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1:40

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篇1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施工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其范围也不断拓展。若想保障其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需要施工人员针对该技术的优势和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工程具体施工情况,选择合适施工技术,达到稳定提升建筑施工质量和效率的目标。当完成上述目标之后,可以大幅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帮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由此可见:研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希望本文能对相关工作人员产生一定启示,推动建筑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1.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概念

从装配式建筑概念来看,其主要强调的是在正式施工之前,将此次工程中所需要利用到的各种配件、施工材料等运输到施工现场,根据施工现场具体需求,完成配件安装工程。相比较为传统的建筑施工模式,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施工效率,减少不必要施工成本的支出,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经济效益。对于施工人员而言,其工作强度也呈现快速下降的态势,只需要在施工现场完成对结构件配件安装工作即可,如果出现施工模板,则需要对其进行合理化管控。最后,根据上级部门统一指示,完成配件安装工作即可。将此建筑结构模式应用到具体施工过程中,可以促进建筑企业整体效益的稳定性提升[1]。

2.现阶段装配式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若想进一步提升装配式建筑施工整体水平,最为重要的便是在正式施工之前,结合建筑行业中所涉及的相关标准,对其进行不断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施工方案的各个流程中,提升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施工人员而言,主要按照施工标准和施工方案中所规定的相关性内容,便可以满足建筑质量的相关要求。如果行政机构需要对建筑质量进行考察和审核,也可以满足既定要求。从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特点来看,在开始组织施工的时候,并没有专业化、较为严格的施工标准对其进行明确。就目前工作形势来看,主要是根据相关工作人员的设计经验,完成剪力墙结构方面的设计工作。采用这种方式,必然会对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产生一些限制性作用。其次,在施工人员方面,其在专业性素养还表现为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会影响正常施工进度和施工效率,对于该技术的有效运用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情节较为严重的话,还有可能会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产生诸多影响。在开展装配式建筑施工工作的过程中,若想进一步提升施工效率,必须借助专业化生产链的积极作用。但就现阶段所开展的建筑施工情况来看,其尚未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管理体系。当开展管理工作时,没有完整的数据体系为其提供支撑和参考,导致整个工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尤其是在开展预制部件生产工作时,这更是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步骤。在原材料质量方面,缺乏统一化标准,生产厂家不能对其预制部件的质量提供保障。针对该方面所产生的问题,便需要生产厂家加强对施工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关注。根据实际生产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施工生产标准,并且安排专业化人员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生产厂家和施工单位也缺乏足够沟通和交流,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所需要利用到的预制部件结构规格不明确,最终便会对正常施工产生许多负面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合理化应用,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给予足够重视[2]。

3.装配式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措施分析

3.1借助科学有效的辅助工具

从影响预制楼梯与层压板质量的相关性因素来看,其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施工质量和安全性的影响。针对该方面特点,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到这些因素对其所产生的影响。从细节入手,严格控制各个部件结构的生产质量。在整个工作流程中,都需要确保其可以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完成既定操作工作。当开展部件设计和制造工作时,对其过程和质量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所生产的产品满足工程顺利开展的要求。在装配式平板部件输送的过程中,还需要着重考虑到外界因素对其所产生的影响。根据研究可以发现:在现阶段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内部结构出现损坏的问题。对此,便需要在工程开展之前,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可以对整个运输过程进行严格把控,尽量降低外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3]。3.2加强对部件堆放的科学化管理结合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来看,若想有效提升其施工质量,提高工程效率和经济效益,便需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工作在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针对各个部件的存放位置进行严格、合理管控,使得相关管理措施可以切实落实到工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部件存放时,尽可能减少部件损坏问题的发生。如果出现部件损坏问题,则不可投入到施工过程中。否则将因为其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导致大量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在利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过程中,还需要工作人员设立相应的安全生产标识,并对其标识进行保护。从其影响来看,这可以为后期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针对其中所存在的各种质量问题、安全问题,进行严格控制,促进整体管理水平的稳定性提升。在部件堆放管理时,还需要对其进行硬化处理。借助专门化排水系统的积极作用,对于各个部门所需要利用的不同部件,选择较为合适的堆放方法。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在底层设置相应的防护层,尽量降低对部件质量所产生的影响。

3.3提升预制构件吊装施工质量

在施工管理工作中,施工分析制度也发挥了其独有的优势。具体来看,如果可以在施工之前,针对在整个工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提前防范,并完成施工计划的制定。当后期工程中出现了问题之后,可以结合施工方案和计划中所规定的相关性内容对其进行有效调整。同时,还需要将吊装结构数量和编号进行综合性处理。对施工人员而言,其可以按照施工计划中所规定的相关性内容,顺利完成吊装工作。如果在工作中还出现了任何施工方面的问题,还需要管理人员展开深入调查和研究。针对该方面工作内容,便需要施工企业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邀请一些专家、学者让他们为施工人员讲解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不断提升他们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对于施工人员而言,还需要自发、主动地利用互联网平台积极作用,加强对专业性知识的有效学习,提升自身综合性能力,为后期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从预制部件特点来看,其规格相对较大,并且塔吊运行效果还会受到各项附属措施的影响。对此,便需要在施工之前,针对所需要使用的附属部件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对其中所需要连接部件的位置进行明确,并完成相应的部署工作[4]。

3.4预制叠合板安装施工技术

当开展预制叠合板安装施工工作时,需要利用到专门化临时支撑结构的积极作用。将其设置在底层位置处,确保其在支撑时间、支撑距离方面呈现出一致性特点。如果某部分的结构不够稳定,还需要对其及进行重复性支撑操作。当完成整个安全工作之前,应该将临时支撑框架及时拆除。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双层结构安装工作,则需要对其叠合板安装位置进行相应调整。一般来讲,多是将其位置再往前一些。当发现混凝土已经彻底凝固之后,则需要管理人员针对其叠合板强度、质量进行检测,确保其可以满足施工设计的要求。如果发现在设计强度已经达到了整体的70%以上,则可以判定其结构相对较为稳定。对施工人员而言,这也为他们的工作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全的环境[5]。

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篇2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要点;建筑发展前景;应用性分析

一、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分析

预制装配式建筑主要是利用预制装配技术,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结构构件的预制加工生产,再运输到建筑项目工程的施工现场,根据相关施工设计要求进行装配施工。这种预制装配式建筑打破了传统施工效率低的现象,是新型的建筑施工技术工艺,通过利用装配预制技术对构件和材料进行整合,保证建筑工程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工业化发展水平。因此,在建筑行业中得以有效的推广应用。

图1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建设施工

二、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困局

(一)平面不规则与构件数量的限制性矛盾

建筑平面是甲方根据地形结构、使用功能、外观造型等要求进行确定。如果根据不同的平面形状进行模具制定,会增加实际的模具费用投入,导致预制装配式建筑建设发展因成本过高而失败。因此,要注重装配式建筑和非装配式建筑特点的融合,将平面形状中不规则的两端部分,按照非装配式建筑的相关要求进行浇筑加工,或者采用钢结构形式进行施工,而中间位置的平面规则则可以根据装配式建筑构件标准化生产要求进行加工。在拆分预制完成之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施工。

(二)接缝节点位置的安全性和防水性处理

装配式建筑构件在经过拆分组装之后,接缝位置和节点位置都是结构受力和建筑防水的实际薄弱环节,处理不当会影响到结构整体的安全性。而针对接缝节点位置的处理,通常是将构件预留的钢筋材料利用焊接方式进行连接,再用高等级的混凝土材料进行浇筑振捣处理。从大量的工程施工实例进行分析,这种处理方法虽然能够满足建筑工程结构对抗震性和耐久性以及安全性的要求,但仍旧充分的考虑到构件拆分和组装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离散性现象,对构件预留连接钢筋材料适当增加。

(三)预防构建运输和吊装过程中开裂问题

针对构件拆分进行设计时,是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构件的实际运输情况和吊装施工情况,并做好运输受力和吊装受力的模拟,避免构件出现损坏情况。如果构件运输吊装过程中的实际受力情况与模拟设计阶段相近,则构件是不会出现损坏问题。但是,在实际的运输吊装过程中,是很难保证其不会出现裂缝问题。因此,要在运输吊装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其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做好拆分构件预留钢筋的配置工作。

不同项目同类构件识别性低

国内对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及相关配套材料研究不够,设计阶段很难充分考虑与现场装配施工相配合,造成后期二次设计,整体设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预制构部件全权由工厂生产加工,而现有预制件质量认证体系还不健全,各类构件仅能具体项目具体对待,各项目需要重新开模等,造成施工浪费。

