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0:56

康复训练方案篇1

关键词:康复训练;虚拟驾驶;虚拟现实;个性化治疗方案;虚拟环境设计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496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8-0014-04Doi:10.13535/ki.11-4406/n.2017.08.007

随着国内人口急剧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患者因脑卒中而引起的偏瘫症状对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很多研究表明,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如果能接受多种形式的信息反馈,将极大地提高患者的训练兴趣和康复信心,有趣、轻松和愉快的虚拟康复训练环境从心理上鼓励患者,让患者更主动地参与康复训练,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康复效果。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脑卒中的康复训练领域,并取得很好的康复效果,因此本研究设计了基于虚拟驾驶体验的康复训练虚拟环境,允许康复治疗师根据患者的康复阶段对训练模式进行个性化选择,对训练动作进行个性化设置,将使训练能够有针对性、有科学性、有计划性地开展。

1康复训练的需求分析与设计

脑重塑理论和运动再学习理论是康复医学原理中的两大理论,为康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上肢的康复训练是康复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上肢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上肢肩、肘关节进行的康复训练。根据脑的重塑理论和运动再学习理论,多次反复的动作训练,让患者充分体验每一个简单动作到每一组复杂动作的正常运动感觉和所需力度,从而促进多肌群的协调运动。不断强化动作训练,使中枢神经系统重新组织产生新的神经传递路线,从而逐步实现人体功能恢复,最终使患者能恢复正常的肩、肘关节活动能力。

很多脑卒中患者都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了让患者恢复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本文针对上肢具有一定运动能力的脑卒中患者,设计一套上肢康复训练系统。针对具有一定运动能力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特点,康复训练的虚拟环境应该具备以下两个要求:(1)针对肩、肘关节活动训练,设置多种训练任务,有针对性地对患者上肢不同关节进行康复训练;(2)允许康复治疗师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对病人治疗方案进行个性化设置,不同的治疗方案对应不同的康复训练虚拟场景,以适应不同康复阶段的患者,让上肢康复训练过程更科学、更精确地进行。

根据上述的康复医学理论及需求分析,训练方案就是患者通过操作上肢康复训练装置,进行有趣的虚拟驾驶游戏,完成相关的训练任务,使上肢在多个模式的虚拟驾驶游戏中训练上肢肩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肘屈的功能,从而促进偏瘫侧上肢功能的恢复。主要需要完成的训练动作如图1所示,a、b、c、d分别是左旋动作、右旋动作、上抬动作和下压动作。

针对上述的上肢肩、肘关节康复训练需求,本研究主要设计了3种训练任务。本研究的训练机构采用由项目组自主研发的上肢康复训练驾驶座椅。训练机构主要有两个自由度的旋转运动,分别是手柄在水平面的旋转运动、训练桌面在垂直方向上的旋转运动,患者通过操作训练机构,可以让患者的肩关节和肘关节得到相应的运动。在虚拟训练任务中,通过得分金币来引导患者操作训练机构使虚拟驾驶工具沿着设置好的金币路径拾取金币,从而使患者完成手臂肩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和肘屈动作。三种训练任务设计如下:(1)汽车{驶训练任务。限制康复训练机构的上下抬运动,通过操作训练机器上的类方向盘手柄机构,结合虚拟汽车驾驶训练任务,患者上肢做水平面上的旋转动作,主要训练患者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和内收活动能力,辅助训练肘关节活动;(2)飞行驾驶训练任务。限制康复训练机器的方向盘手柄机构的旋转运动,通过控制训练机器上下抬运动,结合飞行驾驶训练任务,患者上肢完成垂直面上的旋转动作,主要训练患者肘关节屈曲活动能力,辅助训练肩关节活动;(3)综合驾驶训练任务。开放训练手柄在水平面和垂直面上两个自由度的旋转运动,结合虚拟飞行驾驶训练任务,综合训练患者的肩、肘关节活动能力。

根据患者具体的康复阶段,康复训练师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以让康复训练更有针对性、更科学地进行。训练手柄的旋转角度越大,患者训练过程中的肩肘关节活动范围就越大。调节好训练动作时间,将会影响患者训练过程中的动作速度。控制好训练动作次数,将会影响患者训练过程中的运动量。因此,控制手柄的旋转幅度、旋转时间和旋转次数,将会影响患者的肩肘训练动作,如表1所示。分析动作影响因素,动作旋转角度θ、动作时间t、动作次数n,根据动作的影响因素,设计上肢左旋、右旋、上抬和下压动作。治疗师为患者设计训练动作集确定治疗方案,通过调整动作集相关的参数,训练场景中的金币会根据动作集生成新的坐标位置,金币的排布会形成以动作为导向的路径,患者控制虚拟驾驶工具沿着金币路径进行碰撞金币操作,便完成相应的训练动作。

2虚拟训练场景设计

2.1场景环境因素分析

本研究结合康复训练的需求,为了提高患者的康复训练兴趣,采用了虚拟驾驶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极大地丰富了训练任务。虚拟训练场景包括训练患者上肢水平位左右旋转的汽车驾驶场景、训练患者上肢垂直位上抬下压的飞行驾驶场景和综合训练的飞行驾驶场景,同时采用碰撞虚拟金币的形式来得分,通过分析碰撞金币的得分情况来评估训练效果。因此,虚拟训练场景包含了比较多驾驶环境的因素,如道路、汽车、飞机等,为了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营造一个轻松的训练环境,场景增加了很多树木、花草、天空等环境因素,同时配上轻松的音乐和环境声音,从而丰富了训练场景的信息反馈。为了更完善训练场景,考虑到训练患者大部分都是老年患者,结合训练任务,虚拟环境增加了操作提示Ui和声音提示,根据训练得分情况会有相应的声音激励,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因此训练场景的环境因素比较多,从场景模型的动静状态可以将虚拟场景环境因素分为动态元素和静态元素。虚拟环境因素分类如图2所示。

2.2动态配置以训练动作为导向的虚拟环境

本研究主要采用碰撞金币的方式来引导患者操作训练设备进行相应的肩肘关节康复训练,因此,可以动态配置的动态环境元素主要是得分金币、Ui提示、声音提示。其中虚拟驾驶工具和金币路径是直接影响患者训练动作的环境元素。因此本研究重点研究控制虚拟驾驶工具运动和基于治疗方案动态配置以动作为导向的金币路径的方法。

为了简化虚拟驾驶工具的运动控制,将训练手柄的左右旋转操作和上抬下压的旋转操作映射为汽车或者飞机的直线运动。以汽车驾驶为例,汽车的左右运动偏移位移公式和速度控制公式为:

式中:Xmax是汽车能达到的最大偏移位移;Xi是汽车的当前偏移位移;θmax是操作手柄能达到的最大旋转角度;θi是操作手柄的当前旋转角度,当θi>0时表示右旋动作,否则左旋动作;Vmax是汽车能达到的最大速度;Vi是汽车的当前速度;γmax是操作脚踏板能达到的最大旋转角度;γi是操作脚踏板的当前旋转角度,取值范围是(0≤γi≤γmax)。

金币路径要以训练动作为导向进行排列,当患者完成所有的金币碰撞,即完成康复训练师给患者制定的训练动作要求。治疗方案中的训练动作有上肢的左旋动作、右旋动作、上抬动作和下压动作,其中动作的要求可以用动作旋转角度θ、动作时间t、动作次数n来描述。以汽车驾驶模式为例,该模式主要是通过手柄的水平面上的旋转操作来训练患者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和内收活动能力,因此金币应分布于汽车前方的左右两边。为了让金币的排列更好地描述练动作,我们定义患者操作手柄完成一次左旋/右旋并且将手柄复位为一次左旋动作/右旋动作,定义患者操作手柄完成一次上抬/下压并且将手柄复位为一次上抬动作/下压动作。汽车驾驶模式中,左旋动作单元的金币排布和右旋动作单元的金币排布如图3所示,其中图a是左旋动作金币排列,图b是右旋动作金币排列。

