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技术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3:33

建筑行业技术分析篇1

【关键词】建筑市场监管机制;博弈分析;建筑行业;技术创新

建筑市场的参与者包括政府、业主方、承包商以及监理单位等,这些参与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但是在市场运营的过程中,参与者的一些行为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甚至导致大量违规行为的发生。市场行为的不规范会导致技术创新的停滞,因此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市场违规行为发生的因素及表现

具体来说,导致当前建筑市场出现违规行为的因素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行为出现偏颇。政府应当在建筑市场中扮演协调各方关系、监督市场行为的角色。但是政府在参与市场活动时,可能会将利益的制定更倾向于关系相对密切的企业,这种行为会引发竞争的不公平甚至造成行业的垄断,地方市场还易盛行保护主义。政府的不作为或者不公正作为使建筑市场的权威性与严肃性遭到破坏,因而违规行为大量发生。另外,政策与制度上可能将更大的利益归于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而民营企业由于缺乏政策上的扶持,难以适应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对短期利益、高额利益的追逐更为热衷,当违规利益超出常规利益时,很多企业可能会做出违规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第二个因素可归结于业主方的行为,一般来说建筑市场呈现买方市场的状态,业主方在招标时可能会恶意压低价格,这样承包商或者监理部门的利润就会降低,为了将利益扩大化,他们可能会采取转包、偷工减料等方法。部分业主在项目建设时资金不足,因而将债务转嫁给承包商,承包商在缴纳基本的资金外,还要垫付工程项目的施工费用,当工程竣工后,可能会有业主拖欠费用。

第三个因素是承包商因素,最主要的一点是承包商想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另外业主方恶意压价、转嫁债务负担等行为引发承包商的违规行为,出现将工程转包给资质较低的企业,或者用拖交欠款、克扣工资等方法将危机转嫁给其他人。

第四个因素是建立单位的因素,监理费用一般较低,因此监理单位必须通过裁员或简化工序的方法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而监理工作很难发挥实际的作用,承包商的一些违规与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监督。

二、对建筑市场监管机制的博弈分析

(一)市场准入监管

建筑市场准入监管的主体为政府的市场监管部门以及业主,其客体为承包商与监理单位。承包商与监理单位在进入市场之前要接受监管部门与业主在综合素质、诚信信誉、项目业绩以及违规现象等方面的考核。综合成绩优良的承包商与监理单位才可进入市场,信誉低、业绩低的承包商与监理单位则不具备进入市场的资格。

将监管成本设置为C,将合格的监管客体的预期收入设定为R,不合格的预期收入设为R1,一般情况下R>R1,将不合格的监管客体进入市场后造成的损失预期设定为L。

由此可见,该博弈模型中存在着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其解为(3)、(4)所示,。可以从中推断,如果β大于β*表示监管对象的行为具有较高的规范程度,监管部门可不予以监管;如果α大于α*则表示监管对象均能够达到合格标准,因此最终结论α=1-R/R1。

监管概率受R与R1的影响,R越大则监管工作的难度越小;而R1越小,则监管工作的难度越大。这种情况下,如果工作规范合格的承包商与监理单位以正常的方式进入市场后预期收入达不到满意的程度,那么其就很有可能选择不融入建筑市场;如果工作不合格的承包商与监理单位发现进入市场后自身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预期时,那么其就很可能从一些非常规的途径进入到市场中。大量不合格的承包商与监理单位进入市场导致监管难度不断增大。

而合格率则受到C与L的影响。C越大,则合格率越低;而L越大,监管力度就会相应增加,因而合格率可能会有所特高。监管成本增加,监管难度随之增加,合格概率就会受到影响。

(二)项目运营监管

项目运营中监管主体与客体间有重叠的部分,这部分为监理单位与业主方,除此之外,监管主体还有政府,而监管客体还有承包商。其主体管理的对象各部相同,政府负责总体的监督,业主方负责监督监理单位与承包商,而监理单位有对承包商予以监督。在博弈模型的建设中,可将监管双方进行简化,同样将监管成为设定为C,将监管客体的正常收入设定为R,不合格客体的违规收入设为R1,不合格客体带来的损失设定为L,违规者受到的经济处罚设为F,其被没收收入被设为R2,其博弈矩阵设定如下:

公式计算步骤同市场准入监管,最终得出有效的监管概率为α>R1/(R+R1+F-R2)。可以推断出监管概率的影响因素包括三个R1、F以及,表示信誉下降所造成的损失()。R1越大,则表示建筑市场的整体秩序越为混乱,这种情况加大了市场监管工作的难度,因此监管的力度应随之增加;F与的值越大,则表示受监管者即监管客体出现违规行为的概率越小,因此监管实施的可能性也就随之降低。

监管客体发生违规行为的概率受到C、R1以及F的影响。C值高意味着监管成本的增加,监管方很可能因为成本过高而失去监管的动力,监管不严格或者罚款数额较低都会导致违规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加。R1为违规收入,收入的增加会提高监管客体发生违规事件的概率。

三、监管机制与建筑行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监管机制的完善能够有效的规范建筑市场的行为,使建筑市场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利于该行业的技术创新。而技术的创新又能够推动市场监管工作的健康发展。科学、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都会制约技术创新的发展,具体来说,科学发展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市场需求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同时又能推动科技成果向着商业化的方向发展;政府政策的支持与法规的协调能够为技术创新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着很多违规违法的行为,制约着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导致科技创新受到阻碍。这些违规违法行为具体表现为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了建筑质量等。而监管力度的缺乏使大量的劣质产品充斥着市场,优质产品得不到发展空间,建筑市场机制发展畸形,甚至出现了劣胜优汰的现象。这种情况使建筑市场对技术的要求降低,难以对技术创新形成拉动作用,技术创新的动力与活力缺乏。

只有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规范建筑市场的行为,才能够从根本上推动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政府应当加大监管力度,保证执法与监督行为的客观与公正,将有违法与违规行为的企业进行曝光,用严苛的手段保障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形成正常的市场秩序,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结语:

监管力度的缺乏使大量的劣质产品充斥着市场,优质产品得不到发展空间,建筑市场机制发展畸形。而技术创新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环境的支持,因此政府、业主、承包商以及监理单位都应当规范自己的行为,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凯.基于数据大集中的建筑市场联动监管信息平台设计与实现[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2).

[2]秦旋,王敏,刘艳刚.制约发展绿色建筑的障碍因素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3]本报记者陈梦妤.建筑工程质量治理再下“军令状”[n].中华建筑报,2015(04).

建筑行业技术分析篇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我国建筑行业得到巨大的发展。Bim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得到各大建筑公司广泛的关注与应用,施工单位可以根据该技术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各专业的资源信息共享。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利用该项技术建筑工程师、设计人员与业主等所有参与者将共享数据信息,建立可视化的数字模型,通过对建筑结构的反复分析与模式,不断的调整与优化建筑设计来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 

一、Bim技术的概念 

近年来建筑行业得到巨大的发展与完善,加上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建筑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建筑形式更加的多样化。在此背景下,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料成为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的关键。这就需要设计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信息的收集,对于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与利用,以此达到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也能更加有效的提高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Bim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借助该项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结构设计由二维向三维的转化,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各专业的资源信息共享。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利用该项技术可以实现建筑工程师、设计人员与业主等所有参与者共享数据信息,建立可视化的数字模型,通过对建筑结构的反复分析与模式,不断的调整与优化建筑设计,同时帮助企业降低各个阶段的成本,缩短施工时间,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Bim技術应用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难点 

Bim技术是通过建立建筑数字结构模型,根据结构模型的数据信息反馈到分析软件中,该软件可以实现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设计人员只需要根据软件最后得出的数据对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进行调整与优化即可,这样大大提高设计方案与施工方案的质量。Bim技术是通过建筑结构分析与施工方案统一的作用下进行的。利用该项技术构建建筑模型时,为了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技术呢元必须保证模型空间数据物理模型与空间的真实性,这是保证设计方案的关键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建筑材料自身的性能以及负载等不同物理特性也会对建筑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技术人员在进行数字模型构建时,不可变量的参数和参量会直接影响模型构建的质量与真实性。Bim技术理论指出,在构建数字化模型时,一定要保证工程的物理模型、建筑结构数据分析与施工图纸实现完全统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一个构建的数据出现问题,就无法保证模型与数据分析、施工图纸的一致性。因此,在构建数据模型过程中,进行连接结构数据分析时,经常会出现系统无法实现统一,造成有效数据的丢失,进而无法对建筑结构性能进行有效的分析。 

三、Bim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节约能源及利用能源 

节约能源和利用能源在评价绿色建筑的标准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建立一个可视化的建筑三维Bim模型引入分析能量消耗的软件,或者转换格式引入分析能量消耗的软件,并在相关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气候气象数据,对模拟的结果作一个科学合理的调整或优化建筑维护结构和设置相应的参数。此外,通过Bim技术可以分析室外太阳辐射的分布区和太阳辐射强度。因此,用于优化和完善太阳能设备的设计,可以最大程度上对可再生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二)Bim技术在钢结构建模中的具体应用 

