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的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0:12

建筑工程技术的课程篇1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智能建筑;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44-02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学科。该专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它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由于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宽,因此,各高职院校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置存在较大差别。为了进一步规范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根据我院在本专业建设的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智能建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相对于之前陈旧的生活工作理念、规划、建设。现代智能化的生活、工作环境将成为以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和必然趋势。随着市面上建筑市场的迅速发展,也必然拉动智能建筑行业人才的需求。智能建筑不仅是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的一个较大趋势,还是建筑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据调查绝大部分参与工作的人员在上岗之前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而是直接上岗就业,这样往往造成工作人员操作水平技术相对较低。在今后发展的10年中,根据市场需求建筑智能化将会继续迅速发展,从业人员将不断增至200万,在建筑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个缺口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学科,它所涵盖的知识层面广,想要对所需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三年的时间明显不够用。因此,对这门学科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1.培养目标。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我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适应建筑电气行业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具有建筑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和运行管理、及中小型工程设计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专业岗位(群)。在通常对智能建筑行业调研的根本上,构成了我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群),即建筑电气设备安装与运行;建筑电气系统维护与改造;建筑电气系统工程组织与实施;建筑电气中小型系统设计。

三、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建筑电气工程是一个交叉综合学科,在实际应用教学中不是够全面,主要包含了通讯、电子、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想要在现实中更好地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技能型的人才,在构建课程时需结合以下几点要求。(1)以能力为主体。主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岗位能力分析、参照行业标准或职业资格来设置所学专业课程,并确定课程所学目标,以能力本位作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2)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依托相关专业活动为背景,对所学的职业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归纳。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总结出相适应的教学方法。(3)构建“课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或企业认证标准,根据不同的岗位、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及企业认证标准的技能培养要求,对应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4)以开放性和服务性为原则。高职课程开发需要体现开放性和服务性的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得到充分地发挥。

2.课程体系构建。为满足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一个基础+四种能力”的课程体系。(1)职业基础能力的课程开发。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我们参照2007年6月1日全国的《关于颁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的通知)》中职业核心能力体系7个模块,我们根据这些设置了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这样既满足“职业人”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还丰富了学生学习项目。(2)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对于专业核心技术能力培养方面,可以在建筑智能化工程工作过程与内容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主要根据智能建筑行业设有的岗位及其要求以及所具有的相关技术跟管理知识,来确定学习内容,要“以能力为本”设计相关课程教学体系。课程体系链路如图1所示。

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还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绘制出建筑电气工程图、分析电路、各仪表的使用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组建等能力。这些都是专业基础能力课程的重点;专业核心能力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对工程的安装、调试以及专业维修等有所了解。专业综合能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工程项目中的综合能力;职业扩展能力课程使得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我们既要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巩固知识。在能力模块的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还要保证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实践性。要做到细化实验、实训、课时、场所等。由此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更好地从校内到校外、单一到整体、有序地过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课程内容。

四、课程的有效实施保障

1.保障充分的教师人才队伍。现在就职于本专业的老师大部分出身建筑、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等专业。为了满足现在专业教学需求,应采取“外聘内培”的方式,并与企业共同构建“双师”型团队。首先我们可以聘用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教学,其次对于学校的专业教师要通过有效渠道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和实践指导,进而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

2.保障良好的实践条件。通过加强校内与校外的实践合作条件来保证专业课程的充分有效开展。对于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来说,要全面考虑到实际操作性,就要与企业一起创建一个基于工程实际、便于操作的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也应参照企业的规模,构建出具有“教学化”功能的紧密型基地,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这样双方都能享受到利益,学校通过学习在企业中的实际项目及案例,更好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水平。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因为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所以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要时刻与企业相结合,正确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合理地构建企业、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这就需要学校不断更新教学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蔡长韬,朱维兵,周利平,等.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3]韩承江,刘峥.高职自动化专业职业活动导向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6,(32).

