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幼儿园中班教育观察笔记十篇幼儿园中班教育观察笔记十篇

幼儿园中班教育观察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9:35

幼儿园中班教育观察笔记篇1

【关键词】日常生活;活动规则;幼儿园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17(2013)12-0025-04

【作者简介】陈世联(1968-),男,重庆潼南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硕导,硕士,重庆市幼儿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张小翠(1986-),女,重庆潼南人,重庆市渝北区木耳镇政府宣传干事,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班级规则是幼儿园社会规范教育的核心内容,渗透在幼儿园班级活动中的各个方面。在已有研究中,有研究者从基本道德规范、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群体活动规范、人际交往规范等几方面研究学前儿童社会规范[1],有研究者从不变的规则、适应性的规则和临时的规则来研究儿童规则教育[2],也有研究者从合群性规范、道德规范、制度规范与谨慎性规范来实施研究[3]。还有研究者从学习规则、生活规则、公共规则、交往规则以及安全规则来研究幼儿园班级规则[4]。本研究从幼儿教师制定与提出的班级规则入手,探讨幼儿教师制定的班级规则内容有哪些,幼儿教师对幼儿执行这些规则所采取的教育行为与要求程度如何,以及幼儿教师应该怎么制定班级规则与怎么要求幼儿执行这些规则。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事件取样观察研究法,研究者在一个月时段内在两所幼儿园中随机选择大、中、小班各一个班,借助事先准备好的观察记录表,见表1(见下页),实地观察与记录进入观察者视野与听力范围内的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向幼儿提出的规则要求,在观察者视野与听力范围之外的则忽略不计,幼儿在活动中自发提出的规则亦忽略不计。

对观察记录的原始素材,分别对规则内容与生成、教师行为、要求程度与幼儿遵守情况进行编码处理,最后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规则内容

1.日常生活活动中幼儿教师提出的规则类别及其内容

通过对采集到的412条规则归类处理后发现,幼儿教师提出的规则内容集中体现在4个大类24个小类之中,见表2(见下页)。

2.日常生活活动规则在各年龄班的分布情况

从表3(见下页)看出,日常生活规则在不同年龄班之间的分布基本平衡,小班(35.92%)、中班(30.10%)、大班(33.98%)。从日常生活规则在各个领域的分布比例来看,公共规则领域(38.5%)和生活规则领域(25.97%)占的比例最大,而交往规则(16.75%)和道德规则(18.93%)相对较少,说明幼儿教师在制定日常生活规则时最注重的是维持整个班级和集体的公共秩序,同时也很注重对幼儿生活习惯的规范。

具体到每个领域的规则来看,公共规则在各个年龄班间的分布比较均匀;生活规则则随着年龄增加呈明显递减的趋势;交往规则所占比例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增长,说明年龄越大的幼儿,教师越注重对他们交往行为的规范;而道德规则在各个年龄班间的分布比较平衡。

3.日常生活活动规则在各个活动环节的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规则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的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进餐(29.37%)、活动转换(24.51%)、游戏(15.05%)、午睡(9.95%)、入园(8.01%)、早操(6.80%)和离园(6.31%)。进餐、活动转化和游戏环节是幼儿参与人数最多、行为表现差异最大和违规行为发生频率较高的环节,所以成为了幼儿教师规则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日常生活活动规则教育的方法

1.幼儿教师对幼儿规则遵守所采取的行为

从表4可以看出,第一,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活

动中对幼儿遵守情况采取的行为主要是表扬(346次)、批评(312次),采取漠视行为的较少(42次)。对幼儿遵守规则毫不吝惜使用了表扬与鼓励行为,对幼儿违反规则则使用了批评甚至是训斥、隔离等惩罚行为;第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教师采取表扬手段的频率在逐渐减少,而采取批评行为的次数有较明显的增加;第三,提醒行为主要是在小班采用,对中班和大班幼儿使用较少;第四,对漠视行为的使用,幼儿教师一般比较慎重,对小班幼儿采用次数为0次,对中班(10次)和大班(32次)的使用次数也比较有限。

2.教师对幼儿执行规则的要求程度

从表5可以看出,首先,幼儿教师对幼儿执行规则的要求程度都是以要求幼儿必须遵守为主,比例高达75.97%;其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教师要求必须遵守的频率略有降低,小班(83.11%)最高,中班(73.39%)次之,大班为(70.71%);第三,幼儿教师要求规则为必须遵守在各个领域分布较为平衡,其中交往规则(78.26%)最高,接下来依次是公共规则(76.58%)、生活规则(74.77%)和道德规则(74.36%)。

3.日常生活活动中规则的生成方式

从表6可以看出:幼儿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活动中实施班级规则教育时独益性规则(77.91%)所占比例远大于兼益性规则(22.09%)的比例。多采用先在性规则(74.03%),使用后起性规则(25.97%)较少。专制性规则比例(80.58%),远远高于授权性规则比例(19.42%)。幼儿教师在90.05%的情况下采用命令性规则,而采用提倡性规则的比例仅为9.95%。

四、问题与讨论

通过对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活动规则的具体内容、类型以及要求程度等的分析,可以发现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管理轻发展

规则教育中交往规则和道德规则出现的总频数占总数的1/3左右,而生活规则、公共规则分别占总数的25.97%和38.35%。诚然,幼儿园是幼儿的生活共同体,幼儿们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公共规则、生活规则,幼儿园这个生活共同体才能得以正常维持,而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也就是说个人是在社会中,为了社会,也必须藉助社会才得以生存。[5]因此幼儿必须学会与人、与物交往,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幼儿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需要学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个幼儿因争抢玩具或者别的事情争吵起来或者打起来,教师们通常会不问原因地“让两个幼儿相互抱抱,原谅对方”这样过于简单的处理。

(二)重约束轻自由

从数据分析来看,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规则教育对幼儿的进餐、活动转换环节的约束性要求过多,忽视了幼儿的自由发展。在进餐环节教师提出的规则占总数的29.37%,活动转换环节的规则比例为24.51%,而本应该属于规则教育重要环节的游戏活动才占到总数的15%。并且在进餐环节和活动转换环节,教师以专制、命令提出规则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环节。特别是在进餐活动中,教师为了方便管理和统一收拾碗筷,对幼儿进餐的要求就是“安静,没有声音,手扶着碗大口大口地吃”。在这样一例看似普通平常的对幼儿进餐的要求中,我们看到,教师并没有根据每个幼儿的特殊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而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导致了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压抑氛围,本来属于幼儿自由舒展的活动环节,却被教师们的各种规则所禁锢,幼儿自由的天性遭到打压。

(三)重灌输轻效率

幼儿教师如何以多元的视角生成有效的班级规则?一些研究者提出:广泛生成兼益性规则,及时生成后发性规则,灵活生成授权性规则及民主生成提倡性规则。[6]但在笔者观察中发现,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为便于管理提出过多的独益性规则

在笔者的观察记录中,兼益性规则所占的比重不到总数的四分之一,而多于四分之三的规则是独益性规则,这表明幼儿园教师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则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规则的管理功能,从方便管理者的角度提出各种规则并施加给幼儿,很少从兼顾制定者与遵循者双方利益的角度,在尊崇儿童天性与自由的基础上考虑规则的内容,忽视了规则教育的育人功能。

2.先在性规则多于后起性规则

在对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观察中笔者常常发现,无论什么活动,教师都会在活动前安排半分钟到一分钟或更长的时间来讲解活动规则。

