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古典音乐的魅力与价值十篇古典音乐的魅力与价值十篇

古典音乐的魅力与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0:17

古典音乐的魅力与价值篇1

学科发展视野中的

《流行合唱》

提起合唱艺术,人们总会想起西方古典音乐艺术中的和声魅力以及巴赫时代的复调、古典时期的主调,也会随之想起曾领起中国近代音乐发端的学堂乐歌。正是在学堂乐歌的承载下,西方音乐艺术中的和声所蕴含的立体美感开始深入中国民众之心,中国传统音乐中占主导地位的线性旋律思维被得到拓展。《流行合唱》一书在新兴流行音乐如爵士乐、摇滚乐、乡村音乐日益发达的社会背景中看到了古典音乐积累起来的人类精神财富的时代价值。它将古典音乐的精髓平民化、娱乐化,在进行通俗易懂的艺术改编基础上,使古典音乐的音乐风格和形象焕然一新,在普及喜闻乐见的古典音乐内容的同时,打破了古典音乐固有的审美习惯,拓展了其中的审美视野,培养了合唱作品受众青少年的新的艺术审美能力。书中所选择的西方古典曲目器乐作品很多,如维瓦尔第的小提琴作品《四季》、巴赫的《C大调创意曲》和《e大调长笛奏鸣曲》、海顿的《“惊愕”交响曲》、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小夜曲》和《土耳其进行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钢琴小品《致爱丽丝》等。而中国作曲家黄自的著名艺术歌曲《玫瑰三愿》被置于爵士乐的和声与律动之中确属大胆创思。可以说,《流行合唱》一书力图嫁接古典与现代、经典与流行、器乐与声乐、线条旋律思维与立体和声思维于一体,这种创造性的编创是目前国内合唱中极少见的。

音乐创作手法视野中的

《流行合唱》

这本《流行合唱》采用了无伴奏的形式,在展现合唱立体音响魅力的同时,也展现了合唱艺术中的声乐技巧(主要是音准)。这种技巧丝毫不逊于器乐表现的能力,自由地转调、繁复的变音、灵动的节奏,无―不在传达这样一个讯息:《流行合唱》运用了流行的时尚元素,实则为表达精致的艺术追求,其创作手法特色值得一谈。

无伴奏合唱是合唱艺术皇冠中的明珠,音准、节奏、音乐的把握,全仗演唱者训练有素的技艺。《流行合唱》较之于以前的合唱作品突出的亮点是,它成功地将流行音乐手法中的和声及律动纳入到无伴奏合唱的艺术表现中来,使作品不仅具有了浓郁的古典音乐内在的逻辑、风格与色彩,也饱含了流行音乐手法的鲜明个性。而附录的光盘中的柏林艺术大学“美妙星期五”流行爵士合唱团的演唱则为人们阅读这本曲集时增添了直观的艺术感受。

1 主题的选用

曲集的编创以古曲艺术中“流行”的主题为基础,利用原作中业已成型的艺术形象为蓝本,将原作中最动人的主题进行“截取”。

可贵的是,这些动机或主题并非像传统变奏曲中所采用的原样展现、再进行变化的手法,而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剪”。这种“裁剪”截取了原作中的核心素材,保留了原作中的风格特色,但也赋予了新作更多的变化空间,有的甚至还进行了多主题的嫁接。如:《四季之歌》中截取了“春季”中欢快的主题句和“冬季”中慢板抒情的主题句,将之合为音乐的主题,加上其他音乐要素的配合,使原作的风格更为突出。《约翰・巴斯蒂安的歌》中截取了“c大调创意曲”和“c小调赋格”的动机材料,形成既有对比又有展开的主题乐句,原复调中的卡农、回转、逆行等手法被划为主题延展的手法之一。《鼓声之歌》中将海顿《惊愕交响曲》的主题进行了“分配”,化为三组人物――海顿、贵族夫人以及解说人一的交替主题,这样的主题“分配”使情绪的宣泄、场景的描绘更为鲜明。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中所描绘的土耳其军乐器音响被合唱队员运用人声加以主题化展示。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中“半音反复”的动机被合唱运用丰富的人声加以“放大”,并发展为大小三度音程的不和谐“撞击”,原主题至此已经大为改变,难辨其“真面目”了。

由此可见,《流行合唱》中的古典主题选用完全采用了器乐化的手法,在突出原形旋律、主题动机韵味风格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改变,这些改变赋予了新作以更大幅度地表现力。

2 节奏的遴选

“流行音乐”作为现代音乐的重要体裁,一直以其丰富的节奏律动独领风韵,而爵士乐、摇滚乐和乡村音乐则更甚。《流行合唱》真切地感悟到这一艺术的魅力所在,在编创合唱时进行了创造性发展,这一手法成为曲集的又_特色。

20世纪,爵士乐受到了重视。它在节奏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大量使用附点节奏、连续切分和三连音形成轻重音游弋、颠倒的摇曳感觉:但摇滚乐的切分音运用有着明确的节奏规律,即每一个切分音都有明确的间隔,从而产生强烈的节奏感;而乡村音乐在节奏上则突出地表现为轻快。《流行合唱》在运用这些“流行”节奏律动上注意了量体裁衣、切合实际。如《西西里岛的巴萨诺瓦》结合原舞曲摇晃动荡的特点,杂糅进摇滚乐节奏,使之与原巴萨诺瓦(Bossanova)舞曲节奏交替出现,并结合拉丁舞曲节奏音型,使原作的音乐更为多变。《玫瑰三愿》中,在男声声部采用了典型的爵士和摇滚均匀的“低音进行”节奏音型,而女声进入时则加入流行音乐元素,两者相互映衬,主题音调更为鲜明。《致爱丽丝》改变了原作中的规整节奏,将重音提前从而形成不合拍子的切分节奏音型。而《“命运”交响曲》中则引入摇滚的“雷格”(Reggae)节奏音型,强烈的动感节奏使全曲以崭新的面貌出现。莫扎特《小夜曲》的第二部分穿曼波・波莱诺(mamboBolero)的舞曲节奏,使合唱在舞曲节奏律动中富有生机和活力。

如上富有动感的流行音乐节奏与原作的节奏相互协调、交相辉映,增加了古典原作节奏律动的同时,也增加了古典音乐的时尚动感。

3 和声的设计

爵士乐和声强调色彩化地变换音高,强调音色的粗犷与变化,使得音符与音符以一种含糊不清的方式来连接,它打破音乐进行中的平稳,经常使用高叠置和弦及非协和和弦,如七和弦、九和弦和增减和弦等。所以,古典时期三和弦的手法在《流行合唱》中被大量变换,以此获得了新颖的音响效果和张力。

《流行合唱》中的和声设计大都与节奏的安排相结合,并突出了和声的特性。如《献给爱丽丝》在22小节后的过渡乐段中,在27、31、36小节处运用了爵士和声,突出了大七和弦的张力和小二度音

程的撞击性,突出了不和谐的和声张力,改变了原作的效果。黄自的《玫瑰三愿》中也大量运用了大七和弦来进行音响上的“浓墨重彩”,且这些和声与节奏音响相配合,突出了音响和声张力的爆发式效果。

《流行合唱》中的和声并非孤立运用,它们与节奏、音调,甚至结构的处理,都有密切关系,这就使其中的和声绽放出浓郁的特质,使原作不仅在动机形象上获得了发展,在音响的张力上也予以了意境的挖掘与拓展。

除了上述的音乐手法特殊外理外,《流行合唱》还在结构的把握上予以了新的发展,突出了流行音乐对结构的自由运用,使原作的结构获得了一定展开和变化,如对《献给爱丽丝》结尾的扩充。

由上可见,《流行合唱》不仅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对原作进行了改变(器乐的改为声乐),还在内在音乐创作手法上进行了新的发展,突出了不同审美需求所带来的音乐创作手法的相应变化,赋予古典原作以崭新的面貌与风韵。

人文艺术视野中的

《流行合唱》

当古典时期的音乐以原形魅力在现代舞台上绽放光彩时,它或多或少地带上了“正统”的面具。这种“正统”使其不自然地戴上了“神秘面纱”。与原作相比,《流行合唱》采用了或嬉戏调皮、或诙谐幽默的通俗化风格,在进行了律动感极强的全新演绎后,古典原作并非被置于完全对立的一面。这种改编是着眼于当下多元艺术视野的全新关照。究竟这种编创是否具有发展经典的作用呢,我们不妨进行一些人文艺术的学理分析。

