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7:45

人才培养重要性篇1

【关键词】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已有了深刻的变化与长足的发展,这给医院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就新形势下医院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如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人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1医院面临的形势与医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1)新时期医院面临的形势:一方面就是医疗卫生工作服务观念的强化。医疗机构改革要“以病人为中心”,医院的办院宗旨仍然要体现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实质内涵体现新时期医院的工作具有更强的服务性。另一方面就是医院经营步入不完全的市场的轨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医院发展的外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独立经营实体的医院,已不能再由政府统包,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医院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由之路。医院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重视开发医疗市场,注重管理,走质量效益之路,走规范经营,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

(2)医院人才素质与定位:新时期医院人才的素质:品德、服务、技术、经营和管理素质。新形势下医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有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的,掌握医学知识的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

2新时期医院人才培养的思路

(1)人才效益性的认识:医院人才培养首先深刻认识投资与效益的关系。不难理解,医院人才的知识转化可给医院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效益的产生具有间接性与长期性的特点,加上医院管理者任期制影响,一些医院往往对人才培养存在短期效益的思想与行为,采取医院人才的“拿来主义”(主要靠引进人才),“实用主义”(缺什么人才才引进或培养什么人才,什么时候缺,什么时候引进或培养)。人才培养缺乏规划性、目标与延续性。这必然影响了医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医院远期目标的实现。所以医院人才培养应有规划性与目标性,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并长期开展工作。

(2)实行点与面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点的培养,即指重点人才的培养,做法一般是从中、高级职称的中青年人员选择重点人才苗子,其后定目标,给任务,加压力,重投资,强化品德与学术的造就。培养目标是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目的是使其较好掌握新技术,跟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使医院保持某方面的先进性。

面是培养医院人才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其理由是:其一,医院人才结构是一种由高、中、初档次医学人才互补形成的合理、稳定的能级结构,只有各级人才的合理存在,功能互补,才能发挥医院人才的最佳效果。其二,由于现代医学专业分工的精细化与病人的疾病、心理、社会因素的复杂化,使得医院人才群体性特征更显重要,医疗工作的完成有赖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与有序配合。所以只有搞好面上的人才培养才能使医院功能得到正常发挥,才能提高医院总体服务水平与医疗技术水平。

(3)服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医疗卫生工作突出的服务性要求人才培养中必须改变重技术轻服务的传统观念与做法,培养与相适应的具有专业技术素质与服务素质的服务技术型人才。服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两个“三基”的训练,第一是“技术三基”的训练,即通过医学专业基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专业技术素质。第二是“品德三基”的培养,这可概括为:①道德基础培养。培养其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与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其事业心与奉献精神;培养其集体亲合意识,个体互补意识,勤奋钻研精神。②法制基础教育。当前医疗卫生、法规正在逐步建立与完善,通过法制教育,尽快提高医务人员法律观念与意识,使之能自觉地依法行医,规范医疗行为已成当务之急。③心理、社会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医学与社会人文知识的教育,使之懂得病人心理因素的作用,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提高服务社会、服务病人的意识与水平。

(4)注重临床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医院人才培养应面向病人,面向临床,培养大批能解决临床实际的临床医学人才。由于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其人才的成长周期较长,只有在临床第一线,与病人直接沟通,严密观察疾病的发生、全过程,并坚持在诊疗工作中长期实践,不断积累,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或优秀的临床型医学人才。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具体可从以下几点来着手:①要想充分认识临床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强调临床能力培养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建立严格的规范的临床培养制度,以有利于临床型医学人才的培养。②改革人事有关制度,建立与临床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新的人事体制。③设想建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双轨道模式,即实行临床专业医师规范化临床培养与临床研究生培养同时并存的两种制度。临床研究生培养以临床科研为主要方向,临床专业医师规范化培养以临床技能与水平为主要方向,临床专业医师规范化培养并与学位制相结合。

人才培养重要性篇2

1.正确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

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有着基本的素养要求,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品质,健康的身体,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能够任劳任怨,成功完成本职工作。并且相关企业在进行人才选用的时候,会对应聘者的实践经验有所要求,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企业会比较青睐。不仅如此,相关旅游企业还要求所选用的人才具有谦虚的态度,能够礼貌待人,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进行工作内容任务的表达,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另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写作功底。正确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关注学生这些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只有在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开展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教育工作,学生的基本素养培养才能得到保障,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就业才有保障。

2.正确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要成为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够借助于专业知识技能开展工作。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餐饮、酒店、客房管理服务、导游服务等,相关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备较为完善的职业技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实现成功就业,成功发展,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还需要具有加强的知识理解应用能力,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基于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具有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能够成功应付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具有加强的合作精神,能够与同事合作开展好旅游服务工作。并且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要高,在工作中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做宰客行为。目前,很多的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学历高低,更多地看中的是人才所具备的职业能力情况。只有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旅游管理人才才能真正受到企业的欢迎。而目前,在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人才培养职业能力不高的问题。学校把传授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是有缺陷的,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是存在问题的。新形势下,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升,学校必须要能够制定正确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通过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实现不断发展,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教学结构,完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对策

1.明确学生综合素养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学校而言,要办一流的教育,培养优质的人才,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活动,并且要不断完善管理环节,做到管理先进,不断优化办学条件,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一流的教学服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而言,要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的质量,必须要能够面向社会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的优化创新。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养高的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就必须要能够明确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目标。要能够认真分析学生的就业市场情况,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优质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引领,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培养综合素养强的高技能人才。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要能够以社会需要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创新。要能够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积极把能够促进学生职业化发展的课程内容引入到课程体系中去,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有效就业,有效创业提供保障。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要能够合理设置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教学内容,能够实现课堂理论教育与课下实践教育的紧密结合,课程设置要根据行业情况进行设置,重点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做大量的社会调研工作,能够全面掌握社会的旅游管理人才需求情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岗位群情况,能够依托职业岗位群的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需求情况,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要能够基于岗位技能情况,合理设置旅游管理模块化的教育内容,能够构建起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不断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优质的课程内容,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

