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分析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9:01

数字经济分析报告篇1

众所周知,统计分析写作是为了制作统计分析文章。在统计部门,统计分析文章则称为统计分析报告。那么,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是什么呢?

1、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和特点

1.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

统计分析报告是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大量统计数据来反映、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的现状、成因、本质和规律,并做出结论,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一种统计应用文体。

对统计分析报告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四点:

(一)统计分析是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写好统计分析报告,必须首先做好统计分析。

(二)统计分析报告要遵循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是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等。

(三)统计分析报告的基本特色是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无论是通过研究去认识事物,或通过反映去表现事物,都是要运用统计数据。统计部门这一巨大的"数据库"为统计分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写统计分析报告就应充分运用这个资料源,而且要用好、用活。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这是统计分析报告与其他文体最明显的区别。可以说,没有统计数字的运用,就不成其为统计分析报告。

(四)作为一种文体,统计分析报告

既要遵循一般文章写作的普遍规律和要求,同时,在写作格式、写作方法、数据运用等方面也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2.统计分析报告的特点

(一)运用一整套统计特有的科学分析方法(如对比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统计推断等),结合统计指标体系,全面、深刻地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

(二)运用数字语言(包括运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描述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情况,让统计数字来说话,通过确凿、详实的数字和简练、生动的文字进行说明和分析。

(三)注重定量分析。利用统计部门的优势,从数量方面来表现事物的规模、水平、构成、速度、质量、效益等情况,并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

(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

焦点问题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五)注重准确性和时效性。准确是统计分析报告乃至整个统计工作的生命。统计分析报告的准确性除了数字准确,不能有丝毫差错,情况真实,不能有虚假之外,还要求论述有理,不能违反逻辑;观点正确,不能出现谬误;建议可行,不能脱离实际。

统计分析报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失去了时效性,也就失去了实用性

数字经济分析报告篇2

财务报告,也称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其中,会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体和核心,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相关附表。公司财务报告的功能在于以货币形式提供关于企业经济资源、义务以及影响它们经济活动的连续记录。这些项目及其任何变化按照编制报表日公认的财务会计准则加以确认和计量。财务报告的目的是提供关于企业及时、相关、可靠的量化的财务信息。

财务报告关系到高级管理者所关注的许多问题,如公司战略、与股东的关系、公司股价、股利政策及资本结构。由于信息不对称,财务报告使用者很难获得公司全面、准确的内部信息,获得信息的手段和渠道比较缺乏,分析公司财务报告就成为较佳的信息获取手段。

一、注意阅读审计报告

公布公司的财务报告通常会附有一份由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专业的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完成预定的审计程序以后出具的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表示意见的书面文件。它是对整个财务报告质量高低的总体评价,一般有四种类型: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拒绝发表审计意见。这四种意见中,后三种属于不利意见,注册会计师将对其提出不利意见的决定作出必要的说明。与财务报表一起的审计报告必须与报表一起阅读。分析财务报告时,应当特别注意这些不利意见,尽量剔除引发这些不利意见的错误根源所造成的影响,以期获得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财务会计和披露决策反映了许多基本惯例或概念,它们或多或少地被接受并用于指导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在实务中,会计惯例多是功利主义的,它们之所以被接受源于它们有助于涉及会计数据的决策。会计政策的选择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却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的安排。公司经理人员被允许作出许多与会计有关的职业判断,因为他们最了解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情况。公司管理层的财务决策对财务报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包括影响财务报表数据、分析人员对数据的理解、会计规则的选择、科目调整、格式选择和计量判断等。

财务报告分析的目的就是对交易和事项加以确认、评价公司会计数据反映经济现实的程度以及执行会计政策的正确性。分析公司运用会计政策灵活性的性质和程度,确定是否调整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以消除由于采用了不恰当的会计方法而造成的扭曲。

一般来说,分析一个单位选择会计政策、估计的程序是:1.辨明关键的会计政策;2.评价会计灵活性;3.评价会计战略;4.评价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5.辨明潜在亏损;6.消除会计扭曲。

三、全面分析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的主体和核心是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及其相关附表。表与表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单独分析某个报表是不可能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发展趋势了解全面的。因此,将报表与报表分裂开来分析是得不到全面、可靠的信息的,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正确地分析应是全面和系统的,如在分析销售收入时,单看利润表上的销售收入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有些收入可能是通过赊销方式取得的,并不是所有在利润表中的收入都已变成“真金白银”,这时分析销售收入就要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项目、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栏目中的数字进行分析,如果结合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有关情况说明则更佳。在分析财务报告时寻找报告中的关键数字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分析报告时的重要技巧,不可轻视和忽略。一拿到报告就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阅读和分析是不明智的,这样做没有方向,没有重点,前看后忘,得到的信息只能是片面和零乱的。一般来说,拿到报告后,先审阅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现金流量等几个反映总体方面的关键性的数字,对企业的经营规模、经济效益、财务状况有一个大体的印象。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一步分析,如债权人更关心收益质量和资产的安全性,而投资人则更关心成长性方面的数据。将上述数字与本企业上年指标相比,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等,寻找其中正常的或可能异常的迹象,便于在具体分析时能够把握大局,抓住重点,使具体分析更具针对性,提高分析效率,增强分析的准确性。在作财务报告分析时,一定要重视对报表附注的分析,因为许多在报表中未能反映的信息往往通过附注予以披露,如公司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账户余额详细说明、表外负债及风险、或有负债等信息。在分析会计数字之前必须先阅读附注。

四、合理运用财务比率分析

财务比率是解释财务报表的一种基本分析工具,它通过一些数学方法把财务报表中的某些项目联系起来。财务比率是对财务报告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的结果。比率分析旨在评价公司当前和过去的业绩,并判断其业绩是否能够保持。财务比率分析应根据公司和公司所属行业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找到一些对分析公司及其所属行业有用的线索。包括:将公司与同一行业内的比率对比;将公司在各个年度或各个会计期间的比率对比。财务比率分为四类:一是流动性比率;二是偿债能力比率;三是资金管理能力比率;四是盈利能力比率。就具体目的而言,不同财务比率的作用大小是不一样的。在开始分析时,应就自己分析的目的来选择相应的比率类型,然后计算那些最能达到目的的比率。在分析时,要将一定时段内的某一比率与标准进行对比,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和原因,最好从多角度来对多种比率进行比较,加深对财务报表的理解。

但要注意,财务比率分析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一是财务数据可能会受到管理层的重大影响。二是比率分析只反映数量性的信息,对诸如管理层道德观、能力等质量性因素未考虑。三是因为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不同,公司间比率的比较可能有误导性。四是孤立的一项比率没有太大意义。五是根据财务报表计算出来的比率反映的是公司过去的情况。所以,运用财务比率分析时,不要被其误导,只有灵活使用,才能使之成为一种有用的分析工具。

五、重视收益质量与成长率分析

在为一个公司的股票进行定价时,投资者一般会通过研究公司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收益水平和收益变动情况,结合公司目前和未来经济价值创造能力来作出评价,这项研究和评价称之为收益质量分析。收益质量分析着重进行两项评价:一是公司收益质量的绝对水平;二是公司收益质量的相对变化。绝对收益质量评价影响到公司的价格收益倍数;收益质量变化体现了公司经济价值的正面或负面的变动,这个变动是由营业环境或财务环境的变化或者前景变化引起的。

通常收益质量评价可以做如下解释:高质量收益指标较好地反映了公司目前的状况和未来前景,同时表明管理层对公司经济现状的评价较为客观;反之,低质量收益指标表明管理层可能夸大了公司真实的经济价值,对公司状况进行了粉饰,或者表明管理层没有客观地反映公司目前的状况和未来前景。收益质量上升表明管理层的决策越来越客观地反映了公司环境,同时也表明了公司增加经济价值不是依赖于降低收益的质量,而是提高了创造能力;反之,收益质量下降表明相对于过去,公司目前状况和前景正在恶化,管理层通过降低收益质量来增加收益,企图向外界传达比公司实际状态要好的经济状态信息。可见,收益质量分析突出了公司目前和未来的替换价值创造,因而可称之为实质性分析。要分析收益质量应特别注意识别“会计红旗”。会计红旗表示公司收益下降或对收益不利的影响因素,如审计报告有异常的言词;公布日期比正常的日期晚;应收账款的增长与过去的经验不一致等等。“会计红旗”可能暗示,公司特征正在发生变化,公司的会计数据具有潜在误导性,或者在分析报表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

