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法律法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3:03

网络信息法律法规篇1

【关键词】网络立法信息时代法律规制

一、信息时代对网络立法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主体的包括通信网、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在内的信息网络日益普及,并呈现出“三网合一”的趋势。据2013年7月份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信息网络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平稳发展,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推动了公民依法积极行使表达权和舆论监督权。但信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自信息网络诞生以来,就存在诸如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等一些使人迷失自我的文化垃圾;人肉搜索、隐私泄露、网络中断、数据丢失与网站崩溃的安全破坏;及近年来,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日渐增多。这给我国信息网络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我国信息网络立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立法管理失衡。在我国,有关网络信息的管理机构较多,权力界限不明晰,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相互推诿、踢皮球的现象比较严重。同时,这些网络信息管理部门又具有制定相应的法规权限,然而这些网络信息管理部门立法的立足点又多限于跟本部门有关的某一特定问题,缺乏宏观指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结果是有关规定分散,有的规定之间相互冲突,有的方面相互重叠,有的方面又缺位或缺空比较严重。现阶段我国信息网络立法是典型的多头立法,多头管理,导致立法冲突的现象严重,缺乏立法的整体性,未能构成严谨的法律体系。

(2)立法效力较低。我国关于信息网络立法虽然繁多,对其方方面面也都有相应规定,但没有制定出信息网络方面的基本法。有关规定除了2000年12月28日公布的《关于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是由全国人民大会常委会制定通过外,其余基本上是管理性的行政规章,尤其是国务院部门立法占了绝大部分。而这些管理性的行政规章调整范围窄,而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法律。立法主体多、层次低是显而易见的,缺乏权威性、宏观性、指导性,直接影响了信息网络法律效力。

(3)立法观念陈旧。当前,我国对于网络信息的管理还是注重从传统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保护网络安全,过分强化政府对网络的管制,既缺乏管理性和技术性内容,也漠视相关网络主体权利的保护,同时强调信息网络立法的全球性和借鉴性,这些导致了信息网络立法观念的陈旧。主要表现在:一是重网络技术的发展、轻网络法治化的观念比较严重,各类法规和规章都不约而同纷纷只强调规范秩序、维护安全,而忽视各网络主体的权利保护,极少规定政府的义务和法律责任,更普遍限制司法权尤其是限制司法权对政府管制行为的司法审查,网民义务多,而权利少;二是认为信息网络的全球性和技术性特征决定了信息网络立法具有全球的普遍性,因此,只需简单移植他国或国际立法就可以了。

三、信息时代我国信息网络立法完善趋势展望

(一)提高网络立法的质量,构建完整统一的网络信息法律体系

随着信息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并且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完善我国网络管理和立法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在进一步更进信息网络立法技术本身的同时,也应不断掌握信息网络立法的本质和规律。面对我国目前信息网络立法管理失衡、体系分散、层次较低、甚至留有“空白”或者“冲突与重叠”的乱象,应不断提高信息网络立法的质量,构建宽领域、多层次,高效力、完整统一的信息网络法律体系。具体而言,急需制定出台关于信息网络管理的基本法,提高目前信息网络立法的法律效力,对当前信息网络管理起宏观指导作用,而不至于出现信息网络新问题时,相关部门就急急匆匆地出台规定或者司法解释。

(二)转变网络立法的观念,兼顾网络信息管理与网路自由保障

完善信息网络立法,其中突出的一点是,政府在网络管制和网络立法中的角色和观念需要转换。从来自互联网上的反馈信息看,网民对政府的印象并不好。目前政府对网络的管制十分生硬、缺乏人情味,管得过宽过死,因而常常被视为“自由的破坏者”。政府不得不承认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介质,打破了传统媒体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造就了一种开放的信息传播环境,社会大众和网民掌握第四媒介的话语权。因此,政府应转变职能和观念,充分保障网民的言论自由权利。政府应该明白网络言论的匿名性导致审查困难,表现形式多样导致煽动性强,网络公开性导致高度传播性,辨识的间接和滞后导致其真伪难辨等特点。我国对网络制定新的规范时,扭转之前多是政府从方便管理的角度考虑,内容也大多是规定网络从业者或者网民承担的义务的立法观念,兼顾网络信息管理与网路自由保障。

(三)加强人网络技术才培养,建立适应新时代网络信息人才战略

信息网络促进国家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进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其中网络信息安全和网络犯罪两大问题尤为突出。《2013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于2013年9月23至25日在北京举行,大会讨论的焦点集中于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数据保护、代码漏洞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第一,从技术的本身上寻找解决的途径。网络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本身的问题。比如针对网络信息泄密而大力发展网络加密技术,针对网络色情,暴力和其他非法信息而大力开发相应的“过滤技术”等。第二,通过网络立法来解决除网络技术本身带来之外的问题,这与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和立法体系与传统有关,是一项系统性、艰巨性的工程。但是,不管是通过加强网络技术本身还是通过立法来保障信息网络有机地运转,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

网络信息法律法规篇2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体系

大数据(bigdata),一般意义而言,指的是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传统意义的尺度,一般软件工具难以捕捉、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美国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安全涉及到公众个体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和国家信息安全各方面。因此本文从大数据时代保证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体系为研究点,立足现实,从法律层面探索大数据时代的网络信息安全保护问题,提出新的思考视角,具有积极时代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为了打击网络犯罪、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美国、英国等国近年来也相继立法,建立自己的法律体系,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美国,作为互联网发展的先行者,设立了六大网络安全专职机构、130多项法律法规,2000年,美国《保卫美国的计算机空间―――保护信息系统的国家计划》,使“信息安全”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正式组成部分。2003年布什政府发表《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报告,从国家战略全局对网络信息的正常运行进行谋划以确保国家与社会生活的安全与稳定。2010年,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网络安全法案》,法案提高全社会对网络安全的认识等安全措施。

英国,1994年决定在10年中投资380亿元英镑建设网络信息高速公路。英国通过颁布《规范调查权法案》、《数据保护全法》、《隐私和电子通信条例》、《防止滥用电脑法》等一系列法律,明确了公民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以及确定执法机关有何特殊权力。英国正是在完善的法律框架下有效地维护了英国网络信息的安全和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在信息网络安全方面,尚未制定统一的信息网络安全法。今年两会期间,网络安全问题也受到了代表委员们的高度重视。腾讯董事长马化腾就把“信息安全”作为代表议案。

综上所述,各国相继颁布保护网络信息的法律,足见对网络安全保护的重视,相比我国,还有差距。

二、大数据时代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体系的研究意义

首先,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这对无法回避的矛盾。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关系着个人乃至国家的合法权益。因此建立法律体系意义重大。

其次,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主客体的广泛性、主体行为的事前难控制性及网络信息安全牵涉利益的多元化决定了网络信息安全法调整方法的纵横交错性、跨部门性、多层次性。本文试图基于大数据背景,通过法律体系的角度加以解决。

再次,网络社会主要有个体存在的虚拟性、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交流行为的自由性等特征。而网络社会的特征决定了法律规范的难度,同时又为网络社会法律的完善提供了方向。本文站在大数据的前沿,试图建议构建法律体系保护网络社会的信息安全。

三、大数据时代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体系存在的缺陷

大数据时代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体系存在的缺陷:

1、立法滞后、层次低,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同时也涌现出网络犯罪,病毒、黑客等以前所没有的新事物。传统的法律体系不能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现行涉及网络安全的法律中,法律、法规层次的规定太少。规章过多。而且,在制定规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纵向的统筹考虑和横向的有效协调。致使出台的规章虽然数量不少但内容重复交叉。因此,重新构建一个结构严谨、内在统一的法律体系来规范网络社会就显得十分必要。

2、不具开放的特性。信息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法结构比较单一、层次较低,难以适应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和日益严重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我国现行的安全法律基本上是一些保护条例、管理办法之类的,缺少系统规范网络行为的基本法律,如信息安全法、电子信息个人隐私法等。与国外安全信息法脱节。

3、缺乏操作的特性。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法中存在难以操作的现象。为了规范网络上的行为。政府职能部门都出台了相关的规定,公安部、信息产业部等都制定了涉及网络的管理规定。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数量虽大,但是它们的弊端明显。由于没有法律的统一协调,各个部门出于自身利益,常常出现同一行为有多个行政处罚主体,处罚幅度不尽一致等现象。这就给法律法规的实际操作带来了诸多难题。

四、大数据时代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体系

目前,站在大数据时代的前沿,我国信息网络安全法律体系的建立首先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安全法确定国家在建立电子数据信息资源中的地位,明确电子数据交流与保密的范畴,保护电子数据的法律责任,规范电子数据系统的安全保护要求规定对电子数据系统安全维护管理必要的人员配置及责任义务等。

2、互联网络法规定对网络的正当使用。防止越权访问网络保护网络用户的合法利益。

3、由于信息出版法明确电子出版的权利、义务、审批.管理和法律责任等。

4、网络犯罪法刑法和全国人大《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虽然规定了一部分网络犯罪及其刑事责任。但是这难以适应越演越烈的网络犯罪。因此必须进行立法完善。

