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承剪纸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2:52

如何传承剪纸文化篇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艺术;多元价值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河北蔚县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蔚县剪纸最初源自明代,吸收了河北武强木版水印窗花和河北雕刻刺绣花样等民间传统艺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据悉,蔚县剪纸最早是用来装饰窗户的,现在已经从早期的逢年过节喜庆点缀的装饰品逐步发展成为了颇具欣赏性、有着收藏价值的民间艺术精品和部级馈赠礼品。在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蔚县剪纸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多元化的价值,如何才能够更好的将蔚县剪纸艺术传承下去,是目前应该考虑和备受重视的。

1蔚县剪纸的历史与现状

1.1蔚县剪纸的历史

蔚县剪纸是起源于明代的一种河北民间剪纸艺术,截止到现在为止,蔚县剪纸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蔚县剪纸的构图非常饱满、造型很是生动形象,来自民间,非常纯朴自然的同时又有非常深刻的意蕴和文化内涵。从特点上来看蔚县剪纸非常具有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蔚县剪纸于2006年被第一批列入部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2009年10月,蔚县剪纸以中国剪纸之首的身份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享有“中华民族一种美丽的象征性符号”的美誉。

1.2蔚县剪纸的现状

据了解,有相关人员就蔚县剪纸艺术的发展现状对蔚县剪纸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统计,概括的来说,蔚县剪纸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蔚县县城一共有6个专业的蔚县剪纸村,许多专业的剪纸厂不仅有丰富的剪纸种类,也积极的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积极引进现代经营理念,通过网络、电脑等不断拓宽剪纸的销售渠道。其二,从生产管理上来看,蔚县剪纸厂积极将现代化企业式生产管理模式融入到蔚县剪纸厂的经营管理当中,在家庭式工厂管理的基础上,剪纸厂一方面聘用从艺二十多年,有着丰富经验的老艺人,另一方面也积极招聘美术类、设计类等专业的人员,招收新学徒等。其三,蔚县的部分剪纸厂坚持发展创新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始终秉承着“质量为本、艺术之上、诚信经营、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同时一边培养剪纸人才,在解决当地部分人员就业的同时也通过展览会、电视、广播等多渠道进行宣传,积极促进剪纸文化的推广与传播。

2蔚县剪纸的多元价值取向

为什么蔚县剪纸能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为什么要传承蔚县剪纸艺术?这些问题大多都与蔚县剪纸艺术的多元价值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蔚县剪纸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最早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次,蔚县剪纸在不断发展和演化的过程当中充分吸收了河北武强木版水印窗花和河北雕刻刺绣花样等多种民间传统艺术,有着非常独特的风格。再次,蔚县剪纸的题材非常丰富,最早的时候大多以戏曲人物为主要题材,后来逐渐丰富起来,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应有尽有,蔚县剪纸一方面是将河北农村现实生活活灵活现的描绘出来,展现了当地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另一方面,蔚县剪纸的用途也非常广泛,四时节令、逢年过节、婚寿礼仪等场合都可以应用、装饰。最后,蔚县剪纸的工艺过程比较复杂,包括画、订、浸、刻、染和包六个工艺步骤,是我国目前为止唯一一种以阴刻为主、重彩点染的剪纸艺术形式,已经列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传承和发展意义。

3蔚县剪纸的传承

面对这样一份特点鲜明、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远的剪纸艺术,蔚县剪纸艺术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想要将蔚县剪纸艺术完整的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第一,加强对蔚县剪纸传承人的保护。在早期的发展和传承当中,蔚县剪纸艺术是通过艺人们的口传心授才得以传承下来的,这意味着蔚县剪纸艺术最终还是要依靠技艺传承人才能够继续传承。在蔚县剪纸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过程当中,这些传承人作为剪纸艺术的“源头活水”,在蔚县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延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保护这些蔚县剪纸艺术的传承人。第二,要加强对蔚县剪纸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定的生态环境是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是形成遗产产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等的整体性场景,因此,想要让蔚县剪纸艺术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势必要加强对蔚县剪纸的特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这个生态环境既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也包括人文生态环境。第三,要对蔚县剪纸艺术进行生产性保护。现代人对剪纸艺术的价值理念、精神信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现如今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要求剪纸艺术要改变以往落后的生产观念,同时也要将蔚县剪纸艺术中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内涵不断的传承下去。

4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蔚县剪纸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要根据目前的蔚县剪纸艺术发展现状总结和发现相关问题;另一方面,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蔚县剪纸艺术中优秀的文化和艺术传承下去,才是最应重视和关注的。

参考文献:

[1]李仁杰,傅学庆,张军海.网络店铺中地域文化商品价值取向的文本挖掘———蔚县剪纸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3(8):1541~1554.

[2]田晓菁,郭乐峰.河北蔚县民俗剪纸艺术与当地美术教育的结合[J].大家,2010(15):79~80.

如何传承剪纸文化篇2

关键词:茌平;剪纸艺术;产业化;品牌意识;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J5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25-2

茌平县地处鲁西平原,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在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艺术文化的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大量的民间剪纸作品,用独特的造型手法和审美观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茌平剪纸以其豪放、朴拙的独特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自成一派。既具有本土历史的积淀,又具有东西南北不同风格的融会贯通。茌平剪纸曾多次参加省市和国家民间美术展览,作品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山东省美术馆等收藏。1993年茌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2009年茌平剪纸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在保护和发扬茌平剪纸艺术的同时,如何顺应市场经济形势下的优胜劣汰法则,在信息化社会利用新的资源优势开发出自己的一片新领域?我认为应该茌平剪纸艺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不断探索它的产业化发展道路,走自我保护、良性发展的路子,才能使茌平剪纸艺术迸发强劲的生命力和活力。

一、政府需强化推动产业化政策

为了继承和发展茌平民间剪纸艺术,茌平县文化馆分别于1984年和2002年做了两次剪纸艺术普查。通过普查、摸底和重点访问,县文化馆了解掌握了遍及全县各乡村的剪纸老人和剪纸技艺较为娴熟的剪纸作者。她们虽已多年未展剪技,但仍能顺手剪出传统的剪纸花型。她们的技艺得益于前辈,不少剪纸精品正是通过她们的手流传至今,代代传承地运用剪纸艺术的语言塑造形象,以表达她们的理想和情愫。在两次普查对比中也发现存在的问题。首先,从事剪纸的人群明显“缩水”。茌平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了解到,随着很多剪纸老人相继辞世,加之经济利益的驱动,年轻人不愿意学,农村的剪纸生态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其次,能手大幅度减少,很多上年纪的剪纸能手感叹:“眼花了,手拙了。”第三,新人很少去学,老人的技艺传承不下去。2004年,保护茌平剪纸艺术的传承从自发的文化行为转变为有组织的政府行为,茌平县政府开始有意识地保护剪纸艺术,从普遍保护向重点作者转移。以举办“剪纸展览”、“剪纸艺术能手交流会”、“现场剪纸艺术展示”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发现民间的剪纸能手,通过给予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促进了茌平县剪纸队伍的发展和壮大。政府对茌平民间剪纸的挖掘整理工作非常重视,多次组织进行摸底查访并举办各类展览宣传,加强了茌平剪纸的普及和推广。茌平县政府、文化局出台并执行着宽松和谐的文化艺术产业政策,是的茌平剪纸产业化发展势头较好。尤其是为形成文化的产业化,该县注册了“茌平剪纸”文化商标,组建其剪纸民间协会,并邀请民间艺术家义务为全县43所中小学开起民俗艺术课、在14个乡镇党校办起“培训班”,为茌平剪纸产业规模化发展做了一定的准备。剪纸艺术本身虽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但是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大力推动。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首先剪纸创作人员众多,作品精湛,但缺乏各个部门的配合和支撑环境,导致创作者时时感到疲劳、压抑,最终不愿创作新作品,更谈不上产业化发展。其次,由于没有规范的管理、规模化的经营、人员分散,仅仅限于小作坊形式,无法达到产业化所需的规模化和精细化。针对茌平剪纸艺术的下一步发展,政府需强化推动产业化政策,做些更加深入具体的工作,比如建立剪纸艺人个人信息数据库和民间艺术中心等,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把剪纸艺术和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推广开来。