三、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要点

(一)建筑平面设计

模数协调是预制装配式建筑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建筑平面设计是优化套型模块的种类和尺寸,且住宅内部装饰品和预制构件是需要进行通用化和标准化以及系列化的设计,加强和完善建筑产业化相配套的技术形式,从而能够在降低成本投入的同时,保证工程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而且,在建筑布局方式的选择层面,需要优先选择大空间布局形式,并对管井和承重墙的位置进行合理化安排,增加住宅空间布局的灵活性和多变性,明确功能空间的布局分区。

(二)建筑立面设计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立面设计工作,需要利用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的套型组合特点,对预制外墙板结构进行不同的装饰,通过不同肌理和色彩的变化,来灵活的组建外墙构建,从而实现工业化建筑的整体立面效果。预制装配式建筑外墙构建包括了混凝土材料的外墙板、空调板、门窗、阳台等等,通过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外墙构件的装饰,实现建筑立面结构的多样化设计。

(三)构造节点设计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是对构造节点设计进行优化。由于预制外墙板的门窗洞口、连接缝隙等位置的防水处理较差,无法满足建筑结构的装饰效果和耐用效果。因此,在构造节点的优化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区域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采用合适的防水材料进行构造节点的防水设计,从而满足建筑结构的防水设计要求,提高建筑项目工程的实际使用年限和体验使用效果。

四、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

预制装配式建筑是建筑行业工业化发展的主要体现,是我国建筑行业进行改革发展的重要标志。传统的浇筑施工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建设发展的需求,再加上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预制装配式技术得以广泛的应用发展,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供了根本保证。此外,预制装配式技术在建筑项目工程建设施工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如应用了较多的轻质墙板材料,这不仅节省了实际人力资源和物理资源的投入,还增加了建筑空间结构的灵活性和自由性。或者这种施工技术提高了施工速度,对施工质量提供了根本保证,促使建筑企业获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或者在建筑工程建设施工中不需要使用较多的施工材料和施工人员,增大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程度和环保性能,满足建筑异性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可以开发与预制构件管理类相关的技术平台,满足全国各地不同地区之间信息汇总分类,预制构件设计与加工更加灵活方便,让预制构件真正的像“商品”一样实现自由流通,更好的发挥节能节材的作用。此外,现阶段我国建筑市场中,大部分商品房交付标准仍处于毛坯阶段,用户入住后仍需要自行装修,大大增加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增加材料与经济的投入。未来我们应该大力推行建筑全装修,可以根据业主推出不同的风格选择,房地产开发者可以根据业主需求,将内装设计纳入装配设计当中,避免不必要的建筑垃圾与浪费,实现建筑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促使预制装配式技术在建筑行业中得以广泛的应用。基于此,为了提高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施工质量,施工人员要在掌握和学习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技术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不断的突破和创新,来推动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前景与建筑设计要点研究[J].城市建筑,2019(12):082-083.

[2]陈凌.试述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及结构设计要点[J].四川水泥,2016(008):082-082.

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篇3

相较传统建筑,装配式建筑有着突出优势。(1)保证工程质量。传统的现场施工受限于工人素质参差不齐,质量事故时有发生。而装配式建筑构件在预制工厂生产,生产过程中可对温度、湿度等条件进行控制,构件的质量更容易得到保证。(2)降低安全隐患。传统施工大部分是在露天作业、高空作业,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装配式建筑的构件运输到现场后,由专业安装队伍严格遵循流程进行装配,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并降低了安全隐患。(3)提高生产效率。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由预制工厂批量采用钢模生产,减少脚手架和模板数量,因此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尤其是生产形式较复杂的构件时,优势更为明显;同时省掉了相应的施工流程,大大提高了时间利用率。(4)降低人力成本。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劳动力不足、技术人员缺乏、工人整体年龄偏大、成本攀升,导致传统施工方式难以为继。装配式建筑由于采用预制工厂施工,现场装配施工,机械化程度高,减少现场施工及管理人员数量近10倍。节省了可观的人工费,提高了劳动生产率。(5)节能环保,减少污染。装配式建筑循环经济特征显著,由于采用的钢模板可循环使用,节省了大量脚手架和模板作业,节约了木材资源。此外,由于构件在工厂生产,现场湿作业少,大大减少了噪音和烟尘,对环境影响较小。(6)模数化设计,延长建筑寿命。装配式建筑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对户型进行优选,在选定户型的基础上进行模数化设计和生产。这种设计方式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对大规模标准化建设尤为适合。此外,由于采用灵活的结构形式,住宅内部空间可进一步改造,延长了住宅使用寿命。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标准、规范研究进展

国外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了预制混凝土结构。在工程设计中,制定了相关的设计规范。如日本的JaSS14《混凝土幕墙》和JaSS10《预制混凝土工程》,欧洲的《预制混凝土工程标准和应用手册》以及北美的《预制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1]。国内也制定了部分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规范[2]:《CL结构设计规程》(2006年)、《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2008年);《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技术规范》(2009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0年)、《装配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2010年)、《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1年)。2014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于201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规程》是在全面总结我国预制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并参考借鉴了外国的先进技术,涵盖了设计、施工、预制构件生产、验收等环节,主要技术指标设置合理,能满足当前工程建设的需要,实施后将结束我国在装配式混凝土领域没有国家标准遵循的局面,在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家部委正在起草的文件还包括《建筑产业化标准体系》、《“十三五”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等。与此同时,另一个重要的国家行业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正处于草案阶段,正向多方征求意见。同时,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研究完善建筑产业化的建设标准体系和实施机制。标准体系针对现有的标准进行梳理;实施机制致力于研究传统设计和工业化设计的差异、图纸表达和审批制度的变化以及设计工作转移到施工现场后的转变。综上可知,我国装配式建筑正逐步向标准化建设发展。

2.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世纪90年代美国联合日本开展了pReSSS(precastSeismicStructuralSystem)[3]项目的研究。pReSSS项目对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目的是建立计算模型,为相关规范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开发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概念,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提供系统科学的设计方案,以满足不同地震设防区的要求。2003年,欧洲eLSa实验室开展了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拟动力试验研究。eLSa实验室对单跨双榀、双跨双榀及不同楼板铺设方向的预制框架结构进行了拟动力试验研究。梁柱节点采用螺栓连接节点,部分节点的梁柱间放有橡胶垫。动力试验显示:预制框架结构的抗震能力与现浇结构相当;橡胶垫缓冲作用强,有利于节点保持完整。2004年,同济大学对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拟动力试验研究[4]。2005年,同济大学课题组对三跨三层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1/5缩尺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东南大学对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榫式接头进行了试验[5]。天津大学对足尺节点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和分析[6]。清华大学的钱稼茹等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试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新型生态复合墙结构体系进行了开发研究[8]。上海大学参与成立了城建集团预制装配式建筑研发中心。上海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积极开展了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研究。

3国内应用情况

上海城建集团于2011年成立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研发中心。城建集团以高预制率的”框剪结构”及”剪力墙结构”为主,拥有“预制装配住宅设计与建造技术体系”、“全生命周期虚拟仿真建造与信息化管理体系”和“预制装配式住宅检测及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三大核心技术体系。城建集团建立国内首个“装配式建筑标准化部件库”。城建集团实行Blm信息化集成管理,已实现了利用RFiD芯片,以pC构件为主线的预制装配式建筑Bim应用构架的建设工作,并在构件生产制造环节进行了全面的应用实施。目前企业已制定的标准有:《上海城建pC工程技术体系手册》(设计篇、构件制造篇、施工篇)、上海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体系施工、质量验收规程》、上海市《预制装配式保障房标准户型》。中南npC成立了部级“可装配式关键部品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生产基地,npC技术(全预制装配楼宇技术)是一种新型混凝土结构预制装配技术。该技术用于解决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上下层竖向预制构件之间的钢筋连接。即将颁布实施的JGJ1-2014《国家行业标准》将之定义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筋浆锚连接技术。在已完工程中经院士专家鉴定测算,整体预制装配率达到90%以上,每平方米木模板使用量减少87%,耗水量减少63%,垃圾产生量减少91%并避免了传统施工产生的噪音,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以“住宅工业”行业类别核准成立的新型住宅制造企业,是我国唯一一家综合性的“住宅整体解决方案”制造商。远大住工pC(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具有节水、节能、节时、节材、节地、环保的五节一环保特点。2012年推出第五代集成住宅(BH5),先进的第五代集成建筑体系,运用当今世界最前沿的pC(预制混凝土构件)、应用开放的Bim技术平台,建立健全并丰富和发展了工业化研发体系、设计体系、制造体系、施工体系、材料体系与产品体系,具有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等多项技术优势。

