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十篇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十篇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4:47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篇1

一、事件回顾

案例一:抢琴房肢体冲突事件

11月的一个晚自习,两个年级音乐专业学生因为抢琴房在学校发生了冲突,两方僵持不下,紧接着双方叫来了班里同学帮忙助威,就变成了两群人在学校互相推搡,大打出手。后来班长拨通了我的电话,当她们互相了解到双方都是我的学生时,顿时都泄了气散去了但是心里还是愤愤的。第二天我把三个音乐班的班长和主要班委叫到办公室,让她们互留电话、加QQ,互相介绍专业学习经验,取长补短,并两个年级比赛视频和照片分享给对方班级,利用班委的力量去班级扩散,在第二天召开主题班会,带动舆论力量。这件事也让我更加坚定让自己带的班融合管理,充分发挥班干部作用,培养沉着冷静果断的班干部队伍的重要性。

案例二:学生匿名信事件

大一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就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有的学过器乐有的学过声乐有的学过舞蹈,每个人的方向不同,专业水平也层次不齐。学生入校后对音乐专业课程存在疑惑,班里个别性格偏执的学生就有些情绪,但是她的情绪还不愿意直接表达,于是就在全班同学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写了匿名信。学校领导及时发现并给予我指导。这件事也给了我启发,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艺术特长生,除了综合发展外,她们在专业上更需要来自任课教师的引领。于是请来了专业老师利用休息时间给班里同学开展专题交流,从师资力量到人才培养,从课程设置到专业发展,从学时安排到日常学习,面面俱到引导学生专业发展。

二、突发事件的应对

(一)及时到位,安全为先

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以最快速度核实信息的真假,控制事态发展局势。如果不能立即赶到现场,要联系值班老师或学生干部先去现场。这就显现出了班干部培养的重要性。如果是特别严重的事件,要第一时间向自己的上级领导汇报,因为领导有大局观和丰富的经验,能在短时间内帮助我们把控局面。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突发事件,处理的目标都应该保护和保障学生生命安全,这是处理学校突发事件的基本理念。

(二)随机应变,因案施策

学生突发事件主要具有不确定性和处理的非常规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可能走常规路线,没有模板和套路。对我们辅导员来说,就必须随机应变,因案施策,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需要把班级学生特点和心理需要重点关注的同学牢记在心,平时多加关注。

(三)有理有节,与家长达成共识

对重大事件,有的是家长必须来校处理的。我们要尽量和学生家长处理好关系,尽早与与家长达成共识,尽快处理问题。首先,对学生及其家长可能采取的不友好态度做好思想准备。一方面我们要对学生家长给予理解,在有限的范围和合理的尺度内允许他们发泄和发表看法,使他们的焦虑情绪得到合理的释放,保持冷静和克制,不能激化矛盾和产生负面作用。另一方面,掌握稳定对方情绪、进行有效沟通的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化解矛盾的应对能力,避免冲突升级。

(四)反省总结,防微杜渐

反省总结是整个学生突发事件处理的最后环节,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会给学生教育管理和学校带来必要的教训,也带来一些宝贵经验。所以,对突发事件进行认真而系统的总结不可忽视。

三、突发事件的预防

突发事件看似不可预测,不可控,但是只要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把工作做到位,还是能最低限度的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果能把工作做到平时,深入学生心中,那就能实现无为而治,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和影响时,她们思维得到发展,能力有所提升,处理问题冷静理智时,我们就已经避免了很多的突发事件。

(一)明确辅导员职责,体会爱与责任坚守的事业

辅导员虽然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但是追根究底还是一名教师。作为教师,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爱与责任的事业。如果你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琐碎的大材小用的事情时,你很难体会快乐也很难实现人生价值。教育不是要改变人,而是要帮助人。辅导员都是德育工作者,我们的道德品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身教胜于言传。作为辅导员要想走进她们的心灵深处,就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吸引、感染、引领她们。

(二)发挥团队力量,寻求资源协助与支持

应对学生突发事件,或者是日常学生工作,靠单枪匹马解决不了问题,必须依靠组织力量,团体协作,由团队处理的模式进行。团队处理问题的优势在于:对问题能有更彻底和完整的评价,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方法,发挥集体合力,较好地控制局面,化解危机,把学生问题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遇到问题或者组织活动等,如果团队成员能齐心协力,不但会让事半功倍,也能让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三)分析学生特点,提前应对学生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一般是三年,大致分为新生入学适应时段,知识能力储备阶段,就业求职准备阶段。不同阶段学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有预见性的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不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及完美人格教育,主题班会是很有效的应对学生在各阶段可能出现问题的教育形式。

(四)及时把握学生动态,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辅导员工作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辅导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篇2

关键词: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应急机制;成本;收益

2003年“非典”事件令我国全国上下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如临大敌,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让全世界为之震惊。突发公共事件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和经济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已经受到普遍关注,各国纷纷建立预防和应急机制,防止和减轻灾难损失。2003年的“非典”事件让我国在极短的期间建立起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2007年8月我国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建立了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我国建立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应急机制,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实现预防、应急机制效率的最大化,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1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建立的成本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是由“法律制度系统”和“实体系统”组成的综合体。只有将两个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发挥预防、应急机制的效能,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由此,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成本既包括“实体系统”建立的成本,也包括“法律制度系统”建立的成本。

1.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法律制度系统”成本分析

“法律制度系统”是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措施采用的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它包括法律法规体系、预案体系和安全规划体系。“法律制度体系”建立的成本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是立法成本:法律法规体系是预防、应急措施采用的法律上的保障。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的组织指挥机构,明确各部门、各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措施中的责任,理顺综合管理体制;通过立法确定社会各界、公民在突发事件中的地位、责任、义务与权利,以确保社会体系在紧急状态下的稳定有序。sars使我国快速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起到了规范和保障作用。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不仅如此,各部门、各地方还针对特定情况,制定了实施细则,形成我国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各级、各类公共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

二是应急预案建立的成本:应急预案是指用于指导应急救援行动的具体方案,包括突发事件的抢险、救灾、医疗急救、社会援助、信息传递等方案,是应急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不仅可以快速整合社会人、财、物等各方面的关键安全资源,而且可以指导应急人员的日常培训和演习,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还可以指导应急行动按计划有序进行,防止因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工作的混乱而延误事故的应急,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完备的应急预案,不仅包括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各种类型突发事件的有效应急预案,建立预案库,还包括应急预案的定期演练与修订。

三是公共安全规划制定成本: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和社会财富日益集中,由此产生的公共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突发公共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带来的灾难,要求人们加强对公共安全的管理,将公共安全规划纳入国家和社会发展规划范围,制定国家和各地方公共安全规划,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减少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使人的经济、社会活动符合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经济与公共安全的协调发展。

1.2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实体系统”的成本分析

“实体系统”是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组织机构、物质和人员的保障系统,包括组织指挥机构系统、应急保障系统、防灾设施系统、监测报警系统、物资储备供应系统和信息系统。

