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化学实验细节易错点十篇高中化学实验细节易错点十篇

高中化学实验细节易错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0:06

高中化学实验细节易错点篇1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241-02

分析化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分析化学实验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基本操作、实验技能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等。定量分析是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其中对“量”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有严格要求。只有掌握了“量”的概念,才能真正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才能正确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从而实施正确的实验操作,减少误差,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1]。

一、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量”的概念的重要性及错误认识

在学习分析化学课程之前,一般已先行修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由于这些课程的特点,学生们普遍形成比较粗的“量”的概念,对于分析化学中“量”的概念往往认识不够,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

一般而言,通过实验前的预习及教师课堂上的讲解,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及步骤。但也有一些学生在实验中的每一步都细致入微,称量质量必用分析天平,量取体积必用移液管,导致实验时间拖得很长;也有个别学生则相反,缺乏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只求实验结果,实验过程敷衍了事,实验步骤能省就省,能略则略,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以上两种情况都是学生没能正确理解和掌握“量”的概念所导致。

因此,必须在分析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中逐步纠正学生的“量”的错误观念,让学生慢慢感受、逐渐领会分析化学中的“量”的概念。

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量”的概念的培养

(一)注重“细”的教学,做到该细则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

分析实验中的很多操作会直接决定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必须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充分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将“量”的“细”的概念渗透到实验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忽略或错误的实验操作所产生的误差都会产生叠加效应,并传递至下一步,继而严重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度。这可以从天平的称量练习、滴定管的润洗和使用、移液管与容量瓶的使用等基本操作来进行培养[2]。

在天平的递减称量练习时,我们通常会先提问几个问题:如何将样品从称量瓶中倒出?应该用瓶盖敲击称量瓶的哪个部位?能否直接用手拿瓶盖?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哪怕一个错误的操作,都有可能导致样品洒落,从而造成称量结果的不准确。在滴定管的使用中,我们通常会给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要润洗?如果不把尖端的气泡排出会有什么影响?是不是每一次滴定都要把溶液装至零刻度?接近滴定终点时,一滴变色与半滴变色对结果的影响有多大?能不能计算出大致误差?学生们通过思考这些问题,会在实验过程中格外注意这些细节,从而养成严肃认真的操作习惯。在容量瓶的使用中也涉及很多细节问题。如在定量转移溶液的操作中,针对学生难以掌握甚至容易忽视的一些细节操作,我们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定量转移?使用玻棒的目的是什么?在进行引流时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这些问题不但使学生明白“定量转移”的含义,还能使学生自觉重视所涉及到的细节操作。此外,在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加水至容积约2/3时,倒转混匀,这样做正确吗?混匀时,两手如何正确规范操作容量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在使用容量瓶时会格外注意那些易忽略的细节操作。在移液管的使用中,我们提出下列问题:如何润洗?吸液时管尖插入液面太浅或太深会有什么影响?放液时管尖悬空还是轻靠器壁?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移液管。

因此,只有使学生懂得“细节决定成败”,实验中的细节操作不是可有可无,它们都关乎“量”,错误的细节操作会产生误差,并传递到下一步操作,产生叠加效应,甚至造成错误的结果。“该细则细”是实验教学的一部分,是分析化学中理解“量”的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做好“粗”的教学,做到该粗就粗,提高实验操作效率

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老师经常强调细节操作,可能会使学生产生一个错误印象,认为分析实验的所有操作都要“细”,配制溶液必用容量瓶和移液管,称量试剂必用分析天平,这显然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因此,很多学生选择仪器时会不知所措,胡乱选用。

首先,仪器的选用要与方法的准确度相对应。一般定量分析法的相对误差为0.1%-0.2%。台秤可称量至0.1g,万分之一的分析天平能称量至0.0001g。学生通过计算相对误差,了解到:称量的质量很小时,比如0.2g,就必须使用分析天平才能满足误差要求,如用台秤称量,误差就很大,无法达到要求;如果称量200g,那么台秤就可满足称量误差要求了。在量取溶液时,对于量筒、移液管与容量瓶的选用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一些辅助试剂的配制与使用,通常准确度要求不高,用台秤与量筒即可满足要求。

高中化学实验细节易错点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定义教学知识归纳实验探究

高效课堂是在课堂一定的时间内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高效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共同的理念,是教师的一种价值追求。提高化学课堂效率是化学老师在教学中必须思考、关注的目标。

高中化学的学习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质的跨越,多数学生仍沉浸在初中简单的传授式教学和一题多练的学习模式中,而高中知识量大且学习时间有限,因此,高中老师更注重课堂时间的高效利用性。这使得高一新生不能及时适应、消化新知识,造成部分高一新生成绩直线下降,出现心理障碍。这需要高中老师和学生都有一个知识调整的过程,现就我在高一任教两年的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

高一学生进入校园首先要适应的校园环境,并与新同学交流。只有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已经融入到新的大家庭中,才可以让学生更易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用更多的精力去克服高中知识量多,知识接受时间有限的困难。这不仅是班主任的工作,所有科任老师也应注意对学生的心理做出调整。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高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老师可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并能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比如在高一氧化还原的理论教学中,学生可提出一些问题:

(1)什么物质之间可以发生此反应?

(2)生活中削皮的苹果很快变色,钢铁生锈是否都属于此反应?

(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的物质都会变得不利于生活啊?