4未来发展和重点研究方向

4.1基于Bim的一体化项目实施(ipD)应用研究

2007年,加州委员会和美国建筑师学会联合的ipD(integratedprojectDelivery———一体化项目实施)指南,对ipD进行了定义:通过协作平台,对体系、人力、实践和企业结构进行整合,充分利用所有参与方的见解和才能,通过设计、建造以及运营各阶段的共同努力,使建设项目达到最大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ipD模式贯穿项目建设的全部阶段,包括规划设计阶段和施工建造阶段,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设计院等各方高度协调合作,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ipD模式适用于大规模项目,有利于项目成本的节约。因此,尽管当前建设项目的交付模式种类繁多,ipD却已经在行业内得到大力推广。当前国外实践ipD与Bim协同管理的项目越来越多。利用Bim软件建立的建筑模型可视性强,交互性高,数字化程度高,同时具备开放的数据标准,有利于信息及数据的共享。在ipD模式下的项目,Bim的应用主要集中于设计协同、可视化、估价、施工重难点模拟、碰撞检测、设备管理、场地分析等方面[9]。目前由于受国内建筑发展模式的制约,建筑业在ipD模式下缺乏相关法律体系及合同范本,应用环境也还处于培养期,Bim技术全面推广还有待政府和企业的努力。

4.2预制构件的模数化及标准化研究

模数化及标准化研究包含两个方向:第一要对全产业链资源进行整合,全产业内推行模数协调;第二要实现统一价值导向,建立技术标准。住宅模数协调准则是建设者、施工方、设计者在装配式建筑的建设中共同遵循的统一准则,是建筑标准化的依据,因此要大力推行住宅模数协调准则研究,要加强构配件尺寸与建筑的配合、协调、定位。目前我国已制定GBt50100-2001《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部品模数与建筑协调体系的完善,加强预制构件尺寸统一协调,开展构件通用性及接口技术研究。目前,装配式建筑标准化研究已有了重要进展,中国第一个“装配式建筑标准化部件库”已由上海城建集团初步完成建设。第一批标准化预制构件数据库共90余个,目前已应用于万科、保利等项目。为全面覆盖市场现有房屋类型,今后应加强标准化部件多样化组合的研究。

4.3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研究

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抗震研究的研究仍较少。目前国内装配式建筑抗震研究的重点在节点,装配式建筑节点的抗震性能与现浇节点存在差异,其力学特性对建筑整体抗震性能影响较大,因此对装配式建筑节点抗震性能仍需进一步研究。同时,要加强各类型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研究,应及时依据最新且成熟的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研究成果,对现有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的设计规范及设计条文应及时更新。

5结语

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篇4

【关键词】革命多元化精准化标准化持续发展

1装配式建筑的定义和发展现状

1.1装配式建筑的定义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房屋建造也可以进行机器化生产,大批量的在工厂或工地制造,然后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施工现场进行装配组装而形成的建筑,这就是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这将是我国建筑、建材业在21世纪即将面临的一次大革命。

1.2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

装配式建筑最早起源于欧洲,目前为止,西欧和美国地区装配式建筑在混凝土结构中占的比例已达35%-40%,而在亚洲,日本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且装配式建筑在混凝土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高达50%之多。我国对装配式建筑的应用起于上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预制装配式建筑在全国范围内兴盛起来,90年代到21世纪初由于技术等原因陷入停滞状态,而最近十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施工技术的提高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装配式建筑被重新启用起来,并以全新的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优势以及与传统式建筑的比较

2.1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优势

(1)降低企业成本。由于装配式建筑构件是由预制工厂批量生产,运达施工现场直接安装,避免了传统施工现场装拆脚手架、模板等繁琐工序,节省了大量人力的同时也大大缩短了工期,人工费和工期的减少也使得成本变得更具有可控性。

(2)保证工程质量。传统的建筑施工现场中,由于工人的素质参差不齐,安全和质量问题时有发生,而装配式建筑施工时,由于施工构件大都是在工厂车间中按模板生产的,比起传统的工人现场湿作业,构件质量更好的得到了保障,而且这些建筑结构的安装有着固定的流程,大大降低了人为因素的影响。经实验测定结果显示,装配式建筑结构强度与现浇结构相当,混合来凝结的自我恢复性好,变形能力强,节点区域的抗剪能力也优于现浇结构,这些都为工程的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3)空间设计灵活。装配式建筑基本实现了设计模数化,标准化,组合灵活多样相对于传统建筑设计的承重墙多,开间小等问题,更容易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改善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提供了多一种选择。

(4)节能环保。在全国的能耗排行中,建筑业的能耗占三分之一左右,传统建筑施工工地产生的粉尘与建筑固体垃圾等也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大量污染。装配式建筑与之相比凸显出了极大的优势--节能,节水,节材,环保。例如,万科集团代建的深圳龙悦居项目,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建设16万平方米住宅面积测算,节约了标准煤320吨,木材160立方米,减少废水5.4万立方米,施工垃圾约1600吨。

2.2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式建筑的优缺点比较

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优缺点比较,如表1所示:

表1.传统住宅和装配式住宅的比较

3.装配式建筑的相关技术要求

(1)建筑整体需采用高精度的坐标体系,且应预埋标准门窗可随意装卸的高精度接口。只有确立了标准化体系,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

(2)细化精装修技术标准,用基础三维设计软件来解决各种建筑模块和设备模块安装的碰撞问题,合理确定标准化模块,从而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3)积极实行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住宅建筑品质,并对成本、工期精细化管理,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4.装配式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节能环保发展迫在眉睫。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缩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质量。同时,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完善部品部件标准,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现场装配,建设部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装配式建筑各种优点及其绿色发展的理念使其在将来在中国的发展优势毋庸置疑。

参考文献:

[1]李湘洲,李南.国外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现状[J].国外建材科技,1995(04).

[2]王茜,毛晓峰.浅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J].科技信息,2012(07).

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篇5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施工技术

近些年我国的建筑设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广大群众对于住宅的品质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施工工艺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建筑的各个部分在专门的工厂中进行生产,随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合装配。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可以将建筑规模化、工厂化,大大提升了建筑的建造效率,降低了环境污染。但是在目前的实际施工中,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推广,还需要施工单位深入研究加以改进。

1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主要概念

装配式建筑是对传统建筑的升级,具体是指将整体建筑所需的各种部件进行提前加工,随后将部件吊装至施工现场,通过装配、连接以及灌浆等方式组成建筑。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主要技术体系可以分为部分预制和全预制,部分预制又可以分为楼梯、护墙、隔墙等构件预制,竖向承重构件全现浇或者部分承重构件预制。全预制是楼板、楼梯、梁、柱等选择预制部件,各部件的连接节点采用现浇的方式组合而成。按照建筑整体结构形式划分,可以将装配式建筑分为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架以及核心筒-框架等形式,前几种的实际运用较多,具体的特点和应用举例如表

2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技术研究

2.1装配式建筑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之前需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要掌握施工现场的关键信息和资料,对后续工程的施工步骤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及部署,以保障施工的合理性。首先,施工单位要掌握施工现场地质情况以及规划需求,对建筑物的面积和抗震等级进行深入的研究,以确定后续施工材料和技术。其次,还要根据建筑的设计图纸对预制部件的安装节点进行确认,掌握建筑的每一个细节设计。最后,施工单位要制定科学完备的施工方案,根据建设项目的需求合理分配相关资源,管理整个工作流程,确保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1]。

2.2部件预制技术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便是部件预制技术,部件预制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决定后续装配式建筑的整体质量。首先要对模板的尺寸进行严格的把关,确保预制部件的大小符合设计方案的要求。其次,要严格把关施工原料,使得预制部件的强度和质量达到规定的建筑标准。最后,在对部件进行浇筑时,要严格把控浇筑的速率,防止对模板产生的冲击力过大,而且在进行混凝土振捣时,要保证混凝土与钢材不接触,避免预制部件受到侵蚀。

