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开放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8:05

网络的开放性篇1

我们正处于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的新人,需要一大批能终身主动迎接挑战的开放型人才,重新建构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利于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新的德育模式——开放性德育是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逐渐深入,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对接,“校校通”工程顺利开展,使校园与网络紧密相连,为学校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也带来教育革新的新机遇。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使学习者具备了新的特点:个性更易张扬;易结成协作团队;个人表现欲容易实现;认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道德情操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学校德育随之变革已成必然,建构开放性德育成为时代的呼唤。

二.网络环境下开放性德育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网络环境下实施开放性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将德育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教师将确立适应新世纪发展的文化传播价值观,学习基于网络的沟通和交流技能;学校层面将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德育资源,特别是提高校园网络的使用价值;有助于深化高中德育改革,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社会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从而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德育素养,满足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需要。

2.理论价值

为网络环境下开放性德育的广泛实施提供实践参考经验;开放性德育的研究与德育现代化相联系,探索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德育体系。

三.网络环境下开放性德育的内涵

开放性德育是在开放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主体性为活动特征,以学生的主动发展、勇于创造、形成健全人格为目标的一种德育实践模式。其基本内涵有:在指导思想上,开放性德育强调以开放教育思想为指导;在价值取向上,开放性德育强调由说教、灌输等被动接受型德育向实践、体验等主动发展型德育转变,把德育还给学生,让德育充满生长气息;在培养目标上,开放性德育强调培养和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在德育过程中,开放性德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把德育还给学生,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网络环境下开放性德育的实施途径

1.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以网络互联。

德育活动要打破“课堂”、“学校”的限制,向课外、校外扩展,有效利用自然、社会中的广泛教育资源,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网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沟通家校联系,视家长为学校“教育产品”的消费者,主动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借助“家长委员会”,建立起通畅的学校——家庭双向的信息反馈渠道,倾听家长的呼声,接受家长的监督和批评,使学校和家庭教育一体化。

2.环境、学科、活动三方联动,以网络为支撑。

实现三方联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学科教学和德育活动中要创建开放的人文环境,建立相互尊重、情感融洽、人格平等的人际关系,营造民主、友好的氛围,让学生感到身心愉快。老师既是可亲可敬的良师,也是慈祥和蔼的兄长,用亲切的语气说话,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以朋友的身份参与讨论,使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时能积极地想、积极地说、积极地做,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网络环境下开放性德育的评价体系

利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德育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数字化德育评价方案,成为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多类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全能体系。着眼于全面性、发展性、激励性,改革评价的方式方法。(1)评价因素的多元化,变单纯的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变单纯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评价,变单纯的他人评价为自评为主,自评与他评相结合。(3)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变单纯的等级评价为口头评价与等级评价相结合。

网络的开放性篇2

一、内容的开放

教师既要保证活动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又要保证内容的可供选择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经常建立“课题超市”、“课题菜单”等,由学生自由选择课题,进行专题研究或体验活动。我把这节课的内容分成“月球奥秘知多少”、“探寻月亮运行情况”、“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我是月球小专家”四大版块,供学生们选择。

这节课的地点安排在计算机房,整个机房有56台电脑,不但相互联成局域网,而且直接与因特网相连,学生一人一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网络环境构造的是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相对于课堂上要小,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自主权比较大,学生也可以从网络上收集到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拓宽知识面;还可以收集有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保证自己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搜出来的网址和资料特别多,学生就是花上几天几夜也看不完,这样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和学会多少知识同样重要,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这也是信息时代衡量一个人能力的一种标准。

二、过程的开放

要求学习的过程应是动态的、变化的。学生的活动表现、活动需求应是调整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

同学们在网上搜寻时,常有同学把自己碰到的困难通过网络教室的深蓝易思软件向其他同学请教,相互探讨;也有同学则将自己感兴趣,认为是精彩的信息通过信息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如第三小组拟定课题“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并搜集了相关内容:各民族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谜语、音乐、绘画,还有与月亮有关的民风民俗、风景名胜。给大家,与大家交流,供同学参考。

经过将近20分钟的网上搜索、交流,学生们基本上都完成了各自的任务,并把自己找到的有用网页、资料存在共享文件夹中,把问题的答案写到了活动方案纸上。有的同学还浏览了其他同学从网上下载的资料。

集体交流开始了:每个组的汇报人都像一位节目主持人,先把自己组找到的有用网页,用大屏幕展示出来,并把其中的有用内容采用文字块的形式凸现出来,然后逐一表明自己的观点……其间有争论,但更多的是掌声。

三、空间的开放

指利用网络把以往固定的空间(教室)变为弹性的空间。打破单一的“课本空间”,进行网络形式的虚拟漫游。

由于是初次利用网络进行课堂教学,我还是与学生一起讨论,给这节课的四大版块分别确定关键词,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网上漫无边际地找,一节课毕竟只有四十分钟,学生上网找需要的知识,毕竟还不熟练,以后如果进行的多了,就没这个必要了。因为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因此我采用分组分块进行的办法,把以上内容分给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要求:用www.Google.com和www.baidu.com搜索引擎进行网上搜索,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交流搜索结果,认为有价值的,就将资料下载到硬盘中,存放在公享文件夹中。

明确了学习的方法和任务后,同学们很快进入因特网,进行自主学习,纷纷进入一些天文网站,如:上海网上天文台http://www.astron.sh.cn、天似穹庐http://skyo.lamost.org等等;有的还进入通过搜索得到的有关“月球奥秘”的一些网站,如世纪家园http://www.astronmy.533.net;月亮网站http://www.moon.com.cn有的同学查到了月球的几大谜团;有的同学则搜到了有关月亮的文献记载;有的搜索到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还有的下载了许多赏月佳对、抒月诗歌…。同学们已经完全超越了时空,在网络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而此时,作为教师的我,始终穿梭于学生之间,和他们一起,对他们的学习给予必要的指导,但这种指导多数是操作方面和技术方面的,当然,由于网络上的信息非常丰富,容量特别大,学生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迅速进行归纳概括,往往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不能形成知识体系,这时教师就要充分体现主导作用,或启发学生交流讨论,或进行示范性的概括,或在课件中列出要点,然后再让学生总结。对于知识概念和规律的概括,则更多地是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得出。

四、评价的开放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活动结果的表现形式要具有多样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知识概述,诗歌诵读,调查报告,图片说明等。二是活动得出的结论要具有多样性,既可以得出统一认识,也可以保留多种意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既可以形成完整结论,也可以留有一块空白。

经过集体展示与交流,同学们对“探索月球奥秘”的有关知识都已经了解的一清二楚,笔记本上也记得满满的。我及时对各小组进行简略的评价,一般以肯定为主,并对前面所提的几个问题,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也作了适当的点评,特别对本节课的知识性问题,作了系统的总结。最后利用事先做好的网络课件,启动在线评价,不同的同学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试题库,试题则采用电脑随机抽题,在线评价,使学生及时明白自己在这堂课中掌握了哪些知识,还存在哪些不足。估计不少同学心中还有一些疑问,教师再向同学推荐几个比较好的网站,供同学们课后进一步查询,以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师生关系的开放

在人格上,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相与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角色上,师生应视活动的需要而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是合作学习者、咨询者,也可以是协商者、促进者。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本着“分工协作”的原则,扮演不同的角色。

不难看出,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主要适宜于:不便通过参观访问进行探究的,或仅靠讲解、阅读等方式较难掌握的教学内容,像“月球的奥秘”,我们的学生虽然能从书上获取解释,但觉得很抽象,深不可测,而网络上记载的“月球的奥秘”,不仅有文字图片介绍,还有动画制作,学生有直观感受,学生看了有亲近感,较易认同与内化。

运用网络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堂教学,能够使教学从教师传授为主,转变为学生主动查询、探究为主的教育,教师不再是讲台的“圣人”,课堂的主宰,而是过程的组织者,辅导者,服务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线索,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单一的学习行为转变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一切还有待于我们的继续探索。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学校教育所能给学生的知识不过是沧海一粟。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惟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新理念。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打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开创更有活力、更加丰富多彩的语文“大世界”。

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黄伟《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中的误区辨析》《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年6月

[3]丁兴富等译《网络教育---教学认知发展新视角》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

网络的开放性篇3

关键词:开放教育;网络平台;资源应用

如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网络化的社会,很多的信息资源都是通过网络传播。成人院校根据学员学习时间的特点,让学员充分运用更多的网络资源信息,来扩充知识和增长见识,是目前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开放大学网络平台建设分析

1.开放大学网络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开放大学是终身教育体系中新兴的成人教育学校,充分利用网络形式为学员搭建学习平台尤为重要。搭建网络学习平台,能为成人学员提供终身学习资源,更可以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为学员提供资料查阅以及学习生活的帮助,很好地解决了学员学习与时间的矛盾。

2.开放大学网络平台建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在进行网络平台内容建设时,首先应注意丰富网络平台的内容,实现网络开放平台内容的多元化;其次注意网络平台的层次性,使网络平台更具有条理,便于学员对网络信息进行查阅;第三,网络平台建设简单化也是构建网络开放平台的一个重要目标。对开放大学来说,进行网络开放平台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中发展改进,达到多元化、层次化以及简单化的目标。

二、开放大学网络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未能掌握好开放的度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在进行开放大学网络平台建设中应当把握好网络开放的标准。但是,在我国开放网络平台的建设当中,往往无法掌握好开放的度,这就使学员在浏览网络平台信息时会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干扰,产生负面影响。

2.开放性的内容不全面

在进行开放大学网络平台建设时,一般会出现网络平台开放内容不全面的问题。大多数学校对一些学术网站的开放程度无法满足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需要,一些权威的学术网站会对文件下载与浏览收取一定的费用,这就给学员进行学习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所以,学校应当做好这方面的网络平台开放工作。

