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的寓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0:04

法律援助的寓意篇1

关键词:老年公寓;消防安全;防火现状;对策;应急

近些年来,国家政策的开放以及经济形式的丰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是年轻人生活与工作节奏的加快,当代年轻人可以投放在家庭里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使老年公寓成为许多老人的选择,伴随入住率的提高,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开始重视消防安全工作问题。对现阶段的消防安全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是促进老年公寓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质量提高的必然选择。

一、老年公寓的消防安全现状

经济的进步,促进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延长了当代居民的平均寿命。目前,一对夫妇一般要照顾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这样的家庭供养模式与高压工作模式是不相符的。因此老年公寓应运而生,帮助年轻人解决了后顾之忧。近几年来,媒体报道了不少老年公寓火灾事件,让老年公寓的消防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老年公寓的防火设计有待优化

在老年公寓数量不断增加的今天,国家已经出台了多部法律,并对老年公寓的防火设计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法律的出台并没有真正作用于老年公寓的防火安全设计工作。特别是在老年公寓快速发展的今天,老年公寓的修建方向在不断发生改变,但法律并没有切实规范老年公寓的修建工作。城市的发展,加大了用地紧张程度,以致许多老年公寓为高层建筑,但高层建筑不利于火灾救援,加上老年人行动不便,一旦发生火灾必然会加大老年公寓火灾救援的工作难度。

(二)老年公寓的人数不断增加

年轻人的努力工作,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作压力加大,使许多年轻人没有时间与精力照顾家里的老人,所以社会对老年公寓的需求加大,老年公寓的入住率猛然提升。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数量增多,加大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复杂度。老年人的行动能力有限,没有火灾应急能力,这降低了消防救援工作的效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会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以及器官功能的减弱,不利于火灾救援工作的实施。

(三)老年公寓的管理力度不足

目前,国家对老年公寓的管理工作重视力度不足,导致了老年公寓的建设质量不合格。一些地区的老年公寓是由废旧房屋改建的,房屋本身存在质量问题。这样的建筑防火等级不足,强度也不达标。如果发生火灾,很容易出现坍塌导致消防通道堵塞的问题。此外,公寓的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使老年公寓的消防安全工作质量难以提升。

二、老年公寓的消防安全防火对策

(一)加强老年公寓建筑审批工作的严格化

建筑物本身的安全性,对于老年公寓的消防安全性质有直接影响。促进建筑防火设计的合理性,需要从建筑物的设计把关开始做起。保证建筑本身的质量,才能提高老年公寓的安全性。在老年公寓建设之前,相关部门要做好老年公寓的建筑审批工作。在审批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老年公寓的消防性能与强度,确保防火器材充足。一定要重视老年公寓整体防火体系的检查,只有具备充足的消防应急能力的建筑设计,才能通过审批。把好建筑审批关,有利于老年公寓消防安全水平的提升。

(二)重视老年公寓消防通道的打造

疏散老人是老年公寓发生火灾时的首要选择,疏散通道的通畅程度对老年公寓火灾中的疏散速度有直接影响。在国家的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超过三层的老年公寓,应当设置电梯用于人群疏散。但是,大多数老年公寓都没有按照这一规定进行建设与施工。做好疏散通道的建设,是提高老年公寓消防安全指数的重要选择。老年公寓管理者要加大消防安全管理力度,除了做好疏散通道的建设,还要在墙上明确标出疏散通道的具体路线和方向,使老人在火灾发生时具有一定的应急自救能力。每一个老年公寓更要结合公寓内老人的具体数量,加宽疏散通道,尽量减少弯道,方便老人逃生。

(三)重视老年公寓建筑用料与使用物品的改革

老年公寓里每一件物品的摆放都是有讲究的,购买消防安全性能较高的物品,能够提高老年公寓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第一,老年公寓内所用的装饰物要选择着火点高的材质,以防火性质材料的装饰物优先。这样一来,老年公寓的火灾发生机率就能够降低,即使发生火灾,也能将危害降到最小。第二,在选购老人所用的相关物品时,要选择那些具有阻燃性能的材料。一些老人喜欢抽烟,稍有不甚,将烟灰掉在床褥上,就有可能引发火灾。因此老年公寓的生活管理者在采购老人的生活物品时,一定要注意物品的阻燃性。第三,老年公寓内的每一件物品摆放都要十分用心。工作人员要定期对老年公寓内的物品摆放情况进行检查,帮助老人处理生活垃圾。将具有火灾隐患的物品放在远离电源的位置,减小公寓内的安全隐患。第四,要加强老人的消防安全教育。工作人员要定期对老年公寓进行消防检查,让老年人了解每一个消防器材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更要对老人进行消防器材的使用教育,让每一位老人都成为潜在消防员,通过掌握消防知识来提高自救能力。组织老人进行火灾消防演习,提高老人的火灾应对能力,使老年公寓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老年公寓数量不断增多,入住率普遍提高的今天,做好老年公寓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每一位老年服务者的职责。受到老年人身体素质的限制,老年公寓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较为特殊。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排除消防安全隐患,制定好应急预案,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老年公寓的防火安全性能,才能保障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宋彬.老年公寓消防安全现状及防火对策[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5,(06).