现阶段,在我国建筑施工中钢结构是大跨度建筑物的主要结构形式,因此在进行钢结构建模是需要攻克结构连接与加强件布置等难关。再加上设计钢结构时所涉及到的梁柱连接、梁梁铰接等多种连接形式,这无疑增加了钢结构设计的难度。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钢结构设计时一定要根据梁自身的高度,同时将各个连接件进行专项设计并将其参数化。设计人员可以利用Bim系统中参数共享的功能,严格控制高螺栓的数量与间距。同时利用对参数的条件实现新的连接件。在钢结构实际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一定要参考相应的设计位置,从而确定出加强件与连接件的准确位置,这样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缩短工期,同时也提高了钢结构的设计质量。 

(三)集成化设计 

在设计的过程中应用到集成化设计是将工程学考虑在内的,工程学知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整体的设计方案更加的完整,可以优化建筑的性能,提供全新的综合策略。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是一种新型的设计形式,应该多多思考复杂的分析模型,传统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会严重影响设计的进程,不能够进行高效准确的设计。利用Bim技术可以提高设计的速度,对信息准确性的把握也可以加大,依靠建筑师的经验进行定性分析已经不再允许,Bim技术可以提供准确的数学逻辑帮助进行定量分析。 

(四)运营与管理分析 

Bim技术的核心是参数化的三维可视化模型,这是各个相关专业信息的结合,可以把建筑物涉及到的不同专业中的各种参数加以可视化,并可以与整个建设过程中的信息保持一致,同时能实时提供相关的各种项目的资料。提供的这些数据具有极高的完整性而且可靠性,并能进行实时协作、长时间持续提供经营管理现阶段绿色建筑对工程信息的要求。例如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需要清洗空调通风系统,此时就要熟悉和掌握所有的空调系统规模、空调管道的位置、以及围绕该系统的其他功能管线位置都要熟知,之后才能决定投入的相应的人力物力和必要的工具。通过Bim模型就可以实现它并且能够高品质地满足这些要求。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居民对建筑行业要求越来越高,保证建筑结构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成为建筑行业长久发展的关键。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利用Bim技术对建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保证建筑施工质量也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设计单位一定要加强对该方面工作的重视,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从而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促进建筑行业健康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霞.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探究[J].门窗,2017(2):134. 

[2]刘丽.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研究[J].工程技术(全 

文版),2017(3):28. 

建筑行业技术分析篇3

关键词:建筑陶瓷;专利策略;专利运营

1前言

建筑陶瓷是指用于建筑物的内、外墙及地面装饰或耐酸腐蚀的陶瓷材料,以及水道、排水沟的陶瓷管道及配件。我国建筑陶瓷的产量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已稳居世界第一,近年来更是占据全球半壁江山,2014年我国陶瓷砖产量达到102.3亿平方米,销售收入总额达到3950亿元,规模企业达到1400余家[1]。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陶瓷行业的飞速发展,业内人士更加重视新材质、新功能和新造型等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也日益增强,从1996年至2014年我国建筑陶瓷砖相关专利数量达到32026件,其中发明专利8377件、实用新型专利11132件、外观设计专利12517件(此数据为以名称和摘要对建筑瓷砖类专利进行检索得出,检索所用数据库为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专利数据库)[2]。为了解近20年来我国数千家建筑陶瓷企业在专利申请及运营中运用专利策略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状况,我们对具有代表性的10家建筑陶瓷企业的专利申请及运营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将为我国建筑陶瓷企业今后制定专利保护策略提供帮助。

2我国建筑陶瓷企业专利保护状况分析

本文以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新明珠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广东蒙娜丽莎陶瓷有限公司、广东新中源陶瓷有限公司、上海斯米克建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佛山欧神诺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鹰牌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欧雅陶瓷集团为样本,对他们从1996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专利申请及运营情况进行检索分析[3],主要的分析内容为:(1)专利申请趋势;(2)专利申请类型;(3)专利申请人构成;(4)主要技术领域布局;(5)专利运营状况。

2.1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从专利申请趋势分析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10家建筑陶瓷企业近20年内共申请各类专利4822件,其中专利申请数量从2001年开始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在2005年达到单年申请量最多578件,然后呈整体下降趋势,至2012年的154件后开始回升。

2.2专利申请类型分析

从专利申请类型分析结果(见图2)可以看出,10家建筑陶瓷企业近20年内申请发明专利355件,实用新型专利259件,外观设计专利4208件,分别占专利总数的7%、5%、88%。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建筑陶瓷的生产技术已相当成熟,各企业都很注重对建筑陶瓷砖的花面设计进行专利保护。

2.3专利申请人构成分析

从专利申请人构成分析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10家建筑陶瓷企业的专利申请人,主要是本公司或公司负责人,例如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全部专利的申请人都是该公司人员,而广东欧雅陶瓷集团全部专利的申请人都是该公司董事长霍炳祥先生。同时大多数企业在专利申请时会加入其公司技术主管或多个子公司作为共同申请人,只有佛山欧神诺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利申请人里包括了公司以外的合作单位。

2.4主要技术领域布局分析

从ipC构成分析(见图3)可以看出10家建筑陶瓷企业专利申请ipC分类的前8个小类别及其比例分别为C04B40%、B28B28%、e04F15%、F27D5%、B24B4%、F27B3%、F24J3%、C09D3%,从其ipC分类分布分析(见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建筑陶瓷企业专利申请涉及的技术领域主要包括:陶瓷砖产品(C04B)、陶瓷砖的生产方法及设备(B28B、B24B)、陶瓷砖的施工方法(e04F),部分企业还涉及到窑炉节能(F27D、F27B)、喷墨打印用功能墨水(C09D)、陶瓷太阳能板(F24J)等领域。

2.5专利许可及转让状况分析

从10家建筑陶瓷企业专利许可及转让数量分析(见图4)可以看出有过专利许可和转让行为的专利数为专利总数的5.16%,并且从其专利许可及转让状况分析(见表3)可以看出有6家企业没有发生过专利许可行为,有4家企业没有发生过专利转让行为。

3我国建筑陶瓷企业专利保护策略的特点

首先,2001至2005年是我国建筑陶瓷生产技术突飞猛进的时期,10家公司共申请各类专利2034件,占到了20年申请总量的42.18%,2006至2012年由于我国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建筑陶瓷企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建筑陶瓷的产量从2006年的50.24亿平方米急速增长到2012年的92亿平方米[4],上升幅度达到83.12%,但是从专利申请趋势分析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10家企业单年的专利申请量却从2006年的402件下降到2012年的154件,下降幅度达到61.69%,然而由于从2013开始我国房地产销量的下降,加剧了我国建筑陶瓷行业的竞争,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又开始上升(见图1)。由此可知,我国建筑陶瓷企业专利申请趋势与陶瓷砖的产量是成反比的,大多数建筑陶瓷企业是被动对产品进行专利保护。

其次,从主要技术领域专利布局分析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10家建筑陶瓷企业采用专利保护的技术主要涉及各类建筑陶瓷砖的生产工艺及设备为主,少数企业对窑炉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进行了研究,只有一家企业将建筑陶瓷生产技术与我国的光伏产业相结合。由此可知,我国建筑陶瓷企业虽然随着近些年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墙地砖的产量得到显著提升,然而企业获取的收益大部分用于了新厂房和生产线的建设,对建筑陶瓷相关的新兴产业研究相对较少。

第三,从专利申请人构成分析结果(见表1)和专利许可及转让状况分析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10家建筑陶瓷企业一半以上核心技术的专利权属于其公司负责人个人所有,通过对专利许可或转让的对象进行分析,95%的许可或转让对象是其自己的本公司或子公司,同时我们也看到只有一家企业的专利申请人中加入了除其子公司以外合作单位。由此可知,我国建筑陶瓷企业负责人对企业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的垄断意识,并通过专利许可或转让的方式开展专利实施。

4我国建筑陶瓷企业专利保护策略的建议

首先,建陶企业应制定自己的专利战略。据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1~12月全国陶瓷砖累计出口量10.63亿平方米,只占到2014我国陶瓷砖生产总量的10.4%,出口量排在前三位的国家依次是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由此可见我国建筑陶瓷企业还有广阔的海外市场可以开拓,然而进入发达国家的前提就必须突破他们建筑陶瓷企业设立的专利壁垒。因此,企业必须加强专利战略建设,把专利战略纳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之中。企业研制出了高新技术还不足以拥有市场竞争优势,只有拥有有效的专利战略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5]。笔者建议国内建筑陶瓷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制定适合自己的专利战略,逐步突破国外建筑陶瓷公司的专利壁垒[6]。

