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7:20

矿产资源的概念篇1

我国的固体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困惑:即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资源类别,如美国《矿产资源和储量的分类原则》中的“确定的、推定的、推测的”,采矿冶金协会委员会(Cmmi)的“确定矿产资源、推定矿产资源、推测矿产资源”从条款文字来看其属于块段资源可靠性的名称,这样的判断应该是合理的;但在《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以下简称《联合国框架》)中地质轴的勘查阶段———详细勘探、一般勘探、普查、踏勘与资源类别———确定矿产资源、推定矿产资源、推测矿产资源、踏勘矿产资源又处于相对应的关系。资源类别究竟是与勘查阶段相对应,还是与块段级别相衔接,我们将此缠绕混沌之现象称为“资源类别纠结”。厘清资源类别纠结,乃是正确评价1999年颁发的《固体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以下简称《99分类》)之基础。在《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理论、承续与接轨》一书中,从系统科学和实践的角度,对《99分类》和与之相配套的资源勘查规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拟从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入手,梳理纠结,辨析分类概念之差异和《99分类》中的逻辑错误,并提出一些改动意见。1资源类别纠结之梳理1.1规则的两种类型———纠结之直接诱因规则存在两种类型:表意性规则和规范性规则。表意性规则是指对活动的意义和目的进行阐释和说明的指导性规则。规范性规则是指对活动的意义、目的进行阐释以及活动之路径和方法进行规定的约束性规则。一般说来,《联合国框架》、美国1980年《矿产资源和储量的分类原则》属于表意性规则,我国的《99分类》标准和与之相配套的矿产资源勘查规范则属于规范性规则。一般的讲,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矿产资源经济类别评价更接近于规范性规则,而地质勘查评价则属于表意性规则,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没有像中国这样的矿产资源勘查规范。社会经济体制是两种资源储量分类规则类型形成内在因素。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矿业开发的前期投入由国家承担,矿山企业和国家均追求收益最大化,企业则希望前期投入多一些以降低企业未来的生产成本,国家则希望用最少的投入而获得更多的收益。此乃国家用行政手段制定约束性勘查规范的经济动因。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一般实行探采一体化,即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采均是由企业运作,矿业开发前期的投入基本是在资本市场上筹措,政府的职责是制定市场运行规则,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投资人也反对政府过多地干预企业的生产过程。此乃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所制定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采用表意性规则的内在原因。矿业权的无偿划转和有偿交易,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矿产资源的经济评价是矿业权交易的前提。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矿产资源分类标准,在勘查评价工作中继承原有规范性规则,在经济评价中借鉴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准规范性规则”,可以说是合乎逻辑的选择。两种不同的资源储量分类规则类型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组织管理制度,即胜任人制度和执行人制度。在胜任人制度下,矿产资源勘查和储量分类工作的具体路径方法由胜任人决定,成果质量的评价由其他胜任人进行评定;在执行人制度下,矿产资源勘查和储量分类工作的实施按照国家制定的规范和标准执行,成果质量的评价由评审机构按照规范和标准的要求进行评审。两种不同的资源储量分类规则类型导致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此乃资源类别纠结产生的直接诱因。1.2概念的同一关系———纠结之梳理概念的同一关系是指从不同方面反映同一对象的本质或特征两个或多个概念,它们之间的外延完全相同,但显示的内涵略有差异。如“西安事变”和“双十二事变”,指的是同一个事件。前者是从事件发生地点来说明这个事件,后者从事件发生的时间来说明这个事件。《联合国框架》中的勘查阶段概念———踏勘、普查、一般勘探、详细勘探与资源类别概念———踏勘矿产资源、推测矿产资源、推定矿产资源、确定矿产资源,属于同一关系。它们的外延完全相同,即勘查区整体逐步增高的资源的可靠程度;但内涵略有差异,即前者是“由详细程度逐渐增高的几个阶段构成的”地质评价过程,后者是“描述地质保证程度逐渐增高的资源类别”。欧洲经济委员会颁布的《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指南草案》中有如下一段话:“传统的分类用于描述地质保证程度逐渐增高的资源类别的许多名词被与工作活动有关的术语所代替。于是,本系统取代了或多或少随机选定定性属性一特定类别的地质保证程度,而是用与地质评价过程有关的术语,这个过程是由详细程度逐渐增高的几个阶段构成的。因此,基本思想是典型的连续地质调查阶段,即踏勘、普查、一般勘探和详细勘探,每个都产生地质保证程度明确定义的资源数据。于是这四个阶段便用作本分类的地质评价类别。”在其附件1“地质研究中所涉及的较重要的项目表”中更有如下说明:地质评价的主要连续阶段为踏勘、普查、一般勘探和详细勘探。这些阶段提供四种资源类别,它们反映出逐渐增高的地质保证程度,它们在各自的报告中予以证明。这些阶段命名为:上述文字和表格说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传统的资源类别概念与地质评价过程有关的术语———勘查阶段概念之间是属于同一关系。《联合国框架》建立的目的是:“是建立一种机制,使固体燃料和其他矿产储量、资源能够以市场经济条件为基础按照国际统一系统进行分类。这种新的分类系统是按允许现有名词容入其内设计的,达到相互对比和兼容的目的,因此促进国际交流。市场经济原则应有利于国际贸易与合作,特别是‘市场经济’与‘转轨经济’之间。”以上文字十分清楚的表明,《联合国框架》着眼于两种体制的“相互对比和兼容”,并视勘查阶段与资源类别为二者的交集或曰契合点。在《联合国框架》的三轴系统中,地质轴用勘查阶段表示———以显示与原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相容性,但在图1中又明确交代了西方传统的资源类别与地质勘查阶段的关系。因此,可以说联合国分类框架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凸出了勘查阶段或曰“强化了勘查阶段”,而绝无所谓“淡化勘查阶段”之意。#p#分页标题#e#1.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纠结之辨析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对事物本质或特征的反应”,外延是指:“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即概念所反映的全部对象”。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资源类别概念具有内涵狭义和外延扩展之特征,即其内涵表现为矿产资源局部块段资源的可靠性;但其外延则又表现为勘查区整体资源的可靠性。如:当勘查区内的a级量达到勘查规范要求的比例时,勘查区资源的可靠程度达到精查(勘探)阶段,此阶段资源可靠性的最主要特征是具有a级资源,即“a”概念的内涵反映了精查阶段资源可靠性的本质和特征。此时若将“a”称之为资源类别,其外延将扩展至整个勘查区,即“a”概念与“精查资源”概念等同,即“a”与精查阶段具有同一关系。同样,B级资源是详查阶段资源可靠性的主要特征;C级资源是普查阶段资源可靠性的主要特征。资源类别“B”与详查阶段,资源类别“C”与普查阶段,均属同一关系。或用直白之言:“a”可以作为精查阶段之表征,“B”可以作为详查阶段之表征,“C”可以作为普查阶段之表征。但此处之“a”“B”“C”已不代表块段级别,而是资源类别的概念。西方国家传统的资源类别,如美国的确定的、推定的、推测的,其规定的文字内涵和测算资源储量的方法,它反映的是局部块段资源的可靠性,但其外延则反映勘查区整体资源的可靠程度。西方国家没有勘查阶段的名称,但有与勘查阶段资源可靠性相对应的、反映整体资源可靠性的本质和特征的“资源类别”。勘查区整体可靠性的把握由胜任人决定,对其工作质量的评价则由其他胜任人进行评判。西方的资源类别概念可以涵盖我国块段级别和勘查阶段级别两个层次(表1)。《联合国框架》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西方的资源类别与原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勘查阶段是两种体制之间在资源储量分类中可以相互沟通的“交集”,即其内涵相容、外延相同,故两个概念属于同一关系,因此可以相互衔接。从西方国家资源类别概念内涵狭义的角度来看,《99分类》将我国原有块段级别的aBCD与之相对应并无不妥之处,但其外延不同,故这两个概念不属于同一关系,因此将其互相衔接实为不妥。1.4资源类别纠结之缘起探讨中西方资源储量分类之间最大的差异是:中国的分类标准属于具有约束性的规范性规则,因此勘查阶段与块段级别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一致性;西方的分类标准属于指导性的表意性规则,资源类别概念具有内涵狭窄、外延扩张之特征,即西方的资源类别概念同时涵盖了中国的勘查阶段和块段级别两个概念。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和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各具自己特点的资源储量分类办法(表2)。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中外交流十分频繁,但传统的思维惯性仍难以改变,当各方均站在自己文化背景的角度审视对方时,造成对对方分类概念的误解乃至困惑,致使双方在沟通和交流中出现困难,此即出现资源类别纠结之缘起。这也就是所谓“外国人不理解我们的aBCD”,我们也难以理解西方的资源类别为何可以与勘查阶段相衔接的根本原因。两种不同的规则类型———表意性规则和规范性规则是资源类别纠结产生的直接诱因,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资源类别概念内涵的狭义性和外延的扩展性特征是纠结产生的直接原因。2纠结导致之《99分类》的逻辑错误2.1概念混淆———纠结之表现《99分类》的2.2条款规定“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2.3条款规定“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和预测的四种。”如此,2.2条款和2.3条款之间的关系如表3。在《99分类》的培训教材中明确说明,“整个勘查区内各个块段的地质可靠程度分为四级,从低到高分别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探明的。”因此,《99分类》出现了把两个内涵有相通之处,但外延不同的概念相混淆的问题(表3)。上述两个条款是《99分类》试图与国际接轨的“接口”处,由于其没有理清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资源类别”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便贸然接轨,故出现概念混淆的错误。这是资源类别纠结在《99分类》中最为明确、清晰的展示。《99分类》的核心是与国际接轨,其展示基本思路是套用美国的分类模式。中国传统的资源储量分类规则属于规范性规则,其结构严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严格一致;西方传统的分类规则属于表意性规则,其架构灵活,且具有概念的内涵狭义外延扩展的特征。当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审视时,就将美国的资源类别“确定的、推定的、推测的”改革成为中国的“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并将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定为“块段资源的可靠性”,同时申明“淡化勘查阶段”,进而舍弃了资源类别概念外延所涵盖的表征勘查区整体资源可靠性的内容。《99分类》按表意性规则的行文方式表述,但其思维方式则要求按规范性规则来执行。混淆了两种体制、两种文化、两种规则类型之差异,纠结由此产生。2.2分类“前提”判断失误———纠结之结果《99分类》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表4),是此标准之核心,是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之结论。推理的结论正确,“必须遵守两个条件:①前提真实;②推理的形式正确”。因此,《99分类》之结论是否可信,首先需要判定其推理的前提的真实性。此表成立的两个前提条件是:一是,在地质勘查工作过程中,勘查区内块段的级别是主导因素;二是,在矿产资源经济评价过程中,经济评价的结果是主导因素。判断分类前提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它是不是符合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的实际工作规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评价的一般工作流程是:首先进行预查,根据预查获得的地质资料与已开采利用的矿产地的矿床地质类型,进行类比推理,确定某一地区是否具有进一步进行普查工作的价值。而后开展普查,对普查区内获得的资料进行概略评价,依据评价结果确定进一步开展详查工作的区域。再后进行详查,依据详查资料开展预可行性研究,并进行矿区总体规划。最后,根据矿区总体规划对规划建设的矿井开展精查(勘探),以及进行可行性研究。经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后,估算勘查区内资源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数量,进而得出开发利用是否经济的结论。纵观矿产资源地质勘查评价和经济评价工作流程,评价工作的对象是矿产地或勘查区整体而非是局部块段,可行性评价阶段决定资源经济性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和投资者关注的依然是矿产资源开发整体的收益能力,亦非局部之块段。故《99分类》的表1成立的前提是不正确的,其结论亦是不可靠的。《99分类》前提判断失误的根源是由于资源类别纠结,源于在对纠结的判断时,将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资源类别与我国的块段级别相对应的结果。#p#分页标题#e#2.3演绎推理、同一律问题—纠结的两难选择当将《99分类》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表4)的横栏不变,纵栏加上可行性研究阶段,其分类之结果如表5。此表可以看出两个逻辑错误:其一是演绎推理之错误。以煤炭资源勘查为例,其勘探(精查)阶段提交的报告中含有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资源量;《99分类》规定在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可以获得探明的经济的基础储量和预可采储量、控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和预可采储量;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可以获得探明的经济的基础储量和可采储量,控制的没有明确的规定,推理其属于内蕴经济的资源量。对同一个煤炭资源精查报告而言,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其结论是经济可靠程度之间的差异,而不是资源储量类别之间的差异。根据直接推理的原则,在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可以获得“控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和预可采储量”;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同样也可以获得“控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和可采储量”。其二是违反形式逻辑的同一律规则。“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都要保持自身的确定性(同一性)。即: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同一个概念或同一个判断必须保持自身确定的内容,不能任意改变”。可行性研究和预可行性研究都是对勘查区或井田能否经济的开发利用所进行的研究,如煤炭资源精查报告中依据1992年勘探规范总则提出的相关规定,其中相当于推断的(C级)资源量在60%左右,这一部分资源量是可行性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这也是2005年新颁的煤矿设计规范中规定“工业资源/储量=探明的基础储量+控制的基础储量+推断的资源量×K”的根本原因。由于《99分类》规定只有“探明的、控制的”可以转化为“基础储量”,“推断的”只能称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由此产生的逻辑错误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和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出现了概略研究阶段的内容,即经济的+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与内蕴经济的资源量概念的混同。使得在同一个研究过程中,同一个判断没有保持自身的确定性。上述错误表现出纠结的两难选择:若将我国的勘查阶段与西方的资源类别相对应,从感性上认为不妥;但将块段级别与资源类别相对应,则又出现违反逻辑规律的错误。或者说《99分类》之所以出现的逻辑错误,都是由于将块段级别与资源类别相对应造成的结果。2.4违反同一律问题—两种规则类型引发之思考《99分类》标准和与之相配套的矿产资源勘查规范违反同一律问题,主要是指“煤和泥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与《99分类》的块段级别的对比问题。表6是当前大家均认可的块段级别的对比方案。此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从继承性而言《99分类》模糊了1992年勘探规范中的a、B级甚至C级资源量的界限(如套改技术要求规定,正在开采、基建矿区,a+B级储量套改为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地质勘查程度达到勘探的矿区的C级储量套改为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由此造成两个不同时期资源储量不能对比的困难。(2)从继承性而言2002年煤和泥炭资源勘查规范是正确的;但从法规体系而言,《99分类》标准属于上位法,而2002年煤和泥炭规范属于下位法,跟据下位法服从上位法的原则,煤和泥炭资源勘查规范必须与《99分类》标准保持一致,否则是错误的。(3)此对比方案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即在同一个系统中“每个概念、判断必须具有确定的同一内容”的原则。这一错误的对比方案带来的最主要问题是:由于在《99分类》中334?属于潜在资源量,故不能计入查明资源量,即不能登记入帐在国家资源储量表之中。然而在煤炭资源详查、普查、预查报告中存在相当数量的“D”级资源量,即与《99分类》“推断的”相当的资源量而不能反映在国家统计报表中,由此有数千亿吨查明煤炭资源量不能反映在我国最新的资源储量表中。上述问题说明,将表意性规则套用于规范性规则时,必然会出现逻辑错误。我国的矿产资源勘查规则属于规范性规则,因此当由于地质条件限制最高可靠程度只能获得B级资源时,我们将其称为“详查最终”阶段;最高只能获得C级资源时,称为“普查最终”阶段;只有最高可以获得a级资源的才称为“精查”阶段。所提交的勘查报告可以统称为“最终”报告,但不允许统称为“精查”报告。西方国家的矿产资源勘查规则属于表意性规则,因此只要胜任人确认其资源类别为确定矿产资源时,其就可以获得与我国的精查、详查最终、普查最终阶段相当的资源量。本文在说明块段级别时均使用a、B、C、D,而不使用“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其原因在于:一是a、B、C、D在我国原地质勘查规范中明确规定是块段级别;而《99分类》中的“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其原意是与美国的资源类别“确定的、推定的、推测的”相对应,即其概念定位有模糊之嫌。二是a、B、C、D作为块段级别的可靠性符号,其可靠性的序次清楚明确,无多解性;而探明的与控制的,从文字角度来判断哪一个可靠程度更高些并不清晰。2.5概念的限制和概念的概括问题《辞海》中关于概念的限制的定义是: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中,增加某一概念的内涵,使该概念变为外延较小的概念的逻辑方法。如在“作家”这一概念的内涵中,增加“写小说的”这一属性,就从“作家”变为“小说作家”这一概念。如再在“小说作家”这一概念的内涵中,增加“中国的”这一属性,就从“小说作家”变为“中国的小说作家”这一概念。概念的概括的定义是: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中,减少某一概念的内涵,使该概念变为外延较大的概念的逻辑方法。如从“立体直观教具”这一概念的内涵中,减去“立体的”这一属性,就变为“直观教具”这一概念。如再从“直观教具”这一概念的内涵中,减去“直观”这一属性,就变为“教具”这一概念。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的定义是: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a、B,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变关系:概念a比概念B的内涵多,则概念a比概念B的外延小;反之,概念a比概念B的内涵少,则概念a比概念B的外延大。如“中国青年作家”与“中国作家”,前者较之后者的内涵多,而外延小;后者较之前者内涵少,而内涵大。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是概念的限制和概念的概括的逻辑基础。《99分类》中的“储量与可采储量、预可采储量”,“储量与基础储量”都是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其中储量与可采储量、预可采储量之间的关系符合概念的限制和概念的概括的定义,是正确的。然而,储量与基础储量之间的关系则存在一些问题。按照概念的限制和概念的概括之定义,基础储量是对储量的限制,即基础储量的内涵应小于储量的内涵,而《99分类》的规定是基础储量的内涵大于储量的内涵。严格依据命名规则,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基础储量应称为“基础可采储量”,在预可行性研究阶段称为“基础预可采储量”,显然如此之名称大家都是难以接受。较为规范的逐级划分方案为:储量———相当于现标准的基础储量,开(或可)采储量———相当于现标准的储量,在预可行性研究阶段称为预开(或可)采储量,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称为可开(或可)采储量。#p#分页标题#e#2.6用词的规范性问题《99分类》中勘查阶段的名称是: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其中勘探与其它名词不属于同一词族。《辞海》中关于词族的定义为:由同一词根产生的词群。如汉语的“陶器”、“铜器”、“玉器”、“瓷器”、“铁器”、“木器”、“漆器”、“电器”等,为同一词族。在不同的词族里包含词的数目多少不等。同词族在词义上有一定联系。勘查阶段的名称以改为“预查、普查、详查、精查”为好。3结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由社会决定的,即是由社会的文化、习俗以及政治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当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经被广泛接受,并成为知识共同体的共同约定时,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进行变革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99分类》试图用西方的“资源类别”概念改革中国的资源储量分类体系,但其无法摆脱自身的惯性思维羁绊,只能将“资源类别”与中国的“块段级别”相衔接,由此犯了形式逻辑之错误。同时,改革必须与国情相适应。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一般实行的是勘查风险由企业承担的探采一体化制度,为保证投资收益的最大化,需要在资源勘查过程中及时开展经济性评估或评价,故勘查阶段并不显得十分重要。只是在向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时,需要向投资者说明矿产地的资源类别,即与勘查阶段相当的勘查区整体的资源可靠程度。在我国,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区别,是从矿产资源的无偿使用转变为矿业权的市场交易,但探采分离的状况依然存在。当前我们实行的“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政策措施,其实质是勘查风险由国家承担下的探采分离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公益性勘查之边界需要用勘查阶段来划定;为保证矿业权交易双方的权益,规范的勘查区整体资源可靠程度———勘查阶段,成为我国矿业权交易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因此,符合我国国情的与国际接轨的方案,是学习和借鉴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矿产资源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而非是对我国原有的地质勘查规范作革命性的变动。中国和西方国家,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文化背景,形成的既相互沟通又各具特色的矿产资源分类体系,这其中并无优劣以及正确和错误之分。在我国,借鉴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资源储量分类的经验,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是完全必要的,但它不应以抛弃我国的经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地质勘查规范及其分类方法。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由于形式逻辑知识和逻辑素养的缺乏,使我们难以对不同体制和不同文化形态的资讯进行正确的比较、分析和评价,同时也难以用准确的合乎逻辑规则的语言文字加以表达。这也是围绕《99分类》争论中不同观点之间难以取得共识的重要原因。严谨缜密的逻辑关系,是制定标准和规范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形式逻辑错误,是《99分类》的重大缺陷。