[2]任姝.老年公寓的消防安全现状及其防火对策探究[J].山西建筑,2015,(24).

[3]王兵.老年公寓的消防安全现状及防火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07).

法律援助的寓意篇2

自助式廉价公寓专门为异地求职、考试、培训、探亲访友、出差、旅游的人,提供短期、方便实惠的住宿。既保留了大学校园的学习气氛,也融合了国际青年旅舍的服务内容,气氛活跃、随意,比较安全。

市场前景

近几年,选择在异地寻找工作,喜欢自助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一般会短期停留在陌生城市,选择比较便宜的旅馆入住,经济、安全、方便的自助式廉价旅馆应运而生。

由于这种公寓每月需要付出的费用低于或者略略高于租房的租金,而且提供床上用品等基本生活用品,还会定期清洗被褥、打扫卫生,也有一些没有购买房子的年轻人选择长期入住。再加上异地学习、出差、探亲的旅客,自助式廉价公寓的市场前景非常好。

操作方式

1.自助式廉价公寓提供的房间一般只有十个平方米左右,干净整洁,家具只有一张床、一个衣柜。公寓提供床上用品、拖鞋、衣架、垃圾桶等基本生活用品,旅客可以拎包入住。

2.公寓可分为8人间、4人间、标准间、单人间等几种房间类型。按照每间房间的床位数量以及房间内设施收费,入住时间超过半个月、一个月的给予不同等级优惠。以二级城市为例,4人间每天每床收费15元,半月收费150元,整月收费200元。

3.公寓需要有专人24小时管理,可以代存贵重物品,并以张贴或者服务员口头介绍的方式向旅客作本市的基本生活、娱乐介绍。

4.公寓前台可以提供代订机票、车票等服务,收取适当的服务费用,并且在大厅内设置小货架,贩卖泡面、饮料、饼干、零食、牙刷、毛巾、内衣等生活用品,增加利润来源。

5.有条件的廉价公寓,还可以给旅客开辟一个公用厨房,里面备有锅、菜板、刀具、米、面、油、调味料等基本厨房用具和用料,旅客每使用一次,收取适当费用。

经营建议

1.选择住自助式廉价公寓的人,一般出行都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公寓的地址最好选择在公共交通枢纽,并且在公寓的宣传册和网站上,十分详细地标明从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到达公寓的路线,以及旅客出门常用的公交车路线和轨道交通的站点。

2.公寓最好能够设置在银行、超市、小吃店、网吧等生活需求配套比较齐全的地区,方便旅客在陌生城市的生活。

法律援助的寓意篇3

城市化进程提速,流动人口持续激增,熟人社会正在向陌生人社会转变,见义勇为这一最能体现人类互助精神的善举也遭遇愈发尴尬的处境——

上海宝山一辆公交车女司机被男乘客粗暴殴打,车内40余名乘客冷眼旁观;一名男子在广西南宁市东宝路口抢劫,逃跑时被一名女子拦下,劫匪持刀捅向女子的肚子,被抢者却打车离开⋯⋯如此种种,随便打开一个网页,就能看到。网友们常禁不住严辞声讨,但声音就像砸在三尺冰冻上的小石子。

新疆出台《自治区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下称《办法》),首次将因见义勇为受伤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当中,规定见义勇为受伤将被视为工伤。同时规定,见义勇为者享有就业、入学、入伍、晋职、晋级、承包经营等方面的优先权;获得自治区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享受自治区劳动模范待遇。

此前,甘肃、山东烟台等地也曾出台相关办法,规定见义勇为者就业购房优先,子女升学可加分。

你说我说——

甲方:好人何需“重金悬赏”

据说,很多证人因“对我没有什么好处”而不愿出庭作证,如果是在新疆,这种现象大概不会出现,因为“见义勇为”会有“糖果”。为“糖果”而做好人就成了交易,违背“见义勇为”的根本。

因见义勇为受伤视为工伤,这种保障很有必要,但拿就业、升学、晋职、晋级等“糖果”引诱大家见义勇为,甚至一人勇为,荫及全家,更像“重金”悬赏“勇夫”。即便“勇夫”出现,那也不是纯粹发自“善”与“爱”的“奉献”。还是应该倡导做“不功利”的好人。

乙方:好人要有好报

过去,我们听到过太多爱心的负反馈:挺身而出反被诬陷,捐献善款却被贪污私吞,甚至见义勇为者“光荣一陈子痛苦一辈子”。这些负反馈深深地打击了人们见义勇为的积极性,导致人们日渐冷漠,对社会道德环境逐渐失去信心。

一个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应该是保证好人有好报,保证爱心有正反馈。将因见义勇为受伤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让见义勇为者享有就业、入学、入伍、晋职、晋级、承包经营等优先权就是一种正反馈。当各种正反馈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做好人、有道德、讲诚信成了习惯,一个值得信赖的道德环境也就指日可待了。

心理揭秘——

他们为什么“集体冷漠”

与上海宝山公交车事件类似,1964年的一天,凯蒂·热娜娅在她经营的曼哈顿酒吧营业结束后返回公寓,她的公寓在一个安静的中产阶层居住区内。当她下车朝公寓方向走去的时候,遭到一个持刀男人的恶意袭击。袭击行为持续了35分钟。警察在调查后发现,共有38人目睹了袭击事件,但最终只有一人报了警。

中外都不乏“集体冷漠”的例子,究竟是什么力量阻止了大家伸出援助之手?

