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9:34

建筑技术标准篇1

[关键词]职业标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

在我国,建设行业实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已经十几年了,建设行业从业人员必须通过培训及考试获取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职业标准作为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统一标准,是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必须参考的重要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要与建设行业的职业标准进行对接,才能为建设行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

一、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原则

建设行业岗位职业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以下简称《职业标准》),于2012年1月开始实施,该标准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施工员、质量员、材料员、资料员、安全员、机械员、标准员、劳务员做了职业能力标准的规定。实际上建筑项目的人员分类不只“员”,职业标准设置分类主要是根据量大面广、技术性强、通用要求高的原则来设定,同时也考虑前瞻性的因素,如劳务员和标准员目前各地普遍未设置,但管理上需要加强,希望通过《职业标准》引导设置岗位。监理员、测量员和造价员也属于施工现场专业人员中的重要的岗位,但是已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办法,因此未将其纳入《职业标准》的编制中,其培训、考核、发证仍沿用现行做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是通过行业背景及人才需求调研,确定专业定位,从而明确就业核心岗位及岗位群,参照建设行业专业岗位职业标准中的岗位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要求,并兼顾学生的人文素养、可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制订出紧跟建设行业一线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教学标准(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标准》为参照

经调研,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初始就业核心岗位是建筑施工生产一线的施工员岗位,就业的岗位群及晋升岗位见表1。从初始岗位到晋升岗位需要3-5年的工程现场实际工作经验及考取相对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人才初始岗位与《职业标准》中的岗位相吻合,因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职业标准》为参照并考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面向建筑工程领域生产一线,具有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从事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图1)。其中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严谨务实;2.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3.具有良好的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人文素质好;4.具有正确的安全质量观,坚持“安全至上、质量第一”;5.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的理念。

三、构建与《职业标准》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在《职业标准》“员”岗位中,施工员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要求相对比较全面,所以以施工员岗位为核心岗位,兼顾其他岗位要求为切入点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逻辑路线是:施工员岗位岗位职责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基于工作过程整合、梳理、延展专业课程体系。《职业标准》中对施工员的岗位职责划分了5大类:施工组织策划、施工技术管理、施工进度成本控制、质量安全环境管理和施工信息资料管理。根据这5大类职责又细分为14条具体职责,对履行这14条职责需要的专业技能归纳为13项,掌握13项专业技能需要的专业知识归纳为17条。将《职业标准》中施工员岗位所罗列的13项专业技能和17条专业知识进行细化、梳理、整合并兼顾其他延展岗位的职业能力及可持续学习能力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分析表。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主要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即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按照建筑企业施工工作过程和职业人才成长规律,认真细化施工员的职业能力要求,找出能形成职业能力的支撑课程,从而构建出能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

四、课程标准有效衔接《职业标准》

课程标准有效衔接《职业标准》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课程定位及目标的确立应以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为准绳,并应与《职业标准》中岗位规定具备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相契合,特别是与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与职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完成某项具体的工作任务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相对应。

2.教学内容的选取可围绕职业功能展开,根据施工员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按职业活动顺序,以项目为载体选取并重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也要正确处理职业教育“必需、够用”原则和学科教育知识体系形成及继续深造学习的问题。

3.教学组织可依据典型工作流程,通过任务驱动方式,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使学生获取相关的技术知识,能完成操作技能训练,使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有机整合,实现理实一体化。

4.课程的考核评价,要参照《职业标准》相配套的“员”考核评价大纲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要涵盖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根据课程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理实一体化课程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素质等进行多方面的考核,采取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如图2);双证书课程的考核直接采用其职业技能鉴定站的考核方式和内容,通过考核即可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业基础课程侧重对知识的考核,采用传统的笔试闭卷的形式。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根据以上几点,仔细梳理选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典型的工程项目作为专业实训课的载体,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结构实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施工技术实训、施工组织实训、建筑设备等课程围绕同一工程项目展开教学,学生通过对同一工程项目整套图纸的反复训练,能够很好地达到“擅识图”,“懂技术”的人才标准。

五、建设符合职业标准要求的实训基地

《职业标准》中专业技能的形成,主要依赖实践教学,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按照校内模拟实验实训群和专项技能实训群中的实训项目来进行规划建设

(1)专项技能实训室,以课程本身基础训练为目的设立。如:建筑力学实验室、建筑材料与检测实验室、土工基础实验室、建筑测量实训室等。(2)仿真模拟实训室,通过仿真模拟软件,真实再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以施工工艺和管理流程为主线,构建典型专项实训功能模块。如:建筑施工工艺仿真、Bim仿真综合系统、施工管理实训系统等。(3)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建造真实的构件实体和施工工艺展示模型实训室,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如:各类基础实体模型、框架剪力墙结构实体模型、砖混结构实体模型等。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主要按照职业技能岗位

实训群和毕业顶岗实习的具体岗位情况,遴选稳定的校企合作企业(1)加强和地区政府部门、建筑行业企业主管部门的密切联系和合作。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特点,使到工地现场教学存在高危险、高成本、难观察、难操作等问题,因此,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2012年1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教育部共同颁发了《关于加强建设类专业学生企业实习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学校对学生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加强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教育培养,充分发挥政府推进学生企业实习的作用”三个部分内容,该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建设类学生的校外实践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持。(2)创新合作模式,遴选稳定的校企合作企业。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按照“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的模式,专业核心课程都要对口建立校企紧密合作、具有较好实践教学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此建立“共享”、“共建”、“双赢”的长期互动机制。

六、结语

建设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唯有紧贴建设行业一线岗位要求,根据职业标准要求合理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在教学实践中对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探索,进一步深化,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才能够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

[2]薛叙明,曹红英,赵昊昱.高职人才培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研究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2):75-78.

[3]戴勤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适应施工员职业标准的课程重构[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6-42.

建筑技术标准篇2

【关键词】村镇;非标准建筑;安全性;加固技术;抗震;

影响建筑物安全性最关键的因素是建筑结构设计,其影响着建筑物的质量。对于城镇非标准建筑物,因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要求而被赋予了生命周期。从建筑发展历史来说,建筑物生命周期不断延长,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随着经济效益不断发展,建筑物通常往规模更大,强度更高的方向发展。则可通过加固,改造等技术手段可以继续保持建筑物结构安全性能的稳定,则可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一些自然灾害不可避免的会对建筑物造成损害。不同的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则不一样,所以应提高建筑物的安全度,减少建筑物所受到的损伤。在设计和施工当中存留下来的问题,导致安全度降低,为了不使其成为日后的安全隐患,应对建筑物进行加固和防护,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影响建筑安全性的因素:

1.抗震强度

在我国,发生过很多大地震,曾经的唐山大地震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大灾过后,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建筑物的破坏是这场灾难的根本。如果我们在建筑物建造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施工,在地震多发区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选择使用轻质高强的材料,不仅降低了地震力,同时也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这些灾难的后果或许可以降低到最低点。

2.建筑结构设计

在地质情况、工程概况、施工环境等许多因素下,设计人员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设计出一座建筑,因此设计人员的能力水平和工作经验是建筑结构设计是否合理的关键。但是我国的很多建筑结构设计公司,为了自身的经济不顾建筑的隐患,聘用经验和知识不足的设计者,使建设出的建筑不但外形一般而且建筑安全性的建筑结构得不到保证,为建筑物的安全留下隐患。所以,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全面考虑,使结构在具备安全性能的前提下,达到外形美观、使用性能强的建筑物。

