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科普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2:33

最新的科普知识篇1

关键词科普;传播;新媒体;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7)183-0099-02

科普工作的目的,是将科技领域的基础知识,通过学校或社会教育的手段,面向特定群体传播的过程,目的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促进社会各领域的健康发展。从科普内容的传播方式来说,课堂教育、互动活动和资讯传播,是最核心的三个层面。其中最广泛的是资讯传播,尤其在新媒体环境繁荣的今天,利用网络手段开展科普教育,并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科普手段。

1青岛科学素养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即科学素养的社会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了解必要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该数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开展调查得出,目标人群是中国18至69周岁公民,调查内容包括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水平、感兴趣程度和态度等,是国内科学素养的最权威分析。

2016年8月,青岛市举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会议,了中国科协此前针对青岛所做的调查――《关于青岛市“十二五”末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青岛市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已经达到10%,尽管绝对数字不高,但这比全国平均水平的6.2%,以及山东省科学素质水平的6.76%,都高出了不少。此前,中国科协给青岛市下达的指标是8%。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报告别提出网络教育已经成为青岛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科普知识的最主要渠道,比例超过40%,而且以互联网作为获取知识主要渠道的比例,也达到了近3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曾长久以来困扰国民的科学素养问题,在青岛实现了较大突破,甚至远高于全国和山东省的平均水平。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青岛作为沿海开放的副省级城市,经济和教育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取得这样的成绩绝非偶然。尤其近年来青岛加大了科普投入,兴建和开放了一批科技场馆,并引进了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多家科研院所以及国内知名高校驻青,民间的科普类公益机构方兴未艾,为科普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关注度。

2常规科普受众不如网络

普及是主观上提高受众认知水平,但由于科学普及的内容主要是科学常识,同时还要面对大跨度年龄段的人群。比较容易完成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教育,但应试教育的环境,让校园科普大打折扣,书本知识的灌输占了主要内容。网络成为公众获得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近10年来逐渐形成的局面。作为纷乱的网络环境,海量的信息也带来了无所事从之感,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正确的科学技术知识,对低龄和科学素养水平不高的成年人来说,并不容易实现。手机移动端时常疯传关于医疗防疫、饮食和事件的谣言,体现出网民辨别能力低下的现状,涉及人群多为50岁以上群体。

网络成为科技普及的高地,但多数官方科普机构却没能成为科普的核心力量。网络知名的科普网站“果壳网”,以“科技有意思”为座右铭,从有趣有用的角度宣传科学常识,引发了网络科普热潮,但这样的网站极少,多数网络信息依旧存在信息不筛查、黑白不分、恶意颠倒是非的情况,在科技普及领域,这种虚假信息和谣言危害严重。

现实社交中的科普活动,受众范围小,能达到百人的已经算是大活动,而一条科普的网络链接,被浏览上百次,往往是分秒钟之间的事。必须要重视新媒体渠道的科普行动,将网络科普手段运用到科普工作中,通过打造类似于“果壳网”的专业网络平台和执行团队,挖掘科学的趣味性来引入流量,形成“病毒式”传播,让崇尚科学成为时尚,并及时遏制虚假信息的流传。

3驾驭新媒体是科普必修课

新媒体环境下的科普高效传播,要求从事这项事业的人必须要驾驭好各种新型手段。新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热点容易受关注、虚假信息或噱头易传播等特点,尤其在新媒体社交平台上,大量虚假信息被人利用,成为吸引关注的手段。尽管部分网友的跟风出于善意,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受人诟病。

驾驭新媒体是教育工作者、科技场馆工作人员、科普志愿者和家长们所必须掌握的一门必修课,这也是除了知识量以外最容易形成的短板。所谓“驾驭”,并非指的是使用方法,而是包含检索、分析、辨别、翻译和重新组合,最终实现有效传播的综合能力。青岛市科协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青岛已经开始利用自媒体平台开展科普活动,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青岛庞大的人口基道纯矗这些工作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任重道远。青岛市科协的目标,是希望将信息化手段作为科普工作开展的新常态,顺应青岛公民网络获取科学技术知识的新形势。

4实现新媒体科普的方式探索

随着微博、微信和诸多自媒体平台的涌现,大量团体入驻其中。将自媒体平台视为科普的窗口,固然取得了较好的科普效果,但如今只是把网络当作科普的出口,便如同买椟还珠。新媒体对科普的价值,是“传播”而不是“展示”。只有不断形成有效的知识输送,才是科普的成功,这里所说的“输送”,既包括科普机构通过网络发送信息,也报过网络信息反馈科普机构。

运用好新媒体,第一方面,是直对新媒体的负面属性。对科普工作者来说,果壳网和知乎网都是比较典型的平台,大量掌握专业知识的人,通过网站的交流开展破除谣言的行动,净化了网络环境,遏制了谣言的进一步滋生。

第二方面,科普知识的繁杂让学习者无从下手,于是网络热点成为开展科普的“金钥匙”。网络上时常会出现热点新闻,其中不少于科学技术相关,比如神州系列飞船、日本核电站爆炸、浒苔爆发、发现引力波、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等,每一条热点新闻的背后,都是一项博大的科研领域,但相关基础科学知识的传播,完全可以借助热点新闻的东风,在公众的聚焦下开展科学普及,便可事半功倍。

第三方面,各行各业的科普工作者,都应该将科普事业作为一项长远的工程来抓,而不是凭借一时兴趣浅尝辄止或长期浮于表面。新媒体网页作为永不过期报纸版面,能够实现信息的长期保存和无线传播,打造稳定、持续更新和受关注度高的科普平台,对受众来说十分关键。以上提到的知识类型网站,便做到了这一点,既形成了科普平台,让每一个网友都能参与,同时还形成了积极向上的问答机制,让科学技术知识的交流成为现实。最重要的是,该类型网站还引入大量官方机构账号和专业学者,对相关领域的话题开展深入分析,保证了科普知识的权威性和深度水平,提高了科普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最新的科普知识篇2

关键词普通化学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11.022

1工科学生学习普通化学的必要性

普通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刚进入大学学习的新生所具备的化学知识只不过是高中期间所掌握的一些元素符号、化学反应方程式以及相关的计算等,而对于化学的本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化学科学前言、学科地位和发展趋势等认识是不清晰、不全面的。而普通化学就处于中学和大学教学的衔接点上,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对学生进入大学后继续接受新的知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由于普通化学除了讲授化学热力学、溶液化学、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原子及分子结构等比较基本的化学原理外,它还包含能源、材料、环境、食品等和现代生活相关的化学内容。正是因为这些内容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十分重要,在国外不仅是学习工程科学的学生要学普通化学,就是修读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也要学一点普通化学的相关知识。可以想象,如果各相关专业学生只具备有高中水平的化学基础,他们对后继学科和专业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能、新材料制备技术、能源与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2为什么要在普通化学课程中开展创新性教育