二、积极探索将艺术化转化为产业化发展路线

茌平县政府把握住市场发展的方向,能够紧密将民间剪纸作品与市场相结合,积极探索开拓市场,利用旅游资源、文化节、展会等平台将剪纸艺术与旅游产品、礼品相结合拓展了剪纸作品的生存空间,实现了一定的市场利润,为剪纸艺术的生存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但在其产业化剪纸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小作坊式的个体企业过多,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大企业,这使得剪纸产业化在规模上无法上档次。从2009年初起,茌平县先后拿出500万元“文化创业基金”,开出“零税费、廉租房”系列优惠政策,帮助剪纸等十多种门类的313名民间艺人进城开店。尽管政府部门对剪纸艺术的发展出台了宽松的政策但仍处于宏观角度,茌平剪纸艺术的产业化发展道路还应继续积极探索将艺术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之路,加快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这就需要将剪纸产业做大做强,汇溪流为海洋,吸纳各方民间剪纸艺术人才,成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剪纸艺术发展企业,实行股份制经营,单独核算,自主经营,制定明确细致的企业组织制度。按市场的要求在剪纸作品研发、生产、包装设计、宣传、质量控制、销售几方面大做文章,使茌平剪纸逐步由民间艺术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其次,没有形成一支产、销结合紧密联系市场的团体,没有产业链。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因其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在实施过程中创作者或称研发者事实上也就是生产者,有时候还要承担剪纸的宣传和销售角色。由于研发者承担的工作任务较为繁冗而无暇专心创作。因此,茌平剪纸艺术要进行产业化发展,就必须要建立有规模的公司企业并完善组织和管理制度,这样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才会加快。

三、缺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

剪纸艺术产业化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艺的专门人才,包括剪纸创作者、剪纸制作者、剪纸包装的设计者以及剪纸管理者和剪纸销售人才等。因此是否拥有“人才”是剪纸艺术进行产业化的关键和最重要的资源。经调查,茌平县在实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成立了研发团队,创建了培训学校,但仅限于对已有的剪纸内容的复制或对照片的复制,完全没有达到产业化所要求的创新型研发;培养学生知识要求如何使用电脑软件,如photoshop、如何刻制,如何装订、如何装裱,却没有培养学生如何创作、如何设计、如何宣传、如何销售、如何管理。由于管理者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不重视人才的培养,不能为他们创造宽松更和谐的创作环境,致使剪纸创作人才的大量流失,更谈不上引进人才。有些创作人才往往因为得不到重视,于是只能限于家庭式和作坊式,形成了自给自足或自产自销的局面。茌平剪纸艺术要实现产业化就必须扭转当前局面,首先整合茌平剪纸人才资源,第二重视剪纸专家、剪纸创作者、剪纸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第三与高校联合培养剪纸创作人才,挖掘研究开发人才,第四适当从省外引进经验丰富、业务精通的管理销售人才,以增加剪纸创作人才资源的储备。

四、现有剪纸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指一定的顾客在一定的地区、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市场营销环境和一定的市场营销方案下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即有购买的欲望;二是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剪纸作为商品要进入市场,就必须满足市场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纵观茌平剪纸市场不难发现剪纸产品销售过于分散,规模较小,以家庭为单位的销售地较为偏僻,同时具有购买欲望的消费者很难找到剪纸的销售地;其次就是创新性、时代性、时尚型剪纸作品供给不足,质量不高,大多剪纸作品仍限于传统图案和历史传说故事的复制,如“团花”、“红楼梦”等,但随着人们对时尚个性化风潮的追求,这些古老的剪纸样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购买欲望,这就需要剪纸艺术必须进行创新性改变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再次,产品较为单一,在旅游产品、生活用品、礼品之外,与其他行业结合开发的产品不多。笔者认为,茌平剪纸艺术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除了要坚持“剪纸来源于民间,应用于民间”的宗旨,去开发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普通剪纸产品之外,还要开发一批高档次的精品,研制开发世界经典名著系列产品以及欣赏和收藏价值为一体的艺术珍品,以满足国内外市场对高标准、高档次产品的批量需求。同时在线有工艺基础上,产品上档次、经营上规模、包装系列化,努力扩大再生产。同时打造一支专业的研发队伍,提高剪纸艺术产业化研究和市场研究,研发实用和收藏价值为一体的艺术珍品,精益求精,引领时尚,覆盖各个消费档次。在生产和销售领域要找准目标,找准市场定位。按照艺术市场的分类层次,分别做好高、中、低三个市场的服务人群和目标。要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生产――流通――消费系统、价值品鉴系统、传播推广系统、生产团队和销售团队,形成产业链,使茌平剪纸艺术走出农村,探索城市化生存道路。

五、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经济资源。在全球文化多样性快速消亡、存量锐减,而经济资源进一步趋紧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更为凸显。我国拥有丰富的“非遗”,保护“非遗”的知识产权,实现其经济价值,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各项事业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剪纸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门类,其作品也应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但现阶段剪纸创作者的作品投放市场,马上就有一样的作品出现。创作者虽然认为不妥,但不懂得维护自身的知识产权,这就造成剪纸艺术市场的混乱,收藏者最终无法找到真正的原创者,同时剪纸原创者的利益也受到了侵害。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此类现象随处可见,侵权行为的频频出现使部分剪纸创作者不愿再去创作新作品,或创作的新作品不敢投放市场。尽管有部分作者已经开始关注知识产权被侵权的问题,这也实属难得,但也限制了作品的销售。因此,要扭转剪纸市场的混乱局面,就应该加强人们对知识产权的认识、理解和实践,对其研发团队进行不定期的知识产权培训,让大家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著作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这对于茌平剪纸艺术产业化发展,繁荣剪纸艺术市场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茌平剪纸艺术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依然任重道远,未来发展之路仍然比较漫长和曲折。在现有的基础上如何开发新的产品,开创新的模式,仍然是摆在广大剪纸艺术爱好者和工作者前面的一道难题。

参考文献:

[1]万康.艺术市场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李书文、尹作升.文化产业化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J].社会科学研究,2004,(03).

[3]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2008,(01).

[4]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5]陈竟等.中国民间剪纸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6]管育鹰.知识产权视野中的民间文艺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如何传承剪纸文化篇3

中国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它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经济的迅速发展,乡村逐渐城市化的变革,让古老的民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包括剪纸艺术在内的、在漫长的岁月中自发传承的古老艺术,正面临着消失的威胁。同时,中国的剪纸艺术也在时代的发展中暴露一些问题,首先,传统的剪纸在工艺上很普通,只是一般材质的纸张等,这些原始的基础材质,不能很好的保存和收藏。所以很难去传承。其次,传统剪纸的纸质材料决定了剪纸的非环保性,由于工艺的简单,很多剪纸在使用之后,容易受到破坏,很难可持续的使用从而造成了大量纸张的浪费。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推动着剪纸艺术技术性的变革。为了更好的将剪纸艺术传承发展,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同时探究剪纸艺术创新性发展。

二、传统剪纸艺术与磁性剪纸艺术的区别

1.传统剪纸艺术

传统剪纸,它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传统的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树叶、树皮、金箔、银箔、纸张、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2.磁性剪纸艺术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剪纸艺术,磁性剪纸不仅继承了传统剪纸艺术的所有民间文化和剪纸造型,更在传统的基础上再创新,融入科技的力量,这一符合社会发展的磁性剪纸艺术的优势为:用途广泛,操作简单,收藏、携带便利;磁性剪纸的种类繁多:包括肖像磁性剪纸、DiY磁性剪纸、挂笺磁性剪纸等;磁性剪纸可以作为艺术品收藏,也可作为礼品相赠;磁性剪纸节能环保;磁性剪纸可以持续使用;磁性剪纸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三、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中国磁性剪纸艺术的圆融

1.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中国磁性剪纸艺术发展的渊源

(1)新经济时代背景的研究

新经济时代是传统产业与知识经济的全面融合,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新经济时代是基于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经济。

2.中国磁性剪纸艺术与多领域、多学科艺术的圆融

(1)中国磁性剪纸艺术如何体现“圆”的生命力

①艺术升华的“圆”满。中国的磁性剪纸艺术是传统艺术的结晶与升华,将传统剪纸的背部加入磁性材料,使得剪纸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磁性剪纸是将剪纸艺术的生命力充分的突出和展现,最终实现圆满的传承,磁性剪纸艺术延续着传统剪纸艺术的生命活力。

②造型图案的“圆”通。中国的磁性剪纸艺术不仅延续着传统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更重要的是磁性剪纸艺术与传统剪纸艺术在造型图案上的圆通。剪纸的造型图案作为视觉艺术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它既可作为装饰语言表现世间一切看得见的事物,又可以是“看不见的世界”在艺术家心灵中的“具象”。而磁性剪纸将传统剪纸的优势一一的传承下来,不仅如此,结合磁性剪纸艺术的磁性材质,艺术家们还在传统剪纸艺术基础之上自己的悟性、灵感,捕捉到美新形式美的本源赋予磁性剪纸一种一的形式美,最终展现出造型图案的“圆通”

③走向世界的“圆”融。剪纸艺术的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性,剪纸艺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在装饰艺术、丝绸图案设计方面互相影响,剪纸艺术的精湛技艺使得中国的传统工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加入了高技术含量的磁性剪纸也是对中国剪纸艺术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呢,同时也将中国的剪纸工艺融入世界的文化艺术中。磁性剪纸艺术最终走向世界的潮流中,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圆融。

(2)中国磁性剪纸艺术与多领域、多学科艺术的“融汇”与“贯通”

①“形”之和——体现理性的和谐。准确的表达磁性剪纸的图形语言是磁性剪纸艺术中体现和谐与否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能否展现民族特性的关键因素,所以,对于“形”的把握,是磁性剪纸艺术中最为中要的基础因素。

