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5:45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

会计学专业在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75所,设置有会计学本科专业的独立学院共计153所,占全部独立学院的55.64%[1]。同时,由于最近几年学生选择会计学专业热情较高,而独立学院在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招生压力,因此,为满足考生志愿,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招生人数都会大量超过原有的计划招生数。在设置会计学专业的独立学院中,会计学专业的人数均占有较大的比重。以湖北某独立学院为例,该校2015年计划招生会计学专业学生80人,最终实际录取人数为212人,占该校2016年招生总人数的15.35%。由此可见会计学专业学生数量的庞大。因此,分析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独立学院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学专业教育及会计人才现状

(一)会计学专业教育现状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553所,其中本科院校1219所,设置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学校有620所[2],占比50.86%,而高职高专设置会计学专业的院校比重则更高。以湖北省为例,2015年湖北省本科高校67所,设置会计学专业本科高校33所,占比49.25%;高职54所,设置会计学专业的学校有45所,占比83.33%;没有设置会计学专业的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医学、艺术、体育和教育等院校。从会计学专业的人数来看,根据《中国会计年鉴2013》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3》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含本、专科生)的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见表1.从上表可以看出,2013年会计学专业的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均占总人数的6%以上。另外,2013年本科生招生人数为381.4万人,会计学专业招生人数为本科生招生人数的3.62%,高职高专招生人数为318.4万人,会计专业招生人数为高职高专招生人数的9.10%。从实际情况来看,设置会计学专业的高校,其会计学专业的在校生人数在所有专业中人数都是排在前列甚至第一,独立学院尤为如此。鉴于会计学专业的现状,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将会计学专业列为控制布点本科专业,严格控制新增会计专业。从2012年至今,教育部仅新增8所高校开设会计学本科专业。

(二)会计人才现状

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各类企业法人单位828.7万个,行政事业单位96.5万人[4],共计925.2万个单位需要大量的会计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相关规定,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根据财政部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我国现有会计人员1400万人,其中初级会计师404.4万人,中级会计师168.7万人,高级会计师12.5万人[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中,取得初级会计师职称的人数较多,而拥有中级会计师职称和高级会计师职称的人数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规定不完全要求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必须取得中级会计师职称,但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政府会计准则的颁布,以及依法税征的加强,企业对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仅仅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恐怕难以胜任会计机构负责人和相关会计工作。

二、确定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因素

确定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自身特点

独立学院在各省高考招生录取批次中一般都在第三批本科录取,部分省市没有单独设置第三批本科,将其放在第二批本科录取。但从独立学院最低录取分数占考试总分的比例来看,独立学院录取分数一般占高考总分数的45%~60%之间。以湖北省2015年第三批本科最低录取分数为例,2015年湖北高考文史类和理工类总分均为750分,第三批本科文史类最低录取分数为415分,占高考总分的55.33%;第三批本科理工类最低录取分数为360分,占高考总分的48%。而在2002年湖北省首次出现第三批本科时,高考总分也是750分,但第三批本科理工类最低录取分数为502分,占高考总分的66.93%,第三批文史类最低录取分数为484分,占高考总分的64.543%。虽然高考分数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能力,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等。会计学专业在文科专业中属于知识内容多、逻辑性强的一门学科,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自觉性和理解能力。从独立学院录取最纸分数线占高考总分的比例变化来看,独立学院生源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因此,对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

(二)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和税收制度的完善,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必然导致以前只需要由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来从事的工作,会逐渐过渡到由初级会计师职称和中级会计师职称的会计人员来完成。而从财政部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会计从业人员的资格显然与我国会计法的要求不符。可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企事业单位对拥有中级会计师职称的会计人员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因此,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6]。

(三)各类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从各类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可以将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分为三类,即注册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以及初级会计师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人员。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对于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求都比较高,一二本高校会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而高职院校则会将初级会计师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人员作为其培养目标。因此,将中级会计师作为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符合独立学院在高校体系中的定位。

三、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路径

独立学院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调研,了解企业对会计人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求

人才最终需要得到企业认可,因此,了解企业对会计人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求,有助于独立学院更好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选择课程内容、进行学时分配,并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目标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7]。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会计学专业属于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企业在选用人才时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2015年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独立学院属于向应用型转变的高校。因此,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扩大实践教学课时在整个教学课时中的比重,通过开展会计模拟实训、电子报税模拟实训等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

人才的培养最终依赖于教师队伍的素质,既然独立学院将培养应用型中级会计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注重会计学专业师资的实践教学能力,把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独立学院应采取适当措施,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会计工作现状和对人才的需求。

(四)将教学内容与职业证书考试内容有机结合

独立学院应考虑会计学专业学生今后职业发展方向,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证书考试内容有机结合,以达到在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取得今后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各项职业证书的。

[参考文献]

[1]大陆开设有会计学专业的全日制大学一览表[eB/oL].[2017-02-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4.

[3]教育部.2013年全国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招生、在校生及毕业生数[J].中国会计年鉴,2013:352-389.

[4]管理会计.让单位治理与国家治理双向互动[n].中国会计报,2014-07-18(01).

[5]2017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中、高级资格考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eB/oL].[2017-03-24].

[6]刘祥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高校会计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6(1):83-84.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篇2

关键词: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010-02

目前,培养中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学校,对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均有一定的研究,但大多对会计专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缺乏研究,比较研究与衔接研究较少,因而也就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模糊不清,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拔高的现象,不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因此,很有必要加强研究。

人才培养目标的涵义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在德、智、体诸方面应达到的标准,即所培养的人才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业务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标准。它既是对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质量目标的规定,也是对学生发展目标的规定。它有对学生发展预期结果的规定,即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规定,有根据教育目的和任务对培养时间和学生发展状态做出的具体规定,有根据社会需求分析结果制定教育计划等三层涵义。如果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途径就失去应有的针对性,就难以保证教育功能的圆满实现。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学校办学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它不但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而且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内容选择以及教学实施和安排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职与高职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熟练的职业技术,具有扎实的、较系统的会计专业应用知识的技术型人才。

具有“较系统的会计专业应用知识”不是指要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根据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实际,应把职业道德养成和职业技术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职业领域能力与人文科学素养,能从事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会计

专业培养目标的联系与差异

(一)联系

均属职业教育,均为技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都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专业教育,它包括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两种形式,前者是培养工人和农民的教育,后者则为培养技术员的教育。前者通常被看作为工业、农业和商业内那些中等程度职业做准备的正规教育,而后者则进行中等或更高程度的与生产过程有关的知识及技能的正规教育。世界银行从教学对象、教育层次对职业教育进行界定,认为职业教育是在学校中为技术工人做准备的,而技术教育是为技术人员做准备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员均属技术人员,按照这一解释,均应属于职业教育,且属于职业教育中的技术教育。