普通化学是材料与化工类专业大一新生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就像是一辆“旅行巴士”,带着同学们在化学的版图中沿途领略化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并且在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停靠作重点访问。①通过对普通化学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全面认识,了解化学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和贡献,了解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有关领域的一些化学成就,了解化学与材料、农业、能源等各专业的联系及应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身边发生的化学现象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日趋紧密,一些与化学相关“边缘问题”,如纳米材料、柔性分子器件、非平衡态化学、飞秒化学、计算化学、生命科学、能源与环境等正在受到广泛关注。②故在讲授普通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同时,教师应该尽量引入与授课知识点联系紧密的最新研究成果、进展和困境,并与学生进行讨论,使同学们能够指导化学前沿的最新研究动态,把握未来的“脉搏”,进而树立起科学的创新性意识。

然而,大多数老师在普通化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讲授化学发展历史,对当前化学中最活跃的前沿问题只字不提,完全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以实验教学为辅,实验教学内容几乎都是一些传统的、经典的验证型课程实验,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为了巩固和加深理论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上,普遍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方法,老师只顾自己讲,不管学生听不听、能不能听懂,课堂内容过时陈旧,理论不联系实际,乏味无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实验室里,老师把指导书提前下发,学生按照指导书进行操作,不需要思考和再次设计就可完成实验,这类实验没有起到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的能力,也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3如何开展普通化学的创新性教育

要在普通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创新性教育,m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院系和教师必须多方调研和论证,采取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措施,才有可能达到预期效果。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开始,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含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课件制作、教案编写、教学计划制定、课堂讲授、实验项目设计、成绩考核等)中营造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氛围和条件。

3.1教材的创新

普通化学课程内容繁多,内容较抽象、概念性较强,其内容包括气体、溶液、电化学、元素、物质结构、高分子、生命科学等,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同的教材内容也不一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是一所以汽车设计、制造与生产为学科主链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材料(以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为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学科分支,因此,需要确定合适于我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教材,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此外,随着学科的发展,教学内容既要源于教材,又要适当高于教材。由于专业教材的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故教材中的内容往往滞后于学科的前沿知识。因此,在讲授普通化学课程时,需从不同渠道收集各类与化学相关的教学素材,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介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引进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或化学前沿相关领域的重大成果和发现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和拓展学生的眼界,启迪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单一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教学要求,教科书只能作为教学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最新的科普知识篇3

1.1科普教育的具体概念

所谓科普顾名思义就是科学技术的普及,而科普教育就是指采用一种公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参与方式来对相应的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知识进行相应的普及和传播,以达到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而实际上科普教育就是知识的普及教育,不论是自然科学知识或者是社会学科知识,总之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并且是一个普及性的学习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只要让受众群体达到了一个实际的知识学习目的就算是达到预期了。至于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让人们接受更多的科普知识就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和改进的了。运用科技馆良好的进行科普教育的创新就是其中一个完善改进的选择。

1.2科普教育的实际意义

之前所说科普教育就是为了达到一个对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知识的普及教育,这是一件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越来越多新兴事物和科技出现了。在以前旧时代中的很多思想观念其实都是一些封建迷信,是需要及时摒弃的,不然都很有可能对自身甚至对周围都带来伤害。而科普教育就是为了能够良好的实现对这些不科学思想进行破除,让人们更好的回归到一个科学真实,充满真理的现实生活环境中,让所有人都能更好的去了解全世界,去了解全宇宙的奥秘,因此良好的科普教育其实就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也让整个人类的科学知识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并大众化的将这些基础知识进行合理的普及。因此科普教育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良好的对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形式进行创新就是对科普教育的极大推动。

2情景故事的扮演和实现良好的帮助对相应知识的理解

2.1情景故事的扮演以良好的提升兴趣

预定时间在科技馆中进行一些情景故事的扮演能良好的提升对于科普知识的相应兴趣。其实科普知识从知识性的角度上来讲是比较乏味和枯燥的,理论是实际现象阐述更多,没有一定的故事趣味性。但合理的引用一些相应的科幻故事或者自行编排,在科普馆中进行情景故事扮演自然就能更好的吸引他人的兴趣。每一个人都从本能上拥有一个表现欲。所以面对一个表演的机会,大多数人首先都会感觉兴奋并且有兴趣深入了解的,提升的兴趣自然就能更好的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由此才能更有助于接下来的学习。而在表演中合理的穿入一些相应的科普知识不仅不会是整个表演活动显得枯燥,而是为其设定了相应更为专业而深邃的背景,使得整个活动变得更具吸引力,让所有人都能更加投入进来。

2.2在扮演中更深入的理解相应知识

干涩的理论知识讲解是难以很好的引起人们的兴趣,因此这样的方式就很难起到更好的普及效果。走马观花的浏览然后象征性带过相应的知识内容只能让人觉得很随意,而不会去注重记住那些相应的知识了。在故事扮演中很好的提起人的兴趣,自然就能很好的实现其相应的关注度,在活动中更加深入的理解了相应的知识内容。人在实际的活动中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是最深刻且记忆持久度最高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才更好的帮助进行一个科普教育的实行。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指理论知识要在实践中才能更有易于人们的学习理解,良好的情景故事扮演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

3展品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

3.1注重对展品表现形式的创新

大部分科技馆的主题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相应的展品内容也就相应的都比较相似。因此合理的对展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就能更好的推进科普教育的推广以及人们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度。而更新展品的表现形式将不仅仅是更新展品的外观设计,应突破原有的外观设计形式,要能反映展品的形象,要有视觉冲击力,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以激发观众的求知欲。还有就是注重更新展览环境,良好的环境氛围能更好的引起人们对相关知识的好奇心,让人们愿意去动手和参与学习这些相应的科普知识学习。

3.2注重对展品的宣传方式的创新

不仅仅是对于展品的表现形式加以创新,还有对于展品的宣传方式有也同样要进行创新。目前,大多数科技馆的展品一般采取在科普展厅内展出的形式。但其实完全介意在现代科技馆中采取定期举办优秀展品展览,并进行相应评奖活动来对展品进行宣传。一方面可以起到激励科技馆展品创新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把科技馆界颇具影响力的展品聚集在一起,让公众有机会领略创新展品的风采,从而又可大大提升科技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再良好的展品和丰富的知识也同样需要人们知道才能有机会来进行相应的学习。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前社会即便是好东西也需要人们去了解知道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所以加强宣传方式的创新就是对科普教育的良好推进。