建筑工程技术的课程篇2

关键词 建筑施工技术 教学改革 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建筑工程应用型技能人才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施工方法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更新快,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必要进行改革。如何在特定的课时里,把握教学目的,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够满足建设岗位的需求,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1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的背景

1.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高职教育同本科教育不同,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毕业生出去后从事的工作岗位是建筑一线的技术人员,要求学生毕业即能顶岗,由于各种原因,高职建筑工程毕业生并没有达到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实践工作结合紧密,主要介绍了建筑施工各工种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知识面广,内容多,加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是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达到“毕业即能顶岗”的目标,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

1.2教材相对落后

建筑施工技术教材介绍的是传统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介绍的内容很少,甚至没有,一些淘汰的工艺方法还占大量篇幅,使得教材和实践严重脱节。而且,虽然高职院校采用的都是“高职高专”教材,但大多数教材都是由本科教材改编过来,只是进行了内容的删减,教材内容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体系,没有实践案例,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重实践、可应用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也觉得难以理解和掌握。

1.3教学方法不合理

现在高职的教学模式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在教室学习理论知识,对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难以想象实际情况,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播放施工动画和视频,但有些内容还是表述不清,而且缺乏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涉及施工工艺过程,施工机具的具体操作,施工质量检验等实际操作的内容,学生感受不是很真实,印象也不深刻,学习的兴趣也不高。而且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缺少具体的工程项目做导体,教师与学生互动少,课堂教学氛围不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导致毕业后的学生觉得在学校学三年不如出去学一个月。

1.4实践教学不能落实

建筑施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的实践环节很多,所以需要大量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但是由于投资大,很多校内实践基地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教学实验。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一致在努力寻求以校企合作来解决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但是施工现场的安全要求,和学生薄弱的安全意识,致使很多合作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现场观摩学习“能看”不能“常看”;施工现场操作学生“可干”不能“真干”。学生进驻工地现场的时间短,一般都是已经完工了的施工段,涉及到具体的施工操作,考虑到质量、安全和工期的限制,任何一个施工企业都不想给自己的“安全生产”背上包袱,都不会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所以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只是空头文件,并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也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2课程改革探讨

2.1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出去后能从事项目开发、规划报建、施工、工程管理、工程监理等全过程的专业技术工作。根据社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建筑施工技术教学过程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运用项目教学法,使教学做融为一体,把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从一个实际的建设项目出发,由老师引导学生去完成每个阶段的项目内容,以项目任务不断推进课程教学的开展,从而达到教学内容和实际使用结合起来。

2.2以项目内容精选教学内容

建筑施工技术教材介绍的内容比较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有些已经不满足现在施工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项目内容来精选教学内容。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取适宜的建设项目,用图纸、图集主导全过程进行教学,使学生回归到建筑施工的本质:按图施工。根据项目来划分教学各个阶段:技术准备阶段(施工图识读)、基础工程施工阶段、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建筑装饰装修阶段、建筑屋面及防水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项目任务来进行教学,如何确定每个项目阶段的施工方案,带着相应的项目问题来展开教学,使学生掌握的教学内容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够用的知识。

2.3根据项目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基地的观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课堂教学改变原有的教师的灌输式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方法为主,穿插其他的教学方法如特殊的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根据项目的各个阶段的任务,来思考解决项目中的各项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去完成每个阶段的项目内容,集体讨论研究各个实施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带着问题到施工现场进行现场观摩,掌握施工实际具体做法和具体的操作过程,来强化项目教学效果。通过两种教学方法的穿插,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也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合理选取校内外实训教学内容

建筑施工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各主要工种的施工工艺,学生必须到施工现场进行观摩,这样就必须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有校内的实训基地和校外的实训基地。在项目教学中,我们根据实际的项目内容来选取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教学内容。有些教学模块选用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有些教学模块选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现场参观。校内实训基地我们选取测量放线、钢筋笼的制作、模板、脚手架、砖墙的砌筑等可以多次周转使用的材料或好操作的工艺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来进行拆除、归纳和整理。而那些在校内不好操作或者成本较高的施工过程,而且对工程进度、安全影响小的进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观摩或者采用视频观看的方式,比如土方的开挖、混凝土的浇筑等施工过程。这样合理的选取实训教学模块,减少了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有利于项目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使学生真正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质量安全等责任意识。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研究解决建筑施工各主要工种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原理的一门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建筑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来不断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使我们的教学能顺应时展的步伐,使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胜任建筑工程技术各岗位工作,真正达到高职教育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技术的课程篇3

关键词:多媒体;建筑工程制图;课堂教学

《建筑工程制图》是土建专业领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专业技能课,它在建筑工程类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技能和空间几何意识能力,是《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结构与识图》、《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量清单与计价》等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

《建筑工程制图》包括七大部分的内容:制图的基本规范;投影的基本知识;点、线、面的投影;基本体的投影;组合体的投影;轴测投影;剖面图与断面图等。我们现在运用的校本教材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编写,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但是由于教材篇幅和课时安排有限,很多实质性的问题没有进行合理充分的解释。加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参差不齐,如果全部按照传统的黑板板书方式进行授课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对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对比,以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程的原理并掌握实践练习的技巧。

