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8:35

体育学科发展篇1

从科学发展史的视角看,对体育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之初,由于体育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到了本世纪中期,体育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科学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嗣后,由于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又派生了许多分支学科,至今,体育科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包括众多分支学科、具有完整结构的综合性科学。本文在论述体育科学内涵和体育科学已有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对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2体育科学的内涵

由于国内外学者对“科学”和“体育”的概念均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体育科学的定义没有完全一致的认识。国际体育情报协会名词术语委员会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把体育科学定义为:“有关身体练习的全部知识,这些知识是同整个概念体系相联系并作为一种理论——它确定那些可以预见、评价和证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生物学精神的效果的原则。……它的研究对象,是处在社会整体化过程中,借助于身体练习以求机体与心理得到改善并提高其社会效果的人。”(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8)德国的《体育百科词典》认为:“体育科学是一个从单项学科的各个专业角度出发,专门针对体育运动及其分支的科学研究、学说和实践体系。它是一门联系实践的、由多种系统知识组成的综合科学。”(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8)日本著名体育理论家前川峰认为:“体育科学是研究借助于身体练习而形成人的原则和法则,增进健康,发展身体和培养性格等所从事的科学。”(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8)我国有的体育理论家则认为:“体育科学是研究各种体育现象和最大限度发挥人体运动能力和通过体育手段有效地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综合性科学。”(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8)笔者认为,由于体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是处在各种身体练习状态对人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所以,应当把体育科学定义为:研究和揭示利用体育的方法手段,全面提高,改善的发展人类身体,心理和社会特性的规律一类学科群,是一门涌有众多分支的综合性科学,属于人体科学的范畴。

3《中国大白科全书.体育》卷中对体育科学分支学科所列的条目及其划分。

1982年12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注: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12)(以下简称《体育》卷),是80年代初期以前各国科学家对体育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在该卷中对体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列了12个条目,即体育学、运动学、运动动形态学、运动解剖学、运动人体测量学(即人类运动学)、运动局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学(即人体运动力学,包含人体结构材料学、人体静力学、人体运动学、人体动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即体育心理学)、运动医学(含运动营养学、运动创伤学等)、运动训练学。同时,在“体育学”条目的释文中提到但未专列条目的体育科学其他分支学科、还有体育哲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情报学、体育史、体育比较学、体育社会、学校体育、体育行政、体育管理。

4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应抓住两个基本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在体育科学体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知识生长点,处于孕育、萌芽状态的“潜学科”层出不穷,从而使体育科学体系结构不断扩大,迄今为止已大大超出《体育》卷中所记述的发展格局。

21世纪是科学高度发达的世纪,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预测体育科学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体育科学体系中正在萌生和有待催生的分支学科,掌握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总趋势,对促进21世纪体育科学研究的繁荣昌盛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都是极为有益的。笔者认为,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趋势应抓住两个基本点。

4.1要从多视角、多层细化的角度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趋势

体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广义体育即体育运运或身体文化。广义体育包括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社会体育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要研究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又要研究全民健身运动、各个群体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以及各项竞技运动的训练方法的手段、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举措等。从发展趋势看,体育科学研究对象必然会在上述领域不断细化,并且会由于研究方法的改善和科研成果的积累而不断衍生出新的分支学科。

4.2要从体育科学与其他科学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角度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趋势

从现代科学发展的历程看,自从本世纪中期以来,由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逐渐填平了哲学、社会科学与数学、自然科学之间的鸿沟,不断显示出科学体系整体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体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人既具有社会属性的一面,又具有自然属性的一面,因此,体育科学研究既要借助于社会科学的理论的方法,又要与自然科学交融,顺应科学体系整体化、综合化发展的态势,使体育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融合和渗透,并将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体育科学研究之中,从而促使体育科学体系中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萌生。

521世纪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

按照上述的观点,笔者认为,21世纪体育科学体系结构将会不断扩大,其体系更加完善,许多正在萌生和有待催生的“潜学科”将会成为“显学科”,其发展态势将会以一般基础学科、对象分类学科、运动技术学科、人文社会学科和生物自然学科等5个学科群组为基点,不断发展和壮大,发展成为一个包括众多分支学科、自身结构完善、涌有庞大学科群的学科门类。具体分述如下。

5.1一般基础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

一般基础学科是研究体育领域中各种一般性问题,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学科群组。

体育学在体育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犹如教育学科中的教育学一样。体育学的主要任务是对体育学科的各个分支学科进行全面的概括,研究体育领域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诸如体育的本质、功能,体育的特征、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的原则、方法,以及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及体育发展战略等。《体育》卷中的“体育学”条目,将体育学定义为:“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注: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12)

体育哲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有关哲学问题的学科,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思想与哲学思想的关系,体育运动的科学观、生命观、自然观,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辩证法以及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等,预料在21世纪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体育》卷中,还提及一门将比较方法运用于体育领域的学科,称之为体育比较学。比较方法在体育比较学中的具体运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即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对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体育运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变化状况进行比较研究,掌握这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体育运动、体育事业发展和变化的状况;横向比较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体育运动、体育事业发展状况、发展条件以及取得的效益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各个国家体育运动、体育事业的差异,总结经验与教训,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为制定和实施体育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这门学科在21世纪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体育情报学是情报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是研究体育情报系统的设计、应用和情报的组织、加工、检索的分支学科,通过体育情学的研究,可以为体育科学研究和发展体育事业提供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准确数据,所以,各国学者也十分重视对这方面的研究。

5.2对象分类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

体育科学体系中的对象分类学科群组是按照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的群体类型所划分出来的一组分支学科。对象分类学科群中的学校体育学、竞技体育学、社会体育学是分别以面向在校学生的学校体育、面向专业运动员的竞技体育以及面向全社会成员的社会体育作为研究对象的。由于学校体育学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这门学科已经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有其自身完善的科学体系。而竞技体育学和社会体育学,由于研究的起步较晚,近几年来在国内外虽然已有一些专著向世,但尚未形成自身严密、完整的体系,其理论基础也还不够完善,通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必然会逐步完善,而且还会分化出一些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教练员、裁判员在开展体育运动、运动竞赛中虽然不是主体,但他们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在体育运动、运动竞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体育科学体系分化的过程中,创建以教练员为研究对象的体育教练员学和以裁判员为研究对象的体育裁判员学亦是21世纪的必然发展趋势。

5.3运动技术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

运动技术学科群组是以人体运动和各个竞技运动项目、健身运动项目为研究对象的一组分支学科。运动学是这组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人体运动动作、运动群、运动流的产生、发展,人掌握运动动作和形成运动技能的生理机制等,从而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身体锻炼提供理论基础。

运动训练学是这组学科群中的重点学科,它主要是研究竞技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原理、原则、特点和方法,运动员在训练中的适应过程,运动训练过程中疲劳的产生和消除的方法,运动训练水平的测定,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等。同时,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动训练体制,也是运动训练学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竞技运动的迅猛发展,各国的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这些方面的研究。

从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看,众多的竞技运动项目、健身运动项目都将会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均可分化成为运动学中的分支学科。同时,有许多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竞技、健身、养生项目,我们也应当积极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在继承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使其推陈出新,努力创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相应分支学科,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完善体育科学体系都是颇有裨益的。

5.4人文社会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

人文社会学科群组是由于体育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有关学科门类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组分支学科,它既是体育科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社会科学某些门类的分支学科,具有交叉、边缘学科的性质。

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体育的社会现象,体育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功能,体育的社会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体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以及体育人才培养的社会基础与社会保障等。

体育经济学是研究体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以及体育领域内经济问题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体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体育的社会经济条件,体育经费的筹备与分配,以及体育经济效益的评价等,随着体育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必然会化分出体育产业经济学、运动会经济学等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体育美学是研究体育美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在体育运动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体育运动对塑造人体美的作用,体育运动技术美、战术美的特征和规律,以及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等。随着对体育美学研究的深入到21世纪亦将会分化出许多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5.5生物自然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

生物自然学科群组是由于体育科学与自然科学某些门类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组边缘性分支学科。人是地球这个星球上进化程度最高级的生物体。人体运动是一种最高级的运动形式,但也包含了许多低级运动形式,体育运动是一种人体运动,因此,研究人体运动,必须充分利用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等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要借助力学、物理学、化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由于力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的交融和渗透,产生了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边缘学科。体育科学引入力学、物理学、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直接来自于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从而又派生出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物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边缘、交叉学科。

运动形态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是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医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融,运动生理学也必将会分化出许多次一级的分支学科,如运动神经生理学、运动消化生理学、运动血液循环学、运动气体交换学等。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中的许多次一级的分支学科也将应运而生。

体育生态学是在体育科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体育运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索体育运动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对体育运动效果的作用,进而为改善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促进身心健康服务。上述这些生物自然学科21世纪都会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体育学科发展篇2