其次,企业应加强专利运营能力。专利是一种无形的技术商品,在一定时间和地域内具有独占性,专利权人对技术的转移和实施、成交价格以及市场销售范围,都具有一定的垄断性。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建筑陶瓷企业目前开展的专利运营方式主要体现在利用专利对建陶产品进行垄断式销售和在集团内部通过技术许可或转让的方式提升集团内企业的市场影响力。笔者认为在目前建筑陶瓷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产品附加值过低、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关键时刻,相关陶瓷协会应积极组织建筑陶瓷企业成立专利联盟,通过专利的相互许可,从原料、工艺、设备、施工等方面构建建筑陶瓷领域的专利池,联盟企业一方面可以提高行业的准入门口,并通过专利池的运营获取收益,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的技术研发投入和法律纠纷。

再次,利用专利文献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我国建陶工业由于受重复建设的影响,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实际产量几倍于市场容量,市场严重供过于求,使国内建陶行业出现了增量不增收、有规模无效益的尴尬局面。我国建筑陶瓷企业目前只有通过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外国建筑陶瓷企业竞争高档产品的市场份额,才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专利文献是最完整规范的技术信息库[7],世界上最新技术的90%都能从专利文献中找到,通过研究专利文献,能准确、全面、快速的了解技术市场状况,可以有效的避免重复、无效研究投入,并且可以很好的了解国外企业的专利权动态,避免纠纷。

最后,利用专利价值分析体系提高企业专利的管理水平。专利价值分析其主要针对专利的法律、技术以及经济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分析[8],使专利权人对专利的出资、转让、许可、放弃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同时也可以利用该系统对国外建筑陶瓷企业的专利进行价值评估,对符合企业技术发展需求的专利技术进行购买或合作,尽量节约技术研发的费用和时间。

5结束语

通过此次对我国建筑陶瓷企业专利保护策略统计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建筑陶瓷企业在专利保护方面还存在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不够紧密,跨领域技术成果较少,专利运营手段单一的问题。笔者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我国建筑陶瓷企业应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不断开发新技术,提升企业自身的专利拥有量和应用率,另一方面通过专利价值分析对已有专利进行分类管理及运营,不断提升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最终使我国从建陶大国过渡到建陶强国。

参考文献

[1]缪斌.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n].中国建材,2015-04-14.

[2]鄢春根,罗晓宁,陈双华,等.我国陶瓷砖专利分析[J].中国陶瓷,

2008,44(3):39~42.

[3]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网[DB].http:///.

[4]王平.陶瓷砖产业状况和质量分析[J].安徽建筑,2013(4):198~199.

[5]陈羿君.包装企业的专利策略[J].包装世界,2008(3):22~24.

[6]余峰;郑乃章.日本陶瓷企业在华专利策略的分析之碍子株式

会社(nGK)[J].中国陶瓷,2010(8):3~9.

[7]王朝晖.专利文献的特点及其利用[J].现代情报,2008(9):151~156.

[8]余峰,陈婧.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在陶瓷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J].中国陶瓷工业,2015(5):39~41.

StatisticalanalysisofpatentprotectionStrategyintheFieldofBuildingCeramicsinChina

CHenJing1,wanGYun-zhi2,KUanGHui-yun,YUFeng2

(1.CollegeofscienceandtechnologyJingdezhenCeramicinstitute,Jingdezhen333001;

2.Jingdezhenceramicsinstitute,Jingdezhen333001)

建筑行业技术分析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数值仿真应用

1绿色建筑需要数值仿真技术

国务院《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完成新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1]。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必将对我国的绿色建筑事业,节能减排事业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地、节材、节水和节能),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由此可见,绿色建筑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既要满足传统的建筑功能和要求,同时又要满足节地、节材、节水、节能、及环保的绿色新要求。一项成功的绿色建筑设计需要做到上述诸多方面,难度非常大。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如何做到绿色建筑中要求的“四节一环保”呢?我们都知道,节约首先要能做到“精打细算”,但如何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建筑系统中实现“精打细算”呢?仅靠手册中的经验公式和图表显然是不够的,绿色建筑还需要基于计算机数值仿真的精细化分析技术。

本文先对广泛应用于欧美发达国家建筑行业的数值仿真技术简要的介绍,然后分析影响数值仿真技术在我国推广的因素及解决方法。

2适用于绿色建筑的数值仿真技术

在建筑设计行业中有一句名言“建筑设计是一项遗憾的艺术”,它的含义是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设计的时候很难把所有问题都考虑到,但建筑建成以后再改变就很困难了。那么在设计过程中有没有办法把问题考虑得更周详一些,留下的遗憾更少一些呢?这个问题放在以前很难,但随着计算机与软件技术的发展,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分析,这样的遗憾应该会变得越来越少。过去建筑设计中遇到的很多难以解决的结构、能源、环境与安全方面的设计难题,如:

·复杂结构分析。

·建筑的动态负荷分析及全年能耗计算。

·建筑物所在地的风、光、声与热环境的分析与评价。

·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的烟雾扩散及人员疏散问题。

·高层、超高层建筑的电梯流量分析问题等等。

现在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分析的方法,使这些问题在设计阶段得到更充分的考虑,这是世界建筑设计行业在近十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目前在欧美国家建筑咨询设计行业常用的分析技术有:

·有限元分析技术,主要解决结构的强度分析问题。可用于结构优化,以达到提高结构安全和节省建筑材料的目的。

·建筑能源性能分析技术,预测与优化建筑物的全年能耗。

·日光与阴影模拟,预测建筑内外的日光与阴影状况,充分利用日光,节约照明用电。

·CFD技术,预测与优化建筑物周围与内部的空气流动、颗粒物分布及温度分布状况。

·建筑声环境与振动分析,预测建筑内外的声环境,研究降低噪音与振动的方法。

·火灾与疏散分析,预测火灾发生时烟雾流动及人员疏散状况。

·CGi(ComputerGeneratedimages),用于模拟装饰与灯光效果。

·建筑电梯客流分析,等等。

上述分析内容中,建筑能耗、日光、室内外空气流动与声环境等都是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的。有些分析内容如火灾与撤离分析,电梯流量分析虽然在绿色建标准中还没有明确要求,但这些分析对于大型建筑的安全性,经济性影响重大,也应该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进行大力推广。

2.1建筑动态能源性能分析技术

建筑物动态能源性能模拟用于计算建筑物与外部环境间的能量传递。它通过建立建筑物的三维模型,计算太阳辐射得热、围护结构传热及暖通空调设备发(吸)热等过程,计算建筑物的全年能耗及建筑物内部温度。Hansen[3]认为要想有效改善室内环境及节约建筑能源消耗水平,就必须把建筑物及相关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而不是各分系统的简单相加来处理。建筑性能仿真就是把建筑物及相关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的有效工具。thomas[4]认为建筑性能动态模拟是唯一能够整体比较不同设计方案节能效果的手段。可用于建筑性能分析的软件很多,Crawley[5]比较了20个主要分析软件的性能与特点,这些软件为BLaSt、BSim、DeSt、Doe-2.1e、eCoteCt、ener-win、energyexpress、energy-10、energyplus、eQUeSt、eSp-r、iDaiCe、ieS、Hap、HeeD、powerDomus、SUnReL、taS、tRaCeandtRanSYS。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有关资料。

英国建筑设计行业应用非常广泛的两种建筑性能分析软件为ieS(integratedenvironmentSolutions)和taS(thermalanalysisSoftware),它们能够对世界上各种建筑物进行快速的动态热模拟。并能够对建筑物的能耗、Co2散发量、运行费用及舒适性进行精确预测(图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公共建筑优选项5.2.16(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的要求)应该通过建筑性能分析的方法来严格论证。住宅建筑的相关条款也可用同样方法分析。除此之外,建筑动态性能模拟技术可用于:

·区域能源规划。

·空调动态负荷计算,全年能耗分析。

·建筑物立面优化。

·自然通风分析。

·建筑内部热环境等等。

2.2日光与阴影模拟

日光与阴影模拟用于显示投射于建筑周围的阴影。通过对天空辐射的直射部分进行计算以确定某时间自然光对建筑的影响。该技术除可进行外部光计算外,还可对建筑物内光进行计算以确定建筑物接收到的室外光的量。前面提到的很多软件也可以用来进行日光与阴影模拟分析(图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公共建筑控制项5.1.3(要求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及一般项5.5.11(要求办公,宾馆75%以上主要功能空间的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要求)应由这种方法进行论证。住宅建筑的相关条款也可用同样方法分析。日光与阴影模拟技术还应用于:研究新建筑物对老建筑物的影响;优化建筑立面设计;阴影的可视化;优化室内照明质量。