矿产资源的概念篇2

1我国矿产资源的概述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各种资源能源十分丰富,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现的矿产品种有170多种,已探明矿产资源总储量的就有156种。但是我国的矿产资源还面临着总量多、人均少、资源分布不均,品种不平衡,缺少急需矿种等。矿产资源作为非可再生能源,使的我国面临的矿产资源短缺情况非常严峻,根据我国主要的矿产明细表得知,钾盐、铬等不少矿种的储存量仅能供应到2020年为止。这对我国的资源供应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因此,寻找最佳的地质找矿模式,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成为目前解决资源危机的关键问题。

2地质找矿的勘查技术原则

2.1统筹规划原则

要真正做好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在实际的地质找矿工作中,对整体工作流程进行全方面的统筹规划,具体将其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公益性矿产勘查、商业性矿产勘查,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以及环境地质勘查。并且,还要对中央和地方的地质勘察工作进行统筹。

2.2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布局原则

由于我国矿产资源分布范围广,再加之地质复杂多样,在实际的矿产找矿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许多难题,这就需要相关找矿人员充分做好矿产勘察工作,真正掌握地理资源和自然环境情况,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切实遵循地质找矿客观规律,制定出完善的规划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

2.3提高科技创新和工作能力

在实际的地质找矿勘查工作过程中,找矿人员必须充分掌握我估计是条件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地质找矿工作流程,同时采用先进高效的地质找矿工程技术,以此来对重要矿种资源以及大型矿区找矿工程进行勘察,进一步提升我国勘察技术水平,使其真正满足我国经济建设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地质找矿工作服务质量与创新能力。

3创新地质找矿技术的能力

3.1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地质找矿效果

目前,由于我国地质找矿技术仍旧处于滞后的阶段,再加之找矿工作涉及内容较多,致使很多实质性的问题无法解决。因此,加强对对传统地质找矿技术创新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并且,我国矿产企业还要对以往的工作模式进行优化与完善,从而达到理想的地质找矿效果。其次,在对地质找矿工作进行创新的同时。还要加大对高素质找矿领军人的引入,加快实现地质找矿工作模式的转变,进一步提高我国地质找矿工作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2完善新的找矿工作模式

要突破原有的找矿工作模式,提高找矿的工作效率,实现创新找矿工作的能力,就需要找矿工程在工作中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创新和完善的模式进行地质找矿的工作。要完善新的创新工作模式,就要求在工作中运用系统的思维开展新型工作,实现工作思路的创新、工作方法的创新、工作模式的创新,务实三个创新工作模式的基本特点,即系统、创新、务实。

3.3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培植创业精神

可以说,创新文化属于现代一种新型的文化体系,更是将改革与创新相互融为一体的文化概念,具有开放型的特点,能够很快的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所谓的地质找矿创新能力其实就是创新文化,主要是指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与进步,对相关技术以及工作模式进行创新与完善,使其自身的关键作用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得以充分发挥,并将创新文化深刻渗透到各个层面中,注重对员工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并在创新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加强架构健全的奖惩机制,从而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促使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展现自身拥有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制定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与荣辱感,这样有利于提高找矿质量,通过将大家力量凝聚在一起,从而推动地质找矿工作的有效实施,寻找发现到更多宝贵的矿产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更加长远持续的发展。

3.4发现矿床,实现找矿突破

3.4.1区域成矿模型回答“矿是怎么形成的,矿赋存在哪里”的问题,是反映区域成矿系统的概念模型,说明矿床形成于区域成矿系统中,在区域成矿系统中存在找到矿床的可能性。

3.4.2综合找矿模型回答“矿到哪里去找”的问题,是对区域成矿系统的控矿因素和中比例尺地质、物化探、遥感地质综合异常进行综合分析建立的概念模型,目的在于确定区域成矿系统中矿床的有望找矿部位,为矿产勘查工作提供找矿靶区。

3.4.3矿产勘查模型回答“矿是怎么找到的”的问题,是根据找矿靶区中可能存在的矿床概念模型而确定的一整套大比例尺地质、物化探、遥感地质找矿方法组合,目的在于合理、有效地解剖找矿靶区,获得丰富、全面的找矿信息,对找矿靶区的成矿特征作出明确的找矿评价,确定找矿靶区中有无矿床的存在。

3.4.4矿床模型回答“矿是什么特征”的问题,是对矿床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地质找矿工作的最终目的。矿床的重大发现,就实现了找矿突破。

矿产资源的概念篇3

5月24日,包装饮用水新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正式实施。根据规定,除了天然矿泉水外,市面上在售的包装饮用水只分为饮用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两类。

这就意味着“富氧水”“冰川水”“矿物质水”等玩概念的产品退出市场,而这些产品涉及多家生产企业。

资深行业专家肖竹青表示,一些企业靠炒作概念来提升价格的行为将会得到扼制,高端水价格随之下降。与此同时,竞争加剧将导致行业洗牌提速,而缺少品牌力和渠道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将很难生存,最终将被大企业兼并重组。

多家大企业玩概念

新国标规定,包装饮用水不得以水以外的一种或若干种成分来命名,不得标注活化水、小分子团水、功能水、能量水以及其他不科学的内容,但是天然矿泉水并不在此次国标规定的范畴之内。

除了天然矿泉水外,市面上在售的包装饮用水只分为饮用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两类。当水中添加使用硫酸镁、硫酸锌、氯化钙、氯化钾等食品添加剂用于调口味时,需在产品名称的邻近位置标注食品添加剂等类似字样。

虽然新国标对包装饮用水的标签标识要求自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此以前生产的包装饮用水可以继续销售至保质期,但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有十多款水的生产家企业都存在玩概念的现象。