首先,现代艺术的审美需求讲究“以人为本”,“人性化”、“人文关怀”成为艺术创作者追求的一个重要因素。《流行合唱》在形式与内容上采用了清新活泼的艺术风格来表现古典原作的精髓,它首先就考虑到艺术欣赏的对象(尤其是青少年)的现实情况,这些生活在流行音乐氛围中的人群,或多或少地对古典原作有审美上的距离感。《流行合唱》以原作精致的手法和艺术品格为内在核心,以人声为乐器,用爵士乐、摇滚乐和乡村音乐的素材为外在载体,把原作以流行的音乐手法“精致”地表现出来,突出“精致”与“活泼”并重,这就是对原作“人性化”的解读。于是,古典音乐中的“严肃”特质退化为作品中的精髓或根本,“古典”得以传扬。

其次,多元艺术并呈使得表现手法趋于复合。每一种艺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空间,保持与变革是一个永远“常谈常新”的话题。当古典遭遇现代,当严肃遭遇流行或时尚,“文化触变”不可避免。合唱艺术作为群体艺术,其艺术魅力不必多言;古典器乐精品经历时间的洗礼,其艺术魅力也昭然可见:流行音乐作为群众文化,其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曾被肯定。因此,《流行合唱》将这几种艺术进行了嫁接,复合为现代艺术语言的新尝试,从形式上是适应于“文化触变”的,从手法上采用了“复合”。

古典音乐的魅力与价值篇2

【关键词】音乐剧;歌剧魅影;经典唱段;赏析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24-01

《歌剧魅影》是根据法国作家卡斯顿・勒胡的小说《LeFantomDeL'opera》改编的。该剧自1986年在伦敦西区首演以来,长盛不衰,成为伦敦西区第二长寿的音乐剧。在美国纽约百老汇,该剧的纽约制作版自1988年上演至今,于2006年打破了由《猫》创造的连演纪录,成为了百老汇历史上最长寿的音乐剧。《歌剧魅影》大量采用了古典音乐背景,在音乐剧中套入歌剧,成为一部音乐剧力作。

一、剧情简介

《歌剧魅影》讲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1870年世界著名的法国巴黎歌剧院,在歌剧院中发生了一连串的恐怖故事,剧院出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虚幻男声。这个声音来自住在歌剧院地下迷宫叫艾瑞克的“幽灵”,他整天带着面具,神出鬼没,被人们称之为“魅影”。艾瑞克爱上了女演员克里斯汀,经常教她唱歌,帮她重新获取女主角的位置。但是有一天克里斯汀的恋人拉乌尔出现了,艾瑞克非常嫉妒,于是将克里斯汀绑架到一个湖边。拉乌尔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了克里斯汀,克里斯汀爱上了拉乌尔,但她还是深表同情地给了艾瑞克一个吻。艾瑞克意识到自己理想中的爱情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成全了克里斯汀和拉乌尔,留下了披风和面具,独自消失在昏暗的地下迷宫之中[1]。

二、经典唱段赏析

音乐剧《歌剧魅影》中的音乐极为成功,神秘而优美,对故事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许多都已经成为音乐剧的经典名曲。

(一)《thinkofme》(就会紧紧抓住你的心)。这是剧中的一首歌曲,一首咏叹调,主要抒发了对恋人的思念与不舍,演唱者为歌剧中的女主角克里斯汀。原来的女主角由于一些原因放弃了排练,于是由没有名气克里斯汀代替演唱,克里斯汀婉转的歌声打动了现场观众,并赢得了满场的掌声。该歌曲音域跨度较大,极富浪漫主义气息,再加上克里斯汀非常具有亲和力的唱腔,体现出了音乐剧的喜剧色彩。随着第二大段中管弦乐队的介入,克里斯汀越唱越有自信,把歌曲推向了高潮。前半段主要采用流行唱法,而高潮部分则利用了意大利美声唱法,并通过将两者有效结合,从而通过综合的演唱风格完美演绎了该歌曲[2]。

(二)《thephantomofopera》(歌剧魅影)这是与该剧同名的主题曲,由男女主人公合唱。这首歌曲扣人心弦、气势恢宏,通过两人天衣无缝的配合演唱,使该首歌曲成为音乐剧唱段之中的巅峰之作。音乐一开始就通过鼓点和管风琴演奏出强烈的音效,给观众营造出一种紧张、阴森、恐怖的气氛,带来一种强烈震撼的感觉。接下来是摇滚节奏和电音乐器的配合,充分展现了克里斯汀天籁般的歌声,体现出其音乐才华。而魅影的唱段基本与女主角相同,具有神秘感和野性的歌声表达了对克里斯汀的爱和控制欲望。这两种歌声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并且美妙地融合到一起。在歌曲的结尾处,魅影一次又一次的“Sing,myangelofmusic”叫喊般的歌唱,使克里斯汀声音如同陷入了疯狂一般越发高亢,让克里斯汀和魅影的情绪都在音乐中释放了出来,把整个音乐剧推向了高潮[3]。

(三)《themusicofthenight》(夜的音乐)。这首歌曲是在女主角进入到地下迷宫后,发现了无数蜡烛从水中升起,在这种浪漫的情景下,男主角演唱了这首歌曲,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女主角克里斯汀的爱意。这首歌的主题风格主要以摇滚为主,也是以古典风格和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的手法,让这首歌也成为了经典曲目。在前半段,魅影通过自己的歌声来表达对克里斯汀的爱意,伴随着魅影中低音区直白的演唱,让观众体会到了魅影的孤独和对爱情的向往。在后半段,魅影的歌声逐渐高亢,随着旋律的提升以及管弦乐队的交响乐响起,把整个歌曲的演奏推向了高潮。

三、结语

《歌剧魅影》完美的舞台设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以及美妙的歌声,让现场的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并通过将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展现了现代音乐剧的艺术价值,这是《歌剧魅影》能成为音乐剧经典之作的根本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卉.音乐剧《歌剧魅影》的声乐演唱特征探析[J].艺术评鉴,2016,(08):1-3.

[2]刘可英.电影《歌剧魅影》同名主题曲的艺术特色[J].电影文学,2012,(14):127-128.

[3]官群.音乐剧《歌剧魅影》三首经典唱段的演唱分析[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01):141-142.

古典音乐的魅力与价值篇3

其实光是马来西亚拿督的女儿和英国爵士夫人的名号,就让人忍不住起了好奇心,想要打探作为一个优雅教派的代表,拿督黄纪达基金会(KtwongFoundation)的主席黄铃玳(LadyDavis)女士在欧洲上流社会的无限风光。就像英女皇永远会在正式场合戴帽子系爱马仕围巾那样,黄铃玳的每次出场也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比如从来只穿高跟鞋,只用naRS彩妆产品,永远都保持蓬松及胸的波浪卷发,热衷于园艺和古典音乐……但一番谈话下来,你会发现,除了着装时尚而不失品位,经常出入各种名流聚会外,真正的优雅来自她的内心。

一场穿着中国古典文化外衣的巴洛克歌剧

2010年北京的深秋,“北京国际音乐节”如约而至。首次登陆中国的亨德尔古典歌剧《塞魅丽》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而它的掌舵人正是英国拿督黄纪达基金会的创始人黄铃玳。

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的神殿,变成了450年前中国的一座古庙;充满巴洛克风格的合唱队,搭配着蒙古长调,隐秘在了青翠的中国竹林中;优雅的女主角塞魅丽的礼服,竟然是由中国的土花布制成……一个个匪夷所思又精彩绝伦的场景,挑战着观众的听觉、视觉和心灵的极限。SoHo中国的联席总裁张欣在看完《塞魅丽》的首演之后,在微博上引用了路人的评价――“终于看到了古典歌剧的未来”。

《塞魅丽》是英国拿督黄纪达基金会和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马内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曾在皇家马内歌剧院连演9场,场场爆满。2010年深秋,作为第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首演歌剧,首次在中国上演。它取材于古希腊神话,讲述的是众神之神宙斯与美丽的凡间女子塞魅丽之间的爱情故事。宙斯的妻子赫拉因为嫉妒,唆使塞魅丽要求宙斯以神之真身出现。塞魅丽受到赫拉的蛊惑,向宙斯提出了要求,最终在见到宙斯真身之时被随之而来的熊熊烈火吞噬。

这部西洋古典歌剧因为诸多中国艺术家的加盟,以及资助人和制作人黄铃玳的华裔身份,有着诸多东方元素的加入。黄铃玳的目标很明确:“京剧团和少林寺都已经很多次来英国展示,那只是用中国的方式展示中国文化。我在想,怎么用一种英国的形式展现中国文化,以便让英国人更容易理解?”

