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信息资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8:00

健康信息资源篇1

马丁・奥尼尔

本栏目由3m公司协办。3m公司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唯一一家提供完整的图书馆资料借还流通、信息处理及图书馆馆藏文献安全保障系列产品的公司。3m在图书馆资料流通管理技术的前沿辛苦耕耘了近40年,在全世界拥有5万多个图书馆用户。

[摘要]对101份回收的调查表进行分析,以发现调查对象感兴趣的疾病信息,是否愿意学习如何使用互联网络查找高品质的健康信息资源以及其在获取医疗健康信息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等。指出信息工作者应根据北美华人语言和文化的特点推荐权威性、可靠性、针对性强的、高质量的健康信息资源并介绍网络健康信息质量评估方法,以提高对华人的医疗健康信息服务质量。

[关键词]健康信息信息需求网络资源高质量的健康信息

[分类号]G252

1概述

根据全美医学图书馆联盟(nationalnetworkofLibrariesofmedicine)的定义,消费者健康信息(consumerHealthinformation)是与大众、病患及其家属有关的健康和医学资讯。消费者健康信息指导健康行为并有助于患者和家属作出临床决定。它的媒体传播途径有多种,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随着interact的迅速发展,网络健康信息日益丰富,互联网是目前发展最快的健康信息载体。据《pew国际互联网络与美国人生活:2006健康信息网络查寻报告》(pewinternet&americanLifeproject:onlineHealthSearch2006)的统计数据,自2002年以来,美国成年网民使用互联网查找健康信息的比率一直都稳定在80%。

尽管网络上的健康信息增多且查寻使用率越来越高,但网络上的健康信息仍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如内容与标题不一致,信息不正确,资料不完整等。许多网民自认为知道查找高质量健康信息的技巧,而在实际查寻中却并非如此。健康类信息的质量,即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及网民如何判断选择健康信息,也因此受到医学健康信息研究人员的关注。

在美国这个社会多元化的移民国家,新移民、少数族裔、侨民可能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不熟悉美国医疗体系,而容易成为使用医疗健康资源的弱势群体。为改善这种状况,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ationalLibraryofmedicine)在2000年赞助了53个帮助公众使用电子医学健康信息的外援项目,其中不少项目通过医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参与,加强了和医疗健康服务中被忽视的少数族裔和为少数族裔服务的医务人员、公共卫生工作者、社区和宗教组织在外援活动中的协作。2005年5月,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通过全美医学图书馆联盟中南区中心资助了为期一年的达拉斯福和地区华人健康信息外援服务项目,目的是提高当地华人在互联网上查找和使用高品质健康信息的能力。项目由多单位共同参与,负责单位是北德克萨斯州大学图书和信息学院医学信息学专业(UntSchoolof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s,Healthinformaticsprogram),合作单位为北德克萨斯州大学医学中心吉布逊’迪‘路易斯医学图书馆和达拉斯福和地区的四大公共图书馆。

该项目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华人对健康信息的需求和网络健康信息资源的使用状况;第二部分建立在分析健康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围绕特定专题,制作中英文健康信息导航地图(chineseHealthinformationpathfinder),帮助华人便捷使用高品质的网络健康信息资源;第三部分是在达拉斯福和地区主办健康信息培训,演示健康信息导航地图和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产品。

达拉斯福和地区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北部中心地带。华人是达拉斯福和地区人口增长最为迅速的群体之一,也是获得医疗健康服务明显不够的群体,迄今为止还没有专门研究当地华人社区健康医疗信息需求的有效机制。因此,该项目的首要任务是调查了解华人的健康信息需求和网络健康信息资源使用状况,如:他们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获取健康信息?感兴趣的健康话题或疾病专题是什么?是否使用互联网络查找健康信息?常使用的信息资源是什么?在获取健康信息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本文将论述此项目中如何利用调查表法去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2相关的研究

以前的研究发现包含华人在内的亚裔使用医疗系统设施和进行疾病预防的比率较低。在1997休斯顿美国亚裔糖尿病教育活动中,被调查的亚裔妇女中超过70%的人从来没有使用过扫描来进行早期乳癌诊断,14%的华人妇女从来没有使用过早期宫颈癌的简易检测方法。1999年,美国天扑大学(templeUniversity)的马学琴(GraceXueqinma)教授研究了在美华人使用中医和西医的情况以及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对中国人看病求医行为的影响。在71名被采访的华人中,绝大多数受传统影响,喜欢采用自我治疗和家庭护理,仅有23%的人主要使用美国西医医疗系统。马学琴教授指出昂贵的医疗费用、缺乏医疗保险、信仰价值和文化的差异性、语言和交流的困难、交通和身份问题和对美国医疗体制的不了解,都是影响和决定华人的健康行为和是否使用美国医疗服务的因素。休斯顿医学图书馆在2002年开展了送健康信息到亚裔社区的活动,该活动在为华人提供健康信息服务方面开了先河。

以上研究反映了华人文化生活并给出了直接观察华人健康行为的一些结果。结果有助于了解在美华人查寻健康信息的方式。然而,文献中的研究对象多为久居在中国城的老移民,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当地的中文报刊和宣传册子,很少使用网络。随着华人人口组成的变化,在调查问卷设计中应反映新趋势,如华人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网络的使用。由于项目时间限制,长时间观察的可能性小,敏感性的问题如收入水平或身份状况,可不出现在调查问卷中。

3项目设计

本项目的研究对象是达拉斯福和地区的华人。达拉斯福和地区位于德克萨斯州的北部中心地带,是美国的第城市群。据2000年美国人口统计(u.s.Census),达拉斯福和地区共有亚裔人口195458,其中华人33559。德克萨斯州数据中心和人口办公室(texasStateDataCenterandofficeoftheStateDemographer)的报告指出,从1990年至2000年,德克萨斯州亚裔人口增长率为77.5%,是增长幅度最大的少数族裔之一。

根据研究目的,作者设计了一份调查表。该表参考了pew所使用过的一些问题。整个调查表分为四个部分:人口构成信息、互联网使用、健康信息需求、健康信息培训。在

人口信息部分,包括性别,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语言程度,在美居住时间和地域来源,共8个封闭性的问题;在互联网使用上,问题包括是否使用互联网,使用互联网时间的长度,使用的频率,上网的方式和原因;在健康信息需求上,询问获取健康信息的媒体渠道和社会渠道,查找的医疗健康话题,所感兴趣的话题,所使用的网络资源,是否满意中文信息,所遇到的困难,愿意获取健康信息的场所。该部分为半开放式问题,被调查者可以自我发挥填写内容;健康信息培训问题包括培训地点,适宜时间,语言使用等。调查问卷有英文、中文简体和繁体三个版本。2006年1月,北德克萨斯州大学研究审查委员会(UntinstituteReviewBoard)批准了调查表和相关的许可协议书。2006年2月,项目工作人员在位于达拉斯、福和市、丹顿市和理查森市的公共图书馆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还发放到北德克萨斯州大学及周围华人社团,共有101名华人完成了问卷。

4调查结果

4.1基本人口信息

在101位研究对象中,有男性29名,女性74名。年龄段在25-34岁的占42.6%,35-44岁的占29.7%,14.9%在45岁以上。调查对象的普遍教育程度高,11.9%的调查对象拥有博士学位,47.5%拥有硕士学位,31.7%拥有学士学位。92%在家庭生活中使用中文,其中81.2%使用普通话,10.9%使用粤语。结果还显示调查对象的英语水平较好,94%的调查对象自我评估的英文口语和书写程度为“好”和“一般”。在地域来源分布中,来自中国大陆为50.5%,28.7%来自台湾,10.9%来自香港和澳门,9.9%来自美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在美国生活时间显示52.5%在5年以上,17.8%为3-5年,13.9%为1-3年,15.8%少于1年。