记者从北京美廉美超市看到,标有“饮用矿物质水”的品牌有可口可乐的冰露、康师傅的优悦、屈臣氏,而娃哈哈除了天然纯净水外,还有“富氧水”、SoDa的“苏打水”,屈臣氏还有“蒸馏水”。此外,标有“饮用天然水”的有农夫山泉,昆仑山和恒大冰泉分别标有“雪山矿泉水”和“长白山天然矿泉水”,只有雀巢深泉、百岁山和泉阳泉标为“天然矿泉水”,汇源和怡宝的标为“纯净水”。

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多家企业都在玩概念,而最多的莫过于“矿物质水”和“富氧水”。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钟凯表示,概念水中的营养物质与其他瓶装水相比并无本质区别,并不存在哪种概念水更健康的问题。有些天然饮用矿泉水含量并不比自来水高,有的甚至不如自来水。

肖竹青认为,国内瓶装饮用水领域,真正的乱象在于“概念”之乱、品牌品名宣传杂而多,让消费者无所适从,也无从判断优劣,利用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大玩概念营销,而新国标的出台将还消费者知情权,使瓶装水行业品名和种类过多过乱的现象得到扼制。

竞争加剧或掀降价潮

据了解,新国标出台前就已经有企业开始对产品包装进行更改,“康师傅矿物质水”已经改成“康师傅优悦”,而“矿物质水”字号变得很小,而其他一些品牌目前尚无改变。

营销专家蒋军认为,去掉“矿物质水”后,康师傅的“优悦”就和普通水一样,成为没有差异化的一个产品,过去“矿物质水”概念是康师傅的卖点,目前来看影响不大,但长远来看肯定会影响销量。

可口可乐有关负责人回应记者采访时称,可口可乐将根据国家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对包装饮用水产品要求,对包括标识在内的相关事项进行调整,确保符合新的规定。

肖竹青表示,随着新国标的实施,以前专靠概念炒作的产品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在相同水源地的情况下,没有了可炒作的概念,水价格将会出现下降,尤其是品牌力不强的高端水。

记者从超市看到,同样一瓶“矿物质水”,康师傅的售价是1元,冰露为1.2元,屈臣氏为3元;天然纯净水中汇源售价为1元,而农夫山泉为2.5元。此外,娃哈哈富氧水为3.3元(促销活动为买一赠一);而在矿泉水中,雀巢深泉的价格为1.7元,泉阳泉为3元,昆仑山为4.5元,恒大冰泉为4.1元。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矿物质水”,康师傅与屈臣氏每瓶水的价格相差三倍,同样是天然饮用水的汇源和农夫山泉相差2.5倍。而高端水基本在3元以上,其中包括概念产品“富氧水”和以水源地而著称的矿泉水,但矿泉水不同品牌的价格相差近三倍。

肖竹青认为,目前消费者对水的心理价位比较低,最关键的是高端水和低端水在消费者体验上没有任何区隔,一瓶高端水与低端水的口感几乎没有差别,因此没有概念营销的炒作后,将无法带来差异化的消费体验。因此,所谓的高端水很难被消费者认可,价格势必会出现整体下降。

他表示,目前矿泉水的生产成本最低,纯净水的要高一些,但是生产矿泉水的厂家要缴纳矿产资源税,因此如何降低制造成本尤为重要。以康师傅为例,其所用瓶子比较薄,但必须要用好的生产线来生产,降低物料成本后必须靠规模量来提升效益,因此对于没有规模、没有品牌、靠概念炒作的企业来说是很难盈利的。

中小企业将被淘汰出局金

多位专家认为,新国标实施将对行业产生影响,对多数品牌力比较强的高端水企业来说影响不大,但对于靠炒作概念价格虚高的高端水企业影响比较大,而受冲击最大的则是中小企业,他们将面临出局的危险境地。

蒋军认为,新国标出台的真正意义是把打球借概念炒作的搅局者赶出市场,这一块主要是一些低端产品企业。而高端水仅讲概念是不够的,通过水源地把价格炒高的产品对消费者也没有说服力。

肖竹青认为,仅靠广告轰炸消费者并不买账,很多产品一直在渠道里流窜,很难被终端消费掉。比如百岁山强调为“水中贵族”,实际概念炒作也是比较虚,并没有核心的支撑点,铺货能力一般。

“靠概念炒作、给经销商高利润和渠道高回扣的所谓高端产品都将受新国标影响,而可能被淘汰出局,未来竞争将更多地体现在品牌价值上。以海南椰树的火山岩矿泉水为例,其水源为全世界第三大矿泉水基地,本来可以成为高端水的代表,但由于当地有一百多家企业,没有几家企业去做品牌,不愿意保护品牌价值,最终只能以中低端水售卖。“肖竹青说。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真正盈利的高端水只有昆仑山和5100冰川矿泉水,昆仑山背靠加多宝,其品牌力和渠道比较强大,而5100的销售渠道是靠打入铁路系统,通过车票强行搭售。除此之外,其他高端水都是亏本。

矿产资源的概念篇4

关键词:矿业权;抵押;法律分析

我国的矿业权制度在1986年3月19日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3条明确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必须依法申请,取得采矿权”。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走向国家所有、分散开采利用模式,并确立了物权性质的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两种权利。1986年4月12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第81条第2款规定“国家所有的矿藏,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开采,也可以依法由公民采挖,国家保护合法的采矿权”,自此明确了我国采矿权的主体和其财产属性。

一、有关矿业权的概念和内容

我国的矿业权是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合称。

采矿权的概念在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第6条第2款中予以了界定:“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称为采矿权人。”

探矿权的概念目前通说认为[1],探矿权是指探矿权人在依法取得勘查许可证规定范围内勘察矿产资源的权利。取得勘查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称为探矿权人。探矿权人是矿产资源勘查的出资人,可以是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但矿产资源勘查必须是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

二、矿业权的取得程序、流转方式及抵押担保应当注意问题的探讨

(一)矿业权的取得程序

我国已确立了采矿权的有偿取得制度[2],其中最主要的取得方式就是申请登记方式。申请登记制度就是采矿人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申请,提交有关资料,经登记管理机关准予登记后依法缴纳采矿权使用费等价款,办理登记手续,领取采矿许可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采矿权的取得并不意味着对矿区范围内的土地也享有土地使用权。矿区既包含地下部分也包括地表。在法律上,采矿权的取得同时便获得地下部分的占有使用权,但地表的占有使用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地使用权须另行取得。

(二)采矿权的流转方式

采矿权的流转主要表现为采矿权的转让、抵押、出租和承包等方式。

我国最初并无采矿权的流转市场,1986年《矿产资源法》并未以物权的指导思想规范采矿权,对采矿权仍然实行由国家无偿授予并不得流转的制度,致使私营、外商等多种采矿主体出现后,国家对地质勘探工作的大量投入却被各种形式的矿山企业无偿占有,严重侵害了国家利益。随着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建立后,对于矿产资源利用的物权化和可流转性提出了挑战。

修改后的《矿产资源法》第六条规定了探矿权、采矿权可以转让的两种情形:一是探矿权人在完成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后,经依法批准,可以将探矿权转让他人;二是已取得采矿权的矿山企业,因企业合并、分立,与他人合资、合作经营,或者因企业资产出售以及有其他变更企业资产产权的情形而需要变更采矿权主体的,经依法批准可以将采矿权转让他人采矿。

此外,根据《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3条第2款和第6条,采矿权可能因下列原因而发生转让:(1)企业兼并导致采矿权的转让。可以是通过连续购买股票致持股达一定比例,从而达到控制发股企业的目的;也可以是通过购买全部资产来收购整个企业。但转让过程必须置身于矿管机关的监督之下,受让主体的资格必须经其批准,采矿权的转让才能成立。(2)企业破产拍卖导致采矿权的转让。(3)因企业的具体需要导致采矿权的转让。

(三)矿业权抵押的法律依据分析和办理矿业权抵押业务的探讨

对银行来说“资金收回的可能性”是左右银行放贷与否的砝码,而抵押物的价值及社会需求度又直接决定了放贷资金能否收回。采矿权设置抵押权后实现抵押权时确实面临一个比较特殊的问题,那就是采矿权受让人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可以说,此类抵押物的流通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并非普遍流通物,也是需要引起银行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矿产资源的概念篇5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资产;核算方法;比较

一、石油天然气行业成本核算的方法

国际上对石油天然气行业会计核算中的成本有成果法和完全成本法两种处理方法。成果法与完全成本法的主要区别是当成本发生时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

在成果法下,只有发现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油气勘探支出才能予以资本化,关于未探明储量的勘探支出应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在完全成本法下,全部的油气勘探支出都应予以资本化。新准则明确规定,油气勘探支出的会计处理采用成果法。

和石油天然气生产有关的全部支出划分为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和操作成本。成果法强调发生的费用与发现的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仅仅把直接成功发现探明储量所发生的费用作为发现油气资源的成本予以资本化,没有把发现可以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储量所发生的费用全部作为当期费用处理。这种核算理论与财务会计理论的配比原则和受益原则是相一致的

根据全部成本法的概念,在大的行政区或地理区域的成本中心,发生的所有矿区的取得、勘探和开发成本都应进行资本化,并根据那个成本中心生产的储量进行摊销。完全成本法认为不论费用发生最终的结果如何,都是寻找油气资源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费用与探明储量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关系,而且这种直接关系并不必要。因此,在完全成本法下,所有与勘探油气资源有关的费用全部资本化,尽管不成功的费用支出并不能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目前,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只能采用成果法进行会计处理。

两种方法的主要差异如表所示:

折耗以矿区或矿区组为成本中心;以账面价值为折耗基础;以探明经济可采储量或已开发探明经济可采储量为基础计算折耗率。以国家为成本中心;以账面价值加未来开发支出为折耗基础;以已开发及未开发探明经济可采储量为基础计算折耗率。

成果法的优点:(1)成果法成本核算反映了资产的传统概念。(2)成果法概念反映了勘探矿物储量内在的不确定性。(3)成果法概念与传统配比概念一致。

成果法的缺点:(1)在成果法概念下,由于扩大或缩减勘探支出规模决策的影响,利润表可能不能正确反映成功发现新储量的业绩。(2)成果法的概念提供了一个“管理盈余”的手段。通过增加或减少勘探支出可以影响损益。(3)每年(或期)的损益不隐定性。可能影响发行股票或借款筹资。(4)成果法的概念评价一个项目是成功或失败的时间太早。(5)成果法的概念没有认识到采掘企业管理者是在企业范围的基础上制定对新矿产量的勘探计划及资源分配的。成果法会计没有认识到支出的所在投产前支出的所有成本都是为了发现和开发储量。

完全成本法的优点:(1)完全成本概念反映了企业寻找、取得以及开发矿物资源的方式。它准确地反映油气业的经济活动。(2)完全成本概念使收益与费用更好的配比。一个大的成本中心生产的矿物按比例折旧,收益和费用会得到更好的配比。(3)完全成本概念近似加工存货的吸收成本法。普遍的做法是将正常废品成本作为生产的正常品成本。

完全成本法的缺点:(1)在完全成本概念下,许多资本化的成本不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资产定义。(2)完全成本概念推迟了亏损的确认。(3)完全成本概念不利于衡量企业勘探开发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勘探活动是油气生产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决定油气生产活动的其他方面,是油气行业未来经济利益来源的关键。但是勘探活动的风险性极高,统计数字表明,只有四十分之一的勘探井能够发现具有开采价值的储量。随着世界浅层油气资源的减少,勘探活动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勘探费用的不同处理会严重影响油气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我国油气资源并不丰富,而且勘探难度相对较大,勘探费用的处理对上市油气公司来说显得尤为关键。如果采用成果法,将不成功的勘探成本全部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势必造成不同会计期间收益的大幅度波动,影响企业勘探能力的持续性和在资本市场的筹资能力。

使用的资产计价方法会对会计处理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在成果法下,钻井成功率较高的油气企业可能会受到较小的影响,而钻井成功率较低的油气企业就会受到较大影响。大型油气企业一般钻井成功率较高,而中小型油气企业往往由于技术的限制一般钻井成功率较低;大型企业由于资金雄厚,较少会由于勘探费用较高而影响企业总体利润,而小型企业往往会因为资金薄弱受到影响。从长远来看,国有企业的改制,必将使大型油气企业分成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型油气企业。不考虑我国中小油气企业的经济利益将不利于培养我国油气行业的微观竞争环境,不利于提高我国整个油气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石油行业在进行资产计量时,采用的是成果法。从一方面来看,成果法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且使会计报告更具有可比性。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成果法将有关未探明储量的勘探支出全部计入当期费用,便能够减少油气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可能会达到某些企业降低企业所得税的目的。特别是当油田开采进入后期,探明储量逐渐减少,因而勘探支出就会增加。此时对勘探支出的会计处理尤为重要。