一是组织指挥机构系统:组织指挥机构系统是由若干个中心组成的工作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和评估,应急计划的制定,领导应急救援行动的开展,以及事故应急培训、演习等事务。包括安全管理组织网络、应急指挥场所和基本配置,灾情信息采取和分析、应急救援行动、应急指挥决策咨询等机构和人员。二是应急保障系统:突发事件发生时,工作复杂,不仅需要各类抢险、急救队伍立刻进入现场,包括信息、通信、指挥技术工程、交通、医疗、部队等抢险救灾人员,而且要保证各类救援物资及时供给,包括车辆、食品、药品等方面的投入。三是防灾设施系统。四是监测、预警系统:公共安全的监测网络包括通信网络、人员、机构网络等,有专家、职能部门对危险区域坚持常年监测。预警系统是在监测的基础上,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对险情进行预测,一旦出现危害,通过警报系统预警,并尽可能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五是信息系统:建立科学的通讯系统,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准确、及时传递信息,对预防、应急措施的采取、对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维护意义重大。一方面收集信息,为及时、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同时,通畅的信息系统也是组织指挥系统决策得以及时执行的保证。另一方面,及时公开信息,使公众了解事实真相,知晓应对措施,配合、协助政府的工作。

2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建立的收益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作为公共安全产品,其成本收益不同于私人产品。一是其成本支出的主要目标不是利润,二是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利用市场价格来结算。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收益不能直接体现为利润,而是体现为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

2.1经济收益的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经济收益主要体现为预防、应急机制建立,对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的避免或减少,对社会正常经济秩序的维护。如果没有高效可行的预防、应急机制,公共突发事件一旦发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将非常巨大。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500亿元,其中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损失共计2500亿元,社会治安事件引发的损失共计1500亿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共计2000亿元,生物侵害导致的损失共计500亿元,约占gdp总量的6%,这些问题每年夺去20万人的宝贵生命。而且实际造成的负面效应靠这几个量化指标是无法表达的。又如,2003年的“非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对此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海闻教授有个粗略的估算:受非典影响,2004年旅游业的直接损失就高达1400亿元,加上间接损失,对经济的影响总额为2100亿元,但如果把外国投资和对外贸易方面的影响考虑进去,其损失远远超过2100亿元。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建立与运行,可以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时,迅速采取应急措施,防止事件损害的扩大与延伸,将损失降到最小程度。而有些突发公共事件,特别是人为的突发公共事件,如果预防措施得当,甚至可以避免事件和损失的发生。

2.2社会收益的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作为公共产品,其社会收益体现为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利、维护社会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消除不安定因素产生的社会心理影响、维护国际声誉,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等方面。

消除或降低突发公共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利,这是预防、应急机制所产生的最大的收益。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首先直接面临威胁的是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利。例如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短短的30多秒中,24.2万人死亡,16万人受重伤。我国地震灾害较为严重,20世纪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夺去了60万人的生命,近10年在台风、暴雨、洪水等灾害中丧身的人数每年都有上万人。在谋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中,人的生命始终是最宝贵的。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利是我国预防、应急机制建立的首要目的。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预防、应急机制的启动与运行,可迅速整合社会资源,及时、有序的转移受灾地区的人,或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维护社会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不仅会对一国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极大地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还会破坏社会核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而且,从某种程度而言,一些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正是由于社会核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破坏所引起。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当经济发展与人的生存发展存在尖锐矛盾时,当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存在冲突之时,当突发公共事件对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之时,是永无止境地追求经济和物质的利益,保护社会的物质财富,还是不惜一切代价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体现了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建立,正是为了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以人为本”、“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

消除其他不安定因素对社会的影响。突发事件发生,如果缺乏应急机制,没有通畅的信息渠道,没有对公共秩序维护的措施,就会导致谣言四起,产生社会心理的恐慌,社会秩序混乱,甚至一些不法之徒还会乘机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如sars蔓延的前期,由于相关信息和预防知识传递的缺乏,致使流言四起,造成公众心理极度紧张,以致产生局部的心理恐慌,少数投机分子利用群众的恐慌心理牟取私利,扰乱社会秩序、制造极端事件。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篇3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各种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许多应急管理制度。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突发事件处置存在的问题

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敏的应对体制尚未形成。

二是,一些行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不够高,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不够充分、有力。

三是,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一些突发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有的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未能及时得到控制。

四是,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的自救与互救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有待提高。

二、突发事件处置的基本思路

一是,重在预防,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从制度上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时消除风险隐患。突发事件的演变一般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从本质上看是可控的,只要措施得力、应对有方,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是完全可能的。因此,突发事件处置要把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作为处置的重要目的和出发点。

二是,既授予政府充分的应急权力,又对其权力行使进行规范。突发事件往往严重威胁、危害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了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需要赋予政府必要的处置权力,坚持效率优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协调指挥各种社会力量。

三是,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和保护相统一。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社会危害性,政府固然负有统一领导、组织处置突发事件应对的主要职责,同时社会公众也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应对突发事件中,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不仅需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有关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还需要其履行特定义务。因此,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在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和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等方面服从指挥、提供协助、给予配合、必要时采取先行处置措施的法定义务。

四是,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实行统一的领导体制,整合各种力量,是提高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效率的根本举措。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三、突发事件处置的制度措施

建立健全有效的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是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基础。

第一,建立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责任制度

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定、适时修订应急预案,并严格予以执行;城乡规划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危险源、危险区域的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的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危险源、危险区域;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

第二,教育训练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合作,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应当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和器材;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应急救援的专门训练。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

第三,经费、物资、科研保障制度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提供物资、资金、技术支持和捐赠;国家发展保险事业,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国家鼓励、扶持具备相应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培养应急管理人才,鼓励、扶持教学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研究开发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

第四,监测和预警制度

突发事件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是及时做好应急准备、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前提。国务院建立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者确定本地区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并与上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监测网点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

预警机制不够健全,是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后处置不及时、人员财产损失比较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及时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并及时上报;三级、四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启动应急预案,加强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加强对突发事件信息的分析评估,定时向社会与公众有关的突发事件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并对相关信息的报道工作进行管理,及时向社会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一级、二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还应当责令应急救援队伍和有关人员进入待命状态,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及时向社会有关避免或者减轻损害的建议、劝告,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危害的场所,控制或者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事态发展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重新,有事实证明不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危险已经解除的,应当立即宣布解除警报、终止预警期并解除已采取的有关措施。

第五、应急处置与救援制度

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组织各方面力量,依法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避免其发展为特别严重的事件,努力减轻和消除其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害。

一是,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针对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二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有关人民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人员救助、事态控制、公共设施和公众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措施。

三是,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依法采取强制隔离当事人、封锁有关场所和道路、控制有关区域和设施、加强对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等措施;发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时,公安机关还可以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

四是,发生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突发事件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保障、控制等必要的应急措施。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篇4

一、四方区是老城区,又是老工业区,人中稠密、危旧房多,部分企业人防工程由于多种原因,无人管理,长年失修,随着老企业的关并、改制和外迁,城市拆迁建设步伐的加快,增加了人防工程突发事件的随机性和处置难度。

