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十篇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十篇

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1:11

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篇1

艺术实践是高等院校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它通过多种艺术活动形式,将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与实际结合并加以灵活运用,从而实现知识的转化与运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高等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将此作为即将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高等教育的决定》和《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基于会议精神与上级文件,通过实践以及校企合作等模式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就必须有实践教学的形式才能得以实现。

1?术实践教学模式的含义

艺术实践教学模式是在艺术教学思想及艺术实践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结构框架,突出了艺术教学应用性原则,作为艺术教学模式活动程序,则突出了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艺术教育本质上是审美的、生活的、实践的,是培养人的艺术素养和艺术能力的活动。人的艺术素养和艺术能力从生活中来,从艺术实践中来。卓有成效的艺术教育,必然是鲜活的生活体验和生动的艺术实践过程。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教学这种必然的联系,决定了艺术实践教学是艺术教育的根本内容。明确艺术实践教学性质、特点及功能,丰富理论研究领域。艺术实践教学体系是指把学生在艺术实践教学中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到什么标准的内容系统化,是艺术实践教学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2研究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意义

1、艺术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的教育方针在艺术教育中的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生活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产生真理、认识真理的源泉。党的教育方针也始终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说,人类的认知艺术、创新艺术本身就是实践。

2、明确艺术实践教学的本质、特点和功能,有助于增强艺术实践教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他学科的实践体系经过多年学者们的开发与研究已经有了比较成型的体系,而艺术实践教学体系还缺乏相关研究。因此,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3、体现为艺术实践的社会价值。地方高校研究艺术实践教学,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艺术文化人才,为适应国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这是具有重要社会应用价值的。

4、体现为艺术实践的教学价值。第一,通过艺术实践教学,逐步培养锻炼具有影响力、责任感、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二,通过艺术实践教学,促进师生不断产出艺术力作与佳品,从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将所学所用更快地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接轨。第三,通过艺术实践教学,促进艺术院校教学改革,使教学深入人心,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形成鲜明特色。

5、体现为艺术实践的市场价值。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繁荣,将校内艺术实践面向市场已经逐渐成为趋势,这也是外界检验学校教学成果,同时扩大学校影响力,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艺术市场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形成充满活力的、富于效率、更加开放、更有利于艺术实践的管理体制还需研究,因此,规范艺术实践的管理,构建艺术实践教学体系与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3创新型体验式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特点研究

1、打造艺术实践教学基地平台特色:搭建艺术实践教学平台,组织创作表演艺术作品为主要模式,打造的艺术精品、佳品参加各类比赛、参加各类艺术作品展、参加各类演出、剧目表演等艺术实践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师指导下,完成艺术作品、参赛、剧目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例如我校音乐学院的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和合唱团对内外演出20余场,参与人才2000余人。通过清唱剧“汤若望”、“樱花颂”以及“四季情韵之春夏秋冬”四季音乐会的承办,以及我学院承办的“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大型艺术作品《和平颂》等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百余场,获奖人数可观,影视学院创作的《党的儿女》演出十几场,观众近两万余人,极大提高了学生艺术实践能力。此次举措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艺术实践教学领域,实属罕见,这一自主搭建实践平台模式将影响到全国艺术类高校。

2、综合性创新体验式艺术实践教学特色,培养学生的能力:创新型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根据大连艺术学院的艺术实践教学的实践情况实施的,本学院由于艺术专业较多,各个艺术专业特色不同,艺术实践的方式不同。在《和平颂》作品中,巧妙地融合了音乐舞蹈、艺术设计、服装设计、舞美灯光等多专业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及艺术实践层次,构建创新型体验式艺术实践教学模式,这也是艺术实践教学最高阶段、最高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艺术类应用型人才。

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篇2

关键词:艺术惠民学生实践社会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的传承

从2010年4月起,沈阳市实施了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通过整合全市各类文化艺术资源,组织面向大众、覆盖城乡、门类多样的免费艺术培训、常态惠民演出、公益电影放映、艺术作品展览以及相关群众文化活动,使人民群众更加便捷地享有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深入地参与城市主流文化创造。这一活动的开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艺术素养,丰富了群众生活,提升了群众的精神内涵。同时体现了沈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群众路线的决心。作为一所高等学府,沈阳师范大学积极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利用艺术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我专业优势,投身于艺术惠民的活动之中。在艺术惠民工程这个大舞台上,既检验了高校学子的专业水平,又为初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实践机会。

一、艺术活动“惠民惠己”

2013年刚入学不久,笔者就报名参加了艺术惠民器乐演奏的培训工作,虽然那时对艺术惠民工作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但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从开始的协助学哥、学姐上课,到后来自己能够独立完成授课任务,不仅个人的演奏能力提高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对艺术惠民工作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艺术惠民活动在学校、学院的统一安排下,各项培训项目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欢迎与好评。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其中,使艺术惠民的社会服务功能日趋明显,让我们这些有机会参与惠民培训的大学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艺术惠民“惠民惠己”。前来参加培训的广大市民,多数都是零基础,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他们没有演奏基础,不识谱,不懂音乐知识,甚至有的人对乐器都不认识。针对这新的难题,我们既要引导,又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进度。同时,为鼓励大家学习热情,学期末进行学习汇报,使参加培训的市民人人都有机会登台演奏,使大家既有紧迫感,又有幸福感。有的培训老师还与市民同台演出,使市民倍感鼓舞。在几次的艺术惠民演出汇报中,我作为一名器乐竹笛培训老师,由衷的感到高兴,不仅自身得到了艺术实践,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价值。

通过惠民活动,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了社会服务的必要性。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做到用行动服务人民群众,用艺术专业反哺社会。当社会对于我们的所作所为予以肯定时,我们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社会责任感。既锻炼了自身,又回馈了社会,既惠民于“身”,又惠己于“心”。

二、艺术惠民实践,扎实自身基础

“双百万”艺术惠民工程恰恰为高校学子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实践机会,使在校大学生完成了课堂知识的灌输向社会实践的转化,并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艺术惠民的培训过程中,表面看起来面对的是一些零基础的市民,但是他们有他们的长处和特点,即:理解能力强,反应能力慢。器乐演奏本身就是需要慢功夫,于是基本功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有的市民急于求成,沉不下来,这就需要我们授课老师有足够的耐心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也培养了我们的学养,从实践中找寻真理,在教学实效上下功夫,使自己也在锻炼中得到成长。参加艺术惠民活动,提高了自身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活学活用,这种宝贵的实践经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得以借鉴。