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积极肯定,并对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更能理解知识的奥秘,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只有通过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将课堂转化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模式,才能让学生更易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三、注重细节教学、定义教学

老师在教学中往往是注重重点知识理解而不断地灌输各种题型,却忘记学生对最基本知识定义的掌握,学生做题时往往是因对那些最基础定义未明确而做错。因此教师可停下讲来,仔细分析学生中的共性问题,抓住细节。学生同样对自己的错题要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改错。

如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中,教师一般是介绍正确的操作,有时学生没有搞清楚,出现阴阳极接反的现象。其实,将反接的现象记录下来,可以很好地充当教学素材,作为教师理论解释的依据。一旦反接,铁丝作为阳极会迅速地腐蚀,U形管出现浅绿色的絮状物,所以将错就错,由此加深学生的理解,以事实说明铁丝接电源负极而受到保护的结果,当然选用铁丝而非石墨,是铁丝的导电性比石墨强的原因。从而让学生不仅接受新知识,而且能够在错误的环境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定义的准确掌握。

四、注重课堂知识的归纳整理

高中化学知识内容量大,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学生每节课都有新知识需要学习,学生往往是从开始听到结尾,下课了却忘记整节课的内容。如何温故知新,让学生轻松快速地消化知识?这就需要老师在每节课堂中对本节知识进行重点难点的归纳整理。

老师不仅要课堂总结,还要定时进行专题归纳,让学生更条理化和系统化地学习,循序渐进,使学生学会自主地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五、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根据现在高中教学条件多方面的限制,多数化学老师仍采用的是演示实验,仅有少数前面的同学能够仔细观察到实验现象,基本是将实验现象及结果直接生硬地传授给学生。老师应该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创造些上实验课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切身去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奥妙,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同时也能够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高中化学实验细节易错点篇3

书写上的不规范主要分三种类型.1.演绎型不规范,表现为个人创造了新的表示方式.例如,“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原子半径”;在写反应方程式时,标注了“点”、“高”、“催”、“加”等字样;生成号、可逆号混用;化学式中上标下标与原字符等高;手写体的“求”、“解”等字符很难辨认.2.丢三落四型不规范.书写反应方程式时不标注反应条件、气体生成符号、沉淀符号、溶液的“浓”与“稀”、化学计量数;化学式出现了“naCo3”、“So-4”等;热反应式不标注物质状态;计算结果无单位.3.不可能型不规范.出现了“H3n”、“H3p”化学式;卷面上的错别字.

表达上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读物质名称时出现了歧义.例如,Fe(SCn)3读作“硫氰化铁”与“硫氰酸铁”;明矾读作“十二水合硫酸铝钾”或“十二水合硫酸钾铝”;“重晶石”读作“chóng”与“zhòng”晶石;“重铬酸钾”读作“chóng”与“zhòng”铬酸钾;“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混用.

不明确的解释.例如,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硅酸钠的反应速率;电解氧化铝时加入冰晶石的原因;钠与水反应爆炸的原因;实验操作回答的各式各样;不背诵化学概念只是理解;选择题不找依据而是靠猜.

一、注重学习的第一印象

瑕疵增加成本,失误带来被动.教师要注重学习的第一印象,集体备课时发挥团队优势,按照统一模板开发备课集、课件集、习题集、实验视频集,消除产生歧义的源头.收集工作中遇到的歧义问题,请教同事、专家,查询化学软件、电子手册等得到统一答案,斟酌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细节,统一课堂教学内容、习题、讲解方法.发挥多媒体、文件服务器、网络的技术优势,将教学素材、教学内容、答题模板、习题、作业按时间顺序整合到课件中,每道习题都紧跟答案,答案、易错点、易混点红色加粗字体显示.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精确安排每节课的时间,实现课堂教学的无缝衔接,将细心、精确、规范融入到工作中.教学力求讲解清晰,对抽象内容借助动画、视频等转变讲解方式,努力让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化学.学习化学注重记忆和积累,精确记忆概念、公式、反应现象、反应式、物质的性质等客观知识.课堂教学力求化学用语的准确,教学环节的简约化,实现教师对化学信息的编码、信息的传递、学生对收到化学信息的解码无差错.

学生在成年后可能面临一分之争、细节之争、创造力之争的局面,这需要在高中时代养成细心、耐心、规范化的思想.分数一至一百分在含金量上并不是等值的,而是随着分数增加含金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提高分数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空白题,二是减少扣分.假设每一科目因为失误扣分三至五分,那么总分上就失去了二十多分,规范化的作用正是体现了减少扣分因素.减少扣分需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学案、作业、章节测试的过程中加强规范化训练.批改作业不再画“”与“”,改为用红色笔圈出错误之处,并注明错误的原因.对于学生作业或试卷中的错误,让他们多练习几遍,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在强化中更正错误认识.挖掘错题的价值,每位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将疑难问题、错题、学习心得誊写在错题本上.总结解题方法,固定解题格式,鼓励一题多解,拓展解题思路.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让学生相互更正.普遍出现的错题放在课前集中讲解,单个学生出现的问题不再占用课堂时间而改为课外讲解.需要补充的内容,让学生记在教材空白处.讲解典型习题后,紧接着让学生练习两三道同类型的题,在应用中及时巩固.所有的化学实验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教师在旁边指导,既能培养学生准确的操作步骤,又能让他们获得物质性质的第一手材料.鼓励学生提问,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表扬发现错误的学生.提倡学生反思错题,寻找出错的原因,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改进的措施,防止被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制作即时贴,典型案例、疑难问题写在即时贴上,粘贴在墙上等明显位置,所需资料放在一臂长度的范围内方便随时取用,疑难问题先自行解决,后求教他人,把学习有关的过程尽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将规范化意识融入学习过程中

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学习数量、学习质量、学习效果三个方面的差异.勤奋是优点,效率是关键,时间是第一要素.教师需要考虑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将教材上的纸质信息通过教师讲解转换成学生准确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原理,通过课堂教学将教师的汗水转换成学生一遍学会.加强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探索高效学习的方法,上课时集中精力用于化学学习,不做与化学学习无关的事情.力求准确记忆和理解物质的性质,达到物质的性质与实验现象清晰,反应方程式从左到右一气呵成,针对选择题、推断题、填空题、计算题讲解解题方法.注重分析题意,选择有依据,做题按格式,答题到位、规范,借助自定义符号提高解题正确率.例如完成选择题时,“\”表示已经排除的选项,“?”表示基本是正确选项,“”表示最终选项,“Δ”表示低级错误,‘’表示上次完成的进度.在练习、应用中训练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让学生在思考、应用中悟出学习化学的方法.