3.创新教育内容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内容创新的过程中,要能够以职业性和实用性为原则进行内容的创新设置。学校要引导教师积极进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研究相关教学改革的理论方法,能够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育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整理,结合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不断地补充一些新的教育内容。要能够组织相关人员做好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工作。学校要能够认识到行业专家的重要性,能够组织一些行业专家和本校专业教师联合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内容的创新工作,能够编写出实用性强的,符合行业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材体系,不断提升教材内容的实用性,职业性和针对性,保障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内容能够满足现代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另外,要认真分析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能够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建设中,积极增加实践教育内容,能够增加实践课程教学的学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要加大实践教育投入,能够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室。另外,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结合,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为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培养提供支持。

4.丰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学校要能够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安排情况,针对不同课程内容设置情况,不断丰富考核评价方法。对于实践操作性强的旅游管理课程科目内容,要能够采用现场实践展示的方式对学生的实践素养进考察。对于理论性和实践性兼有的课程内容,可以采用笔试加现场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笔试与现场考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实践素养能力进行考核评价。要能够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有效地考核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素养,以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能够实现不断的发展。另外,对于考证课程,可以采用专业技能竞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以这种考核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调动学生的竞赛积极性。

5.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人才培养重要性篇3

摘要物业管理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对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然而从当前国内的物业管理现状来看,物理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物业管理专业化人才相当稀少。面对这种情况,要改善物业管理现状,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工作条件,就急需要大力的培养专业的物业管理人才。在文中主要针对如何培养物业管理专业化人才提出几点看法,以期更多的专业化人才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物业管理专业化人才人才培养

1981年3月,在深圳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随着物业市场化的推进,物业管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行业在全国逐步推广开来。从业人员不断增多,保洁、保安等消化了大量就业人口,但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城市企、事业单位下岗分流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该类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对物业管理知识知之甚少,更加不熟悉现代物业管理的模式,或者是虽具备一定的物业管理知识,但缺乏相对应的管理水平和能力。然而,物业管理行业的迅猛发展已使得物业管理的职能由原来的简单收费、清扫保洁、维护修缮转变成为业主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因此,行业的发展对物业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中国物业管理已走过最初的三十年,未来十年至二十年将是升级和转型的新时期。物业管理行业将由原始的劳动密集型和简单服务提供者向服务集成产业化转变,其专业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将得到大幅提升。在升级和转型中,物业管理行业将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

为培养高层次、实用型物业管理专业人才,企业需要深化改革传统人才的培养方式,通过不断的市场调研和探索,确定企业内部核心岗位,核心人才的培养机制。这不仅能够培养出具备核心职业能力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也对促进物业管理行业的更好发展产生重要意义。

根据市场调研的数据显示,从物业管理公司的组织架构上来看,物业管理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可以概括为两个层次,即管理层和实操层。管理层侧重于管理人才、企划人才和各专业技术人才,应是具备多种综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拥有丰富的物业管理运营经验,熟练掌握物业管理的各项相关法律法规,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具有较强的市场活动能力。实操层则侧重于物业管理的基层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较强的协作能力,能与业主进行良好的沟通,并为业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随着社会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物业管理人员所应该具备的。目前,企业办公都已经进入电子化、系统化操作状态,许多数据的统计、财务的分析、图表的设计、程序的制作等都可以依靠软件在计算机上操作。在平时工作中能够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将大大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通过网络、电子邮件为物业管理人员与业主的沟通提供了新的方式,通过app核心载体向业主提供在线增值服务,如在线水电煤缴费、手机充值、生活信息查询及线上预约下单等服务,满足业主对社区商务的多元需求。同时物业管理人员能够更加便捷的了解到业主对服务的满意程度,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物业管理的对象是人,又靠人去服务,物业管理可以称作是“人的管理”。这就需要企业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文化和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不单单是物质奖励,还包含企业对职工的精神向心力,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等,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前景留人。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使专业人才在企业中长久生存的根本保证。

物业服务行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具有环保、增加就业、直接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等特点,国家持鼓励态度。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故物业管理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讲道德,重操守,重诚实,对客户有求必应,对企业忠心耿耿,真正实现先服务后管理,融服务于管理之中。

参考文献:

[1]娄艳雪.浅析提高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途径[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02).

[2]黄文,欧求忠,黄盛.物业管理行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07).

[3]靳能泉.职业化服务型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04).

人才培养重要性篇4

创建学习型党支部是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创建学习型党支部,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提高党员整体素质,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学习力和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党支部的党员包括教师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党员,各班级学生党员多于三个,并且具有独立学习和组织能力,在班级成立了学生党支部。要突出市场营销的专业特色,不单单是教和学的问题,而是要让教师和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更新知识。