3.开放平台的使用缺乏一定的管理

我国大学开放网络平台建设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在目前大学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往往缺少网络平台管理制度,无法使网络平台正常有效地运行。在网络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系统漏洞,造成有些人通过网络平台的信息进行一些牟利活动。如将网络平台上的课件或文献等上传到其他网络平台进行获利,这是由于在建设开放大学网络平台的过程中缺乏约束力造成的。

三、开放大学网络平台建设的探究

1.开放的标准要掌握好

在进行开放大学网络平台建设时需要掌握好开放的标准,对所上传的文件、视频等进行严格的筛选工作,保证网络平台上信息的积极健康性,保证学员能够正常学习使用。将一些不良信息抵制在外,防止不良文化入侵网络平台,影响网络平台的正常运行。

2.网络平台工作的开展

开展网络平台工作,首先应当加大对网络平台的建设力度,积极鼓励、引导各高校进行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工作。同时还要做好网络平台建设的宣传工作,扩大网络交流平台的影响力,让校园内的教师以及学员熟知网络平台,并进行有效利用。网络开放平台是一个供学校内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的平台,加强对网络平台建设工作的开展,不仅为教师以及学员的学习提供了帮助,更加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3.网络平台的管理

加强对网络开放平台的管理工作,是进行网络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将网络平台的秩序管理好,才能够使网络平台的作用发挥到最好。因此,在进行网络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应当首先制定好网络平台的运行规则,譬如制定网络平台的文件上传下载规则,保证网络运行的流畅性。

建设开放大学网络平台,能够为教师以及学员提供更好的交流学习平台,有利于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建设开放大学网络平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对网络平台的建设存在着巨大的阻碍,影响网络平台作用的正常发挥。本文对开放大学网络平台建设相关方面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今后网络平台的建设提供帮助,为成人学员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宋扬.有关开放大学网络平台的建设探究[J].科技展望,2014(23).

[2]郝莹.建设高水平的开放大学信息化网络平台[J].青春岁月,2013(23).

网络的开放性篇4

网络新闻以网络为传播平台。一方面,网络传播的特点势必影响着网络新闻编采特点;另一方面,网络新闻在编采过程中也要时时刻刻注重网络传播的特点,只有这样网络新闻才能更好地发扬技术带来的优势,才能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形式,有独立存在的理由与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本部分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分析、以及网络编辑与传统媒体编辑工作的对比研究,探索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开放式规律。以下各部分的论述都将建立于这一基本规律之上。

一、网络传播特点分析

关于网络传播的特点,目前存在多种解说。

例如:有将网络媒体特点归结为:1)超越时空限制;2)海量信息;3)多媒体;4)交互性;5)小众化(实质上强调的是个性化服务);[1]有将网络传播特点归结为:1)传播主体多元化;2)传播方式多媒体;3)传播关系的交互性;4)信息接收的个人化和主动化;5)信息传播的快捷性;6)传播内容的广泛性;7)传播环境的全球化;[2]还有将网络传播特点归结为:1)交互性;2)海量性;3)即时性;4)超文本信息检索方式;5)媒体个人化;[3]

将散见于各报章、论著中的表述归结起来,尽管各方表述在选取词汇与着重要素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在网络传播的基本特点方面,大家还是有一定的共识。简言之,就是普遍承认网络传播在如下方面拥有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特点:交互性、海量性、多媒体、即时性、个人化、超文本等。

1)交互性:传统媒体将信息单向传递给受众,网络传播则提供一种双向传输的信息渠道。用“逻辑拓朴结构”(它是描述不同网络系统中信息传输逻辑过程的方法)分析,传统媒体的逻辑拓朴结构是星型结构,即中心制作,四面传输。其特点是1)中心节点:报社、电台、电视台是传播中的唯一信息来源;2)单向流动:信息由信息源向终端点“受者”流动;3)终端点彼此孤立,没有联系;4)中心节点批量复制同样信息,单向传诸终端点。这种结构使得传统媒体基本上只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什么样的信息,受众只能照单全收,形成了“我传你受”的传播定势。网络媒体基于完全不同的一个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网络传播的逻辑拓朴结构是环形分布式的,其特点为:1)拓朴结构中无中心节点,每个节点都可向其他节点发送信息成为信息源;2)双向流动:任何节点都可以向发送信息的节点传回反馈信息;3)网络各节点之间不是孤立的,任意两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信息交流;4)任意两点间的交流路径不只一条。采用这种逻辑拓朴结构的网络传播本身就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这使得传受双方较之传统媒体而言,双向交流的发生更为经常也更为深入。[4]

2)海量性:因特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世界上任一时间任一地点发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信息被广泛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它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它可以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技术创造的电脑网络时空,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包揽;此外,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使得网络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断;其次,由于数据库的存在,得以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正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海量特点。

3)多媒体:报纸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借助声画播放节目。网络媒体则兼容了文字、图表(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发送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手段。受众也有了众多的自由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有字无声、有声有像、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

4)即时性:报纸使用纸质媒介传递信息,传递速度受制于交通手段和零售环节;广播电视采用无线电磁信号的形式,由于受到信号传输覆盖面的限制,传输范围之外的地方还需其他手段帮助来获得信号,增加环节会大大影响传播速度;网络新闻传播的载体是光纤通讯线路,光纤传递数字信号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瞬间可达世界上任何地方,从而在技术环节上保证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即时特点。此外,传统媒介需要制作周期,有截稿时间的限制。而网络新闻传播则不受此限,新闻稿件可以随到随发,24小时不间断发稿,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的一切。

5)个人化: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曾指出:大众传媒应该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网络传播的个人化特征非常明显,技术带来的优势可以使得受众从容地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在各类数据库中“各取所需”;受众还可以自由的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以及媒介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作为网络传播另一端的传者也可用一种“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为他推送信息的专门化服务。信息的传播在网络中显得个性张扬、特色鲜明。

6)超文本: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传播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超文本,与用字符串来表达,以线性形式进行组织的传统文本信息的处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它不是以字符,而是以结点(node)为单位组织各种信息,一个结点是一个“信息块”,结点内的信息可以是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或其组合;它的信息在组织上采用网状结构,结点间通过关系链加以链接,从而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它对信息的存储可以按照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处迅速跳到另一处,打破了原文本系统只能按顺序、线性存取的限制,可以方便灵活的检索。超文本赋予网络传播许多优势,比如说,形成网状的复杂信息结构,系统能按不同查询条件链接,从而使网络传播拥有强大的检索功能;此外,它有良好的编辑功能,可以进行多窗口编辑,使得网络编辑可以方便地容纳更多元素。

二、开放式------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

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新闻编辑工作而言,除了共同遵守的诸如宏观的“把关”、“发言”以及微观的“文稿(声像)通顺”、“节(栏)目整体感强”等编辑规律外,它们还有各自突出的、根本的特性,比如说,报纸编辑突出“版面和谐”,广播编辑强调“口语化、符合听觉规律”,电视编辑则非常重视“声画合一”。正是这些特性构成了不同媒介的不同编辑规律,那么网络新闻编辑的根本特点、基本规律是什么呢?

网络是一个平台,它本身可以容纳报纸、广播、电视的所有的传播功能,因此,可以说,在网络新闻编辑中,如果偏向文字(如网络报纸)则要重视“版面和谐”、偏向声音(如网络广播)则要重视“口语化、符合听觉规律”、偏向声像(如网上电视)则要重视“声画合一”。从这一角度讲,网络新闻编辑要遵循传统媒介编辑的所有规律。但是它有没有自己的规律呢?有没有自己区别与他者而独享的又是最基本的规律呢?

本文认为,除去一切表象的呈现,更深入研究网络新闻编辑,我们发现“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是渗透到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各个环节中的一条主线,它是网络新闻编辑区别于他类媒体编辑工作的一个基本特点。

因特网实质上是一个时空开放的网络空间。正是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最大限度开放”赋予网络传播以“交互性、海量性、即时性、多媒体、个人化、超文本”等众多特征。通过对网络的这些传播特征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开放式”是它们共有的也是最基本的特性。所以,笔者以为,如同报纸的“版面和谐”、广播的“口语化、符合听觉规律”、电视的“声画合一”等为上述媒体的基本编辑规律一样,“开放式”规律是网络媒体的基本规律。

这里指出的“开放式”包含三个层面:时间层面的开放、空间层面的开放、技术层面的开放。下面我们依次对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海量性、即时性、多媒体、个人化、超文本”6大特征进行分析:以此论证“开放式”规律是网络媒体的基本规律这一命题。

1)交互性:交互性包含“一人对一人、一人对多人、多人对一人、多人对多人”的传播方式。交互的形成正是时间层面、空间层面上的开放性带来的。时空开放,从而可以实现“此时与彼时、此地与彼地、此人与彼人”的共

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传播,时空的开放赋予传播更多的深度与广度。2)海量性:海量性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网络传播实现了地域上的全球覆盖(这是空间上的开放性导致的);其二、网络传播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存储(这是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开放性导致的-----网络传播可以横向容纳世界各地的所有信息,巨大的数据库可以纵向容纳历史信息);其三、网络传播中信息存储的质的多样性(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可以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存储,这是技术开放性带来的结果)

3)即时性:得益于技术带来的优势,因特网可以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实现信息的“瞬间”传输,传播速度快、时效强。时间上的开放性是新闻即时传播的前提与保证;此外,每一个网民都是一个新闻线索提供者,也是新闻者。“地球上没有一家报社、广播公司或电视机构有实力把他们布置到世界上所有的地区,去应付突发事件”[5],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传播即时性的前提正是在于“空间上的开放性”。

4)多媒体:网络传播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组合的多媒体传播,这正是技术开放性带来的直接成果。技术的开放增强了网络本身的容纳力,技术的开放延伸并调动了人类的各个感觉系统。

