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供水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5:33

城镇供水管理办法篇1

一、加强学习,不断增强城镇管理的科学性和依法行政性

一年来,我办公室始终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作为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和办公室人员依法行政的重要工作来抓,虽然一人一办公室,但要切实管理好2.78平方公里的建城区也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为了提高城镇发展建设管理水平,依法管好城镇各项建设,结合业务科学性,政策性强的特点,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掌握国家、省、市县关于小城镇发展的若干规定、行业标准,通过学习,使城镇建设管理更具有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严格办理“两证一书”审批程序,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严格办理“两证一书”审批,是保障城镇总体规划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也是城建办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改善居住条件的单位或个人越来越多,为杜绝占用规划红线搞建设事件的发生,我办公室始终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进行严格审批,现场打桩防线,做到程序合法,对办理的规划许可证进行施工过程监督,发现少批多建、乱占规划红线的违反户及时进行整顿,一年来未发生一项占用规划红线进行扩建工程的发生。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完善和环境卫生工作,切实提高城镇服务功能

城镇道路、供排水、照明等设施的完好程度是衡量一个城镇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我镇建镇时间早、房屋老化、道路狭窄、排水不畅的特点,办公室将基础设施的管理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城镇道路的管理主要按照**镇集镇管理办法,加强占道经营、占道施工的生产经营户进行限制占用范围,特别是施工现场各种建筑材料损毁、腐蚀道路相当严重,必须对比上一年办公室要求各施工单位采取石料投施路面必须垫层木板,混泥土搅拌后必须及时用清水冲洗依附在路面上的水泥残渣,减少腐蚀;排水设施管理上,因排水沟线一年疏通排水沟83米,更新城镇照明输电线路217米(4盏)。保证全年排水、照明的正常工作,加强城镇环境卫生管理,改善城镇居民生活环境,扩大城镇整洁程度。:

四、加强古镇的保护和宣传工作

按照古镇保护规划的性质宣传,**古镇是集“滇南盐都、茶马古镇、革命老区、丽人故里”之美誉的古镇,围绕这一规划,我办公室加强了对列入核心保护区的古建筑、古盐洞、和县城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宣传、保护工作,借助社区召开居民组长、居民代表会议之机,向广大居民进行广泛宣传古镇的保护范围、意义,让广大居民了解保护的具体措施,从而自觉参与到古镇的保护中来,也为开发古镇献计献策。

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环境卫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特别是原盐矿矿部前,环卫人员刚清扫完又有人乱仍乱投,**河内禁止投垃圾的现象也屡禁不止。

城镇供水管理办法篇2

一、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1、加强学习。20*年,是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从县水利局和县水利局归并建设局后,其工作从零到有到逐渐规范到纳入正常运行轨道的一年。从今年年初起,办公室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目标,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一城三地”战略部署,加强学习,从思想上提高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认识。办公室按照局党委的学习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了学习制度,制订了学习计划,从政治、法律法规和业务方面开展每月两次的学习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及时认真地学习国务院和浙江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城市节水管理办法》、《浙江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从理论和专业知识上提高行业管理能力,以更好的推进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2、建章立制。今年以来,根据局党委制定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办公室在去年成立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同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凝聚力,确保工作顺利进行。,按照办公室工作职责,制定办公室内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办公室人员进行定岗定员,将工作职责进行责任分解,落实到人,使办公室工作逐步纳入规范运行的轨道。

二、加强行业管理,保障全县供水事业顺利运行

1、出台《*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及其细则。为加强对镇属自来水供应站的行业指导和管理,使各站能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真实反映我县供水行业的实际情况,营造团结奋斗争先进的氛围,进一步调动和激励各站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城乡一体化供水工作的顺利实施。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出台了《*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和《*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和健全了各镇属水站的运行管理和优质安全供水,也对全县各镇(区)水站实施考核提供了依据。

2、加强全县供水安全监管,确保安全供水。年初,与各供水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安全供水工作。一年来,特别是在夏季高峰供水期间,在全县供水行业召开了安全生产会议,从思想上做到警钟常鸣。同时,办公室组成供水安全检查领导小组,不定期、不定时的对全县供水单位的供水设施、供水水压、供水环境、供水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以《整改通知书》形式,反馈给被检查单位,要求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整改。被检查单位按照《整改通知书》上提出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将整改方案、整改时间和整改结果报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

3、协助水站申请、落实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根据省财政厅、省建设厅《浙江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办公室协助全县各供水单位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的上报工作,至20*年底,已将全县10家供水单位20*-2010年的城乡供水一体化计划项目全部上报。同时,根据上报计划,协助四个项目上报资料的审核和复查工作,今年落实了全县3家供水单位2006-20*年度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省补专项资金,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争取省补资金开门红。

4、加强水站管理,协助落实农村改水补助资金。为推进农村供水管网的技术改造,加快农村改水力度,根据建设局文件精神,加强督促管理,20*年,全县供水单位加强供水管网方面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对全县城乡供水旧管网进行改造,确保了城乡供水管网的安全性和延续性,提高了供水效率,促进了我县的供水事业。同时,积极协助各水站做好县财政关于农村改水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工作。

5、协助做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办公室积极和县水利局取得联系,在我县前几年千万农民饮用水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摸底和调研,同时结合我县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合理安排改造项目。20*年,申报了千万农民饮用水项目;协助申报单位代表嘉兴市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顺利通过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组织的专家组抽查和市专家组验收。

6、对乡镇供水管网调查摸底,建立数据库。由于我县原有镇(区)供水管网由各镇(区)各自设计,没有统一规划。上半年,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对现有各镇区供水管网进行重新摸底,结合本供水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和当地新农村规划,重新绘制管网图,并建立数据库,此项工作到七月底结束,为合理编制全县供水管网规划和编制全县供水单位的统一收费系统奠定了基础。

7、加强业务技术培训。今年7月1日,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正式实施。为了使全县供水企业更好的掌握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10月份,办公室组织全县供水企业负责人参加省建设厅举办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全县供水企业了解新旧标准的不同,掌握了如何检验新标准项目,如何配置检验新标准的实验室,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水质保障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契机,做好我县的供水事业。11月份,为加快全县各乡镇供水管网改造步伐,提高我县供水安全,加强管网维修工作,尽可能降低管网漏损率,办公室组织全县各供水、水处理单位负责人及管线抢修、维护业务骨干,召开管网抢修维护经验技术交流会。交流会上,各供水、水处理单位就平时在对供水管网管理、维护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与心得作了交流,并对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自来水公司管网抢修中心主任谢保尔在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使与会人员获益匪浅。通过这次交流会,全县供水、水处理单位相互借鉴经验,提高了供水、污水行业管网管理与抢修、维护水平,进一步促进我县供排水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另外,为了正确反映我县的供水、售水、自来水漏损率等实际情况,办公室还专门组织各供水企业统计员、信息员,对如何统一填写报表、计算供水量、售水量、撰写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培训。

8、对全县供排水企业经营行为开展消费评议。为进一步提高全县供排水企业的服务质量、服务作风和服务水平,营造公平、安全、健康、规范有序的消费环境,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由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制定方案,并由全县供排水单位领导担任评议领导小组成员,分阶段对全县供排水企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规范收费(包括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等)、办事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办事程序等有关事项上墙)等情况开展评议。在制定方案,动员部署基础上,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消费者对评议单位在服务质量、服务作风、诚信经营、践诺履诺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问题的根源。同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评议过程中群众反映较强烈、矛盾较集中的问题,梳理成书面材料反馈给被评议单位。被评议单位根据反馈的情况,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和方案,狠抓落实,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把“事实调查清楚、问题处理到位、整改措施落实、群众真正满意”作为整改的标准。在整改完成后,评议领导小组适时开展跟踪问效。通过评议,促使各被评议单位通过评议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完善内部各项监督管理机制,使评议由解决具体问题向建立预防机制转变;由突击性推动向靠制度保证转变。使全县各供排水单位在服务水平等方面由外力推动向自觉行动转变。目前,此项工作已完成了制定方案、动员部署阶段,正在进入厂(站)务公开阶段,同时对供排水单位的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以及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和办事程序上墙等事项,制定了全县供水单位统一标志,使全县水务管理逐步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9、协助局有关部门做好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调查和环太湖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报表情况。随着太湖蓝澡事件的爆发,上级有关部门对环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日趋重视,加强了环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办公室协助局有关部门对我县的水源污染情况、水质达标率情况、供水安全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方面作了认真的调查,并给予上报。

10、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太湖引水工程。近年来,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水质性缺水。为了保证居民安全用水,根据上级要求,嘉兴市五县两区统一将从太湖引水。根据县政府要求,按照市有关引水规划,办公室派出人员赴海宁、平湖等地,配合县水利局积极开展太湖引水工程调研,并结合*实际,形成调研材料。

11、台财资料实行规范管理。为加强对乡镇水站的行业管理,随时掌握水站动态,保障水站的安全供水,办公室充分借鉴了县自来水公司的一些成功经验,在原爱委会移交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各站实际,经反复推敲,设置了“供水情况月报表”、深井泵检修维护记录簿等反映水站运转情况的一套工作表格,从而结束了各镇水站原来在报表、记录等表格方面没有统一、各自为政的局面,并要求各供水单位对每月的用水量进行上报,进行规范统一管理。