②“色”之和——体现感性的和谐。剪纸的色彩均为红色,中国民俗以红色为一切吉喜庆典的象征,具有代表国家、喜庆、文化传统的特点,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正式有了色彩的和谐,对于人们心里因素的影响才能达到正真的情感和谐

③“意”之和——理性与感性的共同和谐。磁性剪纸艺术在通过理性的的“形”和感性的“意”共同和谐表达准确的视觉元素的基础上,才能有“意”的传神,最终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只有在充分理解传统元素符号的“意"。

四、总述

如何传承剪纸文化篇4

【关键词】活态文化;共生;民间剪纸;剪花娘子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235-02

一、共生的活态剪纸文化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日益变迁,活态文化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传承方式已经被人类长期忽视。活态文化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形态中的文化存在,它是融文化时空、艺术生活、人与自然、口传文化、图形叙事、阴阳共生、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互补共生、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整体,和谐共存是活态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整体性存活原则[1]。在丰富多彩的活态民间传统文化中,民间剪纸是最具普遍性、广泛性、象征性的文化形态之一,民间剪纸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整体共生的生命原则中传承延续的。作为活态文化的民间剪纸,也正是对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所形成的纸文明形态的一种活态传承。民间剪纸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文化共生和活态传承特征,是和在漫长的农耕文化时代中劳动人民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着的民间活态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民间剪纸的传统之所以能从古代一直传承延续到今天,可以说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中华文明持久性因素中的一个最具说服力的活态文化典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活态的民间生活传统造就了剪纸,剪纸又维系了民间活态传统的持久存在[2]。

二、“剪花娘子”群体人格分析

(一)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中国“男权结构”社会中,广大的农村女性无疑成为了毫无独立地位的“附属品”。她们长期在封建文化的统治与奴役下,从小便被灌输着所谓的“三从四德”“女诫”等封建礼教思想,导致自身主体意识的缺乏,无论为人女、为人妻,还是为人母,一生都不得不依附在男性之下生存,她们没有独立之姓氏,在婚姻与爱情上更是没有任何自。这便决定了她们对于命运没有丝毫的反抗力,只能将自己的幸福寄托于别人身上,无论是对于爱情与婚姻都是执着的,甚至有些盲目地孤注一掷。她们丧失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现实生活,再加上“男耕女织”带来父权制的确立,最终产生了“男尊女卑”的现实结果。

在传统的农耕文化中,男人主要从事生产劳动,而农村妇女不仅要承担生养子女的责任,同时也背负着繁重的生产和家务劳作。她们面对封建的礼教和生产的艰辛,却并没有感叹命运的不济,而是表现出了顽强的耐力和对生命的热爱,她们从小从事民间剪纸活动就是最好的注解。可以说剪纸是乡村女性接受民间文化启蒙的主要方式,她们也随之成为了中国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的拥有者和传承者。自古以来,中国农村女性“完美”的一个标准就是心灵手巧。农村人给儿子看媳妇就一直有个习俗,“不问人啥好,先看手儿巧不巧”,这“巧”主要就是看剪花和绣花的本事。另外,姑娘们在出嫁前还必须做好大量的各种服饰花样,作为自己的嫁妆中的一部分,为婚后敬养公婆、生儿育女做准备。剪纸不仅反映了一个女孩手工技艺的能力和心灵的悟性,也成为女人婚前、婚后人格品质的象征。可以说,民间剪纸是广大农村劳动妇女依附于民俗创造的一种艺术形态,从民间剪纸本身不仅可以反映出广大劳动妇女的艺术气质、情感气质,同时也反映了她们的生存心理状态[3]。

(二)女红文化

民间剪纸主要是女性的艺术,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的金科玉律将妇女束缚在家中,从而使她们练就了一身的“女工”本领,剪纸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由于剪纸的实用性,再加上广大劳动妇女寻求一种精神的解脱,使得剪纸成为她们寄托理想与宣泄情感的载体,所以说,剪纸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

母女、婆媳之间世代传承至今的女红是女性群体生命情感的象征,亦是一部充满女性生命理想色彩和吉祥美好起源的生存艺术史[4]。“三从四德”本是对妇女的一种歧视和束缚,有趣的是政治上的束缚成了艺术发展的有利条件。女红(又称女功、妇功),是古代规定下来的“四德”之一,是女性聪明才智的表现,是妇女的必修课。女红的必修技巧――民间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

(三)母性情节

在封建社会,人们还常常把剪纸技艺的高低作为评判媳妇灵巧或笨拙的标志,农村女性自然成了民间剪纸艺术的民俗传承人,这是母性情结的突出表现。天生的母性是女人的本能,因而民间剪纸艺术也是一种“母性艺术”。母性情结对民间剪纸艺术的表现和母性情结在民间剪纸艺术中的价值不容忽视。民间剪纸作为封建文化制约下产生的一大民俗活动,它逐渐成为广大农村女性感情抒发的手段。在剪纸世界里,她们成了真正的主人,把那些质朴的、纯真的感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出来,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质朴清新的泥土气息,沁人心脾,母性情结成了这一艺术中的特有的、丰富的感彩[5]。在封建社会的农村,女人主要承担的就是生养子女的责任,除了背负繁重的家务劳作,她们只能以剪纸来展露她们面对繁衍生命的世俗压力、灾病的困厄的那种无奈与无助。礼仪习俗离不开剪纸,无论是婚丧嫁娶、人生礼仪还是社会交往,剪纸主体和内涵的表现都与人的生存心理息息相关。人类为了生存需要进行种的繁衍,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道德的规范下,为了完成种的繁衍,她们把“喜花”贴进了洞房以祈子孙延续、儿孙满堂,“莲生贵子”“连年有余”就是她们生存心理的直接表白。

三、“剪花娘子”典型人物代表

剪纸是中国民间妇女的生命语言,在中国有着千千万万的剪花娘子,这些女子大都是大字不识,地位卑贱,而正是她们用剪纸这门“独生的语言”勾画出了她们内心深处所经历的种种磨难,蕴藏了这些善良女性曲折艰辛的人生故事。残酷的命运对她们而言,犹如手中的纸张一样单薄,亦如黄土高原的沟壑那样坎坷。“剪花娘子”们的剪刀下流露出的是她们对个体生命最为敏感的精神体验,是她们对生命的真情向往和对幸福吉祥的执着追求。

细数中国的民间剪纸大师,陕西旬邑的库淑兰应该是民间剪纸的典型代表人物。库淑兰朴素平凡的一生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几千年乡村劳动妇女人生的缩影,也是乡村劳动妇女以民间艺术方式传承活态文化的典型代表。她完成了梦中神灵托嘱她向外传扬剪花的使命,仙逝的库淑兰成为中国乡村“剪花娘子”群体最具人性神奇的象征。同时,库淑兰也是传统民俗剪纸向现代艺术型剪纸发展的过渡期的天才代表。库淑兰的一生是辛劳、贫困和充满磨难的一生,面对人的生与死,她经历了她注定要经历的一切。库淑兰的人生,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也最发人深省的“剪花娘子”现象,同时也成为中国乡村“剪花娘子”群体最具人性神奇的象征。中国乡村劳动妇女的命运,不是几个带着光环的荣誉便能够改变的,她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和真正的人性尊重。

同样被授予“剪纸大师”称号的“剪花娘子”还有陕北安塞的曹佃祥、山西吕梁的王继汝、陕北延川的高凤莲、陕西富县的张林召、甘肃陇东的祁秀梅以及云南潞西的邵梅罕等等。分析这些剪纸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老辈的“剪花娘子”在进行剪纸创作时,都可以不用依赖任何样本,她们能信手剪来千变万化的花草纹样,虽然她们大字也不识一个,但在她们肚子里却有剪不完的花样,每个人肚里都有一个丰富的古老花样的“图书馆”。她们正是凭着这种超强的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将这种独特的活态文化不断传承了下来。“女人们像月亮一样从自我中衍生自己”,正如陕北民歌里唱道:“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在中国古代乡村,能凭着心中的记忆和想象娴熟剪花的女人,是令人称赞和尊敬的。

四、结语

民间剪纸作为活态文化价值的承载者,为当今无形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可持续的参照框架。虽然说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有过剪纸的传统,但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在漫长的农耕时代造就了无数代乡村劳动妇女的剪花群体,以及由这个为数众多的群体传承下来的丰富多彩的剪花艺术传统。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中,民间剪纸都蕴涵着深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内涵,表现出了人类心理的趋同性与文化的多样性,是广大群众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共同载体。剪纸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乡村妇女的生活情感、信仰心理实现的重要媒介和精神载体,成为一种普遍性的、艺术化的生存手段。

中国民间妇女群体是民间剪纸、也是民间艺术传承创造的主体力量,许多优秀的民间大师都是民间文化全面的承继者。根深蒂固的中国封建民俗严重影响着人们对乡村妇女的审美取向,在漫长的封建农耕文化时代,作为民间剪纸艺术传承创造的主体力量的广大妇女却默默无闻地处在艰苦生活的最底层,承受着生活赋予的一切重担,而在这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剪花娘子。剪花娘子的衍生过程就是一种中国传统世俗文化的再现过程。在漫长的封建父系社会时代,中华民族勤劳、顽强、善良、纯朴情感品质的塑造,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正是这些“剪花娘子”将平凡的生活艺术化的过程。民间剪纸是“剪花娘子”对人类非物质遗产的杰出贡献,她们默默地倾注了最真实的生命情感,从而塑造了当今文化领域里与活态文化永远互存共生的“剪花娘子现象”。

参考文献:

[1]乔晓光.活态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2]乔晓光.民间剪纸――正在消失的母亲河[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3,(3):25-27.

