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与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4:31

声乐表演与教学篇1

声乐教学是一门独特的、难琢磨的教学。因为“歌唱乐器”就是人的身体,“演奏”过程又在体内,全凭师生间相互捕捉声音形象,通过听觉来辨别正误唱法。教师只有通过语言解释、发声范唱、体态演示等教学手段来启发学生获得正确的歌声,因此,声乐教师要尽一切可能将一些抽象的理论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说、引导。学生凭着敏锐的听觉和较好的理解力、想象力,将歌唱中正误发声法的不同感觉铭记在心,然后尽力应用到实践中去。声乐理论的意义主要有两点:一是用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念来影响声乐实践;二是知道怎样唱以及这样唱的道理。这对于我们把握声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正确地理解声乐理论是至关重要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解和认识声乐艺术的客观规律也是如此。实践之树是长青的,声乐教学和演唱如果不经过实践,整天只看声乐书、在琴房练、在家中想,那是得不到教学方法和舞台感觉的第一手资料的。许多资深的声乐教师都十分珍惜舞台实践的机会,不为别的,只为在每一次的演出中寻找专业研究的创新点,保持优点并改掉缺点。而艺术实践过程又往往能从中悟出新的演唱方式、新的听觉感受。在声乐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们在离开校园走上社会时,就能尽快地融入工作中,甚至还能带去新的技能、表演、组织、教学的思想和方法。这就要求培养音乐教师的学校坚持走出去,了解社会、了解大中小学、了解各文艺团体的需求,在教学中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走在社会所需之前,让学生们尽可能快地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随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等院校相继开展了声乐教学,培养出歌唱家喻宜萱、李献敏、斯义桂等。建国以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又培养出胡晓平、张建一、梁宁、刘维维、廖昌永等一大批歌唱家。由此可见,高校声乐教学源于并面向舞台表演实践,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二、舞台表演实践支撑并促进高校声乐教学

高校声乐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相互关系的第二个层面,是舞台表演实践支撑并促进高校声乐教学。首先,舞台表演实践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雄厚的师资资源。许多高校声乐教师,都是著名的歌唱家们“唱而优则教”。例如艺术学院声乐教授李双江,就是家喻户晓的歌唱家。又如天津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授周小燕,也是闻名全国的歌唱家。再如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声乐教授梁岚,也是著名的民族声乐歌唱家,原系国家一级演员,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不仅在国内举办独唱音乐会并多次获大奖,而且随团赴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等国家演出,还出版了《梁岚———北大荒人的歌》CD专辑。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同时,舞台表演实践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促进了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高校声乐教学内容的核心———教学曲目,都是舞台表演实践的精品曲目或经典曲目。例如郭颂演唱的《乌苏里船歌》等等。由此可见,舞台表演实践支撑并促进高校声乐教学,也是人所共识的事实。

三、高校声乐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有机结合、完美统一

高校声乐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相互关系的第三个层面,是二者有机结合、完美统一、相依相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者互动,形成良性循环。一方面,优秀的歌唱家进入高校深造,演唱水平进一步提升。例如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等到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艺业大进,且成为我国首位声乐硕士研究生,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等举办了独唱音乐会。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声乐教师边教学边演唱,成为“两栖明星”,也成为声乐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的完美结合者。例如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教授张也,同时又是歌坛著名歌星。

在研究讨论高校声乐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紧密结合这一命题时,笔者想到两个小小的点子,自认为颇有应用价值,故在此写出来,以供同行们参考。一个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运用模拟教学法。“模拟”一词,指的是按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做,原系外国的专门术语,指的是根据模型与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的特点,设计与其自然现象或过程相似的模型。由“模拟”发展成“模拟方法”,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家的各个领域。例如在军事上的“模拟演习”或“实战演习”,在体育上的“模拟竞赛”,均被称作“模拟训练”。“模拟教学法”上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传入我国。这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视作是“亚实践”或“仿真”教学法。其要点是:根据教学需要,仿照真实情境,创设人为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某种角色,从事指定的活动,并通过活动实现教学目的。例如法律系法律专业的“模拟法庭”,让学生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法警、公诉人、辨护律师、犯罪嫌疑人、旁听者等等,进行“法庭模拟审判”,其效果十分显著。同样,声乐教学也可以采用“模拟教学法”:让学生举行“模拟演唱会”,分别扮演演员、钢琴伴奏者、听众。这种“模拟演唱会”,也是实际演唱会的“预演”。

另一个是加强实习实践课,除组织学生到声乐表演团体去实习实践,参加实际舞台演唱以外,还要在校内开展各种业余演唱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合唱团,在校内校外无偿演出。也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不同的音乐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声乐演唱活动。还可以举办系内、校内声乐比赛,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上述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不一定仅限于声乐演唱,可以同器乐专业的学生联手,搞“强强联合”。当然,上述两大项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积极策划、多方联系、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及时指导、全面总结。为了确保这两项教学内容得以具体落实,有关教学管理部门应当把这两项内容列入教师教学任务考评和学生学习课程的评估之内。

四、总结

声乐表演与教学篇2

关键词:舞台艺术实践声乐课堂教学

一、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的相互关系

(一)声乐课堂教学是舞台表演实践的指导

舞台上表演的好坏直接反映这个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能力。大家都知道什么是舞台表演:舞台表演就是表演者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是和生活中真实感情的体验和平时学习积累分不开的。它是生活体验之后经过艺术加工、创作的感情再现。在舞台上演唱时,既不能一动不动地唱,也不能毫无目的地胡乱表现。要做到“神形兼备”,通过恰到好处的表演来使歌声和形象完美地结合,营造出歌曲表现应有的氛围。要有良好的台风,从一走上舞台就要融入到音乐里,落落大方、举止得体,在有修养的艺术均衡中去表现音乐,注意在平时训练的一点一滴中培养歌唱的表演能力。声乐的课堂教学是规范学生的专业系统技术问题,是提高学生表演演唱的水平,没有正规科学系统的声乐课堂教学,就没有成功的舞台表演实践。

(二)舞台表演实践是声乐课堂教学的体现

没有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课程有其特殊的内涵,它既要科学系统的课程教学,又强调合理的艺术实践,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手段,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艺术实践的实际效果。两者相辅相成。声乐的艺术表现是依靠丰厚的理论知识与声乐基础技巧的,而艺术实践恰恰是声乐课堂上理论与技巧的表现形式。同时通过艺术实践可以补充声乐理论与技巧,两者相辅相成,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熟练了学生的声乐技能技巧,使学生综合素质逐步走向完善,增强语言能力。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声乐技能以及相对应的理论知识,通过艺术实践来达到感性与理论的统一,然后又从新的高度上进行理论修整与再学习,以加深感性实践,循环反复,交叉融合使声乐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加大了实践环节,总结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以后教学提供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现状透视

歌唱是一门表演的艺术,它既体现着演唱者运用音乐手段与技术能力来表现作品的美感,同时也体现着演唱者的个性化创造意识,以展示其独特的心理悟性与精神境界。声乐课教学包括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技能训练和声乐舞台实践三大部分,其内容涉及声学、生理解剖学、音响学、美学、语言学、心理学、表演学等学科领域,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注重实践的专业课程。虽然学生专业水平的高低在绝大程度上取决于声乐课的学习优劣,但是舞台表演实践的学习也是必要的。