三、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

在艺术惠民这场大“盛宴”之中,不仅仅是通过艺术来丰富群众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素养,而且还通过艺术惠民的方式,弘扬和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传统乐器之所以可以保留至今,并成为一门学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蕴含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在这个现代电子设备与流行歌曲充斥的时代,传统乐器逐渐的被边缘化,难以被年轻一代人所接受,甚至面临消失的窘境。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器乐难度较大,需要一定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是当今社会之中,传统文化的缺失,人们缺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通过“双百万”艺术惠民工程,使广大市民有机会学习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不仅满足了广大喜欢传统乐器市民的要求,更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艺术惠民工程,使得广德市民在学习和参与艺术培训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艺术与传统文化成为城市文化的潮流,人人参与,人人共享。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向市民传递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发挥了传统音乐的能动性,弘扬了民族音乐与民族精神。

在“双百万”艺术惠民工程的深入开展过程中,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了社会服务的必要性和作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艺术离不开群众,艺术来源于生活。通过艺术惠民工程活动,使大学生既为艺术惠民工程作出了贡献,又唤起了高校学子的社会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篇3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应用型高等学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一、产学研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产学研合作是生产、教学与研究三者的结合,是以产业(企业)、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为基本主体的合作。产学研合作培养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形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种途径,是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任务是实施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理论应用和技术能力,服务于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基层单位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直接应用性知识和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注重能力的培养,人才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用型人才在知识层面上注重应用性知识的掌握,在能力层面上注重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其素质的核心是具有创新精神。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应用型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是产学研合作培养教育使得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行业和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地改变以往高校封闭的“象牙塔式”教育,冲破与社会发展接壤的“围墙”,为教学提供鲜活的实例和宝贵的经验,创造全新的多元教学环境;二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提供与社会行业紧密结合的课题,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满足社会或行业的实际需要;三是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机会,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解决社会行业需求和高校培养人才脱节的问题,缩小社会对人才需求和高校对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

二、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展产学研教育的思路

中华女子学院是全国妇联所属的我国第一所女子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肩负着促进男女平等,引领先进性别文化、引导社会发展、促进女性进入社会主流的使命。为了完成使命,学校确定了服务妇女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的办学方向,确定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公益意识、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女性人才。

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于2008年。该专业是在国家提出加强社会建设,繁荣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建立的,同时又在国家文化产业大繁荣的要求下不断完善。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繁荣我国文化要求。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党的十又对推动我国文化繁荣提出了要求。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大繁荣,发展群众文化,需要一支业务强、素质高、品德正的基层群众文化艺术管理人才队伍。目前,目前我国群众文化艺术发展存在着人员专业性不强、年龄偏大、观念陈旧等问题,众多的艺术类院校专门定位培养群众文化管理人才也没有,可以说,整个行业存在着人才缺乏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专门培养此类人才非常必要。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正是应对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发展建设起来。专业根据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培养应用型群众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目标,并且对人才的规格提出了要求,要求有“四自”精神、服务意识、公益意识,要立足基层、具备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能服务于基层群众文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专业对群众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规格和要求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明确了该类人才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确定了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群众文化艺术管理人才是以培养服务基层需要的应用型艺术管理人才为根本目标,强调群众艺术人才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文化艺术素养,还需具备现代艺术管理能力,掌握经济、文化政策法规的理论知识,具备群众文化与活动推广组织运作综合实践能力。为此,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不断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对群众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作用,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通过社区和妇联系统单位合作,充分吸收行业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共同开发研究课题。“六共同”的全方位合作教育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实现了与社会行业的紧密联系,使专业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整合,实现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相互融合,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学校教师与行业人员的相互携手。在目前全国700所设置舞蹈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开创产学研联合培养应用型群众艺术管理人才的先河。

三、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展产学研教育的举措和成效

(一)产学合作,开展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确定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定位。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设置以后,随着国家对繁荣文化要求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再次思考了专业的方向。2010年,中华女子学院成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文化产业的知名专家和一线的行业专家构成。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对专业进行论证。2011年6月,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召开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与建设研讨会”。专家提出了本专业需区分公共文化和产业文化两种不同人才培养方式,以培养具有服务意识的社区艺术人才及妇联行业下的具有女性特色的应用型艺术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以编导课程为主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策划和组织能力等建议。在结合前期调研、听取与会专家意见后,将专业方向名称确定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舞蹈编导方向)”。2012年5月,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又召开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定位及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和听取与会专家论证意见后,进一步将专业定位为群众文化的创意与策划组织;尤其强调社区舞蹈的策划、编创和组织的专业方向;并在课程设置上做出了一些调整,使课程紧紧围绕群众文化创意和社区舞蹈编导展开。增大了社会实践课程的比重,强调对学生文艺活动组织策划、文案写作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新增了“社区文化创意与推广”和“社区舞蹈”等特色课程,以适应市场需求、凸显人才定位。通过论证,确定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方向和定位,以及在群众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确立了“培养符合群众文化发展需要的实践型、复合型、应用型艺术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产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多次修订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多次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听取行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专业从服务群众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社区和妇联系统岗位开展群众文化的要求,设置了课程体系。根据学校总体的课程体系框架,重点规划了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划分为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性课程和综合实践教学四个部分,课程体系特点如下:

1.突显专业定位,打造跨学科平台课程

由于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跨学科性质,需结合管理学和艺术学两个学科共同构建学科平台课程,使之具有交叉性、创新型和融合性。经济学、管理学两门基础课程是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化产业管理”则是在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大量的案例教学训练学生在舞蹈艺术活动中的运营能力。通过这样有机的衔接使学生具备跨学科综合性的专业素质。加之艺术学方面的中外舞蹈史及艺术概论课程,为学生搭建了较为宽广的学科平台,为深入开展专业基础课程打好基础。

2.交叉渗透,夯实专业基础课程

依据交叉学科平台构建的要求,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不仅涵盖了传统舞蹈专业的基础课程,如芭蕾基础、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还增设了乐理基础等课程。并且本专业的7门基础课程均以学生实践、教师指导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展,突出了学生为主的实践教学理念,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基础课程,为进入专业方向性课程的学习做好积累。