5)个人化:个人化特点意味着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时收看”(时间上的开放性)、“可以自由地选择世界各地、古往今来的内容”(时空上的开放性)、“可以自由地选择接收模式(有声有像或有声无像或图文并茂----不同媒介功能的任意组合)”(技术上的开放性)。正是时间、空间、技术上的开放性使得“个人报纸”、“我的新闻”等个人化的传播得以实现。

6)超文本(超链接):超文本(超链接)本身就是技术层面上的一种开放模式。超文本的文本构成模式与超链接的传播结构使得信息检索得以时间、空间全方位开放,从而轻松实现了“此时或彼时”、“此地或彼地”、“共时或异时”、“同步或异步”的查询功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网络传播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开放式”,正是“开放式”这一特征,使得网络传媒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征、不同分布的各类受众的多样、动态、个性化的需求。这决定着,网络新闻编辑也要遵循开放式这一基本规律,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所涉及的“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等都应是基于“开放式”这一规律之上的。

[1]参见:张海鹰、腾谦编著《网络传播概论》第77页----第8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2]参见:雷跃捷、辛欣主编《网络新闻传播概论》第54页---第70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3]参见:《网络季风丛书:人人都是国王》,山东文艺出版社]

网络的开放性篇5

论文关键词:网络社会;道德危机;成因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为人们开辟了一个极大开放和自由驰骋的空间—网络社会,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但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严重的伦理道德问题。在当前的网络社会中,网络欺诈、网络色情、网络病毒、网上侵犯知识产权、网上侵犯个人隐私等不道德现象大量出现,严重影响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而且带来了人际情感冷漠、人性异化等问题,可以说,网络社会正面临道德危机。如何实现网络技术和网络道德的协调发展,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消除网络社会的道德危机,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社会,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探求网络社会道德危机的成因,是解决网络社会道德危机的基本前提。本文试从网络社会本身的特点、网络社会运行的现实背景、网络主体的人性心理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网络社会本身的特点来看

(一)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导致道德约束力的弱化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是现实的,交往面相对狭窄,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以家庭、家族、邻里、亲友以及充分放大了的家庭—国家的方式存在和维系着,在一定意义上说,人们是在一个“熟人社会”进行交往,交往的对象都是熟识的人。慑于道德他律手段的强大力量,以及长期形成的道德氛围,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遵守着既有的道德规范。而在网络社会这一虚拟空间中,网络行为具有了“数字化”或“虚拟化”的特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依赖现实的各种条件,也不再需要真实的身份,通过计算机终端,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个符号。人们上网进人网络社会就如同去参加一场假面舞会,“在这个舞会上,我所面对的‘你’和‘你’所面对的‘我’都消失了,我们都成了似曾相识的‘他人’”。在网络社会中,一个“在线交谈”中自称是妙龄少女的网络行动者可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而与之交谈的“英俊少年”可能早已是不惑之人。

而且,一旦进入周围没有熟人的公共社会,那条由熟人的目光、舆论和人际情感筑成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即使一些“私德”尚可的人,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也往往表现不出应有的公德。相反,“反正没有人认识我”这种意识,恰恰成为一些人无视公德的最好借口,似乎只要避开了对自己有实质约束力的监督、管理者的目光,干什么都可以。更有甚者,把网络社会视为“道德的真空”,认为“在网络世界里只有能力的高低,没有道德的善恶”。在网上,父子对骂、优秀的学生在网上行骗、语言粗俗等现象屡见不鲜。他们把人之为人的起码的“底线伦理”都抛弃了。

正是由于网络社会的虚拟性,类似于传统“熟人社会”中道德他律的种种“外力”,在网络社会中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作用,导致道德约束力弱化,造成道德危机。

(二)网络社会的开放性结构易引发诸多伦理道德问题

网络社会的结构与现实社会结构具有十分不同的特点。现实社会采用的是一个由下往上机构逐渐减少而权力却逐级集中的纵向的金字塔式结构,每一个基层组织的运行都服从于更高一级的指挥和命令,总体的社会结构必须依赖于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机构。而网络社会采用的是离散结构,它是开放的、松散的,不设置一个国际性的中央控制设备或中心,所有的计算机都处于各自的中心地位。应该说,这种结构对于避免网络系统的崩溃,保证网络系统的良好运行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网络社会的这种开放性结构易引发诸多伦理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

1.网络的开放性使个人隐私保护更加困难。在网络社会,除非人为去封闭,不会有人生活在信息孤岛上,个人的姓名、性别、身体状况、家庭状况、财产状况、社会生活背景等有关个人隐私的各种资料在计算机及网络中都用一连串的符号来表示。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与这些符号的通用性的特点构成了对个人隐私保护权的严重挑战。甚至可以说,在一个如此开放的信息网络社会里,真正需要考察、真正难以做到的是:人们如何能够在必要时“封闭”起来,以保守真正属于自己的秘密。

2.网络的开放性使侵犯知识产权更加方便。信息技术和网络的飞跃发展,使信息的复制、传播变得非常简单和便捷。又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网络的资源共享性,人们可以任意下载大量的信息和服务。于是,通过网络非法复制、使用他人的科技成果,侵犯知识产权等不道德行为随之产生。网络的开放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3.开放性使网络面临严峻的安全威胁。开放性是网络产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开放的网络却随时面临来自网络病毒、网络黑客的安全威胁。从理论上说,网络的安全性与其开放程度成反比,最安全的网络是自我封闭的网络,但这不符合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原则。

4.网络的开放性使道德冲突加剧。互联网是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在这里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任何意见。网络的开放性使人们很容易在网上交流,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各家各派的学说在网络上自由碰撞,使网络文化以几何级数的形式发展。在网络中各种各样的道德观相互并存、交互辉映。但网络的开放性也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道德冲突加剧。

二、从网络社会运行的现实背景来看

(一)人们对网络社会的认识存在误区

1.人们对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存在误解。把虚拟混同于虚幻与虚无,因此对网络社会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现实社会,许多人还没有真正地把网络社会视为人类的新的生存空间,由此导致了人们对网络社会道德问题的不同态度。有人认为,网络社会是虚拟的、非现实的,也就是说是虚幻的、想象的、不存在的,我们没有必要对网络道德问题大惊小怪。但是网络社会虽然是虚拟的,但并不是虚幻的,它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它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也是实实在在的,我们不可能漠视它。也有人认为,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它的虚拟性,因此解决网络道德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关闭网络,这样就一劳永逸了。但是,网络本质上是开放的,开放性是网络的根本特征,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关闭网络意味着消灭网络,我们不可能因噎废食,不能为了网络空间的道德问题而拒绝网络,因为它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2.信息崇拜误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对信息的依赖与日俱增,他们的工作、学习甚至生活都越来越离不开信息,信息己成为现代人新的崇拜对象。网络道德危机的出现就与信息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谁对网络环境的破坏程度越大,人们越容易认为他对信息操纵能力强,水平高,从而推祟他、敬仰他。“信息崇拜”者使网络环境下的一些破坏行为反而成了英雄壮举。美国学者西奥多.罗斯扎克在《信息崇拜》一书中就曾全面、深人地揭示信息崇拜的负面效应。罗斯扎克在充分肯定计算机技术的积极意义的基础上,提醒人们警惕“信息崇拜”的负效应。他指出“信息被认为与传说中用来纺织皇帝轻薄飘逸的长袍的绸缎具有同样的性质,看不见、摸不着,却倍受推崇”。“如同所有的崇拜,信息崇拜也有意借助愚忠和盲从。尽管人们并不了解信息对于他们有什么意义以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信息,却已经开始相信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周围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成为信仰时代的‘真十字架’:救世主的标志了。

(二)网络法律和制度不健全,网络管理困难

正如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形容的,“我们的法律就仿佛在甲板上吧哒吧哒挣扎的鱼一样。这些垂死挣扎的鱼拼命喘着气,因为数字世界是个截然不同的地方。大多数的法律都是为了原子的世界、而不是比特的世界而制定的。网络社会是一个与现实社会不同的新的生存空间,现有的法律和制度在网络社会很难发生效力。网络的非中心化、可匿名性特点,使得一些网民抱着“我是百姓我怕谁”的心态,在网络上尽情地放任自己,肆无忌惮地从事各种网络行为,而直面现实社会的法律和制度无所畏惧。同时,又因为适应网络社会的法律的制定面临许多新的难题,其中涉及到许多法律界定难以进行:一是法律主体难以确定。在网络社会,任何个人、单位、组织都可以以非真实的多个身份上网,“网上”、“网下”相去甚远,难以界定。二是法律责任及其程度难以界定。如,一个人利用网络上的黑客软件,轻松地窃取了有价值的信息,那么提供黑客软件的网站要不要承担责任、该承担多大的责任。三是法律规范难以统一。不同的国家对道德、犯罪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规定,互联网上很难形成通行的国际法规,网络管理也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法度。道德一旦失去了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网络社会的道德危机就有可能越来越严重。

(三)道德评价上存在双重标准

由于对网络社会的认识不足,或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过分崇拜,人们在对待互联网中的言论、行为时,采取了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伦理道德评价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道德问题的深化。比如在对待黑客与盗贼、电子公告版(BBS)与大字报等问题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社会的黑客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盗贼,他们往往在网民不知道的情况下进人网民的电脑(即网民的“家”),或大肆破坏,或任意盗取信息。但是在对待黑客与盗贼的问题上,人们却采取迥然不同的态度。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盗贼,人们恨之人骨,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而对于黑客,人们却表现出太多的宽容,甚至是敬佩、崇拜。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人遭受偷窃了,无疑会赢得众多人的同情,但在网络空间,当某公司的计算机系统被黑客闯入攻破时,社会的同情心有时并没有放在被害者身上,反而对黑客的行为报以敬佩。也正因为如此,黑客们乐于公开自己的黑客身份,并公开集会讨论交流。在互联网上,各种有关黑客的专门网站比比皆是,在众多的综合网站的BBS上,有关黑客的讨论也随处可见,以高学历、高智商人群为主的网民可以在此相互学习、交流破解他人计算机系统的方法,并且以自己高超的破解技术为豪。而与此相反的是,盗贼受到社会的唾弃,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超计算机技术的人决不会因自己是盗贼而自豪,更不要说是公开自己的盗贼身份了。

