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职业道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48

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篇1

关键词:护生;职业素质;实习;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中职卫校是为社会医疗服务行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学校培养的护生能不能成为适应行业发展的真正“人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医院已从公益事业向着盈利事业转变,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医患之间的关系逐渐变为服务与消费的关系,其中的护患关系更是每一所医院实现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赢得患者对护士乃至医院的信任与尊重。我们对中职护生的培养也要围绕着这些主题展开。

1、现状

本人曾开展过一次各级医院对本校实习生综合能力及职业素质评价调查:

在100份调查表里,较差、一般、好的票数分别为,护患沟通能力为45、27、28;同事之间沟通能力为20、24、56;医德素养为20、29、51;敬业精神为36、22、42;服从精神为21、35、44;团队精神为46、36、18。

从调查结果发现,医院认为45%的实习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较差,医院认为46%的实习护生的团队精神较差,而服从精神、敬业精神、医德素养的“一般”和“较差”的比例都超过55%。

2、护生特点

“90后”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再加上护生绝大多数为女生,都是在家人的呵护下成长,优越感强,自我意识强,对于在学习医学知识、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因而形成的素质基础较差。

许多中职教育学者都认为:中职生这一群体在行为心理上可以用“青涩、多变、可塑”来概括。青涩指情绪的未稳定性,多变指易受影响性,可塑指易于引导的特点。因此这一群体在专业能力的形成、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目标的确立等方面具有“循序渐进,稳步形成”的特点。

3、教材的局限性

3.1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教条、脱离实际、缺乏说服力

中职采用的课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从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教材虽说明了这些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和重要性,也有较少的事例,但却依然“口号”,缺乏更多有血有肉的事例去应证,同时也缺少对事例的深入分析,如:从企业的目的、个人的需求等角度去剖析。

例如“诚实守信”,在严重缺失诚信的现实社会里,置各种频发的非诚信的社会事件、道德滑坡于不顾,一味的要求学生诚实守信,不仅上课的教师“心虚”不已,学生也会对此置若罔闻,就算是有了教学的效果,那也是培养了几个不能适应社会、幼稚的学生。

3.2相对护理专业,教材缺乏针对性

在所有中职各专业中护理专业有其特殊性,它所直接面对的是人的健康,而非产品,因此,严谨与责任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包括本校在内的各中职学样大都采用的人教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从类型上看应属综合类教材,针对护理专业特点的内容十分匮乏。

4、改进教学思路

4.1注重护患沟通、服务意识、服从精神、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

4.1.1培养护生具有四种素质的重要性

1、护患的有效沟通是医疗护理人员在进行治疗和护理活动中与患者及其家属在信息、情感方面的交流[1],是护患之间联系的纽带,亦是护士的基本技能之一。加强护患沟通技巧的研究,有助于护理工作者对患者顺利地实施治疗和护理,满足患者对医疗信息的需要和减少医疗纠纷[2]。中职学校在培养护生的过程中注重有效沟通技巧与研究不仅对现今有待改善的护患关系有推动作用,也为将来护生们进入临床从事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服务意识

现阶段就医环境对护理人员的服务品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护士服务意识决定着护理服务品质。护患关系更是每一所医院实现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赢得患者对护士乃至医院的信任与尊重。医疗卫生行业特别是各级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所面临的现状是:硬件设备能到了很大的改善,而软件却不尽如人意,很明显的表现在许多从业人员特别是作为医院“窗口”的护士服务意识参差不齐。中职卫校是为社会医疗机构培养一线服务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是培养护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护生成长的关键塑形期。学校培养的护生能不能成为适应行业发展的真正人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而受种种现实状况影响,中职入学护生的对道德的认识还是处于较低水准。因此,上述现状也就决定了我们在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时,更应加强服务意识这一职业素质的教育。

3、服从精神与团队意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生产劳动就更加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任何团队都是以追求效益作为它的最终目的的,而实现效益的的基本途径就是“发挥领导作用,实现工作高效率”,那领导作用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实现呢?那就是纪律和因服从而产生行动的执行力。如果大家的服从意识很淡薄,那么一盘散沙的一群人何来执行力,结果,效益就是句空话。现如今的各级医院大多已从公益事业转变为盈利性机构,医院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当然也追求着效益,所以,医院里的每一个科室就是一个团队,每一名成员都应保持高效的执行力。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讲,服从就是一种美德,只是许多人都误解了,对“服从”两字很不服气,以为“服从”就会有损尊严,有损个性。于是,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加以引导,使我们的护生从意识上转变,并愿意去实践。

4.2改进教学方法: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采用自编教材的形式适当增加适合护理专业特点的四种职业素质实践教学内容,例如:护患有效沟通三要素,有效沟通的前提基础是心态;基本原理是关心;基本方法是主动,同时设计好护患沟通应用场景实例,要求护生在课前对课程里的应用场景做好前期准备:“想一想,自己该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等等”

在课堂上采用情景教学模式,通过角色扮演与讨论,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设计好的以下应用场景:假设今天是12月的一天,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两岁的孩子来门诊输液,当值护士怎样实现沟通与服务。护生们首先应有所准备,以5分钟为一个扮演片断,其后的5分钟进行展开式讨论,并如此循环。笔者的课堂中,护生们曾为“给孩子盖一张医院里的小毛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中,护生们学会了关心,知道了主动,于是,这一课堂就会深深地刻在她们心里

通过几年的实践,护生们都能感觉到原来职业道德课可以做到如此生动,在这样的教与学中,我们能深深的体会,课堂应该是护生们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好好把握住教育的走向。

参考文献

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篇2

1.借鉴他国理念

旭川医科大学以三点为学校的主要教育理念,一是,培养具有丰富人格、广阔的视野、对生命、尊严、伦理观有高度理解、拥有高度知识技术的医疗人员和医疗研究者;二是,培养对地区医疗、地区福祉有贡献的医疗人员;三是,为培养通过教育、研究、医疗活动对国际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医师或者看护师而努力。札幌医科大学以三点为学校的教育理念,一是,为培养拥有丰富人格的医疗人员而努力;二是,对每位北海道住民的医疗服务都要全身心的投入;三是,探索国际化、尖端化的医学研究。冈山县立大学福祉学部的教育理念,为地域社会人们的健康和福祉作出积极贡献,乐于助人,以培养健康福祉相关全能型人才为目标。对比三所学校,隶属日本政府的国立大学教育理念广泛,注重培养综合性全面性护理人员,并且注重整体的发展力量;公立大学的护理教育理念更注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以保证满足不同类型护理对象的需要;冈山县立大学福祉学部虽没有具体的教育理念,但是对护理人员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硬性要求。随着护理服务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培养综合性护理服务人才,注重护理服务人才的社会属性和集体意识”成为了日本护理服务行业的基本理念。“以日本全体国民均为被护理服务,在所有人拥有‘人的尊严’的情况下,按照其意志自由生活,对其自主行为进行援助”成为当今日本护理服务业的主题。

