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的类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8:48

网络传播的类型篇1

关键词:网络媒体;公益传播;类型;特点

 我国公益传播的起步较晚,仅20余年,但在文化、舆论、教育等领域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伴随网络媒介的不断发展,网络公益传播已经成为公益传播的重要渠道。笔者将网络公益传播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传播的主要特征及形式。

1 网络公益传播的形式

网络与传统媒介相比较具有极大的优势,它将图文影视集合,正是它的多媒体性为公益传播带来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通过笔者的分析,将网络公益传播分为网站式、博客式、广告式及草根nGo等四种类型。

1.1 网站式公益传播  即公益信息的网络站点,通过网站将生活中能够提供帮助的企业、个人与需要帮助与关爱的群体联系起来,展示其公益行为,引导更多的受众来参与公益活动。按照网站的性质可以将网站式公益传播细分为两种:1)门户网站下的公益频道,该种类型的公益传播优势在于,门户网站的受众多,点击率高,信息的传播面积广泛。如搜狐公益、雅虎公益、凤凰公益、腾讯公益、公益——人民网等主流网站。其中的雅虎公益频道成立于2010年,其传播的公益范围集中在助学、环保、帮扶等方面,网站中专设公益专题区记录雅虎公益活动。如“2012雅虎公益携手公益人关注流浪与归途”,这是雅虎公益的志愿者曾岳发起的活动,寻找流浪孩子。另外,该网站在页面中设置了捐助专区,其中罗列了需要帮扶对象的详细情况,受众可通过阅读网站中的文字及图片来决定自己捐助的对象以及金额。截止2012年2月份,网站显示共有101766452名爱心用户关注公益项目,累计捐赠金额已有76065179.51元。在这种公益形式下,网民只要通过简单的注册以及网银系统的支持即可为需要帮助的受众带去自己的帮助,而且可以在网络上追踪善款的去向。2)专业性质的公益网站,负责某一方面的公益信息的,有基金类、助残类、环保类、志愿者类、助学类、保护妇女儿童类等方面。如乐施会中国网站,主要关注贫困问题,其口号是“助人自助,对抗贫穷”,该网页中记载了2012年1月,乐施会对于在四川巴中暴雨中受灾的民众开展的救援活动。中国志愿者网为热心公益的受众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设有志愿岗位招募、志愿者博客、志愿者社区等专区让更多的受众了解志愿者的生活,提供参与公益活动的方法,以及详细的活动流程。

1.2 博客式公益传播  博客的诞生为公益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尤其是微博的发展更是让人随时随地的接收、转发信息。对公益感兴趣的博主,通过个性化的文字编辑,号召自己的网友加入到公益活动中,或者帮助博主进行公益信息的传播,受众面积广泛。此外,博客式的公益传播较之传统的公益传播其成本较低,且传播形式灵活,为公益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根据博主的身份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1)名人博客,则是名人的“日志型博客”,他们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具有良好的传播形象。在社会舆论中,名人也常常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在网络中,名人博主凭借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聚拢人气,提高点击率,因而占有强势话语权。在这种强势话语权下,名人博客中呼吁的公益内容反而比新闻报道的说服效果要强。名人们将自己的公益行为、公益信息以博客的形式传递给众多喜爱的网民,首先使得受众的信息需求得以满足,其次通过自己言行感染粉丝去参与公益活动。微博女王姚晨在新浪网中共有1725万粉丝,曾在2011年于微博上呼吁大家帮助在北京市行知新公民学校火灾中受灾的市民,自己主动捐款57000元,在她的影响下粉丝们纷纷加入救助的行列。2)草根博客,它的兴起与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几乎同步。通过网络媒介,博主可自由的发表个人思想、行为、情绪等内容,比较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也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草根时代的到来给公益信息带来了便捷的传播渠道,公益博客的平民性能够让每一位网民发言,对当下的公益事件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公益信息的传播者。草根博主通过博客记录现实世界中的公益活动,以人际交流的方式将公益事件、公益信息传播给广大的网民,宏扬“大家帮助大家”的公益风气[1]。

1.3 广告式公益传播  公益广告是公益传播的主要形式,相对于其他的网络公益传播形式而言它的发展比较成熟,类型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1)文本链接广告、其价格比较低、点击率较高、一般采用文字表示,利用鼠标移动点击链接到相应地公益网页中。2)电子邮件广告,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快速的方式将公益信息传递给受众,因为信息的非商业化,受众的接受效果更加直接。3)横幅广告,是网络公益广告最基本的形式,一般位于页面顶部,有交互性、定向性、可跟踪的特点。4)富媒体广告,是具备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组合的媒介形式,它的出现为网络公益广告的发展提供了更大更充足的创意空间。

1.4 网络草根nGo  “nGo”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是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的首位字母缩写。它指的是民间的慈善组织,以非盈利为宗旨为社会提供的服务,借助网络媒体来组织和传播公益信息,公益活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扶贫济困、艾滋病防治等方面。网络草根nGo发展迅速,社会影响力大。早在2006年就出现了通过网络而组织起来的草根助学网“格桑花西部助学网”,还有“多背一公斤”、“中国RH阴性血型之家”、402爱心社等,这些网络草根组织都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为广大的受众带去信息、技术、人员的支持。如最早关注艾滋病防治的草根nGo网站“爱知行动网”与其他相关的网络nGo组织联合进行信息和资源分享,已成为关乎艾滋病防治领域的支持平台,为众多的艾滋病感染者带去了帮助。[2]就目前而言,网络草根nGo的发展不断壮大,已成为公民社会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是其身份还处于窘境中,很多的组织是自发而建,通过实际的工作获得公众认可,却无法从法律上取得合法性,在取信公众和拓展活动范围等方面仍受到限制。