一、传统黑板粉笔教学模式的弊端

《建筑工程制图》在实际教学中除少量文字信息外,需要大量图形信息支持,具有很强理论性、实践性、系统性和形象思维性特点。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是黑板加粉笔,大量图形信息通过教师利用粉笔借助三角板、圆规在黑板上一一画出,师生之间虽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互动,但图形的准确度、清晰度和线形的层次感质量没有保证。

《建筑工程制图》这门课程的主要是利用投影及各种视图来表现各种图形及楼房框架的形体结构的介绍,同时它所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三维立体,包括各种基本几何体、组合体,建筑物的剖面和立面。而这些知识的学习只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需要有图形和实物来进行说明。因此,教师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在黑板上绘制各种形体的投影及各种图形的实物效果图,这就往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减少课堂讲授内容,如不在课堂画图,又达不到教学效果。另外,黑板大小有限,不能同时容纳课堂教学所需所有图形,到总结时无法把所有内容一一再现,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连贯认识。

二、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势

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要求,这就引进了多媒体技术,可以准确、迅速的将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相结合,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增强感官效应,提高学习效率。运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使之变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的集合,并可直接输出的技术。多媒体系统完全提供这种学习环境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多媒体教学正逐渐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数学课中运用多媒体有如下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端正态度主动学习

兴趣是教学互动过程中的剂,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提升,反过来就会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整个课堂互动就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单调的教学节奏,调动课堂氛围。借助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规范作图过程,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传统的黑板板书作图速度慢,准确性和规范性得不到保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无暇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多媒体教学方式作为辅助手段就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大量的作图过程可以通过动画模拟的方式轻松完成,鼠标轻松一点教师就可以将整个复杂的作图步骤一一展示。而且还可以反复演示、重点讲解,使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清晰明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与后续课程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鉴于《建筑工程制图》在整个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教学过程中理应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联系。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有意识穿插《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结构与识图》、《建筑CaD》的相关知识。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大量图片、视频及三维效果的展示可以提前让学生有所感知。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张丹蕊,王铁.多媒体技术在《建筑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0(27),117.

[2]刘良林.关于《建筑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2(32),137-138.

[3]牛炳坤,高春艳.建筑工程制图教学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0(36),174-175.

[4]牛炳坤,高春艳.建筑工程制图教学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0(36),174-175.

建筑工程技术的课程篇4

关键词:建筑设备;施工技术;教学方法

tU8-4;G642

在建筑环境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和社会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暖通行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学习了《制冷技术》、《供热工程》、《暖通空调》、《通风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后,开设了《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这一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性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熟悉设备的安装技术和施工管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能够使学生快速适应行业的发展。

一、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高等学校在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下:

1.教材更新周期比较长,内容陈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建筑设备施工技术和相关理论已日臻成熟,并逐渐取代了陈旧的技术,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然而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教材内容仍停留在过去的版本,存在严重滞后现象,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施工技术与在工作岗位上用到的技术大相径庭。前一版教材提到的新设备和新技术已经成为过去,而一些当今社会新型的设备和新兴的技术却不能及时编入教材。例如,教材中介绍室内供暖系统的安装时,地板采暖技术是一种新技术,而实际情况是地板采暖早已技术成熟,家喻户晓,真正的供暖新技术像碳晶地板技术、电热膜供暖技术、碳纤维地暖、暖芯地板技术等在教材上是学不到的[1]。

2.教师施工经验不足,授课方式单一。

由于高等学校采取扩招形式,学生急剧增加,导致高等学校师资力量匮乏,为满足教学需求,大批高校毕业生涌入高校教师的队伍。由于青年教师大多是从“高校到高校”的一个直接转变,很多青年教师缺乏实际的工程经验,采用照本宣科的机械授课方式,不能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枯燥又乏味,大大锐减了学生的课堂兴趣。

3.课程安排不合理,缺少实践课程。

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是建立在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之上的一门课程,不少高等学校开设该课程的时间过早,如大二下学期或者大三学年,该阶段学生刚刚接触专业课程,还没有完全掌握专业知识,此时教授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这门课程很不合理。虽然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陈旧观并没有完全被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仍十分盛行[2]。施工课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一味的课堂理论知识教育,是远远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该课程的目的是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提供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类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实现”能力即把设计方案和图纸转化为产品、商品,也就是转化为社会物质财富的能力。这就要求更加重视实践教学。

4.考核形式单一,范围狭窄

高等学校中对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无非就是期末考试,试卷大多是教材知识点的再现,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内容局限于教材范围,促使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知识点;单凭期末一张试卷判断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不具有说服力,缺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评。