随着城市拆迁建设步伐的加快,及地震使人防工程的塌方和水侵,造成地面塌陷影响人员生命和财产将是主要的潜在灾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确保人民防空为经民、构建“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提高我区人防应对突发工程事件的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人防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依靠群众积极预防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的危害,是我区人防办的重要职责。

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原则,把应对突发事件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在日常管理之中,加强基础工作,增强预警分析,提高防范意识,将预防与应急处置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控制危机,做到快速反应,拉得出、联得上,救得了,圆满地完成党和政府赋予我们的职能和任务。

针对我区人防工程的现状和特点,通过编制本预案以达到明晰职能、理顺关系、完善机制、拓宽领域、落实保障、建立军警民联合的体制,人防部门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一体化指挥机制。

事件等级

重大事件(Ⅲ级):突然发生,事态复杂,已经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对财产损失或生态环境破坏需要区委、区政府统一组织协调,调度各方面资源和力量进行应急处置的紧急事件。

较大事件(Ⅱ级):突然发生,对一定区域内的公共安全和财产或环境造成破坏,需要调度区内个别部门或街道的力量和资源就能处置的事件。

一般事件(Ⅰ级):突然发生,事态比较简单,对小范围内财产或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只需要本部门和街道、企业的力量就能处置的事件。

二、设立四方区人防工程应急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区人防工程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由区人防委员会主任担任,成员由人防办、相关局、处、街道人武部组成,人防办主任为总协调人,相关局处配合协助,协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应急委员会:

研究确定全区应对突发人防工程事件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开展突发人防工程事件的组织指挥,应对突发人防工程事件工作中协调与全区内公安、交通、医疗等相关部门的关系;当突发人防工程事件超出我区处置能力时,请求市支援;分析总结年度突发人防工程事件应对工作。

三、重大突发人防工程事件(级):人防应急委员会报区应急委员会启动应急预案。人防办主任立即赶赴现场,并成立现场指挥部,区级领导赶赴会现场后,由其担任总指挥负责参与制定方案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开幕式展工作,人防办主任任执行总指挥,负责事件的具体指挥和处置工作。

较大突发人防工程事件(Ⅱ级):人防应急委员会报区应急委员会启动应急预案,人防办主任或分管主任应赶赴现场,区相关领导赶赴现场后由其任总指挥负责参与制定方案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工作,人防办主任或分管主任任执行总指挥,负责事件的具体指挥和处置工作。

一般突发人防工程事件(Ⅰ级):报请人防应急委员会启动应急预案,人防办主任或分管主任应赶赴现场,成立现场指挥部,并担任总指挥负责参与制定方案、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工作,负责事件的具体指挥和处置工作。

当确认突发人防工程事件即将或已经发生时,成立由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现场指挥部,确定联系人和通信方式,指挥协调公安、交警、消防、医疗等部门应急队伍先期开展救援行动。

现场指挥部应维护好事发地段治安秩序,做好交通保障、人员疏散等各项工作,尽全力防止紧急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及时掌握事件进展情况,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尽快研究确定现场应急事件的处置方案。

现场指挥部应随时跟踪事态的进展情况,一旦发现事态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有可能超出自身的控制能力,应向区应急委员会提出请求,由区政府协助其他应急资源参与处置工作。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篇5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治理念;法律制度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深化应急管理工作规律性的认识。我国是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国际风险对国内安全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大。现代社会的高风险性,需要我们增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治理念,需要我们自觉地依法有效地预防和及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需要我们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一、增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治理念

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特别是2008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发生,在考量了我国现行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制度体系的同时,也考量了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的行政法治理念。各级政府在强化效能政府、阳光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诚信政府等法治理念方面成效显著,为世人瞩目。总结这些年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还应当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律制度,增强以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行政法治理念。

1.增强自觉学习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知识的理念

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制定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5件。中央、国务院及部门文件110多件,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方面基本上实现有法可依了。各级党委政府都发出了学习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规范的通知。但是,一些地方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普及落实力度不够,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廊急、自救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落实不够,基层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开展必要的应急演练落实不够,一些公务员对应对突发事件法律体系和规范不甚了了,在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时,习惯于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经验,依法救灾观念亟待增强。

2.增强依法处理非常时期非常事务的法治理念

增强依法处理非常时期非常事务的法治理念,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能否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直接考验着政府依法行政理念和应急管理能力。突发性事件的发生需要建立信息畅通、反映迅速、救助及时、保障有力的应急和权力运行机制。但是,打破常规并不等于可以违反法制规范和法治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越是工作重要,越是事情紧急,越是矛盾突出,越要坚持依法办事。”面对突发事件,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公务员缺乏依法行政理念,忽视职权法定和正当程序要求,出台规范性文件的随意性取代了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的权限和程序,导致了群众的反对和专家的批评。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一些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缺乏执法主体、执法程序和执法依据的合法性。

3.增强依法预防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治理念

为了改变“有钱救灾,无钱防灾”的现状,应当强化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的监督落实,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应急管理应当重在防范于未然,加大财政投入从目前看,处置突发事件监测网络、预警机制和信息收集与报告制度还需加强,基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危险源、危险区域的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检查、监控还需落实,各单位安全管理制度尚需建立健全,矿山、建筑工地等重点单位和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制度和应急预案还不完善,组织社会公众学习安全常识和参加应急演练不够广泛等等。因此,应当加大预防成本的投入。

4.增强全面预防和管理突发事件的法治理念

应急管理应当全面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经济安全事件等,克服“重防人祸、轻防天灾”的管理思维的片面性。近年来,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无论是在这方面的机构建设,责任制度,还是在监测网络、信息收集与报告、应急预案等制度方面,都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使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成效显著。但是,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和经济安全事件等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在思维上防天灾的“弦”绷得不紧,在财力上投入的“钱”不足,在管理上付出的精力不够,在整个工作的“棋盘”上仅仅视为“小卒”。因而,一些地方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不断出现。

5.增强灾害救助中政府职能转变的法制理念

人民政府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尤其是在大灾难来临之时,尽职尽责的人民政府,更是不可或缺的凝聚人心、协调各方、集中力量的主心骨。非常时期的人民政府必须担负起非常之责任。但是,灾害的突发对我国传统的救灾模式提出了挑战。政府能否把自己过去长期集中掌握的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组织转移、释放,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履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把该做的事作好,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6.增强动员社会和公众自救与互救的法治理念

在强调政府的行政救助的同时,政府还应当依法增强动员社会和公众自救与互救的法治理念,重视我国38万多个民间组织和亿万人民群众的“共救”、“互救”的力量。从而强化社会广泛参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理念,提高公众危机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与互救能力。应当借鉴德国政府的经验,设立专门的社团、志愿者组织机构。德国的联邦公民保护与灾难救援署,专门负责对志愿者的组织指挥,8万名志愿者训练有素,集中迅速,六小时内可全部集中到其法兰克福机场待命出国进行国际救援。日本在最近二十年来发生的地震中总结了许多教训,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单纯依靠中央政府的行政力量和自卫队救援的“公救”,受灾者自身要超越受灾意识,主动团结起来,更多地依靠互助“共救”和生产“自救”。美国法律规定,每个家庭要有一个72小时的家庭灾难自救计划,要有一个装有食品、药品、自救工具的自救箱。