尽管完全成本法对不能对象化的费用进行资本化,不符合会计准则关于资产的定义及确认标准,但更能反映油气行业的特点和勘探活动的本质。因此,资产计价的方法应增加完全成本法,通过递延、摊销的处理方法平衡每个会计期间的风险和收益,提高油气企业自身的持续生存和发展能力,同时有助于维护中小油气企业的经济利益,提高整个油气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矿产资源的概念篇6

关键词:区域矿产;定量评价;矿床综合信息;评价模型

1引言

矿床模型是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石。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国际地科联推荐的6种定量预测方法,其中矿床模型法推广应用最为广泛。在全国一轮、二轮区划和铁铝铜铀矿等总量预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方法中提出了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概念,目的是将矿床模型拓展到综合信息预测评价上。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是以地球动力学、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以矿产预测类型为主线,以各级成矿区带为单元,以区域矿产评价模型为依据,但仅靠矿模型提供预测要素是不够的,有的标准还需要进行信息转换,还需要总结区域物、化、遥找矿标准组合。对于建设一些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矿床的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定量预测的工作流程。目前,我国已广泛应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概念,为此,综合信息找矿模型逐渐发展成为综合信息评价模型。

2建立矿床综合信息评价模型的方法

2.1成矿模式的总结预测和信息转换

矿床成矿模式是矿床内外部特征的各组成要素的概括和总结,是现阶段对矿床形成规律的认识。成矿模式可以由矿床的形成作用,进行四维空间的高度概括,从不同的深度、形式、内容予以表达,并随矿床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而逐渐深化。按成矿模式所概括的范围可分为区域成矿模式、矿床成矿模式、矿床成矿系列成矿模式等。矿床成矿模式也是成矿学理论运用在具体矿床的表达形式和地质类比的基础,具有预测性是进行成矿信息转化的基础、是矿产勘查的“智力拐杖”、是成矿学、成矿预测和地质找矿有机联接的桥梁。

2.2预测物、化、遥编图技术

运用成矿模式的方法,有遥感、物探、化探等资料作为基础,通过信息汇总,进行综合信息编图。对矿产进行区域性矿产预测的找矿标志是应用预测物、化、遥编图技术达成矿产预测和实现信息转化的基本途径。对全国矿产资源做出有潜力的评价项目进行分析后,可以从以不同的层面构造成矿模式,继而作为成矿的指导,特别是区域成矿模式的指导性质,在实现信息转化的途径上,对物探、化探、遥感等汇总的综合信息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编图、对比、转化,最终能够给予一些重要的矿产预测作为找矿标志,使矿产预测工作也得以实现。

2.3定量手段和构造预测

预测要素的选择一般需要经过2个阶段。首选根据综合分析初步选择预测要素。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定量手段对预测要素进行筛选和重新构置。

2.4品位―吨位的模型

矿产资源潜力的核心是品位一吨位的模型。品位一吨位的模型对于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它可以通过典型矿床的品位和吨位进行分布检验和统计分析,进行模拟品位和吨位的累积分布曲线,采用分析得到的数据、分布曲线建立该类矿床的品位一吨位模型。

分析模拟资源参数的分布:

(1)数学方法:往往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数学计算、统计方式构造分布函数;另一种是选择合适的已经得到的分布函数来拟合。

运用已经得到的分布函数对矿床的品位和矿石量进行模拟时:首先,应该对模型中的品位一矿石量等数据进行有目的性的整理,绘出统计表格,作出频率直方图,以直方图的峰度、偏度等特征进行筛选、采用已经得到的分布函数作为有效参数的分布。使用已经得到的分布函数前,应该对该分布函数进行合理的检验,不能盲目的信任数据,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对比检测后,实测结果和理论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异时方能使用。采用已经得到的分布函数作为代表资源的分布情况,可以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不过在采用模型时,往往会难以确定参数是服从哪种分布,所以需要作出各式各样的考虑方案。其次,还应该重点注意一些不该出现的分组不当、人为因素、样本数量多了或少了等问题,都可能会影响到已经完成的直方图的准确性,让其形态发生较大的变化,特别是采用的样本数量比较少时,不同的人选用的分布可能不同,造成直方图形态产出较大的波动,致使研究的成果有较大的偏差。

3资源量估算

3.1体积法

体积估计法属于外推法,是建立在类比理论基础上的矿产资源评价方法。体积估计法常用来估算与开采矿床相邻的未发现的矿产资源,也用来确定已发现资源的外推部分,该方法通常在沉积矿产、矿化均匀的岩体、盐湖矿产中使用效果较好。用控制区有代表性的单位体积内矿产资源的平均含量估计值外推到评价区的体积范围,估计评价区的矿产资源量的方法称为体积估计法。体积法计算的核心包括含矿系数和体积计算,其中以体积计算为复杂。

体积估计法的应用主要有2个步骤:(1)采用已知的资料,建立科学合理的地质成矿模式,确定在某个地壳单位体积中含有某种矿产资源的平均含量;(2)控制区是否与论证评价区具有相似的地质成矿条件。当两者基本相似时,进而推算评价区内含矿建造的体积,然后估算出评价区的潜在矿产资源量。

3.2磁法

矿产资源的概念篇7

作者简介:余谋昌(1935―),男,广东大埔县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哲学、地学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地球科学被定义为自然科学,现在一般只进行它的自然科学研究。但是,现在的地球并不是纯粹自然的地球,而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改变了的地球,是人类学的地球;地球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地质时代。对新的地质时代的地球研究,不仅需要自然科学,而且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并要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地学价值论是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据此本文对地球的科学有用性、地球的经济有用性和地球的社会有用性进行基本分析。

关键词:地学价值;科学有用性;经济有用性;社会有用性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1)06-0001-07

按照地球科学的定义,现代地球科学属于自然科学,探求关于地球的真理,地球的产生、演化和运动;地球物质的属性、结构和变化;地球内部结构、地壳的性质和运动;地球表面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和生物圈的性质、结构和运动;地球大气系统、海洋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结构、运动和变化以及地球上的地质灾害等,揭示地球物质和运动的规律性。它回答关于地球“是什么”的问题,不涉及“应当”即“价值”的问题。但是,当今现实的地球已经不是纯粹自然的地球,是由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改变了的地球;进入地质的“人类世”时代,地球已经是社会的地球,人类学的地球,因而它涉及“价值”,即地球“有用性”的问题。地球的价值或地球的“有用性”主要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地球物质和运动的“科学有用性”,即地球的科学价值;二是地球物质的“经济有用性”,即地球的商品性价值和非商品性价值;三是地球的“社会有用性”,即地球的社会价值。这种研究形成“地学价值论”,是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

一、地球的科学有用性

人类是地球物质运动的产物,是地球自然界的创造。人类产生后在地球上生活,而且必须是依赖地球生活,它对人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现代科学有“事实”与“价值”、“科学”与“道德”分离和对立的传统。它把知识分为互不相关的两种:科学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和文艺学等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是分门别类、互不相干地发展的。这种分化简化了人的认识,在人类认识史上有其必然性,并促进了地球科学的发展。但是从整体论的观点,这是一种片面性,我们今天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同这种片面性不无关系。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地学价值,首先是关于地球的科学有用性问题。

(一)地球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在地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地球是“盖娅”,是生命有机整体;作为生命体,它本身是生存主体,是价值主体,是有价值的。我们说“地球的有用性”,这只是地球价值论的一个方面。价值概念当是一个关系概念时,指客体或对象对主体存在的意义(利益)。但这只是地球价值概念的一个方面,指地球作为价值主体的外在价值,即地球对人类的有用性或意义。从人的角度来说,这是指地球外在价值[1](p186-222)。

内在价值在价值论中不是关系概念,而是一种主体性的概念。它由主体存在的目的性和意义表示。地球的内在价值是指地球作为生命主体自主自为地存在,表示它是生存主体,是有价值的,同时又是价值主体。它的价值表示它自身生存的意义和它的创造性。地球价值具有生命以及生命创造的含义。这是地球以自身生存的目的为尺度,表示具有以自身为主体的价值。当人对这种价值进行评价时,称它为自然界的道德价值。

(二)地球的科学有用性

地球的有用性,在这里是指地球对人类的价值,是地球的外在价值。地球的科学有用性是地球价值的一个方面。今天我们所说的科学,是地球上的科学,不仅以地球为基地,而且以地球为对象,是关于地球或人类与地球关系的科学。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地球的“地质科学有用性”和“矿产有用性”。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

第11卷第6期余谋昌:地学价值论: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

1.地球的地质科学有用性。地球物质和运动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源泉,揭示、开发和利用它的价值又是地学发展的目标。因而它具有地学有用性,即地球具有地学研究和应用的价值。

地学研究虽然是由地学人进行的,但是它取决于地球客体,即整个地球的物质、能量、信息系统,以及它的性质、构造和发展演化规律。地学人对发生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的地球物质展开研究,其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乃至研究成果,都取决于地球物质和运动的整体性、非均衡性、演化性和系统层次性等特点。地球地壳的性质、结构和运动为地质学建立提供了客观基础。1771年,德国地质学家魏尔纳提出“水成论”,使地质学具备科学形态。他依据对该山区地层的考察,把岩层分为4种类型:冲积层、成层岩层、过渡层和原始层,认为一切地层都是世界大洪水时期沉积而成的,水是地壳形成与变化的唯一动力。1795年,英国地质学家赫屯提出“火成论”。他发现,地层“不整合”是由于地层抬升,巨大的岩浆侵入推挤岩层而引起的;深海岩层是地球内热使深海沉积物熔融成岩,地球内热是岩层的主要成因。1825年,法国地质学家居维叶提出地质“灾变论”。他发现,巴黎盆地不同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动植物化石,地层越深、越古老,所含化石物种与现代种属的差异就越大,有些是已经灭绝了的种属。这是地质灾变的结果。连续地层中不同化石物种是地质灾变后重新创造的。1915年,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他认为,由于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原始统一的大陆分裂为几块,并作水平移动,逐渐形成现在的海陆面貌。1956年,美国地质学家发现世界大洋中央纵贯一条延绵不断的中央海岭“洋中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海底扩张”说;1965年,海洋地壳转换断层的发现为海底扩张说作出了论证;1965―1969年,在上述海底地壳运动发现的基础上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被认为是地球科学的革命。同样,中国地质学家依据不同地区地壳结构和运动的特点,也提出不同的地质学说和理论,对地质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地质力学(李四光)、多施回构造运动学说(黄汲清)、断块学说(张文佑)、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张伯声)、地洼学说(陈国达)等。

2.地球的矿产有用性。矿产价值与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制造的商品价值的区别是:(1)埋藏于地下,需要通过勘查、挖掘等生产过程才能进入商品市场,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价值;(2)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而是自然界生产力、自然界物质生产过程,即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过程的产物。

我们到什么地方找矿,有什么矿和有多少,它是不是适合开采,用哪一种技术手段开采出来,都同“地质有用性”密切相关。矿业发展和矿业城市的兴建,首先是以“矿产有用性”为基础的,通过它的“地质有用性”研究,探明矿产的种类、性质、储量和埋藏特点等,再进行经济开发。

矿产价值对人类而言,主要是指矿产的地质有用性以及矿产的经济有用性。这是由矿产的性质、物质结构以及人类需要决定的。矿产有用性主要涉及矿产的经济因素和地质因素。它的有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有用性,即已测定具有商品价值的矿物具有的现实经济意义;二是地质有用性,地质工作的任务是勘查尚未发现的矿床,依据对一定地质条件的分析即它的地质有用性,发现(或推测)具有商品价值的矿物,这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关注的是矿的经济有用性,即从矿山建设、采矿和矿产进入经济系统流动的整个过程,要求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地质学家和采矿工程师关注的则是矿产地质有用性,依据对当地地质条件的分析以及有关岩石和矿物形成规律的知识,认识矿产存在和分布的情况,从而确定到哪里找矿,能找到什么矿,以及依靠现有技术如何最优地把这些矿产开采出来。在这里,我们承认矿产资源具有经济价值,认为这种价值是由自然界物质生产过程创造的。这是对现实事物(现实的地质客体及其意义)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

二、地球的经济有用性

地球的经济有用性主要指地球物质的商品性和非商品性价值。例如,地质(矿产)、地理(土地、生物、森林、草场、水源等)、大气、海洋等的商品性(经济)价值和非商品性(生态、科学、审美、医药、哲学、道德、宗教等)价值。以矿产资源为例。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95%的能源、75%的工业原料、70%的农业生产资料、30%的饮用水都来自矿产资源。它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虽然开发矿业、利用矿产资源是重要的经济活动,但又依据矿产资源不是劳动的产品而否认它有价值,否认它的经济价值,这是人类认识不完善的一个突出表现[2](p80-110)。

(一)矿产价值及其创造

矿产价值是指矿产资源的有用性,由矿物的性质、物质结构和存在状态等决定。矿产价值具有客观性,但是人类对矿产价值的认识、开发和利用又充满主观性。因而矿产价值是其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矿产价值以地质运动形式的成果存在,是地质运动过程的创造,也是地质运动历史的成就。地质运动过程主要是在天体运动环境下的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在地质环境下的风化作用、生物作用等的统一。内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热能、化学能、核能和重力能等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外力地质作用主要是由太阳能、重力能和生物能等引起的地质风化、物质搬运、迁移和堆积,以及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等。在这些力的作用下,地球表面分散的地球化学元素,经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最后以化合物的形式集中在一起,成为有一定品位的矿物。它们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因而从价值的角度,被称为不可再生资源,是社会不可缺少的经济资产。