5、电子信息个人隐私法对于公民个人有保护隐私的需要。本法应当规定,在电子商务中涉及到的、个人以电子信息方式存在的隐私。在不违反国家安全的利益的原则下,享有隐私权。侵犯犯他人隐私权将依法受到惩处。

6、电子信息知识产权保护法明确规定以电子信息方式存在的、以多媒体等介质表述的文教、卫生、科技、工农业和商贸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归属。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违反法规的惩处等。

参考文献:

网络信息法律法规篇3

论文摘要:分析了网络信息的含义及特征;剖析了我国目前信息网络法制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加强其法制化的必要性;提出了我国信息网络立法的基本原则及相关对策。

信息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信息的高速流通、共享和利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需求,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子政务的推广,方便了政府与民众的信息沟通,提高了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和科学管理及决策水平;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市场信息的广泛迅速传递、商业运作成本的降低、信息市场的繁荣,而且逐步改变了人们的购买习惯和生活方式;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的实现打破了人们利用信息资源、享受医疗服务的时空界限,将科研合作、医疗会诊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毋庸置疑,信息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当人们感慨信息的无穷魅力时,也尴尬地发现信息环境中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尖锐,信息侵权、网络犯罪、信息市场不正当竞争等等不良现象屡有发生。为此,作为信息社会关系调节器的信息法受到了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已有不少学者认为由于信息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数字化、技术性和互交性等特征,单一的信息政策、法律调控已无法满足现代信息社会的需求,无法完成对一个极为复杂的具有高度组织性与有序性的信息系统整体,从横向结构到纵向结构,从单一层次到多位层次的管理和覆盖。因此,建构一个新型的国家信息政策法律体系显然是十分重要的。

1 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及特点

1.1 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 网络信息资源(networkinformationResource)作为现代互联网带来的一个全新的名词,是一种和传统信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谓网络信息资源,是指在信息内涵的基础上,采取电子数据形式纪录,多媒体形式(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表达储存在光磁等非印刷质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信息资源的总和。随着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与发展,网络信息资源主要指在因特网中的信息集合,但并非包括所有的因特网信息,而是指能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那一部分。

1.2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信息资源的一般特征,即可共享、可再生、可有效减少环境和资源的破坏等特点。但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依撑平台是建立在网络通信、计算机终端上这就决定了它又具有优于其它信息资源的五大新特点数字性。网络环境下模拟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信息以计算机可识别的方式(0或1)储存于网络的某一节点上,并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通过四通八达的全球网络传向任一合法的网络终端用户。b.动态性。因特网上的信息地址、链结、内容处于经常性的变化当中,任何网站资源短时间内都有建立、更新、更换地址或消失的可能,这就使得网络信息资源瞬息万变。c.丰富性。内容上,网络信息资源包罗万象,覆盖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信息资源;形式上,是多媒体、多语种、多类型信息的混合体,信息组织非线性化,超文本、超媒体信息逐渐成为主要方式。d.交互性。网络信息资源自由度和随意性大,操作性强,信息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网站之间可以通过相应链结,进行及时的信息交换和共享,用户可以主动到网上检索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向互联网输送信息,或通过电子信箱交流信息,真正实现了网上信息的“推—拉”过程。e.低费用性。和非网络信息相比,绝大部分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免费获得,大大地节约了人力和财力,在满足用户同样需求的情况下,成本费用低,是网络信息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

1.3警惕网络信息资源的劣势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信息泛滥与信息污染造成“信息匮乏”和“信息过剩”的局面,劣质信息、有害信息比重加大。因特网是无人管辖的“网中之网”,信息的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缺乏必要的过滤、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造成网络信息资源良莠不齐;同时,网络信息新陈代谢加快,导致信息过剩、贬值,使得大量网上信息成为信息垃圾,对信息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影响了人们对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我国信息网络秩序法制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信息网络秩序法制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信息网络的基本立法方面,除了2001年新修改的版权法涉及了网络环境的版权保护问题外,其他领域的基本立法都不到位,只有少部分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等。其中,行政法规主要有《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保护办法》等;部门规章主要有邮电部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实施办法》,公安部的《关于加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公众媒体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司法解释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上述规定的内容主要涉及的领域包括市场准入、网络监督、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网络著作权等方面。为了整顿目前比较混乱的上网经营场所(如网吧等),2002年信息产业部门等几家机构共同制定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据悉作为基本法律的《电信法》也正在紧张的制定之中,不日即将正式颁布。

2.2 我国信息网络秩序法制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表现在五个方面:a.重网络技术等硬件的发展,轻网络法治化的观念比较严重。目前仍有很多人认为,只要大力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就可以保障信息网络的健康发展。b.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不明确,存在错误认识。一方面,认为信息网络的全球性和技术性特征决定了信息网络立法具有全球的普遍性,因此,简单移植他国或国际立法就可以了;另一方面,认为我国现在信息网络还不够发达,立法条件还不够成熟,应等待时机成熟后进行立法。c.立法的层次低,缺乏权威性。在立法体系上,着重从传统的行政法规的角度保护网络安全,但缺乏管理性和技术性内容。必须建立一个以基本法律为主,其它法律、行政性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专业性法律体系。d.立法缺乏系统性,立法冲突或不协调的现象严重。部门立法的立足点多限于某一特定问题,视野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法律法规的内容重复或者缺空,内容重复表现在相同规定在两个法律法规中出现,而内容缺空则表现为若干主要问题在法律中没有明显规定,这使得执行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e.立法缺位现象严重。目前,在电子商务市场准入与工商管理、信息网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网络中的纠纷管辖与法律适用、电子证据、电子支付等等都存在立法缺位。总的来看,我国目前关于信息网络立法的理论严重滞后,在信息网络立法的基本原则问题上还存在认识不足,立法状况远远不能适应信息网络健康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2.3 我国信息网络法制化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法制化是保障信息网络有序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网络技术为人类提供了更加有效的信息交流环境,但是,网络的特征也使得网络行为有着不同于现实社会活动的特点。因此,基于现实社会活动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现行的法律规范无法有效地适用于网络环境。网络环境的特殊性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网络法律进行调整,否则,信息网络就不会和谐有序地发展。因此,信息网络法制化是保障网络有序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全球信息交流范围的扩大,国内信息活动、信息产业的蓬勃兴起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使我国信息化进程加快,同时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作案的工具和空间,主要表现为网络盗窃、侵犯隐私权、侵犯知识产权、网络诈骗、数字故意破坏、损害公序良俗、网络洗钱、非法垄断技术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信息网络法制化建设,依法规范网络秩序,保护社会公众正当权益,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当今社会网络正日益成为人们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网络需要有效的法律规范以防止各种纠纷发生,并为各种纠纷的解决提供依据。由于目前没有明确的网络法律规范对人们的权利义务行为作恰当界定,各种网络纠纷不断发生,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制约网络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防范和解决各种网络纠纷,使其健康发展,就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对其加以规范。信息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是一种全球的资源共享系统,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网络已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竞争最激烈的领域。然而,信息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被用作危害社会的工具。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有害信息,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西方国家开始凭借其经济上技术上的优势在信息网络中极力推行政治标准与价值观。因此,依法对网络空间行使管辖权,已成为体现国家的重要方式。尽管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实力、发展网络先后不同,但在实现信息网络秩序法制化,依法规范网络秩序,维护本国的和社会价值,促进信息网络的健康发展方面却是一致的。因此,建立理想的网络信息法律保护体系已迫在眉睫。由于网络的互交性、世界性,网络立法必须与国际网络立法互通、互融,达到国际化。

3 实现信息网络法制化的原则及对策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要实现我国的跨世纪战略目标,就必须抓住机遇,迅速发展我国信息网络。信息网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网络法制体系。因此,就必须把信息网络立法提高到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把信息网络法制化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扫除我国信息网络发展的现行法律障碍。

3.1 实现信息网络法制化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进行信息网络立法,必须遵循如下四项基本原则:

3.1.1 安全原则,是指信息网络立法应充分考虑信息网络安全的问题。安全原则要求信息在网络传输、存储、交换等整个过程不被丢失、泄露、窃听、拦截、改变等,要求网络和信息应保持可靠性、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可控性和不可抵赖性。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技术性使得网络中的信息和信息系统极易受到攻击,信息安全是社会公众选择利用网络的重要因素。因此,信息网络立法应坚持安全原则。

3.1.2 鼓励与引导原则,是指信息网络立法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利用信息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和电子商务活动,从而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但是,信息网络是个新生事物,还很不成熟,需要通过法律加以鼓励引导,通过立法鼓励引导和促进信息网络的健康发展是各国信息网络立法的基本原则。

3.1.3 开放中立原则,是指信息网络立法对所涉及的有关范畴应保持开放中立的立场。因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那些建立在某一特定技术基础上的电子签名、电子认证、数据电文、对称密钥加密、非对称密钥加密等范畴很快就会过时。如果立法的基础范畴依附于某一特定的技术形态,那么建立在先前某一特定技术基础之上的法律范畴就不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网络发展的需要。如果不断修改法律适应新形势的话,就必将失去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要求立法必须适应信息网络的技术性和快速发展的特点,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以便使信息网络立法能适应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