学生的时间分生活时间、上课时间、课外时间三部分.让学生计划学习时间的分配,听课力求集中精力,看书力求全面,做题力求细心,实验力求准确,反思力求改进.围绕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作用,应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转变,探索优质高效地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环节,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学习化学是一个逐步熟练的过程,在反复的学习中掌握物质的性质,不要求学生学习一遍就能掌握知识,只求学生养成细心、规范化的意识,增强记忆和积累,达到书写清晰、表述完整,尽量减少演绎成分.及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难题,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不让问题拖延很长时间而造成二次损失.

三、加强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与改进

高中化学实验细节易错点篇4

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一般分三轮进行。第一轮按章节复习,时间从前一年的9月初到第二年的2月底,完成必修内容和规定的选修内容的复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化学的复习指导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立足课本,强化基础知识,一轮复习夯实双基高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抓好双基,科学构建化学学科知识结构。为此,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考试说明》,把准考试方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科学依据,是高三化学整个复习过程中师生应时刻遵守的纲领,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它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把准高考的“脉”,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变化和地方性教材的逐渐出现,一纲多本的现象日益普遍,因而只有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熟悉考查范围,才能避免因超纲复习而枉费时间和精力,从而增强复习的针对性。研究《考试说明》要注意研究它的变化,特别注意新增的内容。

2.立足课本,落实细节

第一轮的目的是巩固基础,也是复习的重点。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点还是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的。在学完整个高中化学课的内容之后,按照先必修后选修的顺序,认真阅读、梳理教材,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复习时应以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一轮复习要突出重点、扫除盲点、加强弱点。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予以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原因。

3.科学训练,提高效率

一进入高三,资料会堆积如山,如果整天沉溺于题海,做大量的题目却不求甚解,这样反而会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科学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①习题要精选。虽然我们手中的复习资料及练习题都很多,但是不能被这些资料所束缚,对习题应该有所取舍,选题要注意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一本好的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要把它真正弄通弄透,彻底消化。精选近几年化学高考题也是很好的训练方法。要针对自己的实际,逐步提高难度。

②复习要同步。每天都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一定量的同步练习,不要一边做题一边对答案,应把一节或一单元做完再对答案,然后听老师讲解,这样效率最高。

③做题要多思。如该题考查的意图是什么,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些,解题的关键是什么,还有哪些解法。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工夫,力求做到答一题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训练自己的思维。因此复习中要做到:1)不断总结解题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2)学会将新问题还原为已知化学原理的思维方法,新旧搭桥,实现迁移:3)学会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问题来解决,化综为单,分层得分:4)学会建立解题的思维模型:5)不断加强想象能力,强化发散思维,由一个问题到一类问题,由一个知识点到一个知识串:6)加强变式训练,变条件、变角度、变方法,打破定势思维。

④错题要纠错。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记录,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失分点,增加得分点。

⑤测试要定时。自己做测试卷时,一定要定时,同时要合理分配答题时间,以提高解题速度,看题要准,审题要细,尽量减少错看、漏看,养成好的做题风格,向规范化要分数。

二、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二轮复习能力升级第二轮复习是通过专题复习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适应高考试题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使自己的化学学科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因此,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是“平面”结构的话,第二复习则是“立体”结构。那么,如何提高二轮复习的质量。

1.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化学知识具有“繁、杂、散”的特点,考生对此存在“易懂、难记、用不好”等问题,因此在复习中应特别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注重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存在的规律,形成知识网络。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通过抓点、连线、建网,加强复习的系统性。

抓点是从具体代表物入手,掌握其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其中物质的性质是核心,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物理性质可按色、态、味、水溶性、密度、熔沸点及特性来划分:化学性质可按与非金属、金属、水、酸(或酸性氧化物)、碱(或碱性氧化物)、盐等反应来划分。在注意共性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特性: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在与金属的反应中还表现出特性——强氧化性,即与活泼金属反应不产生氢气、与铁发生钝化、与不活泼金属也可发生反应等:需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并置于阴暗处保存,则又反映出了硝酸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连线是将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连成一条线,即以元素价态变化为主线,这样在主线中该元素的各种价态及对应代表物的关系就会十分清晰。

建网是通过对知识的横向、纵向的梳理将头脑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有机化学复习中,要重点把握几组关系:①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②取代关系:③氧化还原关系:④消去加成关系:⑤结合重组关系等。通过这一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物质间联系的认识与理解,为综合应用奠定基础。

二轮复习的方法是以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为中心的复习方法,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方法。从知识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将这种联系形成网络,便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从能力层面上讲,知识的整理、归纳是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2.重视实验,提高探究性能力

每年高考题中实验题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是考查考生能力的重要题型。实验试题有利于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考查,从更深层次看,实验试题还能对考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进行有效的测试。在二轮复习中,一定要给实验复习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让实验复习匆匆走过场,必要时可以以实验为主线来带动其他知识块的复习。

①紧扣课本,深挖实验材料内涵

高考化学实验题大多源于教材,实验方案的“根”都植于教材中。教材是根本,是每一位师生都有的“资料”,出自教材的实验对考生具有公平性,因而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回顾近几年高考实验题,可以发现,要么是几个基本实验的组合或基本实验与操作的组合,要么是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可以预测,2011年的高考化学实验命题,仍是课本实验的巧妙组合,以及探究性实验的原理、操作与评价,并将进一步强化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

②注意开放性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是解题的条件和所要求的结论都比较抽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开放程度高,思维空间大,灵活性强。