2.教育理念转化的创新(学生素质提升)

初次培训,培训地点的前辈们首先会为护理服务人员讲解“6K”的内容,即,累,脏,高危,没骨气,相貌丑陋,工资薪酬低,扩大了从事护理服务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不被善待,如:护理服务对象的不合作,护理家属纠纷,新人不被重视受欺负等,告知新入行的“护理菜鸟”们护理服务的艰辛的同时,为他们做好“告别昨天,思考明天”的思想、身体、心理准备。方便以后的培训中,通过宣传护理教育理念、护理服务的内容,让所谓的“护理菜鸟”领会护理理念从“身”到“心”的转化,达到从照顾护理服务对象的身体健康转化为慰藉护理服务对象的心理。

3.护理服务理念的特点(来自对象需求;来自队伍认同;来自沟通桥梁,“信念桥”;“信任纽带”)

对待护理服务对象,护理服务人员采用“面对面微笑”、“事事的人文关怀”、“鼓励式护理模式”的护理服务理念,如: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饮食习惯设置饭食;购买赠送服务对象喜欢的礼物;早晨主动问好;护理服务前细心讲解;特殊护理服务时耐心鼓励;定期检查后慰问身体;如:对完全可以自理的老人们,不拘束他们的活动,不限制他们的自由的“面对面微笑”的护理模式;对部分可以自理的老人们,鼓励他们自主自立生活,最大限制发挥他们的残存功能的“鼓励式护理模式”;对无法达到自理的老人们,不歧视不忽视,悉心照料,用微笑、语言、行动来抚慰他们的内心,使其拥有自信,真正达到“事事的人文关怀”的护理服务。从“满足其渴望”、“安慰其痛苦”、“保护其远离恐惧”、“维护其尊严”、“尊重其行为习惯”等方面让护理服务人员在日常的护理服务中深刻体会对象的需求,并使之时刻可以感受“人文关怀”以及“互信互爱”的护理服务理念。

二、日本护理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变革

日本的护理改革经历过诸多措施,日本护理服务始源于1885年,日本成立了第一所介护学校;1899年提出了助产士规范;1900年进行了第一次介护士资格考试;1915年规范了介护士招聘原则;1927年日本大学设立介护相关课程;1929年成立日本第一家介护士协会;1946年建立新的介护教育体系,并且成立了“助产士介护士公卫协会”;1948年首次确立“公共介护士助产士”职业名称;1950年在短期大学内开设介护课程;1965年立法规定介护士每月夜班数不得超过8天,强制要求两人或以上介护服务人员共同劳作;1979年日本大学设立介护相关硕士课程;1988年日本大学大学设立介护相关博士课程;1990年日本将5月12日规定为“护士节”;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成立“灾害护理”介护人员小组,从县府道都开始实施具体细则;2005年日本为了女性弱势群体,开设硕士级女性保健和助产专业的介护服务。

1.护理服务教育配套设置

(1)护理学校课程设置

2013年为止,日本已有专门的介护福祉士学校378所,大学有专业的介护课教授和材,介护课程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福祉、高龄者介护、福祉情报、生活支援、精神保健、人间关系与交流等专业性课程。此外还设有介护学习、介护演习、模拟等科目。学校介护相关课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设备,介护的练习用具种类很多,如模拟人形,注射器具,紧急抢救器具等护理相关仪器。另外还设有上机操作课程,电脑中不但有介护相关的选择题和判断题,还有模拟操作系统,让同学学会应对护理服务对象的紧急抢救、突发问题,更是为了培养全面化综合性的介护服务人才。

(2)护理服务人才培训设置

日本护理服务人员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两种方式,一是护理学校的培养,二是护理服务机构或者医疗组织内的转化。初中毕业生考入县准介护学校学习2年到3年,毕业后可以称为准介护士、助理介护士;任职数年相关职业后,合格通过国家考试,则拥有“介护士”资格,可持证上岗。另外,高中毕业后考入介护学校,毕业后经国家考试,合格后可以聘用为介护士。保健护士或助产护士需修满部级介护学校的学分且毕业考核合格后,经由1年的专门课程学习,参加国家考试合格,则可以成为“保健介护士”或“助产护士”。

2.职业道德的构成内容

(1)介护课程人性化改革中的道德规范教育

日本1886年于东京成立了第一所介护学校“有志公立东京病院看护养成学校”,从国外高价聘请留学生前往学校进行教学,同时派遣留学生和国外进行友好交流访问。以此为开端,日本介护学校通过从“以人为本”-“人文精神”、“临终关怀”-“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其间,历经三次“介护课程改革”,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护为本”、“建立互信”的人性化理念发展。1951年,日本文部省统一护理机构,护理学校的介护教学规定,同时以此作为介护资格考试的标准。1968年,日本开展了第一次介护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课程中添加了介护伦理课程和介护学总论,增加了伦理课程教学,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对护理服务的认识。1990年,日本文部省对护理课程进行了第二次改革,着重培养护理服务人才的专业护理知识,加强学生对高龄者介护中预防疾病,健康常识,日常保健的掌握,一方面将高龄者介护从成人介护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提倡学生培养对“人文精神”的重视。1997年,日本文部省进行了第三次护理课程的改革以培养对护理服务对象“保证其权益和利益”、“维护其尊严”、“尊重其行为习惯”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职业装饰与护德融合

一是“帽子”仪式。在日本,准介护士通过考核,晋升介护士前,都要参加统一的“帽子”仪式。仪式通常在完成护理学校的课程后,即将前往护理机构、医疗机构前举行。护校学生身着白色裙装,白色围裙,手持白色蜡烛,在会议礼堂由护理机构、医疗机构、日本卫生部以及护理服务部的相关主要人员为其带上白色的“护士帽”。通过在南丁格尔肖像画前宣读誓言,表明今后作为一名护理服务人员在护理服务中的“思想道德准备”和“严守护理服务理念”的态度。二是职业着装等细节要求。在职业服装上,日本护理服务机构,医疗机构都是有统一着装的要求,如:机构内的护理人员和料理服务人员要求统一着浅色上衣和裤子,多为白色、有些为浅蓝色或浅绿色,统一规定的鞋子,无跟防滑防水,指甲长度不可以涂抹指甲油,不允许佩戴耳饰和项链,不可化浓妆,不可披头散发;料理服务人员则要求更加严格,如:佩戴统一头帽,系白色围裙,通勤前用专用洗手液、洗甲刷进行手部清洁后用酒精覆盖手掌,采用计时每20分钟用酒精对用具消毒,每30分钟再次清洁手部。在细节上保证护理服务对象的饮食卫生,同时用具体行为表示对护理服务对象的尊重和负责。三是胸口名牌的要求。护理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等都要求护理服务人员在胸口处别上名牌,颜色大多是白色的,上面标有名字的汉字,汉字上方用大黑体字标明名字读音的平假名,如果名牌出现破损,会被要求立即更换。另外,向初次见面的护理服务对象介绍自己时,护理服务人员会用手指着名字,慢慢的告诉护理服务对象自己的名字,有时还会编一些好记的顺口溜以方便对方对自己名字的记忆;后期的多次护理服务前,护理服务人员也会在护理服务前再次告知对方自己的名字,不会将护理服务对象置于尴尬或是觉得自己无用处的地位。