二、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1.实时更新教材,提倡教师关注领域新动态。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转向培养专业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认清当前形势,加强对该课程的重视,改善教学条件,实时更新教材。将一些教材中尚未提到但实际应用广泛的新技术补充到新的教材中;对于使用多年的陈旧教材,积极向学校提出建议,及时更换最新教材。同时授课教师也要更新教学理念,提倡教师关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相关领域新技术和新动态,积极参加建筑环境相关的论坛与会议,订阅建筑环境相关的杂志期刊,尽可能传授给学生教材学不到的新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全的了解到所学专业的新动向。

2.丰富教师教学经验与教学方式。

青年教师在工作之余,可以参加暑期实践、校企合作等活动,真正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以丰富实践教学经验;授课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增加新的教学方式,比如播放录制的施工视频和图片、模型演示构件的拆卸组装、电脑模拟复杂的施工过程、工程案例讲解与分析、聘请建筑设备工程施工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作为校外导师等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增设实践课程,合理安排课程。

只有学习了专业核心课程,掌握了供热、通风空调、锅炉以及制冷的基本原理以后,学生才能够更加有逻辑有兴趣学习施工过程,所以在已经完成专业课程的大四学年安排该课程会比较合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习好施工的关键,所以在课堂之外还要增设实践课程,但该实践课程并不是传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实践之前授课教师要详细讲解相关施工图纸,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该项目,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现场负责人讲解施工工序、注意事项,要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施工的过程,以达到实践课程的目的。

4.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化。

课程考核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授课教师应制定整套合理的考核方式,不要H仅局限于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可以将期末考试考核与平时表现考核、实践课程考核、创新技术考核等有机结合起来。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不仅促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结束语

当今社会,建筑环境行业对应用性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刻不容缓,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所开设的该课程需要密切联系整个建筑环境大行业的发展,不论教材内容的选取、课程时间的安排、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都应该与时俱进,结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特色[3]。授课教师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工程应用相融合,不断学习新技术,努力完善自己并敢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胆的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向明.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5.

建筑工程技术的课程篇5

一、全面分析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建筑施工教学具有以下教学特点。

1.建筑施工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建筑施工教学包含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和广泛,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宽阔。该课程中包含教学模块,这些模块中的每个知识又都比较重要。因为学生只有在教学中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之后,才能够真正理解其建筑施工的具体技巧和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真正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顺利完成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例如,在学习施工的砌筑时,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测量知识基础就很难懂得教师传授的龙门板和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和操作,如果学生没有过梁的知识概念就很难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中进行钢筋砖的过梁。

2.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影响建筑施工的因素比较多。建筑施工会在不同的地点和季节进行,这就使得建筑施工的过程、质量和具体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地方、季节和环境来进行具体的选择和确定。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多新型的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和建筑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因素中顺利开展工作之外,还要确保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要求。

3.建筑施工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性较强。建筑施工的学习目的就是要应用到实际的建筑工程之中,使我们的建筑过程更加安全和美观,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美好。既然该课程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走进建筑施工工地之后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来进行安全周到的施工。而且,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自己的头脑处于灵活的状态,不能够局限于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之中,也不能局限于课堂的实验室和施工现场的实践经验之中,要能够根据当时建筑施工的具体情况灵活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和经验来实施恰当的、准确的、适宜的操作,这样才能够确保我们的建筑施工效果事半功倍。

二、简述建筑施工课程的有效教学措施

1.教师要善于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能够满足时展的要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运用的教材虽然一定时间内就会进行修订,但是它还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角度,没有实际生活中发展变化的速度快。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一缺点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地进行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传授,让学生在学习课本中传统施工工艺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现代社会中最新的建筑施工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调节,注意重点、难点的突出和分析,合理地安排和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

2.现代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筑施工教学中,教师大部分采取讲解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不但费时费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就会使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导致教师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融入现代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利用其教学的优点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机动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弥补传统教学的教学缺点,使得二者完美的结合和巧妙的融合,确保我们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从而取得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增强学生的实物性。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模型,增强学生对实物的印象和感知。而且,这些简单的教学模型能够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即将开展的学习活动之中。同时,这些模型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模型自己去动手制作。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以后的具体实施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环境,让学生亲手操作,增强动手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竭尽全力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环境,对学生进行实际建筑施工生产的训练。在这个教师营造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己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现场的实际工作环节。同时,教师给予的及时评价和指点,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建筑施工的全部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体验到建筑成功的幸福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建筑工程技术的课程篇6