一、深刻理解学习型党组织的理论内涵

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彼得•圣吉博士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提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他还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著名的五项修炼:一是自我超越,二是改善心智模式,三是建立共同愿景,四是团体学习,五是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强调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就是树立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和自我超越等树立学习理念。其中,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自学机制”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学习、思考和创新是组织内部学习型组织精神的内核,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的关键特征,团队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学习型组织的内涵才能利用学习型的思想实现自我提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并不是撇开原有的党组织,去创造另外一个新的组织,而是对党组织原有的学习理念、行为、制度等进行更新和完善,不断强化原有的学习机能,并赋予它新的功能。当然,学习型党组织,既具有一般学习型组织的共性,也应具有自己特有的个性。因此,高校各级学院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已不是一般性地强调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而是要能够不断主动学习,真正与时俱进,创造性学习;已不是一般地强调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建立一般的学习制度,而是要形成一套推动全体师生党员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机制,促使下属党支部和党员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形成反思、反馈、共享、互动的有活力、有效益的学习;已不是一般地倡导某种学习方法、制订某种学习纪律,而是培育与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先进管理理论相匹配的一整套学习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创新力、执行力的那种变革式学习。这就是高校各个部门、各级学院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内涵所在。

二、建立学习型党支部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在专业中建立学习型支部可以整合专业教师的技能。根据学校目前教学组织的安排,专业教师平时不需要坐班,只有上课来校,周三例会来校,教师真正在一起进行交流、沟通、探讨的机会很少,教师只负责和独立承担自己的课程,教师之间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集体性、团队性研究几乎没有,对专业的提升很不利。学习型支部在专业中的建立集合了专业中各个研究方向教师的视角,对于知识点和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对于专业整体科研和学术素质的提升以及专业特色的建设提供了氛围。

(二)可以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提高学生专业素质。高校教学中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交叉少,学生能见到教师和教师交流的机会只有在上课时间,课后几乎很少有接触,学生不了解教师的长项,教师也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心态,更不知道哪个是学生党员,哪个不是学生党员。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培养与人沟通和自我营销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现实中,这一专业特色并不明显。学生党员和教师党员在一个支部,通过各类支部活动和支部会议,为师生交流创造了机会。例如:市场营销党支部在本学期组织的全校性“我心目中的党员形象”征文比赛,就是支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组织,党员学生互相合作完成的一次党日活动,此次活动中学生不但看到了群众对党员形象的理解,而且还体会到团队的力量,有效地锻炼了自己。

(三)学习型支部的建立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高校是最适宜人们从事学习和研究的场所之一。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各级党组织在为学校中心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的同时,也为广大党员群众搭建了更广阔、更高效、更便捷的学习平台。这些年高校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做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表率,整合校内校外各种学习资源,拓宽学习领域,在党内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等先进的学习理念,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习规章制度。这些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载体和学习机制等赋予了高校各级党组织更加完备的学习功能,从而提升了全体党员的学习能力。这种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习氛围,是高校的优势所在,是社会其他组织所不具有的。

(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能够激发老师和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型组织理论有一个公式:L<C=D。其意思是:Learning即学习的速度如果小于Change即知识的改变,就等于Die,就会死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学习天性,从高校学生党员和教师党员的自我发展来讲,教师尤其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与提高的欲望,更具有自我超越的能力;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时期,对学习充满着渴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天性与渴望更加凸现出来。因此,学习型党支部的建立可以充分挖掘、展示每一个党员的潜质,可以为每一个党员获取新知识的内在要求提供一个舞台。

三、学习型党支部专业发展特色的途径

(一)通过理念教育,引导支部党员吸收先进学习理念。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理念应成为全体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的共识,这既是构建学习型党支部的基础,也是学习型党支部本身的应有之义。依托学习型党总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和研讨,可以对党员师生进行理念教育,使其树立开放的心态。例如邀请著名的管理学者来校开设关于学习型组织在专业建设中作用的演讲,对有一定成效的学习型党组织的成果和经验进行宣传。要使“终身学习、团队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会学习、能学习”等先进的学习理念,深入全体师生党员的人心,并发展为自觉行动。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首先源自一种理念,以后在每一个阶段学习有成,更会加强这种理念,便会促成更多的学习成就。当这种理念成为师生党员的习惯时,就是师生党员个人进步的阶梯。#p#分页标题#e#

人才培养重要性篇5

关键词:传播学理论传媒专业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传媒产业正在高速发展。2014年,在我国GDp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传媒产业年增长率逆势上扬,从2013年的15.5%上升至2014年的15.8%。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需要人才支撑。高校作为培养传媒专业人才的摇篮,其培养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等至关重要。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媒介无处不在,甚至无孔不入。随着新老媒体的交融,融合性传媒生态圈呼之欲出,媒介融合日趋深入,而这一切使传播学相关理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日趋紧密。

一、传媒专业的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传播学发源于美国,其历史不过百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20世纪中叶,传播学才正式成为大学的正规课程。传播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与政治学、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20世纪中叶以后,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新学科获得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被提出,研究领域得以拓展。传播学逐渐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体系和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传播学逐渐成为显学,其学术地位也得到了巩固。据统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各大高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每年发表的与传播学相关的博士论文达120多篇,并且逐年递增。在传播学的教育方面,目前世界各地的主要高校基本都设有传播院系和专业,一些高校也因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和教学而闻名于世。美国是传播学的诞生地,也是现代传媒教育的先行者。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凭借在传播和新闻方面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学术优势,率先开展了现代传媒教育。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的正式建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的诞生。4年之后,哥伦比亚大学顺势应时也成立了新闻学院,如今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世界著名学府,其新闻学院所秉持的人文学科基础与专业技能训练并重的传媒教育传统一直持续至今。

二、我国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我国传媒专业教育从20世纪末开始突飞猛进,并很快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新兴学科之一。据统计,目前我国有600多所高校开设了传媒专业相关课程。1982年,被誉为“传播学鼻祖”的威尔伯•施拉姆访华之后,美国、日本的传播学学者相继来到中国介绍、宣传、讲授传播学。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会后,一大批高水平的传播学专业译著纷纷出版,各大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传播学及相关课程。如今,国内开设传媒相关专业的高校都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概论等课程已经成为传媒专业人才在校学习的必修课。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和盲点,由于传媒专业本身较强的实践性,部分高校对传播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超过传播学理论教学,集中表现在课程设置比例、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对传媒专业的认识这三个方面。在对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传播学理论的缺位或不足将严重制约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甚至不利于我国整个传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偏重传播实践教学