12、推行政务公开,统一形象,提升企业综合素质。供水事业属公益性事业,如何让消费者消费的放心、明白,从今年9月份起,办公室对全县11家供水企业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内容包括各供水企业的自来水收费价格、收费方式及办事程序,并对其进行统一规范。同时,要求各供水单位公开各自的抢修、投诉电话,如发生水管破裂、水管漏水、水质异样等情况,使群众能随时随地联系到供水单位,及时解决问题,减少因事故引发的损失。通过政务公开、办事公开,使全县供水企业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做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提升办事效率,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13、规范全县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由于我县城乡供水企业归口不同,因此对供水工程建设费的价格、形式的收取也有所不同。为了统一、规范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价格,办公室以文件形式,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全县供水企业的供水工程建设费收取的价格、形式进行了规范,保障了自来水用户的利益。

14、做好全县各供水单位的供水应急预案工作。为了确保在突发事故时能够妥善处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要求全县各供水单位制定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对供水管线、水质污染、水源枯竭、重大机电、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突发事件的人员调集、物资储备及如何保护现场、紧急抢险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全部制定了应急预案。同时召开全县各供水单位工作交流会及安全生产现场会,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设施设备进行检查,保证安全供水。

15、开展理顺水务体制调研工作。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县要在2010年底前关闭所有深水井。这个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一方面我们将积极加快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供水运行体系。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的操作,对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产生了制约。因此,如何理顺全县供水行业的水务体制对加快实现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显得尤为重要。上半年,*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专门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现状、存在问题、一体化供水的运营管理等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书面材料,为下一步理顺水务体制提供依据。

16、做好各供水单位信息员培训和信息上报工作。为了解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工作动态,提高各供水单位信息员撰写信息的技能,今年7月份,办公室特地组织各供水单位信息员进行培训,并对各供水单位的信息和突发事件及时上报作了规定,确保了信息上报率,以更好的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按照工程进度,每月对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上报。

三、成立水业协会平台,加强技术交流

结合全县水行业实际需要,经全县11家供水企业协商沟通后达成共识,已于今年3月份成立了全县水业协会,共有会员12家。水业协会成立后,办公室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技术交流。5月份,组织会员到宁波市水协进行考察,以借鉴其经验。

同月,协会还组织全县有关企业开展关于如何做好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的培训会,共有40余家企业参加了培训,这也是我县首次关于对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方面的培训,对促进企业污水入网,降低企业污水CoD,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1、协助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为加快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我县于20*年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并于20*年启动了*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办公室积极协助工程筹备组做好前期筹备工作,目前已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初步设计》《环境评估报告》、《施工图设计》等工程报批,完成了工程水土地质勘探、工程施工、监理招投标,完成了前期工程土地征用、拆迁的政策处理工作。20*年7月12日,工程被省发改委列为省重点工程;7月18日,注册“*三地自来水有限公司”,于12月3日举行开工暨奠基仪式,计划2009年竣工。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极大地加快了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对我县城乡居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完成《*县城乡供水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与之相配套的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建设也迫在眉睫。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只有与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同时实施,才能实现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但目前,我县各镇(区)城乡供水管网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各镇(区)各自为政,分散杂乱,管网建设没有统筹安排。为此,今年上半年,由办公室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我县城乡供水管网进行统一规划,在形成初稿的基础上,听取了各镇(区)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后,于11月完成规划评审稿。并在20*年11月19日通过了专家评审。下一步将报县政府立项,由此将彻底解决我县以往供水管网没有统一规划的杂乱局面,为下一步顺利实现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打下基础。

3、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步伐。城乡一体化供水设施建设投资巨大,特别是各镇(区)二、三级管网随着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推进,管网的建设、改造力度加大,对各镇(区)形成很大的资金压力。目前,我们对镇(区)二、三级管网建设资金在政策扶持方面正在向政府提出一些积极性建议。

五、结对助学,开展爱心帮困、慈善捐款、捐物工作

20*年,办公室与沈荡新丰村小学的四年级贫困学生金圆圆结为帮困对子,该学生父亲早亡,爷爷、奶奶年纪已大,全家生活的经济来源全部靠他母亲—一个外来打工妹的打工所得,家庭生活相当艰苦。办公室在了解到金圆圆学生的情况后,积极与学校联系,与之结成帮困对子,并分别在今年年初、六一节前去探望,并为他送上了书包和学习用品。9月份,办公室在为他购买学习用品之余,还为他代交了新学期的学费,为他家庭减轻了一些经济负担。同时,办公室成员还积极参加全县慈善捐款、捐物活动,为我县的慈善事业贡献一份力。

六、开展节水型器具备案,为创建节水型城市打下基础

1、做好节水型生活卫生用水器具备案工作。为进一步加大对生活用水器具质量和应用的监督力度,规范和提高我县建筑工程用水器具质量,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根据《城市房屋便器水箱应用监督管理办法》、《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以及嘉兴市规划与建设局《关于嘉兴市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以建设局名义,下发了《关于*县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从20*年1月1日起,要求对在城市规划区内取用城市供水管网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安装使用的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实行备案制度。办公室对节水型用水器具备案进行了统一规范,并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器具备案登记员进行了专门培训,为打造节约型城市创造条件。

2、开展节水技术服务和推广节水器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节约用水工作也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变成服务管理。20*年,办公室协助节水型生活器具备案企业推广节水型器具1300件(套),配合县科协赴城乡开展卫生器具展示8次。

七、加大宣传力度,为我县的供水、节水创造舆论氛围

1、做好城乡供水宣传工作。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方方面面,既有工程建设的投资问题,又有水务体制理顺工作,需要各方面的理解和大力支持。而节约用水又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用水行为,关系到水资源的节约和浪费。因此,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和节约用水的宣传显得尤为重要。办公室利用报纸、电视、《*动态》、《*政务》、《建设动态》等各种宣传载体,对我县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和节约用水进行广泛宣传。下半年,办公室又利用*供水网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对内起到了信息、技术交流的目的,对外为更好地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以及更好地创建我县的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区和节水型单位创造舆论氛围。

城镇供水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城镇供水;安全状况;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一、城镇供水水质安全性存在的问题

1、水源污染

水源污染首要来自农业的面源污染和工业的点源污染,两者各有其不一样的特点,从源头保证供水水质安全时,两者必须一起思考。

1.1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首要来自两个方面:农药化肥的运用和农村畜禽饲养。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化肥和农药的出产运用量别离居国际第1,2位,畜禽饲养业也始终保持高速开展的气势,畜、禽存栏量每10年添加1~2倍。农业发生的很多n,p和CoD(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长时间在水体中堆集,致使水体的富营养化,然后致使水源水质的恶化。继而影响乡镇供水水质安全。

关于农业面源污染首要应思考其对供水水质安全的累积效应。另外,面源污染中的一些难以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如有机磷、有机氯,被水生生物和水体中的沉积物吸附并富集,假如释放出来发生交互作用和形态改变,也许致使水源水质短时间内的急剧恶化,然后发生严重的供水水质安全事故。

1.2工业点源污染

工业点源污染对供水水质安全尽管也具有累积效应。但从国内外一些供水水质安全事故经验教训来看,其要点应当放在工业突发性事故所致使的水质改变,如有毒化学品走漏所致使的化学污染疑问等。

2、乡镇制水技术的不足

传统的水处理技术现已难以习惯于微污染水源的处理技术。目前,中国所选用的饮用水净化办法根本为以去掉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为主的传统水处理技术,其仅适用于处理未遭到污染的天然水源水,难以去掉水中的有机物、氨态氮、蒸发酚等溶解性污染物,不适用于遭到不一样程度污染的地下和地上水源水的处理。强化混凝、预氧化和生物活性碳等深度处理技术尽管可以一定程度进步供水水质安全,但因为成本较高级实际疑问难以得到推广。

3、乡镇供水水质的二次污染

经过严厉的净化处理及消毒的自来水,还需经过运送蓄贮才干抵达用户,在管网运送和水池(箱)蓄贮过程中,因为环境条件和水的活动特性等缘由,藻类和微生物也许很多繁衍和繁殖,外界污染物也简单被带入,然后形成供水水质的二次污染。中国大多数乡镇供水管网覆盖面大,水的逗留时间长,并选用二次加压办法供水,二次污染的时机也就大,所以水质二次污染比较严重。

乡镇供水系统形成的二次污染使原本合格的水变成不合格的水,或优质水的质量在相当程度上有所下降。在乡镇供水系统二次污染形成的水质下降中,乡镇供水管网约占30%,在建有水池(箱)二次加压供水系统的居住区范围内约占70%。因而,水在运送蓄贮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现已直接影响了乡镇供水水质安全。

二、乡镇供水水质安全保证技术对策与办法

1、加强水污染控制

加强水污染控制,维护水源安满是乡镇供水水质安全保证的根本对策和治本办法。水环境污染是威胁水源水质安全和乡镇供水水质安全的根本缘由,因而管理水环境污染,采纳以清洗出产为代表污染预防性的源头控制为主、以总量控制与合格排放相联系污染物减少办法的结尾管理为辅的防污减灾战略;把维护好与人民日子密切相关的饮用水源,保证饮用水的安全作为水污染防治的突出要点。

2、选用领先适用的水处理技术

选用领先适用给水处理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代替传统技术和技术,对现有给水处理技术和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强化习惯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技术才能,进步处理水质是乡镇供水水质安全保证的有用对策和办法。根据笔者及有关专家对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研究的成果,提出以下安全优质水保证技术办法。

过氧化法。即选用不发生有害副产物或发生安全量副产物的化学药剂,对原水进行预氧化处理,以去掉或下降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例如高锰酸钾、臭氧和过氧化氢等强氧化剂。

强化混凝法。即选用向水中投加过量的混凝剂和助凝剂,并控制最好的混凝条件,进步惯例处理中有机物的去掉作用,最大极限地去掉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该法关于污染很轻的水源,使处理后水合格是经济有用的。

生物触摸氧化法。即选用附着在填料外表的微生物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赞同降解,用曝气的办法供氧。填料可以选用活性炭、陶粒等高比外表积的粒状多孔介质。该办法能够有用去掉有机物和氨氮等可生物降解物质。