2.3建筑物内外空气流动与传热的分析

CFD(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是流体动力学的一个分支,它应用数值计算的方法解决复杂流体的计算问题。CFD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能源以及环保等行业。在建筑设计中应用CFD技术有其特殊的意义,那是因为在建筑设计中涉及的流动与传热问题往往都十分复杂,用传统的方法很难计算。应用CFD技术则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比较深入、全面的研究,图3为CFD在建筑物内外流场分析中的应用。这些分析结果对于建筑方案的确定与优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公共建筑控制项5.1.7项(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一般项5.2.6(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有利于自然通风)及一般项5.5.7(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需要用CFD技术进行分析。住宅建筑的相关条款也可用同样方法分析。此外,CFD技术可在以下方面得到应用于以下分析:

·外部流动建筑风环境,雨水对建筑物的侵袭,建筑风载荷,小区污染控制,城市热岛分析。

·内部流动室内温湿度控制,制造舒适的室内环境,特别是高大空间研究新型室内环境制造方式的效果,如辐射供冷,置换送风,满足特定的设计需求,如云计算中心空气管理等排烟设计。

·外部与内部结合的流动风力与浮力同时作用的自然通风,考虑风力作用的排烟设计,常用的CFD软件有FLUent、CFX、StaR-CD和pHoeniCS等。有意思的是这些主流CFD软件最初都源于英国,这充分说明了英国这个国家在工程软件开发方面的能力是很强的。

2.4建筑声环境分析

声环境是建筑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睡眠、休息、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都需要安静的建筑环境。噪声的危害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充分体现了声环境控制的重要性。为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建筑场地及建筑内部的声环境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确保建筑场地及建筑内部声环境满足标准要求,需要进行相关的建筑声环境分析。模拟建筑声环境的方法有三种[6],它们是:

·数值法,通过求解描述声压在时间、空间变化的微分方程的方法求解场地的声学特性。

·几何法,确定在现场声传播的方向以及到达聆听者的途径计算声学特性。

·统计法,使用宏观场景属性(表面积,体积)来估算声学特性。

数值法对低频有效而几何法对高频更有效,所以模拟建筑声环境的软件一般采用这几种方法的组合。oDeon[7]是一种模拟建筑内部声学特性的软件,根据建筑的几何与表面特性,对室内的声学特性进行预测。CaDna(Computeraidednoiseabatement)[8]是国际流行的环境噪音预测软件,可用于包括工业厂房、市场、高速公路、铁路甚至整个城镇地区的声学环境评估。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公共建筑控制项5.1.6(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及5.5.5(宾馆和办公建筑室内背景噪声符合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的规定)可以由上述方法进行分析(图4、图5)。

2.5火灾与疏散分析

虽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尚未对建筑物的火灾与疏散分析提出要求,但近年来我国火灾频发并造成严重人员损失的情况看,我们应该在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国外大型建筑都非常重视火灾与疏散分析工作,而我国的建筑规模更大,人员密度更高,因而发生火灾的危害更大,所以这项分析应该成为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火灾与疏散分析实际上涉及两个方面的模拟过程即:火灾模拟与疏散模拟。通常先由火灾模拟软件模拟火灾发生时烟雾和温度的扩散情况,这个结果首先可用于排烟系统,喷淋系统以及火灾分区的依据;这个结果还可以作为疏散软件的输入条件。疏散模拟人与人、人与火灾、人与构造物的相互作用。模型分析受到热、烟、有毒气体影响后,从室内逃出的每个人的避难路径和疏散所需时间等。

火灾可由一般的CFD软件进行模拟,也可以用专业的火灾模拟软件如FDS(FireDynamicsSimulator)[9]来完成。FDS由美国商业部niSt(nationalinstituteofStandardandtechnology)研发。而疏散模拟可由FDS+evac[10]软件完成,FDS+evac软件由芬兰Vtt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完全嵌入在火灾动力学模拟模型(FDS)中。也就是说,FDS的计算结果可以直接传送给FDS+evac以进行相应的疏散分析(图6-1)。

2.6电梯流量分析技术

我国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数量日益增多,因而对电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建筑物突破了一定的高度与规模,甚至突破了固定的建筑类型后,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具体的将电梯应用技术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同时能够实现预先设计的效果,并非易事[11]。应用先进的电梯流量分析技术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既避免电梯数量不够引起的等待时间过长从而引起建筑品质下降问题,又能避免由于电梯数量过大引起的投资,建筑面积及能源的浪费问题。

一些大型电梯制造公司开发了电梯分析软件可进行电梯的流量分析,不过这些软件往往侧重于他们自己产品的分析,缺乏广泛的代表性。英国petersResearchLtd开发的eLeVate是欧美国家广泛应用的电梯流量分析软件,可以满足设计要求(图6-2)。

图6为某超高层建筑办公区的电梯流量分析图。分析给出了该区采用6台1600kg,速度为3m/s电梯的平均等待时间,最长等待时间等重要数据。

3如何推广数值仿真技术

我国在推广数值仿真技术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开发商、地产公司对这些技术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很少有开发商主动要求设计单位进行这方面的分析,也不愿意为这些附加的分析内容增加付费。而设计单位因为设计费用低,设计周期短,再加上缺乏这方面的人员也很少去进行这些分析工作。久而久之,基于数值仿真的精细化分析就成了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短板。

绿色建筑标准的制定为数值仿真技术推广带来了良好的契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有不少需要数值仿真分析的条文。问题是如何在设计与评价过程中真正发挥数值仿真分析的作用。为此,建议进行以下工作。

(1)探索如何使数值仿真分析更好地融入绿色建筑设计过程的方法,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2)组织相关人员对《标准》中涉及到的建筑能耗、采光、通风、声环境等模拟的边界条件、模拟过程及软件要求等进行研究,提出规范化的模拟方法。

(3)组织有关人员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涉及的风环境、日光、声环境及自然通风等数值分析结果的评价方法,提出一套指导评价分析结果的方法。

(4)对从事数值分析及评价的人员进行培训。

(5)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绿色建筑行动方案》((2013)4号)

[2]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2006

[3]JanHensen,eryDjunaedy,marijaRado?evi?andazzedineYahiaoui.Buildingperformancesimulationforbetterdesign:someissuesandsolutions,plea2004-the21thConferenceonpassiveandLowenergyarchitecture,eindhoven,thenetherlands,19-22September2004.

[4]pCthomas.BuildingenergyperformanceSimulation:aBriefBDp.

[5]DruryB.Crawley,Jonw.Hand,michaelKummert,Brentt.Griffith.ContRaStinGtHeCapaBiLitieSoFBUiLDinGeneRGYpeRFoRmanCeSimULationpRoGRamS,aJointReportbyU.SDepartmentofenergy,washingtonDC,USa.

[6]t.Funkhouser,n.tsingos,J-m.Jot,SurveyofmethodsformodelingSoundpropagationininteractiveVirtualenvironmentSystems,presenceandteleoperation2003.

[7]oDeon,RoomacousticsmodellingSoftware,odeon.dk

[8]CaDna,State-of-the-artnoisepredictionsoftware,

[9]FDS,FireDynamicsSimulator(Version5)User’sGuide,nationalinstituteofStandardandtechnology,USDepartmentofCommerce.

[10]FDS+evac,FireDynamicsSimulatorwithevacuation:FDS+evac,VtttechnicalResearchCentreofFinland.

[11]范一飞,高层建筑电梯应用技术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行业技术分析篇5

关键词:建筑;安全技术;经济性

中图分类号:p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建筑行业的激烈竞争,建筑安全问题就在于建筑行业中愈发突出,并且严重的影响到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基于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它已经备受社会上各个阶层人士的高度关注,虽然在经过相应的措施减少了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但是它所呈现的局势依然不容乐观。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不仅会给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生命安全,同时它还会给住户带来一定的生命威胁,并且会给社会以及建筑行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等。

一、建筑安全的概况以及现状

(一)建筑安全的概况

一般情况下,社会的稳定前提以及经济的发展基础都是安全,安全对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我国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建筑行业的安全对于建筑单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它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出现了一系列的安全事故,给建筑行业带来较大的影响。

目前,建筑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瓶颈,严重的影响到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它是建筑行业的重大障碍。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它不仅给建筑行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给住户带来一定的生命安全,有损施工单位的形象信誉等等。

(二)建筑安全的现状

目前,建筑安全技术的经济性研究还较少,相关的研究人员只是在安全事故以及安全收入等方面展开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国内对于研究建筑安全的投入相对较少,其中最有权威性的罗云,他认为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投入是对于建筑施工中的技术、施工人员以及劳动保护等方面消耗的费用,是关系到安全的全部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总和;20世纪90年代,黄盛仁通过对相关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数据的分析,他认为在建筑行业中,主要将安全资金投入到劳保用品、安全措施以及相应的职业病防治等方面;强茂山等一些学者经过对于广东省的若干城市进行安全调查后,他们得出在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投入,主要分为劳动保护、安全设施、文明施工以及安全教育等等四个方面,它们的分布主要是:3.61%的劳动保护、51.44%的安全设施、43.4%的文明施工以及1.54%的安全教育等等。并且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技术经济性分析。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发现它们在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措施上分布严重不均匀。

