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0:44

艺术设计的理解篇1

要讲何为设计,我们就以最简单的定义去理解它:个人生活上,设计可满足自己物欲的需要,借着视觉的满足、产品的包装及效用来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在社会上,设计的存在可表现出社会资源的丰盛,让民众感受到美、效率及科技快速的发展。

设计创造由概念至数据搜集到物料选取再到草图制作直至制版等,无不是“取舍”的过程;艺术创造就是将一个美学概念以商品形式展现出来,它带有文化及商业价值。艺术创造的过程当然也包含了设计创造的过程,因此本文将从设计的角度来阐述笔者心中所认为的艺术创造。

作为一名服装设计的研究生,笔者对时装“爱恨交织”,恨的原因是时装有别于其他设计,它可以很实用但也可虚浮、美但不恒久。但它最大的内在作用是,要做好的设计我们就要放眼世界涉猎不同视野。下面将从笔者个人的毕业设计并结合自身体会谈谈艺术创造的大概过程。学习的过程即模仿的过程,要在创作和制作的过程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同时,坚持原创及积极借鉴萌生创作概念,创造出一系列完整的极具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作品。

服装的艺术创作大致可分为寻找创作灵感、确定设计概念、资料搜集、确定主题、营造氛围、设计图稿、修改制作这几大部分。

1创作灵感

任何创作讲求灵感,时装设计亦然。灵感的寻求通常在不同范畴,例如,时事、艺术、小说、电影、哲学等。当然时装本身也有大量资源去发掘灵感。投身时尚业的人讲求实际,创作灵感多直接从时装史、服饰细节、不同年代风格或现有品牌去寻找新设计方向。

2设计概念

在设计过程上,有了灵感便需“讲故事”,这故事蓝本便是概念的骨架,亦可说是设计师的创作灵魂,贯穿整个创作系列过程的意念。笔者的毕设作品《墨代金属》,此系列服装是以汽车工业为灵感,以工业设计的理念进行创作,意在表达汽车工业、金属动力,机械与艺术、刚硬与人体曲线之柔美的结合。其灵感直接来源于中国汽车业发展迅速、方兴未艾,旨在利用汽车的刚性和流线型表达服装特色,实现“跨界融合”的设计理念来作为设计者表达服装的想法。

3资料搜集

没有数据搜集,设计师便不能系统的塑造他们的时装系列。时装设计师并不只是涂鸦几笔就当作是完成设计做成衣服。有系统的设计师应根据概念搜集相关资料,以草图本记载有关图片,也可以是文字、实物或拍照,最后可根据以上数据以手绘草图及衣饰细节表现个人构思。

4气氛

当设计师掌握了主题,构思了他们心目中的“缪斯”或概念时,下一步就是营造气氛。整个时装系列是根据气氛而创造;这故事的气氛可以是浪漫、也可以是优雅……视乎设计师想创造什么故事及迎合哪一类顾客的需要。

5设计图稿

当做好了以上的所有部分,接下来就到了至关重要的草图部分,图稿大多不是一遍成功,而是要经过多次与自己、与社会的沟通与斗争最后修改直到最终效果的呈现。在设计的过程中,又有款式、廓形、颜色、结构、面料等多方面的考虑。笔者的毕业设计从开始设计到设计图稿的完成经历了近三个月的时间,这期间笔者一次次的与老师进行沟通与讨论直到最终效果图的完成。

6服装制作

在制作准备及过程中,材料是设计的重点和载体,在选择制作材料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材料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在材料的购买与制作过程中会经常发生冲突,买到的材料在制作时如不能表达原创的意图,则要另寻更换材料。由于材料与表达之间的差异使笔者在不断否定和追求中前行。制作中必然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墨代金属》这一系列服装材料比较特殊,使用pVC材料,由于材料表面镀有光泽感金属层,在缝纫机缝纫时总会磨损,进行研究后最终在pVC表面铺上一层透明薄膜这样机针走过之后把薄膜撕掉即可。这是一个在创作中不断需要磨合改变的过程,而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达到材料与创作、艺术与科技的平衡融合。

在一系列作品制作完成之后,还有化妆、造型、摄影、t台展示等部分需要完善只有做好以上这些,一次对于服装的艺术创作才算真正的完成。

历时四个月终于克服一切困难高质量完成毕设并上交了棚拍作品,使其每个作品都呈现最佳状态及效果,并成功入选参加北京大学生时装周。通过从设计到制作的过程,使笔者对色彩、形态延伸、支撑结构运用等都有了深刻认知和提升。

艺术设计的理解篇2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创新;拓展

一、引言

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不同时期思潮和地区的特点。一个国家和民族艺术设计水准可以直接体现文化素养,所以当前阶段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变得尤为的重要,从欧美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在艺术设计上的水准不难推测,每个艺术设计蓬勃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毫无例外都是非常重视艺术设计课堂的教育,由此可见良好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直接可以影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艺术设计水平。

二、艺术设计的概念

提到艺术设计,很多人觉得高深莫测。实际上艺术设计是源于生活,产于生活。艺术设计是将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融入美感应用,大到宇宙地球,小到人类的衣食住行,艺术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艺术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现阶段我们一般所讲的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设计、多媒体设计、工艺设计、美术设计等等,艺术设计有区别于传统的其他学科,它所研究的领域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科学等等各个方面。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也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而产生改变。艺术设计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艺术设计者综合能力的体现,例如审美角度、想象力、创造力、感知力等等。1997年,国家教育部确定“艺术设计”这一学科,并列于工业设计。截止2016年国内多家院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学院系。例如:清华大学开设了美术系,北京大学开设了美术、音乐、艺术、影视艺术、文化艺术等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至今,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越来越多的人热爱艺术设计,并有志在艺术设计的领域有一番成就。