体育学、体育学科与体育科学是体育科学理论研究中使用较为频繁的3个概念,也是科学理论研究中存在较大分歧、运用较为混乱的3个概念。对这3个概念进行辨析,是体育科学理论深入发展的需要。本文从表现形式、学理层面和历史发展对体育学、体育学科与体育科学3个概念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体育科学基础理论建设尽绵薄之力。1意见分歧1.1学术界的分歧概览国内外体育学界,不难发现学者们对体育学、体育学科与体育科学3个概念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第一,就体育学与体育科学的关系而言,存在着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1)体育学与体育科学同义,认为体育学是体育科学的简称,体育科学是体育学的全称,体育学即体育科学,体育科学即体育学,二者的内涵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上略有差异[1]。(2)体育科学包含体育学,认为体育学与体育科学是两个概念,体育科学是一个总的称谓,体育学是体育科学的一个学科,一个科学的实体[2]。对体育学,有人认为它与体育理论、体育原理或体育概论同义不同名,有人则认为它与体育理论、体育原理或体育概论有差别。(3)体育科学仅是体育学的一个要素,认为体育哲学、体育科学、运动学是相互依存、构成体育学体系的3大要素[3]。第二,就体育学科与体育科学的关系而言,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1)体育科学是体育学科的上位概念,认为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及规律的学科群。(2)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并没有明晰而严格的界限,“体育科学”时常被当作“体育学科”的同义词来使用。例如,在学科大全或学科辞典中,体育伦理学被界定为:研究体育运动领域内有关体育道德的一门科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学科[3];体育哲学被界定为:研究体育实践和体育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与体育的交叉学科[4]。第三,就体育学与体育学科的关系而言,由于学者们对体育学与体育科学、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的关系认识存在较多的观点,因此,对体育学与体育学科的关系也产生了“同”与“不同”、“包含”与“被包含”的分歧,或认为体育学即体育学科,或认为体育学包含体育学科,或认为体育学是体育学科中的一种[5]。1.2实践中的复杂关系在实际运用中,“体育学”“、体育科学”“、体育学科”的关系就更为复杂,其具体内含和指称也千差万别。(1)在学科专业设置的分类系统中。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体育学”作为“教育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在本科教育中包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在研究生教育中代表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4个二级学科专业,且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分别按照5个和4个学科专业设置招生。然而,体育学术界公认的以5个或4个为划分依据的体育学学科体系并没有形成。(2)在大学的学科专业教育机构设置中。体育专业院校、一般综合大学和师范大学中或设有体育学院(系),或设有体育科学学院。这里的“体育学”和“体育科学”都是一种学科集合的总称,都是由各种体育学科课程来实现的,似乎“体育学”与“体育科学”无异。(3)在科研系统的学科分类中。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类下设“体育科学”一级学科,包括体育史、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武术理论与方法、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科学其他学科13个二级学科。而在1997年“体育学”升格为一级学科进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序列时,“体育学”又成了“体育社会科学”的代名词。(4)在体育学和体育科学的研究中。国内对体育学和体育科学的研究从未中断过,有人试图构建体育学(指“体育学”这门学科)学科体系(如周西宽的《体育学》,1988年版),还有许多学者对体育科学(指由众多体育学科组成的学科群)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并未形成一个学术界公认的体育学学科体系和体育科学体系。2基本概念由“意见分歧”可以看出,体育学与体育科学的关系混乱,与人们对体育与运动等基本概念的认识有关。如有人认为体育学包含体育科学,认为体育科学与体育哲学、运动学等并列;有人认为体育科学是总称谓,包含体育学、运动学、体育哲学等;有人则认为运动科学是总称谓,体育学、运动哲学、体育休闲娱乐等是其组成要素。体育实际上是一个包含了竞技运动、体育教育、健身休闲等多种体育形式的总概念,所以,相对于运动学(sportscience)而言,体育学(kinesiology)是一个范围更广、内容更抽象的概念,二者虽然都特指具体的学科,都是体育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同一层次的,因此不能并列。对于体育学、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的认识分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学”、“科学”与“学科”3个基本概念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科学”和“学科”是3个本质相联而又相异的概念,下面将由这3个基本概念的相互关系,进一步辨析体育学、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之间的关系。2.1体育学是体育科学的基础科学(或学科)“学”,即为学问、学说、学派。从其辞源来说,“学”在中国古已有之。如《庄子•天下篇》曰:“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汉书•丁宽传》曰:“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繇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6]。“科学”是一个外来词。从词源学来看,英文中“科学”(science)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思是“知识”(knowledge);在中世纪scientia有了形容词sciential和复合形容词scientificus,继后有了“科学”的形容词scientific[7]。但是现代意义的“科学”只涉猎了“知识”(knowledge)的某些领域,而实际上“知识”领域是十分广泛以致人们只能把握其中的一部分;同时,“科学”又是不断发展而非静止的知识(bodyofknowledge),大约在17世纪science代替了scientia,随后scientific代替了sciential等;然而,它并不排斥传统(tradition),而是对传统的进一步发展[8]。而19世纪中后期社会科学及其主要学科(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的出现,以及20世纪兴起的交叉科学,则使科学的外延大大增加,科学成为包括数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交叉科学等所有科学部类的知识体系和相应的认识活动、社会活动、社会事业、社会建制、社会职业等,成为一个广义的概念,其范畴远远超出“知识”、“学问”等之本义。#p#分页标题#e#就此,杜威(J.Dewey)曾指出,如果把“科学”只限于数学或用严谨的论证方式来决定精确结果的学科,连物理学和化学都不能说是“科学”,因而,他提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科学”[9];约翰•齐曼(J.m.Ziman)在分析了“科学”的不同定义后指出,科学是“科学研究的产物”“、一个组织化的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社会建制”、“教育主题”、“文化的源泉”等,科学“模型”必须把这些相互、有时是相互矛盾的方面联系起来并统一在一起[10]。可见,广义的“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方法论体系,而且是一种社会活动、社会建制。只有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科学”,才能适合“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客观现实。由基本含义可知,“学”与“科学”存在一定的关联,即都有“知识”之义。从语言自身的特点来看,两词同义或相近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这可能是导致“体育学”与“体育科学”等同的根本原因。然而“,学”与“科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词,且产生背景也存在差异。产生于中文语境中的“学”泛指一切知识、学问、学说,是一个中性词,既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来源于西方的“科学”,以经验科学为主导,具有严格标准,强调对严格确定性知识的追求和内在固有理路即理性世界的开掘,以及对批判、质疑、论证的推崇,是运用实证、理性和臻美诸方法,就自然以及社会乃至人本身进行研究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这正如近世哲学大家康德所说“:任何一种学说,如果它可以成为一个系统,即成为一个按照原则而整理好的知识整体的话,就叫做科学”,并把那些其确定性无可置辩的科学称之为本义上的科学,把具有经验的确定性的知识称之为学问(wissen)即非本义上的科学。从这层意义上看,“学”即为“知识”,“科学”即为“知识体系”,可见“,学”较“科学”的范围更为广泛,同时“学”又是“科学”的组成要素。这是从“知识”的角度来理解“学”与“科学”的差异的。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这是“科学”的狭义概念。如前所述,如今的“科学”已发展成为一个广义的概念。科学不仅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更在于探索真理的活动,即研究的整个过程。同时,科学也是一种社会职业和社会建制。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思想可以产生思想,知识在进化中可以被废弃、修正和更新。作为研究过程和社会建制的科学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以自然研究为主的智力探索过程之活动和以职业的形式出现的社会建制之活动[11]。广义的“科学”概念,其范畴远远超出了“知识”之本义。从这个角度来审视“,科学”的范围较“学”更为广泛,“学”仅仅是“科学”的组成要素之一。由上可见,无论是狭义的科学,还是广义的科学,都因“知识”这一共同要素而与“学”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同时,又因实践发展而产生的外延差异而与“学”存在本质的区别。“科学”与“学”的复杂关系,为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的混用提供了缘由,也为二者的区分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体育科学(physicalactivityscience)作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286分,也有广义科学和狭义科学(包括本义上的科学和非本义上的科学)。狭义的体育科学,或许就是指体育科学中的科学成分,这主要是基于对“科学”的严格意义上的理解。尽管人们对目前的“体育科学”中是否存在科学成分还存有质疑,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自体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日起,体育学在不断分化综合,体育学科群在不断壮大,体育理论在不断完善,体育的社会功能和实践效益在不断显现,这些足以表明“体育科学”在不断“科学”化,在不断接近“科学”。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体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也不断显现出来。为了体育理论与实践的进步,为了体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为了避免歧义,本文认为,从广义上理解体育科学似乎更为合理。广义的体育科学,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一门学问,而是一种包含着多层含义的现代科学概念,其本质在于:作为一种知识休系,“体育科学”不仅有自身的知识系统、理论框架,而且还有其学科群体;作为一种方法论体系,它不仅有自己的方法体系,而且能作为人们认识体育规律和指导体育实践的工具;它不仅是体育认识活动的结果即一种知识体系,而且是体育认识活动本身,是创造体育理论的科学研究过程或社会精神活动过程;同时,它还包括体育科学共同体、体育学术组织等社会建制。从研究对象上看,体育科学不仅要研究体育是什么或曾是什么,即体育科学中的科学成分,而且还要研究为什么和怎样进行体育活动,它不仅要研究体育规律,而且要研究体育价值和体育规范。“体育学”(kinesiology)作为一门研究体育的学问,其学科性质还存在分歧,内涵和外延边界模糊不清,理论体系也发展不成熟,因此把它视为“体育科学”的基础科学或基础学科之一更为合理。因为随着体育学的不断分化与交叉,体育学科群不断壮大,体育学除了有自己的分支学科,而且还包含大量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体育学本身无法包容和顾及这庞大的体育学科群,用体育学来指称整个体育学科体系是不现实的,把其归入“体育科学”系统之中,有利于体育学自身的建设和不断发展,是明智之举。#p#分页标题#e#2.2“体育科学”由分支“体育学科”组成,但不是简单相加广义的“科学”,既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研究过程、社会活动和社会建制。而“学科”,即学问的科目门类。据欧阳修、宋祁等人撰修的《新唐书》198卷《儒学传•序》记载:“自杨绾郑余庆郑覃等以大儒辅政,议优学科,先经谊,黜进士,后文辞,亦弗能克也”[6]。大约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开始用“学科”一词对译英文的discipline、subject等词。现代意义的“学科”,则有“区别学问的科目”[12]、“按学术的性质而分成的科学门类”[13]、“学术的分类,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14]、“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15]等多种陈述方式,表达了大致相同的内涵,即为具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科学知识分支体系。可见,广义的“科学”范畴比“学科”范畴要宽泛的多,且作为知识体系的狭义“科学”,也是由不同层次的分支“学科”组成,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居于中间层次的构成要素。因此,“体育学科”不能与“体育科学”相等同,体育学科在庞大的体育科学知识体系中,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科分类而成,它是体育课程的来源,但又区别于体育课程,是体育科学知识体系居于中间层次的构成要素。体育科学包含各门具体的体育学科,但体育科学不仅仅是各门体育学科之总称。尽管体育科学有自身的知识体系、学科结构,但是体育科学不是各门体育学科的简单相加,后者只能构成前者的一部分。学科是从知识体系中抽出的、相对稳定的一部分,它主要是为学习和研究而组织的。因此,或许可以说体育学科是体育科学的组成部分,但不能说体育科学就是各门体育学科的总称,何况广义的体育科学除了学科体系外还有其他组成部分。此外,从体育科学与体育哲学的关系而言,有学者将体育哲学与体育科学并列。如果说体育哲学是对体育认识的反思,具有思辩性,那么,它也仅是“体育科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将其和“体育科学”放在同一层次上进行区别和研究显然缩小了“体育科学”的研究范围,这不利于有效地把握“体育科学”的实质。2.3“体育学”是基础和前提“,体育学科”是外化结果“学科”即“学”之科目门类,是对“学”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科分类的结果。“学”是“学科”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学”“,学科”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探讨没有“学”的学科就犹如缘木求鱼、刻舟求剑;“学科”是“学”的对象化形态和外化结果,离开“学科”或不探讨“学科”,“学”将很难为人所知、为人所用,古代学校早已有之的学问分科充分证明了“学科”之于“学”的重要价值。“体育学”是一门从宏观上、整体上研究体育的学问(学科)。它包含着各门具体的学问,若将这些研究体育的具体学问按照一定的标准(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进行分类,并从“体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体育学科”。可见“,体育学”是“体育学科”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体育学”不断分化,产生各门专业性体育学科;另一方面,“体育学”与相关母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各门交叉性体育学科。“体育学”具有宏观性、普遍性、抽象性、综合性,其学科特性与体育哲学、体育理论、体育原理和体育概论等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1)体育哲学是用哲学认识论、方法论原理探究体育的本质及其价值的一门学科,侧重于从观念层面上研究问题;体育学则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本质与规律,以帮助人们形成恰当的体育观念,其内容涉及到体育存在、体育本质和体育观念多个方面。(2)体育理论的研究对象逐渐模糊,研究范畴非常宽泛,体育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便不再把体育理论当作学科名称使用了。(3)体育原理、体育概论都对体育概念、本质、目的、要素、结构及过程等问题展开分析,相对于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体育学来说,较为具体,其研究层次在体育学之下。(4)体育原理的学术性、理论性相对较强,适合研究生教育;体育概论相对比较通俗,理论深度不强,适合于本科教育。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体育原理和体育概论实际上是体育学在教育领域的改编与运用。3历史溯源以上从学理上对体育学、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的关系进行了辨析。下面,我们从体育科学发展的具体历史实践来理解这3个概念的差异。3.1发展历程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于劳动生产、军事训练、宗教祭祀、礼仪乐舞、医疗保健和教育活动之中。由于当时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还没有形成对体育的理性认识,但各种体育经验和体育知识的积累、总结和简单分析是伴随于体育实践中的,称之为体育科学的萌芽期。到了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思想启蒙运动,为以人体为对象的科学研究开辟了道路。德国体操、瑞典体操、英国户外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促进了体育与科学的联系,近代体育奠基者开始运用生理、医学和教育学的观点去观察体育,体育科学逐步进入理性发展阶段。17、18世纪,“体育”一词最初出现在体育教育领域,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认识体育成为近代体育科学发展的最初形态,出现了不少对体育的专门论述,如1787年p•菲劳梅发表的《关于身体形成问题》、1840—1851年施皮斯发表的《体育论》等[16]。19世纪对体育进行分科研究的倾向已逐渐明朗,单学科形式的体育学科开始出现,如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人体测量学、运动生理学等学科开始发展,有关运动解剖、运动生物化学的专门研究也起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与发展,及其学校体育地位的加强,推动了体育科学的全面发展,体育生物科学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同时,运动社会学、体育哲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学、奥林匹克研究等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学开始起步,对运动本身的思考和研究著作《运动学》也开始出现[14]。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体育科学逐步由某一方面的体育单学科研究转向对体育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从而促进了各体育分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体育学科体系的分类和整体性研究。#p#分页标题#e#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科学是伴随着西方体育的传入而开展起来的,其发展轨迹与世界体育科学的发展轨迹基本相同,也经历了从孕育萌芽到单学科,再到多学科的演变过程。中国“体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大致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其代表作是罗一东先生的《体育学》(1924)、章凌信和杨少庚合著的《体育学》(1927)、秦岱源等人合著的《体育学》(出版日期不详)。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体育科技体制改革、体育科技政策法规的完善、体育科研机构的大发展及体育科技信息、实验设备、教育改革和科研激励体系等支持系统的改革和完善,体育科学蓬勃发展、日益繁荣。这时,大量的人文、社会、自然学科深入到体育研究领域,再加上体育理论的裂解和国外新兴体育学科的引进,以及体育实践的发展,特别是竞技运动及其职业化、商业化发展,促使了一大批体育分支学科和新兴体育学科的形成。体育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也呈现出高度综合的趋势,“体育学”作为一门高度综合的带头学科,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周西宽等人的《体育学》出版,标志着人们不断深刻的体育认识。改革开放后20年来的体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体育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3.2相互关系由世界和中国体育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体育科学、体育学科与体育学既彼此依存,又相互消长,他们一同建构着人类的体育文化,且在一定意义上可相互转化。(1)体育科学决定着体育学科发展的可能性。这正如清华大学蔡曙山教授所说的科学是第一性的、决定性方面的因素,学科是第二性的、被决定方面的因素。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的关系也是如此。在人类对体育的认识活动中,将体育知识划分出各种知识单元的集合的学科,必然不能离开体育科学总体的指导和影响。体育科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体育形式和体育现象,揭示体育规律。体育科学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则,而这些法则常常就是各个体育学科单元理论核心的基本成分,因此,体育科学决定着体育学科的发展变化和特质。(2)体育学科则是体育科学研究发展成熟或较为成熟的产物。体育科学研究以种种体育形式、体育现象或体育问题为基础,只要有体育形式、体育现象或体育问题的地方,迟早会有体育科学和体育科学研究。这是因为由人类好奇心和社会需要驱动的问题探究不会停歇,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过程不会止步,由此推动科学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体育形式或体育问题最后都能发展成为新的体育学科,体育学科是体育科学研究发展到成熟或相对成熟阶段的产物。一般认为,体育科学研究发展到成熟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体育学科的标志是:独立的研究对象、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3)体育学作为体育学科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基础性学科,其发展变化和特质直接取决于体育科学的发展水平。同时,体育学作为一门高度概括性、抽象性的学科,又直接指导着各分支体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综上所述,体育学、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一同构筑着人类的体育文化。新时期体育科学理论发展应以3个概念的区别为前提,在此基础上确立以体育科学发展为先导,以体育学学科体系的完善为基础,以各分支体育学科和新兴体育学科的发展为落脚点的发展思路。