2 网络公益传播的特征

网络公益传播与传统媒介中的公益传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现总结其最显著的三个特征。

2.1 低成本  成本是公益信息传播的重要问题,公益传播的发展受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的无利润型,所以用最低的费用去宣传公益信息是公益组织必须考虑的问题,低成本是网络公益传播的优势。以广告式公益传播为例,文本链接、电子邮件、横幅这三种公益广告的费用非常低廉,且制作的程序简单周期短。此外,在博客或论坛中传播公益信息几乎是免费的,这一点保证了网络公益传播会持久的发展下去。以豆瓣网为例,网友郡子与2006年成立了“豆瓣公益”小组,网友李木子于2007年创建了“地球之间”小组,网友左手于2008年创建了“大爱微行”小组,网友希望于2009年创建了“公益与慈善”小组,这些公益小组的成立、加入均免费,小组成员可以在论坛中免费发帖,将自己有关公益活动的想法出来,交流公益经验,传递信息,共同参加公益活动。此外,微博时代的公益信息,免费转发,传播速度快,是实现公益愿望的有效手段。家居业龙头红星美凯龙在2011年利用微博进行公益活动的宣传,该企业在5月24日至6月5日推出了“你转发,我种树”的公益活动,微博用户转发红星美凯龙指定的微博内容,转发数量没达到100次,红星美凯龙就捐赠一棵树,据6月1日统计该条微博的转发量就已达7.4万次,对于网民而言只点了鼠标,便低成本的参加了公益活动,表达了自己的爱心。

2.2 发起规模小  网络公益的传播过程而言,传播者可以是任何热心公益的普通受众,一个人或者一个小群体就可以公益信息,发起规模小,它的随着网民的关注,逐渐壮大。尤其是微博的发展给公益活动的发起带来了便利性。在2011年的春节前夕,北京市民王永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起了“春节顺风车”活动,为那些急于回家但买不到车票的受众提供“顺风车”帮助,随着微博的转发,截止2012年1月13日下午,已有将近1000人在新浪微博上参与了该活动。另外有一些网络社群,以自己的个体需求为导向建立起来的。如“腰椎论坛”是腰椎病友在网上结成的一个群体,交流治疗经验,互相提供帮助,惠及更多的受众。

2.3 便捷性  在2007年《白领网民生活形态生活态度部分研究报告》[1]的调查中,其中有超过50%的调查者表示没有机会参加公益活动,因为现实世界中参与公益活动大多有比较繁琐的手续,不管是活动的发起者还是参与者都需要去指定的地方办理,这种法律上的限制就使得很多人放弃了公益行为的实施。面对大量的有公益爱心的受众,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便捷的参与公益活动的渠道,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善客是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网民的称呼,倡导用方便快捷的网络方式来行善,它是一个“积分捐赠公益”平台,通过积攒积分,捐赠公益项目。[2]例如腾讯网站在2009年8月推出了“公益月捐计划”,凡是QQ用户,只要每月向公益项目捐赠10元钱就会获得一枚“爱心图标”,捐赠的金额越多相应地爱心图标的级别也越高,捐助的便捷性让大量的QQ用户参与月捐计划,加入到网络公益的传播群体当中去,仅“抗震救灾,爱心汇青海”这一项活动就募捐到6187930元,网络媒介给有公益心的网民搭建了便捷的平台。

3 结束语 

   物质时代下,公益传播显得尤为重要,而且网络已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平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受众的生活方式,也变革着我们的社会,使得传统社会中的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边界模糊化,这种互动性能够让更多的受众加入到网络公益信息传播的行列中来,用自己的鼠标和键盘去帮助他人,规避了现实世界中繁杂的行善程序,取而代之的是简单、有效的公益行为,并且受众的爱心得到了展现,它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力量。

参考文献

[1]赵晴.试论网络公益参与.青年探索,2009,(1).

[2]网络“善客”.轻点鼠标献爱心[eB/oL].(2010-06-27)[2012-01-15]

网络传播的类型篇2

广播电台在经历电视、互联网的冲击后,目前已逐步形成固定的受众和相对固定的节目制作、广告营运模式,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显而易见。想要打破当前尴尬的格局,使广播电台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必须融入到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之中。但是,这种融入不应盲目跟从,而应抓住互联网移动化和社会化的两大发展趋势,找准切入点,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和收益。

