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研究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6:33

科研研究计划篇1

关键词:科研项目;计划管理;弹性机制;梯度管理

一、引言

科技领先是国家经济领先的先决条件。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做好科技工作是快速提升综合国力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各科研院所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都得到了迅速增长。把握住良好的发展机遇,使科研项目按照计划有力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成果,需要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计划管理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手段。

二、项目计划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往往采用“项目”的形式。而计划是实现工作目标的支持系统,在项目管理中,计划提供了实现项目目标的系统的线路图,将项目战略层面的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在制定项目计划的过程中,需首先分析要达到的工作目标,判断现有的技术水平,找出影响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分析拥有的资源(人、机、料、法、环等),提出在项目周期内各层级的目标及实现的关键措施,并合理地预测、干预风险,最终实现项目目标。项目通过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能够将有限的时间和资源聚焦在项目进行的关键环节,降低管理的风险和复杂程度,实现管理过程的协调和优化。可以将项目承担者的责任落到实处,使项目实施人员有明确的工作方向和方法。可以对项目的完成进展情况进行有效的反馈和追踪,对完成情况进行有依据的考核。

三、国内科研院所项目计划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科技和创新的重视和加大投入,科研院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呈现两个特点:一是项目规模提升,研究内容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二是项目数量增加,形成了多项目并行、多任务交叉的情况。这种趋势下的项目计划管理过程也变得非常复杂。科研项目都要经历论证、方案、研制、评审、验收等一系列的管理过程,其研究过程有其不确定的特殊性,其计划管理方式也有别于一般的生产线管理,从制定计划、实施到考核都具有自身的特点。随着项目规模扩大,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也不仅限于单维度的研究工作进度管理,还必须伴随着过程中的经费、资源、成果等相关管理过程,形成覆盖全角度的项目管理框架。对于科研院所承担的多项目群,各项目类型、成熟度要求和经费规模迥异,如果平等对待,不采取分层分类的方法,必然导致计划任务冗繁,管理无法落到实处。另外,各项目研究过程都涉及单位人员、经费和物资配备之间的协调关系。如果没有合理的计划安排和管理调配,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必然出现共享上的冲突,可能导致有些项目研究的进度滞后、研究过程出现偏差、项目之间共用物资的紧缺或浪费等一系列影响项目进度和质量的情况发生。

四、科研项目计划管理方法的一些探讨

(一)建立适度的弹性计划管理机制

当前各科研院所一般按照项目的研制周期,在项目立项后进行方案评审时,提交项目按照年度为节点的研究工作进度表,这个进度会落实在项目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或任务书中,成为客户及上级管理部门考核项目过程的依据。科研项目有别于生产任务,其过程带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成分。创新带有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进行科研项目的企业必须做好风险分析和承担风险的准备。特别是一些偏重探索的科研项目,由于前期技术积累的不足,其研究过程常需要很大的创造性,进行数轮的反复迭代,调整方案,其过程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非线性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所制定的计划仅依据时间进度和里程碑节点的单一维度,缺乏必要的弹性,往往会与项目研究过程的实际运行产生矛盾,导致计划成为一纸空文甚至实际阻碍实际工作。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要形成一定的弹性机制。弹性计划管理要求在计划制定和执行中具有更大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在项目的方案论证阶段,基于同方向同类型项目的研究经验和客观条件,对科研工作可能产生的反复性风险充分预测,计算试验工作的迭代周期,为其提供充足的时间储备,提高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在开展项目的阶段计划划分时,考虑滚动计划方法,采用“近细远粗”的原则。最近的一期计划为实施计划,后面的各期计划为预测计划。对于一个五年周期的项目,在项目立项时制定研究工作最后一年的月度计划意义不大。近期的实施计划应尽量明确细致,以可能的最短时间段为单位,比如以周甚至日为单位,落实工作内容。预测计划则以月或半年为单位即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预测计划逐步转化为实施计划。科研项目的工作量和时间以及研究工作的条目并不线性相关,例如一个科研项目有10项研究内容,但是前三项研究内容的涉及项目的关键技术,需要用项目70%的时间和资源去攻关和突破。对于项目执行情况的考核,就不能采用简单的“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方式,而是在计划制定时将项目关键考核点设定在70%的位置,综合考量项目实际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对项目进展做出客观的评价。

(二)实行分层分类的梯度计划管理方法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创新的重视和强调,科研院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也整体呈现出多渠道、多类型的特点。各个渠道、各种类型科研项目的针对目标和管理要求迥异。对于科研计划管理部门,以同一计划管理方式对所有项目进行管理,不但工作量巨大,且抓不住重点,易形成管理的盲点和误区。因此,对项目的分层分类的梯度管理很有必要。对项目分类的依据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项目来源,一般包括国家、省部、地方、与企业、高校合作;项目性质,一般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经费规模:一般分重大、重点、一般类。在制定项目计划时,要将以上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首先,计划的制定要根据项目来源,以满足不同上级/客户的输入为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基于研究院所定位的不同,项目性质相对重要、经费规模大的项目,应对计划进行多级分解。例如:一级计划面向单位管理层,考虑项目的总体阶段,以项目里程碑节点为标志。二级计划基于一级计划,面向项目组,将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内容。三级计划面向操作现场,将工作内容分解到执行工序。计划分级层次不宜过多,每一层级应有明确的监督者和执行者,实现全局把控、利于协调、执行有据的目的。对于经费规模小、周期短、且探索性强的项目,则不宜过度分解,使用里程碑一级计划考核往往也可以满足要求。针对不同对象的差异化计划管理,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将更多的管理资源聚焦对单位发展有长远和重要意义的项目。

(三)形成自动对接的项目计划管理框架

目前国内的科研院所多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单位基于项目完成情况对项目负责人进行考核。项目负责人的收入及岗位晋升与科研任务承担和完成情况直接相关。因此项目负责人会为自己的项目团队争取最大范围的资源来确保项目的实施,这一需求往往与单位有限的资源条件形成矛盾。项目计划管理不应仅局限于项目研究内容的管理,应当将项目研究所需的人员、设备、材料等多方面资源进行统筹考虑,在计划中设置全面的接口,与单位的其它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对接,共同形成计划框架,把复杂的项目群有机地组织起来,保证单位一阶段承担的各项目均能实现任务目标。计划部门应通过质量体系文件等将计划形成机制,减少协调工作对项目负责人自身能动性的依赖,帮助计划工作的自主运转。在项目计划制定阶段,由人员调度、物资管理、设备管理、经费管理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和审核。在项目开始运行阶段,由计划部门根据项目任务书或合同要求,将项目人员、物资、设备、经费需求推送至各归口管理部门,由其分别制定独立的单类计划。再由项目计划管理部门收集统筹各单类计划,形成针对项目群的计划群。由于各类资源的主管权利掌握在各归口部门,计划群建立过程中已基本预测和解决了各类资源内部的矛盾。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各归口部门的单类计划将分别独立运行,计划部门负责随时协调各类资源间的需求和变化。