4结束语

最新的科普知识篇4

关键词:mooC;科技馆;知识资源;整合;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98-01

1.引言

"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而且是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甚至可能是唯一的来源",经济组织尚且如此,承担着知识传承与创新任务的社会教育机构更是如此。科技馆是百万青少年科普素质拓展的重要阵地,是实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关键载体。知识创新对于提升科技馆的核心竞争力最具直接意义,科技馆的知识创新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竞争力,因此,积极探索有效的科技馆资源整合与共享新机制是当下有价值的课题。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又称"慕课")是为了加速知识传播,由一批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或组织在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其新型的课程模式和学习方式给科技馆资源整合与共享带来新的启示。本文就此进行探索和研究。

2.mooC的优势

2.1载体优势。mooC是大数据时代下的产物,在Dna上符合承载迅速膨胀的知识资源的大容量存储要求和大范围的传播能力,使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由知识获取进度而产生的压力相融合,实现知识传播与优质知识的自然筛选。

2.2cmooC的学术社交优势。基于网络的mooC(简称cmooC)结构较为松散、主题前沿,学习者平等参与共同建构知识体系,有助于搭建起学术交流平台,有利于知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2.3xmooC的知识传播优势。基于内容的mooC(简称xmooC)以微视频和交互式练习为主要表现方式,便于"碎片化"学习和知识资源的整合,有助于扩大知识资源的传播受众。

3.mooC平台下科技馆知识资源的学习机制

3.1科教活动的高度信息化

3.1.1xmooC、cmooC与tmooC相混合的科技馆知识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型。论文基于xmooC、cmooC与tmooC相混合的理念,提出了知识传播、学术社交与任务驱动相兼容的科技馆知识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型。通过将科技馆的知识体系内容的慕课架构一体化展示(图1),促进知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推动知识的协同创新,增强南京科技馆对外的科技、文化辐射能力。

基于xmooC、cmooC与tmooC混合模式的科技馆知识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型作为信息化知识的重要载体,不仅仅是完成科普讲解、科普实验秀、玩转科学课、科普讲座(论坛)、科普展览(巡展)、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的数字化和多媒体化,更要承担知识传播、学术社交、任务驱动的功能,以实现科技馆知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3.1.2突破传统教学局限,实现大规模科学普及。受时间和空间影响,如实验设备、科普场所容纳的游客有限。mooC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堂网络公开课的容纳人数不受限制,而且世界各地的科普爱好者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共话科普。

3.1.3市场的高度扩展,适合于任何人群。传统观念下,定义科技馆适龄于2至18岁青少年来馆参观,然而科普事业与个人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相承接。mooC与科普资源相结合的开发载体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扩展,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新兴平台上接受科普。

3.2科普传播过程发生变化,从观众角度体验远程教学。mooC平台的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弹性。一是参与mooC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变被动为主动,通过主动学习以实现自身发展;二是教育过程具有弹性,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不可能一成不变接受同一教育过程,mooC很好地弥合了这一弊端;三是mooC的显著优势可在最大程度上促进青少年德育和智育的并向发展。

3.3优质科普资源的获取和整合进一步加强。随着mooC的发展,科技馆作为科学普及、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其优质资源的整合优势更加明显。xmooC、cmooC与tmooC的结合,不仅可以将科普资源进行集锦整合,还可以与省内乃至全国科技馆进行分享交流。尤其是展教科普活动的数字化、媒体化,可以让我们借鉴国外科学中心先进的工作经验,有利于知识资源的互通联动。

3.4免费经济,课程学习弹性大。电子资源一般具有边际成本低,可供多人重复使用的特点,这使个人投入到自身发展机会成本降到最低,很好地迎合了社会号召的终身学习目标。在未来的mooC发展中,也会在经济便捷的基础上,增加学分、职称的互认制度。因此,mooC为现代科普人才培养带来了福音。

4.结语

mooC具有强大的信息性知识的表达与传播能力,但信息性知识还只是全部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一方面,技术仍在不断革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将给mooC带来更大的发展潜能;另一方面,传统科教的身临其境、寓教于乐等体验性教学无可替代,重塑人们的科普观念有一定难度。本文从理论和技术两方面探讨了mooC对科技馆知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然而,在实践中,还会有很多体制和管理问题,对科技馆而言,整合与共享其知识资源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美]鲁地拉各斯,丹霍尔特休斯,吕巍等译:《知识优势:新经济时代市场制胜之道》,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王颖.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3]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

最新的科普知识篇5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却在一夜之间让母亲河流泪不已:那是2011年9月2日,在闽江水域的水口段内突然发生了特大面积的网箱养殖鱼类死亡现象。据统计,当时“死鱼”现象连绵水域40公里,共计有8800箱养殖鱼类死亡,群众的损失近2亿元。这次灾害速度之快、面积之广、损失之大都是空前的。一时间,腐臭味弥漫着水口镇的整个天空,更重要的是,绝望的情绪在群众中蔓延,有些群众甚至为此做出了极端的举动,由“死鱼灾害”引发的社会问题有一触即发之势。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新闻媒体充分发挥科普的功能与社会责任的作用,积极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成为了党和政府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帮助灾民走出灾害阴影、重振信心发展生产的精神支柱。

1科普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发挥了独特的积极作用

新闻媒体有着受众面广、影响力大、技术先进、人才荟萃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是传播科普知识的重要载体。

在死鱼现象发生的第一时间,古田县的地方新闻媒体《今日古田》报就及时地报道了这里所发生的事件。通过《今日古田》报播发消息后,引起了全国各地新闻媒体对这个突发事件的关注,从而吸引了他们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赶到古田县水口镇采访,通过他们再将新闻稿传回各自的媒体播发,进而受到了全国各地的读者及各级领导的关注。由于《今日古田》报是采访播发此事件的第一家媒体,因此,它的规格虽然低,报纸虽然小,却在群众中赢得了信任,树立了权威,也为以后开展科普宣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事件发生后,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省环保厅、省农业厅等相关职能部门本着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连夜深入现象开展取水化验等调查工作。几天后,化验调查结果出来,面对高深的检验报告和许多专业术语,文化水平不高的受灾群众看不懂。

关键时刻,《今日古田》报再次主动站到矛盾纠结的最前沿:一方面,将检验报告全文刊登,一方面发挥媒体的科普功能,运用科普的语言,逐条逐句对检验报告进行解读。通过这样一个通俗易懂的科普宣传,将检验报告、专家意见清楚明白地告诉群众:闽江水域古田水口段发生的养殖网箱死鱼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该水域溶解氧含量低,监测平均值仅为1.2毫克/升,从而致使养殖鱼类缺氧死亡。