(一)声乐课堂教学现状

声乐教学,是对学生基础能力的训练与艺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对整体而又具阶段性的教学体系和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学生的完形教育,应当是两者都不可偏废的教育结构。学生的基础能力是指通过正常的听觉和发声的训练,运用呼吸、共鸣、发音、咬字等技术手段,加上表演方面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综合因素表现作品。学生艺术创造能力是指其在具有一定程度的歌唱能力基础上,能够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趣味,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的能力。声乐课堂教学现状是,教师对学生基础能力和艺术能力的培养并非是全面的,过多是片面、随意的。在教学中没有强调教学体系与过程的完整性、综合性以及阶段性布局。完整性体现在对声乐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把握,坚持把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与他们艺术创造能力进行连贯思维。没有注意各环节间的有机联系,即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分期性和单一性教学,使教学目标没有明确计划。声乐本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学时间长、内容多、概念抽象,不易于理解更难于掌握的学科,随着高校的扩招,声乐学生数量剧增,声乐专业课也由以前的单纯的一对一模式,演变为现在的专业分流,并非都是一对一,客观上人数的增多,确实给老师的专业教学带来一定影响。还有长期存在的问题,专业教学重技轻理是普遍的毛病,而且声乐课老师多只针对某一学生声音状态上存在的不足及相关的片面问题来对症下药,从而忽视对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舞台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舞台表演实践的现状

1.舞台表演实践能力缺乏,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一是学生平时在台下唱得非常好,人很放松,表情也很丰富,表演起来也很完美。可是上台后就会出现问题,头脑中一片空白,声音大打折扣,这是什么原因呢?问题就在于学生上台少、实践少。二是心理素质稍好一点的,在台上又缺乏表演能力,站在台上一动不动硬邦邦的,没有一点表现力,不能完整地表达出这首作品的意义。问题就在于学生实践太少,经验不足。因此,在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把艺术实践作为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必要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多方面技能为中心,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音乐师资,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和音乐普及工作的深入和发展。

2.舞台表演声乐节目形式单一,如一般在晚会当中除合唱、独唱外没有其他的表演形式,导致了有些同学能力的单一。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呢?平时要多实践,表演形式要多元化,不仅局限于独唱合唱,还要重唱、对唱、小组唱、表演唱等,越多越好,这样就能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提高。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表演,还应把如何上台演唱当作授课的一部分。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争取机会上台演出,培养他们当众演唱的欲望。

(三)声乐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失衡的原因及影响

声乐表演与教学篇3

一、声乐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然性

现在大部分高校的声乐课基本上都采取的一对一教学模式,授课的场所就是琴房,有很多老师还是把门关上,为了专心上课不允许别的同学进来听课。这样的上课环境和模式固然是好的,让学生有一个安静放松的环境专心地学习声乐技巧,这种模式也是必需的。但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教学发现,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变得心理素质极差,有一个人听课就会发挥不好,非常的紧张,并且自己拒绝别的同学听课。如果一个搞声乐表演的学生,连别的同学听课都感到紧张害怕的话,还怎么样到舞台上演出,即使到了舞台上演出,效果也是不敢恭维的。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不少学生在琴房里尚能完整地完成歌曲的演唱练习,而且流畅自如。然而,一旦到舞台上,在当众的情形下,便出现精神恍然、手足无措的现象。轻者不能把在台下的演唱水平表现出来。重者甚至由于舞台当众的影响而造成演唱失败。他们连自己都难以想象,原先倒背如流的歌词却前段与后段颠倒了,更有甚者把整段歌词也忘了。原来训练有素的声音却变得干瘪难听,在台下练好的气息状态来到台上,变得几乎从头到尾是“吊”着啊,高音也无法完成,换声区完全丢失。原先已设定好的手势和眼神、歌曲的情感处理,一股脑儿全没了。无数惨痛的教训,令人不堪回首的演唱,在当今无数的成名歌唱家身上都曾经历过。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如何才能改变由于不适应当众生活而造成的声乐表演状态的紊乱?因为实践太少,加强舞台实践方面的训练就能使这些不好的情况慢慢消失。

在这样的现状之下,把声乐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就成了的一个非常紧迫事情,当然也不是说一开始就要大家在大庭广众之下上课。可以有一个过程。在学生在琴房里掌握了较好的声乐技巧之后可以安排几个同学到琴房观摩,让学生慢慢适应在别人的注视下自然地歌唱。这样的一个模式可以进行一段时间,让学生敢于在别人的注视下夸张的表演,加上手势,投入感情的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歌曲的内涵。这个过程较为成功之后,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部分课堂挪到音乐厅或者礼堂来上,先是老师给学生上公开课,再是学生自己的表演,这对老师同学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有很多老师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关起门来对着一个学生上课就能思维清晰,准确表达,伴奏也弹的挺好,但要一有人听课,自己就会很紧张,伴奏总出错,语言也组织不好了。其实,这些也我自己的经历,我一开始教学的时候不敢开门上课,怕别人来听会紧张,有领导来听课自己就很紧张。后来跟自己的同学们交流发现不少人有类似的情况,此后我就强迫自己开门上课,谁都可以来听、来看,慢慢的自己就不紧张了,学生也没那么紧张了!

综上所述,把声乐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势在必行的,是非常必要。

二、声乐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点

如果能让高校声乐课堂教育和舞台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得以实施的话,将会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很多惊喜和收获。从以下几点来看:

1.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在舞台上不再那么紧张失控,能够比较自如和正常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甚至根据学生性格的不同还能超常发挥。这样就很好地加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得学生的舞台形象和气质有所好转。也让学生为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而信心满满。

2.舞台上歌唱的要求也比较高,舞台上要求手势、眼神、情感等都要非常到位,在这种严要求又当众的情况下多次的表演,能够提高学生的规格。给声乐专业的学生尽可能多的舞台实践也能更好的发掘具有很好的表现力的同学,使人才不至于埋没。能够让学生在舞台上能够恰到好处的表演,使歌声和形象完美地结合,营造出歌曲表现应有的氛围。

3.声乐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还能让学生有良好的台风,从一走上舞台就要融入到音乐里,落落大方、举止得体,在有修养的艺术均衡中去表现音乐。也能使平时训练中培养出来的歌唱表演能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声乐的课堂教学是规范学生的专业系统技术问题,是提高学生表演演唱的水平,而舞台实践又是把这些技术和水平得以很好发挥的平台,所以必须要一体化才能相辅相成,让学生朝着更全面的方向很好的发展下去。

总之,高校声乐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施行是必然的,对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好的锻炼,也是在随时为自己创造舞台,展示自我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声乐表演与教学篇4

