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资产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6:43

流动资产的意义篇1

关键词:资产结构现金存量现金流量最佳现金持有模式

引言

现金作为影响企业整体经营活动的一项重要资产,对企业至关重要。在企业所有资产中,现金具有最强的流动性和支付能力。现金持有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从而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战略和财务战略。企业处于不同行业,其资产结构不同,企业的现金存量、流量会因资产结构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状态。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时发现,很少有学者从资产结构的角度对企业现金存量、流量进行分析,对资产结构与现金存量、流量是否具有相关性,呈现怎样的相关性并没有十分精准和全面的研究。因此,笔者对资产结构与企业现金存量、流量的相关性进行理论探讨,希望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企业的最佳现金持有模式。企业可根据自身所处的行业来调整资产结构,使企业的现金存量和流量都以最佳的方式存在,最终达成建立适于自身最佳现金持有模式的目的。

资产结构与现金存量、流量相关性分析

(一)现金存量、流量对企业的影响

现金对于企业至关重要。购买货物、支付工资、偿还债务、缴纳税金、开展对外投资、向投资者支付股利等都需要支付现金。同时,企业出售产品或服务会获得现金、借贷、投资收回等行为也会使现金流入企业。企业通过不断的现金流入、流出,才能进行正常的运转,现金可以看作是企业的血液。对于何为现金,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定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现金购买商品和服务、支付各种消费支出。这里的现金是指人们手中持有的,可立即用于支付的货币,这是关于现金最常用最浅显的解释。在会计学中,现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现金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是企业为支付日常零星开支而保管的库存现钞,包括人民币现金和外币现金。广义的现金是指货币资金,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以货币形态存在的一种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财务学中的现金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和现金等价物。

为了准确描述现金对于企业的财务意义,分别从时点的角度和时间段的角度将现金细分为现金存量和现金流量,这里的现金存量和流量主要是指基于投资回收的现金存量和流量,从投资以及投资回收角度研究现金是财务学研究现金的主要意义之一。现金存量表现为某一特定时点上流入减去流出后的结果,是一个时点指标,反映现金的存在状态。现金流量则表现为某一特定时期现金的流入、流出和内部运动,是一个时期指标,反映现金存在的过程。将现金细分为现金存量和现金流量,从时点和时期的角度全面分析现金,以期从中找出企业最佳的现金存量和流量,并以此为基础来建立企业最佳现金持有模式。

在分析现金存量和流量对企业的影响之前,首先要明确现金存在于企业的最重要意义,即功能是什么。只有如此,才能更准确的分析现金对于企业的影响。现金的具体功能主要体现在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两个方面,并最终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从经营成果角度考虑,企业通过经营活动来获取利润,无论是购买原材料、生产产品、销售商品,还是进行投资与筹资都需要现金来支持。现金通过购买和支付来具体开展经营活动,通过现金供应量的扩充和收缩来具体实现对经营活动的支持与制约。因此,现金用于满足支付,作为企业的支付手段是极其明显的。支付作为现金的重要功能,是经营活动的基础,并最终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财务状况角度考虑,现金资产本身的高度变现性,提高了资本的流动性,并最终提高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在企业的正常经营条件下,现金是资本运转的起点和终点,一切非现金形态资产,都必然转变为现金形态。同时,现金资产的高度变现性使得其可以在任一阶段转变为其他非现金资产,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现金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因此,现金具有高度变现性和流动性,可很好的用于满足偿债的需要,并最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角度分析发现,现金存在于企业的最重要意义在于满足支付和偿债的需要,这是进行其他分析的主要前提。

在满足支付和偿债需求的前提下,可以分析现金存量和流量对企业的财务意义。现金存量作为一个时点指标,表现为某一特定时点上的现金持有量。现金存量能够很好的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并最终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在某一特定时点,若现金存量越接近企业的债务偿还量,则越能够满足企业的偿债需求。同时,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离不开买和卖,将整体的经营活动分割为不同时点的买和卖,就体现了现金存量存在的意义。同满足偿债需求一样,在特定的时点,若现金存量越接近于企业的经营支付量,则越能够满足企业的支付需求,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对于企业的意义更为重大,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资本运动,始终存在着现金的流动,现金的这种流动状态即体现为现金流量的循环。现金流量具体体现了企业的经营活动,每一次的经营业务循环,总是伴随着现金流量循环。由现金转变为非现金资产,再转变为现金,形成一条完整的现金流动链条。若现金流量的循环周期与企业的支付周期越接近,则越有利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现金流量体现了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的变现性反映现金流量的循环速度,变现性越强,现金流量的循环速度越强,资本的流动性越强。现金流量的变现周期与企业的偿债周期越接近,越有利于企业的资本运动,即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好。现金存量和现金流量在时点和时间段上的共同配合,使得企业的支付和偿债需求得以充分的满足,最终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此种情况下的现金存量和流量即是企业的最优现金存量和流量。

现金存量和流量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通过时点和时间段的共同配合形成企业的最佳现金持有模式―现金流时空配合模式。现金流的时空配合模式包括时间和空间两重含义。时间上是要求变现周期的变现时点尽可能地接近企业支付时点或偿债时点;其空间含义是变现量应尽可能等于支付量或偿债量。在时间和空间上越接近的现金流,即是企业的最佳现金流。

(二)资产结构对企业的财务意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对资产的不同分类,会对资产产生不同的功能效用。按照特定标准对资产进行分类,再将各类资产进行组合对比,形成各种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即资产结构。资产结构一般是指流动资产与总资产、固定资产与总资产等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不同标准划分资产,必然会形成具有不同意义的资产结构。典型的资产分类,根据流动性的不同,将总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此外,还可根据资产的功能为标准,将资产划分为以固定资产为典型内容的功能性资产和以流动资产为主要内容的对象性资产。无论是何种分类方式,都会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资产结构。资产及其功能效用对企业的意义主要通过特定的资产结构对企业现金存量、流量所产生的影响来体现。

不同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资源分配的侧重点不同,则资产结构不同。制造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最具代表性,制造型企业中固定资产占据主要位置,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比重越高,越能体现该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从而越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在制造型企业中,固定资产作为生产工具,决定着生产的内容和结果;同时也决定着生产的速度和采购周期。制造型企业一般通过降低产品成本来获取利润,降低产品成本的最有效方法是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扩大生产规模的主要途径是扩大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数量。因此,固定资产在企业所有资产中具有核心支配地位,体现着资本的增值功能。流通型企业中流动资产占据主要位置,这是由流通型企业的经营特性所决定的。流通型企业通过商品的进销差价来获取利润,这就要求企业具有充足的流动资产,以满足企业对资产变现性的要求。由此可见,所属行业不同,企业的资产结构不同。

资产结构的真正意义在于,同一资产整体中存在不同资产,不同资产的运动性、变现性不同,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不同、投资回收时间与风险则就不同。

(三)资产结构对企业现金存量和流量的影响

在分别讨论了企业现金存量、流量和资产结构对企业的意义后,可以对资产结构和企业现金存量、流量的关系进行相应的研究。通过分析资产结构与现金存量、流量的相关性,找出适合于不同资产结构的最佳现金持有模式。

企业处于不同的行业,会形成不同的资产结构,不同的资产结构则会使企业现金存量、流量呈现不同的状态。与流通型企业相比,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比重大于流动资产比重,若长期资产(在此不考虑无形资产的影响),尤其是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比重越大,则企业的产出能力越强,从而获得的利润越多。若企业不存在大量的应收项目,则利润大多直接以现金类资产的形式表现,这就间接表明资产结构对企业的现金存量、流量具有影响。除对利润产生影响外,资产结构对基于投资收回的现金也会产生影响。企业初始投资的资产主要包括以固定资产为主要内容的非流动资产和流动资产两大类。这两类资产的回收方式和回收时间是不一致的,对固定资产的垫支回收主要是通过固定资产的折旧在企业整个寿命周期的各个期间逐期分次收回;对流动资产的回收则是在整个寿命周期的最后一期全额一次性收回。因此,固定资产比重大的企业,其投资回收会先于固定资产比重小的企业。依据时间价值理论,逐期回收的现值之和必然大于末期一次回收的现值。对于企业现金存量、流量来说,固定资产比重大的企业,由于其能获得更多的利润且基于投资的垫支资本能优先收回,使得现金存量在某一特定时点是充足的,能够在量上满足特定时点的支付和偿债需求。同时,也加快了现金循环周转的速度,使得在特定时期,现金的经营周转周期和变现周期能更加接近企业的支付周期和偿债周期。资产结构与现金存量、流量的这种相关性,可以使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依据自己的资产分布规律,找到适合自身的最佳现金持有模式。

结论

综上所述,资产结构与现金存量、流量在理论上是具有相关性的,资产结构会因企业所处行业,对现金存量、流量产生不同的影响。企业在进行现金管理时,可以以此为依据,结合资产结构,调整特定时点的现金持有量和特定时期的现金周转量,使得企业的现金存量能够接近于企业的支付和偿债量,现金周转期能接近于支付和偿债周期。在量上和周期上越接近的持有和使用方式,即是企业最佳的现金持有模式。本文仅从理论上探讨了资产结构与现金存量、流量的相关性,现实企业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依据企业真实的财务数据,从实证的角度来验证资产结构与现金存量、流量是否具有相关性,呈现怎样的相关性是笔者接下来研究的重点。笔者期望运用统计学和财务分析学的相关知识,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资产结构与现金存量、流量在现实企业中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于企业的最佳现金持有模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2、3卷)[m].人民出版社,1975

2.凯恩斯,高鸿业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1999

3.陈万江,肖霞.现金功能略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4.肖霞,陈万江.资产结构的财务意义[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

5.BaumolwJ.thetransactionsDemandforCash:aninventorytheoreticapproach[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52,66(4):545-556.

