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技术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7:49

口腔医学技术内容篇1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专业认同;职业教育范畴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4-02

口腔医学技术是主要从事口腔颌面部修复体设计、加工制作和修补等工艺过程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具备口腔医学、工艺制作、色彩美学三方面的知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精通口腔工艺制作的专业实用性人才。学生在学校主修活动义齿、固定义齿和全口义齿的制作工艺原理和主要步骤,实习阶段则在义齿制作公司接受工艺制作流程的强化训练,然后根据带教老师的安排、实习学生的自我意愿双向衡量标准来确定其专攻方向,学生通过接受专项内容的长期培训成为精通工艺流程中某一道工序的口腔技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不仅在学习内容上和口腔医学专业有很大的出入,而且在职业方向、晋升的职称系列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区别。口腔医学技术学生毕业后参加的是国家卫生部统一组织的口腔技士(或技师)资格证书的考试,从事的职业是口腔技师,晋升的职称是技师系列,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是各口腔医院下属的口腔技工室和社会上其他各种私营的义齿制作公司;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参加的是口腔职业医师资格的考试,从事的职业是口腔医生,晋升的职称是卫生系列,毕业去向是各医院的口腔科或口腔专科医院。目前,国内义齿加工业蓬勃发展,各种义齿加工厂、修复体制作公司纷纷崛起,并逐渐规模化、企业化和行业化。与此同时,“医技分家”的新局面已逐步形成,口腔医生从业资格的审查越来越规范,医师和技师的分工越来越明确。义齿制作方面急需大批经过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训练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然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作为口腔修复学的分支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相对滞后,层次较低,大多停留在中专、大专的水平。不仅如此,由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不健全,导致学生专业性不强,对义齿制作工艺技术一知半解,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学生进入企业后大多需要培训后才能上岗,无法满足义齿加工行业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普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高等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口腔技师势在必行。然而,在湖北省2010年口腔医学教育研讨会上,多名代表提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存在学生转专业率高,毕业后转行率高等问题,反映出当前高校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低认同的状况,这说明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提升专业认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口腔医学技术高等教育应重视在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

目前,国内学者将其归属到态度领域。1963年,埃里克森(erikson)首次提出专业认同(majoridentity)的概念,指出专业认同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感受,是青春期心理发展的主题。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内涵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即学生认可、接受、喜欢所学专业,对专业涉及的内容感兴趣,并且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钻研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第二是指学生对自己专业未来对应的职业的认可,学生以能够从事这项职业为荣,并愿意将其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专业认同会随着个体自身喜好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是与学习过程相伴随的动态概念。大学阶段是专业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专业认同现状有利于了及时发现隐藏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正确引导专业认同的形成、发展。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认同是高校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目标、性质、内容、社会价值及评价、个人意义以及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专业方面因素的心理感知,主要包括对自己将会成为口腔技师这一专业群体成员身份的明确认识;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口腔技师群体的态度和情感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指出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与主动学习和学习倦怠有显著相关性,其中专业认同与主动学习呈正相关,能正向预测学业成绩;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能有效预测学习倦怠存在的可能性。国内也有学者对此领域展开研究,如孔慧、张田、秦攀博等对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陈妍、杨晶等对教师专业认同情况的调查分析等,为专业认同的基本特征、形成路径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但是大部分研究着眼于大学生这个广泛的群体,较少考虑到专业自身的特点,所得的结论缺乏专业针对性;或者将高等院校提供的专业教育与专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分开,从教育层面分析口腔医学技术学生专业认同形成与发展的研究相对欠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首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本质上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一类职业所需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所进行的教育类别,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一同作为我国教育类别的模块之一;其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虽然属于医学范畴,但是其最高学历却只是大学专科,与口腔医学专业的最高学历是博士有着天壤之别;最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虽然名称上带有医学两字但是其职业走向是口腔技师而不是口腔医生等等。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认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择业意向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态度等,从长远角度来看,甚至影响着该专业的远期发展。大学时期是专业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此阶段接受的高等教育对专业认同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该阶段的专业认同现状进行调查,结合专业特点在高等教育层面对专业认同形成路径与机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现有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隐藏的问题;有助于从高等教育层面挖掘专业认同形成的根源,为教育政策的调整与改革提供切实依据。

通过分析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高等教育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让高等院校有关部门了解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程度,以及高等教育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程度,为口腔医学技术教育决策者和管理决策者对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具备专业素质的优秀口腔技师和推动未来口腔医学技术的专业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能够提高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个体的职业技能,提高个体的满足感;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能够为口腔技师行业输送大批高学历、高技术人才,为口腔技术专业的发展乃至这个口腔医学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孔慧,吴敏榕,韦燕云.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9):171-173.

[2]张田,孙卉,贾林祥.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1):842-844.

[3]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口腔医学技术内容篇2

1 概念和性质

美容外科是一门以人体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审美心理与外科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对人体美加以修复和塑造,或对一些损容性疾病施以美容手术治疗,在保持功能完好的基础上,增进其形态之美感为目的的医学分支学科。其目的不同于传统的治疗疾病,而是通过手术改善外形,增添美感。其治疗对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患者”,可能是生理健康,但不够完美的群体。因此,也有别于传统的因组织器官损伤后康复的再造整形外科,它是美学、心理学和相关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医学边缘学科,是整形外科学的另一分支学科。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以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舌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上下颌骨、颧骨等)、颞下颌关节、唾液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它是以人体生理病理为基础,综合临床相关学科知识(如普通外科、中医科等)的一门口腔临床医学专业二级学科。目的在于治疗发生在颌面部的感染、创伤、肿瘤、畸形等疾病,恢复人的机体功能与健康。

2 历史与渊源

中国的美容外科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30年代。当时北京和上海的张先林、董秉奇、倪葆春等教授,以及美国的Jeromewebster教授,都开展过面部美容手术。最早的文献记载是1934年上海的倪葆春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的唇裂修复术的论文。新中国成立前,在上海等地已有专门从事美容外科的医师,进行眼睑、鼻、唇及整形。二十世纪70年代末,社会发展为美容外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在整形外科发展的基础上又推动了美容外科的发展。但是,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提出完全意义上的美容外科学,则是近20年的事。今天的美容外科已经从头面部到全身体表各个部位,在深度、广度和方法上也是日新月异。