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行政法律制度

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雨天”法案体系尚待健全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篇6

【关键词】中小型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预案

我们都会注意到,一座城市看上去建筑密集、车水马龙、灯火辉煌,非常繁华,但是表象的背后常有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威胁。且不说如纽约遭遇到的恐怖袭击事件,一个城市如果水、电、气、热供应系统出了故障,城市的局部乃至整体都可能陷入瘫痪,难以短时间恢复。这就使得城市应急体系建设变得尤为重要。有鉴于此,许多地区纷纷进行应急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建设。

1我国中小城市已进入危机凸发期,然而,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小城市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状况却不容乐观

(1)缺乏统一的权威的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结构。我国中小城市政府普遍缺乏专门、常设的突发公共危机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突发公共危机应急反应迟缓,各部门彼此独立,事件控制办法单一,跨部门协调动员机制不畅通。(2)缺乏快速有效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缺少宏观综合协调机构。我国目前尚未把突发公共危机的前期控制过程纳入各种小城市政府的规划目标,在日常管理中,突发公共危机的信息预警能力不足,在突发公共危机爆发后的处理过程中,政府往往显得被动。(3)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中小城市政府由于没有立法权,只能出台规范性文件或实施办法、细则等、法律效力明显不够。一旦有突发公共危机发生,往往是现抱佛脚,因法律依据不足,纠纷不断,难以及时迅速有效的处理问题,且随意性大。(4)重救轻防,缺乏突发性公共事件管理的理念。突发性事件管理包括预警、识别、隔离、救援和善后处理等环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而忽视事前的预防和事后的反思,缺少相应的信息预警机制来防范危机的发生。相当部分政府官员在内的大部分公民缺乏危机教育,社会、组织、个人的自救及呼救意识和能力落后。

2中小型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的构建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包括事件发生前、事件发生中、事件发生后的所有管理活动。通过寻找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根源、本质及表现形式,并分析他们所造成的后果,就能够通过降低风险和实施预防措施来更好地进行应急管理。有效的应急管理应该包括准备、预警、应急、管控、善后等五个环节。简而言之,有效的应急管理需要达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根源、范围和影响,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初始管理的地位,改进突发公共事件冲击的反应,以便迅速有效地减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害。

2.1准备

现实生活中,应急预防和应急准备是最容易被轻视和被忽略的地方,加强应急管理,首先必须加强应急准备,以减少和避免事件的发生,并预测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同时在事件发生后能使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幅度内,然后促使事件向积极健康方面发展。

(1)实施有效规避。规避突发公共事件经常被管理者疏忽,成为应急管理过程中最不受重视的一环。充分发挥广大民众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在事件发生时,建立沟通机制,公布信息,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培养民众的危机意识和自救能力,在民众中广泛宣传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知识,对可能面临某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开展各种演练和培训,让民众学会突发公共事件状态下的自救、互救,以及如何配合公救,在全民中培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文化”。(2)强化预案管理。所谓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是指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主体为了更好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在其发生前经过一定程序制定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总体方案。制定应急预案对于及时、有序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至关重要,但各地发生的许多突发公共事件表明,不少地方制定的突发公共事件管理预案在应急处理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2预警

应急预警是整个应急过程的第一道防线,目的是为了有效预防和避免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比单纯的某一特定突发事件的解决显得更加重要。

(1)广泛收集信息。信息的“谎报、瞒报、迟报、漏报”,以及决策者的“信息疲劳”等,皆为大敌。从“非典危机”与“松花江重大环境污染”等事件的发生于蔓延,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信息的重要性。(2)认真整理归纳信息。信息整理环节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信息整理以哪些对象为重点,以什么类型的情况和内容为重点;二是初步判断这些对象可能引发哪些危机或契机;三是从中确定哪一类信息最为重要,哪一类潜在的危机或契机构成重大影响等。(3)准确及时作出应急预报。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报告是有关决策机关掌握事件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

2.3应急

(1)快速评估、选择应对方案。事件发生后,对于工作优先次序的选择,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评估,以区分应急中需要处理的各项事宜的轻重缓急,做到从实际出发,保证重点,统筹兼顾。(2)及时启动预案。一旦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即可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的程序和范围,紧张有序地进行应急工作。(3)应急介入、控制事态。首先,要畅通信息渠道;其次,快速反应,及时处理,控制事态;再次,发挥政府规范导向功能,通过政府的“紧急规范”,带领公众同心协力,步调一致,共同战胜危机。

2.4管控

突发公共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使组织赖以运转的结构和机制遭受严重破坏,社会秩序趋于严重瘫痪和混乱,社会组织及其成员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应急管理人员就必须寻求一系列可行的办法,争取在对短的时间内控制事件,迅速恢复法律和社会秩序,将事件造成的破坏和利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5善后

(1)妥善做好安置工作。建立、健全受害人援助制度,使事件的社会震荡削减到最低程度;及时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确保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存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2)尽快恢复重建。恢复重建应以人为本,必须法制化是两条重要原则。(3)对应急全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第一,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相对预防、处理的全部措施进行彻底、系统的调查;第二,对应急管理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估,并要深刻剖析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对应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综合分类,分别提出整改措施,并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从而提高今后应急管理的能力。

目前,各地正掀起中小型城市应急指挥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的建设高潮,本文基于我们所进行的中小型城市(区域)应急指挥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规划的经验,提出一个业务体系和信息平台框架,以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篇7

一、抓紧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是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方针。制定应急预案,明确政府、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责任,提前做好预警应急准备,形成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应急体系,是确保临危不乱,科学防控,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重要保证,各部门一定要将其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抓紧抓好。

(一)要确定应急预案编制的框架体系

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必须有责任明确、措施具体、衔接紧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为基础。各有关部门要对应《县政府应急预案目录》(附表),结合各自实际,按照不同的责任主体,抓紧开展各种预案的编制工作,尽快确定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

一是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是政府组织管理、指挥协调相关应急资源和应急行动的整体计划和程序规范,是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是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由政府制定并公布实施。编制总体应急预案,应从整体上阐述突发事件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其相应的职责、应急行动的总体思路等。制订总体应急预案必须以上级政府总体应急预案为参照,针对本地实际,制定完善总体应急预案,以便为本地制定应急分类预案提供依据。

二是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也称为分预案,主要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涉及数个部门职责的应急预案,是在总体预案基础上,对应急工作、组织机构、应急活动等进行更具体的阐述。专项应急预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既对外又对内,涉及各有关部门,如防汛、抗旱、防台风、防地震等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由县有关部门牵头制定,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专项应急预案是总体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订时要与总体应急预案做好衔接,并结合各乡镇各部门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三是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是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政府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预案。如汛期水库调度预案、渔业防台风预案,由各职能部门制定印发,报县政府备案,由制发部门负责组织实施。部门应急预案重点要明确本系统、本单位内部的职能部门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主要职责及具体的分工与运作。