活性炭吸附法。即使用粒状活性炭吸附去掉水中的污染物。可在传统水处理系统以后作为深度处理技术单元;可与臭氧氧化联系变成臭氧活性炭技术;也可与生物法联系变成生物活性炭技术或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

膜法。即选用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等膜滤办法去掉水中污染物。一般接在其他处理系统以后作为深度处理技术单元,以出产优质水。

紫外线消毒。即使用紫外线光源发生的200~275nm波长的紫外线杀灭水中微生物的消毒办法。该办法不发生任何对人体有害的消毒副产物,是一种高效、经济、安全的饮用水消毒技术,可作为氯化消毒的代替消毒办法。

3、强化运送蓄贮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控制

选用有用办法防治成品水在运送蓄贮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是保证乡镇供水水质安全的关键环节。乡镇供水水质安全保证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水源到用水点,不论是水源维护和清水技术,仍是管网运送和蓄贮加压,任何环节出现疑问或许不妥,都会影响用水点处的水质安全,因而进行全程质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防治二次污染的首要办法如下:

选用防污染的输水和配水管材。选用各种清洁级的塑料管、不锈钢管或有清洁级环氧树脂涂层的金属管。筛选混凝土管和冷镀锌钢管等易溶解出污染物和易发生锈垢的管材。

选用防治污染的二次供水设备。改善蓄贮水池(箱)的技术结构,保证水的活动性,避免微生物繁殖;要选用避免污染的清洁原料缔造水池(箱),避免锈垢等污染物发生;二次加压系统宜选用微机变频调速水泵设备,省去了高位水池(箱),减少了一次污染的时机。选用紫外线二次消毒办法,保证用水点处微生物目标合格。必要时在用水点处选用二次清水办法。

4、树立乡镇供水水质安全监测系统并进步水质检查水平

树立健全和完善乡镇供水水质安全监测系统,在对乡镇供水公司监督管理的一起,以便给有关部门及时精确地供给各个供水环节的水质信息,为乡镇供水水质安全做出精确的预警,为纠正影响水质安全性的疏漏供给科学牢靠的技术根据;为修订日子饮用水水质清洁标准供给根据。水质检查部门和供水公司应在媒体上定时饮用水水质检查成果,以便让消费者知情。进步水质检查管理部门和供水公司的检查水平,选用领先的仪器设备和剖析办法,进步水质剖析精度,以保证乡镇供水水质安全。

结束语

各供水企业在做好供水日常工作的同时,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水质管理、管道建设、应急保障等方面下足功夫。各供水行业主管部门要从老百姓健康、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到供水水质安全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督查指导,分级落实责任。在完善供水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制定供水水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供水预警和应急救援工作机制,成立应急指挥机构,建立技术、物资和人员保障系统,抓好应急人员培训工作,并定期组织演练,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老百姓饮水安全。

参考文献

[1]李鸿坤.浅谈曲靖市城镇化进程中供水安全保障[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231.

[2]胡余德.供水末端设备对城镇供水安全的影响及防治[J].城镇供水,2014,01:54-55+13.

城镇供水管理办法篇4

以“十”精神为指导,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以“杂技之乡、绿色__”为科学定位,坚持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营“三城统筹”,以产业为基础、规划为龙头、重点建设项目为突破、精细化管理为保障,推动人口向城镇、产业向园区、居住向社区、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实现产业就业、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化体系的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为建设“绿色、生态、舒缓、宜居”新__提供重要支撑,全力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生态宜居舒缓型的杂技文化旅游名城。

到2015年,县域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3%,城镇人口达到13.5万人。到2017年,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6%,城镇人口达到15万人。到2020年,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2%,城镇人口达到17万人。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镇居民生活品质和文明水平显著提高。建立起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体制,县域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1、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完善土地产权、用途管理、市场配置、收益分配等制度建设,提高土地对城乡化发展的保障能力。从严从紧控制占用耕地,避让优质耕地,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严格控制乡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开展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着力盘活闲置土地。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完善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2、拓宽城乡建设投融资渠道。积极采取bt、bot以及特许经营、投资补助、运营补助、政府购买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类民间资本资金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运营。建立动态平衡的政府偿债保障机制,防范债务风险。推进县建司市场化转型发展,逐步将平台公司发展成为城市资产运营管理、城市综合开发、具备现金流的多业态实体公司,基本建立适应新型城镇化和县城建设要求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开放市政公用市场,利用民间实现县城供气、供热、环卫、污水垃圾处理等领域的投资和经营。

3、完善城镇住房制度。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推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稳定增加商品住房供应,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实现住房供应多元化。完善保障性住房租赁补贴制度,实行保障性住房并轨运行,制定公平透明的保障性住房分配政策。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努力提高城镇物业管理水平,构建和谐、文明社区。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简化环保、土地、规划等前置性文件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整合各级有关部门村镇建设资金和涉农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重点镇建设。拓展县城发展空间,积极稳妥地推进县改市步伐,大力实施县城镇改街、村改居,在城中村改造中同步推进村民转为市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依法推进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村集体资产转为股份制的改革。

5、实施财税扶持政策。因县城建设实施房屋征收的,对被征收人按照国家有关城镇房屋征收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取得的补偿款,免征个人所得税。居民因房屋征收重新购置住房的,对购房成交价格中相当于征收补偿款的部分免征契税,成交价格超过征收补偿款的,对超过部分征收契税。因实施县城规划、县城建设的需要而被县政府批准征用的房产或收回的土地使用权,免征土地增值税。市政街道、广场、绿化地带等公共用地,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财政全额拨付经费的事业单位自用地,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__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由政府县长担任,办公室主任由住建局局长担任,成立“__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城镇化办”),配备必要的人员编制、给予经费保障,或从相关职能部门、单位中抽调人员,与各部门建立联动机制,负责协调、督导、调度等日常工作。按照c类县城建设目标体系,明确各相关部门主体责任、任务目标、发展指标、责任人、完成时限和考核办法。(二)完善政策体系。抓紧编制符合__县实际、较为具体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成立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小组,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发改委主任任办公室主任,由发改局牵头相关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按照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各项任务要求和各自职责,围绕城镇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城镇规划设计和管理水平、强化土地资源支撑、投融资体制改革、城镇容貌整治提升、加快人口转移和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保障性住房并轨运行、构建城乡一体化交通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等关键领域提出课题、专题研究并拿出规划意见。

(三)积极对标示范。确定一个对标县(市),找差距、定目标、理思路、抓落实。把对标活动与学习考察结合起来,带着任务“走出去”、“请进来”,与对标县搭建学习合作关系。在项目合作、技术引进、人才交流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根据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需要,突出重点、分层次、有步骤地开展试点工作,在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等方面,确定桑园镇为城镇化改革试点镇,赋予先行先试的权利。开展绿色建筑、绿色小区、优秀公共建筑、特色风貌街区、景观街道等示范项目申报活动。

(四)加强工作调度。建立重点工作调度、督查、通报制度。实行月通报、季调度、半年总结、年终考核的督导调度机制,将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工作情况进行排队,报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县城镇化办要加大调度力度,加大对重点工作的督促检查。县委、县政府督查机构要建立定期督查制度,适时开展专项督查,督查结果在全县通报,对工作做的好的部门通报表扬,对工作落后的单位通报批评。

(五)实施专项攻坚。坚持突出重点、集中攻坚,有步骤、按时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在县城规划设计、环境整治、植树绿化、城中村改造、交通秩序、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聚集、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开展专项攻坚行动。实行“领导+指挥部+融资平台”的推进机制,切实将任务落实到项目、责任落实到干部。

城镇供水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小城镇;基层政府;发展;转型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074-03

小城镇,大问题。推进小城镇发展不仅是当代中国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支点,也是在国际经济持续动荡,以投资和出口为主的经济发展动力逐渐衰弱的情况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撑。然而,在推进小城镇持续发展的未来征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局并不少,小城镇政府转型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问题,现行小城镇政府体制已经无法承载经济、社会、交通、外来人口、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城市化管理重任。因此,小城镇政府如何引领、培育和适应城镇化已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小城镇发展与基层政府转型的相关理论

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现代化、工业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产业空间集聚、产业结构转换是城镇化发展归根结蒂的原动力,而人、财、物、地理空间位置、政策等外部稀缺资源则是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条件。小城镇发展的这些动力和条件,即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小城镇的管理体制,现行小城镇管理体制存在的矛盾“从根本上讲,根源与现行的小城镇管理体制同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1]小城镇类型、规模和功能决定了小城镇政府模式。另一方面,小城镇政府的角色行为模式是小城镇发展的关键要素,基层政治生态对小城镇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小城镇政府合适的角色定位、合理的行为模式可以激发、培育和规范区域所在地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势弥补其他方面的劣势,中国大量发展很好的既非沿边、沿海,又无资源优势的小镇可以作很好的说明,它们甚至是原先经济最为贫困、社会文化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发展起来或首先发展起来的。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小城镇政府之所以呈现出相当大的个性化差异,并给小城镇工业化、市场化的路径选择带来深刻影响,关键在于能否获得一定程度的自主性空间。自主性空间“意味着地方政府实际权限、职责及行为边界的弹性化和模糊化,意味着地方政府角色行为潜在多元化的可能性”[2]。自主性空间的获得给相对积极、主动的小城镇政府创造了管理创新、政策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可能。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小城镇政府之所以呈现出相当大的个性化差异,还在于小城镇政府权能的大小。“小城镇政府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合理调整县镇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内在动力在于增强小城镇政府权能,转变小城镇政府职能,推进小城镇城市化进程,增强小城镇的适应性和发展活力,实现小城镇的职能纠偏。”[3]小城镇政府权能大小决定了所在区域得到体制内资金、优惠政策等各种稀缺资源的多寡,也是自主性空间获得程度的标志,是影响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小城镇政府之所以呈现出相当大的个性化差异,还在于小城镇政府自身能力的大小。政府能力包括政府公务人员个体能力和政府部门整体能力,小城镇政府公务人员素质、小城镇政府的资源汲取、运用和协作等能力决定了小城镇规划、管理、运行的效率和质量,小城镇政府内部的组织和协作体制、机制是小城镇管理和服务创新的基础。