(二)矿产价值的性质

1.矿产价值的多维性。矿产价值多维性的根源,从价值客体的角度讲,是矿产的无限丰富性和地质的无限丰富性,以及它们属性的多样性;从价值主体的角度讲,是价值主体以及人类需要的多样性。无比丰富和多样性的矿产可满足人类不同的需要,这样就形成了矿产价值的多维性:(1)矿产的经济价值。这是矿产价值的主要方面。人们的找矿活动,主要是把矿物作为经济资产,进入生产过程,成为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矿产的科学价值和自然史价值。正是依据储存于矿物中的记忆痕迹,即非常丰富的地球发展信息,人们才知道地球是怎样产生的,地壳是怎样运动的。依据这些记忆痕迹,人们重建了地球的历史,太阳系和星系的历史,以及我们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人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等等。矿产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永恒的源泉和动力,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史学价值。(3)矿产的美学价值。人们不仅以某一种精美的矿石,如天然金刚石、天然金块和天然矿石晶体作为审美对象,而且某一地层剖面的矿物学特征、地表岩体形成的奇峰异状或雄伟壮观、地下喀斯特溶洞千奇百怪的自然景观等,都使参观者流连忘返,从中得到美的体验和审美情趣,满足了人类审美、休憩和娱乐的需要。(4)矿产的文化史价值。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变自然因素为文化因素,是人类文化史的重要方面,其中矿物的作用非常突出。例如人们用“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来表示古代社会。考古学者还依据石器发展水平不同,把这一时期分为旧石器、中石器和新石器时期。恩格斯说,“一切文化民族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铁剑时代,但同时也是铁犁和铁斧时代。铁已在为人类服务,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3](p159)。人类的历史是同对矿物的认识和利用相联系的。了解自己的文化史,特别是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和古代世界史,主要是依靠人类在矿物利用中留下的记忆痕迹。(5)矿产的医学价值。人类很早就知道矿物的医疗保健功效。在《神农本草经》中,共记载药物365种,其中矿物药46种;《本草纲目》中,共收药物1892种,编排次序以矿物打头,共分16部62类,矿物类药物267种。至今人们仍然用许多矿物类药物作为治病或保健物品。矿产从满足人类需要的角度而言,它的价值主要是上述五个方面,但这不是全部,还可以列出许多方面。矿物和矿产形成的辩证法,对人类的哲学思想发生重要影响,对宗教、文学艺术、伦理学等意识形态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它的价值具有多维性。

值得注意的是,矿产价值虽然具有多维性,能够满足人类不同需要,但是某一种矿物不能同时满足上述各种需要,而且,当满足某一种需要时,意味着它的其他价值的损失,因而在这里存在“选择需求”的问题,即通过价值评价,选择其中最迫切和最有意义的需要,这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矿产价值的多层次性。从主体对矿物需要的角度,它的价值主要有如下层次:(1)矿产对全人类的价值,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待矿产的价值,按照“全人类利益”相互依存的原则处理好“资源共享”的问题。(2)矿产对一定历史阶段的人类的价值。由于矿产是不可再生资源,它们的耗竭将影响后代的利益,因而应当依据“明天和今天同样重要”、“后代和当代人同样重要”的原则,正确处理矿产利用的现在和未来、近期与长远需要的矛盾,以保证经济持续发展、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3)矿产对一定社会群体的价值。人类主要以国家、阶级、民族和一定的社会集团的形式存在。人类围绕矿产价值开发所产生的矛盾、对立和冲突从来没有停止过。20世纪以来的中东战争主要为争夺土地和水资源;1992年海湾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在很大因素上就是为争夺石油资源。(4)矿产对个人和家庭的价值,这是矿产利益最基本、最简单和最直接的层次。矿产作为国家所有的资源,虽然所有个人具有平等地利用矿产资源的权利,但是要依据个人利益服从国家、民族和集体利益的原则,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特别是在小矿业开发中,必须批判“资源无主,谁采谁有”的观点,制止乱挖滥采、破坏资源的行为。

3.矿产价值的历史性。可以把矿产的价值定义为“被历史地储存的成就(自然界的创造)”,它具有潜在有用性。开发矿产的价值,是把矿产的潜在有用性变为现实的有用性。人们总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中,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通过一定的途径和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开发矿产价值,表现了一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历史性。同这种历史性相联系,表现了矿产价值的历史性。

矿产潜在有用性变为现实有用性的主要条件是:(1)人类需要的发展,是实现矿产价值的主要动力。人类一旦对其中的某种物质有了需要,就会依据这种需要去创造各种条件,开发和利用它们。人的需要是历史地发展的,例如人类利用的最重要的矿物,最早是石块,然后是铜和铁,现在开发45种主要矿产,表现了矿产开发利用的鲜明的历史性。(2)人类对矿产认识的发展,是开发矿产价值的先决条件。矿物学知识的增长,使人区别了矿与非矿,从而把更多的物质作为矿产资源开发,因而矿物学的历史发展同人类开发矿产价值的历史是一致的。(3)以技术工具的改进为标志的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实现矿产价值的主要手段,使人类把矿石从地下埋藏中发现和挖掘出来,转化为人类可供使用的原料或燃料。这种需要以工具为中介。生产工具发展的历史性表现了矿产价值的历史性。

同上述条件的历史性发展相联系,矿产价值历史性的主要表现是:(1)非矿到矿转化的历史性。矿与非矿的界限是相对的。它的主要标准:一是主观标准,二是客观标准。只有在上述标准和条件具备时,地球上的某种物质才成为矿产。人类对矿产的需要、科学技术对满足需要的水平是历史地发展的。从客观标准来看,非矿向矿转化,即矿产价值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也就是说,地球上分散的化学元素,经过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以及地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使某种化学元素在岩体中富集。当集中到一定的程度(常以“品位”表示)以及它的量达到一定的规模时,这种富集某种有用元素的地球物质就被称之为“矿”。从主观标准来看,非矿向矿转化有一个过程,即人类对某种地球物质的需要,对它的科学认识以及开发利用,使它成为人类生活中的矿产。(2)认识、开发和利用矿产价值的历史性。上面谈到,矿物潜在有用性变为现实有用性有三个条件:一是人的需要;二是科学认识发展;三是技术工具进步。随着这些条件的出现,某种地球物质才成为人类利用的矿产。在这以前,虽然它们客观地存在着,但是人们并不把它们作为矿产对待。例如矿物燃料作为矿产来开发利用,主要是产业革命以来,到现在也不过200年的历史。

非矿向矿转化,主体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技术工具的进步:(1)降低工业开采的品位,使低品位矿石转化为矿。科学家估算,如果铜矿的开采品位从0.4%降低到0.2%,全世界铜矿储量就要增加26倍。(2)新技术的采用,可以在废矿石和尾矿中提取金属。例如采用堆浸法提取金的新工艺。此外,生物工程可以通过生物富集提取尾矿中的金属。(3)增加开采深度。现在所说的矿产,实际上是地下几百米至几千米的表层矿产,而大陆地壳达30~70公里,平均厚度为35公里,那里埋藏了极其丰富的矿藏;而且,地壳厚度不及地球半径的百分之一,更大量的化学元素埋藏在更深的地壳底下。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对其进行开发也是有可能的。(4)海洋资源宝库的开发。例如海底锰铁矿。此外,海水中还溶解有成亿吨各种化学元素,虽然由于它们极为稀薄,现在还不能称为“矿”,但未来人类还是可能找到开发利用它们的方法。

因此,非矿向矿转化,从它的客观标准来看是自然界成矿过程;从它的主观标准即主体性来看,包括人类需要、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这些都是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表现了矿产价值的历史性。

(三)矿产价值评价:地质评价与经济评价

矿产价值研究主要包括矿产价值概念的研究和矿产价值的评价。矿产价值概念是以观念的形式表现矿产价值。一方面,它是主观的,表现了主观性;另一方面,它又是矿产的客观属性的反映,因而具有客观性;而且,依据这些观念指导人类行为,它又表现了实践性。关于矿产价值性质的研究,涉及矿产价值、矿产价值的创造和矿产价值的特点。这里既从主体(主观性)方面研究矿产的价值,又从客体(客观性)方面研究矿产的价值,从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也就是从实践的角度研究矿产的价值。关于矿产价值评价,主要包括矿产的真理性评价、价值评价和实践评价,以及它们的统一。

1.矿产的真理性评价与价值性评价。人们的找矿活动以及整个找矿过程,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这个矿是好是坏?”这既涉及矿产的真理性评价,又涉及矿产的价值评价。矿产的真理性评价是认知评价,即人们有关这种矿产的知识,包括矿物学的整个知识体系是不是真理?这是矿产认知的静态分析。为了找到它们,还必须进行矿产的动态分析,回答它是怎样形成和演化的,以及它与周围物质的关系,从而揭示矿产的价值。

鉴于找矿的目的是要把矿产从地下埋藏中挖掘出来,满足人类需要,为人类的目的服务,这就需要将它从真理性评价过渡到价值性评价和实践评价。这样,它的评价不仅涉及某一矿产的物质结构的性质和化学成分,还包括这种矿产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它所处的条件,包括矿产的埋藏深度,它与围岩的关系,以便确定对它的挖掘技术和挖掘途径,以及采矿的整个组织管理路线。

在解决了它的真理性评价之后,还必须进行价值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矿产对人的价值。矿产的价值性评价是在它的认知评价的基础上,回答它能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它具有什么社会意义?是否能够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这里主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1)本体论的价值评价,即某种矿产的价值是否符合人的现实需要。它是以人为尺度进行评价的,是找矿决策的主要方面。(2)认识论的价值评价,即依据它的真理性评价和决策,制订找矿计划。(3)实践论的价值评价,即依据上述评价结果,进行具体的找矿和采矿实践。

矿产的真理性评价与价值评价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地说,前者涉及事实,回答“是什么”,即真与假的问题,要求符合事实,是真理。后者回答“怎么样”,即好与坏的问题,涉及人的功利,受人类的客观目的检验。最后,这两种评价在找矿和采矿实践中接受实践考验,达到矿产价值评价真、善、美的统一。也就是说,矿产的价值评价和实践评价要建立在它的真理性评价的基础上,首先要求对矿产评价具有真理性。但是这种真理性的认识要落实在社会价值上,因而又必须从真理性评价过渡到它的价值性评价。最后这两种评价接受实践的考验。同时,人类矿产实践又不断地修改和促进,不断完善矿产真理性和价值性评价。这是矿产价值评价,是“真理性评价―价值性评价―实践性评价”不断反复的过程,也是人们“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统一过程,是人们向矿产真理不断接近的过程。

2.不同利益主体有不同的价值哲学。矿产资源的经济有用性和地质有用性的价值评价问题主要是从主体(人和社会)的目的加以确认的。利益主体的层次性表现了矿产价值的层次性,即它应满足不同社会层次的各种需要,如全人类社会的生存、国家经济建设、民族和地方的经济建设、矿山企业的利益、小集体和个人利益等。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利益目标,因此有不同的价值哲学。

要依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同时考虑本地区的地质条件,以及经济能力和科学技术的可能性,把实现国家宏观的经济效益和企业与矿山的微观经济效益,同矿产资源保护统一起来。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主观主义唯意志论,不管地质条件是否可能(是否具备矿产的地质有用性),单纯强调需要而以国家和集体的名义蛮干,造成矿产资源的破坏;另一种是忽视或不考虑国家经济建设需要,不适当地强调“有啥找啥”。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客观地质规律作用的结果,因而一个地区在具体确定应以哪些矿产作为普查勘探的对象或主攻对象时,不能只考虑国家经济建设需要,还要考虑本地区客观地质条件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因地制宜,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寻找国家建设需要而成矿地质条件又较有利的矿产,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特长,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配套,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贡献各自的力量[4](p274-275)。

此外,矿产价值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还要满足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工厂企业经济建设的需要、矿山企业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利益的需要。这就要按照资源公有和资源共享的原则,正确处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总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国家、地区、厂矿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关系,当代人与子孙后代的利益关系,以此决定找矿和开发的方向。

3.矿产价值评价的两种尺度。矿产价值评价的两种尺度,从哲学意义上来讲,一是指主体的(主观)尺度,二是指对象的(客体)的尺度。一方面,矿产对人的价值,这是在文化的层次(即人类的层次),在人与矿产的关系方面,是以矿产这一客体作为对象评价它对于人的价值。从这样的角度,矿产价值是由人的需要或者由主体的目的进行评价的,是由人的主体性决定的。就矿产而言,这是它的外在价值。另一方面,在自然界的层次,在它的自然关系方面,具有以它自身为尺度的价值,即它的内在价值。这是由自然物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在这个层次上,即使它埋藏在地下,不管人是否体验它,它都是客观地存在着。这种评价是事物发展的一种逻辑必然。

