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资科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9:13

小学教资科学篇1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契合了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让教师的精力用于科学教学,而不是浪费在寻找小学科学资料上。“校内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课题的建立目的就是促进小学科学的发展。“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将会减轻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负担,加强科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1.有效应用科学资源,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课堂要围绕本校科学课程资源的有效运用展开深入的讨论,针对三――六年级学生特点提出了围绕“小学科学资源”设计本校的科学课程教学工作。

例如,科学教学中利用“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上了一堂《云的观测》信息技术整合课,从整个课堂活动来看,孩子们的情绪饱满,师生活动有效而灵动,学生本来对天气的相关概念比较模糊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的天气科学素养得到了梳理。只有这样,“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才能为课堂服务,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效,才能有效推进学生科学知识的提高,我们的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例如,上了一堂《轮轴的秘密》科学实践课,“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再一次让我们明确了科学教学的基本教学方向。在这一课中,学生将探索了另一种简单机械――轮轴。学生主动推测了它的作用。是不是可以省力呢?用实验的方法是研究解决问题的一个好途径。当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并使之保持平衡时,学生会意识到轮比较省力。当他们讨论并对直径差别更大的轮轴进行测量后,学生会更肯定地认识到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是有影响的,并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整理,去找寻那些属于轮轴的机械,学生对简单机械这方面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活泼而有序的课堂,“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中的大量动画、图片等资源的运用,再次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学生乐着离开课堂的同时,听课教师也兴高采烈地感叹常此以往,学生的科学素养会逐步提高,课堂上科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确实是一大亮点。

2.运用媒体化解难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科学教师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教学中要得到提高,教师必须在课堂上不断潜移默化地渗透教学。

例如,执教《下沉的物体有浮力吗》一课,大量地利用了“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科学资源。“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的运用,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实验步骤和方法,化解了科学教学的难点,在潜移默化的科学教学中不断渗透科学素养。如在《下沉的物体有浮力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实验步骤和方法,让学生进入实验研究的情景,感知到所有的物体多受到浮力,运用多媒体动画的特点,将实验相关事项一一呈现,并配有相应的文字。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使科学教学水到渠成。我们科学教学使用了多媒体来教学,实验的细节问题都迎刃而解,整个科学课堂教学严谨而活泼,科学素养的渗透水到渠成。

又如,在运用“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多媒体课件执教《杠杆》一课时,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大家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小学科学教学的新思路、新理念在科学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杠杆》一课中“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的运用,给教学带来更多的便利,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实验步骤和方法。在《杠杆》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的科学资源,让学生感知到物体受到重力和阻力的情景,真实再现一个杠杆的运作原理,化难点为突破点,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

3.加大科学课堂容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首先是从一堂科学课的精心设计,一个教学环节的智慧处理,一个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不同学生要教师因人而异地灵活对待。

例如,开设了一堂科学研究课《地球表面的地形》,从“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中地球全景走向地球表面,到引入高原、平地、峡谷、山峰等科学概念,整个课堂知识量极多而又自然有序,结合了科学素养的研究,科学课堂的容量大增。在这样的科学课堂上,从孩子们全神贯注的眼神中,我们发现了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强烈欲望;从他们熟练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良好的科学实践能力!是的,现代的学生要会卷起袖管,拿起科学仪器,去发现世界,创造未来!科学素养就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的科学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又如,紧密结合“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的多媒体资源,开设了一堂精彩的科学探究课《能量与太阳》。教师紧紧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出发,由浅入深,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实验活动,激发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生质疑、猜想、验证等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意识和素养。并且,鼓励在座的学生们不要怕失败,要把失败当成磨练。然后,通过一个个科学实验帮助大家解读科学概念,给大家呈现出了他心目中迷人的科学世界的样子。这样大容量、大信息量的科学探究课堂,恰恰是“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多媒体的运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堂上得到升华。

小学教资科学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原则

当今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国际竞争的推动力,我国对科学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投入不断增大,使小学生从小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的教育目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知识的探究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是新课改所大力提倡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要带领学生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进行不断开发和利用,丰富小学生的学习内容。这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多次强调。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应遵循以下五方面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仅仅向学生传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是不能满足新课改要求的,我们更多的是通过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努力,对课本知识进行延伸、改造和建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经验、能力和建构价值,所以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老师和学生为主体。