3.材料问题

钢材和混凝土是我国的建筑行业中被广泛使用的材料,在结构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某些建筑公司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偷工减料,私自降低钢材的质量和数量,私自减少混凝土的使用量,致使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下降,进一步造成建筑物质量下降。例如,冷轧钢筋具有脆性大、韧性小的特点,在发生地震作用时,极易发生破坏,某些建筑公司利用其代替设计规定钢筋,导致建筑物达不到设计强度,我国对建筑物钢筋的配筋率有严格的规定,不同建筑物及建筑物的不同部位根据受力的不同,配筋率也有有所区别,很多设计工作人员不重视对建筑物配筋率的规定,所以,在以后的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时刻监督施工单位,保证建筑物的配筋率。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和设计文件施工,避免造成工程安全隐患。

4.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落实不到位

要达到建筑物安全性标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施工尤为重要,不规范的行业行为会直接威胁到建筑安全性。各项目管理部门在查处力度上需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建筑单位各级人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实施。必然影响安全生产管理,有些建筑单位安全生产制度、管理措施难以在施工现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形同虚设,总包企业与分包企在现场管理上缺乏相互配合合作的机制,给安全生产留下隐患和难以预测的后果。

针对上述情况,下述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1.重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

建筑结构设计是在充分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下,通过专业的设计师完成的,全面深入了解设计规范以及对每个设计环节都精益求精是保证建筑安全性的必要指标。在设计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建筑结构规范进行设计,要时刻跟踪施工现场对设计并对建筑结果进行记录,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同时,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要重视结构安全性能的作用,要以提高安全性能的思想贯穿到整个建筑结构设计当中去,建设出更加合格的工程。

2.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保证构件的安全性。

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是为了保证所建造的结构安全适用,在规定的条件期限内满足各种预期的功能,并且经济合理。那么为了使设计济范围之内,必须进行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要研究各种荷载,如构件本身的重量、人群产生的重量、风压和积雪压在结构中产生的各种效应,另一方面是要研究结构或者是构件抵抗这些效应的内在的能力。此外对于外加变形或是约束变形的研究也很重要。构件的承载能力状态是结构或者构件进行受力计算的依据,只有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最大承载能力,结合严格的施工质量,才能使结构满足安全性能的要求。

在我国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存在很多不确定且不利因素,比如,工程建设造价低、人员短缺、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综合环境差,它们给施工安全管理及监管部门带来巨大压力,安全生产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所以,加强建筑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工作,提高建筑工作人员的安全素质培养,至关重要。从现在开始,我国应该全面开展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各方面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再教育,以及事故责任单位有关人员的事故发生情况。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学习,是工作人员从心里上形成安全施工的概念。此外,还应加大施工现场安全监管力度,分项进行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将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督促建筑施工、监理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配齐项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落实三类人员持证上岗,落实项目安全生产措施和文明施工经费。要继续开展重点部位、多发性部位安全生产事故专项整治工作。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应严格要求其合理化,不能只是做做表面文章敷衍了事。规范各类安全防护用具出台相关的质量标准,且严厉打击那些假冒伪劣防护用品。

参考文献:

[1]宋少民、孙凌主编《土木工程材料》第二版

[2]张爽、丁江主编《土木工程制图》

建筑技术标准篇3

关键词:教学职业教育改革课程标准建筑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246-02

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的核心内容之一。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建设水平是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然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却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这严重地制约了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然而,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仍然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并没有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可见,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是学校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这给教学过程中如何配置教学资源、如何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造成了极大的麻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具体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实施建议及评价建议,体现该课程期望学生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它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量度教育的准绳,量度的是学生所掌握知识和所具备能力的质量、教学的质量、教育系统的质量、评价的质量等等,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及对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阐述的一种课程文件,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课程标准作为规范一门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课程计划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连贯而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对课程质量有重要影响,它与教学大纲既已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又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的区别是:教学大纲主要任务是指导教学工作开展,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而课程标准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制定的标准规范,是学生接受教育后应达到的具体教育质量指标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等。课程标准的缺失使得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课程模式以及方法很难在实践中落实推广、课程难于规范、难于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与效率。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与提高,现如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成为了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变化和价值评判都要引起重视,使学生从被动变成主动学习。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必须努力去做。

1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首先,制定课程标准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教育,在促进个体的发展的同时,培养出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所从事的专业无论是素质还是职业能力都要过硬,要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上要成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应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挂钩,而现实中由于教学设施、实训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授课方式与普通本科院校并没有多大的区别,甚至照搬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训练出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很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另外,由于教材反映的滞后性,一些在职业工作中采用的新知识、新材料、新工艺在教材可能没有被编入,而一些早已过时的或已很少在工程中应用的知识却仍然出现在教材中(比如建筑装修中的石材湿贴法),容易导致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造成课堂所授知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多大的帮助,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制定课程标准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建筑业也因此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热门行业之一,很多高等院校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大量扩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但由于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缺乏充分的了解,很多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不相符合,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相去甚远。很多院校原来并没有开设建筑工程技术这一专业,既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更没有相关的教学经验、场地和设备,专业教学管理人员对专业可以说一窍不通,对教学计划的制定只能照搬照抄一些网络资料或其他同等院校的做法,甚至还模仿普通高校本科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没有突出能力培养的要求,理论性知识安排过多,而实践性课程安排过少,即使安排了也无法真正有效地实施而只能做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对实际生产的仿真性内容和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几乎为零,一些学校从人才培养方案看,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看似比较合适,但由于实训条件、师资力量等的制约,真正操作时与培养方案大相径庭,事实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产和行业的实际需求无法对接,从而给学生造成一种学习无用的感觉,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较低。许多教材内容都没有及时更新,一些新知识无法在课堂上讲解,使学生不了解社会、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技术前沿。

另外,一些学校教学缺乏规范化,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很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目前市场紧缺的专业之一,教师的缺口往往较大,需要社会支援大量的师资力量,一些学校虽然制定了专业课程计划,但课程教学基本是专业教师根据本人工作经验结合教材确定课时,并通过课时选择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缺乏统一的依据和基础。虽然我国已制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并列举了每个专业的参考课程,但各院校课程名称仍不统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实施过程和最终效果大相径庭,效果和标准也不明确或无法考核。

再者,课程标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带动了教学方式的巨大转变,教学过程由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整个教学过程更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和价值评判,学生的学习也因此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同时,这一转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具备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设置教学情境、实践项目,从而促进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提高;课程标准为教学双方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依据,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它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与任务、课程的知识、能力、技能的范围和深度以及结构体系、课程评价标准、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课程教学资源等提出具体要求,课程标准规定课程要达到的标准。

最后,课程标准是课程评价的依据。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成绩采用百分制的总评成绩方式来评定,这与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目标不相适应;而且成绩评定主要采用单一的闭卷笔试方式,无法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无法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实际掌握和灵活运用程度,也不适合检验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者,考核体系偏重于评价学生对老师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思维能动性和应用的创新性,不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职业再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和培养。课程标准给出了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等方面应该达到的具体标准,在考核学生的能力方面注重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统一,把原先单一的考试评价变为考试与考核结合的多元评价,学生也因此由被动应试转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在教学评价方面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因此,它是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