作者简介:

流动资产的意义篇2

营运资本计算公式: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营运资本可以反映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是判断和分析企业资金运作状况和财务风险程度的重要依据。营运资本详细公式: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非流动资产)-(总资产-所有者权益-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长期负债)-非流动资产=长期资本-长期资产。营运资本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的解释。广义营运资本的意义就是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这个概念主要在研究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周转状况时使用。狭义的营运资本是指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减去各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也称净营运资本。由于净营运资本被视为可作为企业非流动资产投资和用于清偿非流动负债的资金来源,所以,狭义的流动资本概念主要在研究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时使用。因此,企业营运资本的持有状况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财务风险两个方面。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流动资产的意义篇3

关键词:设计驱动创新;产品语义;设计对话;设计创新网络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4008007一、引言

设计已经被许多欧美国家的企业看做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但有关设计的学术定义还缺乏统一,现有的设计定义从功能、形式和功能与形式三方面展开。krippendorff重视产品形式,把设计解释为“赋予事物意义”\[1\](p9),并提出产品语义的概念\[2\](p9)。美国工业设计学会正式定义产品语义是“人造形态在他们使用的认知和社会语境中的符号特性,这不仅指物理性、心理性功能,而且也包含社会和文化语境”。可见,产品语义是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组符号使产品具有与消费者对话的语言,每件产品都具有独特的语言和意义。意大利学者verganti继承了krippendorff的思想,深入调研意大利以及美国一些成功的设计密集型企业,从产品语义角度把设计因素引入到创新领域,提出设计驱动创新(ddi,designdriveninnovation)的概念,并定义为“产品传达的信息与设计语言的新颖性超过功能与技术的新颖性的创新”\[3\](p36)。设计驱动创新从创新动力源的角度补充了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创新战略\[4\](p148),与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创新不同的是,设计驱动创新是关于产品与服务意义的创新,更加重视产品语言和意义的突破性创新,强调产品语言的知识管理。

美国苹果公司是设计驱动创新的成功典范,它的设计创新战略引起学术界和管理实践者的关注。最近几年,我国也开始重视工业设计,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相继颁布了有关促进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件,一些大中型制造业企业也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新产品开发开始转向设计,通过设计完成产品的创新升级。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方太”)作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后发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重视并且运用设计手段加强产品创新,并取得成功。设计战略的成功让方太在短短15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设计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加强,成为我国厨电行业的领先者。为了揭开设计创新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神秘面纱”,本文选取方太进行案例研究,重点解决了以下两个问题:产品语义创新增加了哪些企业价值?构建设计创新网络又会创造哪些企业价值?本文是设计驱动创新的中国化应用,研究结果不仅解释设计驱动创新在我国企业创新行为中的价值创造机制,而且能够引导企业完善和应用设计创新战略。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第12卷第4期陈国栋,等:设计驱动创新的企业价值研究——基于宁波方太的案例分析二、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设计驱动创新

设计驱动创新的核心内涵是产品语义的突破性创新\[5\](p128),产品通过符号(颜色、材质和线条等)表达语言,产品语言知识作为中介反映的是社会文化和流行趋势。因此企业的设计驱动创新意味着开发产品的新符号,表达新语言,从而把产品的价值传达给消费者。

设计驱动创新注重产品的符号意义(象征性或者情感性价值),以及企业所处的社会文化氛围,其创新的动力不是技术能力,也不是用户需求,而是产品意义的新颖性,这需要一种能够理解、预感和影响新产品意义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把企业置于一种开放式创新环境中\[6\](p1),不断加强与企业外部的知识诠释者(包括用户、企业、产品分析师、交流媒体、文化中心、学校、艺术家等)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交流的机制就是“设计对话”\[7\](p444)。dellera进一步补充了创新合作交流机制,提出企业内部组织的交流环境:设计驱动的实验室\[8\](p4)(成员有技术专家、社会学家、市场专家、丰富的媒体、交流频率、时机、自主权和与外部的关系),设计对话与设计驱动实验室之间的“桥梁人物”是设计师。设计对话、设计驱动实验室和设计师就组成了企业的设

计创新网络。

(二)企业价值理论

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其实质就是不断地追求利润,创造价值,这既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又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从企业角度来讲,价值就是“利润、效用、效益、财富和收入等”\[9\](p52)。copeland将影响企业价值的变量分为三个层次:投资回报率、从具体经营单位识别价值影响因素和基层的操作性价值影响因素\[10\]。投资回报率从利润角度讨论企业价值的影响,几乎适合所有的经营企业。sullivan从人力资产和智力资产两方面分析企业价值创造,人力资产是公司员工、供应商等所具有的经验、技巧和创造性等\[11\]。brooking认为企业价值是由有形资产与智力资产组成的,其中智力资产细分为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以人为中心的资产和基础设施资产\[12\]。市场资产是与市场相关的、潜在的无形资产,例如企业品牌、形象、营销渠道、特许经营合同与协议等;知识产权资产是保护企业资产的法律机制,包括企业专有知识、商业机密和专利等;基础设施资产是保证企业发挥功效的技术、方法和过程,包括企业文化、管理过程和方法、沟通渠道等;以人为中心的资产与sullivan提出的人力资产类似,本研究采用人力资产来表述。

(三)研究假设

现有的设计驱动创新研究成果可以总结为设计驱动创新的内涵和成长机制两部分\[6\],产品语义创新是设计驱动创新的内涵,设计创新网络是设计驱动创新的成长机制。

1产品语义创新与企业价值。首先,产品语义创新增加了投资回报率。突破性产品意义创新经常与产品销售的更高利润联系起来,这是因为具有情感性和象征性意义的产品通过产品符号表达出来,更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把产品置于一种社会文化氛围中能占领更高的市场份额,获取更高利润。tether的调查研究也证明了该结论,他发现设计项目一旦投入市场,89%的企业获得的毛收入已经超过项目投资,取得了良好的利润,同时产品意义开发还减少了生产成本,增加了边际利润\[13\]。语义创新创造的市场资产主要表现在引领用户消费和企业品牌建设方面。与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创新战略不同,产品语义主导的设计驱动创新的核心理念就是风格、象征与符号可以引领时尚并创造市场的需求,它在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不是依据已经明确的市场需求,而是创造新的市场机会,这种创新不是为了推动新的技术,而是为了推广新的消费观念。设计驱动创新注重产品语义的开发,利用产品表达的信息为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制造一个新的理由,让消费者意识到“原来我需要的正是这种产品”\[14\](p60)。在设计驱动创新型的企业中,设计师和管理者致力于企业品牌建设,拥有良好的品牌就表明企业具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因此可能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信誉溢价,设计师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品牌正是来源于产品意义的突破创新。

最后,产品语义创新创造了更多的知识产权资产。关于外观设计的专利大都来自产品的外形和功能概念,然而产品的外形及功能设计更容易被模仿,只有当外形和功能的互补性资产真正转化为创新的时候,竞争对手的模仿才会变得异常困难,这种互补性资产是企业品牌和产品语义开发能力。企业品牌不仅是企业的形象更是企业的服务标识,它在一定程度也是企业知识产权资产\[15\](p62)。产品语义创新不但能创造企业的市场资产(如品牌效应),也创造了专有技术、专利和服务标识等。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1:产品语义创新创造了投资回报率、市场资产和知识产权资产。

2设计创新网络与企业价值。设计创新网络是企业设计创新过程中知识内部整合和外部扩散的环境,以设计师为知识中介,在与社会对话与设计驱动的实验室成员知识交流后,完成了关于产品语言知识的创造。

设计创新网络创造了市场资产,主要表现在产品销售的渠道上。与传统的分销渠道不同,企业与设计对话营造了一种环境,通过这种环境把产品的核心设计理念、核心意义传达给用户,从而影响用户的需求,引导用户消费。与产品语义创新创造的知识产权资产不同,设计创新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创造的源泉,同时提供了把创意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能力,设计师在设计创新网络中更能获取关于社会文化趋势的知识,并且把这种知识通过产品符号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形成了关于产品语言的专有知识,同时产品的设计方案又转换为企业的专利

设计创新网络所提供的环境是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形成的最初阶段(如图1所示)。

图1设计驱动创新的企业价值的研究假设

设计创新网络是一种集成的创新环境,设计师是设计创新网络中的桥梁人物,通过与设计网络的对话,设计师能更准确把握社会文化趋势,提出新颖观点,解释产品意义,反之,诠释者通过网络交流机制也能更好地认知产品意义,并且把产品意义传达给用户,影响用户的需求,这种开放式环境不仅能增强设计师对专有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且也能促进网络诠释者的认知能力。设计创新网络所创造的人力资产表现在网络成员的能力增强上,包括网络诠释者专有知识的获取能力、设计师创造能力。创新网络创造的基础设施资产表现在社会文化的沟通机制上,包括与设计驱动实验室成员的知识整合能力、与设计对话诠释者的知识共享能力等方面。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2:设计创新网络创造了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和基础设施资产。

三、研究设计

在研究问题和结果不明确的情况下,采用案例分析能够从企业的实际运作层面发现规律。本文选取方太进行案例研究,秉承“抽象具体抽象”的研究思路,分别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问卷)等方法查阅文献资料、访问网站、检索期刊与报纸,制定合理的访谈问卷,对方太的设计师和设计管理人员进行现场和电话访谈,深入分析设计驱动创新的企业价值。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我们制定了详实的研究计划。

首先,研究假设的提出。研究假设的提出是基于前期的文献研究,从现有的设计驱动创新研究成果中发现设计驱动创新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驱动创新是从语义角度理解设计,语义创新是设计驱动创新的核心理念,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中,产品语义开发需要企业设计师不断与整个社会环境进行“对话”,企业需要构建一种开放式的交流机制,这种交流机制即为设计创新网络。因此,本研究把设计驱动创新拆分为产品语义创新与设计创新网络两个子概念,企业价值可以从投资回报率、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和基础设施资产五个子概念来描述,从而构建了设计驱动创新与企业价值的理论假设,为后文的案例检验提供方向。

其次,研究案例的选择。设计驱动创新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设计密集型企业提出的新理论,不一定适用于我国的民营企业,但是方太作为民营企业,重视并大力发展产品设计,用设计完成产品创新升级,从而引领市场,引领厨卫消费趋势。方太的产品设计战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考虑到方太新产品开发的技术与设计的耦合特性,选择方太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能够进一步挖掘设计驱动创新的企业价值,从而填补设计创新研究的空白。