心理学家做了一项名为“旁观者干预”的试验:将被试者单独关在相互隔离的房间里,第一组被试者相信他们只能与另外一个人交谈,第二组相信可以通过内部通讯系统与另外两人交谈,第三组相信能与5个人交谈。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组100%地作了报告,平均时间不到1分钟,第二组85%的人作了报告;第三组只有60%的人报告,平均反应时间超过了3分钟。

按通常的观点来说,在一件突发事件发生时,旁观者越多,当事人就越有可能得到帮助,但事实上存在一种“责任扩散”的现象,人们会对自己说:“有人会去帮助他的,我就不必去了。”

本刊视点

对于见义勇为者,既要有社会舆论的褒奖,还要有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团体等的自愿赞助,更要有制度保障。只有物质保障与精神褒奖双管齐下,才能真正改变当前见利忘义的社会氛围,使见义勇为成为时尚。

作为个人,当意外情况发生时,要把对别人的心理期待转化为主动施以援手。试想,如果人人都想“有人会去帮助他的”而无动于衷,又怎么会有人上前施救呢?

背靠法律保障,抖落心理包袱,让我们一起见义勇为吧。

链接

国外如何为见义勇为立法

加拿大:安大略省2001年颁布的《见义勇为法》规定,“无论习惯法如何规定,自愿且不求奖励报酬的个人,不必为施救过程中因疏忽或不作为所造成的伤害承担责任。”以此打消施救者因施救不当而惹上官司的顾虑。

法律援助的寓意篇4

关键词:法律援助职业伦理人权律师

曾几何时,

作人员”应当服从特定的行政命令,即对符合标准的法律援助案件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对法律援助机构“所属人员”或“工作人员”而言,接受一项法律援助工作如同政府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项任务,是基于行政命令的一项当然的工作。拒绝或不能完成这项工作意味着违反命令或不具有执行能力,将面临被行政制裁的后果。

与安排关系不同,指派关系不是一种职务关系。自律师体制改革后,

间的对抗和制约。律师在与其他权力主体的对抗中获得力量和尊重,形成了律师获取职业荣誉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职业荣誉在考察律师职业伦理的作用时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此外,我们还需要把律师个体获取利益的本能与律师职业团体追求正义的努力区分开来。在现实的力量面前,对律师个体而言,对利益和正义的关系的平衡艺术总是难以驾驭的。韦伯曾经正确区分了以政治为业的两种形式,一是“为”政治而生存,一是“靠”政治而生存。力求将政治作为固定收入来源者,是将政治作为职业,“靠”它吃饭,没有如此打算的人,则是“为”政治而活者。不过,韦伯认为,这种对照并不意味着它们是相互排斥的。“人们通常是两者兼而有之,至少他有这样的想法,在实践中他也肯定会两者兼而有之。‘为’政治而生存的人,从内心里将政治作为他的生命。他或者是因为他所行使的权力而得到享受,或者是因为他意识到服务于一项‘事业’而使生命具有意义,从而滋生出一中内心的平衡和自我感觉。从这种内心的意义上,所有为事业而生存的忠诚之士,也依靠这一事业而生存”。[7]如果套用韦伯对政治职业的两分法,那么,律师职业也可以分为“为”法律而生存和“靠”法律而生存两种情况。我们坚信,在律师执业的长时段内,所有为法律而生存的律师,也依靠法律而生存。这一结论与其说是价值判断,不如说是事实判断,对后者而言,最为紧迫的任务是需要弄清楚哪一种状态被现实所张扬,而与此同时哪一种状态被现实所遮蔽,以致出现了两者关系不协调、不均衡或失范的局面。

米尔恩指出:“一项要求服从法律的法律将是没有意义的。它必须以它竭力创设的那种东西的存在为先决条件,这种东西就是服从法律的一般义务。这种义务必须、也有必要是道德的。假如没有这种义务,那么服从法律就仅仅是谨慎一类的问题,而不是必须做正当事情的问题。------假如没有服从法律的道德义务,那就不会有什么堪称法律义务的东西”。[8]因此,如果没有这种律师的职业伦理和道德义务作为基础,就很难解释为什么法律规定律师有帮助穷人的义务?在一个贫富差距不断增大的市场经济社会,法律为什么不规定富人有帮助穷人的法律义务?为什么选择了律师?是因为律师懂得法律?是否有必要用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令律师为穷人无偿地贡献他们的法律才智?如果政府一方面宣称法律援助是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大量的法律援助案件因指派关系而由律师承担,那么,究竟是谁在履行法律援助义务就会成为问题。

[nextpage]

四、法律援助与人权律师

然而,奢谈律师的职业伦理、天职、守分,而不同时付诸于制度建设,律师对法律援助所应当履行的义务就会成为纯粹的哲学思辩。法律援助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穷人扶贫解困、使打不起官司的人进入到司法救济的轨道、使没有法律技能的人获得法律资源的支持,更重要的指向还在于谋求司法公正及其尽可能广的社会正义。人权律师因此获得了解读和诠释这一重要价值的可贵视角。