体育学科发展篇3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首先,我代表市体育局对莅临会议指导的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的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业已全面启动。3月2日,紧接省委电视电话会议,市委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动员会议,全面部署了全市的学习实践活动。3月6日,又召开了全市学习实践活动培训会,并下发了学习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局党委对这项活动高度重视,抓紧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我任组长,陈祖达、劳金龙、王雷钧三位副局长和政治处石一平主任为副组长,由局属所有单位的党支部书记和政治处、办公室的相关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政治处石一平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抓紧拟定了体育局系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决心以良好的开局,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地把局系统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好。

下面,我根据局党委研究的意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局系统党员干部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只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才能不辱使命、奋发有为,才能化解矛盾、破解难题,才能推动工作、发展事业。局系统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和创造性,增强用科学发展观贯彻指导新的实践、推动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本领,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体育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体育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受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保持农业稳定发展难度加大,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影响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增多。为此,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专门发出通知,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及时部署,把“坚持保增促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较快增长中推进转型升级”作为今年工作思路的“一个总要求”,提出要继续深化“干部进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并把活动主题定为“建设服务型机关,服务企业促发展”行动,而且把这个行动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践先行。我们体育系统也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主动服从,服务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局,在经济保增促调过程中,进一步认清体育发展形势,进一步明确后奥运时代体育发展方向的问题,思考体育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如何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改革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相结合,不断提高体育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体育作为社会民生和精神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作用,努力推进体育强市建设,为全市经济保增促调的大局营造人文基础和条件。

(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弘扬我党优良作风的一个重要载体。这些年来,我们坚持不懈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有了明显好转。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随着党执政时间的增加和党的队伍的变化,党的自身建设面临许多新课题新考验,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验将是长期的、复杂的,管党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特别是对照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入分析的一些与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的突出问题,在我们局系统还是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的。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正是为了有效解决这些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局系统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推动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特别是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推动局系统各级领导班子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转变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增强发展信心,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进一步推动局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始终坚持以改革的精神不断创新体育发展体制,拓宽体育发展渠道,增强体育发展活力,夯实体育发展基础,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到实践行动中去。