一般在活动转换之前,教师都会不厌其烦地把规则先交代几遍,但是结果却与教师的愿望背道而驰,经常有幼儿违反教师要求导致教师暴跳如雷,似乎教师之前强调的规则对幼儿不起作用。而后起性规则幼儿往往更容易接受。例如在户外活动时,两个幼儿由于都想使用秋千而争吵起来,这时教师也观察到了矛盾的发展,但是此时教师不必及时介入,可以静观事态的发展,如果幼儿能很快地协调好这个矛盾,那说明幼儿在活动中已经将“在玩游戏时不能抢玩具,要分享”这条规则内化;如果幼儿们不能协调而越吵越激烈导致活动无法正常展开,那么教师就可以适当地介入,首先让幼儿反省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这样的结果的坏处,怎么样才能使活动继续,继而引出“在玩游戏时不能抢玩具,要分享”这条活动规则。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时应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如对儿童进行正面的诱导、启发等,将其与“自然后果律”相结合,取长补短,从而实现最优化的规则教育效果。

3.命令性规则多于提倡性规则

在笔者所观察到的幼儿园实际的规则教育过程中,命令性规则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提倡性规则。幼儿园规则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幼儿与教师的和谐互动的过程,双方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但是笔者所观察到的幼儿园规则教育的过程却表现出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幼儿的绝对服从。在一个案例中,因为“只能接小半杯水”这条规则的制约,所以舟舟被迫忍到下课才能喝水,即使口干舌燥也必须等到教师下达下课可以喝水的命令。从本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是无论在什么情景中,无论是什么规则,只要是教师下达的命令,幼儿就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与服从,而幼儿的服从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教师权威的膨胀与幼儿权利的剥夺。

4.专制性规则多于授权性规则

专制性规则和授权性规则是以规则对行为者的态度而划分的,专制性规则是由教师决定幼儿做或者不做某事的规则,而授权性规则则是教师让幼儿自己决定做或者不做某事,怎么做某事,在幼儿自己决定做某事的过程中,体现幼儿的意愿和能动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儿童中心”的思想。在笔者的观察中发现,幼儿似乎没有享受到自己自主的权利,也很少听到教师说:“你可以干什么”“你可以选择怎么做”之类的话语,幼儿的自主决定权直接被教师剥夺了。

5.规则教育中教师行为简单、粗暴

幼儿园班级生活是有组织性的群体生活,需要一定的纪律来约束,因为幼儿阶段规则意识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很多时候需要通过他律的方式来约束其遵守规则和秩序,所以,他律式的方式对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规则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观察中笔者深有体会的是:大多数的教师以维持整个班级秩序为最终目的,过度使用批评、训斥、隔离这一类纪律约束式手段,从而忽略了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幼儿的自然天性。常常可以听到教师对幼儿大声的训斥“不能抢玩具”“损坏东西要赔”“不要把木马骑歪了”“小朋友必须喝完自己杯子里的豆浆”等。在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中,惩罚的价值在于使幼儿清楚地区分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当违规行为在真实的班级活动中发生时,惩罚的价值在于从团体中排除违规者,可以防止其他幼儿模仿违规者的行为。

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处理好班级规则与幼儿需要之间的关系,满足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往、生活、游戏活动,但是又不能对幼儿的自由发展设置过多的限制。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认识与体验到规则给自己的活动带来了方便和乐趣,觉得这些规则是对自己有用的,那么自然就会将规则看作是自己的内部需要,与此同时幼儿内心的规则意识就形成了。[7]在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中,规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应当做规则的主人,而不能成为规则的奴隶。教师在规则生成与执行的过程中要不断调整与改进,做到“有规则而不唯规则”,才能真正达到规则“广教化,甘内化,正人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2.

[2]莫秀峰.试论规则的类型与儿童的规则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7,(01):22-24.

[3]裘指挥.早期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合理性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9.

[4]陈世联.对幼儿园班级规则的记录与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40-44.

[5]转引自: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3.

[6]马兰,等.偶然事件及幼儿园班级规则的生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06):35-37.

幼儿园中班教育观察笔记篇2

首先,我们组织教师进行《指南》培训,转变教师的观念。为确保培训质量,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邀请经验丰富的培训机构专家来园指导,并组织教师去其他实验园现场观摩学习,进行参与式的培训,加速了教师对《指南》的认识和理解,目前我园教师在实施《指南》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教师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

一、从班级空间的布局,看教师行为的转变

我们走进幼儿园班级,通常我们看到座位的安排都在教室中间,整个活动室布局给人感觉是框架式的,幼儿被束缚在固定的区域,没有自由的空间。我园教师凭着对《指南》的理解,大胆尝试,打破了六组格局,合理划分区域,用柜子把各区域隔开,形成不同的区域,将桌子放进区域,幼儿坐在区域里活动。然后在区域中开展各种活动,在教室的中间保留一块集体学习区,如果集体教学需要,可以把幼儿聚集到集体学习区来开展如讲故事、唱歌等活动。将区域和集体活动相结合。这样的尝试,首先方便幼儿收放材料,其次幼儿在区域内活动,有归属感,并大大减少了活动时的相互干预,提高了活动的质量,充分满足了幼儿活动对空间的需要。尽量把有限的空间变得更加开放,空间利用更加合理,幼儿在各个区域中的活动更加自主,学习更加愉悦,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二、从班级环境的创设,看教师行为的转变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潜力行为就是适应能力,环境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幼儿园的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以前走进我们的教室,我们不难看到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挂在墙上,主题墙上也大多是我们教师的手笔,看上去美观,却没能体现出环境的教育价值和功能性。而现在你走进我们的教室,首先在环境创设的高度上有了很大变化,主题墙的高度是适合幼儿可以参与的,幼儿不再需要抬头看环境,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幼儿参与的足迹,看到了幼儿的成长轨迹,老师只是为幼儿提供一个框架、一个背景,幼儿成了环境的主人,充分体现了环境在幼儿园的作用。

三、从活动的组织形式,看教师行为的转变

幼儿园的活动形式有集体教育活动、小组教学活动、个别活动。《指南》实施前,我们走进班级看到班级多数是以集体教学为主,小组活动只是在区域游戏延伸可以看到。而现在我们的教师在《指南》的引领下,首先在活动前学会分析了课程,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首先对本年级的课程进行研究,讨论哪些活动需要集体教学?哪些活动可以采取小组教学?教师的课程观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的教师通过对课程的分析和整合,把教学活动自然地融入区域活动,幼儿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探索、协作的机会,更加便于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和观察,操作性更强,从而大大提高了幼儿活动的效率。

四、从区域游戏的开展,看教师行为的转变

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过去,我们走进每个班,区域的设置无外乎角色区、认知区、建构区、美术区、阅读区等,但是几乎每个班都有娃娃家、小医院、理发店、美食街……走进每个班感觉差不多,这些都是幼儿喜欢玩的游戏还是教师设定的游戏?教师通过对《指南》的理解,如今,走进我们的班级,从入区卡的设计、游戏规则的制定、材料的投放都是来自幼儿自己的创意,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1)优化了幼儿入区的形式。入区卡:小班入区卡采用了套圈,并按颜色分类,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圈,简单易行;中班幼儿入区卡采用名片形式;大班幼儿自己自制入区卡。(2)优化了游戏规则。小班以图画为主;中班幼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大班幼儿以文字形式。(3)优化了游戏材料。小班以成品、辅助材料为主;中班以半成品为主;大班以废旧物品为主;目前教师游戏的开展。(4)优化了游戏指导。教师知道了从观察和分析幼儿游戏行为入手,才能获得介入和指导游戏的依据,并通过参与游戏间接指导。教师要把握时机,参与游戏。(5)优化了游戏的评价机制。游戏评价是区域游戏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开展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幼儿分享成功的快乐,也为下一次的活动提出新要求。