3.根据社会需求,依托艺术学院多学科资源,设置专业方向课程

为满足社会对于群众文艺工作者的多元化能力需求,专业方向性课程以舞蹈编导主,配以舞蹈教学法、经典剧目排演、舞蹈创作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开展文艺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能力,提升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此外,还充分利用艺术学院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优势,打破舞蹈专业学生专业单一的特点,设置舞台化妆及服装、舞台摄影摄像、音视频制作、人际沟通等拓展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适应群众文化活动的多样化需求的特点。

4.推动第二课堂的教学辅助作用,加强专业实习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以培养群众文化和社区舞蹈的编创人才为主要目标,培养方向是应用型舞蹈编创、表演及管理型人才。因此,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要拓宽到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实践中,教学的指导由简单的知识传授,延伸为引导式互动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调动学生的更大潜能。

(三)产学合作,共同担任课程教学

为了实现教师的实践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利用与行业的联合,组建了行业教师团队,具有良好专业背景和丰富舞蹈组织经验的三位教师共同构成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较为合理的教师梯队结构,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鉴于专业的跨学科性和多元化特征,教研室邀请多位权威专家学者及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行业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或担任讲座嘉宾以及顾问。这些专家学者以其在各自领域内权威的影响力、宽广的视角和渊博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最前沿的专业信息、最精准的专业知识和跨学科、多元化的课程结构。

(四)产学合作,共同建立实践基地

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行业共建教学实践基地,于2011年11月与北京市东湖街道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中华女子学院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望京花园社区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分组、分批深入望京花园社区开展社区文艺活动的组织策划活动。2013年1月,在校领导大力支持下,经过本专业教研室老师的努力,促成专业和北京市妇女儿童社会服务中心合作。学生深入社区,服务社会,充分发挥专业直接服务社区居民和丰富社区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

(五)产学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实践

为了能使学生及早接触行业实践,了解行业文化艺术开展情况,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了专业见习、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在不同的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分批、分组到深入到北京的不同社区,由专业校外督导教师(社区艺术工作者)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这一实习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而且为学生毕业后独立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六)产学合作,共同开发科研课题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新专业。该专业应用性强。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在我国还比较薄弱。但该专业的发展对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专业研究相对重要。专业研究的问题既要来自高校,也要来自于行业。为了更好地解决行业的问题,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北京市妇联共同开发科研课题,不断提高专业对社会服务能力。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六共同”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时间还比较短,有些合作还在探索中,但合作教育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通过产学研合作,明确了专业定位,构建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组建了实务能力强的校内外教师团队,形成了实践性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实现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有机融合,使专业的教学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使学生的实践平台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使师资队伍的专业建设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的服务社会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大地提升。专业的首届毕业生就业率为100%,毕业生分别进入政府、社区、学校、媒体、企业、公益组织等部门从事演出组织与策划、文化艺术管理等工作,受到社会行业的一致认可。

(注:本文为北京市教委专项课题《专业建设项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10004990208)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育,2008(3).

[2]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

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篇4

一、艺术团工作创新的实践性特点

作为以组织演出活动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艺术团,每年或每个演出季,演出一定场次高质量的节目,成为评估艺术团进行艺术实践成就大小的最关键的条件。艺术团工作创新的基本特点,就是指的这种实践性也可称作实践度。艺术团的实践性越强,对青少年进行校外艺术素质教育的力度越大,其工作创新的成就越大。演出数量和演出质量,是体现实践性特点的两个方面。保持较高的的演出数量,是衡量艺术团的实践性的基本条件之一。演出质量是艺术团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艺术团工作创新实践性的核心。

通过以上分析,从强调追求演出质量,并且科学制定较高的演出场次,两者有机结合辨证统一,才能充分体现艺术团演出活动工作,创新实践性的程度。

实践性特点或实践度,成为体现艺术团工作创新程度的基本特点之一。

二、艺术团工作创新的社会性特点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依靠社会、服务于社会,已经成为校外教育社会化的新增长点。艺术团在新形势下工作创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社会化程度,即社会性或社会度的高低。作为以组织演出活动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艺术团,如何与社会联合并且服务于社会,成为艺术团工作创新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以我宫艺术团为例。近年来,我宫艺术团与社会(企业)联合做了一定的尝试性的工作,目前在各个方面都已经迈向稳步发展阶段,当然,它每向前走一步,都是相当艰辛的,都凝聚着全体教职员工的智慧和心血。下一步要想使其又好又快的发展,让“艺术梦”助推“中国梦”必须以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宗旨,必须树立走政府支持、社会(企业)联合的办团理念,必须坚持走改革发展之路,我团的基本设想是:

第一,政府支持。大家知道:艺术团是一个纯公益性的少儿艺术团体,它每发展一步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政府资金的支持。就我宫艺术团而言,现已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如何打牢基础,助推发展速度,单靠自己去发展是非常艰难的,没有钱,只能是空谈发展,只有紧紧依靠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方能固牢基础、渡难关,促发展。

第二,艺企联姻,筹措经费。经费短缺一直是国办艺术团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大障碍,虽然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要确保艺术团正常运转和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解决资金缺口,艺术团还是应当把筹资作为与社会联合的突破口,特别是与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和骨干企业合作,形成强强联合态势,企业可以加大一定的资金投入,支持艺术团走出省、市,甚至走出国门走国际间艺术交流之路,依托艺术团把企业宣传和传播出去,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达到促进企业发展之目的;少儿艺术团也可以通过企业的资金扶持,提高艺术含金量,促进健康快速发展,真正实现双赢,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横向联合,单打独奏是没有出路的,坚信我们的企业家们一定会有人去做这种利国、利民、利己的事业的。我团这几年在与企业搞联合方面做了有意的尝试和探索,总体是好的,也是可行的,也从中吃到了一定的甜头,艺术团才出现了长足大发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下一步应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好的思路、好的事情,不说出去、不宣传,当闷葫芦,是转化不成生产力的,因此,必须多与政府、企业、社会交流沟通,大张旗鼓的宣传好、合作好,艺术团的明天将是一片碧蓝的天空。

第三,内引外联,积蓄人才。为解决高水平人才的不足,下一步我团争取承办大型音乐会,争取聘请到部级的著名艺术家来担任艺术指导,争取聘请市里有名望的老领导老同志担任名誉团长和顾问,以改善艺术团的社会环境,从知名院校招聘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少年宫任教,从老师的待遇、人格尊严、拴心留人环境上等方面下功夫,让他(她)们工作舒心、学习用心、生活开心。定期不定期的从全市范围内广泛招聘录取各类优秀的少儿艺术人才,充实壮大少儿艺术团队伍,从而确保从多方位、多渠道加快少儿艺术团的发展步伐。