4.2互联网使用研究对象经常性地使用互联网,参与各种互联网上提供的活动。97%的调查对象回答使用过互联网,89.8%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在3年以上,90%使用频率为每日。使用互联网的原因的排列次序为交流、新闻、网上交易、研究和娱乐。从以上数据观察,生活在达拉斯和福和市地区的华人熟悉使用互联网,明显区别于以往文献中的华人甚少使用计算机网络的状况。这一结果有助于项目下一步健康信息导航图的制作和健康信息培训课程的设计。

4.3健康信息需求

调查表包含的半开放式的问题帮助反映调查对象对健康信息的需求。结果发现研究对象对营养、特定疾病、健身等话题感兴趣,希望对乳癌和糖尿病等有更多的了解。研究对象列出了在寻找健康信息中所遭遇的困难。在所使用的健康信息的媒体中,互联网络的使用程度最高。互联网也是研究对象最希望的获得健康信息的地方,作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心,公共图书馆也是研究对象喜欢获取健康信息的场所之一。

在获取健康信息的媒体和社会渠道方面:互联网络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查找健康信息的媒体,其它主要媒体渠道还包括杂志和电视。在使用互联网络的99名研究对象中,有66人利用网络查找健康信息,占上网人数的68%。研究对象还从朋友、医生、亲戚、护士等处获取有关健康信息。

关于健康信息的话题:按照被选择次数进行排列,位于前几位的是营养信息、特定疾病信息、锻炼健身、医疗保险、替代疗法(见表1)。在研究对象填写的三种感兴趣的特定疾病或健康话题中,按用词出现的频率依次为乳癌(31次)、糖尿病(26次)、乙型肝炎(14次),心脏疾病(13次),高血压(6次)。

寻找健康信息中所遇到的困难:主要归纳为4方面:①缺乏有效的方法查找网络健康信息;②缺少医学专业词汇知识来理解某些医疗健康信息的内容;③对于健康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有效性缺乏判断能力;④对美国的医疗体系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获取有关医生、医院、医疗设施的资讯。

调查对象希望获取健康信息的场所:互联网是最希望获取健康信息的渠道(82次);当地中文报纸和公共图书馆选择次数分别为39次和33次。研究对象还表达愿意参加互联网相关培训,学习查找技巧。

在调查对象中,华人使用互联网查找健康信息的占上网人数的68%,低于美国普遍报道的80%,可推测原因为,近54.2%的研究对象认为网络上的中文健康信息资源不够丰富;不熟悉专为亚裔提供的多语言支持的健康信息资源,大多数研究对象反映他们使用搜索引擎如Google或Yahoo开始查找,搜索结果并不令他们满意。

公共图书馆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在问及目前所使用资源查找健康信息时,公共图书馆远排在互联网、杂志、电视之后。而在问及希望在哪里获取健康信息专题资料时,公共图书馆仅次于互联网和中文报纸。两个问题次序的变化不矛盾,说明健康消费者目前很少从公共图书馆获取健康信息,但希望能在公共图书馆获取有关健康的资讯。

4.4健康信息培训

43.6%的研究对象表示愿意参加如何查找高品质的健康信息的培训,欢迎培训地点设在就近的学校教室,丹顿和达拉斯的公共图书馆内,希望培训师在培训中能够使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

5 数据分析

5.1基本人口因素对健康话题选择的影响

为了探讨健康话题的选择和人口因素的关系,项目研究人员在数据分析中利用统计学方法测试了分类变量(categoricalvariable)的相关系数(phi)和卡方测试(x2)。分类变量的值是定性的,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人口地域统计的变量多属于分类变量。

调查问卷中的人口因素包括4类,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地域来源。回答结果都是按类别为基础收集的,性别分2个类别(男、女),年龄分6个组段(18-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以上),教育程度包括5个层次(高中、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地理来源为4类(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其它国家或区域)。在数据分析中,这些人口因素都作为分类变量。

对于健康话题选择,答案只有“有”或“没有”两种情况,也被视为分类变量。主要研究的健康话题包括在调查结果中排列在前三位的健康话题(营养信息、特殊疾病信息、锻炼健身信息)和感兴趣的疾病(乳癌、糖尿病、乙型肝炎)。

相关系数(phi)常用来表示分类变量的相关性,phi值一般在0和1.0之间,当phi值在0和0.3之间时,可判断为无相关性;当phi值在0.3和0.7之间时,为弱相关性,当phi值在0.7和1.0之间时,为强相关性。

卡方测试(x2)也可反映分类变量的相关性,在无效假设的条件下,比较所测卡方值与卡方参数的大小,判断是否具有显著差异性,卡方参数根据样本大小和自由度在卡方参数表中

获取,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显著性的概率标准常设为0.05。

人口因素和健康话题的选择数据经过编号后输入统计软件SpSS(www.spss.com),利用SpSS计算分类变量人口因素和健康话题的选择之间的相关系数并进行卡方测试。在6种健康话题选择和4种人口因素间组成的24组相关关系中,发现有统计学显著差异性的是性别与营养信息选择和性别与乳癌的选择,表3为统计数据。

在相关系数中,是否选择营养信息和性别因素的相关系数为0.33,是否选择乳癌作为感兴趣主题与性别间的相关系数为0.32,皆为弱相关性。在卡方测试中,无效假设(nullhypothesis)为:对于是否选择营养信息或是否选择乳癌,男性和女性研究对象没有什么不同,测试的水平α设为0.05。因为只有是否选择两种情况,性别有男女两类,其自由度(DegreeofFreedom/df)为1,df=(2-1)*(2-1),自由度为1时卡方参数为3.84,若要无效假设的计算所得的卡方需大于该值。表3的数据显示,营养信息选择和性别因素:x2=11.2(df=1,n=101,),p

分析结果将有利于帮助本项目确定具有普遍意义上华人群体关心的健康话题,做为最终建立健康信息导航图(ChineseHealthinformationpathfinder)的示范题材。与此同时,应认识到调查样本的大小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普遍性的结论还须经过更为精细的调查设计和统计分析来进一步研究。

5.2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理论上调查问卷的有效性(Validity)表现在两个方面:内容反映所调查的意向(contentvalidity)和回答意见的真实(convergentevidencevalidity)。实际调查中问卷结构设计严密,即可以确保它的有效性。可靠性(Reliability)则表现在分析过程中并向调查对象汇报结果。该调查表的设计采用pew国际互联网络生活项目的常见健康话题,并根据华人人口特点加以修改,所以具有内容有效性。调查的结果表明101个调查对象对不同问题回答一定程度相似。可靠性在分析过程中反映出所调查华人人口特点,43.6%的调查对象愿意参与该项目的培训,显示对调查结果的兴趣。

6讨论

健康信息资源篇2

>>中医诊所的差异化市场定位分析产品定位的差异化媒介的差异化传播基于生态位错位理论的品牌差异化定位纽约华文报的差异化生存iDC差异化生存国内SnS网站的差异化经营浅析团购网站的差异化发展模式论经济型酒店的差异化定位定位: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差异化战略媒体融合下新闻差异化传播的研究团购网站差异化策略研究财经门户网站前期定位及内容差异化研究竞争差异化:生态位角度分析的新视角服务世博 差异化定位如何设计差异化的生态滨水景观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区域差异化分析差异化的土壤差异化的效率差异化视角下的中国投资机会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艺术>中国健康传播网站的差异化生态定位分析中国健康传播网站的差异化生态定位分析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王亿本郑智斌周云倩")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本文选择四家典型健康传播网站作为分析对象,探索其媒介生态定位现状与不足,及发展对策。研究认为中国健康传播网站需要处理好三重生态关系,即网站个体内部的生态系统关系,不同健康传播网站之间的种群关系,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差异化竞争的群落关系,才能实现差异化生态定位。关键词:中国健康传播网站;生态关系;差异化生态定位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8-0032-02