(四)开展项目全周期的经费计划管理

随着政府对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的加大,科研项目经费计划已成为项目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已从立法层面对项目的经费管理提出了要求,2008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六十一条明文规定“审计机关、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对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国家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要求不断加严,将严格的项目审计作为项目验收的前提。如何做好经费计划,管好用好项目经费,是项目计划管理的重要环节。项目经费预算是项目经费使用计划的第一步,一般在论证阶段开始编制,在项目实施方案评审阶段进行确定和批复。预算是项目经费审计的依据。科研项目负责人虽然擅长本领域的相关技术,但一般对财务制度和要求并不熟悉。因此要获得规范、合理的预算,需要形成在论证阶段由项目计划管理部门牵头,单位价格管理或财务部门参加,与项目组一起编制预算的机制,使预算符合国家各项财经政策、财务规章制度以及项目实际研究工作的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以审计要求为准绳,开展项目经费使用计划的制定和管控。当前科研项目的经费都是一个复杂的数据群,各个科研院所已逐步利用高效的经费管理软件来进行经费计划的管理。不论何种类型的管理软件和手段,都应以实现以下功能为基本目标:依据批复的经费预算,逐笔审批经费的使用计划、记录经费的执行过程、统计分析经费的使用结果。对于国家财政类的项目,由于各阶段对经费执行率有明确的要求,应当在经费计划中强调经费的执行率目标,明确地将经费计划分解到每一笔支出明细、完成时间、执行操作人。可借助软件功能将这些信息形成看板,有利于计划管理部门对经费的执行情况进行预警和责任落实。

五、结论

当下我国科研与创新工作不断得到重视,科研院所项目管理的实际现状也随之变化,新问题持续涌现。实现有效的计划管理需要不断思考和完善具体策略与方法,以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在计划管理中建立适度的弹性机制、分层分类、形成全面框架并重视经费管理,可使计划管理过程有活力、可操作、无盲点,有助于计划管理成为科研项目实现预期目标,取得丰富成果的重要保障与推力。

参考文献:

[1]刘东,杜占元.课题制:我国研究与开发组织管理模式的重要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6)

[2]笛德.本珊特.帕维特.创新管理———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科研研究计划篇2

摘要: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进行研究,介绍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基本情况,从制度建设、评价方法、结果应用3方面分析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并对完善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提出建议。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湖北省指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2272.2017.18.026

收稿日期:2017-07-27

0引言

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是指在湖北省科技计划中实施安排,由项目单位或个人承担,并在一定时间周期内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实施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有利于提高政府科技投入决策与管理水平,有利于完善和细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绩效管理规范,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用。通过对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进行研究,介绍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基本情况,从制度建设、绩效评价方法、结果应用3方面分析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并对完善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提出建议。

1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基本情况

1.1湖北省科技计划专项分类

根据湖北省科技计划设置及各计划属性,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分为知识创新专项(自然科学基金)、技术创新专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和科技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建设专项4类。

(1)知识创新专项(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支持应用基础方向、科学前沿开展的探索性和前瞻性研究项目,旨在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和团队,加强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增强湖北省源头创新能力。具体包括面上类项目、杰青项目、创新群体项目和重点实验室项目。

(2)技术创新专项重点支持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旨在攻克一批产业核心、关键、共性技术,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发展,如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软科学研究类项目等。

(3)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主要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旨在促进加强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

(4)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专项包括大学生科技创业专项、科技创新条件共享平台及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旨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2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类型分类

根据项目是否产生现实的、直接的经济社会效益分类,科技计划项目又可分为基础研究项目类、技术开发项目类和科技支撑项目等类别。

(1)基础研究项目成果形式主要以论文、著作、专利等为主,主要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原始创新成果等为目标,支持发展科学知识的独创性基础研究项目。如知识创新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2)技术开发类项目成果形式主要为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改进,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项目等。

(3)科技支撑类项目主要为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提供基础设施和基地、营造良好环境等基本条件,主要支持为研发活动和成果转化活动提供基础性支撑作用的科技计划项目,如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专项等项目。

2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分析

2.1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建设

为保障绩效评价有序进行,省财政厅和省科技厅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省财政厅2012年制定了《湖北省省级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实施暂行办法》,对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具体实施、结果应用以及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进行了规范,2014年印发了《湖北省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评价操作指南》,有效保证了绩效评价工作的规范性,同时2016年就湖北省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暂行办法广泛征集意见。湖北省科技厅先后制订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湖北省科技计划相关管理规范(试行)》,并于2017年6月修订印发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对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管理、申报受理、评审与立项、实施与检查、验收和监督进行了规范,明确了项目承担单位应按要求配合开展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报告将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纳入承担单位的信用体系。

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区域创新发展

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同时,湖北省科技厅现已实行科技计划项目网上管理,开通了“湖北省科技厅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受理等网络信息化,保障了绩效评价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2绩效评价方法

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有:成本效益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主要以项目绩效评价为基础,整体计划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如下两种:

2.2.1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

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业务制度健全性、社会效益、项目可持续影响等为定性评价,难以准确衡量。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把这些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评价,使评估结果更加清晰。

2.2.2指标评分法

按照科技计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计划层面和项目评价结果,对各指标赋分并归总得出计划评价结果。

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及时到位率、预算执行率等定量的指标可根据总体情况评分,业务制度健全性、社会效益等定性指标则综合考虑总体情况评分和项目平均分两项得分,评分一般为两者平均分,此方法优点是比较直观,缺点是比较麻烦。

2.3绩效评价应用

2.3.1指标设计

根据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及财政支出内容的特点,确定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结合国内其他省市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的情况,依照相关文件,湖北省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主要按照省财政部门的部署和绩效考核进行,分为项目目标、项目管理、项目产出和项目效果4个一级指标。根据项目类型的不同,基础研究项目、技术开发类项目及科技支撑类项目项目目标、项目管理基本一致,项目产出和项目效果则根据绩效目标设定(见图1)。

2.3.2结果应用

参考国内外的做法,结合我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的情况,绩效评价结果采用百分制,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对应分值区间为:优:评价得分≥85分;良:70分≤评价得分<85分;中:50分≤评价得分<70分;差:评价得分<50分。

3完善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的建议

近年来,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明显问题。要完善科技项目绩效考评,促进绩效评价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制度化,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评方法。现行评估指标忽视了不同项目的特殊性,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设置过于笼统,指标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应根据科技计划项目不同类别,针对性的细化指标,比如知识创新专项(自然科学基金)专项主要为基础性研究,其产出与效果的评价指标与其他专项应有所区分。同时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实行书面评价和实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单位填报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

(2)加强绩效评价制度建设。建立项目绩效评估信息公开反馈和报告制度,一定程度上公开绩效评估结果,加强公众对科技管理工作的了解和监督;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至项目承担单位,根据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科技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针对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制定措施、完善制度、加强整改,从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3)实现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网络化管理。实现绩效评价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和自动化,如可在“湖北省科技厅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中添加科技项目绩效管理模块,有利于项目单位在网络上填报信息,省市科技管理部门也可在线综合评价,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4)构建科技项目绩效评估数据库。收集、整理、分析各单位项目立项、实施、验收、成果等项目全过程信息,建立一个科学可靠的科技项目绩效评估数据库,从而保证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全面性与客观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

2地方财政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实证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7).

