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程就业市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7:02

纺织工程就业市场篇1

1·1问题的提出

经过近20年改革,我国绝大部分制造业已经置于竞争性市场环境中。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和改革理论,竞争能促进效率改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改善。我国已有部分制造行业呈现出上述趋势,效率水平不断提高,产品与技术迅速升级,生产向少数优势企业集中,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例如家用电器制造业、摩托车制造业、通讯器材制造业、计算机制造业等行业。国内外已有一些行业性实证研究,揭示了竞争如何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堆动着产业进步。[2]

然而,在另外一些制造行业中,竞争的作用似乎表现迥异。在这些行业中,生产分散、重复建设、效益下降、企业大范围亏损甚至全行业亏损等现象长期存在,而且尚未看到明确的改善趋势。在这类行业中,棉纺织业是一个有典型意义且颇具挑战性的案例。棉纺织行业看上去是我国制造业中进入竞争状态最早、竞争程度最激烈的行业之一,理论推论,也应该是效率改进最显著、产业组织结构最合理的行业之一。但是,这个行业却是我国制造业中持续亏损时间最长、效益最差、产业组织结构改善最不明显的行业之一。为什么竞争在不同行业会导致如此不同的结果?这是经济研究者有责任回答的问题。否则,人们有理由对市场竞争的作用产生疑虑,并将这些行业状况的改善前景建立在加强政府干预的基础上。本文将以棉纺织行业为案例,在对其改革过程进行描述和比较的基础上,判断棉纺织行业的转轨程度和转轨特点及其对行业总量规模和产业组织的影响,并重点讨论以下几个最有争议的问题:

(1)为什么在改革过程中,有些行业会长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的问题;

(2)为什么在全行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的状况下,会有新投资者不断进入;(3)为什么竞争没有产生“优胜劣汰”和改善产业组织结构的显著作用;

最后就如何改进我国制造业的竞争态势和减弱行业性困境提几点简略看法。应该如何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开始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和转轨程度?市场定价比例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最经常使用的判断标准。[3]然而,仅用这两个标准有明显缺陷,还必须考虑是什么样的“市场”在决定价格以及各类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地位。例如,是只指产品市场还是包括各种要素市场,是竞争性市场还是垄断性市场,是自由进出的市场还是限制进出的市场,是各类企业地位平等的市场还是存在歧视的市场,等等。本文用以判断转轨程度的标准有以下6条。[4]

1)产品市场环境:是否形成供大于求的竞争性市场环境;

2)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政府管制还是市场决定;

3)要素市场环境及价格形成机制:是否形成投入品、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竞争性市场,是政府管制价格还是市场决定;

4)进入与退出行为:各类市场是否可以自由进出,或是要受政府管制或干预。

5)各种类型的企业能否平等竞争:对不同产权形式、不同投资来源的企业有无优惠或歧视性规定。

6)产权结构:是国有企业为主还是允许多种产权形式存在和相互竞争。

2·棉纺织行业的转轨过程和特点

2·1棉纺织行业是最早进入转轨过程的制造行业之一这一时期政府允许轻纺工业自销一部分产品,是官方认可的棉纺织业体制转轨的开端。[5]到1981年底,改革已取得明显进展,其标志是:

(1)基本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

从1980年开始,纺织品市场转向供大于求。虽然这个时期政府并没有正式解除棉纺织品的配给制度(凭布票购买),但许多棉纺织生产企业由于产品积压,只好采取“不收布票”的办法促销。[6]表明供求关系的变化。

(2)市场供求关系对产品价格已有明显影响

虽然棉纺织品在这个时期是计划价格,但企业为了促销,采取了一些变通办法,这里略举几种。第一,新产品、优质产品加价销售;第二,“以好充次”,变相降低销售价格;第三,不执行政府制定的提价政策。总之,无论想加价还是降价,都是可以变通的。

(3)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但相对高于整个制造业

虽然这个时期各类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都较低,但棉纺织行业的转轨速度相对要快一些。首先,纺织行业资金投入中,“自筹”的比例较高。(见表1)。其次,自筹资金新建的企业,在劳动工资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第三,虽然棉花仍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但如果当地建有棉纺企业,产棉区有能力变通“截流”。

(4)企业进入比较自由

从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迅速增长和投资来源中自筹资金比例较高这些方面看,这个时期进入棉纺织行业已经比较自由。

(5)不同类型企业待遇不同的问题明显

由于产品和投入品价格实行“双轨制”和税制、贷款资格等方面的差别,棉纺织行业与其它制造业一样,存在明显的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待遇问题。

(6)产权结构仍然以国有经济为主综上所述,可以得到的判断是,棉纺织行业的转轨过程开始较早,某些方面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但不同方面的进度不同。与整个制造业相比,纺织行业在产品市场供求关系、产品价格决定、投入品使用方向、投资来源、自由进出等方面都较早开始转轨过程。但在主要投入品价格、企业差别待遇和产权结构等方面,没有取得明显进展。2·280年代中后期的转轨进程

这个时期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有一些新特点和新问题。80年代中后期,棉纺织行业的体制转轨仍在继续推进。

(1)产品市场继续供大于求,价格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

在80年代中后期,虽然棉纺织品在名义上仍实行计划价格,但实际上变通空间很大。据业内人士估计,“80年代初期以后,虽然国家对大多数纺织品仍在实行计划价,但实际考察表明,大多数纺织品贸易的成交价是受市场支配的”(邓中元、杨砾1991)。

(2)主要原料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断,其它生产要素市场的转轨有所推进

从1987年开始,对棉花购销重新实行严格管制,但前几年形成的多元化棉花供销渠道并不会随之消失,专营体制只是部分地发挥作用。[8]棉纺织行业是最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行业之一。从1983年开始,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大中城市纺织企业出现“招工难”问题,开始在效区招收农民工和到中西部地区招工,(徐息和谢泰1991)率先打破了城乡用工界线和区域间劳动力流动限制。纺织行业投资继续保持相对较强的市场导向,是自筹资金比例最高的行业。见下面表1。

表1不同行业自筹投资和国家投资的比例

冶金煤炭石油电力建材森工机械纺织轻工19851.280.190.670.450.670.352.262.572.19

资料来源:杨沐(1989):《产业政策研究》,第199页,表6.1,上海三联书店。

(3)自由进入程度较高(4)不同类型企业待遇不同问题相对明显

在这个时期,随着市场供求关系、产品定价、投入品的市场化程度和进出自由等方面转轨进程的推进,多数制造业中不同类型企业的差别待遇问题已有明显改善。但由于棉花市场复归到严格的计划购销体制,使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不同隶属关系的企业在主要原料供应方面存在明显的地位不平等问题。

(5)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但速度慢于整个工业2·390年代以来的转轨进程

进入90年代以后,棉纺织行业的发展有以下特点。进入90年代后,棉纺织行业体制转轨继续推进。

(1)产品由市场定价(2)投入品价格仍然受政府较多干预(3)进入基本自由(4)各类企业地位不平等问题较为突出

经过90年代初中期的税制、金融体制和外贸体制改革和各种要素的进一步市场化,各种类型企业差别待遇的问题明显改善,但是对棉纺织行业来说,棉花专营体制继续使产棉区、非产棉区企业之间和计划内、计划外企业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待遇问题,到90年代中期,像棉纺织行业这样主要原料供应仍然没有市场化的竞争性制造业已经很少。

(5)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多元化,但国有经济的比重仍然相对较高在结束本节之前,对我国棉纺织行业的体制转轨进程和特点可作如下总结。

棉纺织行业是转轨开始较早、但各方面进展不同步、改革过程扭曲明显的制造行业之一。在70年末期到80年代初期,其改革进程快于大多数制造行业。但从80年代后期开始,棉纺织行业的转轨进程在某些重要方面特别是投入品市场的改革和所有制结构多元化方面落后于大多数竞争性制造业。

3·制度环境、行业特点与棉纺织行业的困境

3·1生产能力过剩、过度竞争的含义及其在棉纺织行业的表现

在分析棉纺织行业困境时,最经常指出的原因是生产能力过剩。本节要提出的观点是,棉纺织行业的困境主要是制度环境扭曲和行业特点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直观类比有助于恰当理解生产能力过剩的影响。与许多制造行业相比,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并不严重也不典型,按纺织总会的口径,现有4190万棉纺锭中,有1000万锭左右是过剩能力,即现有生产能力中有四分之一过剩。这在制造业中是较低的水平。1995年工业普查资料显示,许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在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左右,但这些行业并没有出现全行业亏损问题。不仅如此,一些存在最严重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行业如家电行业,经过竞争与淘汰,已经成为我国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

看来,用生产能力过剩,并不能概括出棉纺织行业现状的独特性。用“过度竞争”能更恰当地描述棉纺织行业的现状。“过度竞争”这个概念首先需要定义,本文使用日本学者给予的如下定义:过度竞争”(excessiveCompetition)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某个产业中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已经使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的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14]可以看出,“进入企业过多”、“全行业长期低效益”和“竞争及低效益不能产生淘汰作用”是“过度竞争”的三个主要表现。在我国,还须增加另一个特征,即在“过度竞争”状态下,仍有许多新企业继续进入这个行业。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边积压、边亏损、边生产、边建设”的问题。

为什么在棉纺织行业会出现“进入企业过多”、“全行业效益低下”、“优胜劣汰过程不明显”和“一边亏损一边进入”等问题呢?我们将在上一节所描述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如下分析。

3·2制度环境扭曲的影响。

1·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转轨不同步,必然导致要素供给方大量建立加工企业,而且这类企业往往具有成本优势2·各类企业竞争地位不平等,使产品市场竞争不能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企业间效率水平差别明显,“原有企业亏损但新企业不断进入”在相当程度上是合理行为

无论所有制形式如何,新建中小型纺织工业的优势表现在低劳动成本、低价棉花稳定供应和行政隶属层次低三个方面。前两个方面易于理解。第三个方面的含义是,新建中小型棉纺织企业与中央、省市隶属的大中型纺织企业相比,其行政隶属关系层次低,如隶属于县、乡级政府或村镇等。“低层次行政隶属关系”的优势表现为:第一,企业与所属政府利益紧密相关,这种相关性来自地方财政收入、就业等对所属企业的直接依赖,政府会尽可能给予企业有利的经营环境;第二,按照理论,主管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愈近,信息愈真实,监督与激励愈有效。[15]新建企业的这些优势,使其能够在原有大中型棉纺织企业经营普遍困难的情况下,仍有可能盈利。如果再考虑到老棉纺织企业的其它不利因素,如历史负担重、布局不当等,棉纺织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行业内企业间效率差距明显的行业。在市场经济国家,所有企业都平等地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成长,企业间效率水平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差异,否则必被淘汰出局,新进入者更难以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当众多企业亏损时,新投资者会知难而退。在我国,许多新投资者对企业间效率差异有清楚了解和对本身竞争能力有足够信心,其行为是理性而不是盲目的。

3·不平等竞争使低效益国有企业长期生存,导致“优胜劣汰”过程缓慢和全行业效益持续低下

国有棉纺织企业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棉纺织企业,存在着现实的退出困难问题。在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停产首先面临职工安置问题,处置不当,会影响社会安定问题。因此只要有可能,政府愿意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安定团结”贷款使其维持下去。特别是棉花市场的管制,使政府有能力通过行政手段改变企业的财务表现,使竞争力差的国有企业长期劣而不汰,这是棉纺织行业国有企业长期比例较高的重要原因。低效率企业占有市场份额,阻碍了优势企业的扩张、全行业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组织的改善。[16]3·3行业特点的影响

1·规模经济不明显,大企业竞争优势不突出在一个市场相对份额下降、存在过度竞争、规模经济并不明显的产业中,大企业不一定比小企业更有竞争力。因为如果需求下降,相对于市场规模而言,大企业规模过大,因而缺乏活力。小企业虽然没有大企业资本雄厚,但若因经营状况好于大企业,则在竞争中小企业占优势是完全可能的。(ordoverandSaloner1989)。有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在某些市场份额相对下降的行业中,大企业率先退出竞争,例如英国合成碱业和铸钢业在进入调整时期后,都是大企业率先退出。(Ghemawatandnalebuff1985)。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以国有企业居多,体制方面的不利因素多,因此“以小挤大”很可能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

2·资产专用性强,存量调整困难,导致长期效益低下而不能退出

棉纺织行业长期效益低下而少有企业退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退出障碍强。一个行业的退出障碍主要受资产专用性的影响。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在产品改变后毫无用处的资产(资产i),这类资产也称为沉没资产;第二类是经过有成本的调整,可以适应新的产品生产的资产(资产ii);第三类是不需要调整就能适应新产品生产的资产,但是相对于新产品而言,这类资产的成本偏高,存在着更有效率的替代资产(资产iii);第四类产品是有广泛适应性的资产,产品改变不会使额外成本产生(资产iV)。(mises1966)。