“物种”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群落”是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而“生境”指的是“生物生存的周围环境”[1,2]。中国健康传播网站的发展需要协调好网站内部的生态系统关系,不同健康传播网站之间的种群关系,以及与传统健康传播媒体之间的群落生态格局关系。本文以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万方医学网、中国数字医疗网、健康报网为例,分析中国健康传播网站的差异化生态定位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为中国健康传播网站的有序发展提供建议。

一、种内生态系统状况分析

现代管理科学认为,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是媒体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四大资源[3],中国健康传播网站健康发展首先需要协调物种内部生态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让物种占据适宜的生态资源,并使各生态资源协作发挥作用,推动特定媒介物种的持续发展。

从人力资源角度看,所选这四家网站都拥有国内权威的健康传播人力资源。但是,体制内的人力资源加上政府拨款的财力资源,容易造成外无压力,内无动力,传播缺乏效率的媒介生态环境,制约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难以做到人尽其才。从财力资源角度分析,这几家网站主要依靠政府部门拨款,不以盈利为目的,忽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势必降低健康传播网站的发展动力。再看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这四家网站具有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和近乎垄断的信息资源优势。但是,网站互联网思维运用不当,造成信息利用率受限。如万方医学网的付费阅读,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忽视网民的个性体验需求,势必限制受众的覆盖范围。

综上,这四家健康传播网站占据优势生态资源,却缺乏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最终制约了健康传播网站的良性发展。

二、种群生态关系状况分析

从媒介种群关系看,媒介发展需要协调不同健康传播网站之间的生态关系,也叫种间关系。健康传播网站应该结合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以及话语方式的差异,实行差异化生态定位,占据适合自身发展的媒介生态资源,形成差异化生态位分布。

首先,传播主体比较分析。万方医学网的传播主体是健康研究学者;中国数字医疗网(HC3i)的传播主体是数字医疗业的专家,医疗信息化产品生产厂家等;这两家网站的传播主体都是知识精英。但是,前者是医学研究精英,而后者是数字医疗研究与推广的精英,两者存在差异。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的传播主体是包括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办公厅、全国爱卫办等与健康相关的政府部门官员;健康报网站的传播主体是健康传播记者及其采访对象。这两家网站的传播主体都是政府健康部门官员,或者媒体引用其观点,总体上是在传播健康政策信息,两者生态定位重叠比较大,容易形成竞争关系。

其次,传播受众比较分析。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将各级健康主管部门官员和利益相关者作为核心受众;万方医学网的受众主要是相关科研院所的健康研究者;数字医疗网(HC3i)的受众主要是各级医疗单位的负责人,医疗器械的采购部门,数字医疗相关的技术人员,以及业内专家、学者等;健康报网站以各级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药卫生工作者及人民大众为服务对象。这四家网站都聚焦社会精英人群,受众定位存在重叠现象。

第三,传播内容比较分析。万方医学网是健康研究理论文章,其专业的健康研究理论足以实现内容资源的差异化定位;数字医疗网(HC3i)传播国内外数字医疗设备使用的现状与趋势、成功案例、医疗信息化商家产品与方案信息等;两者都注重学理性,万方医学网主要是医学知识,数字医疗网则主要是数字医疗的技术理论分析,两者差异性比较明显。而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是从国家层面对于健康事业的顶层设计的权威信息,健康报网主要是从新闻传播视角解读健康政策法规,两者有差别,但是仍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需要形成差异化特征。

第四,传播话语的比较分析。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以政治权利话语向全国各类医疗健康部门或个人传递政策信息;万方医学网撇开政治权利、商业目的等干扰,采用知识精英话语方式客观地探索健康知识,传播健康理念,有理有据,可信度高;数字医疗网是从医疗信息化角度宣传医疗信息化,具备知识精英话语特征。但是,商业宣传话语容易干扰知识精英话语的客观、公正;健康报网主打公共健康新闻传播,以新闻话语向社会受众传播健康类新闻,满足受众健康信息的知情权。但是,健康报网也经常以引述政府官员讲话的方式,以政治权利话语模式传播健康政策、法规等信息。这样,健康报网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都以政治权利话语传播健康政策,两者话语方式非常相似。

按照媒介生态学的观点,“当两种媒介共同占有一个生态位或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并且,生态位越稀缺,不同媒介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越深,两者之间的竞争就愈加激烈”[4]。总体上,所选四家网站聚焦社会精英阶层,缺失大众日常话语,忽视普通网民的健康信息需求,相互之间有差异性,但还存在生态位重叠现象,容易产生竞争关系。

三、群落生态关系格局分析

中国健康传播网站的群落关系主要是指整个健康传播群落内部健康传播网站与传统健康传播媒体之间的生态关系。健康传播网站的竞争优势是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媒体的健康传播媒体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否则就出现生态位重叠,小结健康传播网站的竞争优势。

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的单向传播特征明显,网站提供“在线服务事项”,但是都需要下载安装程序,便捷性受到影响。网站也设置“网上来信”专栏,但是,要求如实填写注册信息,而且,每人只能注册一个用户名。实名制消除了很多虚假信息,但是,也可能让很多真实的举报信息不敢上传。

万方医学网是收费阅读,传播方式相对单一,不符合互联网思维的免费传播。健康报网站最近几年先后推出手机版、移动客户端(ipad版、iphone版和安卓版健康报),以及微博、微信平台,吸引新媒体用户,实现与传统纸质《健康报》差异化的受众定位。但是,在视觉传播,尤其是视频新闻方面,互动性、网民参与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总体上,中国健康传播网站还主要是政府部门政策信息的单向传播(如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以及健康报网),或者是健康医疗器械的推销(数字医疗网),或者是付费的健康专业学术网站(如万方医学网),“内容分布有些庞杂,商业信息、健康政策宣传信息与公益信息交织,消解了传播的说服力。混杂的传播主体导致迥异的传播意图,消解了传播信息的公信力和说服力”[5]。比较而言,medlineplus网站利用多种新媒体渠道与网民互动,满足新媒体用户的个性体验,免费提供专业健康知识,提供网民多种参与网站信息传播[6],其传播模式值得借鉴。

四、协调三重生态关系,培养生态环境

综上可见,目前中国健康传播网站在差异化生态定位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生态学研究认为,对媒体弱者来说,最好重新调整“生态位”或“生态位”位段,实现“生态位移”,也就是尽力与强硬的媒体对手错位,以求得生存[7]。鉴于此,新兴的健康传播网站需要处理好三重生态关系,实行差异化生态定位。

第一重关系是协调健康传播网站个体内部的生态系统关系。健康传播网站整体上应该结合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内容和传播话语的差异,协调不同网站的生态位差异,强势占据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资源,这是健康传播网站健康,持久发展的关键。健康传播网站需要改变政府拨款的财力资源优势,激发体制依赖的人力资源潜能,进而提升互联网传播的物质优势,最终优化信息资源的传播效能。

第二重关系是协调好不同健康传播网站之间的种群关系。研究认为,“精确定位自身生态优势,准确争夺核心受众资源,是媒介生态位细分的明智之举。拓展媒介的生态空间,构筑自身的媒介特色,判断并培育了媒介最具优势的生态位,为媒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如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以政治权利话语传播健康政策文件凸显权威性内容资源优势,而健康报网需要从新闻视角解读健康政策法规,万维网做实专业健康知识传播,数字医疗网则展现数字医疗的技术优势。这样,不同健康传播网站种群之间才能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健康信息资源篇3