培养的均是技术型人才从形态上来看,技术可划分为实体性技术、规范性技术和过程性技术。过程性技术是人类目的性活动方式或序列的技术,不能脱离个体而存在,如个体的经验、策略等,因此也被称之为“技能”。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会计人员除了应掌握过程性技术(技能,如会计处理经验、策略等)外,也应掌握相关的实体性技术(如使用计算器、算盘等工具)和规范性技术(如数码字书写规范等),且主要是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因此,中职和高职的会计教育教学,培养的应是技术型人才。

培养的人才均应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培养的均是技术型人才,而非学术型、工程型人才,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财务会计工作,使会计学术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得以实施应用的人才,而非从事会计理论学术研究的人才。

培养目标中的会计职业道德标准要求相同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会计人员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职业义务、专业技术胜任能力以及社会、行业和自身修养的愿望要求等。财政部1996年6月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二章第二节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作了八条规定,可总结为: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会计职业道德标准对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以及其他所有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都是相同的,它是对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方面的最低要求。

对个人品质要求基本相同无论中职会计专业,还是高职会计专业,在培养学生个人品质上的要求基本上是相同的,均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以下四种品质:一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并有敬业精神;二是要有自信心,保持自我积极向上的心态;三是要自律性强,能正确评价自己,有自制力;四是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

均要求具有“较系统的会计专业应用知识”,强调知识应用中职会计专业和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均是以“必需”、“够用”为度,要求具有“较系统的会计专业应用知识”,强调知识应用,而不要求有很系统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

在基本能力和会计业务能力方面有一些要求是相同的,强调能力培养在基本能力培养方面,中职和高职会计专业均要求培养的学生一是要有阅读能力,会搜集并整理书面文件;二是要有书写能力,能正确书写书面报告、说明书;三是要有倾听能力,能正确理解口语信息与暗示;四是要有数学运算能力,会基本的数学运算以解决实际问题;五是要有口头表达能力,能系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六是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能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发现问题的原因并解决一般问题。在会计业务能力方面,中职和高职会计专业均要求学生一是要有一定的职业基本能力,即要有计算机应用能力,能使用计算机处理一般会计信息,要求一定的珠算能力和点钞能力。二是要有一定的会计核算能力,要有扎实的制证、记账、算账基本功;能处理一般的会计实务;有一定的成本费用核算能力。三是要有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有一定的财产实物管理能力;有一定的资金运用能力。四是要有一定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与工作;能诚心为顾客服务并使之满意;能坚持以理服人并提出积极建议;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

(二)差异

培养目标要求不同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初级会计职称人员,即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在校期间能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将来一部分人能成为助理会计师。而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则是为学生将来成为会计师做准备,希望有一部分人将来能成为高级会计师。

对会计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要求的广度和难度有差异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财务会计相关知识主要有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及相关劳动合同法、税法等。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除了应学习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财务会计相关知识外,在相同课程中所学的内容会更宽泛,还要学习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一般没有学习的一些专业知识,如中级会计实务、管理会计、审计和行业特殊业务会计等知识。

对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要求有差异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是会计技术人才,而高职会计专业要求培养的学生是高素质会计技术人才。这里的高素质,除了专业素质外,还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显而易见,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素质养成方面的要求远高于中职会计培养目标的要求。

对业务能力的要求有差异高职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除了应具有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具有的业务能力外,还应有以下能力:一是在财务管理上要有一定的财务分析与决策能力;二是要有一定的审计监督能力,要熟悉主要的财经法规,对审计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协助他人进行审计的能力;三是要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以新的方式组合不同信息或观点,要有一定的决策思维能力,能对常见问题做出最佳决定,要有比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生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是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与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差异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相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要少,专业能力培养内容要求相对要低,对其他素质的培养要求在培养目标中也有明显的差异。加上国家对会计职称考试报考条件的限制,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参加会计师以上会计职称考试的机会很少,持续发展空间比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要小。

参考文献:

[1]陈解放.教学相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基础知识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肖化移.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措施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28):9.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篇3

【关键词】培养目标滚动式人才培养方案会计职业资格教学推动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44-03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人才培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了加强行业人才建设,建立一支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战略,以及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执业队伍,适应注册会计师职业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于2005年6月了《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又于2006年2月起草了《关于2006年度贯彻落实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简称总体方案)。为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三十条”和“总体方案”都对财经院校在培养行业高质量的后备人才队伍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今年开设了注册会计师专业,笔者深感责任重大。现将我校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形式初探如下:

一、总体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基础知识,通晓会计学、审计学基本理论和实务,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从事会计、审计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外向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审计、会计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

二、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系统学习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接受会计学理论和实务教育,练就了较强的综合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会计与审计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培养方案将本科学历教育与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按通才教育模式让学生接受完全的本科学历教育,另一方面,按照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要求,强化注册会计师统考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有多次机会参加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

会计专业是以培养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高素质外向型、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立足地方,适应市场需要为目标,在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基础上,以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跨国文化交流,能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借助工具书能翻译本专业的书籍和资料。

2.具备从事会计业务的能力,以及组织和管理大、中型单位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熟悉常用的财务及管理软件。

3.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竞争精神和效率、效益意识;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国际会计和审计惯例,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继续学习的能力。

5.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从事现代会计工作所必需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审计等基本知识。

三、实现形式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设想我院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办学特色概况为:“一个独立滚动人才培养方案”、“两个大纲”、“两种考试”、“两个结合”。

1.一个独立滚动的人才培养方案

(1)独立性

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不同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框架方面。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注册会计师人才,以全国注册会计师统考科目为主要专业课程,采用相应的Cpa教材,Cpa课程参加全国统考。

(2)滚动性

滚动式教学计划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并不是多年不变的,而是根据Cpa考试内容的变化情况,随时对以后各学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修订和补充。如2009年Cpa考试增设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就要及时对2008年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和补充。

2.“两个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和Cpa课程考试大纲

Cpa课程的教学要按全国Cpa统考课程考试大纲组织,其教学大纲要紧扣全国Cpa统考课程考试大纲编写,充分体现每个知识点的考核要求。教学大纲包括的基本内容如下:①课程结构框架;②教学目标;③课程的主要章节;④课程内容具有的广度和深度;⑤课程的主要重点和难点分布;⑥主要的教学环节(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⑦课时分配建议(含实践课时)。

考试大纲包括的基本内容如下:①基本要求;②知识要求;③参考法规;④修改说明;⑤特别说明。

如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科目将在100分之外增加10分英语附加题,试题为专业主观题,分值计入本科目总分,成绩合格分数线仍为60分。