棉纺织行业的退出障碍较强,向其它行业的转产困难,这是由于纺织行业中的资产i和资产ii占其资产的绝大部分。首先是机器设备的专用性很强,没有通用性:纺锭、织机只能纺纱织布,无法转产生产其它产品。其次是技术能力和操作工人技能的专用性也很强,纺织企业主要靠自已的力量可以开发的其它行业的产品数量很少。因此,所谓的“存量调整”模式,在纺织业向其它行业转产过程中很难应用。沉没资本比例较大的行业,在一定幅度亏损状况下继续生产,是一种合理选择。这里的“一定幅度”是指产品价格处于低于平均成本但高于平均可变成本这个范围内。[18]直观地讲,在这个范围内,生产虽然产生亏损,但停止生产的损失更大,因为固定投资是沉没资本,不可回收。不过,当企业处于亏损状况时,信誉下降,往往导致流动资金困难,使生产难以为继。如果企业有能力维持必要的现金流,继续生产就是合理选择。对我国的国有棉纺织企业来说,沉没资本比例高,又能在亏损状况下继续从银行得到贷款,因此一部分企业长期在亏损状况下继续生产就不难理解。

3.品牌作用较弱,生产集中过程不明显

不同种类产品商标的重要性不同。对有些产品来说,商标对购买者非常重要,因此这类产品的生产者可以通过创名牌,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目前已有许多制造业市场开始呈现出向名牌集中的趋势,因此,虽然这些行业内也有相当比例的亏损企业,但由于部分企业可以获得较多利润,使全行业效益并不太差。相比之下,棉纺织行业的“品牌效应”较弱。棉纺织品是典型的“同质产品”,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只有产品名称,如“纯棉布”、“混纺布”等,并无产品品牌,或消费者不太重视产品品牌。因此,产品质量好、档次高的企业,难以通过“名牌”战略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也难于使产品价格处在合理水平。4·发展阶段转变的影响

我国棉纺织业目前的困境,还可以发展阶段转变的角度看待。从世界范围看,棉纺织行业往往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加速时期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扩张后,又成为需要重点调整的产业之一,其原因是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从国内需求变化看,棉纺织品在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下降,生产扩张随即减缓;从国际市场环境看,随着出口量不断增加,贸易磨擦加剧,同时,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个国家在生产纺织品方面的比较优势会逐渐减弱。应该讲,这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标志和必经阶段。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那样,中国棉纺织业具有一些不同于市场经济国家棉纺织行业的体制特点,使这个过程显得特别困难和持续时间较长。

4·几点启示及对策建议

本文的分析可以引出下面几点启示和政策建议,不仅适用于棉纺织行业,也适用于其它竞争性制造行业。

1·体制转轨各个方面不同步,会导致“竞争失效”,不能产生优胜劣汰作用,这是“过度竞争”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个问题要靠深入、全面推进体制改革

棉纺织行业的案例表明,当要素市场不开放、各类企业能以不同的价格获得要素、低效益企业能长期得到补贴、亏损企业无法被淘汰时,产品市场竞争的作用就会被削弱、扭曲甚至反向发挥作用。这是包括棉纺织行业在内的一些制造行业存在“过度竞争“问题的重要体制原因。可以预期,随着改革继续推进,形成正常的竞争环境,辅之以必要的援助退出政策,一个行业不会长期处于“过度竞争”状况之中。概括而言,这些行业要摆脱困境,首要条件是使其处于竞争机制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市场环境中。

2·产业组织结构决定于当时的市场环境,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选择都要考虑适用性问题

产业组织结构是由当时的市场环境决定的。中国过去长期存在有利于新建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所谓的生产分散、规模不经济等现象,是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合理反应(江小涓刘世锦1996)。对于人们经常批评的“技术先进、产品质量高档的大企业亏损,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中低档的中小企业盈利”的现象,也需要用市场经济的观点看待和解释。在中国这样一个收入水平多层次的国家,对棉纺织产品技术与质量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消费者选择的是适用性,而不是单一的技术水平或质量标准。如果企业采用新技术生产的新产品,颇受消费者、技术专家和质检部门的好评,但若按市场能够接受的价格出售会导致财务困难,即当产品价格上升到可以维持财务状况的水平时,需求就会大幅度下降以至不能维持企业生存。仍然表明技术的选择是不适用的。总之,在市场经济中,“财务状况”是一个远比“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更优先的标准,一个项目是否成功,要看投资能否获得恰当的回报,这个标准达不到,其它指标是无意义的。如果通过压制、减少来自低成本企业竞争的方式,使那些新产品在高价基础上获得市场,其实质是通过损害消费者和一部分生产者(低成本技术使用者)的利益来保护另一部分生产者(高成本技术使用者)的利益。3·在结构剧烈变动时期,传统产业退出援助应该成为政府支出的重点之一,但应尽可能减少这类政策对市场功能的负面影响

以沉没资本为主的传统产业,在结构剧烈变动时期,会有相当比例的企业,要面对减产甚至关闭、破产问题,如果转产,需要大量投入。这个过程企业自身难以完成。特别当调整时期集中、涉及企业面广时,政府很难承受将此类问题完全交给市场去处理所产生的社会与政治问题。二战以后,一些工业化国家的政府对这类问题的处理慎之又慎,一般都实施一整套援助政策,推动调整过程,减轻调整的负面影响。对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是这些国家在这个时期政府支出的重点。对退出和转产企业的资金支持、失业救济、再就业援助和区域经济振兴援肋是政府援助政策的主要内容(江小涓1996b,第9章)。

但是,调整援助政策或多或少都会导致企业的不当行为和减弱市场机制的作用。例如,当不存在结构调整援助政策时,如果生产设备过时或失去竞争力,企业就会淘汰和更新设备。但是,由于政府推行退出援助政策,对淘汰和更新设备给予补助,企业就不会自动淘汰任何设备,而是向政府讨价还价,要求得到额外援助,其结果是本来有可能自行淘汰的设备和主动退出的企业反而继续滞留在行业内。[19]结果是为了促进结构调整而推行的政策,变成了阻碍调整的原因。因此,允许市场竞争发挥作用是首要的,政府援助政策的重点是减弱这个过程的冲击,加强对那些被市场淘汰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和再就业援助,采取措施振兴那些因大量企业关闭而全面陷入困境的老工业区,而不是替代市场行使选择功能,决定哪些企业应该继续存在和发展,哪些企业应该缩减规模、关闭和被兼并。

[jiangxia1]

附表1建国以来棉纺环锭数量变动情况(万锭)

年份棉纺锭数

194950019822019

19852323

19903882

19924189

19964170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手册1996》,1996年数由纺织总会提供。

附表2整个工业及棉纺织行业所有制结构(以产值计)(%)

年份全部工业棉纺织工业

国有企业比重非国有企业比重国有企业比重非国有企业比重

198078·721·389·710·3198661·938·180·819·2

199054·645·465·134·9

199534·066·051·948·1

资料来源:全部工业的数据见相应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棉纺织工业的数据除1995年外,引自相应年份《中国纺织工业统计年报》,1995年数据引自《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综合、行业卷)。

注释:

马洪孙尚清(1981):《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吴文英(1983):《狠抓转轨变型,改善企业素质,为进一步提高纺织工业经济效益而努力》,在全国纺织工业厅长会议上的报告,纺织总会提供。

小宫隆太郎(中译本1986):“日本的产业政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国家计划委员会(1988):《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控制棉纺能力盲目发展的通知》。

杨沐(1989):《产业政策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

纺织工业部(1990):《纺织工业部贯彻〈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的实施办法》,纺织总会提供。

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形势、思路、对策》,纺织工业出版社。邓中元杨砾(1991):《当前我国纺织品供需特征、市场走势与相应对策》,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邓中元(1991):《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新战略》,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徐息和(1991a):《论90年代纺织工业的战略选择》,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徐息和(1991b):《原棉供求平衡论》,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李大云等(1991):《关于棉花问题的思考》,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徐息和谢泰(1991):《论纺织业区域性迁移及劳动力流动》,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孔令安(1991):《我国棉纺工业长期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邓中元李智玲(1991):《90年代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战略刍议》,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纺织工业部(1992)《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纺织部、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关于严格控制棉纺、毛纺生产能力和加强化纤生产能力管理意见的通知〉的通知》。纺织总会提供。林毅夫、蔡方和李周(1993):《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式道路》,“经济研究”第9期。

樊纲(1993):《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经济研究”第1期。江小涓(1995):《国有企业的能力过剩、退出及退出援助政策》,“经济研究”第2期。

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1995):《1978-1994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的道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李稻葵(1995):《转型经济中的模糊产权理论》“经济研究”第4期。

江小涓(1996a):《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对中国情况的实证分析与前景展望》,上海三联出版社。

江小涓(1996b):《世纪之交的工业结构升级》,上海远东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1996):《中国棉花产需平衡研究》,中国纺织出版社。斯蒂格利茨(中译本1997):《经济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江小涓刘世锦(1996):《竞争性行业如何实现生产集中--对中国电冰箱行业发展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第1期。李俊波(1997):《我国棉纺织行业的四大难点》,“中国国情国力”第8期。

泰勒尔(中译本1997):《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1985):《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1987):《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应年份版。

纺织工业部(总会):《纺织工业年报》,相应年份版。

纺织工业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手册》,相应年份版,纺织工业出版社。

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办公室(1997a):《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行业卷),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办公室(1997b):《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国有、三资、乡镇卷),中国统计出版社。

a.aordoverandG.Saloner(1989):“predation,monopolization,andantitrust”,inSchmalenseeandwilllig(eds)

p.GhemawatandB.nalebuff(1985):“exit”,“RantJournalofeconomics”,16.

t.Groves,Y.Hong,J.mcmillanandB.naughton(1993):“autonomyandincentivesinChineseStateenterprises”,SanDiego,processed.

C.Johnson(1984):"industrialpolicyDebate",iCSpress.L.mises(1966):“Humanaction:atreatiesoneconomics,Chicago”,ContemporaryBooks.oeCD(1983a):"positiveadjustmentpolicies:managingStructuralChange",paris,oeCD.

oeCD(1983b):"transparencyforpositiveadjustment-identifyingandevaluatingGovernmentintervention",paris,oeCD.

t.e.petrietal(1884):"nationalindustrialpolicy:Solutionorillusion",London,westviewpress.

minliShao,ShuheLi,&weiyingZhang(1997):“institutionalChange:privatizationinChina”,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内部讨论文稿,e001。

R.SchmalenseeandR.willlig(eds)(1989):“HandBookofindustrialorganization”,elsevierSciencepublishers.

J.Vestal(1993):"planningforChange:industrialpolicyandJapaneseeconomicDevelopment1945-1990",oxford,Clarendonpress.

--------------------------------------------------------------------------------[3]这两条标准学者和官方都在使用,学者的代表观点可见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组织编写的《1978-1994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的道路》,其中指出,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其标志是三条:非国有经济在产出方面超过国有经济、绝大多数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体制框架已初步建立(见上书第32页);官方的代表观点可见李岚清副总理1997年4月10日在上海召开的国际商会年会上的讲话,其中指出:自从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以来,在资源配置中,市场正在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85%的农产品、95%的消费品和80%的投资品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见1997年4月11日的《国际商报》。

[4]这几条标准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prof.Davidwall就这个主题的讨论。[6]这种行为早在1979年就出现,见〈国务院关于认真贯彻棉纱、棉布及主要针棉织品统购统销政策的通知〉,此后波此范围不断扩大。

[7]本部分对棉花供需情况和供给体制情况的描述,主要引自两份资料:徐息和(1991b)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1996)中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其中徐息和先生的论文对棉花供应与需求脱节的情况作了精彩分析,笔者从中得到不少启发。

[8]这方面的情况可大量见于当时报刑的有关报道。本文此部分的内容,较多的引自李大云等(1991)和徐息和(1991b)。[10]这方面的论述很多。纺织工业部(总会)的观点可参见这个期间纺织工业部(总会)各年度工作会议报告和杜钰洲(1994);研究者的这类观点在90年代以来几乎每一期“纺织经济研究”及其它报刊有关纺织工业问题的论文中都能找到,例如可见李俊波(1997)。[12]自96年开始,棉农向政府售棉十分积极,因为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但由于调销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棉价,棉纺织企业购棉不积极,压库严重,估计到97年低,库存棉已达国内棉纺织企业两年以上用棉量。各级供销社作为棉花专营者,深感压力,为了促销,纷纷突破政府规定的价格下限。并要求将价格下浮造成的亏损视为政策性亏损。政府反对这种行为,将棉价下调视为“违规行为”。见经济日报1997年11月8日刊登的供销合作总社的紧急通知“制止棉花供应价格违规行为”。[14]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经典文献中,“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并不是一个被经常认真讨论的问题。在这些学者看来,“竞争”的基本要素就是供给大于需求,在剧烈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市场本身的作用能够解决这类问题。对过度竞争问题比较重视的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学者。自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明显的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企业不能顺利从过剩行业中退出成为日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本定义主要参考日本学者的研究,参见小宫隆太郎(中译本,1986)。对这个问题稍详细一此些的分析,可参见江小涓(1995)

[15]国内外已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级地方政府与所属企业的关系及这种关系对改革过程的推动作用作过分析,例如Grovesetc.(1993),Shao,Li,&Zhang(1997)。