黄铃玳相信在歌剧领域东方人也能做出更有益的尝试。再更进一步,不仅仅是歌剧,黄铃玳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爵士夫人的头衔以及社交资源,使更多种形式的中国文化被西方接受并承认。她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创新性艺术项目,让全世界的观众都能领略和分享中国艺术家的激情和精彩表演,让他们真正了解中国,帮助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舞台。“我在寻找一把钥匙,用中国的元素打开西方的锁。”黄铃玳如此解释自己的创新行为。

华丽人生,父亲领航

黄铃玳的父亲黄纪达是一位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商人,他对中国文化的推崇一直深深地影响着黄铃玳。

关于出身,她有一个让人艳羡的国际化故事。作为马来西亚华裔,她的人生轨迹跨越了4个国家:生在新加波,长在马来西亚,在美国完成了经济学学位,嫁给英国爵士DaVieS并定居伦敦。

黄铃玳的父亲黄纪达是马来西亚建筑业巨子,祖籍广东省揭西县,以在教育和慈善事业上的巨大贡献,被誉为“屋王”,是著名爱国华侨,曾获邀参加新中国建国50周年庆典,获封马来西亚“拿督”。

在黄铃玳记忆中,从她4岁开始,父亲每个周末都喜欢在唱机上播放西方的古典音乐和歌剧。慢慢的,她也学会了如何倾听和欣赏。从6岁开始,她开始练习钢琴。古典音乐如同一日三餐,慢慢浸润了她的生活。而这,也成为她15岁之前接触到的唯一的音乐类型。所以对于流行音乐,黄女士的评价也非常有趣――“无聊”。从贝多芬,到普契尼和凡尔第歌剧,对于古典音乐的热爱一直伴随她至今。在马来西亚读完中学后,黄铃玳来到美国接受教育,学习经济学的同时,副修音乐和欧洲史。毕业后,和身为英国爵士的丈夫DaVieS定居伦敦。黄铃玳很享受这种跨文化的生活背景,她毫不掩饰地说,“我很享受这样的改变,它让我成长,也让我拥有更国际化的视野”。

私下里除了古典音乐,如果你问她的最大爱好,那只有两个字:园艺。在伦敦生活久了,她也变得和其他英国人一样――收拾花园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生活方式。而在英国,判断一个房子是否好,其中一条就是看它有没有花园、庭院。而黄铃玳的父亲也非常喜欢园艺,她从小耳濡目染,也自然得以分享这一乐趣。在英国定居之后,黄铃玳在欧洲很多国家有不同的宅子和庄园,光是管理这些房子,就基本上和管理酒店差不多。如何适当地松土,在什么季节、什么天气、用什么样的工具来呵护花草,树木和花卉的景观如何整体协调,怎样把自己的园林收拾得既精致又独特,这是对一位名媛的要求。

而黄铃玳对园艺的热爱,也促进了拿督黄纪达基金会在成立一年之后(2008年),和中国的雕塑家邵帆合作,以西方最爱的园艺为载体,将仿宋的建筑和中国的花卉带入有着“园艺界的奥林匹克”之称的英国皇家园艺协会切尔西园艺展,打造了一座崭新的花园――失觅园。当游客远观这种花园时,只能看到亭子的顶部,但走进以后,他们会发现一座沉降的花园,上层和下层分开,分别用英国人和中国人喜爱的花卉做点缀,充满了意境之美,仿佛也在暗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发现它的精彩。这座“失觅园”最终获得金奖,引得英国女王长时间地驻足欣赏。

“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要征服自然,但园艺是另外一种哲学,它带来了平和,也让人兴奋,给人以灵感。人类通过想象力把自然重新加以利用,创造出一种环境,一种视觉美感的层次。”对于园艺的解读,她一语中的。

在欧洲生活的25年里,在各大音乐节都能看黄铃玳优雅而忙碌的身影,或是参与,或是资助,抑或是组织管理,她对于这一套方式游刃有余。也许,生活可以就这样继续下去:侍弄家里的花园,照顾3个逐渐成年的孩子,听自己喜欢的歌剧,和其他社交界的名媛一起举办晚宴,人生安逸而富足。但2004年,她最爱的父亲离世,这对于黄铃玳而言是个很大的打击。在葬礼期间,很多人都来吊唁父亲。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告诉她,父亲生前资助和帮助了很多人,但他一直非常低调,不希望宣传出去。父亲热心公益、慈善为怀的人生态度让黄铃玳深受触动。2007年,黄铃玳以父亲的名义成立了拿督黄纪达基金会,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基金会的项目,也选择了父亲生前最钟爱的事业: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古典艺术以及教育。所以对她而言,基金会从来不以营利为目的,更多是给中国创造一些机会,通过创新的形式,用国际化的运作模式和审美去引导,把中国的艺术家推出去。

专注创新,成就人生另一风景

“我要求自己做每件事情都要往好的方向去走,在忙碌中追寻快乐。”

不过,家世好、修养好、懂时尚,谦逊而低调,这些在黄铃玳身上都可窥见的特质,似乎也是其他名媛的基本标签。那真正打动人的特质在哪里?是专注和创新。没错,华袍可以让人美艳一时,但如果要有更大的空间和价值,则需要专注做事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勇气,这更是后天之果,需要长久坚持和锻造。“我要求自己做每件事情都要往好的方向去走,在忙碌中追寻快乐。”是的,在她的世界里,没有别的主宰,除了她那颗强大的内心。

Crossover跨界,这个被时尚界和艺术界炒得沸沸扬扬的热词,用在黄铃玳女士身上,显得非常合适。而且,她的野心也不小,那就是借助西方人热衷的艺术形式,比如歌剧、比如园艺,用自己和整个团队的策略和胆识,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艺术家推向世界。或者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在寻找一把钥匙,用中国的元素打开西方的锁。”

她最近选定的西方的锁,就是《塞魅丽》。抛去每一场演出耗资15万到20万欧元的庞大费用不提,仅是剧本的创意和制作,就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部源自250年前的大师亨德尔的巴洛克歌剧,是西方上流社会耳熟能详的一部名作。如果单纯做一个复刻板,这显然不符合黄铃玳对自己创新的要求:要中西合璧,要有原创,又要保持亨德尔的音乐风格。作为赞助方和制作人,黄铃玳和她的基金会最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邀请两位中国艺术家延长这部属于西方人的巴洛克歌剧,同时还选择了中国出生、纽约扬名的先锋行为艺术家而非传统的歌剧导演――张洹,运用中国元素,破坏、解构和再造希腊神话。

当然争执是避免不了的。在第一场的结尾,导演张洹坚持要在音乐里加进蒙古音乐元素。在希腊神话故事里突然出现极端东方的音乐,强烈的反差让大家都开始质疑。这个时候,是黄铃玳站出来,“我们要尊重传统,但不是说必须要恪守规矩,加入蒙古长调,大家不要来谈不行,我们先来试验下怎么样,好的话再推进,okay?“通过实际的行动来验证可行性,一瞬间能打动观众的东西就是好的融合,而非根据经验和习惯来想当然地。这一点,对于创新而言,难能可贵。

最终,这部作品在比利时皇家马内歌剧院连演9场,场场爆满。“文化交流不仅是单纯的的文化符号的展示,而是需要有技巧地将中西方文化进行调和,使之互相交融,达到和谐的状态。”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一脸笃定。无疑,她做到了。

