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37

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篇1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公共课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其他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是21世纪新型中、高级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保证中职学生的素质达到21世纪的要求,就必须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提高其教学质量。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与目标

新时期计算机专业的中职学生在毕业前应掌握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包括:

1.了解计算机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强烈意识。

2.掌握以多媒体微机为代表的软、硬件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包括使用、安装和一般维护),了解网络的基础知识。

3.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能使用至少一种高级语言,具有初级编写和调试程序的能力。

4.了解计算机的主要应用操作(含网络模式),熟悉计算机的现代操作环境(包括单机环境和网络环境)和应用软件,具有综合运用常用软件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

5.掌握满足本专业应用开发需要的一般知识,具有开发本专业领域内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计算机自学能力。

二、层次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模式

1994年,国家高教司领导建议把计算机基础课划分为“计算机文化基础一计算机技术基础一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并为每一层次取了一个概括性的名称,使各层次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更加清楚。三层次本身就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独立课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框架。三个层次框架中各层的作用和适用性为:

1.三层次教学中的第一层次为“入门”课,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在信息社会和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启蒙或初级教育。第二层次为“拓宽”课,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这两个层次一起构成三层次教学的“基础与核心”。第三层次的教学目的在于结合专业的需要“深化”在某方面(或领域)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加强学生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2.就三层次中各层的适用范围而言,文化基础课适用于各专业中职学生,技术基础课适用于理工科各专业中职学生,而应用基础课则应按专业群来设制课程,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三层次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公共课阶段(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课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

三、选择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知识单元的原则

一般来说,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应指一大类(例如理工科或文科)学生普遍需要学习的课程,在设置这些课程的知识单元时,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重在应用;

2.广度优先;

3.加强基础;

4.公共需要。

四、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总体设计

1.把“计算机文化意识”渗透到公共课中

国家高教司将三层次中的第一层取名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文化已进一步深入家庭。在公共课中将计算机基本知识的讲解,普遍提升到计算机文化的高度,对树立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2.“程序设计”单独设课,并扩充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知识

编程是一种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基本训练,程序设计至今仍是计算机求解的基础,代表计算机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公共课中仍应单独设课,并且把内容从结构化程序设计扩充到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培养学生学会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3.加强开发专业软件基本能力的培养

公共课中应加强软件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用规范化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较大软件开发的基本能力,为今后的软件开发和研制工作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4.将网络应用教学提到重要地位

因特网教学在计算机公共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公共课中不仅要讲网络应用,还应讲一些必要的网络基础知识,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5.从硬件知识扩充到接口技术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面很广,因此,硬件知识对于不同专业应有不同的侧重点。计算机公共课系列课程可定义为文化基础加技术基础。见表1。

五、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科学知识与学科知识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计算机教学应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和理解更本质的方面。

如何将传统内容进行现代处理,是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1.调整、精简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中有大量繁杂的运算,教学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来进行训练,教材内容可以适当删减、调整。当然,不是不要学生练习,而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即可。

2.增加一些教学内容

现在的学生,必将走向一个更加信息化的社会,不仅要用现代技术来改进教育,而且应当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为学生将来进入技术社会做好准备。

六、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注意的几点

1.要注意四大关系:广度与深度的关系;硬件与软件的关系;课堂教学与实验的关系;操作与应用的关系。

2.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用操作系统上网;软、硬件的应用;应用软件的初步开发能力。

3.要注意施教原则。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应本着适用的(知识能力)先学,有条件(设备和师资等)先学的原则,把需要与可能统一起来,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学到计算机和网络的最基本知识。

4.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双提高,使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的积极性双提高。加快建设学校校园网,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式教学系统,也是势在必行。

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篇2

1.学时及教学内容差异大。由于近年教学学时的大量缩减,目前不同学校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的无机化学课程学时差异明显,大部分学校针对化学、应用化学等专业开设的无机化学在100学时左右,也有部分约70学时;对化工及制药专业学时一般50~80学时;对于非化学化工专业,学时普遍较短,多为32~60学时。对于100学时的专业,一般具有较充足的时间对理论知识、物质结构、元素化学均进行较深入的讲解,学生可以掌握全面的无机化学知识;对70学时左右的专业,一般大约45学时用于理论及物质结构讲解,元素部分约25学时,元素部分教学内容不能完全覆盖;对于50学时以下的专业,许多专业只讲解理论知识和物质结构,元素部分基本不涉及。从目前现状看,对于短学时的无机化学课程,往往以牺牲元素化学教学为代价,把在分析、物化等课程中还会涉及的理论内容讲得较深入,这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元素化学知识、化学知识整体结构不完整、学习内容不健全。

2.教材种类多,内容编排结构多样。目前出版的无机化学教材种类繁多,每年都不断有新出或修订版无机化学教材出版。为了无机化学书有更广的应用范围,大部分教材都完全包含了传统无机化学的基本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及元素化学三大模块,针对短学时的无机化学教材目前相对较为缺乏。无机化学教材内容编排不同教材差异较大,有的按化学原理、物质结构及元素化学排版,有的按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原理、元素化学介绍,教材中各模块间基本相互独立、衔接较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达到良好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与组织对教师无疑是一个挑战。

3.与其他课程存在交叉与衔接。无机化学是大学化学第一课,其教学内容与后续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及诸多专业课都有内容的交叉与衔接。无机化学的酸碱平衡、配位解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和氧化还原反应是分析化学的理论基础。无机化学基本化学原理与物理化学中的动力学热力学存在明显的递进。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理论对解释有机化学结构依然实用。应用化学、材料等专业的多门课程都涉及无机化学知识,有的甚至就是元素化学的内容,如无机材料的制备等课程。良好的无机化学基础是后续化学及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大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有力保障。

4.学生个体差异显著。我们知道,按照中国现行高考制度,许多化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所就读的专业并非其自愿选择,而是通过调剂录取,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各有不同。按照中学化学“必修2+选修6”模块式教学,不同省份及不同学校对中学化学教学的深度及广度不同,导致不同学生的化学基础存在一定差异。而且,随着高等教育大扩招,高考录取率达70%,学生个体生理差异也较大。由于学生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中学化学知识基础等多种原因,在无机化学教学中,能明显感受到一个班的学生在学习自觉性、领悟力等方面分为几个不同层次。要保证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达到教学要求,学生个体差异也是大学教学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置上应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二、无机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鉴于无机化学在教学时间、课程内容、教学对象等方面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编排教学内容,注重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良好衔接,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到大学学习,融会贯通前后知识,对达到理想教学效果可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1.与中学化学教学的衔接。目前高中化学三个版本教材均采用模块式教学,将化学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必修模块(《化学1》和《化学2》)和六个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必修模块涉及了化学物质分类及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能与热能、电能、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硫、氮、氧及其化合物。《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涉及了原子结构及性质、分子结构及性质、共价键、晶体结构及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涉及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内容。从中学教学内容看,无机化学中的基本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及元素化学都有涉及,但是其教学程度较浅,多处于对概念的了解,且不同省区学习内容可能存在很大差异,无机化学中对各部分内容均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如化学平衡中引入了标准平衡常数、焓、熵、Gibbs函数等热力学函数。在无机化学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根据中学化学教学内容,在对全班同学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构建科学的教学大纲,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循序渐进,不断深入。