成长率分析对公司的定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司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销售收入、收益及股利的预期成长率。一般来说,成长特点和成长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对成长率的各个变量进行数量计量;2.说明各种成长来源,包括成长来源的数量性分析,也包括质量性分析,重点是各种来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公司经营特点和财务特点、研究会计期间的外部环境及其变化趋势;3.预测未来的成长水平和预测分析可能的财务效率和经营成果。

无论是收益质量分析或成长率分析,都要着重对现金流量表进行仔细地分析。分析现金流量表,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很有价值的信息,可以看出资产和负债之间关系的变化,特别是收益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是收益质量分析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如虽然收益增加了,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少了,这表明收益增长可能是通过非经营活动取得的;股利低于收益但高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这意味着目前的股利水平可能是不可持续的。

六、参考其他重要的信息

数字经济分析报告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分析报告体系构建

课题:2012年度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高职院校财务分析报告撰写的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bgzyky201294。

一、问题的提出

过去我国高等职业学院的经费来源几乎全部是财政拨款。近年来,学院的经费收入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在财政拨款力度不断加大,教学和科研经费大量投入的情形下,资金投放主体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执行情况关注度越来越高,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合法性与预算的一致性、预算资金的执行情况、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等相关信息的监督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因此,各地方财政、教育机构也愈来愈重视和强调财务分析报告框架体系的一致性、规范性和实效性;而对财务分析报告包含的内容、分析指标和分析方法的运用,也提出了更具体、更直观的技术要求。笔者立足于高职院校,以北京高职院校财务分析报告撰写的体系构架为例,就如何撰写高职院校的财务分析报告,以及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中应重点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为高职院校财务分析报告的撰写提供一些建议和可行做法。

二、当前高职院校财务分析报告撰写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分析报告的构成体系不够合理

(1)构成体系不够完整。高职院校的财务分析报告,应包括学院财务分析报表和财务分析报告两个部分。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将财务分析报表和财务分析报告拼凑在一起,混淆财务分析报表和财务分析报告的内涵和作用。因此,很多学院财务分析报告的构成仅为一份含有若干财务分析指标数据和简要文字说明的文件,从根本上误解了财务分析报告体系的构成,更忽略了财务分析报告和财务分析报表。

(2)分析内容不够全面。目前的财务分析报告更多的是注重对财务分析报表中的数据――日常教学运行资金分析和生均日常支出分析上,忽视了对学院各项资金来源使用的效果评价,纳税人、各资金投放主体以及学院各部门对财务公开的要求。对学院整体的经济事项,尤其是教育资金中涉及的各种专项经费的资金使用情况、使用效果的分析较少,使报告使用人无法全面了解报告单位的经费使用状况和使用效果。

2.财务分析报告的方法相对单一

报告撰写的模式方法相对单一、格式不够规范。在众多高职院校的财务分析报告中,文字叙述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财务分析报告的表现方法。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人员,习惯于用对比的方法,并搭配一些看似很有说服力的财务指标,将一堆往年同报告期的数据与本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一些学院财务管理上的相关结论,显得十分苍白,不够生动,也没有特色,对学院的财务管理决策没有太大帮助。此外,不少学院根本没有既定的报告撰写格式,完全视学院领导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和需求而定,自主性和灵活性过高,导致同类同规模学院间财务信息不可比,信息严重不对称。

3.财务分析报告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1)报告数据取数形式化。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学院的财务分析报告,是由财务部门单独完成的。报告撰写部门与学院主要经济业务发生部门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甚至报告中有些是通过主观臆断编写而成的。对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实施过程和运作领会不深,对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不够,造成财务分析报告结果的深广度不够,使得财务分析报告流于形式。

(2)报告数据缺少针对性。现有的财务分析数据不可谓不全,分析不可谓不细,但正因为太全太细,所以没有针对性。模板基本上每年是固定不变的,分析时抓取数字进行填空。这样对数字的罗列和堆砌,领导看起来既费劲,又往往忽视问题的根本所在。

(3)报告数据分析不够深入。经过调研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财务分析报告一般都是“文字”加“数字”的描述较多,数据分析的力度很小。通篇大多是比绝对值的大小,比相对值的大小,深入一点的,也只是拿某个比率的分子分母比较一下,没有继续深入追究比率大小背后的深层原因,即采购、生产或销售上的问题,没有归纳、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与单位日常管理脱节。

4.财务分析报告对未来经济事项涉及较少

由于财务分析报告引用的都是财务分析报表中的历史数据,所以依据财务报表数据撰写的财务分析报告多是分析已发生的确定性经济事项,对教育资金中的教学、科研、基建工程等经济活动的未来发展趋势涉及较少。高职院校隶属行政事业单位范畴,执行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原则,对未来预计将要发生的经济事项无法做出会计处理,因此,在财务分析报表中对未来经济事项的核算也无法进行,失去了财务分析的导航作用。

三、改进报告撰写问题的具体措施

经过调研发现,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学院领导和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财务分析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不强;三是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关注程度不高;四是财务分析人员对财务指标的理性分析程度不够。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的对策和措施。

1.明确财务分析报告的内涵

按照学院管理要求,明确财务分析报告的各项内涵,使财务分析报告更具有针对性。如根据财务分析报告涉及内容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全面分析报告、简要分析报告、典型分析报告、专题分析报告、分列对比分析报告;按照编写的时间来划分,可分为定期分析报告和非定期分析报告。

2.关注学院的发展,注意积累素材

财务人员一方面要注意关注单位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事项,另一方面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多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本单位在国家、系统、同类研究机构所处的位置,单位的发展战略思路,尤其是对近期大的政策要有一个准确把握。财务人员还应多参加相关会议,了解科研、其他管理工作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听取各方对经济运行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财务分析和评价。

3.财务分析模式要丰富

财务分析报告的行文要尽可能流畅、通顺、简明、精练,避免口语化、冗长化。运用比较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比率分析等财务分析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运用文字分析的同时还应运用表式信息与图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述。

4.明确报告阅读对象,厘清分析思路

提供给不同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有些分析的内容需要稍细、具体一些,而有些分析则需要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集中性地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

5.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提高财务人员各方面的素质,是扩展财务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的关键。财务人员一方面应充实自身各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院校应制定培训计划,创造条件让财务人员参与多方面的培训,因需施教、注重实效。

四、科学的报告框架体系构建――以北京高职院校为例

在本课题进行调研的众多高职院校中,北京地区撰写的分析报告相对规范、公开、透明、系统,并且具有推广意义。因此,课题组以北京高职院校的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为例,结合多年高职院校财务工作经验和撰写分析报告的心得,就高职院校财务分析报告撰写中的框架体系、分析方法、分析指标等各方面进行研究。

1.架构科学、系统的报告框架体系

北京市教委所属的各个高校、高职院校,在每个自然年度结束时,要求严格按照北京市教委决算分析项目,撰写系统化的财务分析报告。该报告框架体系从学院基本情况介绍、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及运行绩效、学校“三公”经费的执行情况、本年度财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预决算编制或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下一年度财务工作的思路设想等十一个项目进行分析,写出全面的分析报告。

(1)报告框架的架构原则。在财务分析报告框架体系的架构上,要求坚持遵守对资金使用的“全程反映、充分揭示”原则,架构出从资金的取得方式、使用过程、使用后效益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系统性财务分析,形成学院对资金“取之有道,用的规范,用后有效”的规范化财务管理运行机制。通俗地讲,就是学院对收到的财政等各项资金,每投放一分,就要看到这一分资金的使用过程,还要知道这分资金用后带来的绩效效果,以及为今后的学院运行管理所起到的作用。真实坚守这样的报告框架体系架构原则,才能够建立起系统、全面、有效、科学的报告框架体系。