传媒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这就导致部分高校传媒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急功近利,忽视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平衡,简单满足于讲授各种各样的技术知识和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以及专业素养的培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更像“技工”,而非真正有思想、敢创新、善学习的传媒人才。

(二)教师倾向于讲授传播技术

部分传媒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功利化、工具化的倾向。由于传媒专业需要学生在实际操作领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更倾向于教授学生所谓的技巧和方法,却忽视了传播学理论的教育。同时,有些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仅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教学内容也滞后于传播学理论和媒介技术的更新。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理论注入不足,导致学生在传媒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三)学生偏爱传播技能的学习

部分传媒专业的学生存在厌恶理论学习、觉得实际经验比理论更有用的错误观点。传媒专业的定位是应用学科。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都为增加实战技能做准备,对应用性的采、写、编、播等技能充满激情,并不重视传播学理论课程,也不愿投入精力去学习研究。

三、传播学理论在传媒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一)传播学理论是传媒专业课程体系的根基

目前,国内开设传媒专业的高校根据传媒产业的发展,结合市场需求,在传统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新媒体、物联网、网络动漫、数字媒体技术、媒介融合等新课程,使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呈现出宽口径化趋势,这符合信息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传媒市场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但诸如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学、网络传播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应该是传媒专业课程体系的根基,也是评价高校传媒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科学、学生的专业素养是否健全的关键。

(二)传播学理论是传媒专业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教师在传媒专业教学中扮演着引导者的重要角色。教师的基本理论素养往往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在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时,教师看似应用的是一系列“规则”和“技能”,但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教师的基本理论素养。对于传媒专业教师来说,丰富、多元、完备的传播学理论是其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传媒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媒介不断更新、融合,而传媒专业又具有多学科性,这些都为传媒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如果教师的理论素养不够、知识更新不及时,将难以培养出优秀的传媒专业人才。

(三)传播学理论是传媒专业学生的重要软实力

现代传媒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业界普遍认可的人才往往兼具多层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能够迅速适应工作要求,能够准确分析媒体的本质与现象,并能以复合型人才的身份促成不同媒介的融合。因此,传媒专业人才一定要做到理论基础扎实、知识范围广泛、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如果将传媒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学历层次和专业类别归结为个人硬实力的话,那么,学生的思想深度、理论水平、学习自觉性、新闻敏感度等就是其软实力。这种软实力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传媒专业人才的“软实力”大多是在高校学习阶段培养和塑造的。

四、高校传媒专业应重视传播学理论教学

传媒产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媒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传媒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因此,高校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重基础、重理论、重内在、重实践,只有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修养、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思维方法、宽广的国际视野、精湛的专业技能的传媒专业人才,才能使我国传媒产业在新形势下不断发展。

(一)高校应以培养学生理论素养为要义

学科的教育离不开理论课程的学习,传媒专业也是如此。开设传媒专业的高校应重视对学生基础理论课程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具备了宽、牢、实的基础理论功底,才不会在浩瀚的传媒知识和纷繁复杂的传媒现象中如堕烟海。树立牢固的基础理论和健全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学生建立长远的学习目标,并在实际工作中迅速适应岗位。传媒专业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传播学理论素养为要义,帮助学生整合传媒实践经验,实现认知上的升华。高校在传媒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科学、合理地规划传播学理论课程和应用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与实践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应使两者良性互动。

(二)教师应以强化传播学理论修养为根本

传媒专业教师只有传播理论扎实、知识储备丰富、关注理论前沿,才能为学生拨云见月、指点迷津。在提倡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背景下,传媒专业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重视传播学理论的学习,并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从已有知识出发,吸纳新知识,掌握新理论。同时,教师应运用丰富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授传播学理论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归课堂、回归理论,通过合理的学科设置、生动的课堂内容、丰富的授课形式,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

(三)学生应不断提升软硬实力

学习一门学科和专业,不应以掌握实用性技能为根本目标。就传播专业而言,实用技术固然重要,但技术背后的传播学理论才是学生了解、学习、研究、掌握传播学这门学科的真谛。而传播学理论的意义在于能够指导学生进行传播实践,使其具备研判各种传播现象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传播专业时,要树立正确、全面、科学的学习观,深刻认识传播学理论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成为传播学理论扎实、传播技术精湛的全方位人才。

五、结语

随着传播学的不断发展,理论成果日益丰富。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交流系统的构筑、新技术引起的社会变革,以及因社会变革而引起的人际关系的变化等方面,传播学相关理论都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传播现象与媒体的发展规律。就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传播学理论和传媒实践的关系相当于“道”与“术”的关系,道正则术易,道偏则无术。在传媒人才的培养中,理论和实践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只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传媒专业人才。

作者:柳瑜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赵雅文.我国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质量分析与模式研究——以天津市高校为例[J].新闻大学,2013(6):139-149.

[2]贾平.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传播学教学模式[J].安顺学院学报,2013(10):55-57.