三、艺术设计的特点

第一,从艺术设计的概念不难看出,艺术设计有区别于一些传统学科,其综合性非常的强。都说艺术源于生活,任何艺术设计的灵感都是生活的产物,其不是独立的一个或者两个学科就可以完成的,可以说艺术设计的实现阶段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一个灵感的产生,到一个纸上的创意,一个电脑设计图,后期制作、展览甚至产品的销售,应用;还要涉及到其他学科和技术支持,换言之需要多个人去配合完成这个创作,整体是一个庞大并且精细的工程。所以一个好的艺术设计师不仅仅需要具备艺术设计才能,更需要有合作的胸襟,还需要具备统筹规划整个流程的能力。综上述不难理解艺术设计具备极强的综合性质。第二,一个好的艺术设计产品能改变世界,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简言之,艺术设计是服务人类生活的,艺术设计的第一目的不是表达某种观点,传递某种信息,它的产生是给人们生活方式创造一种可能,一种创造性的改造,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从人日常生活习惯到商业活动的应用,艺术设计服务于人民群众,给人类生活创造一种新的体验,提高生活品质,让人们的生活更简单、自然、轻松、效率、更加具有趣味性。然而艺术设计最终都是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例如乔布斯和他设计的苹果系列产品,他以服务消费者为目的,以新颖的设计,用开拓性的设计活动来实现这一目的,使得人们更加便捷,更加效率,更加舒适和自然。好的艺术设计可以改变世界,而这一切都归结于艺术设计的服务性。第三,艺术设计不是不择手段,也不是天马行空的,要完成好的艺术设计作品,艺术设计一定要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前面有提高艺术设计具备综合性和服务性,可见艺术设计不仅仅是艺术设计者脑袋中迸发的某一个灵感和震撼的创作品,单凭灵感一定创不出一个好的艺术作品,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也一定不是艺术创作者的一种自我表达,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一定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活动,要合理安排和统筹整个创作过程。创作的过程需要把我们的灵感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用严谨的科学思维通过调查、实验、创作一步步完善整个过程,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一定会用大科学的数据考量,还会将我们艺术设计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艺术设计作品是服务于生活,它一定与设计的理念有出入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艺术设计者在艺术追求的路上平衡好实际的生活需求,也就是我们提到的这个观点,艺术生设计一定是科学和合理的,如此才能谈及艺术设计作品所带来的价值体验。

四、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的现状

第一,“重技清道”一直是艺术设计这一门学科的得不到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今社会仍然有一部分人对艺术设计不理解,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而如今众多高校虽然有开设这一门学科,国家也非常重视艺术设计者的培养,但是各大院校艺术设计课堂中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尤为严重的是注重就业,而不是艺术创作本身。[1]艺术设计课堂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的训练,把学生的就业率作为该校艺术设计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为了应试教育,大多数学生也以结果为导向,只重视技能的培养,能否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个作品的设计成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目前很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叫做“工作室模式”,一般老师会接一个作品的设计的项目,会安排学生完成实际的设计部分,以实际完成的作品质量来看学生学习的成果,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注重实际的技能训练,去市场上也许能算上一个好的“美工”或者“技工”;但是他们忽视实际的理论知识,他们不清楚艺术的起源是什么,艺术的发展历程,不清楚美术史、艺术史;他们长期以往只注重基本的操作训练,这样环境下的学生也许pS很精通,却无法真正理解为何要做艺术设计。[2]如此的教学模式,我们的高等教书学院给社会供给的也只是一批批职业技术工人,我们的教育也只能称得上职业教育或者技术教育,我们很难把这样一群只重视基础实际,而不重视理论教育;只注重就业而忽视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提高的人称之为艺术创作者。这样的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思吗?第二,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中理论课程非常的少,理论课程一般是36个学时,且针对很多不同分支的学科课程大致相同,课程一旦固定,老师的授课也变成因材施教,所讲解的知识比较浅显,很难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艺术的精髓,只能对课程大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能深入,取其精华,更加谈不上能够运用到实际的艺术设计中。艺术设计这一学科属于时代前沿的学科,设计理念以及人类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人们的审美角度不断更换,由于教材部分内容相对陈旧,对于当今社会最流行的艺术元素缺少认识,当前艺术设计的一些问题也得不到新的认识,这样的教育不能与时俱进。例如以设计史为例,教材仍然以西方中心主义为主导,教材缺少现阶段的设计的现状以及未来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总而言之阶段的,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课程学时较少,内容陈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对于学生的实际应用相对较少。[3]

五、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开发研究

第一,上述中笔者有提到课程学时较少,内容陈旧的问题,除了适当的增加课程时间,想要在课程中将所有内容都讲到并且吸收那是不现实的,所以艺术设计的理论课程应该因材施教,除了课程中所讲的知识点外,应该做到学科的延伸,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参考文献供学生课外阅读,除了巩固当前的知识点,更应该给学生提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这样阅读的意义不是积极被动的,而是主动探索的过程。新的知识点能够形成新的思考和心得,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对于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有非常好的开始,如此不仅能解决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还能了解到最前沿的一些艺术设计理念,对于学生后期在创作过程中提供思路,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第二,阻碍学生学习中创造性的思维的开发往往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艺术设计的课堂一定是需要充满趣味性,而不是满堂灌。教学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一些专题课程的讲解中,可以把教学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大家形成一个专题讨论小组,让大家自己去搜集相关文献、分析文献,加上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让学生去授课。这样学生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参与到真个教学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的活力,也能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设计美学这门课程中,有谈及中心美学设计学的原则时,因为设计非常多的美学知识,非常抽象,学习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就“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两个专题,分别设立两个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学习过程。其中a组成员负责“中国古典园林”,小组成员首先是搜集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图片,其次就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特点、设计背景、设计理念做了相关阐述,找到了相关文献依据作为参考,小组代表就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原则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参与学习、总结的过程对于学生在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随着电子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了不断增加,教师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应该不断利用多媒体、互联网、手机微信、app以及其他现代信息化资源,以现代多元化多角度去打造精品教学。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实际的艺术作品,从艺术设计作品的理念,作者的思维灵感,到后期产品的制作过程,产品的销售、推广、运用,到产品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加强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给社会输送更加优秀的艺术创作人才。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讲解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实际水平,是对美的认知和理解的过程;而实际的一些运用则是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对于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尤为的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给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艺术创作人才是高校艺术设计课堂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个话题。就目前的现状,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苗岭,周东梅.美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6(4):134-136.

[2]刘瑞斌.浅谈创意思维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开发与培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S2):194-197.