2.3运输与安装技术

装配式建筑的部件运输和安装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运输环节极易出现部件的损坏,部件一旦出现损坏,不仅影响工程的质量,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运输和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情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严格按照施工和运输标准进行运输。运输人员要选择可以固定预制部件进行运输的车辆,并且要布置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比如可以采取支垫或者包角的方式防止运输期间出现碰撞和滑落等问题。二是在进行部件安装时,注意控制吊装设备的速度。尤其在建设高层装配式建筑时,吊装过程中部件极易晃动,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容易引发施工事故。所以施工人员要选择稳定的设备进行吊装,在施工期间要注意设备的速度,防止因为速度过快出现部件损毁的问题[2]。

3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研究

3.1预制部件的生产工艺

预制部件作为整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制作工艺有着严格的流程和要求。大致工艺流程如下:首先,要将预制部件所用的模板进行彻底的清洗,去除灰尘、木屑等杂物。其次,要按照预制部件的设计尺寸对模板进行定位。再其次要将准备好的钢筋依次放入模板中,将需要预埋的部件进行安装定位。最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密实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在振捣时,不要碰到预埋件。在振捣结束后,要营造蒸汽养护的环境,便于预制部件更好地成型。当混凝土的强度达到70%时,对预制部件进行脱模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墙板部分的预制还要进行保温层的铺设。

3.2预制部件的装配施工工艺

在进行预制部件的吊装前,要确保部件之间连接面的干净整洁,并将需要用到的灌浆工具、调整斜撑以及螺栓等准备妥当。首先详细介绍柱的装配工艺,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当预制部件距离安装层面20厘米左右停止,施工人员仔细查看连接套筒和层面预留位置是否对准,对准之后继续下降。随后安装斜撑调整柱子的垂直角度,当垂直度符合标准后,在柱子和层面的连接处注入砂浆进行密封。墙板预制部件的体积较大,在吊装过程中要保持较低的速度运输,当墙板距离安装层面60厘米左右时,工人要辅助预制部件缓慢下降。通过预制部件预留的钢筋和套筒进行定位,随后缓慢下降墙板,预留20厘米的空间进行后期的接缝灌浆。最后安装斜撑调整墙板的垂直角度,调整完毕之后灌入不收缩的砂浆。

3.3接缝灌浆工艺

以上各种预制部件的装配工艺中均运用到了接缝灌浆工艺,这也是装配式建筑工艺中必不可少的工艺流程,其施工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建筑的使用性能。具体工艺流程如下:在灌浆前,要对灌浆部位进行彻底的清洁,而且要封堵接缝处,防止砂浆渗漏。随后配备灌浆料,要选用优质的料粉以保证料浆可以均匀混合,采用压力灌浆方式,快速完成灌浆操作。最后,要对灌浆的饱和程度进行检查,及时清理溢出的浆料,然后留有充分的时间等待浆料稳固,期间要保持预制部件处于平稳的状态。

4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的应用策略

4.1做好预制部件的质量和存放管理工作

预制部件是装配式建筑最重要的部分,因此需要做好存放和质量管理工作。虽然在施工现场不需要“湿作业”,但是对于钢筋、水泥等原材料的质量管理不容忽视。在原材料进厂时,施工单位要请质检人员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查,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原材料的质量达标,才能使得预制部件的强度和质量符合建设要求,进而可以为后续的装配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预制部件制作完成之后,要分类存放,做好存放和取用的记录,并且保障存放地的通风和排水工作,防止因为存放不当而导致预制部件的性能发生改变,影响整体建筑的质量。

4.2采用Bim技术提升装配环节的精准度

采用Bim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装配环节的精准度,以提升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效果,提高建筑的施工效率。首先,Bim技术可以在系统中全方位地展示施工现场,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人员可以详细地掌握项目建设情况,降低了项目各环节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其次,Bim技术在生成模型时,可以及时发现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构件尺寸标注不清、详图与平面图不符等,以便设计人员及时进行调整,防止出现构件尺寸不符的问题。最后,有助于施工现场质量和安全信息管理,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发现质量问题后,可以通过客户端将问题上传到云端,系统自动将问题发生的位置、时间和整体施工模型相关联,方便施工人员查询存在问题的施工节点。

5结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价值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显现,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因为装配式建筑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建设规范,所以相应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要不断提升,否则将影响到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推广。基于以上情况,施工方要严格把控施工期间的各个环节,及时应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装配式建筑的质量,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敬峰.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运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2(1):44-45.

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篇6

【关键词】装饰装修最新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4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116-01

建筑装饰装修行业是一个高消耗的服务性行业,装饰装修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水平、设备水平、材料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工程的能源消耗和资源利用效率。在日常的工作,特别是在工程的设计、材料采购、现场管理、主导技术等方面,只有把握了正确的方向,才能实现既满足建筑物功能要求,又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目标。

一、装饰装修工程的节水、节电、节能、节材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

(一)节水

水是当今世界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水资源的严重缺乏已成为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中,主要用水为装饰湿作业用水(如水泥砂浆地面、瓷砖墙地面等)、清洁用水、消防用水和生活用水等,而在建筑装饰工程完工后,建筑使用过程中还有设备用水等,因此,建筑装饰工程必须在施工和建筑使用过程中节约用水。

建筑装饰施工节水的目标:立足企业,立足行业,积极实践建筑节水,为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作出贡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节水节能的规定,树立节水观念,切实搞好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2)在建筑及装饰设计中,严格遵循简洁、实用原则,杜绝华而不实的设计,避免因

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同时采用新型卫生设施,比如节水龙头、节水马桶、节水

浴缸等;节水的重点是厨房、卫生间设备的选配与安装,最好安装节水龙头和流量控制阀

门,选用节水马桶和节水洗浴器具。

(3)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积极采用和推行节水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坚决淘汰高耗水、高耗能、高耗材的落后技术和落后工艺;努力提高建筑装饰现场施工的科技含量,做好施工现场资源控制和管理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水资源及其他能源的消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正确用材,合理配置建筑装饰材料及部品,选用低水耗、低能耗的建筑材料及部品。

(5)积极研制和开发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经济适用的节水产品。如在建筑给排水设计节水措施,采用新型节水设备,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和配水器具,推广中水回用技术,开发建筑雨水利用技术等。

(二)节电

(1)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如有偏差及时纠正。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施工过程中,现场用电设备上安装空载保护装置,减少电量浪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对中小型机械的配备、使用频次、进场时间,使用时间进行分析,合理调配,减少机械使用数量,减少电力资源消耗。对施工现场用电统一规划,施工电源引至每栋楼,并对分包单位施工用电挂表计量。

(2)办公及生活照明使用专项低压照明线路,严禁私拉乱接用电器。

(三)节能

1.建筑装饰工程节能的三个环节

通过科学管理和应用的先进技术,切实降低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严格执

行建筑节能减排的法律制度和技术规范,按照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进行节能设计、注意施

工管理和材料、产品选购等三个环节:

(1)进行装修的节能设计。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节能要从设计开始,在装饰装修设计

时,根据房屋本身的节能效果和业主的使用要求,进行节能装饰装修工程的设计。

(2)推广使用节能材料和产品。

(3)施工管理环节。一方面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单位要保护已有节能建筑的节能结构和设施,在装修中不破坏,另一方面,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墙体材料、保温材料、门窗和照明设备进行查验,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保证节能施工的节能效果。

2.建筑装饰装修节能施工的几个重点

通过科学开发和有效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工艺技术和先进设备,尽量减少建筑对一次性

能源的依赖。有针对性地重点改造那些能耗高的部位,以大力提升既有建筑的节能性能。对建筑中的常规能源系统的优化利用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减少建筑对常规

能源的需求量。

(1)墙体、屋面、地面、门窗等节能工程方面:墙体、屋面和地面围护节能工程使用的保温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抗压强度、燃烧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严寒和寒冷地区外墙热桥部位;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保温性能、中空玻璃露点、玻璃遮阳系数和可见光透射比应符合节能设计要求;应按设计要求采取节能保温等隔断热桥措施。

(2)采暖节能工程方面:

①采暖系统的制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②散热设备、阀门、过滤器、温度计及仪表应按设计要求安装齐全,不能随意增减和更换;

③室内温度调控装置、热计量装置、水力平衡装置以及热力人口装置的安装位置和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便于观察、操作和调试。

(3)配电与照明方面,应坚持以下3个原则:

①满足建筑物的功能;

②考虑实际经济效益,不能因为节能而过高地消耗投资,增加运行费用,而是应该让增加的部分投资,能在几年或较短的时间内用节能减少下来的运行费用进行回收;

③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同时在选用节能的新设备上,应具体了解其原理、性能、效果。