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始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初,当时在四川、北京、上海等地的医学院校的口腔系基础上,建立了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和病房。1959年我国首版“口腔颌面外科学”全国高校教材将口腔颌面损伤与修复列为主要内容。此外,随着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感染、畸形等相关疾病诊治水平的提高,以及颌面整复外科、显微外科的发展,逐渐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和专业方向。

3 专业特点

美容外科是使人体形态更美,是“锦上添花”,是一种通过医学手段来塑造人体美的艺术。彭庆星等认为,美容外科的学科对象是健康的人体美,也就是医学人体美,其核心是人的生命活力及其美感,学科目标是创造人体的形态美、功能美和生命活力美。虽然治疗的对象不一定是有“病”的人,如单眼皮、低鼻梁的人要求重睑术、隆鼻术等,但是要求却很高,因此,不仅强调手术的损害要小,减少或隐藏手术瘢痕,还要使容貌达到期望。体现在手术技巧上更加强调切口的设计、缝合的技巧以及减少瘢痕的形成等。因此,无怪乎现代著名整形外科大师millard教授说,“美容外科是整形外科高度发展的尖端学科”。

另外,美容外科是以人体美学理论为基础的外科美学,但是对于什么是“美”,缺乏一个明确的、稳定的、统一的或可以量化的标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对美的鉴赏水平和要求不同,对美的理解与民族、种族、地区、气候环境、社会经济与时尚有关。如欧美时尚的“欧式眼”、“大”,却不适合东方人的审美。因此,美容手术也千人千面,除了自身的美学与艺术修养外,美容外科医师还要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把握求美者心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最终使求美者获得形体和心理的美感和满足。但是,口腔颌面外科学治疗的对象一般是具有一定病理学改变和证据的患者,治疗的目的在于祛除病患、恢复功能。因此,患者就医目的明确,也有明确的治疗目标和衡量成功的标准,而且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口腔颌面外科对他们也可谓“雪中送炭”。诚然,现代口腔医学也要注重术后的功能和美观,强调切口的设计和选择,但是,不能违背祛病保健的大前提。因此,对于一个下颌短小的人就诊来说,口腔颌面外科医师会从其功能和病理上寻找治疗的依据,而在美容外科医师则会从美学角度去做手术评价。

在学科范畴上,美容外科与口腔颌面外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同两个交叉的圆,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从治疗的范围来讲,美容外科已扩展到人身体表各个部位,包括像会阴等隐秘部位的美容。而口腔颌面外科主要集中在头颈部,但在深度上,上到颅底,成为头颈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到气、食管的椎前筋膜层,在广度上,口腔整复外科皮瓣涵盖头颈、躯干、四肢和内脏等部位。从学科内容来说,口腔颌面外科除了牙及牙槽、颞下颌关节、唾液腺疾病等,还包括头颈肿瘤、颌面畸形、整复外科、显微外科等方面的内容,而美容外科则只是对体表的缺陷或畸形进行塑形。从治疗手段上讲,美容外科主要通过手术方式,再加上一些新材料、新技术(如激光等)的应用,而口腔颌面外科则采取临床各种治疗方式,如外科、内科、中医等。但是,面部作为人体容貌的外露部分,使得一些影响面容的疾病,成为两个学科共同治疗的目标,如发生在面部的碍容性皮肤斑痣、腺管性疾病、颜面畸形等,在治疗方法和手段上,不仅口腔颌面外科与美容外科两个学科往往有异曲同工之妙。

4 相互关系

长期以来,不同学科的人往往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有其专科特色所擅长的一面,也有其局限和不足的一面。一个口腔颔面外科医师不能只顾治病,需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备美容外科知识和“微创美容”技术。而美容外科医师在进行面部美容手术时,不仅要熟悉口腔生理解剖,还要具备口腔医学的基本常识,遵循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避免给求美者造成适得其反的危险,使美容成为毁容。正如张涤生院士所说,作为一个美容外科医师,一定要受过整形外科理论和技术的培训,这是基础。其实,创伤最小化原则、形态与功能统一原则、动静结合原则、美一社会一心理和谐的“三维”原则等,不仅是美容外科医师,也是口腔颌面外科医师所要遵循的准则。

口腔医学技术内容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正畸技工学学生问卷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现代口腔医学基础知识与较强的口腔修复体制作能力,能从事各种类型口腔修复体制作及其从事口腔预防保健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口腔医学技术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在各级医院口腔技工室或齿科技术加工企业从事各种口腔用修复体和矫正器制作的工作,服务于口腔临床[1]。

口腔正畸技工学作为该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另外,近年来口腔正畸临床学科的巨大发展也给该专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当今的口腔技师不仅要会制作传统哈雷保持器和牙合垫平导,而且要会制作很多复杂的、新型的正畸矫正器,如sanderⅡ,固定式twin-block,甚至还要掌握与现代正畸新型临床技术相配合的技工室技术,比如舌侧间接黏结技术等。学生能否顺应社会需求,掌握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适当调整课程设置,使教学更加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让学生在社会上更具竞争力。

我在口腔正畸技工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工作中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尝试从学生角度了解口腔正畸技工学课程现状,采用自编“高职学校口腔正畸课程学生问卷”,以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010级所有修习过口腔正畸技工学课程的学生为总样本,通过分层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经过差异性对比,得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改革。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010级所有修习过口腔正畸技工学这门课程的口腔工艺技术的学生163名,其中男生36人(占22.08%),女生127人(占77.92%)。

(二)方法

问卷调查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感兴趣程度、学习遇到的困难及对等方面。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调查前用统一的指导语解释问卷内容,被调查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发放问卷163份,收回163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63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课程的感兴趣程度喜人而对课程的理解程度不尽如人意

口腔正畸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略带神秘的学科,一来在于它神奇的美容魔力,能使一个人的外貌发生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所以在接触之初,尤其是口腔专业的学生,都对正畸学很感兴趣,看到病人矫治前后的照片对比都会惊叹,不禁问“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表1显示同学们对正畸技工学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还是很高的。二来在于它的可望而不可即,口腔正畸学通常为毕业后教育[2],在学校期间,只能学习正畸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理论,对错畸形初步了解,无法对其诊断和治疗有足够的认识,也无法掌握其复杂矫治器的制作工艺。但是授课计划要求用短短的28学时来讲授近两百页的教科书及相关实践操作内容,同学们对课程的理解程度自然会有些不尽如人意,表5显示的结果就可以理解了。而且表2显示同学们普遍认为任课老师的讲授还是比较清晰的,主要是讲授的很多内容因为课时的原因而删减,使整个正畸的内容体系缺乏连贯性,理解困难。