原本深奥、费解的检验报告通过科普方式一解读,简单明了,群众理解。因此当期的《今日古田》报加印3000份,都被群众一抢而空。紧接着,《今日古田》报又聘请相关科普作家、科技工作者合作,逐条针对群众的疑惑和纠结问题运用科普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详细的解读。由于科普文章观点鲜明、通俗易懂,专家的意见就让群众接受,加上他们又最信任《今日古田》,在《今日古田》的结果就深入群众的心,使一场原本一触即发的突发矛盾得到了化解。

此后,相关职能部门针对专家意见,提出要减少网箱养殖数量,这原本是群众最难以接受的整治方案。《今日古田》又适时介绍为什么要有养殖数量、水产养殖的科学性等,通过这样的科普宣传,群众都十分乐意接受、整治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事件处理结束后,当地领导充分了《今日古田》在化解社会矛盾、疏导群众情绪、引导群众相信科学依靠科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致认为科普不仅提高了社会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同时也是社会安定、服务发展的重要催化剂,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

2新闻媒体科普功能在处理突发事件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带来的启示

党和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普及工作。1993年2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央领导反复强调,在推进科技进步的同时,必须加强科普工作,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99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国家最高领导机关文件部署全国科普事业,这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

各级的新闻媒体也都十分重视发挥媒体的科普功能作用,通过开播科普栏目等栏目向大众传播农业科技和医疗保健等各方面的科普知识,宣传科技新闻人物的先进事迹等,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创新与发展。通过闽江水域水口段大面积死鱼灾害处理过程中科普的独特作用,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新闻媒体与科普“联姻”大有文章可为:新闻媒体作为载体,为广大公众喜闻乐见,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科普作品通俗易懂,贴近群众,可以由浅入深地、潜移默化向公众普及各类科学知识,两者结合有利于破除迷信、增强科学意识、树立唯物辨证的科学宇宙观,提高国民的素质。

2.1“科普”借助新闻媒体得以传播

媒体的优势在于它的受众广泛和权威性。可以说目前几乎是家家有订阅报纸、人人有看电视、个个有听广播,因此新闻媒体的影响十分巨大,如果能利用好这样的一个普及科学知识的平台,对于科普工作来说,就是如虎添翼。所以,目前新闻媒体所开辟的科普专栏,其所刊载的文章质量、深度与生动性等诸方面可能无法超越专业的科普类杂志,而它受众面广泛,被阅读率更高,所以传播效果更好,特别是通过阅读(观看)新闻媒体接受科普教育,受众是在享受阅读(观赏)乐趣的同时接受科普教育,并不是把学习过程当成什么负担,而是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闲娱乐,这样的普及更深入人心。

2.2新闻媒体因为“科普”更权威

真实性、权威性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所在,也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竞争的优势所在。如何树立权威?刊登科普文章是其中最好选择之一:首先是科普文章是讲得是科学原理,其次科普内容是群众最关心的,其三是科普文章的语言通俗易懂。在信息爆炸、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公众对各类科学问题的科学解读越来越关心,作为群众喉舌的新闻媒体,只有适应这种“大好形势”才能生存。因此,新闻媒体也更加需要与“科普”合作。可以说,新闻媒体是科普的平台,科普是新闻媒体的平台,只有两者无缝连接,才能天长地久,产生双赢的社会效果。

2.3媒体的科普责任与科普的新闻意识要有机结合

新闻媒体与科普专业期刊相比,优势在于出版周期短,能够随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受众的要求,及时推出或调整刊登内容,从而满足受众对某一科学问题的了解。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全国各地爆发的抢盐风波,由于在事件发生时,各级新闻媒体立即组织了专题甚至专版的科普文章,从不同方面解读不必抢购食盐的道理,从而迅速平息了这场风波。

许多的事例也告诉我们,广大的科普工作者也要有强烈的新闻意识:不要嫌弃新闻媒体所给的版面偏小,刊登的文章偏短、都是“豆腐块”而嫌弃。应知道,随着现代社会阅读习惯的新潮流,看短文、写短文已成趋势,我们要记住“不管文长文短,能够把科学原理说透,能达科普目标,就是好文章”。

3新闻媒体应自觉承担起科普的社会责任

新闻媒体是开展科普的最好载体之一。在当前的形势下,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建立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新闻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宣传教育责任和义务。我们的新闻媒体,如电视、广播、党报党刊等应该自觉承担起科普的社会责任。

3.1新闻媒体首先应在权威性上下功夫

只有媒体自身的权威性加强了,有了足够的受众面和受众对其足够的信任度,借助媒体开展科普宣传才能实现其目标。政府应制定相关措施和规定,让媒体在固定频道、版面、时间,用一定篇幅刊登相关的学术讲座和科普活动;尤其是收视率高,宣传面广的电视媒体和党报党刊,应尽可能地安排科普知识(健康知识、如科学饮食、流行病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防治、商品真伪识别等),生活窍门,民间验方及法律常识、行为规范、传统美德等方面的宣传。

3.2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尤其是对科学知识的学习

这是新闻工作者加强自身素养的要求和责任所在,通过学习,新闻工作者其科学素养虽然不能达到专家水平,但其所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有利于对科学事件的人和是非判断。相关的职能部门也要转变作风,由被动采访变主动供稿。通过记者编辑宣传相关的科学知识,使他们首先成为科普的重视支持者,这样工作就主动了。

3.3要着力提高新闻工作者做好科普工作的责任感

新闻工作者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的话语权和社会公众人物的地位,通过新闻工作者去宣传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科学原理有着其他社会群体不可替代的优势与便利。尤其是在某一突发社会事件或涉及较大面积的群众利益时,应该采取超常规的手段与方式,组织强有力的科普作家撰写科普文章,满足社会的需求。

3.4各级政府和新闻媒体主管部门要制定积极主动的政策

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多刊登科普文章,可以在利益导向上适度予以倾斜支持,如多吸收新闻工作者进科普作协,在新闻奖评选中增设“科普宣传”奖项等。尤其是要求省市县各级主流媒体要率先垂范,率先调整版面,扩大功能,设立科普知识专门频道(或专栏),如果版面不够,可以减少电视剧的播放,要结合各自媒体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多作些文章,从而使党的新闻媒体在刊发科普文章方面更人性化、知识化、科学化。让人们在能够获取新闻、感受快乐,获取更多的知识。

总之,科普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大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科普宣传是新闻媒体的责任所在,也是新闻媒体繁荣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最新的科普知识篇6