(3)岗前研修与护德教育融合

一是,学校组织的岗前研修指导。对于即将毕业参加就职的护理服务人员,正式上岗前学校会组织毕业生参加岗前指导的座谈会,在会上再次确认护理服务人员的心意,思想上是否已经完全做好为护理服务对象服务的准备,内心是否有如何成为一名称职的护理服务人员思想觉悟等岗前研修教育。二是,就职地开展的岗前研修教育。通常的护理服务机构或者医疗机构社区服务机构,会为即将上岗的护理服务人员准备好研修人员手册,手册的第一页通常会是机构的护理服务理念和行为守则。同时,在实习期间每天上岗前,都会一齐宣读所在机构的护理服务理念和行为守则,表明当天以手册上面注明的条例为标准实行所有的护理服务。

(4)社会公德教育向护德教育的“自然转型”

在日本,学校、医疗机构、企业中并没有设置相应的“责任”、“道德”、“善”等相关的教育,但是从幼稚园开始的义务教育中,学校的课程设置、组织的课外活动、教师家长的以身作则中,这些社会公德教育可以说处处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体现。护理服务职业道德的教育,也是同样是是对护理服务人员素质的培养。

三、护理服务职业道德教育的配套因素分析

1.义务教育的配套

(1)身体素质教育培训

在日本,学校很注重培养小孩子的身体素质,经常会看到小孩子们排成队,穿着运动裤在操场上跑步。日本每个孩子从小开始冬天就穿的很少,成长过程中被教育不怕冷,多运动,吃苦耐劳,而且无论季节,所有人都必须穿短t恤和运动裤上体育课。同时,学校还会在秋冬季节进行马拉松长跑,强制要求同学们参加,马拉松最后两名则负责清扫学校的游泳池以作为惩罚措施。

(2)心理承受力教育培训

除了身体素质锻炼,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教育培训中的重点。日本早在幼稚园开始,定期保育员就会带着小孩子们乘大巴去游玩,过程中锻炼孩子们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的能力。不同于中国儿童被精心呵护的不同,在日本,小孩子普遍都是从小自己整理房间、打扫卫生、购物、做家务,上学的途中也很少见到家长背着书包接送,这样锻炼的背景下,日本儿童从小就独立性很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他们的生活费就不再依靠父母,通过打工或奖学金的方式来获取金钱,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能力来赚取日常的生活费用。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行为理念,无论对与错,行动中学会自己为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和“后果”。

(3)习惯教育理念培训

在日本从幼稚园开始,老师就开始向小朋友们灌输诸多的“习惯”的教育理念。一是垃圾分类教育。日本在垃圾回收上面十分仔细,如果不按类分好严重的会面临巨额罚款。垃圾按不同种类分为可燃垃圾,如:生垃圾、一次性垃圾、皮革制品等;不可燃垃圾,如:塑料、尼龙、泡沫、玻璃等;资源垃圾,如:衣服、家用电器、被子、家具等;粗大垃圾,如:体积在一立方米以上的床、沙发等。垃圾按不同日期分别进行回收,如:一星期两天固定回收可燃垃圾;一月两天回收不可燃垃圾;星期二回收资源垃圾;粗大垃圾的则要进行回收,事先电话预约,等待回收人员上门来取,同时也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这种做法一方面是让孩子们从小懂得爱惜物品、不随意浪费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增加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大人们以身作则,孩子们在大人们的榜样下规范行为。不同垃圾用不同的垃圾袋和不同的进行分装,如同时,垃圾分类方法也是不可忽略的,如:纸质的牛奶盒需要剪开洗净晒干后用塑料绳子系上整齐摆放;饮料瓶需要将瓶盖拧下单独放进垃圾袋里面,瓶身的包装纸则要撕下,并用水将瓶子冲洗干净,将瓶子踩扁后放入指定回收箱;玻璃等边缘锋利的物品,需要用牛皮纸包装用胶绳缠好好后放入相应分类的垃圾袋。老师经常会采用学生与家长参与互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实际动手操作,严格按照规矩进行清理和分类,从细节上领会“不给他人添麻烦”、“为他人考虑”,行动中体现着人性化的理念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习惯教育理念。二是餐桌教育。在日本的学校里,老师会关于用餐进行分工,一部分同学一组穿着白色的料理服,带料理帽和口罩,负责领取牛奶;一部分同学一组帮助学生分饭,学生会自发排队,领取饭菜后,对分饭的同学点头表示感谢;一部分同学一组负责饭后清理餐桌、搬运料理器具、对垃圾进行分类统一收集在相应的回收箱里面。这种餐桌教育,不但增强了学生们对于环保的意识,树立了自信心,更是对独立意识的培养。

(4)素质教育的培训

在日本,特别是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是,感恩,尊敬,关爱,谦逊等美德从小伴随小孩子们的成长,如:吃饭前将筷子平放入拇指与食指间说“我要开动了”,饭后说“多谢款待”,这种举动主要是表达对神明的感谢,让自己可以有温暖的饭菜食用;经常对父母亲说“谢谢你”、“我爱你”,学会从内心自发懂得“感恩”。上学或通勤途中在十字路口会有指挥的志愿者在他们微笑的说“请走好”后,同样用微笑回答他们说“我走了”;遇到道路修理会向工作人员点头示意并且说“辛苦了”,这让他们懂得“尊敬”。路旁遇到行动不便或是身体不自由的人们时,会主动上前进行帮助;遇到他们困难的时候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这让他们懂得“关爱”。一条道路上两方都有人需要通过、双方需要开门时,都会点头示意主动让对方先行;不小心冲撞到后无论谁对谁错,双方都会说“对不起”、“没事吧”,这让他们懂得“谦逊”。在这些美德的熏陶以及父母亲人周围的自然和生活环境的作用下,从小孩子们会养成好习惯,这种社会公德的教育会伴随并在小孩子们长大后作用其一生。

2.立法支持的配套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日本先后出台了有关社区养老的法律与政策近十部,这些法律构成了日本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和立法保障系统。1959年日本出台《国民年金法》,明确所有老年人的养老金的法律保障途径;1963年《老人福利法》,明确了居家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的结合模式;1982年《老人保健法》,明确老年看护内涵、基本护理程序;1987年的《社会福利士及介护福利士法》;1989年《推进高龄者保健福利及其10年战略计划》再次明确了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主体地位;1992年《福利人才确保法》作为社区养老服务持续发展的保障,从法律上对福利人才的培养及其应有的经济、社会地位予以保障,保证了社区养老服务的人才供给;2000年出台《介护保险法》,强制要求40岁以上日本国民参加养老保险,并明确了老年福利性护理服务、全民保健服务、医疗护理服务的基本政策;2010年公布《21世纪复活日本的21个国家战略项目》,其中医疗和介护产业便是其中之一重要项目。