从近年高考化学实验题来看,最为典型的命题思路是通过提供开放性实验情境,包括给出多余的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方法等。由于不同条件的组合或选择,不同考生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就会得到不同的实验过程和结论,从而考查了考生的思维水平和实验能力。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探究性实验题必然成为命题的热点。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药品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3.研究考题,把握高考的脉搏

分析近两年来的高考试题,总的变化规律是变中求稳、变中求新,并且命题将会逐步与课程改革接轨,开放性和学科内综合是化学学科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第Ⅰ卷选择题以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涉及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电解原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电离平衡、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溶液中离子的电荷守恒等,试题也都是常规试题,考生大都比较熟悉,而且难易适中。第Ⅱ卷非选择题一般包括:实验题、双基题(如弱电解质的电离、化学平衡、原子结构、周期律等)、元素化合物题(如框图推断或填空题等)。在二轮复习中,对这几种题型的特点、考查方式、考查角度、考查重点、能力层次要求要做细心的研究。

4.关注重点和热点知识,增加时间、精力投入

分析近两年实施新课标省份的化学学科的试题,可以发现:氧化还原反应、阿伏加德罗常数、化学平衡常数、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离子反应与电化学等仍然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对这类重点、热点知识,必须增加时间、精力投入,将基本理论理解透彻、应用熟练。

5.加强反思,提高学习效率

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方方面面的,如命题者有什么意图?题目设计的巧妙处何在?此题的关键何在?题目有何规律?是否可推广成一类题型?此题为什么这样做?做题过程中暴露了哪些弱点?这个问题改变设问角度,还会变成什么样的题目?另外,可以对一道典型习题反思,可以对一套试卷反思,也可以对学习环节反思。通过反思,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反思,把问题的前因后果想清楚,从而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有条理。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极好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

6.规范答卷,减少无谓的失分

纵观多年的高考试卷,不难发现,答题不规范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考生的失分情况分析,有相当数量的考生因为“低级错误”而失分,主要表现在化学基本用语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这都是由于平时学习要求不严格,基础训练落实不到位所造成的。

强化审题:一是强化审题的态度,看完题再做题:二是强化审题的方法,抓重点词、标重点字、理解题意后再做题:三是抓审题的能力,从大量信息中概括出重点信息、关键信息。

因此备考要从细节入手,强化规范意识,养成严谨仔细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运用化学用语的准确性,克服答非所问的现象,尽可能减少因答题不规范造成的失分。

三、实战演练,模拟高考,三轮过后满怀信心迎胜利三轮复习是高考冲刺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1)实战演练。至少进行三次,通过模拟练习,处理好速度与正确率的关系,研究在限定时间内如何做对:处理好速度与规范书写的关系,研究在限定时间内如何做得更好:做好考后分析,检查试题是否会做,思路是否最佳,是否失分,为什么失分。有些试题不会做,查找不会做的原因,力争将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丢分降到最低。

(2)回扣复习。回扣复习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回扣课本,②回扣错题集,③回扣高考试题,防止基础知识失分。

高中化学实验细节易错点篇5

一.常见的概念错误

错点揭秘1:水绵、蓝藻、黑藻都属于自养型的原核生物。

纠错&拓展:误认为生物名称中带有“藻”字的都是植物。

蓝藻(念珠藻、鱼腥藻、颤藻、螺旋藻、发菜等)属于原核藻类,但绿藻、红藻等属于真核藻类;黑藻俗称温丝草,属单子叶多年生沉水植物。

错点揭秘2: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与叶绿体,因此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

纠错&拓展: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叶绿体。

蓝藻属于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但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它的光合作用是在细胞质的一些膜结构上进行的,膜上有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色素。还有一些光合细菌没有叶绿体,但是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错点揭秘3: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且一定导致性状的改变;Dna的碱基序列的改变一定改变遗传信息;导致性状改变的基因突变一定能遗传给子代。

纠错&拓展:误认为基因突变一定发生在分裂间期,基因突变就是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改变。

①引起基因突变的外部因素包括物理因素(紫外线辐射等)、化学因素(亚硝酸等化学物质)和生物因素(某些病毒)。外部因素对Dna的损伤发生在各个时期。

②外部因素可直接损伤Dna分子或改变碱基序列,而不是通过Dna的复制来改变碱基对,因此基因突变不只发生在间期。

③引起基因突变的内部因素包括Dna复制出错和Dna碱基组成改变等,其中内部因素引起的Dna碱基组成的改变是随机的。不要把“基因”和“Dna”两个概念等同起来。

④遗传信息就储存在Dna分子中基因的碱基序列中,不携带遗传信息的基因间的间隔区段的Dna序列碱基对的改变不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⑤另外,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中碱基的增添、缺失、改变引起病毒性状变异属于广义上的基因突变。

错点揭秘4:亲代Dna上某碱基对发生改变,其子代的性状一定发生改变。

纠错&拓展:

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

②若该亲代Dna上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产生的是一个隐性基因,该隐性基因传给子代,其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③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可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

④性状表现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改变了的基因其性状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表现。

错点揭秘5: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属于植物生长的促进剂;脱落酸与乙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属于生长抑制剂。

纠错&拓展:对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不足。

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任何一种生理活动都不是受单一激素调节的,而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激素之间,有的相互促进,有的相互拮抗,保证植物各部分正常生长。

乙烯、脱落酸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根和芽,延缓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促进坐果和果实生长。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都促进侧芽生长;生长素使雌花增加,赤霉素促进雄花形成;细胞分裂素促进气孔张开,脱落酸却促使其关闭;生长素抑制花朵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的脱落;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种子发芽,脱落酸却抑制其发芽;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叶片衰老,脱落酸却促进其衰老。

错点揭秘6: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注射从某种细菌中获得的物质乙后,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甲物质是淋巴因子,乙物质是抗体。