3.“两种考试”――学分考试和Cpa统一考试

对于Cpa课程,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生既要参加学院组织的考试,取得学分,获取毕业证书;又要参加全国Cpa统一考试,为将来成为注册会计师奠定基础。

为此,我们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规划各门课程的考试制度。传统会计考试大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不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试题也多是只有一个答案,不利于考察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既不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考试命题应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表1会计资格证书报名与考试时间

4.“两个结合”――学历教学与资格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将学历教学与会计职业资格教学相结合,构建复合型理论教学体系。

目前国内的会计职业资格分为三类,即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注册会计师资格(Cpa)。与此同时,为给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创造条件,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等方面的制度;2004年国家又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统一考试;2005年国家又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取得进行改革,会计专业毕业生由毕业后两年内直接申领调整为通过加试部分科目取得。

目前,根据国内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政策规定和学生的自身条件,能够在校参加的三种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时间见表1。

根据上表的考试时间安排,笔者设计了将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融入到学历教育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见表2。

(2)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滚动式”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能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地使用,解决实际问题,在认真领会邓志阳教授《改造传统教学“基因”,创建综观教学体系》精神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推进式”的教学模式。通过三个层次来实施,即学习知识层次、知识的运用层次和知识的升华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具有其内在的联系和逐步推进的性质。具体的做法是:

1)学习知识层次――传授知识

知识的学习层次,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学习专业知识。将知识的学习与知识的教学相交融,其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和巩固会计专业各个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增加双语课程,充分体现我校“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从两方面着手:①英语版,双语授。初定课程有:管理学、国际会计、市场营销学;②中文版,双语授。初定课程有: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

二是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成为会计教学的重中之重。从目前整个社会来看,由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而引起的违纪违法等社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如果我们轻视了德育培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会计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2)知识的运用层次――实践教学

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那就是会计人员必须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操作。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加深对制度和准则的理解。教学就体现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三种方式:

一是建立自己的模拟实验室。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核算方法。从目前实施的模拟实践来看,可以说每个院校都有模拟实验室和整套的模拟实习资料。但这些资料都是根据实际资料加工而成的,其特点是真实完整。但从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来看,一是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企业间的相互参股、渗股、企业间的并购行为时有发生;二是经济活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会计资料失真、会计信息造假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在会计模拟实习资料中,应对一些业务进行必要的虚构,也就是在基本资料中加入少量的有问题原始凭证,如假发票等;其次是增加一些临时性的资料,如接受了审计,发现了问题,并要进行调帐,或是企业要进行改制或合并,出现了资产减值或增值情况;由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等等。让企业的非常规业务在模拟实验中有所体现。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问题,以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能及时、正确地进行有关业务的处理。达到解决目前模拟实验只重视核算、轻审核监督的问题;最后是在手工模拟的基础上,开展计算机模拟。会计电算化是会计模拟实习教学发展的方向,实习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进行仿真,使学生从计算机上体验会计工作的乐趣,体会到会计电算化下会计人员分工协作的必然性和严肃性。

二是建立学校自己的财务咨询公司。从今年开始我校会有一些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格的教师和具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建立自己的财务咨询公司,开展各种业务咨询服务。一方面可以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生也能身临其境,体会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三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会计、审计、税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学习。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能在复杂的组织环境中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及适当运用判断。通过实践学习要求做到:①能够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识别、获取、组织及理解;②能够进行调查、研究、逻辑思考与分析、推理及质疑;③能够识别和解决无既定模式的问题(特别是在陌生环境中)。

3)知识升华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许多注册会计师要在不具备可靠的、完备的信息资料的前提下,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如果只会查阅有关原则、理论和事实的有关记录,而不能做出判断,就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判断和如何行动的能力。在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更积极的教学法是案例教学和仿真教学,将实践教学融入课堂课程教学中,创建“实例――理论――实训(实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将实践教学融入课堂课程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循序渐进地组织:①老师讲解理论讲解例题学生实训;②老师讲解理论学生实训老师总结;③学生自学理论学生实训老师总结讲解;④学生讲解理论学生实训老师总结讲解;⑤学生讲解理论学生实训学生讨论讲解老师总结补充。

通过仿真教学、案例教学,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极强的针对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篇4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特色不明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市场对会计专业的人才需求更加精细化、层次化,不同的层次的需求也不相同。但是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中会计专业的教育模式仍然是跟着本科走。高职院校要分析社会对会计人才的不同需求,根据自己院校的学生的素质和质量,设计适合本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设计会计方面的培养目标时,只考虑到了学校自身的定位,没有注意到会计本身的专业地位,从而导致了在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有了偏差。职高的特色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大部分院校都忘了这一点了。因此,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在出现了技术技能不性强、理论知识不过关、操作水平低等问题。所以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于本科教育不同,着重培养能力方面,发挥高职教育的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二)目标定位过于盲目

就我国目前人才毕业去向分析,大多数的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都是在中小型企业工作,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导致了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地位过于盲目,没有对口中小企业,其在设置的课程中就表现出来,在课程中没有根据中小企业的业务进行设置。当然,也不能只学习中小企业的业务,有些业务虽然不适用中小企业,但是也是要对学生进行讲解的。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在教育方面也更接近普通高中的教育方式,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团队意识等方面关注较少,从而致使培养出来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没办法符合中小企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这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不足地方之一。虽然各个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这符合我国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但是高职院校的多数学生就业于中小企业,是否可以考虑减少一些对中小企业业务没有太多用处的课程的课时。学校需要以毕业就业去向为目标,以工作的岗位为指示牌,根据中小企业的相关业务创新教材,设计一些专业岗位的课程,学生通过目标明确的培养之后,能够在将来面向中小型企业时,在业务的处理上更能得心应手,从而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三)培养目标分层的分界点模糊

我国教育部门对会计的层次分为:博士、硕士、学士、专科、中专这五个层次,当然,对每一个层次都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其中都把“培养符合社??需要的人才”当作重要的培养目标。我国对教育的目标规划的方向上是: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进行。但是就我国目前的院校实际情况而言,多数的院校只为了为企业和单位“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可是这样的培养方式不恰当,在这种目标下,高职会计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遇见问题时的心里素质,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方面的培养,只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技能的培养,这不符合国家教育部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四)不注重实践操作

因为一些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跟着本科教育走,所以这些院校的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安排出现了“理论课程多,实际操作少”的问题。在会计专业的专业课中,一些专业的基础知识,又多又深,但是实践的时间又少,从而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够,导致了,专业课程与实际操作出现了断层现象,也进一步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拉大了。这样以来,学生面对企业中出现的问题,无法自己解决处理。也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降低了学习的有效性,这样的会计专业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在企业中缺乏竞争力,更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