(二)课程地位改革的必要性

口腔正畸技工学在口腔技工学这个专业中,虽是一直都是常规课程,但仍是选修科目。这似乎已经不能满足该门课程的教学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让口腔正畸这门学科这几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大口腔医院的正畸科门庭若市,爱美人士都来寻求帮助。如何健康、高效、稳定、优质地矫正成了该门学科的发展方向。这也大大地带动了口腔正畸技工学这门子学科的发展。各个齿科加工中心,各式新型矫治器的订单越来越多。因此,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必须“依托行业、对接产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作为技术培养基地的学校也应该因时而变,提高口腔正畸技工学课程的地位,丰富课程内容,加大课时量,真正实现专业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有效接轨,便于学生学到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力[3]。

(三)课程设置改革的重要性

问卷中的3、4项问题是针对课程设置方面提出的。表3显示绝大多数人认为口腔正畸技工学这门课程的总课时应该增加。表4显示大部分人认为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的比例要不少于实验课的比例。口腔正畸技工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若只在课堂上讲授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院的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实验课多于或等于理论课的配比。但是正畸课可以稍有不同,首先正畸矫正器以活动矫正器为主,在制作上有很多类似于修复的活动义齿,但是其作用机理却完全不同,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矫治器的作用原理,实际制作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最后矫治器自然也就很难做好。

(四)人才培养理念的新方向

首先,现行的教学相对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相比之下就没那么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职业技术学院一直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但现在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光有实干精神、没有理论知识及相应的表达能力,很多机会也会失去。其次,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是与临床配合的医技人员,与临床一线的医生交流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矫治器制作中遇到的问题,彼此沟通都建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教育要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口腔医学技术人才[4],教师必须把理论知识及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院在口腔正畸技工学专业的学生对课程的感兴趣程度、理解力、遇到的困难及课程设置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全面阐述了我校在实施口腔正畸技工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借鉴的一些建议,比如更加注重课程地位,增加课时,引入新的培养理念,既保障达到较好学习效果和基本学习要求,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腔正畸技工学,从而提高我校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蒋菁,王莹,吴佩玉,等.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中国成人教育,2008,(18):166-167.

[2]周彦恒,许天民,张兴中,等.口腔正畸学进修教学总结与分析.医学教育,2003,(1):55-56:

口腔医学技术内容篇4

现有24种口腔医学科技期刊(见表1),其中14种为综合期刊,8种为专科期刊,2种为文摘类期刊,几乎涵盖了口腔医学的所有领域,其中13种已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数字化情况调查结果

2.1版权页调查

对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版权页的调查显示,有21本标注了电子信箱,占84%;只有9种期刊建立版权网站;标有2个网址的有1种。分布情况见图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的网站建设相对处于被动、落后的状态,与国外期刊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2CnKi

收录全文情况除7种期刊(占总数33.33%)缺失首期或最早数期,《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更新至2007年止,其余13种期刊(占总数61.90%)收录自期刊创刊以来所有全文。

2.3国外数据库收录本研究以pubmed为代表数据库进行检索

检索结果显示,至2008年9月止,pubmed年收录中国口腔医学科技期刊只有3种(占收录期刊总数的12%),包括《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和《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其中《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共收录自1987年1月刊~2008年2月刊共2770篇论著的英文摘要,小部分早期论著的摘要暂缺;《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收录1997年2月至2008年8月共1404篇英文摘要;《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共收录1992年6月~2008年8月2064篇论著,其中1960篇提供全文pDF链接,2008年全部则只提供英文摘要。

2.4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情况

2.4.1主办单位网站链接网页《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上海口腔医学》、《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5种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拥有主办单位网站的链接网页。《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和《上海口腔医学》依托于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网站,提供一般性信息包括各期刊的简单介绍以及期刊的编辑、出版等各种相关信息,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期刊订购、论文投稿、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甚至全文pDF文件下载,相关链接较全面,构架完善,并设有中英文两个版本。《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的链接网页则仅提供版权页等一般信息,不具备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及文献下载等功能,支持网上投稿。

2.4.2版权网站期刊建立版权网站可借助因特网方便、快速的特点,在提供期刊文献服务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新、更快、更广泛的医学信息服务[3]。《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和《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是国内目前拥有版权网站的口腔医学科技期刊,作为以印刷版本期刊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网站,其提供各期刊的简单介绍以及期刊的编辑、出版等各种相关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期刊订购、论文投稿。提供快速检索和高级检索,文献设有HtmL和pDF两种链接,但全文未上传,也未见留言信息。

3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国的科技期刊数字化绝大部分停留在"拷贝阶段",在形式上是单纯印刷版的重复,甚至是印刷版的简单扫描,出版时间明显滞后,且网页设计过于简单;在观念上认为网络只是给读者一个新窗口,没有对编辑流程进行调整;形式上还是一种单向传播,未通过整合内容形成跨媒体的一体化服务,不能满足编辑部及读者多方面需求[4]。这其中的原因有观念上的,也有技术和资金的问题,考虑可能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①主要负责人对网络了解不深;②缺乏既懂业务又懂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人才;③网络技术缺乏;④编辑人员素质、知识结构不适应等。

口腔医学技术内容篇5

(一)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口腔医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色彩学、美学等相关知识,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口腔治疗中。口腔医学生需要利用审美能力对口腔进行美的创造,从而治疗疾病,同时重塑患者容貌。口腔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专业技术决定了患者形象是否美观。通过对口腔医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其具备美术造型能力,进而创造美。

(二)提高口腔医学生对容貌、空间的把握能力

对口腔医学生进行美术造型训练,提高学生对空间感和物体结构、质感的把握能力,通过大量训练,将手与眼统一并提升至一定高度。为提升口腔医学生对器官的空间把握能力,可对人物面部进行写生或是解剖,进而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

(三)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审美实践能力

1.色彩的重要性人们对于色彩有着天生的辨别能力,这种能力要强于对外形的辨别。色彩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感觉,进而引起不同的生理反应。因此,把握好色彩对口腔医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修复义齿时需要对义齿进行比色,参考患者脸色、唇色以及光源,设计适当的义齿颜色。

2.义齿修复与个性化修饰医师对于色彩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义齿的美观程度。口腔医学生应了解色彩原理和相关基础知识,并对配色有一定了解。在进行色彩训练时,加强训练学生对于色彩的辨识和搭配,为了避免学习枯燥,可将色彩运用至绘画。