2.前后章节内容的衔接。无机化学教学一般都会涉及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物质结构与元素化学三部分内容,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和物质结构通常安排在元素化学之前,各教材在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和物质结构间有的将物质结构先行讲解,有的则先介绍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决定其化学性质,作者认为先介绍分子结构、化学键等物质结构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的知识(如热学函数、键能、碰撞理论、反应机理等),而且高中物理以及化学中均涉及有原子结构、化学键等相关内容,学生也容易理解接受。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热力学及动力学、氧化还原、配位化学等无机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很多在元素化学中将得到具体体现,并指导着元素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因此,元素化学放在最后讲解比较科学。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物质结构与元素化学三大模块除了相互存在衔接外,各模块内部各章节也存在很密切的关联,如化学反应原理部分中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平衡知识、四大平衡反应是一脉相承的关系;物质结构部分里,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配合物结构则是物质结构的逐渐深入;元素化学同区内各族之间有相似结构和相似性能但又存在变化规律。因此,注意前后章节内容的有机衔接将有助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3.必修与选修内容的衔接。由于教学学时的压缩,无机化学教材涵盖的内容通常无法完全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详细讲解,一般教材通常将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选修内容采用不同排版方式标注出来。延伸基础知识、难度较深的内容,如化学动力学中对化学反应机理的讲解,一般无机化学教材都设为选修内容。另外,为了扩宽学生视野,无机化学教材中也对该章节内容涉及的学科前沿知识进行补充介绍,如大连理工大学版无机化学分别在化学反应动力学和氧化还原章节补充介绍了化学动力学在考古中的应用、化学电源实例等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为某些学科专门编写的、针对性较强的教材中,学科背景知识以及无机化学在该学科的应用等内容常设为选修。除了书本中明确建议的选修内容,教师也可根据学时、学生学习情况,灵活调节教学内容,将学生基础好、容易自学完成的内容设定为自学或选修内容,以节约出更多时间用于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教学。

4.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衔接。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让学生学习掌握基本化学实验技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许多同学在中学没有条件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无机化学是他们接触的第一门化学实验课,第一门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实验课程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实验习惯意义重大。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一种宏观展示,可以让学生更直观了解化学反应本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实验教学是建立在理论教学基础上的,因此在无机化学中必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衔接,实验教学需要将时间安排在相应理论教学之后,切不可将理论与实验教学完全独立开来。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可以考虑以视频的方式在理论教学中直接演示给学生,节约部分实验教学时间以开设更多的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中,需要考虑每个实验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目的,应尽可能在不同实验中培养学生不同实验技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更多实验技术,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

三、无机化学教学实现衔接的教学方法

无机化学在较多层面存在教学内容的衔接,为了实现相关知识间的有效衔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合理设置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在不同环节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课前预习作业。无机化学教学内容多,课程任务重,每节课的信息量大,适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集中注意力,跟随主讲老师的教学思路。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预习作业帮助学生有重点的预习,预习作业最好能注重将学内容与中学知识、前面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与差异,让学生觉得熟悉而新鲜,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热情,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对课堂中可一带而过的教学内容,亦可在预习中引导学生自学,节约课堂时间。

2.课堂设问式教学。课堂教学是无机化学理论课最重要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需要采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将各种内容有机衔接起来。在课堂中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是调动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将相关知识衔接起来的好方法。例如,涉及到中学知识的,可以请学生回答中学学习内容是什么,老师再顺势介绍中学与大学知识的异同。再次出现的前面章节的内容,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并找出前后知识的关联。

3.课后作业知识点的兼顾。课后作业也是将各种知识有效衔接的好办法,除了前后紧密相联的知识外,老师也可故意设计一些复合习题,在同一个题目中涉及前后章节知识以及多个知识点,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教会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对综合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如在氧化还原反应里可以将化学平衡常数、热力学函数、Hess定律、电动势、能斯特方程式等知识点关联在一起,根据具体情况可进一步计算求解酸碱平衡常数、溶解度、配合物稳定常数等物理量。

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篇3

一、游戏教学法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精神的不断深入,对于教学格局的改变刻不容缓,教学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小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等教学方法和理论充斥着教育界,其中运用最为广泛并且收效明显的就是游戏教学法,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兴趣,也能充分拉近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真正实现高效课堂[1]。

(一)游戏教学法的内涵

游戏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中教师利用游戏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展现,教师在教学实质过程中要以游戏教学为主,促进学生产生良性的知识体验,并在轻松的学习氛围内内化相应的课堂内容。教师要将课程无痕的融汇在游戏中,促进学生在游戏的推动下建立良性的竞争关系和小组合作关系。教师不仅要对课内知识进行讲解,也要鼓励学生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充分收集课外知识,扩展自身学习视野[2]。

而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使用游戏教学法,不是单纯的玩游戏,而是要借助计算机的基础资源进行游戏软件的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思维,进行软件的设计和编程。教师要实现游戏教学法寓教于乐的教学结构,就要充分认知游戏教学法的实质性内涵,充分利用相关理论进行教学形式的优化升级。

(二)游戏教学法的形式

教学模式的优化就要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教学形式的广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游戏教学形式的实践。计算机教学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创设相应的教学形式。首先,是闯关型游戏模式。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利用时下最为热门的电脑游戏为蓝本,鼓励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设计类似的闯关游戏[3]。教师也可以自行设计闯关软件,辅助学生进行关卡的攻破,在攻破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专业性的计算机技能指导,辅助学生强化记忆,更好地内化相应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其次,是自主研发型游戏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教学任务分配,鼓励创造思维强的学生进行自主软件的研发,辅助学生调动自身的知识网络,结合相应的计算机基础内容进行软件的编程。最后,是竞赛式教学游戏的设置,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建立良性的竞争模式。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辅助学生对基本的计算机技术有优化的认知。

二、新时代背景下游戏教学法运用在中职教育中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而游戏教学法就是从根本上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实现学生的课堂优化参与,教师要利用相应的游戏设计软件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提升学生的基础计算机技能。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保证积极的教学手段,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并且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有效利用游戏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将基本的知识技能转化成实践操作,辅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4]。

(一)教学模式的升级

对于中职教师来说,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一直是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中认真思考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行为进行监督,主要采取的是知识的硬性讲授,以保证基本教学目标的达成,虽然能一定程度夯实基本的教学内容,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逐渐消减,没有学习动力的学习是不会有长效性的。而将游戏教学法运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对于教学模式来说,是一种实质性的创新和优化,有助于教师在建设新型教学模式的同时,提升学生整体学习效果。

(二)教学效果的提升

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说,并不同于其他以书面进行考核的学科,需要学生对于基本的上机操作以及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整体计算机的运行原理,要对基础知识进行细化的分析和理解,也要对整体学习内容进行集中的技能输出,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细化的讲解和操作的合理化安排。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整体教学内容和实际操作是分开的,学生对于知识不能形成整体的把握,另外由于教师对于基础上机能力的忽略,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脱离教学行为。游戏教学法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提升,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我认可的学习模式。学生在新颖的教学结构推动下,就能真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升级。

三、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的策略分析

(一)强化兴趣教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任何教学行为的建立都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的,学生只有建立基本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的内化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行为的良性互动。那么,在中职计算机教学推展过程中,教师要集中力度促进学生对基本学科产生兴趣,才能进一步开展相应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利用基本的游戏教学法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并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促进学生提升学习意识和自主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学生的学习难点。针对相应的问题进行集中的教学优化,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游戏教学的基础环节进行集中的引导和培养,通过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学习过程都能得到学生的行为支持。例如,中职计算机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鼠标的应用》,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只是对基础的操作了解,并不知道整体的技术原理和内涵,教师要通过基础的游戏设置,辅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鼠标的相关使用操作以及整体计算机系统中鼠标的应用方法。教师要在游戏中积极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教学指导,从而辅助学生进一步内化相应的计算机知识。

(二)优化游戏训练

学生对于基础计算机知识原理和技能原理的了解需要借助兴趣的引导,同时也需要教师进行集中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内化能力,在实际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基本的游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整体知识和内容优化了解。教师要合理利用游戏教学,不仅要鼓励薛恒积极融入到学习模式中,也要鼓励学生在游戏中总结相应的知识点,进一步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完成。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能通过游戏对基本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优化的吸收,保证知识的有效重现,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高。在计算机训练过程中,由于是重复性的操作,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利用相应的游戏教学,促进学生通过游戏进行相应知识点的实际操练。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来说,基本的打字练习很重要,学生在练习中会出现厌烦和枯燥的感受,这样的负面情绪会影响学生对于基础操练的热情度,那么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操练过程中,结合相应的游戏,鼓励学生进行闯关升级式的打字练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整体游戏训练的优化。