社区科普工作室:青少年动手动脑的乐园

社区科普工作室,是渝中区科协为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而着力打造的“科普体验点”。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配备有科技体验器材、益智玩具等物件和科普书籍,相当于一个微小型的“科技馆”。为了充实青少年朋友的暑期生活,各社区科普工作室加大力度,精心组织了“动手动脑?创意手工”、“水培蔬菜”讲座、“科学我体验”、“四点半学校”、类培训及趣味赛等特色科普活动,还提供青少年假期科普体验式托管服务。

大黄路社区科普工作室组织了社区小朋友,亲身感受太阳能电池、动态潜望镜、电子显微镜等科普设备,使他们实地体验、感受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领事巷社区科普工作室组织青少年到一起看书,读报,辅导作业,写科普征文,定期开放社区科普大学电教室,放映健康知识科普电教片、自然和人文电影,以及爱党爱国题材教育片;人和街社区科普工作室,充分利用工作室内显微镜、油画棒、拼图、棋类、彩泥等活动器具和科普图书,开展“人人动手普及科技”活动,组织青少年们搭建飞机、轮船等模型,阅读科普图书,举办各种科普讲座、趣味比赛。

目前,渝中区科协已建立社区科普工作室10个。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吸引了青少年的踊跃参与,成为他们动手动脑、体验科普趣味的乐园,社区小朋友自豪地称赞:“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社区科普图书室和科普教育基地:让青少年畅游知识的海洋

渝中区12个街道科协、77个社区科普站均建立有科普图书室,实现了全覆盖,社区科普图书室藏书约1000册。为了充分发挥科普图书的宣传育人作用,各街道、社区坚持全天开放,社区青少年学生一有空闲就来到图书室,阅读自已喜爱的书籍。

区科普基地重庆书城和市少儿图书馆发挥优势,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重庆书城专门开辟了暑期青少年科普图书专柜。市少儿图书馆于7月29日,开展了一场“我是巧手小绣娘——不织布制作现场竞赛”亲子活动。邀请手工老师讲解不织布制作的技巧和搭配知识,为30个家庭的参赛队员进行手工作坊培训,让小朋友动手动脑,自己创作,在老师指导下创作出一个个漂亮的作品。现场还进行了专题手工图书展览,共展览图书124种、337册,涵盖编织、拼布、烘焙、刺绣、手绘等方面。参赛小朋友可凭借书证把图书借回家阅读。

区科协联合区市政管理局、区少工委举办了首届“快乐渝中小主人”2012年暑期青少年夏令营。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青少年们参观了区环卫三所等科普教育基地,实地见证了粪便变为清水的过程,学到了环保科普知识。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放飞梦想的平台

渝中区通过举办“渝中区青少年科技节”、开展“渝中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审等,搭建青少年活动平台和载体,着力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渝中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至今年已举办第七届。为认真做好各项工作,评审办公室于6月份向渝中区各中小学下发了通知,指导辖区中小学,特别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开展好活动。7月25日,区科协牵头召开了评审会,组织专家按照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办法对上报参赛作品进行了评审,分别评选出青少年科技创新奖5名、提名奖5名、入围奖3名。同时,将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作品,推荐参加重庆市和全国的大赛。在8月13日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渝中区人和街小学的项嘉华同学的小发明“指环输液器”,勇夺创新大赛创造发明一等奖。

今年5月挂牌的渝中区青少年创新学院,是由渝中区科协、区教委、团区委共同建立的。创新学院主要负责全区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指导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并组织相关科技活动。7月下旬,在山东省枣庄市举行的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发明协会、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落下帷幕。渝中区青少年创新学院组织了7件作品参加此次比赛,最终7件作品全部获奖,取得了3个金奖、4个银奖的优异成绩。同时,东华观小学的林安菊、曾泳老师和渝中区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实训中心的周畅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指导教师。

青少年主题科普活动:溶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

丰富多彩的主题科普活动,能够使青少年拓展科技视野、体验科技魅力、激发探究热情、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弘扬科学精神,吸引了广大青少年踊跃参加。

8月15日,在区科普基地市少年宫室内运动场,区科协指导12个街道、体育局等《纲要》小组成员单位,举办了科普趣味运动会。运动会设有科普知识问答、1分钟跳绳、原地拍球、齐心协力运气球、投篮共5个比赛项目,着重突出科普知识和趣味性。由于是假期,科普趣味运动会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参加。10岁的参赛者余翰洋小朋友开心地说:“参加这次的科普趣味运动会,我最喜欢的就是科普知识问答,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心里特别高兴”。

渝中区科协、区教委开展了一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的知识讲座。提出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指导学校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自得其乐的能力以及乐观向上的态度。同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帮助校医、保健老师更好的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帮助青少年化解“心结”,走出心理阴影,珍爱生命,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化龙桥街道科协组织了一场科普知识问答竞赛,涉及生活小常识、食品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寓教于乐,受到青少年朋友的喜爱。街道科协还举办了科幻绘画和手工比赛,让青少年朋友用多彩的画笔为假期再增添一抹色彩;菜园坝街道科协举办了一场“三峡大讲台?渝中讲台”亲子教育讲座,邀请教育专家向家长传授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暑期学习计划;南纪门街道科协结合“7.23”特大洪水等鲜活实例,向孩子们讲解、传授避灾自救知识和居家日常安全知识,帮助青少年学科学,防意外。大溪沟街道科协邀请了部级心理咨询师张鲁青,为辖区百名青少年开展了一场以“学会爱”为主题的青春健康知识讲座,以实例和故事的方式教育大家应该如何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地球,教育青少年在成长中学会爱。

最新的科普知识篇7

〔关键词〕科普;群体受众;网络科普;网络互动

〔中图分类号〕G252.8;tn2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10-0149-04

互动性是科普活动的基本特点之一,现代科普强调参与性与互动性,倡导以人为本,注重科普对象的实际需要和调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和创新性[1]。借助web2.0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载体,实现网络互动是目前公认的科普工作发展新趋势。有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面对如此庞大的受众群,开展网络科普活动不仅要吸引公众对某一科普知识的注意,还要激发公众的学习兴趣,保证传播效果。本文在对网络受众主要群体数量和上网目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网络互动载体特点,探讨基于群体受众的网络互动科普模式,分析了吉林省科普网在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提出了开展个性化网络互动科普活动的建议。

1科普网络受众群体特点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显示,2011年10~29岁以下的青少年占网民总数的58.2%,30~49岁占37.1%,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网民主要以中青年为主,10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老人在网民中所占比例不高。相对于儿童和老人,中青年人对科普的需求显示出更强的个性化。

