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4:56

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1

关键词:宣传;言传身教;平等对待;家校联系;心理辅导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造成许多成人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精神疾病(焦虑、抑郁症、甚至厌世)。然而,近些年来,一些未成年人(有的甚至是在校学生)也出现了相应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使得社会越来越关注在校学生,尤其是在校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要指出的是,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搞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对其今后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正如《三字经》所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小学的教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进入课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工程。它不仅关系到千千万万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和谐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农村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媒体电视、互联网、手机、游戏机、等电子媒介都进入到寻常百姓家中,彻底改变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这样就造成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不良媒介的影响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倾向和问题。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造成农村许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长期以来,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照和关爱,从而对部分孩子的身心带来诸多不良影响。比如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合群,有的甚至产生自闭症、厌学等心理障碍,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蒙上了一层厚最的阴影。作为一名从教二十余年,一直奋战在农村小学一线并长期担任班主任的小学教师,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一些实践经验,浅谈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感悟。

一、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注重言传身教,善于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时期的教师要以“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和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面对工作,对待学生态度要温和、友善、有耐心,不要无故发脾气,对学生冷言恶语。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注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给学生做心理健康的表率。

在我们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她原本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的爸爸、妈妈因为一些原因离婚了,妈妈改嫁了,她和爸爸生活在一起。从此她便在没有母爱的环境中成长。她以前是个很活泼的孩子,可渐渐地,她变得孤僻、失落、不合群、甚至有些自卑.当别人的妈妈来学校接自己的孩子时,她总是显得十分忧伤,有时候还会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低声地哭泣。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很是替她担心,生怕她会这样消沉下去。于是,我常常找她谈心,并告诉她要乐观开朗,不要因为失去母爱而自暴自弃,要坚强地面对生活。虽然这样,可她还是老样子,我又想办法找到她的母亲,希望她的母亲能常常来学校看看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些本该得到的母爱。从那以后,她的妈妈经常会来看望她,有时还会给她带来一些学习用品。没过多久,我就发现她又好像回到了以前,又变得活泼起来。由此可见,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啊!作为老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心理,并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地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就能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敞开心扉,以正面的教育影响她走出黑暗迈向光明,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教师要杜绝只关照好学生,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严厉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对话,缩短师生间的心灵距离。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加强家校之间的紧密联系,注重心理辅导

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家校配合,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使其快乐健康地成长。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大部分学生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严重忽视了学生人格品质的养成。这种片面的育人观也影响到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和师生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向家长灌输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让家长懂得一个人拥有健全的人格比拥有丰富的知识更为重要,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一份贡献。

总而言之,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国外、港台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大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载《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4).

[2]郑莉君:《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载《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4).

[3]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研究困境和变革》,载《教育研究》,2001(5).

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环境;师爱

在人的一生中,小学是人生成长的起始阶段,也是心理健康发展不可忽视的时期。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鲜的事物,新的知识不断涌现,而小学生的好奇心又强,特别喜欢刺激,新颖的东西,往往有些东西是误导学生的,给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影响。如果我们用心观察,会发现我们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同学:他们有的自闭自卑、有的厌学逃学、有的多疑抑郁、有的自私孤僻等等,这些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小学生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振兴。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层面,而是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

一、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氛围

良好的校园环境能促进互助,提升师生信任关系,帮助构建和谐氛围。心理氛围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搏器”,也是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育人氛围,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1)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深入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要倡导同学们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使其能勇敢面对困难挫折,让每位学生都能融入到班集体。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应如何减轻或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营造最佳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3)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实践活动。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认识自身的心理现象,有了问题更怕别人知道。因此,对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咨询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二、倾注满腔的师爱,为学生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石

用心体会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非常耐读,而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需要教师用理解和宽容去解读,用真诚的爱去感化,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1)师爱要体现平等,跨越“代沟”。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心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因为学生只有在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才能尽情地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当学生的个性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为自身的健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3

一、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理论和经验的有机结合,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地用于组织和实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教学机构改革和课堂教学规律的把握,因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是某种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特定环境中、特定条件下的特定表现形式,是这一理论得以发挥实践功能的中介,从而使特定条件下的教学结构和功能得到统一。“感受、感知、感悟”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围绕活动展开的学习,模式需要教师通过运用多元化的方法,将内容逐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在逐步呈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感悟生活,感受问题情境,然后以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模式,归纳总结,让学生自悟自得,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1.该模式的建立以人本主义教育心理观作为理论指导,重视学生的精神需要和个人体验,强调每一个主体都参与其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理交流,使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更重要的是从活动课形成的心理场获得心理支持和经验,优化情绪品质,增进心理健康。