二、造成建筑行业中安全技术问题的因素

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技术问题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管理因素、技术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这三个方面的因素都极易引起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技术问题。它们三个之间是相互连系、相互影响的,其中建筑安全技术这一因素起到最关键的作用,它制约着环境因素同管理因素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基于这种状况,施工人员在进行建筑行业的施工过程中,应该高度的重视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安全技术这一方面的因素。

三、建筑行业中安全技术经济性分析的目的

投入建筑安全技术是为了有效的预防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及由于安全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生命威胁等。并且可以通过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来判定建筑行业中投入的安全技术是否经济可靠,这是通过建筑行业中投入的安全技术成本以及它带来的相对收益而得出的有关结论。如果投入的安全技术成本低于它所带来的安全收益,那么它就是经济性的;如果投入的安全技术成本高于它所带来的安全收益,那么它就不具备经济性。所以,建筑行业中投入的安全技术,还有利于体现建筑行业中投入的安全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当今,在我国这个市场经济主导的时代中,建筑行业自身主动的积极地投入更多的安全技术、相应的减少安全损失,以及提高建筑行业中安全技术的相应水平等方面的直接推动力就是正确的认识建筑行业中的技术安全经济性。与此同时,建筑行业在对于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时,也有利于建筑行业改善自身的安全现状、相应的减少安全损失等,有利于建筑行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四、建筑行业中安全技术经济性分析的意义

自古以来,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就备受大家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它不仅关系到建筑单位的经济利益,还关系到建筑施工人员以及住户的人身安全问题。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所以建筑行业应该依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出现的安全问题。对于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技术经济性的分析,不管是从理论还是现实的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意义。

(一)现实意义

经过对于建筑行业中的安全事故成因的相应分析,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寻找威胁建筑安全的相关因素,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对于建筑行业施工中投入的安全技术、计量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以及相应的评价安全技术水平等。并且经过对于建筑行业统计的真实数据资料,进行仔细认真的总结分析,更进一步的明确在建筑行业中的所投入的安全技术,以及因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同建筑行业中安全技术水平之间的相应关系。从而这些调查的数据也展现了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技术本身的经济性,也让建筑行业的相关单位明晰的看出投入一定的安全技术可以相应的、有效的减少由于安全事故带来的一些经济损失以及人力、物力的损失,最终对于建筑行业给出相应的解决安全事故的相应对策。同时,这对于建筑行业自觉的、主动地投入更多的、相应的安全技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还能减少建筑行业中的安全事故造成的相应损失,并且有利于改善建筑行业在进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二)理论意义

从建筑行业中的安全现状可以看出,那些传统的、固有的关于建筑行业中安全问题的防范措施、理论研究以及相应的方式,现在都无法改变当下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隐患,不能降低建筑行业中频繁发生的安全事故的次数,同时也不能够减少现代建筑行业中因安全事故带来的较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的损失等等这种现状。若要解决现代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就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摒弃已有的不符合现代建筑行业安全要求的思维,来发掘真正引起建筑行业中安全问题的根源,并且将其作为研究新的解决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的理论措施以及新的视角的依据,从而更好的解决存在的安全问题。对于建筑行业中的安全经济性的分析,就是一个另辟蹊径的新方法,从经济这一角度更好的警告建筑施工单位,让他们寻找更好的对策来解决在建筑行业中出现的安全问题等等。从而更好的保护建筑施工人员以及住户的人身安全,有效的降低建筑物的相应成本,提供建筑单位在建筑行业中的竞争力等等。

结语

基于现代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单位应该着重考虑建筑中的安全技术问题,它不仅会影响到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还会给建筑施工人员以及住户带来较大的生命威胁,从而阻碍建筑行业的发展,所以建筑单位应该高度重视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技术。

参考文献:

[1]王玉凤.浅议建筑安全的经济学分析[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14(11):160--163.

[2]孙佳佳.建筑安全技术的经济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05:20--24.

[3]李爱华,席晓博.基于经济学视角浅论建筑安全[J].中国科技纵横,2012,14(06):40--42.

[4]张伟民,陈剑秋.加强建筑安全管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徐州市贾汪区多举措筑牢建筑安全屏障[J].江苏安全生产,2011,23(11):196--198.

[5]张爱玲,蒋海洋,夏勇.是谁动摇了建筑安全的根基――透视建筑行业转包、挂靠、非法分包乱象[J].中国安全生产,2010,06(05):1531--1533.

[6]张海骁,徐群磊.论建筑安全经济激励机制的构建[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1(04):44--46.

[7]赵银栓,胡芳莉.建筑安全防治投入与经济利益之权衡[J].科技信息,2010,09(13):158--160.

[8]姜杰.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安全领域弊端与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信息,2010,14(20):66--68.

作者简介:

王亚伟[1]:第一作者,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本科学历,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

建筑行业技术分析篇6

我国在2006年6月开始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需要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资源节约方面需要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来尝试,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根本目标。绿色建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为人们提供适用、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能够促使建筑和自然协调一致,提高绿色建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绿色建筑最终目标是实现建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1世纪是一个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时代。人类的居住环境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并且需要动员广大人民参与到绿色经济效益发展的队伍中,最终能够建成环境优雅、布局合理、安静、清洁、舒畅、和谐的居住区,提高绿色建筑经济的整体效益,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国正处于各种建筑业发展的黄金阶段,提倡和发展绿色经济对全球性资源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优化自然环境达到节约资源的根本目标。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情况看,其具有明朗的前景和诸多优势,最终提高绿色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从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情况看,具体实践过程中与真正的绿色建筑经济还存在很大的差别,很多开发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纷纷打出康居、绿色的标语,但是在“绿色建筑”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与当前的绿色建筑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实施绿色建筑经济,提升绿色建筑经济的整体效益。

二、绿色建筑全寿命技术经济分析

(一)绿色建筑项目关键技术评价分析

绿色建筑项目需要对其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需要采取关键技术进行综合处理,此种模式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技术评价过程中需要对投资者进行综合分析,让投资者在技术方案方面选择一个最优的依据,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如下几个技术经济评价模式。其一,需要对绿色技术进行增额投资,从而能够提高其投资净现值。在节约能耗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能够获取更多的节能收益,在使用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找出关键技术,从经济价值角度选择一个最优技术方案,提升绿色建筑项目关键技术评价水平。其二,需要从绿色技术动态增额投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以绿色关键技术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节约能源支出角度考虑,提高绿色科技水平,推动绿色建筑经济效益不断提升[4]。绿色建筑技术增额需要从内部收益率角度开展工作,通过对各年净现金流量差额进行研究,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提高绿色建筑全寿命技术研究水平。绿色建筑经济实施过程中需要实现成本价值,对成本差额进行分析,同时对消耗的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从经济合理性角度推动绿色建筑产业不断发展。

(二)绿色建筑项目总体技术经济评价

从项目增额投资净现值角度考虑,传统绿色建筑和现代绿色建筑的造价具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此模式可以反映绿色建筑在生命周期内节能收益能力的动态指标,通过对动态指标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对绿色建筑经济进行效益评价,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总体目标。绿色建筑项目研究过程中需要对整体投资效益进行分析,确定一个项目成本回收期,提高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绿色建筑项目已经是建筑业发展的一个方向,需要从节约资源、提高项目价值等方面开展积极有效的工作,提升绿色建筑项目的整体收益率,为建筑业全面协调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从项目增额投资回收期角度看,运用差额分析法可以对项目的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进行综合评估计算,通过绿色建筑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投资收益角度看,需要一定的时间,关键是要分析项目成本投资回收率。绿色建筑项目经济敏感性分析可以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绿色建筑项目综合收益评价分析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全生命周期的思想,需要对项目的前期规划进行综合分析,对中间活动进行评价,对日常使用、维修、拆除等活动项目实施中的作用进行全面考虑,充分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经济效益问题,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和模糊性特点影响,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对其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把绿色建筑项目的关键技术运用到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提高绿色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三)绿色建筑项目的综合效益分析

