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职业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31

教育的职业规划篇1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3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高。但同时对应聘者的人格品质和职业素养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做为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在学历及个人阅历等方面是明显缺乏竞争力的。为此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和育人目标也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应从传统的德育教育上作出调整和转变。

一、职业生涯规划中德育教育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个人实际,制订未来职业目标和发展措施的过程,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瞻望。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就是要为社会培养特定的德才兼备的毕业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则是为了特定的职业理想或职业目标,培养和积累个人适应就业要求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职业生涯规划本身必须以一定的方式方法为载体,通过教育者,逐渐渗透给学生,以达到学生能客观地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出合理判断。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既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又具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然而,中职生在科研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相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明显较为缺乏。要想通过简单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并非易事。因此,在中职生学好本专业技术的基础上,注重个人道德素质的培养,开辟出一条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的职业生涯发展之路,从而才能让他们在职场上脱颖而出。

二、职业生涯规划中德育教育的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系统工程。其德育除了具有各类教育所共有的目标、内容和途径之外,其特殊性在于以就业为导,注重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创业观教育。

(一)自我认知教育

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自我认知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正确的认识自我是成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如今,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造成了就业难、就好业更难的社会显示。毕业生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既需要本身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更需要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自我和推销自我。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指出:"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自我认知。"。这句哲理充分表达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学生应该在实事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尽快、充分地为将来就业做好规划,迅速准确地把握就业的机遇,为实现成功就业做好准备。

(二)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讲文明,讲诚信的人:处

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职业生涯往往占据了一个人生命里多数的时间,而诚信在这多数的时间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任何一个在职业生涯中取得辉煌成就的人是背信弃义之人,因为诚信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最坚固的基石。人的一生应该从职业生涯中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坚持诚信的原则。

(三)多元化教育

单一化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多元化的中国社会。简单僵化、整齐划一的教育思维模式已经不适宜在如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并且,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知识结构等个性特长呈现多样性和层次性。例如,在本人所执教的班级中就有某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很差,但专业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生,并代表学校参加市技能节比赛获得了第一名。又比如某些学生在体育,艺术等其他方面有特长的,因此,作为教育实施者,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将不同的文化、知识、技能疏导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给予他们一个扎实的职业能力学习的基础。

(四)心理健康教育

择业是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崭新起点。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就业市场,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和碰撞中,由于自身实际和心理素质的差异与不足,将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焦虑心理、急躁心理、犹豫心理、自负自傲心理、自卑心理、依靠等待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等。应该说这些现象都是普通存在的,比如在本人所担任班级的学生在高三选择实习岗位时,就有部分学生眼高手低迟迟没有确定岗位。而另外部分学生却恰恰相反,看到某几个同学选择了同一实习岗位后,就不假思索地随其而上,丝毫不考虑自己和别人的情况差异。对于此类现象,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就会妨碍正常的就业,甚至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择业和今后的发展。

(五)职业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按其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而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

对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它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职业价值观也叫工作价值观,它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者说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人们的选择和追求也日趋多样化,大学生求职就业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将自己的选择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实现顺利就业、成功就业,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因而,加强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导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职业生涯规划中德育教育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引进职业测评体系,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

职业测评是心理测量技术在职业管理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职业兴趣测试(了解自己喜欢做什么)、职业能力测试(了解自己能做什么)和职业人格测试(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职业心理测评可以帮助求职者了解自己的性格、心态以及可以适应的岗位、职业,以更清晰地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找准就业的目标并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加强校园诚信教育,强化毕业生诚信意识。

要从入学教育开始,把诚信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长远利益出发,在充分发挥德育课教育作用的基础上,运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媒体加大诚信文明宣传,在教室、寝室和公共场所适当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诚信教育专栏等,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在校园中形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共识。同时在就业环节强化诚信教育,引导毕业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在学生中树立"重信誉、讲诚信"典型榜样,发挥榜样的激励示范作用,使学生树立终生诚信的观念。

(三)以学生为主体,以班级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的职业体验。

校园文化尤其是班级文化是学生所处环境的体现。因此,应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情况,在班容班貌的布置中加入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需求,了解专业现状,让他们对企业文化耳濡目染。同时在校园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活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拓宽其专业发展的方向,以利于今后就业的多向选择。

(四)开展职业心理辅导,缓解心理困惑。

职业心理辅导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阶段以及职业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促进其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发展。可以采用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两种模式。比如在毕业班中开展相关的讲座,组织座谈会讨论毕业生所关心的学业、就业以及人生发展等问题。以及针对个别学生在求职就业中的羞怯、自卑、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加以及时引导疏通。

(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专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在社会实践中要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使学生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对其所学专业的应用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有一个比较真实感性认识。使学生不仅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也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教育的职业规划篇2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德育创业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谋划,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的瞻望,是实现职业理想的前提。学会认识自己,能够正确定位自己,学会选择职业,能够正确规划人生,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可以使人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因素,合理树立发展目标,正确选择职业,帮助我们目标明确地发展自己。运用适当的方法,制订、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发展中的困难,帮助我们扬长补短地发展自己,获得事业的成功。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职业生涯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不能体察时代变异和环境变迁的人往往手忙脚乱,不知何去何从,其结果是,不仅事业无成,身心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大军的摇篮,培养中职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严竣,是中职生就业面临的巨大挑战。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广大中职生顺利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提高的重要条件。

一、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职业、职位的变动及工作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的具体设计以及实现个人合理的职业生涯计划,是落实个人职业理想,对个人职业前途的瞻望。教育和指导学生用职业生涯规划来代替“找工作”,有助于学生学习职业技术,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规范,逐步适应职业工作,适应并能融入到组织之中,为未来的职业成功做好准备,指导学生尽早的规划自己的人生,对于进入职场后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

二、如何做好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形成学校、社会与家庭的有机结合。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因为受教育和自身的原因,存在的就业的心理障碍显而易见:浮躁、急躁。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和忧虑。有的学生对就业既感到向往、兴奋,又感到有压力,忧虑和担心用人单位是否能选中自己,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能否胜任用人单位的工作。有一定的依赖心理。依赖是指习惯于顺从、依附他人,缺乏独立见解、自主能力与竞争意识的心理表现。学生在择业与就业时要么等家长想办法,要么等学校安排,要么听天由命。在招聘会上,常常能见到一些学生跟在家长、亲属身后,家长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介绍学生的情况,学生站在一边不吭不哈,这样表现怎能让用人单位了解你的素质、能力呢?怎能让用人单位相信你在工作中能独当一面呢?有的失落,有的自卑,有的退缩,造成这样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大部分中职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较差,且表现不突出;二是受到社会上只有考上高中或大学才是人才的不正确舆论引导;三是中职生在求职时,因各方面的原因常常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因而使学生感到择业无望,目标渺茫,求职无门,就业无路。