式中:Xmax是金币的最大偏移位移;XL和XR是金币的当前偏移位移;θmax是操作手柄能达到的最大旋转角度;θL和θR是当前设置的动作旋转角度;Vmax是虚拟驾驶工具能达到的最大速度;tL和tR是患者完成一次动作单元所需要的时间;YL是患者完成一次动作单元时碰撞的两个金币之间的距离。

为了增加康复训练过程的趣味性,左旋动作和右旋动作的金币排序应该要有随机性,而不是简单的左右旋动作金币的反复出现。治疗方案中的动作参数有左旋动作次数nL和右旋动作次数nR,可以使用C#程序语言中的Random类的对象产生随机数,通过判断随机数的奇偶性来确定动作类型,从而生成动作序列,比如动作序列mL,mR,mR,mL,mR…)表示先进行左旋训练,接着右旋训练,然后继续右旋训练,再左旋训练,直到左旋动作完成nL次,右旋动作完成nR次。如图4是生成动作序列的算法设计流程图:

根据动作单元中的金币排列的相关公式和生成的动作序列,可以给场景中的各个金币确定位置坐标,从而生成以训练动作为导向的金币路径。飞行驾驶与综合驾驶康复训练的金币路径设计原理跟汽车驾驶训练的一样,最后汽车驾驶康复训练金币路径示意图如图5

所示:

3虚拟场景运行实例

通过基于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康复训练虚拟环境设计的研究,使用C#语言编程,结合unity3d引擎虚拟训练场景开发和winform程序设计最终完成了三种训练模式的虚拟环境设计。其中包括训练动作参数设置的训练任务选择界面、汽车驾驶训练模式、飞行驾驶训练模式如图6、图7、图8所示:

4结语

本文分析了康复训练的需求,结合具有两个旋转自由度的上肢康复训练机构,进行了基于个性化治疗方案动态配置康复训练虚拟环境的研究,并开发出一套康复训练系统。系统的虚拟环境有三种训练模式,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置动作参数,确定以上肢训练动作为导向的治疗方案。训练动作的个性化设置可以适应不同康复需求的患者,多模式的训练游戏还有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反馈,以提高患者的训练兴趣,促进患者主动训练。

参考文献

[1]赵军,张通,李冰洁,等.强制性运动治疗脑损伤后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

复杂志,2006,28(11).

[2]周柳,王萸华,刘强,等.虚拟现实技术在运动康复

巾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

11(5).

[3]RienerR,wellnerm,neft,etal.aViewon

VR-enhancedRehabilitationRobotics[J].international

workshoponVirtualRehabilitation,2006.

[4]龚文青,诸强.虚拟现实技术用于运动障碍康复的研

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09,30(4).

[5]StrakerLm,CampbellaC,JensenRationalLm,

etal.Rationaldesignandmethodsforarandomized

andcontrolledtrialoftheimpactofvirtualrealitygames

onmotorcompetence,physicalactivity,andmental

healthinchildrenwithdevelopmentalcoordination

disorder[J].BmCpublicHealth,2011,11.

[6]吴毅,刘罡.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4).

[7]胡永善.运动疗法在脑血管疾病康复中的应用[J].中

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2).

[8]陈朝阳,王克忠.组织行为学[m].上海:上海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1.

康复训练方案篇2

【摘要】脊髓损伤患者最佳康复期在半年内,而病程长达11年并截瘫9年的患者康复治疗较少见。本文对1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截瘫9年的患者采用物理治疗(肌力训练、平衡训练、站立行走架训练、起立床训练)、膀胱护理等综合康复方法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脊髓损伤;截瘫9年;综合康复

1临床资料

1.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3岁,四川蓬安县人。因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9+年入院。患者1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腹痛伴低烧,当地多家医院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并给于抗结核治疗,症状进行性加重且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9+年前患者双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完全丧失。3年前(2007-5-31)来我院神经外科就诊,诊断为“腰椎结核”,于2007年6月6日行“t10-t12椎结核摘除术”,术后回当地,没有经过系统康复训练。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09年2月23日入我科治疗。

入院诊断:①胸椎结核术后;②脊髓损伤(t11-aSia-a);③神经源性膀胱。

1.2康复评定:2000版aSia分级[1]:a,损伤平面:t11[1-2];肌力:双下肢肌力0级;ashworth评定:双侧髂腰肌1+级,股二头肌2级,内收肌3级,小腿三头肌2级;关节活动度(pRom):正常;平衡:长坐位2级,端坐位1级;Bathel指数[2]:50分;双手驱动轮椅5~7m。

2康复方案

2.1康复问题:依据康复评定结果,提出目前存在的康复问题:①上肢肌力不足;②平衡功能障碍;③aDL能力受限;④小便功能障碍;⑤心理问题。

2.2康复目标:根据患者目前功能障碍的特点及康复需求制定康复治疗目标(出院目标):①轮椅独立;②安全容量膀胱;③KaFo肘拐家庭步行;④站立行走架治疗步行。

2.3康复治疗方案

2.3.1肌力训练:①背肌训练:俯卧位手置于背部抬头训练,第1周,30次/组,3-6s,2组/d;第2周开始逐渐增加治疗强度、持续时间和治疗的难度;②腹肌训练:仰卧位抬头,第1周,20次/组,3-6s,4组/d;第2-3周,坐位下“向心性收缩”,20次/组,4组/d;第2周开始,坐位下“离心性收缩”训练;③上肢肌力训练:采用香港产蓝色弹力带训练。第1周,2根,5~10次/组,维持3s,4组/d;第2周开始,逐渐增加阻力、持续时间,适当调整组数。肌力训练至第3周时,患者因肛周脓肿手术,术后停治疗4周,于第7周开始继续该治疗。

2.3.2坐位平衡训练:第1周,坐位下左右拾物,10min/次,2次/d。第2周开始,坐位下抛接球,10min/次,2次/d。治疗至第3周时,患者因肛周脓肿手术,术后停治疗4周。于第7周开始继续该治疗。

2.3.3站立行走架训练:采用波兰产DYnamiCpaRapoDiUmpD-180(动态站立行走架pD-180型),第2周开始,第1天,在站立行走架上进行左右重心转移训练,10min/次,2次/d;第2天,在1人辅助下进行步行训练,10min/次,2次/d;第3周,患者因肛周脓肿手术,术后停治疗1周,第4周继续该治疗,在1人辅助下完成20m步行,2次/d;第5周,可独立完成10m步行,出院时可间断独立步行30~40m步行。

2.3.4起立床训练:采用常州产B-ZLC-01型电动起立床,第1周至出院,45min/次,2次/d。

2.3.5下肢肌肉牵张训练:第1周至出院,20min/次,2次/d。

2.4膀胱护理

2.4.1药物治疗:2009年3月8日起服用654-2,5mgtid。

2.4.2①建立定时定量饮水制度:每2小时饮水200ml(每日上午7:00-晚上23:00);②定时排尿训练:每3~4h排尿一次;③膀胱控制训练[3-5]。

2.4.3尿动力学检查:服用654-2一月后于2009年4月8日检查结果:残余尿量:5ml,容量480ml时,压力40cmH2o,容量500ml时压力42cmH2o,无漏尿。

2009年4月29日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残余尿量:200ml,容量100ml时压力40cmH2o,容量500ml时压力76cmH2o,无漏尿。(患者于4月9日自行停用654-2)。