二、效益性原则

开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为了有效实现小学科学的教学目的,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小学科学课程包括的内容很丰富,但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老师和学生在开发和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效益性,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收获更大的教学成果。

三、参与性原则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老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需要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实现开发课程资源,人人有责。形成以老师和学生为主体,各方面辅助开发的有机融合,保证课程资源的充分发掘。

四、针对性原则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做到因地制宜。在对不同地区的小学科学课程进行资源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地域特点等,并保证人力、物力以及时空方面的可操作性。

五、适度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仅限于形式,不注重实效或仅追求最后的结果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对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度,那么在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时要认真选择开发的对象,对内容进行优化,控制开发范围等,使开发的教学资源易于小学生接受,适合小学科学教学的开展。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延伸,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使小学生在广阔的科学背景下进行学习,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使他们不断地去体验科学的魅力,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小学教资科学篇3

一、利用网络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起点。尤其是小学这个年龄段,对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借助网络视频进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课堂中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作品,利用网络视频生动形象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制定符合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教师应主动去改变一成不变的传统说教。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借助网络视频,让学生喜欢学愿意学。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知识点比较抽象。小学生学习时不免会感到晦涩难懂,因而没有什么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视频,将抽象难懂的知识通过形象可感的视频播放出来。这样,学生更愿意观看,也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教师可以将自己所要教授的内容融入到视频当中,让学生通过观看有趣的视频,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中讲授课文完毕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的网络视频,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内涵。同时,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观看网络视频,更有利于他们理解课本内容,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讲《显微镜下的世界》这一课时,在讲完教学内容后可以给学生播放显微镜下有关微生物活动的视频,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网络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小学科学的教材中,有很多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无法在短时间、短距离内观察到。有很多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只是听到却很难亲身体会到。这便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比如,苏教版小学科学课本中,《探索宇宙》这一章就比较抽象,其中讲述的都是天文知识,小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此时,教师不妨利用网络课程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这种抽象的天文知识形象的表现出来,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讲到《太阳系大家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与太阳系中各大行星相关的视频,在课前给学生播放。这样,学生对天文知识就会有一个比较直接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天文知识的热情。这也有利于学生形象的理解太阳系中各大行星的运动情况,形成良好的空间立体概念,也解决了本课中的重点。与此同时,在科学课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科学中的很多知识不仅仅拘泥于课本,而是拓展到生活当中。而这部分知识需要学生主动地去搜集资料。比如,学生在学习《观察小动物》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小动物。有的学生就会找到蜗牛、蚂蚁、蚕宝宝等小动物。此时,教师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给学生介绍一下大型动物,比如两栖动物,鳄鱼、青蛙等。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哺乳动物,比如狮子、熊猫,白鲸等。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利用网络资源摆脱教学时空限制

小学教资科学篇4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培养;路径

高师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对接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多层面探讨。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高师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等与小学科学课程的关系,使其培养的教师更能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高师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教育对接问题的研究”将根据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实际,正确研判其发展的规律,则是当下小学科学教育应有之义。其内容主要包括:1.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研究。从适应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需求的视角,探讨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结构。2.小教专业科学课程体系研究。研究小教专业科学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及相关科学课程的标准与实施方案等。3.科学活动课程研究。一是通过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将原来的科技节、兴趣组、学生社团等课程化、系列化。二是根据学校现有设施和学校建设发展,构建科学实践基地,建设百果区、百草区、天象馆等多个区域的“科技园”供学生观察、实习和使用。4.科学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探讨高师科学课程对小学科学课知识的融合、方法的渗透、实验规范的引导、探究技能的显性训练等。5.与小学的合作互动研究。探索高师与小学新的合作交流机制,一是实践基地的拓展,为师范生观察、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保障;二是聘请小学科学教育的名师为未来教师进行方法引领、案例分析、综合实践设计指导等;三是高师教师参与小学相关课题、教学实践的指导、研究。6.高师科学课程的学习评价研究。一是突出小课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过程在学习评价中的作用;二是充分体现学生在专题实践、小学科学优课观摩、科普宣传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另外,我们应该在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和科技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选择若干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小学作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在小学科学教师的入职训练和职后培训的层面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同时,加强高师与市、县(区)教学研究机构的联系,创新高师教育实践的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研竞赛活动,为师范生观摩、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积极的帮助。因此,在不断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先进前瞻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实施新颖合理而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整合效应。