从学校而言,要面向市场办学,根据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办学思路,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特长和创新能力,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实力,以满足学生个人求职发展的要求和市场需要。

从社会而言,应加强就业市场的规范和就业法规的完善,完善市场机制,为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努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从家庭而言,家庭应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和良好的受教育的条件,不能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多帮助、多鼓励,要看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不能因为学习方面学的不好就放弃教育帮助,要多启发,多沟通。学生人格的形成,职业的选择,多得益于家庭,而家长一定要参与学生的职业规划生涯设计,家长同学生共同规划,共同讨论,分析利弊,使孩子能有准备的、轻装去面对参与竞争。

从学生而言,要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树立自信心,提高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主动积极地参与竞争,在竞争中表现出较强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顽强力,富有朝气、锐气,敢想、敢说、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最终能在竞争中实现理想的自我。各方的努力,多方的有机结合形成的合力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巨大的推动作用。以上这些情况说明了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应该有社会和家庭与学校的配合。

2.正视社会,适应现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中职教育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大力发展,加上学校扩招以后,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每年有大量的学生面临毕业问题,社会上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状,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优秀人才的机会,但也出现了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因而我们的学生应通过教育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转变观念,不等,不靠,降低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立足,后发展”的观念,就业时一不究性质,看单位;二不等分配,找市场;三不惟对口,用所长;四不求从业,图创业;五不求定位,先就业;六不谈舒适,求发展。即珍惜走出校门的第一份工作,先自食其力,等站稳了脚跟,积累了经验,丰富了知识后,然后再考虑是否择业。

教育的职业规划篇3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50-03

职业规划教育是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评估外界机遇和制约因素,制订和修正个人职业奋斗目标和行动方案,选择和调整职业发展道路。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利用各种方法与措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校园走向职场的准备阶段,培养就业能力是大学教育的核心。职业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两者互相影响。本文就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思路。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高职生在应试教育单一的评价体系中,难以体验到自我效能感,更易体验到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另外,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导致高职生社会定位困难,高职生“弱势文凭”带来的就业压力等因素,都导致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1.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大学生的对比研究。高职生在SCL-90的统计结果表明,高职生在各个因子上均高于全国常模(p

2.高职生就业压力引起的情绪变化。调查结果显示,面对就业有压力的占到84.55%,感到焦虑紧张的占76.25%,抑郁的占4.58%,恐惧的占6.58%。焦虑的主要表现是对未来超出实际情况的无名担忧和紧张,挫折承受能力差,稍有与预期不符的情况便易急躁,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抑郁心理表现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面对就业压力时觉得前途渺茫,难以振作精神克服困难。恐惧表现为,面对求职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逃避现实,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在焦虑和抑郁情绪状况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在情绪状态上,年级的主效应极显著。在焦虑上,大三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在抑郁上,大三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得分显著高于大三。

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过大,各种负面情绪积压,对大学期间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对于其大学期间和步入工作岗位后的择业就业,都会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二、高职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受制于以下几个因素:

1.在高考指挥棒下,大多数高职生在中学时期,在职业发展、意识形态、人际交往等方面主观探索不足,以学习为主的生活模式,让他们对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够,在树立个人信念和发展方向的大学时期,经历较长时间的摸索,是可以理解的,这点和普通高校生并无差异。

2.从生源来看,中小学评价体系建立在学习成绩之上,而高职生多数在中学时期就成绩中低,难免影响自我评价,而自信心不足会导致其发展的主观动力不足。

3.高职生多数是高考落榜生,他们中有相当部分可能并非出于个人意愿就读了目前的学校和专业,需要更长的适应周期才能投入到现实的努力中。

4.虽然目前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但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信誉,对高职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视和误解,这使高职生充满了自卑感,在身份上不能认同自己,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他们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2]

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重心,除了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更应健全其心智发展,使其不仅掌握其专业所需的基本工作技能,更应为其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使其在课堂外通过各种活动,达到充分认识自我的目标,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理清自我与职业、就业与社会的关系,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三、高职生职业规划能力发展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悦纳自我、正视现实、善与人处、情绪乐观、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3]职业规划能力体现在,正确评估自身劣势和社会职业环境,制定出符合现状的追求目标和可行的操作方案,从而使自己从入校之始就置于一种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的修炼之中。一份有效的职业规划,往往是在充分正确地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它需要做好自我评估,包括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内容,弄清楚“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的问题。这不但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能从实际出发正确选择生活道路,尽快适应社会生活。[4]

职业规划教育所倡导的学生主动、积极探索自我和了解社会的态度和实际行动,正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是有效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基础,只有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学生才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职业发展的探索进程中。

四、职业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操作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教育部文件[5]指出,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分为以下六部分展开: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

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职业规划教育,力求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每个学生形成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行动方案,引导他们自觉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使他们健康、负责任以及有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职业规划的意识与能力。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非常强调其经验课程属性,认为态度、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比技能的获得和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和每个学生的成长挂钩,多设计一些学生必须投入的活动环节,通过专题讨论、团队协作、辩论比赛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学生投入到课堂中。

2.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即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应成为大部分学生得以形成独立人格和创造能力的平台。通过活动的历练,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开拓创新,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在择业的道路上走得更顺利一些,在相应的职业岗位上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3.建立多元化的就业心理指导渠道。学校负责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实习期间带队老师等,经常与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渠道和方式,如BBS、QQ聊天、电子邮件等网络平台上提供的交流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等,使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功能,通过心理测试、个别辅导的方式,不仅要着眼于辅导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更应加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适应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的引导。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既是两项艰巨又复杂的工作,又是两项可以齐抓共管、相辅相成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研究涉及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心理现象入手,整合各方面资源,使更多人认识到这两个手段的共赢效应,同时以学校为核心,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力量,使这两项工作得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能够齐头并进,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利华,肖凭.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比较研究[m].教育与职来,2005,(30).

[2]杨新惠.民办高校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的关系[D].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4]潘云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m].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5).

[5]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2007,12.