科学的财务分析报告框架体系见下图。

(2)报告框架体系使用说明。(略)

2.运用多元、有效的报告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报告为了能提供详尽、系统、全面的分析结果,离不开多元化的有效分析方法。现代化信息手段的应用,也体现在财务分析报告的撰写中。通过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表现形式,给予信息需求者以直观、清晰、易懂和有效的分析结果。在报告分析方法的选择上,要依据分析方法表现方式的直观性、对指标问题分析的明了透彻性、获取信息分析结果的便利性、财务人员使用上的习惯性、熟练程度,以及分析方法的普及性、通用性来选择。在报告分析的方法方面,除运用对比法之外,还要根据当前学院的日常教学教辅运行与内部管理的实际需要,视情形来确定分析技术、对象、内容、步骤和形式。

3.构建精准、实用的报告分析指标

高职院校的财务分析指标均是站在报告主体――学院、财政部门、教育部门等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以信息使用者关注的资金变动情况和变动结果为核心,设置诸如学院部门收入和支出情况分析、人员经费支出结构分析、预算执行进度、专项经费效益分析等。切实将学院领导关注的关系到学院建设、发展的重要资金项目的使用情况和进展程度,维持学院正常教学和运转的常规项目,以及财政拨付的专项经费的使用和效益分析的特定项目,用精炼、准确的指标名称反馈真实、有用的指标信息。

4.形成全面、专业的分析报告结果

只有坚持遵守对资金使用的“全程反映、充分揭示”原则,架构出从资金的取得方式、使用过程、使用后效益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系统性财务分析,方能对学院资金“取之有道,用的规范,用后有效”,为规范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奠定基础和提供依据。因此,必须运用多元化、有效的报告分析方法,在科学、系统的报告框架体系中,通过各项精准、实用的分析指标分析出学院的真是财务状况,得出科学的财务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孙炳武.浅谈科研单位财务分析报告的撰写[J].财政监督,2010(4).

[2]李兴华.关于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一点体会[J].现代经济信息,2011(06).

[3]梁贵胜.浅探我国企业财务分析的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2(01).

[4]陈丽,郭素娟,曹力.浅谈如何写好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J].财经界(学术版),2012(02).

数字经济分析报告篇4

关键词:XBRLGL 信息安全风险 防范机制 会计数字版权管理语言

一、XBRLGL概述

(一)XBRLGL的涵义XBRLGL(XBRLforGlobalLedger)是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在会计分类账层面的应用,是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的进一步深入。XBRLGL分类标准是就如何表示企业经营业务信息和明细会计信息而制定的协议,由一组分类标准组成,包括核心(Core)、拓展交易事项BUS、多种货币mUC等,采用模块化形式构建。其中核心(Core)分类标准是基础框架,其它分类标准由使用方自行选择,以插件形式添加到特设调配模板(paletteschema),以拓展核心分类标准的基本概念,保证其适应各区域、各行业需求的灵活性。遵循这一协议,各软件系统就可无缝连接,彼此之间交换和共享经济交易和分类账层面的会计数据。

(二)XBRLGL的功用推出XBRLGL的初衷是为跨国企业可以迅速从子公司获取会计信息,并直接进行数据合并和报表编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由于XBRLGL分类标准是针对财务报告的来源数据及其结构进行规范,实现报表来源数据的便捷共享和再利用,便于企业报告实现流程化编制;便于不同类型的信息使用者采集、加工组合成满足自身需求的报表或决策所需信息;便于基于XBRL的软件系统联结至多种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以编制不同格式和内容的财务报告,满足按多种公认会计原则提供会计信息的需求,解决同样的财务报告来源数据在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的转换。因此,XBRLGL将支持一种会计国际化和财务报告全球化的新的应用模式。同时,也为网上在线实时披露财务信息,为审计监管部门跟踪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的审计线索,实现持续审计奠定基础。然而,与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不同,XBRL格式的会计交易层面的明细信息,除了包含生成对外财务、税务等报告的来源数据以外,还包含生成企业内部管理会计信息的来源数据。XBRLGL利用标签表达数据的财务含义,实现在企业经济交易事项和分类账层面的明细信息的语义级共享,从而方便了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搜索、分类、归集和使用。XBRLGL能够使分类账信息与交易事项中的会计信息建立关联,使得用户可从企业报告各项目的数据“下钻”至相关明细信息。

(三)XBRLGL带来的挑战对于会计信息提供企业来说,XBRLGL的应用,将增大企业信息泄露的风险和成本。因为,对不同类型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如企业高层管理者、企业员工、审计、税务等),提供者具有不同程度的信息公开义务,如果没有充分的控制信息使用权限的运作机制,将制约xBRLGi在会计领域更进一步深入的应用。本文重点分析企业应用XBRLGL将产生的新的信息安全风险,并将数字版权管理的概念和机制引入到对xBRl分类账和经济交易层面的数据(实例文档)的安全管理中,以便在充分利用XBRLGL支持会计国际化和财务报告全球化的新的应用模式的同时,降低会计信息提供者应用XBRLGL的信息风险和成本(本文不讨论其他成本和风险)。

二、企业信息系统数据关联关系及数据安全控制机制分析

(一)企业集成数据库中会计交易层面数据的关联关系分析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涉及到投资者、债权人、审计、税务等政府监管部门,以及企业高层管理者、企业员工、财务分析师等多种类型,同时还有竞争对手。企业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有义务根据会计法规、制度以及不同信息使用部门的要求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也有义务保守企业的商业机密,防止“过度提供”,以及信息泄露。本文通过例举一笔经济交易事项,分析其在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所涉及到的主要数据存储表及表之间的关联关系,这些数据表或表中的数据对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有不同的使用权限。(1)案例背景。举例说明:2008年8月8日用赊销方式销售薄钢板10吨给a公司,单价100000元(不含税),增值税税率17%,从薄钢板成品库发货。这笔销售事项涉及到企业的销售、仓储、会计等多个部门的业务流程,在eRp系统中(例如用友U8.6),通过操作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应收管理、总账管理等子系统的功能模块,将生成销售发票、发货单、销售出库单等业务单据,会计系统依据共享的业务单据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由系统根据初始设置的成本单价自动计算填入。

(2)案例分析。目前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都采用成熟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数据资源。在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的系统中实现了业务与财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数据集成。以上经济交易事项的业务单据将涉及到企业集成的数据库中销售发票、发货单、销售出库单、产品(存货)库存表等数据表的操作和改变,同时还关联到客户档案、产品(存货)档案、仓库档案、销售人员档案等数据表的操作。由销售发票和销售出库单生成的2张记账凭证涉及到5个会计分类账户的数据变化,在电子账中,会计分类账主要通过会计科目表、记账凭证表、科目余额表保存数据。以上交易事项的会计分类账涉及的数据表关系可用(图1)例示。(图1)中的箭头表示关联关系,即通过会计科目码可以将分类账的信息进行关联;通过客户码可以将应收账款分类账与客户明细信息进行关联;通过外部凭证类和外部凭证号可以将记账凭证与业务单据进行关联等。这些代码体系可以看成是企业报告各项目数据“下钻”至相关明细信息的链接指针。从某个角度讲,依据关系数据库理论设计的企业数据库,可以看成是对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所有对象(实体)进行统一编码后,由各个实体的主码和外码相互关联的数据表的集合。如对企业的产品统一编码后,通过产品代码可以关联到产品档案、产品库存、产品标准成本、产品销售明细分类账等数据表。

(二)企业信息系统中数据安全控制机制分析由于数据库中信息资源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应用系统都设置了非常严密的安全控制机制。一般用户要操作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应用程序提供其身份,至少要经过三层认证过程:身份验证(是否有与数据库服务器的“连接权”)、合法用户验证(是否有具体数据库的“访问权”)、操作许可验证(是否有对某数据或对象所要进行的操作的“操作权”)。还可以对数据库文件采用加密和备份等技术,以防数据被窃取和丢失。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控制机制可用(图2)表示。在企业业务与财务集成的数据库中,主要有二类核心的基础数据源表:一类保存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数据,如客户档案、职员档案、固定资产档案、产品档案、会计科目表等;另一类保存企业经营活动的业务数据,包括经济交易