2以能力为导向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开发的思路与方法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课程标准是落实教学计划、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现培养目标最基本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选用和编写教材、组织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和人才培养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订考核标准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课程标准制订得是否科学、严谨、实用,关系到高职教与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内容等课程要素符合生产一线的实际技能和能力培养要求,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同时,还要能及时反映生产第一线的变化,具有动态适应性。

2.1课程标准开发思路

基于建筑物形成过程的特点,该文提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出发,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开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开发首先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还要体现出教育层次的“高等”性,因此,在制定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时,应该首先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构建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

2.2课程标准开发方法

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按图1步骤来建立高职课程标准。

3结语

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准确把握专业职业活动的类型、范围,围绕高职教育的目标进行,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制定,要体现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要反映其服务对象。另外,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制定课程标准不应搞闭门造车,关起门来想当然地去设想,而应广泛地与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进行交流与探讨。同时,课程标准应便于对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考核,应尽量选用可观察、可检测的语言来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与此同时,课程标准不能过于宽泛,否则将无法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标准。

课程标准的制定仅仅是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改革上走出了第一步,要想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还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努力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改造教学情境,转变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3]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4]姜大源.学科系统的解构与行动系统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8).

[6]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8]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9]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0]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建筑技术标准篇4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技术、谐波、电磁干扰、等电位

1、前言

智能建筑产业是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诞生,且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建筑物的电气发展是经过电气化阶段、自动化阶段和当今的智能化阶段。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它是由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最先进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晶。特别是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它作为弱电系统工程的延伸和发展,综合性强,涉及的专业领域更广,新的弱电系统不断加盟到智能建筑技术领域内。建筑物使用功能现代化的需求和相关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共同促进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中的电子和微电设备较多,这些弱电系统的设备耐受电压较低,如电子设备耐受电压为5V,微电子设备耐受电压只有1.5V,这些设备过电压、过电流的能力差。信息系统设备(包括缆线)在遭受雷害和电磁干扰(如地电位升高、磁耦合、电耦合和电磁耦合等)时,必然会使信息系统中的设备、网络和布线将遭受感应过电压和电磁干扰的危害;各种高频、超高频的通信设施不断涌现,相互间的电磁辐射和电磁干扰日益严重,大量的运行和实践证明,电磁干扰和谐波对智能化设备和布线系统危害的案例和教训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智能建筑需要不同行业的专家共同参与,除了业主之外,设计师、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人造智能技术及电气技术众多专家一起密切合作才能得以实现。“弱电较弱”正是指在智能建筑中,整体弱电系统工程是建筑电气工程中较薄弱环节,无论是技术力量、人员素质、设计与施工、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监理等相对较弱。这对我国的智能建筑的迅速发展是很不利的。

2、网络与布线智能建筑的实质是诸多智能设备的网络化问题,它包括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集成(BmS或iBmS)

但由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FaS)是采用集散型控制方式,所以FaS系统目前我国还是独立的控制系统,只是留有通信接口待今后与BaS系统集成,而美国的FaS系统是分散型控制方式可与BaS系统集成。

综合布线系统作为全新概念的布线系统,其优越性是传统的布线系统无法比拟的。主要体现在综合布线系统的开放性——向所有的通信协议开放,灵活性——设备的开通更改只需增加设备和跳线管理,可靠性——器件通过iSo等组织认证,星形拓朴结构等一条线路故障不影响其它线路正常运行;先进性——采用最新通信标准的5类、超5类、6类双绞线或光纤,实时传输多路多媒体信号;经济适用性——将分散线缆综合到统一标准布线系统中。从网络架构上来分,网络可划分为局域网(Lan),控制网(infrenet),广域网(wan)和城市网(man)。世界公认的网络协议标准——tCp/ip协议,使得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了无缝连接。

城市网是在局域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数据网,介于广域网与局域之间把多个局域网互相连起来,构成覆盖范围更大,支持高速传输和综合业务,成为适合城市范围使用的计算机网络。为了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与信息网络的互联互融,尽管目前控制网络中多种总线标准同时存在,但由于以太网速度控制性价比高,我区一直在控制网络中推广应用tCp/ip协议的以太网。在众多的现场总线技术中推广profibus、interbus、Lontalk、modbus及Can等总线。由于这样的规定从而使我市的智能建筑还没出现瘫痪现象。

3、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

《智能建筑》刊物2004年第5期“谈工业以太网及其在智能建筑领域的应用”一文中写到“事实上目前有60%的智能建筑是瘫痪的”,其原因一是在众多的总线标准中Lonwork协议是非常完善的控制面层的总线协议,它有完善的七层协议,BaCnet协议则是系统集成层面的协议标准,但没有在我国得到很好运用;二是多种现场总线并存,系统集成当然很困难;三是中国的物业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较差,厂家在还能运行,一旦厂家支持不在时,系统很可能瘫痪“。

针对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1)我国智能建筑缺少一整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标准。现有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验收标准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t/t16-92.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评估标准》、新疆行业工程建设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XJJ002-1999、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新疆《综合布线施工验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等。这些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还缺少智能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安全防范、计算机房等施工验收标准和规范。现行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智能建筑的可操作性还有些欠缺。这给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设计带来了较多的难点。

(2)智能建筑的设计应由具有智能化设计资质总承包单位的设计院来承担。再由集成商进行多次的深化设计并交设计总承包单位审查方可招标施工。这是因为设计院熟悉和掌握国家、行业、地方的设计标准,设计中始终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技术先进成熟、经济合理、实用可靠;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符合标准,且要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扩性,不是以追求高额利润和推销产品为目的。

设计院掌握设计程序和全过程,与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和业主沟通较容易,与各专业配合也密切。设计院能给集成商创造一个良好的建筑平台和环境,反之集成商并不了解智能建筑设计程序和全过程并与相关专业配合十分困难。集成商也不熟悉土建施工图绘制规定和表达方法。集成商由于自行设计、自行施工,施工图设计纸质量就较差,达不到施工图设计深度的要求。由于建设单位并不完全了解智能建筑的内涵,如系统众多、复杂、施工周期长、设备和线缆的性能等等。也不了解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重要性、综合性和技术难度大等特点。

故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大多数是单独招标、独立签约,中标后集成商自行采购、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管理、自行约束,这种没有智能化资质的监理公司监理的智能建筑,将给今后的弱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带来无穷的后患。当前由土建监理公司代替有智能化资质的监理公司监理的现象还很普遍,它将会给智能化系统工程带来设计方案失控、采购产品失控、施工进度失控、工程质量失控等等弊端。

4、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智能建筑是在建筑平台上实现的,脱离了建筑这个平台,那么智能建筑也就无法实施

建筑技术标准篇5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

absreact:asafoundationforthemanagementoftheconstructionindustry,buildingconstructiontechnologymanagementinimprovingthequalityof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ensureprojectqualityandreduceconstructioncostisofgreatsignificance,caneffectivelyimprovetheconstructionenterprisemarketcompetitiveness.thisarticlefromthecurrentproblemsexistinginconstructionmanagementtechnology,themaincontentoftheconstructionmanagement,themainwaysandpracticalsignificanceisdiscussedindetail.

