动画片“peppapig”“Littlebear”“Bigmuzzy”来培养他们对英语的敏感性,同时在每天的规定时间内讲解英文原版绘本来激发他们对于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吴敏兰所推荐的英文启蒙绘本非常适合启蒙英语的幼儿阅读。

2.融合日常生活,营造英语环境

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儿童具有自然习得语言的能力。根据幼儿这一语言习得特点,研究者们提出了英语浸入式环境,即要是通过情境化的模式,通过创设英语语言环境不断地进行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从而培养用英语的方式进行思维,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家长可以与幼儿用情景表演法展现有趣的童话故事,学会英语对话;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英语进行思维,运用英语进行对话,日常的用语交际;家长可以利用tpR教学法,即“totalphysicalresponse”全身肢体反应教学,帮助幼儿对所学的英语知识的理解,家长可以配合语言加入大量的肢体语言,比如说手偶的运用等,加上一些图片、实物,让孩子通过听、看、玩的方式,对你所说的内容记忆深刻,达到更好地吸收效果。

3.注重亲子互动,陪伴教育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学龄前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就是父母,因此在家庭英语启蒙阶段,父母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引导孩子进行一些简单的英语小游戏,与孩子共同表演英文儿歌,共读英文原版绘本,一起观看英文动画片,并且一起讨论片中的故事情节,而不是强迫孩子独自地学习,这样不仅会丧失孩子学习的动力,同时不利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语言沟通。

4.正确对待孩子沉默期,静待花开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孩子学英语是有沉默期,在启蒙英语初期要求孩子跟读或者背单词是不太合适的。启蒙初期,大量地输入很重要,多听少说。如果孩子刚接触英语,就不断要求孩子跟读,模仿语言语调,孩子的精力集中在模仿语音上而不是对语言的整体理解上,是违背语言学习规律的。因此家长因理性对待孩子的沉默期,耐心地提供孩子大量纯正、正确的英语语言输入。

四、结语

人类思维发展最伟大的成就莫过于语言习得。儿童母语习得的整个过程是处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下。儿童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待在家里,因此家庭是儿童英语启蒙的最佳场所。父母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的语言文化环境,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语言习得规律,运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幼儿发现英语学习的兴趣,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一起等待幼儿语言输出的那一刻。

参考文献:

[1]黄晓苑.家庭幼儿英语教育模式的个案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0(7).

[2]胡卫治.浅谈对幼儿英语家庭启蒙教育的认识[J].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

[3]胡卫治.习得理论指导下幼儿英语家庭启蒙教育的个案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6).

[4]杨晓斌.营造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少儿英语学习[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2).

儿童启蒙教育方法篇6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美术启蒙教育重要性

在年龄、性格等因素的影响下,学龄前儿童对各种教育具有高度的热情,幼儿园教师应利用这一特征对学龄期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在教授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想象能力、审美情趣等,使学龄前儿童成为具有美好情操的个体,从小热爱生活及美好事物。为了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启蒙作用,需要结合儿童特征创新教学模式,使美术启蒙教育更生动有吸引力。

一、学龄前儿童思维能力分析

我们主要从三个阶段对学龄前儿童思维能力进行分析:第一,0~3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以感知、动作进行思维完成,换言之,儿童不会主动进行思维,而是需要通过聆听、玩耍进行思维,思维会随着动作的停止而停止;第二,3~4岁,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开始趋于形象思维,3岁后儿童能够通过具体事物展开联想,形成思维,并掌握着一定的知识运用能力,即运用现有知识进行问题思考,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并存;第三,5~6岁,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开始趋于抽象逻辑思维,在思考事物个体发展的同时理解事物各方面关系,可以依靠语言理解事物、而非局限于具体形象,对事物的评价也逐渐复杂化。

二、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的重要性

(1)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素质修养。作为教育教学领域重要部分的学龄前教育自然也需紧随时代的潮流,积极培养儿童素质修养,而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素质修养的有效渠道,所以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有利于激发学龄前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艺术是表达情感的形式,美术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充溢着趣味性,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活动中儿童既可以愉悦身心,又可以开发想象力。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美术教师应设计趣味化的美术活动,鼓励儿童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产生对世界的认知;应与儿童保持一定的交流,通过交流与日常表现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激发。(3)对学龄前儿童智力及形象思维能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人脑是由左半球与右半球组成,其中左半球对应的是抽象思维,右半球对应的是形象思维,复杂化的精神活动往往需要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共同协作,科学研究表明,美术对学龄前儿童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情况,文化课学习与左脑思维关系密切,即文化课学习有利于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而美术课学习需要右脑思维的支持,有利于培养儿童形象思维,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美术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儿童形象思维能力,这里所提及的形象思维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其中观察能力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观察与感知具有密切的关系,而感知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息息相关,所以正确的观察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形象思维形成的基础与动力,进而对抽象化事物有一个具体的认知,形成逻辑思维,使学龄前儿童人脑潜力得以激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应给予学龄前儿童更多的观察时间与空间。(4)是学龄前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重要需求。学龄前儿童绘画心理发展存在独特的特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特征,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即初级阶段、中级阶段与高级阶段。首先就初级阶段来说,处于这一阶段的学龄前儿童主要依靠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步入幼儿园后,他们走进新的环境,开始接受正规教育的学习方式,对这种不同于之前的学习方式充满兴趣。其次就中级阶段来说,该阶段的美术启蒙教育对儿童绘画心理发展起着一定的过渡作用,也就是说该阶段是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在该阶段,学龄前儿童的绘画能力与水平相对不稳定,究其缘由就是他们虽然掌握着一定的作品观察能力,能够通过观察了解作品不足,但缺乏问题解决能力,对物体颜色、结构缺乏充分的理解,无法有效弥补作品不足,进而会丧失绘画兴趣与信心。结合心理学理论来看,这是学龄前儿童抽象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最后就高级阶段来说,处于高级阶段的儿童具有相对稳定的绘画水平,绘画心理得到了一定的发展。(5)有利于推动幼儿园健康发展。从客观角度来说,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与智力发展,且形式不拘泥于固有模式,极易吸引儿童的注意与兴趣,因此,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满足当下儿童学习需求的同时还对儿童日后学习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即扎实的审美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素质修养对他们来说大有裨益,从而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促进学龄前教育发展。