纠错&拓展:对抗原与抗体的理解存在误区。注意以下知识:

①抗原具有异物性,但并非所有异物都是抗原,自身的组织或细胞也可成为抗原;抗原具有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通常大于10000。

②过敏原是指能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物质,不一定具有大分子性,且第二次入侵机体后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才能称为过敏原。

③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引起的是体液免疫。

④进入细胞内的抗原引起的是细胞免疫。

⑤病毒感染先引发体液免疫,阻止病毒的散播感染,当病毒进入细胞后,再引发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后再由体液免疫把抗原最后清除。

错点揭秘7:下丘脑是内分泌腺调节的枢纽,也是血糖调节、体温调节以及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可直接通过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合成与分泌肾上腺激素。

纠错&拓展:对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的理解存在误区。

①下丘脑有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功能,具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平衡调节中枢。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而不是下丘脑。下丘脑内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

②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有抗利尿激素和作用于垂体的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的激素有多种促激素,作用于相应腺体,并使该腺体分泌相应的激素,也能合成并释放生长激素。

③下丘脑发出的神经直接支配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和肾上腺髓质细胞分别合成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和肾上腺素。

错点揭秘8:在一个污水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初级消费者的总质量即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纠错&拓展: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和能量分流的理解存在误区,误认为各消费者的摄入量等于同化量,没有弄清各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所含能量,粪便所含能量始终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摄入量>同化量>储存量。

能量流动的去向包括以下三条途径: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其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是指未利用的能量。在一些特殊的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还包括有系统外输入的有机物所含的化学能量和化能合成细菌所固定的化学能。

错点揭秘9: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都是细胞的全能性。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脱分化阶段都不需要光照,再分化阶段需要给予光照的条件。

纠错&拓展:误认为“细胞全能性”与“细胞核全能性”等同。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证明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但是“多利”羊的克隆实验只是证明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成功地将单个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培养成新的个体。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分化的动物细胞不能直接培养成一个个体,即分化的动物细胞不具有全能性,但其细胞核有全能性。植物细胞可以经过植物组织培养形成一个个体,所以细胞的全能性往往指的是植物细胞。

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脱分化阶段一般不需要光照,但的组织培养例外。

错点揭秘10:冲卵是从供体母体体内获得早期胚胎的过程,而不是获得受精卵或卵母细胞的过程;卵裂期是指从受精卵分裂到桑葚期前的一个时期;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移植的操作对象都是早期胚胎。

高中化学实验细节易错点篇6

一、熟悉知识造成思维定式

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油菜在传粉阶段遇到连续暴雨袭击,碰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避免减产.

B.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时,成年人耗氧量会增加.

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D.激素间的拮抗作用不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评:正确答案C,学生易选a.究其原因,学生对激素的调节作用已掌握较熟,特别是生长素的功能之一促进果实发育,熟悉的知识点反成本题的陷阱,因为油菜是种子而不是果实.克服这类问题的方法应注意越是熟悉的知识点或试题越要仔细审查,严防细微变化.

二、强调生理作用,忽略生理过程

例饮食较咸,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在神经和激素的作用下,主要通过对肾脏重吸收作用的调节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在这个过程中,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含量变化曲线依次是

().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④③

评:正确答案a,学生易选D.原因是学生非常重视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容易忽视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到趋向于恢复正常的过程中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分泌量的变化过程.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依据作用推变化,放入过程找整体.

三、注重表面,不抓实质

例有甲、乙、丙、丁、戊5只猫.其中甲、乙、丙都是短毛猫,丁和戊是长毛猫,甲乙为雌猫,其余是雄猫.甲和戊的后代全是短毛猫,乙和丁的后代,长毛和短毛小猫均有,欲测定丙猫的基因型,最好选择B.

a.甲猫B.乙猫C.丁猫D.戊猫

很显然要测定丙猫的基因型,从测交的角度考虑只能选择隐性类型,有同学就选择了丁和戊猫.因为它们是隐性类型.但却忽略了丁和戊猫却也是雄猫.雄猫与雄猫如何?学生在此犯的错误看来是一时迷茫,思路不清.

四、盲目乐观,丢解上当

例科研人员发现,在乙肝病人血液中,除了有乙型肝炎病毒颗粒(HBV)外,还有大量的空心乙肝病毒颗粒,即病毒外壳.这一重要发现为乙肝疫苗的研制开辟了新的道路.这种“空心乙肝病毒颗粒”可能来自().

a.HBV中的Dna分子侵入肝细胞后留在外面的空壳

B.在HBV增殖过程中未组装的HBV外壳

C.由基因突变而来

D.由人体肝细胞中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外壳

评:正确答案a、B,学生易丢选B.联系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病毒外壳可能来自吸附在细菌表面的空壳,也可能来自在增殖过程中未组装的或组装过剩的.由于对某知识点熟练掌握,看到一点,盲目乐观,造成丢解上当,对于多选题应特别注意.

五、概念混淆

例(2012年江苏卷)研究表明细胞癌变是细胞从已分化转变到未分化状态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癌细胞具有和正常分化细胞相近的细胞类型

B.癌细胞的分裂能力与分化程度成正相关

C.诱导癌细胞的正常分化是癌症治疗的一种策略

D.癌细胞类似于胚胎细胞都脱离了细胞的正常分化

错因分析:对细胞分裂和分化的概念含糊不清是错选的根本原因.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不同,其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a错;分化程度越低的细胞,分裂能力越强,二者成负相关,B错;细胞癌变是细胞发生了异常分化,诱导癌细胞的正常分化,就能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C正确;癌细胞不能正常细胞分化,二胚胎细胞能完成正常分化,D错.

对策:概念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基石.教材中一些概念表面看类似,但其含义可能大不相同,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将它们混为一谈.复习时应高度重视对这些相似专有名词的理解和系统总结,将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定向归类,构建概念框图.