2.该模式的建立必须依据活动的特点,防止两种倾向。

(1)防止学科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学科课程学的是具有科学性的社会经验和自然经验,是一种“了解—体验(应用)”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恰好与其相反,是一种“体验—了解”的课程。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课程的设计思路与形态,那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显然也应区别于其他学科。

(2)防止德育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强调接纳和无批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育模式的建立必须重视个人体验,重在沟通、疏导,必须是无滤过认知的,无批评的。

二、模式的实施策略

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感受、感知、感悟”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学生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通过亲身感悟,以达到实际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它的实施策略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境设定,体验情境,认识自我。

第二阶段:移步换景,感知参与,调适自我。

第三阶段:再现情境,自悟自得,展现自我。

以上整个教学过程具有一种潜在的活力,这种活力源于师生及学生间的互动、互感,是一种多向的交流,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充满兴趣。同时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教师只是在必要时加以引导,这种让学生自感、自践、自悟自得的方式当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刻得多。整个教学过程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知、情、行的有机结合。

以上三个阶段有一定的顺序性,但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也不一定拘泥于这样的顺序,总之,这三个阶段可通过三种基本活动途径来完成:

1.认知式。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及情绪情感体验,取决于他对情绪的认知反应。如果认知反应积极、正确,那么他的情绪情感体验是积极的,采取的相应行为是积极的;反之,情况则相反。认知式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认知方式,通过学生的感知、想像、思维等认知活动实现活动目标。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故事联想式。教师在活动开始或活动中,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引入故事,同时通过学生的观念联想活动,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经验。

(2)讨论—澄清式。针对当前学生关心的敏感性问题、热点问题、困惑问题、争论性问题展开专题讨论或辩论。

2.情境式。通过提供、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情境分为以下几种:

(1)氛围式。利用录像、录音、电影等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某些生活场景,或感受环境之优美、或感受人物之心态起伏。

(2)角色—体验式。根据活动需要,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考、行动,体验该角色人物的思想、心理,学习模仿好的一面或更清楚地认识到其不恰当的思维方式及行为,进而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活动方式有:

哑剧表演。辅导教师提出一个主题或一个场景,要求学生不用语言而用表情、动作表演出来。

空椅子表演。由一个人表演。将两张椅子相对摆放,学生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另一张椅子空着,但假设坐着另一个人,让该生先表演彼此间曾经发生过的对话,或心中所想的话,然后坐到对面去,扮演对方的角色以对方的立场说话,如此重复多次,增进学生对对方的了解,改善与对方的交往。

角色互换。与前者相似,但参与的人是两个以上。比如,辅导教师让一个学生扮演失败者,一个学生扮演帮助者。两人对话一段时间后,互换椅子或角色。

双重扮演。两个学生,一个是有问题的学生,一个是助理演员。有问题的学生表现什么,助理演员就重复表现什么,这样表现、重复事实,帮助问题学生清楚认识自己。

(3)游戏式。游戏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它具有趣味性、自主性、虚构性、创造性、社会性(契约性、互动性)的特点,通过游戏能使学生在紧张中放松,在不安中坦然,在竞赛中找到观点,充分放松自我、表现自我、流露真情。而且在这种团体活动中达到彼此互相信任、经验分享,进一步产生友谊感、成功感等各种真实感受。

3.行为训练式

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强化的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奖惩等强化手段可以建立新的、良好的行为或消除某些不良的行为。

(1)示范。这是一种借助模拟来习得或掌握新行为的方法。辅导教师自己或选择某方面行为优秀的学生作为示范,示范对象在学生中具有权威的形象,学生模仿他们的良好行为从而获得良好的行为。

(2)奖赏。利用实物如糖果、文具、分数等强化物或语言肯定其某种行为并增强该行为,同时增强其自信和自我效能感。这其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鼓励尤为重要,但也不要忽视学生的“自我奖赏”,当自己某方面经过努力做得不错时,自我鼓掌、喝彩,给自己一个放松机会,奖励自己一个糖果或其他物品也很重要。

(3)惩罚。在心理教育活动课中这是要慎用的一项活动。但巧妙地运用惩罚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游戏犯规时可罚掉一次参与机会等。

(4)契约。在活动中,师生双方共同商定一份明确、公正而可信的契约。在契约中,明确规定何种良好的行为可以得几个积分;何种不良的行为表现要扣掉几个积分;多少积分就可换取何种强化物,或享受某种特权。这份契约使教师明确教育训练的各阶段重点,使学生明确知道训练要达到具体的目标。