第四,社会支持,共同创作。通过到外地参观学习了解到,河南少儿艺术团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建团二十年来,本着服务荧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艺术人才、为文艺舞台呈献精美的少儿文艺作品为宗旨,为热爱艺术的孩子们提供正规的艺术启蒙和训练,为省内外电视荧屏奉献了丰富多彩的少儿文艺节目,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篇5

〔关键词〕高校转型发展舞蹈教育品牌塑造社会服务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重大战略措施,该项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将有力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稳定发展产生持续和深远影响。高校品牌是社会对高等院校办学的理念、特色、质量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能力与成效的综合认可程度,是对高校自身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价值理念。舞蹈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地方高校本科转型发展中将产生其特有的文化驱动效应,对学校的形象提升与品牌塑造将发挥其独到的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将系统探究舞蹈教育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文化驱动与品牌塑造功能,以阐释舞蹈教育在学生专业教学与素质培养、高校公众形象提升及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对地方高校本科转型发展中品牌塑造所发挥独到的促进作用与效应。

一、提高舞蹈专业教学水平打造优质的教育品牌

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在于重视与提升教学质量,而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核心是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国内外高教领域实施品牌战略的成功经验。实践证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塑造品牌的着力点在于“明确办学方向、转换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优化办学模式、保证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因此,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所适应的品牌创优战略要求相比,学校的舞蹈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应树立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结合地方特色优化办学模式,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优质应用型人才,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以质量教学打造教育品牌。提高舞蹈教育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优质学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实施品牌战略的核心内容。

在传统的舞蹈教学中,舞蹈专业的教学形式基本上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忽视教学实践和舞台实践,认为如果较多地实施了教学实践和舞台实践,既会影响教学进度,又会加大管理的难度。然而,舞蹈教学在课堂中训练的内容最终必将走上舞台、面向大众。在舞台上进行教学实践,不但可以使老师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增长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所以,必须在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教学实践和舞台实践的内容。

改革舞蹈教学模式,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强化教学实践和舞台实践,以培养高素质的舞蹈专业学生,进而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的关键在于ρ生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第一、从创新的角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塑造优质教学品牌的重要意义。第二、以学生为导向的能动式课堂教学,要充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展示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随心的舞蹈中体会创新的乐趣。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能力,舞蹈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动作,需要积累一定的舞蹈动作,观摩和欣赏舞蹈作品,并以此为创新的前提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培养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第四、舞蹈艺术的理论教育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参加各种舞蹈专业赛事培育学生的竞争意识,开拓学生的舞蹈专业视野,加深其对舞蹈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实现舞蹈教育、舞蹈作品创作与人才培养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第五、从提高学生就业率的考虑出发,亟需通过不定期的教育见习实习,加强学生组织工作能力、舞蹈创编能力和管理水平,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距离,调整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高校舞蹈学专业起到一种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1]

二、舞蹈教育对高校文化品牌塑造的艺术驱动

大学文化作为高等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凝练而成的历史底蕴、创新思维和价值取向,其本质是一个由精神、制度、物质以及行为等层面上的文化因子组合而成的复杂动态系统,是一种兼具着高度的内部凝聚力和强劲的外部扩张力的无形资源。大学文化内在形式是一种文化氛围,是使这个系统保持活力的最佳催化剂,并借助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活动外化为高校的品牌。大学文化作为一种思维范式和理解模式,从整体的维度对大学功能进行思考并从文化变迁的视角来理解大学所进行的变革。[2]因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塑造品牌的必由之路就是不断夯实自身的文化根基,发展自身的文化特色,从而壮大自身的文化竞争力。

同时,大学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透过其整体性的准则来影响与规范其机制内的所有个体或群体。[3]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本质就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这就要求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校园舞蹈教育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对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强健其体魄以及增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作用。[4]舞蹈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能更好地展现高校舞蹈学专业学生个性特长,对此必须及时发现和高度重视,因人而异发挥特长,通过鼓励和引导,促进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高教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创新型舞蹈音乐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5]

要有效地提高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文艺驱动效应,就必须全方位发掘和提炼舞蹈教育的创新性和多样性,以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增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从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艺术内涵。这就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舞蹈艺术教育参与的力度,并将舞蹈艺术教育的成果融入高校各级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之中,并通过舞蹈专业学生的专场汇演及大学生艺术团的巡回展演等形式使高雅的校园舞蹈艺术走出象牙塔,面向社会,将大学生的舞蹈艺术表演融入地方乃至与全国文化汇展,使得广大观众在校园文化艺术表演中接受舞蹈艺术的熏陶,从中领悟舞蹈艺术的魅力,通过舞蹈教育的文艺驱动塑造高校的文化品牌,从而提高学校整体品牌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三、舞蹈教育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品牌塑造

西方教育学家指出,高校设置的课程、研究课题、专业课程计划以及非教学活动甚至包括高校自身,都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高校通过教学与研究活动来创造、存储和传播知识,并希望贡献和运用这些知识来为社会服务,而高校服务社会中最主要的内容的就是公共服务(publicService)。[6]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说,根据实际需要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舞蹈教育塑造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品牌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服丈缁岬木咛迓肪栋括了以文艺汇演贴近与服务社会、对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挖掘和参与地方文化市场等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舞蹈教育应以文艺汇演等形式贴近与服务社会。

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生,社会服务的途径是非常广泛的。高校的舞蹈教学应通过文艺汇演的形式贴近社会、服务社会,并将此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选派学生组成艺术团文艺开展深入部队慰问演出、乡村助力行、社区文化展演行一系列文艺表演活动,为部队、敬老院、社区等群体进行慰问演出和文艺巡演。在社会服务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在付出辛勤劳动后,得到观众的肯定和认可,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必然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在无形中塑造了学校良好的品牌。所以说以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为中心,全面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是塑造高校品牌的必由之路。