3.1.4 协调性原则,是指信息网络立法既要与现行的国内立法相互协调,又要与国际立法相互协调,同时还要协调好信息网络中出现的各种新的利益关系。虽然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但并没有改变现行法律所依赖的基础。因此,网络立法要与现行的法律相协调。网络的全球性和技术性特征,说明信息网络立法有一定的客观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要求各国信息网络立法尽量与国际立法相协调,避免过分强调立法国家的权利性和所谓的国情而阻碍信息网络的发展。

3.2 实现信息网络法制化的对策

3.2.1 坚持正确的立法思想。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和技术特征,使得信息网络立法具有全球的普遍性特点。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立法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抗衡。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自1978年在佛罗里达州通过第一个计算机犯罪法以来,1998年11月克林顿又签署了经国会通过的《数字著作权法》,1999年4月弗吉尼亚州政府签署了第一个有关互联网的法律。瑞典在1973年颁布了《数据法》,英国在1985年颁布了《版权(计算机软件)修改法》。1998年新加坡通过了《滥用电脑(修正)法案》,增加了3项新罪名(未经授权进入系统,干扰阻碍合法使用,擅自透漏密码非法使用)规定对信息犯罪可判长达20年徒刑和20万新元的罚款。澳大利亚、匈牙利、菲律宾、韩国等30多个国家也都制定了有关计算机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立法的先进经验,建立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信息网络健康发展要求的信息网络法律体系。

3.2.2 在立法体系上,避免多头立法,减少部门立法。要采用听证会制度,扩大信息网络立法信息的交流,不但使政策探讨设计阶段充分民主化,让利益相关的人员充分地参与政策设计和讨论,充分咨询专家意见,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对现有的国内外信息法律法规进行汇总整理,并通过实际数据分析比较,找出规律和结论。建立“中国信息法规数据库”,其结构可分为如下七种:a.法律法规标题。按信息法律法规的全程录入,此字段可确定数据库记录的唯一性。b.机关。特定的信息法规制定机构有其关注的特定领域,同一个机构的信息法规总存在一些共性和规律,这正是信息法规学术研究及具体法规制定时所要讨论的。c.法律法规类型。不同类型的信息法律法规,如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其法律效力和地位有较大差别。设立此字段,就是便于解释信息法规的这一特性以及不同类型新型法规之间的比较分析。d.时间。我国信息法规的生效时间往往在时间之后,我们以信息法规时间为准。e.适用范围。设置此字段,是为了便于使用者区分国家法规和不同省市的地方法规并对他们进行比较研究。f.关键词。为了全面标示信息法规的内容,便于基于信息法规内容的检索和数据分析,必须设置三个关键词段,分别用“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指示。g.摘要。为了更深入的解释信息法律法规,帮助使用者了解法规内容,必须设置此字段。这就使立法机关可以避开制度等级直接接触信息源。只有这样,才符合信息网络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促进和保障信息网络的健康发展。

总之,必须严格遵循信息网络法制建设的原则,制定一系列的与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并在立法过程中注意我国信息网络的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确保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天媛.网络信息交流的法律调控.情报杂志,2004;(2)

2 朱 芒.行政处罚听政制度的功能.法学研究,2003;(5)

3 孙 潮.立法过程中的信息问题初探.政治与法律,2003;(4)

4 付长友.信息的“爆炸”与“收敛”.现代情报,2004;(2)

网络信息法律法规篇4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保障

美国2002年《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规定,信息安全指确保信息和信息系统免受非授权访问、使用、披露、中断、修改或破坏,以实现完整性、机密性、可用性。那么,网络信息安全就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确保网络基础设施免遭干扰、破坏,从而实现网络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和真实性。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任何团体或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方便地传送和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而自身的安全防护能力很弱,许多应用系统处于不设防状态,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风险和隐患。网络在为人们提供便利、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着信息安全方面的巨大挑战。近年来,因网络信息安全而造成的突出事件,如“艳照门事件”、“熊猫烧香事件”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使我们认识到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网络信息不安全可以毁人一辈子,会带来严重的、恶劣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有人言:电脑不可靠!网络更不可靠!在互联网时代是否真的无安全可言?除了本身技术手段之外,我们的法律体系对网络信息安全还要去如何加强?这都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和思考的问题。从法律的角度来探求网络信息安全的保障,到底有什么样的规范和措施呢?

首先,要明确法律责任的责任主体。法律责任就是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补偿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责任主体是指因违反法律、违约或法律规定的事由而承担法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责任主体对于法律责任的有无、种类、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我国法制体系中就网络信息安全问责中主要是针对违法犯罪的自然人,而忽略了网站的法律责任。本文认为要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的保障,需要强化个人与网站双方的法律责任。在网络违法犯罪过程中,人是主谋,网站则是主要帮凶。日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艳照门事件”中,我们追究了原始投放者的法律责任和传播者的法律责任。而且在我国《刑法》中第三百六十四条明确规定:传播的书刊、影片、音像、图片或者其他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其别强调了非牟利的传播也可以构罪。但对于网站传媒仅仅从道德上予以回击,而缺乏法律约束及相关法律责任的追究。

按照引起责任的法律事实与责任人的关系的不同,法律责任可以分为直接责任、连带责任和替代责任。根据法律责任的类型可把法律责任分为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和违宪责任。在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问责中,原始违法犯罪人所造成的不利后果是直接的、明显的、严重的,应承担直接法律责任与刑事法律责任。后承违法犯罪人(传播者等)所造成的不利后果是直接的、有一定危害性的,应承担直接法律责任与民事法律责任,情节特别严重的也应追究其刑事责任,这在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已有明确规定。网站传媒作为社会组织,理应具有职业操守与社会责任感,是公民权利的代言人,是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者与执行者,如在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过程中成为了公民私权的侵犯者,除了予以道德谴责之外,还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即相应的连带法律责任与民事法律责任。

其次,要以法律手段强化网络监管。俗话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在网络信息安全领域也同样适用。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所有的网络安全事件中,约有52%是人为因素造成的,25%由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引起,技术错误占10%,组织内部人员作案占10%,仅有3%左右是由外部不法人员的攻击造成。属于管理方面的原因比重高达70%以上,而这些安全问题中的95%是可以通过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来避免。因此,在维护网络信息安全过程中,网络监管是关键,并且应由一定的法律来强制保障实行。

以法律强制手段推行网络实名制。网络实名制指在网络环境中传递信息时应使用真实身份资料认证的制度。网络以计算机为依托,借助一定的计算机符号来承载信息,带有很强的虚拟性。在这个虚拟性高的空间来实现非虚拟的信息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就需要用法律的强制手段来推行。比如:上传网络信息的法律约束与管理。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要在网络中上传信息应受到一定的法律约束。不能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在任何网站上传任何信息,如要上传,应有特定的监管程序通过网络实名制的信息库检验其身份资格的合法性才能进行。当然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公民私权(个人隐私权等)的规避问题,但是我们的法律可以先在部分网站、部分领域实行网络实名制,等到条件成熟之后再全面推行。

进一步推广与完善电子签名及相关法律。电子签名也称作“数字签名”,是指用符号及代码组成电子密码进行“签名”来代替书写签名或印章,它采用规范化的程序和科学化的方法,用于鉴定签名人的身份以及对一项数据电文内容信息的认可。2004年8月,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并于2005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法律化,它明确了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通过应用电子签名认证证书实现网上身份识别认证,并确保信息在网络中传输的保密性、完整性、以及行为的不可否认性。针对目前“电子认证”等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应加快相关法律的建设与完善。

落实网络信息安全等级评价。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是指国家信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根据计算机网络处理信息的敏感程度、业务应用性质和部门重要程度所确认的信息网络安全保护能力的级别。信息系统安全等级评价是指评价机构根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对使用单位的信息网络进行安全等级检测、评价和监督的活动。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等级评价不合格的单位部门应由法律强制撤消其处理网络信息等相关职能或给予一定期限进行整改。

加强网络实名制、电子签名、网络信息安全等级评价等一系列法律的建立与完善,是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的保障。

最后,要进一步制定完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宣传与教育。国外的信息安全立法活动进行较早,尤其是美国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较完备。我国的信息安全立法仍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完整性、适用性、针对性的法律体系。这个法律体系的形成一方面要依赖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深化,另一方面要依赖对信息化和信息安全的深刻认识和技术、法学意义上的超前研究。我国已有的法律法规从不同的层次对信息安全问题做出了规范,如《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络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使我们初步有了处罚网络信息安全违法犯罪的法律依据,但还有很多领域缺乏对信息犯罪进行定罪处罚的法律依据,有待进一步完善。

安全意味着受到保护,免受那些有意或以其他方式产生危害的人的攻击。网络安全是对网络组件、连接和内容的保护。信息安全是对信息、系统以及使用、存储和传输信息的硬件的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教育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管是作为一名计算机工作人员,还是普通计算机用户,都应该接受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尤其是那些使用网络机会多而且很活跃的群体,更应该熟悉和掌握我国的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准则,法律法规教育是遵守法律法规的必由之路。

总之,建立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紧迫,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健全我国的法制建设,在提高网络技术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相关法律的完善,使网络信息安全切实得到法律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郭明瑞:民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2]张文显: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3]田文英符秋艳:论网络信息安全法的调整对象[J].情报杂志,2005;(4)

[4]周磊刘可静:我国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及其立法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6;(5)