(四)节材

1.减少大宗材料的消耗量。

(1)减少装修铝材使用量。

(2)减少装修钢材使用量。钢材是住宅装修最常用的材料之一,钢材生产也是耗能排碳的大户。

(3)减少装修实木使用量。适当减少装修实木使用量,不但保护森林,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而且可以减少木材加工、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4)减少建筑石材和陶瓷使用量。家庭装修时使用石材和陶瓷能使住宅更美观。但浪费也就此产生,大量消耗了自然资源。

2.做好材料资源的合理利用

(1)禁用国家和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2)合理利用场址范围内的已有建筑物、构筑物。

(3)选用工厂化生产的建筑构配件。

(4)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使用可重复利用建筑材料、可再循环建筑材料和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

(5)选用经济适用的装饰装修材料,避免过度装修造成的材料浪费。

(6)使用基于当地资源条件和发展水平的新材料及新产品。

3.对建筑装饰设计进行优化

(1)建筑装饰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2)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控制主要结构材料的用量。

(3)避免采用特别不规则的建筑方案。

(4)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优化结构方案。

(5)减轻建筑自重。

(6)灵活分隔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

(7)装修与土建设计一体化。

4.强化施工过程控制

(1)施工现场使用的建筑材料的60%以上(重量),尽量选用运距500km以内的厂家生产的。

(2)采用工厂化生产、现场安装的施工方法。

(3)土建与装修一体化施工,避免破坏和过度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和设施。

(4)施工组织设计中制订节材方案,并在实际施工中落实相应的措施。

(5)对旧建筑拆除、场地清理和建筑装饰施工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

二、天然及人造块材精加工及挂装技术

(一)石材挂装(干挂、背栓、背粘)技术

背栓式干挂石材幕墙是在石材背面钻成燕尾孔与凸形胀栓结合然后与龙骨连接,并由金属支架组成的横竖龙骨,通过埋件连接固定在外墙上。

背栓式干挂石材施工工艺,它具有以下优点:

1.背栓式干挂石材,由于每块石材均有四个背栓式挂件,每个挂件都均匀承受石材重量且石材挂件与龙骨挂件间接触面积大,相应的强度和稳定性好。因此它可适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外墙饰面。

2.背栓式干挂石材,因各个挂件均承载石材重量,破裂后石材不易脱落且易于更换。

3.背栓式干挂石材表面清洁,不易受污染,而且用水泥砂浆粘结石材表面因受水泥浆侵蚀易变色形成色差。

(二)石材整体研磨晶面处理技术

晶面处理是目前最理想的石面保养方式,它是一种化学过程。其原理是利用晶面处理剂加上重型处理机对石面的摩擦,在化学和物理双重作用之下,使石材地面表层形成坚硬致密的晶体结晶层,令石面不易受损,也不易沾染污渍,从而确保石材的本质特性。换句话说,结晶层让污染源与石材隔离开来,所污染、损害的仅仅是石材上面的结晶层而已。

(三)石材翻新技术

磨抛可以使表面失光、表层粉化剥落、表面溶蚀的石材光亮面恢复原有的天然外观。一些新的磨具、磨料和化学助剂的结合可以使翻新后的石面达到90Gs以上的镜面光泽度。目前国内地面的翻新磨抛技术已较为成熟,而对墙面的施工目前还有一定技术难度。

三、木制品工厂化生产及施工装配化技术

在传统施工过程中,木制品的施工是在现场使用小型机械配合手工操作完成,大多数施工构配件仍然采用一张桌凳、几件小型工具,按照现场已有条件,以“量身裁衣”作坊式加工和安装产品。施工进度难以大幅度提高,造成劳动力的浪费,加大了施工噪声和粉尘排放,现场不能做到绿色施工。因此,提高木制品制作质量,开发配套安装构配件是实现工厂化的最终目标。木制品工厂化的基本原则是:专业社会化、加工机械化、生产批量化、出厂标准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为前提。

(一)木制品工厂化生产,现场施工装配施工的优点

实现工厂化施工,推动建筑装饰施工走向工业化,无论是对于建筑装饰行业,还是对于企业本身有下列优点:

1.大幅度提高建筑装饰加工质量水平,生产高精度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装饰要求。

2.大幅度提高建筑装饰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

3.大幅度减少建筑装饰施工现场的环境污染,提高对噪声、废气、废液的控制和回收,以及边角料回收利用,符合绿色施工的原则。

4.大幅度减少建筑装饰施工成本,降低工程造价。

(二)木制品工厂化生产,现场施工装配施工的两个转变

1.项目管理重心转变

项目技术管理由现在重点管理操作工人向转重点管理施工深化设计、成套供应商和工厂生产配套生产转变。在工厂化施工方式中,管理具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施工深化设计成为项目技术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它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施工方法、加工方法、安装方法的简易程度,决定着施工成本的高低。二是生产管理的精细化,分工明确,职责到人;三是物料供应的标准化,物料按每件产品、每道工序所需,进行定时、定点、定额的供应和控制;四是现场管理的规范化,现场功能区域划分明确,物料置放统一规范。

2.现场技术人员基本技能转变

传统施工方式要求技术人员熟悉现有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以监督为主。工厂化施工方式要求技术人员不仅熟悉以前的预制装配式方法,更要针对现场不同的具体情况,以现场精确测量、收集数据、根据数据进行施工深化设计为主,熟悉和了解相关(水、暖、电、通风、消防等)专业的知识,将复杂的现场情况转化为可加工的工厂标准。通过技术人员对复杂的构配件先分散后集成、机电洞口预留、安装偏差调节等设计,将构配件加工尺寸相对统一,便于工厂批量加工和现场安装。

(三)木制品工厂化生产,现场施工装配施工的措施

木制品装饰部晶部件均为室内精装产品,采购的原木和板材根据需要锯裁成毛坯后经过刨光、砂磨、拼装等工序,加工成白料;再经过油漆、总装成品,最后检验并包装入库,运到现场安装。必须对特定的产品(如实木门、门套、窗套及装饰线条等)制定工厂

化生产方案,开发定型配件。

1.木制品节点设计时考虑安装需要

安装节点设计是木饰面集成化施工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装饰饰面效果。设计时要考虑土建误差,施工前应设计好安装顺序,更要考虑工厂加工后的成品构件安装的便捷性,同时也要关注相邻饰面的衔接,保证装饰的整体效果美观。

2.保证观感质量的技术措施

作为精装饰的木饰面工厂化施工,除了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要提高饰面观感效果,其可通过固定件遮盖和拼缝遮盖的方法来实现。

3.开发安装配件,实现现场快捷化安装

配件必须具有耐久性,安装方便,并能作不可见固定。

4.通过深化设计,使异型构件工厂化生产成为可能

在装饰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大型的,异型的装饰部位。通过对异型装饰构件通过深化设计,使之变成能工厂化生产的构件,把散和小的装饰配件,通过精确的深化设计,使之在工厂集成化生产。

工厂化施工技术管理,已不再是将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进行特定组合的方案编制管理过程,不再是按工艺、质量标准进行现场监控的技术管理;工厂化施工装饰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施工深化设计。技术人员从事更多的工作内容是现场精密测量、相关机电配合数据收集、委托加工的分项总成设计、安装顺序设计、安装过程调节余量设计以及设计结果的外加工清单编制、现场施工程序编制。因此,现场技术管理内容、方式与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

以上室内装饰最新施工技术,已在本文作者所负责施工的2008年杭州市朝晖路元丰-钛合国际的18层公寓楼精装修工程、2013年杭州市德胜东路原筑一号石材挂装工程、特别是2011年~2012年,在我公司承建的西湖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董湾区块综合配套用房主楼区装饰工程及滨江区白马湖动漫广场酒店7、8号楼精装修等工程中,均采用大范围的木饰面、石材饰面工厂化生产,现场施工装配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工期紧、施工面积大,作业区面积有几千方,甚至几万方,在基层细木工板或水泥砂浆已安装或抹面的作业面上,几十个装配工人,甚至几百个装配工人,把从上虞县等外市县工厂里事先丈量加工好的木饰面或石材饰面按不同批号,打开包装,工地现场日日夜夜,拼装打磨,现场一派繁忙的施工场面。