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问题策略一、影视表演专业中进行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对于影视表演专业而言,声乐课程不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声乐艺术更是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艺术技能之一。众所周知,影视表演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括声乐、台词、形体以及表演四个项目,其中除声乐课程外,其它三门课程均有机会在影视剧表演中得到具体应用,因此声乐知识的应用相对薄弱,但是这并不影响声乐训练在提升学生综合艺术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全面的声乐训练,学生不仅可以掌握音乐艺术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技巧,更可以在声乐训练中进一步发掘自身的音乐艺术潜质,丰富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全面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意识。此外,通过声乐课程的学习,学生对音乐艺术与戏剧、音乐与影视表演艺术的相通之处,通过全面、综合的艺术训练,完善学生的艺术品格。

二、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大艺术高校在影视表演专业中均开设了声乐课程,对声乐教学体系也不断进行完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源自身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在我国影视表演专业入学考试过程中,均有声乐项目的面试内容,并且还要通过初试、复试及三试等层层筛选,但是对于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声乐素质对学生的选拔并非占决定性作用,学校在进行声乐面试时要求相对较低,还有一些院校只重视影视表演专业课程,对其它课程有所忽视,因此学生的声乐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进度。

(二)师资力量薄弱

从某种程度而言,师资力量的强弱会对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在我国影视表演专业中,声乐课的师资配备存在很大问题。虽然有些专业院校设置了声乐教研组,但是近年来的不断扩招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由于教学任务重,老师们也很难静下心来进行课题研究,这些势必会对声乐教学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一些艺术院校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所开设的影视表演专业甚至未配置声乐教研小组,通过外借的方式进行声乐教学,对声乐教学的研究更是无从谈起。

(三)教学模式的不适用

一些艺术院校虽然开设了影视表演专业,也设置了声乐课教研小组,但是教师通常毕业于音乐学院或者师范类院校,他们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多延用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声乐专业的教学模式过于侧重于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提升,体现出“专才教育”的特点,在设置声乐课程时,也未结合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影视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这种不适用的、单一的声乐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提升十分不利。

三、提高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从某种程度而言,进行声乐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自己打造成一件优良的“乐器”,因此声乐表演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与技术性,只有实现脑力与体力的高度结合,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对于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其声乐基础相对薄弱,因此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打好坚实的声乐基础,包括发声技巧、歌唱语言以及歌曲的表现能力,等等,此外,还要加强乐理知识的训练。高水平的演唱表演不仅要有优美的声音、动人的情感、准确形象的语言,还要有运用自如的声音技巧,才能保证歌曲的完整性,准确的表达出演唱者的情感,由此可见,发声技巧的基础训练对声乐艺术的表现有着重要作用。

(二)遵循声乐课程的教学规律

先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因为人的声音具有思维性,受情绪支配的特点,发声的好坏与表演者的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只有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才能进一步提升其声乐表演水平。对于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发声训练要有的放矢,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心理,进行综合练习时,避免过于强调声乐技术,尽量释放声音的天性。其次,注意中声区的发声训练。对于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求其具备浑厚、清晰、富于弹性的声音特点,以提高其在表演过程词的感染力,因此声乐训练也要与这一特点相结合,侧重于中声区的训练。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保持稳定、放松的心态,从最松弛的声区开始,放松喉咙,慢慢适应。需要注意一点,由于学生表演时不像歌唱演员那样存在较多的假音混合,因此发声训练要与学生的个人条件相结合,不能盲目的扩展学生的音域。最后,一切训练以自然说话为根本。不管哪门艺术技能,只有让观众产生亲切、自然的感受,才能拉近表演者与观众的距离,声乐训练同样如此。因此,要遵循自然的原则,歌唱时以说话为基本声音框架,然后加入其它结构。训练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到准确的语言发音位置,再对其它细节进行逐步完善。

(三)声乐课程的设计要与影视表演专业密切结合

1.与台词课相结合

可以说在影视表演专业中,语言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声乐训练的主要目的也是提高学生的舞台语言表现能力,这也是经过长期实践得到的结论。苏联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就在其《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中提出:“我的探索最主要的结果是:在我的说话中出现了音响的不断的线,它跟练声中所出现的线一样。没有这种线,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语言艺术。”因此,通过有效的歌唱气息训练、咬字及吐字的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舞台表现力,老师要深入分析台词课与声乐课之间的内在联系,编写教案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声乐教学的目标。

2.与表演课、形体课相结合

对于影视表演专业而言,表演课是一门受到学生普遍重视的主课,因此声乐课可以与表演课密切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进行歌唱表演时,可以适当的将一些表演内容引入进来,比如情绪的表达、想象力的发挥、肢体动作等,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进行二次创作;根据实际的教学安排、曲目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表演形式。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声乐课、表演课、形体课结合起来,自己编排一些音乐剧目,进行单一、多人的声乐表演。这种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可以将学生的表演欲、创造欲充分地激发出来。

总之,声乐教学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性的特点,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加强交流,掌握更加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声乐教学的目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冬.戏剧表演声乐教学特点初探[J].艺术学院学报,2012,(3).

声乐表演与教学篇5

【关键词】声乐表演;情景模拟;教学改革

在当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新时期,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前景越发广阔,决定了高校艺术专业的热度越来越高,声乐表演作为艺术专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批针对于此的研究将重心放在了如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致力于总结更为深刻的歌唱技巧。情境认知理论的兴起,提出了人的学习对于情境的依存,并逐渐延伸至教育领域对传统教学模式发起了挑战,也迎合新教育形势为声乐表演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中情境模拟法的应用能够通过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而深化学生对声乐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具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

一、情境模拟法在声乐表演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从声乐表演专业教学现状来看,很长一段时间均在采用着传统的理论化教学模式,将声乐表演的基本理论知识点进行单一化的课堂灌输,学生的被动地位成为定局,并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情境模拟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指的就是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围绕于此开展能够与具体实践相联通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和观察机会从而借亲身体验将自身的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内化,应用于高校声乐表演专业的作用在于能够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从而激发自主学习意识,自觉将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模式所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情境模拟法在高校声乐表演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首先,声乐表演作为艺术专业的组成部分,同艺术专业有着本质上的趋同,即以声音的美感作为最高追求,而这种声音美感的形成必须要依赖于声乐作品情感内蕴的支撑,而情境模拟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即在于能够借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情感;其次,情境模拟教学法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声乐表演的单向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的双向互动,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声乐表演的鉴赏能力,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第三,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还原成为了情境模拟教学法的切实体现。声乐教学情境的设计能够直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通过角色的扮演活跃了课堂氛围,突破了传统理论灌输式教学框架的束缚,增进学生声乐情感认知度的同时更有利于达成更好地美育教育目的。

二、情境模拟法在声乐表演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当前,高校声乐表演专业课堂教学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对于高校声乐表演教学质量的提升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价值在于模拟情境的创设,唯有教师切实迎合新教育形势下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切实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内容与活动进行合理化安排,才能真正实现情境模拟教学法应有的价值。结合理论与实践认知,本文认为情境模拟教学法在高校声乐表演教学中的应用步骤主要包括情境环境的创设、情境模拟的演练与课后的指导与巩固,具体如下:

(一)创设模拟情境环境

模拟情境环境在声乐表演专业教学当中的应用,需要基于情境模拟环境能够较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为了保证情境环境创设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有必要在进行授课之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并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切实了解到学生学习存在的实际问题与需求,以此为情境环境创设的原则紧随教学大纲对情景主题进行确定。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将情境材料分发给学生,对学生展开表演指导。比如在进行莫扎特的歌剧《魔笛》教学时,教师可根据该声乐作品进行特定的模拟情境环境创设,将角色分为王子、公主和侍女,声部也分别定位,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声音的优势进行角色的分配,并将声乐知识适当外延,使学生对不同人物性格形成更深刻地了解,从而达到更高效的情感呼唤目的。如此,则能够充分利用歌剧的故事性和表演性特点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参与度,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深化模拟情境演练

声乐表演需要以声乐作品作为素材,不同的声乐作品又具有着不同的内容,因此对于模拟情境环境的创设需要依据声乐作品而定,包括对场地的布置以及对角色的分配等等。情境模拟的演练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够认真对待,在演练之后对本次演练进行深刻地总结并分析。比如对于莫扎特的《魔笛》,应当在模拟情境演练的过程中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当观众,在学生表演完成之后针对不同角色展开讨论,并在教师专业的指导下向每位学生进行角色反馈或者执行打分制,对此的评价应当尽可能全面,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结果所表达出的效果当中,而是应当全面涵盖到角色的情感深度、演唱气息、动作语言和声腔特点等等,高度总结各方面存在的优势与问题。如此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快速掌握更多声乐表演技能,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声乐表演的“声情并茂”能力。

(三)加强课后指导巩固

声乐表演模拟情境环境的课后指导作用即在于能够有效巩固学生对声乐表演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生们在进行声乐表演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表演直接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在模拟情境表演完毕之后,教师依据教学指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综合的客观评价,而这种评价又能够同学生的自我评价形成对比,因此能够最大程度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做的是要对学生的优势与闪光点进行发掘,正确对待不同学生的优势性特点,以此为有针对性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决策依据,并据此进行单独的声乐辅导,实施“因材施教”并帮助大学生“人尽其才”。

三、总结

综上所述,声乐表演教学中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具有着积极的优势,能够突破传统声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局,通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还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此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娅妮.声乐舞台表演模式的教学创新与实践――论情景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融入[J].艺术探索,2015(06):99-100

[2]徐量.基于高职音乐教学中情景模拟教学的论述[J].艺术科技,2016(01):351

[3]徐秋芳.谈情境创设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3(07):158

声乐表演与教学篇6

【关键词】高校;声乐专业;演唱教学;教学策略

高校声乐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还要在声乐演唱学习的过程中提高音乐聆听能力,进而找到声乐学习的乐趣。目前,高校声乐专业教师积极分析了当前的教育理念,并尝试借助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领域学习声乐表演知识。这一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积极的学习互动,进而及时了解了学生声乐表演能力较低的原因,帮助学生克服声乐表演学习的心理障碍,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高校声乐教师所构建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高校声乐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进而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辅导。高校声乐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多样的新型教学工具,来激发大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大学音乐教师可以将抽象的音乐术语通过形象化的体态律动动作、演唱等方式进行展示,进而带领大学生系统化地了解不同风格的声乐知识,鼓励大学生用心聆听演唱技巧,增强大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因此,大学音乐教师应该积极创新声乐表演音乐教学工作形式,鼓励大学生在音乐作品的分析过程中掌握音乐演唱学习技巧,进而为大学生进一步的深度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校声乐专业演唱教学情况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下,高校声乐专业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演唱风格的培养,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最基础的声乐知识,进而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创作、找到声乐演唱学习的核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声乐教师也发现了许多声乐表演教学问题:

(一)学生的声乐演唱情绪不高

高校声乐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声乐基础知识,就必须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声乐演唱情绪。但是目前来看,多数大学生的音乐演唱情绪不高,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究其原因,多数大学生对音乐歌曲的节奏、情感、歌词、演唱风格等内容认识不清。学生虽然掌握了最基本的演唱方法,却没有将自己的学习压力进行释放,更没有借助歌曲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大学生只顾训练自己的节奏感,却没有深入思考歌曲所具有的思想感情,更没有了解不同歌曲的演唱风格。部分同学对不同演唱风格的认识程度不同,且由于自身原因,不能将演唱风格进行巧妙的融合,进而无法演唱出更具有声音色彩、声乐魅力的歌曲。另外,部分学生不重视声乐表演课程学习过程,只想根据自己的感受或者教师的学习引导,快速完成声乐演唱任务,取得合格的专业学习成绩。这种心态驱使下,大学生很难调整自己的演唱情绪,进而无法实现高效的声乐学习。

(二)声乐表演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创新

高校声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声乐表演知识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声乐教师应该积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而带领学生掌握更多元化的音乐知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声乐教师秉持过去传统的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掌握声乐演唱的理论知识。学生在这种学习理念的影响下,只想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却没有结合自身情况选择自己的演唱风格。同时,高校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多种演唱内容时,没有启发学生思考演唱内容与演唱风格的联系,进而无法提高学生对多种唱法的认识。其次,高校教师不注重课前预习教学工作,没有引导大学生分析最基本的声乐演唱理论,进而导致声乐表演课上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由于缺乏对声乐表演知识的初步认识,在跟随教师在课上学习声乐知识时,还需要回顾已学知识,重新认识新的理论知识,这就浪费学生的课上学习时间。现有的教学工具很多,高校音乐教师本可以借助微课、mooC慕课等声乐演唱教学工具,来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声乐知识,进而让学生在课前了解自身的声乐学习困惑和学习重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并没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采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氛围不愉快。因此,高校声乐教师应该仔细总结以上教学问题,及时纠正教学措施,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二、高校声乐专业多种风格演唱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高校声乐专业教师应该积极分析当前声乐表演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带领学生尝试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演唱能力。同时,高校声乐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积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开展声乐演唱风格学习活动

高校声乐专业教师要想带领学生认识到声乐表演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就应该积极开展声乐演唱风格学习活动,带领学生了解最基本的演唱形式、技巧,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与此同时,高校声乐专业教师还应该把学生作为声乐表演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思考,进而促使学生合理运用演唱技巧来演唱不同风格的音乐。在此过程中,高校声乐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风格的歌唱方法,进而使得学生主动实践已有的音乐学习设想和原理,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在开展实际的声乐演唱风格学习活动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让学生首先掌握常见的声乐演唱风格类型,进而让学生熟悉声乐表演的理论知识。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跟随教师尝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进而提高学生对不同唱法的理解。学生在跟随教师了解该部分知识的过程中,也会逐渐认识到不同风格的演唱方法,进而加深对中国民族唱法的印象。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纠偏指导,让学生分别尝试分析竖唱法、横唱法等多种唱法的动作、呼吸方式、强调的重点等内容,进而让学生逐渐掌握最基础的唱法。随后,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多段不同演唱风格的歌曲,并让学生分析演唱该歌曲所应采用的风格,进而使得学生加深对不同演唱风格的印象。在此教学过程中,高校声乐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对不同演唱风格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得学生养成主动训练、演唱的好习惯。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视基础学习,鼓励学生多实践、多学习理论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二)开展个性化声乐演唱学习活动