(四)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体育局长会议精神,实现我市体育发展新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2009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了会议。刘延东同志在讲话中强调,要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丰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相互促进,进一步改革创新、夯实基础,推进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刘鹏局长作了题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工作报告,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9·29重要讲话精神,认清新形势下体育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所要做的各项工作进行了部署。在全省体育局长会议上,李云林局长作了题为《强化科学发展理念,依托创业创新载体,为全面推进浙江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全国全省体育局长会议,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新阶段我市体育发展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我们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强大动力,面向未来,开拓务实,迈出市党代会几年前业已提出的体育强市建设崭新的步伐。切实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在建设体育强市的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自觉把体育工作置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之中,自觉把体育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提高人民健康素质的神圣使命,认真研究谋划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切实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在建设体育强市的理念上有新转变。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拓展理念、丰富内涵、创新思路,明确步骤,形成总体发展规划,以不断提高我市体育工作的层次和水平。特别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按需而为,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出发点,把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把发展群众体育作为整个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体育民生工程,为城乡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供便利,积极引导人民群众追求健康和谐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要坚持按需而为,正确处理党委政府需要、体育文化市场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需要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体育工作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改革创新,继续坚持和运用近年来在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好经验、好做法的同时,大胆创新、敢于实践,积极探索新形势新阶段发展体育工作的新路子、新途径。

(五)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破解实际问题、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的一次重要契机。科学发展观是统筹解决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体育事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我们还存在着诸多与城市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不相适应的发展中、前进中的问题。

以下我初步地点几个方面,更多的留待本次活动调研阶段发动全局系统共同来分析提出。

1、关于发展群众体育、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的问题。

一是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各级财政对于群众体育事业投入过少,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的体育基本服务与群众需求不相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与有限的社会体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还很突出。

二是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与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并存。全市体育场地设施总体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利用率低,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

三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较少,群众的体育锻炼意识有待提高,体育锻炼“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2、关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是竞技体育尖子运动员偏少,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的夺金点还不多,去年北京奥运会宁波运动员仅有一名运动员参赛,而且今年十一运会的参赛形势也不容乐观。

二是专业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安置还没有有效的政策措施,“出口难”直接影响了“进口难”。

三是有的项目教练员还缺少领军人物,而且执教水平有待提高,训练理念还比较落后,训练方式还比较粗放,训练质量和效益不高。

3、关于体育产业发展问题。

我市体育产业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体育事业的进步而快速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体育产业规模偏小,体育消费意识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体育产业总体竞争力还不强。

二是缺乏系统、全面的体育产业政策,对体育产业企业的政策激励力度不大。

三是规范化程度低,体育市场的服务、监督、管理体系还不健全。尤其是局直属体育场馆单位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亟待进一步增强。

4、关于领导管理、领导作风上存在的问题。

从局一级到各直属单位层面,在领导管理、体制机制、工作效能和务实作风上都还存在一些亟待提高的方面,个别的历史遗留问题亟待妥善处置。

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这一契机,对照《实施方案》中列出的理想信念、理论学习、思想解放等方面,查摆体育系统存在的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明确哪些问题已具备条件,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可以解决;哪些问题难度较大,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解决问题要突出重点,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通过深入调研,进一步摸清情况;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探索对策办法;通过整改落实,争取更好成效。达到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和决心,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趁势而为,攻坚克难,不断争创科学发展的新优势。

二、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和省委、市委要求,高质量统筹好学习实践活动

市委巴音朝鲁书记在2月27日的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重点要准确把握“三个性”。一是要准确把握活动鲜明的思想性,就是把科学发展作为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灵魂,通过认真地学习,进一步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解;二是要准确把握活动鲜明的实践性,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活动的重点;三是要准确把握活动鲜明的建设性,把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活动的关键。根据中央精神和省委、市委的部署和要求,局党委决定,从3月份到8月底,用半年时间,在局系统党员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进行。局系统各支部、各单位要按照局党委《实施方案》的部署和要求,认真扎实地做好各个阶段的每一项工作。

(一)准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根据中央精神和省委、市委要求,我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组织局系统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一总体要求,以“亲民惠民,树立服务型行业新形象;开拓务实,迈出体育强市建设新步伐”作为实践载体,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我市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市体育事业科学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宁波体育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提高局系统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领导体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体育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局系统党员干部的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为全面推进惠及全市人民的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二)准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要努力实现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1、增强实践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意识。局系统全体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要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建设体育强市的目标上来,统一到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上来,统一到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体育系统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上来。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体育事业要不要科学发展、体育事业能不能科学发展、体育事业怎样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

2、提高引领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着力解决当前局系统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在推进科学发展工作中存在的知识储备不足、理论水平不高、战略思维不够、创新能力不强、效能建设欠优等问题,教育和引导大家开阔思路、放远眼光,培养跳出体育看体育、立足全局抓体育、围绕中心干体育的能力和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教育和引导大家加强学习、积极实践,不断提高科学规划、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和科学探索的能力;教育和引导大家坚持体育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理念,提高灵活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教育和引导大家提高体育行业科学选才、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能力和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的能力。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真正动力,使局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干部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3、培育服务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作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关键在人,关键在于一支职业道德优良、业务素质过强和作风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为保证。局系统全体党员干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理清科学发展思路,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要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动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党的体育事业,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健全局领导联系点、下基层调研等制度,真心诚意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业务技能、意志作风。全体体育工作者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学习,努力改造,以崭新的工作面貌和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努力在今后的体育工作中再创佳绩。

4、系统构建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机制。结合体育创建规划的制订,认真研究解决制约我市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问题,把解决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体育事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力度。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在加强体育队伍建设、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增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夯实基层体育工作基础、创新体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体育强市提供机制保障。

5、着力取得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成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最终成果在体育系统的体现应该表现在:一是以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提高为标志,体育队伍建设有新成效;二是以体育创强为抓手,围绕贯彻学习《全民健身条例》的契机,深入实施三边工程,推进全民健身的长效机制,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特别是新农村体育活动的经常化、生活化、制度化;三是以备战省运为中心,认真思考我市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研究和切实解决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狠抓基础,全面提高训竞管理水平;四是以经济转型升级和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为动力,围绕不断繁荣体育市场的目标,强化本体产业的带动作用,大力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的多元化的需求。总之,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我市的体育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让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三)准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则

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坚持四条主要原则:

1、坚持解放思想。深刻认识解放思想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解放思想,用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努力用新观念研究体育领域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体育领域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体育领域新局面,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就要求局系统全体,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开动脑筋、广开言路,踊跃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包括批评的意见。哪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哪些不符合,哪些方面的体制机制阻碍了事业的科学发展,领导和单位哪些领导作风、工作作风还要有所提高等等。我们竭诚欢迎,不设,也不允许设。

2、突出实践特色。始终坚持知行的辩证统一,以“亲民惠民,树立服务型行业新形象;开拓务实,迈出体育强市建设新步伐”为实践载体,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总局、省局各项部署、推动体育系统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进“两创”、“六大联动”、“六大提升”和“保增促调”在体育系统的深入实施,在加强学习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推进实践中用实践深化学习。在这里,我们要强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要科学地学习,不是简单地照本宣读,而是要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二要带着问题学习科学发展观;三要边学习边联系工作实际查找存在问题;四要边学边干,在学习过程中实施突出问题的整改;五要活动和业务工作两不误,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更有力地推动工作和事业的发展。

3、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吸收群众全程参与,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虚心向群众学习,真诚接受群众监督,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整个系统是这样,每一个事业单位也是如此。要把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一以贯之体现在整个活动所有环节。从我开始,所有局领导,整个局领导班子和下属单位领导班子,结合本职工作,一定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走进矛盾,破解问题,推进工作。

4、正面教育为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查找存在问题,深刻剖析问题根源,全面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明确方向。查找和剖析问题既要严格要求,又不搞人人过关,重在自我提高,重在总结经验,重在明确方向,注意保护党员、干部的发展积极性。

三、紧扣实践载体、密切联系实际,高标准组织好学习实践活动

这次动员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局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正式启动。这次活动可以概括为“做好一个准备、把握三个阶段九个环节、搞好一个总结和活动效果测评”,具体来说就是:

(一)认真组织准备,确保良好开局。各直属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做好以下各项准备工作:一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按照中央精神和市委要求,认真组织学习,开展舆论引导,把广大党员的思想统一到局党委的部署上来,提高广大党员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掌握基本情况。深入调查研究,开好相关座谈会,充分听取意见建议,摸清对象底数,梳理出影响和制约局系统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三要做好工作部署。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尽快成立由党(总)支部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紧扣“亲民惠民,树立服务型行业新形象;开拓务实,迈出体育强市建设新步伐”这一实践载体,结合实际进一步明确本单位具体的活动载体,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动员部署,确保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

(二)开展学习调研,促进思想解放。这一阶段重点抓好学习培训、深入调研、围绕科学发展进行解放思想讨论三个环节。一是搞好学习培训。各单位要认真以局下发的学习读本为资料,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学习、专题研讨等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中央和省委、市委有关文件精神。局将以专题培训、专家辅导、典型宣讲等多种形式,组织系统党员干部深化学习效果。局党委及各直属单位党支部理论集中学习或中心组集中学习不少于3次。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作学习报告。二是开展专题调研。局党委将组织围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开展专题调研,机关各处室和各直属单位主要领导也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开展调查研究,进行案例分析,梳理主要问题,形成调研报告。三是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要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当前宏观形势、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思想实际,开展“科学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解放思想见实效”行动,引导党员干部冲破那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体制机制束缚,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努力在事关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着力在“五破除五培育”上见实效,即:在破除自满意识、培育进取精神上见实效;在破除封闭观念、培育开放理念上见实效;在破除思维定势、培育创新精神上见实效;在破除患得患失思想、培育敢当敢为精神上见实效;在破除畏难情绪、培育攻尖克难信心上见实效。