四是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是企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单位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是企事业单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操作指南。此类预案要参照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制定,关键是确立企事业单位内部发生突发事件时负责处置的责任主体。如电力供应应急预案、交通运输应急预案等,具体的预案由企事业单位自行制定,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指导做好这项工作。

五是单项应急预案。主要是为应对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针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预先对有关应急机构的职责、任务和预防性措施作出的安排。如重要外宾或领导人来访、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活动、重大节日活动、水库大坝合垅、定向爆破作业等活动,由主办单位负责制定预案,报县人民政府备案。这类预案随着活动结束,预案的有效性也随之终结。单项应急预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必须在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具体、细致周密的安排。

县政府要求,我县应在9月底前完成总体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在10月底前完成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应站在对党对人民负责的高度上,按要求有计划地做好编制各项应急预案的细化工作,并指定一名领导专职负责这项工作,确保各项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按时完成。各应急预案制订部门要按时把预案报县“应急办”(设在政府办秘书科)。

(二)明确应急预案的内容

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急预案必须明确突发公共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进程中,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以及用什么资源做等要素,其基本框架大体应包括总则、组织机构与职责、预测与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保障措施、宣传、培训和演习、附则、附录等九个部分,包含了很多内容,但概括起来主要有“八要素”:(1)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指挥机构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及权限,包括各类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组织体系的框架等;(2)突发公共事件监测与预警,包括预警信息、预警行动、预警支持系统等;(3)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通报的制度;(4)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5)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和应急处置的工作方案,包括指挥协调、人员撤离、紧急避难场所、医疗救治、疫病控制、新闻等;(6)突发公共事件预防、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药品、医疗器械及其他重要物资的储备与调度,通信、交通、技术、医疗、治安、资金和社会动员保障等;(7)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演练等;(8)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影响评估、善后恢复,及时由非常态转为常态的主要措施等。由于各级各部门所处的层次和角度不同,在编制应急预案时,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应急工作的实际,在保持基本框架完整的同时,可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对预案内容作适当增减或修改,使预案便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应急预案编制要注意的事项

应急预案编制的效果如何,事关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否有力、m序、有效进行。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处置有力、依法规范的原则,注意把握以下问题:一是职责不交叉,各类机构(包括领导机构、指挥机构)、相关协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不存在交叉;二是程序关系清楚。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指挥与协调程序明了,使各有关职能部门都明白在什么情况下、什么进程该做什么;三是分工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与分工合理,不存在遗漏和疏失,确保关键时刻各相关部门都能对号入座、各就各位。四是尽量对应。各类应急预案与上级相关预案在内容上要尽可能保持一致,特别是相应部门承担的职责要一致,便于应急人员能迅速找到各自所处的位置和所需承担的责任,确保紧急状态下的政令畅通,各项应急措施落实到最基层。五是与日常工作区别开。应急预案解决的是非常态下的工作体制、工作运行机制方面的职责、任务、权利、程序、步骤等,不要把日常工作制度与应急预案混同起来。六是要做好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环节衔接,阐明突发公共事件启动应急响应的标准,明确应急预案由谁来负责启动,每个环节由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做到每一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和处置措施都十分明确,衔接紧密有序,保证反应迅速、运转有序、处置有力。

二、加快建立完善应急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是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的关键。要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确保应急管理各项预防和应急措施落到实处。

(一)应急管理体制要健全。这是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处置有力”的要求,大胆探索,注重制度创新,重视解决体制,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当前,要着重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建立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指挥机构。为加强全县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县委、县政府已成立了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由县长任主任,同时,县政府办公室也加挂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牌子。(简称“应急办”)各乡镇各部门也要按照要求,抓紧成立突发公共事件领导机构,按照县里统一部署、统一领导和组织本乡镇本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

二是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体系。突发公共事件大都发生在基层,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基层干部、群众怎样应对突发事件,对于控制事态、抢险救援、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日常的宣传教育,强化民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并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整合全社会资源,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推行群防群控、群防群治,形成应对危机的合力和长效机制。

三是建立以事发地党委和政府为主的应急处置体系。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特点、发展规律,要有效控制事态发展,一是要建立一支先期应急处置队伍,做到随时都能迅速响应,立即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为后续应急处置工作赢得更多的时间。二是要建立由公安、武警、预备役民兵组成,必要时部队也参加的基干队伍。这是我们处置突发事件的主体力量。三是要建立一支处置情况复杂特别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有过硬本领的专业应急处置队伍,确保先期处置人员进入现场后,后续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能及时跟进,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二)应急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应急运行机制能否运转有序、反应迅速,直接关系政府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决策、处置能力。各乡镇各部门要通过建立完善预警预测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响应机制、应急处置程序、应急资源配置、征用机制、灾后调查评估和恢复重建等一套工作运行机制,来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全过程的综合管理水平。完善应急运行机制要着力建设好五个体系:

一是信息监测报告体系。要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常规数据监测、风险分析与分级等制度,以及信息共享制度;明确预警信息、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渠道、时限、范围、程序;加强值班工作,完善值班制度,做好下情上传和上情下达,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准备、早处置。

二是科学决策体系。制定预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实行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各地各部门在制定和完善预案过程中,要认真听取专家及各方的意见,使预案制定得更加切合实际有效。

三是防灾救灾体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灾相结合的原则,加大规划性防灾、工程性防灾、技术性防灾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同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演练培训,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水平。

四是恢复重建与评估体系。灾后重建既是救灾工作的继续,也是新的防灾工作的开始;既是对灾毁设施的恢复,也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恢复重建体系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安置好灾民,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的生活、生产和社会秩序;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使应急处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化。

五是应急保障体系。要把应急救援人员准备、应急物资准备作为应急保障的重点来抓,确保随时能投入战斗。定期检查应急物资准备的状况,做好应急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保持所有应急资源的可用状态。

三、积极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大都是突发性的,而且会相互交织、产生连锁反应。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经济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各乡镇各部门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要及时有效响应,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采取一切措施稳定局势,防止事态蔓延恶化,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人为本。这是我们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处置突发事件的首要原则。坚持人民生命安全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体现。各乡镇各部门领导接到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后,第一要务就是要保证受灾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要十分注意施救人员的生命安全,防止发生意外,努力把人员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预防为主。关键要抓好两件事,一是思想教育,提高公众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能力,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实践证明,人民群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强,也是安全事故多发、灾害损失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灾能力。各乡镇各部门领导要切实转变观念,在思想教育与基础设施两方面都要舍得投入,把资金用在预防上,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快速反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和应急队伍,是应对突发事件,获取主动权的关键,是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关键。不管任何时候,一旦接获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有关领导务必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处置工作,把灾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同时,要把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和队伍建设作为应急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确保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能迅速决策,快速反应,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抢险救灾。

(四)分级负责。主要是落实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主体和责任。实行分级负责制,能够有效地提高各乡镇各部门领导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和调动了各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级负责原则,要求各乡镇各部门领导必须准确掌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应急响应程序、突发信息报送标准、处置方式等内容,明确各乡镇本部门的应急工作责任、权限、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以减少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把握最佳应急处置时间,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效。