大学生不仅需要认识最基本的声乐表演知识,还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创作,进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音乐演唱兴趣。因此,高校声乐表演教师可以开展个性化的声乐演唱学习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不同演唱风格的认识。学生在结合自身认识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不仅能够提供音乐学习注意力,还能够与所演唱的歌曲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首先,高校声乐表演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大学生分析常见的个性化声乐演唱知识,并让学生回顾已掌握的唱法,进而巩固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然后,教师可以邀请同学到讲台上演唱不同的歌曲片段,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演唱感受,进而使得在场的学生与上台表演的学生产生音乐学习上的共鸣。学生在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演唱方法进行演唱表演时,可以将不同的唱法进行理性的融合,进而增强自己的演唱效果,引起在场同学及教师的共鸣。随后,高校声乐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现有的曲谱、节奏、音高、调式来调整自己的演唱方法,并鼓励学生结合所掌握的音乐表演知识来进行合理创作。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邀请班级的同学对上台表演的同学进行评价,进而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强学生对自身音乐演唱风格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同时,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音乐演唱工具、肢体动作等内容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激发大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使得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现音乐学习的技巧,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开展合作学习探究活动

高校声乐表演教师要想提高声乐专业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就必须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进步。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学习基础也是有差异的。高校声乐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展现自我、提高自我。比如在唱法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声乐教师需要让每个学生都掌握演唱时的呼吸技巧。首先,高校教师可以借助微课为学生展示正确的演唱方法和呼吸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控制呼吸和声音来提高音乐演唱的表现力。接着,高校声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声乐知识,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熟悉、摸索正确的演唱方法和呼吸方式。在此教学过程中,高校声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调整自己的气息,进而获取高声音的位置、找到音乐演唱的最佳思路。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纠偏,还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合作默契,与同学通力合作完成演唱学习任务。同时,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丰富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就歌曲内容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进而增强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另外,高校声乐教师可以继续创新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声乐表演学习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意识。

三、结语

只有开展丰富的音乐学习实践,学生才能掌握不同风格的歌曲演唱方法。因此,高校教师应该积极构建高效的声乐表演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类型的音乐歌曲作品,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同时,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多项教学工具,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在跟随教师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释放学习压力、发现音乐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秋娥,王立宁.高校声乐专业多种风格演唱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探析[J].河北农机,2019,(05):68.

[2]康少华.高校声乐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探析[J].数码世界,2019,(08):166-167.

[3]邓锰.高校声乐专业多种风格演唱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探讨[J].明日风尚,2019,(20):90-91.

[4]迟英娟.高校声乐课堂中融入多种演唱风格的教学模式构建方法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0):143-144.

声乐表演与教学篇7

关键词:声乐演唱声乐教学辩证关系差异性

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声乐学科的两个分支,虽核心内容均为声乐文化,然而,二者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对前人的声乐演唱实践的归纳总结和完善,它能使人们对声乐的理解从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理解,更有利于人们对声乐的认识与理解,更有利于声乐的传播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声乐演唱则是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更是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检验判断标准。二者虽存在很多的不同,但用唯物辩证的角度以及矛盾普遍联系的规律来分析,二者也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和分析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是弘扬和发展声乐文化的关键所在。于是,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的差异性

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虽同为一体,相辅相成,荣辱与共,但二者无可避免还存在着一些差异,这是二者对声乐艺术的不同演绎,无关好坏。

1.声乐演唱偏重主观感情,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偏重客观理论

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对前人的声乐演唱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具有普遍适用性,偏重于客观的理论与总结,往往体现为标准和统一。比如一首曲子在乐谱上的音符往往是固定的,在成千上万的有关声乐书籍和资料中这首曲子往往只有一种固定的乐谱音符,因为理论观点是客观的。如果不同的书中同一首歌的乐谱并不相同,就不能成为声乐教学的理论观点。

而声乐演唱则偏重于主观的情绪,即人的实际表现。对于同一首歌,不同的演唱者会有不同的演绎,因为,不同的人心中对同样的声乐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如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另外,不同的演唱者演唱时会有不同的主观情绪控制,这就会导致不同的演唱者对同一首歌的演唱效果是不同的。正是因为不同的人的主观情绪以及主观理解和把握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演唱方法和演唱形式,而他们的声乐演唱效果自然也会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如果说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具有共性、普遍性,那么,声乐演唱则具有个性、独特性,这就在感情偏向上产生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的差异。

2.声乐演唱偏重心理感受,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偏重生理表现

在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中,往往把声音及强调的变化表现为人的发音器官的表现,比如声乐教习者往往会对学习者说平稳气息是发声的关键,或者说张大嘴巴、让嘴巴以“o”形发声使发出的声音像漂浮在头顶的云朵,还有让学习者感受声带的振动等等,这些声乐教学理论观点都偏重于人的生理表现,即将声乐演唱的关键理解为人对声带、鼻腔、嘴巴的控制,而不同的人的发声器官不完全相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声音与声乐演唱效果。

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偏重于生理表现不同,声乐演唱往往比较偏重于心理感受。虽然人是靠发声器官来表现声音以及演唱,但是不同的人对发声器官的控制往往是不同的,这与演唱者的情绪有关,同时还与演唱者的演唱技巧有关。首先是情绪,心理情绪往往能够对发声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不良的情绪如愤怒等往往会使发声效果受到压迫使演唱者的演唱效果受到限制;除了情绪外,演唱技巧也会对声乐演唱的效果产生极大影响。经验丰富的演唱者往往对呼与吸、气与声、字与腔等演唱细节有纯熟良好的把握,演唱的效果自然也会比初学声乐的人好一些,这就是心理感受对声乐演唱的影响。

3.声乐演唱是即兴、多变的,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持久的、稳定的

理论出于实践,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通过人们长久的对声乐演唱的总结、归纳和思考而形成的,以一种规则和原则的身份存在,它往往是稳定的。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形成是长久的,同样的,它的改变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首先,需要积累足够多的声乐演唱变化才能够导致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改变,另外,在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发生改变后也需要经过长期的声乐实际演唱来检验和完善。从这个角度来说,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关系接近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只有通过足够多的量变才会导致质变,量变是持久的长久性积累,而质变是跳跃的飞跃性改变。

相比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声乐演唱往往具有多变性和及时性。不仅每个人对每首歌具有不同的唱法,而且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候对同一首歌的演唱方式和效果也会不同。正因为声乐演唱受主观感受以及心理情绪影响很大,声乐演唱每时每刻都是不同的,这就表现出了它即兴的特点,由于这样的原因,声乐演唱是多变的且它的变化是持久的,可以说,对声乐演唱而言,变化是必然的,不变是偶然的。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世间普遍存在的矛盾之中就有理论和实践的矛盾、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心理与生理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是客观的、固有的、普遍的,总结来说,正是这些矛盾共同组成了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二、如何处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问题