教育的职业规划篇4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122-03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之相关的职业生涯教育也在各高校陆续展开。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性质和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如何建构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是摆在高校面前的全新课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目标和特点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针对大学这一人生重要阶段,以职业生涯理论为指导,通过实施课程考核、信息反馈、目标调整等步骤帮助学生逐步确立学业目标,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推动其顺利就业,并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它主要附之以课堂教学和择业辅导,采取心理测试、职业能力测评等多种方法和途径,重点在于帮助大学生制订好学业计划和就业的阶段性目标。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要引导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认识社会和自我,做好自我评估与定位,树立生涯意识,主动制订学业计划,在努力学好专业课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为顺利实现就业乃至终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

1.全程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关键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观发展的塑造,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大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态度的形成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是大学学习、思考和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早做准备,到了毕业之际往往会很迷茫。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可能依靠短期的、突击性的教育来完成,应该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2.系统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根据大学生自身特点而进行的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其目的主要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心理与生活特点,制订系统的培养计划和科学的教育内容,开设一套系统的教学课程,如职业生涯与职业发展、求职应聘技巧、职业素养要求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内容应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公关礼仪等多门学科和知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辅导,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3.专业性。这里所说的专业性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专业性,而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身是集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等于一身,综合性较强、涉及领域广泛的专业性工作。它要求管理人员、课程教学人员和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有关政策,熟悉事务性工作,还应当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种专业的知识结构,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家。

4.实践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理论与实践、认知与体验相统一的过程。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社会认知教育、自我认知教育和职业认知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的大舞台中去锻炼,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使学生能合理进行自我定位,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

基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和特点,我们拟从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手段和考核评价方式,重新建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集理论教学、实务训练和职业测评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活动。教学对象应是在校大学生,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生活情况,构建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并逐步深化的不同教学模块。

(一)一年级:认知教育,树立生涯意识与制订学业计划

大一学生刚入学校,重在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进行认知教育。认知教育包括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认知社会,就是要引导学生认清社会形势、就业环境,了解所学专业的专业概况、就业情况及发展前景,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以及教学要求,掌握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习方法,知道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所需的综合技能。认识自我,就是要通过心理测试、职业兴趣测试等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能力等。在学生对社会和自我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后。启发学生树立生涯意识,帮助和指导学生制订学业计划。

(二)二年级: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年级要引导学生注重专业课的学习,明确目标职业对于专业技能、通用技能以及个人素质的要求,把握专业技能与所学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评估个体职业素养现状,探索提高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个人素质的方法路径。要引导学生根据个人自身情况和家庭情况,进一步思考职业生涯目标和学习目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志愿服务、兼职实习等,积累社会经验,了解社会需求,为三年级修正或调整学业目标做准备。

(三)三年级:确定学业目标,为求职做准备

三年级在引导学生继续学好专业课的同时,适时调整或修正学业计划和职业目标。对希望继续深造的学生,应提供考研或出国留学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开设有关讲座,早日为继续深造做准备。对希望直接就业的学生,应进行就业能力训练。一方面,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各行各业都需要从业资格认证,高校不仅应鼓励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也应提供有关培训;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就业的基本能力进行训练,主要训练学生准备求职材料的能力(如搜集求职信息、撰写求职信与简历)、求职的外在能力(如语言表达、公关礼仪、形象气质)和内在能力(如文字表达能力、外语、计算机水平)等。高校应将撰写求职信与简历、模拟面试、职场礼仪等玮节纳入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职业发展做好各项准备。

(四)四年级:就业形势与法规政策、就业心理辅导和创业教育

这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加大对国家法规与政策的宣传,分析就业形势,提供就业信息和求职咨询服务,为学生就业提供切合实际的服务。宣传国家相关政策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党和政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出台了很多政策法规,如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村官计划、选调生和应征入伍等,通过分析就业形势和国家的法规与政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明确就业方向。另外,还要对

学生进行职前法律教育。职前法律教育是指要引导学生学习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提高法律意识。在心理辅导层面,要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分析求职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调整心态,缓解就业压力。

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法的探索

要重新建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仅教育内容要实现上述改革,还要在实施方法上进行新的探索。本文拟从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个体或团体的咨询与辅导,以及开展不定期讲座等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高校主管部门可以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相对统一,这样既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也能实现资源共享。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开展小组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网络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小组式教学是指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通过共同探讨、互相补充等方式来获取知识的一种互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弥补大班教学的不足。情境模拟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种角色,或在教师创设的某种情境中进行技能训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可以开展模拟面试、师范生的试讲授课等。网络教学法是指教师借助网络对学生开展心理测试、对学生进行在线职业测评等,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和能力等,也可以要求学生在线学习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为学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在考核方式上,可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长档案。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考核方式同其他课程一样,只注重对结果的考核,却忽视过程考核。鉴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建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加大对过程的评价,为每位学生建立专门的档案袋,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分析报告和职业选择决策过程。学生的课堂表现(含小组讨论、模拟面试等)、提交作业或报告的质量、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活动都要进行量化,设置详细的评价指标,并记录在档。考核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

(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指专业实习和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活动等。一方面,高校应当建立足够多的校外实习培训基地供学生进行专业实习,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与团委、学工部合作,开展丰富的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学生走出校门、体验社会提供机会。另外,还可以和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开放日”活动,安排学生走进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多角度了解社会。

(三)不定期讲座

不定期讲座是指高校聘请职业生涯教育专家、人力资源专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等担任学生的职业导师,经常邀请他们来学校开设讲座,为学生带来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等。此外,还可以邀请成功就业、考研的学生介绍求职经验和考研经验,与考研辅导机构、公务员辅导机构合作,邀请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传递最新资讯。开设不定期讲座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从多种角度、渠道了解社会,了解相关行业,适时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及时进行调整。

教育的职业规划篇5

[关键词]职业规划理论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210-01

一、职业规划的背景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起源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追根溯源,职业生涯规划的雏形开始于美国学者帕金斯20世纪初提出的职业指导,并且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指导的主要方式是指导为主或者单纯的指导。[1]

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是较早在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国家,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法案保障。比如美国设立了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noiCC),该委员会提倡从小就要重视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在不同的时间段要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分工。20世纪6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欧美传入我国,在企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直到2000年之后,我国相关的研究才开始正式起步,文献研究也开始增多。

二、高校职业规划的理论研究现状

对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对此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陈志新、杨春梅、焦啸云通过对广西9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前景认识不够,对未来信心不足,对父母、亲朋和同学依赖性较强,学生渴望深入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只是获取渠道较窄,职业生涯规划主体意识较弱,学生对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较高的期望值,但评价不高。刘红英和汤海斌在《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和对策分析》中指出,当前高校校内组织不完善,缺乏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人员,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专业性不强,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工作方法,工作不能贯彻始终。曲光明在《关于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规划的建议》一文中提出,目前大学生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学校指导不够规范,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氛围尚未形成。白强和高定伦就如何进一步改进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这一重要课题,对重庆地区15所高校3500名高年级大学生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调查》中指出,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持续性差系统性不强、实践平台窄、合力性不足等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尚在起步阶段,教育机制存在问题,系统性较差。而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只是简单的加以引进,简单地套用西方理论和方法,不能对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合理的指导。同时,大学生本身意识的薄弱,也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重要阻力。