互联网的“移动化”和“社会化”以相互交织、互相推动之势,席卷百业;这两大趋势仍处于进一步发展阶段,有着巨大的潜能(“钱能”)和发展空间。反观广播业,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劣势、颓势已经显现。首先,广播业受众人数在各类媒体中处于弱势,2009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显示,全国广播听众约为6.53亿,这一数字持续位于电视、报纸受众之后;广播节目构成程式化,主持人与受众之间互动有明显局限;广播经营模式总体单一,在电视的兴起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之下,广播发展处于被打压的境地。因此,广播电台随着互联网起舞,作出网络社会化和移动化的转变,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借助“网络社区电台”的模式,将广播电台的天然移动优势和社会化需求,与互联网的移动化和社会化发展趋势相对接,作为广播电台切入新互联网时代、跟上新媒体时代步伐的突破口,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社区网络电台,可以理解为聚合传统听友,同时拓展网络听友、延伸电台节目平台的类型化SnS类媒体。这种新型网络电台,既具有一般SnS类社交网站的优势,又能延伸和拓展电台固有的音频传播特质,是打破时间、空间,将广播从业人员、听众、网友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社会化(可移动化)的网络新平台。网络社区广播可以目前一般的SnS类媒体作为基础(如开心网、人人网等),加入简易的广播(音频)节目制作程序,让用户可以上传、分享自己制作的简易音频节目,分享、收听社区友人的节目;电台主办的社区网络电台,可以提供专业主持人的节目,达到社区化的收听效果,方便在线沟通。社区网络电台的手机应用客户端,可提供移动化的社区电台节目(或音频文件)上传、收听功能,打破地域界限。

社区化网络电台将有效地融合电台与互联网,并极有希望延伸出新型的电台节目类型。由传统广播电台主办社区网络电台,更有着许多优势条件。

1.“移动”的天然优势

21世纪中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车载人群大幅增加,给传统广播电台节目带来了生机,广播具有移动的优势,这一天然优势恰恰与互联网的移动化进程相呼应,通过社区网络广播,可以实现广播网络移动化,打破单一的广播输出模式,为移动人群带来无时空限制的广播互动乐趣。这一变化,能够将广播原先拥有的移动车辆用户人群,拓展至所有手机移动人群,听众基数发生量变,还可以增强听众、网友对电台节目的黏性,形成广播媒体在移动媒体中的绝对优势。

2.电台有“互动”的迫切要求

电台节目主持人囿于平台局限,难以实现与听友的流畅互动,目前的电话、短信等方式,已不能满足节目和听众的需求。社区网络电台则能有效地带领广播进入“社会化”时代,将广播听友从线下拓展到线上,通过网络电台社区进一步融合电台和听友的关系,为广播人和广播爱好者之间建成网上无壁垒的类型化社区。

此举,既有利于广播人与受众更好的互动,从而拓展节目制作思路、开拓制作空间,社区网络广播还将为“草根DJ”打通展现才华的管道,改变广播业的单一输出生态,实现线上线下平等、优质互动。此外,在宣传舆论导向和安全保障方面,电台辖下的社区网络电台也更具经验。

3.享有“台网互动”的政策鼓励

2010年,我国三网融合正式启动,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正在提速。在政策引导下,近两年电台台网互动、融合的气氛非常浓厚,各省市纷纷建立网络电台。抓住先机,用足政策,迅速融入互联网新时代,走向“移动化”、“社会化”,将成为广播电台发展的新引擎。

4.传统广告新投入渠道

网络传播的类型篇3

就天津广播而言,我们及时从《中国广播》杂志上了解了党和政府对广播事业、产业发展的新政策,对新闻舆论导向的新要求,借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兄弟广播电台改革发展的新经验,分享专家学者们有关传统广播创新和新媒体影响的新观点、新思路。天津广播在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也不断被《中国广播》所记录,所介绍。在此,请允许我们代表天津广播人,对《中国广播》杂志在中国广播前进过程中做出的历史性贡献表示真诚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

在网络兴盛、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广播正处于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关键时刻,而世界广播,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广播也面临着继电视普及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转型。从另一个角度看,广播人需要审时度势,在新时代重新认识广播价值,重新认识广播受众,重新认识广播的责任、内容、生产流程、平台和终端。以下仅就广播下一轮发展的趋势做一梳理,抛砖引玉,期盼在《中国广播》上看到更多真知灼见。

一、回望广播改革发展四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几代广播人接续努力,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广播改革发展之路,可以分以下四个阶段。

1.“珠江模式”时代:当代广播整体改革的开端(1986~1991年)

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台的开播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广播开始摆脱了照本宣科、我播你听的旧模式。

中国广播新时期的发展始于广东。上世纪80年代,毗邻香港的广东,许多听众都听香港广播,加上电视机普及带来的竞争,广东广播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怎样才能让党和政府的声音能够喜闻乐“听”,又能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怎样才能与时俱进,满足群众需求,提高广播的影响力?广东的广播人考察了香港广播,认为先进的广播方式是广播界专业人士共同创造的,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大胆引进境外先进的广播模式,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改变广东广播被动局面的重要条件。

“珠江模式”的成功印证了这一点,当时的广播电影电视部也组织了三期全国培训班,介绍“珠江模式”的经验,参考“珠江模式”,全国先后诞生了88个经济电台。天津经济台也于1989年开播,领一时,受到听众欢迎。

今天回望“珠江模式”,它的价值不是开办了专业的经济台,而是突破了原有刻板的节目形态和话语模式,回到遵循广播传播规律的道路上,最明显的标志是大板块、主持人、直播式、双向互动(互动的工具是电话)。与此同时,广播广告经营初露端倪,广播的产业属性开始呈现。

经济台创办之后,其他频率也采用同样方式回归广播规律,贴近听众。这时,同质化竞争出现了,部分和阶段性地解决这个问题的开端是1991年交通台的出现。

2.改革与发展的布局:系列台逐步建立(1991~2002年)