(五)缺少思想道德的培养

目前我国企业中因为会计对账本做手脚从而导致企业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会计这一专业少不了的与钱打交道,这也是诱导相关人员犯错误的因素之一。会计信息对许多方面尤为重要,所以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就更高。但是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中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没有那么注重,有的院校开了道德教育的课程也是应付了事,有的甚至被其他课程占用,这阻碍了思想道德的培养。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的教育,要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基础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职业道德的规范,让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有知识、技术、更拥有思想道德的品质。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主要因素

(一)高职教育与本科、中职有差别

1.在素质教育上的差别。本科对会计专业的教育是要求学生拥有科学的理论基础、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符合会计学研究和担任专业技术工作的要求,目标是培养高级的会计人才。本科毕业学生面向更多的是大经济领域,社会的发展需求对其要求较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要强,对知识理论和技能应用都有成效。而高职会计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为了为中小企业输送人才,养成应用型人才。对知识的传授也要求够用就行,学习的都是有针对性的实用知识。另外涉及的知识程度与本科比较,要求也更低。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是中级会计师。中职会计的教育主要分为会计的职业道德教养和会计的基础培训两方面,对于知识方面的要求其比高职教育更低,主要是以培养初级会计师为主要的目的。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和相关文化水平也比高职生的要低,而高职生比本科生的低

2.对业务能力的要求有差别。本科生要求其在会计专业的业务能力上,要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对专业知识有较深层次的掌握。注重培养本科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够在实际业务中科学的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其“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习惯,能够适应更多的职业领域的要求,达到更全面的发展。高职生则被要求一方面具备会计专业的基础技能,另一方面还要了解有关的法律知识,在企业有还要有一定的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应比中职生学习能力更强。中职教育则要求较低,主要培养基本的会计技能,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就行。

(二)会计人才培养应符合国家的要求

国家的教育部门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有相关要求。高职会计教育应当遵循国家的要求,如果没有遵循国家的相关要求,目标的定位则没有了根源。国家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件》中指出了高职教育要著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和成为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办学要有特色,其特色对培养会计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会计教育要求学生不仅会一些会计的基础技能和知识,还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力。而高职对学生的目标就是就业,这也要求高职的学生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实际的操作能力,能够适应会计的相关岗位的要求。

(三)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去制定

高职教育就是为了更好、更便利的为企业输送相关人才,只有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去制定相关培养目标。根据相关调查,我国中小型企业在我国企业有主导地位,而高职会计教育就是对口中小型企业的。因为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型企业需要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帮助企业去管理财务,所以,中小型企业需要具备有实际操作能力、有相关会计专业知识的会计人才。高职生在中小型企业中工作,更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中小型企,一方面能够满足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满足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篇5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会计实践教学;吉首大学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开设会计专业的高等院校都设置了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重要性达到了共识,会计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已有重大转变。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最基本的动手和操作能力,这就使得传统的会计实践教学已很难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需要,急需进一步完善。

一、实践教学在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财会人才不能沿袭传统的以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为特征的重会计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而需构建与社会现实需求相结合的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学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显然,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管理科学,在会计教育中更强调职业技能性与实践性,实践能力强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因而实践教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整合能力。通过灵活多变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如何用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综合运用。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在理论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毅力,增强自信心,使其能够承受挫折和承担风险;而且能够强化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是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决定性因素。

二、目前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由于会计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有特有的作业程序,根据实践经验和会计原理而发展的具有各种操作方法与技能的管理学科,因此,中国高校会计专业教育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会计教学中就出现了模仿实际会计业务培训学生记账、算账技能的教学方法,是中国会计实践教学的雏形。进入20世纪80年代,受国外“会计实习教室”和“会计车间”的启示,结合中国已有经验,会计专业普遍建立起包括校外社会实习和校内模拟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运用会计实践教学方法强化会计教学。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会计实践教学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会计教学中的关键作用日益显现,其独特教学效果为会计教学界所肯定。

吉首大学是地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地方性大学,是办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综合性大学。我校在五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提出“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边区、服务基层”的服务面向定位,制定出“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的会计学专业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市场对会计类人才的需求,将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紧密围绕素质教育,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优个性’的本科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富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基础知识扎实,系统掌握现代会计、财务、审计和经济、管理、法律等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财会人才。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会计学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套教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制定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大纲、考核大纲,设立了校内手工、电算会计模拟实验室,成立了校外会计专业实习基地群,设置了包括课程实验(实训)、专业实习、毕业综合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专业实践环节,初步构建出为培养高素应用型财会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精神得到了很大提升。

三、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竞争环境、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及地域限制的影响,一方面,企业一般不太欢迎学生实习,加之学生忙于找工作,毕业生的实习环节显得十分薄弱,绝大多数学生的实习效果不佳,往往流于形式,最终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适应能力弱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因校内专业实验教学资金投入不足、教学条件落后,实验教学任务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充分、教学体系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会计实践教学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吉首大学在会计实践教学方面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定位层次低,教学任务不明确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是指为了实现会计实践教学活动的预定目的并且支配会计实践教学活动的理想和意图,是实践教学的首要环节和核心内容,它决定着教学的其他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会计实践教学最直接的目的。目前,中国高校会计实践教学常常陷入一个认识误区,即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处理。基于这个较低的目标,会计实验的内容、体系等都紧紧围绕提高学生操作能力来进行设计,使会计实践教学停留在较低层面上。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使学生往往只关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而难以领会会计信息的真实价值和具体意义,更缺乏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不充分

会计工作本身是一个系统的经济管理活动,涉及到会计信息的生成、分析和使用,包括日常账务处理、成本核算和管理、财务活动管理等内容,采用手工或计算机来实现。在会计实践教学中为了便于教学管理及学生对专项专业知识的掌握,各高校针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设计出了包括校内、校外两个部分、从单项操作技能到综合操作技能、从核算型实验到管理型实验、从手工会计实践到电算会计实践等实践教学体系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会计实践教学活动中由于校外实习基地难于寻找、学生人数较多、经费和师资有限,使得会计实践教学中的社会调查、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环节多采用学生自己联系、自我进行的方式,缺乏必要的监管,质量难于保证,从而导致只重视校内模拟实验,忽视校外实地实习。在校内实践环节中,往往注重单项操作技能的练习,忽视综合操作技能的培养;注重会计核算型的实践,忽视会计检查、会计分析等的管理型的实践;注重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忽视计算机会计模拟实验,从而造成会计实践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和教学内容不充分。