第二、高校舞蹈教育对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挖掘与传承

地方本科院校舞蹈院系教师作为本地区高校的教育与科研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的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创新不能单凭民间传承和地方政府的扶持,还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和当地高校的高素质人才资源相结合,从文化传承到理论研究、再到其文化功能多元发展与创新;依托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为平台,了解民族舞蹈文化、掌握舞蹈技术技巧;在掌握传统形式基础上进行创新,向高品质的舞台作品转化,从而使本地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做到当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7]地方高校应利用人才资源优势服务于本地区舞蹈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深度挖掘优质的地域文化资源,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本地区舞蹈文化遗产,提升其审美度和时代性,打造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的地方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将民俗性的民间舞蹈表演转化为舞台化的优质作品,多元化地呈现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

第三、高校舞蹈教育参与并带动地方文化消费

文化市场中舞蹈指的是在文化市场中以舞蹈作为主要手段,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歌舞类型,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以特色文化为主调,以民族歌舞为手段的旅游商业演艺成为地方景区核心竞争的决定因素,它们以创意与高科技、多元文化与低能耗的产业优势,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8]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校舞蹈教育参与地方文化消费市场并与之密切结合,创造与带动地方文化艺术消费成为塑造高校社会服务品牌的有效途径。

高校舞蹈教育参与并带动地方文化消费的有效措施,在于组建地方舞蹈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团队,从本地区文化市场的实际出发,将市场的文化需求与高校在文化资源开发领域的学术目标进行有机结合;以地区舞蹈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项目为建设平台,发挥团队的综合优势。从地方舞蹈文化资源的收集、内在特质的挖掘、传承及保护机制的研究等方面对地区舞蹈文化进行立体式的研究,形成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作品,并将其投放到文化消费市场,从而与地区文化产业对接,通过凝练着优异文化内涵的好作品激活与促进本地区舞蹈文化资源向舞蹈文化产品和社会服务转化,带动地区舞蹈文化消费潮流。

结语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与发展的具体实践充分展现出大学变革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就是学校完成专升本的转型并由此实现在办学层次上的飞跃性提升,从而完成第一步变革;当地方本科高校在升本成功的基础上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迈进的同时,也就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的办学特色应明确定位为:从精英教育背景下的学术研究型教育向应用技术型教育的转轨,从而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提升。舞蹈教育在学生专业教学与素质培养、高校艺术形象与品牌塑造及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等领域对于高校本科转型发展均能发挥独到的促进作用与连带效应。因此,如何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语境下充分发挥舞蹈教育的教学与服务社会等功能,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顺利进行,实现学校内涵式的可持续发展,完成学校的品牌塑造,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值得去深入地思考。

参考文献:

[1]李蕾,徐曼.大学生舞蹈比赛作品创作与训练的和谐性[J].舞蹈,2010(12):57.

[2]petersonm.w.,&pencer,m.G.Understandingacademiccultureandclimate[a].newDirectionsforinstitutionalResearch,17(4),1990:3-18.

[3]wisniewski,R.thescholarlyethosinschoolsofeducation[J].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35(5),1984,pp.2-8.

[4]齐峰.校园舞蹈文化建设的功能与作用[J].舞蹈,2010(351):61.

[5]谭顺来.乘“荷花”秀色品校园舞蹈-高师校园舞蹈文化建设的思考[J].舞蹈,2010,347:55.

[6]JamesJ.Duderstad,aUniversityfor21stCentury.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c2000,p.132.

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篇6

一、适应地方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探索与地方文化相应的教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成功的文化设计作品都具有让人产生认同感的思想理念。这种认同多来自于文化的特色,其作品也许不是使用最先进的材料与工艺,但通过更新设计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就能使其拥有好的表现方式。针对这一设计特点,在公共艺术实践教学中就必须让学生学着运用市场规律来调整设计思维,避免仅仅强调某一工艺或制作方式的单一模式。要增加有思想主题的综合性的设计内容,使其成为公共艺术实践教学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对接的重要步骤。但是目前的设计课程的版块都是根据学期、学年用单元课程来进行课程类型和性质的单元构架。这些版块看似层层推进,但各单元课程之间缺少连贯性。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虽有案例的设计和制作分析,却更多时候难以与专业实践联系起来,导致较难进行实际应用。因此,在不同学期的特定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中,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改变教学中传统单纯的实践制作方法,根据课程内容设定具有地方特色的鲜明主题,做系统的实践训练。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对课程及地方文化设计的需求进行理解并确定设计的主题方向,而这个主题不仅应该涵盖所学的课程知识,还应论证课程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在不限定任何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自主收集、整理设定设计的内容,根据其表现形式,确定作品的材质及制作过程。采用这样的教学实施方案,大多数学生都能进行自主深入细致的调研、思考及设计,再结合课程要求逐一展开设计实践。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又解决地方文化产业服务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我院曾经以“武汉商学院校史馆”为教学主题对学生进行教学尝试,为了使场馆空间的展示布置更具有学校独有的文化特点,任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访了各大院系及过去的老校区,充分了解了各院系的历史背景、当前特色和远期规划,并收集了相应的大量资料。又经各小组分析讨论、整理并综合不同的设计思维,每个同学依据自己得出结论,做出了多种具有可行性方案的设计版块。然后进行项目实施,最终成功投入使用,达到了与地方文化实践教学的预期目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认可。

二、培养专业应用能力,注重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

要真正服务于地方文化产业,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这个观点并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新观点,只是在过去的实践教学中,多采用手把手相授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实际动手方面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这对实践课程的创新有很大的阻碍。但从地方文化产业的需求出发,设计实践教育的根本讲,应该培养学生对市场的开拓和创新,不只是盲目地跟风,要学会在设计上有明确的定位和准确的捕捉。当今经济是市场经济,有特色的作品是以设计的实用为基础,通过与艺术相结合进行再设计的成果。作品的研发设计涉及科学、经济、心理、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作品的制作过程包含市场调研、设计构思、设计制作等诸多环节。因此高校只有通过培养既有创新素质又能引领市场需求动向的设计人才,才能把握现在及未来的社会文化风向。从这个层面来讲,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应了解实际设计需求、接触实际生产过程、积极接受社会反馈,才能掌握创新设计的方法,提高创新设计的能力,使作品使用功能的丰富性得到尽可能地提高。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就是要基于实际的问题,紧紧围绕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教学设定,达到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大众文化并存、兼容的效果。并对地方文化特色及地方传统工艺进行创新,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比如:在武汉地铁4号线关于楚文化的公共空间中,将传统故事中的黄鹤、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越王勾践、编钟以及历史文化中辛亥首义、张之洞主政湖北20年等元素,结合现代公共展示的审美理念,提取出故事情节的图案样式作为设计元素进行运用,既拓展地方文化,又拓宽了创新思路。使实践设计在立足于本土文化创新的基础上,服务于地方城市建设产业,让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空间设计融为一体,可呈现出和谐的美感,同时也可使地方文化得到了生态回归,开发出既具有现代审美观念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设计。