[3]汪耀民,石军良.民间剪纸的文化内涵与生存心理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5):117-122.

[4]潘建华.女红――中国女性闺房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5]杨雨佳.创作主体的没落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影响[J].艺术百家,2010(4):254-255.

如何传承剪纸文化篇5

关键词:剪纸文化推广策略青少年

一、引言

剪纸作为我国的传统工艺,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淳朴华美的艺术魅力,还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因其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早在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剪纸传承处在复杂多变的局面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青少年对剪纸文化内涵的认识。笔者认为剪纸不应该被单纯地归为民间艺术领域,从艺术角度加以文本式研究,还原到广大的青少年中,从他们的生活世界(日常生活)的实践角度,借助他们的分类加以认知。要扩大剪纸传承人的范围,从个人面向群体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剪纸这一民间艺术恰恰为广大青少年搭建了创造和动手操作的平台。

为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剪纸文明,并加以主动传承和推广,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性活动,试图把剪纸文化的传承更基础化、大众化。

二、在青少年中推广剪纸文化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推广理念

1.着眼全员性。组织开展一系列与剪纸文化相关的活动、实施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发挥活动为主导和青少年为主体的作用。

2.追求高品位。拉近剪纸民间文化艺术与青少年的距离,提高广大青少年的艺术修养。

3.坚持传承性。搭建剪纸艺术作品的鉴赏、创作、展示平台,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和剪纸一般技法。

(二)运用多样化的推广途径

传承剪纸文化,不能仅靠这门艺术本身流淌的传递模式,创新多样化的推广形式,达到“普及与传承”的预期的效果。

1.以少年宫阵地活动为依托。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作为承担教育、服务、引领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广大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重要职责和主阵地作用的少年宫,有责任、有义务通过组织阵地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剪纸作为古老的民间文化,其传播、推广责无旁贷。通过开设美劳广场,把剪纸艺术家请进来做现场演示和指导。这种在与广大青少年互动中把剪纸艺术从以往的观赏性转化为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的活动形式,既充分利用青少年宫特有的阵地资源有利于剪纸文化传播的优势,又起到剪纸文化在广大青少年中的引导作用。

2.在兴趣小组培训中渗透。充分利用校外教学培训的机制,把剪纸文化渗透到培训中。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要创作出好的剪纸作品,绝非易事。首先创作者要有良好的美术基础,然后要具有把绘画稿件转化为剪纸稿件的能力,再者还需具备一定的剪纸技艺的能力,综合上述,仅让学生创作出有创意的剪纸作品是相当困难的。为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剪纸的技艺与如何创新,首先我们组织一系列的面向学校及各培训机构美术教师和有此爱好的教师进行专项指导活动。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传承渠道之一的保障,在把剪纸文化广泛地在学校推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依托青少年宫自有的培训项目,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把剪纸作为其中内容之一,聘请专家对学生进行有系统的技能传授。从校内教育到校外教育,营造普及型剪纸教学的氛围。

3.以赛事为途径。本着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更多锻炼、展示和成长的文化平台,使剪纸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推广,在2011年,我们开展了首届杭州市少儿创意剪纸大赛,主要面向杭州市主城区的广大少年儿童,取得较好效果。2012年起开展了浙江省青少年创意剪纸大赛,我们把活动从杭州市主城区覆盖到全省,参与对象也从以少年儿童为主转向广大的青少年甚至是幼儿园的孩子,扩大参与人群和受众面。剪纸文化的传播以组织开展剪纸大赛的形式为载体,通过现场展示和“论剑”方式加以传播,在为广大青少年搭建社会展示、交流和评价的平台的同时,激发青少年对剪纸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借此引导青少年传承剪纸工艺的文化,传承剪纸工艺的设计与剪刻技术,引导他们发展性地结合生活,原创作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剪纸艺术的发展道路。

4.以主题文化活动为手段。通过大量的剪纸现场体验、剪纸大讲堂、剪纸进课堂等活动,将重心放在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剪纸文化,让剪纸文化更接地气。

如“剪纸现场体验”活动。我们组织了“双喜临门”――剪“帧弊;“我爱中国”――剪“中”“国”字;“春天来了”――剪“春”字;“许多小鱼游来了”――剪“团花”;“新年好”――剪“窗花”等,每次都会吸引大批的孩子与家长,兴致勃勃地分享剪纸带来的快乐。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剪纸分会副秘书长方建国老师及他的团队,每年都为孩子和家长手把手地传授剪纸的技艺和设计的方法。通过各主题活动的开展,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及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这两个主场所已成为“快乐剪纸”的天堂、传承剪纸文化的重要实践地。

又如“剪纸大讲堂”活动。在“快乐剪纸”以动漫节活动为依托,自然成了剪纸大师聚焦的“剪纸创意中心”。每年都有剪纸大师如: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杭州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宋胜林老师等,都会在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三楼多功能厅与孩子、家长一同领略剪纸艺术创意的魅力。一张纸折一折剪一刀,大师们的神奇表现,激发现场所有孩子和家长的学习欲望,大家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家长和孩子们参与的过程中,只要仔细看认真学,都能学会和掌握一些简单的剪纸方法。每次活动都吸引大约1000多名孩子与家长前来参加,剪纸普及效果明显。

再如“剪纸进课堂”活动。巧思在脑中,魔力在手中。宋胜林老师、方建国老师等省内的剪纸艺术大师走进少年宫的课堂、走进学校课堂,为广大师生带去生动有趣、好玩易学的剪纸课。“艺术家进课堂”的教学活动,我们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打开教室门,欢迎家长走进课堂,和孩子们一起在艺术家的带领下,共同学习,一起参与。兔子、金鱼、蝴蝶、灯笼、房子、汽车……这些贴近孩子生活常见的东西,用一张空白纸,以折与剪的方式,就能把作品完成。通过这种课堂学习的形式,在营造剪纸技艺传承氛围的同时,把原本只是学生的单一受众面拓展到成人。

(三)把握几个关键点

1.多方资源整合,构建社会各方支持机制。剪纸是一项民间文化瑰宝,其传承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要在全市乃至全省青少年中推广这一文化,除青少年宫之外,还需要文明办、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民间艺术研究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等政府和民间团体的大力支持。比如在大赛活动中,我们通过与杭州(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和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发挥与企业和社会公益团体的联动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2.通过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网站、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官方网站、杭州品质生活网、都市快报数字版、钱江晚报、每日商报数字版、杭州论坛网、金华市青少年宫官网等媒体对剪纸活动各个阶段的及时报道,从纸媒到线上媒体,以“拉网式”的方式进行宣传,使宣传的规模和广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普及现状和剪纸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我们在剪纸文化推广活动中,淡化单一的剪纸技能目标的掌握,更多是通过多样化的平台,让孩子们在“玩”的实际体验中,激发对剪纸这一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领略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孩子们通过学习,在“赛”的平台上用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通过与剪纸艺术家面对面地进行学习和交流的活动形式,用新一代人的独特视角和思维不断将“传统”薪火相传,并在“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活力。

4.必须重视宣传的力量。剪纸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数千年的传承虽有其特有的轨迹,但在当下青少年面临空前多样的文化生活选择,而剪纸这一古老的文化呈现方式,其被选择的优势并不突出,所以必须重视宣传的力量。如,在剪纸大赛活动中,通过构建空中与纸媒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将“跟我学剪纸”教学视频、剪纸大赛及各阶段的活动、最终评奖结果在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网站、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官方网站、杭州生活品质网上及时,并发动《都市快报》、《钱江晚报》等媒体进行相关的采访报道,使更多的人通过媒体了解剪纸,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三、启示和体会

要让剪纸文化在青少年中扎根,笔者认为,在实践中还可以做以下尝试。

(一)在活动对象设计上,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并辐射给他们的家长或祖辈,符合校外教育阵地上青少年为主流的现状。

(二)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除了安排古朴民俗民风、符合时代热点的剪纸内容外,还应当更多地发掘现代生活的素材。

(三)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除了传承剪纸的艺术表现的各种技法外,还可以增设更贴近广大青少年生活的童话故事情节、卡通形象、创新表现手法,甚至把剪纸元素拓宽到应用领域,使教学传承与创新融为一体。

(四)可设立滚动机制,时常举办比赛、展览、讲堂、交流等活动,活跃他们的体验形式,延伸传承。

参考文献:

[1]刘锡泰.探究青少年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J].华章,2012(10).