三、提高学龄前儿童美术启蒙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首先,激发学龄前儿童美术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儿童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对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美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美术教师应利用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儿童感受美、体验美,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引导儿童观察自然、体验自然,有利于提高儿童学习兴趣与认知水平。其次,做好教学评价工作。评价是教师了解儿童学习状况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儿童学习信心的有效方式,所以,幼儿教师应做好教学评价工作,及时给予儿童评价,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光荣,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同时教师应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学龄前儿童想象力。最后,培养学龄前儿童学习注意力。学龄前儿童天生好动,在课堂教学中难以集中注意力,针对这一特征,幼儿教师应加大学龄前儿童学习注意力培养,使他们在感受到学习乐趣的同时集中注意力学习,做好相应的教学工作。一方面,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教学具,避免发生突发状况影响儿童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实施游戏教学,进一步展现美术启蒙教育的魅力,使儿童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另一方面,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通过与儿童的交流沟通及课堂表现观察,掌握儿童学习规律与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策略调整,吸引儿童注意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龄前儿童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即需要加强儿童艺术教育,进一步培养儿童创造意识与素质修养,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素质修养、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所以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具有切实可行性与现实意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引导儿童善于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美,同时不断探索与儿童年龄、性格特征相符合的教学策略,提升美术教育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强.幼儿美术启蒙教育问题初探[J].戏剧之家,2014(10).

儿童启蒙教育方法篇7

关键词:英国;职业指导计划;儿童职业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079-02

英国政府于2009年10月26日推出了一项职业指导计划,将向英国的小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并让他们体验大学校园生活和企业工作环境。这项计划旨在使小学生及早找到各自兴趣所在,扩大他们的视野,激发家境普通的孩子的上进心。英国儿童、中小学与家庭事务大臣埃德·鲍尔斯认为需要将职业教育时间提前,从上小学的娃娃抓起。然而,也有教师对这项计划表示担忧,他们认为不可以过早地扼杀孩子的想象力或划定他们的选择范围。但是,适当合理的职业指导和教育不仅不会限制儿童的想象力和选择范围,而且还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人生规划产生有益的影响,关键是如何把握实施的深度和广度。笔者拟从可能性、必要性和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探讨儿童职业启蒙教育。

实施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可能性

(一)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提供了可能

首先,从儿童的生理特点来看,进行适当的职业教育和适量的锻炼,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动手能力。

由于儿童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发展不平衡,兴奋占优势,并易扩散,因此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优势,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表现出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动作准确性差等特点。进行简单适量的职业训练和工具操作,可以有效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

此外,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躯干和四肢都在生长发育阶段中,进行一些适度的职业锻炼和操作,不仅有益于儿童身体的协调性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儿童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其次,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合理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锻炼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心理认同。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7~12岁儿童的心理正处于由较低的心理活动过程向高级心理活动过程迅速发展的过渡阶段,该时期儿童的心理具有三个主要特征:(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模式向抽象思维过渡;(2)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迅速发展;(3)集体意识和个性逐渐形成。因此,这个时期对于个体的品质和意识而言,不仅是有利期,也是关键期。

在这一时期可以利用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第一,可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使其提升对自己的认同和归属感;第二,可以培养儿童的发散思维,提高抽象思维水平;第三,可以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和与人协作的精神;第四,有助于塑造儿童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职业教育的规律为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提供了可能

从职业教育本身来看,其发展规律也呼唤对儿童的职业启蒙教育。

职业发展理论的先驱弗兰克·帕森斯认为,职业发展是个体的“职业自我概念”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过程。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职业选择不是个人生活中面临择业时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过程,人的职业态度和要求也不是面临就业时才有的,而是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孕育职业选择的萌芽。

我国教育家刘占恩在《择业自审表》首项内容“择业须知”中曾明确指出:“对于所择的职业,若要成功,必须有充分的预备与相当的学识”。职业选择是不断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增补有益的信息,持续吸收相关学识,这一过程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从小开始积累和学习。

此外,要使人们永远具有既为个人谋生,又为社会服务的职业意识,有赖于职业指导。这种指导是一种长期持续不断的过程,开始于职业选择之前,继续于已得职业之后。因此,儿童时期的职业指导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