同样,人们对网络空间的BBS、聊天室与现实社会的大字报也持不同的态度和评价标准。BBS,聊天室号称无纸化的大字报,任何人都可以尽情地发表各种各样的言论。比起现实社会中的大字报,BBS、聊天室在许多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影响程度、广度、方便快捷的程度及隐蔽性均大大超过现实生活中的大字报。有些言论不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公开发表,但在互联网上却能发表并能长期地保存下去。由此看来,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BBS、聊天室也给予了极大的宽容与放纵。并且,许多学校和网站都纷纷开辟出BBS、聊天室。众多的BBS,聊天室构成了网络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人们对网络行为的宽容和放纵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不道德行为的蔓延,既而导致道德危机。

三、从网络主体的人性心理来看

(一)人际交往的“伪装”心理

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生活在社会上必须与他人进行交往、交流。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类最难以忍受的就是孤独。而人们在交往中,受许多因素(诸如一个人的喜好、脾气、性格、文化程度、修养水平等)的影响,或多或少地都要对自己进行一些“装扮”,扮成能使他人喜爱的,使他人能够接受的一种心态、形象去与他人接触,以使交往顺利进行,于是人际交往就带有了“面具性”。网络化使得人类这种交往的“面具性”通过电子时空的放大而更具戏剧性、伪装性,从而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

(二)侵略和占有心理

现实中的人,同时具有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双重属性,这样在人性心理中就本能地具有侵略性和占有欲,只不过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碍于各种伦理道德规范,以及现实社会中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人们不便过于表露,而且总是不断地对自己进行修养来抑制人性中一些本能的需要和欲望。然而,在虚拟社会中,人们可以“相逢对面不相识”,可以不谋面而进行交流、交往,因而表现得非常自由,人性中那些本能的需要和欲望就显露出来,难以控制。这也正是网上“黑客”猖撅的一个主要原因。电脑“黑客”们利用自己丰富的计算机知识,突破系统设置的安全保护,在未取得授权的情况下擅自闯人别人的计算机系统,以实现自己的侵略欲望和自我满足的占有欲望。

(三)宣泄压抑的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宣泄压抑的心理需要,人只有把压抑在心里的一些需要、一些郁闷的情绪都宣泄出来,才能使人性得到健全的发展,才能使人心情愉悦,身心健康。对任何一个社会人而言,他在现实生活中都可能会遇到挫折,产生不满情绪而感到郁闷。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可能随时随地发泄自己的郁闷心情。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安全地进行宣泄的场地,人们可以尽情地、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宣泄工作生活中带来的压抑。然而,网络社会的特殊环境很可能使人们更加肆无忌惮、裸地释放自己而不计任何后果,由此也带来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

网络的开放性篇6

〔关键词〕神经网络;政府开放数据;网站评价;美国;Bp算法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9.003

〔中图分类号〕G203;D63-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9-0016-06

〔abstract〕thispaperbuiltanindexsystemforevaluatingthegovernmentopendatawebsitebasedonthestudiesaboutgovernmentwebsiteevaluationandgovernmentopendataevaluation.Bytaking20americanrepresentativegovernmentalopendatawebsitesasasample,thispapergottheindexdataandscorebyexpertsandobtainedtheoverallevaluationresultsthroughBpalgorithmofneuralnetworktocomparetheexpertsscoresforgettingtherequirementoferrorprecision.Soitcouldtestandverifythefeasibilityofthiswaytoevaluatethegovernmentopendatawebsiteandcouldsupplyascientific,rapidandaccuratesystemtoevaluatethegovernmentopendatawebsiteinthefuture.

〔Keywords〕neuralnetwork;governmentopendata;websiteevaluation;america;Bpalgorithm

政府数据是由政府部门或者政府相关机构在管理公共部门得事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与信息。开放则意味着政府部门将这些数据与信息公开,并可以为任何人所浏览、下载和使用。政府开放数据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文件、部门报告、公共注册信息、气象、科研等基于公共目的产生的信息与数据。大数据时代,政府开放数据主要通过开放数据网站实现数据的开放,由此便于用户无碍的查询、检索和使用数据。因此,政府建立并完善开放数据网站,能够有效的提高政府行政办事的公平性和透明性,方便公众监督政府行为。

自2009年美国首先建立了政府开放数据网站――Datagov,目前,该网站已经了逾127113项数据集,并不断有新的数据加入。其数据涉及20个主题,且可以通过各种分类进行排序。截至目前为止,美国已有40个州、48个市、县推出了开放数据网站[1],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对比来看中国的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成立的时间较晚,网站内容和功能的建设都存在较大的提高空间。学者钱晓红等对比了美国、欧盟、英国政府数据开放网站的建设现状和现有的问题,认为我国网站还有大量基础性建设工作需要完善,比如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合理的元数据结构、服务功能等[2];侯人华等以美国政府开放数据网站为例,从数据管理的视角,对数据的特点、采集、管理、利用以及优势这5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本国的网站建设提供借鉴[3];陈美从数据保障机制着手,分析了美国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方式完善数据,建立保证体系,从而实现政府开放数据共享,为我国发展政府开放数据网站提出了建议[4];可见,大多数学者都通过对比研究的方式,将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等国政府开放数据网站的发展历史、现状、特点、优势等作了描述性的分析,从而为提高中国政府开放数据网站水平提出意见。但是,较多的研究都集中于定性分析,缺乏从定量的视角客观的解析美国开放政府数据网站现状,而且这种对比研究没有一套标准的衡量体系,不具有全局观,因此研究出的结果也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基于此,本文综合借鉴前人评价政府网站以及政府开放数据的评价研究,首先确定评价政府开放数据网站的体系指标。再以美国20个地方政府开放数据网站为样本收集定量和定性指标的数据和专家总评结果,在此基础上利用神经网络的Bp算法确定总体的评价结果,与专家打分结果进行比较,从而验证了该方法应用于评价政府开放数据网站的可行性,为今后评价该类网站提供了科学、迅速、精准的评价体系。同时也构建了一种综合的、应用广泛的评价政府开放数据网站的体系。

1政府开放数据网站评价体系构建及评价过程设计

11神经网络法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s,简写为anns)也简称为神经网络(nns),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领域兴起的研究热点。它的工作原理是仿照人脑的运作模式,具有并行处理机制和学习、联想、记忆等功能和强大的容错能力,这使它在环境知识的获取与处理中表现得相当出色,从而受到各学科学者的关注。Bp神经网络模型是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一种,是一种通过多层结构来解决非线性问题的算法,这多层结构包括输入层、若干个隐含层和输出层[5]。本文构建四层网络结构,采用四层前向Bp神经网络结构,包含两个隐含层,一个输入层和一个输出层。将训练样本输入网络进行运算,采用梯度下降法对Bp网络进行训练[6],直到系统误差符合指定要求后,所得到的网络模型便是所需要的政府开放数据网站评价模型,文中基于Bp神经网络的政府开放数据网站评价,训练神经网络并计算训练误差方法如下:

12评价指标选取及体系构建

合理的指标选取是评价一个网站的重要前提,但是关于政府开放数据网站评价体系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因此,笔者将综合前人评价政府网站的评价体系,因为政府网站和政府开放数据网站都是政府举办的信息公开,资源共享的服务性质网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并且结合政府开放数据的评价特点,总结一套适合政府开放数据网站的评价体系。

CoraSioKuanLai等以用户接受和满意的视角构建了评价政府网站的四维度测试模型,包含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感知效率和社会影响,并对464名测试者进行问卷测试,通过技术接受模型检验,认为社会影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7];Freidapalma等从系统质量入手评价政府网站,通过对比韩国政府网站和伯利兹城网站在网站性能、网站可达性、隐私保护及安全方面的差异,对伯利兹城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提高政府网站建设水平提供经验[8];aVetrò等认为评价政府开放数据可以从可追溯性、价值性、延迟性、完整性、规范性、可读性和精确性方面考虑,并建立了一套数据集评价模型[9];国际开放政府工作组经过会议研究认为,政府开放数据从数据的特点出发,应该具有及时性、全面性、原始性、可获得性、机器可读、非歧视性、非专有性、无须授权(涉及隐私、安全和特别限制的除外)等特性,因此评价政府开放数据应该满足这原则[10]。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本文建构了5个维度下16个评价指标,这5个维度分别是网站规模、网站性能、网站体验、网站内容和网站影响。网站规模体现了网站资源丰富程度,它的投入大小会直接作用于用户的线索效率,是评价任何网站必不可少的要素,通过网站总页面数、网站总链接数、web对象数量来进行评价。网站性能体现网站在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投入,本文通过链路完整性、页面返回率和内链数指标进行评价。网站体验是用户在浏览网站过程中的主观反应,会受到很多因素的直接影响,本文通过连通率、下载速度、页面友好程度进行评价。网站内容是指政府开放数据网站公开、共享、可下载的内容,这项指标是政府开放数据网站评价体系的独有且最基本的指标,是该类网站存在意义的基础,通过数据可获性、数据及时性和数据全面性进行评价。网站影响是指网站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对外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本文通过被搜索引擎收录、访问量、网站评级、网站信任得分进行评价。具体政府开放数据网站评价体系及指标内容如表1所示。

13评价过程设计

第一步:收集数据,依照上文构建的评价体系,选择合理的样本,通过软件抓取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样本数据。为让神经网络计算结果表现的更好,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处理后的数据集分为学习样本和测试样本,用来对Bp网络进行学习与测试。

第二步:构建Bp网络模型,确定Bp网络参数。合理确定网络层数及各网络层的神经元数是成功应用Bp网络模型的关键。为使神经网络更加可靠,本文选择隐含层数为2,采用4层Bp网络来构建政府开放数据网站评价模型。