我国目前的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在一份大学生

上网目的调查中显示82%受访者是为了聊天交友,49.5%的仅是为了娱乐和放松,47.3%的受访者上网最关注的是“新闻等资讯”,关注“博客和空间”的大学生占30%~32%[2]。而在对于中学生的调查中,玩网络游戏的占63%,看视频的占36.5%,查资料占43.1%,看新闻占38.4%[3]。可以看出,网络游戏对于中学生的吸引程度很高,对年龄较大的大学生来说,获取信息和社交则是主要的上网目的。如图2所示,除学生、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及无业人员这几个相对自由支配时间较多的群体以外,企业/公司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农林牧渔劳动者等社会行业在网民中均占有一定比例。从事行业、职业特点不同,对网络内容的关注度也会不同。

从目前网络受众的年龄和职业上看,单一的网络科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群的需要,要实现网络科技传播最大化,要求网络科普工作按不同性别、教育程度和职业特点等因素分类制定面向某一群体的科普计划和内容。

2网络互动科普载体

网络互动科普载体主要是指在功能上具有互动性的网络应用,主要包括即时通讯、博客、微博、网络游戏等,因为手机上网比电脑上网更具快捷性和广泛性,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未来手机网民规模将迅速扩大,所以本文将手机上网也列入了讨论范围。

2.1即时通讯

目前常用的即时通讯服务软件包含QQ、mSn、飞信等。截至2011年底,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4.15亿,使用率增长至80.9%。即时通讯软件为使用者提供了实时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科技的传播者可以与受众进行交谈和讨论,即时的传递文字讯息、档案、语音与视频等。

2.2博客

博客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并能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2011年,我国博客/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3.19亿,较2010年底增长2414万,增长率为8.2%。博客/个人空间的使用率为62.1%,较上年底下降了2.3个百分点。建立在门户平台上的众多科普博客即可以是科技的传播者也可以是受众。

2.3微博

微博这种典型融合web、手机以及其他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web2.0产物,具有即时便捷、应用广泛、互动性强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4]。仅一年时间就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科普微博与博客相比更新速度快,文字量小,更能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相契合。

2.4网络游戏

休闲娱乐是我国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24亿,较去年同期的3.04亿增长6.6%,网民使用比例为63.2%。网络游戏以其娱乐性和趣味性而深受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科普网络游戏以科普为目的,内容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及教育性;以网络游戏为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对用户富有吸引力,并在娱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科普功能[5]。

2.5手机上网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69.3%。艾媒市场咨询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与网民行为调查报告》对中国手机网民上网目的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8.5%的受访者表示,借道手机进行网络聊天是手机上网的主要目的,选择获取新闻资讯内容为主要目的则占56.3%;把阅读小说作为主要目的有51.7%;以手机上网为了游戏视频等娱乐需求的用户占36.2%;赚钱等生意目的占9.6%。移动通信与科普的结合是科普的一种新的形势,是借助于移动通信平台传播科普的新载体,其有移动通信传播的分众性及精准传播、个性定制、内容丰富性、互动性、及时性、移动便捷等特点[6]。

3主要受众群体对网络互动科普传播形式需求

3.1学生

学生群体对于知识的获取能力比较强,对网络的新事物新趋势具有很强的敏感性,特别是90后大学生是目前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高娱乐性的科普游戏和高互动性的科普知识竞赛、网上科普展馆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学生也是手机上网的重要群体,目前使用3G手机上网的用户中,学生占23.3%。手机报、手机小说阅读和手机游戏是青少年最喜欢的手机产品形式。

3.2农林牧渔劳动者和农村外出打工者

这两类人群的劳动强度较大,上网是工作闲暇之余娱乐放松的重要形式,也是获得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网络专家访谈与讲座和网上科普展馆可以使劳动者方便、快捷的获取知识和技术,对于提高劳动技能、扩大收入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3.3专业技术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是网络受众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这类人群体对科普内容有着更高水平、更专业化的需求,基于即时通讯的网络专家访谈和科普博客群更能实现科普内容更深层次的专业化。

3.4各类企业/公司人员

各类企业/公司人员工作相对紧张,生活节奏较快,利用每天上下班在公交车上的时间或其它零散时间利用手机上网了解最新资讯是这部分人的重要特点。科普手机短信、手机报和微博具有快捷性、实时性和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浏览丰富信息。同时,职业技能和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是该群体的普遍要求,专家讲座是各类企业/公司人员能力水平提高的最直接形式。

3.5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

这一群体做为国家公务人员和社会的服务者,在内容上具有最广泛的科普需求。手机短信、手机报和微博等不拘泥于内容且承载量大的科普形式更能体现这一要求。

3.6无业人员

对无业人员进行执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是这类群体的实际需求,通过网络专家访谈和专家讲座的形式进行个案指导和专业培训,可以帮助他们增强就业信心,增加就业砝码。

4基于群体受众的网络互动科普模式

4.1开发寓教于乐的科普网络游戏

面向学生的科普网络游戏应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引导性和启发性。我国科普网游作品还比较少,受众规模很小。要吸引学生对于科普网络游戏的关注,科普网络游戏应还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1)画面的亲和性。游戏画面的设计应符合青少年的审美要求。(2)加强游戏策划能力。注重选题策划和内容脚本的创作。(3)提升游戏知名度。扩大宣传,树立科普游戏品牌。(4)在内容上应与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相适应,注重知识、技能、研究和创新性教育。

4.2举办主题网络科普知识竞赛和网上科普展馆

网络科普知识竞赛和网上科普展馆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受众适应性,这种形式不受科普内容的限制,任何主题都可以进行网络竞赛和设立网上展馆,对相关受众群体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达到很好的宣传和科学普及效果。

4.3邀请各行业专家进行网络专家访谈和讲座

举办专业细分的专家访谈和讲座活动,通过专家与受众的互动提高科学传播效果,在内容上主要是进行教育培训和知识传授,如农业技术服务、执业培训、就业指导、相关专题讲座等。

4.4基于博客和微博的科普知识群体内部交流和外部知识扩散在科普网站上建立科研机构或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普博客和微博,各科研机构和个人撰写的文章、心得等在科普组织内部成员间可以高效率的传播,这种沟通可以有效地提高组织内部成员的科学素质以及科普能力,组织内部成员既是科普知识的生产者又是科普知识的受用者。同时,科普博客和微博也起到了向公众传播科普知识的作用[7]。

4.5建立面向大众科普与分众订制的手机短信、手机报等移动媒体在对大众科普,针对社会上的重大热点问题,通过科普短信、科普手机报等形式,在公众未产生恐慌情绪以前,最快速的以科学的观点对问题做出解释,化解不良社会心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分众,按不同行业、性别、年龄的受众特点,分类编辑资讯内容,根据分众的选择,按需发送。