(三)实施分析检查,找准突出问题。这一阶段重点抓好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三个环节。一是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各直属单位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深入查找影响和制约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检查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情况。领导班子成员要撰写参加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发言材料;每一位党员都要参加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支部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要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二是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在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深刻剖析问题原因,理清发展思路,形成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全程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三是组织群众评议。分析检查报告形成后,要组织党员群众进行评议,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报告和评议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各单位分析检查报告应报局党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备案。

(四)做好整改落实,推动事业发展。这一阶段重点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三个环节。一是各直属单位领导班子要针对征求意见、专题调研、民主评议、分析检查中反映和查找出的问题,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实行整改工作责任制。整改落实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明确整改工作责任主体、整改重点、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和整改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实行整改方案和整改情况公示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对整改方案进行建言献策,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整改工作要贯穿学习实践活动的始终,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几个影响和制约体育系统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办好几件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实事。三是进一步理清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清理现有的规章制度,安排好制度的废、改、立工作,修订完善一批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策措施。

(五)搞好总结测评,巩固活动成果。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结束后,各直属单位要做好活动的总结。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方式,围绕市委和局党委提出的学习实践活动目标要求,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使局系统各项工作有较大突破,逐步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四、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任务,高效能打造群众满意工程

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实践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把深入学习、提高认识贯穿始终,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始终,把解决问题、完善机制贯穿始终,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穿始终,把领导带头、典型示范贯穿始终,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局党委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和日常工作。各直属单位也要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的领导工作机构,主要领导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担任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坚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按照职责和分工做好工作。局系统的整个学习实践活动要接受市委检查指导组的检查和监督,具体负责我局系统的是市委学习实践活动第十指导检查小组。

(二)统筹安排,精心组织。要统筹学习实践活动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的工作,做到有机衔接、前后呼应。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的活动安排,整合资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形成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合力。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做到学习实践活动和各项工作“两不误、两促进”。要加强舆论引导,局网页要开设学习实践活动专栏,并编发学习实践活动简报,大力宣传,及时报道活动进展情况,努力营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

体育学科发展篇4

1学科内容融贯理论知识,适时调整

在体育统计学发展的70余年的历程里,到现今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统计方法的误用。造成这一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忽略了其理论知识。一个学科的学科基点是该学科研究的出发点和起点,学科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学科基点为基础,学科的至高点是学科研究所要达到和实现的目标。从体育统计学的定义可以归纳本学科的学科基点包括两方面,即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在体育中各方面的应用。而现今体育统计学学科体系确切地说侧重了构成学科基点的一个方面即方法应用,忽视了另外的构成要素即统计理论。因此,解决体育统计方法滥用和误用的根本途径是重视统计理论。从体育统计学的定义可知体育统计学的学科至高点是:通过量化分析,揭示体育发展规律。要实现本学科至高点,只有在完善学科基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统计学揭示体育发展规律的学科至高点。1966—1976年我国进入“”时期,我国统计学在这个阶段的发展处于基本停滞阶段。当时全国形势一片混乱,体育系统也不例外,这一阶段全部体育工作都处于停顿状态,相当一部分体委和体育科研机构被撤销,体育院校停止办学。在1960年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班恢复了体育统计学,但随着1966年我国进入“”后又停了12年。据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九十年发展史记载:时期,学校的学科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破坏。课程设置主要分为理论课与运动实践课。开设的理论课主要有生理、解剖、保健、体育理论、体育史、政治,但没有开设体育统计学这门课程,可见当时体育统计学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也深受影响。整个“”期间体育统计学处于停滞状态,这是由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决定的。因此,在学科发展前期我国体育统计学基础薄弱,加之体育专业的学生数理基础较薄弱,师资力量也较薄弱导致一些体育统计学的基础理论课程无法开设。这种“三弱”现象导致了体育统计学的学科内容只能尽可能简单化,以免造成学生觉得过难而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放弃行为,不利于体育统计学的初步发展。但是随着学生数理水平的提高,部分体育院校已有师资力量开设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体育统计学的各类方法也被广泛的应用,应该抓住已有的机会加强前期因客观原因而减弱部分的内容充实。因此,现有的体育统计学应加入统计方法的更深理论介绍。在坚固的学科基点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至高点。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现今世界里,各学科之间研究方法的渗透和转移已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许多学科取得的新进展为其他学科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角度。统计学也同样受着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如模糊论、突变论及其他新的边缘学科的出现为统计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和思想。那么,体育统计学作为统计学分支学科之一,也同样受其影响。要避免学科存在自我封闭的现象,需要遵循和尊重学科发展的内容逻辑即坚信独立是暂时的,开放是永恒的。抱着开放的学科发展思想,首先就是在学科内容中加入更多的与体育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其次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如医学统计、教育统计的内容体系;再则避免统计工具介绍的单一性,加入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的工具介绍,增加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

2教师积极参加体育科研,加强学科研究与实践结合,提高学术水平

在学科发展的今天,体育统计理论在逐渐地脱离体育运动实践,以理论为主但理论又不够深入的现状,没有摆正体育统计方法与运动实践的关系,局限于浅显的纸上谈兵,缺乏运动实践内容的支持。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欠缺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影响了本学科的发展广度和深度,这种欠缺的互动主要是越来越少的体育统计学者参加体育科研实践,缺乏学科的包容性而造成的。一门工具学科如果没有人用,或者误用和滥用,那么工具再好也毫无意义。发挥体育统计学工具学科的作用,体育统计学者需要与体育领域其他专业的研究人员进行科研合作。体育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但它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任何科研人员通过短期培训便可以真正掌握的,只有真正的掌握才能避免体育统计方法的误用现象。因此需要研究人员能主动与体育统计工作者开展科研协作,重视体育科研统计设计的质量,这样可以提高体育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也利于体育统计学展现其科研作用。体育统计学学者不仅要加强与体育领域其他研究人员的合作,积极参加一些体育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而且要加强自身学科的科研工作,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体育科学大会的投稿数目及录取数目,可见体育统计学的学科研究出现了降低的趋势,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也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科。研究的内容比较陈旧,没有新的研究视角,对一些问题的研究大而空没有实质性的内容。鉴于以上的问题,学科研究一定要加大强度,多举办一些学术交流,这样也为后来者与曾为学科发展做出贡献的前辈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翔实了解体育统计学的发展过程,探讨体育统计学学科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科研究的学术水平。

3注重师资力量建设,创建学科教育体系

3.1学科教育体系建立的基础

体育统计学要建立成熟的完备的学科体系,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学科教师和学生的业务素质及发展变化情况直接影响着体育统计学学科教育体系的建立,学科教育体系进一步影响整个学科体系,关系到体育统计学生命力能否持久,学科地位能否进一步提高。一个学科能否快速的发展并生存下去,必须依赖于学科教育。体育统计学要能够生存下去,一方面要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体系,它是保持其生命力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对于如何提高体育统计学生命力和社会效用研究反过来会促进学科体系的研究。而体育统计教育体系是建立在体育统计学科基础上的,是培养和造就体育统计人才的关键,是提高体育统计生命力和社会效用人才的保证。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廖哲勋认为:社会、学生、知识是影响学科发展的三大要素。该研究者认为它们也是影响学科教育体系建立的主要要素。学科的教育体系的建立具体环节通常以课程设置的系统化、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和学生、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的发展状况表现的。

3.2师资力量建设,吸纳学科人才

目前,体育统计学下属的学科课程开设较少,主要以一门课程“体育统计学”为主,相关的课程较少,主要原因是师资力量薄弱,课时较少。体育统计学在体育学科中属于相对较难的学科,其下设的课程少,加之课时又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统计学的发展。随着体育领域内的其他学科快速发展,体育统计学的师资显得尤为薄弱。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试探性的建设:(1)师资队伍建设要立足高标准、高起点,通过“引进来”的办法,鉴于现今自身培养出来的体育统计学教师较少,可以通过吸纳统计学方面的教师加以补充,从而解决体育统计学所出现的过于轻视理论的问题。(2)调动现有师资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师资队伍在职培训。在知识更新很快的今天,在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不能流于形式,应该让在职的教师意识到这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个方法和手段,最终培养高素质的体育统计师资队伍。(3)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统计学的复合人才,以作为未来体育统计学师资力量的一部分。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更容易促进其在以后的教学中真正体现体育统计学的学科目的,减少教学中学科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现象。(4)打破学科的师资仅限于学校教育。体育统计学是应用学科,应加强其在应用方面的师资培养。我国现有的师资力量仅能完成普通的学科教学,没有多余的力量直接参与体育科研。因此,在增加师资力量的同时,在完成普通的学科教学的情况下,积极创造体育统计学教师参与到体育科研实践中的更多机会,既促进教师的培养,也促进在以后的普通教学中弥补统计理论与体育实践相脱节的缺憾。

3.3教学内容丰富化,课程设置多样化

要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应从教材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2个方面入手。

3.3.1教材体系建设从体育统计学在我国的出现到现在针对体育统计学的教材及专著有近百本,这些教材一度跟随时代的发展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但据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和实际调查反映现今的教材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构建真正符合体育科研和学科发展需要的教材体系。可从以下2方面进行教材体系的重新调整和建立:一方面教材内容上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教材内容中尽量增加一些感性的知识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对体育统计学习的畏惧心理,最终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材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已有的教材忽略一些统计方法的理论来源,只有增加和强调理论内容才能为减少体育统计方法误用提供前提条件。另一方面随着教学对象的多层次化,教材也应体现层次结构,积极扩大教材种类,使针对研究生、本专科生、函授生、教练员和体育科研人员教材各具特色。针对不同体育专业的教材也应有所不同。增加与各层次教材相符合的现在没有出现的一系列教参。可以出版与教材相配套的音像教材,这样计算机辅助教育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2教学模式创新加强本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积极开展体育统计学教学研讨会,加强教学一线人员的经验交流。教学上避免教师一言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到体育统计原理和应用的讨论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中注重案例分析,教育学生如何进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案例然后进行分析、总结与学习。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核上实行闭卷和开卷2种方式的结合,避免单一性。一方面对体育统计学的基本原理进行闭卷考核。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或调查获取数据,利用学过的体育统计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开卷的考核。借鉴其他学科成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封闭状态。在学科的课程设置上尽可能多样化,开设体育统计学实验课程,SpSS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等新的辅助课程。改变由于教学计划和教学时数的限制。大量的统计方法理论在有限的教学时数里,在缺少基本数理统计学知识现实情况下,无法使学生更好理解所学内容,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4学科教育层次化