不过,黄铃玳期待更大的舞台,“如果我做某个领域,我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她所想要做的是推动中国文化走进西方,同时将血统纯正的欧洲艺术带到中国。单就这次《塞魅丽》而言,为了达到布鲁塞尔首演的标准,她花大成本请来欧洲最出色的巴洛克音乐艺术家,举办大师班,花大量的时间让这些年轻演员学习优秀的巴洛克歌剧。“让中国艺术家和国际团队合作,在项目中培训人才,才是基金会成立的最重要目标。”

做最好的自己,要懂得给予

“物质的占有不能永恒,要去创造经得起时间推敲的价值。要懂得谦卑做人,还要懂得去给予。”

黄铃玳为基金会设定的目标是如此野心勃勃,远比她那个歌剧梦想更华丽。她说:“这是为了孩子,要给孩子们做个榜样。物质的占有不能永恒,要去创造经得起时间推敲的价值。要懂得谦卑做人,还要懂得去给予。”

虽然长居欧洲,但传统中国家庭长大的经历依然印记在心,“家庭至上”的观念已经深植她心。年轻的时候,充满了活力想要向外发展,更多关注的是自己。而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尤其做了母亲之后,她学会了反观自己的内心,很多想法开始沉淀,目标也变得更加明晰,而且开始关注身边人的感受。在家庭和事业上,做到真正的平衡非常困难。黄铃玳的做法是,无论自己多忙,都一定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到母亲对他们的爱和关怀。“只是一个电话,或者邮件,问问‘你的袜子找到了吗?’‘今天吃什么了?’,就会很不同。”一番朴素而平实的话语,却道出了父母和孩子相处的真谛。对她而言,家庭是最重要的,与家人和孩子分享成功的喜悦和欢乐,也是她人生重要的课题。■

黄铃玳(左)与英女王一起参观了切尔西园艺展。

父亲黄纪达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支持一直影响着黄铃玳。

黄铃玳(左二)与好友林天苗(左三)、艺术家邵帆(左一)和切尔西园艺制作团队合作者。

“这是为了孩子,要给孩子们做个榜样。物质的占有不能永恒,要去创造经得起时间推敲的价值。要懂得谦卑做人,还要懂得去给予。”

――黄铃玳

歌剧《塞魅丽》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马内歌剧院首演剧照。

《淑媛》对话黄铃玳

《淑媛》:您眼中的优雅如何定义?

黄铃玳:优雅正如艺术一样,不能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一种自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魅力和修养。一个乐于倾听、时刻照顾身边人群感受的女人,就是优雅的。优雅的人内心是充实和平静的。同时,她也愿意帮助他人,回馈社会。

《淑媛》:听说您的儿子也要进入牛津大学了,对于18岁的他,您最大的希望是什么?

黄铃玳:儿子非常善良,懂得照顾别人。我对他的最大希望是“尊重女性”。因为在西方社会,即便讲求自由和人权,但性别和人种的区别待遇依然存在。因此,我希望我的儿子能够做到尊重女性。

《淑媛》:在人生低谷期,您会做什么事获取幸福能量?

黄铃玳:当遭遇低谷时,我选择听亨德尔的歌剧或在花园中消磨时光。美妙的音乐,无疑是修复心情的最佳良方。而为一花一草固土培根的过程中,不仅心境平和,还能获得新的能量。

古典音乐的魅力与价值篇4

关键词:广播特写声音的纪录片

古典再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2011年5月7~13日,第15届麦鲁利奇奖和往年一样在克罗地亚的赫瓦尔岛(也称广播之岛)举行,来自全球各地22个国家的69名代表参加了这个以“古典再现”为主题的广播节目比赛。本届共收到参赛作品53个,其中广播剧19个、广播特写20个、短特写14个。经过为期一周的听评讨论和最后投票,评委们把三个麦鲁利奇大奖(Grandprixmarulic)给了德国、丹麦和塞尔维亚。此外,以上三个类别还各评出两个麦鲁利奇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送的《梯田人家》获得的是短特写类的麦鲁利奇奖。这是中国自2006年以来第一次有广播特写作品获得此奖。中国第一次获麦鲁利奇奖的是广播剧《深山信使》。

获得麦鲁利奇奖的每个作品都有颁奖词。《梯田人家》的颁奖词是这样的:“这个短特写讲述了中国哈尼人和他们传承了千年的梯田的故事。但是评委从这个不到七分钟的特写里发现它简练的解说背后打开了更多的层面,展现了丰富的内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特写中高质量的音响和出色的解说。”

2011年接到第15届麦鲁利奇奖评选通知时,已经来不及征集作品、组织创作。按照惯例,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年度优秀节目评选的获奖作品中选择作品上报。《梯田人家》进入我的视线。我要求主创人员乐艳艳把原来15分钟的节目压缩成7分钟报送短特写类,主要理由有两点:

一、《梯田人家》的主题符合麦鲁利奇奖“古典再现”的要求,是传统的更是现代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同时又折射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麦鲁利奇奖(prixmarulic)由克罗地亚国家电台主办、欧洲广播联盟协办,创办于1996年,每年5月在克罗地亚名胜古迹赫瓦尔岛举行,为期一周。与别的国际奖不同,这个以克罗地亚15世纪爱国诗人、民族英雄麦鲁利奇命名的国际广播节目比赛,旨在“古典再现”,即:用广播的形式展示“古典”的特点、魅力、价值,以及于当今的意义;倡导以创新和多元的广播手法为听众展现各国的古典文学和文化遗产,寻找过去与现代的对话。

主办者为“古典”下了定义,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古典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史诗、剧本及小说等;也可以是边缘的古典作品,如体现过去时代生活风貌和精神的文献、墓志铭、信件、口头文学、传说、童话、传记、自传、歌曲及民俗等。总之,这里的“古典”既指古典文学作品,也包括有文字记载的文化遗产。古典的时间段是指1894年广播诞生之前。“再现”是指借助古典作品的魅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为现代广播和听众服务,探讨适合广播的新的艺术形式,激励探寻纯粹的广播表达方式。在此,“古典”只是一种形式,一个出发点,一种挑战;通过对其吸收和消化,为听众呈现地道的广播艺术作品。

云南红河哈尼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垦殖梯田的山地民族之一。千年传承的哈尼梯田和与之共生的文化不仅是哈尼族生存延续的支柱力量,而且还体现着整个民族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审视,反映了极高的生态价值观,具有生态保护和研究的典型价值,是极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是传统的,更是现代的,是当今人们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榜样。哈尼梯田是独特的,更是世界的,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可以子子孙孙永远幸福的生存方式。

二、《梯田人家》具有广播特写鲜明的特征:内容是真实的,形态是艺术化的。故事独特,内涵丰富,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音响真实、细腻,画面感强;解说平实、内敛,与音响和谐相融。

最早知道哈尼梯田是2005年。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络中心副主任伍刚到云南红河州挂职锻炼,他几次回北京出差,都特意带着资料到学会找我,兴奋地向我介绍哈尼梯田,希望我能组织记者去红河州做广播特写,并去参评国际奖,让世界领略哈尼梯田的魅力。哈尼梯田震撼我的是其视觉效果,独特的、壮观的、柔媚的、绵延的景象。广播特写只能用声音作画,那画面是听众根据音响在自己的脑海中再创造的。对于哈尼梯田这一伟大的现实存在,音响在表达方式上有其不可逾越的局限。当然,以声音为唯一介质的广播特写具有影像纪录片不可比拟的想象力和创作的无限空间,究竟能不能把哈尼梯田做成广播特写,还要看能不能采访到有故事的种梯田的哈尼人。几经考虑,我推荐伍刚与有着丰富广播特写创作经验、两次获得国际奖的乐艳艳合作。乐艳艳带着她的创作小组全情投入。

2010年春天,云南大旱,哈尼梯田却依旧流水潺潺。广播特写《梯田人家》终于产出。

《梯田人家》选取了集哈尼梯田耕种者和哈尼祭司两种身份于一身的朱小和老人为故事的主人公,用声音记录了朱小和在春季大旱期间以传统的方式祈雨、耕种插秧并在劳动中向年青人传承哈尼古歌《四季生产调》的情景,展现了哈尼人现今的生活状态,传达了哈尼人以传统的方式在当下生存与发展的信念。