科研研究计划篇3

关键词:课题;绩效;评价;因素;研究

abstract:thisarticleontheShijiazhuangmajorresearchtopicgroupofinvestigationandanalysis,toestablishtheprojectelementsandperformanceevaluationindicatorsofthetwosystem,randomlyselectedfromthemajorsubjectsamplesforevaluation.

Keywords:project;performance;evaluation;factor;study

中图分类号:G3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课题)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课题,尤其是地方重大科研课题(以下简称重大课题)的绩效评价及立项要素研究,对于科研计划管理体制创新,以及区域科技创新具有积极作用。

1.重大课题的概念及特征

重大课题具有“客观性”、“相对性”、“系统性”、“动态变化性”特征。“客观性”是指居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地位,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相对性”针对地方一般性课题,在技术水平、研发资金投入、研发人员层次、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有更高要求。“系统性”是指重大课题要素特征呈集成化,同时具备多要素指标,才称之为重大课题。“动态变化性”是指重大课题范围界定并非一成不变,随时间推移和经济产业发展而动态变化。本文把地方重大课题定义为:由地方科学技术主管部门下达的,政府资金支持数额较大,创新性强,研究队伍实力强大,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对本区域整体及行业科技进步及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的指令性计划课题。

2.重大课题执行总体情况分析

本文以2001―2003年列入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令计划,财政补助经费(科三费)投入超过10万元,且符合重大课题其他特征的课题进行遴选,选取了162个重大课题。

统计表明,2001―2003年石家庄市重大课题吸引社会资金的强度是同年度一般性课题的3.4倍。重大课题的财政资金支持较好地实现对社会资金(单位自筹和银行贷款)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重大课题高、中、初级以下职称的比率为1.8:1.5:1,一般性课题高、中、初级职称的比率为2.9:3.2:1,重大课题研究人员实力更强。科技财政投入与重大课题产生新增产值的比值为1:35,与净利润的比率为1:4.68,与上交税金额的比率为1:1.93,与出口创汇的比率为1:7.16。重大课题研究经费投入与产出总产值的效率是一般性课题的3.3倍。

3.重大课题立项及跟踪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广泛适用性的原则,设立重大课题立项及跟踪管理两大指标体系。

重大课题立项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的框架结构,一级指标包括6项(政策宏观指标、技术指标、人员指标、财力指标、效益指标、风险指标),二级指标20项,三级指标增加细分指标18项,共设计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权重指标35项。

重大课题跟踪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框架结构,一级指标包括3项(相关性、绩效、可持续性影响),二级指标8项,三级指标增加细分指标7项,共设计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权重指标13项。

对重大课题立项及跟踪管理评价指标的处理采用线性加权和无纲量处理,具体模型如下:

设已实现无量纲化的三级指标的转换值:

xij为第j个重大课题第3个三级指标实际观测值

max{xij}为第i个三级指标观测值最大值

min{xij}为第i个三级指标观测值最小值

xij-min{xij}

评价值zij=――――――――――×a+b

max{xij}-min{xij}

其中,a和b是zij的值域调节值,b≤zij≤a+b,即=[b,a+b]

zij与[b,a+b]是对应关系,

在此,取a=40,b=60

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设三级指标有a个,二级指标有n个

wi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

则二级指标无量纲化模型为αi=∑wizij且wi>0,∑wi=1

j个重大课题综合指标无量纲化的模型为β=∑wiαij且wi>0,∑wi=1,得出第j个重大课题综合评价值,进行排序,作为重大课题立项及执行情况评估的依据和参考。

4.应用指标体系对重大课题立项要素及跟踪评价

从162个重大课题中随机抽取21个重大课题样本运用两大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对抽样重大课题进行立项指标体系评价,总体上,效用值表现突出率为40%,表现较差率为35%。一级指标中,政策宏观指标和财力指标表现较好,效益指标表现较低,其中,政策宏观评价效用值表现突出率为55%,表现较差率为10%;技术评价效用值表现突出率为45%,表现较差率为25%;人员效用值表现突出率为45%,表现较差率为20%;财力评价效用值表现突出率为55%,表现较差率为15%;效益效用值表现突出率为25%,表现较差率为45%;风险效用值表现突出率为45%,表现较差率为25%。

对抽样重大课题进行跟踪体系评价,总体上,表现突出率为55%,表现较差率为30%。在一级指标效用值中,相关性和可持续性较低,效绩的较差表现率较高,其中,相关性表现突出率为25%,表现较差率为20%;可持续性表现突出率为35%,表现较差率为20%;效绩表现突出率为40%,表现较差率为40%。

作者简介:王树平(1974-)男,河北隆尧人,本科,石家庄市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参考文献:

秦彩兰,《关于“广州市科技计划管理引入科技评估机制”的几点思考》,《广东科技》2003,(4)

科研研究计划篇4

【关键词】加拿大;SR&eD计划;SR&eD费用;itC

加拿大联邦政府为鼓励企业研发,于1986年实施了重大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开发税收激励计划(theScientificResearchandexperimentalDevelopmenttaxincentiveprogram,简称SR&eD计划)。SR&eD计划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联邦《所得税法》和《所得税条例》中。

一、税收意义上的研发活动及研发费用

申请SR&eD计划税收抵免的企业首先需要从税收的角度界定SR&eD计划的申请人是否合格、SR&eD活动是否合格及SR&eD费用是否符合抵免条件。

(一)SR&eD计划合格申请人的界定

SR&eD计划适用于在加拿大经营并从事SR&eD活动的任何企业。在国外进行的SR&eD活动中的有些费用支出也可以享受SR&eD计划的优惠政策。任何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新的或改良现存材料、装置、产品、工艺的企业,都属于SR&eD计划考虑的范围。根据企业享受优惠额度的不同,将合格的申请人划分为三类:(1)加拿大人控股的私营公司(Canadian-controlledprivatecorporations,简称CCpCs);(2)其他公司;(3)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信托。

(二)合格SR&eD活动的界定

1.SR&eD活动的内容

《所得税法》第248款(1)中关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开发(SR&eD)”的定义概述为:“……为了获得科学知识或技术进步,……通过实验或分析在某一科学或技术领域从事的系统调查或研究”。加拿大的SR&eD活动范围比较宽,也不限定于某一特定行业,但必须归属于试验开发、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或合格的支持性SR&eD活动的四类活动内容之一。

试验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或改进现存的材料、装置、产品或工艺而获取的技术进步;应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关于某一具体实际应用方面的科学知识;基础研究是不考虑某一具体实际应用而获得的科学知识。合格的支持性SR&eD活动是指直接支持试验开发、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SR&eD工作,这些支持性工作只能限于:工程、设计、经营研究、数学分析、小型制表计算机程序、数据收集、测试与试验、心理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规定了七项不符合要求的“非SR&eD工作”:(1)市场调查及销售推广活动;(2)质量控制或对材料、装置、产品或工艺的常规测试;(3)在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4)对矿物、石油或天然气进行的勘探、探测或钻井活动;(5)对新创造或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的商业化生产或对新创造或改进的工艺的商业化应用;(6)外形改变;(7)常规性的数据收集。