纺织工程就业市场篇2

一、*纺织业的突出特点

*的纺织业发展势头之猛,改造升级步伐之快,使我们深受震动,颇受启发。概括起来讲,*的纺织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规模大,分布趋于集中。*省作为门类齐全的纤维大省、面料大省、服装大省,服装年产量、销售额、利润都位居全国前列。浙江省作为纺织行业的生产大省和市场大省,有43家企业进入行业“双百强”,支撑着中国印染业的“半壁江山”;化纤产量占全国26%,印染布占全国50%,生丝及丝织品分别占46%、53%,针织品占20%,服装占15%。*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交汇点、海派服饰的发源地,拥有中国纺织大学、拉萨尔国际服装设计学院、*服装科技信息中心等众多的服装教育及研究机构,在全国纺织业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聚酯聚合能力为1264万吨/年,*占全国总能力的65.2%。近年来,*地区的纺织业集群现象日益凸现。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牌的全国32个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36个特色城(镇),*地区占了很大比例。如孕育了波司登羽绒服、梦兰家纺、神花经编毛巾7个全国产销“单打冠军”的常熟市;拥有*阳光、四环生物、凯诺科技、华西村4家上市公司和30多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纺织企业的江阴市;唐朝时即已“日出万丈布”,如今被形象地称为“托在一块布上的经济强县”*县;化纤能力高达140万吨的*区;领带产量占国内80%、全球30%的浙江*市;家纺布艺产品年销量达50亿元的余杭区;一个衬衫产品售出15亿元的诸暨市枫桥。这些市县、城镇的纺织业快速发展,成为当地解决群众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吸引外来资本、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支柱。

(二)产业链条长,专业市场发达。*地区已形成从纺织原料、织物织造到印染后整理、服装生产较长的纺织产业链条,上、中、下游产品丰富多样。纺织产业市场化程度高,专业市场网络化。如*市纺织业专业市场起步早、数量多、规模大,主要有中国轻纺城、钱清化纤原料市场、越城区轻纺原料市场、装饰布市场、大唐袜业市场、*领带城、上虞伞布市场、新昌兔羊毛衫市场等。其中,位于柯桥镇的“中国轻纺城”是全国面料市场的“晴雨表”,是亚洲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名列全国10大专业批发市场第2位,去年成交额达226亿元。中国轻纺城占地面积4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5万平方米,营业用房1.35万间,拥有4大交易区19个专业市场,其中纺织品市场13个,轻纺原料市场1个,纺机及轻工类市场5个,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设备改造步伐快,技术装备水平高。近年来,*十分重视纺织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大投入,各种新型纺织加工设备明显增加,并成为全国喷水织机最集中的地区。化纤行业,多数采用的是涤纶长丝和聚酯国产嫁接装备。织造行业,多数为进口纺机、织机,主要来自比利时、日本和意大利等世界三大纺机先进国家,无梭化程度高,部分企业如纵横集团、越隆纺织、南方集团等甚至高达100%,居全国领先地位;*吴江的盛泽、南马两个乡镇拥有无梭织机4万台,比*县的织机多三分之一,拥有千台织机的企业不在少数。印染行业,生产装备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服装行业,大力推广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管理技术,立体熨烫包装,吊挂式生产流水线等国际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大大促进了产业升级。

(四)名牌产品多,知名度高。*纺织业的上、中、下游产品知名度高,部分产品是中国名牌,甚至世界名牌。*省437个著名商标中,纺织业商标有72个,占16.5%;27个驰名商标,纺织业产品有红豆、虎豹、波司登、aB、阳光、梦兰、雅鹿等7个,占26%;“波司登”羽绒服连续9年全国销量遥遥领先,20*年“波司登”的品牌价值达36.18亿元,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服装品牌。*是中国的面料基地之一,“阳光”、“黑牡丹”、“太平洋”等一批面料品牌支撑起了“*面料”的天空,阳光集团、海澜集团等企业生产的超薄色织府绸、牛仔布及色织布在国内独领。浙江省首次推出的十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纺织服装独占七席——湖州织里的中国童装、宁波鄞州的中国服装、*的中国领带、诸暨大唐的中国袜业、海宁的中国皮革、义乌大陈的中国衬衫、义乌的中国袜业等七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以发展国际时尚品牌服装(饰)博览会等会展经济为动力,把服装业全面推向时尚化、品牌化、国际化,加快发展步伐。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依靠改革和开放两轮驱动,使纺织业

进一步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分析其成功之处,主要是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树立超前理念,营造先声夺人、先人一步的优势。*地区的纺织业发展规模大、速度快、效益好,主要根源在于思想解放、与时俱进、理念超前、敢于创新。一是思想解放早,行动快。如*人“嗅觉”灵敏,“钻空子”意识敏锐,“敢为天下先”。上世纪80年代初的计划经济时代,*就发展乡镇集体企业;80年代中后期,*人把当时市场经济发育不全、商品流通不畅当成机遇,兴办了轻纺市场;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投入400多亿元,引进先进无梭织机3万台,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无梭化”革命;我国加入wto前后,*人又瞄上外贸出口,使出货值五年翻了近四番。二是商机意识强,理念新。*的纺织企业营销机制灵活,投资决策快捷。如浙江的纺织服装民企得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规定,部分原产于香港的商品,20*年将以零关税进入内地市场后,从中觅到了商机,纷纷准备到香港开设新厂或直接买厂。*的纺织企业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舍得以重资揽才,善于以事业用才,注重以感情留才。积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培养教育经营管理者的机制,以多种形式培养和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利用引进项目、合资合作等机会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人才共享、智力交流。20*年,浙江省组织200家企业经理,包专机飞抵东北地区网罗人才,其中民营企业就占了87.5%。地处*市的天龙控股集团、浙江龙盛集团、香港裕福服饰等6家纺织外贸类企业的老总,奔赴浙江工程学院招揽人才。*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与*工程技术大学联合成立“*纺织工程产学研中心”,积极推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已初见成效。三是定位高,目标大。*提出了打造“世界第六大国际时尚之都”的目标;*市从历史、文化、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建设“中国女装之都”的战略构想;*市余杭区借助“中国布艺名城”、“中国丝绸织造基地”两张金名片,倾力打造“中国女装之都”生产基地;*市正在积极“打造国际纺织中心,建设江南水乡名城”。这些目标都非常鼓舞人心,激人奋进。

(二)狠抓科技创新,营造规模扩张、产业升级的优势。一是大面积进行技术改造。*县为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20*年和20*年连续两年开展“技改投入年”活动,分别投资65亿元和85亿元,助推*县20*年重返全国十强县,去年又晋升到第八强;今年又开展了“产业升级年”活动,技改投入力争超过90亿元。目前,*的高温高压染色机有三分之一,热定型机有三分之二,碱减量机有三分之一,平网、圆网印花机有40%属于进口,主要引自西欧、日本、台湾、韩国等地。嘉兴王江泾镇20*年增加喷水织机5600台,70%的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实现了设备无梭化。*市要求新上项目一律使用精密纺机,目前有精密纺机13万锭,占全市纺锭总数的1/3。二是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技术。*的纺织企业借建设新厂的机会,为全线的进口纺纱设备配置了数据在线采集装置,并与eRp等管理信息系统联接,大幅度提高了信息实时性和准确性。许多服装企业装备了CaD和Cam系统,配备了吊挂流水线,并大力应用新型纺织面料、原辅材料,开发花色品种,采用先进工艺技术,紧跟世界服装产品流行趋势变化,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雅戈尔等公司正在尝试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网上交易。恒柏集团、步森集团、冠友集团等一些上规模的企业普遍应用了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CaD/Cam技术。*众望布艺有限公司拥有比利时剑杆织机、法国电子印花机共150余台,拥有比利时SopHiS及浙江大学CaD设计系统10套,年产值超亿元,产品远销欧美、中东、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三是努力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宏源集团通过研究国外先进技术而开发的精密纺机、高速弹力丝机,目前已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并能出口到东南亚地区。万吨大豆蛋白纤维项目在常熟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竣工投产,成为至今为止我国在纤维领域中唯一的原创技术。地处*钱清镇的浙江梅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开发纯涤纶仿麂皮系列、弹力麂皮系列等产品,其总量的85%出口到美国、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县“舒美特纺织”、“二印”、“稽山印染”等3家企业的4种产品获万泰生态纺织品认证,取得了冲破欧美纺织品市场“绿色壁垒”的通行证。

(三)创新营销方式,营造产品升值、抢占市场的优势。一是积极打造知名品牌。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中,主要采用了“外联”、“内合”、“前拓”、“后夯”等手段。在“外联”上,雅戈尔与美国著名的服装公司KeLLwooD签订协议,合资组建一家衬衫公司,将于今年5月份投产运行,预计第一年出口规模不少于250万件,全部出口到美国。在“内合”上,*市的数家纺织企业强强联合。在“前拓”上,波司登、阳光等品牌冲入国际市场。在“后夯”上,*市余杭区的“华思特”、“紫曼丽”、“艾森”等4家企业,总投资1个亿,从国外引进国际最先进流水线。浙江民营经济的壮大过程其实就是品牌提升的过程,从最初的无牌假冒,到贴牌生产,再到自创品牌。现在像浪莎、康奈、衫衫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二是拓宽销售渠道。有的纺织企业采取网络式,通过专卖店、专卖柜、地区总、收购商业网点等形式,形成对区域内的垄断能力和规模经营;有的采取直销式,组织车队和人员在省级城市的超市连锁店、特殊通路和中大型热点、旺铺进行直销;有的采取平台式,在大城市扶植一至二家资金雄厚、仓库吞吐量大、管理能力强的大型经销商,或厂家自设中转库,形成一个物流平台,加强了对终端的控制和服务;有的采取辅助式,在划定的区域内由终端业务员联系业务完成要货订单,也就是将策划、宣传、促销活动、业务与单纯的物流完全分离。三是重视会展载体。如*举办了国际时尚品牌服装(饰)博览会,即将举办国际高档纺织品面料、辅料及配件展览会和大韩民国纤维服装展览会,并将逐步在*建立面料业高层对话机制,适时召开国际纺织面料的高层峰会。*举办了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即将举办国际纺织、针织机械及印染设备展览会。*即将举办首届中国(*)·纺织新概念论坛;温州即将举办国际服装面辅料及制衣设备采购订货会、国际服装特许经营交易会。这些会展活动对于增强纺织行业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地方知名度,将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注重优势互补,营造借牌造势、借力推进的优势。在以*大都市圈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三地各有其优势,相互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作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实力最强、城市功能最强、辐射能力最强的城市,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又取得2*0年世界博览会主办权,为*经济安装了“加速器”、增添了“辐射源”。苏浙两省注重和*经济的全面接轨。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承接和放大*的要素辐射。苏浙两省甘当“配角”,争当“名角”,利用和依托*的金融、信息、技术等资源,加快与*的有序联动、优势互补。浙江民营企业把*作为平台,加快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借助*,改善了技术、管理、人才和企业家才能等要素结构,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浙江在*兴办的企业总数有5万家,总投资规模达500亿元。这些企业带给*及周边地区的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还是发展经济的活力。另一方面,善于捕捉商机、抢占先机。苏浙两省把“接轨*”当作一个常设课题,在政策上、行动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提出与*错位发展的思路,即挂靠优势产业,填补空白产业。以*市为例,纺织业在*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属于扩散和转移的对象,*市则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振兴和发展这一传统产业,使之成为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同时,*市的很多纺织品设计都出自*的大专院校。

(五)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凝聚合力、跨越发展的优势。*地区把优化环境作为纺织业做大做强做优和实现跨越发展的生命线。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如*县出台了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创立品牌的奖励政策,对当年新获“中国驰名商标”的重奖150万元,授予企业有功人员“县长奖”;对获得“国家重点保护商标”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新获“浙江省著名商标”的奖励20万元;对获得省级及以上著(驰)名商标的本县企业,其品牌产业在实施扩产或技改项目时,投资总额超过*万元的纺织项目,县政府重点扶持;对获得市级著名商标的,奖励2万元。二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如*市为打造“中国女装之都”,专门成立了由副市长任组长的女装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加快女装产业发展的意见和20项政策性措施,举办了*市女装产业发展工作新闻会,开展了“十强女装生产企业”、“十大女装品牌”和“十佳服装设计师”“3个十”评选活动。三是营造良好的设施环境。*地区以市场、园区、交通为重点,大力优化纺织业发展的“硬环境”。如*省*市将建设一个比中国轻纺城更大的市场,挑战浙江省*市中国轻纺城的亚洲霸主地位。而中国轻纺城也未雨绸缪,计划投资8亿元进行扩容,并于3月份动工。新市场占地3*00平方米,门店多达1600个,将于20*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市决定在江干、*区各建一个女装产业园区,在西湖边的武林路、杭海路各建一条时尚女装特色街。四是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于成熟的投资商来说,规范胜于优惠,制度重于政策。*县积极树立诚信观念,努力打造“诚信*”。20*年*县外商投资企业突破400家,其中近一半外商将资金投向了纺织服装类企业,仅引进无梭织机就达近万台。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通过外出学习考察,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与建设全市纺织骨干基地的要求相比,我县纺织业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外向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即使与周边县区相比,在发展水平、增长后劲、未来潜力等方面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县作为全市的经济强县之一,应当在全市打造“中国棉纺织之都”的进程中有更大作为。结合这次学习考察,立足我县实际,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抓紧制定和完善纺织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总体思路上,我县应按照“一业特强、多元发展”的原则,“创造特色抓重点(家纺业、服装业),营造规模上档次,制造精品创名牌”,力争用三至五年建成行业集中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中国棉纺织之都”生产基地。在产业布局上,以湖滨、陈户、闫坊为重点,努力打造织布、老粗布(生态布)、毛巾三大纺织产业集聚带。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上,积极拉长纺织产业链。对化纤、纺织的上、下游产业进行战略性改造,尽快打破“有布不成衣”和“中档产品、一般价格”的局面,逐步实现产品结构的中高档化和高附加值性。20*年—20*年重点抓家纺业,20*年—2*2年重点抓服装业。在资金投入上,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着力引进外资的同时,注重内资的吸收和利用。