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虽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应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并解决问题。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统一,存在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因此,我们应该用唯物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基于这样的立足点,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处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差异性问题的方法。

1.循序渐进地进行声乐学习

因为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存在差异,所以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上或者学习者在声乐学习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声乐艺术的教育和学习中,若太过急躁,则不能充分理解和把握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无法将理论融会贯通,也将无法使教学理论和演唱充分结合起来。因此,声乐艺术的教育者和学习者必须以循序渐进为学习的原则和态度进行声乐教学与学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具体而言,在声乐教学与学习中,首先,教育者即声乐老师应先细致地循序渐进地传授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必须保证学生们均能充分接受和理解教学理论观点,不应落下任何一个知识点,也不能落下任何一位学生,在确保每个学生都理解每一个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后,再进行声乐演唱的初步教学与练习;在声乐演唱的教学中,不同于理论教学的刻板和严谨,教习者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将理论结合到实际演唱;在进行了一定的理论与演唱的结合后,教习者应让学生们去思考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并在适当时间之后告诉学生答案以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把握二者差异,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很好地融汇理论观点和实际演唱。

2.在声乐演唱中不断进行发展和创新

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同理,声乐的演唱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演唱者对于同样的声乐艺术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演绎,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很多事物的发展都会因人而异。因此,声乐的演唱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而会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而事实上,声乐演唱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也是使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融汇的重要途径。或许这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声乐演唱的创新和发展必会导致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更新与变化,如此,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之中,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也会减小。

具体而言,声乐演唱者应遵循个性与共性的原则,即实际的声乐演唱中,在遵循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同时,也应有自己的创新。在现实中,很多著名的演唱家都具有自己对声乐演唱的独特理解,而不是一成不变地按照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来进行他们的演唱,而是在演唱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这样的演唱才能够打动人心,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推崇。比如: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好声音》备受全国观众的喜爱,里面的很多选手都以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老歌新唱从而俘获了评委和观众的心。进行创新并不意味着对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背叛,相反,这是一种发展和弘扬,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变,才能够使声乐艺术与时俱进,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历久弥新,才能使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

虽然,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的差异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予以调和,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差异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的、事物固有的,因此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具有差异性是必然的。一定的方法虽能够调和、减小差异,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差异,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

三、总结

声乐是歌者来自心灵的倾诉,是歌者的另一种语言,同时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高雅艺术,它不仅能为歌者提供倾诉的机会,带给听众心灵的震颤、感动、抚慰等情愫,还能带给人艺术的熏陶。自古以来,声乐都是一种博大精深且深受人们热爱的文化艺术,并通过人们长久以来的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虽然,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存在差异性,但是这并不影响声乐艺术的发扬光大。理论与实践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基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并带有个性化的声乐演唱不仅不会颠覆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而且会使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进行改革与发展,使之不断进步,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肯定。当然,这其中需要很多歌唱家和教育家以及其他对声乐艺术充满热爱的人的努力。相信经过声乐热爱者们的努力,声乐必将历久弥新,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陈燕.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辩证关系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3)

[2]程雪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之探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11)

[3]易晓辉.从“跨界”演唱引发对高师声乐教学的思考.音乐创作,2010(4)

[4]刘莉朋.普通高校流行声乐演唱之教学初探.文教资料,2008(27)

声乐表演与教学篇8

(一)声乐课堂教学是舞台表演实践的指导

舞台上表演的好坏直接反映这个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能力。大家都知道什么是舞台表演:舞台表演就是表演者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是和生活中真实感情的体验和平时学习积累分不开的。它是生活体验之后经过艺术加工、创作的感情再现。在舞台上演唱时,既不能一动不动地唱,也不能毫无目的地胡乱表现。要做到“神形兼备”,通过恰到好处的表演来使歌声和形象完美地结合,营造出歌曲表现应有的氛围。要有良好的台风,从一走上舞台就要融入到音乐里,落落大方、举止得体,在有修养的艺术均衡中去表现音乐,注意在平时训练的一点一滴中培养歌唱的表演能力。声乐的课堂教学是规范学生的专业系统技术问题,是提高学生表演演唱的水平,没有正规科学系统的声乐课堂教学,就没有成功的舞台表演实践。

(二)舞台表演实践是声乐课堂教学的体现

没有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课程有其特殊的内涵,它既要科学系统的课程教学,又强调合理的艺术实践,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手段,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艺术实践的实际效果。两者相辅相成。声乐的艺术表现是依靠丰厚的理论知识与声乐基础技巧的,而艺术实践恰恰是声乐课堂上理论与技巧的表现形式。同时通过艺术实践可以补充声乐理论与技巧,两者相辅相成,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熟练了学生的声乐技能技巧,使学生综合素质逐步走向完善,增强语言能力。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声乐技能以及相对应的理论知识,通过艺术实践来达到感性与理论的统一,然后又从新的高度上进行理论修整与再学习,以加深感性实践,循环反复,交叉融合使声乐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加大了实践环节,总结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以后教学提供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现状透视

歌唱是一门表演的艺术,它既体现着演唱者运用音乐手段与技术能力来表现作品的美感,同时也体现着演唱者的个性化创造意识,以展示其独特的心理悟性与精神境界。声乐课教学包括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技能训练和声乐舞台实践三大部分,其内容涉及声学、生理解剖学、音响学、美学、语言学、心理学、表演学等学科领域,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注重实践的专业课程。虽然学生专业水平的高低在绝大程度上取决于声乐课的学习优劣,但是舞台表演实践的学习也是必要的。

(一)声乐课堂教学现状

声乐教学,是对学生基础能力的训练与艺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对整体而又具阶段性的教学体系和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学生的完形教育,应当是两者都不可偏废的教育结构。学生的基础能力是指通过正常的听觉和发声的训练,运用呼吸、共鸣、发音、咬字等技术手段,加上表演方面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综合因素表现作品。学生艺术创造能力是指其在具有一定程度的歌唱能力基础上,能够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趣味,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的能力。声乐课堂教学现状是,教师对学生基础能力和艺术能力的培养并非是全面的,过多是片面、随意的。在教学中没有强调教学体系与过程的完整性、综合性以及阶段性布局。完整性体现在对声乐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把握,坚持把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与他们艺术创造能力进行连贯思维。没有注意各环节间的有机联系,即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分期性和单一性教学,使教学目标没有明确计划。声乐本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学时间长、内容多、概念抽象,不易于理解更难于掌握的学科,随着高校的扩招,声乐学生数量剧增,声乐专业课也由以前的单纯的一对一模式,演变为现在的专业分流,并非都是一对一,客观上人数的增多,确实给老师的专业教学带来一定影响。还有长期存在的问题,专业教学重技轻理是普遍的毛病,而且声乐课老师多只针对某一学生声音状态上存在的不足及相关的片面问题来对症下药,从而忽视对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舞台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舞台表演实践的现状