最后,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规律,验证假设。调查研究是围绕着研究假设展开的,根据设计驱动创新理论与企业价值的概念拆分,提出两者之间的理论假设,制定有效的问答式调查问卷(内容分为设计创新情况概述、产品语义开发与企业价值、设计创新网络与企业价值三部分),对方太设计师和设计管理者进行电话和现场访谈。回收有效问卷,从企业价值创造角度总结企业设计驱动创新的规律,验证本文提到的研究假设。

四、方太的案例分析

(一)方太的设计创新概述

方太是一家厨电类产品生产商,同时还是典型的设计创新型制造业企业,自1996年创建以来,方太始终秉承品牌建设战略,创造了我国民族厨电第一品牌,品牌价值超过50亿元,属行业首位,仅2010年,方太的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有的新产品甚至在投放市场三个月便会有上千万元、上亿元的销售收入。方太取得的成绩与方太的产品创新战略密不可分。在短短的15年发展历程中,方太经历了三次创新转型:模仿创新、二次创新和自主创新,每次创新转型都是以技术创新为主,设计创新为辅。随着方太品牌战略的进一步深化,设计要素在方太的创新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由此也形成了独特的设计创新战略。例分析中,我们总结方太的设计创新经历了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第一阶段是基于功能的设计创新(方太创建至今)。方太产品设计最初是基于产品功能,产品语义的表达也必须以功能适用性为基础,对于设计创新刚起步的方太来说,功能设计从根本上解决了产品的样式、拆洗、噪音和耗电量等方面的问题,产品刚进入市场就以独特的功能俘获了消费者。第二阶段是基于符号的设计创新(2003年左右至今

)。产品符号表现产品的语言,材料、线条、颜色等产品符号的使用既是设计创新又是技术创新,因为新符号催生新设计,同时也催生了新样式,突破性设计需要符号表现产品的意义,同样需要突破性的技术顿悟\[16\](p384),突破性设计与突破性技术不仅创造了精致的产品,更能创造出产品的内在气质。第三阶段是基于文化的设计创新(2007年左右至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看重产品的文化属性,产品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让消费者体会到“这正是我需要的”。方太的设计师也把握住时代需求,新产品设计时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产品的实用、文化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的人性化含量,这种体现情感性、心理性与民族性的产品文化创新很好回答了高端产品如何引领市场的难题。

图2方太设计创新的发展历程

目前方太已经逐步走向基于文化的创新,但是基于功能、符号的创新并没有止步,从历史的演化机制来看,三个阶段有并行发展的趋势。从方太的设计创新基本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方太重视产品设计,因此选择方太作为案例研究更能准备解释本文的命题。

(二)产品语义开发与企业价值

自我定位“厨房专家”的方太,产品持续创新是一贯原则,并以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和品牌资产为核心构筑企业竞争力。方太的产品创新先立足产品语义设计,再寻求创造一种产品意义的获取与传达的机制,坚持走设计创新引领市场的战略路线。由于方太系列产品较多,本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新“银家三系”厨电系列、“银睿五系”厨电系列和otouch光影6系三系列产品分析产品语义开发对企业价值的创造(如表1所示)。

选取的三系列产品仍然以功能(技术)突破为主,在此基础上使用色彩、线条和材质等符号语言表达产品的文化属性,这种符号设计的创新确实创造了更多的企业价值。总结表1可以发现如下规表1产品的语义开发与企业价值

产品系列产品概述语义开发概述价值贡献新“银家三系”厨电系列2006年7月份上市,采用“烟灶无线联动”技术。

在改进功能的基础上,力求产品外观的突破。通体亮银色航空级铝合金材质,非凡质感浑然一体;线条干净利落,超薄简约;消毒柜镶嵌镜面玻璃,精致带有灵动。

该系列产品在颜色、材质、线条和功能方面的搭配,彰显东方神韵,体现中国的厨房文化和饮食习惯等文化元素。“银睿五系”厨电系列2008年上市,融合了油烟机、燃气灶、消毒柜、嵌入式烤箱与嵌入式微波炉。用户定位在25~55岁高端精英人士。高端厨电“成套化”、“嵌入式”趋势的引领者。质感硬朗的不锈钢搭配优雅的“琴键黑”,寓意人们可以如同驾驭音乐一般驾驭自己的厨房。嵌入式烤箱和微波炉颠覆了传统的“三套系”理念。

“琴键灵感”符合美国人“休闲饮食”理念,嵌入式烤箱更加关注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此系列产品洞察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体现西方人的饮食价值观。otouch光影6系2010年上市。包括吸油烟机、燃气灶、消毒柜、微波炉、电烤箱以及电蒸箱。该系列新品是由方太与全球顶级设计公司美国ideo公司共同研发。touch技术与嵌入式结合,按键全部隐匿设计,采用大平面深咖啡色玻璃镜面缀以橙色光圈。

touch技术与键入式成为未来厨电的流行趋势,咖啡色搭配橙色等时尚的色调展现流行简约风格;引进新的生产工艺,完成该产品的开发。投资回报率: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有的新产品投放市场三个月便会有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销售收入。“银睿五系”厨电系列曾在广东等地一度脱销。

市场资产:以品牌建设为先导,“银睿五系”厨电系列获得2008年if奖,2010年,otouch光影6系获得红点奖,提升了方太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万科、金地、珠江、合生创展等四大房地产商与方太达成战略合作。《南方周末》、《京华时报》等重量级媒体上了由13家协会、商会和研究单位联合支持、全国36所高校联合大规模调查的“2008中国消费者理想品牌”结果,“方太”以超过第2位一倍的百分比被消费者认知为烟、灶第一理想品牌。方太集团联合多家单位共同了《2010—2012年全球厨电设计趋势报告》。方太先后参加《家用厨房设备》国家标准、《整体厨房》建设部标准和《住宅集成化厨房建筑设计图集》的编制,并成为了建设部住宅厨房标准化示范基地,以及《吸油烟机》国家标准的第一个起草单位,成为厨电行业标准

制定者。

知识产权资产:新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是企业的专有技术知识;授予专利45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60余项,外观设计专利200余项。其中,“银睿五系”厨电系列获得43项专利。资料来源:问卷调研内容的

律:(1)产品语义是通过创造性的产品符号表达出来的,创造性的产品符号需要色彩、线条和材质的完美组合。产品语义开发表达的是产品的文化属性和流行趋势,设计师巧妙地把产品置于一种社会文化氛围中,让产品逐渐占领了中高端消费市场份额,由此也引发“银睿五系”厨电系列在广东等地一度脱销的现象。可见,产品语义创新能够给企业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率。(2)市场资产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语义开发所创造出的市场资产是设计能力的增强和品牌价值的提升。方太产品先后获得工业设计大奖的if奖和红点奖,它的设计能力得到认可,也参加了相关产品设计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设计能力的增强会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品牌价值不仅是企业的高附加值产物,而且好的品牌效应会让消费者愿意为产品支付更高的信誉溢价。因此,产品语义创新创造较高的市场资产。(3)产品语义创新创造了企业专有技术、专利和服务标识等,语义作为难以模仿的设计能力,能够迅速转化成企业的知识产权资产,表1中的三款产品在2010年就被授予专利450余项,其中外观专利200余项。方太的产品语义设计实践验证了假设h1,产品语义创新能够创造丰厚的投资回报率、市场资产和知识产权资产。

(三)设计创新网络与企业价值

根据上文的描述,设计师、设计对话和设计驱动实验室组成了企业的设计创新网络,因此分析设计创新网络需要单独分析设计师、设计对话和设计驱动实验室(如表2所示)。

从产品语言知识的获取到产品意义的表达,方太设计创新过程完全处于一种开放式环境中,通过高峰论坛、与顶级设计团队合作等形式获得产品研发创意,认知社会文化趋势,理解有关产品语言的知识,通过体验店、展厅、宣讲会等形式对产品表现的核心价值意义进行宣传。

(1)市场资产方面,设计创新网络营造了一种表2设计创新网络与企业价值

企业行为表现评价创造的价值设计驱动实验室资金投入:每年5%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

组织建构:6000平方米实验室、系列产品展厅、技术开发部、品质部、厨具研究所、cad设计中心、市场分析部门等组织机构,其中电器实验室是部级实验室。

媒体:《2010—2012全球厨电设计趋势报告》、发行《方太人》报、与央视等媒体合作,播放广告。资金投入是持续创新的动力;完成产品语言知识的内部整合与获取;新产品意义全方位地进行传达。设计师2009年与美国顶级设计公司ideo合作;2010年签约德国顶级设计师stefanambrozus领衔的设计团队;企业雇佣的本土设计师。接纳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学习国外著名设计师的工作方式;培养本土设计师的设计能力。设计对话用户方面:方太体验店。

相关企业:stefan设计团队对德国厨电企业的研究。

文化交流:举办方太柏厨杭州体验店“设计师交流会”,举办方太柏厨“对话德国设计师高峰论坛”,举办中国设计师高端对话论坛,参加国际工业设计节。

教育培训方面:与高校设计学院(研究所)合作,校园招聘宣讲会。关于产品语言知识的外部扩散;为企业营造一种理解、获取和影响产品意义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企业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企业能更好理解社会文化模式的演化,企业创造的产品意义得到更好传播。市场资产:销售渠道及理念的突破创新,通过展厅、媒体、论坛和宣讲会向用户表达方太的创新理念,引导用户消费,方太专卖店的数量已经突破300家,其中部分为加盟店;与方太合作进入连锁店;与淘宝商城合作,进入电子商务领域。

知识产权资产:从决策、产品研发到营销,创新网络所提供的创意方案最终转化为商业价值,体现了网络解释者的共同智慧;获得if与红点等国际工业设计大奖。

人力资产:吸纳了来自海尔、三星等知名公司的设计师;与国内著名设计公司合作,签约国外顶级设计团队。

基础设施资产:方太体验店让用户体验现代厨卫的新范式;方太以“不断创新、追求卓越”为指导思想,方太文化与产品设计理念完美融合;设立100万元设计创新大奖。资料来源:问卷调研内容的