一、课程设置

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综合化的趋势日渐明确,2002年,我国启动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课程的设置要求执教教师具备综合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而对高师而言,就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设置相应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因此,此类科学课程要突出实践性、实用性、时效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开拓视野,提高对科学问题和科学知识的情感,从而使学科知识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我们一方面强调高师课程要适应小学教育综合化的趋势,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我们研究注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增加小学教育实践情境,为师范生尽早了解、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创造条件。为此,我们一方面引领教师加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在目前五年制高师普遍未设科学教育专业的背景下为未来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探索实践路径,在高师四、五年级新开设了科学教育选修模块,包括: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生活中的科学,实验与教具制作、文化地理等课程。

二、课程实施

要狠抓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素质教育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师范生科学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养成。科学探索精神的培育不仅要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更应该融入师范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托于“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旨归”的各类研究性学习活动。高师培养小学教师更要注重师范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同时,以反思为抓手加强学生研究性素养的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研究性素养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本位中走出来,不断进行教与学的反思,使教学过程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中我们一方面重视师生在高师理科课程学习活动中理念、方式方法等的反思实践,另一方面以教育见、实习为契机,反思教育理论在教学实施中的体现与探索。除此之外,加强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媒介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实践。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出发,除了完成课程计划规定的科学课的教学以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了“无线电测向”兴趣组;开设了“纳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与方法”“非线性科学简介”和“健康生活”等科学讲座;组织了“科普知识竞赛”“项目操作比赛”和“学生创意实验竞赛”等科学竞赛;另外,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和科学教案参加全国、省的学科组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活动,培育了同学们的科学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我校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三、课程资源

高师在教育理念上滞后于小学教育现状、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不适应教育需求是不争的事实。本研究力图探索高师与小学、社会机构合作的新途径与新模式,不断丰富自身教学资源。一方面,我们试图打破传统的师范与小学关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让师范生更多参与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以“教”带“学”,以“练”促“学”。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基地的拓展、教研的共享。通过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建立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联合进行师范生的实习指导等。我们积极促进、实施教研机构相关小学科学教育的活动向高师学生开放,教学展示、专家点评的观摩、资料的共享等,另外,鼓励高师教师直接参与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参与市小科教研活动、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强调职前职合的一体化。另外,要积极了解省内外其他高师科学课程建设方面动态,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使活动更贴近小学科学的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生科技论文、科学教案、科学课件的比赛,让学生有亲身的体会。客观来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具有面向未来的科学素养,随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高等师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新涌现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继续思考与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环节需要我们去摸索与实践。总之,高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必须从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学生专业发展等诸方面进行努力。应结合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立足高师,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把握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规律,为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培养寻找出路,为小学科学教育健康发展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潘洪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60年[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1).

[2]邹洪涛.高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之探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06).

小学教资科学篇5

关键词:整合资源;农村小学;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408-01

现阶段农村的"科学"教学有存在诸多不利因素,硬件和软件配套设施不协调。但是,农村也有自己的特有特点,比如说地域宽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是城市教学中没有的优势。所以,农村教学中能够因地制宜的发挥教学优势,资源整合中提升教学效率。

1.学科信息资源的整合

1.1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中传统的幻灯片播放图片,里面的图片需要自己收集,有时候还要自己剪切。因为,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是很完善,机器很多时候播放出来的图片很模糊,没有清晰的图像,影响教学效果。图片的播放很死板,动态感不强烈,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在图片播放的时候运用ps,让图片呈现立体化的表达反思,学生在理解的时候也有参照物;Flash软件的应用,不断的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这时候会对教学更加感兴趣。

1.2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农村课堂教学环境里,没有配备电教室、实验室,例如,在有的农村学习在教学唯一能够启用的是农远工程设备,对教学来说是杯水车薪,当面对教学制约问题的时候,农村教师运用自己的笔记本进行辅助教学,播放光盘,制作课件。在没有液晶投影仪的情况下,运用老旧的电脑改造,通过组网改造,可以和笔记本进行联机播放。但是一堂科学课都要在课前和课后去进行实践,知识的掌握就会有一些不确定性。有效的运用多媒体课件、远程教学资源等辅助教学,不但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观察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全面的掌握知识,教学因此也变得轻松。