本文建构的评价体系包含16个二级指标,评价目标是政府开放数据网站。由此Bp网络的输入层节点数定为16个,输出层神经元个数确定为1,神经网络输出值即政府开放数据网站的评价值。我们采用常用的“试凑法”,即根据隐含层节点数的启发式规则,某一隐含层节点数m=log2n,n为神经网络中上一层的节点数,从而我们确定隐含层节点数第一层为4,第二层为2。根据以上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确定为16―4―2―1。

关于Bp网络参数作出以下设定:Bp神经网络隐含层单元和输出层单元上的激活函数都取为logsig函数,隐含层神经元的传递函数和输出层神经元传递函数都采用S型对数函数logsig,初始权值取在(0,1)之间的随机数,学习速率定为075,期望误差为000010。

第三步:利用python实现Bp神经网络,并用训练数据进行训练。本文通过python352软件平台开发程序,输入学习样本,读入网络参数,对Bp网络进行训练。如果网络运行结果符合要求(训练达到预定学习次数或者误差小于期望误差),则网络训练成功。否则,就要调整网络参数,或输入新的学习样本对网络重新训练。

第四步:利用pyhton程序对训练好的Bp网络进行仿真测试。Bp网络训练好后,还必须对它的精确程度加以检验。同样利用python程序,将测试样本输入到训练好的Bp网络中,检验测试误差是否满足要求。如果满足,则网络成功建立。如果测试结果出入较大,则要删除不理想的样本或输入新的样本重新对网络进行训练,得到新的网络权值后再利用测试样本对网络进行测试[11]。

2政府开放数据网站应用分析

样本的有效性是确保评价科学合理的基本条件。为保证网络训练与模型的质量,为使原始数据更加准确、科学,笔者通过比较筛选,选取美国的20家地方网站作为实验对象,如表2所示,本文将其中前12个网站作为训练样本,后8个网站作为测试样本。

针对上文设计的体系指标,定量指标网站总页面数、网站总链接数和web对象数量、链路完整性、页面返回率和内链数、连通率、下载速度通过软件maxaminewebanalyst软件进行抓取,搜索引擎收录、访问量、网站评级、网站信任通过站长工具获取;定性指标包括页面友好程度、数据可获性、数据及时性、数据全面性以及最终总评由相关专家进行打分,获得最终的数据。为使数据符合训练过程的函数运算要求,加快训练网络的收敛性,必须首先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数据归一化结果保留小数点3位,如表3所示:

笔者选取表2中前12个样本数据作为训练数据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通过python程序,输入预定网络参数,利用归一化处理后的训练样本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经过3075次训练后,网络误差达到预定阈值,其训练误差随迭代次数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得到网络输出结果与专家总评数据比较如表4所示:

结果表明,8组测试数据的网络输出与专家评价值误差均在设定范围之内,因此基于Bp神经网络的政府开放数据网站评价模型训练和预测精度符合要求,是一个合理的、可行的、精度较高的预测模型。因此可以用来评价政府开放数据网站,且能够精准的模仿人类专家的思维方式进行准确的计算,避免人脑的在评价同一事物时会因为情绪的不稳定,而影响评价结果。

3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在政府开放数据网站方面的相关研究,并建立了一套评价政府开放数据网站的指标体系,通过软件抓取和专家打分得到分析数据。在此基础上用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计算得出一个评价结果,将此结果与专家打分结果进行对比,它在合理的误差范围内,表明Bp神经网络方法不但能够高效、迅速的进行计算而且满足误差精度的要求,它能够通过非线性的方法考虑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是一种可以用来评价政府开放数据网站的新型评价工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opendataintheUnitedStates[eB/oL].https:∥data.gov/open-gov/,2016-08-12.

[2]钱晓红,胡芒谷.政府开放数据网站的构建及技术特征[J].图书情报知识,2014,(3):124-128.

[3]侯人华,徐少同.美国政府开放数据的管理和利用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4):119-122.

[4]陈美.美国开放政府数据的保障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13,(7):148-153.

[5]韩力群.人工神经网络理论、设计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47-48.

[6]周瑛,刘天娇.基于神经网络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评价体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2):55-59.

[7]CSKLai,Gpires.testingofamodelevaluatinge-GovernmentportalacceptanceandSatisfaction[J].electronicJournalofinformationSystemsevaluation,2010,(1):36-46.

[8]Fpalma,SGHong.evaluatingthewebsiteperformanceofBelizese-Governmentportal[J].JournalofConvergenceinformationtechnology,2013,(5):986-993.

[9]aVetrò,LCanova,mtorchiano,etal.openDataQualitymeasurementFramework:DefinitionandapplicationtoopenGovernmentData[J].GovernmentinformationQuarterly,2016,33(2):325-337.

网络的开放性篇7

关键词:高校教育;经济管理;教学创新;实验教学;网络平台

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出现了新特征和新问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实现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重要路径[1]。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正确的理念指引与教学方式,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整改升级。

1.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特点

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诸多特点,是开展创新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开展学科研究、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的重要场所。与传统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很多新特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经济管理学科与互联网技术出现了深度融合,整个网络社会出现了高度的开放性和融合性特征,基于此,开展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自身来说,要建设高水准的实验教学平台,必须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入手。在硬件方面,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具备一般实验室的器材和设备,包括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设备[2]。在软件方面,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整合多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运行软件,包括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国际贸易模拟软件、物流管理软件等等。通过整合利用软件和硬件资源,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水平,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2.经济管理学实验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实践来看,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一般都采取学分制和选课制结合的教学的方式,一方面保证学生学到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同时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让学生自由选取适合自己的专业学科。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实验平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但是,在实践教学中,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平台利用效率较低,并且利用程度不够灵活,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求。在传统的实验平台模式下,为学生所利用的教学资源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方面学生必须要在实验基地内才能进行实验操作,另一方面,学生使用实验室也要受到时间的限制。近年来,我国经济管理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传统知识开始与网络知识呈现出深度融合的状态,强化提升互联网教学水平,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与现在正在大力建设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明显缺乏灵活性和科学性。此外,很多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验平台缺乏开放性,无法实现数据和软件的动态更新,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传统的知识很容易就被现代经济形势所淘汰,因此,构建动态化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构建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高校教育体系也在进行深刻改革。毋庸置疑,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构建一个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建设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突破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实现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3]。从学科本质来看,经济管理专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同时对于人才的专业应用能力要求也比较高,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刚好可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通过运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运用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综合水平,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4.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建设思路

从平台本身来看,高校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包括服务器、网络系统和应用终端等组成部分,其中服务器是核心部分,应用终端则是学生参与平台运营的重要切口。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方面,要注重创新性和教学性,提升教学软件的使用价值,既要与现代知识对接,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4]。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构建上,既要考虑教学实际情况,同时也要与现代企业对接,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训练机会,提升教学专业化程度。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还要注重与学生端口对接,提升平台的实用性,提高综合教学水平。从目前高校网络建设实际情况来看,现代高校基本都实现了网络全覆盖,这也给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创造了基础性条件。在平台建设上,要坚持“实用为先”的平台建设思路,不管是在基础框架构建还是细节设计上,都要充分考虑实用性,进而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综合水平,发挥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载体作用,让平台成为学生锻炼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教学的优势,实现高校经济管理教学目标,适应现代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5.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应用模式探究

5.1凸显平台开放性特征

在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中,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充分突出平台的“开放性”,通过平台的整合作用,将网络资源与学生现实生活进行有效对接。在使用平台的过程中,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和学习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注重把握教学进度[5]。教师在利用平台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要素,进行科学安排,合理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安排学习内容,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在利用平台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导入个人信息,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动态完成实验学习内容,提升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2注重平台利用的多样性

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充分注重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在传统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中,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和枯燥的问题,很多学生比较抵触利用实验平台开展学习,缺乏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创设和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整合融入多种教学要素,提升实验教学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举例来说,电子沙盘等都是比较常用的经济管理实践演练工具,通过有效整合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高校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利用效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教学实际效果。

5.3科学构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在利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开展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时候,要科学构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一般都是通过分数来简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下,教师要改进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科学合理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释放学生学习动力与活力,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参与到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中来,通过学生的参与来推进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实现平台综合建设水平的提升。

5.4注重软件与硬件之间的衔接与搭配

作为一个教学综合体,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一定的复合型,体现出软件设施与硬件设备之间的有机融合,通过软件和硬件的搭配,可以有效提升教学实际效果[6]。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与教学实践中,既要投入资金,更新基础设施,提升硬件层次,同时要注重软件开发,提高软件与教学的适配性,提高教学效果。

6.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过程当中,创新开展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实践水平,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整改提升,作为高校经济管理教学工作者,要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充分释放学生发展活力,为学生打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实现现代高等教育目标,提升经济管理人才综合竞争实力。

作者:姜少慧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冯研,赵芝彬.创建“世界大学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J].中国市场,2014(31):187-188.

[2]陈芝旭,陈森,魏婧等.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购物研究与实践[J].商业经济,2013(11):83-84,118.

[3]于慧静.浅谈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措施[J].现代营销,2015,(1):68-68.

[4]侯赟慧,杨琛珠.网络平台商务生态系统商业模式选择策略研究[J].软科学,2015,29(11):30-34.