六、信息干扰

例(2009.全国卷15)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独立遗传.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F2植株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错因分析:本题易受“有芒和无芒”这对相对性状的无关信息干扰而错选D.仔细分析题干,两对相对性状中,只要求考虑抗病与感病这一对相对性状.设基因分别分别由a、a控制,F2基因型为1/4aa,1/2为aa,1/4为aa,故自交后代F3中感病个体所占比例为1/4+1/2*1/4=3/8.

高中化学实验细节易错点篇7

关键词:新护士;工作笔记;手术室

工作笔记是作为手术室新护士随时且随身携带的文字性记录本,它的应用不但可以及时记录手术配合要点及工作流程,避免差错的发生,可以提高新护士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新护士的自信心,提高护理质量。工作笔记制度在我科实践与应用两年多来已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a组为2009年7~12月由新进科护士完成手术配合共2268例;B组为2010年1~6月由新护士完成手术配合共2646例。对采用护士工作笔记后护理差错发生率及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总体的满意度进行比较,以上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并随机对我科室护士、进修护士及实习学生发放调查问卷60份,回收60份,有限回收率为100%。

1.2方法a组:新护士自主采取方法,记忆并完成每日护理内容。B组:新护士采用科室提供并随身携带工作笔记,并将每日护理内容记录在工作笔记中。

1.3新护士工作笔记

1.3.1新护士当日完成的笔记内容①术前1d访视患者:通过阅读病例,访视患者,了解患者的姓名、年龄、疾病诊断、手术名称、主刀医生、各类化验检查,向主刀大夫了解手术方式及手术中需要的特殊物品。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方位细致周到的护理服务,对手术患者进行初步的评估,加强术前指导,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减轻对手术的担扰和恐惧感;②根据术前访视收集的资料预测术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严格核对患者姓名和术前准备情况,清点患者带入手术间的物品,微笑耐心的指导患者手术配合的注意事项。术中及摆放时减少不必要的暴露,保护患者的隐私[1]。建立静脉通路,确保静脉管路通畅;③记录配合手术所用的一次性无菌敷料,配合步骤及注意事项,力求做到稳,准,快,认真清点纱布,缝针,器械,妥善处理标本;④手术完毕后守护在患者身边,注意观察神态变化,尿液情况,待患者完全清醒后与麻醉师共同护送到病房。向病房护士交代术中情况和注意事项;⑤总结每日工作的心得。

1.3.2新护士工作笔记的应用①将术前访视的患者信息及化验结果转抄在工作笔记上,核对手术患者或每完成一次护理内容后划去完成内容,有新增护理内容再转抄到笔记本上,提前1d预习次日手术,查阅相关的手术配合要领及注意事项;②同当日手术方式与以往同一医生或不同医生的手术习惯和方法进行比较,用红笔做标记,若有新增的内容做好醒目的记号,以便自我督促及时完成新增内容的记忆;③每日下班时再次检查笔记本上完成的情况,对未完成内容及时查漏补缺,并做总结评估;④工作笔记每天交于带教老师,共同讨论当天所学知识点,并主动向带教老师请教所遇疑点、难点,护士长每周对工作笔记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与带教老师及护士年度培训考核成绩挂钩。

1.4评判标准根据手术患者护理工作总体满意度的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比较,护理差错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应用护士记事本后进行问卷调查。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查。

2结果

2.12009~2010年护理差错发生率比较,见表1。

2.2两组患者对护理总体评价的满意度调查比较,见表2。

2.3应用工作笔记后问卷调查,见表3。

3讨论

3.1防范与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加强护理安全新护士因为工作经验不足、较易发生自身差错等缺点易造成差错事故的发生,新护士记事本通过文字沟通形式,使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细节在工作笔记上进行简明扼要地记录。护士工作笔记是日常护理工作的一种补充与延续,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手术室新护士的工作能力。因此工作笔记能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记录,通过记录也便于检查工作完成情况,落实科室新规定,避免了简单的头脑记忆而导致的信息丢失,弥补了工作的不足及遗漏。此外,通过工作笔记可及时查阅自己的工作完成情况,避免因为个人主观原因而造成的护理缺陷。

3.2提高新护士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促进了个人业务能力工作笔记的应用促使手术室护士在手术中加强了与外科医生的沟通,其术后主动查看相关专业书籍、资料并及时记录总结经验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明显增强,并促使他们能够连续、动态的观察手术的进展,使新护士在工作中更注意细节护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利于他们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提高新护士业务能力和护理工作质量,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于减少差错而言,工作笔记制度是一种简便行之有效的方法,两组缺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从问卷调查中100%护士认为,通过护士记事本对减少工作中的护理差错的发生,能提高护理工作细节,能增加护士工作安全,短时间内提高手术室新护士的整体素质。100%的护士长认为通过护士记事本对护理管理的提高有帮助。

3.3增加了工作的计划与预见性,强化护理工作细节通过对手术患者的术前访视,把患者的信息及化验单结果等转抄在工作笔记上。对手术患者有全面的了解后根据术前访视收集的资料预测术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由于工作记录很详细,且每完成一项划去一项,新增的内容有明确的标记,能一幕了然的提醒新护士,检查自己工作完成情况,减少了"记不清、好像是"等模糊的概念发生。

3.4体现新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笔记使新护士通过术前访视对患者进行观察、记录。待患者进到手术室能与患者有共同话题,减少患者因对手术室环境陌生而造成的恐惧[2]。提前复习相关手术方式的配合步骤,真正体现了对患者连续、动态的观察。使护士工作中更注意细节的护理,有利于新护士在手术室护理中充分运用其主观能动性,发挥主导作用,最大化的体现手术室的优质护理服务。同时积极主动地学习热情增加了新护士在手术室护理团队的认可度,也促进了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

4结论

工作笔记能增加手术室新护士工作的计划性与预见性,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增加了护理安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增加新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临床细节护理。是一种简便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实验细节易错点篇8

关键词:考试;复习

作者简介:陈海学(1979-),男,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

高三的生物考试比较频繁,每逢考试前,老师们总会给学生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由复习.可是,学生总感觉无所适从,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如果学生正确掌握复习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进行多年实践,心得如下:

一、回顾重点知识

在生物试卷中重点知识出现的频率最高,占有的分值比较大.很多学生经常问:“何为重点知识呢?”就是在生物试卷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知识和《考试说明》等级为C级要求的知识内容.比如:植物代谢、遗传病概率计算、内环境调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学实验设计等.根据“二八效应”,让学生花主要精力掌握这些知识,就能赢得考试.