人才培养重要性篇6

随着创业型经济的迅速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在教学过程中理应把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多维的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实践素质

随着创业型经济的迅速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是高等院校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体现。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其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因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科技的l展离不开创新,要创新首先要有创业的精神,可以说创业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担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我们的教学,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可持续发展、职业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为学生走人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需求奠定基础。

二、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距离社会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构建系统的、有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除了保证常规的基础性的理论教学外,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多维的实践平台,支持和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科研课题、社会调研、社会实践等途径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因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是实践。学生只有把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得以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办学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战略转变,使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这也使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强调数量扩张后的质量,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现在有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还依然存在着求闲心理、求便心理、从众心理、功利心理等。这些心理不但束缚了大学生的发展,更阻碍了他们创新创业精神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讲一些自主创业的成功实例,让学生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欲望。同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勇于创新创业,改变大学生传统的求职择业心理,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创新创业,拓宽就业视野,开拓就业途径,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更重要的是创业者在为自己创造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在为别人和社会创造就业机会,因此创业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要想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从教育、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培养。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搭建实践活动平台,推出创新实验室,合理增加实验和实践的时间,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和创新型实践,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勇于说出心中的疑惑,勇于自主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创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加入到校企联合办学的企业中去,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提供参加创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得到磨炼,真正地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助推器,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上接第166页)专业结构和专业内涵的必要步骤。在制订学生培养方案时就综合考虑大学生在就业时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既符合专业发展规律又满足市场需要的各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学生就业能力测量指标体系,帮助高校评价和跟踪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从而反馈到专业建设中来。

高校应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对本地区高等教育与劳动市场特有的供需情况和从本校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年度就业状态跟踪,对各专业毕业失业率、失业量进行监测,结合各专业的招生报考率,最终建立起基于就业数据的、以个别专业的招生指标控制为主要杠杆,辅之以在校生的专业调整的就业预警专业调整机制。把报考率低、就业率低、社会需求低的专业作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对其进行严重警示,削减其专业的招生量或停招,鼓励相关专业的在读大学生转变专业或攻读“第二学位”,把学生分流到就业好、社会需求较多的专业。将就业率和薪资持续走高的专业予以发展,增加其招生量。就业预警的专业调整机制有助于高等教育改革朝着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方向发展,有助于缓解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提升人才供给效率。

参考文献:

[1]刘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怎么办?[J].教育发展研究,2016(3):1.

[2]宋玉军,魏萍.产业集群理论视角下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路径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3):109.

[3]关丽梅.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学科专业群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2):73.

人才培养重要性篇7

一、政府法制部门的职能、工作特点与所需要的人才

(一)政府法制职能及变化。政府法制工作,是政府法制的具体化和实现过程,是推进依法行政的基础性工作。我市政府法制机构的职能定位,同政府其他机构序列一样,也是自上而下参照确定。根据哈编字[20__]32号文件规定,其主要职能有12项:包括立法工作、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政府法制调研与培训工作、地方性法规规章的翻译审定工作等。在此基础上,07年又新增了道路检查管理职能。伴随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法制办在依法行政方面又增加了七项工作任务,包括: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积极探索建立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等;这七个方面主要任务,涵盖了政府工作的各个主要领域。特别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等,这些内容是国务院《纲要》提出的依法行政新任务。而实践当中的政府法制工作也一直在围绕这些新任务和要求不断地进行调整和转变,重点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在制度建设上由立、改、废和单一的合法性审查不断地向科学建制方面调整和转变。二是在执法监督上从侧重于事后监督不断向事前、事中的方向调整和转变。三是在行政复议工作上由单纯办案不断向强化监督与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并重方向调整和转变。四是在政府法律顾问方面,正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参与方向调整和转变。五是在依法行政方面,正从一般谋划向积极推进的方向调整和转变。随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不断深入,整个政府法制机构的职能还会随着新形势的变化不断探索、调整和增加,

(二)政府法制工作特点。政府法制部门的工作职能决定了政府法制部门的工作特点:一是责任重大。从具体职能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政府法制部门的工作都是受政府委托或者直接以政府的名义进行的,无论是行政立法、行政执法监督还是行政复议应诉,其责任主体往往涉及政府或者政府主要领导;二是工作任务艰巨,每年政府立法件都在几十件左右,承担的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行政赔偿案件都是几百件,包括目前,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专题会议市政府法制办都要列席,并对重大事情和会议纪要从法律角度提出意见或建议,工作量是相当大的,而且难度也高。三是工作接触面宽、层次高,上至市长,下至百姓,还要联系区、县(市)政府和几乎所有的市直部门。四是工作程序性强,立法工作中,法规、规章草案的调研、协调、修改、提报,复议案件的受理、审理、决定、送达、执行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

(三)政府法制工作的专业需求。以市政府法制办为例,现有工作处(局)9个,这9个处(局)工作职能完全不同,在专业需求上除了要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这一共同特点外,各有各的需求特点。如从事立法工作的,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又要具备非常丰富的法律知识,熟悉立法技术,了解实际情况,掌握行政管理特点和规律。又如从事行政复议工作的,除作风必须过硬外,还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观察力,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和驾驭、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再如从事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具备协调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的能力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政府法制工作专业的多样性、复合性特点决定了政府法制部门需要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服务大局、统筹协调能力较强的政府法制干部队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一要站得高、看得远,这是政治上的要求,作任何事情、解决任何问题都要从政府工作的全局中出发,都不能脱离政府的中心工作任务。二要谋得深、想的细。这是业务上的要求。要具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要能够综合运用法律和各种知识能力解决政府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的实际问题,推动政府工作的全面发展。三要重实绩、办实事。这是工作效果上的要求。从根本上讲,政府法制机构无论是开展立法工作、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工作、还是对依法行政进行考核监督工作等等,本质上都是政府的工作,其决定权都必须由政府领导作出,所以从事政府法制工作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办实事,为领导决策提出正确的参谋和建议。