网络的开放性篇8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环境网络道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快速增长。据2008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中国网民数增长迅速,比2007年6月增加4800万人,2007年一年则增加了73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53.3%。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每天增加网民20万人。”网络的最大优势在于信息的交流互动,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传播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新型的信息交流平台,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对整个社会群体获取、交流信息的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一、网络的特征与网络环境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蕴含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无穷智慧和思想精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现实性和虚拟性、自由性和平等性、高效性和方便快捷性等特征。

1.开放性和共享性。开放性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最根本特征。从其技术层面来说,在网络诞生初期的分布式网络体系中,网络系统中的“每台计算机都只是网络的一个节点,它们之间都是平等的”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tCp/ip协议“使得不同类型、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都能通过网络交流信息和共享资源”②,从而实现了不同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伯纳斯·李发明的超文本标识语言又为网络系统的开放性提供了软件保障,“将网上的信息以全新的方式联系起来,使得任何一个文件在任何操作系统、任何浏览器上都具有可读性”③。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物理条件的限制,在广度和深度上具有现实社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网络的开放性特征还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共享网络系统中的一切信息资源。

2.现实性和虚拟性。网络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现实的,网络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交流工具,工具本身便是一种现实存在物,网络行为的行为主体是实实在在的人,网络世界永远不可能脱离现实中的人而独立存在。然而,网络世界毕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系统有着很大区别,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从过去以物质和能量为基础的活动平台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平台。网络是对现实社会实践的模拟,是与现实社会并列的虚拟环境,其最本质的特征是虚拟性。

3.平等性和自由性。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充分体会在现实生活中所无法享受到的平等和自由,网民不管在社会现实中的真实身份如何、社会地位怎样,在网络中人们都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没有现实社会中的权威或特权,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而不必顾及他人的个人实际因素,不必顾虑世俗偏见或与他人的利益冲突。人们在网络世界中可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与其他人进行自由的交流,敞开心扉发表评论,针砭时弊;针对社会中的某些现象或事件打破情面,提出质疑,探究事实真相;或者借助网络来宣泄情感,缓解压力。

4.高效性和方便快捷性。从信息传递的及时和网络系统对信息资源高容量的可能性来说,网络都是极有效率的数字化平台。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可以在瞬间获得适合搜索目标的大量相关信息资料,大大节省了信息收集的时间,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扩展,使信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遍全球,增加了人们获取最新信息资料的机会。人们可以不受地域、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只要利用身边的一个网络终端,便可以轻松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丰富详尽的信息资料。

所谓网络环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指包括计算机网络设施、信息资源、交流平台等物理性成分,而且包括网络用户以及网络用户的心理状态、网络用户的信息互动关系、网络学习氛围等其他非物理性的因素。

网络环境的建设是社会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且与网络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网络的特征中可以看出,网络世界具有丰富的信息和“齐备的功能”④,“能满足人们的种种好奇心以及各种各样的需要和欲望”⑤。但是,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不便之处:网络病毒、黑客的破坏危害着网络环境的正常秩序;垃圾邮件、垃圾信息导致网上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对正确的信息产生干扰;侵权、盗号、泄密,论坛上出现的恶意的或诋毁性的人身攻击言论;等等。“网民曾列举中国网络的‘十大不文明行为’: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制作、传播网络病毒,传播垃圾邮件,聊天室谩骂,网络欺诈,网络色情聊天,传播他人隐私,盗用他人网络账号,强制广告,下载、炒作低俗内容”⑥。这些不文明行为影响的不仅是网络环境的建设,而且干扰了现实社会中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危害传统道德,甚至对人们产生思想侵蚀,尤其对青少年的成长和人格的养成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可是,从网络本身的特征来看,即使网络技术再发展,关于网络发展的法律再健全,也不可能完全杜绝网络弊端的出现,就像是现实社会中有关道德的社会问题,并不能够完全依赖于法律法规来解决,为了尽可能地避免网络世界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网络道德的建设尤为重要。

二、网络道德的建设是网络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⑦网络道德是在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是对人们的网络行为或网络行为动机的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规范、评价选择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⑧。

网络道德是传统道德规范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网络道德的特点与网络的特征密切相关,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性的特点。

1.网络道德的开放性。由于互联网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全方位的网络系统,建立在新的信息技术和社会基础上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观念等也是开放的、超时空的,网络使人们之间的不同道德意识、不同道德观念、不同道德行为之间的冲突、碰撞和融合成为可能,网络道德“呈现出一种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的特点和趋势”⑨。网络社会的道德包含了人们各自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影响下的道德意识形态,以及由于网民自身的道德层次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道德规范。在网络世界开放的交往模式下,人们在地理感消失的同时,丰富的人类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人类不同的思想意识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不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在网民的交往和沟通中,逐渐得到宽容、理解和融合,合理的、先进的、代表时展趋势的网络道德意识、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行为,将成为信息技术基础下网络道德的主流,从而可以得出,“网络道德的开放性就是面对各种不同道德的碰撞,使人类的道德精华得到丰富与提升”⑩。

2.网络道德的自主性。鉴于网络的平等性和自由性特征,网络社会是在网民自主自愿的基础上互联而形成的,个人需要和个性能够在网络世界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满足。在网络社会中,人们不必顾及传统的道德舆论的压力,也不必介意于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相互之间的道德监督行为,每一个网民都是独立的精神道德主体,是个人思想的主宰者,是网络行动的主人,网络世界中每一个人既是行为的组织者又是行动者,既是规范者又是倡导者,是自己行为的决定者,网民从自身的利益需求或需要出发制定网络行为规范,因此,网络道德是由网民为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所采取的自觉行为的结果,而不是由网络世界中的权威人物或特权网民来制定的。只要不被网络社会中的主导道德要求所排斥,人们便可以按照自己的道德规范从事网络活动,而不必改变自身原有的道德准则。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相比,网络道德完全是一种自主型的道德模式,呈现出更少的依赖性,更多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3.网络道德的多元性。现实社会中,在每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必定也只能有一种道德意识形态居于社会主导地位,其他的道德意识形态则处于从属的或是被支配的地位,“因此现实社会的道德是单一的、一元的”。然而在网络社会中,在网络系统的开放性、网络资源的共享性、网络社会的虚拟性、网络参与的平等性和自由性等网络特征的共同作用下,网络集中了人类丰富的文化意识形态,体现了广泛的人类利益需求,具有比现实生活更大的包容性。网络道德的多元性表现为网络道德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意识形态特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团体所体现的道德意识使网络道德的构成成分变得复杂;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网民自身所具有的不同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差异等在网络道德中的体现,增加了网络道德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征。

与网络道德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的特点相适应,暴露出来的网络道德问题有:网络道德的开放性特征下,网民的不同道德意识、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在不受时空限制地发生冲突、碰撞并得到融合和重构的同时,也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先进的道德意识形态、道德规范与落后的道德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等之间的矛盾表面化和尖锐化。在网络的少人干预、少人过问的自主性特征下,网民个体的自主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可以自主地选择网络活动的内容、和接受任何信息,各种信息、各种言论会造成信息泛滥,甚至有虚假信息或垃圾信息掺杂其中。多元化的网络道德反映在网络社会中,是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中,必然带有多元的思想观念和多元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些多元的意识形态理论往往与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存在矛盾和冲突,给网络社会的道德秩序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并影响到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于正确的价值观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和把握。多元状态的信息特征使得关于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有害信息污染网络环境,带来精神破坏。这一系列网络问题放大了网络系统的负面作用,反映了人们网络道德的缺失,影响了网络环境建设的正常秩序,为了确保网络建设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中的健康进行,网络道德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三、网络道德自律在网络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网络道德是信息技术条件下,针对网络社会的虚拟环境而言的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网络社会中的网民行为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交往相比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现实社会的直接对话。网民的网络行为,除责任人以外其他人很难对其不道德的行为采取有力措施,即使有所评价和谴责,其约束力和控制力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由于网络与现实社会的不可分割性,网络道德规范保持了与现实社会中传统道德规范的高度一致性,传统道德中的某些关于诚信、正义等基本价值准则也是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立足点。因此与现实社会中传统道德的维护中的自律意识相一致,人们的网络行为主要靠网民的内在道德修养和外在行为自律来决定。而且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自由性等特征,网络道德环境呈现出少人干预、少人管理、少人控制的特性,网络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现实社会中传统道德的他人干预和监督作用,表现为一种以“慎独”为基本特征自律性道德,即“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在网络道德从自发到自律再到自觉的发展过程,网络道德建设中的网络道德自律便显得尤其重要。

1.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是建立在网民诚实守信的基础之上的,需要每一个参与者都有良好的网络道德观。网络信息的可靠性正是依赖全体网民的统一的、理想的网络道德状态,是以网民的道德自律来保障的,每一个网民都要以诚信的道德观来支配网络行为,不撒谎,不欺诈,不发送或传递错误和虚假的信息,建立网络系统的基本信任感,共同维护和提高网络信息的可信度,以保证网络信息的确切性和可靠性。

2.遵守网络协议履行网络职责。严格遵守网络用户的技术协议进行网络活动,按照相应的网络信息规则发送或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在进行网络活动时,克服网络活动匿名形式下可以免于责任的思想观点,慎重对待自己不能确定判断的网络事件、行为、观点和现象,勇于对自己的发表网上评论、传递网络信息等网络行为负责,做一个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网民。“不通过网络虚拟生存来逃避现实的社会生存”,“以网络生存丰富和发展自我的现实生存,要以自己的意志力量控制自己,形成遵守网络道德的坚强意志”。

3.加强道德修养,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加强自身的社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善于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尊重他人人格与隐私,做到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协调一致,拒绝网络诱惑,克服不良心理倾向,坚决抵制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在自身的需要得到满足、自身利益尽量免受侵害的基础上,不能使自己的网络行为“忽视、妨碍和侵害其他人的人格尊重和切身利益”,勇于向蓄意破坏网络安全的行为和非法的网络行为作斗争,保证网络安全。

网络的开放性篇9

关键词:高校德育教师;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77-02

信息技术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休闲购物、娱乐交友的重要渠道,网络为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大学生带来诸多利益的同时,也可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造成消极影响。因而,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德育教师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教育者,对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德育教师可以从网络道德教育理念、自身职业素质、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方法、借鉴传统道德等途径推动高校网络德育的发展。

一、树立先进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理念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虽然终极目标一致,都是为了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但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征,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理念必然不同于传统的道德教育理念。高校德育教师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平等自主、开放包容等先进德育理念,促使道德教育与学生人格完善、素质提升同步进行。