艺术设计的理解篇3

关键词: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含义;研究

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受社会的物质生活环境的影响较大,并且同时还收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控制。但这些制约因素改变不了西方现代艺术成为世界艺术的潮流,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是其艺术设计的效仿者。我国在现代艺术领域中发展的起步较晚,所以向西方现代艺术设计进行借鉴和交流也是我国现代艺术发展的必然,在我国有非常多的学者曾对西方现代艺术设计进行悉心研究,并对此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1现代艺术的概述

现代艺术又被称作现代派艺术,对于其定义,学者们可谓是众说纷纭。但从整体上来说,其可以被称作是现代主义的艺术或是现代派艺术,其泛指在进入20世纪之后,与传统艺术相区别的,并蕴含着前卫及流行色彩的流派和艺术思想潮流的统称。西方现代艺术是由很多种视觉上存在异样类型的艺术风格共同组成的,它是在科学以及理性的基础之上进行建立的,在西方几百年的艺术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而西方现代艺术的主要特点在于将艺术作家、艺术作品以及观众之间存在的区别打破,并且倡导对人类生活进行融合和干预。西方现代艺术受现代的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特别深,并对现实社会对人们生活的压迫进行批判。

2现代艺术的现实意义

从现代艺术的发展始端至今,对精神的象征意义越来越关注,而不是死板的对自然进行单纯的模仿,并且现代艺术对传统守旧的文化进行了抨击,倡导艺术语言的变革创新。又对大众的审美进行了挑战。相比之下,现代艺术是对人们视觉的一种冲击,其表现的形式是多姿多彩的,并且不断向新式艺术进行发展。而因为它的发展也是人们对其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些问题不容忽视,而这些都会致使人们从内心上对其进行方案,但由于热衷追逐潮流,只能将就。但总体来讲,现代艺术的出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其打破了常规,将传统艺术进行创新,创造出的新式艺术已被大众所认可,并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其次,它的出现带动了社会的发展,更加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使现代文化丰富多彩;最后,其顺应了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潮流,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3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受现论的影响

3.1启示着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发展规律

依据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发展的规律,可以了解到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必然会导致以下规律的出现:1)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具有漫长和复杂的特点。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制度在不断的变革,必然会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有着极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需要漫长和复杂的过程。2)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革命性。由于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在逐渐转变,并且活动的空间也在逐渐增大,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具体内容和范畴早已经超出了人们的视野,其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和物质的享受要高于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3)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国度的不同导致其历史文化也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导致艺术创作的思想意识也不同,以此在现代艺术设计上也存在着差异,但无论差异有多大,都使艺术设计走向了现代化,并且设计的目标都是一致的。4)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发展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及系统性。不同的阶段其艺术设计理念也存在这不同,每种艺术在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但不同阶段的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也存在着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统一发展的系统。

3.2启示着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研究内容

艺术设计这一门学科具有交叉性的特点,艺术设计的理论与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学科存在交叉点,他们的关系也存在着对立和统一,既相互区别又存在联系。但总体来说,现代艺术设计必然同现代化中的政治、社会、经济、科学等环境因素紧密相连,当然这些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还存在一些细微的影响因素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产生影响。而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也可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基础理论一般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对艺术设计进行探讨的,价值、本质、观念等是其探讨的重点;而应用理论则是从微观的角度来对艺术设计进行探讨,它是将所有的理论因素归结到一起而形成的理论,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构成了现代艺术设计理论这个整体。

3.3启示着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哲学探讨

从现代化形式的哲学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探究不仅仅需要对各阶段、各时期的学者的艺术设计观点和理论进行归纳总结,而且还需要对现代艺术设计的本质特点及规律进行探索,以使设计的实例中的动机和行为进行参透和了解,使现代人的主要特点显现出来。所以在现代艺术设计理论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我们为人们提供社会知识及生活质量进行考虑,还应该对人们的精神需求及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进行考虑,与此同时,还需要对人们生存的状态以及对创作的心态进行设计,对人们对待艺术设计的态度进行思考,并思考在对时代进行追逐的同时,怎样将人类的发展进行推进。

4结语

综合以上所叙述的内容,并通过本文对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说明,可知,由于现代艺术设计的概念以及时间方面存在着差异,以此,现代艺术设计理论所形成的社会背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就要求当我们开始研究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时候,首先需要对现代艺术设计的环境进行透彻的了解,并从社会背景、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来综合对“现代”的概念进行认识和了解,只有真正体会到“现代”的真实意义,才能够更好的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进行学习和理解。

参考文献:

[1]杨多贵,牛文元,陈劭峰.现代化内涵、指标与目标的新探讨[J].学术探索,2015,21(04):19-21.

[2]童星,崔效辉.“现代化”概念及其内涵[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20(04):53-58.

艺术设计的理解篇4

摘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在处理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应用课程的关系等问题时,意见和方案不一致,使教学面临两难选择。既要较好地解决学生的专业基础问题,又要圆满地展开专业应用性教育,致力于解决二者之间一直存在着的对立和矛盾的僵局,成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首要问题。本文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建议

“艺术设计”专业被正式列入国家高等教育招生专业名录以来,作为高等“工艺美术”教育的代名词,其解构了原有的工艺美术教育称谓,并逐渐重构了高等应用性造型艺术教育专业类别和课程,这主要是为了扩展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全球视野,使之能与国际特别是欧美相应的造型艺术的专业提法相应。然而,如若仅是艺术设计专业概念的转换并不能解决艺术学科教育的深层次问题。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建设需求与适应市场就业的导向,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必然面临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和转换,这就要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既不能简单地沿用原有的工艺美术教育设置和方式,也不能粗率地套用国外现成的艺术设计教育经验和方法,营造富于时代精神的具有特色的有效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才是发展中的理性追求。

如若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分为“基础”和“应用”两个层次,那么,如何处理好“应用”和“基础”的关系,如何将课程系统中的应用课程与基础课程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构建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案

“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课程化问题。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呈现出不同的原则和价值取向。”同样,面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问题,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和处理方案。?