能够

引领市场趋势的能力,通过展厅、媒体、论坛和宣讲会向用户传达方太的产品理念,引导用户消费。同时方太还通过创建专卖店、与淘宝合作的形式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销售渠道。(2)知识产权资产方面,不同于产品语义开发,设计创新网络为知识产权资产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与网络诠释者的合作,企业形成了关于产品语言的专有知识。知识产权资产是网络参与者的共同智慧,因此,设计创新网络为企业知识产权资产的形成提供制度机制。(3)人力资产是在与外部设计师交流和对设计师培训的过程中产生的,设计师是设计创新的核心因素,方太重视引进有经验的设计师,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发挥最大潜能,同时对于企业培养的设计师,一方面可以向引进的高水平设计师学习设计经验、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等,另一方面加强对设计师的培训,增加设计师对外交流的机会。在不断与外界合作的过程中,方太逐渐形成了宝贵的人力资产。不难看出,方太在营造创新网络的过程中,注重与专业设计师进行技术和设计方面的深入交流,采用“干中学”和“学中用”的方式,加之自身注重学习吸纳和知识积累,消化吸收了先进的设计技术和设计理念,实现设计能力从委托设计师团队向自身的转移,逐渐形成了自主设计创新能力。(4)基础设施资产主要有软件基础设施和硬件基础设施两方面,软件基础设施包括人力资产和企业文化的建设,硬件基础设施是与设计创新相关的场地、设备等基础设施。方太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每年投入销售收入的5%作为研发基金,为了鼓励创新,每年投入100万元作为设计创新奖励。同时,方太充足的智力型劳动力把企业文化与产品完美融合在一起,增强了企业形象。

方太所构建的设计创新网络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h2:设计创新网络能够创造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和基础设施资产。

五、结论与启示

方太以品牌战略为导向,把自身对中国厨房以及厨房文化的独到理解融入产品的设计研发中,是成功的设计辅助型(非主导型)企业,方太的产品研发创新之路为我国制造业企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从文献研究开始,提出研究假设,通过方太的案例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企业注重产品语义开发能够创造投资回报率、市场资产和知识产权资产;加强设计创新网络建设则对创造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和基础设施资产有利。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方太的成功转型得益于不断坚持走“专业、高端、精品”的路线,如今方太已经成为世界一流的厨房集成化领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方太发展的15年也是我国制造业企业设计创新管理发展的15年,方太设计创新发展的重要启示是:

1企业设计创新是伴随着技术创新发展的,由于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都经历了模仿创新、二次创新和自主创新三个阶段,设计创新也相应地经历基于功能、基于符号和基于文化三个阶段。其中,基于符号和文化的设计创新是产品语义创新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企业把设计看做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其战略地位已经等同于甚至超过技术。本文的研究已经证明产品语义的突破性创新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投资回报率、市场资产和知识产权资产,有创业精神的企业有必要考虑大力发展产品设计,从而赢得更多的投资回报、市场资产和知识产权资产,因此,产品设计成为企业产品转型升级的新思路设计创新网络创造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和基础设施资产,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产的创造,而设计师是设计创新中的人力资产最核心的成员,等同于技术创新领域的技术工程师,设计师同样是设计创新的桥梁人物,毕竟,企业创意来源与产品方案都要经过设计师才能表达出来。方太的事例表明,企业首先要寻找优秀的设计团队来合作,这种合作一方面是雇佣的关系,即雇佣优秀的设计团队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是学习关系,即邀请或者参与到优秀设计团队中,从中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获取关于产品方面的新观点、创意和知识。其次,企业需要为设计师营造一种交流氛围,即重视设计创新网络的建设,良好的交流机制能激发更多的创意,同时也是设计创新成功的保证,企业的创新管理已经进入了开放式创新的时代,企业也意识到大多数有价值的创意都来自于企业外部,为了创新,企业寻找各种方法完成分布式知识的获取。

当然,本文的研究也

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研究设计创新与价值创造的关系时,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对企业设计师和管理者进行访谈,缺乏对分析模型进行数量性的实证研究;二是作为案例分析,以总结案例企业为主,其结论带有一定主观性,并且对于设计创新与价值创造的关系研究缺乏多案例分析,难免存在片面性。参考文献:

[1]krippendorff,k.ontheessentialcontextsofartifactsoronthepropositionthat“designismakingsense(ofthings)”\[j\].designissues,1989,(2).

\[2\]krippendorff,k.,r.butter.productsemantics—exploringthesymbolicqualitiesofform\[j\].journaloftheindustrialdesignerssocietyofamerica,1984,(3).

\[3\]verganti,r.designasbrokeringoflanguages:theroleofdesignersintheinnovationstrategiesofitalianfirms\[j\].designmanagementjournal,2003,(3).

\[4\]dosi,g.technologicalparadigmsandtechnologicaltrajectories:asuggestedinterpretationofthedeterminantsanddirectionsoftechnicalchange\[j\].researchpolicy,1982,(11).

\[5\]陈国栋,陈圻.设计驱动创新再审视——内涵和成长机制的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2,(1).

\[6\]陈劲.设计驱动创新——一种开放社会下的创新模式\[j\].技术经济,2010,(8).

\[7\]verganti,r.design,meanings,andradicalinnovation:ametamodelandaresearchagenda\[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08,(5).

\[8\]dellera,c.,r.verganti.designdrivenlaboratories:organizationandstrategyoflaboratoriesspecializedinthedevelopmentofradicaldesigndriveninnovations\[j\].r&dmanagement,2009,(1).

\[9\]李海舰,冯丽.企业价值来源及其理论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3).

\[10\]copeland,t.e.,t.coller,j.murrin.valuation,measuringandmanagingthevalueofcompanies\[m\].newyork:wiley,1996.

\[11\]sullivan,p.h.valuedrivenintelectualcapital:howtoconvertintangiblecorporateassetstomarketvalue\[m\].newyork:johnwiley&sons,2000.

\[12\]brooking,a.intellectualcapital:coreassetforthethirdmillenniumenterprise\[m\].london:internationalthomsonbusinesspress,1996.

\[13\]tether,b.theroleofdesigninbusinessperformance\[eb/ol\].bis.gov.uk/files/file14796.pdf,20120102.

\[14\]陈雪颂,陈劲.设计驱动型创新理论评介——创新中的意义创造\[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1).

流动资产的意义篇4

关键词:现金流量表编制意义建议

一、编报现金流量表的意义

在现金流量表上,企业行为被划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三大块,这些都会发生现金的流动。由于经营活动一般是上市公司最为主要的活动,而现金流入减去流出后的净额最有价值,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最受关注,在中报和年报里,这一数值按每股折算后,被列为“主要财务指标”之一。这里的投资活动是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证券投资、也包括出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处置这些资产回收的货币资金等等。筹资活动则包括了企业接受投资和借款所获得的现金以及分配股利、偿还债务时现金的流出。透过现金流量表,可以大体了解企业的现金从哪里来,又流向哪里去。所以编制现金流量表尤为重要。

弥补了资产负债信息量的不足。资产负债表是利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的年初和期末数编制的;损益表是利用收入、费用、利润三个会计要素的本期发生额和本年累计发生额编制的,损益表中一般涉及不到年初数,因为期末一般没有余额。唯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的发生额原先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填入会计报表。可以说是一个缺憾。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公式可写成:现金=负债+所有者权益—非现金资产,这个公式告诉我们,现金的增减变动受公式右边因素的影响,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减少)导致现金的增加(减少),非现金资产的减少(增加),导致现金的增加(减少),现金流量表中的内容尤其是采用间接法时即利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发生额或本期净增加额填报的。这样账簿的资料得到充分的利用,现金变动原因的信息得到充分的揭示。

便于从现金流量的角度对企业进行考核。对一个经营者来说,如果没有现金缺乏购买与支付能力是致命的。企业的经营者由于管理的要求亟需了解现金流量信息。另外在当前商业信誉存有诸多问题的情况下,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部门与个人投资者、银行、财税、工商等不仅需要了解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构情况与经营结果,更需要了解企业的偿还支付能力,了解企业现金流入、流出及净流量信息。

了解企业筹措现金、生成现金的能力。如果把现金比作企业的血液,企业想取得新鲜血液的办法有二:一是为企业输血,即通过筹资活动吸收投资者投资或借入现金。吸收投资者投资,企业的受托责任增加;借入现金负债增加,今后要还本付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没有“免费使用”的现金,企业输血后下一步要付妯一定的代价。二是企业自己生成血液,经营过程中取得利润,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获利,利润是企业现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同时,除了以上几种具体意义外,还有可以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理净额为标准来评价企业偿还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局限性。

二、对于我国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几点建议

1、培养管理层的现金流量管理意识。公司的领导层具备良好的现金流量管理意识是现金流量管理的基本前提,这个意识来自于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创新,代表着最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是现代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的决策者必须具备足够的现金流量管理意识,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来审视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活动,为保证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组织基础。

流动资产的意义篇5

宇野弘藏,1897年生于日本冈山县仓敷市,192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922-1924年留学德国,开始接触并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回国后继续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并先后执教于东北大学、东京大学和法政大学。1977年逝世。宇野的一生是研究《资本论》的一生。他留下的关于《资本论》的研究论文及著作就多达一百多篇。后人将其自己独特的《资本论》观称之为“宇野理论”。宇野理论也同时吸引了诸多优秀的学者,在日本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宇野学派”。二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正是在宇野为首的宇野学派的推动下实现的。