业务的会计记录数据,如(图1)所示。无论是对内的管理会计报表还是对外的财务报表、税务报表等都是通过应用软件从两类核心数据源表中提取数据加工而成,不同类型的信息使用者对这些表中数据有不同的使用权限。如企业高层管理者有最高的使用权,可以使用全部数据表中数据;企业员工根据其岗位和职责,对部分内部数据有使用权(如销售人员可以读取、修改其所管辖的客户资料);外部审计师对财务报告涉及的来源数据都有读取权(如可以查阅但不能修改应收账款所有客户的资料);税务部门有对税务报表涉及的来源数据有读取权(如可以查阅但不能修改与应交税金相关的企业收入和支出等明细信息)等。一般情况下,这些不同权限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企业信息系统的“系统管理模块”进行上机操作权限的设置与控制。

三、XBRLGL应用的信息安全风险及防范

(一)XBRL应用的信息安全风险XBRL格式的会计交易层面的数据存储与运行机制将会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1)xBRL格式下的数据存储与运行机制。与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一样,XBRLGL也由技术规范、分类标准、实例文档、样式单组成。XBRLGL的实例文档作为存储企业会计交易事项层面的数据文件又分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信息元素集、会计簿记系统信息元素集两个层次。从XBRLGL设计的目的来看,如果能够将经济交易或事项中的原始数据直接转换成XBRL格式存储,则能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那么,如何将企业集成数据库中存储的会计交易层面的明细信息转换成XBRLGL格式,笔者认为,从应用需求来看可以采用二种转换方式:静态(也称定时)转换和动态(实时)转换。静态转换指根据编制各类报表的要求,定时将各类报表所需的来源数据转换成XBRLGL实例文档,如(图3)所示;动态转换指实时将经济交易或事项过程中的明细信息转换成XBRL格式存储,如(图4)所示。(2)XBRLGL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的转换方式,XBRLGL的应用都将使企业遭遇新的信息安全风险:首先是XBRLGL实例文档是一种XmL格式的字符文件,其中的数据都是带财务含义的,而XBRL没有提供描述和保障不同类型的信息使用者对XBRL实例文档有不同的使用权限的存取控制机制,因此在便于各类信息使用者搜索、采集、分析和使用信息的同时,也带来越权使用的风险;其二是XBRLGL分类标准的“粒度”难以把握,太粗不便于信息的归类、汇总、分析和使用,太细则容易泄露信息;其三是语义网环境下,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控制机制对XBRLGL实例文档不便发挥作用,对数据库访问的三层认证(身份、合法用户、操作许可)机制发生变化,带来用户及其权限管理的风险;其四是要实现报表项目的“下钻”,需要将经济交易或事项的原始数据转换成XBRL格式,在此基础上通过软件工具转换成XBRL格式的会计分类账明细信息,通过(图1)可以看出这些底层的明细信息元素包含了更多的内部管理数据,如果不区分对内和对外的XBRLGL实例文档,则增大了信息泄露风险。

(二)XBRLGL的信息安全风险防范机制设计思路:会计数字版权管理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DRm,DigitalRightmanagement)最初源于保护歌曲、电子书籍、软件等数字产品的知识产权,由于这些产品的电子化特征,使得必须有某种独特技术对其加以保护,从而保证产权人利益。(1)解决思路。数字版权管理从技术手段看是加密方法和密钥管理,从解决思路本质上讲,是许可证管理(Licensemanagement)。简单来讲,由数字产品的提供者在商品上加上许可证;许可证授权中心发放许可证;需要使用数字产品的客户去授权中心获取许可证,从而使用数字产品。而许可证管理的描述语言和实现方案可以是多样的,对不同的使用领域,信息使用描述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因此,可以将DRm的概念引入到会计信鼠领域。将XBRLGL实例文档当成一种数字产品,对其实行许可证管理,设计一种会计数字版权管理语言(aDRmi^accountingDigitalRightmanagementLanguage),主要描述并实现不同权限的信息使用者只能根据权限对XBRLGL疾例文档有限使用信息,保证企业XBRLGL实例文档的安全。(2)会计数字版权许可证的语言框架。由于会计数字信息的使用者类型是有限可分类的,并且会计数字产品的提供者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使用者对会计数字产品加上不同类型的许可证,即会计数字版权管理不需要设置许可证发放中心,各类信息使用者可以从提供者处获得相应的许可证。这样可以按照会计信息使用的特点来设计许可证语言(LieenseLanguage),以实现会计信息的有权使用。然后根据这些特点设计会计数字版权管理语言的语法(Synta)、语义(semantm)和语用(pragmatic)及其实现机制。一个许可证,包含:该许可证的名称(L);该许可证的授权人(1icensor此处变量a表示);被授权人(hcensee此处用变量B表示);被授权的作品(work此处变量ω表示作品)。用公式形式化地描述出设计的会计数字版权许可证(License)语言的框架如下:licenseL:heansorarantslicenseeβworkω;withpermittedactions(p1,p2p3…,pn);andobligatedactions{01,o2,03…,0n)。上面的公式可以用自然语言理解为:一个名为L的许可证,它描述了:会计信息提供者(授权α)将对XBRLGL格式的实例文档数据(操作对象ω)允许进行的操作(动作序列{p1,p2,p3…”,pn})以及必须进行的操作{01,02、03…,0n)的权限赋予给会计信息使用者(被授权人B)。(3)会计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执行机制。在理解了许可证的概念,并能对会计数字版权许可证语言进行形式化描述之后,可以进一步将这一概念应用到具体的会计信息权限描述领域,继而用BnF(巴科斯范式)的方式,给出所设计语言aDRmL的语法,以便于用数学逻辑的方法验证语言的特性和正确性,以及计算机实现。对xBRLGL的实例文档进行信息安全控制是通过会计数字版权管理语言(aDRmL)的解释与执行机制完成的。通过(图3)和(图4)可以看到:企业会计交易层面的数据,包括交易或事项的原始数据以及会计分录数据,通过企业信息系统采集、输入处理后,存储在数据库表中;会计信息提供者应用XBRLGi转换工具,根据企业的XBRLGLl分类标准,从数据库表中读出数据贴上标签转换成信息元素,组织成XBRLGL实例文档。在此基础上,会计信息提供者可以再运用aDpdViLSe具软件按照不同类型用户的使用权限,给XBRLGL实例文档加上许可证。即企业数据库中的表描述并保存了会计分类账与经济交易的数据;XBRLGL分类标准提供描述表中信息元素的语义;aDRmL提供描述表中信息元素的存取权限信息。aDRmL的解释和执行机制最主要是对,xBRLGL实例文档加上的许可证(语句)进行解释并进行相应的信息存取权限控制处理,包括对信息使用者的身份识别、合法用户识别、操作权限管理等。

数字经济分析报告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报告重污染行业社会责任中外比较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我国披露上市公司的环境报告当前主要通过三种载体:一是依据沪、深两市交易所《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编制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国社科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2.0)》(以下简称《中》)的规范自愿披露的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二是依据环保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的规范强制16类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环境报告。三是依据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规范自愿披露的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许一青,张长江,2014)。丁相安,张巧良,孙蕊娟指出GRi于2000年了第一版《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1),随后在2002年、2006年、2011年和2013年分别了G2、G3、G3.1和G4,这使得GRi更加完善。

Dawkins和ngunjiri(2008)对比了南非100家企业与福布斯前100的发达国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分析发现总体上南非的企业要比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报告的频率上更高。国内学者张长江等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某些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及其环境绩效信息披露进行形式与内容上的研究,其环境绩效指标体系来自《中》。刘莎对中美不同资本市场的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评价和比较,其对报告的评分体系主要以G3.1为基础设计,进行分析对比。基于可持续发展报告载体的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研究相对缺乏,且规范标准相对缺乏,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二、可持续发展报告

(一)可持续发展报告的选择标准

可持续发展报告因为具有自愿性,所以并没有像会计标准一样的准则制定规范。我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制基础制定比较晚,当前较常采用的标准包括《中》等。