(一)取消艺术设计基础课程

主张将基础课程从艺术设计教学中驱除,从此艺术设计教学不再设置基础课程,节省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本,以增加设计科目的课时量,拓展应用教学的空间等。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取消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基础课程能更有效地抓好专业应用课程的教学,调度教学时空,扩大利用效率,有效地保证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落实。这是根据教学实际状态而采取的变革对策,是实事求是的教学表现。有些专业教师时常感叹:“当前学艺术设计的学生,专业基础太差,文化素质不高,综合能力更令人失望。”因此,与其勉强学生学习他们不太愿意学、而且不容易学出成效的,不能快速或直接转化为设计技能或专业素质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美术文化课程以及公共必修课程等,还不如让学生们全力以赴地学习专业应用课程,特别是“电脑”的应用性设计软件等,如此而行,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会高一些,教学改革的成效会显著一些。或许,这些应用性技能教学会比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更直接、有效、快速地转化为就业的能力和条件。

(二)加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

面对日益增长的应用性造型艺术的社会需求,艺术设计专业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与日俱增,其课程教学的内容将更复杂更多样,艺术设计学习的难度和要求也大幅增加。因此,没有艺术设计文化基础、没有基础造型能力、没有相应的专业基本素质等绝不可能顺利完成相应的艺术设计应用科目的学业。而且,作为向“高”“新”专业技能冲刺的平台,或者就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求而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显得更为重要,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不容置疑,一切艺术设计的应用性专业课程都需要依托一定的造型专业基础,没有专业基础,是根本学不好现代应用技术,学不会艺术设计的。取消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也许一些教师可逞一时之快,一些学生也可能会做雀跃之状。但是,这种教学思维,是违背教育的,难免有误人子弟之嫌,是难以脚踏实地地展开艺术设计教学的深层次追求的。很多教师反映,不少学生,甚至是毕业后已经就业的同学,时常感叹当年专业基础没有学扎实,给眼前的艺术设计工作造成障碍,十分后悔等。可见,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学习只能加强,不能废除,而且还要在时间与空间、教学力度上给予保证,削弱基础教学的思维和做法均是没有出路的。

虽然,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围绕的是同一个培养目标,即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艺术设计人才,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极为有限。资料显示,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约占专业应用课程总课时的1/3,可谓时间少、任务重,所以在如何摆正二者的关系问题上引发了不同的、极为对立的教学思考和做法。因此,探索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核心价值和正确位置十分重要。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问题解决的建议

艺术设计的专业本质是“设计”与“应用”,特别是当前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和高等职业艺术教育非常注重和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在此前提下,深化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在有限的高等艺术设计和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时空中,既要较好地解决学生的专业基础问题,又要圆满地展开专业应用性教育,致力于解决二者之间一直存在着的对立、僵持和矛盾的僵局,成为首要问题。

当前,高职教育的一体化思维为我们教学时空资源整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而“行动教学”模式和思路为我们解决强化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而有可能挤占专业应用课程和其他课程教学“时空”的问题提供了可能。

(一)以教学活动小组的方式展开教学

将艺术设计所有的专业应用课程划分为系列行动教学目标或“行动项目”,以教学活动小组的方式展开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下,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让学生自主选择和分析项目,解决行动项目中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和专业基础问题。将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融入或“返还”到应用项目中,使之成为行动小组有待自主解决和探究的“课题”或问题。其中,由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应用课程完全融合于“行动学习”课程,从形式上看二者的“争时占地”的教学矛盾也相应得到化解。在此,高等艺术设计的课程总目标并没有改变,只是专业教学的形式和课程体系完全改变了。专业基础的问题都隐含在应用性行动教学之中,以“够使用、能发展”为原则,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一并得到解决。

不过还是要特别注意,此时专业教师如何有效地把握教学时空,完成教学目标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专业基础的问题不会自行解决,有时还可能会显露出来,成为制约我们教学的拦路虎。因此,如何构建有用的、针对性强的、教学效率高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教学方式方法,又成为艺术设计教师应努力钻研的急切问题。

艺术设计的理解篇5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创新

一、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育的现状

1.学生的学习现状

在我国,艺术考一般是文化成绩相对较低的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不输在起跑线,转投入艺术的怀抱,借艺术的名义,走入高等教育的象牙塔。艺术成了部分人的捷径,在这种国情下,艺术生本身并不热爱艺术,只是投机取巧的一种手段,艺术生本质发生了变化,在学习和发展的方面自然存在更多的问题。理论知识不想学,实践操作不动手,眼高手低,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这是很多高校艺术生的真实写照,这种情况下艺术设计课程教育只是一种摆设。

许多在高校学习的艺术生往往不是因为喜欢艺术设计而报考这门专业,而是因为学习能力与高考成绩达不到高校的基本要求,无奈之下只得通过考前突击从报考艺术设计专业这条道路进入大学校门。因此,许多学生对艺术设计并不感兴趣,更别说这种理论性的课程了。他们对艺术设计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所以也并不知道艺术设计是需要深入了解历史、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之后才能真正掌握的一门学科。

2.教师的教学现状

综合历年高考录取分数,我们发现,艺术生的成绩偏低,文化理论知识相对欠缺,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自降门槛,对学生放之任之,在教学中敷衍塞责,教学过程草草了事。理论知识,实践设计无法深入的传授于学生,学生不能系统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由于艺术生人文知识水平不高,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也随之降低。也就无法更深入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无法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然而这并不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对艺术创作者以及艺术品的理解并不等同于学生对它们的理解,而当前国内的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往往就有这样的误区,将课本上的观点也一概灌输给学生。学生大多数不会在课外时间进行这样的自主学习,结果他们也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致使下一堂课依然是老师说学生听的状况。这种恶循环没有改变,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就无法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二、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1.丰富教材,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过去实用美术范围拓展到环境艺术设计、视觉艺术传达设计、动漫艺术设计等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众多领域。现在高等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变化较小,主要引进和借鉴了国外艺术设计的理论和模式,照搬现象严重,无法适应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因此要不断学习和总结欧美发达国家艺术设计院校的经验,结合国内艺术设计要求,做必要的教材改革。要丰富艺术设计的教材,不仅仅是改革就能完成的,还必须引进文学、科学等学科和艺术学科进行综合,才能促使其全面发展。目前国内高等艺术院校在开设课程上偏重不一,对其他学科不够重视,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加强文化课教育在高校显得尤为迫切。只有丰富了教材,才能真正在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上做到稳步、全面的发展。

2.完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现在高校教育模式和教w方法仍基本以“集中授课、个别辅导”为主,这种方法缺少互动和交流已难以适应时代要求,这些都是艺术设计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课堂直播等新媒体进行教学;可以采取问答、讨论等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参与到企业、公司中,实地教学,重点进行针对性问题的分析,加强教学的目的性。

现代艺术教育和电子计算机密切相连,在传统教学手段上,现代高校一定要重视计算机操作和运用。计算机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无限创意空间和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教学手段也变得多样。电脑艺术设计在高校推进艺术设计教育的进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熟练运用计算机操作,可以使设计变得更为简单和实用,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教师在这方面需要多做一些引导,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出一种适合教学的情景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和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现代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艺术设计也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改革。艺术设计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理论知识,也要重视实践能力的操作。现代社会商业竞争非常激烈,艺术设计专业是为了迎合市场和时代需求而创办的,因此突出社会实践能力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可以把一些“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引导。其次,学校可以选择一些有市场、有特色、有实力的大中型设计公司长期合作,建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健全高校艺术设计学科体系