建筑行业技术分析篇7

1.1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的如今,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有效的动力。20世纪末期,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企业的组织形式、合作方法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企业想要在充满了竞争力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除了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所处的位置,还要具备相当的创新能力,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行成自身的创新能力。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加入wto后大量外资企业进入内地,我国企业在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且竞争活动也越来越激烈。传统的竞争模式已不能满足我国企业市场竞争的需求,而是转向企业综合企业内部资源对外部的开发和利用的网络型合作。网络中的创新资源对于企业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能够在创新资源的传递中极大程度增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帮助企业确立合作对象,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因此,技术创新网络是企业开发外部资源的根本途径。传统的建筑技术创新在确定了项目成立后,能够形成一个自发的、临时的合作展开针对项目的创新工作,在创新项目完成后就解散。主体之间的这种合作形式相当的不稳定,非常不利于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吸收和传递,也极大影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R&D活动依然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但还是忽视了创新对于跨行业合作的要求。所以,如何面对需求,建立一种合理的技术创新网络来实现主体之间的跨行业合作,不仅关系到建筑业的发展,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命题。技术创新网络作是一个多样性的、复杂的网络系统,不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主体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处于不同位置的网络主体,由于其与网络中其他主体企业性质上的差异,造成了其获取网络中创新资源的能力、速度、效率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技术创新网络的运行,需对技术创新网络的演进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剖析。目前国内外针对社会网络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技术创新网络的研究成果能真正应用于企业合作的则少之又少,而且罕有针对技术创新网络演进过程的深入研究。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企业对外部创新资源的关注逐渐增长,学者们开始从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创新能力,如tsai&Ghoshal(1998)[1],李志刚(2007)[2],裕登科(2006)[3]等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有关。1954年,人类学家Bames(1954)[4]在分析挪威某渔村的社会结构时首次使用“社会网络”概念。此后,学者们相继对社会网络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他们对社会网络的定义也有着不同的观点,笔者对此进行了整理,如表1.1所示。社会网络可以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如图1.1所示)。主体即为节点(node),可以是个人、公司或社会单位,主体共同研究或合作完成一项建筑技术创新的主要关系为合作关系。由多个主体之间的多种合作关系构成一个社会网络。通过对建筑技术创新网络主体和主要关系的梳理和分析,奠定学位论文的研究基础。在统计中,笔者发现虽然学者们早就已开始对创新网络进行研究,但是至今关于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的研究甚少,对建筑技术创新网络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总的来说,企业之间长期的、稳定的合作逐步演化成了技术创新网络。以往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战略只能为大多数企业的某一环节带来短期优势,企业只有与其他企业相互合作、相互吸收创新资源,才能使得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各个环节都具有优势,才能让整个技术创新网络的资源得到最优化的使用。

.........

第二章建筑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研究设计

2.1研究角度

本小节从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出发,对网络规模、网络中心度、关系强度、关系稳定性4个方面对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其特点。网络规模是衡量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目标企业在创新技术合作过程中所形成网络的大小,也就是网络的节点数量,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技术创新网络的大小。笔者认为企业与企业之间保持联系的新友人的数量反映技术创新网络的规模特征,网络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企业可能获得外部资源的多或少,网络规模越大证明企业之间的合作甚至是跨行业的合作越多,企业获得的外部创新资源也就越多。网络中心度一般用来描述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是企业在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结构特征之一。网络中越是处于中心位置的成员联结其他成员也越多,是技术创新网络中资源的汇聚点,中心度越高越有利于获取技术创新网络中的资源。企业的中心度越高说明该企业越处于技术创新网络的中心位置,信任度也就越高,其他企业也更愿意与之交换创新资源和信息。同时也为其他企业之间创新资源的互相吸收起到了衔接作用,自身也可以从技术创新网络中获取更多的创新资源,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也就越强。

.........

2.2对象的选择

首先,本文要选择的研究对象必须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创新项目;其次研究的合作关联对象需要包括企业、政府机构、金融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种主体和客体;最后,能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并统计出此项目的合作数据。综上所述,本文选择“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这项技术的合作企业为研究对象。所谓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将太阳能设施与建筑有机结合,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合理替代建筑的覆盖层,极大的降低了太阳能对建筑物美观的影响,避免了重复投资。笔者通过文献查询、专家咨询、电话咨询、网络查询、专利查询等多种方法,统计了关于此项目的合作方案3000多项,其中有效数据为1387项,涉及公司有1081个,由于公司名字过长等诸多原因,在研究中笔者给每个公司设置了编号。笔者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适当理论并收集大量数据。要得到准确的研究结果就必须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因此需要认真选择适合建筑技术创新项目的分析工具(Ucinet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处理所使用的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分析建筑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和网络对个别企业之间关系的影响以及对系统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它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由于与数学、统计学及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在技术革命的今天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注重研究社会网络特征及结构,因此,社会网络研究十分符合

本研究对分析方法的需求。按社会网络的分类,能从以下2种方式对社会网络进行分析。..........

第三章建筑技术创新网络图形绘制与结构分析....19

3.1网络图制作过程........19

3.1.1关于数据收据.........19

3.1.2关于数据处理.........19

3.2全企业合作网络图分析.....24

3.3区域网络图结构分析........26

第四章建筑技术创新网络演进过程研究.........29

4.1磨合期(2010年~2011年).....29

4.2协调期(2012年)...........31

4.3规范期(2013年)...........33

4.4发展期(2014年)...........35

4.5合作主体及合作模式分析.........37

4.5.1合作主体.........37

4.5.2合作模式分析.........38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39

5.1结论...........39

5.2展望...........40

第四章建筑技术创新网络演进过程研究

企业之间合作创新的实质是企业本身对外部创新资源的收集和创造,而创新资源的创造效果取决于创新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或者是资源传递是否真实有效。因此,研究技术创新网络的演进过程,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对创新网络演进过程的认知,强化创新企业对创新资源的收集,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技术创新资源传递的有效性,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也有助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这项新型技术的网络已形成了。本文收集了从2010年到2014年的一千多个案例。并绘制了网络图。

4.1磨合期(2010年~2011年)

在技术创新网络形初期,主体一开始对自己新的角色和位置不确定,表现为谨慎地、小心的融入这个全新的网络,合作关系也相当的不稳定。所以,在这个阶段中的各个企业不但需要确认再确认新的角色和目标,而且需要针对市场的需求和其合作伙伴的需求,对自身的创新能力和优势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改变。如2010年和2011年。(图4.1、图4.2分别为2010年和2011年网络结构图,由于版面略不清晰,详见附录e和附录F。)

.......

结论

本文提出从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和演进过程的角度对“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这项创新建筑技术网络进行研究,建立了以“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这项技术的建筑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网络,运用Ucinet软件,通过数据深入分析技术创新网路的结构特点。结合网络结构,对技术创新网络演进的一般过程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建筑行业技术分析篇8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能建筑;成本控制;工程造价

1引言

随着国家对智慧城市的重视,智能建筑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智能建筑在物联网技术下对增强安防措施、改善居住体验、节约能耗等方面进行改善。物联网是通过多种信息传感器实时采集各类信息,在终端设备、边缘域或云中心通过机器学习对数据进行分析。智能建筑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建筑内暖通空调、供水、发电、照明系统、网络等通过人工智能处理器对于建筑的整体分析和优化,可以大大节省运营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智能建筑的核心是5a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通讯自动化系统(Ca)、办公室自动化系统(oa)、火灾报警与消防连动自动化系统(Fa)、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Sa),通过5a系统使建筑具有安全、便捷、高效、节能的特点。根据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物联网连接量在45.7亿,到2025年将增至199亿,市场空间非常广阔,对于智能建筑在物联网技术下成本控制和造价分析,将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

2物联网技术对智能建筑的成本控制

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智能建筑进行工程预算是一种新型的技术手段,物联网技术通过智能系统提高成本控制的准确性,对于智能建筑项目进行成本预算和控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智能建筑的基本特点,一般通过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结合,以及定性控制与定量控制的结合的采用多模态控制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帮人们处理大量的系统问题,通过大数据收集资料和人工智能的科学推理,可以对人类的行为和思维进行感知模拟,对智能建筑中5a系统的精准控制。物联网通常使用射频设备、定位系统、激光扫描设备和红外感应器设备等信息通讯传感器,通过网络把所有设备都连接起来,来使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在物联网技术下智能识别、智能定位、智能跟踪、智能监控的管理体系,可以对智能建筑中的各种设备进行有效管理,让设备和系统进行信息互通和远程共享,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信息可以构建一个参量体系,通过参量系统优化智能建筑使用成本,给人们提供绿色环保、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3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工程造价

利用物联网技术和参量体系可以得到大量信息,通过信息的处理计算得到成本数据和工程量,根据国家规定定额标准得到工程造价的目标函数。运用Bim智能建筑模型,合理的博弈控制函数设计进行智能建筑的造价预测。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的工程造价分析模型主要有三种,(1)通过对建筑的主要参数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模型。(2)通过物联网技术模糊控制和逻辑控制来构建模型。(3)通过物联网技术下拟自然随机最小二乘拟合来构建模型。这种方法由于计算量较大,计算复杂程度较高,无法保证计算的准确性。为了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约束参量和工程造价预测模型的方法来提高智能建筑成本控制进度和工程造价预测准确性。