古典音乐的魅力与价值篇5

上海音乐学院赵维平教授毅然放弃了轻车熟路的西方音乐研究,而投身于东亚音乐历史轨迹的探究中。20余年来,在东亚音乐流动的研究中挖掘出东方艺术的历史轨迹。

早在读本科时,赵维平就发现了古丝绸之路上埋藏着的古代音乐珍宝,并就“龟兹乐与新疆十二木卡姆”、“敦煌琵琶谱”、“敦煌东汉木简”中的音乐进行了史学考察,这些研究获得了当时国内外学界的关注,使他得到日本文部省的资助而得以东渡日本,由此开始了他的东亚音乐史的学术之旅。

在世界著名音乐学家山口修教授的指导下,赵维平广泛而深入地接触了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以及中国这些东亚诸国音乐,并从它们音乐间流动的历史轨迹研究中发表了许多前人所未发的学术成果,加上他10余年东亚诸国游学的经历,在中外学刊上发表了五十余篇论文(著),展示了他的东亚音乐交流发展的历史轨迹,而他的史料观、史学观的独辟蹊径又使得他在挖掘东亚音乐流动的学术领域中独树一帜。

赵维平的研究非常注意亚洲音乐史料的发掘与运用。他把亚洲的音乐史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厘定了“正史”中的“原典性”史料和佐证性质的“辅”史料等不同类型而区别运用。其研究也以此为基础而展开,由此确立了其史学研究中的史料“可信度”方略。而教学中,他也始终要求学生从“原典”出发而来研究“信史”。他在如“唐代音乐史料”等专项课题上,从每一句史料的分析入手,在理解原典的基础上,对比不同版本的典籍,分清史料的可信度、可用性,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史料的能力。学生往往在其严格要求的史料观的指引下,会逐渐领悟与感受其“回到原典”的学术价值。

在注重文字史料的同时(包括遗存古谱),他按照王国维“二重论证”的要求,对地上之文物也颇为重视。他利用日本保存东亚音乐文物多的便利条件,对日本这个“丝绸之路文物流动的终点站”进行了详尽的考察,由此发现日本音乐对历史上的亚洲诸国音乐的接受与接纳,发现这种“受容”是东亚音乐流动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在这些遗存文物考察的基础上,他还深入古丝绸之路腹地、朝鲜、越南等地进行“田野调查”,由此采集到许多未曾谋世的新文物。这种民族音乐学作用于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是他开放的学习、研究观念之使然,使他受益匪浅的是这些资料都直接作用于其东亚音乐史的研究中。他在东亚音乐史的研究中还合理地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文化触变(acculturation)”的观念来研究不同文化在交叉、撞击时所产生的“接纳”与“变衍”,这是其开放学术视野的一个见证。

注重史料的“原典性”、“实证性”,结合多种社会科学研究技术,是赵维平的学术研究方法,也反映在其教学理念中,成为其教学内容与史学技术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中国古代音乐史”、“唐代音乐的历史研究”、“东方音乐专题研究”等课程中指导学生熟悉东亚音乐流动轨迹,善于启发学生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其教学方法吸收了国外“互动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渗入交互式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参与性、趣味性。

古典音乐的魅力与价值篇6

一、开设高校流行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的必然需要

高校音乐课程教学长期在固有的模式当中开展,以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为主体教学内容。流行音乐只是新加入到高校音乐课程当中的内容。随着社会流行文化的发展与转变,网络及多种媒体形式的普及应用,学生的文化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传统形式的高校音乐教学很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高校音乐课程教学多元化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流行音乐由于通俗易懂、能够直击内心情感的文化形式,能够满足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我们不能否认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的艺术价值,但也不可轻视流行音乐的重要性。在高校音乐课程教学当中,流行音乐形式的引入,与民族、古典共同形成完整的音乐体系,使高校音乐课程更加全面。流行音乐的融入,为高校音乐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对音乐教学的开展有着积极影响。开设高校流行音乐课程,是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的必然需要。

(二)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近年来,流行音乐蓬勃发展,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成为重要的社会流行文化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社会文化的潮流。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多种流行音乐形式也逐渐被大众所熟知,是社会文化多元化共存发展的重要体现。流行音乐文化对于年轻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流行音乐也逐渐深入到高校校园当中。高校校园举办的歌唱比赛、校园乐队、音乐文化节都是社会流行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最好体现。社会流行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但是需要积极理性的对待。对流行文化要有争取的认识,流行音乐同样也是如此。高校流行音乐课程教育的开展,对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提升其鉴赏力和判断力,能够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流行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吸取社会文化当中的精华,以完善和丰富校园文化,为流行音乐课程教学的开展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极大满足了社会文化的发展需要。

二、高校流行音乐课程教学现状

(一)缺乏特色

流行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当中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缺乏特色,简单的几首流行歌曲以及流行乐器的演奏是不足以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流行音乐的内容。高校音乐教学与流行音乐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流行音乐文化的引入,极大的丰富了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的内容。而高校音乐教学开展,对流行音乐的发展与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高校流行音乐教学当中却没能体现出来。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学习有着很高的热情,但是对于音乐课却缺乏兴趣。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高校流行音乐教学缺乏特色,吸引力不足,没有将流行音乐的魅力充分表达。流行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流行音乐。但是在流行音乐教学当中,缺乏鲜明的特色,教学与流行音乐的联系不够,失去了流行音乐本来的特色。

(二)师生的分歧和矛盾

通过对多所高等院校进行研究调查,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针对该校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样本共计400份,问题包括对音乐的喜爱程度、对于音乐课的喜爱程度以及对音乐课的看法。这四百名同学当中喜欢音乐的占了91%,而喜欢音乐课的人数只有18%,90%以上的学生认为音乐应该改革创新。另一张问卷则是针对高校所开设的音乐课程比例,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占据了80%以上,而流行音乐只占了不到10%。而更多的学生更喜欢流行音乐,而教师着重于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成为了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的普遍现象。在高校音乐教学当中,任课教师与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理解和认识存在有很大的差异。长期以来,高校音乐都着重致力于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的研究和教学,对于流行音乐的关注度不够,还有一部分教师将流行音乐看做为“非主流”音乐。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与传统法音乐和古典音乐相比,流行音乐更受欢迎和喜爱。教师与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分歧和矛盾。教师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流行音乐教学,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学生对于流行音乐学习的需要,学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兴趣自然会下降,流行音乐很难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教师应该正确认识流行音乐的内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尽量予以满足。流行音乐教学目的不完全是教会学生技能和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师生之间要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为流行音乐课程教学的顺利展开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高校流行音乐课程教学实践

(一)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在高校流行音乐课程教学当中,需要教师的努力以及学生的配合。教师应该正确认识流行音乐在高校音乐音乐教育当中的重要作用,一部分教师则需要放下对于流行音乐的“偏见”。而学生需要对流行音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不盲目追求。高校音乐教多元化发展,流行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高校音乐教育当中,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以及民族音乐一样,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为教学目标。流行音乐有着多种形式和风格,包括摇滚乐、爵士乐、布鲁斯、Rap、Hip-Hop、R&B等。结合当前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形势,我国的流行音乐形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得到了极大的拓展。随着拉丁、爵士等西方音乐元素被人们所熟知,在流行音乐教学当中,有效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流行音乐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听几首歌曲、演奏几种乐器就能理解掌握的。流行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当中的融入,需要教会学生对音乐的判断力。正是由于流行音乐的多种风格和多种形式,其中一部分流行音乐的艺术性单薄,艺术价值不高,但同样也包括具有很高艺术价值,被称作经典的作品,这就需要学生正确的鉴别与判断,从中获得有价值的流行音乐知识。高校流行音乐课程教学,是一种传播和推广的途径。流行音乐之所以受到欢迎,因其拥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能够触碰到人的情感。而高校流行音乐课堂教学则是将流行音乐的魅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流行音乐,并能够在歌曲的演唱以及乐器的演奏当中将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充分的进行表达,打破所谓线条、技巧的限制,不能将流行音乐教学固定在某一种模式当中,流行音乐就失去了其本来的艺术魅力。在高校流行音乐课程教学当中,摆正流行音乐的位置,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满足流行音乐普及以及高校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建立别具特色的流行音乐教学课堂。