3.护理保险制度配套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是以老年人的自理援助为主,共同连带为理念,通过全民的相互援助,实行对老年人介护的强制性制度。2000年的《介护保险法》大大的解决了老年人们的后顾之忧,它规定年满40岁的日本公民都要交纳保险费以解决年老后的看护问题,所在的地方政府充当责任人的角色。其流程首先要到当地政府交申请,行政机关通过调查、确认需要介护的程度,按规定给予一定数额的保险赔偿费。老人们可以用这笔费用自由的选择养老机构。这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不但可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更减轻了财政负担,又引入了市场,极大程度的促进了工作效率和提高了服务的质量。

4.护校与养老机构的沟通配套

日本的介护学校重视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全方面协调能力的培养,书本教育中强调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在实践中边讲解边示范。包括:不同介护程度的老人洗澡、移动老人、口腔的护理、臀部的清洁护理、项部按摩、切开颈部气管等的急救措施等。这种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脱离书本的知识,更容易迅速理解和掌握,同时缓解了老师们人手的不足,又减轻了当值介护士的工作量。

5.老年用品设计的熏陶教育的配套

高龄者的增加为老年商品市场带来了商机,更多的领域出现了专门为老年人生活增加便利的产品。介护学校首先以幻灯片的方式向学生们介绍各种老年用品,其名称,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清理方法,维修方法等。其次,采用实物认知的方法,对比图片面对面教学,充分了解老年用品。最后,进入到与学校友好关联的护理服务设施中实际操作,进一步通过观察加深老年商品对学生们的认识及理解,并通过实感,以此加深学生们对于即将成为介护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以及责任感。

四、日本护理服务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岗位规范对我国护理产业的借鉴

1.日本借助法律保障护理产业的正确运行以及介护人员的权益

日本通过《社会福利士及看护福利士法》(1987年)、《福利人才确保法》(1992年)的法律规定,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保”、“立法可行”,对福利人才的培养及其应有的经济、社会地位予以保障,保证了护理服务产业的人才供给及其维权措施。

2.学校中设立专业,灵活性和统一受教的相互结合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全面型护理人才,技能型人才,课本与实习教育相结合,加深护理服务人才对护理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动手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对于短期的介护人员对其进行培训以降低人力资源,丰富的实践课程以培养介护人员素质及自身能力。从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以及思想道德品质修养,达到专业化和职业化。

3.明确护理服务奖惩措施及管理程序

一是明确奖励措施。对于从事老年护理服务工作5年、10年及其以上的诚信护工、保姆等灵活就业人员,每年给予公开的社会奖励,包括物质奖励等,引导和维护护理服务队伍的稳定;二是监督、检查护理机构内部的自律、他律、互律措施,以及运行机制、惩罚体系等是否违德、违规、违法;三是鉴于60岁以上老年护理对象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为保障其权益最大化,应规范我省老年护理服务中的社会监督程序,明确社会居民、各类社团等所有社会主体都有权利举报老年护理服务中的不法行为,对举报者要有物质奖励,对于欺诈、虐待行为要有严厉的制裁手段等。

4.推行护理服务个人信用档案管理

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篇3

中职院校在开展护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时,需要认真分析当下社会对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坚持将职业道德理论和社会实践实习进行有机的融合,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协调校内各部门的力量和学生组织、社团的作用,努力培养道德规范好、职业意识强的学生,争取做到以学思行的目标。帮助每一位同学尽快地在学习当中对自身的职业道德形成足够的认识,并完善对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认真贯彻和遵守行业内的各项准则,与自我的消极思想作斗争,在不断的实践中锻炼优良的职业德素质。

二、将情感教育和榜样力量融入到护生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作为对职业人在履行自身职责过程中对行业行为准则的具体体现,是目前社会所看重的一项职业素养,对于成功就业具有直观的影响。对于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而言,职业道德更是体现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相互行为中,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因为护生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从业人员对患者的服务态度和制约着护理质量。近一个世纪以来,各行各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从医学来看,不仅工作范围和效率有了较大提升,而且在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职业道德。列宁曾经通过“重要的是相信道路选择的正确,这种信心能百倍地加强革命毅力和革命热情,有了这样的革命毅力和革命热情,就能创造出奇迹来”这段话阐述了情感教育作为良好的行为推动力,为现实生活和职业行为提供了良性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因此,这也说明了道德情感培育是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而教师在开展情感教育工作时,更需要注重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因为作为走入护理专业学生内心的人,教师也因此成为了学生所模仿和学习的主要对象,任何简单的行为都可能对护生今后职业态度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将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融入职业道德建设

正如先贤柏拉图通过“美德是拥有知识的结果”的哲言对知识和道德的共生关系做出阐述一样,道德表现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知识水平的影响,这也说明了护生职业道德建设需要融入知识教育。故在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应对护生施以职业道德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使得知识体系的完善推动了护生的理性思维,也强化了护生对职业道德内容的认知。而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要求教师以护生专业认识为出发点,在激发护生学习专业兴趣的同时,融入护生专业思想道德的建设工作,保障了护生技艺的精进,又培养了良好的职业态度。

四、将社会实践和自我完善融入职业道德建设

实践作为理论升华的重要渠道,在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护生加深对教师课堂授课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可以更加协调地配合护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开展。例如,在“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4.7”世界卫生日以及“12.1”世界艾滋病日等疾病防控宣传日组织护生走进基层,融入社区,对健康生活和疾病防控的理念进行宣传,同时积极开展医护工作和服务。在不同的疾病防控宣传日进行知识宣传和普及的工作,不仅可以加深社会居民和护生对“生命和健康”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护生的学习热情。在组建护生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的同时,也正是通过这些践社会实活动达成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目标。除此之外,自我完善也是职业道德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因为自古以来我国思想家就将道德教育和自我完善相结合,孔子所提出的“见贤思齐焉,不见贤而内自省也”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正是这样的道理。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上20世纪的70年代提出了“只有全面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的观念,进一步阐述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术加强自我教育与职业道德建设融合的同时,教师也需要帮助护生建立正确认识自我。

五、结束语

切实强化中职护理学生的职业道德,满足当今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要求,有利于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站稳脚跟。而实现这一强化的过程便是当下中职护理专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所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除了上述的几类措施以外,还需要将教育和当下的信息科技进行融合,让教育产业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这对于提升中职护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之职业道德被社会认可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春艳单位:吉林省四平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邵英杰,汪秀荣,秦晓明.中职护生医德教育现状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4,05:119-122.