2.小学科学和自然资源有机结合

现有小学实验教学资源配套设备,因为课堂教学内容设置发生变化,以及教学环境的局限,都依靠自制的教具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己进行教学用具的制作,可以一方面解决教具不足,另一方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制作中让学生了解现在所处的环境和教具制作的不容易,学生在平时的使用中会懂得珍惜;制作中运用身边的废旧物品,让孩子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因此开导学生保护卫生,并且进行废物利用。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把学生从传统的公式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新环境下自我展示以及自我发挥、把被动教育变成主动教育,这样能够有效的改革教学方式。

3.自然资源完成校本开发

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学生能够自己种植植物和观察植物,观察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也可以带领学生养殖动物,农村的自然环境可以适宜很多动物的生长。比如教师可以的带领学生养小松鼠,在学校给松鼠建立一个小型的养殖基地,教师每天带领学生观察松鼠的成长情况,弄清动物的繁殖条件,并且填写好动物的生长记录,日志中可以形成日积月累的材料。这样也能够成为校本研发的资料之一,同时,多接触自然和动物,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洗礼并且爱好动物以及自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知识深化,激发学生的科学知识认识。并且收集整理校本材料,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实践创造中提升学生自我能力的延伸。

4.结语

国情警示不能忽略农村教育,特别是小学科学教育,深化学生自身结构,提升学生的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结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求真务实精神。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玉平.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研究述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01):3-5

小学教资科学篇6

一、选取恰当生活资源,优化组合教材体系

科学教材涉及面极广,且我国天南地北差异很大,因而共性的东西体现较多,个性的方面难以反映。据此,为了搞好教学,教师有必要向广阔的农村"选取"到自己的材料。

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当地的生活资源,将教材优化组合,去掉学生不易找到、不便观察的事物,用他们身边常见的来替代。也可把内容相关、相近的知识串联起来学习。如:认识老鹰,完全可以用公鸡替代;认识竹子的茎节,亦可用玉米秆观察;为了使农村的孩子认识果实的形成,可将《花的构造》、《果实的形成》组合在一起,跨越年级的界限。结合教学实际,改编增补教材,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多角度的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学生的思维将是长了翅膀的雄鹰翱翔在蓝天上。一位农村教师在教学《热辐射》课时,当时,学生自行设计黑色与白色吸热的对比实验很是顺利,结论自然而出。当教师将要进行下一环节时,却有一生举手发问:"既然是黑色比白色吸热快,那种菜的大棚为什么不用黑色塑料?"显然,这个农家小孩曾留意过蔬菜大棚。只见老师眼睛一亮,说道:"还是请家里有大棚的同学讲讲吧!""用黑色塑料,大棚里就黑了,没有阳光,蔬菜不能生长。""种地膜豆角,用黑色塑料行不行?"又一个学生急忙发问。此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几分钟的讨论后,学生们便发表各自的见解:"可以,地膜豆角是发芽以后钻出塑料薄膜的,薄膜能保水分,黑色比白色更好。""我听妈妈说,豆角发芽时不需要阳光,用黑色地膜,会使土地的温度升高,又保水分,发芽快。""不信,我没见过。""我家就有。""老师,学校后边那家用的也是,不信,咱去瞧瞧。"

二、延伸课堂广阔空间,实地考察激发兴趣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有时40分钟的课堂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教师要打破40分钟的限制,将室内的教学做时间和空间的拉伸。例如讲《青蛙》一课,教师可利用课堂的前延时间,提出学生捕捉青蛙。思考:(1)你到哪里能捉到青蛙?(2)怎样捉青蛙?(3)青蛙有什么特点?教师这样的设计,既使原本单调的活动变得极为有趣,又使对青蛙的认识在捕捉中悄然进行:在什么地方捕捉到青蛙,与青蛙的生活场所及习性有关;捕捉时遇到的青蛙易逃、蹦跳较远、背部光滑等困难,恰又说明青蛙本身的特点。前延固是基石,后展则犹为重要,《青蛙》一课教学后,教师可提示学生:你将怎样对待青蛙?从而使学生付诸行动,保护青蛙,放归自然,制定措施,以利于保护大自然和农业生产。目前的农村还不具备现代化教学手段,然而农村的生活实际却有着无穷的利用价值,到实地考察,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然课的前延,既节省了时间,又激发了兴趣,为课堂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有限时间的教学有的放矢。自然课的后展,既巩固了知识,又开拓了思维。