1991年,中国第一个交通广播——上海交通信息台诞生。上海市政府利用该频率为司机提供及时有效的路况信息,疏导城市交通。随后各地出现开办交通广播的热潮。全国省(直辖市)、地、市的广播频率数在这期间也逐步增加。上个世纪90年代,音乐台、新闻台、生活台等系列电台在全国各地相继开播。天津电台在这个期间继经济台之后,又陆续开办了新闻、交通、音乐、文艺、生活等六个频率,频率数是改革初期的两倍。为了避免频率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各地电台在宏观上都加强了调控。天津电台提出了进行系列台的规划、布局的管理要求。北京电台则用“红灯、黄灯、绿灯”的节目原则来规范系列台的布局,强化频率专业定位和市场细分。

广播的分众化,突出互动与伴随性,深化了对广播规律的认识,不仅提高了广播的影响力,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2年,已有多家省级电台广告收入超过亿元,天津广播的经营收入达到1.2亿。

这期间,广播调频因为抗干扰能力强、音质好而成为发展主流。另外,还有一个趋势悄然呈现,这就是数字化和网络开始影响广播。1996年12月,珠江经济台率先在中国内地开展网上实时广播。2002年,天津电台也开辟了广播网站,实现文本、图片、音频的网上在线播出。这一变化基本上与发达国家广播电视媒体的变化同步。

3.加速发展:类型化广播兴起的准类型化时代(2002年至今)

随着全国广播的发展,广播规模,特别是频率数(节目套数)快速增长,由一千多套节目增加到近三千套节目。天津电台在这个时期节目由六套增加到十套。一些省辖市上空的广播频率,由原来的十个左右上升到二十个以上。在频率增加后怎样避免同质化竞争,天津电台提出了“导向正确,定位准确,资源共享,受众细分,特色突出,专业分工,扬长避短,媒体联合”的频率设置分工原则。全国广播同行也在频率专业化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在新闻专业频率方面,出现了专业的滚动新闻台。上海电台从2004年元旦起对所属东方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进行全新整合,设置了纯新闻类型化电台——东广新闻资讯频率,呼号为“东广新闻台”。2008年,集类型化之大成的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成功开播,在全国掀起了新闻广播类型化的高潮,成为中国大陆新闻频率类型化的里程碑。北京新闻广播根据北京市场的实际,则明确类型化的目标为新闻+谈话(专题)。在音乐专业频率方面,走在前面的是2002年改版的中央电台音乐之声(musicRadio),其节目以两小时为一个单元,音乐和主持人的语言有严格的比例限制,播出后受到了听众欢迎,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上海音乐广播则进行了同一地区的类型化区隔,形成三套节目:动感101(全亚洲顶尖华语音乐电台),魅力103(现在改为LoveRadio流行音乐),和经典947(经典音乐)。云南广播电台更是对全台节目进行了类型化播出的全面实践,并在理论上进行了大胆的探讨。

就类型化电台而言,我们认为,中国广播目前还处在“准类型化阶段”:即综合频率和类型化、准类型化频率并存。类型化电台,又名格式化电台,国际上称为FormatRadio。与它相对的概念是节目化电台。通俗而言,听众对类型化电台节目样态的感知和认同为,全天任何时候都类似,不用节目表而随时开机收听即可。而节目化的频率,由于节目样态不同,须依照节目表收听。类型化电台源于美国,其产生的原因,一是同一收听市场频率的增加,频率间区隔的驱动。美国大的收听市场,比如纽约,有中波和调频电台100多家。二是与电视同类节目的竞争。三是集约化的节目市场公司的出现和低成本电台的出现(美国卫星广播为2600万用户提供100多套类型化节目,有的地方台只有两人)。在当代中国,由于频率数量还远没有欧美城市那么多,大多是同质化竞争,四级办广播形成的行政区隔的市场,还没能造就文化产业需要的大型节目制作公司。在这个阶段,类型化的频率不一定都有很好的影响力和收听率表现。比如,东广新闻台的收听率在上海市场排位仅在第六位。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新一轮改版,将新闻滚动(所谓,就是类型化格式:节目表犹如一台时钟。新闻、路况、气象、体育讯息、财经新闻,在一个小时内不断滚动,循环轮转。)和谈话节目有机结合,调适到比较符合目前受众和市场接受的水平。

但无论怎样,由系列台布局到准类型化时代,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是广播服务受众的深化和媒体竞争的结果。随着传统广播的发展和网络新媒体广播的成长,广播类型化的进程还在继续。这个进程将对现有频率格局,新闻、音乐等频率和节目生产的集中度、标准化产生新的影响。

4.深度转型:广播融媒体时代(2005年至今)

传统广播的类型化时代还没有到来,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媒体格局。融媒体的时代不以广播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来临了。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与之相比,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手机在微博用户及电子商务应用方面也出现较快增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2亿,已于2012年年中超越台式电脑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中国网民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

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就像蒸汽机、电力的发明一样改变了人类生活,传统媒体无一例外地进入了融媒体时代。从另一个角度看,融入网络,又为广播开辟了新的受众资源。人们不再是仅仅通过收音机听广播,而是还可以通过pC机、平板电脑、手机乃至今后新的终端眼镜等介质来接受和传递“广播”信息,传统广播的“蓝海”出现了!