Keywords:technologymanagement,construction,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技术管理工作主要是在运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各项技术工作开展科学的组织、精心的管理,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技术规范与技术管理流程确保整个生产过程全部按照相关技术规定和技术制度执行,促使整个生产过程都能符合技术规范要求,以优质的技术规范顺利完成施工任务,更好的促进技术与经济、质量与速度、生产与技术完美的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加强技术管理对于提高建筑施工质量、提高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推动建筑市场又好又快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当前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缺乏组织严密、管理科学的专门组织架构。一般来讲,建筑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硬件装备差异,其企业规模和企业技术实力也不尽相同,当前在我国建筑行业内并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统一管理的组织架构;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建筑市场实行总分的体制下,建立一个专门实施执行行业内对技术管理予以统一规范的组织架构显得尤为必要,只有建立起组织严密、管理科学的组织架构,才能统一规范行业内施工技术标准,实现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在技术与管理领域上的无缝衔接。现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因为没有相应的专门组织架构进行协调与监督管理,总包公司与分包公司之间在技术管理上还存在很大差距,一些分包公司很难做到按照总包公司的相关要求进行施工技术管理,其施工质量和效率也就很难保证。例如,对于一些实力或技术比较弱小的分包公司来讲,由于没有专门技术组织部门的约束与监督,很难严格执行总包公司的施工技术,很容易造成在原料采购、施工流程、施工工艺设计等方面的质量问题,不仅仅会延误工期,而且建筑物质量难以保证、企业管理成本无形增加。

第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当前由于在建筑业内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组织架构对建筑企业的技术予以统一规范管理,建筑企业技术实力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企业只从当前经济利益出发,不能严格落实国家建筑施工技术标准,不能很好的遵守行业相关技术操作规范。一些建筑企业在技术管理上存在的这些问题与当前我国建筑业技术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建设比较落后有很大关系。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房改政策深入执行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异常迅速,但是在建筑相关技术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却远远落后于建筑市场的发展速度。例如,对建筑技术管理制度的规定中,并没有将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很好的对接,对建筑企业内部岗位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施工技术责任划分。当前国家对建筑行业技术方面的管理法律法规有《建筑工程施工规范》,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建筑技术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使一些建筑企业钻了国家制度的镂空,轻视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与培训,违规操作、忽视安全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一些建筑企业在施工现场没有对防护设施例如脚手架等,不能做到定期定时对建筑现场开展现象消防设施的检查维修等。

第三,缺少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监督与管理,监督效率低下。当前国家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主管行政部门很难做到对每个建筑企业、对每个建筑工地都派出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技术管理进行现场监督管理,只能是在行政审批的时候对企业上报的相关技术要求进行书面上的审核,监督管理效率低下。对于建筑行业来讲,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已经谈到,当前我国缺少必要的建筑施工技术监督管理制度和科学缜密的专门监督管理体系,不能很好的对建筑行业实施统一的标准化技术监督管理。对于一些企业来讲,只是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益,在企业内部也没有高度重视起对建筑技术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对于一些违规操作或是违反国家建筑施工技术规范的行为也缺少比少的约束力,不能开展具有高度针对性的自我管理与监督。

二、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分析

第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包含明确的技术规程和严格的技术标准。当前我国建筑施工技术标准主要包含GB标准和专业标准两个层面。一般来讲,建筑企业自身制定施工技术标准的时候只有严格按照以上两个层面标准、甚至要高于这两个层面标准才能在在市场上更好的立足,更好的赢得市场口碑,赢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建筑企业在技术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工程项目合同规定的技术标准,确保整个施工过程都按照事先预定的技术标准执行,在具体的作业方法、技术流程、技术要领以及施工安全等方面予以严格执行。

第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包括完善的应用技术原始记录资料。应用技术原始记录资料应当包含建筑材料、构配件、工程用品及施工质量检验,试验、测定记录、图纸绘审记录和设计交底记录、设计变更、技术核定记录、工程质量及安全事故分析和处理记录、施工日记等。原始记录资料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建筑企业进行技术自我完善、自我纠察的主要标准,也是施工之后对出现施工质量问题的有效依据。

第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还包括施工技术的相关档案管理工作。一般来讲,建筑施工技术档案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施工图纸的管理,建筑企业对建筑施工技术图纸应当由专门的部门和专门的人员进行独立签收、发放、保管等具体工作;二是建筑企业对某建筑项目从开始到最后所组织开展实施的所有技术类文件以及相关文件;三是建筑技术方案以及技术大纲等;四是在建筑项目中所使用的具体措施措施等详细技术记录。四是对建筑技术信息的档案管理。信息技术条件下,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建筑领域,因此,在建筑施工技术档案管理中还要做好对相关施工技术革新及新工艺法开发的档案管理。

第四,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内容中要突出对计量工作。对于建筑企业来讲,计量工作是建筑企业做好各项技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需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全面落实计量人员的岗位职责,对现场计量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等予以明确规定,完善计量器具的管理何如使用方法,提高计量器具的计量准确性,以更好的建设企业成本。

第五,建立健全完善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在保证施工质量、顺利完成项目工期、提供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管理内容的重中之重;建筑企业技术管理的主要制度应当涵盖从施工准备时的标书合同管理、施工时期的组织设计与技术监督管理、施工后期的验收检查制度等,具体来讲,可以包括:(1)对图纸的审查与会审、设计交底制度;(2)对建筑技术使用规范、标准以及变更制度;(3)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总平面图管理制度:(4)技术交底制度;(5)竣工之后的技术验收制度;(6)施工所用材料等检验制度;(7)对隐蔽施工工程以及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制度;(8)工程结构检测、检查、验收制度;(9)各级技术人员技术责任制度等。

总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包含非常复杂的内容,既涉及到建筑技术管理制度层面、档案管理层面,还涉及到建筑施工的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技术安全、技术开发应用等等。我们可以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同从内业务和外业务两个层面进行划分:至于内业务,主要是对建筑施工技术中一些比较基础性的作业等;外业务主要围绕着施工的技术准备以及建筑施工过程中技术实施方案,实施全方位的更新,以更好的推动工程施工技术的进步,更好的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效果。

三、实施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途径分析

第一,建立健全建筑施工技术专门的组织管理架构,实现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的体系化。建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要对不同建筑企业的资质、对不同建筑企业的技术水平予以充分调研,建立详实的技术档案,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行之有效、一定范围内通用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在相关组织架构的统一协调下,按照统一的施工技术实施标准有效规范建筑企业。建立健全专门的组织管理架构,实现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的体系化,能够有效改变传统模式想仅仅依靠单纯的分包合同来约束技术管理的弊端;同时要建立专门的技术人员队伍,将责任落实到人。至于建筑企业,在进行建筑施工之前,企业要从企业全局出发,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调配工作,不断提高各岗位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安全意识。

第二,健建立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确保建筑技术管理都能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建筑施工企业在模范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的前提下,要从企业现有的技术管理水平现状出发,对企业自身技术管理要做出全面客观的衡量与评价,重点找出相关的漏洞和存在的不足,介结合国家相关制度和标准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更加有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规章制度建设,并对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严格落实;同时,企业在制定符合国家标准和企业实际的施工技术管理规章制度的同时,要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确立在关键环节和一些重点部位限值和具体操作实施的作业指导规范说明书,让在一线从事技术指导和具体操作员工都能从思想和行动处在具体的准则约束之下。