1.“以人为本”的网络道德教育理念

在当今政治经济以及网络科学技术的冲击下,大学生越来越渴望实现个性化发展,传统的“一刀切”、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网络道德教育理念,才能达到教育的理想效果。以人为本,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应有之意。以人为本应用到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就是高校德育教师在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要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提高,要动员大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论是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还是教育指导都要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以人为本在教育的效果上应该力求达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都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2.平等自主的网络道德教育理念

在网络虚拟世界,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都具隐蔽性,使传统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处于服从地位的状况已发生改变。首先,无论是在人格上,还是在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机会上,双方都是平等的。其次,网络道德教育的交互性使每个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教师提供的各种教育信息中,学生有选择性接受信息的权力,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现实状况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所有信息,学生的自主性大大加强。由此,高校教师在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树立平等自主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切忌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减弱教育的实效性。

3.开放包容的网络道德教育理念

网络世界是开放的虚拟世界,因此网络道德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高校德育教师在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开放包容的理念,在坚定自己立场的同时,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意识形态,要善于利用其他民族或国家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来促进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开放包容理念,就是要正确对待开放的网络环境,灵活变换教育方式方法去适应开放的网络道德教育环境,也要对网络道德教育对象的不确定性、自由性具有足够的开放和包容。

二、德育教师注重提高自身职业素质

高校德育教师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教育者,其自身网络道德素质、网络技术的高低,都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成效息息相关。

1.树立网络道德意识

高校德育教师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若自身无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其教学内容必然得不到学生的认同,不易于学生接受,无意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因此,要培养高校教师的网络道德意识,强化道德观念的作用,提高其道德自觉性。高校教师在网络教学中,要有维护整体利益的、平等互利以及道德自律意识,在网络世界中,要时刻保持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能力,抵御有害思想的侵袭和腐蚀,不参与任何违反网络道德的活动,要自觉遵守维护网络道德规范,帮助净化网络环境。

2.提高网络应用技术

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除了要了解网络的特点外,更要熟络网络技术。高校德育教师要在知晓网络道德教育理念、特点的情况下,不断改进自己的网络技术。要熟练地掌握并运用网络技术制作道德教育课件、创建网络道德教育论坛、创办网络道德教育期刊。在制作网络道德教育课件时,要运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设备,切忌局限于单调的文档、ppt演示文稿。在创建网络道德教育论坛时,要抓住学生心理,结合当今的时事热点展开讨论,切忌陈词滥调,内容空洞。在创办网络道德教育期刊时,要认真务实,理论与实际结合,要学会创新,切忌纸上谈兵。

三、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方法

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是在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继承。但是由于网络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在教育环境上、技术支撑上不一样,所以网络道德教育方法上要有所创新。高校德育教师应该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探求长久有效的网络道教育方法。主要包括舆论引导法,主体交互法,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相结合法。

网络的开放性篇10

[关键词]网络联盟属性;中小企业;R&D竞争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9—0084—05

一、引言

创新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信息网络的不断完善,带来了市场的细分化、多样化和复杂化,使新产品开发进一步成为企业在剧烈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已经超出了企业核心能力范围,组建或参加R&D联盟成为中小企业获取新产品开发竞争优势的必然战略选择。不同R&D联盟中的中小企业逐渐通过其R&D联盟伙伴以及伙伴的伙伴建立起联结关系,这种相互联结的R&D联盟伙伴关系的总和构成了R&D网络联盟。

已有研究文献把网络联盟的定义归为三类:一是从组织建制角度,把网络联盟定义为适应动态变化环境并更具柔性和灵活性,以完成特定使命的组织;二是网络联盟是由核心组织发动依靠其他组织完成某种商务活动的组织形式;三是网络联盟是一群企业按照市场机制而不是严格的层级控制链形成的合作集合体。因此,我们可以把网络联盟理解为多元和互惠型成员组成结点的交易网络。

对R&D网络联盟的研究主要归为三类:一是R&D联盟形成的动因。主要观点是:R&D联盟能使伙伴之间实现R&D资源互补;R&D联盟能降低企业的R&D风即联盟的规模和密度,它们对中小企业R&D竞争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

(一)R&D网络联盟结构属性对R&D合作研发能力的影响

R&D合作研发能力主要包括R&D联盟伙伴的选择、R&D联盟伙伴的管理以及积累R&D联盟经验等三方面的能力,是中小企业拥有的管理R&D联盟的能力。

1.联盟规模对R&D合作研发能力的影响。R&D网络联盟规模根据焦点企业与其他企业通过契约缔结的R&D联盟的数量来衡量。较大联盟规模的作用:一是能够缩小焦点中小企业搜寻潜在R&D联盟伙伴的范围,降低搜寻联盟伙伴的试错成本;二是能提高控制联盟伙伴关系的能力;三是容易积累大量有价值的R&D联盟的管理经验。因此,R&D网络联盟规模越大,中小企业R&D合作研发能力就越强。

2.联盟密度对R&D合作研发能力的影响。R&D网络联盟密度是反映中小企业之间实际缔结联盟程度的重要指标,缔结的R&D联盟越多,表明R&D网络联盟密度越大。密度较大的网络联盟作用:一是增强间接获取潜在R&D联盟伙伴的能力以及新产品研发技术等相关联盟信息;二是减少筛选潜在R&D联盟伙伴的试错成本;三是有助于联盟企业积累丰富的新产品研发联盟经验。因此,R&D网络联盟密度越大,中小企业R&D合作研发能力就越强。

(二)R&D网络联盟结构属性对知识转化能力的影响

R&D网络联盟中知识转化能力是指中小企业直接或间接从R&D联盟伙伴中学习和转化隐性知识的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分为知识转移、共享和扩散三方面的能力。

1.联盟规模对知识转化能力的影响。联盟规模越大,企业获取R&D知识和技术的范围也就越大,使联盟伙伴越容易转移、共享和扩散从网络中获取的R&D知识与技术。因此,R&D网络联盟规模越大,中小企业知识转化能力就越高。

2.联盟密度对知识转化能力的影响。R&D网络联盟的密度越高,联盟伙伴便越容易将共享的R&D知识和技术在联盟企业间进行扩散。因此,R&D网络联盟密度越大,中小企业知识转化能力便越高。

(三)R&D网络联盟结构属性对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影响

开放式创新能力主要由三个维度构成,即获取企业险;R&D联盟是企业学习和吸收伙伴关键的技术和能力的一种手段。二是R&D联盟绩效的影响因素。主要观点是:R&D联盟伙伴的结构特性是影响R&D联盟绩效的关键因素;联盟伙伴的结构特性对R&D联盟绩效具有显著影响;R&D联盟的绩效水平取决于信任和控制关系的处理方式。三是R&D联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主要观点是:R&D联盟能有效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伙伴间适度水平的技术多样性最有助于提高R&D联盟企业的创新绩效;R&D联盟能创造有利的学习机会和加速联盟企业学习与技术创新速度。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和相关理论的反思,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研究R&D网络联盟属性对中小企业R&D竞争能力的影响,从微观层面揭示中小企业通过网络联盟提升R&D竞争能力的内在机理,为中小企业在R&D联盟网络中获取R&D竞争优势提供理论支持,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二、R&D网络联盟的属性分析及中小企业R&D竞争能力的内涵

(一)R&D网络联盟的属性分析

依据网络联盟理论,本文从关系和位置两个维度对R&D网络联盟属性进行分析。R&D网络联盟的关系属性是从关系视角分析企业间通过契约建立的R&D联盟关系,这些网络关系成为企业获得重要信息和资源的重要渠道,其关系属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强度、多样性和持久性三个方面。R&D网络联盟的位置属性是从位置视角分析R&D网络联盟的核心位置和R&D网络联盟结构洞。

(二)中小企业R&D竞争能力的内涵

中小企业R&D竞争能力是指中小企业根据内部新产品研发资源的不足,有选择地从R&D网络联盟中获取新产品研发知识、创新思想以及联盟信息等网络资源,并创新性的将这些网络资源应用到新产品开发和服务中,进而将新产品推向市场形成可持续性竞争能力。将内部新产品研发资源和外部网络资源重新整合是中小企业R&D竞争能力的一种集成模式,很难被竞争者模仿。根据各种能力要素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将中小企业R&D竞争能力分为合作研发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开放式创新能力三个关键能力要素。

三、R&D网络联盟结构属性对R&D竞争能力的影响

R&D网络联盟的结构属性主要由两个维度决定,外部创新知识的能力、整合内外部创新知识的能力、创新产品市场化的能力。

1.联盟规模对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影响。R&D联盟规模数量的增加,一方面可以提升整合内外部创新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新产品研发中知识产权快速进行商业化的速度,扩大创新收益。因此,R&D网络联盟规模越大,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就越高。

2.联盟密度对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影响。密集的R&D网络联盟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联盟伙伴之间交流创新思想、新产品研发知识的转移;另一方面提供较多知识产权以及技术诀窍的渠道,快速实现创新思想和知识产权的商业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获取更多创新收益。因此,R&D网络联盟密度越大,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便越高。

四、R&D网络联盟关系属性对R&D竞争能力的影响

R&D网络联盟关系属性的三个维度是强度、多样性和持久性。三个维度的差异性决定了R&D网络联盟节点上的企业能生成不同的信息和关系资本,因而对中小企业的合作研发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开放式创新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R&D网络联盟关系属性对合作研发能力的影响

1.关系强度对合作研发能力的影响。R&D网络联盟关系强度是指作为联盟结点的企业间交换R&D资源的数量和互动的频率。不同强度的联盟关系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不同的R&D联盟知识。具有强关系的中小企业之间在频繁的联盟活动中能够建立信任,容易促使R&D联盟企业之间培育共同分享R&D联盟经验的氛围。拥有强关系的R&D联盟伙伴之间能够促使焦点中的企业不断积累有价值的R&D联盟经验,以增强焦点企业选择和管理R&D联盟伙伴的能力。因此,R&D网络联盟关系强度越高,中小企业合作研发能力越高。