融媒体时代对广播而言,首先是传统广播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当数字广播的标准和推广还没形成规模时,网络广播已经方兴未艾,(2005年,中央电台向全国网民推出了“可看的广播,可听的网络”——网络广播“银河台”)在播客的势头还未尽情展现时,移动网络电台伴随着社交媒体已经崛起。2009年,微博诞生,之后两年,迅速应用于广播的互动,短信互动骤降。2011年,新浪微博的微电台上线,将广播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互动体验做到了新境界。2012年,微信短时间内被广播节目广泛使用,其音频被直接用于广播的互动。体制外的网络电台步伐更快。“蜻蜓Fm”已成为广播频率的集成平台,网络电台“豆瓣”则致力于为每个用户打造私人电台,其后台基于豆瓣庞大的用户数据,模拟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高度个性化内容,可收听24小时的专门定制的个人音乐服务。

体制内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网菠萝台2011年8月正式上线。它拥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全部16套广播频率的600多档直播、回放节目,网友可根据个性化需求,在这个庞大的音频资料库自由定制节目,形成自己的专属电台。天津广播则在拥有网站之后,于今年开发了手机客户端(app)“劲听”,已上线试播。

融媒体对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来说,意味着全新的发展战略。从2009年即开始制定了“全台办网,网台互动,网台融合”的三步走战略,建设了中国广播网、央广电视购物、央广视讯、央广手机台、央广网络电视台、央广之声等互联网网站、互联网电视、移动互联网、手机音视频等多种多媒体信息平台和终端。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央电台正逐渐从传统广播的单一生产者变身为“以音频为主的内容供应商,数字多媒体平台的运营商,全媒体的新闻内容生产商,全国性广播网络的拥有者,跨行业的多种服务提供商”等。就全国广播而言,广播的融媒体时代刚刚开始。传统广播要在这个阶段逐步完成脱胎换骨式的转型,还要走好关键的几步。

二、广播的蓝海战略

回顾当代中国广播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坚持党性原则,解放思想,尊重新闻规律、技术发展规律、市场规律、艺术规律,开拓进取,不断取得成绩的过程。中国广播在准类型化时代和广播融媒体时代的叠加过程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发现新的蓝海,并制定新的蓝海战略是这个时代的主题。

首先,利用广播的传统品牌进行顶层设计,树立做以音频为主的多媒体内容提供商(但不只是做传统广播和音频)、新媒体平台运营商的理念。广播新媒体平台应包括数字化的多媒体内容生产平台、媒资库,传统广播、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统一的跨媒体播出和系统。实现内容一次性采集后,跨平台资源共享,多终端。具体说,广播媒体不仅要有传统广播频率的播出平台,还要通过网络,如建立网站、手机移动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甚至电视、网络电视等的播出和平台。

第二,完成业务流程的再造。传统广播业务的流程从生产到播出,业务链条短,附加值小。现在要通过多媒体的采编系统、内容系统,延长内容生产链条。形成同样一次采集、集成的内容,经过平台的加工制作,不仅以传统的调频、中波进行播出,还要以不同形式,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网络上—传播—互动—再。

第三,重新认识广播。传统广播高强度的伴随、互动、快速、便捷的信息传播,与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app)的特点有许多高度的一致。把广播和网络两种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受众、用户的黏合度,让广播与网络后台的大数据相联系,将听众转化成用户,就一定能柳暗花明,开发出一片无垠的新蓝海。

第四,在融媒体的高度上推进集约化生产和传统广播的类型化进程。融媒体要求内容生产的集约化。比如新闻的生产必须提高集中度才能避免无谓的重复,实现原创性信息最大化,实现新的“内容为王”。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对新闻力量进行集中配置,英国广播公司(BBC)今年整合广播、电视、互联网新闻资源,建立了有6000名员工的新闻中心。美国卫星广播天狼星(Sirius)和Xm公司,集中整合和生产100个类型化广播频率,提供给全美2600多万用户。随着wiFi的普及和移动流量资费的降低,车内视听接收装置的网络化,频率资源不再是瓶颈和稀缺资源。中国广播的类型化可能会在这样一个复杂背景中加速。类型化频率的细分在网络电台上已经实现,在新的条件下,它会进一步深化传统广播的类型化程度。

第五,融媒体下广播国际化程度凸显,内宣和外宣的边界模糊,传统广播可以迅速提高国际影响力。传统广播内容通过多媒体网络播出,突破了中波、调频、短波在收听中的条件限制,进行国际传播。在实践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已取得很好的实际效果。而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之音(Voa)在2011年后相继停掉对华短波广播,通过网站继续传播原来短波的内容,美国的npR、pRi实际通过网络也行使着对欧洲进行国际广播的功能。中国的华语广播、外语广播也可以经由网络,通过对象化的处理,实现外宣功能。

第六,按照中央发展文化产业的精神,将产业部分从事业中分设,或者剥离出来,进行并购与资本运作,实现跨越发展。一些互联网广播公司比如蜻蜓Fm、豆瓣电台等经过竞争和创新,已经有了很好的技术、管理、营销经验,以及成长空间和发展前景。传统媒体可以和这类公司甚至腾讯、百度等知名互联网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利用公司适应市场的机制倒逼传统媒体引进吸收,取得更快发展。

网络传播的类型篇4

关键词:无标度网络;电子邮件病毒;传播特性;复杂网络

中图分类号:tn915.08?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3)07?0097?04

0引言

电子邮件病毒并非一种新型病毒,只是在其传播方式较为特别,它是通过用户发送电子邮件的形式在网络上进行传播,一旦某个电子邮件用户感染邮件病毒,用户的地址列表(地址簿)中用户就会可能被感染,尤其对于那些地址列表巨大的电子邮件用户中毒,病毒将会以惊人的速度(以秒计算)在互联网进行传播,波及范围更广,破坏性更大。