人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道德权利,它意味着任何人无差别地享有或应当享有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当人的这些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或否定时,有权获得救济。根据权利的救济和为权利进行的救济,使权利救济有别于道德救济和宗教救济,它预示着救济是人的资格、利益、权能和自由。l.亨金指出:“称人权为‘权利’是指人权‘始自权利的’要求,而不是仁慈、博爱、友情或爱的要求;人权无需谋取,也不是奖赏。权利概念意味着,根据一些可适用的规范按照某种秩序应赋予权利所有人的权利。”[9]正因为如此,救济权是实现权利的权利,是争取权利的权利,是活的权利。

现代社会否定了当事人通过私力救济的方式实现权利救济,在人民论和社会契约理论的支配下,公力救济成为权利救济的主要方式。马歇尔在确立违宪审查制度的同时,也确立了公力救济的基本模式,这就是通过司法救济的方式实现受害人的权利。这种模式的基本公式是:谁的权利是否受到了侵犯以及是否有权得到司法救济,即形成了确立权利---权利被否定---司法救济的公力救济模式。诉诸司法的权利成为一项基本权利。

柯克早在在1641年出版的《英国法原理第二部分》(secondpartoftheinstitutesofthelawsofengland)一书中作总结性表述时就指出:“任何一个在财产、土地和人身方面受到其它臣民------不论该臣民是教会人员还是世俗人员------损害的王国臣民,毫无例外地根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获得无偿(freelywithoutsale)、彻底接受(fullywithoutanydenyal)和毫不迟疑(speedilywithoutdelay)的公正和正当性救济;为此,公正应当满足三个条件:它应当是---免费的,因为没有什么比公正用来出售更令人厌恶的事情了。---彻底性,因为公正不会跛行,也不会零碎地发生---以及效率:迟延是一种否定。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救济就既是公正的也是正当的。”[10]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现代社会并没有实际上使任何人都享有司法救济的权利。司法救济的权利不是人人可以享用的免费午餐。在法律服务市场上购买法律服务制约了哪些想要救济自己权利的穷人。司法救济充斥着浓厚的交易色彩。不是说用钱可以购买到司法正义,而是进入司法正义的大门被设置了无法逾越的障碍,社会中的有些人就如同卡夫卡《法的门前》里的乡下人直到生命终结也见不到法。[11]

通过免费的方式无偿地为经济困难的人提供法律援助,不是律师与这些人达成了“零成本”的生意,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当交易成本大于收益时,交易就不可能发生或虽然发生了也不会持续下去。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在法律援助领域没有市场,否则法律援助就不会出现,也不可能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起来。律师没有与这些人做交易,还因为在免费的基础上,律师所提供的法律服务质量要达到如同市场价格项下的法律服务水平。

人权律师超越了交易的范畴,走向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关注和维护。这与政府是否给予办案补贴、给予多少办案补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与法律是否强制性地规定律师有法律援助的义务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人权律师首先是律师。律师的基本职能在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律师通过担任法律顾问、人和辩护人,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因此,律师是一个有别于法官、检察官和法学家的法律实践者群体。在这里,最大的不同就是律师依照法律的规定,从当事人的视角、为了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寻求社会正义,实现权利救济。在这里,当事人的概念虽是特定的却是广义的。当事人是指其利益受到侵犯或认为其利益受到侵犯的人或法人。在人或法人均是一定程度的利益主体的时代,上至国家、下到个体都有可能是当事人。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以及环保主义的影响下,当事人的主体范围也逐渐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领

域,将环境、动植物等纳入当事人的行列的努力方兴未艾。律师就是为社会不同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的法律实践者,是当事人利益和权利的捍卫者。

人权律师是维护和保障人权的律师。具体而言,人权律师是维护和保障具体当事人基本权利的律师。所谓当事人的基本权利,是指当事人作为人享有或应当享有的权利,如生命权、自由权、人格权、财产权等。按照人民论或社会契约论的观点,国家和政府的职能就是为了维护和保障人民的各种权利。然而,研究表明,国家和政府有可能成为侵犯人民权利的来源。在现代社会,防止和制约国家权力被滥用并造成对人民权利损害的方法之一,就是确立人权律师制度。

即使不夸大人权律师的作用,从律师的专业分工角度讲,人权律师至少也是与公司法律师、房地产律师、金融法律师等律师相并列的专业律师。在

亨金:《权利的时代》,信春鹰、吴玉章、李林译,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10]edwardcoke,thesecondpartoftheinstitutesofthelawsofengland,newyork:williams.heinco(1986),p.55.