G4继承GRi一贯的多方利益原则。G4涵盖了企业、劳工、非政府组织、中介组织与资本市场等,以确保能够符合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期待和利益,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利益群体。G4中常规标准披露部分包括:战略分析、机构概况、确定实际性方面及界限、利益相关者、报告概况、治理、道德和诚信。G4中分类标准披露部分包括:环境绩效指标、社会绩效指标和经济绩效指标。

(二)可持续发展报告选择标准的对比

中外两份指南虽在整体内容划分上各有其特色,但其实质是相互重叠的,经过对比发现报告的开篇所需披露的内容大致相同,主要有;企业简介(机构概况)、报告规范(报告概况)、高管致辞(机构最高决策者声明)、绩效对比等。

《中》以中国大型企业CSR报告为出发点,提供其简便性,以此鼓励更多企业来积极地进行环境绩效的披露。而G4则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重点关注报告的实质性,编制要求较高,数据性强。上交所与深交所的社会责任指引则分别根据《中》有所增加,其中心思想仍是鼓励企业对环境绩效的披露,而忽略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尽管GRi已经开始针对不同产业部门推出G3.1的辅助指引,但原则上G3.1仍是一套缺乏弹性的指南。G4在上述规则中有了更新的改进,不再要求企业对所列示的指标进行逐一的披露,而是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完善的披露。G4也建议企业针对重要的社会、环境、经济议题进行分析,确定哪些议题对企业而言最相关,此举将使得报告方和报告读者群专注于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等那些他们真正希望了解的方面。这也意味着可持续发展报告更具有战略性、侧重性、弹性和可信性。

三、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内容比较

本文重点在于重污染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问题的调查,未考虑上市公司所处经营环境影响,因此,把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重污染行业的国内公司的对外报告与对内201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样本的调查范围,然后共选取8个上市公司的近几年内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比较对比综合,建立统一的评分标准。~交所选取中国石油(ptR)、中国石化(Snp)、华能国际(Hnp)、广深铁路(GSH)、中国铝业(aCH)等8个可持续发展报告分析样本。

针对于中美交易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规定的不同点,建立评分体系,创造尽量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在这一点上借鉴了刘莎(2013)的评分系统对新的G4进行了指标统计。本文借鉴的分析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评分表共涉及G4分类标准的三大项和常规标准披露的七大类项目,包含10类指标,即战略与分析,机构概况,确定实质性方面及界限,利益相关者,报告概况,治理,道德和诚信,环境绩效指标,社会绩效指标,经济绩效指标等各项指标合计92项评分细则。细则是通过阅读每一份可持续发展报告,对照以上92项评分细则,根据其内容进行评分;对于每―项细则,若报告中详细披露计2分,简单披露计1分,未披露计0分;将各项分数加总后得到此份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最终评分(刘莎,2013)。如表1,不同公司和不同指标在两个交易所的得分情况比较如图1所示。

按照以上的评分规则,对纽交所、上交所的8个样本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详细评分,由于篇幅问题,不再一一说明,以下将对披露内容的分析对比的异同点进行阐述。

(一)相同点

第一,对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业绩指标在中美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均进行了披露。各交易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在经济绩效下的直接经济绩效、市场形象和间接经济影响的披露状况上基本一致;第二,“机构概况”类别的披露状况在中美交易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差别不大。样本中可持续发展报告基本都披露了公司简介及可利于公司未来发展的各项奖励,但是报告期内组织规模、结构或者所有权方面的重大改变并未披露;第三,中美交易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对“产品责任”的披露状况几乎一致。

(二)不同点的对比

第一,与纽交所4.4相对高分相比,企业在国内交易所中的可持续报告对“战略及分析”的披露仅为0.6。纽交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都采用了“董事长致辞”来进行分析,并且以上两个细项分别囊括,在国内的8份可持续发展报告对此很少有披露;第二,国内证券交易所的可持续报告对“环境指标”的披露仅占纽交所的43%。对环境的披露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披露的核心部分,然而来自国内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对能源的使用状况披露仅为1.2,纽交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一般会使用数据披露能源的使用情况,而国内仅仅提及“降低能耗”等类似文字描述,空洞且无专业性可言;纽交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对企业的总用水量以及回收和再利用水资源的总量则采用数字计量,而国内的用“节约用水”等模糊性词语;纽交所8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有60%以上的报告披露了生物多样性,而在国内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仅有1份对此进行了简单披露;对于废气、污水和废弃物的披露,纽交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对温室气体、氮硫化物排放量进行了数字或者以表格的形式披露,而国内的样本中只有4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定量分析,其余的都仅用简短的文字进行了说明,缺乏说服性。在“环境业绩指标”上,由于定量分析的不足,国内环境绩效披露信息存在严重不足;第三,与纽交所的21.8的分数对比,上交所的可持续报告对“劳工实践”的披露与其二分之一不到。纽交所的报告均有较大的篇幅对员工方面的信息的披露,采用数字、图表等形式形象地描述了员工的总人数、员工的男女比例、员工流失人数或流失率、受集体协议保护的员工比例等情况,而国内的报告对此进行的定量分析很少,仅以抽象的文字进行说明。除此之外,与纽交所相比,国内证券交易所的所披露的可持续报告对“人权”的披露差距高达90%。

四、总结不足与提出建议

(一)总结不足

根据分析,国内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存在众多的不足之处:第一,企业“战略及分析”披露的缺乏;第二,缺乏对“环境绩效指标”的定量披露;第三,“劳工实践”披露的缺乏;第四,“人权”指标的欠缺。(5)回避负面信息的披露。

(二)提出建议

针对国内交易所可持续发展报告存在的问题,以下建议希望可以有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规范性的改善:第一,国内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制基础需要进一步完善。上交所指引和深交所指引编制标准均比较粗略,未对披露的具体内容加以规范,导致国内可持续发展报告“形式重于实质”(刘莎,2013);第二,上市公司应积极主动充分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这样做有利于上市公司建立企业品牌,提高企业声誉。第三,新闻媒体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监督应该加强。

⒖嘉南

[1]GRi.theGRisustainabilityReportingGuidelines――mainFeaturesofG4[eB/oL].https://.

[2]丁相安.张巧良.孙蕊娟.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改进与启示.兰州商学院学报.2015(3).

[3]吴平.徐静.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企业实践及发展前景展望――以宝洁公司为例.中国会计学会环境资源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会年会.2014(10).

[4]许一青.张长江.基于可持续发展报告的重污染行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案例分析.中国会计学会环境资源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会年会.2014(10).

[5]钟德明.G4的变化[J].wto经济导刊.2013(8).

[6]刘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现状分析及改进意见――基于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应用的中美比较.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4).

[7]丁丽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研究――基于金属、非金属行业的实证分析.财会通讯.2012(4).

[8]张富龙.蒋德启.我国社会责任报告质量评价――基于改进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评分方法.会计师.2010(3).