三、改变单一的教学环节,发展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培养理念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以“制造大国”著称,侧重于加工、贴牌等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输出,近年来开始注重产品的自主开发设计,这个现实转变势必会影响到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所以,应结合地方文化、改变现有单一的实践教育环节,实现发展“艺技并重”的培养模式。高校可通过对地方文化的挖掘,探索服务于本地区文化发展的方向,让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形成产、学、研、用等多方面结合的应用层次,实现高校与企业深度结合的实践模式。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可结合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聘请企业及社会专业人士指导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设计市场最前沿的需求,快速与市场接轨;可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室,与地方中小企业合作,把企业的实际项目放到实验室里的实践课程中实施,在专业设计公司的引导下,以新的设计思路和工艺技术为依托,更快地使学生将设计理念通过技术转化为设计作品;可与地方专业研究机构开发地方文化特色作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品牌,并随时根据地方市场的需求调整实际课题中实践课程模式,在专业人员及教师的带领下,提高学生对地方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了解。以上这些多层次、动态的实践教学方法,必将激励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实践方法相互渗透、转化,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艺术与技术并重发展,当学生走出校门,用从学校所得来的知识很快就能接受市场的挑战。此外,在实施本节实践教学的方案中,地方文化也在随着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发生着变化。为了让学生能更快、更好接受设计前沿的资讯,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文化产业,在实践教学中可增加一定学分的课外专业阅读,扩展他们的视野;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不同时段的实践案例,通过分析、总结,最终以汇报的形式交流学习心得,并评定分数,考察效果;可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创造新工艺、新材料,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参加各种专业性竞赛、展览赛事,并将所获得的成果记入课外实践学分,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大众文化让人们眼花缭乱,地方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缺乏内涵的文化信息让人们迷失了方向,人们对地方文化越来越怀念。作为输出设计人才的高校,应重视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满足人们对地方文化的心理需求,给人们的心理需求留下的一点期待。所以,要培养服务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合格设计人才,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属性,有目的地利用相关知识与技术去设计作品。一方面,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引入了地方文化与新实践方法的环节,改善了学生动手能力差、无法自主设计的问题。使课程的最终成果具有地方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设计市场对相关专业人才要求接轨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在校企合作实验室、专业型设计公司的实践过程中,所做出的设计产品,也应符合当下万众创新,发展民族工业的时代要求。因此,建立一套能够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艺术实践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人才,不仅是高校公共艺术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高等教育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斌,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思考[J].装饰,2010.

[2]马昌永,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实践课题的切入——以环境艺术方向为例[J].装饰,2012.

[3]潘登福,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装饰,2012.

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篇7

关键词: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社会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成为决定国力大小最重要的因素,而人才素质是决定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人才。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正处在一个历史转型期,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均要从时代、社会背景出发,探究适合艺术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方法。由于艺术院校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更要创新德育工作。

一、艺术院校德育工作实效不佳的原因

纵观当前艺术院校的德育工作,无论是在德育的内在效果和外在效益上,还是在德育效率上,均未取得理想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1.艺术院校学生德育工作低效由于德育教育没有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所以造成了德育低效。德育实效是指德育实践活动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分析,德育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的灵魂。有的学者认为,德育效果、德育效益、德育效率三者共同构成了德育实效性的内涵。第一,德育实效性有其内在效果,即德育可转化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第二,德育时效性有其外在效益,即以德育提升后,还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第三,德育实效性还表现在德育效率上,即以一定人力、物力、时间上的投入,获得最好的效果。当前,有的学生存在个人主义,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集体合作观念、服务、奋斗的精神认识不足,在社会活动中希望自己是主角而不是配角,在工作中也担心自己大材小用,人生价值选择及判断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也说明了在接受外界的大量信息时,学生未能分清正确与错误的观念,不重视自身的素质修养。特别是对艺术院校学生而言,他们所接受的知识专业性较强、多元化,比较重视自我能力的提高和自我表现,所以德育工作成效一直较低。2.艺术院校不重视德育高校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以至于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偏低,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此外,高校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人格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的力度不足。这样的德育不仅失去了其精神和动力,还失去了其所具有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尤其是艺术院校将学生专业课放在第一位置,在德育实践中,只重视说服教育,不重视学生德育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对德育产生厌烦心理,无法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二、社会艺术实践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对于艺术学院而言,德育可以发展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责任感和成就感,以此为目标的教育方式,追求的是塑造学生理想的人格。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出现了下滑趋势,且道德领域变得非常复杂。德育不仅是社会需求,还是学生发展和生存的需要。因此,艺术院校要以人为本,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倡导创新的教育观——学知识、学艺术、学做人,重视德育工作。艺术院校要将学生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上升到道德实践的层次,不仅仅要实现专业教学的目的,还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德育效果。参加实践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从而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社会艺术实践不只是实习、采风、演出等活动,还是培养学生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最佳途径。如野外的采风,可以让学生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下乡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戏剧表演,可以让学生看到社会的缩影。对艺术类大学生而言,审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学生欣赏艺术、社会、自然的过程,通过情感类活动升华自己的感情,从而获得美的体验道德。美育,可动之以情,影响人的行为。培养和构建正常、健康的审美观,是艺术学院美育的重要责任。在社会的艺术实践中,学生可以运用审美知识和理念,去发现美、获得美、接受美,从而提升审美情趣。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是艺术学校开展国情教育的最好方法。学生通过到各个矿区、广大农村等地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了解中国的具体发展,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国所取得的成绩,还可以观察民情、国情,弘扬民族精神,了解我国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确切地感受我国优秀、传统的民族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和自信心,从而坚定信念,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中国美术学院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所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只要到了假期,中国美术学院就会组织学生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展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专题考察。这种具有专题性的考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锻炼,同时让学生和群众达到情感共鸣,一起领略、感受国家的强大。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变的。如最近两年的寒暑假,中国美术学院一共组织了近两千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科学发展观、诚信国家等实践服务团,还开展了“三下乡”的实践服务活动。2016年暑假,中国美术学院组织大学生参加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及实践服务,走访了参加解放战争的老军人,一起回忆生活艰难、战火纷飞的年代,并编成舞台剧,到各农村、矿区、社区开展演出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而把社会实践活动转化成他们的道德意识及行为。

四、结语

总而言之,艺术学院社会实践是加强、改进艺术类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方法,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德育教师要充分了解社会实践在艺术类大学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生的专业特点,利用校内、校外的各种资源,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构建基本社会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芳芳,郑园全.艺术类院校艺术实践活动德育教育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9).