(二)教学模式创新

高校音乐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课堂氛围枯燥学生对于音乐课缺乏热情。流行音乐课程的开设,将受到学生欢迎和喜爱的音乐形式引入到音乐教学当中,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的气氛。流行音乐课程教学需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以更加灵活、轻松的形式来展开。教师从自身做起,活跃课堂气氛,以唱歌、跳舞以及演奏的多种形式,向学生讲解流行音乐知识,而不是将音乐课变为鉴赏课。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的表现自己,通过学生演唱的流行歌曲,能够有效掌握学生的音乐水平以及音乐方面的兴趣。增进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彼此了解所喜欢的音乐形式和作品。在沟通的过程中,学生的流行音乐知识会得以有效的丰富。随着流行音乐课程教学的深入进行,许多高校的音乐教学模式得到了改革创新,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进行音乐教学音乐文化节、校园歌唱比赛都是在流行音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的衍生活动。给予学生表演的舞台,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能够在表演当中懂得将流行音乐的魅力充分的表现出来,将流行音乐作为情感传播的重要媒介,学生对流行音乐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高校音乐教学模式创新的基础之上,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当前流行音乐的传播媒介有了极大的拓展,网络以及多种媒体形式都是流行音乐传播推广的新途径。在高校流行音乐课程教学当中,需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给流行音乐作品的演绎增加新的元素,以满足当前高校大学生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罗国内外多种形式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并将其作为流行音乐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了解更加丰富的流行音乐知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流行音乐更加生动的呈现出来,在教学当中营造与流行音乐相符合环境气氛,从中体会音乐所表达情感,使学生能够对流行音乐文化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

(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流行音乐的理解和学习,需要对音乐的情感表达予以把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流行音乐情感表达的方式代表了音乐的风格。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其更好的对流行音乐进行理解。通过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除了对流行歌曲进行欣赏以外,可以结合影视视频当中的流行音乐元素进行体会和理解。对电影《泰坦尼克号》背景音乐《我心永恒》进行鉴赏,从电影人物的情感角度出发,感受灾难之后的生离死别,以及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爱情。正是由于这首歌曲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着独到之处,能够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我心永恒》已经成为流行音乐史上的经典。由此可见,对于好的音乐作品,能够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反之,通过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流行音乐作品。

四、结语

古典音乐的魅力与价值篇7

[关键词]古希腊罗马神话 价值 西方艺术

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传说宛如天真烂漫的孩童,其中有着丰富的想象、鲜活的直觉和幼稚的思维;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传说又如历经沧桑的智叟,其中饱含着对普遍人性及人类命运的追问和探索。进入现代,神话被重新审视,其精神内涵重新进入观者的内心,神话的现代价值被挖掘。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传说成为各个时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后人对这些素材的每一次创造性使用,都为古老的神话和传说注入新的活力,使之散发出绚烂多彩、永不褪色的光芒,体现出永恒的精神价值。

一、西方艺术的源泉

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传说是西方艺术的源头之一,是西方文化史上一个伟大的成就。谢林把神话看成是艺术的必要条件和原始材料,它是艺术作品得以生长的土壤,“神话即是世界,而且可以说,即是土壤,惟有植根于此,艺术作品始可吐葩争艳、繁茂兴盛。”后世艺术家根据许多被古代希腊人神化了的英雄传说和史实演绎出惊心动魄的史诗与悲剧,创作出具有永恒魅力的造型艺术珍品。直到今天,欧美的戏剧、诗歌、雕塑、绘画等等文化活动都在滔滔不绝流传于世的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汲取新的营养,成为文艺再创造的重要源泉。

源自奥维德短篇故事集《变形记》中菲洛米拉变成夜莺的故事多次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如济慈的《夜莺颂》科勒律治的《夜莺》马修阿诺德的《菲洛米拉》,史文朋的《伊蒂拉丝》等。雅典公主普罗克妮远嫁北方国家色雷斯,国王特柔斯应妻子要求回雅典将妹妹菲洛米拉接来团聚,归途中爱上菲洛米拉。示爱遭拒后,特柔斯将她并割去了她的舌头。最终菲洛米拉在神灵的帮助下化为夜莺。菲洛米拉被特柔斯割舌而复仇的故事最早出现在索福克勒斯的剧作《特柔斯》中。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在《荒原》也用到夜莺的形象“那儿有夜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歌声充满了荒漠,她还在啼叫,世界如今还在追逐,唧格,唧格’叫给脏耳朵听。”英国剧作家韦滕贝克重新创作改编为话剧《夜莺之爱》,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中国儿艺也上演过该剧。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被称为现代派小说巨著,它的结构蓝图就是奥德修斯的故事。乔伊斯不仅将奥德修斯的拉丁名直接用作小说的名字,在结构上也与之完全吻合。奥德修斯第一部分写奥德修斯之子台勒马克斯寻找多年未归的父亲,第二部分写奥德修斯的颠沛流离:第三部分写合家团圆。这恰是尤利西斯的布局,小说讲的是三个都柏林人的在1904年6月16日这一天里的活动。三个人一个叫布罗姆,一个是他的妻子莫莉,一个是年轻人斯蒂芬。全书以斯蒂芬外出为始,继以布罗姆赶路寻妻,最后以二人同莫莉会面为结束。不仅如此,小说中的很多场景也是史诗中场景的变异,如小说中的土耳其浴室是食莲岛的变异,史诗中的阴曹地府转换为都柏林郊区的土墓,而心地狭窄的种族主义者“公民”与布罗姆的冲突简直就是奥德修斯与独眼世俗斗智斗勇的现代翻版。由此可见,尤利西斯就是以古代神话为原型,寻求远古世界与现代世界的契合。

古代希腊罗马神话不仅为西方文艺作品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来源,而且也丰富了西方各语言,因为文学、艺术作品极大地促进了语言中反映神话的成分出现,另一方面,神话中的诸神、人物和事件很多己泛化成单词留在了语言的词汇中,成为后人写作或交际中常常引用的词语。许多英语习语也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不了解这些习语的文化内涵就很难正确解释词义。古希腊神话英雄赫刺克勒斯读书时遇见享乐女神(pieasure)和善德女神(virtue),前者向他许诺舒适和欢乐后者向他许诺创造和成功。赫刺克勒斯选择了后者,这便是习语Hercuies’choice(赫刺克勒斯的选择)的由来,现指“放弃享乐,主动吃苦而得到的回报”。在“享乐”和“美德”两种幸福中如何选择也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命题。

古希腊罗马神话历来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文艺复兴以来,许多绘画大师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为主题的创作已成为传世的不朽之作,如安东尼奥・波拉约洛的油画《阿波罗与达芙妮》就描绘了达芙妮为躲避阿波罗的追求,变成月桂树的情景。在彼德・保罗-鲁本斯的名画《帕里斯的裁判》中,帕里斯要把金苹果送给维纳斯、朱诺和密涅瓦三位女神中最美的一个。英国威廉・埃蒂的《海洛与勒安德耳》描绘了勒安德耳与阿佛洛狄武的祭司海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勒安德耳在暴风雨中淹死,海洛悲痛欲绝,从塔上跳下,临死前两人挣扎着拥抱。

除绘画作品以外,雕塑和雕刻艺术中也融入了神话。在英美国家涌现出了大量以神话为创作题材的作品。以壁画为例:画在杯子、盘子、瓶子上的古人绘画很多以神话人物为主题,如海伦、阿加门农、亚马逊人、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奥德修斯等等。这些作品丰富了英美人的生活。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音乐艺术创作的丰富土壤。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音乐是极富魅力的,阿波罗不仅是太阳神,也主管音乐。半神半人的底比斯国王安菲翁用琴声的魔力修筑了底比斯城堡。缪斯是分别掌管文艺和科学的九位女神的统称,而“音乐”一词还是由缪斯演化来的,足见在古希腊罗马人眼中,音乐是与人类追求真和美的活动密切相关的。以神话故事或其中的神为主题、背景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的故事是音乐家们所喜爱的主题。他们的爱情故事体现出古希腊罗马神话的人性特征,所以被西方音乐家近百次地谱写成歌剧。