(二)进一步加大对纺织业的引导扶持力度。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纺织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充分激发和调动起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弘扬“看准了的,就大胆试、大胆地闯”的创新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政策介绍、法规宣传、典范推广、信息通报与反馈,为纺织企业搞好服务。要从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办事效率等方面入手,努力做到办事一条龙、收费一窗口,建立一条联络热线,搭好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提供一套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取消一切不合理的审批、核准、许可,根治一切“三乱”行为,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县人才中心建立人才信息资源库,定期各类人才信息,为纺织企业搞好人事。要合理利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和扶持纺织企业发展。大力鼓励和扶持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建立技术中心,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以多种形式利用外资,努力实现资本运作。对当年实际投入超过500万美元的外商独资项目和1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给予“一厂一策”的扶持。

纺织工程就业市场篇3

[关键词]纺织工业;承接工业转移;问题;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长期以来,“东多,西少”是中国纺织行业的生动描述,它反映了中国纺织行业地域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在过去十几年,中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纺织和服装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尽管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纤维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然而,服装和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缓慢。纺织生产能力只占全国的12%,占总产值的4.5%。近年来,由于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升以及国内企业所得税调整和外商投资企业增加,使得东部企业的成本显著上升。所有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劳动密集型的纺织行业和服装行业在东部地区的持续发展。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自2008年以来的调查,2/3的纺织企业在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和河北而平均回报只有0.62%。在前所未有的压力下,纺织行业逐渐由沿海向内陆转移。

一、东部纺织产业梯度转移的必然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利用区位优势,抓住了产业由发达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向大陆转移的机会,发展了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极大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的资本丰裕,以至于当地市场不能满足资本增量的要求。再加上高额的商业成本和环境问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东部地区已经通过初步产业化阶段(纺织品工业化)和先进的工业加强阶段(重工业化),它需要完成从规模扩张到结构改善的转型。加工工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必然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

二、西部地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

(一)物流成本高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在世界性的产业转移中承接了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纺织和制造业出口基地,其产品以出口欧洲、美洲、日本以及相关地区为中心。因此,由于特殊地理位置,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纺织业之后将面临着高额的物流成本。对于西部地区的纺织企业来说,从内陆到沿海港口高额的物流成本成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工业基础薄弱和工业设施不齐全

许多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除成都和几个城市外,没有一个城市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西部地区产业链的短缺、产品附加值低、产业信息化程度低,这就使得产业集群很难形成。在西部大开发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很多纺织企业在西部地区无法找到所谓的配套设备、产品、原料和服务。

(三)人力资源短缺和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

尽管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但因为基础教育的落后不能满足转移过来的企业高素质的、熟练的劳动力要求。同时,由于就业机会、人才培养和发展空间不同,许多西部地区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专业劳动者选择在东部地区工作。因此,人力资源结构使西部地区处于劣势位置,这直接影响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适应市场的时效性。对于纺织企业,所有的这些因素意味着在西部地区投资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搜寻成本、培训成本和监管成本,并可能面临更高的劳动效率风险和人才流失风险。

(四)市场化程度低,交易成本高

市场化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化程度决定着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据一项调查显示,沿海地区14省份中有12个市场化程度较高,其中以广东省市场化水平最高,即95.2%,而西部地区的青海省市场化指数仅为14.8%。市场化程度低直接导致西部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且交易成本高,效率低。因此,转移企业不得不承担由此造成的各种特殊费用。

三、促进西部地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对策

(一)开展边境贸易,挖掘西部市场

转移到西部的纺织企业,可以更好利用这里的特殊区位优势,即西部边界2000多公里中的20多个通商口岸,建立纺织品出口加工区,促进边境贸易发展,扩大出口,并带动西部纺织工业的发展。西部地区的人口近4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29%,然而,西部地区社会商业零售总额只占全国的16%。表明西部消费市场潜力很大。此外,开发西部的纺织产业,并使其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二)整合东西部优势,促进西部地区纺织业加快发展

要努力将东部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优势和西部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源、市场优势加以整合,打造西部地区,使西部地区成为我国新兴的纺织品生产基地。近年来,新疆的纺织行业与东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相结合,引进雅戈尔、鲁泰、亿达等一批东部著名企业,使新疆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与东部最新的管理和营销相结合,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完善产业链,打造西部纺织行业生产基地

纺织业的产业链包括棉花种植、纺织印染、服装生产设备、服装加工、服装生产辅助、服装贸易平台、服装研究和市场调研。构建一个有特色的产业链,旨在提高创新能力。这意味着发展相关行业与开展市场合作,使产业更具特色和规模,把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转化成当地特色优势。以新疆与陕西的棉花资源和棉纺织品工业为依托打造中国优秀的纱线和布的生产基地;在四川、重庆、云南、广西等地建立丝绸生产基地;在内蒙古建立毛纺织生产基地;在甘肃、青海、宁夏建立苎麻纺织生产基地,发展西部地区基于石油天然气资源的装备化纤行业。

(四)为西部地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建立一个有利的环境

为了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要改善纺织工业发展环境。首先,建立一个纺织工业园区,使转移企业能够顺利入驻。应着眼于发展产业集群优势和加强特区建设,推动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其次,采用“订单”模式培养,提供熟练工人。教育机构可以与企业联合成立职业技术学校,增加熟练工人的供给。第三,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减少市场成本。第四,提供政府支持。(1)提供贴息贷款,鼓励西部地区的商业银行为东部转移而来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和好处。(2)提供就业补助金。加快企业加快向西部地区转移。

[参考文献]

[1]牛勤.西部地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应注意的问题及途径[J].中国集体经济,2011(06).

[2]杨纪朝.纺织行业现状与发展分析[J].棉纺织技术,2011(01).

[3]刘颜.中国的西部大开发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4(1).

[4]王丽茂.中国西部和东部纺织工业的合作和产业转移[J].经济地理,2000,(6).

[5]刘兴.产业转移崛起河南力量[J].中国纺织,2006(12).

[6]朱小红.中国纺织业“十二五”向现代产业集群迈进[J].中国棉麻流通经济,2011(01).

纺织工程就业市场篇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纺织业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纺织业无论是在为人民提供物质生活的保障的微观方面,还是在增加政府财政,解决就业,稳定社会秩序等宏观方面都具有也不可或缺的作用。1.我国纺织业的特点。首先,我国的纺织业所生产的产品过于单一,缺少复合型产品,且纺织产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缺少高端产品,没有形成自己的纺织产品品牌,这样导致了中国的纺织品只是单单的以加工为主。其次,我国的纺织业没有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纺织业还是采取了一最简单,最原始的人力资源投入为主,没有做到纺织行业的机械化的生产,即纺织业的科技化程度不高。最后,纺织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纺织行业的低碳化程度不高,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综上所述,我国的纺织行业还是高投入,低产出的传统的行业。2.我国纺织业的现状。在2010年我国的纺织品出口额已经超过了2000亿美金,其增长幅度超过了70%,由此可见,我国的纺织业出口额翻了一番,我国的纺织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我们也得看到目前我国纺织业所面临的严峻的问题,例如贸易保护主义的针对,倾销与反倾销问题等等。所以,我们在纺织业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充分的重视纺织业的发展的形势,利用本土优势以及飞速发展的优势进一步的扬长避短,已达到在国内外的市场上取得令人欣喜的发展成果,就目前而言,纺织行业的最大的问题则是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以便将传统的纺织行业与科技紧密联系,使之创造更好的经济价值。

二、纺织业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

1.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概述。现代企业与原先的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现在企业运用了更加精益的生产管理模式,企业不单单只是一味的生产,而是更加的追求企业的综合效益,譬如企业出现了聚集效应,也就是运用类似的原料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以便来节省生产环节的支出,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的充分利用原料,实现废气废渣再利用,从而扩大生产利润,实现低碳环保的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得到良性循环,企业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生态纺织生产。2.我国的精益模式。目前,我国纺织业的精益模式有以下的特征:2.1将产品作为中心的生产组织方式。在纺织行业中,通常将产品作为生产的中心,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是以产品为中心进行生产,通常一个产品的完成,需要多道程序相互协调进行,也就是说成品的形成不单单是一道工序,而是多道工序综合而成,这就需要来协调生产过程中的工作,精益的模式下,经过严密的计算,充分的利用各方的技术以及专业性的技能,使得一个最终产品的形成是非常合理化的。2.2生产调度是控制生产方式的中心。围绕着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方式,就必不可缺少的就是生产调度,在整个纺织生产当中,将生产的任务进行下放,落实到每台生产的机器上面,每个生产部门根据自己的生产计划来进行生产。对于总公司而言,是不可能知道每个生产部门的具体的生产的计划以及时间,这就需要将各个部门的生产进行衔接,所以一旦出现某个工序的滞留将会影响整个生产计划,精益模式下,生产调度就充分的发挥其职能,将各个部门的生产进行统一的计划管理,而不再是各个部门关起门了计划自己的工作,而是统一规划,这样就节省了各个部门生产的衔接时间以及衔接所耗费的资源,进一步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2.3生产控制有序化。就纺织行业而言,生产的各个环节是节节相扣的,也就是说,前一道工序的成品就是后一道工序的原材料。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要弥补计划环节以及控制本身的缺陷,从而达到全公司生产的有效的控制,在精益的生产管理模式下各分厂在总厂的带领下制定生产计划并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安摊生产,由此整个生产是一个并联的生产方式,是齐头并进的模式。这种形式由于严格控制的计划控制和整体均衡,使得整体的生产时有序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2.4人本的企业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相对于旧模式,精益的模式管理下,企业更加具有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是在一套标准的流程下,更方都是有序而行,各方的配合也是更加的紧密,整个企业的生产计划都是按照标准来依次进行,各个环节也是有序的进行。企业的规章制度也是更加的标准化,规范化。各方均衡的有序的发展,企业的认识管理也是具有规范化,不再是过去的家族式的管理,讲人情攀亲戚的局面,而是有着严格的人事制度。2.5管理目标明确。纺织业的工序化流程,以及工序之间的诸多的因素,使得原来计划经济下的大批量的生产方法以及技术基础上所形成的传统的管理规模越来越脱离市场的发展,这一传统的生产规模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顺应时代的需求,精益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应势而生,他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以及世界市场的需求,采用各种科学管理方法揉合后以取代计划,为企业量身定制自己企业的发展目标,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2.6管理手段的计算机化。精益模式将计算机系统引入了纺织行业,这无疑是纺织行业的一大创新。利用计算机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了传统的纺织行业,是一次科技与手工的伟大的结合,这一结合大大的提升了纺织行业的管理水平,改革了纺织行业的陈旧的管理观念。从原始的多层次的人工管理到标准化、程序化的计算机管理是纺织行业的一大进步。只有把握这种先进管理方式的企业,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

三、纺织行业再发展的意义

纺织行业的精益模式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树立了新的观念,譬如管理内涵更加的深化,效率一效益一效果的兼容观念,以及管理思想市场化的观念。另一方面,形成了新的机制,纺织行业不再是局限于过去的传统的机制,而是顺应时代以及市场的需求,柔和了现代的科技以及管理手段,是纺织业的再发展。在科技信息的时代,我们在追逐信息化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将传统的经济产业赋予新时代特性,而不是放任自流,最终淘汰于市场的发展之中,我们应该将时代性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得传统的纺织行业再次发挥其经济的职能,重回其经济的巅峰时代。

四、结语

整篇文章,通过了对传统的纺织行业在精益模式下的新发展研究,来表达传统的行业并不是意味着淘汰,利用现代的生产管理的模式,依然能够发挥其在现代市场的经济价值。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纺织行业在精益的生产管理模式下能够更好的发展,发挥其经济价值,巩固其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为国家的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军华.纺织企业现代生产管理模式探讨与实践[D].

[2]张国华.纺织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和主要领域[J].产业研究,2011(04).

[3]伍国钢.改制纺织企业管理重建模式研究[D].