法律援助的寓意篇5

一、健全机构,明确责任,形成有效工作促进机制。

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了司法行政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实行局长负责制,分管领导负责抓落实,为司法行政机关关心下一代工作提供组织保障;认真学习今年我市关心下一代工作要点,进一步提高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在新的条件下做好本局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努力提升关心下一代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老同志的作用,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做一些实际工作;加强指导、督促、协调等工作,做到定期部署、检查工作,总结交流工作经验,狠抓关工委工作正常化开展;将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全局整体工作安排部署及年度目标管理,完善工作规则,建立学习、会议、工作、走访、台帐、调研、奖励等相关制度。

二、发挥职能,凝聚全力,提高关爱青少年工作水平。

一是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各司法所对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律专业指导,提高法制副校长工作能力,促进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正常化、规范化;各司法所要积极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把青少年学生确定为重点普法对象,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列为青少年普法的重点学习内容,采用法制报告会、法制征文、模拟法庭、法制演讲会、法律知识竞赛、现身说法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形式,提高学生学法兴趣,提升青少年的法律维权意识。二是切实做好青少年法律维权工作。各司法所要重视青少年的人民调解工作,要注意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努力做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在成功调解的同时,呵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并达到“一案一说法”的目的,杜绝青少年“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各律师事务所、乡镇法律服务所和法律援助中心在案件中,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涉及青少年民事、刑事等案件,要做到“应援尽援,全程服务”,切实维护好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要对本地区未成年刑释解教人员认真进行摸排登记,逐人建立未成年刑释解教人员台账,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并加强对回归青少年进行跟踪帮教,坚持做到定期上门走访和法制教育,并与相关部门建立“五位一体”帮教体系,以结对帮教的形式开展长期帮教工作,预防重新犯罪。三是积极参与校园周边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一方面司法所人员要主动定期开展校园周边专项矛盾排查环境,一月一汇报,一月一督查,对可能影响学校安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发现、加强疏导、有效控制,坚决防止矛盾激化;另一方面,要积极与教育局、卫生局等部门联动,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整治,确保青少年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学习成长。四是要深入开展对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关爱工作,从生活、心理、思想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用爱心来温暖他们的心灵,避免此类“留守儿童”流向社会,走向犯罪,并继续配合本系统做好青少年的帮困助学工作,重点关注弱势群体中未成年人生活、学习上的实际困难,从物质层面体现关爱,献出爱心,帮扶贫困青少年度过生活学习难关,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实行一对一的帮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立志成才,走出困境,回报社会;

法律援助的寓意篇6

2014年,云南省昆明市司法行政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司法厅的关心支持下,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整体推进,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首先是普法依法治理创新发展。制定出台《2014年依法治市暨法治昆明建设工作计划》,安排部署法治昆明建设工作。出台一系列文件,健全法治昆明建设目标考核机制。完成“法治昆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次评测,公布评测结果72.68分。完成建设法治昆明工作规划(2009-2014年)考核验收工作,通报表扬60家先进集体、100名先进个人。我市在依法治省综合检查考评中连续第5年荣获全省第一。健全以“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为基础、“法治乡镇(街道)”创建为支撑、“法治县(市)区”创建为龙头的“三级”创建格局。构建大普法格局,组织全民普法考试。组织参与“践行法制走边关、创新法律六进”、“12·4”宪法宣传日等法治宣传活动,加大重点对象普法力度,制定实施意见,建成全省首家“青少年体验式法治宣传教育基地”。选聘74名法学专家学者充实市普法与依法治理人才库。打造荧屏“法治连线”栏目、广播“法治昆明”节目、杂志“法治昆明”双月刊等法治宣传平台。市普治办被全国普法办评为“六五”普法中期先进普法办。完成《昆明市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对策研究》课题调研。

其次是化解矛盾纠纷成果丰硕,全面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开展人民调解“以奖代补”工作检查,下达2013年度人民调解“以奖代补”市级奖励资金600万元。推进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强个人调解室建设,推动人民调解微博微信圈创建,加强人民调解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规范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完成全市9291名人民调解员信息采集录入及制证颁证工作。12月,昆明市人民调解员协会成立。年内,被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表彰为2014年度人民调解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各类纠纷114420件,调解成功113678件。

再者是法律服务工作成效显著。开展律师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在昆明主城272个社区实现律师服务站(点)全覆盖。组织律师事务所参与“百企百顾”活动,70余家律师事务所加入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组织律师参与涉法信访工作,提供无偿法律咨询服务。全市249家律师事务所,4010名执业律师,共办理各类法律事务35670件。组织全市公证机构开展规范化建设活动,强化公证质量监管,对全市15个公证机构从内部管理制度、服务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4次平时检查,抽查卷宗200余件。明信公证处拓展公证领域,成立了全国首家家事服务中心和首个集投诉建议、监督处理为一体的客户服务中心。全市15家公证机构,473名公证人员,共办理各类公证事项180358件。推进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证认可,开展全省首次“司法鉴定进社区”活动,成立昆明“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工作站”。推动基层法律服务行业规范发展,下发《昆明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探索基层法律服务向边远贫困村寨和少数民族地区延伸,全市共有167个基层法律服务所,742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法律援助“应援尽援”惠民工作,制定实施方案,放宽法律援助条件、调整困难标准,努力做到“应援尽援”。完善法律援助三级网络建设,在全市共建成191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实现对法院指定的刑事法律援助达到100%,对于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农民工、残疾人、妇女、未成年人法律援助达到100%。全市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事项)9068件。圆满完成昆明考区国家司法考试工作,9月20日至21日,8660名考生在2个考点、289个考场参加了2014年度国家司法考试。

之后是创新社会治理稳步推进。深入推进社区矫正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制定《昆明市社区矫正调查评估评审委员会建设方案》,筹备建立社区矫正综合评审委员会。组织开展专项清理和社区矫正执法检查。加强队伍建设,在昆明市和五华区分别建成社区矫正执法监控指挥中心共2个。推广使用定位设备和执法记录仪。开展心理矫治工作,在全市建成6个社区矫正心理矫正工作室,完成首批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工作。做好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目前全市已建有37个安置帮教基地。全面履行强制隔离戒毒职能,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确保场所持续安全稳定。