【关键词】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健康管理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国外更多地被称为居民电子健康记录(residentalelectronichealthrecord,ReHR),是关于医疗保健对象健康状况的信息资源库,涵盖整个生命过程,多方面收集健康相关的所有因素,为广大居民防治疾病、促进和保护人体健康提供依据,为实现居民的自我健康管理和医疗健康服务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资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1]。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具有全面完整而具体的健康内容,检索使用非常方便快捷,档案及病历资料的保存期更长,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为多发病、突发病及急性传染病的诊疗提供详尽的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另外,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所需要的信息科技含量较高,能够大力促进医疗卫生工作的电子信息化,促进各类卫生服务机构之间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为医疗卫生工作的信息共享及管理统一提供有力的支撑,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优质、快捷的健康服务,具有信息无缝连接、共享协同作业、个性化诊疗等优点。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第八篇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里提出,目前亟待加强建设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覆盖率必须要达到70%以上,这表明了国家非常重视并乐于促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2]。自2010年1月开始,我市将全体常住居民、流动人口(居住半年以上)都纳入了个人及家庭健康档案的建档人群并将档案电子化,对居民的健康档案实行了信息化的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从纸质到电子化的过程,并在将来把区县、机构之间的健康档案实行联网,做到小病、慢病社区内解决,急病、大病医院中治疗。这将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缓解医院就诊压力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到目前为止,本市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档率为79.16%。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普及之后带给大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对应的信息化平台建立并对接成功后,一方面,从临床医生的角度来讲,在患者就诊时,临床医生在调阅个人健康档案时,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到就诊者的既往病和健康状况,为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临床决策的制定提供精准的原始信息,大大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有效增强医疗服务的能效性[3]。另一方面,从就诊患者的角度来讲,个人健康档案及相应的诊疗记录的建立使不同医疗机构的医生都能随时调取病史资料进行参考,避免了重复检查,实现了个性化疾病治疗、个体化健康管理,节约了就诊费用,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

例如在医疗卫生系统的急诊工作中,常常因为患者昏迷等情况无法正常询问病情及发病史,延误了救治生命的黄金六小时,如果能够调取患者实时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可迅速了解患者的系统情况,针对不同疾病进行个性化的诊断治疗准备,彻底把握“黄金时间”,贯通救治生命的“绿色通道”。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及相应配套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在患者或家属拨打急救电话时,120中心可以通过调取患者的地理位置信息、体检信息和发病史选择就近的急救车辆通知其前往救助。与此同时,院内的“绿色通道”平台同时启动,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准备所需的医疗设备及救护人员,做到“一呼百应,有呼必应”。在医疗卫生系统的会诊、转诊工作中,通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可迅速有效地实现各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开展全面合作,大大促进完善分级医疗制度、双向转诊制度和远程医疗制度,试行社区首诊制,促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优势互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格局,整合医疗资源,促进本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使用[4]。另外,当重大的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职业性中毒、病因不明的群体性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通过调取患者已建立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针对患者个体状况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防止出现“千人一面,同病同治”的现象,做到“因人而异,同病异治”,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正确处理提供依据和支持。

在不久的将来,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身份证等个人信息联动,则流动人群的健康信息随时可被掌控,人群离开户口档案所在地而异地工作、居住时,仍然可以到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在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服务机构接受公共医疗服务,包括婴幼儿免疫接种、妇幼保健、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和劳动职业卫生等。

从政府卫生监督管理的角度而言,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普及和完善,能够实现从传统的、静态的纸质工作模式到现代的、动态的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转变,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执法行为,使广大人民群众都享受到高效、便捷、安全的公共卫生服务。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过程中,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必须做到信息互联、系统互通,这可以通过政府的卫生信息平台和各级医疗服务机构内部的信息系统之间对接而实现,具体要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档案架构和数据源标准,进行健康档案数据共享、调阅,实现横跨部门、地区和专业的健康档案检索;在搭建公共卫生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电子健康档案的基本资料库,并通过数据互换来整合临床医疗信息等外部资源,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不间断、无死角的动态管理[5]。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具有信息来源广泛、时效性强及数据庞大的特点,居民的健康状况、疾病问题通常在就诊、保健和康复过程中被主动记录,因此健康档案的信息来源主要为卫生信息平台提供的公共卫生资料数据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记录,因此电子档案信息的采集要在医疗卫生服务的日常工作中伴随进行,不能搞突击检查式采集、推送,并主动向多方共享,动态利用健康档案与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减轻基层的卫生所、卫生站等医疗人员的负担。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医院的就诊治疗及康复信息、儿童计划免疫信息、孕产妇幼保健信息、重大的传染性疾病信息等,以个人档案为基础,整合入家庭、社区、区域档案中,形成完备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及应用系统;公共卫生数据包括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系统以及妇幼信息管理系统等的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直接相关的数据。若要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处理中心真正实现共享、共用的目的,必须在基础数据录入、提交同级或上级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中心时就遵循健康档案的格式标准及存储模式。只有数据共享、同步安全传输的三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才能满足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及日常管理需求[6]。电子病历是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门诊及住院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创建、保存和使用的规范电子方式临床诊疗信息记录,它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在提取、整合门诊及住院病历的摘要及住院病案、各类生化、影像学检验检查的原始信息及诊疗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基础档案资源库,与医疗机构的体检数据、基层卫生院和社区卫生中心系统中的疾病诊疗记录一起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发送到上级卫生信息数据平台,完善健康档案数据基础资源库。

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后,管理和完善至关重要。依据相关的行业标准及工作规范,各级各类医院要逐步建立完备的医院信息管理平台、模式化电子病历系统及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将医生工作站作为系统内的标准配备,实现跨地区、跨专业、跨机构的电子病历共享系统,建立综合性的业务服务模式,探索预约就诊、远程及协同会诊、转诊、检诊互认的新模式。确保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严格各种资料的生成和调阅制度,保护患者的隐私。

总之,在国家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及配套的公共信息管理平台的普及与完善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课题,需要多方合作,共同着手,才能真正发挥健康档案电子化带来的巨大能力,更好地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洋.国外实施电子健康档案与我国情况比较.云南档案,2010,18(2):41-43.

[2]楼秀兰.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在防御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3(12):1337-1338.

[3]龚艳,沈洁.民族院校公共卫生预防机制研究.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4(6):78-79.

[4]戴玲,田友亮.基于数字签名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档案天地2013,21(12):43-45.

[5]干芊,胡瑛,钟伟梅.深圳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及信息共享现状.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3(12):47-49.

健康信息资源篇4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在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09年11月,我们对河源市3所中学不同年级的900名在校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2.08%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有499名,占56.96%;中度心理障碍的学生有184人,占21%;重度已形成心理疾病的学生有36名,占4.11%,综合分析有25%左右的学生急需心理疏导。[2]虽然我国的中小学也积极建设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仍难以满足学生急切的需求,资源建设依旧存在许多问题。

1.稀少的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满足需求

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虽有所认识,但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不够。最突出的问题是优质资源较少,多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软硬件难以满足需求。目前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少数学校,他们有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备、场所、机构),也有优秀的软件(专家、专职教师),而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低的问题尤为突出,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甚至还是空白。

2.已有的资源基本不能互联互通

虽然近些年各地中小学开发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大家都是各自为战,互不相关。由于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地理上分布较广,各种资源在底层数据格式、实现方法、运行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再加上各部门之间存在协调、管理、以及版权保护等问题,使得各学校之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有很大的困难。[3]另外,各教育机构的系统开发软硬件不统一,产品兼容性差,资源分类和对资源数据的处理不规范,资源的管理模式不科学,致使资源检索困难。不同的资源服务机构之间也存在“资源孤岛”现象,各教育机构的资源不能互联互通,无法实现共建与共享,导致资源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