[2]叶艳瑜.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创新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4(4).

[3]陆明.浅析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创意[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8(2):104-105.

[4]崔瑾.论民间剪纸艺术在民俗文化及其传承中的价值[J].邵阳学院学报,2012,11(1).

如何传承剪纸文化篇6

蔚县剪纸源于明代,是一种风格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汉族民间艺术。其制作工艺在全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是以薄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所以这种剪纸非常有看头,被誉为“中华民族一种美丽的象征性符号”,蔚县被命名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中国剪纸艺术研究基地”。

“我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传承发扬蔚县剪纸,我责无旁贷。”周淑英真诚地向《经济》记者说道。

周淑英作为中国河北第三代剪纸艺术正宗传人,为传承剪纸技艺付出整个青春,直至45岁才结婚。或许她的经历在传承世家中很普遍,也不具代表性,但让人感叹的是,正是因为她这份普遍、或勤或勇的个性和矢志不渝的坚守,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妇女的精神面貌。

承父衣钵,创新蔚县剪纸

左手握着未完成的剪纸,右手在墙上的作品上指指点点为参观人讲述其创作理念,是记者在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上初见周淑英的情形。周淑英的丈夫告诉记者:“她爱剪纸艺术亦如爱命,每天固定时间剪纸创作的习惯不可更改,所以出来展览手里也放不下剪刀。”

生于1964年的周淑英是河北第三代剪纸艺术正宗传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经文化部批准,她被评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这不久前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当记者问及从事数年剪纸行业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周淑英坦然说道:“苦难是人生的试金石。”

周淑英告诉记者,她的剪纸技艺愈来愈多姿多彩,而生活却单调苦涩。为了热爱的事业,为了遵守对父亲的承诺,周淑英在40岁之前,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谈婚论嫁。

周淑英的父亲周永明是蔚县剪纸艺术创始人王老赏唯一的嫡传弟子,是我国第二代剪纸艺术大师。周淑英出生在传承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剪纸技艺使她逐渐深深爱上了这项艺术。但当周淑英想放弃上高中的机会去接触剪纸时,父亲不认可的态度让她意想不到。周淑英告诉记者,她清晰记得父亲当初对她说:“剪纸这个手艺只传男不传女。并不是爸爸封建,而是以后你哥弟还要靠它吃饭。”

父亲的说法并没有打消周淑英的积极性。她笑着说道:“父亲反对我学,我就暗地自己琢磨。虽说传男不传女,但我总是在父亲工作时坐在他旁边,不说话默默看。”

也许是被女儿的执着所打动,也许是作为父亲的无可奈何,最终周永明妥协决定将技艺传授给周淑英。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求周淑英不能早结婚,也不能将这门手艺传给自己的孩子,并且要不负众望把周派艺术发扬光大。

就这样,周淑英的剪纸生涯算是正式开始,且40年来始终坚守……

据周淑英介绍,最初蔚县剪纸的色彩变化并不丰富,例如花的色彩主要是粉色,最多也就只能加些黄色,色彩十分单调。她发现这个问题后,一心想脱离老一辈的束缚,创新出更多的色彩,把蔚县剪纸发展到极致。于是,周淑英在禀受非议压力下,耗时数年逐步研究出了杂染法、铺盖法、雾染法、叠染法、泼墨法和混沌法等6种染技法。在丰富了周派剪纸艺术品种的同时,也赋予了蔚县剪纸更多的神韵。

“剪纸作为一门艺术,传承本身极为严苛。艺术传承只有人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心领神会、需要殉道精神。”周淑英很认真地说。8岁学习剪纸,40多年的日日夜夜,使她无法割舍剪纸情怀。曾经有工厂找到周淑英谈80多万元的剪纸生意,但要求用机械制作,被周淑英一口回绝。记者试图问其原因,她说:“传承人,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然而,面对现在手工剪纸的逐渐衰落,周淑英表示十分担忧。多年来,她四处呼吁寻找继承人,但却未能如愿。

剪纸艺术红遍海内外

周淑英回忆曾走过的路,让她觉得最幸运的是能够有幸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进行深造,完成又一次质的飞跃。对此周淑英认为,进入专业学府深造的不仅是剪纸艺术技艺,而更多是挖掘其文化内涵。

在周淑英众多作品中,不能绕过的就是在美院学习期间创作的《生命之树》。“能够将文化深深地融入其中,这是我非常满意的作品。”周淑英解释道,“这幅剪纸将中国传统文化60多种吉祥符号相结合的同时着重体现了一个‘和’字,在作品中大树的根部是一个大荷叶和一对阴阳鱼组成,取意阴阳相合、化生万物、生生不息。”

无独有偶,《清明上河图》是周淑英的另一佳作。

她历时一年时间将河北蔚县剪纸技艺结合书画装裱等传统工艺推陈出新,于1996年12月创作了《清明上河图》剪纸作品。由于作品做工精湛,真实再现了原汁原味的《清明上河图》成为国内外剪纸爱好者的收藏佳品。同时,1999年该作品在全国妇联举办的“双学双比十年成果展”中也引起强烈反响。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观看周淑英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剪纸作品后评价道:“只有中国妇女才能创作出如此优秀之作。”

周淑英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蔚县剪纸、了解中国艺术,近些年她多次带着她的作品走出国门。记者了解道,她曾先后赴法国、卢森堡、比利时等欧洲很多国家进行现场剪纸表演、展览及文化交流。其中《彩福图》曾被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收藏,并且她的作品也多次被国家部委、外交部等单位当作指定的互赠礼品。

周淑英由此成为了文化使者,为中外民间文化交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时她骄傲地向记者表示:“我作为一个农家妇女能有今天的成就,也算完成我父亲的遗愿了。”

周淑英回忆她近些年在国外交流经历时,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件她这些年始终未了结的心事。

事情在十年前的一次中外民间交流会上。有位美国的姑娘提前预支全款定制了一套周淑英的剪纸,但因交代的收货地址不明确,后期作品在邮寄过程中又被退了回来,这始终未寄成的作品让周淑英到目前依旧耿耿于怀。周淑英对此解释,首先她不想失信于人,其次担心外国友人没有收到作品,对中国人的诚信产生质疑。所以,周淑英每次接受媒体采访都会谈及此事,也希望媒体报道出来帮助她找到这一外国友人。

“农家妇女”谈产业收藏

近些年来,我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剪纸收藏悄然升温。从2010年至今,剪纸作品涨幅明显,高档的单幅原创作品市价已高达上万元。

但剪纸逐步的产业化,使传统的剪纸技艺正面临着机器剪纸、电脑剪纸带来的冲击。

对此,周淑英表示,机器生产带给手工剪纸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机器生产有价低量大的优势,但也有软肋。“比如人物作品中的胡须,机器剪出来会特别细,但同时也会特别生硬特别僵。而手工做出来的剪纸质感却不一样,尤其是用嘴吹一下,感觉就像真的胡须那么自然。”周淑英举例说。

“所以,机器生产的剪纸只能作为一种商品,而手工剪纸注入人的情怀,才具备收藏价值。”周淑英表示。

那么如何收藏手工剪纸?

周淑英认为,首先真正值得收藏的剪纸作品应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精品。因为只有富于个性创作理念、精准刀功和优质纸感的作品,未来才有巨大的升值空间。

其次,收藏剪纸要分门别类,有计划成系列地收藏。周淑英解释说:“可以按照地域不同、内容不同、时代不同进行分类收藏。由于地域和环境不同,北方剪纸风格往往比较质朴,线条粗犷豪放,使人感到厚重;南方剪纸风格纤细玲珑,线条比较流畅,给人以秀美清新之感。”

如何传承剪纸文化篇7

关键词:剪纸;纹样;造型

0引言

在纸张还没有出现以前,居住在东北地区的蒙古族、满族、索伦亚族及汉族用金属薄片、绢帛、鱼兽皮、桦树皮等为原材料,通过剪、刻、镂空等方式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图文以及图案。[1]纸的发明和普及,给人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从而也诞生了剪纸艺术。辽阔的黑土地孕育出独特的地域风情,形成了人们视野中的东北剪纸风格。不同于南方剪纸的温婉秀丽、岭南剪纸的富丽堂皇、蔚县剪纸的缤纷多彩,东北剪纸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民俗气息。

通过对东北地区剪纸纹样与造型的研究,探索背后的民俗文化与艺术内涵,对剪纸的传承与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的。

1东北地区剪纸纹样

东北剪纸内容多根据当地民族的图腾和原始文化进行创作,其造型符合本民族的原始崇拜和信仰。东北剪纸纹样受天寒地冻的大环境影响,多被赋予粗犷的形态和豪爽厚重的风格。剪纸纹样的纹样题材可分为符图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和人物纹样四类。