艺术设计是一个年轻的专业,极富发展潜力。但是现在国内高校教学只是停留在一些早期国外借鉴过来的经验上,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现代欧美发达国家创新能力突出,国内艺术设计要勇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开设一些新兴的、有市场活力的专业课程,不仅可以迎合市场的需求,也可以为社会培养大批紧缺型艺术设计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和社会的发展。

不仅要着眼于世界艺术设计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与世界接轨、与世界艺术设计的发展同步,也要重视国内传统艺术设计的发掘,将西方先进的艺术设计理念和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发掘符合中国国情、时代和市场特点的新思维、新路子。对于一些具有民族特色、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可在高校开设这些具有民族传统优势的艺术设计课程,不仅对于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有重要作用,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美术工艺更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与高校教学改革分不开,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命最终要靠本专业的创新课程体系来完成。艺术设计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为背景和依托,以人类的需求为条件,不断探索出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办学模式。高校要充分发挥其地域性特点来建设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改教学体制,调整目标和服务方向,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汉民.艺术设计教育展望(全二册)[m].昆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3]李丕宇.对国外重点高校艺术史专业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齐鲁艺苑,2008(6)

艺术设计的理解篇6

   论文内容摘要: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等重要。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对知识的广泛接纳和吸收,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当今大多重技能、轻理论的情况下,加强对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投入,是一项艰巨而又意义深远的工程。

   我国1998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而,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设计人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道”是无形的、本源的物质本身所遵照的运动规律;“器”是有形的、现象的技能、技法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犹如“道”和“器”,创新精神是实践能力的根本、源泉。创新精神从何而来?它来自于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培养。

   一、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任务

   1.艺术设计理论概述

   艺术设计理论是一门对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做专门综合探讨的知识体系,主要包含艺术设计史的研究、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设计批评、艺术设计实践理论的研究等内容。艺术设计史的研究包括:通史通论——中外设计史、中外美术史等,专史专论——中外广告史、中外服装史、中外陶瓷史、平面设计史、工业设计史等。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包括:设计概论、艺术概论、设计心理学、设计方法学、设计文化学、设计美学、艺术美学、艺术心理学、设计艺术原理等。设计批评是对与设计相关的对象的评价和判断。艺术设计实践理论是针对每一门具体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这种理论不是简单的对技法和工艺的概述,而是对技法和工艺一般规律的总结,是对技法和工艺本质及外延的研究。艺术设计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边缘学科,其知识体系涵盖了哲学、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生态学、仿生学、人体工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因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指导学生设计实践的重要途径。

   2.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任务

   ①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李砚祖先生认为艺术设计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①诸葛凯先生也认为艺术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的艺术”。②从以上的观点中可以分析出艺术设计的两大要素:“造物”体现的科学精神,造物之“美”蕴含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艺术设计实用功能性决定了它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进行造物,因而科学精神是艺术设计的内涵之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价值的维护、追求,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艺术设计具有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体现了其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重视。若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很好地融入到艺术设计中、渗透到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中,需要合理解决科技发展与文化心理之间的矛盾,需要学习生态学、仿生学、人体工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研究历史、哲学、美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民俗学等相关内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体系涵盖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方方面面,因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树立、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是使艺术设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渠道。

   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当今时代,一方面人们对艺术设计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越来越多样,另一方面,艺术设计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多种风格与流派并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若想设计出既符合大众需要又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需要的是创新精神。创新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艺术设计理论包含艺术设计史知识、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设计批评、艺术设计实践理论知识等内容——知识体系庞大而丰富,所以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理论修养的根本途径。

   艺术设计教育不是培养技术工人,而是培养具有理论修养,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艺术设计教育不应只传授技法、技能,同时也应传授“道”(即技法之外的艺术设计创新的本质、内涵),重在授之以“渔”而非“鱼”。艺术设计理论揭示艺术设计的客观运行规律、总结艺术设计现象背后的本质,因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设计实践的基础。

   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现状

   1.对待艺术设计理论不够重视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甚至是一部分老师,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可有可无。这与有些人的浮躁、急功近利思想分不开。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活动中,学生更偏爱能够迅速带来设计成果的设计实践课,而艺术设计理论课相对枯燥乏味,不能立即物化出设计成果,较少受到学生的喜欢、重视。事实上,没有艺术理论知识做支撑的艺术设计作品,不过是没有灵魂的视觉元素的简单组合。艺术设计教育,不是仅仅教会学生能创作成果,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创作成果的方式、方法、规律和内涵等本质性的东西。艺术设计实践课程是教学的显性课程,教给学生的是“形而下”的“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培养的是设计师的气质、创造意识和设计的综合素质,教给学生的是“形而上”的“道”,所以应加强学生的理论意识。同时,教师的艺术设计理论意识也有待提高。教师在进行艺术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时,可用相关理论知识来指导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授技的同时,也要传“道”,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视。

   2.艺术设计理论课程设置不大科学

   目前高校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理论课程开设参差不齐,有的高校只开设了设计史、设计概论和中国工艺美术史。科学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基础理论课,如设计概论、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设计方法学等;艺术设计史论课,包括通史通论(如中外设计史)和专史专论(如工业设计史、平面设计史);相关的设计批评课程和艺术设计实践理论课程等。

   3.授课方法单调

   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课一般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听,教学效果较差。现在多媒体引入教学,但是教学方式依然是灌输式的,多媒体成了第二黑板。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因为理论课往往是以合班形式的大班上课,听课人数众多,限制了互动式、灵活式教学手段的实施。另外,多媒体教学依然局限于狭小的教室空间,学生缺乏消化理论知识的身临其境的客观环境条件。

   三、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改革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艺术设计理论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因此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对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就相当高。不仅仅是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艺术设计实践课老师也同样要具备。由于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必须紧密联系设计实践,所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双重的:既要懂设计理论知识,又要会从事设计实践活动。专职的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师,在专心研究、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相关的艺术设计实践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入到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本质问题,避免纸上谈兵的尴尬。专职的艺术设计实践课老师,在掌握和教授设计技能、技法的同时,也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不仅仅包括设计实践课的专业理论,也包括基础理论、艺术设计史论及设计批评等。教师队伍是培养人才的核心,只有教师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提高教师素质、建设教师队伍是教育的大计。