三、高校职业规划研究的发展趋势

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以及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对此仍需不断完善。

首先,在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者中,大都是思想政治或者教育管理方面的学者,而学习心理的则相对较少,所以,在未来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中,心理学者应积极加入这一队伍。其次,张建芹在《关于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引领作用分析》中指出,专业课老师应该主动进行课改,引导学生确立合适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之后要引导学生根据职业方向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最后,结合实际,积极鼓励学生为实现职业规划做好准备。[2]使得职业规划指导更加切合实际情况,增加其现实意义。第三,姚志红在《建构主义理论给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启示》一文中指出,从构建主义理论出发,结合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提出了教师角色转变和持续学习理念,“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多种模式灵活教学方法、建立“第二课堂”和全站式服务体系等有益的教学建议。[3]

由此可见,对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我国学者已经从各个方面开始着手深入,使得整个研究体系更加全面。

四、结束语

随着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社会的焦点,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一个长期、系统和复杂的过程。大学生应该根据个人的发展现实和社会未来的变化趋势理性认识自己,理性认识社会,理性认识职业规划,才能成就自己的光荣和梦想。

【参考文献】

[1]董研均.2007年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8(9):14-16.

教育的职业规划篇6

一、普通高中职业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

1.高一年级

在高中阶段确定生涯教育课程内容时,必须注意到我国大多数初中没有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意识这一事实。同时,高一学期末学生要进行文理科的选择,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自己未来职业方向的第一次选择,因为文理分科会在一定范围内限定了学生对专业的选择,继而影响到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定向。因此,在高一阶段,职业规划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对职业规划相关理论的学习上,并且针对文理分科教育学生对自身的个性、兴趣、能力倾向有初步的认识和把握,从而客观、科学地选择文理科。

(1)引入职业规划概念

教育学生基本掌握职业规划的概念及职业发展理论,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分析自己已经经过的发展阶段、现在所处的阶段、将来要经历哪些阶段;使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步骤,即确定志向—了解自我—评估职业生涯机会—职业选择—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确定生涯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让学生理解高中阶段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使职业规划的理念深入人心,为职业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作好准备。

(2)唤起自我认知意识

教育学生通过各种测评来科学、全面、理智地了解自己的语言能力、计算能力、组织能力、身体素质、灵巧程度、创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的能力。比如运用“斯特朗兴趣问卷”、“库德普通兴趣量表”测试学生的兴趣倾向,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分析”了解学生的人格特征,使学生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从而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教育学生正视自己测评中的长处与不足,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是否可以弥补又该如何弥补,并能写出自我测评材料,提出改进方案。

(3)合理选择文理科

教育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对自己作出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再结合对未来职业的基本定向选择文理科。文理分科将会影响到高考专业的填报,继而影响到未来职业的选择。可以说,文理科及专业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未来职业的初步定位,是未来职业选择的起点。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因为高一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变化及课业难度的增加而产生较大的波动。只有符合自己兴趣、能发挥自己特长的选择才能为将来的学习增加动力。教育学生勇于为自己的未来承担责任,父母、老师的意愿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最终的选择要靠自己来决定,要克服从众心理和依赖思想,以免将来因为糊涂或被动地选择文理科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2.高二年级

通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职业规划理论和自身个性特征已经有了相对理性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高二阶段可以让学生对职业世界展开探索,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他们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世界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中可以更多地加入实践和体验的内容,活动要贴近社会生活,让学生实际检验自己在前一阶段形成的认识,把学习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1)对职业的初步探索

教育学生注意了解、收集各行业的最新资讯,如行业特点、就业机会、发展前景、薪酬情况、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从业要求等;引导学生初步设想自己将来打算干什么,希望选择怎样一种生活方式,将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让学生明确自己喜欢的职业将需要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哪个范围的知识基础,从而使学生了解从事一种行业必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职业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学生懂得选择职业不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而且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教育学生明白职业生涯的成功并不是仅以金钱、权力、地位等这类外显的东西来衡量,而是应该看职业能否带给自己工作的快乐、能否促进自己的生涯发展、能否实现自我价值;教育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的成功主要靠自身的能力和不懈的努力,而不能单纯归因于机遇、家庭背景或社会关系等因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坚定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教育学生学会从自我做起,能够为自己的未来承担起责任,而不是依赖父母、老师,能够承受打击和挫折,勇于创新,知难而进。

(3)对职业环境的分析

教育学生主动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职业岗位人才需求调查、人才招聘市场观摩、应聘面试模拟、寒暑假实践活动等,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以规划和修正自己未来职业发展之路;教育学生初步分析当地经济特色以及相关的产业特点、发展前景,为自己将来专业的选择或就业作好准备。

教育的职业规划篇7

【关键词】城乡规划;职业教育;素质教育

1.引言

(1)2011年对中国的城市和城市规划学科来讲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新增“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按照六普人口统计资料,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进入城市世纪。金秋九月,来自全国各地的城乡规划工作者齐聚南京,以“转型与重构”为主题共同探讨中国城市发展问题。十月,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以“规划一级学科,教育一流人才”为主题,探讨城乡规划学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问题。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种素质培养,也是一种理想和世界观的建立,城乡规划教育在城乡规划事业中处于根基地位,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规划事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城乡规划人才,不仅能提高城乡规划编制的整体水平,促进城镇化和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地区、城乡的繁荣昌盛。如何以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建设为契机,培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是我们每一位城乡规划教育工作者应该静思的问题。

2.规划师的主要职责和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2.1规划师的主要职责。

(1)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职责。城乡规划是政府调控城乡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是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载体和基本依据。我国的城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规划师应分担政府职能,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规划师应具有一定的政治意识,掌握不同时期国家的大政方针,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2)协调城乡建设中各方利益,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天职。从城市规划专业诞生之日起,就是基于公共价值的认识。2008年城乡规划法实施后,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得到业内普遍认可,执业性质具有由技术服务向政策制定转型的特征,因此规划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天职。“实现公共利益”成为衡量规划师工作质量的前提和标尺。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师应着力解决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同时规划师经常面临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利益群体,当三者之间产生利益冲突时,需要规划师发挥专业领域优势,作为价值中立者,协调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为己任。