隐喻是古希腊罗马神话成为西方艺术源泉的媒介。现代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神话是原始时期人类使用隐喻式思维的结果。从人类学和人类艺术产生的本原的角度看,隐喻思维在艺术中的表现尤为显著,而意象则是隐喻艺术思维的核心。古希腊罗马神话丰富的意象组成意象群,形成象征,进而成为西方各种门类艺术取之不竭的源泉。

二、西方精神的隐喻

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传说还是民族精神乃至整个西方精神的隐喻。在西方精神中,古希腊精神乃其历史的重要渊源和起点,它作为西方古代精神的主体而代表着西方精神发展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西方精神之库中的自然精神、浪漫精神、自由精神、神秘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和思辨精神等,都可以在古希腊精神中找到其雏形和根源。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古希腊精神几乎完整地出现在古希腊神话和传说里。

西方人对自由和个人价值的追求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整个一部古希腊罗马神话,除少数神祗和传说如普罗米修斯及其故事外,行为的动机都不是为了民族集体利益,而是满足个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或为爱情、或为王位、或为财产、或为复仇:他们的“冒险”,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健美、勇敢、技艺和智慧,是为了得到权力、利益、爱情和荣誉。阿喀琉斯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最充分的代表。阿喀琉斯曾被预言,若在家中终老一生可得幸福长寿,若上战场则会建立不朽英名却必夭亡于战场。面对荣誉与生命,阿喀琉斯毫不犹豫披上战袍奔赴战场。当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强夺阿喀琉斯的女奴时,他愤而拔剑,在女神雅典娜的劝说下才退让一步,没有让阿伽门农血流五步,但他却拒不出战,任希腊大军节节败退,只有在好友战死,阿伽门农亲自上门道歉后他才重新披挂上阵。他那丰厚热烈的情感、无敌无畏的战斗精神、捍卫个人尊严的意识,特别是明知战场上等待他的是死神也决不肯消极躲避的人生价值观念都是典型希腊式的。

古希腊罗马神话里有关“金苹果”的争夺则是另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传说,这里的“金苹果”代表着古希腊人对、财欲、物欲、权力欲、个人荣誉等等生活欲望的追逐,他们为了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往往是全力以赴,犹如飞蛾扑火一般拼命,即便自己死掉或招致灾难也在所不惜,而由此带来的纷争与杀戮便具有了一种盲目的性质。联想到国际时事,有些西方国家的国家政策或许与此文化传统有关。

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传说也是后世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许多千古流传的故事既富有情趣又极其深刻,许多故事都寓意颇丰、发人深省,包孕着不朽的现代性内涵,通过浓缩成生动的比喻和成语,广泛融入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譬如斯芬克司之谜、俄狄浦斯情结、不和的金苹果、阿喀琉斯的脚踵、潘多拉的盒子、赫拉克勒斯选择人生道路、西绪福斯受罚从地狱永远向陡峭的山崖上推石头、从大地母亲获取无穷力量的安泰俄斯的故事等等。

古希腊神话认为,人类的不幸是由天灾与人祸造成。所谓天灾是指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后,天神之父宙斯为了惩罚人类,派美女潘多拉带礼品盒子下到人间,打开盒子从中放出各种灾祸,使数不清的形形的悲惨充满大地,唯独把“希望”关闭在盒子里面。所谓“人祸”则是指人类的各种。潘多拉所以降灾人间,也是因为人类被她的美色所惑而接纳了她。所以实在是“万恶之源”:但另一方面,人活着就要追求各种情感和欲望的满足,所以它又是“万乐之源”。幸福与罪恶、快乐与灾祸就这样相伴相随,古希腊神话深刻揭示了人的欲望冒险带给人们的悲剧性与喜剧性的人生体验。

美少年那喀索斯只钟爱自己而蔑视周围的一切,爱神阿佛洛狄特为惩罚他,使他爱恋自己水中的倒影,最后憔悴而死。作为一种隐喻这则神话表现了对自我中心主义的批判。由此可见,古希腊神话本身既是民族的,又包含着普遍的人性内容,民族的特性展现得越充分,它所显示的人性内容也越发深刻。因此,古希腊神话不仅构成希腊艺术的土壤,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若干重要的母题,以致于后来的许多文学经典都在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讲述着古希腊讲述过的一些故事,而且古希腊罗马神话关注普遍人性的内容仍然活跃在我们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古典音乐的魅力与价值篇8

原生态音乐在民间发芽生长,以其原始的言传身教和自娱自乐的方式不断发展,结合本民族特有的音乐节奏、曲调和语言形式传递着生活、劳动情感,在生活中占据着重要部分。原生态音乐在千百年的传承中使其具有了经典性和文化性,例如,古老且经典的孤独调、欢喜调、下坡调、砍柴调、哭嫁歌、敬酒歌、哭丧调、哄娃娃调等,在悠久的文化积淀和漫长的时间累积中,锻造出渗透心底的情感思想和意识表达,激荡着无数人的心扉。例如河套地区的慢翰调、陕西的信天游、华北的剪窗花等,总是依循着原始的唱法,向人们阐述独特的地区和民族文化,不添加任何粉饰的原生态唱法,浓郁炽烈的表达着独特的风俗气息和民间文化内涵,总是能达到沁人心扉的效果。原生态音乐在文化历史的传承上,人生态度的养成上、人际关系的融合沟通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饰演者重要角色,其中所体现的生活价值、文化韵味、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即使在今天依旧具有重要意义,闪烁着独特的光彩。民族文化、环境、习惯、风俗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原生态音乐包含着不同风格和形式的演唱类型。例如,地狱色彩显著的山歌,婉转动听、悠扬绵长;旋律悠长舒展的藏族酒歌、蒙古长短调;还有城乡生活小调,锯大缸、卖货郎;更有庞大繁杂的叙事曲或乐曲,如傣族阿诗玛、侗族大歌等,这些音乐形式都是在人们的辛勤劳动与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民族智慧结晶,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厚的历史内涵,并且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音乐的创作环境是实际的生态环境之中,演唱者对这类歌曲的神韵、演唱方法和风格总是有着原生的感觉和精准的把握。对于原生态音乐的继承者与传承人来说,要结合现代的声乐艺术,不断地发展完善,才能更好地显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近些年,原生态音乐逐步走进了央视舞台,尤其是青歌赛中原生态唱法的融入,使人们感受到了原生态音乐的独特魅力。不仅使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音乐类型,更让人们逐渐领悟到了音乐的质朴与纯真,领略到了原生态音乐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在音乐界引起了一致好评与强烈的反响。因此,原生态音乐的引入将为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内涵和发展前景。

二、引入原生态音乐对高校声乐教育的意义

高校声乐教育对于原生态音乐的传承保护而言,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原生态音乐的起源地多在偏远的民族聚居地,很多地区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是却没有文字,因而,生长在民间的原生态音乐凭借口口相传的形式广为流传。现今的原生态音乐正以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在社会中愈加被重视,对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继承传扬传统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所在。高校声乐教育所培养的是专业的音乐人才,对于原生态音乐的积极融入,可以成为高等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背景和科研优势,依靠专业的教育环境和条件,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丰富高校声乐教学内容的同时,更是培养多元型音乐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声乐教育将原生态音乐引入其中,用原生态的方法和视角对音乐艺术进行理解和分析,用声乐的艺术视野对原生态文化进行体证,可以使高校声乐与原生态音乐进行有效的融合和沟通,二者相互推进,相得益彰。再者原生态音乐历史文化丰厚,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历史、民族、社会、宗教等相关学科的文化内容。因此,原生态文化的引入对于现代的高校声乐教育将发挥重大的作用,不仅丰富了声乐教育的学科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音乐素养,为高校声乐教育的人才培养增添了新的元素,使高等声乐教育更加丰富和多元,培养的人才相对素质较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

三、结语

古典音乐的魅力与价值篇9

【教学目标】

1.在一节关于流行歌曲(歌词)的鉴赏课上与学生交流,从中得出当前高中生的文化价值取向和社会认同点。

2.提高学生对音乐审美的鉴别、鉴赏能力,使之能够正确认识流行音乐在生活以及语文学习中所起的作用。

【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活动,意在启发引导学生从歌词中寻找一些历史典故,从而学会从流行歌曲中学习语文知识的技巧,不仅体会到流行歌曲旋律的优美,更进一步体验到其另类魅力,让学生从不同的欣赏角度和层面交流、讨论,找到自己欣赏的乐趣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转眼间,我们都已经进入到高中繁忙的课业当中近一年了。沉重的学业压力之余,很多同学一定会在茶余饭后喜欢选择听一些流行歌曲来作为释放压力的途径。那么,不知道同学们能否在欣赏流行歌曲的时候学会掌握一些语文学习的技巧呢?其实流行歌曲不只是在于它的曲调好听时尚,更重要的是一些流行歌曲的创作意境和语言形象、生动、贴切。优美的歌词是一首好的新诗,如果我们能够融入其中去探寻,会不由得沉浸在一种美的享受之中。古人也曾经这样说过: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稍加注意,悉心体会,便可从流行歌曲的欣赏中汲取锤炼语言的技巧,从而提高自己阅读理解以及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一:欣赏《曹操》,探究发现

教师引导:这首同学们再熟悉不过的歌曲让我们既走进流行音乐的欣赏之中,又不经意间走进历史的长河之中。那我们在欣赏这首歌曲的过程中能够发现一些什么歌曲之外的东西呢?