三、开展个性种养活动,体验劳动带来快乐

小学教资科学篇7

一、课堂点击:遭遇“错误”尴尬,取舍一念之间

1.死套预设,扼杀生成

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同,有时候会偏离教师预设的轨道,冒出千奇百怪的想法,给出出乎意料、不可思议的答案。教师往往担心学生个体幼稚的或可能是错误的答案,会影响正确科学概念的习得,为了自己的教学预案顺利实施,经常动用自己的权力,用“对”或“错”来排挤学生个体知识,表面看似为了让学生少犯错误,实质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灵动性,导致学生对概念的一知半解,形成概念的“问题”链。

2.始料未及,错失良机

小学生年龄小,对于一些问题的鉴别能力不足,往往在概念的取舍与运用上发生“撞车”“打架”现象,互相干扰而产生错误。面对课堂上的“错误”,有些教师往往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没有认识到错误意味着“事情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智慧地引导学生进行矛盾的聚焦、思维的碰撞,发挥集体的智慧去探究科学规律,错失了推进概念理解和形成的重要时机。

二、价值审视:直面“错误”资源,守住精彩瞬间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科学就是学习尝试错误并在受到挫折时,不断奋进的过程。谁不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谁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这至少给我们一种启示,错误是一种资源,它提示我们,“这里有一块宝藏,可以停下来挖掘”,“是一个平台,哪里有错误,哪里就需要师生为此而对话”。

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往往是他们最朴实的想法,蕴含着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学生在跌跌爬爬中不断攀升,获得新知,进而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我们的课堂虽然无法做到完美,但只要我们善待错误、把握错误、巧用错误,就能让课堂中的“错误”绽放光彩。

三、策略突围:顺“错”而导,点错成金

1.提供直觉信息,引发自我否定

(1)展现直观的实验现象,纠正原有不科学的认知

儿童往往将自己对事件或现象的推理和理解建立在可观察得到的一些特点上。“地球的形状”一课,学生“看到的大地是平的,不是球形的”,眼见为实,理所应当地认为“地是平的”。虽然通过地球仪、模拟帆船进出港实验等活动能够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但仍然不能合理解释其中的道理。一位教师巧妙地模拟,学生瞬间明白了“地是平的”的原因。

材料:3个大小不同的球和一根约10厘米长的竹片。

模拟:3个球模拟大小不同的“地球”,竹片的长度模拟眼睛看到的距离。

方法:把竹片分别贴着三种球面上弯一弯,观察竹片的形状。

球越大,竹片看起来越接直。地球很大,眼睛看到的距离相对于地球来说太短了,所以眼睛看到的范围接的。

(2)呈现不了解的事实信息,改变、扩展原有认知

我们还可以提供一些学生平时不了解的事实信息来改变、扩展对事物的原有认识。苹果、梨子、桃等具有明显的结构――果皮和种子,它们都属于果实,学生没有歧义。而对于小西红柿、花生、香蕉等辨别不清,他们错误地认为这些不是果实。为此,笔者引导学生明确果皮并不只是软的、薄的;花生果皮是干的,它是果实;小西红柿的种子在成熟时很小,白色的籽就是种子,具备果实的特征;香蕉里面的黑点已经快没有了,那是退化的种子,香蕉是果实。

2.设置矛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学生的现有认知和科学概念之间存在不一致,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正确的科学概念[2]。

(1)预想与结果矛盾

空气占据空间,部分学生对此有错误认识。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将漏斗插入一个空瓶中,将瓶口密封,往漏斗中倒水,发现水居然停留在漏斗中,而不是像往常一样流入瓶子中。这一结果出乎意料,实验的事实让学生内心充满了疑惑,他们既对自己原先的认识产生了否定的态度,同时又无法寻找到合理的解释,正是这样的矛盾冲突激励着学生尝试着分析原因,建构科学的概念。

(2)典型与特例矛盾

学生潜意识里认为金属是导体、非金属是绝缘体,对于水和人体等是不是导体没有清晰的概念,认识不清。为此,笔者先用验电球去检验纯净水是不是导体,结果小灯泡不亮,纯净水不是导体。再给每组倒上一杯热盐水,让学生再次尝试,结果灯泡竟然亮了,热盐水是导体。实验事实与学生的现有概念发生了冲突,产生了思想的震动,引起反思,调整了已有的不全面的科学认知。