纺织工程就业市场篇5

1目前纺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专业教学认识不到位在平时常会听到这样的争论,有些人认为目前绍兴纺织业的发展关键是提高纺织品艺术创意,工艺技术无关紧要,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工艺技术才是企业的生命线.其实这两者在对纺织认识上都存在片面性,把纺织中紧密结合的艺术和技术所体现的价值分离开来.这种认识发生在教育之中说明了教育与社会所需之间的脱节,也体现出纺织教育的片面性和接受教育的人才所学知识与市场的脱节性.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学校应该设立相关市场的科目,以市场为着力点进行课程设计.当然,这位企业家的说法有点偏激,因为中国纺织业发展离不开这二十多年来纺织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纺织行业的推动,当然也无可否认,纺织教育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好的艺术设计需要好的技术来实现它的创意和品质,同样,精致的技术一旦没有了它的艺术支撑,也不会产生很高的附加值.设计艺术是产品的核心,艺术必须与技术达到完美结合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

1.2课程体系不够合理目前我们纺织类院校纺织专业一般都设有纺织品设计模块课程学习,但目前该模块的学习内容更多地注重纺织品结构、材料、工艺设计等方面知识,而缺乏形象思维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学习,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纺织品设计主要指材料、纺织品组织结构和工艺等方面设计,因此设计开发的纺织品无论是在织物外观风格、结构特色还是在花型、花色等方面,都与国外发达水平有较大差距,更谈不上与绍兴文化特色的融合.在实际工作中从事纺织品设计的学生必须要有对美感的把握和艺术创意设计能力,但在目前的纺织专业课程设置上很少有艺术类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由于在教育中过于偏重学生工艺设计与产品结构设计的教育,导致这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较好,艺术思维能力欠缺,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2].而纺织品设计本质就是一种创造,因此,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同时应加强艺术思维的训练,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思维方法上养成创新的习惯,并贯彻于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构思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受企业和市场的欢迎.

1.3复合型师资人才比较缺乏由于受到传统纺织教学的影响与制约.在师资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出身于传统工科纺织,大部分还是以单一专业背景的专门人才,传统纺织教学模式局限了个体思维的扩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且有部分从事纺织教学的教师,还是从学生到教师,从理论到理论,很少跨出学校的大门,“闭门造车”、“就事论事”,课程内容各管各讲,缺少市场和实践的锻炼,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需求.

2纺织专业“艺术+工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

冲破传统的纺织教学模式,与艺术学科相关知识交叉渗透,围绕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立足地方经济产业需求,发展“工程+设计+艺术”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通过近几年教学和探索,具体实践措施如下:

2.1调整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交叉渗透,体现“艺工结合”的办学特色.纺织教育一般为四年,学生入学时以理工科招生为主,没有艺术基础,要想让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既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又有实际的纺织品设计开发能力,关键是实现学科本身发展的综合化以及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纺织课程体系改革,首先要打破传统不同学科间的封闭,加强学科课程之间的逻辑和结构关系,在专业上互相衔接,绍兴是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结合地方产业背景和绍兴文化特色,融合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宏观规划,建立注重发展“创新思维“加“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我们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除开设纺织材料学、纺织品结构设计、纺纱学、织造学、纺织工艺设计、织物后加工等课程外,同时还加强了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了色彩、素描、图案、纹样设计、造型基础、电脑美术、绍兴文化历史等课程,以加强学生理性思维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眼光及动手绘制表达能力.在专业模块课程设置上则进一步强化了纺织品设计类课程,如面料花样设计、纺织品造型设计等课程,强化了学生对织物纹样、色彩搭配、美学欣赏能力.同时在专业基础中弱化与纺织品设计关联度不大的课程.如《工程设计制图》、《电工与电子学》、《纺织机械原理》等课程,由必修课改为任选课,供有兴趣的学生学习.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在强调“工程”的同时加强“艺术”意识表现,使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了对纺织品纤维、染色、纺织产品造型设计等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图案花纹设计能力,将纺织品组织结构设计、色彩设计、面料花型图案设计等与绍兴文化特色充分结合起来,并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出符合潮流和时尚的纺织面料,对传统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内在品质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将纺织面料由“中国制造”转换为“中国创造”,真正实现“艺术+工程+设计”相结合的专业特色.

2.2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要实现知识、能力复合,不是简单地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艺工课程的共存即可,我们修改了教学大纲,实现了“艺术创意”与“结构工艺技术”内容的真正有机融合,完成学科知识的真正交叉融合.在课程教学上,全面启动“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逐步推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例如纺织品设计课程,针对企业对面料的质感风格要求,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设计灵感构思,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分组的教学方法、贴近市场的企业导师方式,在不同学科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项目设计训练,帮助企业进行系列产品的设计开发,由于不同学科的导师组合,推动了不同学科相关专业之间、专业内部各方向之间的相互开放渗透、优势互补,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设计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通过与企业合作,使研发产品直接与企业实际接轨,实现实战式、接地气式的,企业能直接使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2.3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建立艺工结合的实践环境.整合知识结构,建立跨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践中心,建立了色彩、素描、摄影、纺织材料结构性能测试中心、纺织数字化CaD设计中心、纺织产品设计中心、面料花型设计中心、纺织品开发中心、时尚创新设计中心、数字艺术设计中心等实践环境,这些艺工结合相互有机融合的实践环境保证了学生成为合格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多角度训练.在实践环节设置上除了常规的各类实习和课程设计外,还增加了市场和企业调研、纹样调研、纺织品设计开发实训、面料设计师考证要求等实践环节,同时还积极利用绍兴产业发展优势,与当地20多家公司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关系.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设立校企合作项目制式的设计工作室,组建由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不同学科成员组成的实践团队,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通、实验室和工作室兼用的实践模式.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随着知识领域的多元化和不断更新,对于纺织学科的教师,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技术审美,首先还应提高教师的眼光和综合素养,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的各种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学科教师的组合式授课方法,另外通过邀请企业人才进课堂活动,邀请设计师、企业家来课堂讲课,把他们的最新市场动态、流行趋势、切身体会和宝贵经验传授给学生,利用校内外联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原创性面料设计开发训练,提高了学生全方位的创新设计思维能力、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2.5充分利用地方产业优势进一步凝练人才培养特色本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发展需求,强化“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艺工结合”的培养理念,利用绍兴产业优势,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校企合作办学,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室,通过不同学科导师组合,参与学生指导,而且团队中除了纺织工程专业学生之外,还有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的学生共同参加协作,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帮助企业进行系列产品的设计开发,完成从面料创新设计—服装设计—作品动态展示整个过程的表现全套设计项目,设计作品得到纺织服装企业专家的一致赞赏和采纳应用,通过学生的毕业设计和面料设计大赛直接与企业合作,使研发产品直接与企业实际接轨,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导师带学生为企业服务的形式,为本专业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与就业平台.

3结束语

纺织工程就业市场篇6

1月11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在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纺织6项成果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奖,其中“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另有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2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是在传统的环锭纺设备中,创造性地添加了特殊的“加捻三角区”装置,大大降低了成纱过程中对纤维根数和长度的要求,使低支纤维原料可纺高支纱,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利用。同时还实现了对传统纺纱纤维根数及纺织原料应用范围的突破,可以将原来的纺织下脚料变成高品质的产品。

11月19日,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大会在京举行,共有137个项目获2010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44项,三等奖83项。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公布了《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纲要》提出“十二五”纺织工业科技进步的6个主要目标加强纺织基础理论研究,掌握一批高新技术纤维开发应用和先进纺织装备研发制造的核心技术,成为世界上有自主纺织高新技术的主要国家之一:主流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节能减排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大规模实现清洁生产,基本建立循环经济体系,主要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中的前三分之一企业)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和产品研发检测中心完备,拥有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行业信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管理和营销模式的现代化,生产效率继续提高,到“十二五”末,规模以上企业劳动生产率比2010年提高1倍。

为此,“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将重点突破十大类50项关键技术,在全行业重点推广110项先进适用技术。“50+110”工程既是“十一五”行业科技进步“28+10”工程在新时期的延伸和拓展,更是“十二五”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具体的行动方案和指南。“纲要”的,标志着科技进步作为“十二五”时期纺织工业调整、升级与转型,以及纺织强国建设最重要的战略性任务向全行业部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嫦娥二号使用国产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高新技术纺织品助力中国航天事业。可以说,科技进步的给力,特别是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大规模推广先进适用艺的技术和装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是全面提高行业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的关键。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未来的科技路任重道远。

国务院部署“淘汰落后产能”

从国务院总理2010年1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要加强纺织、电力、煤炭轻工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加快落实淘汰落后产品开始,一场全国性的“节能减排总动员”拉开了序幕。

继4月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公布后,工业信息化部5月27日正式向各地下达了2010年18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之后,工信部又相继《印染行业准八条件(2010年修订版)》和《粘胶纤维行业准入条件》,详细规定了印染和粘胶纤维项目的投资备案、施工建设、环评审批、土地供应、信贷投放、质量、安全监管、生产运营等工作,为保证印染、化纤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健康发展指引了方向。

8月8日,工信部公布18个行业2087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要求被列入淘汰落后产能名单企业的落后产能在2010年9月底前关停。其中,涉及到印染行业企业201家,化纤行业企业25家。12月6日,工信部再次公告《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其中涉及纺织行业的有35项。很显然,随着国家对纺织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高度重视,2010年纺织行业节能减排无疑成为年度的大戏。

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积极引导下,特别是纺织服装企业的努力,这次战役最终以“胜利”落下帷幕。但这并不意味着节能减排就此收兵,未来的任务依旧艰巨。节能减排、环保高效事关纺织工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纺织强国目标的实现,因此长痛不如短痛,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些。

“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不增加技改投入就没有生命力,旧设备产量低、质量不稳定,新设备效率高、质量有保障,形势逼着我们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装备的层次。”江苏恒力化纤董事长陈建华表示。

政府抑制原料上涨

从8月10日起,60万吨国储棉陆续投放市场。之后,9月中储棉再次向市场投放国储棉,计划达40万吨,今年共有超过100万吨国储棉投放市场以平抑价格。于此同时,针对茧丝市场价格行情,国家茧丝办决定对部分国家储备厂丝以公开竞购方式进行市场投放。10月27日,600余吨国储丝以公开竞购方式投放市场。同时给力的还有,10月28国家发改委、农业部、铁道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供销合作总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七部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按照《棉花加工资格认定和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查处无照和超范围收购棉花的行为。

2010年的纺织原料市场用疯狂来形容一点也不过。棉价暴涨令人瞠目结舌,创下了近15年来的新高,突破2万元,吨,直逼3万元,吨大关。化纤原料更是一天能涨上千,纺织源头的疯狂,搅得整个产业链不得安宁。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宏观调控的给力,对平抑目前的原材料上涨无疑起到了有效的监控,更为保证纺织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创造宽松、有利的健康条件。纺机回pri--)5史最高水平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纺机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76.61亿元,同比增长48.68%,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61.62亿元,同比增长46.17%,实现利润总额34.18亿元,同比增长1.72倍,比利润率最高的2007年同期增长62.85%:完成出口12.42亿美元,同比增长44.82%。纺机行业赢利能力全面提升,已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最好状态。

纺织工程就业市场篇7

峰会以“探寻纺织产品创新的基因”为主题,重点探讨了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激活和释放有效需求;如何从产品本质出发,以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探寻纺织产品创新的基因,助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调研员曹庭瑞,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乔艳津,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陈志华,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杨金纯,福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消费品处处长许榕,石狮市人民政府代市长黄春辉、副市长张永安,泉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吴金埔等领导和嘉宾,以及来自国内外的演讲嘉宾和专家、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企业、中国流行面料入围企业、中纺联产品开发贡献奖获奖企业、国内主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代表和各界媒体机构共400余人参加了峰会。

在此次峰会上,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与石狮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了“十三五”期间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在石狮国际轻纺城设立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石狮分中心,充分利用双方优势,推动石狮纺织服装产业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方向发展。

“兴吴・金梭奖”第四届全国十佳纺织面料设计师及培养先进单位颁奖也在峰会上举行。江阴兴吴呢绒科技有限公司在本届“全国十佳纺织面料设计师及培养先进单位评选”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此特授予其评选活动推动奖。

下午,峰会还举办了“产品开发论坛”和“采购需求论坛”两大平行论坛,并组织考察了石狮国际轻纺城。

高端视点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

纺织产业具备创新发展基础

在此次石狮峰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回顾并对比了当前全球市场与2008年经济危机时期的不同。他指出,纺织产业应进一步加快真正的结构性调整,有能力应对当前的困难局面,当前经济“L”型走势是行业实现创新发展的良机。

当前,全球市场正在面临危机,且此次危机不仅是在经济领域,还会在社会各个方面引发变革和动荡,各大产业将面临重大调整。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完全具备创新发展的各项基础。

庞大的产业规模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石。2015年中国纤维加工总量达5300万吨,占全球纤维加工总量的54.83%。衣着消费保持增长态势,2015年达20809.17亿元,同比增长9.63%。2015年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1913.21亿元,同比增长14.96%,新开工项目增长较快,同比增加18.34%。产业体量和市场规模为创新发展提供了舞台。完备的产业配套使得创新有来源、推广有去处,价值链上一个环节的创新可以在另一个环节得到应用转化。