五、从观察幼儿的角度,看教师行为的转变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仅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还要有一颗会观察的心。很多幼儿园都会让教师写幼儿观察记录,教师也不例外,起初在没有进行《指南》培训前,教师一直把幼儿观察记录当作一个任务来完成,为了观察而观察,这些观察记录大多数是我们教师的语言,并没有记录幼儿的真实行为。学习了《指南》,我们更加明确了观察的重要性,明白了观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明白了什么是观察。观察是通过教师的感官知觉了解儿童的历程,是教师针对某一名或一群儿童的行为采取包括看、听、思考等方式收集儿童资料的过程,是教师用“心”感受和体会儿童的行为背后的“真相”。为什么要观察?观察幼儿就是让我们尽可能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感知世界,用孩子的语言表达世界。如何观察幼儿?首先确定观察的目的、对象和内容。其次,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然后学会观察记录与分析。最后进行反思与调整教育活动。教师懂得了观察幼儿的重要性,从开始的为了观察而观察,成为自发性的主动观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观察能力及研究水平,从而促进了幼儿发展。

六、从幼儿一日生活,看教师行为的转变

“把《指南》的实施融入一日生活”是追求幼儿园教育的自然与无痕,让幼儿园教育与生活实现一体化。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十六个环节,再也不是独立的,它们相互渗透,每一个生活环节都隐含着教育的契机。如,入园离园涉及健康领域;餐点、饮水、如厕、盥洗等生活环节涵盖了健康领域、语言领域以及社会领域等,总之,教师不再认为教育只是在课堂上,生活即教育,教育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幼儿园中班教育观察笔记篇3

本学期本班幼儿32名,旧生30名,新生2名,这2名新生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需慢慢适应,对幼儿的生活习惯、活动常规还需培养。本学期将继续巩固对班级常规的管理工作,围绕环境、生活、学习、观察四个有序,培养幼儿良好常规,形成本班的良好风气。本着对孩子负责、对家长负责,踏踏实实做好每项工作,做好每一天。 

一、

班级教学计划 

1、

本学期我园的重点是“创建省一级幼儿园”,我班将根据幼儿园的评估标准,进行环境材料的提供,主题方面的探究,学科教学的深入,用评估的标准严把好保教质量关。 

2、

针对我园经过十年的风雨历程,本学期将进行“十年园庆”的庆典活动:文艺节目展示、美术展示、家长制作展示、主题研究展示等系列活动,尽力让每个幼儿与家庭都能参与展示活动,向家长、同行、社会宣传,展示我们十年的办园成果。 

3、

本学期继续根据幼儿的意愿进行主题活动,并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为下一步的活动提供依据。在活动准备时力求充分,在活动进行时力求使用多种表征手段,在活动反思时针对幼儿活动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改掉以前只注重结果的作法。 

4、

结构教学与主题教学相结合来进行。继续对音乐活动进行探索,力争用多种元素来表现音乐;体能活动中,加强与体育教师的配合、辅导工作;语言活动中,丰富幼儿的文学欣赏、词汇量以及口语表达能力;英语活动中,两位教师在配班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同时每天对幼儿进行复习。 

5、

加强对幼儿的观察、记录、整理、评价、分析工作,提高随时记录的意识,并根据幼儿的发展对幼儿进行正确的评估,依据多元智慧理论,找出幼儿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设计适宜本班幼儿的发展检核表,为幼儿以后的个别教育提供依据。 

 二、

各月工作重点 

二、三

月份:组织编排早操;“三八”以年级为单位举行“我爱妈妈”亲子活动;组织幼儿春游;建立班级有序的生活;各班环境布置观摩、研讨;学习省一级幼儿园的评估指标。 

四月份:举行“国际象棋月”系列竞赛活动;早操表演;检查各班环境。 

五月份:庆“五一”亲子环保小制作比赛;接待省一级幼儿园的评估;“幼儿园十周年园庆”庆祝系列活动;交流各班的观察记录。 

六月份:“幼儿园十周年园庆”庆祝系列活动;主题探究活动经验交流;教师经验论文交流。 

七月份:教师教学计划和教育笔记、幼儿个人档案的评比;整理班级物品;班务工作总结。 

三、

卫生保健工作 

a)

保育员的配班工作:有意识的提高自己对幼儿的观察、指导能力,在每天上午有针对性的对一个区域进行指导、观察、记录工作。 

b)

继续在平常活动中对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培养。 

c)

保育教师利用中午时间,根据主题制作玩教具,同时对幼儿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记录。 

d)

保育教师坚持做好日常清洁工作、消毒工作,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e)

加强幼儿安全教育和教师的责任心,避免发生任何事故。 

四、

家长工作 

1、

学期初,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我们工作的建议以及幼儿的情况,需要进行个别教育我们将加强交流、沟通。在学期中、学期末,我们还会发放家园联系表,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表现,了解家长对我们工作的看法。 

2、

开学初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班务工作计划,取得家长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以后的收集主题材料、各种调查问卷的系列工作打好基础。 

3、

坚持每月及时更换“家长园地”,以及每月的家长开放日活动,继续开展家长助教工作。 

4、

继续对新生家访、旧生约访,平时电话联系,动员家长积极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5 、

要求家长配合教师,在家对幼儿严格要求,鼓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五、

工作人员的配合 

 a)

三位教师以本园“建构学习型组织”为目标,读书学习——交流互动——反思成长,在探索中享受快乐,在反思中寻求发展,促进我们内在的工作、学习动机,促进我们自我的提升和事业的发展。 

 b)

明确岗位职责,以幼儿的利益优先考虑工作,在工作中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团结合作。 

 c)

坚持以良好的师德对待幼儿和家长。教师互相监督,不允许有违反师德的事情发生。 

幼儿园中班教育观察笔记篇4

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党中央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指出,强国必先强教!为落实中央部署,国务院于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为推动学前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意见》提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意见》还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幼儿教师队伍,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1]在2012年省教育工作会上,副省长黄彦蓉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着力加强学生能力建设,加快培养一大批实用性技能人才。[2]著名教育家韦钰指出,“为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内容、方法、体系,探索新教学模式;把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努力占领制高点。”[3]作为教育技术教师,笔者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成长”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理想效果。

2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能体系

2011年12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标准》提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突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并对幼儿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要具有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游戏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儿童激励与评价等专业能力。”[4]在《标准》引领下,我校根据幼儿园用人标准,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培养能胜任一线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拟定了《隆昌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目标及考核标准》。

3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现状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源复杂,有初中、高中、职校毕业学生,也有打工青年;在4000余名学生中,有藏、回、彝、羌、汉等七个民族。她们大多来自偏远农村,学习成绩与习惯均较差,多数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还达不到初中毕业水平,学习理论知识兴趣普遍不高。就技能而言,以舞蹈为例,多数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舞蹈,更谈不上有好功底;以普通话为例,很多学生都使用方言,根本没有说普通话的意识,更谈不上有较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学生在三五年内达到“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及考核标准”,成为合格幼儿教师,时间紧,难度大。面对在完成“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及考核标准”中的难题,作为教育技术教师,我充分利用教育技术资源,积极配合其它教师,在学生技能培养中,通过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加速了学生技能成长,顺利达到《隆昌幼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及考核标准》要求。