5吉林省科普网基于群体受众的科普传播实践

吉林科普网是由吉林省科技厅主办,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承办的大型科普类网站,吉林科普网已经开通科普动态、科学博览、科普园地、应急避险、青少年科普、吉林大自然科普、科技活动周、科普法规等栏目。拥有各类电子图书30万册;各类科普视频讲座16000余部,时长共计45万分钟,涵盖天文、生物、地理、历史、数理、医药卫生、农学等20门学科。

吉林省科普网自开通以来一直力求突破传统科普宣传的模式,重在营造关注科学的氛围,变单向传授为互动式传播。在形式与内容上兼顾广泛性与个性化是吉林省科普网的重要理念之一。青少年科普栏目根据青少年学习特点,设计了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计算机实验等一系列虚拟体验教程,增加了科学FLaSH小游戏模块,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体现了娱乐性和趣味性。2012年,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举办的网络科普知识大赛,加大了宣传力度,吸引了社会各年龄段、各阶层的人士参加,具有广泛的参与性。

6开展个性化网络互动科普活动的建议

6.1建立专业性科普传播机制

由政府出资组建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由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主导,各专业研发机构、企业各司其职、互补联动的科普服务平台工作机制。鼓励各专业研发机构与企业在科普服务平台上通过开辟专栏或建立子网站的形式,按照平台统一的专业规划,开展相关领域的科普宣传活动。政府行政部门依靠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完成了对受众进行专业性科普教育的目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在科普宣传活动中,提升了在公众中的知名度,树立了品牌形象。

6.2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个性化科普品牌

建立专门从事科普平台建设的公益性机构,以平台作为政府、机构和企业向公众传播科普知识的接口。要吸引网络受众群体对科普平台的关注,参与科普活动,定制企业个性化科普服务,就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搞大型社会活动、媒体宣传等形式扩大知名度,向受众展示科普服务的科学性、公益性、专业性,提升受众的信任度。

6.3建立多渠道的网络传播体系

在形式上,网页浏览、视频播放、论坛、博客、游戏、移动通讯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科普传播体系。针对科普内容和受众特点选取媒介形式,做到各种网络传播手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内容上建立科普平台专项资金,支持机构、企业和个人进行科普图书、动漫、影视等的创作。

6.4加强科普队伍建设

加强科普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专业化教育,吸收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加入到科普工作队伍当中。建立行业专家档案,邀请专家在科普平台开博、主持论坛、参加知识讲座和访谈,发挥专家在行业内部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带动更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科普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文志,吴国彬.现代科普教程[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6:73.

[2]赵会民,赵西敏.对大学生上网目的的调查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0,(5):136-137.

[3]金黎.当代中学生上网现状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1,(9):78-79.

[4]蔡胜龙,范以锦.微博给传统媒体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J].新闻传播,2010,(3):16-18.

[5]刘玉花,费广正,姜珂.科普网游及其产业发展研究[J].科普研究,2011,6(6):34-38.

最新的科普知识篇8

自从党中央在1956年号召“向科学进军”以来,这本杂志一直是中国面向大众普及科学的一面旗帜。《知识就是力量》1956年3月创刊,总理题写刊名,党和国家寄予厚望。50多年来,《知识就是力量》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心任务,在传播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在新中国建设的火红年代,《知识就是力量》积极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及时介绍宇宙飞船、激光器、试管婴儿等重大科技新成就,普及超声波、无线电、原子能等科技新知识和喷灌、复合肥料等现代工农业生产技术,在大中小学生、青年工人、青年农民中深受欢迎,到1961年发行量居全国科普杂志前2位,成为新中国科普事业的开路先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知识就是力量》积极宣传“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重要思想,及时介绍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等领域最新成果,推出《人类怎样通信》《没有不能造的桥》《茫茫宇宙觅知音》等一大批广受欢迎的科普精品,还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伪科学、以及各种愚昧迷信活动,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这一时期《知识就是力量》发行量最高达到70万份,成为“科学的春天”里播撒科学种子的重要阵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知识就是力量》积极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要求,大胆探索纸媒体与数字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子。这个路子是大势所趋,谁走得早、走得快、走得对,谁就能闯出发展新路,不然就会被边缘化。你们与百度、新浪、腾讯、小米、龙源、豆丁网、果壳网等互联网和数字传媒公司合作,从一本纸刊发展为全媒体互动平台。到目前,线上线下活动单次覆盖人群已超过70万,与百度合作的“知道日报”上线当日点击量超过7万人次,现在超过20万人次。这是很好的起点。现在,我国国力增强,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信息化,这都是难得的大条件。希望《知识就是力量》抓住机遇,走出一条科普类杂志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路,使这面中国面向大众普及科学的旗帜更加鲜艳。

最新的科普知识篇9

关键词:环保科普;大学;通识教育;融合

1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界定

环保科普是以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播为核心,通过科普研究、知识传播、展览展示、资源开发等活动,借助科普场馆等实体,传播环境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科学知识,以提升全民环境科学素质。第一次真正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是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1]目前,美国、英国等国家大力倡导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内容具有国别性、时代性、地域性。尽管如此,通识教育还是有其共通性的内涵,即强调通过学习系统全面的知识来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3月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提升做出总体部署。党的十以政治宣言的形式,将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美丽中国、环保先行”,公民环保素质的提升,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将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相融合,是提升大学生环保素质、进而提升全民环保素养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2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

2.1大学通识教育理念有偏差

2000年前后,我国各个大学都开始进行通识教育的改革。从形式上看,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通识教育是一种仅停留在口号层面的理念,没有贯穿至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专业导向,只是加入了少量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使得通识教育的内涵难以渗透到教育实践中。虽然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有一定的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让学生有较宽的知识基础和视野,但在实践中却往往更为简单化。教师将其理解为学生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或专业导论课,即面向所有学生对以后的职业发展、专业发展概论等作浅显的讲解,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差异、个性发展、年龄差异等因素。学生则将其理解为发展一点兴趣、爱好,选课时偏向较为简单、有趣味性的课程,考虑的是如何快捷轻松地拿到学分。[3]通识教育课程不免成为调味剂、开胃菜、混学分的课程。通识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对元培班的初步认识最多的选择是自由选专业(83.1%),远高于培养通才(38.8%)。[4]课程的开发及选择中的学科知识融通问题基本上被大学教师和学生所忽略,教师和学生没有意识到通识教育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中的作用,没有意识到通识教育在建构知识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培养学生通用能力以及促进合格公民形成中的作用。目前,大学通识教育呈现浅显化、趣味化(有时甚至是娱乐化),由于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在大学中通识教育的地位远不专业课程教育。

2.2环保科普教育浮于形式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生态环保越来越重视,也呼吁向大学生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但由于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大学的环保科普教育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如下:

2.2.1环保科普教育内容简单

许多大学环保科普教育内容简单,仅仅停留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常识教育上,大多数学生对生态环保知识了解甚少,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譬如:对电子垃圾概念、废弃物回收标识的认识、白色垃圾危害等知识很多学生不了解。同时,“十三五”时期,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复杂,环境治理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对大学生的环保科普教育内容应更丰富。

2.2.2环保科普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许多大学对学生进行环保科普教育的形式单一,主要是在基础课中极少涉及到生态环保知识,譬如: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中含有生态环保的内容,但该教材中只是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等较少篇幅提到了生态环保问题,有些基础课教师甚至忽略了此章节的讲授。非环保专业的大学生在课外甚少参加环保科普活动。学校很少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环保知识。

2.3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度不高

目前,许多大学存在通识教育理念有偏差、环保科普教育内容简单及形式单一的现状,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度不高。没有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环保使命感的培养当成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许多非环保专业(甚至环保专业)学生没有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缺乏使命感和热情,大多数学生生态环保知识肤浅、生态环保目的不明确、生态环保整体意识缺乏、参与环保科普通识教育的热情不高。

3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融合的路径分析

大学应摒弃功利主义和狭隘的专业意识,将通识教育与环保科普有机融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力争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环保使命感和责任心、有良好环保习惯、积极参与环保科普活动并能对环保新知识有一定了解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3.1开设环保科普课程

大学课程中,不仅要有专门的环保公共必修课,同时要将环保教育融入不同学科、专业教学之中,根据不同学科、专业与环保知识的相关性,将环保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学要把环保科普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让所有学生都能深刻了解生态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将《新环境保护法》向大学生普及,能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环保问题。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环保问题的解决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要通过环保科普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态观念,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此外,要把生态环保教育融入不同学科、专业教学之中,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以及与环保知识的相关性,教给学生不同的环保科普知识。譬如:土建类专业,应教给学生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等方面的知识;旅游类专业,应教给学生低碳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知识。同时,环保教育课程内容要广泛,应涉及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科学、环境伦理道德以及新时期环境保护的新手段、新工艺、信息化等知识。环境法制知识规定了公民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环境科学知识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知识,它可使学生认识生态环境,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环境道德伦理观是社会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能使学生明确人与自然的价值与权利、责任与义务,以及评判人类行为、意识的生态环保道德标准。[5]环保新知识是让大学生与时俱进地了解环保新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法。

3.2打造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

大学应建设集“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文化、无害化”为一体、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让教师和学生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天人共泰”的同时,也能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去维持和宣传这种和谐。首先,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机能整体性的特征。应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与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校园里的人、生物、环境、文化等之间相互平衡协调,是一个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其次,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多样的生物对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譬如:校园内有多样化的植物、有适合鸟类、鱼类等动物栖息的场所等等。再次,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生态自组织性的特征。校园的整个生态系统内其结构、功能之间是融洽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网自动形成有序结构,不需要将校园植物修剪成整齐划一的形状。最后,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生态景观美的特征。生态校园景观美学即是让景观美具有生命力,景观美主要指校园的自然景观,是外在的;富有生命力是指景观具有内在活力,即物质代谢、能量流动和信息的传递等,是一种蕴藏生命活力的美感;景观美与生命力具有独立性,两者又相互统一。[6]

3.3建设环保科普基地

开设了环保专业的大学(或有较强环保意识且有条件的大学),或几所大学、企业联合,可建设环保科普基地。环保科普基地可延伸产学研合作的外延,不仅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升全日制学生的环保素质,而且将环保新知识、新技术向广大社会民众推广普及。环保科普基地实施“六个一”建设方案,详细如下:“一个科普场馆”,即建设包括生态校园展示馆、环保科普体验馆、环保宣教展馆、环保发展史陈列馆等,学生参与场馆设计,每年向公众开放;“一套宣传册”,即大学生参与撰写,图文并茂地宣传与社会公众衣、食、住、行相关的环保知识;“一支宣传队伍”,即相关专业师生全员参与,吸引合作企业的技能大师参与,组建专兼结合的科普宣传队伍;“一套宣传视频”,即教师和企业技能大师积极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科普宣传视频,宣传公众身边的环保案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环保等;“一套宣传讲解词”,即由相关专业师生自编、自讲,采取专业讲解员与兼职讲解员结合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向社会公众讲解环保科普知识;“一系列宣传活动”,即广泛开展有特色、有时效的环保科普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不仅使自身的环保素质得到提升,且能推动环保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常态化。在环保科普互动的内容与形式上,改革传统环保宣教形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造视觉与听觉多重效果,凸显环保活动的趣味性、体验性、互动性。

参考文献:

[1]杜志强等.大学通识教育:回顾、反思与追求[J].教育科学,2009,25(6):51-54.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

[3]胥秋.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2):112-115.

[4]陈向明等.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80.

[5]刘艳华.论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9,163(1):69-71.

最新的科普知识篇10

比赛采取先培训后比赛的方式进行。从12月3日起,新疆自然博物馆协会特邀中国科技馆专家为参赛选手开展为期两天的系统专业培训,培训主要围绕辅导员素质培训、讲解技能培训以及专业知识培训三个方面开展,包括《讲解稿的撰写》、《用声的方法》、《讲解的方式》、《电磁原理》、《如何做好科学实验表演》、《如何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等内容,进一步提高参赛选手专业素质。最终选出20余名选手正式参加比赛。

大赛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每位选手讲解内容的科学性、语言表达能力、形体礼仪素质和科普知识讲解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评选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经过激烈的比赛,最终新疆科技馆、乌鲁木齐市科技馆、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获得优秀组织奖。新疆科技馆的袁炜摘得一等奖、 新疆科技馆的王萌、乌鲁木齐市科技馆的刘旭获得二等奖。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王璐、新疆科技馆古丽巴旦、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李姝逸获得三等奖。

新疆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新疆自然博物馆协会理事长恰汗·合孜尔在致辞中说,科普场馆是窗口行业,而科技辅导员又是科普场馆的形象大使,担当着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职责,是工作在科普教育第一线,传播知识、启迪未来的工程师,科技辅导员大赛展示的是风采,体现的是底蕴。参赛选手的朝气蓬勃展现的是新疆科普传播者的亮丽形象,是新疆科普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也是对新疆科技辅导员业务技能和精神风貌的一次全面检阅,通过此次大赛必将带动新疆辅导员业务素质的整体提升。

新疆科技馆馆长、新疆自然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欣说,举办首届科技辅导员大赛,旨在推动新疆科普事业的蓬勃发展,提高科技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为新疆科普场馆之间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比赛,强化新疆广大科普场馆辅导员科普知识、增强讲解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全面展示辅导员风采,为新疆科普教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明年3月份举办的全国辅导员大赛输送优秀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