实施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一)顺应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英国儿童、中小学与家庭事务大臣埃德·鲍尔斯说:“我们知道,相比于在7岁至9岁就接受相关教育的孩子而言,14岁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已太晚。”英国的这项职业指导计划将率先在曼彻斯特、普利茅斯、约克等7个地区的38所试点小学实施。届时,试点小学里7~11岁的小学生将有机会进入大学和企业,切身感受成年人如何学习和工作。同时,教师也会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出谋划策,并提醒家长做好相关准备,以便指导孩子做出正确选择。另外,在诸如“脸谱”等社交网站上,儿童也能获得职业指导信息。

在德国,学校的设置不仅是逐渐递进的,而且在接受完基础教育之后,还可以针对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学校进行专门学习。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校就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天赋和特长进行分流,一部分孩子从10岁就已经开始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了。德国人认为,儿童修完基础学校后,应当进入最适合他们学习能力的学校就读,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和高度工业化与小学分流不无关系。

美国在1971年就开始在全美范围内推行实施的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也涵括了对儿童的职业教育和指导,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从幼儿园到成年获得全部生涯的谋生技能,并形成个人生活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通过的《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提出:“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生活应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形成对现代文化的技术本质的理解,并使他们尊重那些需要实际技能的工作。”

(二)弥补国内儿童职业教育的空白

虽然我国正在逐步提高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投入,但是由于职业教育起步晚,还有一些观念认识没有转变,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仍处于劣势,专门针对儿童的职业启蒙教育和指导更是一片空白。

由于职业教育不到位,很多学生只有在所谓“学有所成”之后才考虑定位问题,只有在面临毕业时才考虑职业问题。这就造成对于“职业意识”的无意识,导致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新失业群体”等就业难题。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下应当做的,就是要利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扶持这一契机,从娃娃抓起,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发展。

(三)塑造个体的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

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步晚,职业教育不完善,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存在问题。家长、教师、学生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职业指导,使得专门的职业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低下。虽然人们最终都会在某一时段面临就业,开始职业生涯,但却对这之前的职业教育不屑一顾。从娃娃抓起,对儿童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和职业指导,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逐渐扭转职业教育的劣势地位,逐渐转变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不仅不会限制儿童的选择,还会为儿童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深化其对职业选择的认识,为以后职业生涯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做好准备,使得个体在重视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拥有一定的能力,并且担负起社会所赋予的重任。

实施儿童职业启蒙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强制教育和过度教育

早在18世纪,被誉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的德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赫尔巴特就曾警告教育者:“不要进行过度的教育,要避免运用一切不必要的强制,这样的强制可能使儿童无所适从,可能抑制他们的情绪,毁灭他们的乐趣;同时这还可能毁灭他们今后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探讨职业教育是否应从娃娃抓起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好实施职业教育的度,适度的教育和指导有益无害,不恰当的教育就会适得其反。

因此,以儿童职业启蒙教育这一概念定义儿童职业教育,就是要强调对儿童的非职业定向的启蒙教育,避免过早地给儿童带来心理枷锁和社会负担。职业启蒙教育旨在激发儿童对职业的好奇和兴趣,为儿童提供初步的职业认识,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完整的人格品质。

此外,还要注意避免强制教育。职业启蒙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其兴趣出发,给儿童自由选择的空间,以免儿童产生逆反心理。

(二)注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在对儿童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和对待职业教育的态度显得至关重要。儿童的职业意识正处于懵懂阶段,接受性和可塑性极强,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职业教育,有助于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长久的错误观念和偏见。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提升自己对职业教育和指导的认识,注意自己的言行,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扭转错误的文化传统偏见,以使职业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注重儿童人生关怀及品质和意识的培养

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模式建构是重点,也是难点,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地点选择、教学内容筛选等都需要经过严谨的研究和科学的安排,都亟待大量相关研究和理论的支持。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要始终围绕启蒙二字,把握合适的度。

对儿童的职业教育,重点不是训练儿童掌握某种技艺或产生某种社会责任感,而是要给予儿童丰富的人生关怀,塑造其健全的品质和完整的人格。因此,没有必要安排过于专业的过程和紧凑的课时,可以选择类似于手工劳动等简单的课程,并通过选择合适的户外地点将职业教育和指导融入教学内容中,给儿童以职业代入感,丰富儿童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叶亚玲.职业教育应从儿童起步——由“新失业群体”引发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5).

[2]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新华网.英国职业规划从娃娃抓起让小学生体验企业环境[oL].[2009-10-27].http:///edu/2009-

10/27/content_12337161.htm.

[4]余瀛波.教育至上:一切从娃娃抓起[n].法制日报,2009-11-17:(2).