网络信息法律法规篇5

关键词网络空间法治法治思维

作者简介:郑莹,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民商法博士研究生。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传播媒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影响和改变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日常生活。网络是一把的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其在畅通信息来源、搭建消费平台、引导社会舆论、实施外部监督、发挥社会功能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如果运用不当,将会为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如网络上的各种各样的虚假信息、偏激不负责任的个人发言;通过网络病毒的植入与传播,破坏、获取网络空间的各种资源;以互联网为平台,设置消费陷阱,进行网络欺诈。而社会为此付出了极大的成本。技术的发展为网络空间搭建了数字平台,但网络空间有序的发展,需要技术,更需要秩序。

一、法治是网络空间良性发展的秩序保障

网络的迅速崛起与发展,使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符号公民――网民应运而生,网络赋予了人们能在社会上以全新的形式进行交往、交流及发展的新身份。网民较之现实社会公民身份具有更大的自由表达权、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开放性、自由性和信息共享是网络赖以发展的根基,但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信息共享并不意味着网民可以在网上恣意妄为,极端的谩骂不是自由表达,泄露他人的隐私、捏造并散布谣言更不是信息共享。事实已经证明,如果缺乏基本的理性判断,稳定的网络秩序,相关的法律约束,那么,网络将会走上歧途、陷入混乱。不受约束的网络行为,对现实社会的危害是无可估量的。如果网络的负面效应得不到根治而放任下去,那么网络本身为我们带来的正面效应也会随之抵消。

正常的社会秩序是维系每个公民安全的保障,而法律最基本的价值就是扬善除恶、维护社会秩序。“如果没有一个安全的环境能让人们放心地享受其合法权益的话,人类的一切活动就失去了最起码的条件。”法治关乎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法治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作为现实社会的一种新形态,网络社会也应是法治社会,拥有正常的社会秩序,在法治的框架内运作,不能成为也不应成为少数人的“法外之地”。无规矩则无方圆、无秩序则无自由。网络空间的开放、自由和信息共享,是以拥有正常的秩序为基础的。只有以秩序为基础,网民才能充分享有参与、表达和监督的自由,网络社会才能得到良性、持续、健康地发展,信息网络技术也才能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助推器”。

二、我国在网络空间方面的立法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制定出台了一些针规范网络空间的法律法规,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等。这一系列规范网络空间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在推动和规范我国互联网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从总体来看,网络空间的立法还缺乏系统性,立法层级低、权威性不足;现行的有关网络空间立法制定时间较早,有些规定和内容还比较薄弱和滞后,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都没有考虑到,法律执行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由于网络空间治理的立法大多表现为部门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其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烙印根深蒂固,在法的刚性与意识形态的弹性之间也有较大的间隙。事实上,在规范网络行为方面,政府在相应的制度层面上的设计也做了很大的努力,网络实名制的颁布,网络交易监管信息化的出台,等等,但这些只处在规划阶段,缺乏详尽的路线图和明确的时间表。因此,如何完善立法,仍是摆在立法机关面前的艰巨任务。

三、网络空间法治化应坚持的原则与方向

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现实需要,网络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是为了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实现国家权力同公民权利的平衡;要兼顾信息专有与信息共享的关系,解决好网络环境下既要有司法基础又要有管辖原则的司法管辖权问题;不能以牺牲网络发展、社会繁荣为代价。

原则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全方位结合是网络法律制定的基础,在网络法律制定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有理论深度,又要兼顾细致、实用和可操作性;既要融合本国的文化传统,又要借鉴国外的宝贵经验;既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又要展望未来,使网络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发展相结合,高瞻远瞩地构建我们的网络法律体系,使网络法律成为能维护网络秩序、促进网络健康发展的有效工具。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在立法上加强网络的法治建设,就是在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将规范现实社会的法律在网络空间延伸,进一步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服务使用者、监管者和监督者的权利和义务,规范网络空间的行为;进一步解决网络空间执法中的现实问题,比如管辖权、证据的保存获取等问题;转变政府管理部门管理与执法的职能,公共治理的方式要向网络空间延展;在确保立法原则是科学的、能有效地规范网络空间秩序的前提下,制订出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具有权威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充分保证法律法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依法管网、依法治网奠定法律基础,让网络空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化。

四、网络空间的立法体例与建议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网络行为的出现,人们对网络空间的认识和规则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网络空间的立法能够有效地调整网络空间也要求建立在对网络规则的全面把握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求规则的灵活性和对现实生活的适应性,而法律相对的刚性和权威性要求立法者必须慎重而行。因此对于网络空间的立法可以采取制定网络空间基本法和专门法律的形式。网络空间基本法就有关网络空间的基本问题作出统一规定,具体而言,包括网络空间治理的基本原则,网络空间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机构,网络空间管理机构的基本职权;明确网络空间运营主体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网络空间个体参与者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对于目前网络空间立法的空白区域,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内容,制定一些专门法律,如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等。根据我国网络空间的现实情况和网络空间的立法现状,在网络空间的立法过程中还应注意:

第一,网络空间个体的权益保护。为了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2000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随后也颁布了大量网络空间的立法。但其后颁布的法规和规章大多强调了政府和职能部门在规范秩序、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方面的权力和职责,极少对个体的权益保护做出规定。而当个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司法的途径获得救济的机会也受到了限制。

第二,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的立法。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获取国家社会、经济、市场、个人的重要信息。如数据泄露并被不法利用,会对公民个人隐私、社会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威胁。我国对于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保护分散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中,除了民法通则中有对人格权隐私权等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刑法修正案也增设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等罪名。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也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但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型的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行为,难以从现行的有关信息安全的法律中寻找规范依据;很多法律法规适用时也欠缺可操作性。

第三,网络空间监管部门依法治理网络应遵循责权对应的原则。现有的关于网络空间的立法在价值取向上注重授权。有关网络空间的法律规范中,除了极少的全国人大常委的决定,大部分都表现为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行政管理的便宜出发,这些法律法规都授予了政府部门大量的行政管理权限,包括行政许可权、行政处罚权。在规范内容上,多强调网络运营商和用户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而对于公民个人、经济组织在网络空间上所享有的权利方面的规定极少。在授权的领域,多个行政部门往往都有管理的权限,但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导致管辖重叠,个体的权利也更容易受到侵害。因此,在授权的同时必须注重控权,以法律的形式限定管理部门的职权同时明确责任,才能确保权利不被滥用,个人在网络空间的权利也才能得到保障。

五、网络空间的法治化需要社会成员的自律与守法

在立法上,由于法律无法完全预料到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所以,法律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是不完备的、滞后的,只能透过实践完善自身;在执法上,由于法律对所有情景和问题不可能都作出明确的规定,就执法者而言,自由裁量权成为执法者的执法工具。尽管自由裁量权的赋予是法律具有一定灵活性的体现,但同时也难免造成执法者的滥用。众所周知,法律得以运行的先决条件是要人们具有服从规则的内在品质,法律只能规范人们的外部行为,却无法使人们内化;虽然法律条文规定了社会成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但不能做出让社会成员服从法律的义务,而道德的力量却能使然。对于法律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和法律义务,而是服从法律的品质。

网络信息法律法规篇6

随着机信息技术的,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这种状况不仅严重网络发展而且它将蔓化为一种。个人的不安全感加剧和个人对自我信息控制力降低无疑将导致社会人整体的心理压力增大,形成社会心理危机。利用信息[]对网络空间的个人数据和隐私权进行规制,已成为网络法需要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透过近期网络上曾出暴料出UCooL问题,简要地谈谈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鄙薄之见。同时以先进法域的立法经验为支撑,提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相关立法建议。

【关键词】

网络隐私权侵权保护立法

【正文】

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与互联网络的全球性扩张,互联网逐步走入了人们生活方方面面,它以其互联性拉近了世界各地人们交流的距离,同时也以其信息交流的隐蔽性挖掘着人们内心的秘密。网民们躺在这样的一个技术构建的网络上享用着来自各方的信息,也“快乐”的躲在网络织起的面纱下发掘着自己内心地冲动、实现着多重身份跳跃。网络间流传着“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便是网络给予人们身份关怀的最好写照。网络的出现使得社会道德的衡量发生着变化也使得人性得到了最大的是释放。很多人借助着这张网传播着自己、很多事务也借助着这张网突出其影响,作者认为前段时间的芙蓉现象[]可以算得上是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突出一例了。然而伴随着网络着虚拟性为人们构建的身份理想“天堂”近段却被网络中突然出现出“UCooL”打破了,通过这样一个搜人引擎,网络身份变得不再神秘,网络的另一端突然可以断言道“我知道你是一条狗”。网络沸腾了,人们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份了,有网友在BBS关于“UCooL网站”的讨论中使用了“恐怖”这样的字眼,看来网络这一层面纱似乎被狠狠地捅了一下,以这样一个事件为导火锁,沉默了很久的以个人隐私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提出来了。其实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由来已久,在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地区已经被多次讨论、研究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判例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一问题。而在我国,虽然网民众多,但是网络技术和人们的网络隐私权保护观念却相对落后,所以由UCooL所引爆这一问题在我国提是有意义的。这激起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对网络隐私权的注意和迫切保护的欲望,也使得人们在问题面前再次发难于我国尚不健全的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制度。