4实施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

4.1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专业技能课学习效率

依托学校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技能训练提供示范资源。现代教心学理论告诉我们,技能形成分定向、模仿、整合、熟练四阶段;而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5]我校各班人数都在70以上,技能训练课指导难度大。像舞蹈课,上课时后排学生不易看清教师示范,且课堂训练时间不能满足学生要求。试想对于技能训练,如果连示范都看不清,学生怎么练习呢?没有正确练习,又怎能形成规范技能呢?面对困难,我充分利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如舞蹈教室安装的集电脑、电视和电子白板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学一体机、影碟机和无线扩音机等,再通过校园电视网、互联网,将教学资料输送到每个显示终端。学生可通过一体机收看或下载资料,并可根据需要,自主调整播放。学生通过近距反复观看教学资料,并在视频引领下模仿练习,达到整合、熟练的目标。这既减轻了教师反复示范的压力,又满足了学生可视性学习要求,且时间安排更灵活,加速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

4.2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综合技能

为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学校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技能竞赛,笔者充分利用教育技术资源和手段来促进活动成功开展,为提升学生技能起到积极作用。

4.2.1建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生社团,提高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笔者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对培养学生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笔者先后指导学生创建计算机协会、舞台音响灯光兴趣协会、摄影协会、校园电视台等社团。在活动中,笔者加强指导,学生积极性高,通过活动提高了技能。如摄影协会、舞台音响灯光兴趣协会、计算机协会的学生,在每年30余场演出中,在笔者指导下制作LeD展示图,并负责摄影、摄像、操作音响灯光等;在班级主题教育活动中,笔者指导学生根据需要,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在校园新闻播报中,笔者指导学生采访、摄像、编辑、制作。学生通过活动,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升华了思想境界,又提高了技能,真是一举两得。

4.2.2教学资源数字化,为学生技能培养提供最佳支持

我校电教中心设施齐全,有电子阅览室、网络室、多功能教学一体机、校园网络等。为充分利用上述资源,我将中心资源数字化,并传到校园网上,学生不出教室就能通过一体机登录校园网或因特网,能方便地查阅、下载资料。起到了开阔视野、提高自学能力、促进专业技能发展的作用。

4.2.3用摄像机记录学生活动,通过回放促进反思,缩短学生技能培养周期

在技能竞赛活动中,充分发挥摄像机记录功能,为学生技能学习提供反思性素材。通过观看录像,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和他人成功的细节,也可发现自己和他人不足的地方,教师还可通过录像进行点评,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如年级说课、试讲、舞蹈、演讲等比赛,笔者都利用摄像机将比赛实况摄制下来,并通过班级回放、校园电视台全校直播等手段,再现活动场景。既让参赛学生受益,也可让其它年级学生观看学习,让更多学生加速专业技能成长。

4.3探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技能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获得教育实践技能的途径是个人对复杂教学过程的认识和处理,只靠被动的理论学习是难以奏效的,只有在具体实践中,学生才能有效将各种专业技能熟练应用,并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综合能力。

4.3.1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供教育示范资源,丰富学生观摩学习内容

在培养学生教育实践技能过程中,学生普遍对枯燥的教法理论不感兴趣。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利用教育技术中心信息搜集平台,搜集全国各地幼儿园优质课、示范课教学录像,并根据教师需要整理成若干专题,由教法教师结合教法理论,指导学生观摩。学生通过系统观摩,形成大量感性经验,再加上教师分析指导,学生快速获得了开展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因我校多数学生将到县、镇、农村幼儿园工作,为加深对农村幼儿教育的了解,笔者还到乡镇幼儿园去收集幼儿园教育教学资料,将其中优秀教育教学活动摄制成光碟,组织学生观摩,让学生熟悉农村幼儿教育现状。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城市、农村幼儿园教育差距,有针对性加强技能学习。

4.3.2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录制学生模拟教学,提供反思性素材

模拟课堂教学实践是师范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教法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创造性,自行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方案,并进行模拟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模拟课堂上,学生作为施教者,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实施于实践,培养学生活动组织能力,其它同学既是学生的扮演者,又是课堂教学的观摩者、评价者。[6]因班额大,教法教师分身乏术,指导无法到位。为解决这问题,我们采用分组进行模拟课堂教学的方法。通过应用教育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了班额大、指导不到位的难题。具体如下:

第一,全程录制模拟教学,提供反思、点评、评判的一手资料。试讲组每名学生均选择一个课题,进入微格教室模拟教学,全程摄制。课后,由组长组织授课学生在内的全体组员观摩、评课,分析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之后,学生再次进行教学设计、授课、摄制、观摩、评课。最后,每组评出优胜者,由教法教师观看每组优胜者模拟教学录像,并通过全班点评、指导学生总结反思,达到提高全班学生模拟教学能力的目标。

第二,收集整理学生优秀模拟教学、专业老师点评资料,为教育中心提供丰富资源。组织各学科模拟教学比赛,指导学生将模拟教学实况、名师点评等现场摄录下来,制成光碟,由教育技术中心保存,既可以成本价复制给需要的师生,又可作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教材。通过大量模拟课堂教学实践,学生的语言表达、板书、美术、弹唱、舞蹈、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技能得到全面提高。

4.3.3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记载学生在幼儿园实习教育教学的历程,为学生综合技能全面考核提供依据

教育实习是校内教育的延伸和继续,是培养师范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培养师范生工作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师范生科学系统掌握教师职业技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7]为加速提高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在实习中,笔者注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学生实习质量,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利用现代媒体协助观察记录儿童。实习中,实习生要注意观察、了解儿童。为更好克服实习生在与儿童交流过程中,儿童因种种原因产生戒备心理而影响交流效果,笔者要求学生在与儿童交流过程中,尽量利用手机、相机、摄像机等媒体记录儿童活动,从多个角度对儿童进行观察,以深入儿童内心世界,掌握儿童个性心理。

第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笔者要求学生在教学设计中,尽量通过网络等查找资料,补充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尽量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将学生实习资料数字化。笔者要求学生将教学设计方案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传回学校,以备教法教师检查指导。要求学生将实习汇报课、公开课摄制下来,并将录像交回学校,由教法教师结合录像和实习单位评价,完成实习成绩考核。

第四,利用QQ等加强远程指导,提高实习质量。笔者要求每个班成立QQ群,成员包括学生、教法教师、班主任等。要求学生定期将观察笔记、教案、课件、教学反思等上传群中,教师既可利用QQ群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又可通过QQ交流平台对学生进行远程指导,加速了学生成长。

幼儿园中班教育观察笔记篇5

【关键词】健康活动;现代信息技术;多种感官;效果比较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目前幼儿园对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视,其教育手段亦多样化,但幼儿园的健康领域中的安全教育内容大多仍采用图片等静止画面,很难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幼儿学习后印象不深,主要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性要求使用更多流动性强的教具。于是,结合安全主题教育——大班健康《烫烫小魔鬼》活动,笔者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三个班级的大班幼儿进行了安全主题教育,并对其教育效果进行比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教育实验法。

1.实验教案设计

设计关于生活中烫的东西和相关烫伤措施的活动实施教案,教具分别使用流动画面和静止图片。第一次教学实验,将生活中烫的东西以静止画面的形式展现,烫伤措施口头传授。第二次教学实验,生活中烫的东西仍以静止画面的形式展现,烫伤措施做成Flash流动画面,并配以说唱儿歌帮助幼儿记忆。第三次教学实验,将生活中烫的东西与如何防治相结合制作成Flash小游戏,让幼儿边玩边学,烫伤措施做成Flash流动画面,并配以说唱儿歌帮助幼儿记忆。