1991年,Kephart和white最早提出计算机病毒生物流行病学的传播模型。2003年,Zou,towsley等人首次提出电子邮件病毒传播理论。2004年,JintaoXiong给出了附件传输链的构造算法和电子邮件病毒检测模型。2006年袁华、陈国青提出了一种扩展的SeiR模型。2007年王长广、王方伟等人用无向图描述电子邮件网络的拓扑结构。2009年刘俊、邓清华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传播模型,并仿真了传播率、恢复率及网络的平均度对感染密度的影响[1]。

但是,以上研究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点:在建立病毒模型时,考虑病毒传播因素的影响较为狭窄;没有考虑到的非均匀性网络的病毒传播模型;未体现反病毒技术的严重滞后性;没有较好地考虑人的主观行为对病毒传播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分析模型的具体数学结果。

1电子邮件网络的拓扑结构

可以将电子邮件用户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逻辑网络称为电子邮件网络,由于网络的拓扑结构对于研究病毒的传播特性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首先应该考虑电子邮件网络的拓扑结构,而复杂网络理论研究的重点正是网络的拓扑结构。

复杂网络的发展实际上始于图论,erdos和Renyi提出了随机网络模型。1998年6月,watts和Strogatz引入了一种称为wS小世界网络的模型,网络中节点的度分布近似可以看作服从poisson分布,而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真实网络的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1999年10月,Barabasi教授及其博士生albert揭示了真实网络的无标度特性,建立了无标度网络模型[2]。

以gmail邮箱为例,一般用户的地址簿都较小,网络中大部分是这些小地址簿用户;而对于企业用户,如gmail的系统管理员,地址簿能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若这类用户感染了病毒,病毒副本会以巨大的数目传播出去,与普通用户相比,这类用户对网络的破坏性将是致命性的。这样的用户在网络中的比例通常会很小。为反映这种分布不均匀特性对病毒传播的影响,不妨定义电子邮件用户的地址簿大小为该用户(节点)的度,从而电子邮件用户之间通过用户地址簿会形成一个逻辑网络。因为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电子邮件网络服从幂率分布,具有无标度网络的性质。基于此,利用Barabási和albert提出的算法来构造无标度网络模型来模拟电子邮件网络的拓扑结构[3]。

2电子邮件病毒的传播模型

在internet上,当邮件用户感染某个电子邮件病毒后,该病毒会以附件的形式将其发送给用户地址薄中的所有用户,若这些邻居用户接收到电子邮件病毒附件并激活它,这些用户将迅速成为中毒状态,如此下去,电子邮件病毒就会在整个网络中蔓延开来。通常在恶性电子邮件病毒爆发的早期,与之相应的杀毒技术不会很快出现,即用户没有杀毒技术支持,不能让计算机具有免疫功能。

假设电子邮件网络中的节点只存在中毒和健康两种状态,同时因为反病毒技术的严重滞后性,假设处于中毒状态的节点将永远保持中毒状态。只要中毒状态的电子邮件主机处于联网状态,该主机就存在传播病毒的可能性,并且存在着隐蔽性,为了简化模型,假定处于中毒的节点在某时刻往其邻居发送带毒邮件的概率为[p0],其为病毒传播概率。

当健康用户收到带毒邮件后,其打开附件染毒的概率为[pi],其具体值与用户的安全意识和病毒设计的蒙蔽性有关。根据文献[4]分析,电子邮件网络中所有节点打开附件的概率是与随机变量X相关,[X~nμp,σ2p],同时,研究表明,同一用户打开所有附件的概率是恒定的。可事实上,如果用户第一次收到带毒邮件却没有染毒,那么该用户第二次收到类似的邮件时,其被染毒的概率一定比第一次要小。因此,认为用户打开带毒邮件的概率不是恒定不变而是逐渐减小的,而且其减小的幅度与其初始概率相关。初始概率越大,其警惕性越低,则越容易被染毒,其减少幅度越小;初始概率越小,其警惕性越高,则越不容易被感染,减少幅度越大。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初始概率[p0]和减小幅度[di]的关系:

[di=1p0+δ]

式中:[δ]为用户警惕性因子,它表示在电子邮件网络中用户对病毒的警惕性程度,即安全意识水平。同时,[1p0]表示打开概率和减少幅度之间呈反比关系,也就是打开概率越大,说明警惕性差,自然减少程度就低,为反比关系。用户打开带毒邮件的概率会随着接收类似邮件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可以认为,每次都在上次基础上减少[di],由此,可以得到健康用户第k次收到带毒邮件时,打开带毒邮件的概率为:

[pk=p01-dik-1,k=0,1,2,3,…]

式中[p0]为初始概率。

3电子邮件病毒传播的仿真

3.1病毒感染速率[s]对病毒传播的影响

在前一节中,可以分析得到,健康用户打开恶意邮件中附件的概率将影响到病毒的传播,同时,中毒用户单位时间内发出的带毒邮件的数目t也将影响到病毒的传播速度。在此,可以定义病毒感染速率s的公式如下:

[si=pi×t]