数字经济分析报告篇6

(一)审计评价报告存在的问题

1、思想存在“误区”,撰写不够认真。有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仅仅是为离任领导“画像”或单纯为上级组织提供“数据”,甚至认为离任审计是走过场,因而把撰写审计报告当做应付差事。

2、报告内容“套话”多,无分量。在肯定成绩时照搬单位的工作总结或个人的述职报告,对被审单位的情况或被审计人的陈述不做去伪存真的甄别;揭示问题时仅列示审计底稿所反映的问题,而对存在的问题挖掘不深、分析不透;审计评价泛泛而谈,特别是其中改进工作的建议苍白无力,缺乏有价值、有力度、可以操作的“硬东西”。

3、报告撰写水平低。报告反映的内容不能紧扣经济责任的主题,甚至超出了经济责任审计所应该反映的内容;报告结构层次混乱或专业性用语太多,导致使用者读不懂、看不明白或文字表述不当,词不达意而引起歧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大打折扣,损害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形象,削弱了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和作用。

(二)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方法

1、实事求是是审计评价报告的生命线。审计评价报告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是实事求是。审计报告应当围绕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全面反映审计结果,无论是肯定成绩或是揭露问题,都应以审计查证的客观事实为依据;无论是形成审计结论或是提出审计建议都必须以充分的证据为依据,并据此综合分析判断经济责任人的业绩或存在的问题。审计报告反映的事实必须反复核实、验证,成绩不能否认,过错不能迁就,使审计评价报告经受住各方的检验,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2、客观公正是审计报告的核心,“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是出具审计报告所应遵循的原则。对被审人任期的权力行使和任期经济责任的承担情况所做的分析和评价,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审计人员不能按照上级的授意,更不能揣摩领导的思想、意图组织材料和进行审计评价,必须做出不受干扰的判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同时,审计评价不应带有审计人员任何感彩,要不因离任者的升迁而曲意褒扬,也不因离任者下台而有意贬低。

3、按权责对应原则,正确确定审计报告的内容范畴。李金华审计长2002年9月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应关注企业有无重大的违法犯罪问题,会计报表的真实性问题,即有无做假账问题,以及资产质量问题、内控制度是否健全等深层次的问题,不要拘泥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纠缠于一些细枝末节”。可见,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与其经济责任相关联的经济事项、行使权力的行为和结果,是审计报告反映的内容范畴,而与之不相关或不是任期内的,审计报告则不应予以反映和评价,即使有些虽与之相关联,但不影响对经济责任人做公允的、客观的评价的非重要事项,在审计报告中也可以不予反映和评价。

一般来说,审计报告反映和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内部控制评价、综合经营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和诚实报告评价四个方面:(1)内部控制评价。一是内部控制环境;二是会计系统;三是控制程序。重点关注是否有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决策控制是否调动了执行层和员工的积极性以保证决策的顺利贯彻,以及重大经济决策失误造成的危害。(2)综合经营评价。一是经营管理状况;二是上级行下达的综合经营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在同业、同系统的水平和动态水平。重点关注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的合法性、合规性,核实和评价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性。(3)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资产与负债的总量和增量的结构与质量;财务平衡能力、人均利润、挂账及其对后续经营的影响;对以前年度或前任遗留问题的处理情况。重点关注不良资产比率、利息实收率、存款付息率的变化趋势,科技投入、新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情况,违规经营所形成的潜亏对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4)诚实报告评价。被审计人及其所在行提供的述职报告、会计账册等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会计报表与业务信息的可信度。

数字经济分析报告篇7

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是指建立在知识、信息的产生、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形式,它完全不同于以资本和技能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工业经济,它的主要特点是以智力成果和无形资产为第一生产要素,因而知识经济必将引起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重大变革,也将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有用性、时效性和预测性提出了挑战。根据现行财务报告所存在缺陷推想未来财务报告,笔者认为未来财务报告将具有如下一些变化特征:

一、未来财务报告计量基础的特征

现行财务报告反映的会计信息主要是建立在对过去的交易事项进行分析、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上,它反映的是历史成本信息,即不论物价如何变动,资产和负债始终按业务发生时的成本来计量,资产负债表中所列示的资产金额表示未摊销或未耗的成本。虽然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一个可靠的历史成本信息,但企业拥有资产的目的仍然在于创造未来的现金流量的能力。至于历史成本,客观存在能反映企业为取得该项资产所花费的代价,即不能从中准确计量出资产带来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也不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作出正确的评估。尤其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历史成本不能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也不承认因物价变动而引起的币值变动带来的影响,从而严重降低了历史成本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严重降低了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的质量。因此未来的财务报告中,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来源,同时还会包含以未来交易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以及反映物价变动与经济环境变化对资产价值影响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计量基础。同时,对会计信息的揭示,也不完全通过货币计量使信息数字化,它将增加无法数字化的非货币计量信息,如员工素质、市场信息、行业信息、网络效应等。

二、未来财务报告的信息特征

现行财务报告由于偏重于硬性资产上,偏重于数字化的财务信息,而对于一些企业内外部信息、前瞻性信息和不确定信息等受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可靠性原则的影响,被排斥在会计报表之外,而这些非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往往是财务报表分析最重要部分。因此,未来的财务报告在信息披露的范围上将大大加强,将会在现有财务信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增加披露和企业相关的外部信息,如对企业决策有影响的产出政策、价格政策、市场信息、行业信息、企业所处的环境竞争优势、分配政策、财务法规等,以便报表使用者分析企业对财务政策法规的敏感程度,同时为自己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另外报表还会披露与企业相关的、目前为企业内部所使用的非财务信息,如企业资产质量、不良资产状况、收益质量、成本水平、企业规模、历史信息、偿债记录等。再次未来财务报告还会披露一些前瞻性信息,如企业发展前景、盈利性预测、管理当局的远景规划,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等。同时还披露一些不确定信息,如现有制度规定披露或有负债,未来报告将会披露将来可实现的收益和利润。此外企业将会在未来报告中加强风险性的披露,如参与其他行业经营导致的风险、与产业结构相关的市场风险、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资产负债的信用风险、价格风险等,这些风险信息通过公允价值进行揭示。未来财务报告不仅注重绝对值信息披露,还会注重相对值信息披露;不仅注重事前信息还会注重事后信息披露,尤其是在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上将会加大披露力度,因为这些无形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未来价值最大化、现金流量、市值的动力所在,所以未来的财务报告将会在揭示有形资源的前提下,恰当揭示对企业成功经营具有关键作用的软资产信息及潜在的巨大收益,以合理体现企业价值。

三、未来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征

现行财务报告在质量特性方面强调其可理解性、相关性、重要性、可靠性,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性、完整性、可比性。其中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为四大特征。未来财务报告质量特性也是这些方面,但会赋予它们新的内容。如可理解性方面,现行财务报告以表式加文字附注形式对财务信息加以编报,尤其是附注内容,由于会计准则对附注编制要求散见于各会计报告之中,且格式比较随意,包含项目详简不一,附注文字表述比报表中所汇总的数据资源更难用于决策,而且如果报表使用者对附注不作认真研究的话,便难以阅读和理解。未来会计报表,将会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将报表从表式加文字向表式加图形、图像、声响等形式发展,使财务报告更简明易懂,直观明了,那时,企业在提供报表信息时,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考虑老练投资者和幼稚投资者的划分。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现行会计假设及制度规定它们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强调相关性时,便失去可靠性,强调可靠性又会失去相关性,从而导致现行财务报告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八成以上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出现是其问题之一,现行制度实际上更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未来的财务报告将会权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实行多信息揭示,一方面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揭示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又以评估价值来反映同一会计信息,两种不同属性的会计信息同时提供满足不同用途的信息使用者,更强调相关性,对可靠性的要求将是相对的,相对可靠的信息一定要与使用者的目标相关,与其决策相关。在可比性方面,未来财务报告在可比范围上将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使财务报告真正成为国际通用的会计语言,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的基础。

四、未来财务报告的主体特征

随着企业业务发展规模范围的扩大,企业发展战略突破国内市场竞争的限制,尤其是中国入世后将会涌现大量跨国经营的庞大集团公司,未来财务报告不再仅局限于国内经营活动的报告,而是扩大到包括国外经营活动在内的整个企业全部经济活动的报告,加之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经营结构和经营活动的复杂化,便产生了诸如内部贸易、价格转移、对外投资、合并报表、股利分派等多种新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财务报告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而企业集团综合信息反映了集团的整体情况,但由于集团和行业不同,所在国家或地区不同,其利润率、物价水平、发展机会、未来前景和投资风险都有较大差异,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将会格外关注不同机会和风险的分部信息。这一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早在1981年的14号国际会计准则《财务信息分部报告》中就要求上市公司提供行业的地域分部信息,并于1997年正式出台了《分部报告》的会计准则。随着经济环境变化,使用者越来越认为分部信息与企业整体信息同等重要,表现在按行业提供的分部信息能深入说明一个企业的机会风险,给投资者提供企业横向之间可有用信息,按地区提供的分部信息能够分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及各个企业的机会和风险,给投资者提供企业纵向之间的有效信息;而对于债权人最为关心的法律实体提供的分部信息则给债权人提供了法律实体的财务和经营活动。目前,在实务中大多数公司除提供分部信息外,还提供分析性说明信息,如分部发展战略、经营成果、市场状况、投资情况、研究开发及前景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附注中,也要求行业、地域揭示分部主营业务收入、税前利润、净资产三项信息,但分部信息披露仍较少,未来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将会更多,分部划分也将更明确。