3结果

3.1躯体运动能力:平衡:长坐位3级,端坐位3级;双手驱动轮椅15-20m。

3.2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70分。

3.3肌力:双下肢肌力0级。

3.4肌张力(ashworth评定):双侧髂腰肌1级,股二头肌2级,内收肌2级,小腿三头肌2级。

3.5关节活动度(pRom):正常。

4讨论

患者入院后,我们进了康复评定,根据评定结果,结合患者目前功能障碍的特点及康复需求制定康复目标,制定了出院目标:①轮椅出院,生活自理;②安全容量膀胱,③长腿支具肘拐家庭步行;④站立行走架治疗步行。

患者入院时,有2个最主要的问题:一是坐位下需要直腿让人抬起才能穿脱鞋袜,aDL能力明显受限;二是小便每日多次自解,每次100-120ml。考虑到患者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家里生活环境,首选:①完成轮椅独立;②达到安全容量膀胱为主要目标。为此,作者根据出院目标制订了针对性、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并依据治疗进展调整治疗方案。

康复治疗方案包括:

物理治疗:方案重点考虑患者病程长达11年、截瘫9+年的特殊情况,主要进行:①坐位平衡训练:针对背肌、腹肌群进行训练;②针对上肢肌群进行训练;③站立床训练;④床——椅转移训练;⑤aDL能力训练;⑥辅助下站立行走架步行训练。

膀胱护理:①建立定时定量饮水制度;②膀胱控制训练;③定时排尿训练(因患者拒绝间歇清洁导尿,故未能执行,改为定时排尿训练)。

通过5周的康复治疗,长坐位、端坐位达3级,可进行床椅间的转移,轮椅驱动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双手驱动轮椅15-20m),轮椅上完全独立,包括座位下独立穿脱鞋袜等,Bathel指数增加了20分,aDL能力获得了较大的提高。

入院时无法通过站立行走架行走,经过针对性的上肢肌群和躯干肌群的训练及8周的站立行走架指导性训练,可完成独立间断行走30~40m。

患者入院时小便每日多次自解,每次100-120ml,偶尔会出现尿失禁,通过药物治疗,嘱其定时定量饮水并予监测,服药后第四天一次自解200ml,1周后,尿量均在200-250ml,20天后,自解尿量均在300-350ml。服用654-2一月后于2009年4月8日尿动力学结果:达安全容量膀胱,无漏尿。患者在4月9日自行停服654-2,4月29日膀胱压力容积测定结果提示目前膀胱状况不容乐观。给予患者康复宣教,告诉患者目前膀胱状况的严重后果,嘱其遵医嘱继续服药,患者表示理解配合。

脊髓损伤患者最佳康复期在半年内,而本例患者病程长达11年并截瘫9+年,通过5周的康复治疗和8周的站立行走架训练,我们获得了预期的效果。本例患者的治疗结果提示,采用规范的、系统的综合康复训练,能使脊髓损伤患者最大限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康复评定是康复治疗的基础,也是患者康复疗效评价的客观依据;按康复目标制定出目标进度表,制订针对性、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并严格执行康复方案是患者治疗成功的保证[6-8]。

参考文献

[1]关骅,陈学明.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2000年修订)[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11(3):164

[2]戴桂英,何怀,刘跃.外伤性脊髓损伤综合康复治疗27例疗效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4):649-650

[3]申红梅,张庆民,刘艳玲,等.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在截瘫患者膀胱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12):937-938

[4]关骅.临床康复学[m].第一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07-110,110-113

[5]江宏.脊髓损伤的泌尿系统康复护理[J].实用骨科杂志,2008,14(8):511-512

[6]杨敏,燕铁斌,陈月桂,等.综合康复治疗儿童急性外伤性脊髓损伤1例报告[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3):270-271

康复训练方案篇3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动作康复训练;教学特殊教育专业

自开设以来,就有两种人才培养取向:一是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为培养定位,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为主;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予特殊教育高度关注,要求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明确提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要在特殊教育教师中培养康复类专业人员。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众多高校纷纷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并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即使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北京师范大学也在思考培养出的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013年,教育部新增了教育康复学专业,重点培养能胜任未来特殊教育工作的康复训练人员,成为与特殊教育学平行的专业。一些院校纷纷申请增设此专业。但是,现实情况是,有教育康复学专业的院校仍是少数,绝大部分院校仍是特殊教育专业。这些院校为了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要增加一些康复类课程。部分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增开了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以针对有动作障碍的人士开展康复训练为教学目标。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也有类似的专业或课程,如运动康复学、物理治疗学等。但是医学、体育院校开设的类似课程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教学中难以给师范学校中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提供指导。所以,探索适合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一、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开设该课程的主要有重庆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少数院校。各院校在课程开设中,课程性质、课时、实验教学、评价考核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如重庆师范大学以课外选修课的形式,利用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时间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一年的学习;理论课时较少,以大量的实践为主。考核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整体来说,这些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相对来说缺乏借鉴性。所以,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可供师范类院校学习的训练方法有限

学校针对动作障碍人士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种,如针灸、按摩、理疗、运动疗法等。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医学背景,再加上未来面对的主要是有动作障碍的儿童,所以,在动作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和医学、体育类院校有较大差别。

(二)师资缺乏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教育专业都面临康复训练师资缺乏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康复训练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进行;而且这类课程的实践性强,需要教师具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教学经验,而这也是缺少此专业高校教师的原因。加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课程的一大问题。(三)重理论,轻实践由于师资缺乏,而且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有限,所以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建设中,存在完全的纯理论教学;或者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安排少量的实践课。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培养了一批“纸上谈兵”的人才,与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二、对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思考

(一)对课程的认识动作康复训练

课程体现“医教结合”的课程设置理念,旨在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康复技能。在课程定位上,学生不能向医学类院校的相关课程看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深厚的医学基础,只是开过一门课——特殊教育医学基础。它主要是介绍和各类特殊儿童有关的医学问题,并没有深入讲解人体的神经、肌肉,以及人体各动作出现的影响要素。其次,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有所不同。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立足点和归宿还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虽然康复机构也成为就业方向之一,但是康复机构的基本要求还是以掌握特殊教育教学,特别是个别化教育为主;医学类康复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出路则以医院或医院系统为主。从这两点出发,笔者认为,医学院校教材不能直接拿来用到特殊教育专业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借鉴医学院校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进行加工、整合,以适应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

(二)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相关课程的教材很多,但多是供有医学基础的医学、体育院校学生使用,对医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师范生来说,这些教材的难度较大;而且相关的教材主要是对运动康复方法的介绍,没有提及运动康复的对象。考虑到课程面向的对象特点及今后的服务对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陈秀洁主编的《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和金容主编的《动作障碍儿童训练新指引》这两本教材,取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这两本教材涉及到的解剖学和运动学的知识较少,较适合师范类院校使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配

根据动作康复训练的课程目标分析,学生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内容:动作康复训练的对象——脑瘫儿童的定义、病因、诊断、合并障碍;正常儿童的动作发展和脑瘫儿童异常姿势发育;动作康复训练方法——平衡疗法的基本理论、重要观念;肌张力及其检查;动作障碍的评估;动作训练的技术和方法。如果相关院校的课时较多,还可以加入日常摆位技术和动作训练的其他方法的介绍。对于基本知识以理论讲授为主,方法的操作部分以实践教学为主。

(四)实践实训环节的探索

1.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和学生实训指导手册。与实践课对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实验课教学大纲,明确实验课时数、实验名称、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便于老师开展实践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大纲相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学生的实训指导手册,主要呈现实验课中的具体操作要求,为学生开展实训提供指导。