(3)正确传播规划信息,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的职责。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公众参与的原则,突出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但由于受知识背景、从业性质和信息不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公众参与经常流于形式,公众对于城乡规划涉及的范围、内容等专业知识并不十分清楚,难以完成公众监督的作用。因此规划师应肩负起传播规划信息的责任,使公众有机会了解规划内容,从而积极参与规划过程,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

2.2规划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基于规划师的职业特点,一个合格的规划师首先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应该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广博的知识获取能力,第三应有顺畅的协调沟通能力,第四应具有持续的规划创新能力。

(1)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本质属性,决定了规划师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规划师的工作必须体现社会公平、公正,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因此规划师首先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规划师应认识到自己的决策可能造成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学生时代就应接受规划师价值观教育,理解、重视人类普世的价值观念,理解社会责任,人道主义,民主决策等价值观念在具体规划实践中的重要性。

(2)扎实的基本功和广博的知识获取能力。我国正处于城乡快速发展阶段,城乡规划被视为城乡发展的龙头。客观上城乡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也经常希望能通过规划的手段来解决,无形中导致城乡规划的内容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为适应时代不断提高的要求,规划师应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和扎实的基本功,并具有广博的知识获取能力。工作中不断更新观念,迅速吸收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冲破传统物质空间形态规划的束缚,从城乡的空间布局、经济功能、生态环境、社区结构、文化氛围、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师应对建筑学、城市经济学和地理学、城市交通、城市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策略等知识有广泛的涉猎,同时应具有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技术的能力,不断更新职业技能,充实自己的专业水平。

(3)顺畅的协调沟通能力。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多重目标模式和多重行为主体的利益关系的协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是政府部门、规划师、广大受众等各利益团体达成广泛认同、拥护实施的过程。城乡规划要充分重视多种利益集团的对话,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动员各种资源,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一个好的规划一定是设计团队集体创作的成果,创作过程中经常要协调各种关系,因此协调沟通能力成为规划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一名优秀的规划师一定是通过沟通、合作在团队工作中成长起来的,团队协作精神是最重要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民主协商是完成一个好的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日常开展工作的模式。

(4)持续的规划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进步往往源于某方面的创新,城市的发展也一样,城市规划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期的城市,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城市规划经常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需要规划师开阔思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用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规划成果的科学性。

3.我国城市规划职业教育

3.1城市规划职业教育划分。城市规划职业教育可简单分为两大阶段,在校期间的专业教育(包括本科、研究生期间的专业教育)和工作后的再教育(包括日常工作、执业注册及继续教育)。本科教育是城市规划师职业教育的起点,是规划师职业生涯的“初始教育”阶段,是规划师职业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可以看做是本科教育的延伸和提高,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后的职业教育可以看做是职业生涯的继续教育(见图1)。

3.2我国城市规划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3.2.1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基本情况。

(1)我国早期城市规划营造思想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代,如果按照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开设现代城市规划课程算起,城市规划专业教学走过了整整八十年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2)据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统计,截至到2010年,我国开办城市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近200所,分布的范围较为宽广,依其学科背景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工学(包括建筑类和工程类)、理学类(以地理学科为主)、林学类及公共管理学背景的院校。大量的工科院校城市规划教育是建立在建筑学教育平台之上的,课程设置采用2+3或者3+2的“平台+模块”的模式。这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基础厚、口径宽的特点,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工科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具有“以物质形态规划”为重点,突出工程设计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特征。

3.2.2我国的城市规划师执业注册和继续教育制度。

(1)新的城乡规划法对规划师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事规划编制工作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应当具备,有规定数量的经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注册的规划师”。通过注册规划师资格管理,确保规划编制单位和规划师具有所从事职业必要的专业素质,保证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2)我国有城乡规划从业人员约10万人左右,2000年启动城市规划师执业制度工作以来,在住建部、人事部及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已有近1.2万人获得了注册资格。2006年开始组织开展了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工作,要求在3年注册登记有效期内完成至少40学时必修课和80学时选修课。

3.3我国城市规划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城市规划职业教育缺少对价值观的培养。

(1)城乡规划学科是一门与社会实践联系相当密切的学科,城市规划专业教学随着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而发展,有关城市规划教育和实践的研究是城市规划教育工作者关注最多的问题。我国工科院校城市规划教育大多建立在建筑学教育平台之上,往往忽视对价值观的培养。城市规划教育重技能、轻理论、轻意识等现象较为严重,忽视了城市规划已经从传统的技术方案转化为公共政策。

(2)现今,在市场的冲击下,规划师经常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错综复杂的局面,规划被权利和资本“绑架”的事情也时有发生,遵守落实国家大政方针,服务社会,民意为先的道德底线变得很难。功利和不规范的社会经济体制直接对规划师的职业道德构成冲击,城市规划职业教育应注重价值观的培养。

3.3.2城市规划职业教育缺乏“多元性”和“地方性”。

(1)中国幅员辽阔,文化背景、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特征均不尽相同,城乡规划行业实践处于多元扩展时期。时代给规划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不同地域的学校,其办学历史和依托的平台也不尽相同,用一把尺子度量全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不仅会有失偏颇,而且也会阻碍各地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应注重“多元性”和“地方性”。

(2)城乡规划的编制同样应具有“多元性”和“地方性”,不同地域和经济背景下的规划编制缺乏相关研究。用统一标准要求全国范围内的城乡规划,也是有失偏颇的,呼唤地方性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弥补多元性和地方性不足,增进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3.3.3高校专业教育、注册考试和继续教育之间缺乏连贯性。学校专业教育、规划师执业注册考试和继续教育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每个阶段的职业教育看似完整,而整体缺乏连贯性。每年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基本在高校范围内举办,缺乏用人单位的声音;注册规划师继续教育工作基本以开办培训班为主,大多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而在社会实践中,与其他同类职业资格注册师相比,规划师的职业感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加强对规划师职业教育的指引,同时,规划师职业教育应形成一种素质教育,只有全体素质的提高才能保证良好人居环境的形成,发挥城市规划师应有的职能,推动城乡规划事业发展。

4.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城市规划职业教育

4.1依托一级学科建设,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1)构建一级学科体系,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一级学科设立后,业界专家、学者积极讨论城乡规划学科的外沿与内涵以及学科建设问题,借此构建一级学科体系之契机,应加强对规划师职业教育的指导,使规划师素质教育穿规划师职业教育始终,具有连续性,推进规划师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