第三,加大对建筑施工技术执行过程的监督力度,提高监管效果,切实发挥监管作用。加大对建筑施工技术执行的监督力度在提高技术执行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率,就必须要按照国家相关制度以及企业具体规章制度要求明确各个环节施工技术人员的责任,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加强家督力度,要重点做好对施工环节的监督,对施工环节中安全操作、消防设施维护使用、设备设施使用状况等具体内容是否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要予以高度重视,对出现的违规操作要做到及时叫停,并随时纠正影响施工质量或者施工安全的违规操作;同时,重点关注工程进度、施工的客观条件,技术、物资、人力和组织等方面为工程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使施工过程连续、均衡地进行,保证工程在规定的工期内交付使用,使工程施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工程成本。

第四,建筑企业要从自身做起不断规范各项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筑施工企业对待各项施工技术标准规范要予以高度重视,认真执行落实技术交底和技术档案管理制度。例如,对于未经企业专家会审的图纸一律不能作为施工参照。在技术交底环节,可以实施分级管理的方法进行,实施分级管理能够促使全体企业技术员工和一线操作员工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施工。对于重点工程、重点部位、特殊工程、新技术应用工程更需要做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与此同时,还要做好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对上交建设单位保管的竣工资料部分和施工单位保存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技术档案,均应按照档案管理要求进行搜集、整理和归档。测量、试验和工程变更管理。

第五,在实施优化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高度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在优化技术管理过程中,一定尊重建筑施工技术发展规律,不能做违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规律的事情,确保建筑施工各个流程、各个环节都要按照科学、有序的状态实施;其次,建筑施工企业在平时要做好有关提升技术管理的各项工作,夯实企业技术管理基本功,提高企业对技术管理问题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将问题和隐患消除在出现技术故障和质量问题之前;再次,建筑施工企业要不断挖掘技术人员、施工一线人员以及材料和设施设备的潜力,组织企业专家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障碍和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活动,以更好的提升施工质量,提高企业经营效果;最后是要不断加强技术的创新与引进工作,充分认识到技术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施工质量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引进和创新技术手段,切实发挥技术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第六,建筑施工企业在技术管理过程中还要重视对竣工文件的相关管理工作。竣工文件对于建筑企业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真实反映建筑项目施工过程、建设项目实际情况的真实资料,是对各种文件材料、图纸设计、录音录像等有关项目资料的真实再现,具有很高的留存意义和使用价值。由于建筑企业竣工文件具有高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可以作为建设项目开展监督审计、管理验收、养护修复等工作考察的依据。按照常规,在实施建筑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搜集相关方面的资料,在进行相关文件的归档中,要切实避免在组卷时进行盲目拼凑、同一工作的资料有很多版本、日期也随之不同等现象,认真做好在工程竣工图中未注明的项目、变动的工程数量、都要对其熟悉、做到思维清晰,不可发生遗漏等重要技术问题;同时,还要对资料的真实性予以认真的校对,对施工中各个环节中资料与实际施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平时填写施工资料时,以端正的态度、严谨的行事,及时并准确地实行记录或录入工作,尤其专业实验人员要严格把关,为做好技术管理奠定必要的基础,以更好的提高技术管理工作质量。

四、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优化建筑施工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建筑施工技术是全面落实国家建筑施工技术标准的具体行动,是对建筑施工技术规律的尊重,能够有效保证建筑施工在合法、合规的条件下运行,提高建筑施工的科学性;

二是优化建筑施工技术,能够有效对建筑施工过程中隐性的问题做到事先预防、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将一些技术和隐形的质量事故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对与提高建筑施工质量、提高建筑安全生产、推动经济社会稳定有序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是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能够促使企业不断进行自我管理创新,充分发挥企业技术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开发建筑企业施工人员以及相关材料和设备设施的应用潜力,对于企业赢得市场主动、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是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能够有效避免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一些质量为题,促使企业在一种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条件下,使企业从提高市场竞争力出发,不断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建立缜密的工程施工档案以及有效的技术培训,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以确保建筑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五、结语

在新世纪,我国建筑业蓬勃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群众生存和居住水平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各地的建筑企业也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建筑业告诉发展、建筑企业大量出现的背景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业相应呈现出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建筑企业一定要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企业责任感出发,紧紧围绕竞争日益激励的建筑市场需要,高度重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对企业自身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予以全面分析,严格按照国家建筑施工技术标准明确技术管理相关内容,切实从

建立健全建筑施工技术专门的组织管理架构,实现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的体系化、建立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确保建筑技术管理都能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加大对建筑施工技术执行过程的监督力度,提高监管效果,切实发挥监管作用、建筑企业要从自身做起不断规范各项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等措施出发,以更好的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确保建筑质量,降低建筑施工成本。

参考文献:

[1]苏立华.浅谈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08).

[2]王存保.关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20).

[3]吴锡甡.浅谈建筑施工现场节约管理[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09).

[4]朱海峰.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的探讨[J].工程施工2012(2).

建筑技术标准篇6

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促进我市建设事业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紧紧围绕实现城乡建设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二、任务目标

(一)年。建立建筑节能材料备案制度、建筑能耗标识制度等激励约束机制,使建筑节能工作有法可依、分工明确、运转协调、监管有力,形成市场主体自觉节能的机制。同时培养一批建筑节能科研和应用人才队伍,建成一批建筑节能示范工程,整体上达到全面实施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

(二)新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标准。

(三)启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年。市要完成应改造面积的15%以上。建立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运行节能监管体系。

(四)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建立利用太阳能。新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率达20%以上。

(五)大力促进新型墙材推广应用。年。全市基本上实现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目标。

三、实施的重点领域

(一)新建建筑

对各类公共建筑从规划报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审查、建筑施工、材料检测、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监管。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国家节能标准。以政府投资新建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为重点。

(二)既有建筑

完善以政策导向和市场化手段相结合的节能改造机制,建立健全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标准体系和建筑能耗统计体系。建立建筑能耗定额制度,重点开展大型办公、商业等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每年要完成应改造面积的10%以上。

(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重点开发适应建筑要求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完善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光热系统应用技术。解决太阳能光热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的设计、安装;开发太阳能,地源热泵技术与设备;开发太阳能光电系统;加大应用力度推进太阳能建筑技术的发展。逐步推进公共建筑如学校、医院、酒店、集体宿舍等和12层以下居住建筑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光电照明技术,如使用太阳能路灯、广告灯箱及城市景观照明用灯等。农村积极推广太阳能技术以及沼气、秸秆制气等生物质能技术。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应采用可再生能源的节能措施。

(四)电厂余热和城市污水。

城市污水,利用热泵技术将低温热源(电厂余热。工业废水)中的低品位热能提取,并转换为高品位热能。

(五)地下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

用于发电和城市供热,通过地下煤层气开发及地下采空区、废弃矿井和井下瓦斯抽放。可以减少煤炭的消耗。

(六)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

继续征收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贯彻执行《省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管理规定》省政府第137号令)落实省财政厅关于《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保证墙改工作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墙改基金对建筑节能科研、技术、产品、试点示范的扶持作用。