四、扎实做好应急工作各项准备

应急准备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社会安定稳定,关系整个应急处置工作成效。各乡镇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扎实做好四个准备:

(一)做好思想准备。突发公共事件不仅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稳定、甚至给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发展机遇不断增多,但面临的挑战也在日益增加,各种传统和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非自然的安全风险交织并存,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重大疫情传播防不胜防、能源资源和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仍然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事件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的责任重于泰山。各级领导干部务必增加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预防为主,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保持常备不懈,才能沉着应对各种社会性公共事件,保证应急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做好预案准备。预案不是万能的,但完善的预案体系对于确保紧急状态下有序、有效应对所起的作用却是关键性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熟悉自己所分管工作所涉及的有关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标准、自己应承担的职责、启动应急预案的程序、紧急状态下应采取的主要措施等等都要全面掌握,确保关键时刻能正确运用预案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篇8

 

关键词:法律;预防功能;自然灾害;执法

人们通常从结果状态上理解法律的功能,事后的制裁和百姓的守法成为法律的常态表现。其实,这只是法律功能的一部分。法律作为国家管理的主要方式,在国家事务的管理中起到了全方位的调控作用,在国家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法律的身影。无论是在立法、执法的过程,还是司法、守法的方面,法律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在现代社会,正常的状态是法律的预防、制裁等功能同时发挥各自的作用。立法规定何种行为属于国家法律调整的范畴;执法是执法主体执行法律所规定的各种事项,这是法律秩序的常规形态;司法是法律所规定的事项得不到实施而产生纠纷时,对纠纷所作的处理和制裁;而守法则是人们对法律的尊重和承认,并融化于人们的行为中。当人们忽视法律预防功能或仅仅把法律看成事后制裁时,法律的功能结构就会残缺不全。

法律不仅意味着秩序,还有预防功能,即预防和应对灾害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灾害是人们对无准备的事件所引起的破坏性后果。在中国的汉字中,“灾”的原初含义是家中着火。火无情,但人有智。人类社会创建法律也可以用来解决“家中着火”等类似的灾害事件。例如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把着火的原因分析清楚,找出方法解决源头的问题。于是,国家法律规定煤气阻燃开关和漏电保护器必须进入家庭,法律就这样成为家庭财产和人类生命的保护器。

如果我们对未来的事件有认识或防范意识,灾难就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人们也会有理性、有秩序、有效率地面对灾难,使灾难带来的损害减少到最小。

面对灾害,法律的预防功能作用在于让人们知道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不至于在紧急事件面前惊惶失措,因慌乱而不理性,给社会造成更大的灾难。当然,我们不能说法律能使人们完全有理性,或者法律可以管理一切事情,它的功能还在于将突发性事件按照事先预定的步骤来处理,避免临阵磨枪。在法律规定的界限范围内,只要按照法律的规定执行,就很有可能把灾难的后果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法律可以让人们从容地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和灾难。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规定: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法律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功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灾害没有发生前,根据科学的管理手段进行事前的分析和判断,争取把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预警机制的启动对整个事态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在安徽发生手口足疫情后,立即启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把病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把灾害减少到最小的范围。第二阶段,当灾难不可避免地发生后,法律的作用在于如何防止事态扩大,并进行灾后的重建。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到3个小时,国家指挥中心成立,温家宝总理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四川,使整个突发性事件按照法律规定的步骤来治理。

为了应对自然灾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该法有四重目的:第一,预防和减少突发性事件的发生;第二,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性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第三,规范突发性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第四,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一、用立法应对灾害

法律的预防功能实际上就是对未来的风险和危机进行管理,要实现这个功能,必须要有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和危机的相应准备。自2003年非典疫情后,中国在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方面出台了相关法律规范。2006年1月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2007年5月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的信息,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国家已经一系列应急预案,包括: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国家核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待的还有:国家粮食应急预案、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国家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但我们面对的问题是这些法律能否得到执行。如果制定法律仅仅是为了装点门面,那么法律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而无法走向实际的生活;法律就只是事后效应,只能是惩治的工具。在此,不妨以《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为例加以分析。

2005年国家公布并实施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分为总则、启动条件、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应急准备、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应急响应、灾后救助、附则八大部分。该应急预案对自然灾害发生前的预防和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应对及处置灾后救助作了全面的规定,对中国国情复杂的状况也有充分的估计,该预案规定:“本预案由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负责管理。预案实施后,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应适时召集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估,并视情况变化做出相应修改后报国务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根据本预案制定本省(区、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根据此规定,各省、市也都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如河南省在2005年《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印发后,省民政厅起草了《河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报省政府。省民政厅印发了《河南省洪涝灾害救助预案》,各省辖市也以政府或民政局名义出台了当地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全省共制定与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有关的预案26个,与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有关的法规、文件、规划8个。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篇9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快速有效救援”的原则,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及时上报县委、县政府、县安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指挥下,由乡政府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迅速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成立现场指挥部,制定并实施具体处置方案,控制事态发展及时抢救和疏散人员,将损失和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二、工作目的

建立统一、快速、灵敏、高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有效防范和及时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做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乡应急救援在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指挥部的指挥下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各单位、各村要认真履行责任主体的职责,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

3、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配备先进的救援装备,学习救援知识,增强应急救援能力,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4、预防为主,平战结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事故灾难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

四、预案适用范围及预案启动

1、本预案适用于在本辖区内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包括发生在本辖区外,但可能影响本辖区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和处理。

2、本预案及其下列预案随突发公共事件的事态变化而自行启动应急状态或转入常规状态。有关单位、人员分别按照各自职责、业务范围和预案相应的规范、要求,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和处置。

五、突发公共事件界定与分类

本预案所指的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对辖区经济、社会稳定构成危害或威胁,有社会不良影响、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分为4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六、组织领导与职责分工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领导统一组织和各单位负责的原则。

(一)××乡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指挥长由谢之福担任,副指挥长由吴建伟、普元志、杨绍华担任。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安监站,办公室主任由马光耀担任。

安监站值班电话:7710011,党政办值班电话:7710025。

(二)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下设3个组:抢险救援组、治安管理组、后勤保障组。

1、抢险救援组:由武装部、安监站、治安巡防队负责人牵头。主要负责组织协调现场救助、抢救人员、物资和抢修设施。

2、治安管理组:由××派出所、综治办负责人牵头。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抢险救助、侦察和维护秩序、保护现场。

3、后勤保障组:由党政办公室负责人牵头。主要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信息及现场情况的上报,协助现场指挥部对突发事件现场进行组织、协调、指导,联系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专业指挥部、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县公安局、消防部门、县卫生局、县环保局、县建设局、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县农农业局等有关技术专家组进行突发公共事件的分析和拟定处置对策、后勤物资保障等项工作。

七、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信息工作

(一)信息报送

1、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送以政务值班系统为主渠道,具体由党政办负责。

2、辖区各单位、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应当迅速向各级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公共事件发生征兆、可能导致其发生的各种隐患和现场情况;并有权对相关部门、个人的工作过失和不当处置行为进行举报。