二、小城镇发展的新趋势

通过现代化小城镇综合改革、“强镇扩权”工程、中心镇培育工程等改革实践,浙江省小城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小城镇发展体现出了新的趋势:

1以特色产业为依托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是未来小城镇发展的主题。依托区域特色经济,明确城市定位与发展思路,是浙江小城镇发展的鲜明特色。未来小城镇发展首先应注重打造城市整体品牌,做强城市无形资产。长期以来,浙江小城镇以平民路线切入市场,以中低价格赢得市场。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内外产业的升级,小城镇自有品牌的缺失已经成为发展的重要制约;其次要完善产业链条,促使产业集群联动互补,做到企业集群、市场集群、店铺集群、业者集群、客户集群、运输集群、配套集群和产品集群,这既降低了因企业规模大而引起的内部管理的交易费用,又符合现代柔性生产的要求;最后要升级专业交易市场,进一步加强专业交易市场整合和升级,发挥其规模效应,因为产业群分工网络系统的高效运转,是以区域专业市场为依托的,市场的集聚功能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有助于产业分工。

2以提升城市软实力为目标,重视发展社会事业,是未来小城镇发展的重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城镇同大城市一样,都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职能,小城镇的发展必须重视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否则,社会发展的弱势最终会伤害经济的强势,浙江许多小城镇发展的经验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小城镇的发展首先要重视教育和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强农民工子女学校建设,使得他们能够真正在小城镇安家落户;其次要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为小城镇发展构建安全网和减震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必须全面落实;还要注重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小城镇环保工作的落实。

3以提升城市品位为目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未来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小城镇建设,应当以交通运输、城市道路、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等为基础,以大型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大型童装市场、儿童游乐城等重大项目为重点,加速城市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完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塑造城市发展的新形象。同时,加快城区的“亮点”工程建设,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城市,着力打造一批风格迥异的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城市园林以及高档休闲娱乐场所等,充分彰显小城镇的品位和档次。

三、当前小城镇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

浙江小城镇改革对于基层政府的财权、管理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张,但相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存在以下的不足:

1小城镇政府的职责大、任务重,职权小。小城镇作为基层政府,执行着大量由县市政府指配的工作。可以说,国家的许多工作都要落实到基层,上级党委、政府要求高,下达的任务、指标繁重,仅繁多的各类考核检查和考察交流任务就已使小城镇政府无暇应付。“如教育强镇检查、平安千村工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普法、计划生育、禁毒、防洪抗灾、非法宗教治理、殡葬改革、拆危、征地等等工作都下达给乡镇政府,并且都以考核或者一票否决来落实”[4]。但是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不具备建成区建设、交通、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外来人口等方面社会管理权限和行政执法资格,导致城市管理、计划生育、社会治安以及安全生产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事务,滞后于城市化发展需要。

2公共服务需求大,财政保障困难。随着小城镇在建设规模、人口数量、城镇功能等方面突飞猛进,小城镇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加,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成本巨大,就如巨大的外来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每年每名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成本在500―1000元,还要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大病医疗、医疗门诊等各种补贴,既有的财政根本无法满足小城镇发展所需,可见财政保障的困难。

3乡镇和县市职能部门站所协调困难,职能弱化。近年来的县(区)乡(镇)关系调整,加强了上级垂直部门权力,乡镇政府调控力进一步弱化,像税收、国土等实行垂直管理,责任和职能“两张皮”,成为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体制障碍。县市政府职能部门派驻小城镇的各站所,是在乡镇区域内行使职权的行政主体,他们具有相应的管理权和财权,是县市政府职能部门乡镇的延伸。由于小城镇政府对这些站所没有指挥控制权,协调非常困难,运行体制、机制欠活。

四、面向促进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基层政府转型策略

着眼于小城镇发展的新趋势,针对小城镇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小城镇政府转型策略应由以下部分组成:

(一)责任与回应:建设服务型政府

1科学定位政府职能。依据依法行政、责权利统一、“有退有进”等原则,按照“强化政府的政治职能,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健全政府的文化职能,开发政府的社会职能”的思路,建议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职能。主要是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交通秩序、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外来人口等方面的管理作用,确保上级政府的政策、任务执行到位,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城市正常运作、社会和谐稳定和群众安居乐业。(2)服务职能。主要是在设施维护、信息提供、技术指导、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提供的服务功能,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如改水、改路、绿化、亮化等)、经济发展的服务与指导(如企业技改、市场开发、信息提供等)、文化教育的推进与普及等。部分接近城市规模的还应考虑执行许多属于城市的服务职能,如排污、防火和垃圾处理等。(3)协调职能。包括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各派出机关之间以及各单位、各行业、各村、各经济社会组织之间的各种关系协调和相关事宜处理。(4)监督职能。主要是对各行各业、各部门及各项经济社会活动进行监督,使其遵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应特别重视照章纳税、环境保护、市场秩序等方面的职能研究。

2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完善各类便民服务措施,建立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落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aB岗工作制等制度,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周期,提高办事效率。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建设新型办事平台。要创新载体,使联系群众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推进乡镇机关和乡镇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

(二)法治与分权:理顺县乡关系

1在发展规划上赋予一定的审批权限。完善中心镇规划编制和管理。按照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推进新型城市化的要求,突出小城市在市县(区)域总体规划中的地位,加强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的有机衔接。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审批,按法定程序执行,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权下放到中心镇,建立完善集体审查、责任追究和审批备案等制度。合理规划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小城镇集聚和辐射能力。

2在综合管理上赋予相应的管理权限。一是通过立法给予执法权。应对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把相应的执法权(如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环境监察、计划生育、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执法权)赋予给乡镇政府,使乡镇政府真正拥有综合执法权。与此同时,规定未能履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以此实现权责统一,提高行政效率和确保依法履职;二是理顺关系强化管理权。在事权关系和条块管理上要实行以“块”管理为主,可以考虑对部门垂直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尽可能将工商、质检、土管等部门逐步归位到各级政府或由乡镇直接对派驻单位实行属地管理,至少是要按照“能放则放”的原则将有关权力要通过授权、委托等形式下发给乡镇政府。

3在财政经费上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一是按照财权、事权相一致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为乡镇履行职责配置相应的财力。明确由乡镇政府承担或配合完成的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提供相应的经费和条件。二是完善税收返还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财政优惠和投资补助。三是拓宽融投资渠道,加快解决债务危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吸收各类资本参与城镇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扩展多元化投资主体,加大项目经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市场化的运行力度,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市场建设项目安排和信贷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三)多元与参与:构建多中心治理机制

1构建多中心治理机制。在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中形成充分利用政府、市场、社会和公民共同力量的机制,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例如在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上,建立规范、科学的考评体系,改变现行政府以任务指标为主的考核体制,改变偏重经济建设和社会治安的考核办法,改变只有上级考核的“压力型行政模式”[5]。

2大力发展民间组织。乡镇机构精简以后,要改变过去政府管的过多的现象,要充分利用村民自治给予农民的自由权力,引导农民建立各种民间组织,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农民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政府通过民间组织杠杆来有效地进行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通过立法保护和政策扶持等途径大力培育诸如农民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和社区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把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具体组织和运行工作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

(四)整体与协同:塑造强能力政府

1建设整体性政府。整体性政府是通过协调部门间关系,整合各自独立的资源,以政策工具作为达成公共行政目标的载体。明确最高行政领导或部门领导的协调职责,引导部门间合作。明确部门职责,对于确实需要若干部门共同承担的交叉职能,必须明确职能履行时要明确主办与协办、牵头与配合的关系。此外还要制定职能分工与协调办法,规定责任、义务以及惩罚办法,增强约束性。

2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规范乡镇内设机构设置,乡镇党委机构合并设置,一般乡镇设置5个左右职能机构,减少乡镇领导职数,提倡交叉任职,整合乡镇事业单位,采取“放、改、撤、并”的办法,调整基层站所的布局。大力精简人员,坚决清退超编人员和靠收费供养人员。

3提升乡镇公务人员素质和能力。一是强化提供公共产品和科技服务的能力。二是建立完善干部学习培训制度,加强乡镇干部培训,加快乡镇干部知识更新,以推动其工作方式的转变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雷忠勤,李步青等著.小城镇科学引论[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238.

[2]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及其行为逻辑―――基于地方政府自主性的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25-35.

[3]王雄杰.论小城镇政府管理转型[J].学术交流,2010(06):47-49.

[4]吴玉宗.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201,202.

[5]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5.