(2)“多元性”和“地方性”的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当前,中国的城乡规划教育从数量上已居世界前列,中国的城乡规划教育和人才培养,不断为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提供新生力量。快速城镇化影响下,使得“建筑工程类”的城市规划专业知识体系无法应对城乡综合发展的复杂性与多元性。2011年的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了香港、台湾等地区兄弟院校的学者参加,已经迈出了开门办会的步子。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和建设源于社会需求,还应设置城乡规划用人单位的席位,广纳行业需求建议,让更多的规划工作者参与到学科建设中来,使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因此应在明确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加大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办学经验的指导,并给予地方院校更多的特色空间,为培养“多元化”、“地域性”人才奠定基础。

4.2规划师素质教育,价值观优先。城乡规划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政策,应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以人为本、为公众服务是城乡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规划师为之奋斗不息的源泉。规划师基本素质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应贯穿职业生涯始终。如果一个合格的规划师应具备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基本素质,显而易见,规划师素质教育,价值观优先。规划师的价值观是社会公德在城乡规划工作中的体现,是制约和引导规划师的行为准则,主要集中在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品德、能力和社会责任上。提高规划师素质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规划师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学会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掌握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坚持为公共利益服务。

4.3积极探索规划师素质教育新途径、新方法。

4.3.1规划师素质教育应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1)提高规划师职业素质是一种社会共识,规划师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支撑。自律与他律是职业道德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自律方面应培养规划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律方面应加强政策、法制建设。规划师素质教育必须基于建立在有效的机制基础上,健全行业管理机制,从体制上为城市规划专业人才进入城市规划相关部门搭建平台。

(2)现行的城市规划体制有着很强的“政府主导型”和“强势力主导型”特征,单纯从规划师的自身修养来谈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和素质培养有失偏颇,城市建设应依靠法制而不是人治,没有有效的制度保障,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仅仅依靠自觉很难实现。

4.3.2加强专业教育指导对规划师素质教育的引导。

(1)大学期间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大学教育中加强价值观教育是提高规划师职业素质的关键。《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培养方案》和《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是指导各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虽然《培养方案》中对规划师素质教育提出了相关要求,但并没有具体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八门核心课程的设置对规划师素质教育也有所忽视。《评估标准》同样比较重视对教学体系的考察,特别是对规划专业必备知识和技能的考察,重“教书”轻“育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没有明确的考察内容和评价指标。

(2)建议以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建设为契机,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和《评估标准》,加强规划师职业素质培养,尤其要注重价值观的培养。课程体系建设适当增加价值观培养的相关课程,给学生讲授城乡规划学的本质和特点,规划师的职业特点、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等核心内容,使学生在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便能够系统掌握规划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教学方法上探讨多学科融合的可行性,针对不同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特征,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并加强与实践环节的联系,如与暑期三下乡、各类实习、规划扶贫等有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

4.3.3规划师继续教育应经常性、多元化。

(1)各省市采取项目交流、开设培训班等形式开展注册规划师继续教育工作,但大多流于形式,效果并不理想。现在的规划师继续教育工作基本是对前沿理论和实践的介绍和交流,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差别,这种交流又是十分有限的,建议结合城市规划日常工作开展经常性、多元化的规划师继续教育。

(2)规划师继续教育应网络教育、面授培训和日常实践相结合,网络教育信息量大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能满足执业人员在继续教育中科目选择和时间安排的多样化需求,有效解决行业差异和工学矛盾的问题。另外结合日常工作多开展规划扶贫、规划援建、规划西部行等工作,让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能深入基层,了解民众需求、关注弱势群体,使继续教育经常性、多元化。

5.结语

城市规划职业教育是支撑城乡建设事业的人才技术保障。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以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建设为背景,探讨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规划师职业教育方式方法,有利于规划师职业生涯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规划师职业教育应具有连续性和终身化特征,素质教育贯穿规划师职业教育始终,推进规划师职业教育制度保障,开展经常性、多元化的规划师继续教育,确保规划师职业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建军,汤婧婕.我国城市规划专业设置方向及其办学格局的探讨[a].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10.

[2]张庭伟.知识·技能·价值观——美国规划师的职业教育标准[J].城市规划汇刊,2004,2:6~7.

[3]卓健.城市规划高等教育是否应该更加专业化——法国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及相关争论[J].国际城市规划,2010,6:87~91.

[4]尹稚等.规划师的职业规划[J].城市规划,2010,12:37~41.

[5]陈征帆.论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素养及教学模式的应变[J].城市规划,2009,9:82~85.

[6]赵民,林华.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及其制度化环境建设[J].城市规划汇刊,2001,6:48~51.

[7]中国城市规划职业制度培训考察团.英国城市规划职业制度与职业教育[J].国际城市规划,2009增刊,167~176.

[8]赵虎.规划师传统价值观体系的构架及现实检讨——基于《论语》学习的浅识[J].城市规划,2011,1:82~86.

[9]李和平.加强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J].规划师,2005,12:66~67.

[10]胡晓鸣,孙雪锋.规划师职业道德的弘扬要依靠制度建设[J].2003,3:73~74.

[11]许艺.素质教育价值观优先——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明华教授[J].城市环境设计,2010,10~11.

[12]陈林.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存在问题与改革思考[J].规划师,2010,2:102~104.

教育的职业规划篇8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3-0032-02[作者简介]李娜(1981―),女,山东临沂人,硕士,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部分高校现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及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中,置于首要位置的均为自我认知模块(即个人探索模块)。[1]因此,恰当地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客观实际地评价自己,是职业定位、成功规划职业生涯的前提。

一、国内大学生自我认知现状

目前,国内大学生大多数为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受成长环境、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状况并不乐观,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自我认知弱,或对自己的兴趣、能力没有正确的认识。即使部分学生认为个人的自我认知状况良好,但当被问及自己的性格、兴趣、气质类型、能力和价值观时,仍然无法说得清楚。[2]所以在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和重视自我认知教育已迫在眉睫。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个体在充分自我认知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性格、兴趣、特点、价值观及所具备的优势等,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所以,自我认知是职业定位的基础,是成功规划职业生涯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我的优点,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则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做事畏缩不前,无法发挥个人潜能;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容易骄傲自大、盲目乐观,使现实与理想脱节,职业定位难以准确。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自我认知的方法和建议

鉴于自我认知水平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高校在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可参考以下方法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提升自我认知水平。