在活动中,上述几种活动形式是交叉运用的,并且由此还可组合派生出更多的活动形式。无论哪种活动形式,都在有机地服务于主旨,有助于实现活动目标,且都是通过感受体验,通过感知训练,最后达到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目的,“感受、感知、感悟”模式使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了知、情、行的有机结合。

三、模式的特点

1.对象的全体性和个别性

整个活动模式的设计和过程都是无偏颇、无成见、无条件地面对全体学生,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和特殊发展,既不能使个别差异消失在全体之中,也不能只注重个别而放弃全体。它要求教师要有“同感性的理解”、“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学生”等一般操作原则,设身处地以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去感受、体会周围的人和事物,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积极引导他们互相倾听,分享和思考不同的意见。

2.学生的主体性

在活动目标的确立、设计及实施中均可由学生参与,教师把学生摆在活动的主体地位。当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时,学生在活动中才能积极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形式的活动性

“感受、感知、感悟”教学模式不同于纯知识传授课型,而是将知识融于活动中,并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去感悟。学生在活动中,能不断接收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馈,他要考虑如何作出反应,这就使其思维处于激活状态,伴随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在情感上会有愉悦的体验,参与自主意识将提高,使活动变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

4.过程的体验性

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4

英、德、法等国的综合实践课程注重对工艺能力、家政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德国特别注重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日本的相关课程则注重对生存力的训练,使得学科本身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过程,更是生活的预备训练。国外的综合课程从实践出发,在生活中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让学生真正能够体验到社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使其生活适应能力得以增强。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其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最终良好的个性品质。基于对国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理健康元素的探讨,在此特提出以“分享-体验-合作”为主要内容的Set理念,试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

1.分享(Sharism)分享主义是一种理念和动因,它通过分享内容和思想共同构建价值。学生通过在课堂中相互分享,给每个参与者带来价值,达成“分享越多,得到越多”的目的,形成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使学生主动进行分享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给予每个个体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课程计划的制定和实际的课程开展当中,要考虑到分享本身带来的对被分享者的情绪的引导、思考的激发以及对团体动力的导向,要主动设置让学生分享思路、分享心情、分享感悟的平台,创设自主交流的情景和机会。

2.体验(experience)体验是主题借助自身的阅历来理解事物的过程。只有借助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和感悟,重视学生个体内在的心理历程的影响,才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外在的心理知识内化为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所学的陈述性的知识转化为程序化的生活技能。只有借助体验,才能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究,不断感悟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留给学生体验和感悟的空间,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对目标问题的思考及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并分享对今后的展望与希冀。

3.合作(teamwork)合作主要指教师在设置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候,要注重课程的基本组织是一个个团队。因为个人的能力和特长各不相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以团队合作与小组讨论的模式,不仅能激发良性竞争,更可以促进沟通交流,进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得到训练,而小组又可以在组员遇到困境时给予社会支持、情感支持,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三、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启示

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1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1.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2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3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我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让我来露一手”的实践活动,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劳技教室来,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备材料,进行烹调大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面条,有的炒菜,有的包饺子五花八门。在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的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不仅有利千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更为重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总之,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开辟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片天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古诗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像春雨润物那样,悄无声息地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在《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二、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三、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7

关键词:幼师生 职业规划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生态体验

随着幼儿教师行业竞争形势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加入到幼师队伍中,给仅有大中专学历的幼师生造成很大的就业压力。幼师生就业引入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部分学生存在自我定位不准、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厌学,对前途感到迷惘。她们在自我认知、职业角色认同、职业环境分析、就业定位和未来发展等方面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普遍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茫然性,于是就业、择业中出现了茫然无助、自卑畏难、眼高手低、受挫感上升等复杂的心理反映,负面地影响了从学生到老师的就业角色转化和从学习社会到服务社会的心理责任过渡。

如何帮助幼师生建立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就业心态,完善学生就业心理准备和能力储备;如何把就业指导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理念相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已成为幼师毕业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怎样对幼师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作为理论支撑,运用生态体验教育模式作为实践模式,架构幼师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实践与研究的两只主翼。从幼师生个性发展特点和幼教职业特点出发,让学生明确“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可以做什么?什么可以支持我?我将成为什么?”通过学生对人格特征与职业环境的关系、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的了解,用积极的心态来解决在择业、就业、创业中面临的心理困惑,用生态体验教育的实践路径激发学生从体验活动中感悟职业发展与生涯幸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如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习惯的养成、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认知方式的形成、积极心态的调整等,以此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生态体验教育是一种回归生活、凸显体验、感悟生涯、激发潜能、开启生态智慧、优化积极生命样态的实践模式。