(四)提高口腔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修养

良好的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口腔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且以此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培养学生专业修养,将自身的美学理念融入专业知识,促进全面发展。

二、口腔医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及内容

(一)口腔材料美学教育

以往选择口腔材料时,只是考虑材料的机械强度与相容性是否达标,但是,近些年,口腔材料是否符合美学标准已经成为了选择材料时必需考虑的因素,这是口腔美学的一大进步。过去常用的金属冠桥已经被树脂和陶瓷材料所取代,原因在于较强的金属色泽在口腔中过于突兀,远不如陶瓷材料美观,而且陶瓷、树脂的性能优于金属材料。

(二)口腔色彩美学教育

由于计算机光电测色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口腔色彩美学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利用计算机调色、配色,将色彩数值化,消除了人眼误差,提高了配色技术。另外,利用计算机测色,可研究出各种影响因素对口腔材料色泽的影响。

(三)颜面美学教育

正畸治疗是改善面部软组织的重要治疗方法,但是以往的治疗只是注重矫正错咬合,却少有人关注对面部容貌的影响。目前,研究人员对正畸治疗的作用进行改观,不仅要矫正牙列,还应矫正面部异常。

(四)牙周病审美治疗

我国对牙周病的审美治疗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牙周病包括牙龈增生、牙龈暴露过多、高笑线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容貌,可通过切除牙龈、修复生理冠等手术治疗牙周病,从而有效改善面部美观程度。对于青年人的牙周炎,可配合正畸治疗、咬合调整,进行牙周手术,进而解决牙列不齐、咬合紊乱等问题,提高口腔美观性,同时治愈疾病。对于成年人的牙周炎,可配合牙周夹板进行常规治疗,从而固定牙齿,恢复牙列。

三、提高口腔医学生审美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充实教育内容

在进行课堂教育时,应选择丰富、优秀的教材,并以此为载体,制定相关教学计划,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程,使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

(二)提高教师审美素质

教师在审美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素质,才能提高口腔医学的审美教育。这就对进行审美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还应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以及审美经验。将口腔学与美学相融合,提高自身的口腔审美素质,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

(三)加强学生审美兴趣

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前,首先应激发学生对口腔美学的学习产生兴趣,然后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使用美学理念去看待专业知识。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应融合入美学知识,并同时讲解医学与美学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外,还应培训学生的审美技能,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发现、创造美的能力。

四、小结

口腔医学技术内容篇6

【关键词】四手操作;口腔护理;教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口腔治疗的安全、舒适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四手操作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自从四手操作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其应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好的推广。由于我国受口腔专业护理人员紧缺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其普及度还不是很广,但国内规格较高的口腔医院和诊所的诊疗方式都趋于四手操作治疗。从目前的市场情景来看,对能够熟练四手操作的口腔护士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也要求口腔专业护士能够尽快的进入工作岗位。如何增加口腔专业护士培养数量和培养合格的能完成好四手操作的口腔护士是教学工作中重点。

1四手操作技术的优点

四手操作技术的优点体现在医疗实践中,四手操作技术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有调查显示,四手操作可提高医生工作效率30%-78%,并使经济收益提高了35-74%。在四手操作中在助手的协助下,医生和护士共同在口腔内进行各种操作。护士能协助医生牵拉患者的口角,及时、准确地传递器械和调拌材料,使治疗过程有序衔接;及时用吸引器吸净口腔内的水、唾液、血液,缩短了治疗时间,保持治疗区域视野清晰。②有利于医患、护患及医护关系的改善。在四手操作过程中,护士能帮忙吸净口腔内的水、唾液,患者起身漱口次数明显减少,舒适度明显提高。在就诊过程中,护士还能起到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作用,对患者出现的情绪反应能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患者安全感增强,让患者在舒适、亲切的服务环境中接受治疗。③降低交叉感染机率。四手操作技术中规范化了治疗器械、物品的摆放位置及器械的传递方法,护士能够合理有序地放置物品传递器械,从而减少了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保护了患者和口腔医护人员,减少了交叉感染发生的机率。

2我国现阶段的口腔护士情况

首先,由于受学校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口腔专业护士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临床上现有的口腔护士也大多来自一般护士,真正经过专业培养的口腔护士较少,她们不能很好的胜任临床工作,医院需要发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她们。其次,口腔专业护士的教育培训机构比较不足,只有极少数院校近年才逐渐开展口腔护士专业。再次,护士学校没有为口腔专业设置专门的课程,没有权威的口腔护理教材。很多口腔护士都是在进入口腔医疗领域之后才接受所在单位的专业培训,在工作实践中自己摸索学习。对口腔医院来说,能够物色到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士,当然是最理想的。

3培养口腔专业护士的前景

培养口腔专业护士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前景,能为我国的口腔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我国各类医院的口腔科、尤其是个体口腔医疗诊所,数量多,分布广,再加上四手操作正在逐渐成为口腔医疗操作的主要模式,口腔护士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口腔护士的工作内容相对于一般护士来说较为简单,主要负责口腔治疗械的传递、清洗、保管,常用药物的调拌,口腔治疗的配合、为患者讲解病情等。工作中的危险系数不高,经过良好的训练,具备较强的责任心,乐于为口腔患者及口腔医生服务的护士都可以胜任口腔护士工作。以上因素都决定了对口腔护士的学历的要求不会太高。如中、高职护士培养周期短、培养成本相对较低,基层医院易于接受。综上所述,培养大量优秀的口腔专业护士势在必行。

4如何培养出又多又好的口腔专业护士

4.1对现有护理人才进行规范化培训目前,我国很多医院的普通护理人员已趋于饱和。我们可以从大量不同层次的普通护理人才中挑选一部分人员进行为期不长的岗前培训。如开办四手操作培训班,聘请熟练掌握四手的口腔医护人员为他们讲授知识,并现场模拟四手操作的基本内容、程序。口腔医院还可自己开设培训班对自己现有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该包括:①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程序;②口腔科常用器械的识别、使用及大型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③口腔各科室基本操作的护理配合;④口腔科感染管理的规范化培训;⑤口腔卫生宣教知识的培训;⑥人文关怀理念的培训;⑦四手操作技术培训。培训结束后,应取得相关权威机构颁发的上岗合格证后方允许参加工作。

4.2从教学方面入手,大力培养口腔专业护理人才合格的口腔护士,既要掌握医学基本知识,如各种常见病操作步骤,又要掌握口腔专业护理常规,包括各种治疗过程的器械准备、配合规范,同时还应该遵守基础护理消毒隔离制度要求,避免治疗过程中的交叉感染。

4.3不断提升口腔护士的综合素质口腔护理人员是口腔医生很好的“助手”,为口腔医生减轻一些操作之外的工作量也是口腔护理人员的职责,如对患者进行口腔知识宣教、跟患者交代术后注意事项等,可以大大减轻口腔医生的工作量。想要很好的完成这一工作就要求口腔护理人员不仅严格的专业知识与培训技能而且还要求较高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培养大量优秀的口腔护理人才对于打造口腔医疗品牌形象、四手操作技术推广、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国内口腔事业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口腔专业护士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前景。作为口腔护理工作者我希望有更多的护理人员加入我们。

参考文献

[1]迟颜波.口腔四手操作模式在基层口腔工作中的几点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1,12(35):237.