【关键字】工学结合,深度融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

一、“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概述。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公司、房地产公司等企业,培养“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岗位设置上主要包括施工现场管理岗位中的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以及从业一段时间后优秀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走上的高级管理岗位如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方面,主要包括对施工过程中的地基基础工程、土石方工程的施工;砌体工程以及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还有钢结构工程、防水工程施工以及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等。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可以针对性的进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和整合,然后根据当下实际的人才需求结构,结合教学目标,创设出新的“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重建,设计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各个模块。通过将实际施工中的各项内容分解到相应的模块中,然后做好工作任务布置,履行好工作过程,最终提高学生在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的专业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一)以“工学结合”为课程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在“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中,主要将“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工作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知识的整合,重新构建出该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体系,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各个设计板块中,通过对一系列教学情景的构建,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增加以及学习效果的提升。

1、课程内容设计的几大模块。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创设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九大知识模块,即土石方工程模块、地基与基础工程模块、砌筑工程模块、钢筋混凝土工程模块、脚手架工程模块、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模块、钢结构工程模块、装饰工程模块以及屋面防水工程模块九大知识模块。

2、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

在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也需要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在教学课程设计的实训环节,加入《钢筋混凝土工程模板设计》以及《钢筋混凝土工程钢筋绑扎》实训、《砌筑、抹灰工种操作》实训等,将实训内容作为教学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单项知识能力模块的构建,这样可以让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理论的学习中模拟实际操作的能力,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状况。

3、对教学情景的构建。

在教学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构建相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建筑施工技术的真实工作内容以及工作任务等都能有全方位的感知。情景构建过程中,将实际工作内容和任务划分为各个具体的单元和模块,然后再在单元模块的基础上继续分割成具体的教学项目,教学情景主要包括项目情景、任务情景、案例情景以及分项工程施工情景等。通过情境教学一方面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同时还能让学生对实训操作进行整体感知,促进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4、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课程设计中,同时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实现,例如引导式、启发式、兴趣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引导式教学方法中,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教学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实现学生学习模式朝着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多媒体教学方式。

建筑施工技术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利用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给学生对建筑工程知识最直观的感受,利用多媒体对建筑工程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流程进行展示,以工程案例为主线,贯穿到各个模块当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工程视频、工程图片为实例,把书本与实际的距离拉近,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深度融合”课程设计

1、学生学习同工作的融合。在授课内容中融入一定的工程内容,结合建筑工程施工实际将教学内容进行划分,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职业技能,为学生今后的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校企融合。建筑施工技术的课程教学需要实现校企结合,结合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加强同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校企合作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企业中建立学校的实训基地,定期的安排学生进行实训,做好学生的实训工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组织的提高。

3、教室同实训室的融合。建筑施工技术的学习不能仅仅在教室和课堂上完成,实训室实训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教室和实训室的融合,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室的设置主要包括砌筑和抹灰实训室、钢筋工职业技能实训室以及装饰装修实训室等,满足对不同工种的实训操作需要,提高学生的实干技能。

建筑工程技术的课程篇7

关键词:项目化;人才培养;建筑工程技术;工作室;教学改革

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项目化教学强调以工程任务为依托,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完成校企单位或建筑企业或认任课教师所提供的实际项目或虚拟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工程咨询、工程辅导、工程答疑等服务。学生要想完成项目任务,就不得不认真了解和把握项目内容,为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进行策划方案、收集信息、制定方案、组织实施等环节的内容以及处理突发性问题的应对措施和创新性思路的落实,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讲,一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二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三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所占课时比例较大。因此,“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化教学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特点非常吻合。

一、创新性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

(一)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专业技能和就业岗位无缝对接。以武威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一是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在2012年借助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和国家骨干校建设这两个平台,创新性的实行“1234”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一条主线,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线;二个基础,以培养人文和职业素质为基础;三个结合,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岗位流程相结合、课程体系与职业证书相结合;四种能力,以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核心是校企合作,载体是工作室,精髓是实践技能培养,实质是就业创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借助工作室强化课程项目系统化设置并引入企业标准。学生亲自参与生产性实训项目,遵从企业操作流程,强化安全生产意识,通过实践操作,突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施工员、材料员、监理员、安全员、预算员等相关的职业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出基于项目式的课程体系结构。