儿童启蒙教育方法篇8

一、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

“职业启蒙教育”原本是一个很少被提及的词,相似的概念多见于“职业准备教育”、“职业生涯指导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所以有必要从分析“启蒙”、“职业启蒙”的概念开始探索“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

(一)关于“启蒙”

“启蒙”一词在我国古代历史悠久,早在元代刘壎的《隐居通议•论悟二》就有记载,“及既得师启蒙,便能读书认字”。清朝龚自珍在其《哭郑八丈》诗中也提及“论交三世久,问字两儿趋”(原注:余两幼儿曰橙曰陶,丈为启蒙,设皋比焉),其意指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接受新事物。从这些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启蒙”包含三方面的特点:第一,对教育内容和程度的要求低。第二,实施的对象年龄低。第三,有改变偏见和纠错的作用。青少年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它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潜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儿童在接受新理论时还无法通过大量实践来证明新知识的科学性,只能通过直接告知的方式使他们记住某种定律,这种省略证明过程的传导方法便是为人所常用的启蒙教育。古往今来,各种案例已足够证明,接受过启蒙教育的孩子比未受过启蒙教育的孩子,在接下来的人生历程中有更高的成功几率。

(二)关于“职业启蒙”

在“启蒙”前加上“职业”是对启蒙内容在范畴上的限定。纵观国内外关于职业启蒙的研究,多是基于如下四个路径。一是从“职业生涯指导”的理论出发,将职业启蒙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即职业探索。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以美国学者最为突出,包括舒伯的“五阶段”说:职业成长阶段、职业探索阶段、职业确立阶段、职业维持阶段、职业衰退阶段;金斯伯格的“三阶段”说: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施恩的“九阶段”说等等,他们认为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内容和重点有所区别,但职业探索往往在成年之前已经进行。二是认为职业启蒙等同于职业意识的培养,这种职业意识包括主体对自身的认识、主体对职业的认识以及主体意识与职业的统合。该观点认为儿童职业意识启蒙的重点是对自己与未来职业匹配度的把握。三是从劳动技能的习得出发,以凯兴斯泰纳的劳作教育思想为代表,强调一方面要将劳技课作为一门独立科目,另一方面要在其他科目中贯彻劳作精神,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四是从职业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认为职业启蒙的内容应涵盖五点:让儿童产生劳动是光荣的情愫;让儿童树立起职业无贵贱的意识;让儿童学会与人相处的能力;让儿童养成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让儿童具备对善恶美丑的判断力。

(三)关于“职业启蒙教育”

通过以上对“启蒙教育”和“职业启蒙”的认识,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概念,即职业启蒙教育是以青少年儿童为实施对象,从培养职业思维能力出发,从对职业特征的描述、对职业类型的判断、对职业技能的习得、职业规范的养成、职业道路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一个循序渐进的智力改造。具体分析可建构出以下职业启蒙教育内容与目标体系:在时间维度上,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类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学说可知,3-12岁儿童的任务是学习重要的知识、技能和生存技巧,勤奋感超越自卑感;而12-16岁青少年则是发展自我的同一性。所以职业启蒙教育应以3-16岁之间的幼儿、中小学生为实施对象,帮助青少年儿童顺利通过这两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人生特殊任务,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在内容上,主要是以职业认知、职业技能、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为主,这种教育活动能引导学生从对“自我”的认识转化为对“职业”的认识,帮助他们经历职业感受、职业认知、自我认知、职业探索、职业规划等几个阶段,达到沟通职业态度与职业行动的目的。职业感受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能产生规划未来的意识;职业认知与自我认知阶段的目标是了解职业的意义,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正确意识,并能洞察自己的性格、兴趣以及特长;职业探索阶段的目标是根据自己总结的价值观形成初步的《职业清单》并开始付诸行动;职业规划阶段的目标是针对职业目标进行通道设计并能持续不断地总结探索。每个阶段不是单方向的进行,而是以循环上升的方式进行。这一过程具有筛选功能,可以帮助个体提炼职业目标,过滤掉不合理的职业导向,从而聚焦自己的职业定位。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复的长期的过程,因此,职业启蒙教育需在儿童阶段开始,作为漫长职业道路的职业预备期。职业启蒙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职业”两字的表层意思,而是需要从更深层次地考虑,通过“职业”的开展而赋予人的社会性,让孩子更清晰地知道如何才能更真实地投入到社会中生活。在实施方式上,职业启蒙教育是通过职业体验、职业角色扮演等进行开展的,与各社会组织、商业机构、家长、学校、社区等组织联合起来,利用相互的作用优势,整合社会组织资源,通过游戏、小组课程、实践体验等方式帮助儿童了解自己、认识职业世界,增强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责任心等方面建设,以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建设。

二、当前我国发展青少年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现实诉求与意义

在国家重新燃起对职业教育的热情时,职业启蒙教育似乎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但它不论是对社会发展、学生个人成长,还是职业教育体系自身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启蒙教育是合理分配社会劳动资源的现实需要

近几年,“最难就业季”频频成为夺人眼球的新闻标题。媒体调查发现,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职业岗位变化,另一方面则在于学生陈旧的就业观念。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普通工作。而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还没有从精英化定位向大众化转变,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着严重的错位。虽然不能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一棒子打死,但不可否认这种指导一方面是应急性的,另一方面是技巧性的,有临时抱佛脚之嫌,显然不是万全之策。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改变其就业观念才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出路。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在不同时期就业观念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如果能在教育启蒙阶段形成基本的职业意识,辅以职业技能,就能为将来的生存与发展未雨绸缪,让他们对将来的职业选择有更确切的倾向性、更合理的匹配性、更充分的适应性。学生接受职业启蒙教育后,合理地评估自身价值,就会避免好高骛远,对各行各业都秉持尊重的态度,对社会分工有正确的认识,便不会觉得自己屈就了某项工作。因此,职业启蒙教育能从一定程度上调整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人才和劳动力配置,从而有效解决结构性失业、劳动力失衡、职业偏见等社会问题。