[2]黄清秀,邓佳林,陈卫国.氟康唑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5(19):369.

口腔医学技术内容篇7

职业教育不仅仅要求教师要有专业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及指导学生创新的能力。原有的师资力量来源于口腔医学队伍,他们在口腔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是很扎实和丰富的,但是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缺乏相应的教育背景和临床实践活动。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制订、实施教师培养计划,安排每一位教师到先进义齿加工企业接受技能培训,学习先进理念,并规定每年利用假期在义齿加工企业上班满足一定时间。

2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由于口腔医学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需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口腔工艺技术发展需要,具有口腔工艺技术基本理论、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素质,既能胜任各类口腔医疗机构、各级义齿加工企业口腔修复技术工作,又能应用口腔工艺前沿技术制作精密修复体的高端技能型口腔工艺技术人才。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重点放在熟练掌握医学技术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实训环节。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操作技能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很快适应且将成为业务骨干。我们的学历是专科,多数学生有继续深造的热情,并且每年的专升本率达50%以上,每年全省专升本考试中位列前10名的同学中至少有2位我系的学生。2013年升本率高达74%,其中,贾婷婷成绩位列全省第一名,于健敏第二名,徐方方第四名。要照顾此部分同学的需求,因为专升本考试是以普通高等口腔医学的教材为依据,故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全部使用本科口腔医学教材,但是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不变,这样学生节省了成本,把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入教学。同时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我校为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对、申请专利均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并给予教师科研计分,因此极大地鼓励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3建立健全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优化实践教学人员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建立健全实验教学人员奖励机制,鼓励实践动手能力强的教师承担实验教学工作。这需要教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也需要系部给予大力支持,对在业余时间积极开放实验室的技术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真正做到奖勤罚懒。为保证实验教学课堂教学方法、课后开放实验室、课程成绩评定。全年在规定时间、有规定教师指导学生实验。

4改编实验大纲与教程

在完成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参考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实验要求,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国内的学术会议,学习目前的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组织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师共同探讨实验课内容,撰写实验教程,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综合实验,使学生对实验课更有兴趣、实验课效果更显著。特别是结合我院目前的实验室条件及学生专业,以突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特点为前提来编写实验教程。尽管专业基础课学时总体偏少,但改革后实验学时仍占总学时的50%左右。这些改革,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技能比赛提高学生兴趣,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验课的课时是有限的,要想使学生把课堂的知识熟练掌握,必须依靠业余时间的刻苦努力来达到。单纯的要求课余练习不容易实现。我系依靠技能比赛的途径来达到。动员全体学生参与、通过专门辅导团队的全方位跟踪指导、筛选出认真踏实、有责任心、有集体荣誉感的同学。校内每年举办“雕牙大赛”、“全口义齿排牙比赛”,同时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全国性专业技能操作大赛,并对优秀选手给予综合教育学分、奖金、证书等奖励。通过参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认知。同时推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卫生部口腔修复工职业技能资格考试,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比赛辅导中秉承“以比赛促建设、以比赛促提高”的指导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对理论、实验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开展多方面的教研活动,有利于教研室全体老师的成长和提高。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和就业率。

6医学文献检索课程和专业课相结合

《医学文献检索》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一门很实用的选修课程,以往选派高学历的非口腔专业的教师授课,学生反应该课程兴趣不大、不实用。根据这一状态我们改变了思路,不能只为了学课程而教,要立足专业,近今年选派了从事口腔专业的科研水平高的教师来教授此课,这样不是简单的理论讲授,而是在理论基础上要求学生在专业理论与实践学习的基础上能提出较切合实际的设想或实践中应用,这样的医学文献检索这门课程学习不是空洞的纸上谈兵,而要求学生真正会检索文献并能为己所用。

7建立和完善人才使用的市场机制

口腔医学技术内容篇8

口腔医学课程是口腔医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构成完备知识结构的基础。我们认为,军队口腔医学生的培养不同于地方,建议在课程设置、安排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进。例如,龋病、智齿冠周炎、急慢性牙髓炎、牙周炎及口腔颌面部外伤等,是我军基层官兵罹患的主要口腔疾病,应增加针对上述疾病的课程设置,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各方面进行详细讲授,同时结合新技术、新进展给予必要的知识扩展。针对在青年官兵群体中,智齿冠周炎是高发口腔疾病,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和训练,而许多官兵对于拔除智齿存在严重恐惧心理的实际,建议重点讲授微创拔牙技术,使其在基层得以逐步开展,为广大官兵减少痛苦。文献报道,由于驻地环境不同,陆、海、空不同军种官兵罹患口腔疾病的种类和患病率不尽相同。为此,建议开设《军队口腔卫生勤务学》《野战口腔医学》等课程,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教材,为学员打牢理论基础。鉴于基层部队口腔医师编制少,团卫生队一级往往缺乏专业口腔医师,有必要加大全科医师的培养力度,使学员能够处理或分诊全身其他系统疾病;此外,基层往往缺乏单独的医疗设备科和感染控制科,有必要开设《口腔医疗设备学》《口腔医疗感染控制》等课程,使学员能够独立进行牙科医用设备的基本维护及交叉感染的预防;由于基层口腔医师需承担起部分口腔技师的工作,因此《口腔修复技工学》也是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之一。

2注重实践操作,全面提升动手能力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动手能力对于口腔医师尤为重要。基层官兵平时训练任务较重,请假就诊时间有限,口腔医师必须又好又快地完成治疗,这对口腔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建议学员在学习理论课期间,加大头颅仿真模型的操作训练;在实习期间,全面协调好复习考研与实习锻炼的关系,配备精锐师资进行标准化带教示范,增加实习成绩在毕业考核中所占比重,切实增强学员对实习的重视程度和紧迫感;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员到基层部队、基层医院进行短期实习,使其切身感受到基层官兵的口腔医疗需求,从而帮助他们毕业后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