城镇供水管理办法篇6

根据城乡规划会议的安排,我先就全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暨*生态园绿化工作,今年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能否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关键在于狠抓落实与各个部门的积极响应。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后面*县长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坚定信心,充分认识并牢牢把握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机遇

20*年,是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主攻大项目,全力保民生,增强新本领的总体要求,以“三城联创”为统领,科学化规划、精品化建设、市场化运作、法制化管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突出表现在:一是城乡规划切实得到了加强。完成了县城20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和西城区9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完成了85个村的新村建设规划,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二是重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实施了县城扩建第二个“4321”工程,建成了莲花湖公园、南汭河风情线等一批精品工程,县城西区和北区开发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三城联创”取得实质性进展,大部分指标完成或接近完成创建标准。三是一些疑难和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搬迁了北城区煤炭市场,建成了县城垃圾处理场,新建廉租房1*套,开展了背街小巷、汽修汽配市场等专项整治,实施了县城供热管网改造,在煤炭价格大幅上扬的情况下,保持了供热价格稳定,提高了供热质量,得到了县城居民的一致好评。四是城镇化建设走在了全市前列。城镇化建设工作在全市年终考核中位居七县(区)第一,廉租房建设、工程招投标等单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全县城镇化水平提高1.6个百分点,达到39.4%。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综合管理城市的能力还不强,城市管理部门和行业执法部门的配合不够紧密,综合执法不到位,个别单位还有不按规划办事的情况。二是城市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一些专业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三是多渠道融资的办法还不多,融资和管理的创新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年,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一年,也是抢抓机遇,实现城乡建设水平大提升、大突破的一年。国家出台了十项扩大内需的措施,其中,在保障性安居工程上安排9000亿元,用于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生态建设等工程上安排3000亿元。这为我们争取上级投资,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和更为广阔的空间。去年第四季度,我们已经成功争取到了污水处理厂、廉租房建设等重大项目4项,总投资6489万元,是多年来争取上级投资规模最大的。市委、市政府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作为“六个集中突破”的重点工作之一,并将今年确定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年”,提出了许多更高更严的目标要求。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建设“一城六镇”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重大决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上年财政总支出的15%列支城镇化建设资金,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各项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保证。因此,各乡镇、各部门和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克服畏难厌战情绪,以超前的思维、战略的眼光、创业的魄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无论在工作理念、层次水平上,还是在项目实施、建设质量上,都必须要有一个大的提升和突破。

二、集中突破,全力推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上水平

20*年,全县城乡建设工作要按照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促增长、集中突破上水平、改善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全县三级干部大会、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以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突破年动员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化山城、绿色能源之都”的发展定位,按照推进“三城联创”,打造“一城六镇区”城镇体系,建设宜居、宜商、宜游区域中心小城市的要求,以“一馆一园”建设和街路整治为重点,以城区绿化、亮化、美化提档升级为突破口,做大县城,做优城镇,提升管理,完善服务,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县城镇化水平提高两个百分点,达到41%,建成国家园林县城,组织实施重点工程20项。主要任务是:

1、以项目建设为支撑,进一步扩大县城体量。要牢固树立城镇建设为全县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挑大梁、做贡献的理念,把县城作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主战场、主阵地,贯彻壮大县城,建设宜居、宜商、宜游区域中心小城市的要求,努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一是全力抓好规划编制。加快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进度,9月底前全面完成装修装饰、沙盘模型制作及声光电系统、综合展厅、多功能厅、规划公示厅、接待厅布设任务。加强专业性规划编制,完成县直部门宿办区建设性规划以及绿化、供热等9个专项规划编制任务。加快村镇规划编制进程,年内完成县城、安口、马峡等“一城六镇区”总体规划和10个重点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及评审任务,使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50%,村镇规划覆盖率达到90%。要在规划编制的精深度上下功夫,做到道路、绿化、照明“三配套”,功能、环境、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格局“三协调”,充分发挥规划在建设中的控制和指导作用。二是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园,重点完成山体绿化,修建上山道路,形成部分人文景观。完成莲花湖公园喷泉扩建和周边亮化美化;实施风情大道续建,完成道路油筑、小品配套及绿化亮化,形成环莲花湖景观带。完成菊苑小区、鸿昊盛府、心馨花园等住宅小区年度建设任务,新增住宅面积26.4万平方米。实施影剧院及机关宿办楼工程,完成客货运集散中心年度建设任务,建成客货运中心主体工程。建设污水处理厂,改造排污排洪管道。实施北城区续建工程,建成北河集中居住区,配套街路、排污、排洪、便民服务中心、文化站等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是集中抓好县城街路整治。按照“突出重点、打造精品、优化布局、彰显特色”的要求,对县城东、西、北三条大街进行改造升级,完成人行道铺砖、排洪管道敷设和绿化亮化改造,形成道路线形通畅、配套设施统一、整体景观协调、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市交通主干线。继续加大县城西区(振华路、裕华路)及北城区路网(惠民街、北二路)建设力度,完成道路拓建和配套设施建设,新增城市道路里程1.9公里,进一步完善城区道路框架,实现城镇建设向扩展规模、完善功能转变。

2、深入推进“三城联创”,全面提升县城品位。经过去年一年的扎实工作,“三城联创”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三大类103项指标中,有一半以上已经达到或接近创建标准,特别是北河采空塌陷安置区、垃圾处理场等重大项目的建成以及污水处理厂的开工建设,“五进城”工程的深入实施,有力地加快了创建活动进程。但从目前创建活动的情况看,难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县城建成区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距离创建标准差距还比较大;另一个是城乡结合部、城市背街小巷的环境脏乱差问题还比较突出。今年,要把县城绿化作为创建活动的重头戏,坚持“一路一景、一街一品”的绿化工作思路,选择一些适生性强的大杆径树木,全力实施县城区公园广场和街路绿化改造提升、背街小巷绿化和行道树绿篱补植工程,着力提升绿化档次,增加绿化覆盖率。开展园林示范单位和特色亮化单位创建活动,年内建成园林示范单位20个,特色亮化单位10个,使人均绿地面积累计达到8.5平方米,主要街路亮化率达到100%。要继续下功夫抓好县城环境整治,以县城出入口、城乡结合部的脏乱差整治为重点,推行保洁全天候,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的管理机制,深入开展以东园街、团结巷和老华矿路硬化等为主的背街小巷专项整治;开展以规范汽修汽配市场、归市经营为主的专业市场专项整治;开展以“门前五包”责任、规范广告牌匾和卫生死角治理为主的环境卫生整治,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扎实细致地做好创建基础资料的准备和验收的申请申报工作,确保年内完成国家园林县城创建任务,以此为基础,带动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县城的各项指标逐步达标。

3、强化服务功能,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关节点,在接受城市辐射、带动农村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小城镇建设,可以加快实现城乡联动发展、融合发展,进而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要认真贯彻全市小城镇建设(灵台)现场会精神,积极借鉴学习成都、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先进经验,各有侧重的抓好“六镇区”开发建设。安口镇要按照改造提升、完善功能的要求,抓好镇区路网和基础设施的改造,完成南大街和西大街硬化任务,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352套、1760平方米。东华镇、西华镇要按照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和优先发展镇的要求,在搞好县城中心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继续狠抓区域设施配套,完成东峡小康村、西关安置楼及华电路两侧开发带建设,全面启动上亭“城中村”改造项目。策底镇要以优化镇区环境为目标,积极实施街区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马峡镇要在现有路网建设的基础上,油筑街路,进一步抓好街路改造提升。工业园区要按照“一园五区”的功能框架,积极实施园区基础设施改造续建工程。神峪、山寨、上关等乡镇要抓好项目开发和设施改造,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力争小城镇面貌年年都有新变化。

4、切实强化行业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职责重大,要努力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在充分发挥行业管理职能上下功夫,切实提高综合管理城市的水平和能力。一要严格规划执法。要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建立健全城乡规划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城乡规划听证制度和规划公示及公众参与制度,依法强化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加大对违法建设工程的“拆违”力度,做到及时发现、坚决拆除,不搞以罚代拆,有效遏制未批先建、少批多建、随意插建等违法建设行为的发生。要建立严格的规划稽查和责任追究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减少规划的随意性,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二要加强工程招投标。要严格执行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统一招投标制,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招标方案必须进行审查,择优选择资质高、实力雄厚、技术能力强的施工企业承担工程建设任务,保证工程建设的档次、进度和质量。三要严格抓好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全面落实工程监理制、项目法人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突出对涉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住宅工程、直接影响公众安全的公共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的监管,在建设项目中认真落实环保、抗震、防火、防灾等强制性规定,从根本上保证建设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加强施工管理,强化作业人员培训,严防安全事故发生。建设、监察部门今年要开展联合检查,加大行业规范管理。四要加强房地产市场整治和物业管理。深入开展房地产市场执法检查,加强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工作,规范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培育房地产二级市场。

5、抓好民生工程,改善民生条件。城乡基础设施有很多与广大群众利益密切相关。要切实把改善民生作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抓好事关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工程,又抓好关系人民生活的疑难问题解决,把城乡建设的内涵性和普惠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当前,要紧抓国家扩大内需的难得机遇,全力争取实施好一批惠民工程。一要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市住房保障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是国家和省、市、县为民措办的重大实事之一,也是省、市对县委、县政府实行“一票否决”的重要指标之一。今年,市上下达我县廉租房建设任务837套、4.2万平方米,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3682户、16.6万平方米,每户补助4000元,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责任十分重大。这项工作要作为今年城乡建设的重要任务,尽快制订方案,全力抓好组织实施。要尽快启动“惠民苑”二期工程建设,并在县城西区选择适当区域,开建新的廉租住房小区,以实物配租为主,附带搞好租金发放。要把农村危旧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和旧村改造结合起来,与采空塌陷区治理结合起来,有效整合项目,把重点放在“一城六镇”,提高改造质量,建成示范工程,争取进入全省试点县序列。二要抓好县城供热。实施供热东站扩建、皇甫供热站配套完善等工程,进一步改造供热管网,努力提高供热质量。要加大历年拖欠供暖费用的征缴力度。目前,从全县供暖费缴纳情况看,个人缴纳率为70%,而行政事业单位仅为20%,拖欠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供热企业的正常运行。今天会后,拖欠供暖费的单位,要积极筹措资金,按4月底全面交清拖欠费用。对仍拖欠不交的,要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三要抓好小区物业管理。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和服务行为,加大业主委员会组建力度,引入高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特别对一些以前由行政事业单位开发建设的住宅楼,要由原建设单位牵头,公用局、街道办事处等部门配合,共同负责,深入住户,宣传动员,组建业主委员会,制定必要的物业管理规范,消除管理盲点。