幻灯片展示一幅戎装曹操的图片,并超链接林俊杰这首“炫动”的《曹操》。欣赏时间为两分钟左右(通过图声并茂的形式把学生带进一种场域之中――纷乱的三国年代)。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是感兴趣于其独特的曲风抑或是其歌名。在学生的小组交流过程中给学生展示整首歌的完整歌词,并点拨学生揣摩这些语言的独到之处。在学生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和讨论之后,认识到欣赏这首流行歌曲的时候完全可以通过对历史典故的鉴赏来学习它,从而掌握了一种语文学习技巧:找典故理解文意。]

(三)活动二:欣赏《青花瓷》,咬文嚼字找意象

品味语言之美:这首歌曲听起来悠扬舒畅,尤其是其中的中国风分外动人,再加上周杰伦的唱腔柔情而古朴,略带江南戏曲的雏形,绝妙填词配复古音乐,不愧是一首语言佳作。

展示幻灯片:同学们在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中渐进到这首歌曲的“悠扬”旋律中。在欣赏一个小片段之后启发学生欣赏其中的语言魅力。

[设计意图:学生在之前的语文课文中已经接触到与意象有关的一些文学作品,如舒婷的《双桅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点拨学生回忆学习这些诗歌时的一些学习技巧,带领学生走进文学欣赏的视角,教给学生第二种语文学习方法:找意象品味意境。]

(四)活动三:串联鉴赏《如烟》、《日光》,拓展思维

幻灯片分别展示五月天的《如烟》以及苏打绿的《日光》。这两首歌词一个意味深长,一个活泼有趣,教师分别给学生展示不同风格的幻灯片并播放歌曲片段,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揣摩这些歌词创作的形式、感情基调、创作手法等。

[设计意图:这两首歌曲主要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在学生的思想火花碰撞中找寻语文学习的鉴赏角度。教师注重发现学生新颖独到的见解,不拘泥于教学的预设,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欣赏方式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

(五)课堂结语

古典音乐的魅力与价值篇10

【关键词】基础教育古典音乐娱乐载体精神内涵

古典音乐①是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精华。美妙的古典音乐,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却遭遇了尴尬:在学术界和学院派眼里古典音乐被奉为经典,在中小学校里却不能被学生广泛喜爱。在我们的中小学校园里,似乎学生感兴趣的只有《江南style》或《小苹果》等流行音乐,后者甚至取代了一些学校校园体操音乐的位置。

探究当下古典音乐的存在状况,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同样都面临着古典音乐艺术发展日趋低迷的危机。有观点质疑,古典音乐对于尚在基础教育阶段学龄的学生来说比较难懂,很难了解作品内在的精神表达,好比小学生们背诵古诗词一样,不能即时理解,只在其口未入其心。难道因为古典音乐内涵深刻,讲解耗时就要避重就轻?殊不知,即刻见效的益处多不长久,构筑精神城堡的基石却需长时积累。不是所有的功效都可以立竿见影,但是否不“见影”其价值便不存在?古典音乐在基础教育中的发展已经低迷到了一定程度。更令人痛心的是,当下在中小学校园里,口水歌肆意横行,虽谈不上“毒害”学生,但其终究没有任何的营养。2014年9月9日,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工作在一线的人民教师,发表了引人深思的谈话,其中讲到他很不赞成把书本里的中国古代诗词都给删掉②,他认为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应该让学生们从小就学,继而建立受用终生的民族文化自信。由此可见,古代诗词与古典音乐在基础教育中有着非常相似的不堪境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③,让学生从小就接受古典文学、聆听古典音乐,即便仅能收获对于内容的记忆,这样也是有意义的。接受过相关教育的学生,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到了一定的情境当中,那些记忆自然而然就会被重新触动,彼时的眼中物、胸中情、脑中事高度相互共鸣而豁然开朗,这便是早时学习的功用。

古典音乐在学校教育中已如此不被重视,那么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媒体又是否做了积极引导呢?

在现代的电视与网络平台上,古典音乐也被大量真人秀、生活类、婚恋类节目扭曲,沦为这些节目的娱乐载体。例如,2011年上海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节目的年度亚军获得者“菜花甜妈”,她将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的一首经典男高音独唱曲目《今夜无人入睡》填入新的中文歌词,演绎成蔬菜市场版的《送你葱》而博得观众的捧腹大笑。当我们看到该电视节目拥有很高的点击率和很强的娱乐效果时,也会为古典音乐的精神内涵被无情剥离而扼腕叹息。在这类节目里,古典音乐作品内涵中的精神导向层面、能够表现出的精神愉悦与艺术审美的真善美被完全抽掉,取而代之的是纯粹娱乐、追求轻松的大众性消费方式。是因为古典音乐作为人类精神精华存在的小众性,还是因为现当代各种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纯娱乐化制作使古典音乐的精神内涵被无情剥离?众所周知,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学龄的学生,他们没有很强的鉴别能力,他们需要媒体节目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方向性引导。

古典音乐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吸纳现代音乐文化中有价值的、能体现当代精神风貌的音乐元素。不断创新的音乐家也不在少数,理查德・克莱德曼和马克西姆等人就在此方面做得很有成效,集古典和现代之长的音乐作品使我们眼前一亮,也开辟出了一片属于古典现代相融合的音乐天空,让人感受到二者结合的无穷魅力。为古典音乐的传播也找到新的途径,不让其沦为娱乐节目的附庸,也不是成为基础教育中的摆设。

未来的古典音乐在基础教育中要怎样存在?古典音乐常被类比为展厅里的高雅艺术展品,神圣却不可触及。要改变古典音乐的发展状况,要让其走下展台融入我们的音乐生活。或许未来,古典音乐会成为学生们精神领域的信息共享活动,与听者不再是以施与受的形式存在,而是双方相互作用完成共通的一种精神对话。对于学生们来说古典音乐到底是鸡肋,还是佳肴?也将由他们自己去甄别、去选择。

从我国教育的阶段性发展的特点来看,在基础教育中,小众性的古典音乐被某种商业音乐弱化是必然的,被社会娱乐节目扭曲利用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也解释了缘何古典音乐在基础教育的窘境中一直发展不善。但是我们不必担心古典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音乐符号,未来在基础教育阶段会被弱化而消失。因为,更具持久生命力的古典音乐有助于此阶段学生规范严谨的求索态度的形成,也有助于多元思维形成,有助于学生们艺术素养的发掘与完善,还能鼓励那些思想敏锐者敢于超越自身传统文化的界限,去发展、去发现。

(注:本文为2014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项目《交叉学科理论的古典音乐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B054)

注释:

①本文所指的古典音乐包括西方古典音乐、中国古典音乐和当代严肃音乐。

②人民网消息指出2014年8月27日,上海市教育局将该市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词全部删除,仅以听力朗读形式保留。

③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上册)[m].中华书局,1980:12.

参考文献:

[1]吴文瀚.当代古典音乐传播的景观式存在辨析[J].现代传播,2013(5).

[2]海德里希・盖格.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历史与未来[J].曾金寿,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