(三)深化游戏感知

在中职教育理念里,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好药教会学生整体社会技能的操作。对于计算机教学也是一样,教师除了教授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学习方式。俗话说得好“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会学生基础内容的情况下,也要教会学生诸佛能够发展和研究的学习能力,教师要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自己的学习网络,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操作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小组学习融合游戏教学的模式,鼓励学生在游戏中对基本技能进行深化的感知。例如,教师在讲解基本的办公软件word时,由于基本的软件项目太复杂,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游戏引导,教师可以以一个完整的word的蓝本,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整体的文档进行相关运行项目的复制操作,小组内项目完成越多的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的游戏教学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在交流学习中促进整体学生学习能力的优化。学生能通过基本的游戏,对整体知识内容和技能操作产生强烈的内容感知。教师要通过基本的游侠教学促进学生兴趣的养成,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整体教学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细化游戏技巧

游戏教学法是新兴的教学模式,不仅需要相关教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基本的运行措施,也要对学生的基础反馈进行有效的收集,通过游戏结构的细化从而提升整体游戏技巧的升级。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掌握游戏的度,适当的选取相适应的游戏模式,保证在基础知识夯实的原则下进行有效的游戏教学添加。在基础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慎用游戏教学法,要保证学生对基本的知识重点和难点进行优化的把握,然后利用基本的上机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验收。要保证学生的基础注意力都在教学目标达成上,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学习形成基础的优化模式。当学习已经掌握一部分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再进行相应游戏教学的添加,保证学生能通过游戏教学积极探索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对基本游戏进行权限的管理,利用游侠教学的优化促进作用,充分细化基础游戏的技巧,保证游戏教学对于教学的正向促进。另外。教师在运用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要保证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功底,能实现游戏教学的真实意义,对基本游戏技巧的设计要贴合相应的教学内容,适时的引导学生通过游戏教学建立完善的学习模式,切记不能导致学生进入游戏的误区。

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篇4

【关键词】理论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7-01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在办学规模、层次、以及个性化办学特色的高需求,提出了培养具有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够快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已逐步为广大第一线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动力,并成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水平相结合,重点加强、并突出学生就业能力和实践性环节密切联系的教学特征。

理论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药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是在完成基础有机化学学习的基础上的重要补充和提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有机化学知识,了解有机化学的前沿科研发展趋势,为学生走上相关化学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课程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探讨和拓展传递上,对于最新科研前沿研究课题的传播却很少触及。因此理论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体现理论有机化学与基础有机化学的连贯性、整体性,使理论有机化学成为一门配置合理、能够有效提高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高质量课程。

一、理论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

目前,国内理论有机化学与高等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按不同的教学课时和教学对象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在完成基础有机化学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有机化学原理。由于课时短、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导致理论知识不全面、系统性差,不利于学生水平提高。因此,根据教学整体改革要以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就业方向为导向,对理论有机化学的内容进行调整并系统优化,建立一套系统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例如:加强化学键与取代基对有机分子反应活性影响的教学中,顺式丁烯二酸和反式丁烯二酸电离常数变化规律的认识,含有大空间位阻的叔丁基取代基对苯酚酸性影响特点的探讨,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加入针对性强、应用性高的有机分子实例分析,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工作能力,培养掌握高端、前沿化学的优良人才。

二、授课教师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理论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相当多的化学前沿课题,新的化学反应、具有特征结构化合物的不断涌现,对相关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授课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相关有机化学教学知识外,还必须时刻紧跟相关化学研究的世界发展趋势,了解并认识有机化学发展特点,并结合教学特点,深入浅出地指导学生接触有机化学发展的轨迹,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掌握先进技术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讲授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介绍科学前沿,促进课堂教学

教师除在课堂上讲解基础知识外,还应该挑选一些有机化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带入课堂,使让学生接触化学学科发展前沿和方向,拓展开阔学生的学术眼界并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向他们介绍科学奇闻趣事,像R.B.伍德沃德、Sharpless,黄鸣龙、陈庆云等化学家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奋斗历史,陶冶同学们的情操,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丰富课题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已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本课程中教学点多,化合物结构种类丰富、并复杂,特别是涉及到立体结构的一些复杂化学物的描述,往往需要借助多媒体平台,通过动画、视频等手段,将抽象的取代基的电子效应、空间效应等,简洁、直观地展示在同学面前。我们在讲授取代基邻基参与反应中,通过多媒体的参与,并通过黑板板书的相结合,使学生很快地掌握了分子内相邻取代基对反应的影响,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了不同类型的取代基对不同反应影响的规律,对提到学生的知识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

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有机化学既是理论性很强、又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学生除了学习教材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应培养科研实践能力。除加强课堂教学外,结合理论知识,还需培养学生参与科研实验,不断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做到勤动脑、勤动手,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袁国赞,孙文起,储向峰.理论有机化学课程中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新乡学院学报,2013,30,230-231.

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篇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高等院校面对非计算机专业入学新生开设的一门课程,主要讲授内容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激发和培养新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为其今后进一步应用计算机知识打下基础。本课程的教学应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下述目标掌握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基础知识具有熟练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档编辑、格式化、图文表混排及打印文档的能力。excel电子表格软件数据管理和编辑的能力,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制作的使用方法具有使用演示文稿软件制作编辑各种演示文稿的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简单基础操作。

二、教学中存在问题

结合目前我校的学生情况,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业成就是大学生自我期望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角色期望的重要内容。但从中学到大学,由于环境和角色的变化,大学生应试目标的合理l生的丢失,以及学习方法的变化,致使许多学生在学习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学习内容及方式的变化,中学时代一切可听从老师和家长的安排。大学则需要自己安排学习,需要有主动寻觅知识的能力。进校后对学习没有目标方向,不知怎么样去学习,因如何去学?教师讲的再好也只是一个空壳。

(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差距较大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方,接受的教育存在差异性,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随着社会不断

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的普及和计算机使用的社会化,一部分大学生入校前已经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而且有的已通过计算机一、二级考试或者更高,对于学生,学习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失去了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三)实践课的学时应适当增加且计算机实验室设备及时加强检测、维护。

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上机实验教学的课时比例基本上是1:1。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记忆和积累,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上机时间去消化课堂知识,那么所学的知识并不能真正被接受和消化。由于高校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班级人数增加,教师精力有限,不可能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指导和辅导不够,严重影响了上机实操课的学习效果。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使用频率较高,实验室设备随时定期定点维护、更新计算机相应配置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四)教材内容需要更新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社会上各种计算机基础培训大量涌现,但高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仍是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操作、网络基础知识及应用。这些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的需求,如果继续让学生享用,将降低大学生的培养规格,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更新教材内容势在必行。

(五)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专业知识内容和教学理念也需要更新。为适应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新变化,学校应该注重计算机师资的培训,改善计算机基础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和探索:

(一)对新生进行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我要不失时机地给予正面引导,帮助新生较快较好地完成思想上、心理上、学习上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另外,加快班级内学生间的了解,增强凝聚力,也是保持学生顺利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从教学方面,根据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现在的大学生有着自己学习方式,当学生执行策略和完成学习任务时,应鼓励他们对策略的执行过程进行控制,以确定取得的进步并补救发现的问题;如查清我们能教育学生注意他们正在使用策略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使用,以及使用的情况如何,则通过策略教学可能更为有效。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的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增强自信心。

(三)进行模底调查,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问卷调查分别举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中的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excel电子表格的制作、powerpoint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使用等供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选择。

(四)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或一帮一教学。对入学新生,先根据自愿原则参加学校组织的摸底考试,然后再根据考试成绩对学生分层次或一帮一课堂教学。

(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在校园网支持下构建的现代化教学环境,采用开放性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

(六)为了使学生学以致用,满足学生就业时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应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应选择具有新知识的教材,保证传授给学生新的知识和技能。

(七)灵活合理设置专业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整合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扩大学生学习选择空间。

(八)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教研室应经集任课教师对本课程的教学建议定期召开所有任课教师的座谈会,互相交流教学方法,加强任课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对大家一致认可的教学方法和建议进行推广;收集任课教师的教学案例,整理选择出优秀的教学案例进行交流学习。通过这些措施从整体上提高本课程所有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总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又是人才素质教育。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大胆改革和创新,善于总结经验,参与各学科各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教学,加强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的教学。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各大院校教师多合作、沟通,多交流教学经验,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更新不断变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这样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解争龙,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2]赵世均,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5.