2.实验计划的实施

①时间、地点、班级:张家港市鹿苑幼儿园大(2)班、大(3)班、大(4)班。②每班进行一次教学活动,相同内容、相同教师、不同教具。观察幼儿的学习效果。

3.有关参与实验教师与测查内容

考虑到控制外部的客观因素,三个班均由笔者指教。活动前由本人随机抽取班级内10人,在幼儿身上贴好数字,配班教师观察记录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如:幼儿兴趣、参与性和注意力、思维能力等等。活动结束后由笔者进行测查,记录幼儿的记忆力情况。

三、效果分析

1.三次教学实验活动中幼儿注意力集中情况的比较

在三次不同教具使用的教学实验过程中,笔者在不同的环节中采用流动画面,所带来的课堂现况也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一次教学实验,笔者采用了传统教法,将生活中烫的东西以静止画面的形式展现,烫伤措施口头传授。幼儿在活动中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只有一些平时自控能力很强的幼儿能够从头至尾跟随笔者学习,但在活动结束时也显得很是疲累;第二次教学实验,笔者做了略微调整,生活中烫的东西仍以静止画面的形式展现,烫伤措施做成Flash流动画面,并配以说唱儿歌帮助幼儿记忆。活动的前半部分幼儿注意力比较集中,后半部分在幼儿略显疲惫之时,笔者用了流动画面及比较有节奏的说唱教学,在课堂现场笔者就觉得学习气氛要比第一次好得多;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改进,进行了第三次教学实验,将生活中烫的东西与如何防治相结合制作成Flash小游戏,让幼儿边玩边学,烫伤措施做成Flash流动画面,并配以说唱儿歌帮助幼儿记忆。活动中的幼儿上课思维及注意力较集中,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比较敏感,无明显开小差现象。

笔者发现,适时、适量、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帮助突破教学难度,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发挥了儿童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教师发挥课堂应变能力,有助于儿童对教学内容的感受和理解,从而激发了儿童学习的火花。儿童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利用富于动态、伴随音响效果的多媒体课件,一下子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把静的学习内容化为动的,把无色的变为有色的,把无声变为有声的,这样,既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又激起了幼儿的好奇心,激发起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三次教学实验活动中幼儿记忆力集中情况的比较

我们不难发现,流动画面与静止画面在教学活动中影响幼儿记忆力集中情况与其在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力集中情况程度密切相关。幼儿的回忆效果与此幼儿在活动中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成正比。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集中程度较好的、明显分散次数较少的、连续集中时间较长的幼儿,其回忆效果也较好。

实验证明,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着的客观事物,更容易成为幼儿的知觉对象,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应多使用流动画面,且流动画面的图案要具体形象或夸张,颜色鲜艳、动感强、贴近幼儿的生活,增加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此外,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整合还有很多益处:1.扩充信息,使幼儿开阔视野。2.激发兴趣,丰富幼儿认知。3.创设情景,拓展情感深度,提高教学实效性。

幼儿园中班教育观察笔记篇6

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大致需要经历“原经验——新设计——新行为”几个步骤,其中每一步都要经历“活动设计——实践——研讨——反思——调整”的过程。

课例研究是以团队形式开展的研究,特别强调团队成员的共同发展:第一,课例研究团队成员都是研究主体,既是研究者、观察者、评议者,也是被研究者、被观察者、被评议者。第二,课例研究团队的所有成员要全程参与。第三,课例研究团队成员间要相互协作、支持,以获得共同发展。

我们的改变

自2008年至今,我园已经开展了四轮课例研究,从中我们主要实现了两个转化。

从理念到行为课例研究的落脚点是促进所有幼儿的发展,为了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实践中,我们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开始,我们在小班开展有关“促进小班幼儿对图形认识的有效策略”的课例研究,比较关注教师制定的教学活动目标以及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宜等问题,而没有关注幼儿的发展。后来,经过专家指点,我们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接着,我们在中班开展了有关“帮助中班幼儿建构数量守恒概念的教学策略”的课例研究,经过几轮的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我们看到活动中幼儿很有兴趣地操作着材料,以为教师的教学水平大有进步,但是专家却认为幼儿的操作是毫无意义的。虽然幼儿手里都有材料,也都在“高兴地”“操作”着,可是幼儿只是按教师事先设定的步骤和方法在操作,并没有与操作材料积极互动。这样的操作是不可能促进幼儿发展的。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地关注幼儿,掌握观察、了解幼儿的方法。因此,我们随后在大班进行了有关“大班幼儿学习测量的有效策略”的课例研究,有意识地探索了观察、了解幼儿的方法,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经过几轮课例研究,教师们终于树立了一切以幼儿发展为出发点的观念,并能将它落实到行为中。正如教师们在笔记中写的:“通过课例研究,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思考‘这个活动涉及哪些内容’,而会思考‘孩子将从这些活动中学到什么’。”“幼儿操作的真正意义是与材料积极互动,之前教师带着幼儿按教师的方式操作,幼儿自愿表达的机会少,也就是说材料限制了幼儿思考,教师语言限制了幼儿思考,操作方式限制了幼儿思考。整个活动中,虽然表面看上去幼儿理解了,但那不是幼儿的理解,而是教师的理解,所以没有达到促进幼儿成长的目的,没有体现幼儿的主动学习。”

从模仿到创新我们最初是在专家帮助下研究的,主要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和行为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幼儿园教育对象和教育情境的特殊性,应用在中小学的“课堂观察技术”不太适用于幼儿园的活动观察。由此引发了我们的第三轮课例研究,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记录”。课例研究小组成员自主设计了观察记录表,一起分析这些观察记录表的优势和不足,再据此进行数次调整,设计出了幼儿园活动观察记录套表,其中包括“了解活动中幼儿的具体情况的记录表(幼儿使用)”“师幼互动情况记录表(开放式记录表)”“幼儿操作观察记录表(半开放式记录表)”“活动后的统计表(封闭式记录表)”等。教师可以利用记录表中的信息进行总结归纳,对幼儿实际状况作出判断,以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的经验

经过反思和总结,我们认为在开展课例研究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统一思想认识课例研究要求教师围绕课例进行合作探究,一起讨论怎样设计、组织好教学活动,展开平等“对话”,人人有话说,有问题谈,并从中吸取好的意见和创意。只有思想认识上统一,才能带来行动上的一致。

找准问题找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课例研究的起点和取得实效的基础。首先,问题决定了对课例的选择,决定了研究思路,决定了研究中的评价活动。正如一位教师在笔记中所写的那样:“课例研究不要虚构,不要想当然,不要空谈大道理,而要切实解决教学中真实而具体的问题,要切合实际,有可操作性。”

那么怎样才能找准问题呢?在开展小班幼儿“认识正方形”的课例研究时,我们最初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活动设计得生动有趣,帮助幼儿感受并了解正方形的特点。但是第一次实施活动后,专家向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在操作环节,有多少幼儿操作对了?有多少幼儿操作错了?都是谁?第一次操作错误的幼儿在第二次操作时是否正确?幼儿在小组观察、辨别环节中是否说了他们拿错的原因?在后面的再区分环节中,教师是否继续关注了这些幼儿?他们是否已学会区分了呢?”专家的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确实,只有真正关注和了解全体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才能解决促进幼儿发展的问题。由此我们把要解决的问题调整为“如何实现对活动中每个幼儿学习实效性的关注和检测”。

幼儿园中班教育观察笔记篇7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班本课程班本课程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不仅能丰富教育教学的方法、形式和手段,而且能拓宽教育的空间,对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明确规定幼儿是发展中的主体,幼儿的活动是主动活动。