3、监(预)测和信息报送要点:

——基本情况和可能涉及的因素,如事件类型、时间、地点、气候条件,周边建筑、交通和人口密度情况,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事件等。

——危害程度和可能达到的级别,如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的危害等。

——已采取的措施、下步应对措施和相关请求等。

(二)预警信息

1、预警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名称、类型、预警级别、预警区域或场所、预警期起止时间、影响估计、警示事项、应对措施、社会动员及机构等。

2、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信息由县政府,××乡根据情况作好响应准备工作。

八、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和现场处置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

1、发生或将发生突发事件信息得到核实后,乡政府、乡属各公共单位负责人必须用最快捷的方式向上级突发公共事件主管部门报告,同时报县政府及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并做好续报工作。先采取口头报告,再以书面形式及时补报。

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突发公共事件单位的行业类型、经济类型、企业规模;事件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事件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事件抢救处理的进展情况和采取的措施;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事件抢救和处理的有关事宜;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2、接到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后,应立即报县政府(政府办电话:7013885,不得越级上报。

3、突发公共事件报告程序和分工:

按照分口负责、严格把关、及时汇报的原则,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先向县政府和县安监局报告,由县政府或安监局向市有关部门和市安监局上报,重、特大事故由县政府报告市政府。

(二)现场处置

1、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所在乡镇或突发事件单位和现场人员在迅速报告突发事件情况的同时,应积极采取安全可靠的自救措施,防止事故(险情)事态扩大,并保护好现场。

2、乡政府接到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后,应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指导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

3、乡政府在接到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后,政府主要领导应立即组织应急指挥部及其成员单位迅速到达事故现场,开展施救工作或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根据情况发出危险或避险警告。

4、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现场指挥部应积极协调各参加单位、各村,做好以下工作:

(1)组织有关单位按照应急预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2)根据事故灾难(险情)和事态发生情况,统一布置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

(3)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问题,及时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整、修订和补充。

(4)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调用各类物资、设备、人员、资金和占用场地。

(5)根据事故灾害情况,有危及周边单位和人员安全的险情时,组织人员和物资的疏散工作。

(6)配合上级部门进行突发事件原因调查处理工作。

(7)做好稳定社会秩序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及安抚工作。

(8)及时向县政府、县总指挥部办公室、县安监局和相应的专业指挥部报告处置进展情况。

(9)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善后工作。

(10)办理县总指挥部和各专业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九、保障措施

(一)通信与信息保障

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网络;建立畅通、稳定、保密、便捷的应急通讯保障体系,确保应急期间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现场指挥部及其他重要场所的通讯保障;建立应急人员常用、备用通讯联络动态数据库。建立完善救援力量和信息数据资料,规范信息的获取、分析、、报送格式和程序,为应急决策提供相关信息。

(二)应急队伍保障、装备保障

做好抢险救援组、治安管理组、后勤保障组等应急队伍的保障工作;组织广泛参与的社会志愿者队伍,建立辖区社会动员动态数据库;探索利用市场机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与服务的长效机制。

紧急救援队要求如下:各责任单位及其责任人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全力支持紧急救援工作,充分认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生命救援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真落实各项执备勤制度,随时确保济办紧急救援队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

(1)设备。所有列入紧急救援力量的车辆、设备、储备的救援必需物资,存放地点须相对集中,保持在岗在位。机械设备要保证油料、电池、零配件等补给充足,定期检查运转情况,保证准备充分、状态良好。

本文来源:文秘站 (2)人员。各组成单位在组织队员时,要考虑紧急救援工作的特殊性,除必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外,应避免高龄和女性队员,同时保证一定数量的后备队员。

(三)物资、经费保障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做好事故应急救援必要的资金准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资金首先由事故责任单位承担,事故责任单位暂时无力承担的,由当地政府协调解决。

(四)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把避难场所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村建设规划,逐步建设完善;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和处置提供服务和保障;建立临时避难场所动态数据库。

(五)宣传保障

利用各种媒体和基层宣传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律、法规,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的常识,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教育,不断增强公众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十、宣传、培训、演习

(一)宣传

结合辖区实际,负责辖区相关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危机意识。企业应与政府、各村建立互动机制,向周边群众宣传相关应急知识。

(二)培训

及时组织应急救援人员参加各种应急救援知识学习培训及社会志愿者的培训。有条件的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组织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三)演习

辖区安全生产经营单位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演习。各社区及各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定期组织本村、本单位的应急救援演习。演习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

十一、工作要求

(一)各村委会、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学校、公众聚集场所等,要充分认识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的重要性。

(二)各现场抢险救援组应由牵头单位负责,落实具体抢险救援人员,并对这些人员进行分工。

(三)要按要求逐步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网络构建,指导社区预案编制、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篇10

abstract:inrecentyears,projectmanagementgraduallydevelopedintothebranchofmanagementscience,usedwidelyfromtheinitialspace,constructiontofinancial,medicineandotherareas,andhasbecomeincreasinglyperfectandmature,andshowstrongvitality.Universitystudents'emergencyprojectmanagementisanewresearchfieldandtheinevitabletrendofmodernprojectmanagement,andtheinevitablerequirementofprojectconstructionofcollegestudentemergencymanagement.Basedontheprojectperspective,combinedwiththecharacteristicsofcollegestudents'emergencies,thelifecycleoftheemergencymanagementisdividedintothreestages,suchaspreventionmanagement,emergencytreatment,andgoodpost-processing,andthusanalyzestheemergencymanagementprocess.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生命周期;项目管理

Keywords:university;emergency;lifecycle;project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274-03

0引言

从中国的长城到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从美国的阿波罗登月工程到北京申奥项目等,都是项目。在如今社会里,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都将成为项目。任何一个项目的运作,都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不同的阶段就构成了项目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描述了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领域或不同方法可以进行具体的划分,以下以生命周期为主线,统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全过程。

1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项目的预防管理

预防管理阶段,即在项目还未开始前,应根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全面考虑,来预测可能出现的事件。近年来,高校中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如北京某大学登山队事件、北京两所大学发生的连环爆炸案、西安某大学群体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云南某大学马某某案、反日本右翼势力的大规模学生游行、上海某大学寝室的着火等等,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使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同时高校管理者也逐渐意识到与其等突发事件爆发后采取紧急应对措施,还不如在事发前进行积极的预防。因此,很多高校对突发事件的管理逐步用充分的预防准备来取代反射性的反应模式。事实证明,这种做法确实收到很好的效果。预防管理首先要根据各种征兆进行预测,包括可能出现突发事件的期间、范围和影响等,并针对这种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并作为预案经常演练熟悉,只有预测越准确详细,准备工作才越能充分有效。此外,预防管理还可运用模糊目标的管理方法,比如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抵御传染病的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来减少学生因冲动发生的冲突等等。