(一)深度探索自我,合理评价自我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说过:“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是始于自我认知。”[3]学习自我认知,其目的在于使个体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健康积极的自我认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能够把个人的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能够意识到个人的长项和弱项;能够准确地表达对某项活动的喜好,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能力,能为自己确立一个合适的目标;对个人的生活体验有很好的认识,知道并能够控制自己的各种欲求;能够独立积极地不断探索、发展自我。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才有可能准确地分析自己目前的状态,才能给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方向。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特别是在进行职业定位之前,应教育大学生做好对自身条件全面客观的分析。具体办法如下:

1.利用专业测评工具,提高自我认知的水平

目前,多种帮助大学生自我认知的专业测评工具已经问世,许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工作中已经使用了这类专业的测评软件。测评软件一般设有由心理学家研究设定的测试题目,个人只要如实作答,就可在相当程度上了解自己的相关情况。测评软件涵盖的内容和量表很多,包括性格测试、情绪测试,智力测试、技能测试、记忆力测试、创造力测试、观察力测试、应变能力测试、想象力测试、管理能力测试、人际关系测试、行动能力测试等多方面的内容。[4]

2.通过参加培训、请教专家等方式进行自我认知

高校可以举办相关的教育活动,以讲座、论坛等方式邀请心理学专家给大学生进行辅导和培训,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的理论水平,深化学生的自我认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个人对自身的认识难免有偏差,因此在认识自我方面有必要借助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大学生可以向任课老师、辅导员、家长或者同学等请教。结合自我认知的理论学习,参考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可以让自我认知更加全面、客观。

3.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自我认知

古语:“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事实上,大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在与周围的同学做比较,成绩的高低、奖项获得的多少等,都是他们比较的内容。一般来说,通过与他人比较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意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应该更加努力,如何才能做到扬长避短等。试想,一名求职者若不分析自己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不做比较,就很难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就难以清楚求职准备中应努力的方向,也难以判断自己此次求职成功的概率。

(二)加强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今大学生通常不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无视个人兴趣爱好或优势特长,不顾个人意愿和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盲目追求符合人们传统认定的“金饭碗”,一心向往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向用人单位要求高职位、高工资、高待遇。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有目的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目前所持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梳理,让大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目前的社会环境,剖析自己所持的职业观是否合适,分析自己能够胜任哪些工作,认真思考自己的所需所求,最后做出合适的职业定位。

(三)坚持自我反省、自我剖析常态化

“吾日三省吾身。”这是《论语・学而》中曾参的一句话。时至今日,我们依旧传诵,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时刻检视自己的行为举止,随时反省自己的内在思维,这是我们认识自己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我们不仅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心理活动作用的对象。要得到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不仅要正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更要追本溯源,通过剖析个人行为来探寻个体的心理活动。通过不间断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剖析,可以准确了解自己的兴趣、智力、身体条件、情绪、能力、意志和气质等在最近一段时间内的变化。

在自我反省、自我剖析的过程中,要坚持全面、客观、辩证的观点,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客观地了解自己,并以此为据来进行职业定位。

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要做到全面、客观、理性,让“理想我”与“现实我”趋于统一,让“主观我”与“他观我”趋于一致。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可以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而能够分析哪些是自己想要的,自己想要的是否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获得的难易程度如何等,然后在此基础上给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方向,并帮助自己朝着目标前进,从而开启个人成功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赵慧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6(2).

[2]陈凌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

教育的职业规划篇9

关键词:高职;职业生涯规划;困境;发展策略

1职业生涯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必要环节

高等职业院校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应该在职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上具有更多优势。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应该着眼于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而这些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是在学生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下逐步实施和完善的。如果没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培养,则可能成为一个无目标的盲目,最后学生的培养可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无用功,很难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个问题也是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就业对口率相对较低的一个直接原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目标的必要环节。只有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未来从事的行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2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中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高职教育学制一般为3年,第一年是大量的基础课,第二年是专业课程,第三年开始到企业顶岗实习,但是很多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和面对就业问题时对职业发展一片茫然,只能片段式地了解一些企业的情况,可以说,很多高职学生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职业。没有得到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多学生在职业选择上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和职业,也很难热爱自己所要从事的行业。这种现状让很多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经历一段非常痛苦的适应和摸索期。一些学生甚至由于职业定位的缺失,造成整个职业生涯的失败。

目前,我国高职就业指导服务一般都在最后一学年实施,内容多是思想教育,形势分析等。近些年来,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职院校也逐渐意识到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起步晚,尚未升华到系统性的理论教育阶段,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上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通过对高职院校的调研,笔者发现,目前在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中主要存在如下一些突出问题。

2.1领导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高职院校还不能根据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指导与教育。学校没有根据学生的就业去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趋势,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等特点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完善人才培育目标。在专业设置、课程配置上未与社会结构、职业发展相匹配,也就不能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因此,作为高校领导、专业负责人,应该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学生培养计划中进行考虑,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到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

2.2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高职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需要教师分类指导与学生身体力行的实践相结合。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只给毕业班学生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全程引导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从性格分析、能力解析、专业知识、职业意向、职业行为等多方面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缺乏对学生的“全程式”指导,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甚微,不能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很多学生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这方面知识能力缺乏。这些能力和知识应该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培养,补上我们在职业认知方面的欠缺。同时,以职业规划为指导的高职学习,会给学生更好的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己为什么而学,应该如何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指导人员普遍稀缺

职业生涯教育具有较高的专业要求,主要体现在从业人员、教育过程和教育内容的专业性上。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而不是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这些就业指导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系统的专业训练,缺乏科学理论。他们所能做的主要是在就业政策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而真正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教师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的理论和实践技巧,同时对人力资源管理和选招聘制度也有很好的了解。而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素质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不仅专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数量少,而且其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技巧。必须承认,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在专门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大的欠缺。

3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策略

3.1引入专业机构,培养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国外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人员呈现出职业化、素质化、专门化的特点。在美国,一名普通的辅导人员,至少需要具备辅导学、咨询学等硕士、博士学位或者心理学硕士、博士学位。而我国很多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是由主管就业的教师开设,存在较大的专业不对口性。在目前高校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两种方法较快地解决目前的一些困境,一是将社会上已经比较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引入高职院校中开设相关课程;二是将校内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送到国外进行系统的培训和交流,通过不断的交流将国外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引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中。目前也有很多在各个行业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在为高校学生义务进行相关职业生涯指导。高职院校可以多方借力,完善其职业生涯教育,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3.2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生涯教育理念,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中心