4物联网技术进行成本控制参量体系

在智能建筑中工程造价是指工程建设中所需要投入的资金,主要包括前期的投资估算、项目过程中的工程结算、完工后的竣工决算。在智能建筑施工过程中,可以运用物联网技术对项目成本和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第一,合理分析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的约束函数和参量体系;第二,为了构建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参量体系和约束模型,需要对建筑规划、消防、交通、环保等实现工程造价合理评估和预测。通过参量体系和约束模型进行智能管理控制,保证智能建筑项目施工进度和施工品质。通过构建物联网技术参数模型,保证了智能建筑材料合理选择和建筑施工成本的精准预测。在物联网技术智能建筑成本控制预算中,往往忽视交叉因子对成本的影响。智能建筑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实现自动网络控制,利用智能建筑自动控制网络中的三种通信协议实现效益评估,可以有效地计算出智能建筑控制成本,在构建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的成本控制参量体系中,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工程造价模型设计,实现对智能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有效控制和精准预测。由此可见,在物联网技术下构建智能建筑参量体系是实现成本控制的重要途径。

5智能建筑目标模型构建及设计优化

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智能建筑目标模型,通常是采用均衡博弈的计算方法来分析智能建筑的工程和造价,这种方法是用预测函数以及最小方差来进行成本的预测和造价控制,可以有效地控制智能建筑造价计算精度。但是由于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在没有足够数据作为基础的情况下,智能建筑工程造价预测精度是不准确的。本文为了提高控制精度采用了一种在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成本约束参量。通过约束参量贡献度加权的方法建立工程造价预测和成本控制模型,在参量分析基础上设计工程造价预测和成本控制模型,构建物联网下成本控制系统得到最佳的博弈函数,得到工程造价施工优化参数。在物联网技术智能建筑施工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在施工成本,还需要对管理成本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通过智能建筑成本分析建立工程成本预测模型。为了合理地评估智能建筑的性能,可以采用一种分数阶差分函数的公式对评价进行有效分析,用函数公式得出智能建筑成本和建筑质量的关系。在智能建筑模型构建时,利用分析方法实现成本投入的时间序列的采集,通过智能建筑施工中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线性二乘拟合计算构建约束关系模型,可以实现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的量化评价参数模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包括固定成本和非固定成本,非固定成本是由很多不确定因素造成的,为了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应该对不确定因素进行有效控制。通过物联网技术构建量化控制模型,可以有效地对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工程项目实现效益最大化。在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的控制必须满足非线性方程的连续性条件,通过连续性条件构建一个模型,由此可以得出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施工过程中生产效益最大化,并且在物联网技术下实现成本与效益最优匹配,通过以上决策,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的效益值和带量值可以有效均衡。此外,为了保证施工效率和质量构建模型,通过累计方差的公式对建筑成本的参量贡献度进行自适应加权处理。通过上述介绍的参数模型,可以在物联网技术下对施工成本、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进行优化,不但提高了施工质量还降低了施工成本。

6物联网技术下仿真实验和分析

为了对上述模型和参数进行检验,以及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成本控制和工程造价分析的可行性,通常需要采用一种仿真软件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国家预算定额可以设计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成本参量数据表。通过成本参量数据表进行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成本控制和工程造价仿真建模,对物联网技术下预测数值仿真,通过仿真可以得到不同的成本控制数据,为了要论证结果,可以把物联网技术智能建筑仿真结果和传统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采用本文所使用的方法有效地降低了项目建设成本,成功的对智能建筑成本控制进行了优化。由此可见,通过仿真实验模拟进行实验得出的结果是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

7物联网下智能建筑展望

物联网技术在建筑业、工业、电子行业、交通行业、汽车行业都有了深入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建筑在物联网的发展下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跟用户需求进行优化组合。智能建筑不仅可以提高舒适的环境,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建筑成本,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智能建筑主要体现在系统设备自动化和通信系统信息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联网技术下的智能建筑会采用系统信息综合管理,对智能建筑内所有的设备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和处理,在物联网下智能建筑可以实现人与物的连接,物与物的连接,通过云计算收集处理和人工智能逻辑分析决策,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建筑行业技术分析篇9

【关键词】建筑设计,数字化,技术

引文:目前,数字化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日臻完善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并且数字化技术也是一种新型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技术是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技术,并且运用现代计算机的数字化技术来辅助建筑设计的新型建筑设计理念和方式,这种技术能够切实帮助建筑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实现大量图像和文字等信息文件的处理,从而使建筑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从而也降低了建筑设计的成本和周期,并推动了建筑设计的长远发展,同时对建筑设计的发展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化技术在建筑中应用也极为广泛,而且意义重大。其作用在建筑设计的开始到设计方案的实施以及项目的优化、施工过程中的项目管理都功不可没,并且潜力巨大。

1数字化建筑技术对比传统建筑设计方式的优势

数字化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对建筑行业自然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也使人类的生产技术和思维方式被彻底改变。

1.1以往,建筑师的水平和建筑技术决定了建筑项目的成功与否,并且因为传统建筑观念完全依赖建筑师个人的想法。随着数字化技术大量运用,建筑企业在建筑施工中,不会只依赖建筑师个人的想法和能力,还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数字化技术等技术,在建筑物以及环境的多角度和整体化,以及综合性的角度进行思考,使得数字化的建筑设计在这个时代更加的科学合理。

1.2因为在原来要完成较复杂的设计很难,因为其受制于科技水平和相关学科的限制,而现在,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并且通过专业的程序和软件,就能使一套或几套建筑的平面和立体形象在计算机上很方便的模拟计算、设计以及修改、分析、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1.3数字化技术能不但能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的环保要求,而且还能提升设计单位的品位和层次。这主要因为数字化技术能对建筑物所在区域以及其自然和人文条件进行科学勘查和预测,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要求。

2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影响

因为建筑设计师的建筑创意的激发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并且依据函数算法生成大量随机图形而形成的。并且,为了便于数字模型的建模以及修改,还有保存、交流和携带,数字化技术通过计算机的项目分析能有效衔接复杂的表现形式和结构分析,将建筑设计从二维进入三维,形成准确的建筑构想和造型,进一步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全新融合。还有,要实现建筑结构设计的数字化,就要让数字化技术能够使用有限元分析法处理设计数据;实现建筑技术指标控制的数字化可以通过应用模拟软件温湿度、采光和隔音等各种技术指标;并且逼真的三维效果可以通过CaD基础上的制图,从而方便建筑设计师与客户的交流,这是一种建筑绘图的新表现形式以及新的信息传达媒介。

3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3.1分析建筑环境的噪声是否超标。

噪声会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干扰人们的正常作息和思维,影响生活质量。传统的建筑设计会注意到周围自然环境是否宜居,但较少的关注噪声对人们的影响。这是现代工业发展带来的衍生品,建筑设计企业要努力寻找解决噪声的办法,公司应利用各种技术在声音来源、传播过程、建筑设施等方面进行噪声处理。首先,减少建筑噪音的声音来源。在设计时改善建筑物内部结构,提升内部零件的质量以及进行结构优化,从声源处减少噪声的发出。也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安装声音反射、减弱装备,减少其对建筑的声音干扰。其次,在建筑设计选址时可以选取远离市中心和噪声污染严重的地方;建设建筑外层保护膜以及绿色屏障;在修建建筑设施时设计选取吸收声音的材料等等方法。建筑企业还可以在建筑外层设计安装现代减弱噪声的技术装备,通过吸收、弱化等手段减少噪声污染对人们的影响。还可以设计建设绿化带,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增加建筑艺术效果,还可以吸收噪声,减弱声音的传播。

3.2对概念设计的造型构思进行科学分析。

传统的建筑设计,在概念设计阶段是借助简单的设计图,通过自身的想象力来实现造型构思设计的,有很多弊端。数字化技术为设计师提供了高智能的设计工具。通过CaaD技术,在电脑上构思出建筑物的三维空间和造型,对不同材质和色彩的搭配和组合都能通过虚拟模拟看到效果。设计师可根据系统提示的修改结果结合自己的思路再进行修改。

3.3分析设计方案是否优化。

在设计师初步方案确定后,利用电脑数据对系统进行分析和检测,在分析后对方案自动修改。设计师可参考分析数据,对建筑环境和功能等各项指标人工思考,从而实现人、机互动互补。

3.4分析制图设计的技术性。

建筑师利用计算机制图,数字化技术的设计系统中制图数据管理系统十分完善,能够按设计师输入的各种数据和方案,集中制造、输出、组合、选取、记录、存储、修改等各种功能,建立的制图库为设计师纠错和选改方案起到重要作用,这是手工制图无论如何不具有的强大功能。

4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4.1如果建筑设计的规模较大时,需要对设计的整体进行预测,并且构建模型。

而数字化技术能更好的做出综合信息分析并且在虚拟模型方面有着人工所不可比拟的优点。但是目前我们相应的数字化技术及软件发展水平不够,对建筑设计相关信息综合预测效果不佳。在项目可行性分析中,仍然主要依靠设计师和相关建筑工作者采用传统模式实现。数字化技术水平必须加以改进,否则前面所述的优点就只能是空谈。

4.2具有高水平数字化技术的设计师人才不足。

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对员工的数字化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设计师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还要有精湛的建筑设计理念,才能更好地发现和改善相关的技术设计,找出不足之处,有较强的解决弊端的能力。建筑企业要重视员工的培养,能够组织设计人员学习建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可以举办技术精英的经验推广讲座或是专家座谈会,让工作人员在学习聆听中取长补短。企业可定期举办数字化设计比赛,调动设计师的荣誉感和积极性。建筑设计人员自身要多阅读与数字化技术相关的文章,在网络上不断吸取最新的技术信息。从而提高整体的数字化设计水平。

4.3数字化建筑设计管理机制落后。

建筑技术管理工作的水平对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要想提高建筑设计的数字化技术水平,必须提高其管理工作的水平。完善的建筑技术管理制度,能使建筑企业和工作人员的行为更加规范,使企业的数字化设计技术的运用更加规范。

5结束语

总之,建筑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学习现代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大力运用数字化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设计水平。建筑师要学会把数字化理论和建筑实践更好的结合,从而提升我国的建筑设计整体水平,推动建筑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昊皓,黄子云.数字建筑―――从数字设计到数字建造[J].中外建筑,2012(1).