初始[p0]的确定由文献中分析得到了,即与随机变量[X]相关,具体使用[X~n(0.5,0.32)]产生的随机变量,当[X]1]时,[X]取值为1。用户的警惕性因子[δ]取30,因为用户一般具有稍强的安全意识。[t]的取值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取决于用户的地址簿里的地址数量,第二方面要考虑到当前网络的速度,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经过研究发现,一般用户地址簿常用的联系人在10~100之间,而邮件的发送速度考虑到携带附件和网络拥堵可以取平均值为1封/min。最终,确定取[t]为均值20。

初始化网络,首先建立Ba无标度网络模型,设置初始的孤立点为10,模拟一般局域网办公环境的机器数量且便于计算,接下来加入新的节点,每加入一个节点即引入10条边,[t]=9990,由于电子邮件网络是一个大规模网络,因为最终建立的网络中会达到[n]=10000个节点,这样会使得仿真更接近实际情况。

仿真电子邮件病毒的传播,假定最初的10个节点都为中毒主机,取不同的[p0],利用打开带毒邮件概率的迭代公式,对每一个[p0]仿真20次并取其平均值,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结果,从图1中可以看出,[p0]越大,病毒的传播速度越快,当[p0]=0.1时,病毒传播的速度基本上已经是直线上升。特别是网络中只有约70%的主机被感染,这主要是由于[p0]是由随即变量[X~n(0.5,0.32)]所产生,而且考虑到[p0]是随着用户接收到带毒邮件的次数而变小,因此网络中的节点不会全部被感染。同时,由于属于发散时传播,在大约5min里,网络中的70%主机将会被感染,完成传播过程。

可以看出,电子邮件病毒传播非常的快,造成危害非常大,一旦开始传播,想要控制必须要第一时间及时地截断其传播的途径。

病毒感染速率对病毒传播的影响

3.2用户警惕性因子[δ]对病毒传播的影响

用户警惕性因子[δ]表示健康用户在每接收到一次染毒邮件后,其[pk]至少要减少[δ]个百分点。所以,实际上,[δ]表示了电子邮件网络中用户安全意识的平均水平,显然,[δ]越大,网络中的该健康主机的安全意识越高,传播病毒造成的影响越小。选择不同的[δ]值,对每个[δ]进行20次仿真试验,再求得平均值,

[δ]对病毒传播的影响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用户安全意识的增加对于减少病毒的感染范围有很明显的作用,但是,必须看到,增大用户警惕性因子[δ]对病毒的传播速度影响并不大,当[δ]取不同值时,病毒完成传播的时间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说没有差别。这也就是为什么目前电子邮件用户的安全意识比网络初期有明显提高,各种警惕性提示也日益全面和增加,而电子邮件病毒的传播依然如此快速。可见,电子邮件病毒的传播控制,想要单一通过提高用户警惕性是不够的,还要采用其他的防毒措施来减少和减缓病毒的传播,最终达到控制电子邮件病毒传播的目的。

3.3网络拓扑结构对电子邮件病毒传播的影响

为了研究影响电子邮件病毒传播的因素,上述的仿真实验都是在无标度网络模型下进行的,实际电子邮件网络的拓扑结构应该是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因此,在eR随即图、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这三种结构中分别研究电子邮件病毒的传播情况。

假使这三个网络都按照10000个节点来构造,而网络中的平均度6,在这三种拓扑结构下分别进行20次仿真取平均值,拓扑结构对病毒传播的影响

中可以看出,电子邮件病毒的传播速度在无标度网络模型中比其他两种网络的传播速度明显要快。该现象与pastor等人基于传统的SiS病毒传播模型进行的对比研究的结果相符,也就是无标度网络更易于传播病毒[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无标度网络中节点度分布的不均匀,少量节点的度非常大,导致其具有很强的随机故障的鲁棒性,同时具有很差的恶意攻击的鲁棒性。通过观察具体的仿真过程,可以发现:

(1)电子邮件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会首先感染节点度大的节点。因为这类节点具有更多的连接,被病毒感染的机会更大。

(2)节点度大的节点在染毒后会成为病毒的重要传播源,加快病毒传播的进程。同样是因为该类节点具有更多的连接,传播速度更快。

4电子邮件病毒的监控与防御

电子邮件病毒传播速度如此迅速,破坏范围如此之广,因为实际上各大杀毒软件公司都在其产品中加入了对电子邮件安全的支持。在上一节研究电子邮件病毒传播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可以认为,首先病毒传播速度非常的快,采用延迟处理的方式可以减缓其传播速度,这种方式配合及时更新电子邮件软件的病毒库,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6]。

另外,由于用户自身的安全意识对电子邮件病毒传播速度影响很小,因此不能把电子邮件病毒的防御依赖于对用户的安全意识普及,但是可以想到,鉴于其对电子邮件病毒传播范围的影响,如果当电子邮件网络中的所有用户都具有了很强的警惕性,电子邮件病毒的传播范围势必会大大缩小,危害也会降到很低,所以,还是需要通过各类各种途径来进行电子邮件安全使用方法的强调,同时,由于电子邮件病毒依靠附件传递的这种鲜明特征,也使得其安全普及变得相对容易,其就是注意不要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附件。

在网络拓扑结构的影响分析中,观察看了网络中度较大的节点在病毒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重要性随着其度值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对电子邮件病毒的监控与防御应该主要针对这些具有较大度的节点进行。