世界上最早开展生涯管理与辅导的国家是美国。早在1918年,美国教育协会就明确提出了生涯管理与辅导是其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专门设置了相关的管理研究机构,督促保障学校有效地实施相关课程。它奠定了全美学校生涯管理与辅导工作的基础。美国对在校生职业生涯管理的理念是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不是仅仅指导学生找工作,提供用人信息,而是从学生一进校就引导其树立生涯规划意识,协助学生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美国的高校职业生涯指导贯穿整个高等教育阶段,从学生一进入大学学习就开始进行职业指导,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我国高职院校也应该借鉴其做法,设立专门的机构,随时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解决他们实际面临的问题,充分利用他们的在校学习时间。每个高职院校的教师和负责人都应该抱着一种对每个学生负责的态度去开展工作。一个学生选择一所职业院校,选择一个专业,就是选择了他的职业人生,每个职业生涯的规划教师都应该认真对待学生的选择,这是对他一生至关重要的选择。只有抱着一心为了学生的思想去工作,我们的职业生涯指导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如果每个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都能把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看成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事情,以科学的方法给予学生系统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能科学地贯彻实施,也才能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3.3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认识企业、了解职业的合作项目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实践项目和机会。这些项目的开展要避免只是在学生毕业前集中到企业实习的简单方式,而应该在入学后便开始利用寒暑假时间,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参与到企业的认知和实践中去,为最后的职业选择做好充分的准备。

4结束语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个系统的、关系到学生人生幸福、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但其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学校、家长、学生的充分认识和重视,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建设有竞争力的高职院校,提升整体竞争实力,就应该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为每一个学生完善其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其综合职业竞争力,这也将是高职院校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靳玉梅.美国职业生涯教育及启示[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1.

[2]王秋夜.高职院校推行“学业生涯规划”的探索与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64-65.

[3]李斯杰.国外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对我们的启示[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4.

[4]张军.职业生涯规划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130-132.

[5]胡元聪,黄晓梅.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改革方向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5):32-34.

[6]韩宝庆.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2):102-105,82.

[7]王莎什,钱文彬.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兴起、发展与挑战[J].教育与职业,2011(6):80-82.

[8]田爱民.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教育新模式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1):52-55.

[9]唐红杰,闵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7):281-282.

教育的职业规划篇10

关键词: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45-03

1999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高职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毕业生数量年年激增,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升温,从表1中可以看到2004―2014年毕业生数量增长了两倍多,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国家的帮扶力度很大,比如实习基地的组建,“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就业技能提升项目的开展,这些都为毕业生就业开设了绿色通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合作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推进的机制,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良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来应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实现素质教育下的个人价值。

一、改变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路

1.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第一,高职属于应用型技能学科,其职业生涯发展脉络是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应该针对行业提升实践能力,而不能照抄照搬其他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体现自己的专业特色。除了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的就业指导之外,还应培养学生与企业需求相关的实践能力、服务意识等。针对学生三年在校期间的实际情况,制定每个阶段不同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计划。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求发生了的巨大的改变,为了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在课程的设计和培养目标的确立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深入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市场和企业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实现与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也可以聘请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学校进行教学,借鉴他们的经验编写教学大纲,修订培养方案,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使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的要求。第三,搭建实践能力拓展平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应本着人性化教育原则,全心全意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在校期间的不同阶段,组织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见表2),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刺激内在动力,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第四,完善实习实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以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为依据,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加深校企合作,邀请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参照企业不同岗位的任职要求,设置课程内容,根据企业的技能要求,设置实习实训重点内容,共同探索“教、学、做”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院校和企业的资源,实现学生培养的最大化,达到院校、企业、学生共赢的状态,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要运用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来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进行分析,为学生的职业之路的准备做好指点,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诚实守信、敬业乐岗等高职业素养、良好职业心理和创业精神的人才。首先要掌握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理论,能够编写独具专业特色、高质量的课程教案。其次要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能够很好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设备来提升教学的水平。再次能够主动搜集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相关的资料,自主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最后能够根据自身的研究和授课经验,做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和心理素质,能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立场和观点来影响学生,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指导学生能够自觉遵纪守法的同时也能够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引导学生热爱行业,能够在技能上进行钻研,敢于创新,具有良好的工作安全意识、服务质量意识和工作效率高意识。

3.创造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境。①与校园学生社团相结合,展开体验式职业生涯的素质训练。校园学生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自身组织能力的天地。开展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的社团活动,能减缓学生在校学习的压力,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掌握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协作的技巧。在拓展活动的体验中,学生能够学会控制自我、与他人相处、应对压力与挑战、树立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等,而这些都能促进学生积极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②与校园网络建设相结合,做好职业道德主题班会的宣传。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主题班会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另一块重要阵地。通过校园网络,对优秀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展示,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功案例、活动方案、制定策略等内容都挂在校园网络的资源共享站,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题论坛,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

二、扩宽校企合作一体化之路

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应该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主动作用,主动把培养高职学生的个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作为企业一项重要义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1.明晰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应强化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内在驱动力,积极发挥行业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的作用。利用自身的资本优势和当地的高职院校进行合作,首先很好地解决了劳动力不足和人才紧缺的问题;其次帮助高职院校解决实习实训场地不足的问题,增强技能教育的效果;最后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中,不但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而且做好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实习实训阶段的企业延伸教育。

2.推进企业文化进校。推进企业文化进入校园,能够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企业,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对学生提前感知企业、认识职业发展过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协助高职院校开设有关企业文化的选修课程,选拔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讲解企业文化。其次,结合企业文化对专业课进行讲授,为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供条件。最后,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参加实习等活动,增加企业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并以此作为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和贯通的有效方式。

3.搭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平台。企业应该主动与高职院校联系,拓宽校企合作的维度,通过不同的合作方式为学生搭建平台。第一,走进校园,推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通过企业宣传会、企业家报告会、企业奖学金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展示行业特色,拉近企业与学生的距离。第二,走进课堂,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授中,协助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推进订单班形式的合作,配合高职院校完成专业建设改革。第三,走进学生,开展技能大赛、演讲比赛、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全面提升学生基本职业素质。

三、优化社会环境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新闻、报刊杂志、互联网媒体等,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对高职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成功的案例、典型的经验、有效的做法。多途径去吸引全社会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注,为更好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履行好指导和协调的职能,广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其次,高职院校应深入调查,实现人才培养计划与行业需求对接,加大专职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改革;再次,家长应该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专业,了解岗位,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最后,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做好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延伸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社会、政府、院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学生能够从内心开始重视,根据自身条件和行业人才需求,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养成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根据自身条件和行业人才需求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顺利就业,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唐国华,李海琼.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

[2]吴琪.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3]汪永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与决策[J].教育与职业,20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