3重视素质培养,提高健康宣教能力

健康教育是医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健康宣教,能够有效预防和阻断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官兵不知晓如何正确地刷牙和使用牙线,部分官兵仍认为“牙疼不是病”,能忍则忍,从而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提示我军基层部队官兵的口腔卫生保健意识有待提高。在基层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发现,部队官兵对于了解和掌握口腔保健知识的需求十分迫切,就诊时大都会咨询口腔卫生相关知识。为此,我们在所保障的体系部队中开展了多次口腔保健讲座,受到了广大官兵的欢迎,取得了较好效果。开展口腔健康宣教是基层口腔医师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建议在本科学员培养过程中重视素质教育,利用演讲、辩论、登台讲课等形式提高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个人素质,要求每名学员在毕业前能够生动地讲授1或2项口腔健康宣教内容,并作为毕业考核内容的一部分;从中挑选优秀者到基层部队巡讲,为其毕业后顺利开展健康宣教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加强科研训练,提高调查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源泉。在开展教学、临床工作的同时,口腔医学院还承担艰巨的科研任务。对于基层部队,虽然尚无条件开展基础实验研究,但可结合驻地实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只有获得第一手资料,才能够更加了解基层官兵的需求,更有力地推动我军口腔医疗服务工作的开展。因此,须纠正学员“到基层工作就是混日子、不用搞研究”的错误观点,加强《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如有条件,可以考虑开设《口腔流行病学》课程,对学员进行科研素质的训练和培养;要求学员在毕业前完成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实验设计,并纳入考评。同时,还应发挥口腔医学院的科研优势,对于毕业学员在基层部队开展口腔医学调查研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课题得以顺利完成。

5完善任职教育,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口腔医学技术内容篇9

1研究生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当前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口腔医学研究生课程内容或多或少存在与本科课程的交叉重复,研究生部分课程内容的高深层级性只是体现在对本科生课程内容上,难以体现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的递进性,客观上降低了研究生的课程要求,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口腔研究生阶段课程设置的涵盖面较窄,课程体系相对局限于特定学科范围之内,如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多数按三级学科设置,不能很好体现知识扩展的功用,导致研究生知识面的狭窄,研究视野受到很大的局限。此外,授课方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过多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对学习效果的评估考核上,考核的范畴更多地限于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学目标的改革:坚持把研究方法的学习和练习放在首要位置。熟练地掌握研究方法是科研能力的核心要素,能够直接决定一项科学研究的质量,所以应该坚持把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作为重要的一环。作者在课程学习的早期阶段开设研究方法学课程,向研究生介绍研究的一般程序、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查阅文献、如何收集材料、如何分析数据、如何得出结论、什么是合理借鉴与引用等等。教学内容的改革:开设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各个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继承性和综合性都表现的极为突出,知识界限也日趋模糊,课程设置应多样而灵活,才能使研究生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作者在医学院公共学位课中,也开设了《诺贝尔奖论文剖析》等课程,受到研究生的广泛欢迎;在专业课方面,在我国国内较早开设了《口腔分子生物学与口腔实验动物模型》、《口腔颌面部发育生物学与再生医学》及《口腔生物材料学》等口腔医学研究生“十二五规划教材”课程,初步实现了从传授型课程向创造型课程的转变,提升了研究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教学方式和评估体系的改革:努力改变研究生被动参与教学的情况,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在授课上主要采用专题讲座、论文和综述汇报、专题讨论、学习班等方式,着重提出“以干促学”、“以干代训”的理念,即针对研究生科研工作的实际需求,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其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如针对文献管理,组织研究生参加本校图书馆举办的《noteexpress学习班》,针对临床研究,组织了《Cochrane-Style系统评价培训班》,针对SCi论文写作,组织了《SCi插图规范化操作研讨班》,针对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前沿研究,邀请校内外专家及著名生物医学厂商举办各种学习班等等。这些工作不但提升了研究生学习的热情和效率,还促进了作者所在医院的科研产出,很多研究生也据此获得了“光华基金”、“吴世华基金”及“国家奖学金”等奖励和荣誉。

2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研究生培养平台的不足:近年来,各种大型精密仪器在高校逐渐普及,然而,硬件设施具备了,相应的管理工作却没有跟上,取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首先,某些专业性很强的仪器被不科学地安置于常规实验室中,使它们不能被充分利用,即使应用,也大大降低了其在科研中的价值。其次,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由于实验技术人员的缺少及精力所限,使研究生缺乏正规的指导与培训,即便是技术人员,也存在专业水平差,对新技术、新方法掌握不熟练等问题,不能正确引导研究生分析和思考在科研实践中遇到的理论或技术难题,这些都直接地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整合现有研究生创新平台:在西安交通大学“行动计划”的支持下,作者及所在团队整合了当时医院的3个研究所组建了统一的“口腔医学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三个集中和一个避免”:①集中实验区域;②集中设备和材料,将原有实验室的全部设备和材料无偿划拨给实验中心;③集中人力,采用引进、培养和调整的方针,建立了一支专职的研究和管理队伍,即中心实验室不但要有设备还要有思想;④避免重复建设,与校内其他平台建设交流,共享大型设备,节省资金用于必需设备和有特点的设备的购买。该医院实验室由专人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研究生进入实验室之前进行培训,并针对每个研究生开设课题方向进行实验技术指导,使其基础实验能力与理论水平相匹配;同时,要求研究生学会详细观察实验的现象、综合分析实验的结果,切实提高了其实验的操作能力。搭建校企产学研战略合作平台:实践证明,遵循“临床到实验室再回到临床的道路(bed-beach-bed)”的转化医学规律的产、学、研联合,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咸阳西北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口腔医疗器械专业制造厂商,经过较长时间酝酿和深入磋商,作者所在医院已与其初步搭建了一个校企产、学、研战略合作平台。目标是在口腔医疗设备器械领域开展更广泛的技术合作,旨在实质性地加强高等学校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积极开展口腔医学工程技术和相关医疗设备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含量的先进仪器技术,促进向先进产品的转化。合作除了可充分发挥该院口腔医疗特色及优势,面向区域服务地方,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自身发展和区域发展良性互动之外,还可以共同培养研究生,并为他们提供科研实践的最好基地。