二、政府法制部门现有人员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不断深入,政府法制部门的工作任务会更加繁重、责任会更加重大,而要把这些工作做好,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政府法制人才是最根本的保障。但从我市政府法制部门现有人员状况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现状。市与区、县两级共有法制人员117人,其中市政府法制办有48人,八区十县各有2-6人不等。具体人数以及学历、年龄状况见下表:

表一:

八区十县政府法制办人员数量一览表

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阿城区宾县

445624444

通河五常木兰延寿双城尚志依兰方正巴彦

343344254

表二:

市办与八区十县政府法制办人员学历状况一览表

名称 研究生比例双学历比例本科生比例大专生比例

市办

1327%36.3%2756.3%510.3%

八区十县

45.8%无0%5478.3%1115.9%

表三:

市办与八区十县政府法制办人员年龄状况一览表

名称25-35岁比例36-45岁比例46-55岁比例55岁以上比例

市办1225%2246%918.6%510.4%

八区十县3550.7%1217.4%2130.4%11.4%

(二)存在问题。

1、人员数量与工作任务不相适应。通过表一分析可见,政府法制人员数量与政府法制工作任务极不相称,导致现有政府法制人员的超负荷工作,现有许多法制工作无法开展,已经开展的难以到位。如立法工作,市政府每年制定的政府立法计划项目都在30件以上,前期的调研、协调、修改任务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又如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它是政府内部层级监督的一个载体,关系到我市依法行政的推进水平。目前,我市共有行政执法主体400余个,行政执法人员2万余人,但是我市行政执法监督局却仅有工作人员9名,占全市行政执法人员总数的千分之一都不到,这就使得许多行政执法监督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再如行政复议工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市直各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具体行政行为的,都可以到市政府申请复议,其工作量也是相当大。从近几年的统计情况看,每年直接受理的案件都在200件以上。此外,作为本级政府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具体办理政府领导批转的各项临时性工作、政府涉法问题的调查和建议工作、对涉及政府经济和民事行为合同的审查工作也是逐年上升,仅20__年,经市政府法制办办理的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的重要法律事项233件,20__年上升到275件,平均一个工作日一件。

2、人员知识结构与工作性质不相适应。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千差万别,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运用法律思维、法律方法和手段为政府在处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等方面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政府法制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工作急需要一批懂法律、懂经济、有能力、会协调的政府法制工作人员,而在我市八区十县中,正规法律专业毕业生仅有7人,仅占总人数的9%,其他大部分工作人员是从行政工作岗位转行而来,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法律教育学习,在法学理论、法律理念和法律知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

3、人员兼职状况与工作责任不相适应。8区10县(市)政府法制机构中法制办主任兼职的有4个区7个县,占全部区、县法制机构总数的55%;工作人员兼职的有3个,占全部区、县法制机构总数的15%;两者总共占到70%。另有4个区、县的法制办主任虽然任命为法制办主任,但实际从事的却是政府办的工作。这种兼职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各区、县(市)法制办人员实际上对政府法制工作投入的精力很少,已严重影响了政府法制队伍的稳定和法制事业的发展。此外由于政府法制部门工作专业性较强,个人发展容易受限制,一些长期从事政府法制工作的人员得不到重用,不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法律专业毕业的人才也很难留在基层从事政府法制工作。

(三)导致结果。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政府法制工作在实际中遇到许多困难。随着我国行政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依法行政工作的全面铺开,政府法制的任务将愈来愈重,质量要求愈来愈高,程序规范愈来愈严,政府法制部门的现有人员数量和素质可谓疲于应付,捉襟见肘。

三、培养政府法制后续人才的建议与对策

当前,政府法制工作正处于不断上升发展时期,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合法制事业发展需要的法制人才队伍,是政府法制工作面临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适应政府法制工作发展需要,把培养政府法制人才作为一项战略措施。各级政府应该始终把培养政府法制干部作为一项战略措施,紧紧抓在手上。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培养和使用政府法制工作的专业人才,使法制工作机构和人员配备、素质同本地区、本部门的政府工作任务相适应。

1、提高对政府法制工作、法制人才的重视度。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对拟提拔的领导班子成员实行法律知识考试,考试不合格的,不予任命。逐步推行在各级行政机关领导班子中配备1名具有法律工作经历或者法律教育学历的领导干部。

2、开辟优秀法律人才进入政府法制部门的绿色通道。对非常优秀的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可以不参加全市统一的公务员考试,直接选录到政府法制部门工作。对外来的优秀法律人才给予特殊的引进政策。

3、加大对政府法制部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切实解决一些地方和部门政府法制机构存在的人员少、经费少、条件差等困难和问题,市、区、县财政每年应该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培养政府法制专业人才,鼓励、重奖专心、专注于政府法制工作、为政府重要决策发挥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的法制人员。

(二)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增强培养政府法制人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整培养重心,从转变观念,着眼于法制现代化入手,优化调整现有政府法制干部队伍,根治区、县政府法制部门中的兼职现象,对不胜任政府法制工作的人员进行调整,对留任人员加大培养、培训的力度。

1、强化理论培训,切实提高政府法制干部的理论素养。政府法制工作具有显著的政策性和政治性,因此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培训,使政府法制干部切实把握好党的政策,正确理解好党的主张,学以致用。

2、全面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努力提高政府法制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针对政府法制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接触面宽、程序性强的特点,加强法制理论知识以及与政府法制工作相关的领导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使政府法制干部树立起顾大局、识整体的观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坚持专题培训与学历培训相结合,不断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针对市、区、县政府法制机构人员素质差异较大的客观现实,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区分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对象,通过专题培训,帮助政府法制干部及时掌握国家方针政策和解决当前问题的具体办法,通过学历培训对政府法制干部进行系统的培养。