2.关系多样性对合作研发能力的影响。R&D网络联盟关系多样性是指网络中中小企业之间的知识资源、技术能力以及产业背景等差异性。高度多样性R&D网络联盟中的中小企业能够通过强关系或弱关系获取高度异质性R&D联盟经验,容易缩小搜寻潜在R&D联盟伙伴的范围,快速找到与自己研发目标相匹配的潜在新产品研发伙伴,节省搜寻R&D联盟成本,提高选择R&D联盟伙伴的能力。通过协调多样性的冲突也有助于提高其管理R&D联盟的能力。因此,R&D网络联盟关系多样性越高,中小企业合作研发能力就越高。

3.关系持久性对合作研发能力的影响。R&D网络联盟关系持久程度是指焦点中小企业与其直接R&D联盟伙伴关系的时间跨度。随着R&D网络联盟中中小企业之间的R&D联盟关系的不断持续,联盟中小企业能够在持久性的联盟关系中扩大自身的声望效应,成为有吸引力的潜在R&D联盟伙伴,从而提高选择R&D联盟伙伴的效率。持久的联结关系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间的沟通和互动,增加相互了解和领悟对方管理R&D联盟的观点,促进网络成员提升管理合作研发能力的作用。因此,R&D网络联盟关系持久度越高,中小企业合作研发能力就越高。

(二)R&D网络联盟关系属性对知识转化能力的影响

1.关系强度对知识转化能力的影响。强关系新产品研发联盟伙伴在互动过程中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契约能够形成社会资本,降低新产品研发边界人员的认知距离,促进联盟中小企业间更有效地相互学习显性和隐性的R&D技术知识,有利于R&D边界人员充分理解和吸收从网络联盟中获取的技术知识;另一方面,强度较高的R&D联盟中,R&D边界人员能够相互理解和翻译对方的编码方案,有利于将收集和解码的外部信息及时向企业新产品研发人员进行有效扩散。因此,R&D网络联盟关系强度越高,中小企业知识转化能力就越高。

2.关系多样性对知识转化能力的影响。R&D网络联盟关系中具有多样性的技术资源和技术能力总量会保持不断增长,网络中中小企业间知识转移范围也会逐步扩大,从而有利于焦点中小企业获取更多的异质性的R&D知识与技术诀窍。多样性R&D网络联盟关系中R&D边界人员将自有的专有知识与网络中的多样性学习机会进行有效链接,能够快速理解和内化从R&D网络联盟中获取的新产品研发知识与技术,有助于网络中中小企业有效整合和扩散从网络中获取的R&D知识与技术。因此,R&D网络联盟关系多样性越高,中小企业知识转化能力就越高。

3.关系持久性对知识转化能力的影响。R&D联盟企业在长期合作关系中所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进一步促进了信任关系的形成,这种在合作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其作用:一方面,能提高焦点中小企业从网络中获取R&D知识和诀窍的可能性,促使这些中小企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共享知识资源;另一方面,这种信任能形成持久性R&D网络联盟关系,能促进R&D边界人员快速将这些R&D知识向企业中非R&D边界人员进行有效扩散,有利于焦点中小企业的R&D边界人员有效的吸收和转化所获取的技术诀窍和隐性R&D知识。因此,R&D网络联盟关系持久度越高,中小企业知识转化能力就越高。

(三)R&D网络联盟关系属性对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影响

1.关系强度对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强度较低的R&D网络联盟是通过中间伙伴的引介作用而联结在一起的弱关系。较低关系强度的作用:一是通过弱关系中小企业获取新信息,能够及时发现外部市场信息、市场机会以及理解外部资源的潜力和限制;二是通过弱关系联盟伙伴能快速搜寻到潜在的技术专利客户,赢得技术专利的上市时间,节省搜寻成本,快速获得创新收益;三是弱关系能筛选出更具有价值的创意和技术信息,从而重新整合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资源存量。因此,R&D网络联盟关系强度越低,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就越高。

2.关系多样性对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多样性有利于联盟中小企业接触大量新颖和不同的创意,从而能促使R&D边界人员获取更多异质性创新思想…。R&D边界人员通过多样性创新思想和异质性的知识框架找到更多解决创新问题的新方法。R&D网络联盟越是呈现多样性,焦点中小企业越能敏捷地应对多变性技术和市场机会,降低创新产品过时的风险,增加其现有技术组合的价值性和灵活性,从而快速获得更多市场收益。因此,R&D网络联盟关系多样性越高,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就越高。

3.关系持久度对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影响。建立联盟伙伴的持久性关系,一方面,能有效地将获取的创新思想或新产品研发创意快速应用于新产品开发中;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购买焦点中小企业专利和创意的潜在购买者的购买意愿,缩小焦点中小企业搜寻潜在客户的路径,节省搜寻成本,并使其获得更多创新收益。因此,R&D网络联盟关系持久度越高,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就越高。

五、R&D网络联盟位置属性对R&D竞争能力的影响

在网络的各个组成部分中R&D网络联盟中的资源和信息并非均匀分布,核心位置和结构洞位置是R&D网络联盟中的两个关键位置,它们对新产品研发联盟网络中中小企业合作研发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开放式创新能力具有不同的影响。

(一)位置属性对合作研发能力的影响

1.核心位置对合作研发能力的影响。R&D网络联盟核心位置体现的是新产品研发网络联盟中作为焦点的企业与网络中其他企业的结盟情况,某个企业与网络中其他企业缔结的新产品研发联盟越多,其核心程度越大。焦点中小企业距离新产品研发网络联盟的核心位置越近,越能提高自身选择R&D联盟伙伴的能力,核心位置企业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能及时处理伙伴之间的冲突,快速识别和评估联盟伙伴的新产品研发水平及意图,快速获取有价值的R&D联盟信息,从而提高管理R&D联盟伙伴的效率。因此,R&D网络联盟核心位置程度越高,中小企业合作研发能力就越高。

2.结构洞对合作研发能力的影响。在R&D网络联盟结构中,通过第三方企业将两个没有R&D联盟关系的企业或没有联结关系的联盟企业之间联结起来,这个第三方企业所占据的位置就是新产品研发网络联盟的结构洞。结构洞的作用:一方面,占据结构洞位置的中小企业,能够控制网络中这些间断焦点之间的资源流动,并能够获取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另一方面,结构洞位置的中小企业借助于市场信息优势和资源控制优势,高效率筛选出与自己R&D联盟战略相匹配的潜在新产品研发联盟伙伴。因此,R&D网络联盟结构洞程度越高,中小企业合作研发能力就越高。

(二)R&D网络联盟位置属性对知识转化能力的影响

1.核心位置对知识转化能力的影响。核心位置的中小企业能够从R&D网络联盟中获取大量可靠的R&D信息和知识,容易有效吸收从伙伴获取的隐性新产品研发信息和知识,熟悉和理解R&D联盟伙伴的专业技术基础,并能控制网络中新技术流动的趋势,将这些资源快速引入和整合到新产品研发项目中,从而有利于提高新产品开发绩效。因此,R&D网络联盟核心位置越高,中小企业知识转化能力就越高。

2.结构洞对知识转化能力的影响。结构洞位置的中小企业能够为R&D边界人员提供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机会,并通过与网络联盟中信息问断的节点维持新产品研发联盟关系,获取R&D信息和知识。凭借其拥有的信息优势,结构洞位置的中小企业能充分吸收获取相关的显性或隐性R&D知识和技术。因此,R&D网络联盟结构洞程度越高,中小企业知识转化能力就越高。

(三)R&D网络联盟位置属性对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影响

1.核心位置对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影响。处于R&D网络联盟核心位置的中小企业能够集合联盟企业的研发资源,并将不同企业的研发知识整合在一起。处于核心位置的企业,一方面,借助于核心位置的信息优势,中小企业能够积累更多的新产品研发信息及相关的技术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进一步转化为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核心位置有利于中小企业整合多样化的创新思想和信息,为中小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创新提供持续性信息源。越处于网络核心位置的中小企业,就越容易利用新产品研发网络联盟市场化创意或知识产权等知识资产,越容易掌握更丰富的R&D市场信息。因此,R&D网络联盟核心位置程度越高,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就越高。

2.结构洞对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影响。通过非冗余性R&D联盟关系,结构洞位置的中小企业能获取多样性的创新思想、观点和信息。借助结构洞位置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结构洞位置的中小企业从网络中获取到多样性信息和知识后,能够快速而有效地整合于自身的创新能力中,进而获取行业先动优势,提供独特的创新产品和开发新市场。通过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R&D网络联盟结构洞位置的中小企业也能快速将自己的创新思想和知识产权等知识资产快速市场化。因此,R&D网络联盟结构洞程度越高,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就越高。

六、启示

(一)从战略层面规划R&D网络联盟结构

R&D网络联盟结构不同对中小企业R&D竞争能力的合作研发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开放式创新能力等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为了提升中小企业R&D竞争能力,应及时把握R&D联盟时机和制定R&D联盟的战略方案,在战略层面上规划和设计与R&D联盟目标相匹配的R&D联盟结构。

(二)培育多元性R&D网络联盟伙伴关系

R&D网络联盟关系的持久性和强度程度越高,就越有助于中小企业提高其合作研发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多样性的R&D网络联盟关系对于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因此,中小企业的联盟策略是:一方面,R&D联盟伙伴需要积极主动地培育高信任度的持久性和强联结的关系,以提高其合作研发能力和知识转移、内化能力,对于获得有价值的新产品研发联盟经验和互补性新产品研发知识;另~方面R&D联盟伙伴还需要培育多样性和弱联结的关系,提高其开放式创新能力,以获得高度异质性的创新思想和新产品研发创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