笔者认为要建成一个完美的工程或装饰产品,除了要追求最新最好的施工技术外,施工管理同样重要,如装饰各类材料的选购,进现场后的保管使用,现场作坊施工人员的选择等,还有施工次序的选择,运用最先进的施工技术及艺术手段,才能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的内外部空间环境。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摆在装修注册建造师面前的是如何把科技转化到施工实践中去,建造师应该用人类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出舒适、健康、环保、安全的生活和生产场所,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限于篇幅,装饰行业的最新施工技术其他如幕墙施工技术、金属、玻璃及化学建材应用技术、新型胶粘剂及连接技术、小型施工机具研发与使用技术、建筑装修翻新改装维护技术、计算机在装饰设计和施工应用技术等等,不再介绍。

参考文献:

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篇7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用

通俗的说,所谓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主要包括预制与装配两个环节。预制,即预先制作,要求结合建筑的构造要求在工厂内对原材料进行加工。而装配则是指,将工厂预先制作完成的各部分构件进行现场组装。

1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技术概述

我国对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使用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其主要运用在大板建造方面。但受到经济方面的制约,该结构并未得到有效发展。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在多方面因素的刺激下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迅速进入到建筑建设过程中。就国内来讲,北京与上海对该结构的研究与使用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中由上海城建置业发展公司建设的浦江大型居住社区是国内首次以预制混凝土结构为主体的构件。

结合当前该结构体系的运用情况可见,其主要可分为两类即专用型结构体系与通用型结构体系。其中以通用型最为广泛,在结构组成上基本与现浇结构相似,包括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以及混合体系。而专用结构体系则建立在通用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主要满足不同建筑物在功能与性能上的需求。当前,专用型结构体系运用相对较少,国内主要存在与住宅用大板以及单层工业厂房等,国外则有预应力装配框架体系、预制装配停车楼体系、预应力空心模板墙体系等。最近几年,国内对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的开发也在不断推进,并逐步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得到试用,诸如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体系(由南京大地建设集团开发)以及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由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开发)等。从发展层面上讲,各结构体系的不断创新是推动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不断发展的核心环节。就现场施工来看,以主体结构竖向构件的预制施工技术难度最大,其包括剪力墙、框架柱及各类型梁等。同时采用各类建筑技术有机组合的方式使得预制装配式结构的优势进一步体现出来,其中主要有降减震技术结合的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以及集保温功能与施工构造一体的预制技术等。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将建筑施工的综合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与常规施工技术相比,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1)与以往施工建设相比,预制装配式技术中轻质墙板的比例更大,使得施工过程更加简单,快捷,节约了大量人力与物力,对于控制施工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使建筑施工更具有灵活性;(2)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提升了建筑施工的速度,有效缩短工程周期。将施工中对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影响性降至最低,对于提升建筑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更具有关键性作用;(3)在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施工中,对施工人员的数量及技术要求较低,有助于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同时与以往施工技术相比,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原材料在种类以及数量上均较低,保障了现场施工中的安全性,更符合绿色发展理念。

2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核心关键

结合国内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使用情况,文章主要对比例最大的两种结构体系,即剪力墙结构体系以及框架结构体系中的设计要点加以分析。

2.1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因具备使用简单,运输方便以及质量较轻等优势在施工建设中得到广泛运用,且主要运用于对高层建筑的施工中,与当前建设方向相符。该结构中以预制叠合板与预制叠合梁最为关键,而上述两部分构件均在工厂直接制造而来,现场仅需要进行简单的浇筑与焊接。为保证施工质量,在设计中需注意以下几方面:(1)结构整体必须做到平整规则,对应内部支撑体系因具备足够强度与韧性,满足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承载力要求。同时,各个梁柱的中轴线必须维持在同一水平面上;(2)采用刚接点对梁与柱间的交接部位进行处理,且框架基础必须满足强度、刚度与稳定性要求。所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在C30以上;(3)需要对内部构件之间的焊接方式进行合理选择,结合构件所处环境以及承载力特点,对焊缝形式以施焊方式进行选择。针对承担剪力、弯矩以及扭矩等作用时,需要对承载力设计要求分开计算。

2.2a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

对于剪力墙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结合使用环境与条件,对纵横墙结构进行选择,并充分考虑外部动、静荷载对墙体的作用,确保墙体各方面力学性能满足正常使用的需求;(2)在横墙布置的过程中,针对两侧端部的山墙结构需要安置承重墙板。内墙则需要结合抗侧力构件承载力特点,对内力进行计算并布置合适的承重墙板以及填充墙板;(3)对于剪力墙间的连接部位,需要结合承受力特点进行构造设计。

3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发展分析

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篇8

【关键词】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管理

1建筑装饰的功能分析

我们常常把建筑装饰理解为非功能性的,建筑装饰它的目标是创造审美的价值。在现实主义者眼里,装饰可有可无,甚至觉得是多余的。所以,他们极力反对在建筑中使用装饰。而实际上,装饰对于建筑来说,从来不是一种简单的工程,如果我们把建筑与美联系起来,装饰的因素就会油然而生。装饰不仅具有结构上的功能,同时也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和美学功能。我们解读历史上任何一种类型的建筑,都不难发现,装饰的因素在远古时代就得到了建筑师们的极大的重视,装饰和建筑组合一起了一个完整的主题。装饰总是与其功能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角度上说,不存在没有装饰的功能,也不存在没有功能的装饰,例如步行街上的盲道,它不仅是一种功能,同时也是一种装饰,丰富了铺装效果及表现力。

2传统的建筑装饰手段分析

建筑装饰施工从原始的手工操作逐渐向使用了小型电动工具,加快了施工的进度,同时也提高了工程的质量,经济效益也相应的提高。完成了历史性的跳跃。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生产率正不断地提高。建筑装饰施工离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近。而建筑装饰施工目前的状态是:

2.1作业手段还比较原始。虽然施工过程中使用了小型电动工具,但整体操作来看,仍然属于手工作业的性质。

2.2生产过程还具有含糊性。构配件加工和安装没有分开,基本上由一组人从原材料制作,到安装到位一次性完成。从操作空间来看,构件的加工与安装混杂在装饰施工的现场,不可能按不同工作内容、不同的技术难度以及技术等级进行专业的分配。

2.3产品形成的非标准性

大多数产品仍然采用几个桌凳、几件小型的工具,按照现场已有条件,来“量身定作”的作坊模式来生产和安装。由于现场手工作业缺少其行业的标准,很难通过调节设计的数据、调换原材料供应商这些方面的手段,使具有个性的装饰来实现技术的规范化、质量的标准化、生产的批量化。所以.这种施工方式使劳动生产率降低,质量标准反而提高。另外,一个人随时受到环境、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他的技术能力、效率、反应速度、不能保证永远恒定的被发挥出来。装饰工程质量讲究精度的是精度,但各个不同技术水平工人操作的影响下,其精度水平肯定有很大差距.即使同一个人来操作,在不同的环境和时间内,他所达到的精度也是很难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的。更不能反手工制品的精度与专业机械加工产品精度同时来相媲美。

3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要点分析

3.1建筑装饰施工需要工业化

应该让计算机控制的专用机器设备来完成大量的、重复的、高精度的加工。让人来设计和指挥生产及安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总成”装配式施工方式的施工现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装配车间或总装流水线。凡是进入现场的装饰材料不再是素材,而是经过预先加工的总成体系,是已经适合现场特定部位安装的组件。在施工现场不再见到“切”、“割”、“裁”、“锯”、“焊”、“钻”、“刨”、“磨”、“雕”、“敲”、“粘”、“塑”、“粉”、“刷”、“抹”、“喷”十六道技艺为主的初加丁过程和影响环境保护的现象。而仅仅是将各种总成件进行搭配安装的过程。“总成”装配式施工技术管理,已不再是将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进行特定组合的方案编制管理过程,不再是按丁艺、质量标准进行现场监控的技术管理:总成装配式装饰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施丁深化设计。技术人员从事更多的工作内容是现场3D精密测量、相关机电配合数据收集、委托加工的分项总成设计、安装顺序设计、安装过程调节余量设计、以及设计结果的外加工清单编制、现场施t程序编制。因此,现场技术管理内容、方式与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

3.2我们以集成吊顶为例,分析其技术要点

吊顶工程中最常用的是矿棉板、纸面石膏板、以及金属饰面。从目前情况看,矿棉板、金属饰面吊顶施下大部分工作是骨架安装和饰面板安装,骨架片安装已有专业供应商成套供应。只有边端饰面板常常需要现场加工。如果增加现场测量、深化吊顶排版图、将收边处理设计成总成工序。边端收头板加工完全不必在现场进行,纸面石膏板吊顶似乎困难大些,其实并不尽然。纸面石膏板吊平顶,需要现场加工的内容也仅仅局限在边端石膏板,同样,如果我们增加现场精确测量、制作排版图、进行边端收头设计完全有可能进行预制装配施工。