(三)会计实践教学设备陈旧,教学资金投入不足

相比理论教学,会计实践教学需要更多的投入,现在各高校普遍面临着会计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优标准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价值万元”,实际上大部分高校的实验室,特别是会计实验室的设备一般达不到这个标准,教学实验室的经费大都存在一定的缺口。仪器设备短缺和老化是一个普遍问题。从事会计实践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这种保障是非营利性的,但却是不可欠缺的,否则,这种实践活动往往会因为缺少资金而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而高等会计院校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在资金分配中虽有一些实习经费,但都相当少,而且在分配这些资金时也不能做到平衡,很多时候会出现重理轻文的现象,具体到综合性的大学分配给会计实践教学的费用几乎没有。

转贴于

(四)会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稳,“双师型”教师缺乏

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同时具备学术和实践经验,既能贯通理论,从学术的角度指导实践,又能在实践中熟练、规范地进行财会执业。目前在中国高校中,大多数从事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本身缺少一定的会计实务工作经验,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指导等过程中,往往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同时,由于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投入相当大的时间、精力,而现有职称评定等制度以科研成果为衡量标准,使得教师难以在此方面投入充足精力。另外,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没有受到教学管理的重视,从事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工作量的计算、职称的晋升上受到限制,使得教师不愿专职从事会计实践教学。多种原因致使高校会计教师整体上缺乏实践知识,既精通会计理论又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四、完善会计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重新定位会计实践教学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任务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向应用型、创新型方向发展,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也应顺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满足社会需求。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aeCC)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论述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而实践教学的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中国会计的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结合吉首大学办学理念,针对市场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需求,我校本科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会计人才。因此,会计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要为学生熟悉会计实务环境服务,同时还要为培养学生具有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要为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服务,要为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服务。

为了实现上述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实践教学任务:第一,培养学生具有从业岗位必需的操作技能。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接受系统的、正规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的训练,并使这种训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第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而且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实习、实验,广泛接触社会实际,增强学生的工作责任心、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艰苦创业意识,促进学生良好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的形成、发展。

(二)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充实实践教学内容

为了达到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完成会计实践教学的基本任务,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应紧紧围绕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设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内模拟实验与校外实地实习相结合,课程实验与课程见习相结合、专项实验与综合实验相结合、手工实验与电算实验相结合、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在构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按整体优化原则,系统安排实践教学。将大学本科四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考虑,制定不同分阶段的实习内容、实验项目、课程见习(设计)、毕业设计,形成一个目的明确、层次分明、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实践教学内容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专业技能,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同时还应注重树立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敬岗爱业的职业意识,将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主体的思想教育和勤业、精业、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各类实践学习中。

(三)加大实践教学投资力度,改善实践教学设施

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充足的实践教学投入和先进的实践教学设施。但是目前中国许多高校的会计教育面临着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实践教学设施落后。因此需要学校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实践教学投资力度,改善实践教学条件。首先,在会计实验室建设中,至少应包括手工模拟实验室和计算机会计模拟实验室,实验教学经费投入至少要满足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优关于实验教学经费标准的规定。多媒体设备等仪器设备配置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品质精良,组合优化,计算机等设备的数量充足,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其次,建立校外会计实习基地。学校应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到实际工作中的机会。最后,开辟校内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在本校的后勤集团公司及学校的有关职能部门,如财务处、审计处进行实习。

(四)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会计教育本身是一门实践性、社会性的学科,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需提高自身的会计运用能力和知识含量,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更充分地了解会计活动。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会计“双师型”教师。比如,鼓励教师在外兼职,通过兼职,教师可以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又如,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各种会计培训班的学习,如会计实训软件的培训,通过集中学习,教师可以很快增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外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应积极寻求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合作,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财会类专家担任本校客座教授,请他们到学校从事相关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游俊.西部地方高校在建设型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吉首大学的办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12-15.

[2]洪荭,廖联凯.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财会通讯,2008,(6):40-42.

[3]尹夏楠,基于会计实践教学的视角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08,(3):3-4.

[4]蒋葵.关于会计实践教学的探讨[J].高教研究,2007,(1):43-46.

[5]胡克琼,杨侃.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会月刊:综合,2007,(10):82-83.

[6]刘兰.关于构建高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建议[C].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340-345.

[7]张奋勤,郭奉元,杨丽萍.实验教学运行与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7-31.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篇6

一、“学习产出”的基本涵义

“学习产出”是国外近年来推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新理念。“学习产出”是一个驱动整个课程活动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结构与体系。虽然定义繁多,但其共性较为明显。在“学习产出”教育体系中,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和手段来确保学生实现这些预期目标。

“学习产出”理念注重的是人才培养的结果,主要用来反映学生完成学业后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和人格,即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哪些基本知识,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形成了什么样的人生观;培养出的学生能否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专业技术水平是否达标,职业发展能力是否具备。以往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不能完整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与质量。而“学习产出”人才培养理念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着眼于学生在整个学习历程结束后能够真正拥有的能力,并将学生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学习产出”成果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依据。这样,就能直观地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反映培养方案的宗旨和原则。因此,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认证机构都将“学习产出”作为主要的教育认证和评估手段。

“学习产出”理念的优点在于能够直观地反映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主旨和途径。众所周知,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出这样的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性问题,而这个问题又可以凝练成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两个内涵,前者是人才培养的主旨,后者则是前者实践化的反映。因此,将“学习产出”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有助于确立更科学、更明确、更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会使人才培养方案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更可操作、更可评价。

二、依据“学习产出”理念,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评估“学习产出”是该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研究“学习产出”人才培养理念的内涵,进而构建基于“学习产出”理念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一)目标性评价体系。目标性评价体系包括管理者、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教师、校友等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就业前景等目标的评价。目标性评价通常被认为是整个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最容易被人直观感受的部分。因此,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应清晰地表述该专业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及要达到的水平、所能面向的行业与职业岗位等信息。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自然也同样涉及到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等内容。

(二)形成性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体系是指依据理论课程教学标准、实践环节教学标准以及教学行为规范准则等所制定的相对应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对学生在以下几个阶段的质量评价:(1)公共基础课程学习阶段;(2)会计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学习阶段;(3)校内模拟实训阶段;(4)校企结合、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阶段。对于学生而言,质量评价的目的不在于区别他们学习成绩的高下,而在于促使他们中的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各个阶段所传授的知识或技能,获取更多的“学习产出”成果。