在学科教育中要因教育对象的层次化而体现教育的层次化。不同的教育对象,学科的教育目的是不同的。不同的体育专业学科的教育内容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对于体育院系的本专科生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这样有利于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研究生要加强体育统计学的应用教育,在教学中注重对应用案例的分析,侧重讲授如何在体育科研中正确使用体育统计方法,如何进行大量数据的操作处理。同时要对研究生进行诚信教育,他们将是未来体育科研的主力军,尽量避免在完成个人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以及以后走入工作岗位进行体育科研过程中编造数据等不诚信行为。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做分析,剖析弄虚作假的危害性,提出防范措施,使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对于具有基础体育统计知识和丰富的体育科研经验的科研人员进行教育,要侧重统计设计的内容讲解,如何正确运用体育统计方法,如何进行抽样调查等知识的介绍。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是减少体育统计方法误用的关键。对于不同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上,除了常规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外,还存在针对专业不同学科教育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对于长期接触运动实践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强调调查方法、问卷处理、数据处理的相关知识的教育。对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要强调统计设计的相关内容,以及一些统计方法使用的前提。对于体育人文专业的学生,加强社会调查、相应的社会统计分析方法及社会统计软件的操作教育。

体育学科发展篇5

当前,体育事业要完成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实现我国第二步战略目标,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又红又专的体育队伍,树立社会主义的体育道德风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优势,乃是其基本的和重要的条件与保障。今年召开的全国体工会上,伍绍祖主任的讲话和讨论的《中国体育发展与改革纲要》和《体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等文件中都明确地阐述了这一思想。这无疑为体育伦理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期待着体育伦理学的研究产生新的飞跃。为此,本文愿就体育伦理学学科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的几个问题,谈些粗线的想法。

1关于深化体育伦理学研究的有关思路

近年来,我国体育伦理学的研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努力从中国的国情和体育实际出发,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都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其方向是应该充分肯定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继续坚持上述方向,将体育伦理学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笔者认为,首先应从指导思想、研究思路上注意这样几点:

1.1要牢牢把握和处理好体育伦理学研究和体育现实发展的关系,即体育伦理学的研究幼何反映井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实践。应该承认,我们目前的体育伦理学研究还落后于体育事业实际发展的要求。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革、迅速发展的时代。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提出了许许多多复杂的伦理道德问题,期待着理论工作者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比如,在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新形势下,能否和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精神道德领域的负效应?历史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道德为代价,还是道德建设能与其同步发展?为什么近十年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一片加强声中反倒时常被忽视、被冲击、被淡化?这些无不涉及到体育领域。

在体育事业的现实发展中,同样也面临着一大堆伦理道德问题,需要得到科学的说明并解决。其中,急需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现代体育,如何保持体育自身的道德价值,抵制住金钱的诱惑和泛商品化的侵蚀,克服狭隘的局部私利,以捍卫奥林匹克的神圣理想,保证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这是资本主义体育发展中已感受到而无力解决,社会主义体育可以解决但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实践向理论的挑战,又是催发理论前进的压力和动力。为了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科学地揭示体育发展的道德方向,积极促使体育道德对体育事业发展能动作用的发挥。对此,体育伦理学的研究工作应担负起更艰巨的责任。

1.2要扎扎实实地深化体育伦理学基础理论的专题研究。一门新学科的建立,必须要挖掘独特的研究对象的特殊运动规律,并由此建立起自己的基础理论体系。我国的体育伦理学研究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已初步建构起一定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对有关的基础理论,有一定的专门阐述。

但由于学科建立时间尚短,目前对许多基本理论的研究层次还不够高深,有些有价值的理论问题还没有纳入到学科体系之中,特别是不能满足于对普通伦理学理论的直接搬用和表层移植(尽管这在研究初期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比如,体育道德基本原则的表述问题就是至今没有较好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努力使体育伦理学在一般伦理学的基础上,有更多的个性内容,真正成为伦理学的独立的分支学科。所以,当前是否可多搞一些较深入、细致的专题性研究,开拓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基础理论的研究质量。切不能以为体育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就不需强调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

1.3要研究体育道德规范可操作性的方法。体育伦理学所研究的体育道德现象包括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这几个有机联系的方面。体育道德规范是其中。而经由道德意识概括而成的体育道德规范,只有有效地在体育行为实践中产生结果,才构成体育道德活动运行的全部过程,才能使体育道德的价值得以实现。因此,体育伦理学的任务,决不只是提出体育道德规范,更重要的问题是要研究如何实现规范对实践的指导和向实践的转化。

现在,经理论研究所提出的和有关组织所制定的各类各种体育道德规范已不算少了,但其作用又总是不大令人满意,存在着要求和效果两张皮的现象。固然,这不仅仅是理论研究的任务,但体育伦理学的研究对此是否应有所作为呢?笔者认为,可以广泛运用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的方法和其他科学方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探索体育领域中现实的道德规范形成的规律和人们现实体育道德意识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与体育道德活动相关的其他因素,进而找出较符合实际的行动措施和操作方法。要研究如何通过努力,日益形成保障体育蓬勃发展的体育道德氛围、机制和格局的问题,使体育道德尽可能具有更大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关于当前体育伦理学研究的部分内容

基于上述思路,我们可对当前体育伦理学急需研究的部分内容,作出大致的例举:

2.1在体育伦理学基础研究方面,需继续深入和进一步展开的研究内容可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体育伦理思想的研究;体育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体系的研究以及体育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和逻辑起点的研究;体育与道德关系的研究和体育的道德价值的研究,体育道德的本质、特点和结构层次的研究,体育道德变革发展规律的研究;体育道德意识、体育道德价值及其判断的研究;社会主义体育道德原则独特性的研究;社会主义体育道德范畴的内在必然性和其他范畴内容的研究,体育道德实践活动的主客观机制的深入研究等等。

2.2在体育伦理学的应用研究方面,需不断从现实体育实践发展中挖掘和充实的研究课题有:现阶段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道德机制与道德环境的总体或分别的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道德建设特点与基本模式的研究;近年来体育领域道德价值导向的反思研究,北京亚运精神的内涵、形成与社会效应的进一步研究;体育队伍道德素质的调查研究以及对其加强的、对策研究,社会中的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体育道德意识和体育道德行为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各个基层单位、各项体育活动中加强体育道德建设的经验与方法的总结研究,对各种体育道德问题,如弄虚作假、锦标主义、地区和小团体主义、体育竞赛中的暴力事件、滥用违禁药物等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对各体育管理体制、锻炼训练方法、运动项目形式等的道德分析与道德评价的研究,规范体育道德行为和培养体育道德品质有效途径与方法的探讨研究;体育道德教育宜传的阵地、形式、效果方面的研究,为迎接中国举办奥运会,对创造奥林匹克文化氛围的研究等等。

2.3在体育伦理史和体育伦理学的比较研究方面,也有不少研究不够或尚属空白。至少包括:对体育伦理史上各人物、思想、国别、阶段的分别研究,体育传统道德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的研究,对古今和不同历史阶段的体育道德思想、活动的比较研究;对各应用伦理学科、各部门道德体系的比较研究,对中外体育伦理学、体育道德的比较研究等等。

3关于充分发挥学术组织作用的问题

现代科学研究活动的社会化和组织化,使各种学术组织普遍建立,整合并增益着科研能量。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体育伦理学学组,作为我国唯一的全国性的体育伦理学的学术团体,在我国体育伦理学的发展中,做了大量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适应体育伦理学研究发展的新的需要,学组需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担负起组织、协调理论研究,规划、引导学科发展的艰巨责任。众多对体育伦理学有研究兴趣的同志,都希望能得到学术组织的帮助,希望能在学会和学组的带领下,形成体育伦理学研究的集体攻关力量。在现有的条件下,学组是否可在如下一些方面有所努力,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3.1健全组织,形成一定人员构成的学术核心,改变目前组织过于松散的现状,并逐渐扩大队伍,为进一步建立全国性的体育伦理学学会或研究会积累条件。

3.2根据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划要求和体育运动的具体实际状况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适时地拟定体育伦理学研究选题指南,供研究者参考选用。

3.3尽可能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多组织一些体育伦理学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

3.4适当组织力量,集体申请和承接国家体委有关的研究课题,力争在“八五”期间组织搞出几个有一定规模的研究成果。

3.5密切和伦理学界的广泛接触和联系,积极吸收聘请伦理学工作者参加体育伦理学的研究,力争尽早在伦理学界取得,席之地,使我们体育伦理学组织成为全国伦理学会中的成员。

体育学科发展篇6

为准备北京奥运会而建设的“国家赛艇、皮划艇训练基地”三个单体项目的建设,以及学校潜水房等项目的建设,是*潜校大规模建设是关键的阶段,经过这一阶段紧张的施工建设,包括原来的体育设施,*潜校现在已经拥有:运动员公寓、综合训练馆、标准田竞场、赛艇、皮划艇船库码头、游泳馆等。随着进一步的施工,学校还将拥有:潜水房、网球场、人工草皮足球场、蹼泳滑水综合科研楼等。这一系列配套和成规模的体育设施为服务国家蹼泳队和国家滑水队打下了雄厚的基础。按照“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潜校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加强体育场馆管理,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地为蹼泳和滑水两个项目的国家队提供服务。