3.合格的师资配备不足

师资力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特别是优秀的心理健康师资即使在全国都是凤毛麟角。从河源市各中学来看,专业及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严重缺乏,师资配备严重不足,部分中学虽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90%的成员为兼职,基本上是其他学科教师持经市统一组织培训、考核后发给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合格证兼职从事此项工作。[2]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是一对一的门诊咨询,一名咨询老师一天最多只能接待2至3个来访学生,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能在课堂中互动式教授几十名学生,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要。

4.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和渠道尚未形成

在我国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真正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降低了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的意愿。资源开发和利用基本上是各自为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有效的共建共享管理运行机制来协调各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利益和职责,缺乏规范的制度来保障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在资源共享渠道上,还没有充分利用最新的共享网络技术,依靠传统的资源共享渠道(师资交流、网页互访等)难以形成真正的资源共享,多数情况下由于各校之间的距离远、网速慢和登录难等原因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流于形式。

二、云计算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中的优势

云计算是最新的网络应用技术,它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合的产物,它通过网络把多个相对较低成本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集成的超级计算与资源环境,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并借助基础设施服务(iaaS)、平台服务(paaS)、软件服务(SaaS)等先进的服务模式按需向用户提供服务,实现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各种资源全面共建共享。[4]

1.云计算能轻松实现广域范围内的信息共建共享

云计算能把因特网上不同地方的用户计算机整合在一起,在逻辑上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把所有资源和信息孤岛联为一体,并且支持在大范围内完成动态异构资源的互访,它为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提供了新的网络手段。科学家们这样来形容云计算的带宽:“如果把因特网和今天的道路相比,那么网格的带宽就相当于n条车道的高速公路”。[5]云计算网络系统里的计算机越多,计算速度、数据处理速度和存储能力就越强大。我国云计算涉及的各个方面已经逐步形成了相应的规范和协议,为广域范围内实现信息共建共享提供了条件。

2.云计算能轻松实现自主式或合作式学习

云计算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能轻松实现协同工作或合作学习,云计算系统内的虚拟组织之间可以通过协作共同解决某一问题。云计算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机联网,而是一个经整合的计算机资源云海,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以自己喜欢的习惯与形式访问或使用各种“云”中资源。用户不管其何时接入以及在哪里接入,只要接入了“云”中,就能够使用相同的工作环境。云计算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可以调度不同位置的众多计算机、应用程序、信息资源等,能够实现自主式或合作式学习,开展广泛的协作学习。[6]

3.云计算能轻松实现不同平台间数据的正常通信

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主要威胁正在由电脑病毒转向恶意程序及木马,云计算通过采用数据隔离、访问控制、加密传输、安全存储、剩余信息保护等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端对端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从而保障用户信息的可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云安全技术识别和查杀病毒不再仅仅依靠本地硬盘中的病毒库,整个互联网就是一个巨大的“杀毒软件”,网络使用者越多,每个使用者就越安全,因为用户群越庞大,网络覆盖面就越大,只要某个新病毒在网络一出现,就会立刻被截获并查杀。云计算提供的通信和验证协议还可以帮助你放心地与你指定的人共享数据,保证不同平台间的数据通信正常进行。

4.云计算能轻松实现服务的应需性

云计算服务的应需性体现在它以服务用户为中心,能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地生成新的教育资源,获取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按需学习。云计算将大量资源存储于“云”海之中,“云”中的资源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像水电一样使用it基础设施。[5]云计算可以通过互联、组合、协同解决用户的各种复杂问题,从而产生出具有附加值的新服务、新数据和新信息等资源来满足用户的新需求。

三、云计算如何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1.云计算能把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成“云”

云计算最大的优势在于资源的整合,可以促成异构教育资源的共存,并且无需过多改动现有数据运行平台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利用云计算把全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资源整合成“云”,各中小学可以相互共建共享对方的优质资源,实现各取所长。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云”是全国各中小学优质资源的有机会集,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础课堂“云”,开设在线必修课堂,学生可以选择授课教师和学习进度,通过与心理教师互动教学,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理论;二是专题讲座“云”,学生根据需要来选择急需的心理健康专门知识和理论,深度掌握某个方面的心理调适技能。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信息向学生推荐学习内容。这些资源“云”,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师生来说,使用设备要求也最低,只要拥有可以上网的终端设备,用户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以自己习惯的形式访问和使用资源“云”。

2.云计算能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访问安全与速度

过去各学校在资源共享时经常因为网络病毒攻击和网络拥塞而造成网上资源无法访问。云计算通过采用数据隔离、访问控制、加密传输、安全存储、剩余信息保护等技术手段,为云计算用户提供端对端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从而保障用户信息的可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用户心理健康方面的隐私保密要求较高,云计算的通信协议可以帮助你放心地与你指定的人共享数据,保证不同平台间的数据通信正常进行,为资源的日常访问和使用提供保障。云计算通过监控资源的负载情况和复制策略,按照一定的优化目标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很好地解决多个资源工作时出现的预约、协同以及调度的问题,极大提高数据访问的速度和效率。[7]

3.云计算能有效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设当中,中小学各自为战、互不相关,导致资源的重复、雷同建设,并且良莠不齐,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用率低,造成极大资源浪费。利用云计算来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可以提高优质资源利用率。云计算通过标准化协议,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各种使用者和提供者的行为进行记录,实现计费和支付功能,也可以防止优质资源被长期恶性占有。通过“云”计算的计费和支付系统,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对广为利用的优质资源提供者实行补偿或奖励,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根据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一线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特点和优势,组建不同方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发团队,对他们进行明确分工,资助到位,有利于资源建设队伍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4.云计算能实现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测量系统的共用

利用云计算的强大计算能力、超容量带宽和视频3D技术建立在线心理测量系统,并设计自动反馈体系,使得教师能够及时通过计算机的统计获得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数据统计,以此来实时评价和及时干预学生。在线心理测量系统主要有两部分子系统组成:一是普查心理测量系统,主要是每个学生必测的普查心理健康量表库(如SCL90、16pF等),这些量表用于每年或每学期学生心理问题的普查和筛选;二是特殊心理测量系统,主要是特殊心理测量量表库(如焦虑量表等),这些量表用于筛选出有某方面心理问题的学生进一步的测量,确定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心理测量的量表来自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云”系统里的心理测量资源库,它们是现存于各学校或相关机构联网计算机系统的心理测量量表,测量的结果或数据可以保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用户的档案里,作为诊断或干预的重要资料供用户随时随地调用。

5.云计算能实现“现场感”的心理健康教育互动

云计算可以为学生提供具有“沉浸感”的可视化、可交互、协同式网络互动平台,它支持跨地域、大规模、实时性、多媒体式的交互与协作。心理健康教育互动平台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文字互动平台,可以指定留言回复,还可以建设成“微博”式论坛;另一种是“现场感”的视频互动平台,是利用云计算的超容量带宽和视频3D技术建设成的视频互动平台,师生在线互动时具有“现场感”,就像沉浸在教学实景中,能实现跨时空的情感和体验的交流。[7]心理健康教育互动平台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心理急诊室,学生可以即时登录心理急诊室与心理咨询师进行视频咨询或干预;二是专家门诊,学生可以在专家门诊里预约自己喜欢的心理咨询师进行线上或当面咨询干预;三是大众讨论区,这是网上的朋辈咨询,学生之间交流与讨论可以调动起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他助—互助—自助”立体教育模式。

6.云计算能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的个性化移动教育

云计算可以构建3类教学环境[学校教学环境(SLe)、群体学习环境(CLe)、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环境(pLe)]和3类教学系统(教学信息自动传递系统、教师指导调控系统、学生自主学习系统)。[8]利用云计算多元化教学环境和系统,可以轻松搭建个性化移动教育“自助餐”系统。这种心理健康教育“自助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心理书屋,提供相关著作给学生,由其自主选择心理健康理论书籍来学习;二是心理影院,提供相关影视剧给学生自主选择观赏;三是心理游戏场,提供自主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游戏。在云计算条件下,师生随时随地可以打开手机、pDa或者笔记本电脑在线实现互动视频教学,实现个性化移动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教师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教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基于云计算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可以为全部中小学提供一个量大、质优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服务系统,可以消除“资源孤岛”和避免重复建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和专业化建设,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开放的个性化服务平台,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

[2]曾文雄.中学生“四级联动”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初探.教学与管理,2011(6).