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篇6

一、2015年考纲有关化学学科的几个新观点

1强调考核目标和要求

考纲提出化学科的考核目标是“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基础上,全面检测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要求考生具备如下化学学习能力: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与往年的大纲版考纲相比,2015年的考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具体,针对性更强。对知识内容要求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对考生的表达能力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2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

化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由此可知,试题不仅考查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将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观察与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

3考试范围有较大变化

考纲将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按模块划分,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l》《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选考内容涵盖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让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考试。按专题划分,必考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从考试范围我们可以看到,化学科考试与课程改革中化学课程的设置相一致,既要考核考生作为国家高素质公民必备的知识,又尊重考生的志趣、个性发展的多样化和潜能的差异,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选考内容,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

4试卷结构有较大改变

近三年全国课标理综卷各学科分值分布为: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化学必考部分85分,共10道题:选择题7道,每题6分,共42分;非选择题3道,共43分。选考部分3道题,每题15分,主要考查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相关内容。

二、近三年全国课标理综卷化学试题特点

1近三年课标卷化学试题考试热点

分析近三年课标卷理综化学试题可知,其难度系数约为05,考点较分散,选择题的考点重复率不高,不像大纲卷那样,热点重复率高、有规律。但也有一些知识点为常考点,如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知识中的同分异构体数目判断、关于na的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弱电解质的有关知识、电化学知识、离子反应知识、反应热计算等。在2013年和2014年的高考试题中,第26题为化学实验、28题为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应用(含反应热计算、弱电解质、速率与平衡知识、电化学知识等);第27题机动性较大,有时考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应用,有时为化工流程题。36―38为选做题。

22014年课标Ⅱ卷化学试题特点

(1)注重对化学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稳定

2014年全国高考课标Ⅱ卷化学试题均为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考查的知识点明确、具体。试题虽然在解答思路和思维层次上要求较高,但知识均源于课本,落脚点比较基础,可谓“高起点、低落点”。例如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元素位-构-性关系、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方程式(电极反应式)、化学反应类型等考点,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试题遵循考纲的内容和能力要求,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理在书内,题在书外”的高考命题原则。

(2)突出能力考查,注重知识迁移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主要体现在能力考查上。

①注重考查计算能力。试题保留了2013年化学试题的题型特点,2013年课标i卷第26、28题,Ⅱ卷必考题第13、26、27、28题和选考题第37题均对考生的计算能力进行了考查,2014年课标Ⅱ卷必考题第11、26、27、28题和选考题第36题也对考生的计算能力进行了考查,且加大了考查力度。命题体现了基本化学计算思想和化学计算的实用价值。

②注重考查对图表信息的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中学化学中很多材料和事实都可以通过图表呈现,如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溶解度、酸碱中和滴定中的pH等。图象和表格中含有大量的信息,有的是隐性的信息,考生必须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加工,才能发现其中蕴涵的规律,提取所需要的信息。

③注重考查阅读能力。如2014年课标Ⅱ卷第26题第(1)问,如果考生不能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对题中的条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整合,就无法判断焓变。

(3)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更注重实用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在近几年的课标卷化学试题中更体现为实用。以往每年的大纲版化学试题中都有一至两道大题专门考核元素化合物知识,而近三年的课标卷化学试题中此类题型比较少出现,只是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物质制备、工业生产、化学反应原理融合在一起,考查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如2014年课标Ⅱ卷第27题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电化学原理、物质的量计算融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是解答化学问题必不可少的知识,复习时应要求学生扎实掌握,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2015年高考备考策略

通过对考纲的研读以及对近三年全国课标卷化学试题的分析,我们对2015年高考提出如下备考策略。

1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目前学生的情况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不牢,教师有必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将几本化学教材通读,着重理解平时容易忽视的内容,反复记忆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所涉及的反应方程式及其实验现象,以便考试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基础知识灵活应用。

2理清主干知识,抓住热点专题突破

很多重要的主干知识中的重要考点都会在每年的考卷中反复出现,如常见的无机反应、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共存和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氧化还原反应、元素位-构-性关系、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电化学、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等,这些知识仍是高考的热点。教师指导学生复习时不要偏离方向,也不要草木皆兵,切记以主干知识为线索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3强化计算能力训练

鉴于近几年课标卷化学试题对于化学计算能力考查的重视,且列出计算式计算已经被固定为一种考查形式,平时练习或模拟考试都应该重视计算问题。

4重视实验能力提升

近年来的化学高考试题都加大了对实验的考查力度,在考查实验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考查对实验的评价和分析能力、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试题设置的情境新颖,设问灵活,思维力度加大,因此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是提高实验题得分率的有效途径。

5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有效解答陌生情景试题

陌生情景试题是近年化学高考题中常出现的题型,考生对此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因此,平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从心理上适应该题型,学会分析试题考查的知识点,运用迁移的思维方法,联系原有基本概念和原理,依据物质的内在组成和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化学反应原理、电化学原理等知识进行类比迁移。从近三年的课标卷化学试题可以发现,陌生情景试题多出现在新型燃料电池(如2014年课标Ⅰ卷第27题、Ⅱ卷第12题,2013年课标Ⅰ卷第27题、Ⅱ卷第11题)以及实验题、化工流程题中,题目设置的陌生情景多与电化学、化学学科前沿、社会热点、生态环境有关。但是题目都能够让考生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解答,教师要指导考生注意排除材料中无关信息的影响,从容解答。如2014年课标Ⅱ卷第12题只要具备电化学基础知识就能够做出正确判断。

6及时反思,提高答题准确度

为什么有时不难的考试,学生的得分依然并不高?结合日常教学笔者发现,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是一个主要原因。他们往往理解题目,也知道解题方法,但在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时,不能正确运用化学术语。例如化学方程式不配平,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物质名称、仪器名称写错别字,化学符号写错,原理解释不准确、不到位等都是造成丢分的原因。备考过程中的每次检测,教师都要及时批阅和讲评,及时让学生进行反思,找出失分的原因,避免下次考试再次出现类似的失误,以便提高得分率。

7指导学生正确选择选做题

据笔者了解,由于课时紧、经验不足以及多年的教学习惯等原因,在6个选修模块中,多数学校的理科学生统一选修了《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两个模块,少数学生选修了《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且所有的选修模块都是学校统一安排,学生没能真正按照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课,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考试中选择面较小,备考时只能主攻某一模块(主要是有机模块)。因此,建议从第37题(物质结构和性质)或第38题(有机化学基础)中任选一题作答。据以往经验,第37题常考查的内容为晶体类型或化学键判断、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或电子排布图、第一电离能或电负性判断、分子或离子空间结构、晶胞的有关计算等;第38题常考查的内容是有机物的分子式、结构简式的推断、官能团的名称、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方程式的书写、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及书写等。

四、2015年高考命题趋势分析

1选择题基本以专题知识考查为主,追求内容的高覆盖面。7道选择题中,一般至少有1道有机题,考查的内容为必修内容。另外5道题一般是对物质的量、化学用语、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化学、离子平衡、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反应热、速率平衡、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无机实验)等知识点进行考查。命题时4个选项尽可能分布于不同的知识点,以加大知识点的覆盖面。