三、坚持全民动员,集中全力抓好*生态园绿化工作

今年,县委、县政府决定,从形成县城西区新的休闲场所入手,与莲花湖公园和影剧院片区景观通盘规划,建设*生态园。这既是拓展县城发展空间,加快县城西区开发的有效举措,也是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双凤山、*、仙姑山“三点一线”生态休闲带,为广大人民群众谋长远利益的一件大好事。当前,正值春分时节,加快实施山体绿化,打好植树造林攻坚战,对于*生态园建设至关重要。全县各级各部门、省市驻华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县城南北面山绿化实施方案的要求,从今天会后开始,集中10天时间,全面完成520亩的绿化任务。一要规范栽植。对各部门的绿化地块要实行包栽植、包质量、包成活“三包”管理责任制,一定五年不变,对成活率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次年由各责任单位自行筹资投劳,继续进行补植。各单位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执行林业局的规划,落实“三埋两踩一提苗”措施,落实苗木浇灌措施,确保载一株活一株。尤其是在搬运苗木上山过程中,要精心保护好苗木的顶芽、枝条、土球,防止苗木受损,栽植后要想尽一切办法浇足定根水。林业部门要抓好苗木保管、分发登记,建立苗木分领登记制度,明确责任,最大限度减少苗木损失。同时,要委派专人进行跟班做业,检查质量、督促进度,对不合格工程要当场纠正、及时返工,直到达到标准要求为止。二要加快进度。要牢固树立时间观念,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工程进度。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东华街道办配合,对各单位出工人数一天一统计、一天一评比、一天一通报,并将统计情况书面送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各单位除留一两名值班人员外,其余人员都要上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单位一把手要亲自带队,亲自参加劳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按期完不成绿化任务的,由林业、建设部门先行雇用人员代为栽植,按发生费用的双倍进行经济处罚。三要协作配合。建设局负责抓好整体工程的协调调度;水务局负责及时接通上山水源;交通局负责上山道路的修建;宣传、广电部门要确定专人深入造林现场,及时采访报道好的做法和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各单位、各部门要把*生态园绿化工程作为一场硬仗来打,按照划定的责任区域,集中人力物力,在规定的时限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四、强化措施,持续推动城镇化建设科学发展

1、明确责任,严格考核。今年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各相关单位对各自承担的目标任务要进行细化量化,落实一项任务、一套班子、一套人员的目标管理体制,切实把每一个工程、每一项任务都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人,形成人人有责任、层层有压力、环环有人管,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推行成果倒逼和行事历管理、责任表落实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切实加强各项工程建设进度。对各乡镇的小城镇建设,县上将继续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干得好的,采取召开现场会的办法,落实以奖代补资金;对工作进度缓慢,推行不力的要取消补助资金。

2、整合项目,形成合力。要按照县委、县政府整合项目办大事的要求,有效整合项目资金,全力抓好城镇化建设。规划、建设、公用部门要充分发挥城乡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努力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力度;发改、财政、金融等部门要积极做好建设项目的立项和融资工作;国土部门要全力抓好土地征用、收购储备和竞标出让工作;水务、林业、交通部门要积极配合争取上级的专项资金;政法部门要积极为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法律监督和司法保障;电信、电力等部门要维护大局,积极主动做好杆线搬迁等工作;宣传、广电部门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曝光脏乱差现象,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市民”意识。驻地企业要牢固树立共建共享的思想,积极参与城乡建设。其他各有关部门也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

3、依法行政,维护稳定。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政策性强,影响面广,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在各个程序、各个环节上,严格执行政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阳光操作。要借鉴一些发达地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先进经验,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适合县情实际、相对完善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法规体系。在城市管理上,要加大联合执法,明确执法责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保护广大群众的正当权益,维护城市的文明形象。在拆迁安置上,要认真贯彻落实县上出台的城乡建设拆迁管理办法和补偿标准,主动上门、挨家挨户地宣传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思想工作做深、做细、做透、做实,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对城市建设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对因拆迁问题引发上访的,一定要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及时依法协调处理,限期解决,防止因小致大,影响整体工作。对拒不执行拆迁补偿标准、滋生事端的,要依法予以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制度的严肃性。

城镇供水管理办法篇7

村镇规划编制工作逐渐深入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在总结去年示范村镇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各地今年重点加强了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建设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并取得了顺利进展,为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速度等不同情况,各地在规划编制上坚持了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如福建省为解决重点镇的饮水安全及配套设施建设问题,继续做好“十一五”和2011年—2015年重点镇供水工程建设,根据建设部和发改委的要求,编制完成《全国重点镇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规划》。云南省丽江市在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阶段,对市区以及四个县城和20余个乡镇进行了统筹规划,对玉龙县拉市乡、石鼓镇和古城区束河古镇等小城镇进行了功能定位,绘就了区域特色小城镇的发展蓝图。

各地纷纷加大了对村镇规划编制的投入,加快了规划编制的进程。如四川省开展了21个省级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试点工作,每个省级试点规划落实了10万元补助经费。*年四川全省完成了124个部级和100个省级重点镇的规划编制及修编,其他镇(乡)规划200个左右,完成村庄建设(治理)规划编制1100个,250个省级示范村的建设整治规划编制已经按时完成。江西省筹措资金1000万元奖励编制乡镇村庄规划。辽宁省完成了100个省级中心镇新一轮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的修编,修编率达到80%%;中心镇重点建设地区的详细规划编制率达到50%%;完成1000个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编制工作。

同时,一些地方探索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规划的模式。如江西在全省开展新农村规划“双千工程”,即由建设厅组织全省规划设计单位1000名以上工程技术人员支援农村规划编制和农房设计工作。由建设厅与省教育厅共同组织2000名以上大专院校相关师生支持新农村规划编制和地形测量。吉林、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自治区)以及新疆生产兵团组织技术人员编制农房设计图集,免费向建房农户发放。

为了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各地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提高规划人员水平、规划公示、规划评审等方式不断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如四川泸州市组织专业人员深入村组和农户,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基本完成了县级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人居环境、村庄整治等单项规划,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依据和指南。辽宁省组织三组人员开展了村镇规划建设执法检查,共查处有问题建设项目40余项,对部分严重违反规划的项目进行了严肃查处,有效地规范了村镇的建设行为。

小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

*年,小城镇和中心镇建设成为农村建设投入的重点,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引导下,取得了新的进展。

在整个村镇建设进程中,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比例相对较大。安徽省今年200个中心镇建设投入预计80多亿元。*年云南省财政预算内村镇建设补助资金共安排了1773万元,其中,旅游小镇补助资金970万元,村镇规划编制补助资金235万元,重点试点示范村镇建设补助资金440万元。贵州省建设厅共安排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0个,建设补助资金1200万元;小城镇规划编制项目39个,补助经费100万元。四川省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65亿元。辽宁省政府连续两年共安排5.6亿元资金对全省村镇建设工作进行支持,其中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5亿元。

随着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小城镇载体功能进一步提高。小城镇道路体系、地下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小城镇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天津市各区县围绕人居环境建设,实施了一批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新建住宅楼866.4万平米,新建居住小区的环境和档次有了很大提高。

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使人口转移继续加快,小城镇的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天津市*年向小城镇镇区转移人口18万人,郊区城市化率提高2.8个百分点,达到52%%。云南省结合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2005年启动了旅游型重点小城镇建设。几年来,通过实施重点带动战略,使一批小城镇分别实现了“做大、做强、做特、做好”的阶段性发展目标。砚山县平远镇城镇人口已达3.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41%%;丽江束河古镇从一个鲜为人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全国最佳人居环境魅力名镇;玉溪22个工业型小城镇大部分发展到了年工业产值上亿元的水平;禄丰县黑井镇从一个衰落的小镇发展成为省内外知名的旅游型小城镇,德宏、文山开始统筹规划口岸型小城镇的发展。

各地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的突出问题有所缓解;一些小城镇形成了优势产业,职能进一步明确。各省小城镇体系的不断优化,使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小城镇聚集,开发建设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小城镇进入了自身加速发展阶段,小城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增强。

重点镇、中心镇建设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小城镇基础设施水平,有效地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优化了投资环境,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较好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小城镇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环节。

村镇建设管理水平提升

乡镇一级基层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不足、水平不高,村镇建设管理法规不明确、制度不健全等等,导致一些地方村镇建设管理无序,建设品位不高,制约新农村建设,甚至为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这些问题在*年也开始得到初步解决。

部分地区开始进行村镇建设管理的基础调研工作。安徽省建设厅加强村镇统计工作,对村镇建设统计内容进行了认真研究,调整了有统计项目的设置,使统计栏目设计相对科学,统计内容全面,统计的数据准确;同时落实专门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培训和实际演练,指导市、县做好村镇建设统计工作。

各级机构在村镇建设的法律法规制定方面取得了进展。如甘肃省完成了《甘肃省建制镇集镇建成区产权产籍管理办法》和《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出了《关于印发兵团南疆31个团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兵团南疆31个团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办法的通知》,还起草并印发了《兵团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办法》、《兵团城镇供水管理办法》、《兵团城镇排水管理办法》、《兵团城镇供热管理办法》。

城镇供水管理办法篇8

一、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的目标任务和指导原则

(一)目标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社会公平,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到*年底,对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镇居民做出制度安排,逐步实现全覆盖。