造型跌级、双曲线吊顶预制装配施工困难大些。但是,通过技术创新,有的企业已经成功完成一些跌级吊顶和双曲线吊顶预制装配施丁,最早采用的是增强纤维石膏板预制造型部件。经过进一步开发,目前已有厂家可以提供造型纸面石膏板预制部件,其中包括非标吊顶龙骨配套。一些专业厂商开发非标形式预制部件,为纸面石膏板吊顶进入全面预制总成装配拓展了广阔道路,而且,如果在设计上进一步接纳国外通常采用的纸面石膏板离缝做法、无批嵌涂装,则更容易些。

再说墙体饰面。墙体饰面中最常用的是石材饰面、玻璃、玻璃镜、软包饰面、以及金属饰面、面砖饰面等。

3.3石材饰面的施工。

从技术上看,矩形板材预制已经不成问题。一般认为弧形板材要实现预制装配比较困难。随着CaD制图排版精确率的提高,电脑控制水刀切割技术的成熟和趋于普及。以及预先胶粘、统一研磨技术的应用,弧形石材预制装配式施工已经成功。从目前情况看,我们不仅解决了弧形石材的预制装配式施工难题,而且,解决了金属嵌条与弧形石材镶拼的预制装配施工难题,使复杂的弧形镶嵌金属条石材施工通过预制装配总成施工达到更高精度的施工质量。因此。石材饰面彻底预制装配施工的难度已经不在技术上,而在水刀切割价格的下调,在加工厂与项目部施下管理配合方面(包括运送等管理方面)。一句话,在于管理思路的开拓和理顺。

4结语

建筑装饰的效果直接反映人们对建筑美学追求的品位,而建筑装饰理念是建筑装饰的精髓,所以建筑装饰的个性要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所处的环境相协调。要针对不同情况控制实施到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这样可以提高装饰工程的质量,以满足人们对美化环境的需求,并达到装饰的目的。

参考文献

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篇9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建设

新型工业化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有很大优势,在工厂制作预制构件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现场生产的浪费,大量节约建筑材料和能源消耗,而且还可以提高构件精度和构件生产效率,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绿色建筑的背景下,新型工业化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相关技术标准体系还很不完善。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标准化的设计、工厂化的生产和装配化的安装,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使各个专业、各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因此,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制定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是前提。目前,我国国家、地方和相关企业已经颁布了一些有关丁业化建筑的标准,指导着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但是,这些标准还存在着国家统一标准较少,标准不统一和相关标准缺失的问题。本文在对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我国新型丁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和规范现状。

一、国外典型国家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借鉴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工业化建筑方面还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差距。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已开始推广工业化建筑,在技术标准方面也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值得我国借鉴。

(一)瑞典

瑞典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工业化建筑政策,并大力发展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通用体系,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着手建筑模数协调的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将建筑部件的规格化逐步纳入瑞典工业标准。瑞典在1960年颁布了“浴室设备配管”标准,1962年颁布了“门扇框”标准,1967年颁布了“主体结构平面尺寸”和“楼梯”标准,1968年颁布了“公寓式住宅坚向尺寸”及“隔断墙”标准,1970年颁布了“模数协调基本原则”,1971年颁布了“厨房水槽”标准。这些标准囊括了公寓式住宅的模数协调,各部件的规格、尺寸。部件的尺寸、连接等的标准化、系列化使通用体系得到较快的发展。瑞典标准对于建筑产品的规定比较详细,大至主体结构尺寸小到厨房水槽都有规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建筑产品的通用性,逐渐形成通用体系。

(二)丹麦

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模数法制化的国家,并制定了20多个必须采用的模数标准,包括“建筑规则设计模数”、“模数组件的尺寸”、“优先采用的建筑水平向尺寸”、“双跑楼梯的楼梯间”、“厨房构件”等。丹麦推行工业化建筑的途径是开发以采用“产品目录设计”为中心的通用体系,同时比较注意在通用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丹麦通过模数和模数协调实现构配件的通用化。主要的通用部件有混凝土预制楼板和墙板等主体结构构件。这些部件都适合于3m的设计网格,各部分尺寸是以1m为单位生产的,部件的连接形状(尺寸和连接方式)都符合于“模数协调”标准,因此不同厂家的同类产品之间具有互换性(于萍、陈效逑,2011)。丹麦标准对于模数协调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于建筑及建筑产品的尺寸和规格的规定比较多而且比较详细,对于建筑的水平与竖向尺寸、各类构件的尺寸和小型建筑产品的尺寸都有规定,通过这种方式来规范设计,发展通用体系。

(三)日本

早在1969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开展材料、设备、制品标准、结构材料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依靠各有关协会加强住宅产品标准化工作。1971年2月通产省和建设省联合提出“住宅生产和优先尺寸的建议”,对房间、建筑部品、设备等优先尺寸提出建议。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住宅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极大推动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纪颖波,2011)。

(四)法国

法国的工业化建筑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第一代工业化建筑”,出现过许多“专用建筑体系”,不同体系出自不同厂商,各建筑体系的构件互相不通用。20世纪70年代后过渡为“第二代工业化建筑”,以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为特征。1977年成立了构件建筑协会,1978年该协会制订了尺寸协调规则。法国政府在1982年调整了技术政策,提出一套构件目录,只要与某些其它目录协调,并组成一个“构造逻辑系统”即可(孟刚,2005)。

(五)小结

可以看出,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工业化建筑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模数协调强调的是在建筑设计阶段尽量统一尺寸,做到标准化设计,而部件通用体系强调的是在部件生产阶段尽量统一部件的规格尺寸,做到部件通用。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设计是生产的基础,标准化设计有助于部件的通用,部件生产是设计的延续,部件通用可以促进标准化设计。各级政府部门在修订和制定标准时应充分借鉴国外标准,尤其是在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两方面。

二、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现状

目前我国针对传统建筑的标准规范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其中也涉及了一些有关工业化建筑的内容,但涉及专业不全,规定分散,不成体系,本文对此按照执行范围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

(一)国家标准

表-1中所列标准涉及建筑设计、建筑产品、结构设计和施工验收四方面,其中既有针对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标准,也有针对传统建筑制定而又涉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大部分颁布较早,已不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要求,应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进行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不够深入,应进行深化完善。

(二)行业标准

表-2中所列行业标准大部分为建筑产品标准,另外还有两部集设计和施工于一身的综合规程以及一部抗震标准。与国家标准情况相似,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颁发时间较早,应结合现状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工业化建筑的规定应深化完善。

(三)地方标准

从表-3可以看出,各地区已出台的针对新型工业化建筑的技术标准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大体可分为总则、术语解释、材料要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和验收。且各技术标准和规范都集中大部分篇幅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章节则只做了原则性规定,比较概括,不够具体、详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沈阳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在制定技术标准方面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在国家住建部、省住建厅等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沈阳市组织中建标准院、中建东北院、中建设计集团、沈阳建筑设计院等设计单位,以现代建筑产业化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丰富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在构件制作与验收、工程质量、安全、节能、检测等方面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编制工作(于海,2012)。

(四)在编标准

目前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已经,相关人员正在积极修改。该规程规定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要求、材料、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框架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装配板式结构设计、外墙挂板设计、构件制作与储运、构件安装与施工和工程验收。另外,据北京市建委消息称,将启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设计规程》编制工作,积极推动产业化住宅设计标准建设。该规程将对住宅设计中的模数协调、平面设计、外墙、内墙、楼面设计、内装修与设备管线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要求,为规划管理和建筑设计提供技术依据。由标准院作为组编单位编制的《装配式住宅设计规范》也正处在编制中。

(五)小结

目前各级标准中,关于结构设计和施工安装及验收的标准还比较少,应尽快修改相关标准,增加相关内容。另外虽然有一些关于建筑产品的标准,但还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应加紧修改现行标准并编制相应新标准。在修改和编制标准时应结合现有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做到能够充分反映新技术和新工艺;并且应该与在编标准相协调,力争做到不重复,不矛盾。另外,在生产过程上,工业化建筑和传统现浇建筑相比,无论是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范、施工安装标准,还是验收检查标准,都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应进行修订。在建筑设计上,应加强有关模数协调的规定;在结构设计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几乎没有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应增加相关内容;在构件部品生产上,应尽快完善关于尺寸规格、生产要求等方面的标准,尽快建立一套通用体系;在施工安装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比较分散,应进行整合,增加必要规定,尤其是关于节点连接这一重要环节的规定;在验收检查上,主要应修改两方面规定:一是部分工程的验收地点由工地现场转移到了构件部品工厂;二是应增加关于节点连接的验收规定。