首先,以人为尺度进行矿产价值评价,从矿产价值实现的角度,主要要处理如下两种关系:一是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二是当代人和后代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者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其次,矿产价值从自然界的层次进行评价,它具有内在价值,即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对矿产资源内在价值的承认,是根据人对自然界整体性的认识,把人本身看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自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作为自然界整体一部分的人,不能以损害这个整体的形式谋求发展。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应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分配。

矿产价值评价以实现人类持续发展为目标,包括实现三个有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持续性: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依据这样的目标,坚持科学的矿产价值评价,包括它的真理性评价、价值性评价和实践评价,我们将走向矿产资源认知、勘查、开采、利用和保护的科学道路。

总之,我们认识和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包含它的真理性评价、价值评价和实践评价。一般说来,从真理性评价过渡到它的价值评价,再到它的实践评价;反过来,实践又不断完善它的真理性评价与价值评价。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三、地球的社会有用性

我们遵循价值客观性的观点,认为价值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从关系的角度定义价值,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角度,表示某一对象对主体的功利(有用性);二是从主体的角度,表示事物主体性的概念,以它自身为尺度进行评价,即它的内在价值。

从关系的角度讨论地球的价值,价值关系是双向的:一是地球物质、能量、信息和空间对人和社会的“有用性”,这是地球对人的价值;二是人和社会对地球的有用性,人和社会参与地球的创造,这是人和社会对地球的价值。

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它作为地球自然界的成就,是地球自然的发展、延续和完善;另一方面,人和社会作为一种重要的力量,作为地球发展和进化的一种新的机制,创造了新的地球――人类学的地球或社会的地球,使地球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时代。人和社会对地球的作用,维尔纳茨基称为“人的地质作用”,主要是以人的智慧和劳动,使生物圈进化为“智慧圈”,这是地球的社会有用性。人和社会对地球的价值具有正负两面性。(1)人类创造地球的正价值。人类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新的地球,从地质学的角度,创造了人类成因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圈,这是区别于原始地球的新的圈层;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创造了城市生态系统、乡村生态系统以及新的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系统等;从产业的角度,创造了工业、农业、畜牧业、渔业和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等等。这种创造使得地球从生物学的地球变为人类学的地球。它增加了地球的有序性,因而是创造地球的正价值,地球自然资本的增殖。(2)人类创造地球的负价值。人类主要以科学和技术的力量创造新的地球。这种创造除了增加地球的有序性外,也带来全球性生态危机,包括空气污染、水体污染、食品污染、生物和土壤污染、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土壤流失,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导致的地球增温等等。它表现为地球有序性减少,因而是创造了地球的负价值,地球自然资本减少。

此外,还可以从灾害的角度研究地球价值,即“灾害资本”的概念。它主要表示:(1)灾害造成自然资本损失;(2)灾害造成社会资本损失;(3)社会和自然资本对灾害的救助和补偿。

综上,地球是生命有机体,创造了物质、能量、作息和空间资源,为人类的产生作了准备,并创造了人类。人、社会和精神是它的最新创造和最新成就,又是它自身的发展、进化和展开。地球生命及其创造性是它的内在价值;它为人、社会和精神发展提供物质、能量、作息和空间资源,这是它的外在价值。地学价值论是地球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又是地球自然价值与地球社会价值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进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谋昌.地学价值论[a].王子贤.新编地学哲学概论[C].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2]余谋昌.自然价值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4]朱训.找矿哲学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GeologicalValuetheory:theBasictheoryofearths

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YUmou-chang

(instituteofphilosophy,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

矿产资源的概念篇8

[关键词]矿业权,探矿权,采矿权,物权化

一、矿业权的由来

矿业权这个概念从古罗马法时就出现了,在当时矿产资源被归为物的范畴,并且罗马法规定,矿产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国家可以将有些矿产出租给贵族和私人去开采。在古罗马时期的某些城市,很多自由人可以从国家或私人所有的矿产中租下某些矿坑,这些小矿主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产品,凡愿意开采的开采者,个人可以取得开采出的矿产的一半,另一半要交给国家。西方矿业权的概念完善和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时随着西方国家大多走向了工业化,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矿业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要弄清它的确切含义,有必要对其进行解析,其实矿业权是一个权利束,是由一系列相关权利组合而成的。让我们来看一下西方国家对矿业权的理解。澳大利亚将矿产权分为三类,即探矿权,采矿权和评价权。日本矿业权制度以许可证制度为主,可分为钻探权制度和采掘权制度,而且规定取得钻探权的企业在探明勘探区却有矿产并适于开采时,享有所探矿床的采掘优先权。综观中外学术界对矿业权概念的解析,我们发现有些学者根本部分探矿权和采矿权,直接设定一个矿权;有的学者把探矿权分为排他性探矿权和非排他性探矿权,加上采矿权构成三类;还有的在两类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基础上又加上一个矿产评议权,所以成为四分法。我国是采用了两分法即把矿业权分,即探矿权与采矿权,因此,我国的矿业权亦即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合称。所谓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并优先取得作业区矿产资源采矿权的权利。取得勘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称为探矿权人。所谓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称为采矿权人。

以上我们分析的是矿业权内部的关系,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矿业权和其他相关权利的关系。首先分析矿业权和矿权的区别,有些学者将这两个概念等同对待,其实欠妥;矿权应该包括矿产资源所有权,还包括由矿产资源所有权派生出来的矿业权。矿产资源所有权包括对矿产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能,各项权能构成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内容。矿产资源所有者代表的是国务院,即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它有两个特点,1、所有权主题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2、矿产资源所有权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

二、矿业权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生活关系中,受法律所支配的关系。矿业权在理论界通说被认为是民事法律关系,就是指具体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符合民法规定的法权模式要求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民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主要包括主体、客体、内容、变动及原因等。

(一)矿业权的主体。

关于矿业权的主体,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规定。日本《矿业法》规定除非条约有特别约定外,原则上不允许日本国民或日本法人以外的人成为矿业权人。美国相关法律规定美国公民和表示准备成为美国公民的外国人均可以进行矿区标界,并且保有采矿用地。加拿大的矿业权是采用的联邦和地方共管的政策,其国家有的省是鼓励各种各样的投资者进行勘探和开发,当然包括外国投资者。俄罗斯是规定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法人以及其他国家的公民都可以成为地下资源的使用者。〈法国矿业法〉规定国内外的一切人均能平等的取得矿业权,只要具备管理事业的资格和必要的资力。我国原则上矿业权的主体为中国的法人、合伙、个体采矿者,但我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国家允许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及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另外成为矿业权的主体还要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和相应的资质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十五条规定“设立矿山企业,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并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由审批机关对其矿区范围、矿山设计或者开采方案、生产技术条件、安全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等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方予批准”。我国针对不同的矿业权主体还设定了不同资质条件。〈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十一条开办国有矿山企业,除应当具备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外,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供矿山建设使用的矿产勘查报告;

(二)有矿山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含资源利用方案和矿山环境影响报告);

(三)有确定的矿区范围和开采范围;

(四)有矿山设计;

(五)有相应的生产技术条件。

国务院、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规定,对申请开办的国有矿山企业根据前款所列条件审查合格后,方予批准

第十三条申请开办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或者私营矿山企业,除应当具备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外,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供矿山建设使用的与开采规模相适应的矿产勘查资料;

(二)有经过批准的无争议的开采范围;

(三)有与所建矿山规模相适应的资金、设备和技术人员;

(四)有与所建矿山规模相适应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矿山设计或者开采方案;

(五)矿长具有矿山生产、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第十四条申请个体采矿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经过批准的无争议的开采范围;

(二)有与采矿规模相适应的资金、设备和技术人员;

(三)有相应的矿产勘查资料和经批准的开采方案;

(四)有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和环境保护措施。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矿业权的主体并不是固定的,因为矿业

权可以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进行流转,其中之一就是矿业权主体的流转,包括整个矿业权主体的变更和矿业权中的采矿权主体的变更或者是采矿权主体的变更。

(二)矿产资源的客体。

客体是法律关系作用的对象,民事法律关系客体也即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指向的事物。通说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对于矿业权的客体,很多学者大都解释不清,因为它与我国民法上的很多约定俗成的概念和法律体系不相容。还有的学者认为是矿产资源。让我们仔细来分析一下,在我国,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所以要分析矿业权的客体就要分别分析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客体。〈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中规定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可知探矿权作业的范围是许可证规定的区域,不能超出这个区域,如果确实需要超出,要进行变更登记。有人说探矿权的客体是矿产资源,探矿权的目的是探明一定的区域内有没有可采的矿产,所以当探明许可证范围内没有矿产资源时,探矿权的客体是什么呢,没法回答,所以这种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还有人认为探矿权的客体是特定的矿区或者工作区的地下土壤和其中赋存的矿产资源。我认为此观点在概念的运用上和语句的表达上也是值得商榷。因为探矿权的最终结果是或者工作区内发现矿藏,或者没有。所以应该用一个概括的概念表达探矿权的客体,我认为采用工作区的地下构成物来表示探矿权的客体比较恰当,因为地下构成物既有还有矿藏的可能,也包括不含有矿藏的可能。另外让我们看一下采矿权的客体,很显然,采矿权的客体是矿产资源。把探矿权的客体和采矿权的客体合并起来即使矿业权的客体。又因为地下构成物包括土壤和矿产资源,所以矿业权的客体就是工作区的地下土壤和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种类在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界定一下。我国《矿产资源分类细目》把矿产资源分为四大类,即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明确矿业权客体组成部分的矿产资源必须是法定的矿种,既可以确定矿业权是否存在以及存在于何种矿产资源之上,又可以划清土地所有权人和矿业权人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边界。理论界还存在着一种区分矿业权,或者叫纵向矿业权,具体是指将一个矿区或者工作区的沉积层划分为若干个地层段或者地层区,每个含有(局部的)矿产资源的地层段或者地层区可以单独的成为矿业权的客体。这种分法有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将一个矿区或工作区的沉积层分为浅层和深层,把它们分别出租,使之归属于不同的旷野权人所有;二是把一个矿区或者工作区垂直的划分为多个地层段或者地层区,然后各个地层区再出租给不同的人。

(三)矿业权的内容。

矿业权的内容就是矿业权法律关系指向的对象。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相应的矿业权的内容就表现为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对此,我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有明确的规定,对探矿权人的权利主要是勘查权,架设相关管线和设施权,临时用地权,优先采矿权等。第十六条探矿权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按照勘查许可证规定的区域、期限、工作对象进行勘查;

(二)在勘查作业区及相邻区域架设供电、供水、通讯管线,但是不得影响或者损害原有的供电、供水设施和通讯管线;

(三)在勘查作业区及相邻区域通行;

(四)根据工程需要临时使用土地;

(五)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新发现矿种的探矿权;

(六)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

(七)自行销售勘查中按照批准的工程设计施工回收的矿产品,但是国务院规定由指定单位统一收购的矿产品除外。

探矿权人也是有义务的,第十七条探矿权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在规定的期限内开始施工,并在勘查许可证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勘查工作;

(二)向勘查登记管理机关报告开工等情况;

(三)按照探矿工程设计施工,不得擅自进行采矿活动;

(四)在查明主要矿种的同时,对共生、伴生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五)编写矿产资源勘查报告,提交有关部门审批;

(六)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汇交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档案资料;

(七)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关于劳动安全、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的规定;

(八)勘查作业完毕,及时封、填探矿作业遗留的井、硐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另外采矿权人享有的权利主要是开采权,自销矿产品权,土地使用权等,其义务主要是遵守法定期限,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交纳资源税费等。第三十条采矿权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按照采矿许可证规定的开采范围和期限从事开采活动;

(二)自行销售矿产品,但是国务院规定由指定的单位统一收购的矿产品除外;

(三)在矿区范围内建设采矿所需的生产和生活设施;

(四)根据生产建设的需要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采矿权人行使前款所列权利时,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经过批准或者履行其他手续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一条采矿权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在批准的期限内进行矿山建设或者开采;

(二)有效保护、合理开采、综合利用矿产资源;

(三)依法缴纳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

(四)遵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五)接受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按照规定填报矿产储量表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统计报告。

三、矿业权的物权性探讨。

对于探矿权的性质,我国学界从80年代就开始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一种统一的有说服力的学说。传统上,我国学者主要是把矿业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整体上分析矿业权的属性,并没有从矿业权的组成部分的分权利方面着手仔细的研究。另外,虽然学界目前大都将矿业权归为物权的范畴,但关于矿业权的主体,客体、内容,变更等一系列基本理论还没有认识清楚。归纳起来,目前学界对矿业权的性质的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准物权说。此说的主要观点就是认为矿业权是基于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而派生出来的一种物权,但又由于矿业权的

取得还需要国家批准,而且国家对矿业权主体还规定了一系列的条件和资质要求,只有达到规定的条件才有机会成为矿业权的主体。因而它是一种带有明显行政色彩的物权,只能准用有关物权的规定,不能完全适用物权。

2、用益物权说。认为矿业权是对矿产资源不动产进行使用和收益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来源于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具有占有、使用、收益等权能,所以是一种用益物权。还有一种说法是,矿业权的用益物权属性仅是指采矿权的属性,但对于探矿权则没有论述。