2非选择题基本以元素知识、化学原理、化学实验为考查方向,不追求覆盖所有专题,但强调专题内容的深度和综合,突出能力立意。试题情景陌生化(第27、28两道题尤为明显)、文字叙述图表化、定性问题定量化、化学问题综合化明显。

3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在试题中会得到充分体现。如盖斯定律、化学平衡常数、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带盐桥的原电池;铜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烯烃的顺反异构、二烯烃的加成反应;核磁共振氢谱法、红外光谱法、质谱法、缩聚反应等。

4重视工业生产流程图、实验流程图形式的命题。加强实验考查力度,注重对教材典型实验包括有机实验的综合、拓展和延伸。没有单独的计算题,但计算量加大,且分散在各种题型中,今年的计算量较之去年会有所减少,应该为一个合理区间。

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篇7

关键词:专业办学;研究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科学描述

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迅速提高,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就质量工程问题先后了多个文件。根据文件的基本精神,高教司在2001年安排各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相关专业的发展战略和规范。

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背景,讨论相关问题。

一、研究学科与专业

专业办学依赖于支撑学科及其专业本身的状况。所以,要办好专业,首先必须深入研究面对的学科与专业。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讨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和专业。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涉及科学、工程、应用

简单地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对信息描述和变换算法的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它们的理论、分析、效率、实现和应用。从基本的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建开始,到各个层次虚拟机的构建,最终给用户提供一个界面友好的系统,涉及计算机理、工程实现和开发利用,呈现出抽象、理论、设计三大学科形态。

如果说科学在于研究现象、发现规律,工程在于低成本有效地构建高效的系统,则技术在于实现方便的服务。落实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计算机科学研究“什么能够有效地自动计算”;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研究和实现“如何低成本、高效地实现自动计算”;而计算机技术则在于研究“如何方便有效地利用计算系统进行计算”。所以,学科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能、且如何被有效地自动计算。所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除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外,还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和实用性,因此,它是一门科学性与工程性并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学科。作为基础,人们需要讨论问题的计算机求解的“能行性”,它将“问题分析、形式化描述、计算机化”作为问题求解的典型过程。由于系统对对象状态刻画的离散特征,决定了其变换的离散特征,使得离散结构成为其重要基础。

2、多个富有生命力的分支学科

相比之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科,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该学科发展非常迅速,从原来的以计算机科学为主,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门基础技术学科,在科技发展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它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而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技术,它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同样是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学科的发展,计算机工作者的计算情结先后发生了多次迁移,从用原始的0、1代码刻画简单的计算开始,先后经过汇编计算、基于高级语言的科学计算,到关于操作系统、编译系统、数据库系统等基本系统的计算,再发展到目前的普适计算等广义计算,其追求已经实现从“实例计算”到“类计算”和“模型计算”的跨越。所以,计算的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aCm/ieee-CS的专家们在CC2001(ComputingCurricula2001)中指出,“计算的概念在过去lo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教学计划的设计和教育方法具有深刻的影响。“计算”已经拓展到难以用一个学科来定义的境地。将计算机科学(CS)、计算机工程(Ce)和软件工程(Se)融合成关于计算教育的一个统一文件的做法在十年前也许是合理的,但我们确信21世纪的计算蕴含有多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它们分别有着自己的完整性和教育学特色。”而且学科的发展,还会逐渐地增加新的分支学科。例如,到了2005年,就又新增加了信息技术(it)。我们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与计算学科等同,并称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等为他们的分支学科。

3、国家的需求促使专业迅速发展

中国最早的计算机专业建立于1956年,当年只有两所大学有此专业,1958年增加到14所,1983年有63所,1993年有137所,2002年达到484所,2003年有505所,2004年有652所,2005年有771所。不仅专业点数远远超过其他专业,而且在校生数、招生数也远远超过其他专业。例如,2003年,在校生多达25.84万人,当年招生量是6.36万人,毕业生是4.14万人;就工科专业而言,当年专业点数排第二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在校生为10.1319万人,招生量是2.7873万人。到了2005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包括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软件等计算机类专业)的在校生数达到了44万之众,大约占工科在校生的1/10。巨大规模专业的形成,适应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给专业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4、国家建设需要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需要一支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此为科学型人才:大部分it企业开发满足国家信息化需求的产品,需要工程型人才。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需要大批应用型人才。三类人才呈金字塔的结构:科学型的在上部,工程型在中部,应用型在下部。

5、规格分类

注意到我国目前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上是1996年由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合并成的专业,以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为基础。这种设置已经难以容纳目前的办学规模,也难以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吻合。

学科内涵的宽泛化、分支学科相对独立化、社会需求多样化、专业规模巨大化、计算教育大众化、促进我们去追求教育定位准确化和资源效益最大化。所以我们感到简单地诠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个名称与实际已不相适应,需要更多的、更具针对性的专业教育。规格分类就是以计算机科学培养科学型人才,以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培养工程型人才,以信息技术培养应用型人才。他们将致力于不同的问题,强调问题的不同方面,需要不同的培养。

同时我们注意到,人作为最宝贵资源,必须找准其适应点,展开扬长教育,促使其擅长得到发挥,而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也将需要不同的基础。因此必须关注教育的基础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虽然“地基越厚,楼盖得越高”,但是“基础的厚薄是相对的、内容是因人而异的”,规格分类就在于引导准确定位,给学生不同的基础,有效开发其潜质。

二、构建本科专业教育内容体系

高等教育包括知识、能力、素质。要想实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学科思想和方法的传授。也就是说,要以知识为载体,通过对知识的“研究”将思想、方法融进去,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他

们锻炼和获得顶峰体验的机会,实现对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科专业的教育内容体系可以看成二维的结构,这个体系以分支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基础,中间为学科方法学,上层是本科培养中技能要求的主题――相关技术。在有关细节描述上,CC2005(ComputingCurricula2005)给出了一套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形式和方法。

CC2005是在“计算作为一个学科”、CC1991(ComputingCurricula1991)、CC2001的基础上发展来的。CC1991提出用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构成知识体系,替代传统的课程作为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CC2001继承了这种科学描述,同时给出了课程设计思想和课程设计示例,并关注了计算学科的发展。此后的CC2005给出了各个分支学科的问题空间、知识取向、能力要求,定性、定量地描述了相应分支学科的毕业生的相关教育定位和要求。

1、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给出专业教育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认为计算学科是由多个分支学科组成,每个分支学科包含多个知识领域,每个知识领域包括若干个知识单元,它们可以是必修的,也可以是选修的,而知识单元又由若干个知识点组成。

学科知识体系并不总是和本科专业教育的知识体系是相同的。可以认为,狭义的学科知识体系仅指学科本身的知识,并不包含更基础性的。例如,在软件工程分支学科,SweBoK给出了学科本身的10个知识领域: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而SeeK给出的是本科教育知识体系,它也是10个知识领域,共494必修学时:计算基础(Cmp)、数学和工程基础(FnD)、专业实践(pRF)、软件建模与分析(maa)、软件设计(DeS)、软件验证与确认(VaV)、软件演化(eVL)、软件过程(pRo)、软件质量(QUa)和软件管理(mGt)。其中后7个知识领域是SweBoK的知识领域整合后得到的,前3个是添加的,用于反映计算学科本科教育基础内容,共296必修学时,占59.9%。

2、问题空间

问题空间以二维的形式给出分支学科覆盖范围的定性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人们头脑中习惯的专业印象。其横坐标从最左边的“理论、原理、创新”到最右边的“应用、部署、配置”,从倾向理论逐渐延伸到倾向应用:纵坐标则由下而上分成计算机硬件体系、系统平台结构、软件开发、应用技术、系统组织行为。不同的分支学科占据其中不同的部分。