   2.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艺术设计理论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所以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要更为开放与自由,使学生由以前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范围,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针对现成作品进行理论讲解和分析;也可以针对某一艺术设计理论观点,进行课堂辩论或讨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为理论而理论,艺术设计理论知识要和艺术设计实践紧密结合,要提炼出设计观、美学思想及其对现代设计实践的影响与实用价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理论课程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最终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写论文或闭卷笔试。写论文并不能检验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因为历年来的学生论文抄袭现象较严重,很多学生的论文都没有实质性内容;试卷考核方式考查的只是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所以艺术设计理论课的考核方式需要改革,可以以论文加设计作品或试题加设计作品的方式来考核。论文加设计作品,是在写论文的同时,要学生根据所写论文的论点,设计出能反映论点思想或与论点思想相关的作品,并把作品附在论文后面;试题加设计作品,就是把传统的题型变化一下,把纯文字型的试题,改为根据已知理论来设计相应作品的画图题或者是分析图片作品的分析题。这样,才能真正考核出学生理解、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价值。

   结语

   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综合素质中很大一块是艺术设计理论修养。设计师不可能都是设计理论家,但只要是在专业设计上有一定成就的设计师,就一定是具备相当理论素养的人。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应抛弃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应加强对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注释:

   ①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3.

   ②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65.

   参考文献:

   [1]曾小红.高等学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朱和平,王美艳.谈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7(2).

艺术设计的理解篇7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表现形式美学价值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近年来兴起的学科,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人类环境意识和审美意识的综合体。本文将从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表现形式展开,逐步解读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特征,进而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设计和艺术设计两个组成部分,代表了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环境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部分,指的是设计对象在内的周围一切事物同设计主体之间的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基于这样的需求兴起的环境艺术设计,符合了人类对创造出更加适合居住的人性化环境的需求。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同样也涵盖了与人类的各个活动紧密联系的环境。一方面,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重点指的是人为设计的人工环境,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首要目标。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方法,指的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运用独特的审美意识,发挥设计师的人文素养,对设计主体进行人性化的改造,以此来创造出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人工环境。这要求设计师除了要亲身参与环境艺术设计活动,还要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和理想意愿,将这些方面和设计相融合,遵循以人为本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创造出独特的环境设计。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秉持对现有环境人性化的改造理念,满足人们对于理想环境的审美需求,以此来设计出具有审美和实用双重功能的人工环境。因而,这种环境艺术设计力图实现功能美和形式美二者的有机统一。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就需要因地制宜,从实际的环境出发,进行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表现形式

环境艺术设计既通过环境来直接表达美感,也通过渗透的艺术方式来影响环境,最终产生出需要细细观赏才能体会到的美感。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就是为了实现和人类的审美情感达到共鸣的审美效果,而呈现出多样的美学表现形式。

(一)自然美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在现实环境的基础下进行创造性的人为设计,而保留现实环境所具备的真实自然美感元素,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表现基础。这种真实自然美感往往是一种未经雕琢的原始美感,这些自然元素包括阳光、绿色植物、流水等。自然美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根据,这种自然美充分同环境艺术设计相融合,呈现出具有绿色生态的美学效果。

(二)外在美

这种外在美指的是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过种种设计手段而呈现出的形式美。这样的外在美是人们能直接感受到的形态美,是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必然表现。为了达到外在形态美,除了设计必须体现出环境艺术的外在美之外,设计者必须根据自我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正确判断和掌握对环境进行设计的审美方向,继而使用恰当的方法,创造出具有外在美的环境艺术。

(三)功能美

从某种程度而言,艺术创作活动究其根本都是为了追求某种功能美。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既然有了外在的形式美,也就会有相应的内在功能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功能美是美学表现的重要形式,指经过环境艺术设计改造的人工环境,具备了一定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这种功能美体现出人为化环境所具有的内在美感表现,这是环境艺术设计者对原有环境在功能上的突破性创造,实现了环境艺术设计从概念到实际运用的现实转变。

(四)文化美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新兴的学科,既代表了一种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也代表了传统文化领域的广泛传播。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现有自然环境的调整改造,而且也是对现有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更新换代。例如,地区的传统民风或是区域的传统文化,在保留原有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的步伐,让各种时代的文化进行碰撞和交融。在这种文化交流的活动中,正是展现了环境艺术设计最本质的内容—文化美,这样的美学需要各种美感相互作用,才可以深入展现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美学形式。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既是技术,也是艺术。环境艺术设计被称为无所不包的艺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也要看到,环境艺术设计其实也包含着丰富的系统理论体系,尤其是有着美学特征的理论内容。解读并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对于增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以及在日后活动中进一步参与美学效果的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化和人为化

环境艺术设计拥有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的方法和手段,其对原有环境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尽管如此,环境艺术设计仍然处处体现自然化的美学内容。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立足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尊重,充分考虑大自然规律,这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中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相对于自然化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也有着人为化的美学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活动中,设计者独立自主地对周围环境进行调整改造,使之具有艺术美感。这种人为化的艺术美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必然结果,表现了设计师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的最终特征。

(二)整体化和多样化

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化和多样化表明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系统性美学特征。环境艺术设计源于环境,又直接通过环境来表现。在这样的完整系统中,有着各式各样的艺术美学效果和组合形式。从整体上看,环境艺术设计具备了完整的美学系统,有着合理化的美学形式,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外在式的美感,也有着秩序化的内在美学效果。而从细节上看,环境艺术设计系统中的不同个体有着自己的独特美感,比如颜色的美感、材料的美感或者形式的协调美感等。这些多样化的美学效果,兼具了个体之间的美学差异性和整体化的美学统一性,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无论从整体上还是内部细节上,都表现得更加具体生动。

(三)实用化和审美化

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化满足了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追求,同时也满足了审美精神的享受过程,这种精神的愉悦享受反映出人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而这种美感并不直接对环境本身产生影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人们的主观世界。这正和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的另一重要特征,即与实用化有所区别。这一特征表现出环境艺术设计并不仅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作品,而是也具备了某种实用性的美学价值。实用化以现实发展为重点,是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的主要形式,也是将美学同现实连接起来的主要方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化和实用化的统一协调,可以使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性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