(七)抓好城市照明节能工作

加快节能灯具的改造工作,积极推广绿色照明。尽快完成节能型的城市照明系统。

(八)抓好供热体制的改革

并同步建立个人热费帐户。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印发的《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和《民用建筑供热计量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推动采暖费补贴“暗补”变“明补”改革。完善供热价格形成机制,实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北方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北方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省实施细则》《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省实施细则》和《延边州节能工作实施方案》等,严格执行国家、省、州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推动我市建筑节能工作走上法制化管理轨道。

(二)构建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

1加大对建筑节能有关政策和技术研究的资金支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科技管理等部门。加大对建筑节能的科技投入。对现有成熟技术、产品、材料进行整合研究,加快节能技术的成果转化。注重高新技术和应用技术研发,提升节能技术水平和档次。

2探索建立建筑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推行建筑合同能源管理和建筑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为实施建筑节能与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与用户分享节能效益;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建筑节能的监管、新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持。

3珲春市推广、限制、淘汰技术及产品目录。

(三)完善政府对建筑节能的监管体系

1加强建筑节能监督。通过法律、经济以及行政手段。建立从项目立项、论证、审批、设计、施工、监理、造价控制、竣工验收和结算、房屋销售、重点设备节能改造和运行管理的建筑物生命周期内相互衔接的节能监督管理体制,对建筑节能标准和规程的执行、重点用能单位和用能设备的运行管理进行专项执法。加强节能管理制度创新,构建有效行政监督体系。强化建筑节能施工现场的动态监管力度,将节能标准现场执行情况纳入合同价格调整机制、建设项目各类监督检查等监管范畴和各类奖项评比活动,确保节能标准落实到项目。制定和实施施工监管、验收备案制度。

2加强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加大对违反建筑节能标准强制性条文的执法检查力度。

3建立信息统计报告和通报制度。建立健全建筑节能工作季报和情况通报制度。对其建设进度各阶段是否达到建筑节能标准进行监管,对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登记和处理。

4建立违规举报制度。建立健全建筑节能工作违规举报制度。及时纠正和处理违规行为。

(四)完善激励和约束政策机制

1发挥墙改专项基金对建筑节能的支持作用。争取通过有效的形式明确墙改专项基金对建筑节能的支持。促进建筑节能工作发展。

2建立建筑能耗测评与标识制度。

3推动对大型公共建筑的建筑能耗评估工作,按照省、州的安排部署。取得经验,逐步扩展到普通公共建筑和住宅的节能评估。对节能建筑的护结构隔热性能、供热制冷)系统效率、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指标、实际节能效果等予以评估和界定,按照不同节能等级,对低能耗和超低能耗节能建筑实施不同星级的星级节能标识”并向全社会公布。

(五)加强建筑节能宣传、交流与培训

1加强培训。联合开办与建筑节能有关的研究开发、应用技术专业培训或课程,倡导建筑资源节约理念。通过各协(学)会,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施工图审查机构、检测监督站等单位负责人、技术人员和基层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的培训。

建筑技术标准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成本增加与控制;影响因素

引言

现今建筑业的发展给国家经济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建筑业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环境的影响也越发凸显出来,其在施工和建设的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建筑材料和设备,由此消耗了非常多的资源和能源,并且对周围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由此,以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和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为目标的绿色建筑技术应运而生,而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同样需要进行成本的增加与控制,从而能够使能源、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1]

一、现今建筑消耗能源的状况

现今一般的建筑建造大多都以投入和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排放大量的废物、废气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而这同时也造成了对能源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破坏。据统计,我国的建筑面积在最近几年增长的速度惊人,已经达到了六百亿平方米,而且以耗能较多的建筑为主,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据国家建设部的预测,按照这种发展的速度,我国建筑的面积在二零二五年将会超过一千亿平方米,如果还按照现今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建筑业生长模式,对能源资源和环境不加节约和保护的话,在建筑业方面每年就会消耗一点三万亿度的电力、五点一亿吨的煤炭等能源,还包括其他大量的水资源消耗、石油消耗。由此可以看出,必须要进行绿色建筑的建造。最近五年我国建筑面积与能源消耗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二、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绿色建筑就是指在建筑进行建造和施工的全部过程中,通过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节约建材、节约土地资源的方式对环境进行保护,从而使人们居住在健康、方便、节能环保的环境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这是对绿色建筑概念的一般界定。

在我国政府的关于人口和环境的白皮书中也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全国人民都应为建设适合人居住的环境而努力,政府应当担负起这项工作的责任。[2]

绿色建筑在我国建筑业中是个非常热门的词语,房屋购买者也对绿色、环保非常感兴趣,对开发商打出的“绿色建筑”购买意向非常强,可是现实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所谓的“绿色建筑”并没有达到所宣传的生态、环保的标准。

三、影响绿色建筑技术的成本增加的因素

(一)人们对绿色建筑技术的成本增加存在错误理解

人们普遍认为绿色建筑就是用钱堆积出来的建筑,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应用在技术上才能够建造成绿色建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建造房屋的商家对绿色建筑下的概念就是建筑的建造使用的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污染环境比较少的材料;二是绿色建筑在建设初期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不过其后的投入会呈下降趋势,很多人没有看到这一点。

建筑商和消费者都不能意识到绿色建筑在未来投入使用后带来的各方面效益,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仍然选择使用传统的建筑工艺和材料,而且由于绿色建筑使用的一般都是新材料、新工艺,而建筑商和消费者对新材料、新工艺的了解和熟悉程度都还不够高,对绿色建筑技术的操作流程掌握程度不深,因此有所畏惧,不敢轻易应用,在进行绿色建筑技术的成本增加和控制的时候,将一些附加的装饰成本也加入到成本之中,计算方法不正确,导致计算出来的成本增加过高,由此就简简单单地认为所谓绿色建筑就是绿化面积较大的建筑,就是全部使用新型能源的建筑,就是价格成本高昂的建筑。

(二)各种技术所占比例可能会对绿色建筑技术的成本增加造成影响

由此图可以看出六大类技术在成本增加中的比重不一,如果没有调整配置好六大类技术的比例,就会严重影响绿色建筑技术的成本增加。

四、控制绿色建筑技术的成本的途径

(一)明确绿色建筑技术成本增加的内容

绿色建筑的成本包括软成本和技术成本两个方面。对建筑的规划,材料的选择,设备的运营和维修,以及必须投入办理的各种手续成本就叫做软成本。而技术成本则是影响绿色建筑技术成本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都将导致不同的结果出现,包括因为技术设备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任务数量的提升而增加的成本,例如强化风能机组有效率的运行。另外还包括各种技术共同应用的情形,但是这部分导致的结果可能使成本增加,也可能使成本减少。

绿色建筑技术增加的成本就是先要根据某些标准制定一个成本支出计划作为标准的成本计划,然后将其他一些计划,比如采用绿色建筑技术的计划和标准的成本进行对比而得出的增加的成本数量。[3]

(二)选择科学合理的标准成本计划

在对绿色建筑技术进行成本控制的时候,选择好标准的成本计划显得十分重要。一般各个地区出台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标准对成本的增加的计算和采取控制措施起到了关键性的因素。很多地方实行的是国家标准,但有些地方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自行制定了自己的地方标准,这时候的标准的成本计划就是根据国家或者地方对绿色建筑技术的标准来规划的,当然还要考虑当地市场上先进建筑材料和设施的价格;第二种就是在计划已经制定好后一定时间内进行成本控制的情况,这时候就可根据现有的成本计划对增加的成本进行计算。

建筑技术标准篇8

abstract:americanbuildinghealthmanagementhasformedacompletemanagementsystem.thearticleanalyzedthesupplysystem,featuresinformationandembodyingmethodofhealthidea,whichprovidesreferenceforbuildinghealthmanagementofChina.