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篇4

[关键词]护理学生;职业道德;影响因素

针对护理卫生服务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与护理机构对护理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卫生部提出的“夯实基础护理,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工作主题,为护理人员选拔定义了新的要求:一名合格的临床护士不仅需要有技艺精湛的专业技术,还需要有笃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1]。长期以来,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被默认为是班主任、辅导员及思政教师的工作,专业课老师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道德体验与实践,教学目标过于理想化,远离临床中普遍存在的伦理情景,无法为护生解疑答惑,导致学校理论学习效率低下,针对性弱[2]。研究发现,临床实习期是护生将伦理教育结合专业知识,在学习中自觉提升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3]。如何合理运用护理学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知识与技术,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技术服务与心理疏导服务是实习期护生所需要攻克的最大难题。该研究以吉林医药学院护理教师、专科护生及附属医院带教教师为调查对象,探讨专科护生职业道德素养影响因素及教育现状,寻找合理的教学模式提升护理职业道德教育。

1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500名吉林医药学院实习结束的三年级专科护生进行职业道德的规范认知、素养评价和职业操守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84份,回收率为96.8%。随机抽取自愿参与的吉林医药学院及附属医院40名有5年及以上临床护理经验的教师进行关于护生职业道德素养情况和护理教育现状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和访谈。

2结果

影响专科护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因素主要分为内源性与外源性2大类,见图1。2.1内源性影响因素2.1.1个性特点严于律己、勤思好学的态度是影响道德素养的重要因素。富有责任心的护生工作认真,重视患者的思想、情绪等,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需要,减少护患纠纷;好学深思的护士时常会反思患者病情,能有效加强护理效果,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4]。护士积极乐观的行为能给予患者及其亲属安慰和鼓励,使患者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因此,护士应该增强对患者及其亲属的心理护理[5]。2.1.2沟通能力在护患和医护关系中,沟通能力至关重要。带教教师表示:积极沟通与适当关心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而在临床实践中,医护间存在待遇不平等的现状,缺乏维护护士利益的措施[6]。

2.2外源性影响因素

2.2.1医疗设备医疗设备在职业道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精准的设备会干扰甚至误导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影响患者的康复,护理质量得不到提高。2.2.2人员短缺和繁重的工作量护理人员不足,工作量大,患者需求不能及时回应的现象难以改善,护患关系难以改善,护理纠纷增多。2.2.3病房的自主选择权自主挑选工作地点有利于增强护生工作积极性,促进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2.2.4合适的支持系统有效的支持系统会激励护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标准,促使其解决临床伦理纠纷。同时,适宜的奖惩制度也有助于护生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水平[7]。2.2.5专业教师和教学模式护理教师应该意识到伦理课程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当的教学方法会使护生对护理工作产生负面认识,应积极寻求合适的教学模式以保证不断更新技能操作,培养更多高质量护理人才[8]。

3教育对策

3.1逐步完善护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有48.0%的护生认为由于学校的教育体系和管理监督机制等不够完善,伦理学教育水平仍需加强[9]。促进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结合,将临床中富有启发性的伦理案件以伦理角色互换、伦理教学查房等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有利于引导护生帮助患者减少伦理困境的发生,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10]。

3.2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根据现代大学生富于创新、自我意识强等特点,在校教师应改进教学与考核模式,将护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中:将护理伦理教育、医护法规等内容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推广学生走向讲台、师生互动等教学模式,展开多角度的思考讨论,培养护生沟通、观察和自主分析的能力,促进护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协调发展[11]。教师还应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成为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表率。

3.3不断提升护生职业道德素养

调查结果显示,护生职业道德素养水平与学校重视程度及学生自身素质有关。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医院、社会和家庭多方面的文化互动及整合,为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构筑良好的教育环境,达到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目的[12]。

3.4护理职业道德列入实习考核内容

根据医院的实习特点,将护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技能的实习计划同步开展[13]。在实习结束时由医院、教师和患者理清其思想、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三方评定。这些评判结果将作为评选护理专业优秀毕业生和思想道德优异者的参考指标,在毕业分配或招聘会时作为院方优先推荐的重要依据[14]。

4结论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逐步深化,护理人员的伦理道德素养要求不断提高[15]。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体系中,应根据护理专科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完善职业道德教育,寻找适合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培养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高质量护理人才[16]。

[参考文献]

[1]黄红英,王艳,陈文娟.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下的临床护生带教的应用[J].甘肃医药,2015(11):861-863.

[2]扎赫蒂.护理和伊朗现实必要性的道德守则[J].生物伦理的补充问题,2008(22).

[3]白秀云.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合格护理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15,3(20):94-95.

[4]李春玉.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6(19):259-260.

[5]张树森,朱昌明,黄铎香.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1-102.

[6]洪迪.浅析护患关系的现状及原因[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1):53-55.

[7]韦弗.护理知识的状态,需要进一步研究[J].护理伦理,2007(14).

[8]徐萍,罗金艳,项颖卿.高职院校护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9):72-73.

[9]凯菲.护理实践能力的道德[J].护理教育,2005(15).

[10]张建清.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医德教育模式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5):10-11.

[11]季拜华.营造医院文化氛围提高优质医疗服务[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5):63.

[12]魏全民.加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7):12-13.

[13]杨帆,杨旸,周容,等.艾滋病高发区护理专业学生艾滋病认知、态度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7(22):1767-2770.

[14]姜小鹰,高骥.高校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12-16.

[15]蒲向阳,李姮英,蒋桂英.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探索[J].科教导刊,2016(25):84-85.

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篇5

把常态化的教育培训作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战略要求

总结多年教育培训的经验不难发现,如果欠缺持续和常态,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必须推进卫生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常态化,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增强专业本领、加强作风建设。卫生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靠经常性的培训和教育实践活动作载体、作支撑,通过丰富多彩、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确保教育活动不断线,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协调推进,长期坚持。首先要明确组织机构,由校级职业道德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将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有关的职能部门联接和组合到一起,优势互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二是要明确实施方案,不仅把活动写入学院年度工作报告,下发职业道德教育活动通知,而且要加强督促检查,及时解决问题,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典型,保证活动常态化要求落到实处。三要发挥职业道德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理论的层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信念,在实践的层面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的能力。四是要和当前抓的几项大的活动结合起来,如学雷锋活动、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建设职业道德教育馆和弘扬职业道德精神网站,广泛开展各类职业道德主题实践活动,如职业道德主题班日、主题团日、主题演讲、报告座谈、读书征文、诗歌朗诵、展览展示、文艺演出、网上互动等活动。开展政治性的学生社团组织活动,如马列读书小组、哲学学习小组、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践证明,积极推动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常态化,成为日常工作、成为自觉行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