纺织工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和亲和力。通过融“智”(智能制造)、融“资”(资本市场)、融“创”(文化创意),纺织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能够激发创新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与倍增效应,产业关联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推动创新发展,需要准确判断突破方向,也需要根据市场与企业的状况,权衡利弊得失。孙瑞哲指出,要从以下四大关系中找寻创新基因。

朴素创新&品质革命把握需求变化的密码

源于印度的朴素创新着眼于满足中低收入人群消费需求,提倡资源耗费最小化,通过去特征化手段,减去非必须的功能和设计,为底层消费群体提供适用技术与廉价产品。

而当前国内兴起的品质革命则更关注功能丰富、体验提升,面向中高端消费市场。我国处于现代化与城镇化的进程中,区域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有快速崛起、数量可观的中高收入人群,另一方面仍有相当比例的人口处于脱贫状态。立足社会责任、选择朴素创新,还是面向消费升级、开展品质革命,企业需要权衡。

当下,市场需求端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产品与关注体验并重。消费者在关注价格、品质的同时,开始注重消费体验与文化表达,市场对服务化、定制化、娱乐化的需求成为趋势。

二是城市市场向城镇市场下沉。随着居民收入普遍提升、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中高收入阶层快速崛起,市场潜力日益加大,并开始向城镇下沉。

三是二八经济与长尾经济共存。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电子商务的繁荣,使得具有时尚基因的服装行业长尾效应更加明显。研究显示中国服装网络销售中,大品牌份额低于10%,而长尾品牌的份额达到50%左右。

开放共享&产权保护把握分享经济中的丰厚红利

当前,分享经济正在快速崛起,开放共享已成为世界潮流。国家信息中心研究显示,2015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560亿元,未来五年年均增速将达40%左右。

纺织服装行业在分享经济方面已经有了不少尝试,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产能共享,以整合行业闲置产能,实现机器、设备、科研设施等资源能力的共享为主要内容,代表企业有淘工厂、南极电商;二是产品共享,以服装租赁和纺织品服装回收利用为主要内容,代表企业有Letote、魔法衣橱等;三是创意共享,以设计创意、产品研发等领域的分享为主要内容,代表企业如threadless。

人工智能&人工管理智时代,更应注重人本力量

2013年起我国成为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5年销量达7.5万台,同比增长36.6%,约占全球30%,机器人密度由5年前的11台/万人增加到了36台/万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显示,2015年,分别有19.9%和11.0%的制造业企业已经或计划采用自动化制造和工业机器人。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算法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开始应用并渗透到设计、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纺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正日渐成为行业创新的重要来源。

而当下也存在另一种趋势,即在需要背景知识和文化品味的关键领域中,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进行创新与决策。在以文化创意为重要特征的纺织服装产业,创新更多依靠人工智能还是依靠人工管理需要权衡。

围墙花园&生态丛林科技创新依然是关键所在

在互联网经济中,“围墙花园”是指对用户访问内容和服务有所限制的环境。以蘑菇街、美丽说为代表的行业垂直应用平台,都是围墙花园的典型代表。

围墙花园的优势在于其专业性与针对性,其缺陷在于内容不够丰富。企业创新是打造围墙花园,还是构筑生态丛林需要权衡。

此外还要完善创新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构建四大体系:一是纺织产业链上下游、生产和应用协作创新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二是实现协同性研发、分布式生产、精细化加工、柔性化制造的行业智能生产体系;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资本化与产业化、实现创新成果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的服务体系建设;四是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自主技术标准国际化水平的标准体系。

同时,要把握创新关键,科技创新是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杆,科技创新重点要突破智能制造、纺织材料和绿色制造三大领域。

主办方致辞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乔艳津:

并肩同行见证未来

在2016中国纺织创新年会・石狮峰会上,大家共同探寻纺织产品创新的基因,探讨如何提高质量,激活和释放有效需求,发现纺织产品创新的深层因素,推动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等问题,相信这次会议不仅为石狮,也将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带来更多的思考和积极的改变。

在“十三五”期间,产业集群将发挥引领作用,推进绿色转型、智能转型、特色转型、品质转型、管理转型。石狮将以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供应链快速反应为主攻方向,不断巩固国际化模范产业集群和休闲服装板块中心城市的产业地位。

未来,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和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将与石狮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十三五”期间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在石狮设立分中心,推进石狮纺织产业链的提升,实现产业内和行业间的协调,实现跨越发展。

石狮市人民政府代市长黄春辉:

借峰会东风,扬帆创新之旅

本次峰会是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下,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和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石狮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以“深化纺织产品开发创新”为核心议题的行业峰会,为众多面料企业了解前沿资讯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

石狮是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休闲面料商贸名城,通过近30年的发展与积淀,目前拥有纺织服装企业3600多家,已形成一条涵盖纺织原料、纺纱织布、漂染整理、成衣加工、辅料生产、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的完整产业链。2015年,石狮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业产值达459.8亿元。当前,石狮纺织服装业面临转型升级新的挑战。应对挑战,我市确立了“质量石狮实业强市”的战略思路,积极采取措施,推进纺织服装产业提质增效。希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对石狮纺织服装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主题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核心要素

俞建勇在分析纺织产业科技发展战略时指出,作为从事人类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部门,纺织产业的地位非常明确。同时,纺织产业又具有时变性的特征,经历了机器纺织、电力纺织、合成材料纺织以及现代纺织的演变。因此,纺织产业是一个基础的、永恒的产业,不是夕阳产业。但从微观来讲,企业的技术产品创新、应用模式创新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就会变得“夕阳”。科技创新成为纺织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纺织科技创新与新兴科技交叉融合

纺织产业的创新,一方面要关注需求端,重点要解决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注重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扩大人类开发活动的范围。另一方面要把握纺织产业科技创新的趋势。纺织产业科技创新是建立在世界性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基础上,纺织创新在技术手段上与新兴科技交叉融合,这是纺织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

什么是纺织科技创新的主题词

就纺织产业科技创新趋势,俞建勇还提炼了数个主题词:一是新境界,通过全新技术的发展,使产品性能、加工技术水平以及效率和成本控制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二是高品质、多元化,围绕高质、多品种发展高效、低成本,这是纺织产业提升的一个有效途径;三是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能够赋予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智能制造则是提高效率、提升品质、提高快速反应的重要方式;四是以消费者和客户为中心,使制造门类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在产品中融入多元价值、文化要素等提升总体价值。

梳理纺织科技创新系统

总结科技创新的重点,在纤维新材料领域要突破高性能纤维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在纺纱领域实现全面技术提升,在染整领域实现生态加工,在服装领域关注功能性服装产品,在产业用领域全面实现产业链的拓展,在装备技术领域关注数控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在信息化方面主要是实现全流程智能化。

俞建勇重点分析了纤维材料科技创新的五个重点发展趋势,即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生物质化、循环再生化及纳米尺度化。他还就纤维材料的多元应用和创新应用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纤维材料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工程材料,在国防、航天航空、能源、汽车、建筑、环保、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俞建勇认为生态纤维、仿真超真纤维、功能性纤维、多组份纱线、新结构纱线和混纤纱的开发应用是纤维材料创新应用的集中表现,市场对产品质感、风格和功能的需求以及智能可穿戴产品也为纤维材料的创新应用提供了契机。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调研员曹庭瑞:

贯彻落实“三品”战略

曹庭瑞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在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纺织工业是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惠民生、保就业的主要力量,是扩内需、促消费的主导力量,是出口、创外汇的主体力量。

新常态时期纺织工业面临发展机遇

第一,消费结构升级,为纺织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新空间。具有较高消费潜力的中产阶层正在形成,新消费个体不断涌现,消费的升级为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纺织消费创造了机会。此外,“一带一路”战略对于我国纺织品服装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亦是益处良多。

第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纺织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纺织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带来了创新发展的广阔空间,也将提升纺织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第三,经济区域空间布局战略的实施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新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为纺织产业协同发展开创了新的空间,对于塑造纺织行业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为纺织工业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

探析“消费外流”现象

近年来,境外购物和海淘的现象广受关注。出境游的购物消费品类已经从主要购买奢侈品、高档品牌转向高品质、高性价比的日用品,包括服装、奶粉等。为什么消费者舍近求远?对此,曹庭瑞从三个方面开展了分析。

第一,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国内消费品的品质、价格、诚信以及在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时代之下全球商品的多样化,都是影响消费去向的重要因素。

第二,从行业自身来看,也反映了消费品、工业品,包括纺织行业调整升级的步伐落后于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

第三,从政府管理来看,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营商环境、市场监管、商业流通等诸多领域和环节还存在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基于如此现状和形势,曹庭瑞认为,推进消费品工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的重点一是补短板,二是降成本。

明确任务,大力推动纺织工业的“三品”战略

关于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曹庭瑞介绍道,大力实施“三品”战略将是十三五期间一项重点任务,主要有四项内容:

一是完善纺织行业标准的体系建设。完善纺织标准化的体系框架,大力推进国际标准转化力度,优化标准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纺织标准自修订和企业标准自我升级的工作。

二是提升质量保障能力。要在全行业大力弘扬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全流程质量管控,提高企业质量保障能力和产品消费安全等。

三是优化产品供给结构。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消费热点和需求盲点,扩大中高端纺织品服装供给,注重设计创新,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提升产品开发能力等。

四是大力推进品牌建设。重点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品牌服务体系,注重商业模式的创新,加快品牌国际化的步伐。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

从产品、组织到人的创新

李斌红表示,在需求快速增长的“十一五”时期和“十二五”前期,品质、交期和价格三个要素基本能够决定产品的成交。但在新常态下,市场竞争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对产品要素产生深刻影响:更加多元化的产品风格和功能,以及生态、文化等要素在产品成交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产品的创新要素

李斌红用一张简洁明了的“雷达图”解释了不同品牌和不同市场定位的企业(运动品牌、快时尚品牌和奢侈品品牌)对产品创新要素的不同侧重。

李斌红还结合nike公司产品创新的“基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2015年的《全球品牌榜》中,nike以230.70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位列服装类品牌首位。相比此前与其势均力敌的竞争伙伴adidas,nike正是通过科技驱动创新获得了可持续的增长和绝对的优势。10年来,nike的专利技术爆发式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其不断由技术推动的产品创新。

李斌红说:“仅仅有科技创新的产品还不能使得nike快速超越adidas。在这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市场,美国占全球运动服装消费品40%消费量的巨大市场,为nike的制胜奠定了一定基础;第二,企业的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使命’和‘定位’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能专注于产品。产品是在使命下根据定位来创造的,产品的设计是提供最合适、最具完美想象力、最能增强其表现的产品。”

组织的创新能力

在谈及组织的创新能力时,李斌红表示,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指导下,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和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将多年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企业的创新管理案例进行了整理,总结出了一套产品开发管理体系,包括战略规划、组织建设、流程管理、技术管理、设计管理、市场营销、绩效评价和数据管理8个方面。

她结合这8个方面,介绍了目前行业内三类典型的具有不同竞争力的企业及其对应的组织创新能力:

第一类是处于中国纺织企业竞争力排行榜前列,有一定垂直整合产业链战略及全球战略布局,有一定组织建设、流程管理和技术管理能力的企业,这类企业由于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大量的订单可能依托于国际市场,因此在设计管理方面相对有所欠缺。

第二类是进入“十一五”以后大批涌现出的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有自己的战略规划,在一个细分领域关注组织建设、流程建设和设计管理,擅长整合引进技术来强调时尚在全球纺织界的竞争力。

第三类是需要培养更好优势才能够重新稳住自己市场的广大“红海”企业。

前两类企业虽然有一定的组织创新能力,但是其最擅长的还是市场营销,相比之下大数据管理较弱。

李斌红强调,产品开发战略规划是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产品开发战略应与企业战略密切结合,依托于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分析。在生产能力方面,企业需要提升柔性制造系统;在服务能力方面,需要提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而在协同能力方面,则需要提升供应链管理系统以及基础知识管理系统。

创新者的基因

纺织工程就业市场篇8

[关键词]纺织业集群;swot分析;规模经济

随着2006年1月第四批纺织特色城、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名单的出炉,全国已有45个市、59个镇成为纺织产业试点地区。这些纺织产业集群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沿海各省市形成了极有活力的纺织集群经济带,其中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这三大经济圈最为集中,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中,76.38%的纺织企业,60.97%的从业人员,86.04%的出口交货值都聚集在这里。中国目前已具规模的纺织产业集群分布如下:

从中国目前的纺织业集群发展状况来看,以江浙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和以广东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纺织业集群都显示出极大的竞争优势,而山东省内日益兴起的纺织业集群正在成为环渤海三角洲地区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一、山东省主要纺织业集群式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国内外市场的拉动下,山东省棉纺织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棉纺织行业中最具竞争力的20个企业中山东省企业占1/3强。2005年山东省棉纺织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1400亿元,占全国棉纺织的21%左右;利润总额为74亿元,占全部利润的46.25%;出口交货值为6.16亿美元,占总值的27.41%。可见,山东省棉纺织业的经济发展为全国的棉纺织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说明其产品档次较高,销售良好,使企业获得了较高的利润,得益于企业高起点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积极的调整产品结构,得益于企业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内部管理。同时,全省纺织行业还安排了450万左右的人在纺织行业就业,其中约350万为农民工,为全行业的许多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山东省近6年纱和布产量、占全国比重以及年增长率(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山东省纺织业在全国已经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且从2002年第一个纺织业集群成立开始,纱和布这两种纺织业产品的基础原料增长速度较快,尤其是2004年开始增长十分迅速。山东省纺织行业以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品等最终产品为龙头,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使得纺织区域经济发展很快;目前已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的名城镇有即墨中国针织城、昌邑中国印染名城、诸城中国男装名城、海阳中国毛衫名城、文登中国工艺家纺名城、胶南王台镇中国纺机名镇、邹平中国棉纺织名城和周村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可见山东省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已形成,纺纱(毛纺)——织布(针织)——印染——服装(家纺)完整的产业链方式,这是其他省份所不具有的。

(一)中国工艺家纺名城——文登市

与全国其他家纺产业集聚区相比,文登市工艺家纺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起步较早,规模较大。文登的工艺家纺业起源于1955年,到目前,全市已拥有182家工艺家纺企业,工艺家纺业已发展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第二,技术力量较雄厚。目前全市家纺行业共有各类技术人员5200多名,其中高级职称720多名,部级工艺美术大师1名。第三,生产设备比较先进。目前全市家纺行业拥有主要生产设备5.2万台(套),其中40%达到或超过上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60%达到或超过90年代国内先进水平。第四,家纺产业链初步形成。已形成抽纱、服装、羊毛衫、玩具、织造等五大门类,以中档产品为主,高档和低档产品为辅,并逐步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第五,产业的辐射带动效益巨大。近年来,文登家纺工业充分发挥科研力量雄厚、生产设备先进的优势,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中国毛衫名城——海阳市

海阳市的服装加工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4年1月海阳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授予“中国毛衫名城”称号。海阳市对民营经济实行特殊的激励政策,催动服装业快速成长,形成了大发展的态势,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产业规模大。全市服装加工企业500余家,固定资产17亿元,年产量近2亿件,年消耗纱线4万余吨。二是外向度高。全市95%以上的服装产品出口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有80多家服装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三是社会贡献大。2004年服装业实现利税3亿多元,占全市的23%;服装业向社会提供近8万个就业岗位,除满足本市就业外,还吸纳外来务工人员1万多人。

(三)中国印染名城——昌邑市

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数据计算,昌邑市印染布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1%,产品内销市场覆盖率达到6.5%,出口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4.5%。印花产品销往全国各省市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式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初显规模经济效应。由于市场的扩张,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群内各企业在生产上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

2.生产工艺历史悠久。山东省几个主要的纺织业集群都有至少2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很多产品加工工艺处于全国乃至国际先进水平,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生产工艺成为山东省纺织业集群的一个显著优势。

3.发展空间广阔。省内很多集群已经形成工业园区,各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为一些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劳动力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是整个纺织行业的共同特点,而在山东省这个特点渐渐转化成纺织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由于人口比较密集,加上整个省内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比浙江和广东同类企业要低,整个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具有很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二)劣势(weaknesses)

1.群内企业关联度低。山东省纺织业集群由于长期只进行加工贸易,企业间缺乏产业关联,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大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甚至是恶性竞争现象。

2.融资渠道不广阔。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大部分是自发形成的,外部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同时由于产业层次低以及社会信用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群内诸多中小企业向银行直接融资难度较大。而在广东省很多纺织业集群最初都是由港澳台商人投资形成,拥有很大的资金优势。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群内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合作不够,多数企业不拥有适应市场的设计能力,仅仅成为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产品技术创新不足,科技含量低,严重制约全省纺织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全省产业结构升级。

4.行业协会不健全。虽然山东省部分纺织业集群早在10年以前就形成了行业协会,但是行业协会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没有起到加强行业自律、价格自律、制定行业标准、举办商贸活动的作用。

5.品牌优势不明显。产品自有品牌少,特别是没有国际知名品牌,产品自身价值体现不足,知名度低,也影响了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6.国际化程度不高。随着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不断深化和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纺织业要真正显示竞争优势就应该积极“走出去”,而山东省目前形成的纺织业集群虽然都有一定的出口贸易,但是整体国际化程度不高。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国际产业转移大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在发达国家逐渐萎缩,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转移过程为我国纺织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集群式发展既能减少单个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又能增强我国纺织业整体竞争实力,加速纺织业产业结构升级。

2.国家政策支持。我国自2002年12月确立了第一批纺织业集群试点名单以后,纺织工业协会就一直本着跟踪、调查、指导、服务的精神开展工作,旨在提高试点集群地区的产业水平。事实证明,纺织工业协会和地方政府在促进纺织业集群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多集群都得到了政府政策的优惠和支持。

3.国外资金流入。加入wto以后,我国投资领域对外的开放,外资进入我国纺织行业,可以加快我国纺织业的技术进步与改造,为我国纺织业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拓宽了纺织业的融资渠道。

4.“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纺织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而我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和较完整的制造加工产业链,配额取消以后我国纺织业更能在国际市场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四)威胁(threats)

1.国内纺织业集群的竞争。根据波特“五要素模型”组织面临的威胁之一就是现有竞争对手的威胁。而对于山东省纺织业集群而言,现有竞争对手主要就是国内已经形成的其他纺织业集群,尤其是浙江和广东一些相对成熟的纺织业集群的竞争。

2.国外纺织业集群的竞争。在“五要素模型”中涉及到的另一威胁就是潜在进入者所带来的威胁。在这里就是国外成功纺织业集群可能会将产品销售到中国,甚至将生产转移到中国,这无疑会给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带来巨大挑战。

3.世界平均行业利润下降。随着各国的开放,国际纺织品市场必然出现供大于求的总趋势,整个世界纺织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必然下降,而我国的纺织业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

三、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式发展tows矩阵以及战略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山东纺织业集群式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而如何有效利用内外因素,促进集群发展则成了集群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出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so战略

so战略就是指充分发挥内部优势,抓紧外部机会,尽可能提升集群的竞争优势。目前,山东纺织业集群就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s3o2)。良好的政策、健全的机制能促进产业集聚,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因此要按照规模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的原则,建立更多的工业园区,并制定相关的土地、招商、管理等方面的政策。

(二)wo战略

wo战略就是指利用外部机会来克服内部的劣势,从而挖掘集群新的竞争优势。具体有以下战略:

1.引进外资(w2o3)。利用群外和国外资金来弥补集群融资渠道狭窄的劣势,壮大集群效应。

2.引进先进技术(w3o1)。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引进先进技术提升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走国际化道路(w6o4)。“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给山东省纺织品出口创造了巨大的机会,而目前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大多没有实施国际化战略,没有发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三)st战略

st战略就是指利用内部优势来回避外部威胁。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应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来面对国际平均行业利润下降所可能带来的威胁,进一步壮大集群规模,使群内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内部范围经济效应。

(四)wt战略

wt战略就是指尽可能减少内部劣势,并且回避外部威胁。对于山东省纺织业集群而言,具体可以有以下战略:

1.完善群内中介机构,健全行业协会。无论是浙江还是国外一些成功的纺织业集群,内部都建立起完善的中介机构和服务机制,这是山东省纺织业集群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实施品牌战略。产业集群有利于创立区域品牌。一提到家电,人们就想到顺德;一提到五金,人们就想到永康;一提到打火机,人们就想到温州;一提到领带,人们就想到嵊州;一提到袜子,人们就想到诸暨大唐;一提到纺织,人们就会想到浙江绍兴。因此,山东省纺织业集群也要加大力度,实施品牌战略,使产品真正成为“质、价、牌”都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刘金钵,任荣明.我国纺织业产业集群研究[j].纺织学报,2004,(10).

[2]达捷,董春.我国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现实分析[j].特区经济,2005,(11).

[3]郭先登.山东纺织业应对无配额时代经济发展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5,(3).

[4]裘明军,方玉琴.有关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几个问题[j].经济论坛,2006,(1).

纺织工程就业市场篇9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纺织工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特编制本规划,作为纺织工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纺织工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从上游纤维原料加工到服装、家用、产业用终端产品制造不断完善的产业体系。生产持续较快增长,产品出口大幅增加,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对就业和惠农的贡献突出。2007年,纺织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126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9%,占全国GDp的3.3%。纺织工业约3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十余年位居全球首位;2007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175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18.7%,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4%,占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30%。产品应用范围已扩大到航空、航天、水利、农业、交通、医疗等众多领域。全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其中80%为农民工;消化农业提供的棉、毛、麻、丝天然纤维近1000万吨,惠及1亿农民。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服装生产大国。但是,纺织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技术、功能性纤维和复合材料开发滞后,高性能纺织机械装备主要依靠进口;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纺织工业能力的80%集中在沿海地区,出口市场近50%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尚未形成多元化格局;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纺织工业能耗、水耗、废水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工业总能耗、总水耗、总废水排放量的4.3%、8.5%和10%;产能规模盲目扩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工业造成严重影响,市场供求失衡,企业经营困难、亏损增加,吸纳就业人数下降,我国纺织工业陷入多年未见的困境。

应该看到,我国纺织工业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比较优势,国内市场需求还有很大潜力,纺织工业发展仍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国内外市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自主品牌建设,促进纺织工业持续健康运行,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稳定纺织工业国际市场份额,扩大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巩固和加强纺织工业就业惠农的支撑地位,推进我国纺织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开拓国际市场与扩大内需相结合。统筹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采取综合措施,在巩固和开拓国际市场、保持出口份额基本稳定的同时,努力培育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坚持扶持骨干企业与带动中小企业相结合。发挥骨干优势企业在产业调整和振兴中的带动作用,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危机,增强具有良好业绩和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相结合。抓住对行业科技进步带动明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加快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步伐,推动棉纺、印染、化纤、针织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

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政策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加强管理,实现优胜劣汰。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保持行业稳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规划目标。

2009~2011年,纺织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品种质量有明显提高,产业布局趋于合理,自主品牌建设取得较大突破,落后产能逐步退出,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

1.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到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000亿元,年均增长10%;出口总额2400亿美元,年均增长8%。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纤维加工量过快增长的态势得到明显控制。服装、家用、产业用三大终端产品纤维消耗比例调整至49:32:19;中西部纺织工业产值所占比重提高到20%左右。培育100家左右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到20%。

3.科技支撑力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及应用取得显著进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纺织技术装备比重提高到50%左右,新产品产值率不断提高,全行业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0%。

4.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全行业实现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降低5%、水耗年均降低7%、废水排放量年均降低7%。

5.淘汰落后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11年,淘汰75亿米高能耗、高水耗、技术水平低的印染能力,淘汰230万吨化纤落后产能,加速淘汰棉纺、毛纺落后产能。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一)稳定国内外市场。

1.稳定和开拓出口市场。在不违反wto规则的前提下,实施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稳定纺织品国际市场份额。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鼓励有实力的纺织企业“走出去”,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鼓励企业在主销市场设立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下大力气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销售、研发、生产各个环节的优化配置,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2.促进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引导纺织企业大力开发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优化和创新商业模式,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减少流通环节;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对边远乡村的销售,便利农民消费。

3.扩大国内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结合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通过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促进产业用纺织品在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和应用。加速实现高性能碳纤维、芳纶、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新型聚酯等高新技术纤维和复合材料的产业化,总产量由目前的7万吨提高到14万吨。充分利用农产品、农作物废弃物和竹、速生林等资源,实现可降解、可再生生物质纤维及综合开发利用的产业化,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实现万吨级产业化,生物法生产多元醇实现千吨级产业化,生物质纤维素纤维比例由目前的6.3%提高到8%。

2.加快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应用。加快推进产业用纺织品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满足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和医疗等新领域的需求。重点发展以宽幅高强工艺技术为主的土工格栅、土工布、防水卷材等多功能复合材料,高端土工布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提高到50%;加快推进针刺、水刺、纺粘等先进工艺和高性能纤维在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生产上的应用,新材料比重由20%提高到50%;支持多功能篷盖材料、膜结构材料等轻量化特殊装饰用纺织材料的开发应用;支持采用高性能纤维开发风力发电机叶片、航空和航天器预制件等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年产量达到5000万平方米;开发节水灌溉、储水材料和缓释包装材料等农用纺织材料;加快手术衣、隔离服、仿生器官等医用纺织材料及制品的开发和应用;推广纺粘、熔喷、水刺及其复合非织造工艺技术,突破“三抗”(抗微生物、抗血液、抗酒精)手术衣、隔离服等科技攻关项目的产业化难题。

3.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通过加强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纺织机械技术的重大突破,加快纺织机械技术装备自主化。国产纺织机械市场占有率由目前的60%提高到70%。一是提高传统纺织关键整机的技术水平;二是加快产业用纺织品机械开发和产业化;三是加强高效、连续、短流程等节能减排染整设备和能源、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四是以提高专用基础件、配套件可靠性为切入点,加大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配套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