就如何做到以幼儿为主体,优化班本课程,笔者结合班本课程《小蜗牛大秘密》,从五个方面阐述班本课程中以幼儿为主体的重要性,凸显班本课程“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1注意孩子兴趣,深挖有效资源

案例:连着下了几天雨,大户外时间孩子们忙碌的从沙池中挖沟、通渠、筛沙,突然几个小朋友发现了几只蜗牛的空壳,顿时吵嚷声此起彼伏,看到孩子们玩蜗牛壳的疯狂和乱糟糟、一片狼藉的沙池,笔者并没有阻止。

分析:教师注意孩子到对蜗牛感兴趣,这是一种丰富的课程资源,幼儿直接的微观环境中,是最近距离的,最感性的,因而,这种课程资源往往有很大的活动生成空间。“为什么沙池里会有蜗牛壳?”“它应该在哪里生活?”这些课程资源赋予了课程更广阔更深远的内涵,能使幼儿获得更全面的经验。其实,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幼儿园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2识别孩子需要,联合家庭力量

案例:当天晚上,为了满足幼儿探究蜗牛的兴趣,笔者给幼儿布置了一个任务:和父母去寻找蜗牛。并注意观察:你在哪里找到的蜗牛?在干什么?是怎么爬的?在孩子们的感染下,孩子的爸妈都非常支持“找蜗牛”的活动,带着孩子一起到菜地、泥土里寻找蜗牛,还用文字或画画的形式进行了记录。

分析:事实上,在躁乱期过去之后,孩子们很快就会进入探索期,探索将带给他们更多的经验。教师的识别与回应孩子的行为,是对幼儿学习兴趣和发展的进一步支持与提升。由于孩子正处于中班,对蜗牛还没有全面的认识,教师就孩子对蜗牛的好奇,正确引导幼儿主动观察、反复思考问题。案例中教师联合家长力量,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甚至发展。

3呼应孩子需要,引发共生智慧

案例:第二天,孩子们把抓到的蜗牛和记录表带到了学校,教室里传出了叽叽喳喳、快乐的声音。“我的蜗牛比你的大!”“我用吸管碰他的一个触角,这个触角就会收回去。”“这个是什么东西,白白黏黏的,好恶心。”这一天各个区域、各个时间段里,全班的孩子都在观察蜗牛,讨论蜗牛,痴迷于蜗牛。

分析:应该来说,教师给予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尽情的去观察、去探索、去讨论。陶行知先生在具体教学别强调“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充分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活动中,幼儿围绕“找蜗牛”进行寻找和发现,并通过与教师、家长、同伴的交流和互动来感知;然后,在幼儿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的记录。在师幼、亲子、幼幼的多维互动中,孩子们分享着共生的智慧、体会着发现的乐趣。

4持续呼应孩子,整合已有经验

案例:趁这个机会,表扬了孩子。对蜗牛的外形、行走方式、食物、用途等进行了提问,关于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根据孩子们的回答,以及在实物、交流课件中找到蜗牛的小秘密。

分析:教师采用鼓励、赞许的语言、神态回应幼儿,使幼儿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对当前活动更感兴趣,更有探究的动力。这是对孩子的学习的一种持续呼应。同时,教师调动自身已有实践经验以及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相关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孩子在活动中观察到了蜗牛的外形特征、行走特点以及食物爱好,但是孩子对蜗牛还没有系统的认识,教师基于这些观察,根据孩子在交流探索蜗牛过程中的个性化表现,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通过集体活动提供了回应的策略,整合孩子经验,使孩子形成有关“蜗牛”整体经验。

5创设自主环境,灵活拓展学习

案例:课后,铭铭说:“其实蜗牛是个坏蛋,老是吃蔬菜和嫩叶。”边上的孩子也开始议论了起来:“我也觉得蜗牛很坏”“虽然坏,但是我喜欢,它长很可爱呀”听着孩子的讨论,我说:“蜗牛是害虫,但它对药物学家来说是宝贝呢……”铭铭说:“原来这样。”接下来,孩子们制作了很多东西:一只只可爱的蜗牛出现在白纸上、沙画中;用百宝箱里的各式材料制作了一只只有个性的蜗牛。笔者将这些作品照片直观展示在墙上。一段时间后,孩子提出“在自然角里养蜗牛”,于是,笔者在网络中搜索了饲养蜗牛的视频,并在自然角中挪出了一块空地。

幼儿园中班教育观察笔记篇8

一、建章立制,实现规范化管理

在教育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园办理了非企业法人登记、组织机构代码,明确了保障教职工待遇的具体做法,与教职工签定了责任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完善了办理五险一金的相关手续,于2012年2月底为全园教师交纳了保险费用,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教师的问题,减少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以便他们能全心投入到幼儿教育工作中。

如何让师生吃饱吃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学前教育科的帮助下,我园得到了实验幼儿园的大力支持,每周五县实验幼儿园都会把经过合理搭配的带量食谱转发到我园,保健教师还为我园教师做合理膳食的培训,为今后科学安排幼儿的膳食提供保障。同时,我们还实行师幼分餐制度,即为教师制定单独的食谱,确保幼儿和教师都能合理膳食。此外,我园还成立了“幼儿膳食委员会”,各班选一名家长参与到幼儿食谱的制定中,定期召开膳食会议,家长的参与对我园的伙食质量起到了监督作用。师幼膳食问题的解决,拉近了教师、幼儿及家长之间的距离,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帮助。有了广泛的支持和鼓励,我们再制定出适合本园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出台为幼儿园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搭建平台,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1.开展多形式的培训评比活动

首先,针对新教师,我园制订了集体培训计划:一是上岗前培训,学习幼儿一日的生活常规及带配班一日工作细则,熟悉工作内容;二是观摩学习,定期观摩指导,使教师掌握专业技能,较快胜任工作;三是学期教学展示,通过观摩展示、自评及互评等环节,逐渐提高教师选择和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其次,为了提高全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他们进行“音、艺、语”的过关培训,帮助每位教师掌握唱歌、跳舞、声情并貌讲故事等技能,在期末时举行比赛,为教师提供展现实力的舞台。再次,我们还开展了“自制桌面玩具、教玩具、体育器械”的评比活动,在评比活动的鼓舞下,教师带领学生制作玩具、编排舞蹈,教师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的热情也被调动了起来,全园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2.通过观察记录积累教学经验

观察记录是对教师教育实践过程的回顾,为此,我们选择和确立的观察记录力求做到确实能解决教师的困惑,准确分析记录,引起教师深入地思考,帮助他们举一反三,引发实践尝试。教师在相互研讨中,既了解了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又掌握了观察记录撰写的方法,使自身的技能在积极的研讨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3.创新评价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以往我们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仅仅局限在对一日工作中的工作纪律的抽查和学期末的评议等方面,此种评价不能起到时刻监督和促进的作用,限制了教师自身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促进教师发展,我园以《连云港市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实施细则》为标准。细致地评估班级一日活动质量,制订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及细则,细化了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的要求和标准,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实施,我们发现,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了,实践能力增强了,对主题的评析水平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也增加了。

三、争创省优,打造更高教育品牌

为了推动我园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还在硬件设施、幼儿管理理念等方面下大功夫。第一,我园加大了硬件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园条件。本学期初园内投入资金30万余元对园舍进行重新粉刷,增添现代教学设施,为每个班级配备了电脑和投影仪,铺设了近千平方米的塑胶场地,添置了玩水池、独木桥等玩具,购买绘本图书2000余册。第二,我园的理念是尊重幼儿。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我国为幼儿设置了各类区角,各班还备有皮球、沙包、跳绳等体育游戏器材,充分保证幼儿每日3小时的游戏活动时间,倡导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第三,我园严格按照《连云港市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实施细则》中的要求,对保教、保育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确保幼儿活动的安全有序开展。