(三)总结性评价体系。总结性评价体系是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通过整个流程的学习,应该掌握的各种知识与技能是否达到了既定的人才培养标准,是否能满足企业会计岗位的要求,即将毕业的学生是否形成了应有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换言之,学生通过各个阶段的学习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学习产出”成果,这些成果与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设定的目标是否相吻合,与学校、社会、家长各方所期望的是否一致,是否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三、依据“学习产出”理念,科学确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许多都与培养目标有着直接关系,因此,依据“学习产出”理念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显得十分重要。根据对社会和人才市场不同层次会计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结果,作为高职院校,应以“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中小企业”为目标来培养会计人才,找准为中小企业服务这个切入点,力求使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中小企业的需求相符合。根据这一观点,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面向中小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一定经济管理理论和会计基础理论,熟练掌握日常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等现代财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能够胜任中小企业不同会计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还要参照“学习产出”的相关要求,根据所构建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中所表述的各项内容定期进行评价,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应及时更新观念,建立并完善高职会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应依据会计人才培养规格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四、依据“学习产出”理念,合理制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依据“学习产出”理念来描述培养规格可以使这些基本要求变得更明确、更具体、更合理、更可评价。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规格的关键是提高会计人才的质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既要遵循人才培养自身的教育规律,同时又要突出实践、强化应用,也就是说,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侧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社会和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提出高职院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规格。

(一)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税法、经济法、会计学、管理学、审计学以及财政金融与税收等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会计软件应用、会计电算化等计算机知识。

(二)专业实践技能。熟练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操作技能;熟悉会计电算化操作的一般流程和操作要求,熟练掌握通用会计软件的应用技能,具有运用计算机处理各种会计业务的能力;具备从事会计核算、纳税申报、成本管理、内部审计等岗位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能够胜任中小企业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

(三)专业综合技能。具有调查、研究、分析企业会计工作中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运用会计知识参与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能熟练地进行税款的计算、申报、缴纳,能办理全套纳税业务;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职业判断能力,能同与会计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适当的沟通交流。

(四)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和礼仪风范;具有诚实守信、廉洁公正、坚持原则、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与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良好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

引入“学习产出”理念不仅仅是为了更准确、更清晰地阐述人才培养规格,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一理念贯穿到会计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强调以实现“学习产出”目标为出发点,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持续改进,最终达到保障和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五、依据“学习产出”理念,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专业层面的“学习产出”最终要落实到各门课程的教与学。教师要按照课程特点,根据“学习产出”的类型,改革和创新会计教学模式,组织不同课程的不同教学方法。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应提倡探索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通过情景模拟、小组协作、案例分析、仿真操作、文章研讨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实现预期的“学习产出”,要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体现高职会计专业的应用性特点,要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就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这是检验高职教育质量和“学习产出”成果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保证。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篇7

关键词工业设计培养目标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体达到的教育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上的具体化。”课程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设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南针”,指向准确、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对于课程体系的有效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言,培养目标在符合时展方向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下的明确定位,才更能提高工业设计人才的竞争力。笔者挑选了工业设计本科教育改革良好的8所大学,对其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开展文本调查,发现以下问题。

1课程目标的趋同性

8所大学工业设计(或相近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对于目标人才类型主要分设计实践人才与研究、教学人才两大类,多用“高级专门人才”“设计专门人才”并使用“创新型”“原创型”“应用型”来修饰;西安某高校是唯一提出要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高校。总体来看,各校对目标人才的能力要求大体一致,即学习设计方法,掌握基本设计技能,达到产品设计开发基本要求。湖南某高校、广东某高校提到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形态、结构、材质与信息等设计手段”;北京某高校则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机械工程技术素质、计算机技术应用素质”;而其他院校对于能力的要求比较笼统,集中在完成产品造型设计方面。其中,湖南大学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独有的提到“信息产品领域”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素质”两所高校。

同时,我国大学对工业设计专业基础知识内容大体相同,但并未做具体和明确的要求,集中在掌握设计史论、设计方法、设计艺术理论三大块内容;但每所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因学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也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知识要求,如广东某高校要求学生掌握结构、材料相关知识;湖南某高校则提到学生要涉猎“信息产品服务等领域”的知识。而中央美院因特有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下,产品设计专业把产品设计的艺术性、实验性、原创性特征放在首位,因此对于艺术理论知识要求相对较高。

总体来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表现趋同,对于人才目标类型的方向大致相同,培养过程中的能力、素质、知识要求大致相同但各有突出的重点,但都相对描述不够具体;存在相互借鉴的问题。此外,涉及信息技术的院校更是少数,面向当前社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突出。

课程目标的“过度借鉴”可谓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表现趋同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其“过度借鉴”主要通过两个层面显示,一个层面是完全照搬国外优秀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目标,未能与我国的工业设计现状及当下社会背景紧密结合在一起;另一个层面便是国内高校间的“互相借鉴”。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主要分布在几种大类型的高校中,如综合院校、独立建制的美术(设计)学院、师范类美术(设计)学院、民办院校等,其办学层次及条件、培养类型、师资力量等都大不相同,培养目标应该是各有特色,但从前文的调查中显示,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性现象严重,甚至课程体系的整个构建趋向一致,从而导致整个工业设计人才模式单一,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及未来社会提出的多样性、多元化的需求。课程目标的趋同性不仅仅限于工业设计专业,据有关学者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76所大学中的236个专业培养目标研究的结果表明“如今趋同性是我国大学专业目标的主要问题之一。”

2培养目标的宽泛性

课程目标的宽泛、笼统、没有指导性也是目前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以下面某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目标为例,该校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2006年《艺术专业招生简章》中提出的培养目标为:“(产品设计方向)本专业方向培养具备工业产品设计、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以创新设计为重点的产品设计、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大量高校的培养目标呈现出类似形式,在其中难以寻觅到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因为太过于宽泛而不能起到对课程设置或教学的指导作用,可以认为是培养目标的特征或者个案不够凸显。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目标对于能力、素质及知识的表述亦不够清晰,未能体现出体现出社会及企业的需求,亦未能与当下的社会背景接轨。

虽然课程目标受到内外因素的限制,不仅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求,学校的特色及专业的特点也是其考虑的重点。众多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目标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口号。在目前的社会大趋势下,“厚基础、宽口径”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其与行业要求的专业化要求相矛盾,并非适合那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专科院校。高校应按照生源条件、院校特色等条件定位培养目标,而非一味去塑造只有小众才可以达到的“通才”。从“传统工业化”到如今的“两化融合”社会,市场的需求正在作为主导力量调试毕业生的能力与素质。所以。培养目标的定位应从多处需求出发,与行业需求接轨,加强高校为行业服务的主动性。

3培养目标指向不清

由中国教育部高教司编写(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简称98目录)中将所有的本科专业按照学科将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对工业设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专业培养具备工业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许多院校直接搬用了此“拼盘式”培养目标,将多个学科的多个专业均涉及到了。但众所周知,这种描述导致了很多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采取了的方法,涉及到多个学科不同的方向。实际上,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都属于设计学学科下的并行学科,其所授的内容与支撑的课程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若面面俱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则很难实现。产品设计应属于工业设计的核心,那与产品设计相关的人才才是该专业应培养的目标,即使涉及到环境设计等专业内容也应与产品设计有关联。