(二)基本原则。属地管理原则。筹资水平、保障标准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大病统筹原则。城镇各类居民都可按规定参保缴费,重点保障城镇居民大病医疗需求;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原则。缴纳的费用以个人和家庭为主,实行医疗费用分担;统筹安排原则。做好各类医疗保障制度之间基本政策、标准和管理措施的衔接。

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的范围、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

(一)覆盖范围。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内的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都可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在校大学生的医疗保障政策,另行规定。

(二)统筹层次。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以市、县(市)为统筹单位,设区的市原则上在全市区范围内实行统筹。

(三)资金筹集。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以及不同人群的医疗消费需求和缴费能力,确定筹资水平,具体筹资标准由统筹地区根据当地实际合理确定。今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可做相应调整。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以个人和家庭缴费为主,财政给予补助。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对职工家属参保个人缴费部分可以给予补助。

建立各级政府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的财政补助机制。省级财政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30元,市级财政不低于30元,县级财政不低于10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的补助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财政补贴资金直接划入同级财政专户。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按照各地当期实际参保人数和地方应配套资金到位情况进行拨付。

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较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可在省财政每人每年补助30元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个人缴费和地方财政补助水平,直接采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模式,以更好地保障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四)参保缴费办法。符合参保条件的城镇居民,到户口所在地的城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办理参保登记后,由城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统一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参保手续。城镇居民缴纳的医保费由地税部门负责征收,具体办法由省地税局会同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制定。

(五)医疗保障待遇。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不建个人账户,主要支付符合规定的住院和门诊特大病医疗费用。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确定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的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具体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和基金支付比例由各统筹地区确定。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可以通过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等途径解决。

为鼓励城镇居民连续参保缴费,各地要探索建立筹资水平、缴费年限和待遇水平挂钩的机制。

三、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管理

(六)基金管理和监督。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由各统筹地区负责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机构负责经办,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统一管理,单独列账。各统筹地区要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基金安全。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劳动保障厅制定。

要切实加强医疗保险机构、队伍建设,建立与医疗保障工作发展相适应的人员配置机制和财政保障机制,各地应按照所服务人数的一定比例增加人员,也可聘用人员从事医疗保障管理。经办机构所需费用不得从基金中提取,由同级财政负责解决。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为保证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市、县财政部门应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主要用于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代办费用。

(七)医疗服务管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医疗服务管理原则上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各统筹地区要综合考虑城镇居民医疗需求和基金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城镇居民医疗服务范围;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管理,合理确定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和数量,加强协议管理,明确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简化审批手续,方便参保居民报销医疗费用,明确费用结算办法,按规定与医疗机构及时结算医疗费用;加强医疗费用支出管理,探索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奖惩机制。积极推行医疗费用按病种付费、按总额预付等结算方式,探索协议确定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费用标准的办法。

四、组织领导和工作要求

(八)组织领导。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省政府已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各市政府年度目标任务考核范围,各地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成立以政府领导为组长,劳动保障、财政、卫生、民政、发展改革委、教育、监察、审计、公安等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指导和协调。

(九)实施步骤。各地要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整体推进。各市要结合当地实际,于今年4月底前,制定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实施方案,经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备案,确保年底前覆盖面达到50%以上。*年底,全省所有统筹地区都要建立起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我省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全覆盖。

(十)部门协调配合。各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各自的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确保工作顺利实施。劳动保障部门主管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和具体经办管理;财政部门要加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基金的监督和管理,做好财政补助资金的预算安排,确保资金按时拨付到位;地税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城镇居民参保费用按时足额征收;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医疗保障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卫生部门要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制定和落实医疗惠民政策,为参保人员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教育部门要组织协调城镇在校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民政、残联部门要做好特困人群社会医疗救助的衔接工作;公安部门负责参保人员的户籍认定和提供相关基础数据,共同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

城镇供水管理办法篇9

(利川市团堡镇村镇建设服务中心,湖北恩施445420)

摘 要:城镇化带动产业化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采取一系列促进城镇快速发展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城镇化;战略措施;城镇规划;价格机制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248-01

为实施城镇化带产业化战略,保证城镇的健康发展,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促进城镇快速发展的战略措施是非常必须的。

(一)切实消除影响城镇化进程的体制性障碍。

目前影响城镇化进程的体制性障碍包括户籍政策、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等等。户籍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彻底废除对人口自由流动的过多的行政限制,取而代之的是迁徙自由的身份证登记制,这有利于市场充分发挥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在小城镇实行以居住地登记长住户口和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管理制度,凡在小城镇规划区内有固定场所、有稳定生活来源并居住二年以上人员,均可申请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不受农转非指标和其它附加条件的限制。

在土地制度上,要建立土地使用权合理流动的新机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的转移创造条件。首先,要解决土地所有权多元化的难题;其次,要使土地资本化,建立其产权合理转移和流动的机制;第三,是建立各种有利于土地集中经营、所有权自由转化、土地收益分配合理的一整套运作体系和机制,如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土地股份制、土地规模经济收益分成制以及土地整体转承包体制等等。

至于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与用工政策一样应昼向外地人开放,这即有利于扩大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的覆盖面,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同时还有利于这些政策的资金来源渠道的扩展。目前,对进城的农民打工者推行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的一个难点就是农民的土地怎么办?是集体收回,还是保留一段时期,或者以某种方式换算成应当交纳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基金,建议我镇在这个问题上作点改革的试点。当然,一个比较稳妥的办法是允许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动。

(二)进一步搞好城镇规划,把城镇规划当作各级政府改善投资硬环境的头等大事来抓。

城镇和城镇体系发展规划决定了城镇发展规模、功能定位、空间发展方向和城镇体系的布局模式,是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只有制定出符合城镇发展实际情况、适当超前、科学合理的城镇和城镇体系规划,才能保证城镇的健康、快速地发展。

城镇规划体系必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要求。城镇规划的修订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观,进一步突出当地的特色和区位优势,强化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城镇化潜力大的优势;要体现加速城镇化进程带动产业化发展战略,为产业化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还要突出城镇建设在改善投资硬环境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地方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到位,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将日益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城镇建设将成为地方各级政府改善投资硬环境的主要手段。

(三)建立新的城镇基础设施使用价格的形成机制,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从理论上讲,“城市生活”的巨大供需差额是造成城镇化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这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的低价限制政策。它使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处于供应严重不足的状态。低价政策往往使城市基础设施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必然要靠政府大量的财政补贴维持正常运转。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一般都很少有资金用于更新和建设,形成了城市基础建设越多,财政负担越重的恶性循环。

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各级政府在不违反国家的政策的条件下,对城市管理体制作如下改革:首先,使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企业化,摆脱行政干预,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体。其次,在考虑到居民的随能力的情况下,分期份分地、有步骤地放开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的价格,并把原来的财政上的“暗补”变为进入居民收入的“明补”。最后,建立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主管部门和居民共同参加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价格协调机制,按“成本+合理利润”的原则,共同制定大家能够接受的合理的价格。

只有通过上述改革,才能一方面有效地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供应,另一方面适当抑制现有城市居民对城市基础设施过度的需求,从而使“城市生活”在市场的调节下达到供求平衡,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城市基础设施价格放开后,开始是会有一个价格上涨的时期,但随着“城市生活”供应量在较高的价格的引导下迅速提高,在供求关系的共同作用下,将使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价格逐步下降到正常的水平,从而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按市场经济规律健康快速地发展。

(四)加强城镇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在完善城镇规划基础上,城镇发展的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决定于城镇管理能力与水平。为此,要进一步提高城镇规划的法律地位,树立依照城镇规划办事的习惯,城镇规划的修改要依法听取市民的意见,政府部门不应随意更改已经经过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了的城镇规划方案;强化城镇规划的执法力度,加大违规处罚的强度,执法人员在执法时也要注意形象与分寸,避免激化矛盾;建立必要的综合管理机构,以协调各城镇管理专门机构的行动;要提高城镇管理的手段,推进城镇管理的信息化;还要加强城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以满足城镇建设越来越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城镇供水管理办法篇10

一、加快村镇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提高对加快村镇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思想认识。加快村镇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小城镇,大战略"的决策,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市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要求的具体措施,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对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实现农村现代化;促进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小区集中,实现基础设施和资源共享,加强规范管理和集中治理污染;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有效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扩大内需,加速国民经济发展;改善城乡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加快村镇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同志"*"重要思想,以*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为总体目标,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改革为动力,加强法规建设,理顺管理体制,解决突出问题,强化规划和土地管理,合理布局,完善基础设施,繁荣村镇经济,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小区集中,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

3加快村镇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村镇建设要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实际需要,致力于改善居住与生活环境,提供绿化、净化、美化和效能化的发展空间,保障群众的身心健康,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社区的精神文明水平。凡重要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要举行听证会,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和规划、建设意识。

--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的原则。村镇建设要科学确定村镇的综合定位、发展目标、人口和用地规模,对村镇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进行合理的安排。合理规划人口居住区、工业小区和农田保护区。

--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村镇建设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防止盲目攀比、重复建设。要重点发展规模较大、基础较好、有区域带动作用的中心镇,分类指导,稳步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村镇建设要切实解决城乡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进一步加强村镇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景观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大力节约土地,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保持城乡优良的生态环境。

4到*年,我市村镇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全市城市化水平达80%以上,建立起组合有序、优势互补、整体协调的大都市城镇体系,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文明富庶、各具特色的城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成比较完善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和治理污染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村村通公路,居住环境有较大改善。全市小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9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垃圾处理逐步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泥砖房全部改造完毕,人均居住面积达25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5平方米,卫星城和中心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0%以上。