1.舞台表演实践能力缺乏,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一是学生平时在台下唱得非常好,人很放松,表情也很丰富,表演起来也很完美。可是上台后就会出现问题,头脑中一片空白,声音大打折扣,这是什么原因呢?问题就在于学生上台少、实践少。二是心理素质稍好一点的,在台上又缺乏表演能力,站在台上一动不动硬邦邦的,没有一点表现力,不能完整地表达出这首作品的意义。问题就在于学生实践太少,经验不足。因此,在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把艺术实践作为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必要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多方面技能为中心,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音乐师资,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和音乐普及工作的深入和发展。

2.舞台表演声乐节目形式单一,如一般在晚会当中除合唱、独唱外没有其他的表演形式,导致了有些同学能力的单一。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呢?平时要多实践,表演形式要多元化,不仅局限于独唱合唱,还要重唱、对唱、小组唱、表演唱等,越多越好,这样就能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提高。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表演,还应把如何上台演唱当作授课的一部分。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争取机会上台演出,培养他们当众演唱的欲望。

(三)声乐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失衡的原因及影响

1.声乐教师将声乐教学内容和形式局限化,使有些学生把声乐看成十分难学的一门课程,而有的学生开始学的时候以为很容易,但学了一至两年后,由于进步不显着或者带着失败的情绪而变得消极,以为发声的机能现象是一种深奥莫测的东西,被一种神秘感所困惑,头脑里一片空白。还有的学生不敢暴露自己的想法,只是听教师讲,还有的学生只爱听别人的夸奖,而不能听取反面意见,连老师的意见都不愿意听,有的还怀疑老师的水平,这样的学生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只有害了自己。有的学生缺乏分析地到处去听,也会造成思想混乱,一时没了头绪。有的学生急于求成,好高骛远,基本功未学好,就要唱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曲目,结果令自己大大失望,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2.受学校舞台表演条件的局限,高校音乐教育分师范和非师范两类,一(转第72页)(接第74页)般来说师范类的学生学习条件比不上非师范类的学生,不管从学校的硬件还是软件都比不上专业音乐学院的。但是又在现行的高师教学改革中要求,高师声乐教学要符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专业目标培养计划局限性较强。

3.学校师生对平衡二者关系的忽略。一个好的团队需要一个好的领导者。如果说一个领导都不重视舞台表演实践的话,学生就更不会引起重视,那么就会造成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脱节。

三、平衡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的具体措施及意义

(一)平衡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的具体措施

1.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充实声乐教学内容

现在很多师范院校声乐课程已经打破旧的模式(个别授课式),利用小组课将声乐课程多元化。笔者认为,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程的设置应该齐头并进,以多元化的形式将小组课、个别课及声乐基本的理论课程、表演课程融会贯通,以此进行声乐教学。个别课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声乐个别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发声技巧及艺术表现,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声乐小组课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去进行声乐教学及舞台实践。

2.创造艺术实践环境、营造学习氛围

学校领导要重视艺术实践,要为学生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为他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经常举行艺术实践活动,加强艺术交流。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大量的艺术实践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演唱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缩短课堂与舞台、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距离和促进声乐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上台演唱是学生学习成绩的体现,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声乐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练唱,还应把如何上台演唱当做授课的一部分。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争取机会上台演出,培养他们当众演唱的欲望。在演出实践之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对演出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以此作为下次登台演唱的借鉴,在实践中提高演唱水平。艺术实践的意义在于演唱知识的实际应用,为学生日后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平衡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的意义

声乐表演与教学篇9

【关键词】声乐演唱;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39-01

在日常的训练以及表演中,表演者要加强对于生活以及艺术的观察与思考,不断培养自己的艺术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从而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表演中。表演者在舞台上需要展示的不仅是声乐角色,更重要的是展现自己对于声乐情感的理解,要以丰富的精神内涵为依托,全面提升声乐表演的感染力。

一、注重培养艺术想象能力

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不仅依靠理论知识的教授以及形体训练,更重要的是对艺术的感悟,需要不断强化心理、意念训练,从而有效提升舞台表现力。在训练中可以采用意念训练法进行练习,要求表演者在训练时使自己的身体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将训练注意力调整到与音乐节奏旋律相适应的状态,不断思考如何表现动作,如何根据音乐节奏灵活调整动作。在表演中,要分析如何根据声乐展示的特点以及音乐节奏旋律,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特色,从而用自己的表演风格诠释出声乐表演的独特魅力。在训练中,学生应不断思考全套动作流程,就每个基本动作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动作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同时,表演者要加强想象力的训练,以保证在做某一项动作时,脑海里不自觉地联想到相关的场景,增强动作造型的表现效果。更重要的是,表演者要加强音乐的熏陶,舞台表演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训练中表演者要加强对音乐内在精神本质的理解,掌握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将其不断融入到训练中。指导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表演者进入到具体的音乐情景中,把握音乐的节奏脉搏,将音乐与动作完美结合,从而提升舞台表演效果。

二、注重对审美客体的优化

观众在观看舞台表演时,不仅注重视觉体验,同时更加注重心理感受。音乐作为衬托声乐展示效果的重要内容,不仅可组织表演者的情感,让表演者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表演中,同时更能够将观众带入到不同的情境中,从而获得更加强烈的艺术体验。在舞台表演中,演唱者应以音乐的意境感和表现力作为媒介,用音乐的旋律感表现声乐本身的内在精神本质,以强化观众的艺术感受。情感体验来自于表演者对于音乐作品的深层次理解,是表演者自身的艺术能力、艺术风格与声乐角色相结合所带来的整体艺术感受。表演者丰富的情感表现来源于内心对于艺术的感悟与理解,只有当表演者能够充分理解音乐角色的内涵,不断融入自己对于声乐表演的认知以及感受,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声乐表演中,才能够得到极致的情感美学体验。笔者认为,在表演中,表演者对于背景音乐的把握占四成,而展示与交流占六成。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太过于强调音乐的技巧,这样会使得表演者被限制在技巧的条条框框中,使得展示环节“形到”而“神不到”,影响舞台艺术效果。

三、培养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感受力

感受力指的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进行感受的能力。人们抒感的方式多种多样,唱歌是其中的重要形式之一。由此可见,声乐作品中重要的是演唱者的情感表达,演唱技巧较为次要。情感是一部音乐作品的灵魂,只有将情感与技巧进行恰当地结合,才能够将作品的价值展现出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对作品中的情感和表演技巧进行把握。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到大自然中采风,让学生多唱多练,鼓励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积极发掘不同的演唱办法,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此外,教师要注重声乐教学中的“留白”,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艺术创新的空间,运用启发性手段给予w生情感表现上的“留白”、意境渲染上的留白”、艺术形象上的“留白”以及哲理上的“留白”,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而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声乐人才。

综上所述,声乐审美教育是一种艺术的教育、美的教育,主旨就是美化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的声乐教学应该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课的主体,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具备进一步学习声乐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他们在声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达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进而使学生喜爱音乐,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声乐的兴趣。与此同时,通过声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以及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声乐表演与教学篇10

关键词:高校声乐演唱教学言语重要性

声乐即通过艺术性地歌唱来表达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将音乐与语言结合可以使得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不止是从现实中,还能从音乐所构造出来的世界中。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声乐作为基本的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将语言融入到声乐的演唱中能更使声乐演唱更富有感染力,因此高校声乐演唱教学中应注重语言的运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语言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传达给学生。