一、“UCooL”透露出的网络隐私权问题

(一)什么是UCooL

近期一则来自新浪的名为《网站搜人引擎偷走9千万份个人资料》在网络上引起不小轰动,一个号称全球最大的搜人引擎跳入了人们的视线。这个网站名为UCooL(网址为:ucool.com)[],通过这个网站上,我们只需要花一元钱便可以通过姓名输入,搜索出符合姓名的人的资料。与其他搜索引擎有所不同的是从UCooL中搜到的资料非常具体,包括个人的各种联系方式甚至是、工作单位和家庭地址[]。这一方面意味着我们的隐私的在网络上暴露,另一方面意味着自己的隐私变成了一个网络上的团体获取利益的内容。“UCooL”这样的搜人引擎的出现及对个人隐私信息的触动,迅速点燃了人们心中对网络安全的疑问。也仿佛让把网络当作言论天堂的人们,心里憋了一口气。好似生活在天堂的人们突然发现在天堂中他们也可能被一不留神就被显了形。

(二)UCooL对网络隐私权的触动

网络隐私权是由传统的隐私权[]扩展而来的。隐私起源于美国,1890年美国最高法院法官沃伦(warren)和布兰戴斯(Brandeis)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的《隐私权》(Righttoprivacy)首次提出隐私权的概念,并提出其主旨在于确保每个人能够依自己方式安宁生活。百余年来,隐私权被作为公民人格权的重要内容逐渐得到各国法律的确认与保护。国外通说认为隐私权是个人对其私人领域的一种控制状态,包括是否允许他人对其进行接触的决定和他对自己私人事务的决定。伴随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网络隐私权和传统隐私权的宗旨一致即着眼于保护个人对个人信息的控制力和确保每个人能够依照自己的方式安宁的生活,但其在产生原因和表现形态上均有所差异。网络隐私权受侵害主要是基于网络的固有结构特性和商务发展导致的利益驱动,UCooL的出现就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的结果,UCooL网站的经营模式就是建立与通过对个人隐私信息的出售而获取利益,个人隐私信息在网络环境下不再仅仅扮演是个人名誉等的侵害途径而是透露出其内在的巨大经济利益。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自己和财产权相关权利的关注。目前侵犯网络隐私权的常见的表现形式有(1)个人作为侵权主体,未经授权在网络上宣扬、公开、传播或转让他人或自己和他人之间的隐私;未经授权截取、复制他人正在传递的电子信息;未经授权打开他人的电子邮箱或进入私人网上信息领域收集、窃取他人信息资料。(2)网络经营者作为侵权主体,把用户的电子邮件转移或关闭,造成用户邮件内容丢失,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泄露;未经用户许可,以不合理的用途或目的保存或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对他人发表在网站上的较明显的公开宣扬他人隐私的言论,采取放纵的态度任其扩散,未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删除或屏蔽;未经调查核实或用户许可,擅自篡改个人信息或披露错误信息;未经用户许可,不合理的利用用户信息或超出许可范围滥用用户信息,将通过合法途径获取的信息提供给中介机构、广告公司、经销商等用来谋利,造成用户个人信息的泄漏、公开或传播。(3)商业公司作为侵权主体,使用具有跟踪功能的cookie工具,浏览、定时跟踪、记录用户访问的站点,下载、复制用户网上活动的内容,收集用户个人信息资料,建立用户信息资料库,并将用户的个人信息资料转让、出卖给其他公司以谋利,或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4)设备制造商作为侵权主体,在自己生产、销售的产品中专门设计了用于收集用户信息资料的功能,致使用户隐私权受到不法侵害。如英特尔公司就曾经在其处理器中植入“安全序号”,监视用户之间的往来信息,使计算机用户的私人信息受到不适当的跟踪、监视。(5)某些网络的所有者或管理者通过网络中心监视或窃听网内的其他电脑等手段,监控网内人员的电子邮件或其他信息,一定程度上也对网络用户的个人隐私造成了侵害。[]

可见,UCooL网站的经营者的侵权行为表现为:未经用户许可,以不合理的用途或目的保存或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未经用户许可,不合理的利用用户信息或超出许可范围滥用用户信息,造成了用户个人信息的泄漏、公开或传播。属于网络隐私权的典型侵权行为。

(三)我国在网络隐私权方面的状况和立法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隐私权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权利才开始规定于我国的宪法和其他法律部门中。由于至今未把隐私权作为公民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保护,所以我国对隐私权采取间接保护的方式[],即通过对于隐私权相关的一些权利如肖像权、名誉权等保护隐私权。对于网络隐私权这个以传统隐私权为基础的权利的法律保护,几乎是一片空白。

在法律实践中,我国通常的做法是把隐私权纳入名誉权的范围予以保护。而名誉权所关注的是与民事主体名誉有关的事实表述是否真实及评价是否适当,隐私权所关注的却是民事主体的私人生活安宁以及私人信息秘密不被侵犯。所以对于一些侵犯隐私权的却不对当事人名誉权造成损害的侵权行为不易得到法律的支持,显然通过这样的保护方式不利于受害人隐私权的保护,这就从本质上降低了民法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效力。UCooL对个人网络信息的侵权就是一个不以名誉权为侵害为目的的,对其侵权行为适用民法中的名誉权保护便是牛头不对马嘴的。网络隐私属于隐私的范畴,但因为对其侵害的原因大多基于经济目的,所以以名誉权为基础去保护网络隐私权更为吃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保护隐私权笔者认为是不妥的。因此,根据我国的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现状和文化道德特征,单独构建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目前广大网民缺乏网络隐私权这样的社会现实下,通过法律信息建立的体系保证网络隐私信息的安全有助于促进信息网络产的发展

在立法方面,隐私权并未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中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依据仅是《宪法》所确立的保护公民人身权的基本原则和《民法通则》中所规定的个别条款。最高人民法院于1988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以及1993年颁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民法通则》未直接规定隐私权的不足,但其所采用间接保护的方式明显不能全面保护个人隐私。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颁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隐含关于隐私权保护的内容,这不失为一种立法的进步,但仍未从法律上明确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民事权利的地位,这又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关于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1997年12月8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18条规定:“不得在网络上散发恶意信息,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施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7条规定:“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2000年10月8日信息产业部第4次部务会议通过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办法》第12条规定:“电子公告服务提供者应当对上网用户的个人信息保密,未经上网用户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可见,在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关于网络隐私权比较成形的法律,仅是在一些部门规章中有所涉及。可见,目前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基本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需要通过法律信息的建立加强对网络隐私权有力有节的保护。

二、外国的立法现状

网络隐私权被不断的攻击对于信息网络的发展和对个人隐私带来的巨大威胁,各国在加强网络隐私的法律保护方面已取得共识。特别是网络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方面建立了很多有效和先进的法律制度,值得我们在建立国内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律信息体系时和借鉴。

我国台湾于1995年8月21日正式实施《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隐私问题小组委员会出台《侵犯隐私的民事责任咨询文件》、欧洲共同市场理事会1995年10月通过了《自动处理个人资料保护公约》、美国1986年制定《电子通讯隐私法案》以及德国制定的《电信服务资料保护法》都是先进的解决网络隐私权的措施。基于“任何对互联网的规制不应阻碍其发展”这一基本原则的坚守,各国因对规范网上个人数据资料的收集使用等行为可能对电子商务和网络发展造成的影响的估计不同及各国的网络隐私权现状和法律传统的不同,对网络隐私权进行法律保护和救济的模式与侧重点也不同。一般可以分为行业自律与立法规制两类,其分别以美国和欧盟两大互联网发达区域为代表。

(一)美国的业界自律模式

隐私权概念起源于美国,美国在隐私权保护的意识与采取的措施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立法方面,1967年通过了《信息自由法》,1974年正式制定《隐私权法》,这部法律可视为美国隐私保护的基本法,它规定了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收集和使用个人资料的权限范围,并规定不得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使用任何有关当事人的资料。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又制定了一系列保护隐私权的法律法规。诸如《公平信息报告法》《隐私权法》、《联邦有线通讯政策法案》、《录影带隐私保护法案》和《联邦电子通讯隐私法案》

但对于网络上个人数据及隐私权益的保护,美国却更倾向于业界自律。要求网站搜集个人信息时要发出通知;允许用户选择信息并自由使用信息;允许用户查看有关自己的信息并检查其真实性;要求网站采取安全措施保护未经授权的信息。甚至认为:有效的业界自律机制,是网络上保护消费者隐私权的最好的解决方案,并表示最近无立法必要。同时主张对符合不同自律标准的网站颁发认证证书来规制互联网隐私权和数字信息。但民众却认为这样的保护力度不够,不能有效的保护其网络隐私权不被侵害,认为政府应该立法介入。