(三)不断探索,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政府法制后续人才。

1、在现有岗位上培养。在现有岗位上多提供各种施展才华的机会,通过参与、参加各种专案组、工作小组,充分调动知识储备,不断锤炼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部门内各项重点工作要针对个人专长交给其放手去做,使其在艰苦岗位上、复杂的环境中摔打,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在工作实践中培养。通过挂职锻炼、任职锻炼和选派学习的方式,为政府法制干部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舞台。把他们推向第一线,充分了解熟悉并直接接触基层工作,积累经验、丰富阅历,促使其尽快成长。

人才培养重要性篇8

【关键词】责任意识缺失;表现;途径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无论任何人,都对自身、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和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人们逐渐认识自己在人生成长中的责任,形成深刻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的过程。而由个人、家庭及社会原因导致大学生责任意识极度缺失,从而出现震惊全国的“药家鑫案”的大学生药家鑫,“我爸是李刚”事件中的大学生李启铭等等。他们虽然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个别,但这些案件却引起了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忧虑。

一、大学生责任感缺失主要表现

(一)理想信念的缺失

富有理想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不少的大学生在竞争的压力下容易产生理想信念模糊,容易限于功利目标,重物质实惠轻理想目标。他们普遍认为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而不可及,难以把握,是虚幻的,只有“现实的”才具体、实在,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自己眼前的利益、自身的发展状态和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二)价值取向的缺失

人生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个人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倾向性,主要取决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他人利益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判断、自我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逐步凸现出来,从而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错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常常把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具体目标上,对“我”之外的事却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三)社会公德和法纪观念的缺失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是新世纪大学生的主要职责。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些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现象严重,考试作弊,不爱护公物,节能意识淡薄,法纪观念不强,网络道德失范,对同学中的不良现象视而不见,不少应该在中小学要解决的问题,在大学里依然存在,使得现在的大学教育通常要补以前的课。

(四)社会主人翁意识的缺失

在理想追求上,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追求具体、实惠,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样子,没有真正把自己命运与社会、他人的命运结合起来考虑。没有把自己放在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来看待,遇到问题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

二、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成因

总体来看,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责任的认知不深刻,对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明确的认识和理解,这与当代大学生、未来的人才这样的称谓是不相匹配的,也令人遗憾和忧虑。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方面的培养、提高其自我管理的能力是解决现存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如何培养、教育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能够支配其行为的责任意识是关键。

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个人方面的原因;既有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开放多元、信息高速发展、高风险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方面,增强了他们的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独立精神,另一方面,社会上逐利思潮的泛化与利益意识的强化,必然导致责任意识的弱化。由于信息的高速发展,社会环境开放多元,网络空间不断拓展,使得社会交往的风险频发。据统计,目前在我国的网民中,21~35岁的占88.4%,大专学历以上的占86%。由此可见,中国互联网使用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渐凸现,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科技进步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

长期以来,由于受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学校推行应试教育,学习好几乎掩盖了一切。学校只注重升学率,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养,使学生真正接受思想教育的水平在不断下降,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造成严重冲击。

纵观我们的教育,总是想培养在思想道德方面尽善尽美的人,对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重视不足,也忽略了个人利益对整体利益的影响。一方面,经常要求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另一方面,学校却很少倡导大学生关心和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对自己负责。结果不仅使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心灵受伤害,而且导致大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可以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被忽视,以至造成某种“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社会责任意识的真空状态。

(三)家庭条件氛围

如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他们从小生活在溺爱的家庭氛围中,生活条件优越,缺乏生活的磨炼,自我性表现明显,视长辈的关爱和呵护为理所当然,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总考虑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意识、责任意识弱,造成社会责任意识的先天不足。

三、高校培养人才树立责任意识的途径

(一)建立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机制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既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也要在全社会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1.建立小学――中学――大学联动的教育机制。社会责任意识培养要分阶段实施培养目标。在小学、中学、大学分别确立社会责任培养的不同目标,使之落到实处。如果小学、中学阶段的培养目标能实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就容易达到。同时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社会责任意识,只有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学生。

2.建立学校――社会的联动机制。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发挥社会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变社会环境的随意影响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从小就接受社会大课堂的熏陶,不断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免疫力”。社会要加大对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人和组织的惩处力度,从而不断增强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意识。

3.建立学校――家庭的联动机制。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学校教育要发挥较好的作用,与家庭配合不可或缺,而且家庭对学生的成长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学生在一个个家庭中成长,家庭成员、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成员、家长的社会责任意识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深远。学校在做好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同时,也需要家庭配合,提高家庭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认识,使之成为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家长的自觉行动。

4.建立学校――用人单位的联动机制。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及时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各种信息,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5.建立个人社会责任的信用机制。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都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因为个人的一己私欲而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要通过建立个人社会责任的信息,不断规范个人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

6.建立网络道德失范的防控机制。互联网的普及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其开放性、平等性和互动性为大学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便利的交流平台。但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却又极大地助长了部分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从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进而引发网络犯罪。因此,全社会都要关注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同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力度,及时过滤不良信息,不断净化网络环境,有效打击各种网络道德失范与网络犯罪行为。

(二)在实践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既要建立各种有效机制,更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社会责任意识对自己未来成长和发展的意义。过去,我们曾经开展过许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革,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提炼适应时展要求的教育内容与实践活动,使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的互相配合并发挥积极的作用,也需要每一位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张卓,周丽军.大学生责任意识及责任教育刍议[J].价值工程,2010(17).

[2]徐晴.浅析和谐校园环境下的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J].新西部,2010(08).

[3]何星舟.“以学生为主体”背景下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新西部(下半月),2009(02).