把专业教学和职业道德

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作为强化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支撑职业道德教育是医护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护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务护理工作者的必备条件。在专业课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医护工作的神圣性和崇高性,养成刻苦学习的态度,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养。首先要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专业教学和实习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建立一套多层次、便于操作的职业道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编写专业课的医德实纲和案例教材,研究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加强督导检查,进行专题讲评。二是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通过邀请相关专家教授进行职业道德知识的系列讲座、不同专业教师间相互听课、专业教师到临床进修积累素材、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专题研究、研讨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对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技能和素养进行强化,做到爱护学生,德才并育;为人师表,言身并教;精深教业,鱼渔并授;带好实习,生患并爱;转变模式,身心并重;学校文明,师生共建。三是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融职业道德教育于专业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在案例教学中,强调耐心、细心、爱心、责任心的重要性,讲解如何贯穿到医护工作的全过程,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在情景教学中,模拟实际临床的场景,让学生回答应如何做和说;在角色扮演教学中,进行换位思考,回答设定情况下医护人员的行为是否恰当;在分组讨论教学中,布置病例,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交流,不仅讨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怎么办,而且要回答在工作作风上应怎么办;在实验教学中,要应该及时制止嬉戏、玩闹,不爱动手,嫌脏怕吃苦,态度不严谨等现象,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学习的优秀品质;在临床见习中,及时跟踪,及时讲评,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临床技能的同时,逐步培养他们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品德。实践证明,经过统筹计划、督促指导、协调推进,就能将专业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互促双赢的局面。

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道德

1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人类社会的实际生活中,除了婚姻家庭及社会公共生活以外,还有各种职业生活。各种职业的形成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借以实现的一种基本形式。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从事各种社会职业活动过程中,在思想和行为上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职业道德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相连,它是一定社会对于从事一定社会职业人们的一种特殊道德要求,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发展物质生产,提高工作效率的精神动力,是改进和完善人际关系,形成优良的社会道德风尚的主要手段,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各行各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职业人员整体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业人员队伍的内在要求,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它在范围上主要表现在实际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中间,即表现在“走上社会”的成人的思想和行为中,因而是家庭和学校教育初步形成的道德状况的进一步发展,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成熟的阶段。而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就是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对中职学生除进行专业教育外,还必须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2职业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市场经济又使很多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近些年来出现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许多不法之徒掺杂是假,坑害百姓,三聚氰胺事件、苏丹红案、瘦肉精猪肉事件、假种子、假化肥事件,医疗行业也出现医疗责任事故、医患纠纷等问题,说明我们的职业道德在滑坡,有的人甚至职业道德沦丧。我校在2007年3月对2006级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发出问卷303份,回收302份,300份有效问卷。结果如表1:

说明同学们专业思想还没完全确立,职业信念不牢固,知识技能不强,职业道德欠缺,因此,对同学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3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做法

(1)通过学校德育教育主渠道——德育课讲授《医护伦理学》,用系统化理论化教学形式对同学们进行专业思想的教育。

(2)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开展主题班会教育。如《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主题班会。同学们纷纷发言,她们说:“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意外事故和突发事件中,都离不开我们护士的身影,她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感人场面和事迹深深地感染、教育了我们,我们从心底里热爱自己的护理职业,感到了职业的使命感和光荣感。”

(3)通过班级板报、学校墙报等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教育。通过张贴古今中外医学名家图片、医学名人名言、医学名人事迹等等,同学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4)邀请我校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用他们鲜活的事迹鼓舞同学,同学们看到:榜样就在身边,英雄就在眼前。只要自己努力,也可以成为英雄。

(5)让同学们做一项调查:现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只要你喜欢护理专业,愿意当护士,肯定找到工作。这大大地增加了同学们的信心,坚定了学习护理专业的信念。

(6)每年“护士节”我校都举行大型纪念活动,通过授帽仪式、向南丁格尔宣誓、《我是一名护士》演讲等等节目,帮助同学们树立职业自豪感和神圣感。

(7)2009年我校参加了新民市卫生系统纪念“五·一二护士节”——《天使之歌》大型文艺演出,我校的节目占了60%以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同学们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教育。

4取得的成效

通过上述一系列教育活动,同学们医德品质有了极大提高,专业思想确立,人际关系和谐,救死扶伤精神发扬光大。我校2005级靳进同学在火车上为一位突发疾病的患者进行急救;2004级张红艳、李明博两名同学在汽车站为乘客进行紧急抢救,患者家属非常感动,给学校送来了表扬信,一再表示感谢。这样的事迹还有很多。我们于2010年3月又对2006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300份有效问卷,结果如表2:

我校学生得到医院及患者的认可,受到普遍欢迎,为学校赢得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为中职学校提高了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为中职学校进一步发展打开了局面。

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篇7

现代护理从医院走向社会,从治疗疾病走向预防疾病,从救护生命到注重生命质量。为适应现代护理对护理人才的要求,国家教育部紧紧围绕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开设《护理伦理学》课程。其教学目的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为根本,满足教学需要和社会需要,旨在培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技术活动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以伦理道德的视角和原则来对待技术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

传统的护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不怕累、不怕脏的思想,已不能适应今天护理教育的现状,现代护理教育观念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思想,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素质,另一方面更应加强培养学生的护理科研、护理管理、护理教育能力的创新和人文素质。而护理伦理教育就是通过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护理伦理教育包括伦理学基础、原则、关系伦理、伦理教育和修养等内容,因此利用护理伦理课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为有力,效果也更好。教师要教书育人,树立以德为重的教学理念。而伦理教育也是对道德教育的一种补充,使得德育教育更加丰富、更富有时代特色。

作者体会到在授业中育人既可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努力挖掘其内在教育因素,做到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又可防止脱离专业知识教育而进行空洞说教式的倾向。这对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识,形成一贯的道德行为有深远的意义。

护理伦理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着护理学精神和护理道德规范。教师要通过生动的事例演绎护理精神的可贵,在对学生进行护理伦理及心理学教育中,健全他们的心里,筑起心里防御屏障,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实际教学中我们认识到,现在入学的中职学生与统招统分的时期相比,学生的差异性很大,素质有所下降,这是社会、家庭、个人经历背景等造成的。我们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应对学生思想实际,配合学校抓学生管理工作。并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曾专门制定并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

护理专业学生大多数在15~20岁,这正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显著变化的时期,从心理学上说,此阶段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对她们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终身。我们在教育中通过护理伦理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动机和人格特征,从而间接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以及学生潜力的发挥,和未来人生的顺利发展。

护理伦理课中讲到护理伦理学基础、护理伦理范畴及护理伦理修养等内容,学生要想掌握并运用好,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与心理素质,所以塑造优秀的人才,就要从以上几方面做起,社会、家庭、学校方方面面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现自尊、自爱、自信等性格特征,更主要的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护理行为常常是一个人独自进行,这就要求护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忠实于患者的健康利益,不论何时,工作态度始终如一,尽职尽责,经得起道德良心的检验。然而由于社会、工作环境及个人自身素质修养等原因,导致一部分护士专业学生思想不稳定,未能做到爱岗敬业。在我校调查中,存在一个现象,高职护士生无论在学习自觉性、对待专业的态度及日常行为的自律性上都强于中专护士生,这说明基础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及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同导致高、中职学生的区别。因此,鼓励中等护士生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努力提高学历层次,道德修养水平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刻不容缓。