幼儿园中班教育观察笔记篇9

1研究的对象及其品行分析

班级40名幼儿,最小的出生于2009年5月,最大的出生于2008年6月。其中男幼儿和女幼儿各占20名。这些孩子大多非常聪明,活泼,喜欢说、喜欢玩。因为父母年轻或是工作繁忙,大部分孩子是由爷爷、奶奶抚养。老年人的“隔代溺爱”导致了他们只关心幼儿的身体健康,忽视了孩子的心里发展。很多幼儿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固执、骄横、自私、不善与人用言语进行沟通等状况。在课堂上,孩子没有一点学习的兴趣和遵守纪律的意识;在生活中,完全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王子”。而且因为家人的宠爱,幼儿在园不能接受一丁点的挫折和批评,让老师很难开展教育工作。

2研究的思路

从贴近和关注个体的品德发展出发,收集各种生活中的典型、棘手案例,以“国学”经典内容为切入点,构建出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特征,并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教育内容。

研究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生活化的实践途径,从关注幼儿个体品行发展来体现教育的实践性。

3研究的目标

学期初,根据幼儿园的课题研究方案,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国学启蒙教育计划”,通过“礼仪国学”、“音乐国学”、“故事国学”三个方面来开展。每个小方面实施时间为一个月,从而达到以下的目标:

通过语言、故事、音乐、游戏等各种方式让幼儿学习简单的礼貌用语,懂得做一个讲礼仪的孩子。

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对孩子进行语言、逻辑思维的训练和艺术方面的熏陶。

理解一些简单的国学经典内容,感受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古人的高尚情操。

4研究的方法

资料收集法:将平时的“个案观察”、反思笔记和原始资料、照片等做好详细的收集和记录,并有意识的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方便书写论文时进行数据引用。

阅读书籍和网络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收集获得强有力的理论支持;通过上网查资料,和其他人分享、研讨达到沟通认识,分析提高的目的。

个案观察法:注重很长一段时间对某一个幼儿的观察、指导,并详细记录观察内容和结果,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意见,根据家长需要和幼儿实际分析确定实施进度,及时调整实施方法或步骤,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反思总结法:坚持边探索、边研究、边反思、边总结、边引导等过程性研究,及时形成阶段性小结。

5采取的措施

加强理论学习,促进教学理念的提升。购买并阅读各种国学书籍,研究国学中关于“品行”教育的相关内容,积极参加幼儿园举办的“国学讲座”,定时书写国学经验文章。

优化教学内容。在最后一个月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笔者在分析班级幼儿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需要,将“礼仪国学”重新安排进去,从“冬天不怕冷”和“我长大了”两个方面开展课题研究,促进幼儿良好品行的发展。

和从事相关职业的家长沟通、交流,互相研究学习,取得家长在“国学促品行”教育方面的一致性,并定时向全班家长汇报幼儿的品行发展情况,制定个别、特殊的幼儿家长进行交流。

通过区角活动中的角色表演游戏。巩固幼儿学得的礼仪知识,设计有关的生活情景,让幼儿感受到品行与生活密切相连。

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反思。一年来,我们小班教研组对课题的研究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们利用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时间,共同探讨“国学促品行”生活化的问题,以及如何用各种形式让小班幼儿对枯燥的国学内容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学习。

6取得的成效

全体幼儿能够做到早上入园和晚上离园和老师、同伴打招呼,听大人的话。学会了许多常用的礼貌用语,并能在生活中适时的运用。

大部分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的能力,对学习充满兴趣,形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和纪律意识。

在和同伴相处时能做到有礼貌,学会了谦让和道歉;对于大人知道了“感恩”,并且没有刚入园时的蛮横不讲理和固执了。

7反思与不足

过程性资料保留的不够完善。一年来,老师的精力都放在了课堂教学上,做了很多工作,但对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不太及时。特别是录像照片等电子资料还是个空白。

对课题的理解有偏差。因为自身文化修养和教学理念的欠缺对本课题研究不够深入,有时只是蜻蜓点水式,有时又出现思路、理解有偏差,导致钻进一个“死胡同”,很久才走出来。

8下学期研究计划

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针对以上课题研究的一些现状,笔者暂时提出了下期本班课题研究的大致设想:

班级三位老师开展阅读国学书籍的活动,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

在网络上研究到的幼儿国学书籍《孔子伴我度童年》,里面有大量的有关礼仪国学的儿歌、歌曲、童话剧、诗歌,其形式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我们将以这个为主要内容,开展“国学促品行”教育实践研究。

在平行班级中积极开展“同课异构式”教学,促进小班组每个老师思想深层次的转变,变被动为主动,让课题研究处于蓬勃向上的局面。

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形式,重新组织“主题活动”与“国学启蒙教育”的结构网络,提高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幼儿园中班教育观察笔记篇10

背景介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发展适宜性,开展主动性学习”。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北京东四五条幼儿园開展以投放低结构区域材料为媒介,以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目标的园本教研。在近一年的研究中,教师们用照片和视频,记录幼儿与低结构材料的互动过程。通过教研活动,教师们对低结构材料的特点烂熟于心。一次次分析、研讨,从思想上教师们认识到,低结构材料给幼儿带来更大的自主空间,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从行为上,教师仍然不自觉地“指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投放意图进行操作,限制幼儿主动发展。这种现象在各个班级都能看到,只是表现程度略有不同。

笔者知道从行动上改变已有的习惯,需要一个过程。身为教研组织者,笔者想在教研中,引领教师自己发现问题,调动教师研究的主动性,使教师自觉自愿进行调整,进而推动研究的进程。怎样设计教研活动,才能实现这个目的呢?

抓住问题——推动教师自主研究

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学前研修部的彭老师,在教研展示活动前来到幼儿园,和笔者一起走进幼儿游戏现场,了解不同年龄班幼儿的游戏情况。通过当天的观察,彭老师与笔者一致认为,教师对低结构材料的理解与实际运用存在差距,水平参差不齐。她请笔者和业务园长一起,根据看到的幼儿表现进行分析。彭老师首先提出:“中班幼儿在教师提供的圆形底盘里,按照颜色一圈一圈的码瓶盖,是孩子自发的操作吗?有没有教师的暗示?”彭老师发现的问题,正是笔者上次教研活动中,问这位教师的问题。因为笔者也有同感!但中班老师说,这是孩子自己想的操作方式。一名幼儿每天都来玩这个游戏,其他的幼儿都在模仿。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笔者多次来到她们班。据笔者观察,凡是来这个区的幼儿,都在用相同的玩法进行操作。看来,中班老师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在与彭老师进行细致的交流后,大家一起聚焦开放教研要解决的问题,即引导教师意识到材料投放中的观念问题——“放手”才能让幼儿获得更大的自主空间,幼儿才能自主游戏。进一步引导教师从关注材料本身的功能向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转变。在彭老师和业务园长的帮助下,笔者试着写出开放教研的大环节,并按照目标制定详细计划。