二、*潜校服务国家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恢复以来,因为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按照国家体育总局下达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在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领导下,服务于蹼泳和滑水两个项目。几十年来,全校教职员工一直坚守着服务国家队的宗旨,都能以服务国家蹼泳队、国家滑水队为己任,以在工作中有突出的表现为荣。这些都得到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认可和首肯。自从国家体育总局升格*潜校后,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不再履行管理*潜校的职能后,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不会再对*潜校直接下达国家蹼泳队、国家滑水队的集训任务,*潜校如何发挥传统优势服务国家蹼泳队和国家滑水队便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提高*潜校服务国家队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一)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强化干部职工科学发展观理念。

搭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活动的这股东风,深刻学习理解和全面、完整、准确的把握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这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潜校服务国家队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的学习,尤其是干部的学习,还应做好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以利建立科学为国家队服务的工作理念,形成广泛的工作共识,确定正确工作方法。在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中,倡导学以致用的学风,真正落实于服务国家队的实践、贯彻于服务国家队的实践、指导于服务国家队的实践。

(二)把握科学发展规律,坚持融于整体项目管理的服务形式。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潜校恢复至今,*潜校之所以能成功地配合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服务好国家蹼泳队和国家滑水队,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在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领导下,做运动项目的直接管理者,将服务融合于管理国家队之中。因而,服务工作既深入到位,又全面高质,为蹼泳和滑水两个国家队在世界大赛上夺取了数以百计的金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现在行政级别上升、体育设施也不断完善。但从前一段时间的服务蹼泳和滑水国家队的效果来看,服务质量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考究个中原因,大体上无非两点:第一点,*潜校与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已经成为国家体育总局隶属的平行单位,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客观上对*潜校的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二点,*潜校在行政级别上升级了,但在服务国家队的理念上,没能更上一层楼。为此,*潜校必须从自身上寻找服务不到位的根源,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加强与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沟通,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在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支持下,坚持融于整体项目管理的科学可行的服务形式。与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一道,通过不懈的努力保持蹼泳项目的世界先进水平和滑水项目的亚洲先进水平。*潜校升格、训练设施的完备,不但不应该成为*潜校服务国家蹼泳队和国家滑水队的障碍,相反,*潜校应该利用好这两个平台,为蹼泳和滑水两个项目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服务国家队的工作。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高服务国家队的水平和质量只能也必须依靠全校教职员工,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潜校对蹼泳和滑水两个国家队的服务是全方位的,故涉及到的各个部门也是全方位的。要强化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首先必须去掉部分中层领导干部和部分教职员工学校升格后的自我作大、自我澎涨的思想,加强工作环境的协调、工作机制的协调、工作关系的协调和工作运行的协调,以服务国家队和以国家队的训练工作为中心,以低位的心态来看待服务国家队,才能正确理解国家队员在训练、生活中的需求,才能想国家队所想,急国家队之所急,才能尽最大的努力把服务国家队的工作做到最好。

(四)坚持统筹兼顾,用科学发展观实践服务国家队的工作。

体育学科发展篇7

关键词:高校体育;和谐社会;群众健康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的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宏伟目标,它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上总体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高校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重地,应该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这是指导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其中部分内容对未来五年体育事业的发展蓝图进行了规划。因而如何抓住机遇,增强高校服务社会意识,推动高校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与社会共存,从而高效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发展高校体育事业的含义

体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承载着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功能。高校服务与社会,就是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的根本任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发展体育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健身、休闲、欣赏高水平竞赛表演等体育文化需求,而要实现这些,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因而高校的作用凸显出来,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其较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来满足社会对体育休闲文化的需要。这样,可以促进社会稳定。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拓展大学生的学业思路,为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服务,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健康服务,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在体育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高校体育工作服务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历史证明,经济是体育的基础,体育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体育产业也是一项全民的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事业,对物质生活和国民收入的增长起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三大决定,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振兴国民经济战略首要位置,把经济建设由主要依靠粗放经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发展。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融政治、经济、文化、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一体的综合目标。这一目标的科学内涵,十六大用六个“更加”进行了简明的概括,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了认真贯彻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落实体育事业的地位,促进经济教育的良性循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很有必要研究体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关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奠定基础。

2发展高校体育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各种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是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发展高校体育事业是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高校体育服务于社会也需要创新,创新就是使我们的工作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式和任务需要。推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创新,就要在高校体育教育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领导体制等方面不断有新思路,尝试新方法,取得新经验,以加强高校体育工作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效果,使高校体育更好的服务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应起的作用。观念创新就是我们开展高校体育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树立以服务为主的理念,把服务师生,服务社会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努力做到“为人民服务,为师生服务”,凝聚人心,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设置创新就是根据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器材的分布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地优化利用效率,让民众、师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积极引导,使物尽所用,推进全民整体体质的提高。对于高校来说,体育场地设施等在保证这个学校使用的前提下对社会开放,已成为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因此,体育服务社会是高校进一步落实政策精神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自身形象的手段。

3高校体育的发展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对体育休闲的需要

体育学科发展篇8

首先,究竟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我们要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2)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客观上要求我们转变发展观念;(4)以往的各种经验教训促使我们实施新的战略决策;(5)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

就我个人和主要负责的工作而言,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

理论是基础,理论指导实践,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领会贯通科学发展观。发展观的提出,有它的站位和高度,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也是有区别的,对于基层工作人员而言,接触的是基层工作,打交道的是人民大众,科学发展观在基层怎样实施,怎样开展?鸿篇大论肯定不行,单纯说教也不行,只有把科学揉入百姓的日常生活,生产劳作里,才能发挥其效用,显现其威力,打个比方,科学种地,科学生产,科学生活,产量科学提高,生产高效运行,生活水平稳步拔高,这些做到了,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了,科学发展观,在基层可能都运用好了。所以学好理论,学会理论,领会理论至关重要。

二是以人为本。

中国大部分的人口是农业人口,是基层农民,在占我国大部分人口的农业人口里面做到以人为本是关键。长期以来,农村农民问题得不到重视,农民工受歧视等现象的存在,都说明了在基层不能做到以人为本。近年来,取消了长达几千年的农业税,农民种地不要钱了,国家还给钱,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难题,关于农民工的保障制度也不断出台等等。关于农村农民的问题不断被国家和政府提上日程,问题在陆续被解决,基层人口,基层群众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作为我们基层工作人员,我们更应该做到以人为本,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心坎上,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需。

三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是协调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前奏。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以人为本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和保障,没有人,将一事无成,一团糟。协调发展,是长远持续发展的铺垫,没有协调发展,就像一辆车,各部件别别扭扭的搭配着,发动机有毛病,轮子歪着,方向盘也不好使,这辆车估计行使不了多远吧。协调体在基层现在方方面面,体现在人和自然,体现在人和人,体现在基层政府和基层群众,体现在群众需求与物质文化生活总体水平的协调等方面。我们电教工作,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点的陆续建设,需要协调上下级部门的关系,向上级汇报,向群众解释,努力把好事做好,保证工作的协调发展。

四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承上启下,有了协调发展,才可能持续发展,持续发展,才可能全面发展。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抓基层工作,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基层群众素质参差不齐,基层工作任务也有轻重缓急,基层问题不断涌现,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基层就是在问题的不断出现,解决和提高中发展的。抓基层,基层要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探索基层事物的规律特点,因地制宜,处理基层问题,和谐发展,协调发展。比方在安装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深入基层拍摄纪录片的时候,我们要把自己的站位再放高一些,不凑合,不打马虎眼,要一丝不苟的做好,为以后的长久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体育学科发展篇9

关键词:未来社会体育发展趋势高校体育学科

一、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

社会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现代生产方式和人文环境等客观条件将对社会体育的性质、内容、范围、形式、对象及时空关系产生巨大影响。

1.经济是社会体育的基础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社会体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必然要以经济为基础,其发展规模和模式都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当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农业包括第三产业都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日趋成熟,经济状况与社会体育、社会体育和个体的体育行为、经济状况与个人体育行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水平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它不仅反映综合国力的经济总量,而且反映按人口平均物质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在某一时期新创造的价值。根据《1996―2010年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魏礼群主编,1996)所预测的人均GDp可知,在过去10年中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每年8%―9%的速度递增,这一高速度在本世纪末还将继续保持下去。但是由于基数的不断变大,再保持8%左右的高速度恐难以实现,但其发展速度可望仍将保持在6%左右。可见,未来几十年中我国经济实力还将不断增强,这必将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条件,为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国家的重视是社会体育发展的前提

现阶段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社会体育。1982年,5届人大5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体育任务用根本大法确定下来,成为全国人民必须努力实现的法定目标,国家“六五”、“七五”规划也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它从面向21世纪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今后若干年直到下世纪初我国全民健身的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是新中国体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将实现一次新的飞跃。随着199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权利,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得到了充分的法律保障。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使我国社会体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以及“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为社会体育又注入了新生力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完美闭幕把我国社会体育推向了一个高潮。

3.人口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主体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主体。社会体育的发展不仅和经济有关系,而且和人口增多有直接关系。社会体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我国未来人口的数量息息相关。按照12‰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中线)估算,到2000年,我国人口为12.89亿;到2010年,按9‰的中线标准估算,人口将达到14.10亿(魏礼群主编,《1996―2010年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996)。未来几十年中基数不断增大、增长速率减少,但总体人口数还是呈上升趋势。