关键词:建筑健康;标准体系

Keywords:buildinghealth;standard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042-01

0引言

当代社会,广义的建筑“健康”包括但不限于建筑本身的质量、经济可行、节能省源、人文品格,对业主需求的满足,对周边环境的贡献,对城市整体的关照,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乃至对人类文明的参与影响。

在拯救美国经济、引进新技术、节约能源的大背景下,美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建筑健康管理体系。其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组织体系、政策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评估体系等5个子体系,如表1所示[1]。其中标准体系是建筑健康管理的依据和动力,对于推动建筑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美国建筑健康管理的标准体系。

1美国建筑标准体系的供应体制

美国的建筑标准体系是以民间团体的标准为优先的,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标准体系。非政府组织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标准制定的主导机构。anSi将民间团体制定的标准中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基础标准提升为国家标准并冠以anSi代号。

除了anSi之外,美国建筑领域的一些大型专业协会和团体也同样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如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是美国建设工程领域权威的非赢利学术性团体,他制定了一系列以aSCe为代号的土木工程行业标准并制定出版了相关的土木工程作业手册与报告。建设领域内不同行业协会和学术性团体在本专业和行业范围内发挥其专业化作用,制定了大量而全面地建筑标准。标准的使用原则是自愿性的,除少数基础性的强制性标准必须采用外,其余标准的采用都是自愿的,执行情况亦由市场竞争来选择。

2美国建筑标准体系的构成

综合梳理美国建筑标准可以发现其体系的构成具有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美国建筑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1美国建筑标准实现了目标性和过程性的统一。美国的建筑健康标准是以“目标”或者“性能”为基础编制的,因为“性能”或“目标”要求修改的频率较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2.2美国建筑标准实现了普遍性和特殊的统一。美国建筑标准体制中建筑标准分为四级:anSi国家标准、政府各部门标准、协会团体标准、公司标准。这样既保证了建筑标准作为一个体系的整体性,又考虑了各层级本身的特殊性,体现了建设标准的科学性[2]。

2.3美国建筑健康标准实现了强制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美国的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具有清晰明确的界限。属于法律的技术法规(指令)与非法律的技术标准并存,相互配套,既可直接发挥法律的作用,加大强制性技术法规的实施力度,又可使非强制性技术标准不直接受法律约束,具有适应技术进步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产品和技术的竞争能力[3]。

3美国建筑标准如何体现健康原则

美国的《公共建筑设施标准》(p-100)在首章中就明确要求联邦政府办公设施贯彻可持续设计要求。可持续设计要求现场潜力最优化;最少消耗不可再生能源;使用对环境友好的产品;保护和减少水资源浪费;加强室内环境质量;运行和维护性能最优化。p-100还明确提出为纳税人提供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的联邦设施,要求建筑考虑全寿命期成本(LCC),并介绍了LCC的原理、流程和方法等。针对相关的节能标准,p-100还提出能源表现的承诺。在建筑的全寿命期的各类工程都体现了上述原则。

此外,美国建筑标准对必须达到的建筑健康程度进行规定。美国非常重视建筑评估,并且将评估达标要求写入建设标准中,对项目建设利益相关者形成约束和压力,对建筑健康的推动起到很大的作用。

4结语

美国建筑健康标准体系无论从供应体制、构成特点、内涵表达上都远远领先于我国。通过对美国建筑标准体系的介绍,将给予我国以深刻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小冬等.“中、美、加政府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比较研究”;中国博士点青年教师基金(20070003062).

建筑技术标准篇9

【关键词】工程建筑;建筑节能;节能技术

一、加大建筑节能工作的宣传力度

积极宣传,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提高公众节能意识。推进建筑节能是资源节约和贯彻《节约能源法》、保护环境、保护耕地、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全民建筑节能意识,普及全民建筑节能常识,促进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质监和管理和居民各方尽快了解和掌握建筑节能的专业技术与政策,营造全社会建筑节能的良好氛围,形成自觉参与和积极投入到建筑节能行列的共识,是建筑节能全面发展的关键。新闻宣传部门应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黑板报等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建筑节能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意义。广泛、持久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宣传活动和建筑节能科普知识教育,通过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节能意识深入人心,逐步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

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政策法规。我国有关建筑节能的政策法规与标准都不配套。为了加快节能建设和使建筑节能有序发展,应编制建筑节能的规划和实施计划等。要继续贯彻执行国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民用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使建筑能耗满足规定的标准要求,要尽快建立和健全各类建筑节能材料标准、应用技术规程、施工安装图集、质监验收规范、认定技术条件等配套性技术规范,以及相应的住宅建筑节能围护结构施工安装应用图集、建筑节能认定技术条件和评定标准、公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并对每一项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使其不断完善。严格实施建筑节能标准,是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行政立法,把推广建筑节能从一种号召转变为一种强制并加强落实和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并带有强制性,使建筑节能工作步上法制化轨道。只有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和提高效能的政策,走“能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最小”的发展道路才能形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为今后城市建设更长远的循环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监管,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

建筑节能涉及科技、设计、建材、供热、家电等多个领域,单靠哪一个部门都很难推动,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权威综合监管机构;行政主管部门应在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和备案等环节依据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加强对建筑节能的实施和监管。

四、加强建筑节能从业设计人员的素质培养

加强建筑节能从业设计人员的素质培养,增强节能建筑设计与环境质量相统一的迫切感和责任感,要把建筑节能作为建筑设计是否达标的重点考核项目,建筑师应率先执行有关建筑节能的技术标准。结构师和设备师及建筑师之间应互相学习、密切协作,共同实现节能建筑设计的真正统一,确保节能设计的质量。

五、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经验的学习交流和培训

通过举办研讨会和培训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省、市发展节能建筑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形成有本地特色的节能建筑发展模式,是加快节能建筑的有效途径之一。

六、积极推广使用建筑节能产品和技术

(一)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建筑节能产品和技术

积极推广和使用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大力推广采用节能建材、重视建筑节能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尤其应重视高新技术与建筑技术结合的研究,采用智能化控制,使节能技术成果得到最广泛的推广应用。对气密性、水密性、保温性、抗风性、抗变形性和环保、隔音、防污、保温、隔热的特殊建筑节能材料应大力推广使用。积极推广应用“四新”技术和产品,经常开展建筑节能材料展示推广会,使建筑节能材料通用化、配套化、系统化。要开展建筑节能设计大赛,重奖建筑节能设计人才。

加强建筑节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坚持与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应用相结合,推广应用节能型建筑材料、高效用能设备、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建筑节能系统和技术,鼓励选用节能型建筑材料合用能设备。