[3]曹卫真.地方高校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探讨.电化教育研究,2007(8).

[4]聂倩.网格技术及其教育应用.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1).

[5]孙来福,王朋娇.基于网格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管理.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5).

[6]要海斌,杨威.基于网格的远程教育资源管理.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健康信息资源篇5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化网络的多元整合

1.运用信息化网络构建多媒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使用大量的文字、图表、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组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把心理课程资料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丰富的认知平台,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们主动、自觉的获取所需的知识,并促进了学生观察力、思维力更好的发展。开阔学习者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更多新事物方面起着积极作用。资源库呈现的形式丰富多彩,信息容量巨大,并且可以不断地更新与替换。学生能自由地获取各方面知识,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的渴望。这就使学生突破了原有自身体验,突破了教材、课外读本的局限,获取了更多、更优质的信息。

2.运用信息化网络开设多渠道的心理健康交流平台

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提高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是根本。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通过对案例的访问、讨论,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从中接受教育与启发。利用QQ、微信等建立讨论群,和学生交流思想,走进他们的世界,拉近距离,探讨问题。

3.运用信息化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开展和进行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师运用计算机服务器里安装的心理健康测试软件,给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并运用统计、评价、反馈等功能进行跟进教育。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积累素材,在庞大的网络交流平台上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这些都大大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化网络整合的优势

1.拥有多元的教学资源

心理健康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渠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数字化,通过网络形成教学资源库,信息技术就这样成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先进手段。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适合的时间、地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料等,学习者可以获得较充分的自由和便利,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渠道,充分实现学习的自主性。

2.拥有远程的教学方式

互动模式即教师与学生以网络进行互动交流,实现心理辅导、预防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发展的目的。交流可以QQ、微信等聊天软件,也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中设置的网络论坛(BBS)实名或匿名发表看法与意见,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也不用担心面谈的尴尬,为不愿透露身份的学生提供了心理疏导的机会。对学生而言,这种网络化交流过程更方便、更安全,故参与率很高。将信息化网络运用于心理辅导,具有明显的优势。

3.拥有优越的教学环境

信息化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极快的速度进行知识的传递,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网络平台共同构成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网络资源使教师快速、方便、高效地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所需内容,并根据教学需要自主设计、整合加工,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工具,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创设学习情境,渲染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这种优越的教学环境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带来了突破。

健康信息资源篇6

世界各国都在医改,而健康档案是重点,面对如此大跨度、多学科、多载体的海量信息,采用过去的人工纸质方式、分散保管已无法满足人们利用的要求。去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经济刺激方案中就有53页描述“健康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而《经济复苏法》则支持先期投资200亿美元发展电子健康档案。英国卫生部把卫生信息化作为医改主要内容,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并准备花26亿英镑,用10年时间培养社区全科医生,患者可以在网上自行选医院、选医生。并准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家庭医生间的病例转诊,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电子邮件网络系统。

结合我国国情来说,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可为全科医生提供病人全面的基础资料,它是全科医生全面了解患者身体及其家庭健康问题、做出正确临床决策的重要基础。传统的病历档案是以各器官系统为单元、以疾病为中心,而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全科医疗服务是连续性的,是以现代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进行临床思维,以健康问题为中心收集资料并进行诊疗的,因此,其健康档案记录的形式和内容与以往病历有所不同。完整和系统化的健康档案记录是医生本身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料。全科医疗式的健康档案记录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克服以往门诊病历过于简单、不规范、医疗及法律效力差等缺点,成为基层全科医疗服务领域内重要的医疗法律文书。健康档案记录为预防医学的实施提供资料,是评价全科医生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工具之一。通过建立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档案,能够详细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社区家庭问题和卫生资源。

数字化健康档案的特点

1 信息保存更完整。通过建立个人身份、户籍资料或医保系统相关联的iD身份识别系统,构建完整保存的健康档案。

2 健康资料更详细。传统的健康档案仅包含疾病、体检等信息,而与健康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生活环境、职业环境等,必须通过数字化健康档案多渠道采集信息才能得以完整保存。

3 通过数字化健康档案与远程会诊相结合的方式,足不出户便可得到异地专家给予的健康指导。异地专家通过网络数字化健康档案,及时了解健康信息,并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意见或会诊意见。

4 提供方便快捷的就医诊疗服务。一旦患病,患者可以授权医生通过调阅健康档案,及时了解本人的患病历程,为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提供了依据。

5 合理保护个人隐私。个人健康档案,可以自由设置对外公开的信息,档案内容只有被授权的人员才能查看,且本人可以隐藏其真实身份,仅提供健康资料,保护了个人的隐私权。

数字化健康档案的拓展性应用

建立健康数据中心,把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个人的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甚至手机移动方式联系起来,使病人能够找得到医生,医生也能够及时关注病人的健康,其基础就是要建立全面、完整、海量的健康档案数据库,有了健康信息才能提供健康服务。

数字化健康档案拓展性应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档案采集、档案管理和档案利用3个核心问题。档案采集的主要任务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馆藏历史档案进行数字化扫描或翻拍、转换,建立索引和目录,完成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二是针对现行和将来的档案,实行数字化加结构化管理,逐步实现电子病历及其他辅助系统全数字化,并遵循HL7标准(《医疗健康信息传输与交换标准》HealthLevel7),以便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进行协同调用,共享结果。档案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建立海量存储备份、灾难恢复系统和系统安全解决方案,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以保障档案资源的真实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

1 实现网络化,进行信息共享

实现以“四无”(无纸、无胶片、无线网络和无线射频识别)为特征的医院信息数字化,具体体现为:数字化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加工和存储的计算机化、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解决传统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人为错误、重复劳动、共享度低和不能被自动处理等问题,带来的利益是准确、及时、高度共享和自动化的信息处理。无线网络延展了信息获取范围,使提供“高度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成为现实。建立在数字化信息基础上的病人电子医疗记录给医疗服务提供者提供准确、及时和可靠的关于病人基本情况、检查情况、治疗情况、病程记录等全面的综合信息,使医疗服务提供者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得到正确的信息。数字化的病人医疗记录能有效地改善医疗质量,为跨学科治疗小组以及跨医疗机构的医师协作工作组的合作提供有力的工具。

2 健全数据库,实现海量信息储备,逐步形成数据仓库

健康信息资源篇7

【摘要】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煤矿基层单位员工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不断完善健康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煤矿基层单位;员工健康档案;档案信息化管理

科学且规范地记录个人的健康状况、疾病预防、健康保护以及健康治疗等方面的资料,被称为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作为一种医学资料,对个人的自我保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新时期主要的办公用具。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促使电子档案在健康档案管理中被大范围推广,健康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已成为时展潮流。

一、对健康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员工的健康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可以有效提高健康档案的利用效率。早在上个世纪末,发达国家为了符合医学发展的要求,便将微机化管理应用于医疗领域,微机化管理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帮助全体医生对员工健康水平进行整体了解。医生只有对员工的个人情况以及家庭情况进行全面且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掌握员工的健康状况,解答员工的问题,为煤矿基层单位的员工提供切实有效且质量较高的医疗服务。其次,只有维护好医患关系的连续性,才能为煤矿基层单位提供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医生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为员工提供有效且完善的健康档案可以获得员工的信任。再有,对健康档案实行微机化管理可以促进卫生的规划与发展,详细且完善的健康档案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并掌握员工的健康状况以及发病症状,有利于对员工进行疾病预防,从而减少员工的医药费用。另外,可以作为医疗教学的参考资料,健康档案中详细体现了员工的社会层面、心理层面、生物层面的问题,以此作为教学资料,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处理问题的能力。最后,全面体现了员工的健康水平与健康需求,为科研工作提供了信息资源。健康档案的全面性以及可持续性,能帮助医生对员工的健康状况进行及时且精确的管理,预见性地帮助员工进行健康保健,可以帮助员工有效预防慢性疾病,提高员工的健康水平。