(二)职业启蒙教育是合乎个体身心发展的理性需要

教育最朴质的目的在于让人生活的更好,脱胎于教育母体的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了培养在职业世界中更完满的职业人。“教育若不能授予学生谋生的技能,他们连生存和物质生活都保障不了,何谈对知识、道德和审美等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此乃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者黄炎培先生所言,他想强调的是作为社会中的人,需要生存性需求与发展性需求的统一,而生存性需求是发展性需求的基础。据此,在青少年儿童阶段就教以部分生存技能,强调谋生意识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在经济智能化发展的社会,普通人要想在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的职位变迁洪流中游刃有余,还必须具备除了适应自己感兴趣的职位之外的职场应变力。职业启蒙教育便是这样应需而生的一种教育,它能教予青少年儿童专业技能以外的涉及到职业情境的处理能力。另外需加以说明的是,在青少年儿童时期实施职业启蒙教育是有科学依据的。按照人的成长规律,一方面,儿童的生理上需要进行适宜的体力劳动以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另一方面,儿童的心理上集体意识和自我认同感逐渐增强,在这一阶段围绕职业生活所需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态度对儿童进行熏陶,能增强他们对职业相关知识的获取效果,亦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普适性能力。

(三)职业启蒙教育是健全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需要

根据国家十二五中长期规划发展纲要的指导精神,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实现内部各级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外部两种教育类型的多元立交。首先,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应具有自我延展性。在确保中、高职规模合理的情况下,“一方面向上延伸,包容职业准备教育层次以后的职业继续教育,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广泛性需要,另一方面向下延伸,建立职业准备教育层次以前的职业启蒙教育,以供给个体发展的普适性需要”。因此,在学生接受教育伊始给予职业启蒙指导,贯通职业教育这条轨道,而不是在普通教育升学之路行不通的情况下才“出轨”到职业教育。其次,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完整的体系,仅实现从中职到高职再到与本科的衔接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有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能够融入到终身教育的体系之中。近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中高职到本科的衔接问题,认为职业教育高移是一种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的做法。然而,对于是否把职业启蒙教育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战略中来,我们还没看到多少顶层设计。笔者认为,开展职后技能提升培训,比职前学历教育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因此,不如将受众面更广的职业启蒙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好。另外,从社会评价角度来看,倘若中专、技校里的生源曾受过职业启蒙教育,他们以成为高级技工为荣,自发选择在职校里开拓人生道路而非被普高普本所淘汰,那么职校生的身份还会被低看吗?如此,学生的主观意识能反作用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

三、我国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由来已久,但职业启蒙教育一直是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状况显现为:

(一)萌芽早,整体规划起步较晚

梳理我国职业启蒙的历史,早在20世纪初就有黄炎培等有志之士以“职教救国”的口号来开启民智,他们从1919年开始以《教育与职业》为平台,撰文介绍西方职业指导的理论与经验,并对在我国开展职业指导的迫切性加以论证。1924年,中华职教社先后在上海、南京、济南、武汉等地举办宣讲会,对中学生进行升学与就业方面的指导。他们为职业教育的推广四处奔走相告,为职业科在《壬戌学制》中占有一席之地立下了汗马功劳。据统计,在政局动荡的1918—1925年,全国职业教育机构逆势而上,从531个增加到1695个。民众的职业意识慢慢苏醒,但民间宣传的受众仍是小范围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始重视青少年的劳动技术教育,并经历了四大阶段,分别以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化、思想政治教育倾向化、与生产劳动结合密切化、被素质教育肯定化为几个阶段的特点。然而在1988年9月20日,国家教委印发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改革)》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切实加强劳动教育,适当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我们可以窥见职业技术教育与传统劳技教育并不是等同的范畴,它受到的重视也不如劳动技术教育,但我们可将其视作职业启蒙教育的一种雏形。我国第一次将职业启蒙教育(或称职业指导)以比较正式的形式提出是在1994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而国外早已将职业启蒙教育明确立法并普及。如英国,在二战后着力恢复社会生产,政府颁布《1944年教育法》,该法强调了在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中加设工业制图、木工等职业倾向明显的科目。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一直是学者研究的摹本。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计教育,把培养对象的范围拓移到1—12年级,企图将他们从“升学主义”的泥潭中解脱出来,转而引向关注个人生计与未来发展的正道。之后于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把学术学习和职业学习结合起来,目的是使高中阶段的学生能给自己规划一条职业道路。这项运动为中等教育和中等之后的教育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使学生跨越迷茫的鸿沟,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