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模式与生态体验教育的实践模式这两只主翼,初步构建幼师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模式。使幼师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开发心理潜能,树立积极的心态,提升自我效能感,优化幼师生的职业生涯样态。从体验活动中去感悟职业,将学校的世界延伸到工作的世界,将学习学业、探索职业及将来就业紧密结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就业观,提高个人就业竞争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享受幸福的职场人生。

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模式与生态体验教育的实践模式,系统地让幼师生了解职业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生活目标、职业价值观、兴趣、能力以及个性特征;了解职业及职业环境,内职业生涯发展及外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最后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发展方向。以此激发和调动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从业与创业的意识与观念,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提升未来就业、择业与创业的职业素质,最终实现人职匹配,实现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认为,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感受为主要途径,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幼师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实践与研究,即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为主线而设计和组织实施的。让学生处于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调整和构件自己的认知结构,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状态,表现出热情、活跃等积极的情绪体验,注重引导学生悦纳自我,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解决就业、择业及创业等方面的问题。

生态体验实践模式是遵循体验活动、从体验中去领悟的流程。在课堂教学和主题活动中,进行师生生态位的优化和创新,以自觉超越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和传统师生关系的拘囿。通过创设一定的自然生态、类生态、内生态,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体验活动,造成学生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的生态体验实践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不以“告诉”的方式来传递的,活动设计上要强调“体验”,重视“感悟”,这是实践模式中最核心的两个要素。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和体验,才能不断地生成,重视体验的过程,也就是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生成和建构。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的反思感悟形成内化过程,体验中澄清她们的职业价值观,厘清她们对职业规划教育意义的重新认识,激发她们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一些心理感受的共情,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变被动为主动,变感悟为顿悟的体验反思过程。促使幼师生心理和行为状态的改善,培养幼师生职业生涯中的积极心理品质,用积极的心态去规划、实践自己的职场生涯之路。

有效运用幼师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实践与研究的两只主翼即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模式与生态体验教育的实践模式,构建了幼师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的内容体系:

1.职业规划步骤中的第一步——知己:引导学生学会积极悦纳自我,完成霍兰德的“兴趣岛”、舒伯的“彩虹图”、人格盾牌等体验活动,了解个人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做到人职匹配,实现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

2.职业规划步骤中的第二步——知彼:通过体验活动“生涯人物访谈”、“探索工作世界”对社会的发展和职业工作世界的变化与需求有所了解,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职业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各种挑战。

3.职业规划步骤中的第三步——抉择: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积极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在求职与就业、创业中的会产生巨大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4.职业规划步骤中的第四步——目标:通过体验自己是吃苹果的毛毛虫的活动,来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从而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积极健康发展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5.职业规划步骤中的第五步——行动。成功的职业规划除了有理性的抉择、远大的目标之外,最重要的是积极的心态与积极的行动计划。

幼师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模式研究的实践路径有:生涯联想、人我是谁、人格盾牌、生涯人物访谈、兴趣岛、冲出重围、成就故事、理想与专业、解手链、时间馅饼、生命线、时光隧道、金钥匙、职业规划设计、模拟面试、心的启航等多种教育实践路径。实践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促进班级成员的互动合作。通过优化学生的活动过程,培养个体积极的心理态度,增强个体适应社会的“力量”,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目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模式与生态体验教育的实践模式作为幼师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实践与研究的两只主翼,用积极的心态塑造积极的人生,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全身心地获得心理感悟,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习惯形成为稳定的积极心理品质。

幼师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实践与研究的两只主翼,让学生感受职业规划教育的无穷魅力,更让学生的职业生涯道路绽放如花!

参考文献:

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孟万金教授的核心研究理论。孟万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主任。

2、生态体验教育模式:刘惊铎教授的核心研究理论。刘惊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德育研究中心主任。

3、孟万金,以积极心理学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教育文摘周报》,2007年6月13日

4、刘惊铎:生态体验式道德学习引论,《中国德育》,2006年02期

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结合学校特点、结合学科教学、结合专题教育、结合课外活动,组织开展生命教育活动,通过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为具有身心健康的、富有高昂斗志的、勇于开拓创新的、承担光荣使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具体目标:

按照理念引导、项目支持、评估奖励要求,以及生命教育整体规划,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的生命教育体系,通过建设一支积极能干的教师队伍,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和感悟生命价值,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

二、教学设想与具体措施

1、通过生命与健康常识教育,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追求高质量、高效率的生活。

2、通过生命与健康常识教育,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调适。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正确的适应学校与社会的行为。

3、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

4、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生命与健康教育有深刻的认识。

5、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

6、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7、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8、认真钻研教材,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生活。