三个人“研”教研活动设计,让笔者对“教研活动要研究教师的困惑问题”这句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分析教师的困惑问题不仅在教研专题确定之时,更要落实在逐次教研活动之中。有些问题老师们已经意识到,但不知怎么解决;有些问题老师自身还没有察觉,就需要我们帮助老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研究教师的困惑问题,是尊重教师在园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教研组织者应当以教师困惑为教研切入点,让一个阶段的园本教研专题和逐次教研活动主题相通,具体剖析问题的症结。因此,组织者要找准切入点,才能帮助教师从现象看观念,从转变观念再到转变行为,打开通往落脚点的大门。经过三个人的“研”,笔者对教研活动引领教师自己发现问题,调动教师“研”的主动性有了一些信心。

数字说话——推动教师自主研究

表格设计意图各班低结构区,从投放都经历了红红火火的初级阶段,而到了学期中却大相径庭,一些班级似乎遇到瓶颈。如:幼儿对教师提供的材料一连几天无人问津,看似游戏兴趣不高。老师也在想:怎么调整材料使幼儿爱玩呢?有的班级,幼儿对同一个材料玩法完全一样。老师也在纠结:我投放的低结构材料,孩子这么玩有发展吗?更多的老师对投放材料的目标怎么实现产生疑问。从这些问题不难看出,教师不断反思调整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赋予材料更多的教育功能,而不是满足幼儿的需要。为了帮助老师发现观念上的问题,笔者收集了近期各班幼儿游戏状况的数据和照片,希望能利用表格的方式,让教师发现教研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发展,但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却忽略幼儿本身的游戏需要。所以教师看不到玩法数量的增加,一些所谓的多种玩法是教师赋予材料的,而不是幼儿自主探究出来的。

表格一:

增加动态数字业务园长看了笔者设计的表格之后,提出建议——用数字说话。我看着表头思考,多种玩法大家都提供了照片;呈现数字是参与人数和不同玩法的数量统计。教师通过观察表格能看到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玩法不同,引发教师对游戏结果的关注。要关注游戏过程,就要在参与人数的数字上做文章。笔者想,幼儿参与人数从开始投放材料到现在是富于变化的,呈现一组动态数字是不是能看出幼儿对材料的兴趣保持度,进而引发教师关注幼儿的游戏需要呢?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笔者请教师们填写重点区域幼儿人数的变化。这样,表格中每位教师提供的材料后面,就多了一组这样的数字10——6——3——0。

引发“研”的热情教师填好后,我和业务园长再次审视表格的设计和传达的信息。一组组变化的数字很有说服力,透过数字,教师能看出各班幼儿截然不同的变化。相信教师在解读表格的过程中,能在交流、思考中读懂动态数字的含义。开放教研时,笔者会引领大家共同分析:为什么有些班级开展的游戏,能引发幼儿不断探索,参与人数不断增加;而有些班级的游戏教师一再推动,还是不能吸引幼儿,出现玩不起来的现象。增加动态数字可以从观念入手,引导教师从关注“物”(材料)转变成关注“人”(幼儿)。

表格的使用让每位教师的研究情况明晰具体地展示出来。听了业务园长的建议,笔者对表格的设计更加满意。动态数字准确呈现了人数变化趋势,让人一目了然。由此可见,如果教研组织者想引导教师主动发现问题,那么呈现问题的方式一定要直观,呈现的内容一定要客观。把这样的工具引入教研,才能点燃教师“研”的热情,推动教师自主研究,最终实现教研“落地”。

环节设计——推动教师自主研究

调整计划随着开放教研的临近,笔者设计出完整的计划,发到彭老师的邮箱。教研内容分成五部分:

一是进一步理解低结构材料的定义特点。

二是出示数字表格,了解教师的研究进程,关注幼儿游戏需要。

三是教师自选材料,体验自主空间。

四是高老师用ppt分享“管子”游戏的研究过程及带给她的思考。

五是教師提出遇到的问题,集体研讨寻找解决办法。

彭老师看了笔者的计划之后,和笔者交流了她的想法。她认为第一个环节老师们都已经朗朗上口,是不是可以省略。第三个环节的价值是什么,这样的设计能不能实现预设的目标。同时,她给笔者提出中肯的修改建议。计划调整为三部分:

一是高老师用ppt分享“管子”游戏的研究过程及带给她的思考。

二是出示数字表格,了解教师的研究进程,关注幼儿游戏需要。

三是教师提出遇到的问题,集体研讨寻找解决办法。

彭老师还反复提醒笔者,要根据本次教研的目标设计活动环节,目标要拆分后落实在每个环节中,教研才能“落地”,才能有效推动教师自主研究。

解读计划对于彭老师的建议,笔者还是有点一知半解,对照目标和两份计划反复看,也觉得自己安排的内容确实有点多。于是,笔者就试着用彭老师调整的计划,自己按照顺序进行演练。笔者一边组织自己的语言,一边设想教师可能出现的种种表现,居然顺顺利利地过了一遍。之前,用自己设计的流程,笔者一直没想明白,在老师体验活动后怎么引出高老师的分享会比较自然。

看到差距,笔者彻底放弃了自己的版本,拿着彭老师调整的计划认真解读。首先,高老师分享的是:老师不“教”玩法,幼儿表现反而能带给教师无限惊喜。其他教师看到幼儿表现,能开阔眼界,打开新的认知通道。然后,教师对照数字表格能看出,并不是每个班级的幼儿都有精彩的表现。差异显而易见,每位教师都会想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引发教师“研”的动力。最后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现场求助,帮助教师解决实践困惑。这样的设计一气呵成,环环相扣,让笔者对开放教研信心倍增。

检验计划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前来观摩的老师陆续就坐,笔者也按照之前准备好的内容,有条不紊地开始组织活动。在场的老师们看到高老师讲解的“管子”游戏,不时传来惊讶、感叹或是笑声。现场没有一个人交头接耳,大家专心致志地聆听这十分钟的精彩分享。唯有笔者在观察教师的反应,捕捉她们的各种表情。在热烈的掌声中,高雅老师结束了分享。老师们一个个赞不绝口,一位老师只是羡慕她的低结构材料“管子”选得好,还没有意识到她更关注幼儿的需要。显然,第一个环节教师已经进入主动参与的状态。

笔者对高雅老师的分享做了简单小结,特别顺畅地引出数字表格。笔者逐一介绍表格内容,请老师们到前面随意看看大家的研究情况。站在表格前,老师们自由结伴,大部分在翻看多种玩法的照片。过了一会儿,教师开始轻声交流。又过了一会儿,老师们交流的声音越来越大。看到老师们交流的欲望如此强烈,笔者特意延长了教师与教研伙伴自由交流,充分对话的时间。回到自己的座位,笔者请教师说说从表格发现了什么,大家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显然,第二个环节激发了教师主动交流的愿望。

笔者还没说出第三个环节的内容,一位年轻的老师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激动地说:“是我限制了孩子,他们才不爱玩我提供的纸牌。”在大家自发的交流中,水到渠成地进入第三个环节。教师在笔者的引领下,回顾幼儿的表现和自身的行为。笔者认真倾听记录的同时追问教师,接下来准备怎么做?此时,尽管在说自身问题,教师的表情都很自然,态度没有丝毫的抗拒,气氛一反常态地轻松。教师的思维也格外活跃。最后,在第一个环节认为高老师材料选得好的那位老师,主动谈参加教研的体会。从她的发言能够听出,她已经意识到教师不自觉的行为,会限制幼儿的游戏。她会在今后的活动中多看、少说。显然,第三个环节引发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强化了“研”的动力。

一个半小时的教研结束了,整个过程我没有感觉特别用力地去“引”,各个环节的衔接自然顺畅,一气呵成。接下来的学区研讨活动中,笔者迫不及待地把第一次体验到的这种感觉,告诉彭老师和前来观摩的业务园长们。大家对这次教研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