四、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而这种美学价值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一直伴随的真实再现效应。这样的再现现实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某种变化,而是直接将本身的美学价值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个进程中,并对环境艺术设计美学方向产生指导性作用,规范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内容。同时,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对人们产生的美学效果上,比如环境艺术设计最终形成的美学感受,往往是人们的审美心理所产生的结果,同人们的审美价值相呼应。这一方面反映出人们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学实践活动与人们的审美意识相互统一的过程。此外,从社会影响上看,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今传统文化面临着各种流行文化的冲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美学成为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和保卫者。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与多种文化的价值理念发生碰撞融合,促进了各民族、各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在维护传统文化的精髓基础上,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发扬并传播了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向着更好的方向进步发展。总而言之,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呈现出多元性,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解读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因为人们对美的感受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而且因为每个人美学认知能力的不同,也使得在解读美学特征方面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在环境艺术设计内部也有着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这为我们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带来很多障碍。但我们首先应该认清在研究分析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这一过程,就是在逐步了解美学形成的过程,而这必将为认知方面和情感方面带来突破和升华的效应。其次,我们要结合当下的形势来加深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在详细而系统地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之后,要立足于目前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深入性的研究,并开展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建议工作。这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也能更加完善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曾文静.浅谈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华章,2009(22).

艺术设计的理解篇8

关键词:当地艺术;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以中国当代艺术家靳埭强与国外当代艺术家比较。首先,要以理解中国的时代背景和中国文化作为前提,以改革开放为背景的中国当代艺术。外来文化影响中国思潮,中国文化百废待兴,各个艺术形式百花齐放,人们接触外来新事物、新思想,社会面貌正在以翻天覆地的形式改变着。特别是外来的新思想、新文化冲击着人们内心的束缚,人们渴望表达自我,展现自己的个性,突出创新,迎合当时的时代新潮流,许多当代艺术家悄然而生。以他们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家一步步突破当时禁锢人们的思想观念,为新生代的艺术形式托起胜利的曙光。当时的艺术形势与格格不入的政治观念有所冲突,也是随着中国当时改革开放的新思潮,当代艺术才日益强大。当代艺术的发展与中国的政治格局息息相关,政治形势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的政治形势比较稳定,所以中国的当代艺术就在这样成熟的环境下悄然诞生。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一定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我们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中国当代艺术的本质和内涵,也要学习当代艺术的发展是如何反映中国的进步和发展的,要从中国当代艺术的现象看到中国发展的本质,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中国当代艺术的开始是58新潮以后,这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当时,以中国改革开放为背景是中国当代艺术兴起的必然原因。1966年到1976年的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人的行为受到的严重的限制,当时的文化受到了严重的迫害,所以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兴起必然意味着人们解放思想,表达自我的一种艺术方式。

所谓当代艺术,就是今天的艺术,艺术跟设计的区别就是,艺术是表现艺术家本身的思想,是表现自我,抒发个人感情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设计是服务于大众的,设计作品本身就是以大众为主体,以受众人群为主题的表现形式。如果一件设计作品传达不出自己的主要内容,让主要的受众人群理解不了设计师的主要意图,那就不是一件好的设计作品,反之,对于一件当代艺术作品来说,因受众人群在不了解当时艺术家的背景而不理解作品的意图是很正常的。所以说,要想理解当代艺术作品,就要了解当代艺术家的成长环境,所处时代的生活状况,才能完全理解和解读当代艺术作品。

国外当代艺术的诞生相对中国来说是比较早的,首先思想上比中国要更多元化发展,文化要更包容性,思想更开阔,政治更稳定。世界的当代艺术反映了一定的生活现状,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的当代艺术迅速发展,以后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世界的当代艺术发展更为稳定,即使是在战争年代也不足以阻碍当代艺术的发展,外国的思想境界要比中国更激进一些。例如,杜尚的《泉》中,创作者以小便池为元素,把小便池放在展厅中,让人们去艺术批判,杜尚认为的当代艺术是生活中出现的元素,实在不必加以创造和修改。小便池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展厅内,让人们去观摩欣赏,形成一种艺术形式,这就是当代艺术。这件作品一开始是被艺术家协会拒绝的,他们不知道这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大师杜尚的作品,后来在艺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引起人们的强烈反思,到底什么是艺术,艺术和生活有什么关系等。杜尚的作品反映出我们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忠于生活,跟生活有息息相关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向我们很好地展示了什么是艺术,如何理解当代艺术作品的切入点和重要性。

艺术设计的理解篇9

我国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中,常常存在着中国文化体系和西方文化体系的二大教学倾向,在长期西式教学模式的训练下,学生缺少东方审美意趣的学习和传统文化语言的延续,及西式基础教学训练方式对学生各专业的学习衔接不紧密等问题。新时期,我们探索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设置、美术学的基础教学、平面设计的基础教学、空间设计的基础教学等。在厚基础、厚文化而再创造的基础教学中探索,使学生更好的具备综合艺术功底和更实用的基础教学训练。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我们尝试将“技能性研究”延伸到“艺术思维训练研究”,结合西方当代文化审美和保持中国特有的传统语言;我们探索指导学生运用理性思维结合感性思维,了解美学形式规律,引发专业思考,学习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既具有美术文化素养和绘画技术,又具有设计的形式语言解读能力,使学生具有“专业化”与“创造性”的艺术基础语汇能力,便于学生将艺术基础学习更好的运用到以后的各专业创作实践中。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方式探索

艺术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世纪开放的、动态的国际文化空间中,我国的艺术教学以兼容并蓄,综合创新为宗旨,积极维护民族文化延续的基础上,探索美术教育改革实践的新路。在艺术教学中传统的构成学科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在设计教育中已经开设多年,其教学内容、模式和手段等方面已经逐渐固化,需要改革创新,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我们通过艺术基础教学的改革,探索训练学生能够恰当的运用绘画造型语言,表达思维意图和艺术情感。同时,通过对构图、造型、色彩、时空、肌理、材料等六大方面的形式原理的研究和探索,培养学生的造型创新的思维能力。

艺术基础课程从形式理论方面讲授绘画形式语言的基本规律,从绘画的“技能性研究”延伸并提升到绘画本体的“原理性研究”,指导学生从形式层面和语言思维层面理解艺术造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技术与材料在不断的更新,高校美术教育也随之不断的在改革与创新,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思维与审美意识。艺术设计造型基础课程重点在研究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上,力图建立造型基础教学的新方式,以便更好的适应时代、经济、文化发展。