2.合格SR&eD活动的界定

符合合格SR&eD要求的任何SR&eD工作都必须是通过实验或分析而从事的系统调查或研究:(1)包括发现问题、明确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该SR&eD工作必须属于SR&eD法规定义范围内的科学或技术领域;(2)不包括上述的七项“非SR&eD工作”。

同时该活动必须满足下面两种目的之一:(1)其目的是获得技术进步,即必须能够对企业最初从事系统调查或研究时的科技基础或科技水平有提升作用;或者(2)为了获得科学知识,即必须是出于获取新的科研信息或对科研关系的理解。

(三)符合抵免条件的SR&eD费用的界定

1.SR&eD费用的归集方法

加拿大企业每年必须从传统方法(traditionalmethod)和替代方法(proxymethod)中选择一种,来计算当年的SR&eD费用支出和相应的投资税收抵免(investmenttaxcredits,简称itC),一旦选定并报送了申请,当年不能再变更。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是对共同成本和其他费用的处理不同。在传统方法下,企业必须专设账户归集各个SR&eD活动的共同成本和其他费用,这些费用都可以进行SR&eD税收抵扣和税收抵免的申请。替代方法不设专门账户,而是用公式计算出发生在SR&eD活动上的共同成本和其他费用,即规定的替代金额(ppa①)。ppa不能计入可扣除的SR&eD费用总数中,也不能在计算所得时扣除掉,但在计算SR&eDitC时,作为合格的SR&eD费用的构成部分,可以获得SR&eDitC。

2.符合抵免条件的SR&eD费用

在加拿大境内②,纳税人进行的或纳税人出包的与其经营活动相关的关于实验开发、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及其支持性工作的SR&eD经营性支出及资本性支出中的绝大部分,都可能符合SR&eD税收激励的条件。这些SR&eD费用支出主要体现在表t661《科学研究与实验开发费用申请表》第三部分的B项:计算准予扣除的SR&eD费用(300—400行)。

科研研究计划篇5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

组织部门: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二οο五年四月制编写说明

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要求:

(1)总体目标集中、明确、可考核,要充分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

(2)研究任务和内容重点突出,课题设置合理,各课题之间关联度高;

(3)所选的技术路线切实可行,关键点突出、有所创新;

(4)配套条件落实,关联行动要明确与重大工程、基地建设及相关计划(工作)的衔接、配套;

(5)管理措施具体,项目的管理方式及招投标等符合项目的特点;

(6)经费预算根据充分,支出合理符合有关规定,配套经费落实;

(7)相关证明文件等附件齐全。

2.报告涉及到外文缩写要注明全称。

3.本报告规定为a4,内容一律用4号宋体字打印,标题用4号黑体字打印,一式七份。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

一、项目摘要

二、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含技术突破对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等),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分析

三、项目的基础条件:与项目相关的前期工作情况,现有技术基础和工作基础,包括前期所取得的成果或技术(工艺)情况,国内外在该技术领域的专利情况,相关领域的试验及示范基地建设情况,研究开发队伍和产学研结合等情况

四、项目攻关总体目标,实施年限,具体的考核指标(含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年度计划安排

五、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课题设置方案及承担单位选择方式

六、项目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创新点,关键技术内容,项目实施的技术、工艺路线,可能取得的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和取得国外专利)及知识产权分析

七、项目的关联行动:相关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国际合作等落实情况,与其它相关市级科技计划(工作)、项目的衔接和分工,项目的组织管理措施,其它必要的支撑和配套条件(如基地、示范点、技术或工程依托等)落实情况

八、项目总投资预算,资金筹措及来源渠道

九、项目预期成果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或技术的竞争力分析,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分析

十、项目的风险分析,含技术、市场的风险分析

科研研究计划篇6

[关键词]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景观;生态旅游

1园区概况

琵琶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湖北大洪山地质公园(琵琶湖园区)风景林地生态景观区,距随州市城区(曾都区)66km。园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5℃,年均降水量1007.9mm,其中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3%。园区属残丘、岗地地貌,地形起伏小,土壤母质主要为第四系更新统冲积物,主要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包括红砂岩黄棕壤性土、泥质岩黄棕壤性土及泥质岩山地黄棕壤,土壤有机质含量0.92%~1.49%,pH值6.8~7.4。园区四周环水,由大小不一的7块小丘岗组成,高程170~194m,坡度集中在5°~25°,总面积10.39hm2。主要地类为园地和林地,园地种植板栗、油茶等,林地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栎、杉木、刺槐、杨树等,林下草种主要有白茅、狗牙根等,林草覆盖率约为23.6%。园区水土流失较严重,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局部存在崩塌等重力侵蚀。水土流失面积4.69hm2,占总面积的45.1%,其中轻度0.90hm2、中度2.34hm2、强烈1.03hm2、极强烈0.36hm2、剧烈0.06hm2。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示范园的荒地等,平均侵蚀模数2199t/(km2·a),以中度以上侵蚀为主。2012年起随县水保局整合多方资金实施了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目前示范园内环岛交通及坡面水系工程基本完善,坡面基本整治为梯地,但水力侵蚀仍较严重,且景观效果较为单一,示范带动效果不明显。因此,本设计着眼于园林景观视角,在优化坡改梯及坡面水系工程、道路交通的前提下,辅以生态综合护坡、生态排水、生态护岸、植物篱等生态水保工程,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模式,以发挥园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水保示范作用。

2园区总体布局

常规的园区规划思路是结合项目区典型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条件,划分水土流失试验区、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区及其他功能服务区等功能分区。由于该示范园是在已有aaa级景区基础上建设的,是众多电影外景拍摄地和游览胜地,因此在实际总体布局规划时应创新功能区划分,以生态园林景观分区为先导,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等功能融入其中,使得水保示范措施与生态景观格局有机结合,以因地制宜治理、经济适用为导向,满足水保科技示范与生态景点观光的综合需求。示范园总体布局示意见图1。根据园区地块分布、道路布置和地块特征,构建“一轴、七岛、六区”的空间布局。“一轴”:根据园区南北走向的丘岗地貌特征,以主干道为主要景观轴线,打造景观大道,沿主干道布置基础设施,将沿线各区的环岛路串联起来。图1示范园总体布局示意“七岛”:为园区内分布的7座丘陵岗地,通过对现有林草植被情况及地块条件的分析,结合区位特点和环岛交通,加入水土保持试验小区、示范小区、水保培训中心和水保科技展廊等不同类型的水保项目措施,营造突出各岛特色的园区风貌。“六区”:根据水土流失现状、地形坡度和水保措施将园区分为六大片区,分别为码头登岛区、竹林月季种植区、经果林种植区、湿地生物展示区、生态林草鸟类栖息区、观赏树种种植区。同时,将水土保持试验、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及园林休闲服务等功能融入各区,打造新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示范园总体分区布局见表1。