(二)建立“工作室”,发挥作用

创建工作室,探索促进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企业的新体制。依托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工程预算、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工程监理、地质勘查等方面,成立建筑工程技术工作室,实行工作室主任负责制,在武威职业学院一期扩建项目和武威新能源化工大学校园基本建设规划上提供服务、开展技术革新和新工艺、新标准等服务。通过工作室建设构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技能与职业修养的训练和培养,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项目教学意识鲜明的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选派年轻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土建类培训计划,提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二是选派年轻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而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选派专兼职教师进驻建筑企业,提升教实践能力;四是加大力气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上述方式方法,使教师的技能得到了增强,对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企业运作流程,岗位职业技能有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意识的结合项目任务,开展教学活动。

二、创新性的实施项目化教学与实践的思路

(一)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项目化教学课程目标

继续加强校企合作,依据相关行业标准和工作流程,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各项目课程总体目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第一线需要的建筑工程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总体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的工程项目或学生竞赛设计任务为载体,实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校企合作制度化,工作室评价社会化”,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职业教育特点。

(二)按工作流程系统化要求,创新构建出基于项目式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对建筑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进行了分析和定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按照工程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等五个阶段,确立了工程项目立项、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验收等几个能力模块,并以此确定课程模块及各课程模块教学的具体目标要求与能力标准;再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根据施工员、材料员、监理员、安全员、预算员等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创新构建出基于项目式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三)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建立并利用校内外实验实训中心和理实一体化教室,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创造性的组建不同的制作小组,开展项目化教学,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按照项目的要求创新地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式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实践中,不自觉的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团结协作、创新思路,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建立健全项目化教学运行机制

建筑工程技术的课程篇8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工程应用;高职;实训课程体系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的高职专业,在2016年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更名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建设行业和企业对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水平提供保障,从而为建设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多技能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一、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守类型、稳规模、强内涵、调结构、促合作、探贯通、办特色”的办学思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重在培养面向建筑和工程领域,从事智能建筑系统和工业控制相关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设备安装、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管理、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维护与改造、系统报价和招投标、工程管理、绘图和资料管理、工程监理、产品销售等岗位。

二、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课程内容单一目前,高职院校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多以单项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且多分散在各门专业课中,容易使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缺乏完整的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从而无法完成系统化的工作。(二)实训教学方法陈旧对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多学科交叉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有些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训教学,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导致学生感到课堂沉闷,从听不懂进而过渡到提不起兴趣,很难理解、掌握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实训课程内容,难以形成工程应用能力。

三、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一)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方法

在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可包括以下几种:第一,项目教学法。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每学期都要进行实训,然后将实际工程做成项目单,并根据企业标准检查项目结果。第二,任务驱动法。将大型的工程项目分解成各个小项目,全班共同完成,这样,不但积累了学生的工作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建立多样性的实训实践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教师将部分小系统、小项目直接制作成任务,学生自主选择去完成相应的工作,这样,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在不占用总课时的条件下又增加了更多的系统和项目。第四,不断扩充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每个假期,高职院校都安排学生到相应企业进行假期实习,建立多个长效的假期实习基地。

(二)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

第一,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培养模式,研究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探索培养模式目标和培养环节,制定实训课程教学计划,研究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激发培养模式的内在动力,建立高效的培养机制。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采取对图纸和系统进行深化设计的方法以及既接近实际工程又符合实训基地培养模式的系统工程。第二,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课程体系,针对培养模式的要求,开发相应的模块课程,确定本专业的实训模块,并通过比较国内外其他院校课程和实际工作技能要求以及最新的先进技术,探讨适合本产业结构的实训课程体系。另外,还要注重实训培训模块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链接问题;保证实训培训模块课程的课时,合理解决核心专业模块课程过重的问题。第三,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实践实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基于实际工程的基地,合理利用校外实习实践环节,建立高效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提出了要从实训教学方法和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两方面加强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进而为建筑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的现代化人才,充分满足市场对建筑人才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相关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正松.论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J].职业教育研究,2013(2):36-37.

建筑工程技术的课程篇9

我国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模式一直突出类型设计实践,采用由循序渐进、从简到繁的实践教学方法。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对建筑设计方法有大致掌握,但是从专业素质以及应用能力来看,课程设置上存在突出问题。设置课程的教学对象从横向和纵向都应当进行覆盖,如“建筑法规”面向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智能化建筑导论”面向建筑系硕士生,“现代建筑技术科学导引”面向建筑系博士生,“结构概念与体系”面向建筑学专业与结构工程专业本科生,“景观生态学”面向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等。