重点发展和推广应用的产品与技术:节能墙体和屋面的保温、隔热材料与技术的应用;节能门窗的保温隔热和密封技术的应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用技术及装置的应用;空调节能技术与产品的应用,以及空调和热力管道系统的保温、空调通风系统防渗漏技术的应用;节能型的建筑产品和器具的应用;建筑节能能耗的检测评估技术的应用;其他技术成熟、效果显著的节能产品和技术的应用。

(二)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和再生能源。

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和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地道风、沼气,重视回收应用废热余热,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要把节能和合理利用太阳能、地下热(水)能、风能结合起来,开发节能和用能(利用太阳能、冷能、风能、地热能)相结合的产品。太阳能开发及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采暖与制冷。窗户是利用好太阳能的关键部位,其中大有文章,着重是冬季通过窗直接获热。太阳能制冷技术与蓄存技术也会发展。用太阳能集热器供应热水,提高集热效率和用热的稳定性。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又避免过热,用百叶、窗帘及建筑遮阳进行调节。太阳能光电池发电。提高太阳能转换率,并降低光电板价格。

结论

综上所述,推广建筑节能,实现“健康舒适、高效清洁、和谐优美”的理想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相信只要积极营造建筑节能的良好氛围,自觉参与到建筑节能的行列中来,就一定能够使建筑节能技术进一步的推广应用,使得建筑节能工作得到快速发展,使广大人民从建筑节能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参考文献

[1]张君,建筑工程建筑节能技术措施浅谈[J].四川建材,2012/04

[2]章杰,探讨建筑工程建筑节能设计[J].中华民居,2012/02

建筑技术标准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改善建筑物使用功能、提高居住建筑物整体质量为目标,以推进建筑节能与新型建材应用和住宅产业现代化相结合为原则,以科技进步为引导,示范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扎实有效,稳妥推进,促进我市建筑节能工作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年,全市建筑节能的主要目标是:*市区的新建民用建筑(民用建筑:是指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项目在设计上,必须达到国家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并严格按照节能设计施工建设;各县(市)、*工业园区、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的新建民用建筑项目在设计上,也必须达到国家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并至少要有一半以上的工程项目按照节能设计施工建设。到2009年,各县(市)、*工业园区、龙虎山风景旅游区要全面推行建筑节能工程,所有民用建筑项目,必须全部按照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施工建设。全市居住建筑项目要严格执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公共建筑项目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对既有建筑物的建筑节能要逐步实施改造,节能改造要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确保结构安全,优化建筑物使用功能。在建筑物围护结构中,采取隔热保温等节能措施和选用节能型建筑设备,改善建筑物室内热环境,减少建筑设备能耗,达到降低能耗、节约能源的目标。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成立*市建筑节能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市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精神,统一协调处理建筑节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建设、规划、房管、财政等相关部门及单位形成合力,积极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指导全市建筑节能工作的组织管理、行业监督和专项检查;组织开展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适时开展建筑节能调研,推广建筑节能的经验和示范工程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法规政策组、科技指导组、执法监察组。各县(市、区)政府、*工业园区、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负责本地的建筑节能工作。

(二)明确要求,严格标准

一是要逐步建立一套成熟的建筑节能体系。按照国家建筑节能行业技术规范要求,建立一套适合本地的、成熟的、绿色的建筑节能体系,鼓励支持企业研究开发和应用新型的节能环保建材,使建筑节能不断规范化和标准化,适时出台《*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逐步完善建筑节能指标、居住建筑节能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二是要制定优惠和鼓励政策。对建筑节能示范工程,要根据国家和省里的有关规定,制定优惠和鼓励政策。以后凡被确定为省、市级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的项目,政府给予减免一定规费的优惠政策。三是要积极应用新科技,推广新材料。加强和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建筑节能方面成熟技术与资金,实现我市建筑节能跨越式发展。四是要加强与墙改部门合作,结合国家有关墙材革新政策,在节能建筑中积极采用新型墙体材料,为促进我市建筑节能材料市场化、产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措施,加强监管

要确保建筑节能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监管措施。要把建筑节能的管理职能、实施内容、相关要求、责任罚则等落实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建设项目规划与设计审查环节:各级规划部门在出具建设项目的规划条件时,要依照国家有关建筑节能规范及省建设厅《关于开展建筑节能规划审查的通知》(*建规〔20*〕49号)要求,在建设单位报建民用建筑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时,编制建筑节能专题篇(章),并纳入方案说明书或文本;在审查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时,应对建设项目节能内容进行审查,对不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未取得建筑能耗审核意见的建设项目,不得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施工图设计环节: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建筑节能的标准和要求委托项目设计,不得要求设计单位降低标准,变更设计文件。设计单位在规划、设计建设项目时,对民用建筑必须按照建设部颁布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对其他各类建筑应当按照现行的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进行设计。在初步设计方案中应有建筑节能专篇,须包括建筑节能计算书,并说明达到的节能设计指标和采用的节能技术措施。在施工图设计文件的总说明中,应单独有节能设计说明和主要节能指标,节能部分应做出节能设计详图,并明确建筑节能技术要求和有关节能产品、材料的性能指标。

3.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环节:施工图审查机构在审查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时,应按建设部《民用建筑工程节能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建质〔20*〕192号)要求,对施工图建筑节能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对不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施工图,不得出具合格的施工图审查技术报告。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一律不予办理备案、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

4.建设项目施工环节:建设单位要按照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委托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建设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擅自修改经审查合格的设计文件,降低建筑节能标准。施工单位要按照审查合格的设计文件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施工,并配套满足建筑节能的施工机械和技术要点,确保工地施工符合节能标准和设计质量要求。各施工质量监管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对建筑工地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应依据有关标准进行现场验收和复验,执行见证取样规定,认真做好节能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编制节能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照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的要求实施监理,加强节能工程所使用的材料、设备、施工工艺的监理,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对设计或施工不符合相关要求的,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其改正。若拒不改正的,要及时书面报告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处理。工程监理完成后,应在工程质量评估报告中明确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情况。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当按照有关建筑节能的技术标准进行检测,并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可靠。

5.竣工验收监督环节:各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工程质量监督过程中,应将建筑节能的内容作为监督重点,在提交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报告中,应有建筑节能专篇。民用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按照《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组织建筑节能专项验收。没有进行建筑节能专项验收的工程不准交付使用、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房屋时,应当向购买人明示所售房屋的节能措施、保温工程保修期等信息,在房屋买卖合同、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中载明,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四)依法节能,严格执法

建筑节能是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节能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工程各监督管理部门和单位,都应依法监督管理;建设行政执法部门都应严格行政执法。对违反国家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又拒不改正的,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进行处罚,确保建筑节能工作在我市顺利开展。

四、工作要求

(一)广泛宣传,使建筑节能形成社会共识。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国家建筑节能政策、地方出台的建筑节能法规、建筑节能规划和建筑节能知识,利用咨询活动、举办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普及节能科技知识,在政府网站定期国内外和我市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等信息,认真组织每年的建筑节能宣传周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开展建筑节能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培训,提升建设各方主体和监管人员建筑节能的专业水平。要制定周密的建筑节能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对象,分期分批、循序渐进地开展不同层次、适合不同阶段的建筑节能专业技术培训,从而促进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质监、造价和管理各方熟悉和掌握建筑节能专业技术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