三、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一)深入理解艺术基础教学每个环节的作用和意义

艺术设计造型基础课程是在深化学习专业设计前所必修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是探索与研究设计造型中的形态、色彩、材质、构成方法、形式美法则等多方面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接受扎实的设计基础训练,掌握艺术规律的原理方法,同时奠定设计语言不断创新的基础。

传统的综合绘画造型教学主要是针对美术学绘画专业的基础教学而设立,对造型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理解和把握综合造型的运用特点有很大帮助。传统的构成课程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造型基础课程在设计教育中已经开设多年,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新的基础教学课程中融入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并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

艺术与设计的传统基础课程有素描、线描、水彩、速写等基础造型课程。在以往美术学和艺术设计基础专业课程中大都设置一样的基础造型课,这些基础课程普遍都倾向传统训练方式,都是再现描摹客观现实和研究常规的光影、色彩规律。美术教学的常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再现客观现实的造型能力和准确表现色彩环境语言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基础课程的设置有了新的改革趋势,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毕然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紧密联系;重点培养专业思维方式和创造性思维的专业能力,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起思维训练的指导作用。

(二)不同专业学科对艺术基础教学的不同需求

通过艺术设计造型基础课程训练,弄清造型的生成规律及不同造型所起的作用,使学生由绘画语言装换到设计造型语言的能力。学生了解造型艺术的不同发展历程,并学会将西方造型的结构特质元素和中国造型的表现特质相融合,丰富造型的多种表现途径。使学生认识综合绘画造型,学会用“绘画造型意识”去审视形象。并了解造型基本方法要素,使学生掌握局部入手、主观取舍、运用对比、强化特征、注重节奏、夸张处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造型法则。

根据艺术与设计专业不同课程的设置,我们重点研究基础课程的创新改革。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中,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装饰色彩、设计基础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手绘表现技法、版式设计、传统纹样(图案)设计、图形设计(创意)等基础艺术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落实艺术专业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奠定艺术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础和新高度,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基础课程的需求方向必需对基础课程做出改革和探索。

明确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和方向是为了更好的使学生奠定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中,对基础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线描、构成等课程的创新语汇加以改革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拟向思维、跳跃思维等等创新艺术的多种表现思维形式,同时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想象性思维的训练。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多媒体设计专业、动画设计、影视合成等等新时期的各类艺术专业课程。

四、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和意义

艺术设计的理解篇10

【关键词】创新思维培养方法教学方法改革建议

一.环境艺术设计是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合格的毕业生应既具备艺术素养,又要有理性的思维与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以室内空间,界面,内含物等要素进行的室内设计方面的内容,还有室外空间,街道,广场,建筑,雕塑等要素进行的景观设计方面的内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如此庞大,以致与其相关的学科有:建筑学,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艺术学,美学,设计心理学,计算机图形学以及其他相关的艺术设计专业等。而现在诸如展示设计、舞台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大型通工具的内部空间设计等跨界设计领域也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

二、艺术设计创新思维的类型

1.逆向思维和两面神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与按照一定的逻辑向前推进思考的习惯性思维不同,逆向思维则是从相反的、对立的、颠倒的角度去深入思考问题。逆向思维是创新设计常用的思维方式。

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形态创新最能给人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刺激,从而激发观者的欣赏兴趣。因而,利用空间形态的反向设计能得到不同一般的效果。

两面神思维是指同时积极地构想出两个或更多并存的,概念、思想或印象。在表现违反逻辑或者违反自然法则情况下,具有创造力的人会有意识地从事物相反方面考虑,促进矛盾的对立面转化和对立面的联结。两面神思维也是环境艺术创新设计思维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

3.设计思维转化。

环境艺术设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即需要有对设计问题的综合分析和空间组织形式的归纳演绎的逻辑思维,又要对造型,细部构造联想和想象的形象思维,单一的思维过程难以形成新颖的构思。

4.观察与理解。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强调多角度的、冲破固有思路的全新的观察与理解。由于设计对象本质的外部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设计者必须从多个角度来把握对象的各种属性及其相互联系,进而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具有新意的、系统的、完整的信息。从不同位置与角度来观察或思考问题,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视角审视分析同一问题中的关系,用不同解法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过程。这种全新的注意与观察可以激发丰富的设计灵感,引发多种解决方案。

5.搜索与记忆。

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图形和形象两个层面的特征,其作为一种视觉形象,是通过自身特定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的一个综合的、有概念语义的形体,所反映的是特定形象的整体特征。创新设计的灵感基于头脑中大量丰富的设计素材,思维产生膨胀和爆炸来自于对这些基本素材的大量思考,而图形搜索与形象记忆是积累素材的有效手段,是创新设计产生的认识论基础,是一个设计创造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三、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应该是探讨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1.构建与专业相关的系统理论体系。

如今环境艺术教学的课程十分繁杂,而且没有一定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一门课程时往往就丢弃了上一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老师经常是通过大师的著作或者是几本理论著作让学生去研究与总结,学生只是通读了内容却很少能够理解其中的要点与精髓,如何将众多理论著作总结梳理,串联成符合教学要求并能为学生所理解的教学体系,也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重中之重。

2.建立“实践教学模块”结构。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思维创意转化为实际的事物,也只有通过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现并改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错误,从而解决问题,收获经验。当今国际环艺教学的成功范例都是采用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实践的平台,成立设计小组,参与具体案例的设计工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值得吸取并借鉴的经验,成为我们完善教育体系的有效手段。

3.注重学生综合知识培养,丰富学生的知识框架。

如今,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了一门集合了环境学,几何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学科的综合设计专业,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与环艺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在今后的设计中,以增加设计作品的内涵与深度。

4.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

环境艺术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高的学历和教学水平。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较多的机会让他们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通过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培训班以及不同的考察活动使得教师积累更多的设计经验。此外,还应该将教师分批的送到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和单位进行培训,让教师在技术领先的单位进行实习,与一些高技术的人才进行交流,从而使得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准得以提高,能够带动整个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学生学习的成果提高最重要的是有老师进行指导,只有提高教学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才能为学生的设计和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同时锻炼教师的能力,还应该在教学中不定时的开展技术性较强的课程,让实践性较强的教师在学校开展讲座,将自己学习到的一些新型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式传授给学生,为环境设计教育注入新的设计理念。

四、结语

总之,创造性思维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的教学模式,继续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系统理论体系和新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沙.透视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73-274.

[2]李瑞君.艺术向度与技术向度的结合[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