通过前面对于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简单梳理,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需求来看,急需切实可行的、准确定位的实质性的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来指导课程体系的重要要素,如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课程目标的准确及可行性与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休戚相关。

参考文献

[1]雷庆.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研究,2007.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篇8

关键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脚步较快,高校在招生这块规模不断扩大,在本科教育中,已经开始走向“大众教育”改变了“精英教育”理念。尤其是最近十年,会计专业在各大高校兴起,会计专业的普及也导致了其与社会市场需求之间矛盾的产生,怎样进行会计教育模式改革,培养出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解决会计市场矛盾,是现在我国会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一、我国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培养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强素质、厚基础、宽口径等各方面优秀的高级专业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现今,多数高校会计专业将“高级专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致使高校毕业生没有达到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要求,而且不能满足社会“实践能力”需求,“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出现。高校学生的实际能力严重不符合社会需求,最后出现学生毕业就业困难,用人单位也招不到符合要求满意的会计专业人才等问题,导致这一现象最根本的源头是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的需求没有达成一致。[1]

二、建立多层次培养目标体系以符合社会需求

我国会计专业教育最热门的主题是怎样建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于这一主题教育界做过多次探讨分析,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对于培养“是素质教育,还是技能教育、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还是普通人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等问题进行研究,但是到目前这一问题还是没有达成一致,我们以为,高校会计教育要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学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分多个层次建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基本原则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所需人才,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会计成了热门专业,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就企业来说,更需要的是多元化的会计专业人才,需要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具备的应用型人才。

2、注重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快速发展,会计人才迫切需要,全国高校不管是什么类型什么性质还是什么专业设置的学校都开始不断设置会计专业,全国一千多所公立全日制高校有近九百所设置了会计专业。学者认为,学校应该把自己的办学定位作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目标的基本,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以及行业特色,高职院校要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普通本科学院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本科学院要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主。

3、分层次建立培养目标

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是我国目前会计教育四大不同学历层次的划分,所以会计教育就应该根据这几大不同层次建立培养目标,现今,博士研究生会计专业教育应该注重培养研究型人才,完成学业后工作以会计教育为主,或者从事科学研究。硕士研究生会计教育专业分为研究型和实用型两块,研究型一方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也可以参加会计教育工作或者从事科学研究,而实用型人才这一方面应该注重高级人才的培养,本科会计专业教育可以划分为普遍大众教育和个别精英教育两方面,前者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后者注重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专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主,培养技能性较强人才。

三、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强化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院校教育除了注重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懂得运用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处理,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让学生具备社会适应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产、学、研相互融通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量大,企业单位更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的是研、产、学相互融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优化课程,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依靠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把传统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构建新课程模式,增加实践课程,以达到高素质实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

4、创新教学方式

依靠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创新改革教学的方式,课堂结合实际,理论结合实践,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除了采用传统课程授教模式之外还有注重社会实践模拟实习,用一些案例来讲述理论,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2]

5、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保障是院校的师资力量,学校应该采用各种科学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教师的综合能力。鼓舞教师参加校企合作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教师实际工作能力。要求教师定期参加注册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提升教师应用能力,促进教师和企业之间进行课题研究讨论,从实际上解决问题,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强化教师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新要求,要求高校教师不但要有高素质的专业知识,同样要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

总结: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发展壮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会计教育需求量也变大,会计专业应该加强会计教育模式改革,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用型人才,以促进我国会计教育的发展,给国家输送更多实用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篇9

关键词:国际化会计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F24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00-02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金融得到了迅速发展,国际经济交往日益增加,经济全球化使会计的规范领域超过国界,这一过程客观上需要有统一的会计商业语言来提供公开透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使会计形成国际化趋势。与此同时对会计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不仅要精通国内会计业务、通晓会计基本理论,而且要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惯例、国际财务环境,了解世界主要会计模式异同,并且能熟练地应用外语、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然而据市场调查,目前会计从业人员中,普通层次的财务人员供大于求,而高层次会计人才却非常紧缺。高等院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素质及国际竞争能力的会计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

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人才培养过程的一种设计与管理,主要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基本归属于教学模式的层面)等方面的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总体而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实际办学条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然后优化培养过程,完善培养评价制度等。因此,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制度这三个要素不可或缺。

其中:(1)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就业市场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过程;(3)定期对培养过程进行评价;(4)根据定期评价结果及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变动情况及时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修订;(5)人才培养模式及社会对国际化会计人才需求变动情况随时进行信息循环。

三、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明确培养目标

目标指导行为,因此目标决定行为。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和导向,是对会计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过程。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认为,会计教育的目标不是让会计学生在刚刚从事会计职业时便成为合格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能从事学习。再者,“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里查德·e.弗拉赫惕,1997)。由于会计是一门社会学科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在确立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时,应遵循“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原则进行。在结合当前市场对国际会计人才的需求时,应将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优化培养过程

高校培养出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将接受市场用人单位的检验,这些会计人才能否满足市场需求方的要求,将直接取决于培养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包括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为了保证国际化会计人才的质量必须重视以下各个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1.设置“循环式”动态的课程体系。结合会计学科的特点,适应当今经济日新月异的形势,根据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等学校应建立一套配置合理、结构优化的会计教育课程体系的“循环式”动态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首先,根据市场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及会计学科知识结构特点制定出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其次,对该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对该课程体系进行定期考核评价。最后,根据定期的课程体系评价结果、国际国内会计准则的变革及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变动情况,及时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修正。该“循环式”动态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标准及对会计知识的及时更新,科学调整课程体系的内容。

2.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课堂理论讲授为中心,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学生成为机械式学习的被动主体。在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就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应将“案例教学”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入会计教学的课堂。“案例教学”是利用国际国内知名大公司真实的或者仿真的会计信息,让学生充分参与扮演不同的角色,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为企业决策提供会计信息支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和启发为前提,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在老师帮助下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由于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会计实践环节教学使得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下转第102页)(上接第100页)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缩短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时间,而且也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应将会计模拟实验与会计电算化相结合,会计模拟实验通过重塑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使学生在这种仿真环境中,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亲自动手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到财务分析,然后再将上述过程在会计软件上进行操作,让学生在真正接触手工会计的同时,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该方法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

4.重视职业素质培养。会计人才的职业素质,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的职业品德、职业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特征,是会计人员有效地开展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素养。根据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问卷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普遍看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实际动手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与外语的应用能力。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提出的能力要求,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对会计人才培养的一个准绳,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5.强化师资培训。要培养具有国际标准的会计人才离不开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师,作为国际会计专业的任课教师应熟悉国内外会计准则,能够熟练应用英语进行教学,具备丰富的前沿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复杂实务操作技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外语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一方面,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通过与国际知名院校合作办学的方式达到长期稳定的师资培训,定期安排教师出国留学或访问,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促进学术水平和英语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同时还可以从企业单位或者会计师事务所聘请学术水平高、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对教师进行实践培训,进一步提高现有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完善培养评价制度