3、知识取向

知识取向则给出了各个分支学科程序设计基础、软件设计、程序设计语言理论等56个方面知识要求的不同最小和最大权重,用0~5表示。当某种知识的最小权重和最大权重都是5时,表示该分支学科对这种知识要求极高;如果都是0,则表示根本不要求。也存在最小为0,最多为5的知识。例如,科学计算(数值方法)对计算机科学来说就是这样。表明科学计算对计算机科学来说可以是不要求的,也可以是要求最高的。实际上,大约在20年前,科学计算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领域,而发展到现在,许多数值计算系统已比较成熟,计算机科学的人直接研究科学计算的就很少了。

4、能力要求

为了反映高等教育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要求,CC2005给出了计算学科中不同分支学科对算法、应用程序、计算机程序设计、硬件与设备等11个方面59种能力的要求。权重仍然用0~5表示。与知识取向相比,这里只给出了一个值。例如,对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来说,它们对小规模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权值依次为5、5、5、3、3,对大规模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权值依次为4、3、5、2、2,而对选择数据库产品能力的要求权值依次为3、1、3、5、5。

5、课程体系

每一个专业的教育,都有自己的定位。我们要求这些定位是明确的,有特色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评测的。在这个基础上去构建课程和课程体系,以实现要求的能力的培养,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

各个分支学科的所有核心知识单元是该分支学科教育的基本内容,其问题空间、知识取向、能力要求给出了另一角度的要求。这些内容,尤其是知识体系给出的内容,需要最终以课程的形式落实到教学中。通常以知识点作为组成课程的基本单元,必修课程实现对必修知识单元的完全覆盖,一个必修知识单元的知识点可以含在不同的课程中,一门课程可以含来自不同知识单元(领域)的知识点,所有必修课程中所含的必修知识单元的学时总数等于知识体系中该知识单元的学时数。作为体现自身的专业特色的一个方面,各个学校可以用不同的思路建立不同的课程体系,规范(教程)中给出的课程体系通常只是示例性的。

三、课程为专业目标服务

在总体目标下,特别强调课程为实现专业目标服务。作为教育的最终实施者,教师需要掌握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同时要努力使学生理解这些,以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给予良好的配合。因此,发展战略、专业规范等都应该最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所以,通过广泛的宣讲活动等,使广大的教师了解专业发展、专业规划、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鼓励教师掌握课程体系,有意识地瞄准专业教育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对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

例如,“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其课程基本目标应该是“掌握‘编译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在系统级上再认识程序和算法,提升计算机问题求解的水平,增强系统能力,体验实现自动计算的乐趣”。课程努力使学生掌握程序变换基本概念、问题描述和处理方法。包括本学科自顶向下、自底向上、逐步求精、递归求解,目标驱动,问题分析、问题的抽象与形式化描述,算法设计与实现,系统构建、模块化等最经典、最常用的问题求解和系统设计方法。使学生修养“问题、形式化描述、计算机化”这一典型的问题求解过程,推进从“实例计算”到“类计算”和“模型计算”的跨越。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宏观,培养系统能力;增强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顶峰体验”。

所以,课程的内容体系的设计要关注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课程的基本内容,要选择最佳知识载体。此时要确定课程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其次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弄清楚向学生传授什么?引导学生干什么?确定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思想、方法的体现。第三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利用选定的知识载体,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融教育于课程教学。

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篇8

一、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

在高三化学总复习期间,教师应对照化学学科《考试说明》的内容和课本的重点知识,正确处理好《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即考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高考化学命题的基本依据。现行课本是依据大纲编写出来的教科书。因此,引导学生搞清“纲”与“本”的关系,对搞好高三总复习尤为重要。高考总复习要重视课本,但又不应依赖于课本。在总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大纲》和考纲,对照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和课本上的重点知识,找出知识点和考点,把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深化和提高。教师应抓重点、抓规律,抓知识的归纳小结,抓知识点和考点的联系,不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内容,合理分散教材的难点,强化知识的重点,对知识点的处理应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教师要明确考试的目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内容,力求抓住五点:①知识点;②考试点;③能力点;④德育点(爱国主义、科学史);⑤实际点(联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环保知识的实际)。近几年高考化学的命题思路是“守纲不守本”,即知识守纲、守本、不超出课本的范围,而能力不守本,可以大大超越课本。因此,教师不要随意拓宽知识范围。

二、立足教材,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本学科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考化学内容可大体归结成以下六块。学生在复习时应按“块”复习训练,适当选些题做,特别对当时做错或不会做的题,认真分析一下,查漏补缺,会有很好的效果。

1.基本概念“块”。

这一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线、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

2.基础理论“块”。

这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

3.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块”。

这一块是化学的基石,可划分为金属线和非金属线,统一在周期系中。

4.有机物“块”。

这一块的核心是烃及其衍生物线,重点是结构和化学性质,而结构又是官能团和与官能团直接相关的化学键。

5.计算“块”。

这一块纵贯化学各部分,学生要掌握基本类型、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6.基本实验“块”。

这一块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它含仪器、基本操作、制备、鉴别(定)、提纯、定量实验、试剂存放、事故处理等。

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学生在复习时应以教材为主体,使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三、经常联想,善于总结,使教材知识网络化。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学生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高考考场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学好化学的关键在于怎样记。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学生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实在是微不足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地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只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学生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讲究方法,归纳技巧,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勇于号脉高考。

1.多选做中等难度的题。

学生应以考纲为基本框架,以课本为“血液”,以教师的讲解和点拨为“营养”,对课本知识进行扫描式清点,多选做一些中等难度的题,尤其要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

2.复习先考虑主干重点知识。

复习到最后阶段,学生在全面系统地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做到重点突出,尽可能与高考试题接轨。猜题、押题是不可行的,但分析重点、琢磨重点、强化重点、变通重点却是完全必要的。学生一定要避免盲目地追赶时髦、花较多时间去找热点材料和热点题目的做法。

特别提醒的是,学生除了要留心变化的内容外,更要关注不变的内容,不变的内容才是基础,应该将其列为复习的重点。对于考试内容的覆盖面,学生首先要考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然后考虑其它。

3.关注常考的热点知识。

在一轮复习时,学生要全面浏览教材章节,熟悉教材内容,在二轮复习时学生要按专题构建复习体系,形成“考纲、考点、教材、知识点”的网络。

近三年高考常考的热点知识如下:(1)阿伏伽德罗常数;(2)氧化还原;(3)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4)溶液、离子浓度及其转变;(5)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原子结构和性质、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电子式;(6)化学键、晶体类型及性质特点;(7)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9)盐类水解、离子浓度关系(大小的比较);(10)离子共存;(11)溶液的pH值及计算;(12)阴阳离子的鉴定、鉴别;(13)原电池、电解池;(14)有机化学思想、官能团的确定、同分异构体、同系物;(15)四大反应;(16)有机聚合体和单体的相互转化及计算;(17)实验仪器的洗涤、实验装置、基本操作;(18)混合物的计算;(19)化学史、环境保护、能源材料;(20)新信息、新情景题的模仿思想。

4.重视基本实验,形成技能创新。

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篇9

单元教学设计是指在认真解读课标、深刻理解教材并考虑到考试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知能实际和心理需求对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进行的多课时整合性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其关注的焦点在于通过对同一主题多角度、多层次、不同方式的学习,将“点”状态知识结构化组合,将碎片式能力贯通性培养,将散落的科学观念统摄型建构,其目标指向为促进学生多元整体性认知结构的形成。

“有机合成”作为单独的教学内容安排在选修教材《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的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四节,以有机物的合成为目标,复习各种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基本有机反应的应用过程中,学习有机合成的方法和途径,理解有机化学的价值,促进结构观、联系观、转化观的形成,而在后续“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教学内容中,教材又从合成方法和合成原理的角度作了进一步拓展和系统化,知识应用的深广度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面对的有机合成问题,通常包括基于分析性思维能力的合成方案的解析和基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合成方案的设计,从对化学科学的理解、信息素养、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能力等学习和评价要素看,“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知识的制高点和生长点,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思维能力培养的绝佳素材,因此,将“有机合成”作为一个教学单元的主题是合理的,更是必要的。