最后是班子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积极开展“四群”工作,派出6名工作人员长期驻村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增强党性、严守纪律、廉洁从政”专题教育活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的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都有了长足进步,干部履职尽责能力都有了普遍提高。

要做好2015年的司法行政工作,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给司法行政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也对司法行政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快建设法治云南提出了140项重要举措,为司法行政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市委市政府作出深入推进平安昆明、法治昆明建设的决策,司法行政越来越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近年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整体工作连上台阶,领导关心、群众认可,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外部环境不断优化,班子队伍精神振奋,这些都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然触及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社会矛盾呈现出多样性、关联性、组织性、易变性等新情况和新特点。在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面前,司法行政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法律援助的寓意篇7

流动人口的流动往往是无序的,大规模无序人口流动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对社会治安和稳定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治妥管理问题

相较于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有着更高的犯罪率,这就造成了较大的治安管理问题。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流动人口品流复杂受到的约束比较少,在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违法犯罪很容易被触发。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比较在流动人口群体中蔓延,诸如黄赌毒在流动人口中比较高发。

2、城市管理困难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并非十分完善,现在的城市的基础设施往往并不是十分完善,大量的流动人口使城市超负荷运转,无论是供电供水、交通运输,还是物资供应、优生优育、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形成了“城市病”。

3、劳资矛盾突出

从事经济活动的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早期在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的时候往往会将其看作是包袱,对其态度也十分恶劣,常常以管、卡、压的措施来对其限制,相关的培训和保护措施则十分不到位,随着流动人口管理的逐渐完善,流动人口才得到了正确的审视,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工人等身份,其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然而,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虽然很多企业对于流动人口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流动人口的待遇和福利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是仍旧有一些外资企业处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对流动人口打工者的合法权益置之不顾,且屡禁不止。

4、盲流现象严重

有序化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然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无序的人口流动仍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所谓的盲流,这里所说的盲流也就是所谓的“三无”人员,他们没有合法证件、固定经济来源以及住所,为了生存期往往做临时散工或是捡破烂。大量这种盲流的存在,使得城乡社会秩序被扰乱,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社会建设和治安管理也遇到了很大难度,只有不断加强对这些“三无”人员的管理,提出相关的治安管理措施,才能更好地维系稳定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

二、对策和建议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是当前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应严格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工作方针,完善体系健全制度,创新方法,加强管理,优化服务,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助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思想理念同城化。要牢固树立“流动人口都是新居民”的全新理念,以开放的心态与包容的胸襟,实现由排斥向接纳的转变,不断提高本地居民对流动人口的认同感,努力使他们享有与本地居民同城待遇。

2.教育培训常态化。要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其综合能力素质。一是加强法制教育。要把流动人口群体的法制宣传教育纳入“六五”普法规划,依托基层司法所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站)等,建立法律培训点,大力宣传与流动人口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二是强化技能培训。要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企业支持、个人自愿、社会参与的培训机制,探索订单式培训、集中式培训和上门培训、就地鉴定等多种培训方式,创新利用广播电视和远程教育等现代手段,向流动人口传授就业知识,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生存本领。

3.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着重抓好《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暂行规定》等相关政策待遇的落实,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居住服务方面,要建设一批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点,鼓励多渠道筹集公共租赁住房房源,逐步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当地居住一定年限的流动人口纳入供应范围,积极探索市场化路子,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流动人口公寓建设领域。就业服务方面,要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实施与本地居民统一的就业政策,通过举办综合性、专题性和网上招聘会等方式,实施劳动力交流周市、月市、季市等形式,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便捷和平等的公共就业服务。

4.权益保障制度化。要畅通诉求渠道,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一是加强法律援助。健法律援助网络建设,根据需要在流动人口集居区设立法律援助服务站,就近为流动人口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法律援助。二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做好流动人口党、团员的信息采集工作,及时把流动人口中的党团员纳入企业和社区党、团组织中。

法律援助的寓意篇8

一、严措施、抓落实。以加强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十争十优”活动和“八个一”工程为载体,不断提高全体干警的整体素质,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在队伍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效率优先、开拓创新、常抓不懈。通过采取分散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讨论交流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各类培训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推行“八个一”工程,整体推进了文明执法和行风建设。特别是坚持了每周五下午的干警讲课制度,提高了全体干警的业务素质。机关工作人员以建设服务型机关为中心,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全体干警中开展了以“公正执法树形象”为主题的专项教育整顿活动和“十争”活动。树立“十争”标兵,推出“十优”科室,榜样示范,模范带动,激发了热情,激活了队伍。“十争十优”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广大干警立警为公,司法为民的信念更加坚定,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二、抓宣传,重实效。以“四五”普法和“二五”依法治市工作为总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政府中心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丰富多采、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公众学法的兴趣,提高了公民用法的能力和护法的自觉性。在12·4普法活动中,共组织21个执法单位的500多名执法人员在炎黄广场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誓和咨询活动。全年共组织法制文艺演出20余场(次),发放各类普法宣传材料40000余册(份),放映法制电影230余场次。共组织普法讲师、律师、公证员送法律下乡450余人(次),把贴近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法律知识,送到了农村,送给了农民,引导农民群众学法、懂法、守法、护法、依法办事,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受教育群众达9万余人(次)。