3分区建设

3.1码头登岛区

该区地势较平,主要功能是园林休闲服务。该区种植设计是在保留现状植被的同时增加种植密度,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是栽植生态林、码头两侧抛石护岸。入口设计2m宽透水步道衔接码头平台,利用入口地形高差布置台阶踏步,两侧种植二月兰、美女樱等灌木,形成台地式景观。踏步尽头接景观花廊,廊道花架种植凌霄花、紫藤等藤类和观花植物,加强入口空间进深感。步道踏步和花廊两侧大空地补栽樟树、刺槐、广玉兰等乔木,搭配紫穗槐、荆条、狗牙根、鸢尾等灌木及地被植物,打造登岛入口景观轴。在此基础上改造区域内地被层植物配置,在满足水土保持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搭配常绿树种,营造岛内特色入口景观。

3.2竹林月季种植区

该区南侧紧临码头登岛区,东侧临湖。场地内顺应地形规划布置水保培训中心、科普展廊等建筑,为古典中式风格。科普展廊内展示多种水保措施图片,展廊的一侧种植竹子,搭配月季等花灌木,形成错落有致的竹林、花丛景观,在实现科普展示功能的同时营造竹林特色景观。在竹林及花丛北侧梯地搭配种植草本花卉形成梯级绿化。竹林植物选取木竹、松花竹、葱竹、毛竹、淡竹、慈竹、湘妃竹、箬竹、刚竹,灌木及地被植物选取月季、栀子、美丽月见草、黑麦草、狗牙根、麦冬等进行组合搭配。该区水土保持示范功能以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为主,展示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排水沟道及消能措施。生态排水沟道展示小区位于月季种植区内,草沟、硬化沟、土沟均为U形沟,坡度12°,沟长20m,沟口宽2m,出口处设置八字墙消能,通过对比草沟、硬化沟及土沟3种形式的排水沟防冲及排水效果,展示生态排水沟道的抗冲刷能力及生态效果。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植物篱、生态排水沟、干砌石排水沟、沉沙池等。

3.3经果林种植区

经果林种植区的坡地已初步整理为梯地,在保留现状果树的同时,选取多种果树进行大量复合种植,并采用植物篱护埂保持水土。经果林的植物选取猕猴桃、蓝莓、核桃、油茶、板栗等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品种。林地内设置步行道,采用透水材料铺设,步道两侧种植二月兰、美女樱、金银花等花灌木,搭配林地内狗牙根、白三叶等地被类植物进行草花组合,打造自然生态的观赏性通道。在现状田坎上种植金银花、黄花菜等经济作物,既可保持水土,防止田坎坍塌,又能形成自然生态的植物篱,美化园区。该区水土保持示范功能包括水土保持试验、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园林休闲服务。在经果林种植区的西南侧布设9处坡面径流观测小区,其中6处为经果林+植物篱径流小区与撂荒地小区(坡度8°~15°),3处为灌草植物篱径流小区与撂荒地小区(坡度为12°)。将经果林种植区中段北侧环岛路上方的开挖边坡设置为边坡防护示范小区。3.3.1“经果林+植物篱”径流小区根据实地踏查及试验需要,在示范园内布设板栗+金银花植物篱、油茶+金银花植物篱作为野外径流场观测典型样地,并设撂荒地小区作对照。径流小区长5.0m、宽20m。为防止区外径流进入小区,沿周边设高出地面20~30cm、埋深30~50cm、厚11.5cm、用砖围砌水泥抹面的挡水围埂。围埂外侧为与小区处理相同的保护带,带宽1.5m。每一径流小区内安装有水分张力计,末端设有集水槽及直径120cm、高110cm的九孔分水桶和径流桶,径流桶内装设有浮标,可进行自动观测和数据传输。根据区内坡度分布情况,分别按照8°、15°两种坡度修建各植被类型小区,共计6个标准小区。3.3.2灌草植物篱径流小区在坡度12°的坡面共布设3个径流小区(尺寸同上),进行不同种植模式径流泥沙蓄水保土对比试验,分别为对照、麦冬草带、紫穗槐+麦冬草带。3.3.3自动气象站设置小区径流场的同时在就近地段建立小型气象站,主要测定降雨、风、气温、地温、空气湿度、蒸发等要素。3.3.4开挖边坡防护示范小区该区布设于经果林种植区内,利用环岛路两侧的开挖边坡进行设置。开挖边坡高4~6m,地面高程172~178m,根据目前常用的边坡防护技术,主要选取生态袋护坡、石笼网挡墙护坡、绿化砼护坡及普通砼结构护坡4种形式进行防护展示,以展示不同类型防护措施的水土保持生态效果。3.3.5土坎梯田示范小区土坎梯田及节水灌溉示范小区位于经果林种植区的南侧,小区集中展示土坎梯田及水系、道路配套等坡地综合治理技术,根据项目区土壤质地优化田坎边坡生态防护。3.3.6坡地生态果业技术示范小区立足湖北省的果树品种,选择猕猴桃、蓝莓、核桃、油茶、板栗等经果林品种,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坡地生态果业开发新技术、新成果,展示果园配套等高植物篱技术防治水土流失效果。

3.4湿地生物展示区

该区主要布置在示范园东南部小丘岗的亲水缓坡地上,该地块地势相对较平,设计目的是增加湿地植物多样性、保持山地水土和营造生物生存环境。该区水土保持示范功能以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为主。水土保持生态驳岸防护是在水陆交界区域设置缓坡,在缓坡上种植狗牙根或黑麦草,利用植物根部的持土力进一步保持水土,依托植物的茎秆,减缓水流速度。同时为了增强生态驳岸的稳定性,采用“柴枕法”对驳岸进行加固处理,即利用木桩或捆扎树枝向陆地方向钉入驳岸。利用石块、树木等天然材料,打造自然生态驳岸,根据季节水位变化形成水陆交界区域,保障生物栖息交流空间,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空间。在浅水区域营造生物展示区,规划一处浅滩,为人们提供亲水活动空间。滩地上布置景石小品,增加景观空间的多样性,加强人的参与性。依托滨水资源构建人工湿地和生态浮岛,滨水区域根据水位变化,种植各类水生植被营造湿地景观,满足湿地观赏休憩的需求,也为各类生物营造良好的繁殖和生存空间。植物配置上选取萱草、石蒜、梭鱼草、薰衣草、石菖蒲等湿生植物,滨水区种植芦苇、菖蒲、香蒲、水葱等挺水植物,搭配凤眼莲、睡莲等浮水植物,形成良好的湿地生境景观。

3.5生态林草鸟类栖息区

该区位于示范园的最南端,设计从生态景观修复的角度出发,对现状生态林进行补植、密植。鸟类栖息林是湿地鸟类重要的歇息地和繁殖地。按照鸟类的生活习性,为鸟类提供适当的栖息和繁殖场所。栖息林区以隐蔽性强的树种为主,生态林树种选取当地乡土树种,如刺槐、湿地松、圆柏、栎树、樟树等。林下植物设计注重水土保持效益,种植紫穗槐、荆条等灌木,搭配狗牙根、白三叶、黑麦草、麦冬等地被植物。该区水土保持示范功能主要是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设有生态林示范小区、水土保持草本植物试验小区。(1)生态林示范小区。以现有植被为主,改造植被群落。在实施中,不对原有树种作砍伐和移植,较大的群落中不增种树木,只在疏林地种植新树,让新树与原有树木自然协调生长,发挥生态修复的功能。(2)水土保持草本植物试验小区。对适宜坡面沟系种植的草类品种、坡面沟系植草技术和坡面沟系植草的生态经济效益等开展试验和研究。共设置草本植物样区8个,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植物篱、坡面水系工程等。