2宇野理论解析

为了彻底解开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宇野以《资本论》为依托,构建了由原理论、阶段论、现状分析论所组成的经济学体系,被人称之为“三阶段论”。而经济学原理论是宇野理论的核心,是解开宇野《资本论》观的钥匙。1950-1952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上下两册(1964年改版)是宇野以全新的视角对整个《资本论》体系进行再整理和编撰而完成的集大成之作。宇野的《经济学原理》源自于《资本论》,但绝不是对《资本论》的照抄照搬。宇野在汲取了《资本论》精华的同时,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纯化、整理。与《资本论》相比,《经济学原理》的内容更加简练精辟,全书共由三篇构成,即流通论、生产论、分配论。在流通论中,宇野充分吸收了《资本论》中价值形式论(《资本论》第一章第三节)的精华,并以此为主线展开。宇野认为,简单价值形式“一件上衣=20码麻布”只不过是上衣所有者向麻布所有者发出的一个交换请求而已。这时交换成立的主导权已经掌握在麻布所有者手中,只要他同意拿出20码麻布,立即就可以与上衣相交换。也就是说,此时的麻布已经具备了与其他商品直接交换的属性,已经成为了货币的萌芽。随着上衣所有者的交换愿望的扩大,上衣的价值也随之用诸多的商品表现出来了,价值形式由简单向复杂过渡。最终,在众多的价值表现中,必然会出现一个或几个特殊商品,这些商品是大多数人都需要的,也就是说,它(它们)成为了许多商品价值表现的材料,具有与诸多商品直接交换的属性。这个特殊的商品最终固定在贵金属黄金上,货币形式就出现了。由于受到使用价值的制约,商品之间的交换是很难实现的。而货币与商品相比则具有强大的优势,它可以与任何普通的商品相交换。正因为此,货币可以承担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职能。而资本首先追求的是价值增值,无论是商业资本、产业资本还是银行资本,虽然它们的形式不同,但最终它们都表现为一个追求的价值增值的运动体。这样,宇野就以价值形式论为主线,在抛开价值实体———劳动的前提下,对处于流通形态上的商品、货币、资本的特性进行了重新梳理,论证了商品向货币、货币向资本转化的必然性。但这并不是说,他因此否定了劳动价值说。在《经济学原理》第二篇生产论中宇野对劳动价值进行彻底而完全的论证。在生产论中,宇野把劳动力的商品化放在了理论的核心位置。劳动力一旦成为了商品,那也就意味着“用商品来生产商品”的开始,生产过程本身从根源上就商品化了,这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有别于其他社会商品生产的本质特征。

宇野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法则,即价值规律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只有在生产过程中,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它所投入的劳动量来决定的这一规律才能得以全面的印证。换句话说,劳动价值说只有在生产论中才能得到充分的论证。因为劳动力商品与普通商品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劳动力商品可以不断重复的使用。要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持续进行,资本家就必须支付给工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工资。作为生活资料的商品价值的大小一定是由生产它所消耗的劳动的量来决定的,如果生活资料的价值高于其投入的劳动的量,也就意味着工人得到的工资是不足以购买到使劳动力得以再生产的生活资料的,那么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就无法维持;相反,如果生活资料的价值低于其投入的劳动的量的话,那么工人即便不劳动也能有足够的生活资料,同样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也不能维持。这样,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它所投入的劳动的量来决定这一法则就成为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然规律,也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前提。资本家通常采取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增加劳动强度的方法来获取剩余价值。在宇野看来,资本的生产过程既是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又是商品价值的增值过程,而且资本的生产过程包含在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中。他说:“由资本的投入而进行的商品生产,既是价值形成和增值的过程,也是资本发展的特殊形式。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双重生产,与此相对应,作为生产物的商品必须进入到流通领域,因此生产过程是通过流通过程的必要补充。因为资本本来就是以商品、货币为基础才产生的,它本身也不过是流通的一个形态而已,所以它的生产也就成为了w(商品)—G(货币)和w′(增值了的商品)—G′(增值了的货币)这一流通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了”。也就是说,生产过程并不是游离于流通过程而独立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形成更大的价值增值,才能在流通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生产是流通的起点,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并且,因为经济生活中的消费是重复不断的,因此资本的生产过程也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它是通过连续的再生产过程得以实现的。这样,宇野就以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为媒介,通过对价值规律的论证揭示了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及剩余价值的秘密,从而揭开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的神秘面纱。

那么,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剩余价值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呢?宇野《经济学原理》的第三篇分配论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宇野指出,产业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往往会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资本移动,以达到利润率的平均化。他说:“资本以利润率为基准选择不同的生产部门,生产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使用价值。虽然资本对生产怎样的使用价值漠不关心,但这种生产是社会性的,形成了社会总供给”。地租、利息是对社会总剩余价值分配的一个补充。宇野认为《资本论》第三卷中利润、利息、地租的论述在顺序上是不妥当的,合理的顺序应该是利润、地租、利息。因为土地是生产手段的一种,是作为不变资本的一部分被资本家所利用的。换句话说,它是直接参与生产的。但利息则是游离于生产过程以外的,不过是对闲置资金的再利用而已。因此,利息理论应该放在与生产过程直接相关联的利润理论和地租理论之后予以阐述。《经济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宇野理论的诞生。在原理论的基础上,宇野又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18世纪的自由主义和19世纪末开始的帝国主义。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形式和典型国家,它们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处于不同“阶段”的主要国家的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为现实的资本主义分析提供足够的历史依据。这就是宇野理论中的“阶段论”。阶段论显然无法解决世界上诸多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于是宇野提出了现状分析论,并把它做为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标。

3宇野理论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流动资产的意义篇6

(一)西方主流经济学与伦理学分离的思想和方法论基础

科学与伦理学的分离主要是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及启蒙运动等发展影响的结果。启蒙运动在反对、高扬科学与人性、主张“把上帝与科学分开”的同时,将科学与伦理学也分离开来,这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第一,“是”与“应该”的分离。由于科学所反映的自然规律是借助于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因而是“纯描述性的”,“揭示的是‘什么’而不是‘应当是什么’”,因此“试图从自然科学提取一种道德规范是无望的”①。培根、霍布斯等指出,科学的道德问题不能产生于科学本身,而只能产生于由人们提出并运用科学结论来实现的最终目的②;洛克区分了表现为“纯粹思辨的真理”的物理学和“以求得良善”而非“对于真理的知识”的伦理学③;休谟认为“理性或科学只是观念的比较和观念关系的发现”,以判断这些经验关系的真或伪,但不能提供超经验的伦理评判,因而不能从“命题中‘是’与‘不是’”变为“‘应该’或‘不应该’”④。第二,必然与自由的分离。启蒙运动在反对宗教权威、追求自由的同时,产生了新的必然与自由的分离,即自然法则的必然性与其反映人的自由的不可能性并存,如伊利亚•普利高津所说:“将我们与自然界分离开来,是现代精神难以接受的一种二元论。”①这种科学与哲学的分离导致表现确定性规律的科学与有关人的道德自觉和责任的伦理学的分离,如法国的雅克•莫诺指出,当把自然科学的科学性标准“当作真正知识的必要条件时,就已经在伦理学同知识这两个领域之间,划定了为探求真理所必需的根本区别……本质上是非客观性的伦理学,则永远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②。经济学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的专业化进程即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发生的,因而这也影响着经济学方法论的形成,因“方法论是关于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构建经济知识体系的方式以及关于经济理论地位的理论”③,涉及经济学的相关假设、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科学与伦理学的分离对经济学来说意味着它要符合科学性标准就不能拥有伦理学内涵。这种科学性标准主要源自自然科学,意指科学应具有独立于人的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客观性,西尼尔、韦伯等基于此标准提出了社会科学的所谓客观性原则。体现这种客观性原则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可还原性和可实证性。可还原性是指,“如果关于某一对象的一切语句都可翻译为仅仅讨论其他一些对象的语句,那末我们就说这个对象‘可还原’为其他一些对象”④,如将高级、复杂的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简单的运动形式,从而可用后者来解释前者。可实证性即借助于低级、简单的运动形式,通过客观的认识程序和方法对关于高级、复杂运动形式的理论进行经验检验。依据这种科学性标准和方法建立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努力主要始于17世纪的威廉•配第,经济史学家荣卡格利亚称配第所采用的“新的方法论的根本特点”即为“科学与伦理学的明显分离”⑤。配第认为,经济研究必须“用数字、重量和尺度的词汇”⑥,只考察可诉诸人们感官的原因,而不探究超验的道德问题。此后,经济学家们依据这种科学性标准在经济主体行为的动机和目标假设、研究对象和方法等方面追求“价值无涉”,以形成与伦理学分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二)西方主流经济学与伦理学分离的形成

实际上,从古希腊至近代,经济研究与伦理道德是密切结合的。经济学成为独立学科始于20世纪初,并最终发展为现代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这主要根源于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变化。具体而言:

1.为增强关于人的行为和经济规律认识的确定性和可实证性,将经济现象还原为只具有追逐财富动机的“经济人”的活动。倡导理性精神的启蒙思想家相信,“人类的本性展示与物理世界一样的统一性,它的原则和运作‘在所有国家和时代’保持不变,相同的动机产生相同的行动”⑦,这是建立确定性的社会科学的人性前提。在经济科学中满足这样的人性特征的即是只具有追逐财富动机的“经济人”。较早阐述“经济人”特征的约翰•穆勒指出,“这并不是哪个政治经济学家是如此荒谬,以至于假定人类确实如此,而是因为这是继续探索政治经济学的必要模式”⑧,因为如约翰•内维尔•凯恩斯所说,除追逐财富外,道德等动机的影响“是散在的、不确定的和不可靠的”⑨。这种还原分析方法为单维度地衡量行为效果和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实现不同个体行为效果的可加性以及从微观分析过渡到宏观分析提供了前提。这样,“经济人”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就如同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世界中的作用,能够与物理学相媲美的、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由此形成。