(二)实践中未形成长效机制

我国近年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学术研究并不少,而实际可操作性并不强。东华大学曾对上海地区7所985、211高校的大学生做过调查,结果对于“自己树立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的问题,绝大多数给不出确定的答案。将近46%的学生对就业成才目标方向感到很迷茫,只有18%的学生能明晰自己的目标选择。我国的职业启蒙或职业指导几乎都是在大学才开展,少之又少地见于中学阶段或者小学阶段,且课程很少作为必修课,更无法谈及统一的教育要求。反观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指导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在人生各个阶段都有强调。从幼儿园开始,到义务教育再到高等教育一直延伸到继续教育,其生涯教育的理念与终身教育保持一致。如美国,其1989年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中对小学生该具备的职业能力有明确表述。初中的要求比之小学时更注重与职业世界的联系,如在“对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对工作与社会的关系”和“对职业规划的过程”这三项上,从“认识”的要求提升到“理解”的要求。邻国日本也注重各个教育阶段生涯教育的连贯性,在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上,以为职业生涯做准备为线索呈现出明显的递进性。在大学之前就进行的职业启蒙教育,能为其后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留下继续深入和变化的空间。此外,发达国家的职业启蒙教育社会配合程度高,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有慈善机构捐赠,有企业与之订立发展合同等多种方式以促使学校提高竞争力。而我国的职业启蒙教育局限于学校老师教的模式,依旧采用传统的理论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单一的教育方式使职业启蒙教育课流于形式,无法落实便也无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职业启蒙教育体制。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在国内研究并实施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还不多,仅在上海、北京等地开始探索。而和我国国土面积差不多的美国,在1974年已有9个州通过了实施“生计教育”的法案,有42个州已采取措施推行“生计教育”。英国也于2009年10月推行职业指导计划,率先在曼彻斯特、普利茅斯、约克等7个地区的38所试点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政策设计者可能出于这样一种考虑:认为一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制约其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所以一直未在欠发达地区推广或普及职业启蒙教育。

四、我国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路径

职业启蒙教育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分阶段、多视角、全方位地加以探索,特别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形成三大合力,为职业启蒙教育的顺利开展推波助澜。

(一)政府方面

1.政府政策引领任何制度的改革与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作用。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尽完善,民间公益组织相对稚嫩,绝大多数较重要的机构设置及其专业、行业权威的形成与认可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职业启蒙教育推进过程中,政府强有力的行政体系和行政力量可以提升社会机构的社会认同度。一方面可将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服务经费纳入社会工作财政支持范围,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和创新扶持资金投向青少年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扶持或引进有经验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单位设立服务基地,配备服务标识和必要工作设施。为人民群众参与和接受青少年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服务提供便利条件。职业启蒙教育起源于美国,指的是发现并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职业倾向的教育活动。美国已经通过法律法规、课程设置、特殊节假日和心理分析等方法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完善职业启蒙教育,其经验对发展我国青少年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美国,一些学校定期设立“职业日”。“职业日”那天,校方请各行各业的人到学校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如有警察、律师、营销员、消防队员、拍卖师、运动员等等。学生们学到的并不是什么职业能赚多少钱,而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生存和发展的。2015年5月国务院要求设立的第一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对职业启蒙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政策风向标。总之,政府需要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使一定范围内的人、财、物合理流动,实现资源共享,从而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2.财政经费支持教育改革离不开经费,职业启蒙教育若要行之有效,必然需要一定的经费作支撑。我国义务教育的经费均由各地政府负担,只向学生收取一定的书本费,通常不会有剩余教育经费来支持职业启蒙教育。因此,政府需要对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进行系统规划,增拨教育经费以使教育投入更加合理、平等。美国在教育投入上花重金,1971年,联邦教育总署拨款900万美元,资助各州进行“生计教育”实验;1973年又拨款1.68亿美元推广“生计教育”实验;1977年美国国会众议院还专门通过了一个“生计教育”五年计划,并拨款4亿美元支持其实施。得益于政府的财政助力,美国的“生计教育”项目实施起来才得心应手,教学设施得以完善,各种形式的教科书得以顺利出版,教职人员待遇提高教学热情高涨。

3.法律法规保障发达国家职业启蒙教育体制相对完善的背后,多有着比较健全的法律做保障。例如,日本的《学习纲要指导》,美国的《从学校到就业法案》,瑞士的《联邦职业和专业教育及培训法》。通过立法,能明确职业启蒙教育的地位、政府的责任;明确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范围和条件保障;明确职业启蒙从业人员的资质;明确职业启蒙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等。同时,将职业启蒙教育立法也是我国职业启蒙教育得以铺张开和得以操作化的捷径之选。

(二)学校方面

1.学校课程改革课程教学是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育人质量保障的前提。课程设计与开发最基本的五个要素是课程目标、内容、媒介、活动、评价。首先,学校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学生的天赋、兴趣出发,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职业世界,增强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责任心等方面建设,以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建设。其次,以职业兴趣激发、职业动机培养、职业技能体验、职业规划指导等几方面划分模块设置课程。再次,善于借助职业测评工具,从提升学生的生活职业技术、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和媒体技术三大方面来开发课程。最后,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推进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请社会各界人士开展讲座,以各行业出彩人士事迹为题材,对学生形成职业精神的震撼;通过利用黑板报、校报、广播等媒介的宣传,使学生沉浸在职业启蒙教育的良好氛围之中。