从现阶段我国人口状况来看,体育人口可分成4个层次。第一,25―35岁之间。这部分人口刚从大学走向社会,从学校学习的体育技能还没有忘记,依然有着在学校体育的激情,大部分人的父母和子女还不需要用过多的时间去赡养和抚养,经济状况对他们是最大的挑战。根据近几年的高中和大学入学情况,2008年是最高峰,所以他们是未来几年里社会体育的一批新生力量。这部分人的体育人口百分比为40%左右。第二,35-45岁之间这部分人的社会负担系数最大,既要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又有繁重的职业工作,即使有兴趣参加体育活动,也力不从心。这部分人的体育人口百分比为10%左右。第三,45―55岁之间。这部分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社会地位比较稳定,子女和老人的负担较小。这个阶段的体育人口的百分比为25%左右。第四,55―75岁之间。这部分人增长速度从我国年龄结构来看是最快的,他们刚刚离开工作岗位,生活富裕、闲暇时间多,对健康的渴望程度也是最高的,这个阶段的体育人口百分比为45%左右。

4.发展趋势的归纳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经济条件允许,社会人群对健康不断追求。我们不难看出个体的体育行为促使社会体育未来将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出现,“健康第一”“体育强身”的观念也将会深入人心,社会体育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也将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休闲,又有竞技。人群中个体的科学锻炼意识也会普遍化,锻炼手段会更加多元化。各层次的管理体系也会进一步完善并走向规范化、市场化、法制化。

二、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学科

1.社会体育唯一的可操控性

未来社会体育发展趋势的明朗,对我们高校体育学科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一个新的考验。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科改革和建设都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而进行的。高校体育学科也是如此。虽然社会体育是宏观的、不可操控的,但是它的主体却可以个体化。我们把社会体育主体个体化以后就会发现,高校体育学科的的发展趋势其实就是培养出社会体育人口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社会体育唯一的可操控性。

2.高校体育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从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出:个体的体育行为促使社会体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按性质可分为:收费和不收费;按内容可分为:竞技运动、健身运动和休闲娱乐;按形式可分为:有组织和无组织。它的范围很广,是多元化的,但目的却是单一的,就是怎样更好地增进健康。也就是说我们未来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培养出组织、管理、科学的指导手段、全面的技能项目等与一身的多元化人才才是最重要的趋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国力日趋强盛的条件下,我国的社会体育也有了更好的发展,在社会体育中起主体作用的人群在个体体育行为的促进下形成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多元化的要求给未来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从唯一可操控的个体体育行为入手研究,未来高校的体育学科的发展趋势必将以培养多元化人才为方向,不能走多分专业和划分类别的路子,应把同学科、相近学科和一些辅助学科集中起来,划分多个班级教学,构建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进步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田雨普.21世纪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1

体育学科发展篇10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认真抓好各项准备工作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中央和市委部署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必须抓实抓好。市体育局党组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认真抓好学习实践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一)深刻领会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市体育局党组多次开会学习中央和省、市委有关文件精神,研究部署局系统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工作。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我市的体育事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近来来,全市体育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全市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特别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方面,我们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制约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这说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十分必要而紧迫的,需要在深入学习中不断强化科学发展理念,在深入实践中不断提升科学发展水平,坚定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更加主动积极地应对时代的发展、群众的需求,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两个加快”的要求上来,实现我市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市体育局制定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一是明确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二是确定了“坚定决心抓发展,满怀信心促重建,奉献爱心解民难,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建设美好新*”为主要内容的“三心一弘扬”主题实践活动和“扬奥运精神、强健民族体魄,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灾后重建”学习实践活动主题。三是提出了“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目标要求。四是把握了“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加强分类指导、注重统筹兼顾的主要原则。五是明确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和实践载体。六是界定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范围和对象。七是细化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法步骤。八是强调了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三)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组织机构。市体育局党组及时研究下发了《中共*市体育局党组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的通知》,成立了市体育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梁道聪担任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小组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仲培生、朱福全,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任元驿,局党组成员、局机关党委书记陈瑛担任副组长;成员有办公室主任魏德通等部门和科(室)负责人。局领导小组专门设立办公室(简称局活动办),由陈瑛同志兼任主任,办公室还下设了综合组和文秘组,分别由魏德通、宋元柏任组长。局活动办主要负责落实领导小组安排部署的学习实践活动具体工作,为提高工作效率,局活动办在机关四楼集中办公,装了专用电话和网线,配置了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文件柜等办公设备。

(四)积极动员准备,召开动员大会。*月*日上午,市体育局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大会由局党组书记、局长、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梁道聪主持。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陈瑛部署了市体育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局党组书记、局长,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梁道聪作了动员报告,并代表局党组就市体育局系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了五点明确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含下属单位)参加了动员大会

二、精心组织,突出特色,狠抓落实,认真抓好学习调研工作

市体育局按照市委部署和第二督察指导组要求,根据局活动实施方案,认真抓好落实。

一是研究落实学习培训内容。学习了党的*报告、《、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东汽精神、王瑛事迹等,为把学习与体育工作紧密结合,还学习了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刘鹏同志“在国家体育总局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等。并重此基础上开展了学习实践活动知识测试,全体参与对象都参加测试。

二是坚持完善学习制度。在学习中,局领导模范带头,我局进一步坚持并完善了局中心组学习制度、支部学习制度、科室学习制度、个人学习制度、签到制度、考勤制度、领导干部参加支部学习制度等。局党组中心组学习2次,党组书记梁道聪同志作专题报告1次,局党组专研究讨论2次。机关支部和各直属单位党支部均完成了集中与自学学习20个学时,做到了有计划、有要求、有考勤、有记录、党员个人有笔记。

三是大力营造学习氛围。市体育局开办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简报》5期,开设了市体育局学习实践活动抓专栏,利用省体育局网站、*日报、市委专题简报等报刊、网络媒体,广泛宣传。

四是深入抓好调研工作。市体育局党组以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要求党组每位成员,结合分管工作,确定重点调研课题,利用参加比赛、会议等各种机会,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方式,深入基层和外市开展调研。局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各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也结合各自职责和业务工作开展调研。*月以来,梁道聪局长带队赴自贡市以体育场馆建设为课题开展调研,仲培生副局长赴苍溪、旺苍调研学校体育,朱福全副局长在利州区调研全民健身工程路径使用情况,机关党委书记陈瑛带队赴省体育馆学习考察。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局党组分别召开局系统*个直属单位各类人员座谈会、群众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通过调研,已形成了4份有深度、有份量、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同时针对调研报告中提出的影响和制约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正在起草有关制度性文件,加以落实解决。

三、围绕主题,联系实际,丰富形式,认真抓好大讨论活动

为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根据市委确定的七大专题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我局紧密结合实际,采用多种形式,努力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搭建建言献策平台。

(一)是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市体育局党组在局系统开展了促进*体育事业又好又快”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机关支部、体校支部、体育中心支部都围绕主题开展座谈讨论,问计于民聚民智,向县区和市体育协会发放征求意见表*0份,目前正在回收统计。在*市体育局门户网站、局域网站设立专页,设立热线电话、电子邮箱、意见箱等多种形式,发动局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习、宣传、讨论,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更加统一,认识得到提高。原先有些同志存在着这次活动是否是“走过场”、“搞形势”等错误看法,通过在这次学习讨论中思想认识得到了改变。通过深入学习和讨论,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断强化科学发展理念,在深入实践中不断提升科学发展水平,更加坚定了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破解难题,大胆创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关键在于破解突出问题,构建良好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市体育局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以灾后恢复重建为抓手,以努力提高干部队伍作风活动为重点,以推进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突出实践特色,始终做到学习实践活动要和理论学习紧密结合,和灾后恢复重建相结合,和贯彻实施《四川省全民健身条例》紧密结合,和备战第十一届全省运动会紧密结合,和灾后恢复重建紧密结合,和找准我市体育产业突破口紧密结合,和加强体育系统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要求工作要有实效:各科室和各单位至少确定一个影响和制约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有解决措施;至少确定一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并能取得成效、人民群众得实惠;至少推出一个先进典型带动本单位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把实际工作和学习、调研、讨论紧密结合,层层推进,激发了体育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局党组对各单位和群众在大讨论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委员扩大会议进一步深入查找,进行案例分析,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能及时解决的立即进行整改。根据讨论情况,我们梳理出11条突出问题。

一是发展不快,发展缓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设备严重短缺,竞技体育竞技水平不高、体育产业发展滞后等方面,二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方面,口头上喊得响,而在实际工作中按部就班、缺乏创新;三是党性教育和“三观”教育力度不够;四是敬业精神不强,个别党员干部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谋事、想事、干事方面;五是务实逗硬的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培育;六是学习没有形成制度化、党员干部学习的氛围不浓、劲头不足,没有把学习作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第一需求;七是思想政治工作比较薄弱,政治教育不够深入;八是内部管理不细不严;九是党员干部对伸张正义抵制歪风不力,团结协作有待加强;十是文明办公、文明生活程度有待提高;十一是廉洁自律和效能建设有待加强。

针对以上11个方面的问题,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梁道聪要求在五个方面提速加快:一是提速加快澳源体育中心建设,力争年底完成8000万元的工程量;二是借助节假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社会参与度高的全民健身活动,强健体魄、加速精神家园重建;三是紧锣密鼓备战省十一运会,咬定“团体总分和名次奖牌双升位”目标不放松;四是加强协调、周密部署,确保灾后帮联的青川县马公乡灾后重建任务如期完成;五是创新机制,加速体育管理、经营、竞技人才培养和选拔。

(三)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理清思路、科学发展。市体育局党组以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要求每位党组成员,要在深入思考*体育事业如何加快灾后重建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三大方面究竟走什么样的路,究竟如何科学发展,究竟如何尽快提高我们的领导水平、工作水平上,深入开展调研,从而进一步理清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思路,推进使我市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