培养评价是指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对培养过程及培养人才的质量作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完善的评价可以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对培养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与调解。科学的评价制度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保证评价内容、标准的多元化。鼓励教师、学生、企事业单位参与评价,教师参与评价有利于课程体系的调整,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学生参与评价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企业参与评价有利于学校了解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培养人才培养目标。

(本文系黑龙江科技学院教研课题“市场定位下的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人才需求的实践调查”的阶段性成果,黑龙江科技学院青年才俊培养计划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王琴.会计国际化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财会通讯,2008(3)

2.沈英.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财会通讯,2006(4)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篇10

关键词:民办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会计的发展趋势也趋多元化。目前,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需求,致使其毕业生缺乏竞争力。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要想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求胜,必须认清会计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会计发展的趋势

(一)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会计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会计信息的全球化、网络化与实时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迫使我们加快会计的信息化;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也促使了信息技术在会计学应用方面的新动态,促使并进而推动世界的会计变革。随着世界信息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市场要求会计行业提供服务质量将大大提升,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探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提高人才信息化。

(二)系统化

系统化指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遵循从门外汉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完整地覆盖市场对会计专业需求的各个岗位。随着会计的深入发展,会计的系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会计已有过去单一的核算与监督职已经转变成了集财务管理、生产制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绩效管理等业务管理为一体,以成本管理为目标,通过对目标与流程控制,实现对成本目标进行考核,最终达到对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科学合理的利用,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会计人才不但要具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且要求掌握与会计相近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要熟知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因此会计人才的知识体系必须是系统化的。

(三)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的加快,会计语言已经成为国际间经济业务往来的通用语言。如何尽快使会计人员了解国际经济环境,熟悉市场运行规律和规则,寻求机遇,规避风险,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会计人才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这也对新时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在制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定要注意人才的国际观念、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培养。

二、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作为民办院校,与传统的公办院校相比,无论文化背景、师资力量、还是学生能力方面都存在一段距离,然而目前民办院校的会计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培养传统的会计人才为目标,没有形成自己培养的特色,脱离会计学发展的趋势,还是以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为主,而忽略了知识的应用问题,培养的学生不能马上适应工作需求,造成产需失衡,就业率低,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在制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时,在符合会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科学合理地定位培养目标是首要任务。

(二)培养方式不科学

我国的教育大部分是批量生产的模式,即一个老师教好多学生,因此培养学生的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缺乏社会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可是比例失调,会计实训的课时不足。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很难对会计学进行系统化认识,有的学生在完成学业时竟不知如何处理日常经济业务和建账等问题,更提不上培养的学生能适应未来会计学发展的趋势。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社会的需要,才是我们培养和开设课程的指南,但是现在我们民办院校,在会计课程设计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一是课程以会计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如何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只会编写会计分录和会计报表,但对于如何利用会计信息帮助解决企业财务活动及会计问题方面则变得无从下手;二是课程比较侧重于教育国内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而忽略了现代企业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对国外会计制度的介绍与研究几乎没有,而这种情况显然不能适应经济国际化的需求;三是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单一,不能与其他学科相呼应,致使培养的学生视野受限,不能很好地处理会计以外的事物,导致竞争力不足。

(四)“产、学”分离

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经院式教育,该模式的特点是学习与实际生活,学校与社会,理论教学和实作等相分离,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很难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大部分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后,知识被遗忘,不能很快适应会计岗位需求。因此,现有会计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建立针对实际需求的教育模式,即低成本、可持续、以会计实作本身为培养目标,建立“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实用型的会计人才。

三、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才培养的对策

(一)注重会计人才的应用性培养

所谓应用型会计人才,是指能够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会计工作实践的专门人才。财政部在中长期会计人才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推广以院校教学为主体、以单位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各界应当履行社会责任,搭建会计人才培养平台,共同推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要以“用”为最终目标。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以“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始终着眼于“用”;同时,要求将“用”落到实处,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把课堂搬到一线的会计工作中去,是学生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真正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转化为活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根据这一要求,民办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在综合利用所有资源的情况下,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措施,通过用人单位合作建立产学联盟,搭建会计产需、研究、培养、就业平台,真正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二)注重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民办本科院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①注重德育。财务工作是企业的重中之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有着直接关系。所以,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德是思想基础,有德无才,难当大任;有才无德,重用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应注重德育课程开设以及相关方面的机会教育,真正在思想上使会计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缔造者;

②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学校应注重学生的一般知识的教育,比如计算机知识、外语水平、法律知识等;同时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的角度出发,还必须在开设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会计专业知识;

③职业意识。会计职业意识包括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学习意识等。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加强学生这几个方面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知识竞赛等实践环节进行培养;

④适应和沟通能力。会计是一个终身需要学习的职业,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时,会计行业已经不是以前单一的财务会计了,而是具有更多内涵的职业,因此,为了很好地完成工作,必须学会由于相处的沟通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待人热情已经成为会计人员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三)紧跟会计需求、走“产、学”结合道路

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是民办本科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重点。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设置应紧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瞄准行业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走产、学结合办学道路。根据本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要求,以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统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场地,科学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建立起技术应用性教育教学平台。根据市场需求采用订单式,输入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出了校门就能胜任岗位需求,达到校、企、学三方共赢的局面,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四)形成特色、瞄准国际化、专业化趋势

我国的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世界各国的企业、特别是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已经陆续登陆中国,那么如何与世界接轨,如何为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精确、高效、务实,实用的会计信息,满足不同国籍、不同行业的需要,已经是摆在我国高校培养会计人才的迫切任务。针对不同会计信息者的需求,作为民办高校,必须立足自身优势,根据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发展目标,形成自己会计人才培养的特色,比如实用性比较强的会计电算化核算、审计;针对会计业对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可以在会计学内部,开设注册会计师方向、国际注册会计师方向等,为学将来的就业指明方向;同时根据目前社会上对评估师的大量需求,可以开设注册评估师方向等,总之,就是立足民办高校的本身师资情况、学生能力以及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利用后发优势,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先进成果,为我国国内、国外企业以及跨国公司输送高质量的会计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我国民办本科院校要想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必须立足自身发展优势,紧跟会计行业发展的趋势,大胆改革教育教学思路,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具有专业知识、写作能力、决策能力、职业能力等素质修养,来满足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对会计应用型人才所提出的要求。(作者单位:商丘工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