二是以“法律五入”活动为载体,加大了对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政府公务员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普法教育力度。今年我们特别邀请了全国人大法工委法制室李援主任及省市等有关法学专家对全市的干部进行了以《行政许可法》为内容的法律知识培训。人大还根据《XX市干部学法八项制度》对新任命的领导干部进行了任前的法律知识考试。今年在全市13个乡(镇)已经全部建立了法制学校,在352个行政村设立了法制宣传阵地。法制副校长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学法课时得到了保证,新烟集团等15个大型企业建立了法制室。

三是以推进农村依法治理工作为重点,积极开展了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通过召开全市依法治市工作会,实行目标化管理,继续推行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的工作机制。以点带面,树立典型,依法保障“四个民主”的实现,完善了村民自治,推动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也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抓服务、促发展。以促进法律服务行业规范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为全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1、律师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

为建设一支“坚持信念、精通法律、维护正义、恪守诚信”的法律服务队伍,我们按照“一打击、两加强、三到位”的原则加强对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管理力度。

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实现了由过去的靠被动服务型向主动上门服务型转变,以诉讼型为主向积极引导群众致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的职能转变。一年来,共担任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法律顾问544家;办理诉讼、非诉讼案件2317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2件,解答法律咨询7万人次,为当事人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660多万元。

2、公证工作

公证工作积极发挥减少诉讼,预防纠纷的作用,为国土资源局土地挂牌出让保驾护航,涉及标的3500万元;为住房按揭贷款公证15家,涉及标的75万元;积极开拓证源,为华信集团毕业生就业安置办理了公证,深受学校师生的好评,解除了学生的后顾之忧。全年共受理各类公证5100余件,主动与XX热电厂、天津药业集团、XX药厂、XX化工集团、XXXX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建立常年公证联络点15家,开拓新证源3家,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避免经济损失140万元,挽回经济损失80万元,所办理的各类公证事项无错、假、伪证。

3、“12348”法律服务专线及非公有制经济法律服务工作

“12348”及非公有制经济法律服务中心全年共受理群众、企业、个体商户来电咨询1156人(次),接待来人来访260余人(次),先后25次深入企业、商户宣传法律知识,了解企业、商户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并现场提供法律服务。

4、司法鉴定工作

一年来,共办理临床司法鉴定案件80余例,会计司法鉴定、资产评估司法鉴定11例,无一例错误鉴定,为司法机关及相关部门处理案件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

四、抓排查、保稳定。以建设“平安XX”为重点,充分发挥法律保障的职能作用。

1、人民调解工作

建立规范了市、乡、村三级调委会,实行了人民调解员资格准入和人民调解员分级制度,狠抓内部管理,规范调解行为,构筑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9月份,市委还专门召开了人民调解工作专题会议。一年来,全市各级调解组织以调处群体性纠纷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纠纷为主,组织全市449个民调组织深入开展矛盾排查16余次,受理民间纠纷1837起,调解1837起,调成1824起,调解率100%,调成率99.5%。防止民间纠纷激化5起41人(次),制止群体性械斗3起,防止群体性上访3起28人(次)。开展人民调解专项法制宣传教育活动47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0万余人(次)。

2、“两劳”安置帮教工作

2004年我市刑释解教人员110人,登记110人,签订帮教协议110份,签约率、安置率均为100%,且无一人重新犯罪。

3、法律援助工作

为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将法律援助向最基层的农村延伸,市法律援助中心在1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构建了法律援助联络点,拉近了法律援助与群众的距离,建立了法律援助的绿色通道,积极为外出务工青年提供法律援助,参与举办了“青春·金桥”工程,大力宣传了法律援助知识,做到了每个村民组至少一本《法律援助条例》单行本。全年共办理援助案件83件,解答咨询349人次。发放宣传材料2000余份,免费法律文书170份,受援人员达560多人。

4、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工作

全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在今年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市17个司法所中100%都有办公用房,各乡镇全部设有独立的调解室。同时,司法所的工作制度得到进一步规范。司法所的收编工作也正在积极进行。

5、积极探索和研究法律服务与稳定的结合点,坚持了领导下访日、市长接待日、接待日律师陪同制度,积极参与政府重点建设项目,确保拆迁、补偿安置等项工作的合法、有序、平稳进行。

6、在“千名干部下基层,千名干警到一线”工程中,我局抽出大部分精干力量深入到各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利用自身的业务优势进行法律宣传,积极为群众答疑、解难、帮困,想尽一切办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共进行法律宣传24场次,出动宣传车19次,法制宣传板报59块,调处矛盾31起。

分析成败,明确得失,我们更需开拓进取。2005年我局的总体工作目标是“围绕一个中心、搞好四个创新、抓好四项强化,实现四个突破”。

(一)围绕一个中心,做好各项工作。紧紧围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服务为中心,促进服务意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提高服务质量,为“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保驾护航。