2.实验课学时的安排。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学校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实验课的安排上,学校应加大课时量。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54课时的总课时量,可以把实验课时数设置在36课时以上。但是学校这样安排还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动作康复训练的技能。据了解,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选修动作康复训练的本科生,要在一年的时间,利用周五、六、日这三天,超过580个小时,连续不间断地学习。到学年结束时,学生才能进行动作的评估、动作训练的设计和具体操作。

3.实践教学形式的探讨。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也不能采取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也不局限在教室里,要选择能调动学生主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形式。以下几种形式,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逐渐过渡到实习实践现场,并结合学生的经验反思。

(1)直观演示。本课程很多内容需要老师用各种手段演示给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如人体各肌肉的介绍、平衡观念的解释、动作评估的方法以及各发展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教师或学生的直接演示,让学生理解抽象的观念、掌握评估和训练的主要方法。

(2)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中,案例往往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的手段。针对一些重点内容,如动作障碍的评估,教师提供大量的评估案例,课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课下让学生讨论,理解评估表各项目是怎么确定的。通过分析、观察与总结,教师让学生找出评估表中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并和教材内容进行对照,深化知识。

(3)实践观摩。通过以上两种形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实践观摩则是把学生带进训练现场,让学生亲身经历、观摩康复训练师的操作技巧,与儿童互动的能力。此形式可以看作是学生从课堂进入现场的过渡阶段。

(4)实习操作。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的实习恰好安排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中期,所以利用一个月的实习期,给学生布置实践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变为所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多实践、多接触个案,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5)经验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经验反思贯穿其中。对案例分析反思、对课堂模拟的反思、对现场观摩反思、对实习过程反思,这些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实践活动,迅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课程评价考核形式的改革

1.增加对章节教学的评价考核。教师对章节教学内容的评价,不仅能知道学生哪个章节有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应各章教学,编制章节练习题是评价章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章节练习题在使用时较为灵活,既可以进行章节小测验,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检查。

2.加入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动作康复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平时的操作过程,哪里有问题,如何纠正,纠正后的效果怎样,都要在实践环节体现,因此,教学评价对这些内容也要进行系统考查。在课程评价考核中,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期末考试基础上,加入实践课的考核。评价考核形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情况(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回答问题情况、实践课操作情况;实践课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个案的评估、训练计划的拟定、案例分析以及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成绩则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同时,对这三个部分的权重也可以做适当分配,如平时成绩占5%,实践课考核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70%。当然,权重的分配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联系,但是一定要突出实践课考核的重要性。

三、总结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医学、体育类院校已形成成熟的体系,但是对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来说,课程的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实施很多方面还需要相关院校作出大量的探索,以丰富教学研究,完善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康复训练课程体系;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需要更多的动作康复训练师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玉红,黄昭鸣,刘巧云.特殊教育专业康复实践教学的运行困境与突围路径——基于智慧康复云服务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15,(11).

[2]张庆苏,李胜利.我国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言语治疗学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0).

康复训练方案篇4

[关键词]运动训练方案;健康教育方案;护理意义

[中图分类号]R541.4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09)28-24-02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可以使病变心肌血管再通,改善心肌供血和冠心病患者的缺血症状,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的重要手段。支架植入患者术后的康复情况除与医者的经验及技术有关外,还与临床护理质量密切相关[1-3]。有研究报道,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后住院期施行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可以克服支架植入后患者因卧床时间较长而引起的不适。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5例成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按年龄、性别、心功能、ptCa数配对等原则,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病人中不包括心脏病史与术后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手术后用药情况相同,常规治疗组患者未有康复指导)。见表1。

1.2运动方案

参照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康复运动方案训练,对康复治疗组的患者术后指导,具体内容如下。见表2。

1.3监测及方法(表3)

2结果(图1~4)

3讨论

心脏康复是指采取一切措施,通过心脏病患者自己的努力,使之尽快恢复正常的或病前的生活方式。

3.1术后一周训练的意义

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有助于提高患者心功能容量和心血管效率,增加冠脉血流,减少冠心病的复发。

3.2康复方案

结合我国现有的护理条件加入了健康教育的内容。

3.3康复训练的影响

心输出量显著地增加,心肌收缩力及左室总泵力均有显著提高,平均动脉压有显著降低,而心肌耗氧量也有显著的降低。

支架植入术后早期康复运动训练方案需护理人员指导监督,并定期监测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通过方案为术后康复护理提供一些参考,以指导护士实施更为安全和有效的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康复护理具有重要意义[4-7]。

[参考文献]

[1]何文艳,唐良春,邓碧坚,等.长期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疗效分析及护理[J].现代护理,2005,11(19):1582-1583.

[2]韩清萍.冠心病介入诊断治疗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2,9(6):15-17.

[3]李丽,徐红霞.急诊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40例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体会[J].贵州医药,2006,30(4):376-377.

[4]李斌,李新明.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J].海南医学,2003,14(6):1-2.

[5]姜兆秀,薛伟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低血压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4):355.

[6]周晓荣,李津,赵玲.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状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4,15(1):29-31.

康复训练方案篇5

【关键词】微创;复发性髌骨脱位;护理干预;康复训练

复发性髌骨脱位是膝关节常见损伤之一,因髌骨脱位累及的解剖因素多,对初次脱位及脱位复发的原因阐释不尽相同,治疗方案也存在诸多异议。大部分学者认为手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是重要手段,而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方案也较多[1]。但是治疗的主要目标为矫正脱位,预防髌股关节软骨进一步受损[2]。我科在对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实施微创治疗,行关节镜下的髌骨支持带调整术,并行半腱肌腱游离移植重建内侧髌股支持带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术后开展康复训练,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笔者对手术方案和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并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我科室采用关节镜下的髌骨支持带调整术,并行半腱肌腱游离移植重建内侧髌股支持带的手术方案治疗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16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4例,平均年龄(17.45±4.25)岁,平均脱位次数(9.34±2.15)次,脱位原因为运动和外伤,均表现出髌骨外侧脱位,并可行闭合手法复位或自行复位,髌骨恐惧症检查阳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持续性硬膜外麻醉,并进行膝前内侧和前外侧入路的膝关节检查,检查髌骨是否存在明显外侧半脱位或者倾斜的情况,髌骨内侧支持带的损伤情况,髌骨与股骨滑车啮合的情况,以及半月板和关节软骨的结构损伤或者退变的情况。在关节镜监视下,行髌骨外侧支持带的松解。逐步将黏膜层和外侧髌股韧带切开,并通过向内侧推移髌骨以掌握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效果,其目的是促使松解能使髌骨向内移位可至第二区。然后在胫骨结节下内侧行小切口分离半腱肌腱,并完整取出编织,作为内侧髌股支持带的重建材料,用3.0mm钻头于髌骨的横轴上平行钻间距为5mm的2个孔,然后由髌骨的内侧骨孔穿到髌骨外侧缘再由另一个骨孔外侧缘牵入骨道,髌骨由呈U形的肌腱游离移植牵向内侧,肌腱尾穿过皮下隧道在深筋膜层引至股骨内髁,并用吸收界面螺钉加以固定。最后在关节镜下确定在松解区域无明显的活动性出血,无明显的髌骨外侧倾斜或半脱位,无明显的活动限制,无明显的关节弹响,再行切口缝合。所有患者随访,观察和分析手术前后患者的Q角、Kujala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excel数据库进行分析,对采用率表示的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的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p

2结果

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术前、后平均Q角分别为(18.5±5.2)°和(10.3±2.4)°,Kujala评分分别为(61.7±7.3)分和(84.7±8.7)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52.8±7.6)分和(92.7±4.1)分,术前、后的平均Q角、Kujala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