1.1预防管理的机构组建组建高效率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机构,并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充足的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作,是高校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时行之有效地方法和前提。目前在我国高校内部,现行的应急管理组织多为学校负责人临时牵头的松散组织,这样松散的组织对实施持续有效的应急管理来说存在着先天的不足:由于机构人员构成上不具有延续性,难以形成一套成熟的应急处理操作方案;在危机发生时需要花大量时间和成本对相关机构进行协调,错失工作良机;危机处理后的经验和教训不能有效保留和存储。因此,高校应急组织机构应是由多部门联合构成的常设机构,机构内的成员平时除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应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且一旦突发事件出现,应在学校领导的组织和协调下迅速进入处理危机的角色。此外,小组所有成员应定期会面,商讨学校近阶段应重点关注的领域,并对预防和应对方案进行不断完善,还应接受应对能力、心理方面和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1.2预防管理的预案制定突发事件发生时,在必须应对的事务中,有一半是可以提前做好准备的。制定适合实际操作的预案,是预防和处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必不可少的环节,关系到学校在突发事件爆发前,学校能否立即感应到,关系到突发事件爆发时,学校能否根据自身状况,迅速有效的采取相应措施缓解和钝化危机,并减少潜在危机隐患。预案的制定必须与各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界定的前提下并充分体现人的情感与理性,以人为本。为始终保持预案良好的预防性和应对的可行性,高校管理者要随着突发事件的实际发生和应对经验的不断总结和积累来适时更新预案。

1.3预防管理的教育培训外在约束和指导的制度保障与辅助作用的物质保障固然需要,而要建立对大学生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的有效引领,将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内化为个人或组织的能力是需要教育和培训的。四川某中学,从2005年起就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坚持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性的紧急疏散演练,每周二下午进行学校常规性的安全教育,正是日常的这些教育训练让这个中学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无一师生伤亡,充分证明了日常教育和训练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有效性与重要性。

因此,预防管理阶段工作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起着关键的作用,前期的预防管理愈完善有效就愈能使高校在应急管理中处于主动地位。

2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项目的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阶段,即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对突发事件及时处理和控制是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项目因为项目的唯一性,很难出现两次一模一样的项目,因此,在处理当前的项目时不可能完全沿用以前处理项目的经验,也不可能完全照搬过往的处理程序;又因为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特征,当高校学生的突发事件不可避免的已经发生时,学校预先成立的危机管理机构就成为处理突发事件的指挥中心,必须要做到迅速反应,立刻启动突发事件的应对行动机制,要做到“听从指挥、高度负责、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依法办事、因事施策、果断及时、加强协作”,尽最大的努力平息事态,控制局面,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将影响与损失降到最低。

2.1应急处理的行动应对世界各国处理学校突发事件的基本理念是保护和保障学生生命安全,这也是我国“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体现”,是校园突发事件管理的最高准则。学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机构在面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时,应保持冷静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始紧急行动,争取事态由大变小、由强变弱。此时最好、最重要的工具是时间,提前一分钟,事态就可能简单一分,损失也可能减小一分。否则行动迟缓、处理不当,无论何类事件都有导致矛盾激化,事态升级的可能性。学校突发事件管理机构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一切可用资源,果断处置、沉着应对,控制突发事件的扩大、蔓延与升级,将其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在处理的突发事件的现场,应“疏堵结合,以疏为主”,调动校内一切有利于化解参与者情绪的资源,控制事态发展。

2.2应急处理的信息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向学生说明实情并进行正面疏导是稳定人心、制止谣言的重要举措。更重要的是,如今的信息时代注定了任何信息都不可能被封锁,当突发事件来临,如果学生得不到高校公开、及时和权威的解释,谣言就会迅速传播,学生心态的失衡很容易造成集体的恐慌,从而使突发事件加剧。因此,应在学校建立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形成信息监测、预警、报告、分析、评估和等为主要环节的信息保障机制。

因此,项目启动后,要求各职能工作人员迅速到位并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处理,发挥各自作用。由于项目的突发性特点,可能会导致项目管理机构的启动滞后,然而,反应时间越长,事件的可控性越弱,损失也就可能越大,因此必须要时刻保持警觉,建立一套快速反应机制。

3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项目的善后处理

随着突发事件的结束,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项目的应急处理阶段也进入完结期,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项目的处理过程也已终结,因为还需要通过突发事件管理项目的善后处理阶段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界定。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做好从警戒状态向常态管理的调整,对正常教学、科研、生活秩序的恢复;对事件进行全面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做好信息收集、档案保存、危害评估;对师生的事后教育,总结经验等等的善后工作。

3.1善后处理的分析评估对刚刚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分析评估,具体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及时尽快组织评估,掌握最完整、客观、及时的材料;二是评估工作既要涉及物质层面也要关注心理层面,要覆盖到所有涉及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对学校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所采取的措施、解决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科学的计算、分析与评估;三是在评估过程中,要防止弄虚作假,充分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使高校能找到不足和教训,以便更好地完善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管理。

3.2善后处理的恢复重建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多或少总会给学校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及损失,而如何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损害,恢复高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及生活秩序是高校突发事件善后处理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事后管理中最难以实施又必须实施的就是心理恢复及身心医疗补救工作。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相关者的心理冲击是难以估计的,这种恢复补救工作也是长期、艰难的。大学生已经成年,对人生和世界有了初步的看法,对社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大学阶段正是他们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从校园突发事件的开始到结束,学生心理遭受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受到较严重伤害的学生,受突发事件的影响,会产生消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丢弃远大理想,通过谣言或自我想象产生思想世界的混乱,他们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帮助,此时,重要的不是批评和处理学生,而是以突发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为契机,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进行不同心理调适,帮助学生舒缓心理震荡,走出自我想象的迷宫,恢复平常心态情绪,加强对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还要建立追踪辅导机制,不定期进行沟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3.3善后处理的反思总结在启动了突发事件的分析评估、恢复重建工作并基本完成之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项目管理机构接下来就应全面回顾整个突发事件,反思与事件密切相关的方面,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行理性客观的评价,并举一反三,有利于对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以整改完善,增加高校关于突发事件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丰富管理经验,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能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突发事件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事后的总结不仅仅是总结经验教训,而是在分析原因,查找自身不足的基础上,完善预防和应对机制,进一步修改、完善预案,使之更实用,也更便于操作,为下次类似事件积累经验。

善后处理阶段,工作要做到及时周到,以防事件的突变和死灰复燃。如果把处置突发事件比作外科手术,那么后续工作就像给伤口缝针、消毒一样重要,后续工作做得好,“手术”才彻底。因而,在收尾阶段一方面要做好详细客观的总结评估工作,彻底追查事件原因,及时披露事件真相、公布处理结果,从根本上安定人心,切实排除反复隐患;另一方面也要对事件进行评价,总结在此次突发事件管理项目处理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为下次积累经验。

4结论

许多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都表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管理必须有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而项目管理就可以为其提供有效的计划管理技术。每个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项目都应很好的做到这三阶段的控制,不断优化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做好经验与教训的总结,那么该项目组的管理水平定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薛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探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1.

[2]美国项目管理协会著,卢有杰,王勇译.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

[3]胡向东.教育考试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考试,2008,(3).

[4]吴兴军.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特征与机制构建[J].华东经济管理,2004,(3),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