3、他物权说。此说认为,矿业权是基于他人之物而为使用收益的权利,所以说是一种他物权。此说应该是我国早期的一种的学说,反映了当时对矿业权性质认识不清,界定不明的特点,而且它把矿业权作为一个整体,没有区分探矿权和采矿权两种不同权利的属性。

4、自然资源使用权。该观点认为采矿权、林木采伐权、取水权、捕捞权等属于一种新型的权种,应该单独对待,并建议将之列入用益物权的范围。

5、债权说。此观点认为矿业权是基于和国家签定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合同取得的,是一种债权。

另外还有一种学说认为矿业权是一种物权,但它是一种和用益物权以及担保物权平等的新型的物权种类。

就矿业权所含有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两种权利各自的权利属性,学界也有很多观点。我认为这种从矿业权的分权利上来仔细探讨矿业权具体属性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下面我就针对目前学界的有关观点进行分析,并进而得出自己的观点。

1、认为探矿权是一种知识产权,在这个前提下又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探矿权是知识产权下的发现权,一种认为探矿是对未知世界的反映,探矿权显然不是着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和发明权,也不是发现权。根据《科技进步奖励条例》的规定,探矿权属于其他科技成果权中的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所谓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依法享受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所以探矿权是知识产权。探矿权的确切含义是探矿成果权。让我们来仔细的分析一下探矿权的权利属性。首先考察一下其具体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六条第一款规定“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取得勘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称为探矿权人”。关于探矿权的主体和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中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就不探讨了,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一下探矿权的客体,看它是属于物权范畴还是知识产权范畴。物权的定义是“直接支配特定物并享受其利益的排他性权利”。让我们再看一下知识产权的定义,吴汉东教授给的定义是“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知识而依法享有的权利。它具有法律确认性,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等特征。探矿权的客体很多学者主张是特定的矿产资源,还有的学者认为是特定工作区的土地和矿产资源,还有的认为探矿权的客体具有不特定性。如果说探矿权是一种物权,那么它所支配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特定的工作区的土地和地下的矿产资源。假如经勘探,没发现工作区有矿产,那么其客体就是工作区的土地极其地下部分。如果探明有矿产,则其客体就是土地和土地下的矿产资源。这么说好象有一些客体不特定的特征,所以,我认为,应该把探矿权的客体界定为特定工作区(就是法定许可勘探区域)的土地极其地下构成物,此处构成物或许含有矿产,或者不含有矿产。这样起码在概念上就特定了。那么探矿权人的收益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应该是其勘探结果的所有权。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是物权,而且是物权中的用益物权,那么当探矿权人取得这项权利的时候,他就应该开始享受物之利益,但探矿权不是这样的,它还要经过长期的勘探,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得出结果,才能享受探矿权成果所带来的利益。所以,探矿权具有物权的特征,但又有很多与物权体系不一致的地方。再分析一下,看探矿权是不是知识产权,首先看它是不是发现权。欲认识发现权,必先了解何为科学发现。《中华实用法学大辞典》认为:”发现指人们经过探索、研究,对自然现象、特征或规律做出前所未有的阐述。如对星体或物质的新发现,新的定理的提出,对地震、火山爆发规律的认识等等。“《民商法学全书》认为:”发现是指阐明客观物质世界的现象、特性或规律而提出的一种新认识。发现的成果是属于自然科学而不是社会科学。所谓现象是指事物本质的表现或显露;特性是事物差别的质量特征;规律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民商法上的发现主要是发现一种规律,而探矿权则是发现一种具体的东西-矿产。况且目前关于发现权在学界还没有确定的定义和立法规定,也没有给予发现权人专属性的经济利益,而主要是给予各种精神奖励等。另外针对有学者曾提出探矿权属于其他科技成果权中的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所谓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依法享受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我认为此说不正确,因为科技进步是指在科学领域作出了前人所未有成果,取得了超出当代同领域科技水平的成果,而探矿权则不是这样的,它只是发现了矿产,并没有对科技界带来什么科学上的新规律或者是新技术。所以探矿权不是知识产权。

2、认为采矿权是一种用益物权。这是目前很多学者所认同的一种观点。但目前仍有疑问,就是关于采矿权的客体方面,民法上的用益物权是指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物以使用收益为内容的物权。其标的物主要是不动产,而且用益物权人在使用所有权人的不动产的时候,并不发生不动产形态的变更和数量的减少。但采矿权就不同了,它首先针对的是一块确定有矿产资源的工作区,然后把矿产采上来,采下的矿产直接归矿业权人所有,而且矿业权人享有所采矿产的自销权。而且,矿业权人对矿产资源的开采行为是不是一种处分行为呢,如果是处分行为,那就意味着矿业权人享有处分权,进而分析,矿业权人就具备了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种权能,又因为有权就具备这四种权能,那么说矿业权就是所有权了,这显然与我国的宪法规定相违背。如果矿业权人不享有处分权,那么随着矿业权人的开采行为,矿产资源在一点一点的减少,最后到采尽,此时特定的矿产资

矿产资源的概念篇9

日本的大地震推升了市场很多产品和概念的火热,然后仅仅只靠断线概念的炒作,让很多概念只是昙花一现。金属铅作为防辐射概念金属,近期也被市场广泛提到。同时,铅金属期货的上市更是对市场有着重大意义。

日本地震引发的资本市场动荡中,伦铅是唯一一个不跌反涨的品种。伦敦铅期货价格不断飙升,截止3月20日,最高上涨到2739.75美元,创下2008年5月以来新高。相比3月11日的低点,最近5个交易日的涨幅已超过10%。分析师认为,防辐射概念和国内铅期货即将上市共同提振伦铅上涨。花旗集团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在日本发生地震和海啸后,铅很可能是所有工业金属中需求增长最大的一个。那么我们就需要审视一下,铅金属题材是否确有投资价值。

铅需求不断攀升

铅在地壳中含量不大,自然界中存在很少量的天然铅。但由于含铅矿物聚集,熔点又很低,使铅在远古时代就被人们所利用了。方铅矿直到今天都是人们提取铅的主要来源。远古时代人们偶然把方铅矿投进篝火中,它首先被烧成氧化物,然后受到碳的还原,形成了金属铅。

除了来制造放射性辐射、X射线的防护设备;铅的主要消费领域是蓄电池、电缆护套、氧化铅和铅材,其中汽车蓄电池是铅消费的最大领域。中国是世界上金属铅储量较为丰富的国家,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精铅生产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精铅消费国。

据统计,目前正在建设且将于2011年投产的铅冶炼项目产能合计达92万吨/年,其中包括本应2010年投产但被延迟的42万吨/年产能。虽然这些新建项目未必能全部在2011年投产,但至少绝大部分2010年被推迟的项目顺利投产的可能性较大。这一方面将促使我国精铅产量稳步增长,另一方面将继续增加对精矿原料的需求,进而导致铅矿进一步紧缺,对外依存度将继续上升。

平安期货的研究报告中显示,用于汽车和电动车的蓄电池占铅需求的80%左右。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计划用20年的时间,使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汽车业“十二五”规划中新能源汽车也被列为中国汽车行业今后五年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政策的扶持下,铅酸蓄电池行业及上下游产业将会得到巨大发展,同时也对铅市场原料供应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呈现良好态势,精铅消费保持增长态势,市场供应短缺的局面将得以延续。发达国家铅供应短缺的部分需要从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中国)进口弥补。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铅产能及库存量均较大,需要通过一定的出口消化。因此,2011年我国精铅将继续呈净出口的格局,但由于国内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铅的消费量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净出口将有所减少。

铅概念股蓄势待发

铅及其铅防辐射概念股包括豫光金铅、中金岭南、株冶集团、驰宏锌锗、宏达股份等等。不过,在地震结束后的几个交易日中,上述个股多与有色板块的走势关联紧密,所以股票基本上延续了前面几日的颓势。大同证券运城营业部副总经理刘云峰分析认为,有色股的走势显示了地震对大宗商品的偏利空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煤炭下拉的影响。“但是,跌多了肯定要涨,即便是下跌也是短暂的,市场上既然已经梳理了这么个防辐射概念,接下来一定会传导到这一块。”

从相关上市公司表现来看,近期铅价大涨刺激株冶集团、豫光金铅股价上涨。不过,驰宏锌锗、西部矿业则暂时随着大盘处于弱势振荡中。浙商证券有色金属行业林建建议可以重点关注产品获准注册、用于履约交割的上市公司:驰宏锌锗、株冶集团和豫光金铅。德邦证券有色金属研究小组更为看好生产铅产品的企业,建议关注驰宏锌锗、株冶集团、西部矿业。申万期货分析师傅文浩提醒,铅前期价格涨幅过大,短期面临一定的技术压力和获利了结盘,但是铅期货上市或许将提振人气,使得价格出现回升可能。

热门股中豫光金铅电解铅的产能达到40万吨,是亚洲最大的电解铅生产企业,其中有10万吨的再生铅生产线。公司同时是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企业,白银产能750吨左右,产量约占全国比重的5.8%左右,受益于白银价格的持续上涨。短期而言,证监会批准上海期交所挂牌铅期货合约,将给铅行业上市公司带来交易性机会,建议适当关注。金岭南是一家以铅锌生产为主业的跨地区、多行业综合经营的矿产及冶炼、加工企业。根据perilya已公布的2010年财务数据,中金岭南去年净利润约合4.82亿元,增长超过100%,净利润率超过30%,而且矿区事故发生率逐年下降,吨矿成本也低于行业水平。

而短期来看,受益防辐射概念的股票主要在铅金属护具制作方面。在个人防辐射护具方面则以际华集团和凯诺科技为代表,际华集团的主要产品为各类防护装具,在国内军用职业装市场占有率第一。凯诺科技生产的抗菌除臭面料、阻燃精纺呢绒、防辐射面料、形态记忆面料、新型绒面起皱精纺女装面料,进行了科技成果和新产品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防辐射面料利用金属银纤维长丝与毛纱以不同方式结合开发而成,具有永久性的防辐射功能,能在不影响服装性能的基础上减少日用电器对人体辐射伤害。

其中防辐射面料利用金属银纤维长丝与毛纱以不同方式结合开发而成,具有永久性的防辐射功能,能在不影响服装性能的基础上减少日用电器对人体辐射伤害。防辐射铅板是指利用x线曝射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这一原理,通过增加x线源与人体间距离以减少曝射量。X线穿透人体将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

链接:铅期货上市

矿产资源的概念篇10

一。准物权的的概念定位

(一)称谓上的混乱

在称呼有关矿业权、水权、渔业权和狩猎权等这一类权利的时候,我国学者按照其与民法上规定的典型物权的区别,分别称之为“准物权”、“特别物权”、“特别法上的物权”、“特许物权”等等,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混乱。本文使用“准物权”对上述有关权利进行概括称谓。

(二)外延上的不确定

在使用不同的称谓的同时,这些学者各自所指向的对象又有所不同。就使用“准物权”这一概念的学者而言,有学者认为,准物权不是属性相同的单一权利的称谓,而是一组性质有别的权利的总称,这些权利通常是指矿业权、水权、渔业权、和狩猎权等组成[1];也有学者认为,权利抵押权和权利质押权为准物权[2];还有学者认为,准物权不限于有准用益物权,还有准担保物权乃至准所有权,为一个不断变化,颇为开放的权利类型,难以固定其具体类型[3].