2.与单维度的追求财富动机相应,人的行为目标的效用标准也是单维度的。源自边沁效用理论的行为标准以快乐或痛苦的数量,而非性质差异来评价行为效果,其道德哲学基础源自古希腊的享乐主义,后者的内涵如苏格拉底所说:“事物只要是愉快的就是好的,而事物只要是痛苦的,那就是坏的”①,这里快乐即是善和幸福。对行为的效用最大化标准来说,这意味着:(1)行为目标的伦理性质不是影响行为选择的变量,如瓦尔拉斯所说,“一种药品,是一位医师要用来救治病人,还是一个凶手要用来谋害他的家属……从我们的观点来看,是全然无关的问题”②;(2)效用标准并非一定意味着自私动机,因为也可将他人的利益作为效用函数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实质上是拒绝对行为的利己或利他的心理动机进行探究,如米塞斯所说,“经济学是从心理学结束的那一点上开始的”③;(3)效用实质上只是表示偏好满足程度的指数,并非行为选择的目标,如科斯所说,“最大化效用理论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也没有对人们为什么做他们所做的事给出任何有价值的洞见”④。因此,琼•罗宾逊指出,效用理论“是一种终结各种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因为它完全排除了道德问题”⑤。

3.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题从伦理内涵丰富的财富转变为与伦理无关的稀缺性和行为选择的关系问题。财富的基本内涵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产品,但财富除具有效用这一特征外,还具有社会性和主体性,即在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体现相关主体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观念,以及财富与福利和幸福的关系等财富伦理内涵。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思想家,以及主要研究财富增长和分配的古典经济学家都对这些财富伦理内涵给予了深切关注,如丹尼尔•贝尔所说,“从亚里士多德、阿奎那、约翰•洛克到亚当•斯密,传统道德哲学家都未曾割裂经济学与道德的联系,或宣称财富创造的本身即是目的”⑥。但此后为增强经济学的所谓科学性,财富所蕴涵的人与人的关系及其伦理观念被逐渐弱化,其体现人与物的关系的效用特征被更多强调。但人类对效用的欲求是无限的,用以满足的手段是有限的,财富的本质因此被归结为效用及其满足手段的稀缺性,由此产生了迄今仍存在于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财富生产(效率)与分配(公平)问题的分离,即财富的生产或资源配置解决稀缺性问题,反映了人与物之间的技术关系,而财富的分配则涉及人与人的关系。瓦尔拉斯认为,这“是一个伦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问题”,而“纯粹的”经济学不研究涉及公道与否的分配问题⑦。马克•布劳格指出,在经济思想史中,“‘效率’和‘公平’可以设法分开的信念代表经济学的一个最古老的梦想”⑧。这种梦想随着对财富稀缺性特征的强调,在20世纪30年代罗宾斯将经济学主题确立为稀缺性与行为选择的关系问题而得以实现。经济学的任务由此转变为研究目的和手段之间的替代关系,但不对这种替代进行伦理评判。因在罗宾斯看来,“经济学涉及的是可以确定的事实;伦理学涉及的是估价与义务。这两个研究领域风马牛不相及”⑨。这样,在研究对象和主题上经济学与伦理学分离得更为彻底,这也充分地体现在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标准中。在该标准中,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配置的优化与伦理学意义上的财富分配状况无关。

4.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数学化割裂了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内在联系。首先,数学方法的运用消除了经济变量的伦理性质问题。经济学之所以能够运用数学,如马歇尔所说,是因为与经济行为“有主要关系的动机的力量能用货币价格来衡量”,从而经济投入和产出都可表现为货币价值。但货币衡量的是动机的力量,“不是动机本身”,因为“不论是高尚的还是卑鄙的动机,在性质上是无法衡量的”①。因此,以货币表示成本或收益实质是将相关物品或财富视为本质相同的东西,而未必是对人类有害或有益影响的度量,其道德相关性是模糊的,如货币收益不能显示出其可能是销售伪劣产品的结果或伴随着环境的污染。其次,经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难以揭示经济内在的因果必然性及其中蕴含的经济伦理。科学哲学家罗姆•哈瑞认为有两种因果关系理论,即发生论和相继论,前者需要产生结果的内在原因和必然性的解释,后者则不需要,只是表明先后出现的事件间的稳固顺序②。西方主流经济学采用的主要是相继论因果研究的方法,其所发现的经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主要反映的是经济现象层面的因果联系,但正如托尼•劳森所指出的,它不能揭示“表面现象”背后深层的“结构、机制、力量和趋势”③。这对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消除了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性中探寻伦理道德发展规律的可能性;进而导致在方法论方面,否定非经验命题存在意义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及其派生物,如操作主义和描述主义等更易被主流经济学家接受,而伦理价值等所谓形而上学问题则被彻底排除在经济学研究范围之外。

二、西方主流经济学蕴含的伦理预设及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解析

根据弗雷格(G.Frege)的语义或逻辑预设的概念,“预设”是指蕴含在命题或话语中的,没有明确和直接表达出来的信息或“隐前提”④。经济学的伦理预设主要存在于相关的假设前提和研究方法之中,因而与经济学的方法论特点密切有关,如琼•罗宾逊所说,“对经济问题进行观察的道德和政治观点,往往同所提出的问题甚至同所使用的分析方法那么不可分割地纠缠在一起”⑤。如前所述,西方主流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离主要表现为通过运用相关假设和还原分析方法等来消弭伦理变量,其中体现出如下的方法论,即:静止的和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与效用价值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个人主义和单维度人性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的伦理预设即蕴含于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于辩证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的社会关系分析和人的全面发展分析的经济学方法论,对这些伦理预设进行解析,可以充分认识西方主流经济学在“无伦理”表象下并非价值中立的实质,以及其伦理预设的非科学性的理论和方法论根源。

1.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伦理预设之一———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非历史的永恒的存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从抽象的经济人、效用和稀缺性等假设出发来理解经济现象及其变化的原因,反映出其社会历史观是静止的和唯心主义的,而基于上述假设的自由竞争均衡和效率分析的制度前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其伦理预设在于将此前提视为非历史的永恒的存在,即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制度范畴被赋予了如经济人、稀缺性等非历史的形式化的范畴所具有的永恒的特征,并被视为“自然的”存在⑥。这一伦理预设关系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正当性,以及西方主流经济学应用的时空局限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对特定时代的一定制度、占有方式、社会阶级产生的历史正当性的探讨占着首要地位”的经济理论①,这种“历史正当性的探讨”的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史观。“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的发展规律②。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经济伦理分析建立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即从物质资料生产和从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揭示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客观必然性,并将其作为伦理道德发展和进步的本体论或自然法基础,亦即符合这种客观必然性的道德观念才具有合理性的依据,才具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正是在此意义上,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本身从头至尾没有丝毫伦理学的气味,因为在理论方面,它使‘伦理学的观点’从属于‘因果性的原则’”③。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真理原则即道德原则,“合乎理性的准则只能从事物的本性中取得”④,因此经济学仅仅表达“道德的愤怒”是不够的,而应致力于“证明现在开始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现存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并“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⑤。马克思主义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实现了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价值判断的统一。与此相应,作为科学性标准的客观性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并不具有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所谓客观性原则蕴含的“独立于人的认识和价值观念”的特点,而是如达斯顿所指出的,具有社会本体、伦理等多重意蕴⑥。在本体论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揭示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在价值论意义上反映出广大劳动者追求公平正义和全面发展的伦理诉求。基于上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对社会经济制度进行伦理评判的原则在于,一方面,只有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经济关系和制度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因而就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制度而言,其“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⑦;另一方面,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产生的从低级到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决定了一定经济关系和制度所具有的公平正义的历史暂时性,即其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被更有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制度所代替,并失去其历史正当性。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伦理预设只是来自于资本主义生产和私有财产的存在这个事实,但不能科学地说明这个事实产生和发展的依据。马克思从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出发,指出私有制的实质在于“对他人劳动的支配权”⑧,资本主义私有制则在于资本对工人劳动的支配权,并决定着人们之间在分工、分配中的相对地位和社会关系,因而必然会反映一定的经济伦理。一方面,作为“对个人的、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正义性表现为,其支配他人劳动和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比以前的所有制形式更有利于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以及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因此,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也承认剥削,即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暂时历史正当性”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的逻辑会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资本主义必将为一个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所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正当性也将失去。此外,资本主义私有制成为跨时空的抽象预设会导致不顾各国的历史、伦理和经济特点而推行某种经济政策主张的后果,如上个世纪末在拉美等一些国家广为传播的主张私有化和自由化的所谓“华盛顿共识”。因此,对于西方主流经济学这种在特定的时空中产生,但自我标榜具有超时空的永恒性的经济理论,我 们在将其应用于中国实际时必须看到其制度前提所带来的局限性。

流动资产的意义篇7

一、启蒙运动和英国启蒙文学。

启蒙运动时资产阶级发起的第二次全欧性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革命运动。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与延续,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启蒙运动的一部分是启蒙文学,在思想上以“理性崇拜”为核心,主张崇拜“自然理性”,反对君主王权。启蒙文学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与批判性,把资产阶级和贫民作为正面主人公来描写。

英国启蒙运动发生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启蒙文学的任务主要是宣扬将革命进行到底,扫除封建残余。主要思想内容是描写资产阶级生活,表现资产阶级情感愿望,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批判封建残余阴暗面,鼓舞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力图通过启蒙教育促进社会改良。以现实主义小说的成就最高,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生活,具有流浪汉小说风格,描写人在路上的冒险传奇。

二、笛福和《鲁滨逊漂流记》

笛福属于英国启蒙文学中的温和派,是新兴资产阶级代言人,被称为“英国小说之父”。它的创作标志着英国近当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开端,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被认为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作,主人公鲁滨逊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正面形象。鲁滨逊坚毅顽强,勤奋创业,体现了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敢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同时他又是一个具有极强占有欲和私有欲的殖民主义者。这一形象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他的性格与精神的真实性正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最初阶段的真实产物。

可以说,《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原始积累时期资产者的颂歌。《鲁滨逊漂流记》采用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生活。主人公鲁滨逊是笛福时代英国商业资产者的典型。他不安于天命,不愿意过舒适平凡的家庭生活,三次追求冒险,矢志离家。他在荒岛上为了活下去与大自然顽强搏斗,在改造荒岛的自然面貌和生活环境中经历了各种困难和考验,最后以坚强的毅力取得成功。鲁滨逊的经历十分生动形象的向读者揭示了一条人生哲理:只要有志气,有毅力,不怕艰难困苦,通过顽强的拼搏,通过辛勤的劳动,就可以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人间奇迹。鲁滨逊的奋斗史乃是人类文明史的缩影,正是鲁滨逊的这种精神才促进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三、《鲁滨逊漂流记》体现出的启蒙思想