目前,整体护理作为一种工作模式以为我国护理领导者及护理实践者们所认同,国家卫生部增设了适应医学模式的人文科学课程,加强了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那么护理伦理教育融汇其他学科内容,利用课间实习及高一届学生进入医院进行生产实践学习的实例经验,在学生中生动的讲授,并在教育中注重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使其树立正确的专业观、择业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护理伦理教育中,加强美学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护理职业素质,提高职业形象的一个途径。护理美学的开展能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以及对专业事业的神圣感。我们通过加强形体、姿势动作、语言等训练来扩展伦理学教学的内容,并用表演式教学法开展“培养良好审美情趣”为主题的讲座,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创造美。南丁格尔说:“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这道出了护士要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怡情、以美工作。我们用身边的例子教育学生,通过努力要具备高品位、高修养、高素质的风采。这样的护理伦理学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提高护理伦理学教学质量,达到良好教学目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讲课能力。实际现成的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为讲好课要广泛的涉猎资料、通过网络、电视媒体、书刊杂志等获得最新知识,而且教师之间要经常在一起探讨、交流授课内容。并且要一改以往单一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对伦理学范畴等的学习,从知晓、理解到情感内化认同,在外化为行动,进而使学生的天赋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挖掘。教师要改变强行灌输先入为主的习惯,而是以协调员和参与者的角色和学生共同讨论问题,交流感情,这样把伦理课和思想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感知、领悟到伦理道德的内涵。今天我们国家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目标,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由此说明我们的教育理念要跟上时代步伐,在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中都要渗透教书育人的思想。

在学习护理伦理学课中,学生有个困惑,即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之争,道德和利益,奉献与实惠的问题,熟人现象红包问题,护士与医生的分配不均等问题,我们在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时,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里,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来正确认识这些社会问题,树立起观念准则,升华护德境界。

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篇8

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交流研讨_深化师德师风建设造就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深化师德师风建设造就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专题网络培训试卷(中小学幼儿园)试卷及满分答案1题目:新时代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教师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属于()准则。

选项:a坚定政治方向2题目:新时代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规定,不得在招生、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这属于()准则。选项:B秉持公平诚信3题目:新时代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自觉爱国守法”准则规定的禁止行为是()。

选项:C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4题目: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中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条款是()。选项:D教师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5题目: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规定记过的期限为()个月。

C126题目: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规定,教师受到剥夺政治权利,应给()处分。选项:a丧失教师资格7题目: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规定,教师涉嫌违法犯罪的应()。选项:C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8题目:教育部于2018年底印发关于教师职业行为的系列准则,规定()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选项:C师德师风9题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分为4个方面,具体包括()。选项:B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10题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是培养未成年人的专门机构,在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处于()地位,肩负着把未成年人培养成为社会所期望的公民的重任。

选项:D主导11题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这属于保护学生的()权利。选项:C受教育权12题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地位。

选项:D社会13题目: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立法宗旨。选项:D提高教师收入水平14题目:教育应当坚持(),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选项:B立德树人15题目:()是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宪法》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法制化。选项:a依法治教16题目: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选项:a为人师表17题目:()既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根本大法,也是教育类法律的法律依据。选项: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8题目:2015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修订,将()明确写进了教育法,使其从一种政治要求转化成为一种法律要求,落实为国家责任。选项:B教育公平19题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批准。选项:C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20题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选项:B优先发展2多选题本大题共有10小题,总分为30.0分1题目: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具体要求包括()。选项:a准则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B立即部署扎实开展准则的学习贯彻C把准则要求落实到教师管理具体工作中D以有力措施坚决查处师德违规行为2题目:新时代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传播优秀文化”准则规定的禁止行为包括()。选项:a转发错误观点B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3题目:新时代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加强安全防范”准则要求教师()。

选项:a增强安全意识B加强安全教育C防范事故风险4题目: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中规定在处理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选项:a应当坚持公平公正B应当坚持教C应当与其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相适应D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5题目:为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保障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根据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制定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其中明确列举的法律依据包括()。选项: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C《教师资格条例》D《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6题目: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规定,对教师做出处理决定之前应及时组织调查核实,调查核实内容包括()。选项:a听取教师的陈述和申辩C听取学生的意见/调查了解幼儿D听取其他教师、家长委员会或者家长代表意见7题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

选项:B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C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D教育与保护相结合8题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长和监护人提出了限制性的要求,以下选项中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长和监护人的限制性要求包括()。选项:B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C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残疾未成年人D不得允许或迫使未成年人结婚和订婚9题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安排未成年人参加()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选项:C文化娱乐D社会实践10题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选项:a有组织机构和章程B有合格的教师C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D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3判断题本大题共有10小题,总分为20.0分1题目:教师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选项:正确 2题目:新时代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加强安全防范”准则规定教师不得在教育教学/保教活动中遇突发事件、面临危险时,不顾学生/幼儿安危,擅离职守,自行逃离。选项:正确3题目:新时代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的“秉承公平诚信”准则要求教师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选项:正确4题目: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的适用机构不包括少年宫以及地方教研室、电化教育机构。选项:错误5题目: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规定取消相关资格的处理执行期限不得少于12个月。选项:错误6题目: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规定,处理决定应当口头通知教师本人并载明认定的事实、理由、依据、期限及申诉途径等内容。选项:错误7题目: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规定撤销教师资格是学校/幼儿园的权利。选项:错误8题目: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规定教师要严于律己,清廉从教。选项:正确9题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监护人的义务有两项,一是监护,二是抚养。

选项:正确10题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的荣誉权,是他们在学习或社会生活中做出优异成绩后获得精神奖励而产生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剥夺未成年人的这些荣誉称号。选项:正确

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交流研讨_2018年某学校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情况汇报范文2018年某学校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情况汇报范文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学校工作,按照新时代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xx乡中心校以县“师德师风建设年”相关为契机,五项措施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护航教育发展。

一是加强学习,提升师德修养。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各种教育政策法规和党纪政纪条例,深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等文件,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开展“为什么选择教师、老师应该干什么以及怎么干”的大讨论,争做新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二是构建体系,建立长效机制。依据《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法规文件,修订了xx乡中心校《关于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的规定》、《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等制度,全面规范教师行为,不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三是夯实责任,落实追责制度。学校与各职能部门签订师德建设目标责任书,班子成员、教研组长、每位教师,人人签订师德承诺书。

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首先追究职能部门的管理责任,再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对师德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四是强化管理,规范师德档案。建立教师个人师德档案,收集师德承诺书、活动参与、学习笔记、师德评议、自查报告、考核鉴定表等过程性资料,详细记载教师日常师德表现情况,确保一人一档、及时更新、长期保存。做到档案管理规范化和日常化,切实增强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篇9

执业能力人才培养实践

执业能力是一种包含执业导向,融合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此,中职护理教育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以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面向基层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我校围绕职业教育办学思想,以培养学生执业能力为核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职业道德、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及技能操作着手,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中等护理人才的需求。