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篇8

因为,声乐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它始终是人类内在的精神财富。社会的民俗风情、心理意识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都能从大众化的声乐作品中体现出来。同时,大众化声乐文化要求从业者具有高水平的声乐文化底蕴,既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又要具有实用性、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普通高校声乐教师在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大众声乐文化的创新意识。既要满足大众化声乐文化的需求,又要承担着提高大众声乐欣赏水平和对不同声乐文化理解和认识能力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树立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的目标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应当切实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他们树立起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的目标,提高社会服务意识的理念。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加强提高学生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的意识,让学生们通过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坚持“社会效益、人才效益”为主的原则,以声乐专长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二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能力,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为了使声乐专业学生毕业以后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就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可以通过小课、小组课、大课等形式,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三是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学生下到工厂、社区、部队、广场、声乐厅等地演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另外,声乐教师在进行教学、科研之余,也要加强对学生提高社会服务意识的教育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服务提供专门的声乐人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师上课,并且还可以经常去听取其他声乐教师上课,以学习的能动性。1.结合声乐教学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目标虽然不是培养专业的独唱演员,但也应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舞台表演和舞台实践经验。毕竟我们所要培养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笔者以为,声乐教师应在训练学生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歌唱实践能力和组织演出的能力;要经常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社会艺术实践,使他们在艺术实践中逐步获得美好的歌唱体验,并且通过社会艺术实践,也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2.创建实践教学平台,鼓励学生开展社会音乐文化活动实践教学在声乐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任务不是培养专业的歌唱家,而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实用型的声乐人才。所以,笔者认为,在声乐教学以外,还要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艺术实践的机会,应当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声乐实践活动,定期地组织学生开展周末音乐会、各种声乐比赛等。另外,学校还应该组织学生走入社会,参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一些活动,达到与社会接轨。如到工厂、社区、部队、学校、敬老院等进行慰问演出,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声乐比赛等。通过参加这些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优化声乐教师队伍,重视职后培训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声乐专业学生的增加,声乐教师的教学任务也不断增加,同时,普通高校的管理者却放松了对声乐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业务考核。如此一来,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就显得参差不齐,这样,就对优秀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影响。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近年来,由于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基本是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培养的目标相背离。为此,笔者认为,根据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具体情况及社会对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培养目标的新要求,我们除了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声乐技巧的训练外,还应当逐步加强其声乐理论及声乐教学法方面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2.提高在职教师的教育能力当前,要想有效地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培养出优秀的声乐艺术人才,就必须需要拥有一批具有良好教学能力的声乐师资队伍。因为这决定着声乐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在普通高校声乐专业中应该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稳定教学骨干、积极造就名师,并大力培养声乐专业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另外,普通高校的领导们还应该尽可能地为中青年教师提供有利条件,进行业务培训和到国内外音乐院校进行学习交流、演出和比赛等。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提高声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作者:孙兴友

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篇9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教学是高职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实际教学属于薄弱的部分。运用包括正确认识艺术设计教学的作用,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培养高职教师自身各方面素养等较为有效的方法,可以加强艺术设计教学,提高艺术课程教学质量。文章尝试对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专业设置、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途径等方面进行探索,初步探讨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使高职教育更有效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艺术设计 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还停留在以往的本科艺术设计层次,没有考虑自身的特点,创办独立的专业。尽管近些年来我国设计艺术专业比前几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类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如专业师资短缺、学科定位模糊、课程设置同已有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之间严重脱节、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轨严重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在艺术设计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区别于普通高等艺术院校,根据自身的定位,从社会实际需求考虑,本着实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以及专业技能培养的具体要求,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合理调整,重点强调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增加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设计操作规程,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一、艺术设计专业设置及发展方向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但在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师生双方定位不正确、配合不好,学生对艺术设计理论缺乏兴趣,对艺术设计的学习被动,导致教学效果差。2l世纪初,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以来,我们提出了以教育思想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以提升教学效率为目标、以教育建设为重点、以全社会的经济需求为最终导向的教育理念,合理设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教学的先进性、实践性、综合性以及应用性等原则,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改革过程中要遵循“把握高职培养方向,直接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办学目标,以国情、省情、市情、校情为出发点,将精力放在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优势专业上,将高职教学重点内容调整到学生就业的重点上来,进一步提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当前人才市场需求来确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个人素质以及个人能力结构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作为主线,深化高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改革,完善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体系,重视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训,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实质性提高。我们直接面向就业岗位与公司共同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技术工作岗位的技术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各个层次技能的培训,包括基本技能层次培训、专业岗位能力培训以及综合能力层次培训,努力构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稳定发展的平台。对于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必须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并及时调整,使专业明显区别于普通艺术教育专业,并且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性规律的要求。

三、建设专业课程体系

以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从对高职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角度出发,开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更是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要努力将高职教育方针与人才培养目标完全体现到专业课程中,使其能够更好地被贯彻落实。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目标既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针,又是专业课程的基本标准,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专业教学起着导向、依据以及测度的作用。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教学模式具有较多弊端,使高职的实践性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保障。因此,必须根据当前行业市场需求以及生产一线技术岗位需求来构建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以及专业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建设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顺利完成艺术设计基础与基本生产技能训练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要严格执行以下措施:第一至第四学期安排以课内实践教学为主,课外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同时进行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所学专业知识,注重学生基本技能与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第五和第六学期与相关的企业合作,为学生安排全程实践教学,共同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运用课堂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工作,以培养一批懂技术、素质高、能吃苦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现代人才为目标。在主要实践环节深化教学改革,增加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课内容,根据内容、层次安排学生实习过程,在高职基础课教学中突出应用性,以掌握基本概念、能够应用为培养重点,以够用为度,在专业课教学中必须突出岗位针对性与实用性。