《鲁滨逊漂流记》体现的启蒙思想最主要的表现为个人价值的肯定与个人主义的体现。鲁滨逊不安于天命,没有把生活的选择权交给父母,他要寻找一种自己所渴望体验的新生活。这种新生活不是平庸和安逸,而是靠自己的不断冒险去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且,他不在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灵魂交给上帝。从初次出海到经营种植园,从贩卖黑奴到成为荒岛的主人,他的内心一直存在着激进的个体意识与保守的宗教观念之间的冲突。最终,驯服让位于野心勃勃。到了晚年,他仍然有一颗追求自由,热爱进取之心。这位自称是“流浪成性”的老人又随侄儿开始了“新的冒险事业”。

此外,《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虽然在荒岛上不怕艰难,凭着自己的热情,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小王国。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包括他勤劳的目的也是为了个人的生存以及私人财富的汲取。即使对于朝夕相处的伙伴“星期五”,鲁滨逊也只是把它当做仆人来看待,命令、责骂,没有一丝“难友”情,充分体现出了他以“自我”为中心的唯我主义思想。

流动资产的意义篇8

论文摘要: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功能是增强流动性;资产证券化将中介融资同直接融资有机融合贯通,形成了最优金融结构体制;资产证券化使得融资由依据整体资信变为依据部分优质资产,从而革新了融资评审通过机制。这两条具有革命性意义。即便目前资产证券化的条件尚未完全成熟,我们也应当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assetsecuritization)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以来,发展迅猛,按揭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securities,mbs)余额现已超过美国国债成为第一大市场。资产证券化在欧洲和日韩、澳大利亚等国也有较大的发展。它是二十世纪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而在我国则是方兴未艾,首单规范化的实践已是在2005年末的建行和开发行的建元一期和开元一期项目。

资产证券化到底有什么功能使得它一经诞生就获得了如此迅猛的发展?而在我国为什么发展不快?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如何?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其最基本的功能后,着重分析其最有革命性的功能;进而探讨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为论述方便,本文主要以mbs为例进行讨论,省略mbs之外的其它资产支持证券。

一、资产证券化最基本的功能

贷款一级市场尤其是长期贷款市场的内在必然要求是有二级市场。对于银行来说,“存短贷长”是其经营的一个根本性的制度缺陷,由于这种限制,使得银行不得不经常放弃一些盈利性好的长期贷款项目,否则就易出现流动性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之一,也是早期的对策,就是将其贷款出售给其他银行。但这样受让银行将贷款再出售也将是困难的。银行就一般而言都有“存短贷长”的流动性问题,这样转让解决不了整个银行体系的问题。

第二种对策,就是表内模式的资产证券化。银行通过自己发行其按揭资产支撑的债券,将贷款债权及时收回。同时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随时可将购买的债券转让出去,因此投资者也具有充分的流动性。

第三种对策就是spv(specialpurposevehicle,特殊目的载体)模式即表外模式的资产证券化,在这种模式下也是银行通过证券化而及时收回贷款债权,mbs的投资者也同样具有充分的流动性。

可见这两种模式的资产证券化在保证银行的流动性方面以及保证投资者的流动性方面具有相同的功能。这两种证券化模式在安全性方面的功能却有非常大的区别的,这就意味着安全性方面的功能不是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的功能,因为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的功能一定应当是各种模式的证券化都共同具备的功能。这意味着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增强流动性(银行的,和投资者的)。再考虑到历史上资产证券化起源时的本来动机就是解决“存短贷长”的矛盾,所以应当认为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的功能和意义就是解决流动性问题。

我国资产证券化之所以长期开展不起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国按揭贷款开始时间尚不长和规模有限。根据国际经验,住房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达到30%左右时,可能给银行带来流动性威胁,商业银行就会提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要求。而根据去年央行研究报告,2005年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1.9万亿元,约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0%。预计到2007年余额将达到5万亿元,到2012年将会达到40万亿元。①目前上述流动性问题尚不严重。因此自然不太需要基本功能就是增强流动性的资产证券化。等到按揭充分发展起来后,就需要资产证券化来发挥它的这种基本功能了。

等到按揭充分发展起来后,就需要资产证券化来发挥此最基本的功能了。

二、资产证券化的革命之一

既然资产证券化时银行要借助于证券市场,那么为什么原始借款人不直接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证券融资,而要向银行借款?然后再由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在证券市场融资呢?(进一步说,银行的存在到底有何意义?银行是否会像有人认为的那样迟早成为被淘汰的恐龙?)

银行的必要性之一在于其资信审查功能。原始借款人不可能全部都通过证券市场筹资。没有银行的话投资者就得在数以万计的证券中一一进行资信调查,其投资的信息成本就太大了。个人筹资自不必说,而企业若全都自己发行证券,那么大多数企业由于其资信有限,就很难在证券市场上获得投资者青睐。因此银行的必要性就体现出来了:银行作为中介了投资者对于筹资者进行资信调查,从而解决了融资时的信息沟通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但是银行中介同时也有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即作为中介必然有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协调问题,其主要的矛盾是上面所说的“存短贷长”。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相当彻底地解决银行“存短贷长”的矛盾,同时又能继续发挥银行的资信中介功能。银行和证券市场各司其职,前后合理分工,这样,资产证券化正好将银行中介功能同直接信用“出资者流动性高”“融资期限长”等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中介信用同证券市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更加优良的金融结构。笔者认为这种金融结构是现在所能设想的最优的金融结构。而传统的以银行为主的日德式的金融体制和以证券市场为主的美国式金融体制都是不够完善的。

这就是资产证券化的革命性意义之一。

我国一直以银行信用为主,直接融资发展不足,这是我们的金融体制的一个主要缺陷,过分依赖银行系统也是造成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持续增加的原因之一。一般认为现在我们应当加紧发展直接融资。而资产证券化正好为此提供了一个好机会,在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同时,自然就促进了证券市场。“一步到位”地形成将银行中介信用与证券信用有机融合的最佳的金融结构。所以,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比起金融体制相对健全的国家,更具有意义。

资产证券化还有利于打破金融资源的分割格局。我国银行内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割地为据的情况,银行之间的横向资金流动也存在一定困难。另一方面随着非存款金融机构发展,正逐步出现商行与养老基金、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分割金融资源局面。而资产证券化使得银行融资和直接融资融为一体,这样原本分割的银行融资的资金便通过证券化而进入了全国统一的各类金融机构广泛参与的金融市场,从而促进了资金在社会上的流动。

因此,仅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应当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虽然微观主体(银行等)由于流动性问题尚不严重因而资产证券化动力不很足,但只要条件许可,政府就应当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基本态度。

三、资产证券化的革命之二

资金供给者在选择资金投放对象时一般将眼光投在资信等级较高的公司和证券上,而资本需求者或许拥有某些高质量的资产,但可能因整体资信不佳而无法筹集到所需的资本。而资产证券化则是凭借资产发起人的一部分资产池的未来收益能力来融资的,资产池的偿付能力与发起人的资信能力以“破产隔离”的方式比较彻底地分割开来。投资者在决定是否购买mbs时,主要关注资产池本身质量状况、未来现金收入流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及交易结构的严谨性和有效性,而将资产发起人自身的资信能力置于一个相对次要位置。

这意味着融资机制的一种革命性变革。它变整体风险为风险“结构化”。银行的风险原本就是由一项一项的资产的风险构成的,资产证券化的精巧技术使得发起银行获得融资的凭借是其局部优质资产,而不是鱼龙混杂的整体资产,这样使得社会整体融资效益大大增强。这对于解决我国中小银行、中小企业和资信有限但有局部优质资产的组织的融资困难这个老大难问题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途径。

目前还没有其他方式能像资产证券化那样实现融资的这种结构。笔者认为这一点具有革命性的重大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新功能和意义。我们对此应有深刻的认识。仅考虑这两条革命性意义,我们也应当在目前(银行流动性尚充足等)资产证券化条件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尽力创造条件,积极发展资产证券化;更何况我国按揭贷款正在迅速发展,随之资产证券化的条件正趋于成熟,大规模的资产证券化时代即将到来,因此现在应当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参考资料:

[1]弗兰克.j.法博齐(美).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何小锋等.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颜斌.资产证券化是化解金融风险的良策[j].商业经济.2005.1.

[4]吴霏雨.谈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及运作程序[j].金融经济.2006.18.