1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机合成方案的解析与设计。从知识的精髓看,两者是一致的,都是有机物官能团的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从面临的问题看,合成方案的解析侧重于通过对已知方案中未知物质的分析、线路的评价和探究结果的表达,在方案的理解和体会过程中达成逆合成分析法的形成,而合成方案的设计,则是通过新合成方案的构造和反思优化,在逆合成分析法的应用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两者对素养与能力的要求具有明显的递进性;再从问题解决的策略与过程看(见图1所示),两者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融合性。

依据以上分析,“有机合成”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为:以有机合成为主线,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转化等知识点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以合成方法原理和特点的分析为重点,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受有机合成的本质、价值,培养问题解决策略,提升问题解决的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价值观念。

本单元的设计教学时段为三课时,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为:第一课时,整理回顾各类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引导学生从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的角度理解有机化学反应及有机物之间相互转化的本质;关注有机物碳架的构建和官能团引入方法;在简单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穿插问题解决基本策略的培养。第二课时,在熟练掌握各类有机物转化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生产实验中的合成方案的分析评价,体会有机合成的含义,学会多种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第二课时是将第一课时中掌握的系统化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由此形成的问题解决能力还将对综合性更强、开放度更大的有机合成方案的设计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第三课时,综合应用有机化学知识和各种问题解决策略,完成对新物质或功能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案设计;体验有机合成在生产、生活及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

2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

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单元学习主线的设计和课时学习活动的设计。

基于单元教学总体目标,本单元学习活动主线设计为:官能团与有机物的转化,在分析各种有机物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有机物转化的本质,进而形成官能团转化的系统知识和基本策略合成方案解析,应用有机化学知识和问题解决策略,分析、评价真实背景下的实际合成方案合成方案设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构造科学合理的合成方案。

基于课时教学目标服务于单元教学总体目标的原则,课时学习活动的设计既要保持单课时的独立性又要关注前后各课时之间教学目标的一体化达成、知识和能力的递进性和螺旋式上升,鉴于此,本单元课时学习活动设计如下:

第一课时,(1)回顾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从化学键和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官能团对有机物化学特性的决定性作用,从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形成理解有机反应的本质。(2)以有机代表物间的相互转化将各类官能团的联系系统化。如要求学生以有机代表物为例,用方程式说明“醇醛酸酯一条线,乙烯联系一大片”的含义。(3)设计恰当“问题串”,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

[教学片断1]问题1:①环氧氯丙烷是制备树脂的主要原料,工业上有不同的合成路线,以下是其中的两条合成践线(有些反应未注明条件)。

(问题转化策略、正逆向递归策略)

2.①当一取代苯继续发生取代反应时,新引进的取代基受到原取代基的影响而取代邻位、对位或间位。使新的取代基进入它的邻位、对位的取代基:-CH3、-nH2、-X;使新的取代基进入它的间位的取代基有:-CooH、-no2等。

若将②、③两步反应顺序颠倒,也可以得到C,但实际上是不妥的。请你指出不妥之处_____。

②反应步骤BC的目的是什么?

(新信息介入策略、反思评价策略)

3.①多沙唑嗪盐酸盐是一种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多沙唑嗪的合成路线如下:

eF的反应中还可能生成一种有机副产物,该副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由F制备多沙唑嗪的反应中要加入试剂X(C10H10n3o2Cl),X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

②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途径有哪些?

[师生交流]见图2所示。

(式型匹配策略、模型建构策略)

(4)学习反思,由官能团间的转化反应到新物质的获取策略进而引发对合成方案的关注。第一课时作为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整理,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地以内省式的独立思考、生生间的讨论交流为主要形式展开,教师主导问题的提出并作为问题讨论的首席参与者,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二课时:提出核心任务,应用逆合成方法的原理解析有机合成方案。把第一课时获得的学习成果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检验反馈、拓展应用。选取经残缺设置后的实际生产或实验中真实的合成方案作为课堂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物质分析原料的正向推衍、产物的片断解析、新信息的合理插入、官能团的正逆向对接,直至全部合成线路的贯通并将分析结果运行检验。线路分析合成顺序的科学性、合成路径的简约性、目标产品的产率、环境保护等。准确表达按要求正确书写有机物结构简式、有机反应方程式、同分异构体、识别反应类型等。

[教学片断2]问题1:尼龙-66被广泛用于制造机械、汽车、化学与电气装置的零件,亦可制成薄膜用作包装材料,其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中间产物e给出两条合成路线)。

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反应类型:反应②_________反应③_________。

(2)写出化合物D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3)写出一种与C互为同分异构体,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4)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5)试评价中间产物e的两条合成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合物B的另一种制备方法(原料任选):_________。

(知识应用,在分析、判断、比较和评价等过程中提高分析性思维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交流]略

2.以苯乙酮为原料的苯氧布洛芬钙合成路线如下,试回答下列问题:

信息一:氯化亚砜(SoCl2)可与醇发生反应,醇的羟基被氯原子取代而生成氯代烃。

信息二:已知:

(1)写出a_____,B_____,C_____,D_____,e_____,F_____的结构简式;

(2)写出苯乙酮的其他同分异构体(必须含有苯环和羰基)

(应用多种问题解决策略解析有机合成方案)

[交流](1)物质分析的策略与过程:见图3所示。

(2)同分异构体书写(见图4所示):

合成方案的解析是对第一课时知识和方法的拓展、组合型应用,而合成方案本身又是第三课时方案设计的范例,方案解析过程中形成的问题解决策略对第三课时学习活动具有内在的支撑价值,因此,本课时在全单元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时的学习活动形式主要为问题解决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第三课时,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实际设定问题的综合度,提出若干目标产物的合成方案设计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合作、小组间比较优化、个体体验内化等学习活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本课时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目标产物的合成为问题背景,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有机化学知识和各种问题解决策略,依据逆合成方法的原理,在联想创新中设计方案,在比较评价中优化方案。本课时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和方法体系。

[教学片断3]问题1:香豆素()

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香料,可用于配制香精及制造日用化妆品和香皂等。请用合成反应流程图表示出以

乙醇和邻羟基苯甲醛()合成香豆素的合成方案。

提示:①合成过程中无机试剂任选

本单元教学设计始终定位于以有机物之间官能团转化的知识为载体,通过合成方案的解析与设计,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策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所以,本单元设计了两类反馈检测题,一是对给定合成线路的解析,以考察学生对逆合成方法的理解水平;二是合成方案的构造,如“有机玻璃、涤纶的合成方案设计”,以考察学生对逆合成方法的应用水平。

3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

单元教学主题的确定要突出“生本性”。课堂学习过程是师生和谐共创的心理能动过程,特别需要注重师生间的内在心理共鸣与外显教学共振的和谐统一。因此,一定要重视“学情调研”,从学生实际出发,切实考虑学生当前已有的经验、思维方法和态度及心理需求(包括应对考试的需求),把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有效加强、认知结构的有效改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直至化学科学观念的有效形成,作为我们单元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追求目标。这就需要教师真正走近学生,通过作业与考试分析、学习过程观察、交流与访谈等,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看法和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想法,师生共同确定单元教学主题。

单元教学设计要落实整体性、发展性。一方面单元教学应服务于学科整体知识系统的理解、科学观念的形成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另一方面“单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自然具有整体性特征。单元内课时教学活动服务于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各课时教学活动中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发展性。如“有机合成”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应落实在理解有机反应本质,将有机化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结构观、转化观、应用观,培养问题解决策略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能力等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发展性则应落实在官能团转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合成方案、应用知识设计合成方案的学习活动预设中。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篇10

2014年辽宁省高考理综合试题依旧选择了新课标Ⅱ卷,试卷结构保持不变,考查目标也与2013年基本一致。试题遵循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对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的考查,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测试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地检测了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整体难度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比较科学地调整了试卷难度,保持总体稳定。