3.激活思维碰撞,引导辨明要旨

火的美丽在于其炸裂时呈现五彩缤纷状态,静寂的岩石在碰撞时会发出令人目眩的火花,人的思维只有在碰撞时才会飞跃[3]。学生一个人的认识可能不全面,甚至可能是不正确的。以交流辩论的方式,能使学生“资源互补”、互相启发。在争辩中,你一言我一语,从而使各自“零散”的想法互相“合计”、相互“碰撞”,使之趋于完整、合理、科学。

(1)辩驳易错点

用一只中间插有细管的胶塞,塞紧加满红色水的圆底烧瓶。放入水槽,记下细管里水面的位置。往水槽里加入热水,观察细管里液面的变化。将它拿出,停止加热,观察液面的变化。

教师提问:“加热后细管里的液面上升,冷却后液面下降,谁能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有位学生解释:“因为加热后水变多了,冷却后水变少了。”很多同学指出这种解释不合理。但这位学生坚持己见,大家纷纷发表意见,“我们并没有把水加多或减少啊!”“还是那么多的水,没有动。”“只不过将水加热冷却而已。”

另外一位学生解释:“因为水受热上升,冷却下降。”“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喷泉。”“喷泉是受到力往上喷的,不是受热。”“看来不是这个原因。”

“我们还是另外寻找原因吧!”

“是不是水受热后就要往外跑,冷却后又往回缩。”

“什么原因使水受热后就要往外跑,冷却后又往回缩呢?”

“水受热后就要往外跑,可能是水受热后胀了,瓶子里的空间不够了。”

“我们觉得是这样的,冷却以后水又缩回去了,所以瓶子的空间又够了。”

这是孩子们朴实的解释,正是在不断的思想交锋中获得了科学概念:水在加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后体积会收缩。

(2)思辨易混点

学生对于“溶解”,往往会用“化了”“融化”等词来形容。很显然,学生的概念是模糊的、不科学的。溶解内涵包括两个核心点:一是“均匀地分布”,二是“极小的颗粒”。这时通过三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辨,学生的认知错误便会很好地转化。表层的思辨――“谁不见了?”思辨进一步深入――“怎么不见了?”进一步延伸学生的思辨――“它们真的不见了吗?”

4.重视差异比较,引导消除错误

比较是概念运用中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突出本质属性,排除非本质属性,促使学生准确地把握科学概念的内涵。

(1)典型操作的对比

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电池有电是小灯泡能被点亮的原因。出示两种典型的连接方法,一种能点亮小灯泡,一种不能点亮小灯泡。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了两种电路中都有电池,电池有电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形成循环的回路才能使小灯泡发亮。在对比中,学生初步建构了回路的概念。

(2)外形特征的比较

蜘蛛究竟是不是昆虫,学生往往把握不准。通过和蚂蚁比较,学生会发现蜘蛛和蚂蚁的外形特征有一个本质不同,蚂蚁有三对足,而蜘蛛有四对足,因而蚂蚁是昆虫,而蜘蛛不是昆虫,以此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昆虫概念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蔡铁权.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小学教资科学篇8

【论文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和条件。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应该是综合多样的,家庭教育资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适应了小学生课程应与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对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科学课程资源的理解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是课程实现的基本条件。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有了教育的资源并加以利用,才可以谈及后面的步骤。科学课程资源的来源是广泛的,一切能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资源都可以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做出了如下说明:“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不应该局限于以前单一的以科学知识教授为主的课堂与教材方面,而是要以一个全新的广泛的课程理念来指导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这也是与新课程提倡的在小学阶段课程以综合性课程为主的理念相吻合的,也是适合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特点的。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按照科学资源空间上的划分,可以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在现代信息化社会,又可以将其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以及网络资源三类。从性质上来看.则包括人力、物力和环境三大类。一般而言,学校资源是科学教育中最主要的资源,是有组织、有目的、系统的教育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形式是科学教材和教师的科学教学活动。尤其是教材和实验室中的教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资源。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对科学教育过于知识化、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所以往往只把眼光放在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而家庭资源与社区资源这些校外的资源由于长期不受关注和重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在资源应广泛化的今天,没有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一种资源上的浪费。

二、家庭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新课程观的指导下,家庭资源是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的重要资源,做好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小学生除了学校以外,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者。对于科学教育而言,家庭也是孩子最经常性接触的、最早发生的一个学习场所。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也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提倡与孩子的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学科学、在生活中用科学,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