3护理体会

手术前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术前1d备皮,范围在上至大腿上段到下至足趾,并且剪趾甲清洁甲缝[3]。术前详细介绍关节镜手术的必要性和目的,以及围手术期的注意事项,消除紧张,恐惧和忧郁的消极情绪,使患者明白微创手术的有点,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疼痛轻、康复快等特点,树立患者信心[1]。术后6h内取去枕平卧位,禁止进食和饮水,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关节固定在完全伸直位,术后6h帮助患者翻身和抬臀,避免压疮发生[2]。患肢行弹力绷带包扎加石膏托固定,胫骨截骨切口处进行负压引流,严密监测引流液色、质和量的变化,详细记录。手术前后预防性给予抗生素,防止伤口和关节感染发生。观察患者切口渗出和肢端血运的情况[1]。可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以止痛,协助康复锻炼。康复锻炼是手术成败的关键环节,应注意早期康复训练,关节内外未发生粘连或有粘连尚未完全机化是早期关节训练的有利条件。术后两周即可按照计划进行训练,比如支具制动及负重训练、肌力训练、活动度训练[3]。患者出院后,患者应继续进行康复锻炼,在术后第3周和第4周进行康复锻炼方案具体为:患者休息时用支具将膝关节固定于完全伸直位;在支具完全伸直保护下进行完全负重;直腿抬高肌力锻炼,每天两次,每次半小时;髌骨内推训练,每天两次,每次15min;被动活动,每天两次,每次半小时。术后第5周和第6周患者的训练措施主要是患者在休息时采用支具将膝关节固定于完全伸直位;直腿抬高和髌骨内推锻炼,每天2次,每次15min;被动活动,每天两次,每次半小时。患者术后6周后逐步开始开展抗阻力、肌肉灵活性的训练,以及匀速跑和后退跑,并且可配合各项功能训练器械进行训练,比如固定自行车、跑步机等,根据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情况进行康复指导,调整康复训练方案。所有的康复训练都应重视恢复换或则日常生活能力和简单的运动能力为目标,如果患者是从事体育运动的,则应按照从事的项目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灵活性训练[1]。

综上所述,微创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因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疼痛轻和康复快等特点优点,术后康复训练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因此,术后应早期开展康复训练,防止和治疗关节的活动障碍。微创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和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陈伟,杨洁.关节镜下三联手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的康复护理.上海护理,2006,6(4):42-43.

康复训练方案篇6

康复医疗与临床医疗日益相互渗透。实践证明,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康复医疗的早期或适时介入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显著减少后遗症;另一方面,各类接受康复医疗的患者也离不开相应临床医疗的有力支持。因此,近年来临床医疗与康复医疗相互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康复设施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康复医疗阶段的划分

在上述背景下,为了对不同病情的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康复医疗服务,从而达到改善康复效果和控制治疗成本的目的,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已普遍将康复医疗划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及维持期三个阶段。急性期康复主要面向急性病患者、手术后患者以及在灾害或事故中受伤人员。实践证明,在临床治疗的初期即适时介入急性期康复,不仅能提高康复效果及安全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减少后遗症及医疗事故,而且能显著缩短住院期间从而削减医疗费用。对于运动器官、脑血管、心血管等疾病,若在急性期治疗过程中或手术后及时开展急性期康复训练,还可以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废用综合症。恢复期康复主要面向病情稳定的恢复期患者,旨在通过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促进他们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维持期康复也称生活期康复,主要面向居家或居住在各类养老及疗养设施中的老人及慢性病患者。通过各类访问康复设施或通院康复设施(通常在社区内设置)来提供各种形式的在宅或通院康复医疗服务,旨在维持他们的身心机能与生活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康复医疗界近几年也认识到了明确划分康复治疗阶段的重要性。例如,在脑卒中的康复医疗中已率先成功实施了“三级康复”的模式,[1]大致分别对应于急性期、恢复期及维持期三个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预见,该模式今后将会在中国的康复医疗中得到进一步推广。康复医疗领域不同治疗阶段的特点无疑对各类康复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建筑设计的视点,康复设施不仅具有医院建筑的基本特征,更因其治疗对象、目标、方式方法的特殊性(表1),使得其建筑设计难以套用一般医院的做法。同时,考虑到不同疾病、不同治疗阶段的康复治疗所需的空间与环境相差极大,建筑师必须对病区与康复治疗室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而中国现有的康复设施普遍存在着建设标准过低、专科特色不明显、平面布局方式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上述要求。为此,本文通过对国外康复设施的案例分析来探讨基于治疗阶段的康复设施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三、案例分析

现代康复医学起源于西欧和北美,在20世纪80年代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相较而言,当前美国在急性期康复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日本则在恢复期及维持期康复领域颇具特色。因此,本文重点介绍和分析美国的急性期康复设施以及日本的恢复期与维持期康复设施案例。

1.急性期康复设施

通常急性期康复训练宜在综合医院的骨科、神经科、心血管科等病区展开。急性期康复训练初期要保持患者手足的正确位置并借助于设备或人力使之被动运动;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宜在病室内进行坐姿训练与吞咽训练;如果患者已可离床,则可在病室内或病区走廊等适当的场所展开行走及aDL训练。因此急性期康复要求病室要有足够的空间。为满足患者从重症监护至急性期康复的各层次医护需求,美国在1998年提出了acuityadaptableRoom(即急性期适应病室,简称aaR)。如图2所示,aaR采用单人病室,面积通常在30m2以上,病室内划分为临床区、患者区、家属区、卫生间等区域,设计要点包括:临床区内设置各种急性期治疗设备,患者区内设置病床,家属区内设置沙发;病床的位置便于医护人员及家属观察,其周边预留足够的空间以便使用急性期康复设备,对患者进行抢救时,可将病床推至房间中央,使其四周临空以获得足够的作业空间;卫生间便于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抵达,且有足够的面积展开aDL训练,为方便使用,洗面池与坐便器分设在卫生间入口两侧;病室外的走廊内设置分散式护理站及物品供应站,以便医护人员展开医护作业,走廊应有足够的宽度来展开行走训练(图3)。[2]目前中国医院的病室以多床室为主,床均建筑面积一般不足10m2,因此难以套用美国aaR的标准。为此,笔者提出了符合当前国情的可展开急性期康复训练的病室(图4),该病室的基本要求包括:多床病室的床均使用面积(不含卫生间)不宜小于10.8m2;病床的一侧宜留出1.5m以上的距离,以便患者在护理人员协助下换乘轮椅;为方便轮椅患者,病室内还应设置带扶手的薄型洗面池。除病区外,急性期康复训练室也必须满足相应的要求。以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美国国家军队康复中心为例,该中心的康复训练室集成了假肢、机器人以及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可为截肢和烧伤士兵提供各类急性期康复训练。除作业疗法、运动疗法、假肢矫形等常规康复训练设备外,该康复中心还拥有300°进入式虚拟现实与步态分析仪等先进设备,以及室内冲浪、室内高架田径跑道、攀岩墙与障碍模拟等训练场地(图5)。