3研究生交叉、开放式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3.1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

单一导师制: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导师少、研究生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单一导师制带来的弊端日益凸现。首先,师生人数比例失调,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和研究生知识水平的发展;其次,为了满足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各个学校都降低了硕士生、博士生导师的遴选标准,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最后,知识时代的学科交叉性要求研究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而单一导师的知识局限性会导致研究生学习范围过窄、知识结构不宽,单一导师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研究生培养模式封闭: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仍然满足于传统意义的教学与科研上,医学院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区分较为严格,造成在招生方面,由于就业容量的限制,口腔基础医学招生较为困难;而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又对从事基础研究缺乏积极性,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医学创新能力上的不足。在封闭的培养模式下,优秀的研究生教育资源,包括导师资源、课程资源、科学研究试验条件等无法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相互开放,更缺乏国际学术交流、讲座、合作科研等培养研究生所不可或缺的国际性育人氛围和环境。

3.2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导师合作制的改革

在研究生培养教学中,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保持导师队伍的质量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为提高口腔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作者所在医院采用合作导师培养模式,建立合理的导师引入机制,并不断探索研究生培养的“导师负责制”、“导师组”、“合作导师”相结合的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以期全面提升学科综合力。在学科交叉的氛围和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尤其是该医院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基础研究和材料学院等相关研究教师合作,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课题研究,这种校内跨学科合作导师模式,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专业理论知识,开拓了思维,又发挥学校不同学科的综合优势,并且直接推动了该医院交叉学科“口腔生物医学”的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学与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共同建设“口腔生物医学”交叉学科博士点,依托该校优势学科和“医工”结合的优势,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交叉学科思维能力、深谙生物学、材料学及生物医学工程学技术和实验研究方法,并能够从生物学理论的高度解决复杂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口腔医学问题的高端医、教、研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

3.3研究生交叉、开放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准,应当全面开放研究生培养的客观环境,把加强研究生学术活动品牌建设作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加强与其它高校的合作与交流,还应该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开拓学术视野,改善研究生教育的学术生态环境。近年来,作者所在医院同美国、德国、日本、挪威等国家的10余所著名大学口腔医学研究领域的国际顶级专家和知名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课题合作,选送研究生到国外高水平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开放式多学科交叉培养机制建设贡献了力量。同时,为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吸引研究生优秀生源,鼓励和支持优秀研究生从事科研创新研究,学校设立“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科研创新基金”,各项目资助经费已经开始在研究生科研活动中发挥效应,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起到了激励和支持的作用。此外,还广泛招收国际留学生,在国际研究生的创新性教育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扩大了该医院的国际知名度。实践证明。只有通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交叉、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实施,才能构筑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开放式研究生培养体系,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

4结语与展望

口腔医学技术内容篇10

【关键词】联勤;口腔科;发展;设想

十七大报告提出:“调整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逐步形成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推行大联勤改革,既是中央军委做出的重要决策,也是我军迈向三军后勤保障一体化的重要探索。在大联勤体制下,疗养院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不仅要承担特勤人员、地方人员的健康保障,还承担部队在职干部和退休干部的疗养。口腔科室同样面临新的军事任务,因此,为实现大联勤后疗养院口腔科能适应新的形式,谋求更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达到改革要求的目的,现就构建“口腔中心”的设想,对联勤后口腔科未来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编制体制调整

疗养院口腔科的工作性质和医疗特点有别于其他科室,其主要任务是对特勤人员在疗养期间进行体检、疾病矫治、疾病预防和医疗保健,及其各类人员的口腔疾病诊治,其工作任务与地方医院的医疗模式相似。而针对部队特勤人员的工作特性,相应的战斗多发疾病,又必须适应其特点需要而进行编制体制调整。联勤后的原陆海空三军疗养院和医院每个单位各自都有一个独立编制,口腔科也是独立设编,是名副其实的“小而全”。这样的弊端是编制体制重叠,人才分散,技术不足,设备、设施等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资金占用相对较大,调配运行机制落后。在原体制的运作下,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产生规模效应。各军兵种部队人员就医“条块分割”,平时不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更难达到战时要求。从实际情况看,推进大联勤体制改革,应从体制上解决军兵种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努力避免军兵种后勤在职能、机构、人力及程序方面的不必要的重叠,从而在整体上增强军兵种的建设效益,使现有编制人员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医疗设备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我们提出以下设想。

1.1口腔科发展规模的初步阶段要由“小”变“大”成立口腔中心科室大联勤体制下疗养院口腔科新的运行模式,既要符合军队后勤保障的创新,也应符合军队管理的新观念。以部队疗养院原有医疗模式为例,要解决原陆海空三军口腔医疗系统各成一体的问题,将三军疗养院和部队医院的口腔科在体制上集中起来,重组口腔中心科室的领导班子,对人、财、物等资源实施统一管理、调度、使用。设想成立一个拥有20~30张治疗椅位,及现代化尖端治疗设备的大型口腔中心。并以各疗区原有口腔科为基础,实行“分散体检,集中医疗”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又可避免“小而全”的弊端,做到及时、快速、高效率、高质量地服务部队。

1.2构建口腔中心科室,必然要求实行“大管理”要围绕“大”字更新观念,围绕“大”字想问题、办事情、谋发展,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习惯思维和管理方式,树立“大管理”的观念,做到系统筹划、科学管理、协调发展,符合新阶段口腔中心发展的理念。针对口腔中心科室注重依照制度管理,要从物资供应管理制度、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医务人员管理制度、病员管理制度到各项专业操作规程等方面,进一步细化,不断完善,总结和运用好成功的经验,巩固和发展已有的改革成果。

1.3构建口腔中心科室,也要设想成立专业的军兵种口腔医疗小组在口腔中心科室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原有医院和疗养院的口腔科对不同军兵种专用医疗保障的优势,组建起有自身优势的专科或医疗小组,对相应军兵种提供专用保障。

2对口腔中心科室医疗运行模式的构思

联勤改革后,部队医院、疗养院在形成中心科室之后,虽然在编制体制和管理模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根本任务并没有改变。按照疗养计划接收疗养员,组织实施疾病矫治、健康鉴定、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收治康复伤病员,培养疗养保健专业人员,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除此之外,还增加了诊治地方患者的任务。成立后的口腔中心将在质和量上较前有大幅度地提高。