二、煤矿基层单位员工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根据我国相关报道,现阶段我国煤矿基层单位已普遍建立了员工健康档案,并且大部分煤矿基层单位实现了员工健康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随着我国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很多煤矿基层单位都充分意识到了员工的健康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建立员工健康档案成为了煤矿基层为员工提供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虽然煤矿基层单位为员工积极建立健康档案,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多问题还是无法避免。

煤矿基层单位在对员工进行健康档案建立时,员工不配合,无法理解是限制建档工作的主要因素,还有,基层单位的建档人员对健康档案建立工作没有高度重视,或是不具备良好的档案建立技术,最终导致煤矿基层单位无法对员工的健康情况进行完整记录与存档。有些煤矿基层单位领导者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员工健康档案的重要性,只是针对特定员工进行健康情况建档,无法保证员工健康档案的全面性与完整性。很多煤矿基层单位的建档人员并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能力,没有了解并掌握健康档案的内容,在对员工进行健康档案记录时,依然沿用传统的记录病例的方式,将员工的病患情况作为记录要点,致使健康档案功能丧失,无法发挥其预测、预防、健康保健的作用,造成了资源浪费。

煤矿基层单位通过计算机对员工的健康档案进行信息管理,由于该电子产品的共用较少,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煤矿基层单位的各个部门都是独立对员工进行健康档案记录,无法联网,导致煤矿基层单位的员工健康管理档案不具备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煤矿基层单位对员工健康的管理工作。目前,我国煤矿基层单位并不具备较好的信息化条件,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无法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设备与信息化管理技术,并且,煤矿基层单位的员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从事信息化管理工作的人员技术能力较差,严重缺乏专业信息化管理人才。信息化管理员工健康档案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投入,并且信息化管理具有较高的维护运行成本与动态管理成本。

三、煤矿基层单位员工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展望

要想促使我国煤矿基层单位员工健康档案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员工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资金保障制度体系,并对煤矿基层单位大力宣传员工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帮助单位领导者形成正确的信息化意识,促进员工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进程。

煤矿基层单位领导要对员工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定规范标准,并在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加大信息化管理数据库的建设力度,数据库是煤矿基层单位实现员工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保障与必要前提。煤矿基层单位领导首先要对信息化管理的硬件进行强化,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引进先进的电子产品。在选购电子产品时,不能依靠主观意识,要采纳专业人员的合理建议,这样不仅可以保障该产品的实用性,还能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现象。

档案信息化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还要了解并掌握管理知识与医疗卫生知识。煤矿基层单位应该大力引进专业人才,并对其进行业务培训与综合素质培养,从而保证煤矿基层单位员工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煤矿基层单位只有对员工的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才能符合信息时展的需求,全面提高员工健康管理水平,为员工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玲,曾庆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与展望[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33).

健康信息资源篇8

一、稳步实施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按程序启动政府采购工作,组织项目实施。重点抓好省级云平台建设,为卫生计生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础公共服务技术支撑。继续推进省、市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遵循相关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建成一个,对接一个,逐步实现省、市两级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实行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备案制,出台全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省市两级数据采集和交换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确保数据与信息平台有效对接,项目建成后能够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

二、加快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为目标,推进电子病历建设和应用,建设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临床服务精细化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动态融合,以居民健康卡为纽带,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用药记录以及患者基本健康信息的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

三、全面推进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完成省级卡管平台搭建工作并实现上下对接和数据共享。制发省级居民健康卡建设实施细则等标准规范及与金融机构合作发卡用卡指导意见,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发卡用卡环境改造。各设区市至少明确2个以上县(市、区)试点发卡,并不断扩大试点数量和规模,年底前,力争全省发卡突破1000万张,各市试点县(市、区)发卡实现全覆盖。

四、进一步加快信息惠民工程建设。推广远程医疗建设,扩大远程医疗服务规模。整合现有已建的邯郸市、沧州市远程会诊系统资源,统一接入省级远程医疗平台。探索与第三方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对接服务模式,积极推进与京、津两地远程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形成覆盖京津冀的区域远程医疗平台。在全省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基础上,加快推进“健康河北”医疗惠民移动平台建设,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使优质医疗资源更加便捷高效地服务群众。各地结合本地实际,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区域双向转诊、区域临床检验、区域体检等区域化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五、加快推进“金人工程”项目。按照有关程序,继续协调做好河北省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金人工程”项目)省级立项事宜。继续推广鹿泉市计划生育网上办事大厅等业务系统。

六、开展全省网络规划与升级改造工作。结合省级云中心建设进程,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原则,规划全省卫生计生业务专用网络,统一分配网络与信息资源。制定全省网络应用管理办法,规范用网行为,努力打造一张安全、可靠、畅通、高效的人口健康信息专用网,确保数据快捷、安全交换与传输。整合委机关局域网络,强化管理。

七、不断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及各业务应用系统数据安全管理,注重保护患者隐私,规范系统内部及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机制。各地要按照卫生行业重要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要求,组织辖区内机构开展医疗卫生单位重要信息系统备案和测评工作,全省医疗卫生机构要在2015年12月30日前完成。继续规范和推广电子认证服务在全省卫生计生行业应用。强化网络安全宣传与培训,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健康信息资源篇9

关键词:健康传播;新媒体;行为实践

从非语言传播到语言传播,从官方传播到民间传播,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我国的健康传播在逐渐走向大众化、人性化。2003年的非典疫情给国人敲响了警钟,使人们认识到健康传播的重要性。后来,随着“非典”、禽流感、口蹄疫、以及有毒奶粉、食品安全等事件的发生,使我国对重大疾病与健康问题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不断深入。

由20世纪初广泛传播的感染性、传染性疾病向20世纪末的行为性疾病转变。这些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我国目前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肿瘤、心脏病、脑血管意外都与行为因素密切相关。以此为契机,健康传播在内容上正在实现从“提供生物医学知识”到“促进行为改变”的重要转变,行为与生活方式指导成为健康传播的重要信息内容。而这一传播信息的转变,对传播的途径、方式等产生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在这一转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新媒体时代健康信息的裂变式传播

据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2年12月,中国网民人群已经达到5.64亿规模,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社会化媒体人群所占国内网民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web2.0时代所催生出的社会化媒体,表达形式与平台极为丰富,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这就毋庸置疑为传统健康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在社交媒体平台,如新浪微博,以减肥、美容、健康生活等为用户名的用户占很大比例,且很大一部分的用户达到几十万的粉丝数量,相当于一个小型的传播媒介,一条条有关健康行为、疾病预防的140字以内的博文都会达到较高的转发量,使得健康信息在社交媒体这个平台上得以裂变式有效传播,几何式增长,更多的受众会接触到健康的行为信息,为行为方式的转变打下基础。