流动资产的意义篇9

【关键字】现金流量表编制意义建议

一、编报现金流量表的意义

在现金流量表上,企业行为被划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三大块,这些都会发生现金的流动。由于经营活动一般是上市公司最为主要的活动,而现金流入减去流出后的净额最有价值,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最受关注,在中报和年报里,这一数值按每股折算后,被列为“主要财务指标”之一。这里的投资活动是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证券投资、也包括出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处置这些资产回收的货币资金等等。筹资活动则包括了企业接受投资和借款所获得的现金以及分配股利、偿还债务时现金的流出。透过现金流量表,可以大体了解企业的现金从哪里来,又流向哪里去。所以编制现金流量表尤为重要。

弥补了资产负债信息量的不足。资产负债表是利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的年初和期末数编制的;损益表是利用收入、费用、利润三个会计要素的本期发生额和本年累计发生额编制的,损益表中一般涉及不到年初数,因为期末一般没有余额。唯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的发生额原先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填入会计报表。可以说是一个缺憾。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公式可写成:现金=负债+所有者权益—非现金资产,这个公式告诉我们,现金的增减变动受公式右边因素的影响,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减少)导致现金的增加(减少),非现金资产的减少(增加),导致现金的增加(减少),现金流量表中的内容尤其是采用间接法时即利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发生额或本期净增加额填报的。这样账簿的资料得到充分的利用,现金变动原因的信息得到充分的揭示。

便于从现金流量的角度对企业进行考核。对一个经营者来说,如果没有现金缺乏购买与支付能力是致命的。企业的经营者由于管理的要求亟需了解现金流量信息。另外在当前商业信誉存有诸多问题的情况下,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部门与个人投资者、银行、财税、工商等不仅需要了解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构情况与经营结果,更需要了解企业的偿还支付能力,了解企业现金流入、流出及净流量信息。

了解企业筹措现金、生成现金的能力。如果把现金比作企业的血液,企业想取得新鲜血液的办法有二:一是为企业输血,即通过筹资活动吸收投资者投资或借入现金。吸收投资者投资,企业的受托责任增加;借入现金负债增加,今后要还本付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没有“免费使用”的现金,企业输血后下一步要付妯一定的代价。二是企业自己生成血液,经营过程中取得利润,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获利,利润是企业现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同时,除了以上几种具体意义外,还有可以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理净额为标准来评价企业偿还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局限性。

二、对于我国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几点建议

1、培养管理层的现金流量管理意识。公司的领导层具备良好的现金流量管理意识是现金流量管理的基本前提,这个意识来自于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创新,代表着最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是现代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的决策者必须具备足够的现金流量管理意识,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来审视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活动,为保证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组织基础。

2、建立现金流入流出管理制度,建立现金流量管理的系统控制框架。企业在开展现金流量管理时,必须制定有效的现金流量的集中管理制度,建立现金管理的框架体系。这样企业就可以通过制定定期的管理报告、预算与预算控制报告来对现金管理进行及时的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企业的每一项工作流程所带来的财务变化都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到现金流量上来,从而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做出评价。其次,企业在围绕“现金流量管理”这一核心展开的时候,势必牵涉到对整个企业工作流程的重新整合和统一,这样无疑可以高屋建瓴地对企业的内外信息做出及时、准确地判断和控制,这对提高我国企业的现代管理意识和水平有着极大的帮助。

3、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现金流量的监督与管理。由于某些人为因素,如:判断失误、粗心大意、合谋、串通舞弊等现象会使管理体系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针对这些情况,企业要在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监督的情况下,将现金管理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名员工,保证现金管理的每一部分都应有人负责,不应存在无人愿意负责的不确定领域。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只有建立在企业框架体系上的现金流量管理才是全面的现金流量管理。

4、建立以现金流量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当今世界跨国公司应对全球一体化、信息化世界所必须采取的手段。据统计,世界500强中80%的企业都采用了企业资源规划(erp)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建立为入手点,以此来整合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将企业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工作流等集成在一起,使得管理者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得企业内外运营的各种财务、管理信息。将企业的财务管理从传统的记账、算账、制作报表为主转向财务控制、项目预算、资金运作、业务开拓、决策支持等主动运营上来,真正预测和把握企业现金流量的流入流出,以“现金流量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创新核心,将工作流程与财务管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抓住信息网络化这一机遇,实现企业管理跨越式的发展,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春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

流动资产的意义篇10

关键词:区域动态人力资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义乌市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88-02

引言

2012年,义乌市登记流动人口数为159.5万,远远超出常住人口。同时,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义乌市在中国最具竞争力百强县(县级市)排行榜排名位列14名。经济增长主要是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的增加、技术的进步,这其中又以人的因素为首,人的素质的提高才能推动技术的快速进步和产出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表明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从影响经济增长的源头因素来看,人力资本才是重要的因素,大量的流动人口对义乌市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一、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人力资本由舒尔茨(Schultztheodorew,1960)首先提出,并经贝克尔(BeckerGary,1964)等人的补充和发展,形成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卢卡斯(Lucas,1988)和罗默(Romer,1986)为代表人物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作为同物质资本一样的独立生产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之中,运用微观的方法分析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全要素生产力,从而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率。新贸易理论的代表克鲁格曼(paulKrugman)认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也受到产业集聚等因素的重要影响,生产要素通过流动产生空间上的集聚,会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1]。

国内对人力资本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经济正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加之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因此,国内学者更加关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侯亚非和王金营以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外生变量来分析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顾加宁对中国人力资本的集聚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3];郭永昌分析了上海市闵行区外来人口的基本特征、集聚成因和空间集聚基本形式与演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城市外来人口的重构模式[4]。

针对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本的研究,本文提出的“区域动态人力资本”在本质意义上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的概念相同,它是指某一区域动态流动的、受过一定教育的、具有某种学历(教育水平)和技能特征的劳动力。在本文的研究中,以流动的务工经商劳动力作为研究对象,所具有的教育水平和技能称之为人力资本。需要说明的是,动态人力资本应包括人力的流入与流出两个方向,但义乌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流出的人力资本相对流入的比例较小,因此在本文中将忽略流出人力资本存量。

二、义乌市动态人力资本存量分析

动态的务工经商劳动力的数据来源于义乌市2012年的流动人口数据分析报告和境内13个镇街6863份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情况汇总,得出义乌市流动人口的结构状况[5]。

(一)以年龄、性别、学历构成的人力资本

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在分析人力资本构成时,不仅关注经济活动中人的学历结构,还特别重视与学历结构相关联的年龄、性别构成特征[6]。

将调查的年龄、性别、学历构成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如下特点:从年龄特征看,年龄段以18—35岁为主,形成了劳动力聚集的峰尖,说明青壮年劳动力是流入义乌务工经商的主要群体。从学历构成看,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主要以初中为主,占84.69%,大专以上学历只占3.35%。因此可以认为,具有中学教育学历是进入义乌市形成劳动力供给的最低学历临界点。学历水平的普遍低下,也造成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压力的转移,对产业升级转型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以职业分布的人力资本

以学历为主要观察标准来衡量,义乌市动态人力资本结构属于低水平,主要从事生产制造、服务行业工作,占总岗位数的62.29%,主要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简单再生产工作或从事非(低)技术工作,属于低端职业领域的人群。这种岗位选择的特征表明,流入到义乌市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生产企业里,这与义乌市众多的中小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职业选择半径不大,并且集中。

(三)来源地和工作地观察下的人力资本

为了分析义乌市对流动的人力资本吸引状况,笔者对流入的人力资本的来源地和在义乌的工作区域做了分析,显示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义乌市主城区工作的人占绝大多数,占73.51%,乡镇的吸引力还不强。二是流动人口中来自省外的占89.41%,大多数来自江西、贵州、河南、安徽等地,这四省的流入人口占总数的57.93%,说明义乌市的经济辐射能力比较有限,带动的是更不发达的地区;而经济发达地区江苏、广东、北京、上海等地的人员流入很少,说明义乌市很难吸引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素质人才。这在义乌市建设综合贸易改革试点过程中对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需求是非常不利的。

三、义乌市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各地区的发展经验显示,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即人力资本存量越多、质量越高,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就越高。同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根据人力资本存量和结构状况进行的;产业结构的演进速度都是受到相应素质的人力资本和具有一定弹性的人力资本约束的。

(一)人力资本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人力资本可促进产业发展,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特别是有利于发展高科技产业。2012年,义乌市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略高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低,仅为2.63%。经济发展规律证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而第三产业中的高科技产业比重较大。义乌市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合理之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通过发展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可使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发挥优势,使用更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人力资本的转化会推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的资本收益率,使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进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人力资本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但是义乌市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多分布于学校内,对科技的转化效率存在一定制约。

(二)人力资本结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在对人力资本进行计量研究时,更多的是按受教育年限将人力资本分为基础人力资本和专业化人力资本。基础人力资本代表劳动力所必备的人力资本存量;相对基础人力资本而言,专业化人力资本更强调知识、创新和研究能力(高素英,2009)。

在义乌2012年的调查中,基础性人才占绝大多数,对经济的贡献度比较大,因此,提高一般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是构建区域竞争力的基础,将会有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总体上加大对基础性人才的投资,不断提升他们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提高区域整体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除了要对现有的一般人才的开发与利用外,还要想方设法提高区域一般人才的数量,高职高专等职业技术学校肩负着培养一般人才的重任,要积极探索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模式,提升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水平和办学水平。

相反,义乌专业性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低,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高层次人才多是决策的制定者,而不是执行者,其贡献率不能直接体现在经济指标上;二是因为高层次人才做的多是创造性的工作,成果的转化有滞后性,有可能低估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因此,在高层次人才的发展上,笔者提出如下两点建议:一是提升地区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更适合义乌市场具体情况的人才,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二是吸引其他地区的高层次人才来本地区工作,尤其是海外的高层次人才。

(三)人力资本影响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

义乌市作为金义大都市、浙中商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承担着物质运输交换、要素流动、信息沟通的重要功能。从国内外的区域发展经验可以看到,在区域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中,人力资本较为聚集,而且区域人力资本存量规模和结构也直接影响了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辐射范围,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义乌市的动态人力资本远远超过了金华市其他地区,在浙江省也位于前列,这些人才基础都为义乌市承担贸易中心功能、生产中心功能、服务中心功能、金融中心功能、信息中心功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人力资本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仅取决于人才数量的多少,而且取决于其使用环境、组织制度和激励的有效程度。因此,吸引专业人才的集聚,需要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设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完善用人机制,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需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注重对某些特殊领域专门技术人才的引进。经济增长和人才增长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意味着人才的重要性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对自身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好的人才发展模式会与经济增长形成良性互动。

义乌市人力资本流动还存在区域流动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本区域流动方向不均衡、人力资本区域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人力资本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效应总体上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进一步调整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的方式和结构,合理规划人力资本区域流动发展战略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paulRobinKrugmanwithmasahisaFujitaandanthonyVenables.theSpatialeconomy-Cities,Regionsandinternationaltrade[m].Cambridge:mitpress,1999.

[2]侯亚非,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人口研究,2001,(3).

[3]顾加宁.人力资本的区域集聚效应与中国的研究现状[J].人力资源,2006,(7).

[4]郭永昌.大城市边缘外来人口的空间集聚与重构——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