--加大城乡结合部城市管理力度,中心城区内的"城中村"的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加快旧村改造,城市规划发展区内全面推行农民公寓建设;基本没有土地、不以务农为主要职业的农民,全部成建制转为城镇居民,实行城市化管理。

二、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确保村镇建设和农村城市化顺利实施

5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按照加强管理和便于管理的原则,设立镇级城乡规划管理职能部门,作为区(县级市)规划分局的外设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协助组织编制村庄规划;负责受理并初审村建设用地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农村居民住宅建设报建;监督村庄规划的实施与协助查处违法建设。

6按照《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大*都市圈及山水城市的战略构想,进一步调整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地理位置、环境资源等因素,适当进行建制镇的行政区划调整,明确各自功能定位,保证建制镇的必要规模效应和辐射范围。强化对区域发展的协调控制,实现小城镇之间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的*市大都市圈城镇体系。

7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在两年内完成小城镇、村庄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村镇总体规划专项经费,支持村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小城镇、村庄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要由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具备一定资质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承担,有条件的镇、村可实行招标编制和修编。按照"省审批到县,市审批到镇,县审批到村"的原则,小城镇总体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批,村庄总体规划委托所在区或县级市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批,报*市规划局备案。"十五"期间村镇重点开发或改造的地区,要重点抓好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从2001年起,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没有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一律不得划拨、出让和开发建设。

8提高村镇的建筑和景观设计水平。村镇建设要按照"山水城市"的总体构想,糅合现代建筑风格和岭南传统建筑艺术,体现地方特色。坚持贯彻"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农村村民住宅设计方案并编印成册,指导农村村民住宅的建设。

9实行规划、建设、管理目标责任制。小城镇、村庄总体规划一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在执行中确需调整的,必须按严格的审批程序进行。实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定化制度和"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保证村镇建设严格按规划实施。各区、县级市要逐步推行村镇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度,区(县级市)与镇(街道),镇(街道)与村签定年度目标责任状,对村镇规划实施的目标、要求以及建设用地管理、建筑工程管理、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查处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将完成情况列入各级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内容。

三、依法加强管理,推动村镇建设健康发展

10制定和完善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各项法规规章。根据我市村镇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国家法律、法规为指导,制定颁布《*市村镇建设管理规定》、《*市村庄规划管理规定》、《*市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规定》、《*市农村房地产权登记规定》,规范我市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运作,确保村镇建设健康发展。各级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机构要加大村镇建设管理执法力度,提高依法管理城市的水平。

11依法建立有利于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土地使用制度。在稳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家庭承包经营政策的基础上,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土地使用权进行合法流转,并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手续。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和进行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可以使用集体土地。小城镇内的单位和个人也可以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兴办企业。

12加强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管理。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要根据国家土地管理法和省的实施办法,依法取得建设用地指标。未经依法批准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13规范农民住宅建设管理。*年12月底停止原有《农民宅基地证》的使用,实施新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批准书》制度,每户宅基地面积使用最高限额不超过80平方米。城市规划发展区内村镇新建农民住宅,一律由村镇统一规划建设农民公寓,不再"一户一地"批地建设,不再发放《农民宅基地证》。对农村房地产实行依法核准登记,用地面积超过政府核准的,经处罚后要区别不同情况予以登记,违章部分在土地登记卡和土地证书内予以注明。以后统一建房或现有房屋拆迁、改建、翻建或政府依法实施规划重建时,按政府规定的用地面积标准重新确定使用权,超出部分折股进入集体经济统一管理。

14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小城镇和村庄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和工业开发用地要纳入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规划。坚持统一规划,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鼓励小城镇通过旧村改造,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解决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园林绿化等建设用地问题。

15妥善处理集资房问题。按照"先易后难,化难为易,依法鉴定,分类处理"的原则,在今明两年把集资房问题处理完毕。对严重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尤其是建在规划路上的、尚未有住户入住的集资房,由所在区组织力量限期拆除;*年12月前建成的集资房不违反城市总体规划,不影响市容景观,质量合格的,按有关规定补办各种手续,补交土地出让金和税费后,准许给予确权发证。部分合法转化为外来暂住人员出租公寓的,经有关部门批准,可分期缴交土地出让金和税费,足额后给予办理房屋产权证书,允许进入市场。

16加强对出租屋的管理。对城乡结合部特别是"城中村"要建立起以人口管理为基础,房屋租赁管理为中心,其他管理相配套的管理机制,逐步实行物业化管理的模式。加快建立出租屋和外来暂住人员信息网络系统,为公安、房管、劳动、计生等部门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实现管理规范化、效能化。鼓励和支持企业自建或租用外来员工公寓,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配合所在地政府有关外来人口管理机构,实施治安、计生、人口等集中管理。

17村镇建设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发挥村镇自然环境优势,营造良好的都市外部环境。制订和修编规划要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对防治污染和绿化美化、生态保护要有明确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建造广场、公园、雕塑和标志性建筑景点。加强对水源、园林、古建筑、古树名木以及特、稀物种的保护,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和整治污染严重的行业、企业,实行"谁污染,谁治理"及环保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加强村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有毒有害工业固体废料的无害化处理。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8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村镇精神文明建设。以卫生、整洁、文明、有序为核心搞好村镇建设管理,认真解决脏、乱、差问题,改善村容镇貌和村镇整体环境,实现村镇净化、绿化、美化和效能化,营造环境优美、生活舒适、设施齐备、安全文明的家园。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村镇的思想文化阵地,称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扫除"黄、赌、毒",逐步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提高群众整体素质,提升村镇文明程度。四、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19依法下放管理权限,加快中心镇建设。选择和确定若干个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规模优势的镇,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中心镇,授予区(县级市)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在用地指标分配、基础设施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支持,发挥农村城市化的示范带头作用。市桥、新华、荔城、街口、新塘、大石、南沙等卫星城镇和其他中心镇,要按照中心城区的标准,实施严格规范的城市化管理。

20改革户籍制度。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的人口政策,放宽"农转非"的适用范围和准入条件,落实征地"农转非"有关政策,使农村人口相对向城镇聚集。对于在小城镇有固定住房、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民,在自愿的原则下,可按省的户籍政策申请办理城镇户口。城乡结合部特别是"城中村"中,被征用土地后,因各种原因没有办理"农转非"户籍的农民,全部转为城市居民。城市规划发展区内耕地被征用后,人均耕地不足66平方米的村的农业人口逐步成建制转为城市户口,按城市人口进行管理。

21积极稳妥推进"城中村"改制和旧村改造。对中心城区内完全或基本被城区所包围的行政村,逐步撤销村委会,建立居委会,村民成建制转为城市居民,村集体经济组织转制为股份制公司。户籍、治安、教育、计生、环卫、市政建设等纳入城市的统一管理。村原有集体土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章第二条的有关规定,一次性自动转为城市市区土地,性质为国家所有,其土地使用权归属原则上不变,并按历史用地办理国有土地使用登记手续,合法建筑核发国有土地的房地产证;如该土地房产进入市场,则需补交国有土地出让金。因建设开发需要征用这些土地的,按市政府制订的土地征用补偿办法对原土地使用者给予补偿。有关区要遵照"先行试点,积极稳妥,逐步升温,不出乱子"的原则,分别选择若干条行政村先行试点,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铺开。对"城中村"的旧村改造,各有关区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分步骤积极实施。"城中村"改制和旧村改造要列为"中变"、"大变"的具体任务,逐步把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成为文明社区,纳入城市一体化管理轨道。要结合我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同步推进,抓紧抓好。

22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和小城镇失业、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今后,凡征用农村土地,按"农转非"实际人数和缴交标准,从土地补偿金中首先交缴农村和小城镇失业、养老社会保险金,以保障征地后农民的生活出路。具体实施方案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研究制订,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23深化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改革。结合"城中村"转制,把城乡结合部二元化管理体制同步改为城市一元化管理体制,并强化各项城市管理措施。城乡结合部新设立的街道办事处按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中有关街道编制标准满额配置,街道经费按编制内人员每人每年4万元的标准由市、区两级财政对半拨给,使城乡结合部的街道在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相对充裕的基础上,有效实行城市化的属地管理。

24拓宽村镇建设的融资渠道。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村镇建设管理的投入,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全额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小城镇国有存量建设用地的出让金和租赁收入,要大部分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小城镇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均按工程投资总额5%缴纳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专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适宜市场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按"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吸引外资和民资参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经营性市政设施可向外商和社会转让部分股权,回笼建设资金。支持金融机构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开展城镇房地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私人购房、供房的贷款业务。

25实施市政作业行为市场化。对市政工程的施工和养护、园林绿化、环卫清扫、公厕保洁、垃圾清运等作业行为逐步引入市场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积极探索实施城镇供水、排污一体化经营的模式。

五、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稳妥推进村镇建设

26各级领导要把加快村镇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贯彻总书记"*"思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各级领导要带头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结合我市"三年一中变"和"2010年一大变"的工作,确定加快村镇建设和农村城市化的具体目标和任务,研究制定我市发展村镇建设和加快农村城市化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开展"金羊杯"先进城镇和"穗花杯"优秀新村竞赛达标活动,不断提高村镇建设管理水平。各级主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领导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亲自指导、参与村镇规划建设和"城中村"改制、改造等重要工作,切实抓出成果。

27全市各部门、各行业要从加快我市中心城市建设的高度关心和支持村镇建设工作。要理顺村镇建设管理体制,各部门要形成合力,密切配合,对村镇建设和农村城市化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转变作风,从坐等审批转变到主动深入基层,提供指导服务,一头抓好制定和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一头抓好监督检查验收。要按照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具体的管理工作和管理权限要依法尽量下放,充分发挥基层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