一、声乐的创作过程

在理解声乐演唱教学中语言的重要性时应先对声乐的创作过程有个大概的了解。音乐主要有两种形式的表演,一种是器乐,另一种是声乐。这两种的表现形式都能直接地从字面上理解,中国的声乐演唱有着浓厚的中国韵味,主要表现在戏剧的表演中,但中国也和其它国家一样有着单纯的音乐演奏。通过声乐的演唱,里面能包含众多的感情内涵,与器乐相比,声乐中感情的表达更加饱满直接,但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不是如此简单的,并仅仅只是唱,而应注重整体效果的表现,言语就是融合在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声乐与语言的结合表达出一种整体的意境美。而声乐的创作是一个灵感迸发的过程,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作词、作曲以及演唱。

(一)作词

作词通常都是音乐创作中的第一步,因为只有在歌曲创作之前将歌曲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先表达出来,才能在后续中为词增加感情的旋律。词的创作一般都是以生活为基础,以生活中的各方面为内容,通过一些艺术化的手法或一些诗词的使用,增加词的感染力。而词的运用即为语言的表现,使用合适的语言能在后续的创作中为歌曲的整体效果添彩。

(二)作曲

在词的基础上增加旋律,以词为基调,通过作曲家在生活中的感悟给词插上飞翔的翅膀,使得词的表现能更富有音乐性,能更好地表达词的内涵,在听者与创作者心中架起一座桥梁,让词与曲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增加词与曲的感染力。

(三)演唱

如果有了词和曲却没有能理解它的演唱者则是一件遗憾的事,演唱除了要将最基本的歌曲内涵传达给观众外还要能将演唱者自身的演唱特点和歌曲的理解相结合来演绎整首歌曲,这样才能表达出整首歌的意境美而不是枯燥的词与曲的表演。在一些歌曲中,虽然没有词的参与,但通过演唱却能将歌曲所要表达的意思传递给听众。演唱者也可以利用一些衬词,将演唱者心中的情感通过一些不具有特定形式的表达方式增加演唱的感染力。

二、声乐演唱与语言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声乐的创作过程中可以看出词在整个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演唱教学中应突出语言与声乐演唱相结合的重要性。音乐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通过乐器与具有一定意境美的词相结合能表达出相应的情感特征。音乐的表达形式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借鉴语言的表达形式,因为声乐演唱与语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两种形式都是在抒感。在了解高校声乐演唱教学中语言的重要性时,应先了解语言在声乐演唱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作为声乐演唱中的铺垫

虽然在音乐演奏的过程中,不是只有语言才可以扮演铺垫的角色,因为乐器的演奏也有相类似的作用,但相对于乐器的演奏,语言所扮演的铺垫角色更明显直接。在声乐演唱中,歌词的铺垫在于表现音乐的主旨,能引导人们在聆听的过程中往歌曲的深层意思中联想,引起人们的共鸣。在高校的声乐演唱教学中就应注重锻炼学生的语言准确运用和表达的能力,注重在课堂上将这作为一项训练的课程,而不是只重视了声音却忽视的语言。例如:在美声唱法的训练过程中,由于美声根植于西方国家的语言文化中,因而在训练美声唱法中会因为东西方使用的语言、文化典故、发声特点的不同影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准确性的发挥。即使将一些美声唱法练习进行中文翻译,但翻译后的语言却丢失了原来应有的情感表达效果,使得学生在练习美声唱法的语言使用中缺少原汁原味的效果。而且美声唱法一般都比较夸张,歌曲的感情变化也比较明显,因此在练习美声唱法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发音的练习,如果发音不清晰,很难表达出语言所应有的表达效果。

(二)作为声乐演唱中内容表达的一种途径

有效、准确的发音能传达出词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否则很难有效地传达出歌曲的信息。而在歌曲中,最直接有效地表达歌曲内容的就是语言,虽然也能通过别的形式传达歌曲的内容,但都没有语言直接有效。也许有人会认为旋律的表达也非常有效,但却没有语言准确,因为不同的聆听者对于旋律所表达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观点,但语言是直接地告诉听者歌曲的内容,因而更为准确,而且旋律与词密切相关,歌词的声、韵、调对于旋律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在的一些歌曲中旋律能用到不同的歌词中,但这些看似不同的歌词必然有着一些共性特征,那就是这些不同的歌词都表达着类似的情感特征,也就是一首欢乐歌曲的旋律能用在类似比较欢乐的歌词中,但绝不适合用在悲伤的歌词中。

三、高校声乐演唱教学中语言的重要性

在分析语言在声乐演唱中所扮演的角色时,突出了语言准确发音、表达的重要性。声乐要把语言与音乐相结合,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之上对音乐进行表演才能真正演唱出歌曲的内涵。在高校的声乐演唱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语言与声乐演唱想融合的魅力,语言是声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演唱的过程中若不注重语言的运用,很难真正掌握声乐演唱。但现在普遍的现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演唱的技巧性练习,却忽略了语言的表达,一些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只是没有融入感情地唱出歌词却很难去领略歌词的内涵,对歌词进行再演绎创造。因此在高校声乐演唱教学中应强调语言的重要性。

(一)强调声乐演唱中语言的表现力

声乐演唱中语言的重要性表现在语言的感染力上,在演唱的过程中应注意词与曲的相互配合。在高校声乐演唱教学中对于语言的表现力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不是将声乐演唱与语言割裂。在声乐演唱中,词一般都比较短但有音韵性,就像语言中的一些技巧能让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样,所以一些语言即使没有诗词般注重形式但却有诗词的韵律。而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就应强调语言的不同特性,以求能在声乐演唱中表现出语言的表现力。因此,演唱者不仅要能将歌词唱出还应表现出语言的感染力,带领听众到歌曲所创造的意境中,体会歌词所要表达的主旨,让听众能在演唱者所表现的语言中进行联想,引起共鸣。好的音乐是词和曲的完美结合,而演唱则是通过自身的感悟对词曲进行理解、再创造,所以在高校声乐演唱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语言表现力的体悟,使得学生能明白语言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二)强调声乐演唱中语言的流畅性

一首歌曲能通过流畅的旋律来帮助听者聆听,而语言的流畅性表现在声乐演唱中能勾起听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在声乐演唱教学中要注重发音的准确性,但语言整体的流畅性却更为重要,不能因为发音的准确而破坏了整首歌曲的流畅性。而只有将整首歌曲的歌词流畅地表现出来才能将意境传达给听众,因而在高校声乐演唱教学中应突出语言的流畅性表达。

声乐强调的不仅是声音、音质的传达还有语言的表现,将声乐演唱中的语言充分表现出来才能对整首曲子的意境进行完美地表达。语言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是让音乐更富有感染力,使得听众能更加直接地理解音乐,引起听众的共鸣。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演唱教学中应强调声乐中语言的表现,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音乐,演绎音乐。

参考文献:

[1]牛惠岭.浅谈声乐演唱中语言的重要性及咬字技巧[J].北方音乐,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