4.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尽快制定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生态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和新型成套装备的产业技术标准;制定和完善航空、航天、水利、农业、交通、建筑、新能源、环保和医疗等领域产业用纺织品的标准和使用规范;修订和完善纺织工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建立和完善进出口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三)加快实施技术改造。

以技术改造为抓手,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纺织行业生产效率,改善产品结构,增强市场有效供给能力。

1.纺纱织造行业。推行原料精细化、仪器化检测,提高企业电子配棉能力;推广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交织针织、机织面料的生产工艺;加大高支毛精纺面料、半精纺面料以及真丝、麻类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力度;大力提高无卷、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产品的比重,形成一批品牌效应好、市场占有率高的优质产品,进一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2.印染行业。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为手段,推广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控制水平。重点解决印染行业自动化程度低、能耗和水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增加新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生产。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0%以上,中水回用率达到35%以上;新型纤维面料、功能整理产品等高档产品比重由目前的20%提高到30%左右。

3.化纤行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化纤工艺、装备及生产控制水平,实现聚酯、涤纶、粘胶、锦纶、腈纶等产品柔性化、多样化、高效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多功能、差别化纤维的研发和纺织产品一条龙的应用开发,化纤差别化率由目前的36%提高到50%左右。

(四)淘汰落后产能。

进一步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淘汰力度。棉纺行业重点淘汰建国前生产的以及所有“1”字头纺纱和织造设备,a512型、a513型系列细纱机;毛纺行业重点淘汰B250型毛精纺机、H212型毛织机等落后设备;印染行业重点淘汰74型染整生产线、落后型号的平网印花机、热熔染色机、热风布铗拉幅机、短环烘燥定型机及其他高能耗、高水耗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化纤行业重点淘汰R531型酸性老式粘胶纺丝机、湿法氨纶生产工艺,限制使用2万吨/年以下粘胶生产线、二甲基甲酰胺(DmF)溶剂法腈纶和氨纶生产工艺、涤纶长丝锭轴长900mm以下的半自动卷绕装置及间歇法聚合聚酯生产工艺设备。

(五)优化区域布局。

东部沿海纺织工业发达地区充分利用技术、资金、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的优势,跟踪国际最新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行业和产品。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和扩张。加强内地与新疆的合作,建设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支持大企业集团将其产业链的一端移入新疆发展,构建跨区域上下游紧密联系、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重点巩固提高现有200个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基地,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种桑养蚕模式;延伸中西部地区缫丝、织绸产业链,提高企业加工水平。在全国发展50家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形式、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丝绸企业。

(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纺织重点行业和企业运行情况、质量等跟踪监测制度,加强产业信息平台与预警机制建设;建立出口纺织产品国内外技术法规、标准和管理服务体系,以及产品质量安全通报、退货核查等应急处理系统;建设30个面向中小企业、功能完善、服务能力较强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信息咨询、产品设计开发、社会责任推广、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加快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升实验室和装备水平,完善检测标准和手段。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广适合化纤、纺织、印染和服装等重点行业特点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

(七)加快自主品牌建设。

实施自主品牌建设工程,培育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提高纺织服装自有品牌出口比重10个百分点,提升我国纺织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以服装、家用等终端产品自主品牌建设为突破口,选择100家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牌企业,加强技术进步,提高质量水平,建设和完善设计创意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品牌推广中心,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加强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品牌企业的市场控制力。

鼓励和引导品牌企业“走出去”,通过收购、入股等形式进行境外投资、品牌收购、设立境外合作区、设置销售网络等,建立为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供信息、政策、贸易等服务的咨询机构。建立和推行生态纺织品认证制度。积极开展与主要贸易伙伴间的多层面交流与合作,建立检测、认证结果的互认机制。

(八)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纺织企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抓住产业调整和振兴的机遇,深化企业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提升企业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加强企业自律,强化质量管理,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加大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投入,增强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能力和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水平;把握国内外市场形势变化,努力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使产品开发、品牌培育与市场紧密结合;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强节能管理和成本管理;优势企业可利用自身规模、技术和品牌优势,通过兼并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员工培训,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和谐企业。

四、政策措施及保障条件

(一)继续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认真落实提高部分轻纺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政策措施;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及时足额退税。

(二)加大棉花、厂丝收购力度。为保护棉农、蚕农利益,通过增加中央储备或其他办法,加大棉花、厂丝收购力度。

(三)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及应用、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应用、新型纺织装备自主化,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的技术改造,以及自主品牌建设等。

(四)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优化商业环境,扩大营销网络,减少流通费用,制定加快推进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名品进名店、名牌产品下乡,扩大纺织品服装消费;营造统一规范的市场环境,推进异地质检互认制度,减少重复检测;制定和完善产业用纺织品的相关技术标准和使用规范,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鼓励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采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土工布材料、过滤用纺织材料、装饰装修用纺织品、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

(五)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鼓励纺织服装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对困难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兼并重组过程中,在流动资金、债务核定、人员安置等方面给予支持,妥善安置企业职工的,可按有关规定减免契税;对实施兼并重组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六)加大对纺织企业的金融支持。对一些基本面较好、带动就业明显、信用记录较好、无严重环境违法行为、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纺织企业,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允许将到期的贷款适当展期;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126号),放宽中小纺织企业贷款呆账核销条件,简化税务部门审核金融机构呆账核销手续和程序,对中小纺织企业贷款实行税前全额拨备和提供风险补偿。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等,简化审批程序,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资质好、管理规范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纺织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

(七)减轻纺织企业负担。对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暂时遇到经营困难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实施缓缴社会保险费或降低相关社会保险费率等政策。对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并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允许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地方政府制定的产业扶持政策,应适当向纺织企业倾斜。加快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

(八)加大对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现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基金)等向纺织企业适当倾斜,支持纺织企业巩固和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环保、检测、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纺织企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加大对纺织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九)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制定并完善印染、粘胶行业准入条件,指导行业规范发展;调整淘汰落后工艺技术目录,研究完善高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保障措施;环保、土地、信贷等相关政策要与产业政策相互配合,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研究制定产业转移指导意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将结算中心、成本和利润核算中心设在境内,以企业在岸资产进行担保并落实抵押担保条件。

(十)发挥行业协(商)会作用。行业协(商)会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政府指导下,组织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反补贴诉讼;及时反映行业情况、问题和企业诉求,引导企业落实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有序发展。

五、规划实施

纺织工程就业市场篇10

关键词:顺差;纺织品;贸易;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5日

河北是纺织大省,纺织品贸易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纺织品贸易从开始起步到迅速发展,经历了风风雨雨。此后在行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上不断调整完善,各地市也分别建设了规模不同的纺织企业。过去几十年,河北省纺织品贸易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河北省纺织品贸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人民币持续升值压力明显,使得河北省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困难重重。

一、河北省纺织品贸易发展现状

(一)主要出口市场狭窄单一。虽然河北省纺织品对外贸易逐步扩大到全球范围,但也仅仅是覆盖全球范围,主要的出口市场仍然以欧盟、美国和俄罗斯为主,美国和欧盟多年来一直是河北省纺织品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出口市场的狭窄单一不仅不利于河北省纺织品贸易的稳定性,而且还会增加其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依赖性。特别是近几年欧盟及美国针对中国纺织品贸易不断制造贸易摩擦,给中国纺织品贸易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二)缺乏创新意识,“品牌竞争”优势不足。首先,河北省纺织品贸易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而私营企业绝大多数又都是中小型企业。然而,大多数中小型纺织企业均存在缺乏技术创新动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品牌优势不明显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从河北省纺织品贸易方式上也不难看出,河北省纺织品贸易主要还是以贴牌生产为主,即传统的oem形式,很少有自主品牌。企业的长久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来给企业这个无形的生命不断地注入生机与活力,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品牌上。其次,河北省纺织行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专业人才比较稀缺。随着河北省纺织企业对技术创新以及自主品牌的逐渐重视,促使河北省纺织行业急需大量懂技术、会设计、能创新的高级专业人才。河北省纺织行业严重缺少既熟悉相关的国际准则,又懂得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主要出口商品结构单一。河北省纺织品出口产品结构仍显单调,且多以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中低档产品为主。单调的产品结构必定束缚市场的销售范围,而且在劳动力成本以及价格比较优势相继丧失以后,河北省纺织品也将面临着竞争力的缺失。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成为了河北省纺织品贸易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河北省纺织品生产长期以来只重视民用纺织品的生产,而忽视了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产业用纺织品涉及各种各样的产品领域,例如渔网、麻袋、船帆、车用篷布等,产业用纺织品用途的广泛性有利于河北省发展更多的市场合作伙伴并进一步扩大市场范围。西方国家针对中国实施的各种贸易壁垒大多只涉及民用纺织品而鲜有涉及产业用纺织品,这对河北省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来讲是一个较好的契机。

(四)纺织品贸易壁垒层出不穷。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给我国纺织品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契机。近些年来,河北省纺织品贸易快速发展,贸易顺差持续加大,虽然顺差的加大为河北纺织品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显现出来。顺差的加大会导致一些国家给纺织品贸易制造各种障碍,诸如关税壁垒、绿色壁垒、反倾销、反垄断等贸易壁垒。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随着欧盟和美国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屡次制造贸易摩擦,各种贸易壁垒不断出现在河北省纺织品贸易中,导致河北省纺织品贸易额在欧美市场近年来连续下降。因此,只有积极应对贸易壁垒、警惕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才是河北省纺织品贸易稳步发展的前提保证。

二、高额顺差对河北省纺织品贸易的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品贸易的影响。河北省作为中国主要的纺织工业生产基地之一,综合实力位于全国纺织工业前茅,全省纺织工业出口创汇额占全省较大比重,产品出口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但是,随着河北省纺织品贸易的快速发展,顺差压力近两年来明显显现。巨额的贸易顺差加快了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将会给河北省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和河北省纺织企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虽然人民币升值对河北省纺织服装出口也产生了一些有利影响,如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河北省纺织服装企业进口原料和纺织设备的成本;有利于河北省纺织产业升级;有利于通过“行业洗牌”对企业优胜劣汰,提高行业竞争力等好处。但是,人民币升值的负面效应远远超出了预期。

1、削弱了河北省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由于劳动力价格低廉,河北生产的纺织品价格普遍低于发达国家以及某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人民币升值后,我省纺织品的外币价格将会上升,从而削弱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人民币升值会直接导致河北纺织品对外贸易额下降。此外,人民币升值会使竞争对手趁机抢占河北纺织品的出口市场。据悉,受欧美出口配额限制、人民币不断升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影响,河北省部分企业的国外客户已将订单转移至印度、巴基斯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

2、降低了河北省纺织品行业利润。人民币升值会降低河北省纺织行业的利润。河北省主要出口的纺织产品为棉纺织产品、织物制服装、手套、袜子和毛纺织产品,而人民币升值使这几个行业的利润率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下降。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业的全面受损程度表现为行业利润率下降3.19%以上;服装业出口依存度为60%,服装业因出口依存度最高,受损最大,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业的全面受损程度表现为行业利润率下降6.18%;毛纺织出口依存度为27%,人民币每升值1%,毛纺织业的全面受损程度表现为行业利润率下降2.27%。

3、对纺织品进出口量的影响。人民币如果升值过快过猛,将造成纺织品出口下滑,影响纺织品贸易的平稳增长。如果人民币升值过快和幅度过大,那么它对纺织品进出口增长的影响可能就不那么温和了。一是可能造成纺织品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回落,那样不仅对资源性、低价位和低附加值商品,也会对整个出口加工产业发展以及就业造成较大打击;二是可能刺激一部分纺织品大量进口,冲击国内市场,甚至引起一定的通货紧缩。

(二)高额顺差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绿色壁垒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它是一种遏制工具。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学技术优势,通过国内制定的有关环保的法律以及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国外产品进行准入限制,以达到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出口进行遏制;另一方面绿色贸易壁垒不利于国际间贸易的自由发展。贸易保护主义实质就是对外来企业的排斥,以达到保护本国企业的目的,这样河北纺织品贸易就要改变纺织品出口标准,使纺织产品失去了许多出口机会。

1、对进口纺织品检验项目的增加。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日本等地区,纷纷颁布指令以及各种涉及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法规以限制河北纺织品的出口。这对于中国纺织品及占中国纺织品贸易额比较大的河北省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对进口纺织品技术要求的提高。河北省纺织业出口市场上的纺织产品技术含量低,绿色健康成分少,再加上对纺织品原料的种植药品使用和对产品的加工、包装、装运等环节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这就给发达国家提供了许多实施“绿色壁垒”的机会。如果我们纺织产品的质量要达到国际贸易市场纺织品标准,就要取得各种标准认证,根据纺织业生产产品的内在成本的要求,这些认证费用将要计入成本,这就加大了纺织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

3、对出口市场巩固和扩大的影响。目前,我省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和日本。而这些国家或地区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往往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对纺织产业制定过分苛刻的环境标准,并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注册、认证、检疫制度,使纺织产品出口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门槛不断加高,进而影响到中国纺织品出口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克莎,王延中,中国产业的结构变动趋势——以纺织工业为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