3.6观赏树种种植区

该区位于地质公园景区大门正对面,与游客码头隔湖相望,通过种植大量成片的观赏树种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植物季相景观,与对岸码头入口形成对景,使进入景区大门和码头的游客一眼就能观赏到对岸的景色,直观展现园区园林景观效果。植物品种上选择樱花、桂花、银杏、蜡梅、日本红枫等观花植物,其中樱花、银杏、蜡梅进行成片栽植,点缀桂花及日本红枫,林下种植紫穗槐、紫薇、红花檵木、葱兰、石蒜、麦冬等植物,形成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风景林。该区水土保持示范功能主要有园林休闲服务、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在坡地经济林示范小区以季相景观的观赏树草种为主,并配套等高植物篱和坡面水系工程,体现了坡地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观光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示范园美化绿化的高标准。采用的水保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林草、植物篱、坡面水系等。

4结语

科研研究计划篇7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实验研究;策略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可见,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培养学生制定实验研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和设计实验研究的能力,以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一、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将会大大提高实验效果。而且明确实验目的,知道要干什么,才能确定实验的方案、步骤、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然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学生喜欢动手实验,但是实验过后,学生却不知道通过该实验能够得出到什么样的结论,神奇的实验现象只是简单地让学生乐了一下,没有太大的实效性。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学生不清楚此次实验的目的。因此,在引导学生制定实验研究计划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我们要通过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以保证实验价值的真正体现。

二、引导学生提出实验方案

1.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实验方案

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就是以科学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应用新知的能力、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实验方案,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实验学习和探索当中。

案例:加热和冷却

师:(多媒体展示一个被压瘪的乒乓球)有办法可以让乒乓球恢复原来的样子吗?

生:(思考)

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个被压瘪的乒乓球被热水浸泡后鼓起来的乒乓球。提问:(1)为什么热水能让瘪了的乒乓球鼓起来呢?(2)用热水能不能让瘪了的破乒乓球鼓起来?为什么?

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原理。并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不管装在哪里的空气,它是否都有受热体积会膨胀的现象?

(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目的:证明不管空气放在哪里都会出现受热体积膨胀的现象。

实验工具:气球、瓶子、塑料袋

一名学生这样设计:准备用气球装空气比较容易观察到现象。最方便安全的加热方法是用热水,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明显变大。还有学生用瓶子,实验现象是瓶子的盖子拧不开了。

……

之后,借助ppt出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引导学生进行自己设计的实验。

这样以问题思考为导向,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在教学中用问题来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用问题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用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以猜想为导向设计实验方案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最活跃、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一环。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也就不同,再加上现阶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针对某个问题,他们就会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和假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为高效实验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小车的运动》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小车的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了载重汽车的速度和哪些因素有关系。之后,引导学生提出假设:(1)改变小车的拉力会影响小车的速度。(2)小车的载重量也是影响速度的因素之一。接着,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证明小车的拉力与载重量与小车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课。得出实验最后的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载重量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拉力越大,小车速度越快。

猜想和假设是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的开始,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在以猜想为导向的实验设计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使学生从“我学会”变成“我会学”。进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空间的发展。

三、完善实验记录表并进行分析

实验记录单是制定实验设计的重要环节,我校实验记录表的设计主要有三种形式:(1)课后活动记录;(2)自己设计实验记录单;(3)学生准备一本空白记录本。三者之间各有优缺点,其中自己设计实验记录单,能够结合实际教学进行设计、记录内容较有针对性,能够提高实验的效率。而自备空白记录本,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录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各种表达能力。但是,缺点便是记录费时,教师工作量增加。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时,要根据实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实验记录表,正确做到既方便自己记录,又可以提高实验效率。

还以《小车的运动》为例进行简单介绍。针对四年级的学生,教师还是要“扶”。如果在教师指导完如何设计实验后只发给学生一张空空的白纸,我相信很多学生还是设计不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可实施的方案出来。教师在实验设计单上留几个空位让学生补充,主要让学生对“对比实验”中保持不变的因素和需要改变的因素加深理解,还有如何对改变的因素进行设计,完善学生的思维。具体的实验记录表如下:

这样的记录单设计既简单又清楚明了,学生通过数据之间的对比就可以得出载重量是否与小车运动的快慢有关,最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载重量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简单的设计,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明了地得出结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为学生制定有效的实验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所以,在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下,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制定实验计划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动手实验的习惯,以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银山.浅谈小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制订计划”[J].科学课,2005(05).

科研研究计划篇8

[关键词]“卓越计划”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朱秀民(1965-),男,河北承德人,天津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天津3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卓越计划’模式下天津市本科参与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与相关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He4036)和2011年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项目“‘卓越计划’模式下本科参与专业校企共建机制构建与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研究”(项目编号:YB11-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31-02

高等学校在课程编制模式上,一般采用“科学设计模式”,强调理性思维,主张与时俱进原则,在科学分析现实的基础上,敢于摆脱原来课程设置模式的限制,按新思路和新规范来编制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主张遵循“适时原则”和“经济原则”。前者指课程内容设置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后者指在选择课程内容时,经常会出现诸如同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形式组合来实现,同一课程内容可以通向不同的教育目标的情况,课程编制者要根据实际需要,对课程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选择。

“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在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参与“卓越计划”的专业,要在高等学校课程编制“科学设计模式”和课程内容选择原则指导下,根据“卓越计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卓越计划”在执行层面有三个特点:一是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按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一点说的是培养模式,第二点说的是培养标准,第三点说的是培养重点。“卓越计划”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特点来进行,以“培养标准”为中心,以培养“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点,合作企业要确实深度参与到课程体系建设中来。

一、以“培养标准”为中心,用“培养标准”体系确立课程设置体系

本文的课程仅指狭义层面的具体课程科目,包括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任何课程设置都服务于一定的培养目标,但培养目标一般比较宏观,说辞比较泛泛,因此,在一般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相对比较粗线条。在“卓越计划”模式下,培养目标细化成了非常明晰和具体的培养标准,这使得以“培养标准”刚性统领课程设置变得至关重要。

“卓越计划”模式下的培养标准有三个:一是通用标准,二是行业专业标准,三是学校培养标准。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是统一的,是为满足工业界对工程人员职业资格要求,由教育部联合相关行业部门遵循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统一制定的。其中,“通用标准规定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行业专业标准依据通用标准的要求制订,规定行业领域内具体专业的工程型人才培养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对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教育部要求参照教育部制定的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办学优势与特色,制定学校自己的培养标准。学校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应包含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应包含通用标准。实际上,学校培养标准是交融了通用标准、行业专业标准并结合了自己特色的标准,是学校具体执行时的标准,是“可落实、可评估检查的具体标准”。本文所说的“培养标准”是指学校自己制定的培养标准。参与专业要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培养标准”为中心,用“培养标准”体系确立课程设置体系。