三、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的修订和建议

结合我国现行建筑技术标准规定和国外工业化建筑发展过程中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本文对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建筑过程中部分主要技术标准提出两点建议。

(一)对现行主要技术标准的修订建议

1建议。具体见表-4。另外,《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与施工规程》、《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中间平台》和《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梯段》都是为了发展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但制定时间较早。近几年工业化建筑发展迅速,相继出现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上述标准应结合工业化建筑的现状进行修订,以适应新型工业化建筑发展。

2说明。《住宅建筑规范》中的条文大多针对现浇结构,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部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规定构件中的钢筋可作为防雷设施的引下线。此技术在现浇结构中易于实现,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不易实现,应作相应修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没有专门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节点设计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增加针对节点设计的相应内容;另外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构造要求较少,应继续完善,如节点连接构造要求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各类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做出了规定,但没有关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应增加相应抗震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主要针对现浇结构进行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特点的相关规定,如构件部品、施工机械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第9章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中,对预制构件的验收、结构性能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做出了规定,但不够具体,应进行完善。另外,由于构件部品在工厂生产所以在现场验收的规定已不适用,应增加针对工厂生产验收部分。《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应与《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进行同步修改。《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没有针对节点加固的方法和构造要求,节点连接处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加固方法和构造要求。《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中有大量针对现浇结构的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相应规定。《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中没有关于构件部品连接节点的防水设计,构件部品连接节点是防水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防水设计内容。《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是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的重要参考,目前该图集只针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应增加针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部分。

(二)对新增技术标准的建议

1建议。(1)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的模数标准,如学校模数标准、医院模数标准、办公楼模数标准等。(2)完善建筑产品通用体系,增加关于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如预制梁尺寸规格标准、预制柱尺寸规格标准、预制隔墙板尺寸规格标准等。

2说明。(1)目前我国现行建筑模数标准只有《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和《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三部,应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模数标准。(2)目前我国建筑产品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通用体系尚未建立,许多建筑产品缺乏与之对应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应增加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标准。

四、结论

为了找出目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典型的成功经验,对完善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提出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并得到相关结论。

(一)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总结和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大都颁布较早,已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建造,地方标准大都只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方面则比较概括。

(二)对典型国家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

对瑞典、丹麦、日本和法国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虽然四国在做法上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上都体现出了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技术标准中的重要性。

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篇10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构成系统

中图分类号:t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140-01

在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下,我国的建筑技术也得以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地改善,并且人们也要求越来越高的建筑技术。建筑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就是建筑电气工程,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自动化质量对建筑物的安全应用、节能效果、建筑作用的发挥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因此,我国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满足人们对建筑电气工程的需要,以及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和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1建筑工程与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的区别

在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是十分普遍的,这主要有变电站的自动化技术、电网调度的自动化技术、分散测控系统这几个部分。在通常的情况下,发电厂的分散控制系统实施的是分层分布形式,它的四个构成部分是过程控制模块、工程师工作站、运行员工作站、冗余的高速数据通讯网络。电网调度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度控制中心的大屏幕显示器、服务器,以及计算机系统,它是的连接是通过电力系统广域网而实施的,此外,还包括下一级电网调度控制、调度范围的发电厂,以及变电站终端装置等。

而在建筑工程中,电气的自动化技术主要体现在:第一,对建筑物的接地性能通过接地测试,再进行施工,特别是注重应用防雷自动化技术,务必确保接地引下线。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建筑人员应当标记钢筋,以避免混乱施工现象的出现。第二,对一系列接地支线的标记进行关注,换言之,并非一切建筑物的电气是金属材质的,特别是在建筑中普遍地应用新的塑料制品,为此,施工人员需要区分一系列接地支线的作用与位置。第三,选用适合的接地支线和分线,因为作用不一样的接地线的直径也不是完全一样的,如果用错了,就会对接地的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是给用户的用电安全造成比较大的危害。第四,在完成建筑工程的时候,应对接地线路通过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进行检测,以避免接地线因为应用太长时间而被腐蚀的情况发送,这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出现火灾。?

2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2.1变配电系统

2.1.1变配电系统的具体施工步骤

在建筑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中,变配电系统是十分关键的。第一,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所需要的材料准备好,再进行定位和测量,且应当开箱检查设施。第二,安置设施基础型钢,对母线槽垂直方向的尺寸和水平进行测量。第三,安置电缆桥架,再连接和敷设电缆桥架,在连接完之后试验和调整变配电系统。

2.1.2高压配电

高压配电的系统构成是由至少1000V的电压组合而成的配电装置。高电压配电指的是高压干线的配电,而链式高压配电、树立式高压配电,以及放射性高电压配电等一系列的形式构成了高压配电的方式。?

2.1.3低压配电

低压配电是指低压电线的配电。放射性、树干式、链式这几种形式是低压的配电方式,而由配电设施与配电线路构成了低压配电系统。在通常情况下,低压电气装置是指电气装置小于1000V,比如,建筑施工时所见到的刀开关、熔断器、接触器,以及低压配电柜等等。

2.2楼宇的自动化控制

通常而言,计算机集散控制即所谓的分散控制集中管理,这属于楼宇自动化控制中心。通常使用数字控制器(DDC)来充当楼宇自动化的分散控制器,它重点是通过上位计算机监控与管理计算机画面。它的主要方式是一系列专门化的数据库、文本、动画、曲线、脚本、控件。楼宇自动化控制的关键系统是:通风和空调监控系统、给排水系统、消防监控系统、电梯运行系统、照明监控系统、综合保安系统,以及电力供应系统等。设计楼宇自动化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处理、归类、分析与判断建筑中的一系列机电设施,并且统一地控制与管理一系列的系统装置,进而确保一系列子系统装置可以协调统一和井然有序,从而创设一种高效、舒适和安全的工作场所,最大化地减少日常能源与管理成本以及一系列系统的造价,有效地提高智能建筑的现代化管理能力,最终使得建筑工程的投资实现一个比较大的汇报。

2.3电气安全

近些年以来,在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影响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改善,与此同时,人们要求比较高的建筑电气工程的电气安全性。这是由于建筑电气工程的电气安全性跟人们的工作、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我国建筑电气工程行业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建筑电气工程的电力。然而,在人们注重电力能源发展和追求满足的影响下,建筑电气工程阻碍了建筑电气工程的发展。因为建筑电气工程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人们遭受着损失和烦恼。为此,人们也日益关注建筑电气工程当中的电力安全,这就要求在建筑电气工程电力施工的过程中密切配合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人员,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健康、消除安全隐患,以及正确操作电气,从而顺利地完成一系列的任务。?

2.3.1安全载流量?

在建筑电气工程当中,可以在导体里面不间断通过的电流量就是电气导体的安全载流量。倘若不间断经过导体的电流超出了安全载流量,就会使得导体的发热超出了一定的要求,进而损坏绝缘,还会导致火灾或者是漏电情况的出现。因此,通过建筑电气工程当中导体的安全载流量能够对设备的选用与导体截面的确定有非常大的帮助。?

2.3.2安全距离?

物体或者是人体在靠近带电体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防止出现危险的可靠和安全距离就是建筑电气工程中的电力安全距离。比如,人体和带电体、带电体和其它的装置之间、带电体和带电体之间,以及地面和带电体之间,都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变配电装置和配电线路工作上,更加需要重视线路的安全距离,以及检修的安全距离与安装变配电的安全距离。?

2.3.3电气绝缘

电气绝缘能够确保电气装置与配电线路良好的绝缘性,电气绝缘能够确保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装置的顺利运行与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主要是通过电气装置的介质损耗、泄露电流、耐压强度等一系列的参数确定电气绝缘性。在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当中,电气绝缘和电气安全的隐患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也正是有了电气绝缘对电气装置的检验,才有效地减少或者是避免了建筑电气工程中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

3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保障建筑电气装置的高效运行和建筑施工的安全性,建筑电气施工企业不但应当具备好的业务素质和技能,而且还应当认真地做好自动化的施工技术。只有如此,才可以保障建筑电气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为建筑电气工程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孟凡莉.建筑电气施工质量问题及防治[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03):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