在这种背景下,第一部关于网上隐私的联邦法律《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该法规定,网站在搜集13岁以下儿童的个人信息前必须得到其父母的同意,并允许家长保留将来阻止其使用的权利;必须说明所要收集的内容以及将如何处理这些信息。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曾签署了《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暂行条例》。1996年底通过的《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指出:只有当个人隐私和信息流动带来的利益取得平衡时,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上的商务活动才能兴旺起来。1999年5月,美国通过《个人隐私权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白皮书,阐述了对信息活动中公民个人隐私权进行保护的政策取向。此外,纽约州亦就倍受争议的网上收集个人资料等问题提出新的立法建议,严禁收集并共享能够鉴别个人身份的资料。1997年春,康涅迪格州通过消费者隐私权法案,其中对采用电子邮件形式散发广告进行了限制。

(二)欧盟的立法规制模式

与美国相比,欧盟更注重通过立法来保护个人资料的安全。欧盟议会1995年10月24日通过的《欧盟个人资料保护指令》(eUDataprotectionDirective)几乎包括了所有关于个人资料处理方面的规定。其目的在于保障个人自由和基本人权,以及确保个人资料在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自由流通。根据该指令,资料控制者的义务主要有:保证资料的品质、资料处理合法、敏感资料的禁止处理与告知当事人等。资料当事人则享有接触权利与反对权利,并有权更正删除或封存其个人资料。1996年9月12日欧盟理事会通过的《通讯数据保护指令》是对《欧盟个人资料保护指令》的补充与特别条款。1998年10月,有关电子商务的《私有数据保密法》亦开始生效。1999年,欧盟委员会先后制定了《internet上个人隐私权保护的一般原则》、《关于internet上软件、硬件进行的不可见的和自动化的个人数据处理的建议》、《信息公路上个人数据收集、处理过程中个人权利保护指南》等相关法规,为用户和服务商(iSp)提供了清晰可循的隐私权保护原则,从而在成员国内有效建立起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统一的法规体系。

由于《欧盟个人资料保护指令》第25条规定,有关跨国资料传输时,个人资料不可以被传送到欧盟以外的国家,除非这个国家能够保证资料传送有适当程度的保障。这就对美国形成严重的非关税壁垒。经过两年多的谈判,今年2月,欧盟与美国达成保护网上交易隐私协议。根据该协议,网上交易公司在收集个人信息时必须就相关信息的用途向用户发出通知,在该信息被用于最初收集目的以外的其他目的时也必须通知用户,用户还有权获得了解上述信息的网上途径。自我约束的网上交易公司如未经“安全港”监视机构批准就擅自开展业务,将会受到联邦贸易委员会、司法部以及州总检察官关于从事欺骗性经营活动的指控。这一协议也反映出电子商务环境下隐私权保护的国际化、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

除了上述两种立法保护模式之外,还有一种“技术及消费者自我主导模式”,通过技术来保护网络隐私权,强调加强消费者的权利保护意识和结合使用相关软件如“个人隐私选择平台(p3p)”等方式达到保护网络隐私权的目的。但由于这类系统或程序本身的安全性和可信度仍值得怀疑,因此这些工具性的技术软件并不能完全取代网络隐私保护的法律框架,而仅具有辅助保护的作用。

三、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和立法

网络隐私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任何人都负有维护他人此项权益的法定义务,但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大量的网上侵权行为发生后却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网络用户的隐私权处于缺失保护的环境下,导致网络用户的隐私权时刻处于有可能被侵害的危险状态。这样的状况给网络运作带来诸多的不平稳、使得网民们心里压力增加,对自己控制力的人可度降低,网络虚拟性给大家所带来的人性释放作用逐渐降低等,这对于规范网络运营秩序、促进网络健康是十分不利的。为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在完善民事基本法立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信息体系,进一步加强个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为网络产业的发展开辟一条更为坦荡的道路。

笔者认为在涉及网络隐私权保护方面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要加强。以建立起有机的、有效的、有力的、有节的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机制。

(一)在立法规制模式上,

要建立起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首先要加强立法,建立一套规则网络隐私权侵害、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体系。特别需要明确提出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而不再是通过其他人格权的间接保护确立隐私权的法律地位。实践和都证明了仅仅通过间接保护已经不能适应隐私权特别是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需要。其直接引起了对网络隐私权的不利保护的后果。无法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和人们在网络的正常运转规则。只有在立法上承认网络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直接对其进行保护才能真正的切实的解决网络隐私权保护不利的现实。其次应当明确定的提出网络隐私权的范围,增强网络隐私相关法律法规可操作性。需要注意的是其范围的规定需要灵活,这样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网络环境和。第三,

应明确界定为支配权,网络隐私权是维护个人网上隐私的权利,其核心内容是个人隐私由本人自己支配,只有自己才有权利做出对权利的处分性选择。而他人非经当事人同意、授权或非经法律特别规定,不得处分其权利。最后是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方式中,应当应明确规定采取直接保护的保护方式。在立法尚未对网络隐私权作出明文规定之前,应当借鉴国外的做法。

(二)在行业自律模式上

除了法律法规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和网络环境的规制外,建立起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行业自律模式的特点是具有灵活变化性,适应网络发展的特点,同时行业自律模式也符合市场调节和资源配置的要求。一般行业自律发展得较好的都是较为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调节能力强和经济规则相对比较稳定,行业自律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甚至相对于法律、法规其更能有效地规制整个行业。我国的网络事业较发达国家起步虽然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去很快,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是有其基础的,同时通过行业机制的建立,也能弥补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和缺乏灵活性的特点。所以笔者认为在我国网络产业中可以适当的通过引导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开展对网络隐私权的有效保护。

(三)技术保护

技术保护可以成为我国除法律保护和行业自律以外的一种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措施之一,虽然其技术发展还不成熟,且依赖于人们的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意思。但是通过发展技术措施保护网络隐私权也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笔者认为我国应当通过法律法规等法律信息的规范及行业自律模式的建立和技术保护共同努力,建立起保护网络隐私权的体系,维护网络的安全,还给人们一颗平静的心和安宁的环境,给予个人控制自我信息力的足够自信。让网络保持其原本的虚拟的空间,让网络的虚拟带动人性的张扬。

即使我是一条狗,我也希望我能在网络中寻找到在我的人格,而不被发现。

【资料】

[1]张楚等编《网络法学》,高等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2]李德成著《网络隐私权保护制度初论》,方正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3]张新宝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4]周涛裕《刍议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机制》

[5]张霖《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适用与保护现状》

[6]王全弟赵丽梅《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7]卢爱国《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网络信息法律法规篇7

但是,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因此,如何进行规范与管理,使之兴利除弊也成为广为关注的问题。对于信息网络化问题,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的要求,为我国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和促进信息网络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天,江泽民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又听取法学家关于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和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的法制讲座,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于搞好我国信息网络法制化,促进信息网络技术健康快速发展的决心。

近年来,我国已出台了一些规范信息网络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可以说在“加强管理”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一是缺少必要的基本法,立法层次低、多头管理、相互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已有的立法中有诸多缺陷,难以适应规范网络发展,打击网络犯罪的实际需要。比如,我国刑法对计算机犯罪的主体仅限定为自然人,而对其处罚却既没有罚金刑,也没有资格刑;而在诉讼法中也缺少对“电子证据”的规定;三是缺少大多数发达国家及一大批发展中国家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已列世界第二,但网上经营的数额在世界上还排不上名次,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缺乏法律规范,阻碍了网络市场的发展;四是在以法律手段鼓励网上传播中国的声音、防范国外不良文化与道德的入侵方面还显得不够。

信息网络的发展及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都属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如“四五”普法规划中指出的那样,对这些新问题,更需要运用法律手段加以调整、规范和解决。

首先,将网络立法问题作统盘研究,尽早列入国家立法规划,立法重点要逐步向无形财产及信息网络转移。一是尽早制定一部网络基本法。在网络基本法出台前,可以先着手制定某些急需的单行法,成熟一个制定一个,如可在《电信条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电信法。

二是在正起草的有关法律中,应注意研究与增加涉及信息网络方面的内容,如正在起草的证据法,应重视“电子证据”的有关内容。三是在修订现有的法律时,也应注意增加涉及信息网络的内容,如在修订刑法时应考虑针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特点,增加法人(单位)犯罪、罚金刑、资格刑等内容。

其次,加强信息网络方面行业自律的立法,鼓励行业自律。这方面的立法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是鼓励、引导性质的,但也应有必要的强制性内容。所谓“必要的强制性”规定,主要指法律可针对有关规章作出有关切断有害信息的传播、阻止或终止对不良网站、网页的持续访问等可以尽到的一些义务作出的规定。

第三,认真研究国际动向,积极参与保障网络安全的国际合作。

认真研究信息网络立法与管理的国际动向,一可以使我们在制定相关国内法及实施管理时,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二可以使得我们在打击跨国计算机网络犯罪,在因网络侵权、网络商务中违约等跨国民商事纠纷产生时,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

第四,鼓励通过网络弘扬中华文化,进行传统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我们用更多的正面的、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容上网,以减少和抵制境外上载并传播有害信息的行为。

网络信息法律法规篇8

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方式

一、网上侵犯著作权方式

传统知识产权可分为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具有地域性、专有性、时间性等特点,而网络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特点,著作一旦上网很难控制,网络著作权的保护与网络文化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根据我国颁布的《著作权法》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擅自利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行为,即为侵犯著作权行为。网络侵犯著作权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转载侵权。作者在网上发表的,但声明不能转载的作品予以转载的属侵犯著作权行为;虽然著作权人没有声明不能用于转载,但转载时未标明作者姓名的属侵权行为。