2.恢复期康复设施

急性期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将进入恢复期康复阶段。恢复期康复设施的设计应提供能够模拟家庭生活的治疗环境以促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并有助于提高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由于患者aDL不断改善且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须确保患者安全。位于日本东京都涩谷区的初台康复医院,主要为结束了急性期治疗的脑梗塞及脑溢血患者提供恢复期康复训练。该医院为地上8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为1.3万m2,病床数为173床。医技部设在医院一层,二层为门诊部及康复部,三层以上为住院部。2012年,该医院的住院患者约600人次,平均住院时间为98天(患者入住该医院前,在急性期医院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6天),回归家庭率达79%;此外,在该医院接受通院康复训练的患者超过了1100人次,医院还为600人次左右的居家患者提供了上门康复训练服务。[3]通常恢复期康复医院的门诊量较少,医技部中也仅设用于康复诊断的设备,康复部占据核心地位。以初台康复医院为例(图6),门诊部和医技部的面积分别只占总建筑面积的3.40%与2.69%;而康复部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12.58%,由物理疗法区(图7)、作业疗法区(图8)、木工间、水疗间、aDL训练室以及言语疗法室构成;住院部由若干康复病区组成,占总建筑面积的66.18%,既是康复患者的生活场所,也是展开洗漱、如厕等日常生活训练的场所,因而床均病区面积大于一般医院。[3]为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卧床不起情况发生,并帮助患者顺利回归家庭,初台康复医院的病区设计还具有下列特色:护士站采用了开放式设计(图9),可方便轮椅患者与护士交流;病室内设置书桌,供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自己的兴趣活动;每个病区设3个活动室及2个浴室,确保患者可充分展开各项康复训练;每个病区均设备餐间,可模拟赴餐厅就餐场景。为帮助患者尽快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医院一层的休息厅中还设有咖啡屋和小商店等公共空间(图10)。

3.维持期康复设施

维持期康复设施的设计要点包括:借助通院及访问康复训练的方式,维持患者残存的身体机能;与社区周边的医疗、保健及福祉设施或组织展开有效的协作,维持并促进患者正常的社会生活。通院康复设施(图11)主要面向居家患者提供康复训练及专业的康复指导,主要职能包括进行患者的身体机能评定、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提供以运动疗法和日常生活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访问康复训练主要面向一时难以适应居家生活的退院患者,通过专业人员的上门指导,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有效的居家康复训练从而增进他们的居家生活能力。为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日本的维持期康复设施多与康复医院或老年设施结合设置。以位于日本福冈县北九州市的南小仓社区康复中心为例,该中心与当地的小仓康复医院和伸寿苑老年护理院共同组成了一个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协作的社区康复设施群(图12),通过通院、访问等康复训练方式来维持患者的身体机能与社会生活。此外,该设施群还与社区内的诊所、介护保险事业所、当地社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充分的协作。

结语

康复训练方案篇7

随着人口数量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在不断延长,人们对康复治疗问题越来越关注,在社会的人口比例中,老年人与残疾人等康复对象的比例逐年增高。在世界上,我国的残疾人总数比例较大,但可提供康复的机构却是有限的,对于庞大的康复群体,在现实中无法满足要求。在社区的卫生服务中,社区的康复服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社区家庭与残疾人患者康复服务的实现途径[1]。在社区中,建立骨科的康复工作站,方便向区域内的患者提供有效康复服务,并对患者给予科学的康复训练指导,在心理与生理上帮助患者恢复。建立社区康复站,可方便患者不出家门就可以得到更方便、更直接、更专业的康复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社区的整体康复服务中,社区的康复调查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它可以为社区的康复服务开展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也是社区康复服务有效、科学发展的条件保证。

1.3方法

依据课题的设计需要及社区实际情况,向社区居民进行调查问卷,在80名的受访群众中,调查受访者是否接受过康复治疗。

2结果

在80名受访群众中,没接受过康复治疗的占60%,接受过康复治疗的有40%,接受过康复治疗的受访者大多是物理治疗,如电疗、光疗等,骨折治疗的占25%。在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中,对康复治疗效果满意的有45%,不满意的有55%。在功能训练的调查中,接受过功能训练的有36%,没有接受过功能训练的有64%。在被调查的受访者中,对功能训练的内容与目的,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只有20%的受访者表示了解。步行训练占40%,关节活动训练占35%,接受肌力训练或者是肌肉耐力训练的只有25%。

在受访者中,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在社区中建立骨科康复工作站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建立骨科的康复工作站的收费问题,认为可收取适当的费用的有35%,认为可按照服务类别给予不同的标准收费的有45%,表示收费不可取的有10%。

从调查的结果发现,在接受过康复治疗的人数中,物理的治疗比例居多,但是与治疗效果相比,满意度就相对低一些。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提供康复治疗的机构其地区性差异及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并且在大多数的受访者中有95%认为在社区中建立骨科康复工作站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反映出社区居民对骨科的康复治疗服务的需求是较大的,此种方式也得到了大部分居民的认可。在康复服务的项目中,对于运动处方的选择几率是比较低的,再加上运动处方并没有得到社区居民的实质性理解,因此,这也使得社区康复工作站的工作人员需要大力开展宣传的工作。

3讨论

在社区骨科康复工作站建立过程中,成本效益分析是用来比较项目的全部效益与评估项目成本价值的方法[2]。成本效益分析是更经济的决策方法,政府部门将成本费用分析法应用到计划决策中,以求在投资决策上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更大的利益。此种方法经常被用在评估需要量化的公共事业项目及社会效益的项目价值上[3]。此种方法也适用于非公共行业管理者对大型项目进行无形的收益分析,其中的收益与成本都要被列出并给予量化。

成本的效益分析步骤:确定新产品购买的成本;然后确定额外的收入效益;再对可节省费用进行确认;制定收入与成本的时间表;进行成本与效益的量化评估。

在社区的骨科康复的工作站建立给予净现值法对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并对本方案可行性进行论证。

净值法:该种方法就是用净现金的投资量与净现金的效益量推算出总现值,进而算出净现值,投资方案大小的评价是依据净现值大小进行。净现值为正,投资方案可取,净现值为负,投资方案不可取,越大的净现值标明投资方案越好。

社区的骨科康复工作站在建设上可分为3个训练区,普通训练区、儿童康复训练区、老年康复训练区,其中普通的康复训练区大约200平米,其余两个各50平米左右,其训练区域共需要300平米左右。社区条件有限的也可将三个训练场地合为一个,但也需要200平米左右。对于此种规模工作站,在运转上的费用消耗也是相当庞大的,对于场地问题,如果政府可以出面给予解决,那么在相关的投入上费用也可减轻。

在社区医疗中,社区的康复治疗服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起步比较晚,基础相对较薄弱[4]。根据在社区中的走访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社区居民对新事物的态度还是比较支持,但是经过成本的效益分析发现,工作人员的待遇低与资金短缺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此种医疗机构(社区性质),国家还需要给予一定的支持与资金投入。

4结语

社区的骨科康复的工作站建立方便了社区居民对医疗方面的需要,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郑雯,席明霞,陈银娟,等.《骨科护士康复护理行为意向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护理杂志,2013,30(06):25-27.

[2]李艳杰.基层医院开展康复工作可行性分析[J].医学信息旬刊,2011,24(12):634-635.

康复训练方案篇8

【关键词】心理干预;作战部队;新兵训练;训练损伤

doi:10.14033/ki.cfmr.2017.15.0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7)15-0157-02

军事训练伤作为作战部队的常见职业伤病,已逐渐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注意。由于作战部队自身作业环境的特殊,使得新兵的心理与生理受到较大影响[1]。若要保证训练的效果,提升部队战斗力,则需要在训练中解决新兵们的心理障碍问题,以提高其综合心理素质的形式来减少训练损伤的发生[2]。此次研究特选取某作战部队480名新兵作为研究对象,以观察心理干预为核心的健康促进方案对作战部队新兵训练伤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作战部队480名新兵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症状自评量表对其进行心理测定,并将其以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40名。对照组:年龄18~22岁,平均(20.1±1.7)岁;身高172~189cm,平均(180.1±4.3)cm;体重55~77kg,平均(66.1±4.3)kg。观察组:年龄19~23岁,平均(21.2±1.5)岁;身高170~188cm,平均(179.8±4.1)cm;体重58~76kg,平均(67.2±4.2)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心理状态调查此次研究以症状自评量表对480名新兵进行心理调查[3],并将调查问卷以营为单位向下发放,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