“培养标准”内容很多,包括各种类别的知识、能力、素质标准,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标准体系。其中,本科层次培养的通用标准包含11个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基本素质、现代工程意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标准与政策法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在每一项要求中都有具体的说明,如“基础知识”包括“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包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学科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等。按照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相互关系,学校专业培养标准无疑包含上述基本内容,只是水平更高、更具体、更具有特色。参与专业在考虑课程设置时,首先要仔细研究培养标准中知识、能力、素质的类别和水准要求,分解、细化要求,然后再明晰各种类别、各种水准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实现所必须依赖的各类课程。如对“基础知识”而言,要分析“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具体包含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包含在哪些课程中?然后根据分解确定出相应的课程。再如,对“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而言,要分析在具体的专业中“工程实际问题”都有哪些?分析和解决这些工程实际问题要具备怎样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分析和解决方法?这些理论知识、专业方法在哪些课程中?然后根据分解确定出相应的课程。

“卓越计划”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旨体现在“培养标准”中,因此,依据“培养标准”体系确定课程设置体系会对以往课程设置进行较大的变革。在以往的培养方案中,整个培养方案的设计基本上是以学科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以实践教学及应用训练为辅,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对理论课程中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实际验证和实际应用练习。经调查,一般本科专业的实践类、创新类课程学分总数只占全部学分的14%~16%。在“卓越计划”模式下,这样的学分比例显然不能满足实现“培养标准”中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工程能力”主要是工程实践能力,包括工程实践感觉和工程实践意识,这些能力、感觉和意识只有实施大量实际的工程实践环节才能进行培养;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指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意识、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具体的实践过程,依赖真实情境的设计实践环节。所以,在“卓越计划”模式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辅地位要发生适当改变。“卓越计划”要求在企业的学习时间累计不低于一年,这一年时间的企业学习主要包括实习、顶岗工作式学习和“真刀真枪”地完成选题于企业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目的是缩短学生由学校到企业就业之间在知识运用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实际差距。在“卓越模式”下,在校学习的三年是为在企业学习的一年做准备、打基础,而在企业的学习则是为了将来在企业工作提供前期训练和能力准备,目的是真正形成校内学习、企业学习、企业工作三个阶段的科学、有机、紧密联系,实现“教以致用”和“学以致用”。从这个角度说,在企业实践学习处于更主要的地位,校内学习反而处于服务和服从的地位。为此,“卓越计划”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就要将教学着重点转移到理论教学服务与实践教学上来,着眼于工程集成的实际需求,适当精简纯理论教学内容,大幅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增加课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出以“培养标准”为中心,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全新的课程设置体系。

二、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统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以“培养标准”为中心设置全新的课程体系后,要围绕“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每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任何一门课程都有比较完整的内容体系,教师实施教学时,要将教材体系转换成教学体系。在“卓越模式”下,这种转换要突出“能力”培养。首先要明晰本门课程承载的培养标准任务,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具体要实现的培养目标,然后把相应的必需的理论知识、实践内容有机地编排进去。在编排过程中,要特别突出与能力培养关系紧密的内容,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的内容要及时删除,要将课程的知识传授体系转换成能力培养体系,变以往对知识体系的系统理解和掌握为能力体系的系统训练和加强。

教学方法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没有适宜的教学方法,再好的教学内容也产生不出应有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围绕能力培养来设计。可以结合工程实际问题,以问题解决方式、项目完成方式来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讨论式、探索式、实验式等方法,强调问题解决的探索性和设计性。

教学考核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保证。考核不仅是教学效果的检验,也起着方向引领的作用。所谓考纲决定教纲,教纲决定学纲。学校考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什么内容,教师就教什么内容。在考核内容上,主要变知识考核为能力考核,打破过去以知识掌握程度为主的考核方式和内容选择,以设计方案、实践工作情况和项目完成成果的考核为宜。在考核形式上以开卷或开放性考题为宜。

三、合作企业要全面、深度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卓越计划”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深度参与”不仅在量上有明确的规定,即学生要在企业学习至少一年的时间,更深的含义应该是培养人才要由学校的单方面行为变成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行为。企业更有资格谈行业标准、谈工程实践能力,更清楚实际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所以,企业能否真正地深度参与是“卓越计划”能否落实的标志之一。

企业的深度参与要体现在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包括学校“培养标准”的制定、培养方案的设计和企业培养阶段的教学与管理等。就课程体系建设而言,首先学校要征求和吸纳企业关于课程设置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上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在单一课程特别是企业培养阶段内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重视企业参与人员独到的观点和看法,参与专业要给予认真考虑和采纳。最后,在考核方式特别是在企业阶段学习内容的考核上,参与专业要广纳博取企业的真知灼见。

[参考文献]

[1]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Z].2011-01-08.

科研研究计划篇9

关键词:本科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计划

随着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生就业观念、毕业生未来发展能力等问题日益突显,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构建适应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机制,成了地方高校迫在眉睫的大事。人才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的落实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上层建筑,是人才培养目的和培育要求的具体手段,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怎样依据人才培养目的和规范要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系统,完成人才培养计划的整合,是打造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内容。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设要求

(一)秉持知识、能力、素质和谐推进的要求。加强授知前提下,增强学生获知、提问、析问、答问水平的培育。着重开拓基础教育内容,改进教育内涵太窄、太专特质,增强含自然人文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理论、技能的教育和基本素质的培育。

(二)秉持整合的要求。依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的与学制的需要,统筹全局,科学整合基础和专业、课内和课外、理论和实践、主科和支科、教和学等诸关系,清晰各自目的与功能,把握它们间的主次与联系,确立科学的时间权重。重视学科融合,适当调配,整合课程,精求综合。推陈出新,重视优合。

(三)秉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联系的要求。教学计划须把共性和个性、统一性和多样性联系起来,反映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与能力。以学生为本,就学生差异引发对教学要求的差别,编排模块化的知识构架与弹性的课程安排,对相关课程推行层级教学。适当减必修课、增选修课。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促成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完善。

二、打造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科学途径

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和培育要求是确定培育计划的开始站。应用水平的培育是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确定培育计划的主轴,依该主轴打造整合的,集“授知、育能与提质”三位于一体的课程内容系统、教学计划,是确定培育计划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圆此目标,就必须打造以下5个科学途径:

(一)依照一级该学科专业的培育目的和培育要求,依照近来对用人单位的务实查询,对该学科专业毕业生必须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开展广泛思辨,即开展学科知识要求思辨、专业技能要求思辨、综合素质要求思辨。

(二)依照对毕业生必须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思辨,根据“集授知、育能与提质于一体”的主轴,推出课程内容系统的基本构架。该设置啥课程,该含啥教学内容,该安排啥实践性教学环节,都要有个基本构架的方案,清楚主干课程和主干实践性教学内容。

(三)依照整合要求,理顺课程内容系统的基本构架,依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打造学科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需开拓巩固,所以须依课程内容系统整合目的,打通在该学科下的若干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优选内容,并整合学科基础课,建设整合的学科基础课平台。同时,打造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方向课平台上的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