第二,网络抄袭与剽窃。一些单位或者个人通过剽窃方式使用其他网络上已经发表的文字、影音等资源用于非公益目的,如直接复制他人的作品或者对他人发表的内容稍作修改等,在网络上以自己的名义发表,这种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同时也侵犯了其他网站或者网页的权益。

第三,网络下载侵权。一些商业性经营组织没有经过网站和著作权人的同意,私自下载网络上著作权人的文字、图片等,以获取高额的利润,构成对他人著作权的侵犯。

二、网上侵犯商标权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销售日益盛行,网络交易中通过浏览网页、图片等了解商品信息,而网络信息又难辨真伪,有些商家故意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利用注册商标进行广告宣传等增加自己的收入,这是侵犯商标权的表现。

第一,冒用他人商标。网络侵犯商标权方式之一就是把大众熟悉的商标图案或者文字置于自己网站或者网页的明显位置,这样会侵害商标持有人的商标专用权,也会侵害其名称权。

第二,网上隐形商标侵权。一些网站为了提高自己的点击率,利用互联网把其他企业的驰名商标等用到自己网站的原代码中,如果读者点击搜索,就会出现这些商标或企业的标识,侵犯了企业拥有的商标专用权和名称权。

第三,网上网络域名侵权。网络侵犯商标权的方式除了上述两种,还有通过网络不正当竞争,侵犯网络域名。

三、网上侵犯专利权方式

网络侵犯专利权方式很多如未经他人许可,在自己制造或者销售的商品中标注他人专利号的;未经他人许可,在广告宣传中使用他人专利号的;未经他人许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专利号,误导他人的;伪造他人专利证书的等。

网络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存在的不足

网络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工作与传统知识产权法相比,有其自身特色,这给网络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带来了诸多难题。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主要是针对纸质媒体、影像等实体的,具有可控性和物质性。而网络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工作针对的是互联网,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其承载的知识产权介质不具备物质性,必会给网络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带来挑战。目前,网络知识产权法律规定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

为了迎接网络环境对知识产权的挑战,我国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2000年通过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02年通过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2006年通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9年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促进网络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网络发展速度快,我国现有的网络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远不能满足需求,如网上出现侵权行为,证据搜集与保存就是一个棘手问题。因此,急需制定出与网络知识产权相适应的法律保护环境。

对网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建议

一、重视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立法

当前,我国已建立相应的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但基本上是以司法解释与行政法规的形式出现的,很少是以法律的形式出现的,法律效力不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原有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已远不能满足需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很多内容、权利等无法规范,因此,完善相应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我国制定网络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应包括著作权、专利权、网络域名注册管理、国际互联网管理、计算机信息安全等方面,规范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网路知识产权立法经验,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行为较为常见,与商标权和专利权法律保护相比,针对著作权的法律法规较多,需要加强对专利权、商标权的法律规定。因此,要重视网络知识产权立法,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二、提高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

网络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要发挥作用,必须为大众所了解并自觉执行。因此,除了形式上明确立法外,还要加大打击侵权行为的力度,设法提高人们的网络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一是改变思想观念,了解知识的商品属性,认识到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重要意义,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二是大力宣传网络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营造社会氛围,引导人们认识到任何在网络上想无偿使用他人成果的认识都是错误的。

三、强化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交易越来越普及,网络交易平台需要法律的监督,在其设计的网络交易中加大知识产权审查程序,提出缴纳保证金、追究售假责任、提高准入门槛等方法,建立投诉受理机制,使网上交易做到可查、可控、可问责,从源头上制止相关侵权行为的发生。

四、规范网络知识产权法律管理

网络环境下,我国应借鉴国际网络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先进经验,缩小专利法差距,加大执法力度。采取适当措施做好网络信息安全保护工作,这是吸引更多的商业秘密所有人通过网络传输的基础前提。网络环境中保护商业秘密首先要运用网络安全技术和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数字签名、认证技术等,阻止黑客及网络间谍窃取网络信息。同时还要通过网络信息立法保护,如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诸多法律法规都体现了对商业秘密信息保护的重视。

网络信息法律法规篇9

关键词:网络安全;信息安全;行政责任

一、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的现状

中国网络治理与信息安全监管的法律规范体系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要想保障网络信息的健康发展,就是要通过国家法律、司法解释、行政法规等,对信息的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过,从总体上看,现在我国的法制化对于中国网络治安与信息安全监管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网络信息的治理和安全是有区域问题的,所以需要全社会综合治理网络信息安全的。

现在国家最突出和核心的问题就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时代的信息安全保障尤为重要。现如今网络的黑客、垃圾信息、网络病毒等多数都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对网络信息的安全是有冲击,所以对于通过黑客的防范以及正确的引导,能更好的维护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针对现在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创新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是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的立法,用法律来维护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

(1)现今的网络主要是通过信息的互通,交流、共享等方式来实现的,给社会生活的服务提供很大的便利条件,信息的传播更多面化。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2)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互通性,虚拟性等特点,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被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个人所利用,借助网络肆意传播、制造有害信息,攻击正常网络系统,窃取机密信息,这些活动给社会的稳定带来很大的隐患,为此,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就是信息网络的安全,这对于国家是重要的一部分。

二、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立法突出问题与不足

(一)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存在的问题

(1)网络信息方面的基本法是没有的。由于立法的层次比较低,使得法规缺乏权威性,造成了法律效力的降低,执法的困难。

(2)如今关于网络信息的安全的管理和法规多种多样,就造成了立法之间冲突的现象出现。在我国,有关网络信息的管理机构很多,但是出现了执行过程中的互相推卸责任,扯皮的现象很严重。同时,立法是通过多部门实行的,如针对一个问题各个部门的立足点会有所不同,就是法规的局限性会很大。其结果就造成有关法规分散不集中,有个别规定之间相互冲突了。

(3)立法缺乏整体性,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位或者是缺空。现在并没有对于网络信息出现的问题的管理和保护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信息网络中的纠纷,包括一些网络支付,电子证据等存在着法规的缺位。给实际的执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的不足

(1)我国对网络信息安全的认识不足,对网络信息的立法不够重视。导致对于信息安全的模糊的认识,只注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忽略了网络安全性的法治化,在社会经济促使下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2)社会上有很多人对高技术、高科技有种盲目的推崇,认为高科技设备能完全的实现科学管理,提高效率,会万无一失实现无人工的全智能化。然而社会原有的监督管理部门和司法系统中的人员往往对这种高技术、高智能的设备不清楚,不了解,对于网络的危害性和高技术犯罪的认识不足,或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和相应的管理措施来对付它们。

(3)信息网络的全球性和技术性特征决定了信息网络立法具有全球的普遍性,因此,只需简单移植他国或国际立法就可以了,对我国网络发展的特点认识不足,不能更好的针对我国作出更合适的法律法规或章程。

(4)虽然加强我国信息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但是也不应急于立法来压制网络,不应急于求成造成立法之间的冲突。

三、完善网络安全的行政责任的措施和建议

网络信息对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是很大的,所以网络信息的安全的问题也突出的重要。所以就要有针对的法律来约束网络信息,能健康的发展。

(1)加强技术管理与网络安全管理的工作,一方面,要全面的改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系统,充分利用网络保护程序的特殊装置技术设立防火墙,来增加自身防范的能力。另一方面,网络使用者要有安全意识,同时,网络管理机构和网络管理人员要有专业的知识,或者有相关的培训来提高个人的素质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2)首先,对危害特别严重,造成国家各方面的重大损失的网络犯罪的要通过较重的法定刑来处理,或者更严重的刑期或刑罚。其次,对于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传统性犯罪,因为影响范围广、危害性大,法定刑应比同类普通刑事犯罪高;再次,对于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益以及侵财性网络犯罪,应加大财产刑的处罚力度,可规定并处高额罚金或没收全部财产等,以加大犯罪分子的犯罪成本;最后,对一些不同的网络犯罪主体,要通过一些限制或者剥夺的方式来处罚,或者永久的剥夺经营者的资格,多方面屏蔽的方式。

(3)一方面要大力的打击网络犯罪,强化国际合作,各国联合对网络犯罪方面进行执法和高技术的通力合作。进一步提高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的能力和效率。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网络信息安全立法就是要以行政法规和各种规章为主要方式,现今最好的保护形式就是行政保护,但是在立法的具体实行中还会存在责任设定的不合理、责任设定冲突的各种缺陷。对此,应当对现行立法中行政责任的设定进行合宪性审查,针对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组织法规范行政执法,改变一些具体的处罚形式来健全和完善行政责任。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加强对涉及国家安全的网络信息法律保障的研究,在思想上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在实践上有利于加强我国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冬梅.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与防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

[2]郑成思.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和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1,12.