二、试卷特点分析

(一)试题保持稳定,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试题十分注重考查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选择题上尤其突出,包括卤代烃同分异构体、元素化合物、基本实验操作、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和反应热,比较基础,相对简单。试题也基本覆盖了中学化学所有主干知识,26题考查反应速率与平衡的相关内容,27、28考查化学用语、常用计量、电解质溶液、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无机元素化学以及基本实验操作等内容。选考模块涉及的内容涵盖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规定的主要内容。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也不回避“成题”,如26题内容的考查形式与内容比较常规。

(二)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融合,突出对化学学科素养的考查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突出以能力测试为主,试题更关注学生根据已有的学科知识在真实的化学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1)注重学科内综合,保证内容效度

理综试卷中的化学试题数量少,只有13个题目。因此,在考试内容设置上,每道题内容上尽可能地覆盖较多内容。例如,27题以元素铅为载体考查了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与电化学。28题将实验操作、溶液计算、物质组成计算结合在一起。

(2)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设置探究式试题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其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8题实验题以探究物质组成为目的,将已有的酸碱中和滴定知识迁移到题目中,需要仔细分析提供的实验装置,考查实验原理及对装置的理解和对数据的处理,总体要求较高。

(3)注重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

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考查一直比较重视。201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中涉及的计算比2013年减少许多,但是依然比较多,如选择13题、26题(1)(2)、27题(4)、28题(3)(5)(6),分值比例占总分数的20%。命题中计算的数据都源于具体实验数据,计算时需要耐心和细致,既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答题技巧提出了较高要求,又是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考查。

(4)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

近几年高考非常关注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即通过对实验现象、图形、模型的观察以及试题提供的各种信息的阅读,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形成答案的能力。如选择题12题需要通过试题提供的信息,准确提取出实质性内容,得到准确结论。27题(2)(3)两问,28题(6)为陌生情境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试题有一定难度,区分度较好。这类题直接给出反应信息,要求学生获取信息本质,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理论解决问题。26题、27题(4)、36题(2)(3)、37题(4)(5)都涉及数据图像信息,需要分析图表中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8题给出转化流程信息,反应条件陌生,需要从中提炼出官能团反应的具体细节,并与已有的有机化学知识相结合,组成一个可解决问题的答题思路。

(三)2010―2014年辽宁卷考点分析

[题型\&题号\&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选

题\&7\&电子式判断、气体摩尔体积的应用、原子结构\&阿伏伽德罗常数、浓度配制、电解的简单计算(气体摩尔体积)综合\&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依据动物油脂制备生物柴油,判断观点的正识破\&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8\&简单卤代烃的同分异构体种数的判断\&简单卤代烃同分异构体的判断\&有机、无机常识综合\&有机反应条件及对应产物的判断\&有机物的结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9\&有机反应类型判断\&有机反应类型判断\&阿伏伽德罗常数综合\&阿伏伽德罗常数综合\&元素化合物知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0\&离子反应、离子浓度的计算\&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HF酸稀释后,电离平衡常数、离子浓度的变化)\&简单醇的同分异构体的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方案的评价\&11\&盖斯定律的应用(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可充电电池的电极反应式、电极的判断、电解质溶液pH值的变化\&溶液(酸碱中和后溶液呈中性的依据)\&新型的原电池分析(电极反应的判断)\&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12\&根据原电池原理,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通过有机物分子式的特点。寻找规律判断有机物的分子式(表格分析)\&盖斯定律的应用(反应热的表示)\&原电池原理、化学电源\&13\&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评价)\&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构位性综合判断)\&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构位性综合判断:半径比较、化学键类型判断、沸点高低比较等)\&依据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表达式,计算其溶液的pH值\&ΔH大小比较、盖斯定律\&非

题\&26\&无机框图推断、化学平衡综合\&无水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曲线分析(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计算)\&铁及其化合物(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计算、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正丁醛的制备实验(基本操作、产率的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计算及影响因素\&27\&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方程式、仪器名称、现象、尾气吸收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化学平衡、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的计算)\&物质(光气)的制备(方程式的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平衡)\&氧化锌的提纯实验(依据情境书写离子方程式,依据离子性质判断离子成分、沉淀洗涤干净的标准等)\&pb、pb02的性质(元素周期表、根据信息书写方程式,电解原理的应用,与化学反应相关的图象及计算)\&28\&锌与稀硫酸反应速率因素探究(实验表格)、原电池原理的应用\&氢化钙制备实验(装置连接顺序、实验步骤、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简单实验的设计、简单方案的评价等)\&溴苯的制备实验(有机实验)\&化学平衡(表格分析、阿伏加德罗次定律的简单应用)\&物质组成的实验测定(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方案分析及相关计算)\&]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2014年与前四年相比,试题的难度下降。

(1)选择题部分变化较大

从题型功能来看,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推理能力,起到覆盖考点的作用。2014年高考在选择题方面做了较大调整。仅保留了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电解质溶液的考查;其他知识点均有所变动。具体表现为减少了对必考有机化学的考查力度,也不再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内容。对元素化合物的考查也改变了以往通过周期表位构性的思路,而变为对元素基本性质的直接考查,同时增加了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考查,使得选择题难度整体降低。

(2)非选择题各题目之间的综合性降低

非选择题各题目考查的重点明晰――分别为化学反应原理、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与以往相比,减弱了各知识点的融合,试题设问指向更明确。同时阅读量也在减少,降低了试题的难度。但在考查过程中更注重对学科思想方法的考查,关注学科思维过程。例如26题突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考查;27题考查铅及二氧化铅的性质与应用;28题考查物质组成的实验测定。这些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但是考查中更注重考查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如27题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等。因而考生能否全面挖掘试题中现形和隐形的信息,灵活掌握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分析和深层次地思考,是做好试题的关键所在。

三、2015年高考化学学科备考策略

(一)认真研读当年的《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

在对待考纲上,我们既要遵循考纲,又不能拘泥于考纲。目前辽宁省使用的是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新课标理综合试卷。由于加入新课标理综卷的省份越来越多,各地的教材也存在多个版本,因此命题人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是很准确,对教材和考纲的理解不完全一致。鉴于此,我们复习时既要研究考纲、遵循考纲,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建议复习时先熟悉历届高考试题,再结合试题去感悟《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的理念。因为高考试题是《考试大纲》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形式,只有熟悉历年考题的内容与变化,备考才能胸有成竹。

(二)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一轮复习――全面复习,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消灭知识盲点

坚实的知识基础、清晰的化学知识结构是解决新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一轮复习的目标是夯实基础,完整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复习时应强调“细、低、全”。“细”是指复习要全面细致,精心复习全面的基础知识点,不遗漏教材和考试说明规定的基础知识,不存侥幸心理。“低”是指复习时把握中下难度,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严格控制例题和练习题难度,做到不脱离学生自身学习状况,不超越教学基本内容。“全”是指复习要针对全体学生,定位于中等难度的第一轮复习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考试说明所要求的化学知识。

(2)二轮复习――抓住重点,注重学科内专题综合

这一轮复习的基本目标是在学科知识网络基础上重点加强选修课复习及重点,进行专题整合,查漏补缺,专项训练。

近三年高考主要都是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这需要学生将知识点统一整理,有序存储,经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对学生思维能力考查层次是比较高的。所以在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弥补知识缺陷,并强化答题的规范性和文字表达的准确性。

复习过程中关注学科内的综合,重点训练模块综合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归纳题型,提炼解题方法。例如元素化合物专题要关注呈现方式的转变,关注生活中常见的过渡元素;化学实验的复习不仅要关注化学实验的原理、操作方法、仪器应用等方面,还要关注实验的设计与评价等问题。

(3)三轮复习――重视实战训练与回归教材

三轮复习的重点是:查缺补漏,关注解题策略,强化化学学科方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