五、未来财务报告的方式特征

现行财务报告是一种通用型的财务报告模式,它忽略了不同信息使用者需要和使用上的差别,同时报表要素划分比较综合,许多会计数据在分类、加工和汇总过程中失去了本身和内在含义,由于这种报表所披露的信息详细程度欠缺,从而导致报表粉饰现象的存在,加之现行报行是采用定期披露的,上报信息与信息发生之间有一个时间差;如现行制度规定年报可以在下年4月前报出,中期报告可以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这样报表信息的时效性太差。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未来财务报告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会计报表的目标、披露的对象、披露方式,今后复杂的会计处理过程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发生会计业务和数据的同时,就可以实时地记录和处理,并自动生成会计报表存于网上,形成一种动态会计报表,在可预见的将来,即时性报告将会取代定期性报告。其次未来企业还会提供多样式报告、自选式报告,使报表使用者根据自己的信息需要有所侧重地选择,企业基本可以借助电算化会计,将企业基本数据项及有关信息经细化后存放于网络上由报表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进行组合,自行编制有针对性的财务报告,并将报告所揭示的信息经分析后与企业进行信息沟通,从而极大地提高财务报告决策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六、未来财务报告的体系特征

数字经济分析报告篇8

一、《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编制概况

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有关文件显示,截至2013年4月,全国共有193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和217所省级示范高职建设院校编报了年度质量报告。此外,2012年全国共有125所非国家及省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报送了质量报告。见表1。

根据上述数据,2012年全国共有535所高职院校编报质量报告,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1288所)的41.5%,国家示范(骨干)和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编报率分别为97%和78%,非国家及省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编报率为15.5%。数据表明,多数省级及以上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比较重视质量报告编报工作,但非国家和省级示范(骨干)建设高职院校编报质量报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而且2012年共有7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鄂州职业大学、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和63所省级示范高职建设院校没有按期编报质量报告,出现了迟报甚至不报的情况,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督导和检查力度。此外,进一步抽样统计发现,在已编报2012年质量报告的535所高职院校中,仅有不到8%的院校通过本校网站面向社会公开了报告内容,说明多数高职院校仅把编制质量报告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意识有待提高。

同时,通过教育部职成教司和中国高职高专网,我们收集并分析了28所首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2012年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其主要构成要素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首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2012年均编报了质量报告,但在报告主体内容、结构安排和篇幅等方面差异较大――有的报告结构只有3个部分,有的则多达10个部分;有的报告主体内容关注培养结果,有的则关注培养过程;有的篇幅只有4000余字,有的则多达10多万字。质量报告编制工作亟需在保留各院校特色基础上统一基本规范和标准,处理好“规定动作”和“自选项目”之间的关系。

二、《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存在的共性问题

通过统计分析和对首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2012年质量报告的认真研读,我们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质量报告编制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共性问题:

(一)对质量报告的功能定位不够明确

建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是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但从2012年高职院校尤其是首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质量报告来看,多数质量报告涉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容,多以获得行政奖项、经费支持、教师申报课题数量与层次、设备购置额度等内容来表示,质量报告有成为工作总结、成果展示和“流水账”的趋势。另外,对首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质量报告的名称进行统计,发现有8所院校质量报告的名称是诸如《高职教育质量报告》、《学年质量报告》、《社会需求与质量报告》、《教学质量报告》等。这些现象表明,不少高职院校对质量报告的功能定位仍存在偏差,没有认识到编制质量报告不仅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而且也是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对质量报告功能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

(二)对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的能力关注较少,办学特色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高职院校多为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及企业举办。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主要使命在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这既是高职院校存在价值之所在,也是高职院校发展动力之所在,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只有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及行业企业发展特点中才能得到体现。

但是,在首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质量年报中,有5所院校的质量报告完全未涉及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的内容,有13所院校仅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文字一笔带过,仅有10所院校详尽论述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的途径、努力及成效。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能力分析的不足,一方面容易使读者对院校办学定位产生模糊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无法充分体现所描述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行业竞争中无以替代的“生命力”与特色。

(三)对人才培养过程分析不足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所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描述“输入―过程―输出”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而言,编制质量报告不仅要看办学条件等输入性因素和社会与经济效益等输出性因素,更要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院校的输入性条件如何作用于学生才产生某些输出性结果。只有这样,质量报告才能客观准确地描述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体现一所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在首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质量报告中,仅有半数院校把主体内容确定为“培养过程”。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首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质量报告主体内容为培养过程的占50%(14所),主体内容为培养结果的占36%(10所),主体内容为培养条件的占7%(2所),主体内容为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的各1所。有半数院校过于关注输入和输出性因素,对学生在本院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发生变化这一核心质量因素不够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过程分析有待在今后质量报告编制中引起重视。

(四)动态数据偏少,第三方评价主体单一

通过统计发现,已的首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2012年质量报告,涉及到办学条件等内容时多采用静态的绝对数据,使用动态的相对数据较少,如在阐述本校人才培养质量支撑条件时,有21所院校只是简单罗列出本校年度办学经费数额、在校生和教职工人数、购置实训设备支出、图书总值等。由于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所处区域发展水平不同等原因,高职院校之间在以上方面存在自然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并不能代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与此相反,在阐述人才培养支撑条件时采用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年度比较分析等动态性数据,则能较好地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条件的进步或倒退。因为一个年度的数据是静态和绝对的,没有趋势性的意义,但把若干年的数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会形成动态趋势,读者就比较容易从这个动态趋势中看清高职院校某方面工作甚至总体条件的改善与否。因此,编制质量报告过程中高职院校应适当增加更具说服力的动态性数据的比重。

另外,为增强质量报告的公信力,首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在质量报告中引用第三方评价信息。但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这28所高职院校所采用的第三方信息来源主体十分单一,见图2。

图2表明,第三方评价信息来源主体是麦可思的占61%(17所),是报刊媒体的占29%(8所),是企业和家长的占11%(3所)。考虑到麦可思数据公司对特定院校开展人才培养评价过程中会与被评价院校形成利益关系(即有偿评价),这种麦可思评价信息占据第三方评价信息来源主体地位的情况是不恰当的。高职院校需要更加重视引用报刊媒体、企业和家长等其他第三方评价信息,以增加质量报告的可信度。

三、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编制工作的建议

针对前述问题,高职院校应重点从质量报告定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指标与一般指标之间的关系和人才培养过程分析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质量报告的编制工作。

(一)把“接受监督、学习反思、促进竞争、提高质量”作为质量报告的基本定位

接受社会监督是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的基本功能,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建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的基本初衷之一。但是,如果高职院校把接受监督作为质量报告的唯一功能,就会使质量报告沦为高职院校在行政命令下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更重要的意义就难以体现。因此,高职院校编制质量报告不仅要将其作为履行接受社会监督的方式,而且要将其作为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来对待。

按照现代学习理论,提升一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和工作水平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该组织的学习力和创造力,而影响学习力和创造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需求、目标、标杆和自省,引导四个影响因素发挥协同作用的过程就是比较。所以,高职院校要全面认识和准确定位质量报告的功能,通过编制质量报告反思自身人才培养工作的不足,学习其他院校好的经验和做法,从比较本校与其他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提高竞争意识,实现梳理人才培养工作得失和提高自身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接受监督、学习反思、促进竞争、提高质量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编制质量报告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突出人才培养工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的分析与阐述

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办学类型,它输出的毕业生绝大多数直接服务于所在区域的行业和企业。所以,高职院校的使命就是服务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因此,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及产业发展格局与特征不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就应有所差异,这种差异的外在体现就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所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服务面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应该成为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和质量报告的重要内容。基于上述原因,高职院校在编制质量报告工作中,一定要认真分析所在区域、行业及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把本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放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去整体把握和分析,着力体现本院校专业设置与行业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方向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之间的密切契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公众从质量报告中发现本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存在的价值。