2.教师课堂贯彻课程的几大要素需要通过老师的教学设计加以糅合。首先,教师在教好专门课程的同时要承担“职业咨询师”的角色,向学生普及相关联的职业类别。如语文老师可以向学生说明自己还可以选择从事编辑、主持人、作家这样的职业;数学老师可以向同学介绍金融类相关职业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化学老师可以向同学介绍食品加工行业或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前途。以此为学生创造对职业感知的机会,使其早期便能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利弊权衡。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兴趣挖掘。一个只知道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潜力,看不到学生其他方面闪光点的老师,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悲哀。老师可以留心平时的黑板报是哪些同学在做,然后推荐他们以后从事广告设计之类的职业。而不要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认知,即分数高的去学理科,另一些不得已的选择文科,再剩一批为了高考走捷径而读了艺术。再次,在具体的教学操作方面,教师可以围绕职业这一主题,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传授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让学生都切身参与到职业普及的过程中来,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活动形式可以是话剧、演讲、辩论等,通过学生表现出的职业倾向加以总结,鼓励他们走自己向往的职业之路。

(三)社会方面

1.家长更新观念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是阶段性的,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终身的。学前教育大师福禄贝尔在谈到儿童时期的教育时曾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妨说是在母亲手中。”儿童从被父母生育到被养育,每一阶段的智力唤醒与道德观念都以父母为学习摹本。父母要秉着人尽其力、物尽其用的观念帮助孩子从兴趣、性格、特长等不同方面探求与之相匹配的职业。不要总是信手拈来老一套的说辞,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某些职业的排斥;也不要总拿“别人家的孩子”来与自己家的孩子相提并论,要注重对孩子职业意识的日常引导,让他们懂得“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比如,本身就有职业身份的父母可以与孩子交流自己的职业特点、福利待遇、工作感悟,尽早让孩子了解不同职业对个人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此外,新闻媒体等报道的职业信息也可以让孩子去关注,从生活点滴处培养起他们对职业信息的搜集本领。这样既是对学校职业启蒙教育的补充和延续,也是让孩子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的途径。

儿童启蒙教育方法篇9

>>对蒙台梭利纪律教育思想的思考谈蒙台梭利教育观念对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启示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实施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浅谈蒙台梭利的“工作”理论对幼儿园游戏的启示蒙台梭利教育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下的蒙台梭利教育农村幼儿园引进蒙台梭利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蒙台梭利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浅析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蒙台梭利的内隐学习观对听障幼儿康复教育的启示蒙台梭利教育法给幼儿教师的启示理想人: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蒙台梭利数学教育对培智数学教育的启示浅谈对蒙台梭利教育的认识论蒙台梭利对和平教育的贡献浅议蒙台梭利教育对课改的启示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政治>浅析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思想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浅析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思想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观贯穿着她的整个教育生涯,是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提出了纪律应该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积极、有益的纪律,这种纪律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自由地工作来唤起内在纪律,这种观点对现今幼儿元常规教育仍有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关键词:蒙台梭利纪律纪律教育观

蒙台梭利是一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她的一生都在从事着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许多幼儿教育理念,有着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这套教育理论体系对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纪律教育只是她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但是对她的整个教育的实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试图从纪律的涵义、纪律形成的模式来理解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思想,为完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纪律的涵义

蒙台梭利认为使人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和瘫痪病人一样不动的纪律,不是真正的纪律,而且这种纪律不利于他们自制能力的完善,是压制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表现。我们应该建立真正的纪律,这种纪律应该是以建立一种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有益的纪律和内在的纪律为目标,而不是一个不动的、被动的和顺从的纪律。【1】这种纪律是幼儿发自内心而认同的、遵从的,不是由于外界强迫而形成,是一种能够被幼儿理解自觉地没有任何粗鲁行为的纪律。只有建立起这种纪律,幼儿才是一个有着自我的人,才能逐渐形成规则意识,才能使他们的行为从无序行为过渡到自发的有序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守纪律的人。

二、纪律形成的模式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的形成需要从环境、教师、幼儿自身特点等方面进行考量,纪律的形成要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自由地工作获得初步纪律,并在在工作的过程中形成内在的纪律。有准备的环境

为了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纪律,蒙台梭利制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在家庭环境方面,儿童之间规定了享受“儿童之家”优惠待遇的家长需要履行“家长必须按时间规定把孩子送到‘儿童之家’,保证孩子的身体和衣服都是干净的”、“在儿童教育方面必须同女教员密切合作”等。【2】这些规定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教师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念,创造了一个利于幼儿形成时间观念等纪律观念的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方面,“儿童之家”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纪律思想环境,为了使幼儿能够积极遵守纪律,幼儿在“儿童之家”学会的第一个思想就是能辨别好与坏。教师会观察孩子是否混淆好与不好、坏与不坏的概念,根据幼儿的行为来指出幼儿的的哪些行为需要阻止,哪些行为需要逐渐制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者观察者、引导者的角色。【3】如:幼儿模仿教师收拾玩具时,教师不应该让幼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而是应当借机教育幼儿有序地摆放教具。其次,“儿童之家”的幼儿用以工作的场地与用具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师会对幼儿进行观察,根据幼儿的行为来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以井然有序的座位为例,幼儿的教室会经过精心的布置,并让幼儿明白井然有序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当建立了个性化的纪律后,会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幼儿也能保持秩序。自由地工作获得初步的纪律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工作,而这种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4】她认为纪律通常是通过自觉工作来发展的,而不是来自命令、说教、训诫或奖惩,通过说教之类的方式而形成的纪律,也许会在短时间之内产生作用,但是这种纪律会很快不会起到作用,因为它是外力强迫而形成的,不能让幼儿对纪律形成认同感,也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幼儿自由地选择工作,有利于纪律的形成,幼儿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会集中精力去做,而在做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幼儿的纪律性,我们需要通过给予幼儿的自由来培养纪律性。