1.1符图纹样题材

符图纹样包括文字纹样和吉祥几何纹样。常见的文字纹样以“福字纹样”“寿字纹样”“喜字纹样”为代表,这类文字以简单直接的方式表达了人们最质朴的心愿。文字剪纸变化多端,通常以花草作为配饰,使剪纸更具趣味性。吉祥几何纹样在中国古代器物上较为多见,被人们借鉴使用在剪纸中,较常见到的有菱形纹、曲线纹、如意纹等。在剪纸中,具有吉祥意义的文字与几何纹样深受人们喜爱。

1.2植物纹样题材

植物纹样在剪纸艺术创作中经常被使用,植物纹样以写实表现为主,简单的变形处理为辅,以独立存在或相映成趣的形式运用到剪纸创作中。植物纹样又以花卉纹样和果实纹样为主要题材。花卉纹样包括莲花纹样、牡丹纹样、四季花纹样等。

1.3动物纹样的装饰题材及应用

动物纹样是将动物的会意和指事的特殊性运用在剪纸中。动物纹样包括家畜类动物纹样和非家畜类动物纹样。家畜类动物纹样又包括牛、羊、马、鸡等纹样,其中牛纹样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与牛在农耕时代的家庭中的重要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农耕时代,牛作为主要的生产力肩负着耕作的使命,人们希望五谷丰登,多耕地、多收获,因此便将牛铰在剪纸中。非家畜类纹样以鸳鸯纹样、龙纹样、凤纹样为代表性纹样,在民间文化中,龙象征着权威,凤象征着吉祥,人们使用龙凤纹样来寓意吉祥富贵。

1.4人物纹样的装饰题材及应用

人物纹样包含孩童纹样和成人纹样。孩童纹样以嬉戏动态为主,且多与鱼、莲花、老虎纹样等搭配出现。这与人们以多子多孙为荣的思想有关。成人纹样大多模拟神话人物与当地人物。神话人物以福禄寿或八仙过海等人物居多,也有少量西游记人物。在以前,农妇没有丰富的影像资料,加之文化水平较低,便临摹以往的剪纸纹样,或将身边的人物形象铰在纸上,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剪纸的发展与传承。

2东北地区剪纸造型艺术特征

东北地区剪纸的造型多样,具有独特的审美观与艺术特色,其造型创作规律受制于本土的造型观念,而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地域、民族、历史传统、哲学观念、民俗民风、审美观念等因素息息相关。

就东北剪纸造型的艺术特征而言,轴线对称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这源于对称之美是我国传统美学的基础,对称的结构给人安全、稳定、庄重和完美的感觉,像中国结、太极图案等传统的中国元素都体现出一种和谐对称的平衡状态。甚至故宫、天坛这种著名的古建筑,围绕中轴线两边也是完全对称的。中国艺术多运用对称手法源于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剪纸的“观物取象、境生象外”在造型观念上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这种对称平衡的审美诉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人生哲学――“中和”思想的体现,《礼记・中庸》写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极为推崇对称。

除此之外,自由时空的造型特点也是国内外的其他艺术所不具备的。西方艺术多根据客观事物进行仿真性描绘,而东北地区的剪纸艺术则是以独特的视角去描绘这个世界或理想生活,它更多的是剪纸艺人看到什么便剪出什么。将不同的事物形象铰在同一个空间内,或是在同一张纸上表现不同的空间,这也是剪纸所特有的造型艺术特征。

3东北剪纸蕴含的设计价值

剪纸艺术作品对现在的人们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美感和神秘感。剪纸体现出了先民的精神追求,表达了劳动人民内心最本真的愿望和最朴拙的情感。随着现代人们对审美和精神层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受到大众欢迎的不仅仅是传统的艺术形态,人们更加青睐于经过传统和现代文明碰撞、加工后的艺术精华。[3]

在现代设计中,以东北剪纸的传统纹样作为现代设计的核心元素,运用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将提取的这些形元素再进行新的设计重组,或者借用传统图案的构成形式,如利用图底共用、假借等方式进行创作。[4]充分挖掘我国剪纸传统文化,运用形式美法则和造型法则进行设计,使中国传统文化登上世界的舞台。以下主要介绍其在平面设计与装饰设计中的借鉴价值。

3.1在平面设计中的借鉴价值

东北剪纸纹样具有借形表意、民俗文化丰厚的特点,东北地区的文化观念、思想认知都会反映在剪纸中,这使剪纸具有了特别丰富的民俗艺术价值。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可以借鉴剪纸的艺术特征,对传统剪纸元素进行传承创新,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创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

3.2在装饰设计中的借鉴价值

随着中国传统元素走向世界,中国传统艺术图案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大设计领域,尤其是装饰设计领域。我们应充分利用剪纸的纹样形态与剪纸造型特点,将剪纸应用于室内装饰设计与家居设计中。还可以作为装饰构件应用在建筑空间中,以此来装饰建筑空间,通过再次创新应用,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剪纸的装饰性优势,能突显中国传统艺术特色。

4结语

东北剪纸强调形与神、意与象、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了带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剪纸。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立足于传统剪纸,将剪纸纹样造型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新设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闫爽.谈东北民间剪纸艺术价值的研究[J].山西建筑,2014:226-227.

[2]赵元尧.双“九”、对称与中庸之道[J].文史杂志,2013(2):24-25.

[3]张榕蓉.试论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D].北京:清华大学,2001:15-16.

如何传承剪纸文化篇8

关键词:剪纸艺术;现代生活;融合;发展;探索

民间剪纸作为传统造型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对古代文化深刻内涵的独特展示,凝聚着华夏子孙几千年来的深厚情感、思想理念和审美观念。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传承形式,剪纸艺术可称为中华民族多种人文科学的丰富信息载体及活化石。民间剪纸来源于劳动人民深厚的生活沃土之中,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创造的。在我国,民间剪纸是以广大农村劳动妇女为主要传承载体的一种流传久远、蕴藏丰富、涵盖面极广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也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人文的传承,同时,民间剪纸也就是一种生活的传承。

一、民间剪纸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阳泉地处晋东咽喉,这里民间剪纸的总体风貌是属于黄河流域体系的,其中有一种引人瞩目的题材:“鱼人变化”,亦称“鱼龙变化”。这一题材就遗存着远古图腾崇拜的影子。也可以说是图腾崇拜在民间剪纸中的传承变异的形象反映。在阳泉有与渔猎有关的地名如测鱼、赛鱼和尤门等,加之从阳泉桃河及绵河两岸发现的许多化石,可以证明渔猎生产与当地生活息息相关。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神话传说:古时有对年迈的夫妻无儿无女,为解寂寞,便在家中水缸内养了条鲤鱼,老两口待鲤鱼如亲生儿女。他们的诚心感动了上苍,天神将鲤鱼变成个胖娃娃去侍奉老人。这些足以表现“鱼人变化”这一题材是我们的先民将渔猎素材应用于神话之中,对原始人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进行歌颂。在黔东南,那里的苗侗文化非常古老。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中这样唱到:“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可见黔东南苗族剪纸历史之久远。苗族妇女服饰上的袖花拼条和围腰绣纹中常见到“人头蝶身”的剪纸图案,这就是有关人类起源和民族西迁传说遗存的图案符号。苗族古歌中常讲到“蝴蝶妈妈”,传说蝴蝶妈妈由枫树所变,和水上的泡沫“游方”后产下十二枚蛋,经鸡宇鸟孵化了十二个春冬,才生出姜央、水牛、蜈蚣、雷公等十二兄弟,其中只有苗族的始祖姜央一个人类。姜央兄妹成亲的苗族古歌中唱道:远古时候,水淹一万年,水淹绝人种,只剩姜央两兄妹,洪水消除后,为繁衍子孙,姜央无奈提出与妹妹成亲,这是人间伦理所不允许的。妹妹提出合磨成亲加以阻挠,姜央最终解决难题并合磨成亲、繁衍子孙。其实姜央合磨成亲的剪纸就是揭示了原始社会民族内部婚姻的现象。除了地域和文化差异使剪纸题材有所不同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使人们越来越多地赋予了剪纸更多的和生活密切关联的现实意义。民间剪纸发展到后来大多与各种传统节日礼俗以及生婚寿丧分不开。当人们希望夫妻关系和谐时剪纸纹样为“鸳鸯戏水”,多用鸳鸯、水草、水纹等形象组成;想要祈求多子多福时剪纸纹样就为“连生贵子”,多用莲花桂花石榴葡萄等形象组成;企盼生活吉祥如意时剪纸纹样就为“吉庆如意”,用鸡、磬、如意的形象组成的,如是种种不胜枚举。