[4]韩小香,冯基聪.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S2).

[5]霍思元.浅谈大学生要自我培养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意识[J].科技创新导报,2008(10).

人才培养重要性篇9

一、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电力企业很早就意识到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式,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起步较晚,?m管近年来电力企业愈加重视人才的培养,但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不足

人员管理对于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我国,部分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受传统模式的局限,部分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将重点放在了对财物的管理上,却忽视了对人员本身的管理[1],缺乏适应新时代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式。此外,还有部分电力企业未能做到薪资的合理分配,一些为企业做出较大贡献的技能人才,没能获得与付出持平的回报,丧失了对工作的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电力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但一些电力企业未能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产生足够的重视,员工招聘进厂后没有开展任何形式的专业培训,使得技能人才的知识储备无法得到及时更新,无法掌握新技术,阻碍了电力企业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还有部分电力企业尽管组织了相关教育培训,但往往流于形式,培训教师的自身专业能力不够,或者培训的开展缺乏合理的计划,致使培训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耽误了正常工作。

二、技能人才培养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一)培养技能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

技能人才是保证电力企业正常运转和稳定发展的基础,其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能否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及时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持企业的较高竞争力。因此,技能人才培养作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项目,是保证电力企业安全运行的根本动力,也是促进电力企业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

(二)培养技能人才是加快电力企业改革的有效途径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愈加强烈,电力企业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快速发展壮大,需要更多的技能人才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原有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电力企业也因此加快了改革步伐。在这一过程中,“扁平化”管理模式逐步推进[2],技能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也必将在促进企业繁荣,推动企业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技能人才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电力企业的繁荣,电力企业的发展使得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技能人才又促进了电力技术的创新,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带动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也是电力企业必须适应的环境变化。

三、电力企业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因为行业的特殊性,电力企业的技能人才往往都是基层员工,发展空间相对较窄,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技能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因此,电力企业应在薪资待遇上给予技能人才更公正甚至更高的标准,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依据技能人才对企业的贡献大小,发放相应数额的工资。对于那些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应在正常工资的基础上,发放奖金,这种做法不但能留住人才,还能提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二)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训机制

培训,是保证电力企业技能人才提升专业能力、掌握先进技术、提升业务水平的最有效方式,因此,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训机制,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十分重要。电力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配备充足的模拟操作设备,定期组织技能人才到培训基地进行操作演练,外聘高技能专业人士前来授课,保证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除此之外,电力企业还可以通过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定向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重要性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引进人才挖掘潜力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配置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如何管理好大机器生产组织中的人,提高生产的效率,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因人才的缺乏而受到阻碍。人力资源对生产力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要健康快速发展,必须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由于受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制约,成为人事管理的核心问题。当前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来确保人力资本增值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已经成为约束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把企业所需人力资源吸引到企业中来,如何最大限度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企业招聘是一个新建企业进行发展的第一步,企业的人员招聘标准显示了企业自身的定位和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因此新建企业的招聘管理对于企业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应该了解招聘的相关信息。

一、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顾名思义就是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和配置,充分利用好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结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上方面工作的总和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它是人力资源相关的绝对核心,包括预测与规划、工作上的分析设计、维护和成本的核算等等,以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以此来实现组织目标和期望。招聘就是某主体为实现或完成某个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择人活动。招聘一般由主体、载体及对象构成,主体就是用人者,载体是信息的传播体,对象则是符合标准的候选人。招聘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公司员工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获取公司发展所必需的优秀人才;为企业输入所需求人才,实现合理配置;扩大企业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对外形象;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有效运作的前提。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组织形式也随之变化,那么作为人力资源的管理也要有创新跟进。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理论、管理实践和管理方式都在不断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校管理层与人力主体之间的关系没有真正协调起来,一些企业盲目追求高学历,人事管理是管理的一种职能,突破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局限,探索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路,探索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是对特定社会组织所拥有的能推动其持续发展。人才的整体素质和队伍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仍不尽合理,人力资源管理则无疑是一种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最核心的概念是寻找一个合适的机制把人用好。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民营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中小民营企业在与其他企业人才竞争中并不占优势,通过对人和事的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事的配合。它是人力资源相关的绝对核心,包括预测与规划、工作上的分析设计、维护和成本的核算等等,以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以此来实现组织目标和期望。招聘就是某主体为实现或完成某个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择人活动。招聘一般由主体、载体及对象构成,主体就是用人者,载体是信息的传播体,对象则是符合标准的候选人。

二、在经济发展中人才培养使用和创新的思路

改革至今,在经济体制大环境的影响下,国企还是在国家经济的范围内调控,受国家宏观调控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主要表现在对物质上的最求较大,对于各方面人才的培养不重视,只把员工当作固定劳动者,只是使用,人力资源管理一直不被重视,可有可无的感觉,用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不重视人才后期的培养和流动,使得人才几乎没有流动交流的可能,造成闲置和浪费,这样对员工的积极性也是一种打击。面对入世后外国教育机构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开始活跃,管理重点转向关心人、满足人的社会需要,面临的一个迫切任务就是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不少企业经营者把人才简单等同于资金、土地等有形生产要素,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成为难以逾越的屏障。因此,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很多企业都是在急需员工的时候才匆忙的进行招聘,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行为,不仅会使招聘标准降低,也会忽略应聘者的负面因素。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民营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中小民营企业在与其他企业人才竞争中并不占优势,通过对人和事的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事的配合。它是人力资源相关的绝对核心,包括预测与规划、工作上的分析设计、维护和成本的核算等等,以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以此来实现组织目标和期望。

三、结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人才培养使用与创新。只有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提高,才能在当今的复杂竞争中取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