(二)搞好四个创新,深化普法教育。一是创新普法理念,使普法成为公众的内在需求,从主观上推动普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树立“大普法”理念,每一个公民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施教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文与民本精神。一切以适于公众掌握、满足公众需求为标准。二是创新普法手段,以切实增强普法教育的实效性为切入点,提升普法工作的层次和水平。要把握好普法的时间和空间,增强时效性;要突出普法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效能性;要区分普法的对象和内容,增强针对性;要创新普法的方法和形式,增强艺术性。要拓宽普法的渠道和载体,增强渗透性;要提高普法的层次和水平,增强科学性。三是创新普法机制,整合社会资源,保障普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四是创新评估体制,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检查和监督。

法律援助的寓意篇9

表彰先进、彰显巾帼风采。3月7日,兵团工会召开了第四届女职工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大会通报表彰了10个“五一巾帼奖状”、10名“五一巾帼奖章”、20个“五一巾帼标兵岗”、20名“五一”巾帼标兵、20个先进女职工委员会、20名先进女职工工作者;大会期间二师、三师、十师、十三师进行了先进集体和个人经验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新时期女性的精神风貌。

树先进、造氛围,传递正能量。节日期间,各级工会女职工委员会采取多种宣传手段,营造学先进、赶先进良好氛围。一师八团工会和十二师工会分别开展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事迹宣讲、先进女职工事迹巡回报告会,通过讲述她们自己成长、奋斗的故事,充分展示了女职工传承文明、奋发向上、敬业有为的精神风貌和辉煌业绩。

送温暖、献爱心,贴近民心。“你们要正视眼前的困境,坚强面对今后的生活,不能被疾病打垮,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兵团工会副主席陈超迪慰问困难职工李莲侠时说。3月11日至16日,陈超迪一行赴建工师、十二师、兵团供销公司和兵直等单位,对基层女职工,对生产一线的女劳模送去了节日的问候,对单亲女职工和特困女职工进行了走访和慰问。要求基层工会和女职工干部要全程跟踪了解她们的困难情况,积极协助党政和相关部门,帮助她们早日摆脱困境。

送和谐、传幸福,美化生活。二师工会女工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引向深入。用传统家庭美德树立时代新风,用“和谐小康家庭”典型和“五好职工”等先进个人,推动家庭文明建设,用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二十一团开展了“弘扬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我身边的好人故事、我的家庭最美丽”演讲活动。

送讲座、送健康,心系职工。十四师工会女工委联合师妇联,邀请全国总工会职工健康知识专家走进各团场就女性“四期”保护和“两癌”预防,以及妇科病的防治等知识开展了女性健康知识讲座;六师工会邀请了新疆世源律师事务所主任、自治区律师协会理事裴珊给师市女职工进行维权知识讲座。

送法律、送政策,促进和谐。七师女工委与政法办、师计生办、团委、社保、派出所、保险公司等部门联合,组织志愿者在社区中心开展了法律法规现场咨询、援助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现场解答群众最关心的有关婚姻、家庭暴力、家教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接受群众咨询2000余人次,引导广大女职工学法、守法、用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三师工会与妇联、劳动和保障局、职介中心、师医院、师司法局、法院等部门在师机关大门口,开展了以“就业援助、社会保险、法律宣传、科技普及、计生服务”为主题的“三八”维权活动,设立了咨询台,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咨询,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和义诊。

法律援助的寓意篇10

今年的工作任务很重,压力也很大,我们必须以严的精神、实的作风,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毅力,着力打好攻坚战,确保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做实做优基础工作。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对加强新居民管理服务工作的要求,结合省平安考核涉及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执行加强新居民管理服务促进人口结构优化文件和管理服务工作方案精神,继续优化流动人口结构,控制流动人口总量,实现新居民总量适度、人口结构优化、流向合理有序,服务我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确保今年新居民信息采集登记率达到90%以上;“人户一致率”达到80%以上;出租房屋登记率达到95%以上;出租房治安管理责任保证书签订率达到100%;信息注销率达到90%以上;在册新居民持卡率90%以上,总有效刷卡率达70%以上。

(二)做强做好平台建设。一要实时更新。新居民基础信息建设,做到实时录入、更新、查询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数据,为政府部门服务新居民提供基础保障。在往年新居民人才库的基础上,挖掘新居民高学历人才、专业人才、创业管理、业务能手人才,不断更新人才库队伍;二要高标准创建。深化新居民网络机制建设,健全街道新居民所新居民片组活动,分阶段开展主题联谊活动;三要创新载体。与流动人口部分重点输出地进行双向协作,不断完善两地协作方式与协作措施,并定期开展双向专项行动,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

(三)做精做全维权工作。一方面,开通“全省首家”新居民公益律师服务热线__,发挥其宣传教育、诉求表达、助力维稳的作用。在青年农民工维权服务站、女性新居民维权站、新居民职工维权帮扶工作站、流动人口法律援助工作站和小林律师工作室“五位一体”的维权服务格局的基础上实现“流动人口一小时维权圈”,实现新居民寻求法律援助的对接。实现__”新居民热线实现全年新居民诉求处置率达到90%以上、办理满意率达到95%以上。另一方面,帮助指导各街道新居民维权组织建设,有效畅通民意表达机制,减少新居民的发生,全面撑起新居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