二、剪纸艺术所处的困窘局面

如今,剪纸这朵艺术奇葩在民间民俗中却是日渐衰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居住条件的改善,木头窗棂、纸窗已成为历史,开始使用明亮的玻璃铝合金、塑钢窗户,这便使窗花没了用武之地。原来纸糊的顶棚也由现代的天花板所取代。婚礼使用的机打喜字剪纸,市场上供不应求。可以说手工剪纸艺术已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退场,甚至变得有些和现代人的生活脱节。同时,很久以来,民间艺术是被一些所谓的学院派艺术家所看不上的,就像在西方,涂鸦绘画不被一些主流美院所认可;街舞有时也是一种上不得台面的表演;在过去的中国,相声是存在于街头巷尾的茶馆为老百姓服务的一种艺术,而不像京剧一般主要服务于达官贵人。不得不承认,虽然都是艺术,但由于主要受众的区别,发展道路也注定不可能类似。

三、剪纸艺术生存设想

如何传承剪纸文化篇9

关键词:模块办学条件兴趣民间艺术课堂教学

新课改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五个学习模块,为高中学生开辟了一片新的专业实践领域。俗语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教师喜欢的专业不代表学生的意愿,如果学生不感兴趣,一切都没有意义。国画、油画、水粉、等专业受学生专业基础限制较强,而目前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没有专业基础,但是这些专业没有一定的基础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开设模块时,一定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学校条件要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学生愿意学,喜欢学,才能给我们的教学注入活力。作为县级高中,按照目前学校的办学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满足模块开设的要求,如何根据当前情况,解决教学要求与教学条件的矛盾,开设模块专业教学。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具体条件,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美术教学资源,根据进行的教学探索,在现有的条件下也能开设适合自己条件的模块。

因此,我选用贵州民间剪纸作为地方课程引入课堂。剪纸课程的开设既克服了学校设备条件的不足,学生学习工具准备简单、学习兴趣浓厚,课堂反馈良好。为此,我把开设民间剪纸课程经验总结如下: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民间艺术是民间群众最纯朴的思想表现,是民族民间生活最朴实的追求。内容丰富多彩,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民间美术教学活动在校园在开展既能活跃校园文化的氛围,也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一代了解我国传统民间文化,掌握民间美术的一些基本技巧和方法是十分有意义的,而且使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剪纸艺术植根于民间,它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独特的艺术思维和表现语言在美育中发挥出特殊的作用。剪纸是我国历史悠久和流传广泛的一种民间美术。用剪刀或刻刀将纸剪、刻成各种花卉、鸟兽、人物或其他图案的艺术。我国汉族剪纸多用于居室及节日、礼仪装饰。与此不同,贵州少数民族剪纸则多用做刺绣底稿,也有用于民间祭祀和彩扎艺术。历史上贵州各个少数民族的服装特别是妇女礼装,几乎都用刺绣手法来装饰,这些刺绣底稿往往要用纸先剪好花样,然后照花样进行刺绣。所以贵州民族民间剪纸与其说是一种装饰的艺术,还不如说是实现装饰目的的一种中介过渡手段,但是这种中介过渡的剪纸,已将具有了相当高的审美价值。以苗族剪纸为代表的贵州少数民族剪纸在文化内涵、艺术风格上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征。贵州少数民族的剪纸究竟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我们只能从他们的口头文学中得到一些模糊的信息,比如《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一段中就有关于剪纸的内容:“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

由于剪纸种类头多,制作方法各异,而我校学生又没有这方面基础,所以一个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采用从简到繁的方法。学习剪纸艺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剪纸,既愉悦身心,又学到如何创作剪纸作品。根据学生实际基础,每学期分十六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二课时中国剪纸的历程及种类、贵州剪纸的用途及特点和剪纸常用图案普及等基础知识;第三至第六课时团花剪纸;第七至第九课时二方和四方连续剪纸;十至第十二课时对称剪纸;第十三及十六课时任务单独剪纸。这样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使学生能系统的学习剪纸的发展历史及剪纸技法,通过欣赏、感受身边的剪纸,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民间剪纸”这种造型艺术形式及剪纸在生活中的作用。逐步体验、感受中国民间剪纸的美感,了解中国剪纸艺术的历史文化,通过讨论、交流、实践等活动,使学生由最初对剪纸表象的描述发展到能够基本欣赏、认识剪纸的方法和创作好的剪纸作品。深化审美体验、感知能力,从而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化遗产。这种教学内容选择对学生、对社会进化的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另外,剪纸工具的选择也很重要,因此建议学生够买尖头的剪刀、小刻刀、小垫板、各种色纸、即时贴等纸材都可采用。这样才能保证开展剪纸教学时,所表现的场景可以更纷繁复杂、线条可以更秀逸流畅。

下面以单独剪纸课程《年年有余》一课教学环节为例,浅谈我如何实施剪纸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出示剪纸图片,学生欣赏剪纸作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老师的讲解感受,总结剪纸象征、寓意的艺术特点,体会剪纸的艺术美,导入课题。

这种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有利于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对上好本课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2、发展实践阶段:教师示范剪纸《年年有余》的制作方法。用简单有效的指导方法让学生很快掌握操作方法。学生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完成《年年有余》的剪纸制作,让学生感受美、创作美,体会团花剪纸的乐趣。

3、展示评价阶段:展评学生作业,对作业进行投票,让得票多的学生谈制作心得。教师评价以适当鼓励为主,让学生在感受剪纸给大家带来快乐的同时懂得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问题。加强学生美术知识的灌输,弘扬中国剪纸文化。

如何传承剪纸文化篇10

关键词:阜阳;民间剪纸艺术;审美性;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5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182-03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起源的确切年代今天已很难查证,大约产生在南北朝时期。颂扬巾帼英雄花木兰(古谯郡人,原阜阳亳州人)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诗句描述,“花黄”即是头贴剪纸。隋朝时期阜阳民间就有剪纸艺术。2008年阜阳剪纸作为地方民间美术门类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阜阳剪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侠颖、程建礼、贾培秀、朱坤英、刘继成等,阜阳剪纸应用广泛,如婚丧嫁娶、喜庆节日、宗教祭祀、艺术欣赏以及鞋花、门窗花等。阜阳民间剪纸艺术是阜阳人民民间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表现出艺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统一。阜阳民间剪纸是人们真、善、美的艺术创造,体现出独特的艺术审美性与审美价值,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和愉悦。

一、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

(一)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朴拙美

从老子推崇“淡乎其无味”提倡“朴”的美学开始至今,“朴”的美学要求一直是简单朴素,平淡自然,从而成就了中国传统古典美学的“大巧若拙,寓华于朴”的拙朴美学思想。走进阜阳民间剪纸便能感受到一种朴素的审美观及造型简洁憨拙的剪纸艺术的乡土气息。题材上有年年有鱼(余)、五谷丰登、吉祥喜庆、六畜兴旺等,形象拙美、装饰性极强,情趣朴素丰富,兼有南北剪纸的艺术风格,即质朴之中见秀丽,憨拙之中蕴纤巧,形成了朴拙和谐、形神兼备的阜阳地方剪纸艺术特色。如阜阳农民剪纸艺术家程建礼的剪纸作品多以朴拙的艺术手法去描绘生活中的形象,程建礼(1921―2006,安徽阜阳人)13岁时以剪纸为生,大半生走遍湖广云贵,历经生活磨难,走到哪里剪到哪里,边剪边唱,形成了自己的剪纸艺术风格。其作品多以乡土文化为素材,通过大胆吸收湖广地区、云贵高原及阜阳地方民间文化营养,创作出许多精美的剪纸艺术作品。没有人知道他能剪出多少东西,仅蝴蝶就能剪80多种。他的剪纸作品拙朴、硬朗、饱满,既有粗犷大线条又有精妙细节,他遵循着剪纸平面的形式感而随心所欲,是一种形式美的表现。程建礼先生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人物剪纸作品更加体现了其作品的质朴、拙雅的民间本土韵味。程建礼剪纸作品有《花木兰》《王祥卧冰》《三岔口》等,其中《王祥卧冰》和《花木兰》两幅作品均在头顶以凤鸟装饰,衣服以民间传统吉祥图案搭配,作品中人物的刀法简单、充实、富于变化,更能体现其作品独特拙朴之美。在京戏为题材的作品《三岔口》中,表现的是两个人物在黑暗中互相警觉摸索,而双方的眼睛却又在黑暗中明闪闪的对视,体现“一剪之巧夺神功”,此作品色彩以黑色为主,人物形象周边剪法简单粗放,营造出黑暗场景气氛,构图造型夸张拙笨生动,表现出动静、巧拙、虚实的和谐。程建礼先生是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作品如《斗鸡》《伏虎》《药王爷骑虎治龙》等都表达出寓巧于拙、以拙胜巧的审美理念。

(二)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夸张美

夸张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人们艺术想象力的再创造,没有艺术想像力就是很难产生剪纸艺术的夸张美。阜阳剪纸艺术的夸张美集中表现在它的变形夸张、象征夸张、寓意夸张3个方面。