家庭中科学资源的开发可以从家庭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来挖掘。

1.第一个方面是家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活的课程资源,在家庭中,主要是孩子的家长担负起孩子科学教育的指导者的角色。一般来说,家长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与孩子有比较多的接触时间.完全有能力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需要家长提高对孩子的科学教育意识。作为家长,都应该明白,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科学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现代社会里,一个人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尤其是在目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更需要有仓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中小学教育中可有可无的课程。家长应该改变过去只看重孩子的语、数、外等所谓的“主科”的成绩的观点,努力从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所有的学习。只有这样。在家长有了很好的科学教育意识的情况下,家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

其次,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科学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创造一个科学学习的家庭氛围。以家长的阅历和职业背景来说,无论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怎样,从事的职业如何,都有可能为孩子创造科学学习的条件。这也是由小学生科学学习应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决定的,只要家长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或者是常识.或者是生活经验,都可以为孩子提供帮助,因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能将家长在某一方面的专长与孩子的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做到良好的亲子沟通合作,可以说是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如有的学生家长恰好是某方面的权威或者是某领域的专家,不仅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家庭中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帮助.而且可以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帮助,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或是为学生提供到所在单位参观学习的机会。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广大家长的支持与参与.正是家长的全力支持与合作才能保证家庭科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科学课程资源。

2.第二方面是家庭物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所有一切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开发成为孩子的科学教育资源,这些东西的使用需要在第一个方面的参与下完成,即要有家庭人力资源发挥作用.自然包括家长和孩子自己。在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下的科学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下面仅举几个例子.作为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具体方法的范例。

(1)家长引导下的科技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言而喻,它同样是科技进步的阶梯。家长作为孩子的科学教育的启蒙者,其职责在于适时选择符合孩子心智发育时机的科技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图文并茂的科技图书,也可以提供电子音像读物(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等)。像《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读物,家长可以多买一些,为孩子建立自己的科普读物小书架。收集孩子喜欢读、读得懂的读物。另外,家长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时问,看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反映科学的电视节目,给孩子适当的讲解。

(2)科技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进行有意识的科学教育,起到的效果可能会比生硬地教孩子强记一些科学知识更好。因为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家庭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可谓寓教于乐,把“教学做”、手脑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类游戏可以是手工拼装、拼图比赛、玩电子游戏等,也有很多益智玩具,都可以作为家庭中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加强亲子交流的素材。

(3)旅游考察。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家庭里,特别是对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家长有机会一定要多带孩子“到自然中去观察”,让孩子与大自然有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因为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包含了很多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名山大川,天空海洋、地貌植被、鸟兽虫鱼、古代与现代建筑等,可以说处处是课堂、处处是教材,资源丰富多样,而且生动实在,在潜移默化中,科技教育的素材和资源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到孩子的心灵,这对于激发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产生科学探究的愿望是十分有意义的。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家长可以多陪同孩子去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场馆,因为这些地方也是科学教育的基地,孩子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既开拓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

(4)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在家庭当中,可以让孩子亲手参与进来,在与植物、动物的亲密接触过程中做全程的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动植物的属性特征。这是一种很有实践意义、能全方面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资源。比如说在家里种植一盆花,甚至可以从种子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让孩子负责照料这盆花。通过整理花盆、播种、浇水,施肥等等一系列的过程,直到开花、结果.让孩子亲身经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做一些观察记录,这其实就是在引导孩子用科学的方法来做一件事情。孩子可能没意识到这是在进行科学活动,但是家长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才不至于让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流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孩子可能会认为浇的水越多、施的肥越多,花就越长得好,如果家长指导适当的话,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通过结果的对比,小孩明白了自己原来的想法可能并不正确,然后会继续问~些“为什么”,这时候家长又给以适当的指导。这样下去的话,孩子探究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逐渐就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思维与方法。这样通过孩子亲自参与得到的东西,比只从书本上看到或是家长、老师告知得到的东西理解要深刻得多。

(5)家庭日常生活的科学教育价值。日常家居生活也隐含了许多可以进入小学生科学学习范畴的资源。很多不经意的小事蕴含了科学的道理,在生活中让孩子结合课堂所学去解释这些现象,一来可以检验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二来也可以利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比如.在小学的科学课本中,有介绍食物的营养结构合理膳食的部分,根据这个知识,孩子可以先记录自己家每天的食物结构,然后分析是否合理健康,最后提出一个修改意见,制定一个合理的食谱。又比如,看到家里烧水用的锅子锅底结了一层厚厚的水垢,可以启发孩子思考这层水垢是怎样形成的,与家庭用水的水质有没有关系,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水垢等.让孩子多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也是给孩子科学教育的绝好机会,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小学教资科学篇9