(三)正确处理关键指标与一般指标和文字阐释与案例说明之间的关系

在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时有很多指标性内容,如生均校舍面积、学生与专职教师比例、就业率等。这些指标有的属于关键性指标,能够起到体现院校办学水平和社会认可度的作用,如报到率、毕业率、就业率等,这些指标社会公众比较容易理解。有些指标则属于一般性指标或专业性指标,如生均年购书量、百名学生配备计算机台数、生均办公用房面积等,这些指标主要用于专家学者评估院校办学水平,并不易为社会公众所理解。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这些指标作用差异而有所取舍,在质量报告中突出重点、简化一般,突出标志性信息、减少一般性内容,避免面面俱到而造成重点不突出、篇幅过大和公众难以理解等问题。

同时,高职院校质量报告还要重视使用典型案例来增加说服力。只有文字和数据阐释的质量报告好比是高层建筑的结构框架,虽然十分重要,但缺少其中的功能布局和各家各户不同的生活故事,整个建筑就只是一个不具有生机与说服力的“空中楼阁”。所以,在编制质量报告时应适当挖掘和插入相关典型案例,提高可读性和说服力,使质量报告更加真实、生动和易懂。

(四)突出人才培养质量过程分析,优化和简化质量报告结构篇幅

高职院校办学是一个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过程。学生在校期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发生的变化,这是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性内容。只重叙述培养结果、不重阐释质量形成过程,会弱化培养结果的说服力,社会公众很难从中看到学校在学生成人成才过程中的真正价值。因此,编制质量报告时要在适度叙述人才培养支撑条件和培养结果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教学与实训的科学组织、教育装备和实训设施的合理调配、专兼职教师的优化组合、学生学习能力和价值观的有效提升等过程性内容方面,完整展示出高职院校对学生成人成才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字经济分析报告篇9

“互联网女王”玛丽·米克(marymeeker)与众不同,每次研究报告总是掀起风波,此次也不例外。12月4日,玛丽在斯坦福大学重新了《2012互联网趋势报告》,距离5月不过7个月。在多达108页的ppt中,米克围绕互联网的数量、趋势、商业模式、经济、股票一一阐述。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玛丽的背景。她成名于互联网破灭之际。当所有网络股票腰斩跳水时,玛丽仍力荐eBay和亚马逊。当时她是摩根斯坦利的互联网分析师,曾不止一次因她的分析备受指责,甚至被告到了法庭,但诉讼最终都被撤销。玛丽为什么如此固执?靠的不是侥幸,而是庞大的数字分析和缜密的研究。由于玛丽的“观点正确”,“互联网女王”的桂冠不请自来,还有媒体把她称为美国最聪明的女人之一,可见影响力之大。

而此次的报告也必须引起所有移动互联网从业者的注意,因为在玛丽看来,移动互联只是互联网的一部分。纵观报告,有三个方向不得不提。

首先,移动互联发展巨大,仍处于萌芽期。从流量看,截至2012年11月,全球移动互联网流量已达互联网总流量的13%。今年5月这一比例还是10%,而去年同期仅为5%。在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为2.7亿,占所有手机用户的24%,年增长率达到50%。正如玛丽所说,智能手机增长迅速,上升空间可见。

其次,移动互联商业模式单一。尽管移动互联的收益巨大,2011年,每个互联网用户所能产生的广告收益已经达到49美元;而在1994年,这个数字是0。但另外一组数据显示,移动应用和移动广告收入自2008年以来保持129%的年度增速,目前已经突破190亿美元,两者的比例是71%和29%。尽管数字乐观,但收益只来自应用和广告,不像互联网那样,具有丰富的产品形式。同时,移动互联的广告转换率和用户价值均比桌面互联网低5倍。可见,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还处于幼稚阶段,潜力十足。

数字经济分析报告篇10

7月9日,《2013年全国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简称《产业分析报告》)正式,为全面认识我国新闻出版产业的运行情况提供了一个翔实、可靠的依据。《产业分析报告》的数据主要来自全国新闻出版统计年报,统计年报的数据来源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及部分新闻出版单位上报的统计数据。与往年的《产业分析报告》相比,今年的《产业分析报告》增加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出版传媒类集团经济效益的分析,用平均资产利润率来评估集团的资产回报情况;二是对在上海和深圳上市的出版、印刷、发行公司的利润及利润率进行了排名,以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三是对出版市场管理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反映出版市场治理的成果。今年的统计年报是在各省市区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完成的,许多地方都面临机构整合、人员分工调整等情况,但是,各地新闻出版统计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了统计任务,为产业分析报告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从总体来看,2013年我国新闻出版产业运行状况良好:产业规模继续稳步扩大,企业效益逐步提升;出版物品种不断丰富,供给数量持续增加,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科技与出版业结合的成果进一步显现,数字出版所占比重有所提高;出版“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出版物与版权输出取得新成就。但是从统计数据看,一些重要的指标出现了增速放缓的现象,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新闻出版产业增速放缓。自2009年开展新闻出版产业分析以来,出版、印数、发行服务的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但2013年,多数经济指标增幅首次低于10%,虽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但下行的压力增加。新闻出版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是多种因素联动的结果,从外因看,有国际国内的经济增长步伐放慢,新的数字网络技术对传统新闻出版业的蚕食与冲击等,从内因看,也有出版改革没有完全到位,出版的活力没有充分迸发等。从国家经济“稳增长”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再到要实现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目标,新闻出版产业必须保持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必须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要保持新闻出版产业快速增长,需要采取很多措施,如进一步增加各级政府对新闻出版业的投入,引导与扩大出版产品的消费,扩大出版产品对外出口等。还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加强融合发展的理念。融合发展是未来新闻出版业的重要方向,融合发展既包括新闻出版业与技术的融合、与金融的融合,也包括新闻出版业与影视、娱乐、旅游、体育、信息等相关产业融合,甚至包括制造业、其他服务业的融合;二是切实加快改革。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通过混合所有制、特殊管理股、股份制、制作与出版分开等制度设计,扩大非公资本进入出版发行领域的力度,为出版发行企业增添活力,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图书品种增速放缓。从2008年以来,图书品种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年均图书品种增长10%以上。品种的快速增长,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反映了创作与出版的繁荣,但另一方面,重复出版、粗制滥造、学术性艺术性传承性很差的图书大量存在,图书单品种销售下降,不良库存增加等问题很突出,反映出业界的浮躁与虚火。此问题引起了业界上上下下的高度重视,2013年初,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即开展了图书质量专项检查,许多出版单位也主动压缩品种,提高质量。2013年年底,成效初显,出现图书印数、销售数、销售额等增长,图书品种增速回落的局面。这是近六年来图书品种增速首次回落到10%以内,这也是在取消书号总量调控背景下,业界对品种与质量关系的一种理性回应。尽管如此,图书品种增速仍高于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的调控目标,许多出版单位促进品种增长的机制依然存在,图书品种增长的社会动力依然存在,因此,政府管理部门与出版单位均需采取措施,控制品种增速,提高图书质量。

报业多项指标下降。2013年,在报纸出版各项统计指标当中,除总印数与定价总金额略有增长外,其他多项指标,如总印张、营业收入、利润等均出现了下滑,有的指标下降超过10%。报业多项指标下降是多种因素所致,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我认为报业尚未适应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阅读习惯、信息消费模式、企业经营方式等的变化,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尚未实现融合发展所致。从我们的全民阅读调查也反映出,人们对报纸的阅读数量、阅读率等在减少,报纸的阅读人群在老化。报业阅读的变化,导致企业在纸媒上投放广告的数量减少,一些报纸广告收入下降幅度很大。当然,报业广告收入减少与宏观经济形势也有一定关联。从报业的统计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个现象,全国性报纸的印数、印张数在增长,而省级与地市级报纸印数、印张数双双下降。面对报业出现的严峻形势,各地都在进行探索,但是整体而言,报业形势不容乐观,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给予支持。(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