例1(2015・南通市第一次模拟考试第27题)植物叶片在离体后,水分会迅速减少,叶片内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会发生变化.离体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气孔导度(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叶片通过气孔的气体量)的下降,阻止了Co2的供应;二是缺水引起叶肉细胞光合能力的下降,使叶肉细胞利用Co2的能力降低.科研人员用茶树离体叶片作为研究材料,测定了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的变化,结果如图1和图2.请回答:

(1)在叶肉细胞中,水光解的场所是叶绿体的;实验开始4min时,水光解产生气体的去向有.

(2)实验开始大约min后叶片表现出从外界吸收o2放出Co2;实验8min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

(3)胞间Co2进入叶绿体后,与结合而被固定,再被还原生成有机物.

(4)在最初0~4min内,叶肉细胞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12min后,胞gCo2浓度,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1)类囊体薄膜(或基粒);进入线粒体供叶肉细胞呼吸和释放到外界环境中(2)16;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3)五碳化合物(C5)(4)气孔导度下降,阻止Co2供应;上升;缺水引起叶肉细胞光合能力的减弱

分析上述试题,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植物代谢试题往往从四个方面设计问题:第一方面是考查植物代谢的基础知识,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在上述试题中就考查了水光解的场所和暗反应中Co2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第二方面是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如图1中第8min和16min两个关键点的净光合作用的数值;第三方面是考查题干中的信息运用,在题干中信息:“净光合速率下降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气孔导度的下降,阻止了Co2的供应”――对应着图2中最初0~4min内的曲线变化;二是缺水引起细胞光合能力的下降,利用Co2的能力降低――对应着图2中12min以后的曲线变化;第四方面是考查运用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归纳选择题考法

在考试前复习中,学生不仅要复习重点知识,更要注重选择题考法的归纳,提升选择题的做题能力.在学生生物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巧妙的方法做对生物选择题,利于学生快速提高生物分数,也有助于学生建立学习生物的信心.

例2(2014・江苏卷第18题)下列关于加酶洗衣粉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温易使酶失活,因此冷水洗涤去污效果应该比温水好

B.洗衣粉中表面活性剂对碱性蛋白酶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C.在pH低于7.0的自来水中,碱性蛋白酶依然能起作用

D.洗衣粉中酶主要是通过快速分解溶在水里的污渍发挥作用

【答案】C

分析该选择题的选项,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错误方向:第一,语言情境错误,就是通过正确地结论,推断出错误的结论,如在选项a中,命题者从高温易使酶失活的正确情境下,将结论引导到对立面,冷水效果好.在语言逻辑上看似正确,但是从知识的角度分析是错误的.只有学生掌握温度影响酶的活性这个核心知识,再把语句分开研究,就能破解.第二,修饰语错误,就是将生物学的结论说得非常绝对,如一定、全部、都、只有、直接、即等词语.因为生物学是实验性学科,很多知识是实验结论,不能绝对.第三,专业术语被偷换,就是将正确的结论中换成错误的术语.如在D选项中,洗衣粉中酶作用机理是将衣服上的难溶于水的污渍大分子水解成小分子物质,而不是选项中错误的结论.学生根据归纳的方法,复习已经考过的试卷,有利于提升学生选择题的做题能力.

三、快速背诵知识“便签”

在考试前复习时,学生不仅学会归纳生物试卷知识和技巧,更要学会从错题寻找遗漏的知识.学生之间在知识掌握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在试卷的错题上存在着差异.面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不能进行统一规定,这就需要学生做个有心人,将个人易错的知识点制成知识“便签”.

例3(2015・南京市第一次模拟考试第11题)下列有关细胞分裂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的细胞分裂都必须进行Dna的复制

B.蛙的红细胞和受精卵中的中心体在分裂中的作用相同

C.人的初级卵母细胞与神经细胞中Dna的含量相同

D.观察四分体的最佳材料是成熟的花药

【答案】a

高中化学实验细节易错点篇9

关键词:高中教学学习方法提高效率

1、自主预习,做到心中有数。每节课前都养成预习的习惯、知道老师上课要讲什么,自己有什么不懂、模糊不清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心中有数,课堂听课有的放矢,避免盲目的听,盲目的记,只有认真预习才能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2、认真听课,做好笔记。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学会听课,如老师讲化学反应方程式,听老师分析反应过程,不能只记结果。老师做演示实验,细心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操作方法,实验现象。老师讲计算,要听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学会规范解题步骤,一时未听懂的暂时放下接着听,等下课后,再找老师解决遗留问题。化学知识点多而零散,课堂记笔记很重要。书上有的简单记,书上没有的详细记。重点、难点、详细记。兼顾记笔记和听课,不能只听不记笔记,也不能只记笔记而忽略听讲,顾此失彼。

3、及时复习,避免越学学乱。复习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而是在自己大脑中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通过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避免出现越学越乱。