五、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高职课程设置主要阐明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教育方法主要关注“如何教”和“如何学”。新的教学理念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要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导向,是教师和学生协同互动的过程。艺术教师的敬业精神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深远。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发挥。高职教师必须正确定位,确定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奉献的思想,把全身心地开展艺术教学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以教为乐。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或者组织者;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探究者;教学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教师既要重视教法又要重视学法。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新理念要求教学技术向应用转变,教学模式向现代的“启发式”和“开放式”转变。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教育方法都必须考虑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提供更多的艺术的观点和创新设计思维,让高职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想象的空间,培养其创造力,最终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六、师资队伍建设

组建一支优秀的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一大特色。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体系的优秀标准,要求高职院校全部青年教师硕士及以上学位者占35%以上,“双师型”教师占70%以上。为达到标准,一是可以大量引进高学历的艺术设计人才和应届优秀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二是可以加强对本院在职青年教师学历的继续培养,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为了加强艺术设计教学,我们必须做好师资水平的培养与提高,制订有师资轮流培训计划,为教师积极创造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使教师的实践能力有本质提高,真正实现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长远建设目标。聘用合适的兼职教师更加重要,特别是要聘请社会或企业同艺术设计相关专业人士来校讲课或者定期作学术报告,这样既能缓解教师紧张的局面,又能增长学生的社会阅历。高职院校还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大力度培养“双师型”教师。

七、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目标与构想

实践教学过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完成高职技能培训的主渠道,也是学生走出学校走入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高职院校要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培养高职学生能够把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产品化和商品化的能力和想法,积极建立真正模拟企业模式的高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与专业设计相关的开发项目,为高职师生创造高效率的实践环境。高职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也是一个必须要重视的方面。要确保高职学生实习或训练任务圆满完成,考虑到高职校外实习基地的弊端,加大对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等各方面的投入,对校内外现有实训基地的设备和组织形式定期调整,适应形势变化,建立起有效的、为高职教学实习服务的生产与应用基地。此外,还要建立面向整个社会服务的完善的设计咨询机构或研究机构,这样才能配合顺利完成高职实践教学任务,把教学过程中得到的成果直接转化成商品,形成以艺术设计教学带动艺术设计相关科研工作,以科研再促进生产的“教、研、产”三位一体化机制。同时,充分利用各个方面的社会教育资源,重视社会上出现的新技术与新经济的发展现状,这是我们弥补本身限制、加强办学条件的有益途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同相关的工厂、企业建立紧密的实质性的联系,与市场建立及时准确的信息联系与生产联系。

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篇10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 专业教学 市场互动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立和发展是在“市场导向”(market-oriented)这一教育大环境下展开的。过去美术院校的“精英教育”模式培养下的是艺术家式的人才,而“大众教育”模式是针对市场的。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过去,传统的办学模式导致高校专业教学与市场严重脱节,造成“知识型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从而使大量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这充分说明原有培养模式不是针对社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已经不适应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今天的社会是一个高度技术化、标准化、信息化的时代,所有最先进的技术、理念、都会被市场立刻消化,而且,这个消化过程正逐渐呈加速化发展趋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紧密联系高科技,因此,专业教学必须加强与市场的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与市场有效衔接的实习、实践环节,及时从市场获得最快的信息,才能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需求。

一、专业教学建立与市场衔接的实习、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包豪斯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现代艺术设计实践引入设计的感知训练。吉迪恩曾评价过“自然,学生靠这些练习不会成为艺术家,但这些练习可为他们打开表达之门,给他们新的视野。诚然,在我国现实的艺术设计教育中,缺乏足够的设计实践是影响我们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其中有办学条件的限制,也有观念的问题。很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不了解相关的行业知识。如交互媒体设计方向的学生经常由于缺乏对某类产品以及相关产品特性、使用方法、工作原理和消费者期待等方面的了解而使自己的设计成为空中楼阁、花俏而不实用。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应该积极寻找和创造条件,将专业教学同设计实践结合起来,才是解决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实习、实践环节是锤炼学生艺术思维和技术成熟的过程

目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也普遍开设了许多操作性、应用性的软件设计课程,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与社会工作实际需要存在差距。其中有由于数字设计所结合的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快,造成硬件设备及教学软件更新的问题,同时也有因文理科复合型人才匮乏,理论、实践并重的师资稀少,最终导致课程教学肤浅、实际应用性差的情况。因此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上需要科学、合理的结合设计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好的、顺利的适应这种“技术性的艺术表现”方向。实践就是带有很强技能技巧的揣摩与创作,这种揣摩与创作也正是锤炼学生艺术思维和技术成熟的过程。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需要。

三、实习、实践环节是对专业教学的有力促进

无论怎样的时代,艺术与社会、市场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在商业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国内艺术市场体系开始通过各种途径介入到中国的当代艺术系统的各个环节。作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专业教学需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实习、实践环节,加强专业教学与社会、市场的互动关系,才能培养出很好的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学生。

虽然专业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但人才培养也是学校为企业服务的核心内容。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是改革发展学校教育的必然选择。因此,建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建设实习、实践基地的过程中。可依托企业,让企业来推进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学院要积极争取让企业和媒体单位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由企业与学校共同“量身定做”培养方案,根据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特点,突出学生创意实践环节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根据企业中相应的岗位要求确定学生必备的知识、技能等要素,并将各要素分解到专业教学与实践环节中,形成校内创意理论、专业技能训练与校外企业实践环节的渐进性循环,从而有力地促进专业教学的发展。

四、专业教学实习、实践环节建立的设想

(一)在专业课教学中采取一定的以服务社会项目为策略的设计实践

专业教学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实习基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取一定的以服务社会项目为策略的设计实践,这样就会使师生不可避免的面对艺术、技术与市场三者关系的协调问题,在实习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理念等。

(二)与社会企业、市场合作,建立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

通过与社会企业、市场合作,建立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专业对软硬件更新投资大的客观限制,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与市场结合更为紧密的教学场所。

如现在一些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业界软硬件设备提供商建立合作,给我们今后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如中央美术学院与苹果电脑公司进行的密切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组建了中国国内第一个数字媒体艺术工作室。在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帮助下,中央美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得到迅速发展。强大稳定的UniX操作系统,简单易用、功能强大的FinalCutpro编辑软件。创造性视觉效果的Shake合成软件,让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非常着迷。中央美术学院数字媒体工作室被认为是产品和技术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领域的成功应用范例。成为中国的艺术院校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个参照。再如南京艺术学院尚美分院与美国苹果电脑以及waComFaVo的合作,建成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和智能化的宽带网络教学系统,在数字绘画等领域培养出不少富有特色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