(三)内涵上的模糊

按照通常的理解,准物权主要是单行法或特别法上的物权类型如矿业权、水权、渔业权、狩猎权等一系列在性质、内容等各方面都有相当差异的权利类型的总称。这里须明确的一点是,该表述只是对准物权这一概念的一般解释,而非定义,即并没有明确准物权的具体的外延和内涵,我们不能从该表述中明确准物权的权利主体、客体和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无法具体理解准物权。

造成准物权概念如此混乱的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准物权类型繁多,各种具体的准物权类型内部又有若干类型,同时各种准物权又分别为不同的民事、行政甚至刑事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各种准物权在权利主体资格上具有较大差异,因而无法形成统一的权利主体;

第二,各种准物权在权利客体上千差万别,甚至有些准物权客体是复合客体,如矿业权的客体是特定矿区的地下土壤和其中的矿产资源(在我国,土地和矿产是两个不同的物);

第三,准物权在权利内容上也差异颇大,在权利构成上具有复合性和特殊性,此参见后文;

因此,无法对矿业权、水权、渔业权和狩猎权等准物权类型进行抽象出一个相对明确、具体而又统一的定义,也很难形成一个准物权总则性的规定,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只能侧重个别化和类型化的分析,但在长期的争论中,准物权在学术界形成了一些相对确定的看法,这些看法是讨论准物权的逻辑起点:

第一,准物权是对矿业权、渔业权、水权、狩猎权等一些权利的总称,它的外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开放性。按照通常的理解,上述四种是典型的准物权类型,至于何种类型的权利和上述四种权利具有最大的相似性,可以被涵盖在准物权此概念之下,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第二,它是一种特殊的物权类型。首先它是一种物权类型,具有一般物权的性质和效力,如采矿权的权利主体得在一定的矿区排他地采取矿产,他人不得非法妨害等等,具有物权性;其次,它与典型的物权类型相比具有特殊性,表现在各种准物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都和典型物权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第三,准用物权的规定,即在和典型物权具有差异时,适用准物权的特别规定;和典型物权具有一致性时,参照适用典型物权的规定,如在物权法定和物权排他性等方面适用典型物权的规定。

二。准物权制度的功能定位

准物权制度的功能是指矿业权、水权、渔业权、狩猎权等准物权制度对权利人和行政机关或社会大众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所发挥的效用。

对权利人而言,他可以通过一定的行政许可程序取得一定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权,而自然资源,特别是稀缺的自然资源是一种财产,具有经济价值,由于准物权制度为权利人提供了一种通过取得准物权而实现一定经济利益的制度选择和法律保障,因此它就有了经济。法律赋予权利人以准物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物尽其用,防止对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准物权制度经济的发挥将导致外部化效应,即权利人通过民法上的私法自治和契约自由的原则,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唯一宗旨,将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风险转移给第三人,或者将废水、废物等有害物质随意向自然界倾倒,使第三人权利受损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这是准物权制度经济的缺陷所在。

另一方面,对行政机关或社会大众而言,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和公共性,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也有可能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必须对权利人进行一定的限制,即对权利主体在准物权的取得、行使乃至消灭上都强加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公法义务,这种义务是区别于与私权相对的和作为私权保障的私法义务(如登记等)的。准物权尽管在性质上是一种私法上的权利,但权利主体又负有环保和生态方面的义务,且这种义务在地位上是与私法权利的行使具有相当性,这些私法权利(义务)和公法义务都是准物权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从行政管理和社会公众的角度看来,准物权制度具有生态保护的功能。准物权制度在生态上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一)在准物权行政许可的过程中,法律规定只有具备一定条件和资质的主体才能取得准物权。如根据《矿产资源法》第15条的规定,设立矿山企业,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并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由审批机关对其矿山范围、矿山设计或开采方案、生产技术条件、安全措施和环保措施等进行审查,审查合格方可批准;等等。

(二)准物权的行使过程中,法律规定权利主体负有一定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义务。如《矿产资源法》第32条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环保规定,防止污染环境,节约用地,对破坏的耕地、林地等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其他利用措施等等;《水法》和《渔业法》也有类似的规定。

(三)准物权行使期满,准物权人仍然负有一定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义务,如渔业权人在养殖期满应当限期拆除养殖设施,清除有可能造成水域环境污染的漂浮物;等等。

准物权制度的经济和生态两者不可割裂,也不可偏废。这两者都源于作为各种具体的准物权客体的自然资源的两种价值:经济性价值和生态性价值。自然资源作为一种财产,自然具有经济价值;同时由于各种自然资源都是和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些自然资源甚至具有流动性,由于生态环境的作用,作为生态环境中的一环,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都对生态环境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都具有生态上的价值。这两种价值同时存在于一种自然资源上,不能分开实现,因为自然资源具有消耗性,资源的消耗将导致这两种价值的同时消耗。这也是准物权同时具有公法、私法属性和准物权制度同时包括私法性的权利(义务)和生态性的公法义务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决定了准物权制度两种功能的不可割裂和不可偏废:

第一,准物权制度的两种功能是不可割裂的。

任何一种自然资源的消耗都将导致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同时消耗。只实现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将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注重生态价值而忽视其经济价值的发挥是与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违背的。相反,现代社会注重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同时、协调发展。

第二,准物权制度的两种功能不可偏废,同等重要。

只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的发挥将使权利人把准物权制度仅仅作为一种实现经济利益的工具,由于经济的外部性作用,诱使权利人在开发自然资源过程中不注重提高生产的安全性,使第三人的利益受损;把生产过程形成的废物、废水等有害物质随意倾倒,使生态环境遭受损害。只注重生态而不注重经济的发挥将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引进市场机制,使自然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物尽其用和实现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做法在本质上是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做法。

三。准物权制度的立法建构

(一)现行法的考察

与准物权相关的法律制度,主要有《民法通则》、、《矿产资源法》、《水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从权利人所享有的私法意义上的权利(义务)和负有的生态上的公法义务两方面去考察现行法律法规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法律大多只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是行政许可、行政管理和行政处罚,甚至是刑事强制;对公民享有的私法上的准物权进行粗略的规定,甚至不规定。主要表现在:除了《民法通则》外,这几部法律基本上都从行政许可、行政管理和行政处罚的角度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较为充分和详细的规定,而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私法上的各种类型的准物权的法律法规有:有关矿业权方面的,《矿产资源法》对探矿权、采矿权有较为系统、明确的规定;《民法通则》第83条第3款概括规定了国家保护合法的采矿权。有关水权方面的,2002年新修订的《水法》第48条首次规定了取水权的概念,但对其他类型的水权则没有规定。有关渔业权和狩猎权方面的,《渔业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都只注重从行政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进行规制,没有规定私法意义上的渔业权和狩猎权。可以说,这几部法律都没有脱离计划经济的桎梏,与我国现在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背道而驰。

(二)准物权制度与物权法典或民法典的制定

第一,国外的立法例:国外民法典都没有将整个准物权制度规定于物权法典或民法典中,如德国是通过附属物权制度将准物权规定在单行法之中。

第二,国内几种物权法典或民法典草案有关准物权规定的综合考察:

1.梁慧星教授主持的社科院物权法草案和孟勤国教授的物权法草案都没有有关准物权的规定。(请参见相关的草案,下同)

2.王利民教授主持的人民大学物权法草案第三章“用益物权”下“特许物权”节规定了养殖权与捕捞权、采矿权与探矿权、林业权、取水权、狩猎权五目,该草案在规定准物权方面的特点是用一节的形式规定了特许物权(准物权)制度,并且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将特许物权(准物权)制度规定在用益物权之中,也即,把准物权或特许物权作为用益物权的一种。

3.全国人大法工委在综合专家意见稿的基础上形成《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后经过修改并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该民法草案物权编“用益物权”部分将采矿权与探矿权、取水权、渔业权分别设章与居住权等用益物权一起并列规定,把《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的驯养权、狩猎权删除。该民法草案物权编的特点是把探矿权与采矿权等准物权视为用益物权,但没有规定全部的准物权类型。

4.《物权法(草案)》(二次审议稿)没有规定准物权制度,而把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的准物权类型从中删除。

总结国内的各种立法建议和草案,我门可以发现:除了少数几个学者建议将准物权规定在物权法用益物权中,国内大多数的学者都不赞成在物权法或民法典物权编中全面规定准物权制度,《物权法(草案)》(二次审议稿)也删除了有关准物权的规定;有学者主张首先承认准物权为物权的一种,满足物权法定的要求;其次,物权总则在理念上,在规范设计上给各种准物权留足成长的空间,具体制度应由单行法来规定[4]。

本文认为,将准物权认为是用益物权,进而将准物权制度全面规定在物权法(编)中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正如前问所述,准物权是对一组在内容和性质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差异的特殊物权的总称,由于各种具体的准物权类型在权利主体、客体和权利构成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没法抽象出一个相对具体、明确而又统一的定义,而只能对其进行个别化和类型化的分析。综观各种具体的准物权类型,其与用益物权在权利主体、客体和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在权利的主体方面,对用益物权而言,按照通常的理解,只需要符合一般的民事主体的条件,而一般没有环境保护方面的资质要求,如地上权的主体一般没有环境保护方面的资质要求(吕忠梅等教授认为一般物权的权利人负有环境保护方面的义务,此种观点值得重视,但并非学术界的通说)。准物权的权利人除了要符合一般的民事主体的条件外,还要符合一定的资质,这些资质主要表现为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方面的资格条件,如《矿产资源法》第15条的规定,设立矿山企业,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并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由审批机关对其矿山范围、矿山设计或开采方案、生产技术条件、安全措施和环保措施等进行审查,审查合格方可批准;等等。

其次,在权利的客体方面,用益物权的客体具有单一性和特定性,一般是指土地和房屋,且该土地一般也是指地表而不包括其中包含的矿产和岩石等;而准物权的客体具有复合性和不特定性。复合性表现在:一些准物权如矿业权的客体是特定矿区的地下土壤和其中的矿产资源;捕捞权的客体为一定的水域和水中的水生动植物,都表现为一定的复合性;不特定性表现在:如矿业权客体中一定矿区土壤中的矿产资源不一定存在,有待进一步的勘探和开采,所以要有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存在;水权的客体为水,而水具有流动性,难以特定,只能进行一定的度量。

再次,在权利的内容上,各种用益物权在大体上都具有统一性和确定性,表现为占有他人的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进行使用收益,如建造房屋,种植作物,通风采光等;而准物权在总体上不具有统一性,各种具体的准物权类型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复合性和特殊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和用益物权又具有交叉性,如矿业权在权能或权利构成上包括两方面:一是特定矿区的地下使用权,这是一种典型的用益物权;二是矿区地下土壤中的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权,这是一种与行政许可相关的特殊权利,不同于传统的用益物权。在我国,由于在法律上土地和矿产是两个物,取得一定矿区的地下使用权这种用益物权不一定取得该矿区土壤中的矿产的勘探、开采权,但取得了矿业权就同时取得了上述两种权利。因此矿业权在权利内容上具有复合性,同时和用益物权具有一定的交叉性,但传统的用益物权只能涵盖其第一个权能,而不能及于第二个权能。与此相类似,渔业权和狩猎权在权能上也具有一定的复合性,同时也拥有某些用益物权的权能。但水权在权能上表现为使用水并获得收益这单一权能,和其他的准物权类型相比具有特殊性。

因此,各种准物权类型在主体、客体和内容上都和用益物权有很大的差异,至少不能把所有的准物权类型都简单地囊括在用益物权之中,这样做首先在逻辑上就没有说服力;其次,把所有的准物权类型都规定在用益物权之中必然造成很多的混乱,会出现许多的物权制度都要规定例外的情形[5].

(三)按准物权制度的功能全面建构具体的准物权

既然准物权本质上是一种物权类型,有物权就有自物权和他物权的分类,有他物权必有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分类,准物权不是自物权和担保物权,和用益物权也有极大的差异,那是否传统的物权体系就不能容纳准物权制度呢?如何满足准物权的物权性要求?有学者主张在物权法中概括地规定有关的准物权内容,并在理念上和规范设计上为各种准物权留足成长空间,具体制度应当有单行法来规定。(参见上文)本文认为此种观点具有借鉴意义,它不但满足了物权绝对性、排它性和物权法定等准物权的物权性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准物权的特殊物权的特性,在制度设计和法律适用上也避免了把准物权规定在物权法用益物权之中的缺陷,符合准物权在各方面的要求。但在单行法中,如何规定具体的准物权制度呢?本问认为,应该摈弃在单行法中只规定准物权的行政许可、行政管理和行政处罚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政性质的制度,而不规定准物权私法性质的权利(义务)的做法,而应该按照准物权制度的功能全面规定准物权的上述两方面的制度。

首先,反对在单行法中只规定有关自然资源的行政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政性质的制度而忽略各类经营者所享有的私法上的准物权。由于自然资源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资源的消耗将导致经济价值和的生态价值的同时消耗,忽略任何一种价值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在立法上,不能对这两种价值的实现过程即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分开立法。正是由于自然资源的这种属性,有关资源开发利用的准物权制度不是传统的的物权法所能包涵的,所以不能把整个准物权制度都放在物权法典之中。同样的道理,也不能把有关私法意义上的准物权制度和有关自然资源的行政管理和环境护等方面的行政性质的制度分开立法。否则,忽略或者粗略规定其中的任何一种制度都是不符合自然资源的这种属性,在实践中也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这两种价值的偏废,或者是只注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或者是只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其次,应该按照准物权制度的功能在单行法中全面规定私法意义上的准物权制度和有关自然资源的行政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政性质的制度。由于准物权制度为权利人提供了一种通过取得准物权而实现一定经济利益的制度选择和法律保障,准物权制度具有经济,应该在单行法中详细规定各种类型的准物权的内容及其效力,使得权利人能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有法律保障,克服短期行为,使自然资源的经济性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另一方面,在自然资源的经济性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其生态性价值便会消耗,因此,在准物权行政许可方面应严格限制,防止不具备资质的企业进入该领域;在准物权的行使过程中以及在准物权消灭以后,法律应该为权利人设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义务,使准物权制度的生态得到实现;等等。在规定私法上的准物权的同时,在单行法中应该规定这种行政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公法义务。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的矿业法、水法和渔业法重视对矿业权、水权和渔业权的规定,规定了私法上的准物权的各种类型和效力,同时也规定了经营者在自然资源的行政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公法性质的义务,明确了各种权利义务的界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我国借鉴。

参考文献:

[1]崔建远:《准物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2]王泽鉴:《民法物权》,(第一册)三民书局1992年9月版,第6页;

[3]刘保玉:《物权法体系设计问题之我见》,载于王利明等主编《中国民法典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