(一)重视设计,忽略技术

目前许多高校的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将设计课程与技术课程割裂开来,使得技术类课程相对建筑学专业成为独立的学科。技术类课程缺少与设计教学的互动,在总体教学组织上缺少统筹规划。设计课程专业学习仅仅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考虑,却忽略了建筑技术,导致课程枯燥。一般来说,注重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设计原理,教师会布置相关设计题目。而同步开设的建筑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建筑结构与构造、建筑物理与设备等方面,其知识点繁多且复杂,技术性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能动性小。在设计课程的对比下,建筑技术类课程更显得乏味。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教师也会侧重绘图技巧,导致学生精力大多用在绘制图表上,而对常用的建筑技术知识不求甚解,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体系涣散

从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矛盾体现在课程体系涣散、联系性不强。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相对独立,部分建筑技术课程过分强调自身课程体系的独立性,造成技术被作为单独学科讲授,导致设计课程出现功能认识与形式模仿的状况。学生无法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导致综合技能掌握更加薄弱。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内容实用性不明显,采用循序渐进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所以低年级学生的设计题目及设计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在设计构思时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兴趣浓厚,但对技术类的问题考虑甚少。另外由于接触的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在设计中不会考虑建筑技术对设计的合理性影响,导致学生错误的认为建筑设计主要是解决好建筑功能问题、建筑形象问题,而不会考虑技术类问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一)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强调实践性教学模式

传统的建筑技术类课程,大多都是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对技术类课堂教学的反应多为枯燥、难以理解,并且技术类课程中涉及的公式繁多、知识复杂、量大,同时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缺乏,课堂气氛沉闷,使得教学与实际差距甚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工程实践中的技术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大学课程中却没有一门系统的、综合的技术设计课程,学生只能凭自己摸索获得不完整的知识。应改革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压缩、精简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如建筑构造课程由两个学期的构造1课程、建筑构造2课程,可调整为理论课程与建筑构造设计课程,前者以讲解为主,后者以设计为主。提高建筑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将教材内容以专题课形式进行讲解实践。将课堂教学部分分为课堂理论部分与实践性教学两部分,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将两部分进行穿插讲解,实现重要理论技术与实践在课堂上同时进行,并非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讲解后再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建筑技术类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可从几方面入手:(1)现场教学,现场教学具有灵活性,技术课堂讲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堂实践,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工地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另外教师也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校园周围建筑进行实践调研,并对调研结果在课堂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同时增强建筑技术类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2)要求学生运用建筑技术知识,绘制技术设计分析图,查找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存在不合理性。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要教师先了解学生有做过哪些类型设计,选取学生做过的设计作品,然后根据技术教学进程,让学生从建筑技术角度分析自己的方案是否设计合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建筑技术课程兴趣增强,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主动性。(3)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典型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直接了解到在方案设计中所忽略了的建筑技术问题。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所接触的设计题目,涉及的建筑技术问题一般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找一些建筑技术比较复杂的实际工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剖析,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建筑技术设计的重要性,并能在今后的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技术问题。

(二)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课程进行优化整合

建筑工程技术的课程篇10

关键词:建筑业;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80

在当前全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房地产的新开工面积增速下滑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建筑业也存在着产能过剩。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我国建筑业企业越来越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不足,面临着现有职工不能尽快适应现代企业生产要求的困惑。培育学习型企业是使企业走出困境的方法之一,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构建学习型企业的要素。通过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课程居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课程开发的质量对继续教育活动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1现状分析

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从产生到现在,在国家人设部、各部委以及各省市部门重视之下,经过长期的探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查遗补缺、更新知识或者拓宽知识面,使得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科学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等不断提高。经过长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现已形成比较稳定的课程结构体系。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形式,一是参照普通高校的倾向比较突出,二是按模块讲授的方式,即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开设课程,内容来自社会实践,强调社会功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称之为“模块式教学”,采用后者的比较普遍。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1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有些课程理论性太强,讲解起来枯燥,而且难度、深度过大,不易理解。因为参与学习的人员基本来自社会生产的第一线,他们拥有十分丰富的社会经验,因此课程开设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另外,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队伍的扩大,鉴于培训硬件和师资的不足,有些培训机构只设定一套课程,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继续教育对象的单位性质、专业差异以及职称的层次,比如土建类和安装类,初、中级和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时未做区分。

1.2专业面不广

专业技术人员对本专业之外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这些极大限制了技术人员的专业面,加之新工艺、新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的崛起使专业技术人员面对行业的发展和变化难以适应,目前课程设置比较缺乏这类反映建筑业发展要求的、前沿性的专题课程。

1.3重技术,轻管理

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应用型人才居多,管理型、科研开发型人才偏少,因此目前建筑业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工程技术为主,但是存在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层次不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技术创新能力差,所以管理类课程需求在不断加大。