(四)依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谐进行的要求,横向贯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纵向促成三个密切联系、一起并行的教学内容系统,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素质拓展的内容系统。

(五)根据课程的纵向构架编排教学进程表,且配置学时和学分,最终成就教学计划。

三、以技术技能水平培育为主轴打造课程体系

传统本科人才的培育内容系统常依学科体系建设,重视厚实的学科理论根基、宽厚的专业口径,一般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和深奥理论的教授,忽略实践能力的培育,对实践教学内容系统就缺少深层的考虑与体系的建设。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征,需要统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的要求,以水平培育做主轴,打造既独立又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建设理论教学内容系统

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知识组成上必须要有宽厚知识、扎实基础、强实践力的特征,所以要求努力整合理论课程,突显理论教学的实践性,打造目的清晰、逻辑严密的平台和联系模块化的理论教学内容系统。在建设理论教学内容系统的过程里,要对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系统进行改革,重视基础、专业平台的建设,在课程架构上慢慢促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结构、“专业方向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育系统,推进人才的基本规格与多样化、个性化前进,让学生加强了对社会的适应。

依人才培养目的与样式需要,改革传统的按学科范畴安排课程的做法,努力整合课程与学生全局知识架构的计划。在全局计划出学生要把握的知识点与能力提升的需要后,从实际出发,就各课程开展主动剪裁、整合与内容的翻新,计划、组织且建设崭新的课程,打造较为完善、系统的理论教学内容系统,相应给实践教学预留足够的学分学时。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中心,把课程分成几个课程组,清楚课程组在人才培养计划全局中的地位、功能和它同其他课程组的关系。经对组内课程内容的精选、重组与丰富,使所有课程组的教学内容全部强化,提高教学质量和形成专业特色。根据类设计学科基础模块,打造一致的公共基础平台与技术基础平台。要完备思考社会对人才的各项的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设置利于学生自由选择的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系统课程,许可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成为公选课,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时空更大,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相应的考虑该专业特征,推行分层与分类教学。

除所规定的专业主干课为必修课程外,须加一些有行业应用技术内容,同专业主干课程相融合的下游技术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将行业要求作主轴,把所学的知识相串联,为综合技能的建设供给较好的系统理论知识与技术原理。

(二)建设实践教学内容系统

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平需要,要求打造分层教学、分类计划、分步落实、独立设计选修和必修相统一的实践教学内容系统。考虑社会对人才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需求,打造自课堂内系统的、全方位的实践技能培训,至课堂外自选的开放实验、打通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培训与校外实习相联系的培育内容系统。考虑社会对专业人才动手能力的需要,和谐实验内容,敲定对应的基础实践技术系统、专业实践技术系统与模块实践技术系统等内容,裁减证实性实验权重,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成分。证实性实验同相关理论课保持紧密关系;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须表现技能的综合训练需要,表现实验课的阶段需要。需突显各阶段的能力培育重心,证实性实验培育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综合性实验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为培育个性化,在确定实验课程性质时,可将本专业需把握的知识点确定为必修实践;技能拓展性实践或次技能点实践,设为选做实践,给学生自选,供学生个性化前进时空。用基础性和先进性、综合性和设计性相统一的原则,淘汰一些老课程内容系统内的证实性经典实验,改善、整合成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让学生深入认识实验原理、方法,解决、处置实验中可能曝露的问题,提升分析困难与解决困难的水平,加强学生的拓新水平、技术研发水平的培育。

就实验教学的方法,须重视因果式指引与成果型培训,激励学生的成功感,激励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钻研的上进心。这是主动学习性格和研究气氛养成的正能量。

(三)建设素质拓展内容系统

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非“狭窄于技术”的工匠,却需有良好的综合素养。所以除理论教学系统、实践教学系统外,还需打造素质拓展系统。要拓展的素质,含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质,和适合社会前进的综合水平、精神面貌与身心情操。须把规范化的素养拓展追求当作学生全面前进的工具,重视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功效,重视科学精神的启迪对成人、成才、成功精神的熏陶。所以,把素养拓展置入人才培养计划,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因素。

素质拓展内容系统含社会综合能力的培训与专业外延的培训。须促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良性融汇,推行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和课内教学的融合,规范与增强课外教育管理事业。校内素质拓展培训,可同科研工作相统一。考虑专业特征,推行大学生科研培训计划,激励学生踊跃参加科研与拓新行动,以培育学生的科学素质。学生经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构思、设计和实施,提升知识运用水平,达到初级的科研水平。激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等比赛,参与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各类专项训练,以提高学生素养、获取技能。可结合学生社团工作,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使学生的社交能力、协作精神得到提高。

素质拓展系统化,含一定的必修、强制内涵。素质拓展用学分模式纳入教学方案,学生只有获取对应的专业素质拓展学分、综合素质拓展学分才能毕业,只有获取对应学分需要才有评奖等资格。学生用项目方式申请素养拓展内容,通过审批,确立项目学分。学生依设计符合培训需要时,可获取对应学分。

综上所述,以能力培育为主轴的三大教学内容系统的全局打造,是培育知识、能力、素养和谐与共的高素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在需要。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要结合自己的特色,持续整合人才培养计划,务实推进因材施教与激励学生个性完善,为社会培育高素质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130.

[2]特约记者.技术本科:一种高等教育办学新定位--来自上海电机学院的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6(9a):46-49.

[3]杨科举.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4]陈飞.技术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生态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3):32-35.

科研研究计划篇10

3月26-28日,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河南省郑州市组织召开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现代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验收暨成果展览会,科技部农村司、河南省科技厅、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中国农机学会、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关领导、专家出席指导。课题负责人、主要研究人员等150多人参加了会议。

“现代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究”重大项目是“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农村领域先行先试的试点,由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积极探索了统筹规划、申报入库、系统布局、组装立项等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式,充分调动了行业内外参与积极性和优势的协同发挥,推进了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了项目重大成果产出和产业化同步;积极探索和实践了项目专员制、法人责任制以及课题分项任务合约、经费集中管理等管理模式,做到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结合、指导服务与督导检查结合、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结合,取得了很好经验和成效。

项目取得了一批支撑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突破了农机先进设计制造、重型拖拉机无级变速传动系CVt技术、大喂入量脱粒分离、作业导航及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150多项,开发了400马力级重型拖拉机及配套多功能田间作业装备、10kg/s通用型谷物联合收割机、三行通用型和六行采摘与打包一体化采棉机、番茄和甘蔗等典型经济作物收获机、禽蛋等产地商品化处理装备等高性能装备近100种,申请专利近350项,其中发明专利近20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近50项,390多篇,成果转化应用收入超过亿元,对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升级、产品结构优化调整,推进先进装备技术在农业应用起到了巨大作用,为全面完成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十二五”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2014全国农业机械及零部件展览会上举办了项目成果展览会,展出了400马力重型拖拉机、无人驾驶旋耕机、施药无人机、三行通用型采棉机、西红柿采收机、甘蔗收获机、花生收获机、甜菜切顶机等23种代表大型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及先进适用技术方向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