蒙台梭利所提到的工作虽然可以由幼儿自由地选择,但是并不是随意的工作,它是指幼儿渴望做的并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工作,这些工作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蒙台梭利认为如果需要教会孩子系鞋带和扣扣子的动作,教师需要将系鞋带和扣扣子的动作加以分解并对其进行分析。【5】当孩子非常热衷于这件件工作的时,他们的激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细心、自动性、创造精神和对同样练习的坚持,这些实质上是表现都是是纪律的充分体现。【6】内在的纪律的形成

蒙台梭利认为内在纪律的形成可以通过不断地重复纪律的概念,让幼儿理解这一概念,并通过自觉工作唤起了幼儿的内在纪律后,通过工作不断地进行练习,并由老师加以监督才能够形成具有持久性的内在的纪律。这种内在的纪律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也是幼儿乐于遵守的纪律,当幼儿自觉地进行练习时,这就标志着幼儿开始自律了,也就标志着内在纪律的初步形成。这种练习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处可见,以一定的方式不断地重复,当幼儿自愿进行的工作,练习几乎每次能成功,幼儿在无形中按照规章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纪律。蒙台梭利会采用“肃静课程”的方式来建立幼儿内在纪律,而教师在形成这一过程中充当一个监督者的角色,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观察,让幼儿有时间和机会去测试自己,去估计自己的力量和极限,【7】当幼儿的行为出现偏差时,要对幼儿进行引导,并要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进行,按照不同层次、分阶段练习,不强制,用说教来达到目的。

三、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纪律观,帮助幼儿形成内在的纪律

在幼儿园,教师首先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纪律观,知道纪律的真正涵义,能够正确地处理好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关系,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过分压制幼儿。教师应该先让幼儿有一个关于纪律的概念,而不是命令式的做法,做到让幼儿真正理解这些纪律,将外在的纪律转化成内在的纪律,帮助幼儿形成内在的、积极的、有序的纪律,而不是纪律的被动者。其次,教师在纪律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充当的是观察者、指导者、监督者的角色,慎用奖惩。教师需要先观察幼儿,了解幼儿,指导幼儿哪些方面的需要加强,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进行,按照不同层次、分阶段练习,不强制,用说教来达到形成良好的纪律的目的,由于幼儿的自制能力较为薄弱,所以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加以监督,才能形成长久的内在的纪律,并且尽量将这些纪律观念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通过游戏、音乐等活动的方式让幼儿乐于遵守纪律,而不应该通过教师的权威来压制幼儿,并要做到慎用奖惩制度,奖惩的作用只是短暂的、表面的,只能在维护外部纪律上起到一定的作用,过度使用奖惩有时甚至会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内在纪律的形成。让幼儿成为真正享有内在纪律的人,能从内在生命中产生的人类的力量、自由的源泉和更大的积极性。

(二)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做好家园的工作

幼儿园常规教育需要幼儿园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创造一个又准备的环境,也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使常规教育发挥到最大的功效,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活动。

幼儿园需要根据幼儿的特点来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园规班规,为幼儿提供一个又准备的纪律环境,建立良好的园风班风,一旦制定出园规班规就要持之以恒地帮助幼儿坚持下去,将纪律意识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如,小班的的幼儿能自己穿鞋子,大班的幼儿能自己穿衣服,并且能够帮助同伴穿衣服;每个活动区规定多少人玩,如果有人想加入需要自行按照规则协商;等等。这些简单易行的规则在家庭中也需要家长加以实施。由于现今社会家庭结构大多是“421家庭”结构或者核心家庭结构,许多幼儿从小被溺爱,规则意识薄弱,需要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的近况,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幼儿建立纪律意识;开展各种关于纪律的活动(如在班级公布栏上贴出关于纪律教育的方法、开展关于纪律的亲子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如何帮助幼儿建立纪律意识。家长则需要配合幼儿园开展的关于帮助幼儿树立纪律意识的工作,主动了解关于常规教育的的先进理念与具体的做法。如,通过从老师处得知信息、阅读等方式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兴趣爱好开展一些家庭活动或小游戏(如,123木头人游戏,谁动谁就要接受惩罚),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让幼儿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力的事情,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以发展纪律意识;积极参与幼儿园所开展的关于培养幼儿纪律意识的活动。尽量将这些纪律教育的方式融入到幼儿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3]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63.

[2]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240.

[4]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240.

[5]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243.

儿童启蒙教育方法篇10

蒙学属于国学。蒙学,启蒙的学塾,相当于幼儿园或小学,是对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蒙学属于国学。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