网络信息法律法规篇10

关键词:网络环境;网络不良行为;网络犯罪;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6-6232-03

网络环境下不良行为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有违社会公共秩序与道德、不符合法律规定,传播对社会产生有害影响的信息及借助网络实施的各种犯罪行为。

1网络环境下不良行为的相关概念

1.1网络环境下不良行为的定义

1)网络不良信息:网络不良信息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违反法律、违反道德、破坏信息安全的垃圾有害信息。

2)网络犯罪: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运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于网络对其系统或信息进行攻击,破坏或利用网络进行其他犯罪的总称。网络犯罪是针对和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网络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危害网络及其信息的安全与秩序。

1.2网络环境下不良行为的法律界定及分类

1)暴力信息:语言暴力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文字本身的使用,多用有攻击性、侮辱性、嘲讽性的过激言论;二是指语言的暴力作用,通过过激语言的使用,激起人们的情绪,进而延伸到行为方面,形成现实暴力侵权。

2)网络不法政治舆论传播:政治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涉及国家或政府的意识形态建设及制度,规章和重大政治活动,是舆论中表现最强烈,对社会进程影响最大的一种舆论,政府在推行新政策时要通过各种方式造舆论,以便政策能够顺利推行和深入人心。同样,民众希望改革某项制度时,也要通过形成舆论引起管理者的关注并使问题得以解决。

3)网络色情信息:凡是网络上以性或人体为主要诉求的信息,其目的在于、引发使用者的,而不具有任何教育、医学、或艺术价值的信息。

2网络环境下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危害

2.1网络环境下不良行为的途径与方式

1)网络游戏。英文名称为onlineGame,又称“在线游戏”,简称“网游”。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

2)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指用电子手段传送信件、单据、资料等信息的通信方法。

3)网络论坛和聊天室。网络论坛是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可信息或提出看法。网络聊天室通常直称聊天室,是一种人们可以在线交谈的网络论坛,在同一聊天室的人们通过广播消息进行实时交谈。

4)网络博客。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张贴时间,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

5)强制浏览。利用网页代码技术使用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访问某一网站,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6)传播色情内容的网站。

2.2网络环境下不良行为泛滥的原因

1)经济因素。经济上的影响因素,当前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的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在网络上进行一些违法活动又具有很高的回报率,使得一些人为了个人一己私利,忽视其行为所可能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而利用网络来传播不良信息,如色情、垃圾邮件等不良信息,获得非法的经济利益。

2)技术因素。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制造与传播信息变得异常快捷,信息的快速传递正是广大网络用户追求的目标。但是一味的追求信息传播速度,追求点击率,而忽视内容的真实性,容易造成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屡屡出现。同时,网络信息还存在者隐匿的特点,很容易使人陷入一种非理性的状态,容易忘记在现实世界中形成的法律意识和观念,而肆无忌惮地传播网络不良信息。

3)传播主体多样化。互联网的交互性,使任何网络信息的与传播不仅仅局限于少数传统大众新闻媒体,并使信息提供者与信息接受者建立在严格限制基础上的关系彻底解体。互联网多主体、多渠道的传播方式使网络信息源头多,复制快,在这样一个信息海洋中,无法做到对每个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监控与及时管理,导致垃圾邮件、虚假信息、色情信息等不良信息的泛滥。

4)法制不健全和网络管理滞后。现行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跟不上网络快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立法还存在相当多的空白,信息市场秩序的维护在一定的领域里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使得信息违法与犯罪活动无法得到有效治理,导致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无国界、无管理、无法律”的三无自由王国。

2.3网络环境下不良行为带来的问题及危害

1)扰乱社会秩序。根据权威机构调查,全世界超过上百万,而且每天都在以上千的速度在递增,每天浏览人数达上千万人次。网络环境下色情信息败坏了社会风气,污染了社会环境,尤其对未成年人的健康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2)造成经济损失。网络环境下,经济信息往往涉及经济利益,为了引起关注,达到牟取经济利润的目的,歪曲甚至扭曲真相而虚假信息,误导网民,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和经济秩序。

3)引发犯罪心理倾向和犯罪行为。网络环境下的虚假、虚拟信息很容易使人沉迷其中,极易使判断力不强的年轻人逐步走上犯罪道路。

3国内外的治理措施

3.1国外的治理措施

1)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互联网源于美国,但美国政府刚开始对互联网的发展采取的是“不干预政策”,认为没有必要限制互联网。然而,随着网络中有害社会环境的不良信息等网络问题日趋严重时,美国政府不得已开始针对网络出现的种种问题制定和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此外,美国法律还规定所有提供互联网教学的电脑必须采用信息过滤技术进行内容过滤。

2)加强行业自律与自我管理:是指从事互联网运行服务、应用服务、信息服务、网络产品服务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生产及其他与互联网有关的科研、教育、服务等活动的行业除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外,还应进行自我管理,实行自我监督,也是有效控制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补充手段。

3)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防范与控制:针对网络上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现行的防范与控制手段主要有两种:分级和过滤。常用的网络技术控制手段主要是对网上信息内容进行分级。比较著名的分级软件有piCS(platformforinternetContentSe?lection)、p3p(platformforprivacypreferencesproject)等。

4)其他一些措施与手段:在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的管理与控制上,各国都采取了多种手段进行多层次的控制。除了以上的措施手段外,还存在其他方式。美国网站的BBS管理制度中包括网民监督的手段。当网民发现他人在BBS上的违规行为后,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向网站报告,而网站也有责任回复举报者,并对举报的问题进行处理。

3.2我国在治理网络环境下不良行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管理主体不明晰:根据我国目前相关的法律规定,对网络环境下不良信息进行整治的管理部门及单位有好几个,这些管理部门和单位包括:

①公安部门—依据《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规定,公安部门对网络环境下不良信息有监督权;

②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依据相关规定,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为网络出版的管理部门;

③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广播电影电视类节目管理的通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是网络不良信息的管理部门;

④省级以上文化管理部门—2003年制定的文化部《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规定,省级以上文化管理部门是互联网信息及文化传播的管理部门。根据其他部门规章的规定,电信部门、信息产业管理部门等都成了治理网络不良信息的管理部门。

除了上诉相关政府部门以外,相关经营企业对于网络也有对应的管理责任与义务。但是企业方面一般认为他们对不良信息的发送与传播不应负有责任或检查义务。

2)网络不良信息认定标准存在不统一,在实践操作中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

从《中华人民共和共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关于网络环境下不良信息的界定标准在多个职能部门之间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因此,在实践中就会发生对网络不良信息认定的困难。

3)网络环境下不良信息的鉴定制度不完善

对网络环境下不良信息的传播,现行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一套科学的、完善的、可行的鉴定制度,没有可行的鉴定操作机制,对网络环境下不良信息的相关主体就无法科学地区别,从而也就不能依据法律、法规来认定责任。

4)网络环境下不良信息法律责任追究程序不完善

目前,如何依照法律程序对发送、传播不良信息者的法律责任进行追究的程序性规定还不完善。例如,我国关于网络犯罪的刑事程序法仍为空白。缺乏关于各种类型的数据信息属于何种证据、地位如何、对此类证据如何收集、采信等的法律规定,为此类犯罪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

4针对网络不良行为的治理对策

4.1法律对策

完善网络不良行为治理的法律法规:

①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环境下不良行为治理的法律法规

第一,要制定一部系统的《国家信息安全法规》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律依据。这一法律依据的第一要务是要确立信息自由原则,即为了保障公众和国家的信息利益与安全,有限制地牺牲一些个人信息自由是必要的,但个人的信息自由不能建立在妨害公共信息自由和国家信息安全的基础之上。

第二,规范与统一网络环境下认定不良信息的标准,明确不良信息的范畴,建议采用列举式的规定,增强可操作性。

第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服务提供商在不良信息传播与治理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

②设立专职监管部门

由于我国网络用户数量逐年递增,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或者采取分工负责的方式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分工管理,做到不漏不缺,但勿重复、多头管理。

4.2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指通过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道德培养,将一定的道德理想、道德规范、道德原则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影响,最终转化为道德主体自觉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它是道德理想具体化、道德成果实践化的重要环节。道德教育是有意识地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锻炼人们的道德意志、确立人们的道德信念、形成人们的道德习惯的一系列行为。

4.3技术控制

①实行严格的电子审查制度

新加坡是对互联网内容实行严格审查制度的国家之一。我国也应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对互联网信息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以遏止网络不良信息的泛滥。首先对网站登记实施严格的审查与备案制度,其次,应制定互联网登记许可制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对网络的各级出入口进行过滤,将不符合国情或不良的信息挡在网络之外。

②信息过滤及分级系统

目前,互联网只对上载信息的格式提供了统一标准,为了便于对信息的进行管理与过滤,对于上载的信息的内容也要制定统一规范进行级别认定。与此同时就要求我们加强过滤软件的开发应用,对色情、暴力、恐怖、迷信等内容进行分级过滤。网络管理部门和网络用户可设定这种软件的过滤标准,如果计算机在调阅互联网时遇到超过标准的信息就会拒绝传输、显示。

参考文献:

[1]肖丽梅.因特网上的信息污染及防治[J].现代情报,2003(2).

[2]卢静.网络广告污染及治理[J].商业研究,2006(5).

[3]朱爱菊.网络信息生态中web虚假信息的传播特征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6(6).

[4]向远金.如何有效遏制网络有害信息传播[J].行政论坛,2007(6).

[5]牛培源,邱均平,苏金燕.网络信息传播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负面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8(5).

[6]王炎龙,刘丽娟.博客语言暴力及其治理机制[J].新媒体·新课题,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