1.4系统性不强

建筑行业目前拥有的人才中,既熟悉技术又懂得管理、经济、法律的人才严重短缺,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人员短缺,技术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而主流的“模块式教学”存在学习单元较零碎,知识不系统等缺陷,缺乏系统性。

2课程设置原则

针对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缺陷,课程设置应当满足以下原则:

2.1前沿性

课程设置应体现前沿性。课程设置应当反映出当前建筑业的热点问题、行业改革的发展方向。同时还有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推广应用,新的规范标准的宣贯等。

2.2实用性

课程设置应有实用性,与高校的学历教育有所区别。专业课程内容应当紧密联系实际。将理论内容和实践结合,能有效解决实际中的矛盾和问题。

2.3针对性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来说,需求分析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条件。根据继续教育的对象,灵活的设置课程,使教育对象不断的拾遗补缺,完善知识。因为接受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都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因为课程设置要针对成年人身心特点,使之较容易接受所学课程,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补什么。

2.4系统性

考虑到继续教育对象的整体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应当处理好原有知识和补缺知识、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等之间的关系,立足于整体,使继续教育培训对象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化。

3陕西省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

笔者依照课程设置原则,并结合建筑业发展的新要求、建筑企业发展的需求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对陕西省二十一家从事建筑施工、装饰、监理、造价咨询等企业的做了问卷调研。调研的对象主要是项目经理及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通过需求分析,课程设置可分为行业发展趋势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技术类课程。

3.1反映行业发展趋势,前沿类的课程

继续教育制度目的就是专业知识的更新,因此课程设置应体现前沿性,应当反映当前建筑业的热点问题、行业改革和发展方向。反映建筑业发展趋势、建筑业前沿的课程有:

(1)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当前建筑企业面临着“市场疲软、政策收紧、管理欠账”三座大山下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数据和感受已经说明,行业衰退已成事实,行业处于一个旧业态转向新业态的中间态时期。如何以比较高的层面和新的角度看待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如何变革,如何在这场改革浪潮中找到发展机会,都是建筑业企业和从业人员首要关注的问题。

(2)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产业现代化以及建筑工业化、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这些方面是国家目前力推鼓励扶持行业,符合产业发展的政策,是建筑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建筑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一直以来房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性能、安全、效益、节能、环保、低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更是解决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以及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选择。这种课程很受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青睐。

(3)Bim技术发展与应用。Bim是近年来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领域出现的新技术,发展潮流已势不可挡,在国内,随着建筑业对信息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科研投入不断增多及大力推动和基于Bim技术的软件开发商宣传下,相关机构和各个部门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和应用Bim技术。但是目前对Bi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各研究机构对Bim技术的研究相对分散,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各企业单位也只是将Bim技术应用到某一个或某几个建设项目的部分建设过程中,还不能在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及运营等整个生命周期连续应用Bim技术。目前Bim技术的课程主要集中在社会培训上,针对目前情况,在继续教育中加入相应课程,通过总结科研机构对Bim技术的研究和建筑行业对Bim技术的应用现状,提出推广使用Bim技术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Bim技术在我国继续推进和更深入的应用提供重要的途径。另外课程可将Bim和智能建筑相结合,Bim和建筑工业化的衔接也势在必行,二者融合在一起,这样Bim技术应用会更加丰富。

3.2工程管理类课程

通过调研分析,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对管理类课程需求较大,已有超越技术类课程的趋势,原因是,一方面随着专业技术人员社会经验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有的开始逐步进入管理岗位。另一方面管理类课程在学历教育阶段偏重理论学习,专业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已具备了一定管理能力,因此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亟需进一步加强。通过调研问卷的整理,这方面课程需求主要有: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工程成本管理、工程风险管理、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项目精细化管理、职业风险防范等。这类课程也符合建筑企业(集团)的发展需求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的内容主要以项目管理实务为主,辅助一定的理论知识。

3.3工程技术类课程

技术类课程设置也应结合行业的发展和培训对象的需求。对于初级职称和部分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侧重于操作技能提升方面的技术性课程,如测量新技术、安全技术规程、Bim软件应用等基础操作性课程。针对部分中级职称及高级职称人员,一般对基础性的知识培训缺陷不大,通过调研问卷整理分析,课程的需求主要有建筑业十项新技术(2010)、绿色施工技术、高层/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大跨空间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新材料等。同时,由于目前超高层建筑已经成为行业发展、区域性竞争的大趋势,全国范围,甚至是大中城市都在建设地标性建筑,未来数年内将成为超高层的时期,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掌握钢结构与混凝土结合施工的知识,可设置钢结构与混凝土施工相结合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