[2]胡冗冗,李岳岩,许洁.数字化建筑的挑战与发展[J].山西建筑,2011(1).

[3]梁文祥.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建筑设计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3(11).

建筑行业技术分析篇10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建筑行业;成本控制;工程造价

中图分类号:F715.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115-02

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促使我国建筑行业自动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在现代建设中,物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至智能化建筑当中,实现建筑结构、相关服务与管理以及住宅居住者的需求的科学组合系统的形成。对于建筑项目来说,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管理对于实现建筑项目稳定高效的建设实现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建筑需求不断上升以及建筑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相关建筑的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一、物联网技术下的建筑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建筑建设项目实现成本控制工作与工程造价管理中,对于建筑项目进行成本预算以及成本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实现前期成本预算工作的精准性,才可以避免实际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运转不周而出现的资金链条断开的状况,这是实现建筑工程建设顺利开展与实现的基础。对于现代建筑项目来说,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于实现建筑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如通讯建设、安保监控以及智能消防系统等。利用物联网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预算,首先要对相关建筑在服务工程与管理工程中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进行准确预算与评价估测,然后依靠信息数据的组合设计工程造价管理模型,为建筑住户的生活提供便利、节能。所以,对于现代化建筑建设工程来说,利用物联网技术来进行相关建筑的成本控制和工程造价的分析管理模型是十分必要的。

在建筑建设行业,在物联网的支持基础上,实现建筑成本控制与建筑工程造价的分析管理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一是在建筑主要成分的分析基础上建立的模型形式,其二是在物网的模糊与逻辑控制的技术支持下的模型形式,其三是在物联网本身具备的拟自然随机的乘拟合技术支持下的模型形式。但是,就目前的实行经验来说,分析模型的设计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只有实现分析模型的不断优化,才能使建筑项目的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的精准性与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二、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成本控制参量体系和目标模型设计

(一)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参量体系设计

建筑项目中的工程造价主要是指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需资金投入的预估与核算工作,主要执行内容包括估算投入资金、工程项目所需资金结算以及工程完工后的决算工作等。在现代化建设中,物联网技术被逐渐深入应用至建筑项目的成本控制与造价工程预算等方面。在实际运用中,相关技术人员首先要对该建设项目造价的限制性函数与参量体系进行合理分析,然后将物联网技术下的建筑规划、建筑环保、建筑消防等多种工程施工建造合理的参量体系与限制性模型。得出工程造价的合理评估与科学预测,最终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工程造价的管理控制,确保了实际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设进度与施工质量。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工程造价的参数模型的设计,实现建筑材料选择合理与精确的施工成本预测。

在当前的大型物联网技术环境下实现的成本控制预算中,缺乏了对交叉因子的影响的实际考量,利用有限资源进行建筑项目的质量与成本的分析与预测。相关建筑项目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实现自动控制网络建设,最终利用建筑自控网络中的通信协议实现效益评估,最终计算得出建筑控制的工程成本。另外,为了使建筑所提供的生活环境更加便利舒适,有必要进行材料选择应用优化,利用物联网进行相关工程造价模型设计,确定最优的材料选择价格,并计算材料在实际成本预算中的限制性参数。由此可见,实现建筑成本控制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相关成本控制的参量体系的设计,精确的成本控制的参量体系是实现成本控制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二)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工程项目造价分析的目标模型

将工程建设中的固定成本预算的限制参量直接导入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链条当中,进行建筑项目中的成本控制与项目工程造价中所包含的不确定资金投入。在进行工程预算计算时,应当依据制定的《建设工程预算定额标准》来实现工程项目中的耗材分配,并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项目工程的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目标函数与目标模型。接着,相关技术人员应当根据之前的建筑项目的成本评估经验与建筑结构寿命的预测经验,利用物联网先进技术建立最优化的成本控制的博弈模型。随后建立合作博弈控制模型,并运用容错性的控制方法,把实现智能系统建设的设备表壳等相关设施的成本计算进工程造价的成本预算当中。除此之外,在建筑成本控制范围中,相关的信息设备建设与管理也是用新成本控制的参量因素之一。所以,为实现建筑项目的安全性能建设,在进行信息设施建设时,应当充分利用高科技技术。并制定相关的成本控制模型。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工程造价目标模型的分别建立,之后进行综合性的工程成本控制的限制性向量的特征函数的求得并进行特征值的有效评估。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项目工程的工程造价在效益与代价方面的参数控制模型的设计,科学合理地进行建筑项目的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的有效预测与评估。

三、实现建筑项目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分析模型设计优化的措施

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工作,除了要利用相关先进技术进行工程成本的控制参量体系的设计与相关工程造价分析的目标模型之外,还要不断对建筑项目的工程造价的分析模型进行完善与优化升级。在传统的工程造价评估中,大都是在自控均衡博弈的基础上的相关建筑项目的工程造价的预测模型的设计与建立作为实现基础,然后进行相关工程造价的预测性目标函数的建立,最后运用科学估算法实现成本的预算制定工作。虽然利用这种预算方法可以实现工程造价的提预算与控制精确度提高,但是,由于实现该预算方法需要对大量先前经验数据与样本知识进行收集与囊括,所以在缺乏相关经验数据的情况下会很容易造成精度失衡,无法进行准确的工程预算工作。为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工作的精确度提高、考靠性增强,实现企业最大程度的成本预算降低,相关技术人员势必要对这种传统方法中的问题进行规避。在工程成本的限制参量贡献度的物联网技术支持基础上的成本控制预测模型的建立,就是对传统方案的技术优化后的设计方案,是基于实际问题的描述与相关参量分析进行的互联网技术下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的分析模型建立,实现建设成本的最大优化。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对相关设施的安全保障成本以及设施管理成本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分析并建立工程成本预算的参数模型。在物联网基础上,要实现建筑项目的科学化性能评价,就要在精确性度量化评价水平之上利用分数阶差分函数对行管评价进行限制与管理控制,最大程度实现建筑项目成本与建筑质量之间的最优配比。在进行实际模型建设时,要充分体现出建筑效益与建筑质量之间的正确关系,利用特征分析法实现成本投入的时间序列之间的特征采集,在限制关系的模型设计中,将工程项目中的多方面因素展开线性二乘拟合计算,并由此实现工程项目造价的评价参数模型的科学化建立。

另外,由于实际工程项目中,除了固定成本的产生,其还包括不确定因素的不固定成本的出现,所以要实现成本控制,还应当对工程项目中的不固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为实现可变化的不固定成本的有效下降,在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管理时,也应当制定相应的完善的量化控制模型,以期实现物联网先进技术支持下的的最大化建筑工程效益。另外,在物联网技术支撑下的工程项目造价的函数目标模型还应当在进行函数定点控制时适应非线性的特征方程中所限制的连续性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在物联网技术下获得真正的优化并且精确的工程建设效益的控制模型,才能确保实际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在成本最优的情况下实现施工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并且,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匹配最优对于建筑工程来说,还可以进一步实现建筑项目工程的代价值与效益值两者之间实现最大程度的均衡。除此之外,为实现建筑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双重保证,在进行成本控制时,还可以依据累计方差,对建设成本的限制性参数进行自适应的加权处理。

以上即为在物联网基础上实现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优化的具体优化措施,意在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将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施工效率以及施工成本最优控制进行统一,在实现成本控制与降低的同时保证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

结语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建筑建设中不断深入,也逐渐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建筑建设中,物联网技术不仅是实现建筑智能化的重要手段,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建筑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核算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相p技术人员不仅要顺应时展需求实现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还要不断对之前建筑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方面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的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实现管理模式设计的不断优化,加强控制性能,不断提高建筑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工作的准确性,有效实现建筑建设的成本降低,实现现代化建筑建设的质量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鑫.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的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分析[J].工程经济,2015,(12):16-22.

[2]魏云燕.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探微[J].四川水泥,2016,(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