1、报考小学信息技术老师,笔试不分科目设定。只需要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两门笔试。

2、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小学类别面试增设“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小学全科”学科。所以面试时才需要选择报考科目。

(来源:文章屋网)

小学教资科学篇10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室内资源室外资源

【中图分类号】G42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58-01

随着我国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小学科学作为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知识与一体,包罗万象。其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启蒙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加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课程的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在教材,因为教材的篇幅有限,所容纳的知识内容也有限。而生活是无限的,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内容也是无限的。那么,教学中怎样科学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呢?

一、对课程资源概念的理解

课程资源顾名思义是课程的原料。课程资源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给与了高度的重视。研究和探讨课程资源首先要研究和探讨课程问题,课程资源是课程的核心内容。最开始研究课程资源的是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泰勒是西方最著名的课程问题专家,泰勒通过对课程目标来源问题的研究从而探讨了组成课程资源的结构。而我国最开始提出和研究课程资源的专家是吴刚平教授。在新课改实施之初,教育理论工作者就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个创新点,我们也把这一观点看成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课程资源的含义丰富,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去探讨。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的综合,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各种因素的构成。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课程资源都是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大问题,尤其是对于小学科学这样具有无限外延的科学学科,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是具有非凡的意义。

二、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形式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源自于教材内容,是相对于教材内容而言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途径。课堂内资源主要是学生配备的实验室、图书馆、器材室,课堂外的资源包括环境因素,比如学校的植物园、科学角、科技景点等内容。学校内部的花草树木等都是属于课程资源的范畴。学校图书馆内的科技图书、科技资料的配备,都是资源的积攒。还可以利用学校的绿化地,开展科学实验,内容可以有动物、植物、气象等问题的研究。这些科技园地和科技景点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而充分利用。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都可以得到提高。

三、强化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措施

1、学校要给与支持和投入

众所周知,新课改后的小学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教材内容中融入大量的实验内容,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并进行细致的观察,而且实验的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这是学生形成科学能力的途径,也是进行科学素养培养的途径。因此学校领导要给与大力的支持,像对待语文和数学课程教学那样重视小学科学的教学,尤其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工作。力争从学校的大局入手,给科学教师和科学教学以最大的财力和物资的支持。为教师订购科学教学资料和教学参考书籍,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准备资料和书籍,让师生有材料可用,有资料课参考,从而提高科学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2、积极开发教室外的课程资源

小学科学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科学意识的启蒙。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观察实验、标本制作,科技创新,植物种植,动物饲养,劳动技能,实用技术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进行废物利用,将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进行简单加工,使之成为科学教学的主要资源。

比如为了学生对小动物进行细致和科学的观察,我们在学校的花园里引进了各种树木、植物,让学生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帮助等;在实验室里养一缸鱼,让学生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小蜗牛、蜻蜓、蝴蝶等小动物,都可以在校园安家,学生可以随同老师到这里观察这些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直观、生动、实际,是科学教学追求的高境界。

3、建立校内的动植物园

科学教材中有对动物进行观察的内容,所以可以在校园内建设一个小型的饲养场,养殖一些鸡、鸭等动物,随意给学生提供观察和研究的机会。苜蓿草、凤仙花、三叶草等的种植,给学生进行植物观察提供机会。这些内容都是科学教材中的内容,但是写在纸上的,而学生亲眼见到的知识,要比单纯依靠书本的教学要重要得多,真切的多。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建构过程,并形成了较强的学习能力,这就是完成了科学教学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养兔子和羊,它们的饲料是草,它们的粪便却是蚯蚓的饲料,蚯蚓可以净化土壤,发挥环保的作用,蚯蚓还可以作为鸡饲料。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和体会到,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得到培养。

4、深入社区寻找课程资源

社会生活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大课堂,社区内也是进行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场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社区内进行实地的参观和考察,对经济、对环保、对工业等的发展作以深刻的了解。让学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拉近科学知识和学生心理的距离。

综上所述,开发课程资源是科学教学的都有特点,也是学科特色所在,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认真对待自己肩负的使命不断推进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深化素质教育的开展,积极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探索科学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滕吉荣.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