1.变形夸张。阜阳剪纸存在于“象形中的变形”与“变形中的变形”之美中。许多剪纸作品通过变之又变创作出一幅幅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画面。但不管阜阳民间剪纸艺术怎样变形夸张,其目的都是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剪纸艺术家通过提炼夸张变形的手法,创作出使人们产生愉悦之美的剪纸作品。此类代表作品有王侠颖的剪纸作品《五道娃娃》、葛庭友的《二十四孝图》、程建礼的《双虎》等,均形成了和谐生动、自由表现之夸张美。

2.象征夸张。阜阳剪纸历来重视艺术夸张的象征性,上百年来阜阳民间剪纸如逢年过节、祝寿送礼、祭祀拜神等题材均采用象征吉祥、喜悦,展望美好未来憧憬的象征手法创作,如《五谷丰登》《年年有鱼》《吉祥喜庆》等民间优秀剪纸作品,素材均取自于生活场景,造型古朴、夸张、生动,这些作品通常都要比正常人多几个头,几只脚或手,艺术家们借用艺术的象征夸张手法来表达阜阳剪纸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3.寓意夸张。从阜阳民间剪纸图形中我们可以寻觅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气息。阜阳民间剪纸图形中具有的美好寓意也是我国传统剪纸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阜阳民间剪纸常用作节日装饰的喜花、窗花、灯花等,内容寓意吉祥与喜悦。程建礼剪纸作品花瓶系列中的《扬州金钱花瓶》寓意“兰草铺菊一辈子不受屈”;《苏州山字花瓶》寓意是“满瓶桂花开,仙桃满瓶水就来,山山有水一分田,打得粮食吃不完”;《苏州玉合花瓶》寓意“双喜牡丹,爹娘看了都喜欢”;《扬州寿字花瓶》寓意“竹梅兰菊洋刺么苔,朵朵鲜花向上开”;《亳州如意花瓶》画面表现花瓶与柿树的结合,寓意“事事(柿)顺”。阜阳民间剪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双身卧虎》,画面表现的是一个虎头同时左右两个虎身,中间还有一个小孩左右手各握一把斧子,虎头上还剪了一个大大的“王”字,寓意“手拿双斧走天下,再大困难都不怕,万事如意带金钱,荣华富贵万万年”。剪纸作品《划龙舟》画面表现龙形船上一个人在划着船,人物上面飘着祥云,寓意“步着龙船下江河,心里满意快乐多;我有心来唱山歌,有人给我来撑船”。阜阳民间剪纸中这些具有美好寓意的图形是我国民间传统剪纸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建礼将这些全国各地寓意民间美好愿望的图案运用到剪纸文化艺术中,是对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满足阜阳人们的审美需要。

(三)阜阳民间剪纸的情感美

情感美是在愉悦感与实用感的基础上结合形成的,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升华而来的高级精神感情的一种状态。情感美既表现质朴、善良,又表现团结友爱、踏踏实实、乐于助人。在阜阳民间剪纸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情感美表现在阜阳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保家卫国、繁荣富强、和谐社会,小到花鸟虫鱼、衣帽枕套、鞋帮围裙上的绣花,无不表现出阜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和感。

情感是阜阳民间剪纸表达的生命源泉,阜阳民间剪纸作品表达的情感具体丰富,有生命力。阜阳民间剪纸艺人们大都是土生土长的阜阳人,阜阳百姓朴素的审美观直接影响着剪纸艺人的作品风格和情感表达。如阜阳农民剪纸艺人陈之仁与王家和合作的剪纸作品《丹凤朝阳》表现了万物生命源泉的太阳和万灵中最美的凤凰,表达了阜阳劳动人民不仅对生命物质的追求,同样也对生命审美情感的渴望。程建礼先生80年代中期创造的剪纸作品《佳人仙鹤图》通过烛台、鲜花、佳人、仙鹤等这些吉祥图形组合成一幅具有阜阳地域乡情醉美浓情的感人作品,笔者当年在阜阳求学期间有幸现场观看并求得了这幅佳作。当年程建礼先生边剪边唱:“紫树栏杆的藤台,朵朵鲜花朝上开,粉白佳人请出来,一对仙鹤飞家来……”这种边剪边唱的表达方式也是程老先生的一大特色,不管是剪还是唱无不体现出阜阳地方文化特色的情感美。

阜阳民间剪纸的情感表达把阜阳人民善良淳朴、勤劳勇敢、帅真美好的一面呈现出来,让人们内心感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并不是所有的形式存在都具有精神性的情感含义,就阜阳民间剪纸的情感审美而言,题材、形式、具象、抽象本身并不是目的,也不是标准,而是通过阜阳人们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精神智慧,通过剪纸这种艺术形式在精神世界寻找出了一种最恰当的表达,这种表达即是审美性情感的表达。

二、阜阳民间剪纸艺术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阜阳剪纸技艺传人培养机制缺乏

阜阳剪纸传统的传承方式一直遵循着世代相传、心口相传、家庭式相传、师徒相传及地域式传承等,主要有两种传统传承方式:一是没有任何商业或利益目的,就是地方乡邻式或家庭民俗传统爱好习惯,父子之间、姐妹之间、婆媳之间、邻里之间对剪纸艺术的相互交融、复制、重样等,是百姓生活中逢年过节、祝寿送礼、婚丧嫁娶的一种文化需要;二是以剪纸为生计,以商业为目的的传承行为。传统剪纸艺人背着各色彩纸走街串巷,嘴里还不停哼着民间小调,边剪边唱。过去的剪纸作品一般都很便宜,二角三角、一元二元都可以买到,人们买回家后或贴在窗户上或绣到鞋帽衣服上,相互模仿世代相传。剪纸艺术入门易做精难,剪出自己的特色与风格更难,目前阜阳60岁以上有精湛技艺的高端剪纸艺人数量不多。60岁以下的中年剪纸艺人剪纸技术比较熟练,但观念保守,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35岁以下的青年人,是阜阳民间剪纸的主要后继力量,但由于阜阳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传统的阜阳剪纸模式很难给当今物欲化的社会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很多剪纸老艺人面临收徒难的尴尬局面,现在的年轻人在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对祖父辈的剪纸手艺已不再热衷,不愿传承和学习。

(二)剪纸作品复制现象严重,优秀创作人才缺失

在剪纸市场与艺术展览会上,剪纸作品翻刻、抄袭、拼凑、复制现象严重,很多剪纸作品粗制滥造,造型雷同,精品难求。年轻一代复制、翻刻老一代剪纸艺术家的作品严重,优秀的剪纸创作人才与创作团队缺失,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缺失,不利于阜阳剪纸艺术的健康发展。

(三)传统民间剪纸文化的启蒙样式缺失

民间剪纸艺术文化样式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充分反映地方古老的习俗,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呈现。精神的生产来源于物质生活。传统的民间活态手工艺创造方式已不存在,如传统生活中妇女个体或集体刺绣、纺线做衣、剪纸等,相互传承与学习,人们制作手工生活用品的过程,也是建构民间文化活态样式的过程。在今天过度工业化与过度市场化的生活状态下,剪纸等一批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的活态生活与创造启蒙样式已经失去。

三、阜阳剪纸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宝贵财富的一部分、具有较高的价值观、艺术观和审美观。对阜阳民间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保护与发展,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

(一)把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纳入教育教学体系

传承与保护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离不开教育宣传与艺术课堂的学习,阜阳几所高校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已开设了民间剪纸艺术课程。80年代中期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的一些学生把程建礼先生请进了课堂,看他边剪边唱。近几年阜阳师院还请阜阳博物馆的刘继承等老师作剪纸讲座,现在阜阳师范学院把剪纸艺术纳入学生社团组织进行学习与保护性研究。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与阜阳开源剪纸工作室合作开展剪纸技术人才与艺术创作人才的培训,得到社会认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既对发展地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又对阜阳剪纸艺术起到传承与保护作用。阜阳地方高校在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形式、人才培养等方面要向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工作倾斜。

(二)把阜阳剪纸和地方经济挂钩,做到服务地方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阜阳地方政府部门、教育部门、民间组织要相互协调,力争促进阜阳民间剪纸艺术和地方经济接轨,促进阜阳剪纸和商品接轨,带给人们精神享受与物质效益。阜阳剪纸服务地方经济,可以做好以下工作:首先,阜阳剪纸图案与日常生活用具、旅游纪念衍生品结合。门帘、桌布、时装衣帽、冰箱贴等都可以和剪纸图案结合。还可以把具有阜阳地域特色的阜阳民间剪纸图案开发成旅游纪念品,如阜阳历史人物管仲、甘罗、吕蒙等艺术形象剪纸;阜阳地方著名建筑颍州西湖和文峰塔剪纸,还有具有阜阳地方民间特色的玩偶、十二生肖动物、工艺扇等,这些商品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生活的质量,还可以传播阜阳的历史文化。其次,开发庆祝活动剪纸艺术衍生品。如将“福、禄、寿、喜、财、吉、和、安、养、合”10个字以剪纸形式开发,用于人们的节日喜庆活动,体现“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剪纸还可以应用于各种装饰环境中,如婚庆、老人祝寿、孩子生日等场合。

(三)加大对阜阳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