9、多关注潜能生,多鼓励、多表扬、让他们充满自信。

10、上课时多给机会鼓励他们多举手发言,多让他们发挥潜能。

三、实施计划:

1、在教育过程中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2、在内容安排上坚持提炼统整原则。知道生命与健康教育是将散落在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提炼。比如自然、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属于生命教育显性课程,语文、音乐、美术属于生命教育隐性课程,同时,还包含一系列专题教育,比如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因此,在开展生命教育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9

小学阶段是人生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心理健康与否将影响到成年期的行为表现,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已被纳入到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去,为了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摆在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

一、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比如《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二、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撼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三、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我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

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3月18日下午2:40,我和几位德育部门的领导和少先队辅导员带领一批和谐小使者,扛着校旗、队旗,一路欢歌笑语,来到兴宁市兴福托老院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给孤寡老人送上慰问品,为老人表演节目,帮老人打扫房间卫生,拆洗被褥,陪老人聊天,分享校园趣事。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带工具、自备节目,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打扫房间,有的拆洗被褥,有的为老人包饺子五花八门。

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10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独立学院的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独立学院均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课程性质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从教学对象上看,该课程主要受众是大一的新生,其他年级学生一般是按需要和兴趣选择对应的选修课;从教学形式上看,大多高校都采取以大型公共课的形式集中教学,课堂大多以传统的传输式教学为主要授课手段。总体来讲,当前独立学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方面一般存在缺乏规范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内容随意,师资力量不足,重视心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体验和切身体会等多方面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一般由以下五个密切关联的环节组成:(1)体验,学生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参与设置好的活动,这是整个过程的基础;(2)分享,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3)交流,把分享的东西结合起来,与其他参加者探讨、交流以及反映自己的内在生活模式;(4)整合,从经历中归纳提取出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成果;(5)应用,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具体来说,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需要,基于心理学的知识背景,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营造适当的教学氛围,设计相关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并相互分享,引导学生审视、思考自己的情感和认知,领悟积极和正确的心理行为模式,使心智得到改善与提升,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成长和行为上的改变。

三、体验式教学的条件和要求

(一)提供学生实践的场所和机会。体验式教学一般以行为训练和心理游戏活动为主,常规的固定座椅教室对于活动的开展就有很大制约影响因素,因此,最好是可以自行布置活动场地的教室好团体辅导活动室。而在实际的授课过程适中,体验式教学的重点是充分给予学生体情悟境的机会,让学生在去活动中有所体验,在揣摩中有所领悟,在情境中有所体会,引导学生融入社会,走进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在实践的体验中不断学习。

(二)体验式教学基本内涵是以“情境”作为情境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的认知活动会因为个体情感而受到影响,突出表现在情感对认知活动的调节与强化功能。把情境教学理论引入到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就是以“情”为经,重拾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心理要素,以“境”为纬,将学生所学知识,通过具体教学情境的体会,优化培训学生心理技能的现实途径,最终优化整体的学科教学环境。

(三)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采用体验式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有良好专业素养,更主要的还在于其本身对教学方法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精心设置学生体验的机会,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要组织有效的心理教学活动,既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又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以适应教学的新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

四、体验式教学在独立学院心理课程教学中应如何应用

(一)体验式教学应以创设良好适宜的教学情境为基本切入点。良好、适宜的教学情境是体验性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情境教学的本质在于情境教学始终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各种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既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特点,也接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在课堂内应充分结合各个专题学习,开展切合实际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不仅如此,情境教学还有利于实现教学生态的优化,通过构建教学平衡、协同教学活动、和谐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自然生长”与教师“指导助长”有机结合的理想教学情境。

(二)体验式教学设计是关键。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升,核心在于课堂,而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做好教学设计则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毋庸置疑,教学设计是教学思想和现实教学的联系的桥梁,是教学是否有效的根本保证。具体在做体验式教学设计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和实践活动,以情感为纽带,以对话和活动为主线,通过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心灵对话,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活动,如案例分析、团体辅导、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在做中感悟-体验-认知-改变-成长,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的目的。

(三)体验式教学应多采用体验活动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在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当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都采用大班教学的授课方式,单纯依靠传统的传输式教学来讲授该门课程,对于这些思维表现活跃,兴趣爱好广泛,情感丰富的三本学生来说,这种“重说教,轻体验”,“重讲授,轻情感”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对心理教育的兴趣,只有充分利用多种主题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去操作,用心去体会,用情去领悟,让传统课堂的“说教课”变成学生的自我体验与自我内化课。而对于教师在学生的体验活动中发现或遇到特殊问题学生,还应另外予以个别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心理素质,外化为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