1.2.2干预方法给予对照组以常规卫生教育,观察组则在其基础上实施以心理干预为核心的健康促进方案。两组新兵皆以部队常规训练要求进行训练,在训练完成后对其心理健康水平、训练损伤情况进行对比。

观察组:在训练过程中对存在心理障碍的新兵进行积极地疏导,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寻找出解决方法,从而使其能够克服情绪上的障碍,恢复其与环境的协调性,促进其身心健康,通过降低新兵训练中所出现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可有效预防新兵训练损伤。加强新兵心理技能的训练,即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训练者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自己的运动行为的过程。包括模拟训练、合理冒险训练、自我认知训练、信念强化训练、情绪控制训练、团队合作训练等。由专门的心理训练人员负责,为期3个月,每周安排2~4次,每次约1~2h。在训练结束后应采取积极的心理康复,给予全面的关怀,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通过团队的力量,例如与战友、指导员、领导、心理专家互相交流,增归属感。并通过战友之间的互相鼓励来促进康复。其他健康干预措施:(1)加强安全防护教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掌握不同训练科目的致伤环节、发生的原因、有效预防方法。(2)科学组织训练,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科学组织;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好训练时间,以减少因训练疲劳、情绪消极而发生训练伤。

1.3观察指标

1.3.1新兵心理状况评价标准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新兵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测试人员皆经团体测试,指导语统一,并要求参试人员在30min内完成答卷。SCL-90由9个项目组成,单项为分值在0~3分,其中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分值越低,则心理越健康。

1.3.2训练损伤诊断标准此次研究参照总后卫生部所制定的《中国人民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的统一诊断标准,将因军事训练所致的骨、软组织或韧带损伤,导致功能障碍,影响正常训练1周以上者,确诊为训练伤[4]。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心理状况差异

两组新兵实施干预前心理状况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观察组心理状况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精神病性除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新兵训练损伤情况对比

观察组训练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有相关研究指出,入伍新兵在日常训练及军事演习中极易出现抑郁症,这对于部队建设及军人的心理卫生而言是极为不利的[5]。由于新兵在入伍之前会对军营的神秘感到向往,再加上初入军营,其精神会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因此其心理状况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和冲击[6]。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新兵展开心理状况调查,可知其新兵的各项心理因子较高,表明其在训练期间均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应针对新兵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针对此种情况,部队领导和卫勤干部应注意配合协调,在管理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和疏导,并结合训练伤防治教育,进行必要的心理学干预,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兵训练伤发生[7]。心理干预为核心的健康促进方案对军事训练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8]。掌握作战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培养新兵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新时期条件下的一项政治任务,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9]。因此,新兵入伍前进行心理评估,有针对性地、及时而有效地制定出一套适应部队官兵训练的健康促进方案、措施,能最大程度避免严重训练伤,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通过研究发现,有效的心理干预及综合防治措施后,新兵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并促使新兵及时了解新环境,面对困难、接受自己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危险,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提高新兵训练的成绩,并降低新兵训练损伤的发生率。在本次研究中,经干预后,观察组新兵心理健康水平较之前有明显提升且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通过对作战部队新兵实施以心理干预为核心的健康促进方案,可显著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减少训练伤病率。

参考文献

[1]张英梅,杨骏,吴丽心.基于心理干预为核心的健康促进方案对作战部队新兵训练伤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2):308-310.

[2]张建涛.健康促进方案对战士体能训练伤和运动能力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28):160-161.

[3]李春伶,高永艳,孙鲲,等.武警部队新兵训练伤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杂志,2015,33(2):163-164.

[4]徐鹏霄,谢荣厚,史娜,等.医学干预措施对武警某部官兵擒敌术训练伤发生情况的影响[J].预防医学杂志,2013,31(2):138-139.

[5]陈伟明,陈燕,段博,等.医学干预对某特区部队军事训练伤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20):2206-2208.

[6]赵晓晶,侯明山.团体心理素质训练对新兵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37-39.

[7]胡光涛,冯正直,王国威,等.综合心理行为训练对集训期新兵心理应激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相互关系[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23(10):931-934.

康复训练方案篇9

1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虚拟现实又称“灵境”,由三维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多功能传感器的交互式接口技术以及高清晰度和高更新速度的显示技术构成[1-2]。VR技术就是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模拟真实世界效果的特殊环境,通过各种传感器设备,使用户“沉浸”在这个虚拟环境中并进行操作和控制,以达到特殊的目的。VR具有3个特性—3i,即immersion(沉浸性)、interaction(交互性)和imagination(构想性)[3],它为处在该环境下的用户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交互。用户在该虚拟环境中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可以通过操作来改变或选择可以感受的内容,同时又留给用户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进行大胆的尝试,进而扩展其认知的范围,提高用户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2康复医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临床经验表明,早期的康复介入,对患者的身心功能恢复、预防二次损伤和废用综合征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而康复治疗和手术药物等的治疗同等重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近年来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灾区人民的身体和心理都带来巨大的创伤,加之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及其带来的疾病谱的变化,康复医学工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康复治疗通常是医师与患者一对一形式的训练,存在诸多局限性:(1)现有资源不够充足。无论是专业的康复医师还是康复器械都无法满足当前康复人群的需要。(2)训练过程单调而乏味。传统的训练过程通常是对一组训练动作的不断重复,导致整个过程十分枯燥,难以有效调动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甚至使患者产生厌烦情绪,降低了康复效率。(3)功能定量化测评难以实现。随着康复治疗的不断进行,患者的身体状况发生变化,其承受的活动量强度也在改变,而目前无法对患者在训练中的具体数据进行记录和保存,不利于康复训练计划的制订和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康复进程。

3康复医学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必要性

VR康复系统可以打破传统训练方式的局限性,它可以针对不同类型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不同的虚拟训练平台,使患者以做游戏或完成趣味性任务的方式进行康复训练,以此调动患者的积极性。系统还能够详细地记录患者的训练数据,康复医生可以远程监控患者的训练情况,进而根据需要实时地调整训练计划和训练强度,推荐康复治疗方案。通过这种方式,一个医生可以同时指导多名患者,提高了医疗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其工作强度。VR技术可提供重复练习、效果反馈和动机维持3种关键环节,这正是患者习得某种功能的必要条件。另外,VR康复系统能将心理引导与生理治疗结合起来,在患者进行“游戏式”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画面、文字和语音提示等形式给患者以正面的激励反馈,提高患者的信心和主动性[4]。因此,将康复训练与VR技术相结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4VR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与进展

4.1VR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

运动障碍是指以运动异常为特征的各种障碍,包括运动不能、震颤、舞蹈症、扭转痉挛、斜颈、张力障碍、颤搐、抽动和肌阵挛等症状[5]。当前,在运动障碍康复领域,对患者受损的运动功能进行康复性训练是VR技术最重要的用途。

4.1.1平衡和协调训练

许多中风患者存在姿态和平衡方面的问题,例如身体摇摆和不对称的质量分布降低了其灵动性,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DinGQi-cheng等[7]结合Cimt原理对nintendowiiFit游戏系统进行改造,构建了一款基于VR的下肢平衡康复训练系统。该系统使患者的双脚分别站立在2块平衡板上,通过双脚用力动态地控制压力中心,进而操控虚拟人的运动状态。通过这种方法能成功地迫使患者增加患侧肢体的使用,使其体质量分布更加均匀,对称性能力得到大幅改善。RLloréns等[8]开发的BiotrakVR系统涵盖一系列的平衡康复活动,包括端坐时头部和躯干姿势控制的恢复和站立时的动态平衡练习等多个管理项目,同时允许用户通过选择不同的练习和规划自己的持续时间、休息时间和重复次数进行个性化训练。然而,我国对平衡功能障碍的研究起步较晚,应用VR技术的研究成果尚鲜见报道,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4.1.2行走及步态训练