4、规范解题,保证作业质量。在写作业时,首先要先看书,整理好笔记,然后再写作业。作业要认真规范,按要求格式去做,不要马虎大意。做完后还要仔细检查有无错误,自觉严格要求,最后总结一下所答题目类型,在解题中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5、适量做题,总结规律。做题是理解消化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选择习题要有针对性,不能陷入题海战术,应以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为目标,注意归纳总结,掌握技巧达到举一反三。例如,无机框图推断题,解题技巧有:特征物理性质切入法、尝试法、计算推理法、逻辑推理法、高频信息切入法。

6、坚持归纳总结,形成习惯。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定期自我总结是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通过总结,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总结的形式有章节知识总结、专题总结等。总结内容有知识点总结,解题方法总结,易错点总结等。总结的方法是知识点网络化、解题方法技巧化、易错点明了化。化学计算总结可以以解题方法为线索归纳解题技巧,常用方法有关系式法、守恒法、差量法、估算法、十字交叉法、平均值法等。这样坚持总结,形成习惯,学习成绩会不断提高。

7、重视化学实验,培养多种能力。化学实验分为四类: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实验课、实验习题。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的操作,后三类是学生动手进行的。教师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具体地认识物质的外表特征,物质变化条件,现象和规律,帮助学生顺利地形成概念和确信理论的真实性,并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还可以给学生示范正确的实验操作,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学生动手实验是学生独立的运用自己获得的知识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能更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对所得物质及其变化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掌握的知识也更牢固。无论哪一种实验,都要重视,在实验中多看、多动手、多思、多想、多问为什么,做到知其然,也知所以然,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8、建立题库,进行学习反思。把老师发的练习题,考试题都放在自备的习题袋中,以便查找方便,同时对做错的习题用红笔改正过来,对每一个错,要认真分析做错的原因,是知识点没记住,还是审题错误,还是知识不会应用,还是马虎,不能简单写上一个答案了事,对错误原因也用红笔写在错题旁边以示警告。经过一段时间积累,你就会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症治疗,如果知识点不准,则要强化记忆,如是马虎,以后要细心,如果不会应用,应多做些题,对做错的题,隔一段时间拿出来重做,经过这样一改一做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以致在今后的学习中少出甚至不出此类错误。

9、学会巧记、事半功倍。化学要记的东西很多很杂,单靠死记硬背是难以记牢的,即使暂时记住了,时间长了也会记忆模糊,因此巧妙地记忆显得非常重要,常用的记忆方法有:理解记忆、归纳记忆、口诀记忆,比较记忆等。

阅读教材及课外书,扩大知识面。化学知识点多,记忆的内容多,课后必须看书,通过看书掌握概念,熟记性质,另外至少要有一本化学参考书。化学参考书知识归纳规律总结详细,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掌握规律,同时有典例剖析,有助于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

高中化学实验细节易错点篇1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大多数学生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化学绪言中有三个演示实验,有颜色改变、沉淀生成、发热发光等鲜明的现象,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上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第一次测验成绩都很好,所以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都非常地开心、兴趣很浓.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内容的加深,部分学生的新鲜感会慢慢消失,学习成绩就可能渐渐下滑,所以教师要注意保持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二、专心听讲

在教学中专心听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反复讲重点、难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还可能会补充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

学生不能消极被动地听,而是应该主观上积极努力地听.比如,在听课时,可对所学内容提出质疑,下课后再征求老师的意见,以便形成自己的观点.一般来说,在讲新课前,老师一般都用5分钟来复习上一节课所讲的内容,或者把今天要讲的材料引个头,概述讲课的目的,或者预习、概叙要阐述的问题.如果能很快地记下老师在最初5分钟里所讲的主要内容,那么,它将是最有价值的笔记的一部分,或许会提高整堂课的听课效率.而一堂课的最后5分钟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老师会在这段时间总结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这时一定要认真听讲,与老师一起复习,对笔记进行补缺补漏.

三、重视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人们研究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九年级一学年中共有82个演示实验和10个分组实验.这些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等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或者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时,一定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包括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现象,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观察中还要积极地思考,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如实填写实验报告.

四、灵活记忆

初中化学知识点多,涉及面广,易学难记,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学生普遍反映化学课“学得会,记不住”.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在学习中改进记忆方法,加强记忆方面的训练,提高记忆效果.学习化学是需要适当的记忆的,但不等于死记硬背.比如,需要记忆的元素符号有20多个,可以分散记忆,先记几个常见的如氢H,氧o,碳C,氯Cl,钠na,镁mg,铝al,氦He,氖ne,硫S,其余的以后学到了再背.化合价是正确书写化学式的基础,必须掌握.开始学习化合价时对最常用的元素化合价可以用“卡通人”的形式或顺口溜的形式背,如: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铜、钡、锌,铁,铝三价氯负一,氧、硫负二要记清.但是,光是死背是不行的,要在学习中多应用,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记得更牢、才能灵活运用.书写化学式时,应该依据化合价,以及数学规律来书写.

五、联系生活

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及时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时,可上网查询有关“温室效应”的有关知识,学习酸的通性、pH时,可以完成一些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

六、加强计算

初中化学计算题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中考中化学计算只占百分之十,但是属于得分率较低的部分.初中化学计算包括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学式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由于计算题的综合度比较大,在解题时或概念不清,或不能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或相对分子质量算错,或比例式列错,或在进行溶液计算时,公式记错以及数学计算本身的问题,在不同的步骤与阶段,发生不同的差错,因而使计算题得分率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做到仔细审题,透彻理解概念,找准关系,格式规范,强化计算,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对于做错的题目一定要订正,要真正搞懂.要注意解题格式规范:步骤清晰,过程简捷,答案准确.解题的一般步骤为:一设(设未知数);二写(写出化学方程式中相关关系);三找(找出关系量);四列(列出算式);五求(求解结果);六答(回答解中问题);七验(验算解法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确).

七、学会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