2双向传播、即时反馈、个性化、分众化服务成为可能

对“健康传播”一种较为通行的定义是: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这一社会学研究视野和倾向的定义,更加关注个人、健康、社会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使健康传播更加注重个人健康需求、更加以人性化的方式进行传播成为可能。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民众对信息的获取更加方便、快捷,受众越来越希望被个体化对待,而新媒体平台的即时反馈成为健康传播者分众传播的依据。同时,健康传播重在为有需求的受众进行服务,新媒体为精准、方便的服务提供了合适的平台,使“一对一”式的健康资讯传递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大众传播有了人际传播的优点,一问一答、相互交流,将明显改善传播的效果,特别是对特殊分群受众的特殊行为改变,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web2.0开放时代任何公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递、者,使公民个人能够通过网络媒体和移动新媒体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使健康传播的信息来源多渠道化、信息互动更即时,极大促进了促进健康信息的流动以及健康传播内容的丰富。手机报的温馨提示和越来越成熟的移动app更为健康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方便。在我国,人们历来对身体的亚健康状态缺乏重视,加上目前难以有效解决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大家已经习惯了“生病才就医的”的生活方式,而利用此类便携式的手机应用程序时时刻刻对人们的健康状况作出预警并提出适当建议,使个人能够及时得知自身健康的在威胁,并积极参与应用所建议的健康方案,继而采取行动来加强自身健康状况。与此同时,受众信息接收的主动性也大大加强。传统的大众传媒由于有着特定的播出时间,受众必须遵照传播者的安排、定时守候才能接收到资讯。而互联网的非同步性使得受众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合适的时间收听、收看资讯内容。尤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转发、共享健康信息的用户都是真正有需求的受众,他们会认真读取信息、接受信息并根据信息提供的建议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大大增强。

3信源、信息的改变有助于健康行为的实践

健康传播的重点是通过健康信息的传递,达到劝服人们改变不健康行为,继而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是一种劝服行为。1981年,传播学者麦奎尔完整地阐发了他的传播劝服矩阵,提出影响传效果的自变量,包括信源、信息、信道、信宿和目标五个主要要素。麦奎尔特别强调,劝服研究的重点是“谁”在传递信息?由此可见,信源作为整个突发事件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对其传播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霍夫兰等人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的是,他们提出了“可信性效果”的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新媒体时代,信源是匿名和多样化的,零技术、零成本,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低,言论表达自由,使得社会化传播平台的信源具有平民性和普遍性。参与者都是具有相同背景相同观念的普通平民,信息的接受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在传播背景上具有极高的相似性,甚至有些信息传递者还会现身说法进行健康交流,信源与信宿的相似性使信源可信度大大提高,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更是没有任何的抵触心理,进而会成为新的信息源将信息进一步扩大。大众媒介的意见领袖也是一个可信度极高的信息来源,在新媒体上体现为拥有众多粉丝人数的大号,如新浪微博的微博大号及加V用户的信息无疑会增强信息的可信度。信息形态的变化也是传播效果得以有效实现的重要因素,诉诸理性和诉诸情感的信息的传播效果的差别就会很大,新媒体平台的健康信息传播更加注重应用人性化、口语化的接近性较强的语言,区别于传统健康信息的生硬描述,更易被受众接受和消化。

4结语

新媒体为健康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健康领域充斥了太多的虚假、杂乱信息。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复杂的传播环境使健康传播信息的选择更加困难,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导致的“亚健康”等健康烦恼,又加大了人们对健康信息的需求,因此,无论是健康传播者,还是需要接收健康知识的普通受众,都应该加强自身健康素养,以应对网络上的杂乱信息,促进健康信息的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汤浩.论健康传播中的传媒角色[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4.

[2]张自力.健康传播与社会[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3]王迪.健康传播研究回顾与前瞻[J].国外社会科学,2006(5):49.

[4]祖光怀.健康传播过程的传播情境与情境传播[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8(14):66.

健康信息资源篇10

关键词:信息化健康体检支持作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59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80-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健康意识明显加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们对健康体检的需求迅速增长,各类体检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与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并列为三大基础资源之一。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在各行业生存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1]。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全过程支持健康体检工作,实施有效管理,使体检流程更加科学化,人性化,提高体检效率,并为他们提供满意服务,是管理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随着体检业务的发展,面对庞大而复杂的数据量,实施信息化战略,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法。

1互联网技术对健康体检的支持作用

互联网是宣传健康体检,传播健康文化的重要手段,是网民与体检机构建立联系的重要纽带。客户可以通过网上报名,在网上选购和定制体检套餐,把个人信息和体检需求提交到体检中心,从而完成体检基础信息的采集。体检中心根据业务情况,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电话等形式通知受检者体检时间、体检要求、注意事项和流程等。体检结果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查询和打印,也可以通过手机彩信把体检结果提供给客户,让受检者在家中就能获得体检结果。

2计算机对健康档案管理的支持作用

传统的体检报告由各科打印后送到体检中心进行分类、粘贴、做总检结论,然后登记、发放,流程复杂,操作繁琐,不仅工作量大,还容易发生错误,效率低下。手工管理档案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采用计算机管理体检档案,以电子化的形式更加完整、准确、规范地保存个人体检资料,通过年度体检累积和健康咨询、上门随访、电话访问等形式,更新档案内容,形成连续的个人健康档案数据库,使档案管理更加高效,更加容易查阅,更加容易统计与分析。

3计算机分析模型对疾病研究的支持作用

计算机管理不仅能对健康资料进行查询与统计,更重要的是通计算机信息系统能收集疾病信息,发现疾病的线索。健康体检数据积累着丰富、全面、连续的人群健康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按照一定的数据分析模型对健康体检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建立健康预警系统、个人健康信息动态分析系统等,医生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全面了解受检者身体的发展变化情况,便于专家及时做出科学的保健方案,对正确诊治也是非常重要的。

4信息化对提高服务质量的支持作用

健康体检信息化,把工作流程建立在信息系统上,改变和优化现有的工作流程,解决以往工作量大,任务重,容易出错等弊端,把人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通过计算机网络,把体检项目的结果上传到服务器上,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掌握体检项目的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通过电脑打印体检报告,更加规范整洁,克服以往手工书写,不易辨认的弊端;计算机可以永久保存体检信息,方便体检机构各种形式的回访和健康建议,体现人文关怀。信息系统的应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5信息化对知识积累与数据共享的支持作用

通过计算机收集国内外专家对疾病诊治的最新成果和医疗技术发展的前沿技术,以及新的诊断和检验标准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库,方便各科室的查阅和使用。实施信息化还有利于系统集成和共享,解决信息孤岛现象,通过统一标准,实现检验管理系统、医学影像管理系统和健康体检管理系统的有机集成。通过提供数据接口,使健康体检数据被有效共享,提高数据的使用率,和使用范围,最大程度地利用体检数据样本,方便其他机构数据挖掘和利用,为疾病的诊治和科研带来便利。

6信息技术对自动化体检的支持作用

当今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使健康体检在流程上已经实现自动化,使体检过程像工厂流水线一样流畅、高效。体检人员在自动导检系统的导引下逐项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及时汇集到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所有的检查项目一旦检查完毕,总检医生就能形成体检综述和建议并可以立即打印出一份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的体检报告。体检业务达到了全自动化程度,受检人员流动更加合理化、有序化,缩短了形成报告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受检人员的等待时间。

7信息化对健康管理的支持作用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2]健康体检为健康管理提供准确的健康信息,健康管理离不开健康体检,健康管理与健康体检是相互促进的。信息化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收集个的健康信息和生活习惯调查,健康体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物联网技术也是一种重要方法。在我国,具备便携移动的新型医疗终端信息化产品,其检测功能、准确性以及伴随的低成本医疗保健服务,已能达到进入家庭并普及使用的水平。通过开发生物感受器(传感器)与移动终端相连接,就能实时监测人体的生理指标,并通过物联网上传到远端云平台,收集统计人体生理的各项参数并作出分析和评估,对个人健康信息及时反馈,提供针对性强、成本低的健康改善方案和途径,为医患交流提供交互平台,从而实现个人健康管理。

8结语

信息化促进了体检中心的发展,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和规范体检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群众满意度大大提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