与正常人相比,脑卒中偏瘫患者往往具有运动发起难、步速慢、步态周期延长、患侧支撑时间短等特点[9]。集中的特定任务式的训练可以提高脚踝的推力、髋部的拉力和行走的速度。anatmirelman等[10]用Rutgers踝关节康复系统对18名中风后的轻偏瘫患者进行试验,受试者只能使用踝背屈、跖屈、反转、外翻以及这些动作的组合来驾驶虚拟环境中的飞机或船。实验结果表明,患者脚踝的推力、踝关节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均有明显改善,膝关节Rom及站立和摆动情况也有大幅提高。可见,VR技术对患者步态康复有一定作用。目前,国内对步态康复的研究主要以简单重复性训练的康复机器人为主,对结合VR技术的研究较少。张磊杰等[11]提出了一种基于VR的步态康复机器人系统,可以快速提取患者的步态速度、心跳等生理信息并恰当地体现在游戏中,使枯燥的训练变得有趣,也提高了患者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因此,结合VR技术的步态康复机器人系统将逐渐引起众多学者和医疗器械产业的关注。

4.1.3上下肢康复训练

由于力量减弱和利用反馈能力的下降,脑卒中偏瘫患者难以进行精确的运动控制,SangwooCho等[12]基于VR技术开发出一种新型上肢康复系统,用本体感觉反馈取代视觉反馈来提高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系统采用模拟起居室的虚拟环境,患者需要依靠自己本体感受的反馈信息,将患侧手握的虚拟半透明柱体移动到不透明柱体所在的目标位置,用这种方法亦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Burdea等[13]开发了康复训练系统“Rutgerarmii”,系统由运动跟踪、重力和虚拟现实游戏3个模块组成,利用红外技术跟踪到患者的运动数据,使其能在虚拟场景中进行游戏式训练,并能得到相关的触觉反馈。国内众多学者对上下肢康复也作了很多研究。王瑞利等[14]设计了结合主动、被动和助力训练的踝关节康复系统,并添加了功能评价机制,为患者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证据。柯福全等[15]借助Kinect设备开发了一款基于视频运动跟踪的虚拟现实系统用来辅助患者的上肢康复。张金龙[16]设计了一款手指康复系统,包含了手势变换、坦克射击和赛车竞速3种游戏,非常具有趣味性。华南理工、中南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与广州一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三方联合研发的虚拟厨房训练系统[17],患者通过在其中漫游并完成烧开水、摆餐具、盛水果等一系列的厨房操作来训练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将该系统应用到33例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身上,结果显示比传统训练方式的康复效果更为显著。

4.2VR在认知康复中的应用

认知是指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方面。认知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了躯体功能障碍,因此也成为医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将VR技术应用于认知康复,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为患者提供安全可控的刺激进行治疗,并能监测多种重要指标,表现出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Godehard等[18]利用VR系统治疗有空间认知和记忆缺陷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让他们在虚拟的公园和迷宫里根据地标(房子、汽车、高山等)寻找宝藏,加强患者以自我和非自我为中心记忆的能力。Caglio等[19]利用3D电子游戏进行记忆康复的研究,发现虚拟航行训练可以激活记忆区域,改善成人脑损伤患者的记忆功能。王文春等[20]设计的虚拟认知康复训练系统,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操作能力等七大训练模块,每个模块又设计了高、中、低3种级别的题目。将该系统应用到38例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身上,结果表明,虚拟认知康复系统在注意力和空间知觉的改善方面优于传统的康复训练模式,且更具趣味性,适用于临床推广。戚淮兵等[21]设计了基于agent的虚拟认知康复系统,能为患者提供感官上的刺激,纠正认知偏差,具有开放、自主、可移植的特点。尽管如此,在我国内陆地区,VR技术辅助认知康复治疗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能够真正进行临床应用的系统较少,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4.3VR在远程康复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均衡度还较低,各地的医疗设施建设也存在很大差异,康复医疗机构集中在大中城市,许多地区缺乏必要的康复服务,给广大群众带来不便。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网络通讯技术可以将一流的医疗资源传送到较落后的地区,为康复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mJJohnson等[22]利用网络通讯技术使中风的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李军强等[23]设计了一套远程监控系统,用虚拟人的运动再现患者手臂的运动,实现监控功能,从而使医生掌握患者手臂的运动情况。王月姣等[24]设计了基于力反馈的远程康复训练虚拟驾驶系统,治疗师端的计算机能实时显示患者训练视频、相关训练数据及当前训练方案,并能据此实时修改训练方案。可见,VR技术有利于提高落后地区的医疗水平,优化医学资源分配,推动我国社区康复的建设进程。

5结语

康复训练方案篇10

【关键词】屈肌腱损伤;早期;功能锻炼

由于手部外伤导致屈肌腱损伤,需要接受屈肌腱修复手术治疗。术后受损屈肌腱极易与周边组织发生肌腱粘连,从而影响患者恢复手功能甚至导致修复手术失败。本院2013年7~10月收治50例接受屈肌腱损伤修复术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有效防止了患者术后肌腱粘连的发生,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屈肌腱损伤患者100例。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开放性屈肌腱损伤未合并骨折或其他部位损伤。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16~49岁,平均年龄(28.9±9.5)岁;观察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17~51岁,平均年龄(29.7±9.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损伤原因、部位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采用Kessler法进行肌腱修复术。在功能康复环节,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早期功能锻炼。具体流程如下。

1.2.1制定早期功能锻炼日程表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归纳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手部屈肌腱损伤功能锻炼方案,并结合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将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综合形成早期功能锻炼日程表。

1.2.2实施早期功能锻炼计划首先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耐心讲解功能锻炼的意义,具体操作方法,解读注意事项以获得患者的心理认同和护理依从性。患者应在康复训练医师指导下按照早期功能锻炼日程完成康复训练计划。初期(术后1d~3周)每日取下外固定石膏体,进行小幅度的被动屈指运动,3~5遍/次,2~4次/d,在训练完成后用石膏继续固定肌腱损伤处。中期(术后3~4周)患者可开始轻微主动屈指运动,并行微助力训练如捏抓皮球等。同样训练完成后行石膏固定。后期(术后4周~3个月)肌腱愈合基本完全,可拆除外固定石膏,并适度加强运动强度,增加肌腱滑度,借助手指关节活动仪进行每次持续40min左右的被动屈指训练,2~3次/d,同时可逐步开始握笔、写字、拿握物体等训练以恢复肌肉力量[1]。

1.3评价方法患者术后3个月依照国际手外科联合会制定的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判标准对患者手功能恢复状况作出评定。评定标准为:优是活动范围正常;良tam>健指的75%;可tam>健指50%;差tam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6.0%,显著高于对照组7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64,p

3讨论

3.1早期康复训练的必要性由于手部外伤引起屈肌腱损伤,目前治疗方案多为屈肌腱修复手术,采用改良Kessler缝合法尽量避免肌腱营养途径被破坏,促使其尽快愈合。但术后受损伤的屈肌腱极易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从而不利于患者手功能恢复。对患者展开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降低肌腱粘连、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的几率,以最大程度保障手功能健全[2]。康复训练应科学合理制定,同时结合患者自身实际施行,方能发挥出最大功用,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3.2患者护理依从性影响康复训练效果患者对康复训练的配合是手功能得以恢复的重要保证。因此本研究早期对患者展开配套健康教育以消除患者不配合心理,充分指导患者掌握康复锻炼要领,以保障最佳护理效果。

对屈肌腱损伤患者展开早期功能锻炼能有效促进患者手功能康复,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姚云海,胡银琪.早期康复介人对手部肌腱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2):42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