一、多措并举,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称。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卫生服务模式也由传统的医疗救治转向对服务对象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的照顾,病人对护士的职责和义务有了明确的认定,他们关注的焦点已不仅仅停留在护士的技术水平上,而且对其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我校本着全体参与、全程渗透的思路,多渠道、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教育。通过日常管理、各项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养成团结协作、自觉自律、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职业习惯;把职业道德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法律、护士礼仪、人际沟通、护理美学等课程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人文素养,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把职业道德贯穿于专业课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中,培养其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二、围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我国护理管理工作步入法律规定、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必要途径。具备执业资格证是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主要前提。从2009年起,国家允许在校生考取执业资格证,这就使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成为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2011年新修改的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将考核内容概括为主要的护理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运用的护理知识和各类常见疾病。由此可见,新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更加细致,除了考核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外,还要考核学生参与临床护理过程中所要具备的伦理道德、法律活动及人际沟通技巧。学校围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考试通过率,缩短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

1.将执业考试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通过对学生及教师的了解,我们认识到要通过执业考试,仅靠考前的突击是不够的,它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日积月累、扎扎实实地学好每一个知识点。为此,学校组织相关教师认真分析和研究执业考试大纲,对学校现行的教学计划进行修改,编写与执业考试配套的校本教材与习题,将执业考试的知识点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牢固掌握相关的考核要点。

2.将毕业考试与执业考试接轨

学生的考试成绩除与知识点掌握的牢固程度有关外,还与其对题型、考试方式的熟悉程度有关。为使学生适应执业考试的方式,我们在组织毕业考试时,从题型、每种题型所占比例、分值等方面力求与执业考试接近,实现了毕业考试与执业考试的接轨。

3.做好考前辅导

在完成了8个月的临床实习后,为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应考,考前我们将学生集中起来进行7~8周的考前辅导,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不仅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与掌握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有利于缩短学生从学校教育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1.创新实践教学,提高实训课质量

(1)将护理程序运用到教学中

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系统、动态的工作方法,通过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的步骤进行具体工作。将护理程序运用到实训课的教学中,打破了传统的“教师示教—学生练习—教师辅导”的实践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操作时既要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找出患者存在的问题,又要设定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并实施,使教学活动与临床情境相结合,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教学中,有利于专业教学与临床需求接轨。

(2)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到教学中

pDCa管理循环就是按照计划(p)、执行(D)、检查(C)、处理(a)四个阶段来进行质量管理,并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一种管理工作程序,是一套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使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实践教学的管理,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制定计划、明确目标,尔后有目的地进行教与学,之后进行检查,在检查的基础上再改进,通过pDCa周而复始的循环,使实训课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

(3)改革实训课考核模式

传统的考核模式大多是选择一项典型的操作项目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也仅仅局限于技能本身,这种考核评价模式缺乏科学性,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操作水平与综合能力。教学中,我们不断完善考核机制,学生的实训课成绩采用平时考核与终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了“一考定乾坤”的考核模式;在考核内容上,除传统的用物准备、操作步骤、时间外,还增加了仪表仪态、评估、沟通、相关知识等内容,使学生在职业道德、操作技能、心理素质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2.利用技能比赛,促进实践教学

近年来,学校除每年举办校内技能比赛外,还组织学生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操作比赛(操作统考)以及省教育厅组织的技能比赛,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促进了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3.加强实习管理,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更加系统化、专业化,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学生实习期间,学校与教学医院联手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在每个科室实习结束后,由学校或科室组织出科考试,考试包括理论和操作两部分,考试成绩记入实习手册。通过出科考试,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进一步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英,陈沁.广东省中职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教育,2011,8(7):325—326.

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篇10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护理专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护理专业的认可,现代护理从医院走向社会,从治疗疾病走向预防疾病,从救护生命到注重生命质量,与此同时对护理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培养学生拥有丰富的职业情感,恰当地进行职业情感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以伦理道德的视角对待技术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

传统的护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已不能适应今天护理的现状,现代护理教育观念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思想,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素质,另一方面更应加强培养学生的护理科研、护理管理、护理教育能力的创新和人文素质。而护理伦理教育就是通过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努力挖掘其内在的教育因素,做到寓德育于智育之中,这对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识,形成一贯的道德行为有着深远的意义。

《护理伦理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护理学精神和护理道德规范,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护士的职业道德应由意(意志)、情(情感)、知(知识)、行(行为)四个要素组成。

怎样才能培养独立学院护理专业学生具有这些良好的职业道德呢?

通过对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问题的了解,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

1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增强对护理专业的认识

在新生入学后,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树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对护理这门职业的认识,让具有较强职业情感的教师进行护理专业相关职业的介绍,启发引导学生树立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护理事业的热爱。

2丰富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在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实践中,优化显性课程,开发隐性课程,认知与情感的激发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以这一策略指导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情感教学和情感培养两个途径,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情感与主动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1];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

3优化教学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护理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的接受,其情感限定不能局限于对病人情感的满足,应重视学生自身情感的完善和发展,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对病人情感的理解和关注[2]。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注重加强师生的心灵沟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较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是一种隐性教育。教师应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创造美的交流氛围,优化教学环境,培养护理情感,强化专业思想教育,利用社会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合理定位,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专业与实现自我需要的关系。

4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有道德情感就会有道德行为。当前社会上反映出的“资产阶级自由化”,“一切向钱看”的思潮对护理队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护生来说,激发和培养事业心、责任感特别重要。可请护理界的老前辈讲传统、请英雄模范人物作报告或定期召开座谈会等批评不道德的坏人坏事等方式,加深与病人之间的相互了解,进一步激发护生的道德情感。 5案例教学法纳入伦理教学

教师要通过生动的事例演绎护理精神的可贵。

以我校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502名学生为教学对象,教材采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护理伦理学》,授课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选择护理伦理学中适合的章节采用案例教学法授课,教学课时为32学时。案例教学法:(1)课前选择案例设置问题。教师在讲授新课前选择典型案例,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及方向,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案例,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充分准备。(2)课堂讨论。每组5~10人先讨论,再推荐代表发言的方式,设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争取做到一人发言。(3)讲评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给予总结,点评学生的发言质量,归纳学生的观点,指出在本次讨论运用的理论知识,指明正确的思路,引导学生对案例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课程结束后,调查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接受程度和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9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兴趣,8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护理伦理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

6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讲课能力

实际教学显示现成的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为讲好课要广泛的涉猎资料、通过网络、电视媒体、书刊杂志等获得最新知识,而且教师之间要经常在一起探讨、交流授课内容。教师要以协调员和参与者的角色和学生共同讨论问题,交流感情,这样把伦理课和思想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感知、领悟到伦理道德的内涵。

综上所述,护理教育要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创新能力的适应21世纪的适用型护理人才,只靠单方面,单一学科的努力是不够的,这需要所有学科的共同努力,学校要顺应现代护理教育要求,优化调整课程构成比,加大人文、心理学与社会学课程比重,对德育课内容进行调整与整合,凸显德育在高等护理教育中的地位,并要求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知识的内容去渗透伦理道德的思想,使品德教育多样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