2.1资源重组与合理利用重组的口腔中心科室在新的运行模式下,对原陆海空三军疗养院和医院的几处口腔科进行整合,实现资源重组与合理利用。资源重组主要指人员和硬件的重组,首先依据任务定规模,依据规模定岗位,依据岗位定人员。使重组之后的人员配置合理,专业适应,工作高效。其次是医疗康复设备(及场地)等硬件资源重组,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适当更新落后和陈旧的设备,申请配备和购置符合部队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设备。重组之后的人员与医疗康复设备实现最佳配置。此外,重组后的口腔中心就医接待量明显上升,应解决地方患者就医难的问题。中心以医院为依托,为患者解决医保问题,真正地将地方患者引进口腔中心。这样做,既带给口腔中心广泛的病人资源,创造良好的经济效应,也能使口腔中心的硬件和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长此以往便产生双赢的效果,地方患者能得到良好的就医保障,而中心的医生也能通过接触地方患者,增加临床经验。针对一些疑难杂病,可以设置专家会诊制度。而例如骨开放颌面救治等方面的基础训练,口腔中心也能充分利用患者资源得到实施。口腔中心在收治地方病人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作战医疗的准备,要做到平战结合。

2.2人员的机动调配口腔中心成立后,改变原“小而全”的模式,统一安排调配人才的医疗任务,使他们更能发挥所长。例如:新杭疗成立后,各个疗区都有口腔的体检任务,由中心统一安排人员在各个疗区进行体检,而其余的人员则可以进行其他的医疗及科研任务。当然,人员的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人才的专业所长来制定和调配。这样做,使得人才各尽其用,减少软件资源的浪费,真正能做到“分散体检,集中医疗”的理想模式。

3人才的培养与科研项目的开发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正确地引进、使用、培养人才,是一项重要任务。从联勤后医院疗养院所承担的各项口腔任务,着眼加快人才培养,促进其快速发展。

3.1引进和培养相结合针对联勤后的任务特点,精心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联勤后就疗养院整体而言,业务范围扩大了,不仅担负着干部的健康疗养、疾病康复疗养,重要的陆海空勤和离休干部疗养任务,还担负着地方患者的诊治工作。因此在人才培养规划上要紧紧围绕任务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多学科人才培养。一是发挥好老专家、老主任的传帮带作用。组织好院内学术交流、技术比武,活跃学术气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二是与专科院校挂钩,实施人才的定向专业深造或专科进修。例如派专人前往第四军医大学学习口腔的正畸技术,口腔的美容技术,与浙江大学建立横向联系等等。回院后,带领该专业的科研与医疗任务,起到该领域的“专才”作用。三是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达到引进一个人,发展一个学科,带动一片的目的。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要改变“为我所有”才算引进人才的认识。可通过让人才到中心兼职,或联合开发新技术,或聘请他们为技术顾问等,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3.2建立数字化平台,开展强式项目重组后的口腔中心不仅拥有良好的硬件资源和更为专业化的人才资源,同时,建立合理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也尤为重要。数字化平台的建立,可使口腔中心的医疗和科研项目开展更为便捷,得到有效的数字化网络管理。例如:建立有效的病人电子档案,患者的每次就诊都能从数字平台上查阅到历史治疗记录。安装合适的软件系统,使国内国际一些口腔专业的新成果、新动态也能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内获得。这样,能使口腔中心的科研项目与国内国际的先进成果相互比较、促进。

建立数字化平台,更需要配备合适的数字人才,使数字平台得到专业化的操控。而定向培养后的专科人才应在各自的领域积极发挥学术专长,比如种植体技术、口腔美容技术等等,做行内的“精英”,带领整个口腔中心在该领域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口腔中心在此基础上,发展出3~5个具有经济开发前景的优势项目。如口腔种植技术、口腔修复、固定正畸、口腔美容。与此同时,中心应该根据特勤疗养的特点和特勤疗养的资源,每年开展1~2个课题开发项目。学术带头人每年参加专业学术活动不应少于2次。

通过专科人才的专长发挥和数字化平台的运用,争取在几年之内,使我院口腔中心的医疗水平达到地区乃至国内的领先水平,进而申请成立军区口腔中心。

3.3健全奖惩激励机制,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在加快人才培养的同时,要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贯穿始终,把政策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福利待遇留人落到实处。要向人才大胆提出“你能唱多大的戏,疗养院就给你搭多大的台”的口号。一要在重点学科建设上增加投入,确定高层次研究项目,用能够产生良好军事和社会效益的课题吸引人才;二要不断完善科室运行方式,积极引进设备、资金,增加特色服务项目,用能够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场所吸引人才,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提供更好的实践舞台;三要在用人机制上创新,对科研成果多、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技术骨干,重点培养,大胆启用,对于学术科研成果突出的人才,委以学科带头人、课题负责人等重任;四要挖掘网络人才,及时沟通了解国内外口腔技术的最新进展,并指导用于临床;五是在福利待遇上要打破常规,向在本职岗位上贡献较大的人员倾斜,对学有成就,贡献突出的人员,在晋职晋级上予以优先。使人才尤其是高学历人才、具有专科特长的人才有成就感、自豪感,自觉的安心疗养院工作,逐步形成以技术骨干、中坚力量、后备人才组成的医疗梯队,最大限度地挖掘内部潜力,使口腔科的高技术人才在疗养院迅速成长。

4口腔中心的医疗任务与战时应急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联勤后口腔中心科室的构建既要完成我军疗养院所承担的任务,也要承担起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联勤改革后,疗养院承担部队和地方患者的治疗任务,不仅是服务保障单位,也是一支重要的卫勤力量。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是军队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疗养院同样负有重要职责。因此这就决定了联勤后的中心口腔科室功能建设要分部队、地方两条路走。一面抓部队休养员的疗养保健,一面抓地方病源的体检治疗,既为部队休养员的健康提供了医疗保障,又为疗养院创收作出贡献。平时的组织形式也是战时建制,战时医疗运行模式比平时更简捷迅速。平时应多进行战场救护展开,隐蔽伪装,行进转移等科目的训练。模拟野战医院,展开抢救淹溺、低温、外伤合并海水浸泡、烧伤、冲击伤等未来战争中容易出现的各种战伤类别的紧急救治程序。开展海上医疗救援训练不拘泥常态环境下的医疗救治,还要充分考虑未来战争中可能出现的放射性复合伤、放射病、急性减压病等复杂因素,多层面开展训练,确保能够随行海上复杂战场条件下的各种卫勤保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