对于这些具有较大度的节点,按照其值由大到小进行如下的监控和安全防预措施:安装优秀的电子邮件杀毒软件,延缓该节点邮件的发出,给病毒库的更新提供一个缓冲时间,并第一时间更新病毒库,对节点收到的每一封信件进行查毒,积极的监控该节点,当发现染毒邮件,立即进行删除,阻止其进一步传播,由于度值大的节点的关键性作用,可以对病毒的控制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对该病毒的特征进行病毒库的更新上传,增加其他关键节点发现以及阻止该类电子邮件病毒传播的可能,或是使得其尽快发现其染毒的状态,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最大程度地阻断或是减缓病毒的传播。若监控发节点已经染毒,需要立即强制其离线,这样就切断了病毒的重要感染源,能够在病毒传播的早期遏制病毒,保护了网络中的大部分节点。

5结论

由于电子邮件的广泛使用以及电子邮件病毒不需要搜索目标主机就可以进行传播,给传统的其他计算机病毒相比,它的传播速度更快,危害也更大。因此对电子邮件病毒的监控和防御显得愈发重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邮件病毒的特点,概述了电子邮件病毒的研究现状和背景。提出利用复杂网络中的无标度网络来模拟电子邮件网络的拓扑结构,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电子邮件病毒的传播模型。接下来进行了模型的仿真,并分别进行实验,研究了病毒感染速率、用户警惕性因子以及网络拓扑结构对电子邮件病毒的影响。得到了无标度网络更易于电子邮件病毒传播的结论,同时,用户对于电子邮件病毒的警惕性增加只能减少其病毒感染范围,但是不能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

由于无标度网络的传播特性,本文提出了监控和防御电子邮件病毒的思路和方法,利用无标度网络中具有较大度的节点在电子邮件病毒传播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针对这类节点进行相关的防御和安全部署。该方法目前还处于方案提出阶段,在具体实际应用中还是需要进一步具体和细化,在实践中验证其效果。

参考文献

[1]史明江.复杂网络中的病毒传播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2]汪小帆,李翔,陈关荣,等.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XiaCheng?yi,LiUZhong?xin,CHenZeng?qiang,etal.epidemicspreadingbehaviorinlocal?worldevolvingnetwork[J].progressinnaturalScience,2008,18(6):763?768.

[4]paStoR?SatoRRaSR,VeSpiGnania.epidemicspreadinginscale?freenetworks[J].phys.Rev.Letters,2001,86(14):3200?3203.

网络传播的类型篇5

【关键词】地物类型矢量距离加权传播模型

[abstract]aselectionmethodof4GLtepropagationmodelbasedonlandformvectordistancewasproposedinthispaper,inwhichaproperpropagationmodelcanbeselectedaccordingtolandformminimumvectordistanceforthescenewithoutcontinuouswavetestcalibration.Bycomparingthepropagationmodelderivedfromtwo-dimensionalunweighted,two-dimensionalweightedandmultidimensionalweightedmethodswiththepropagationmodelderivedfromrealtesteddata,thecoveragesimulationresultsshowthat,themethodbasedonmultidimensionalweightedvectordistanceisthemostreliablewhichhasguidingsignificancetofineplanningandengineeringconstructionof4GLtenetwork.

[Keywords]landformvectordistanceweightingpropagationmodel

1引言

4GLte是高速无线宽带业务的主要承载网络,比3G系统更加复杂,系统性能的发挥更依赖于准确、精细的无线网络规划。规划的重要手段是网络仿真,其重要基础是传播模型。传播模型反映的是信号在无线环境中传播的统计学规律,对预测网络信号起着关键作用。为提高传播模型的准确性,需要对其进行校正。传播模型校正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无线网络规划的规模估算、站点分布、网络仿真、投资估算等,它是无线网络仿真的基础,在整个网络规划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以往2G、3G系统网络仿真中,一方面大多采用经典传播模型,在少量的完成测试校正城市的模型库中选取模型参数,因此存在可供参考模型少的问题,且大多仅通过感性认识(比如城市级别、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地貌特征等)匹配选取模型,缺乏理性的、量化的方法;另一方面,目前4GLte不论是tDD还是FDD制式,现有网络都已经有较大的建设规模和覆盖范围,尤其是城市区域,因此,主要频段的频率都已经在使用中,找不到空闲频率用于Cw测试。

4GLte网络精细化规划对传播模型的准确度要求较高,但受限于实际Cw测试校正的工作量和可用频率,无法做到在每个城市、每种场景进行传播模型测试校正。因此,在选取典型城市和典型场景完成Cw测试校正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方法,为无Cw测试校正的城市或场景选取合适的传播模型很有必要,这样的方法可以提升传播模型匹配的合理程度,提高网络仿真的准确度,为精细化规划提供必要条件。

2传播模型映射方法的基本原理

2.1矢量距离的基本概念

其中,为数据对象中第n个属性的权重。图1为三维空间矢量距离示意图,其中,圆点为标准库中的点,五角星为待匹配点,红色连线为最短矢量距离的匹配关系。

2.2基于地物类型矢量距离的传播模型选择思路

矢量距离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基于聚类或分类的图像检索、图像分类、医学疾病分类等,为本文提出的映射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结合传播模型校正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知,不同城市或场景的传播模型与地物类型有密切关系,地物类型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播模型的参数。因此,在选取典型城市或场景完成Cw测试和校正的基础上,可根据各城市或场景的地物类型分布,采取一定的映射方法,为无Cw测试校正的城市或场景选取合适的传播模型,具体方法如下:

(1)选取典型城市或场景完成Cw测试和校正,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模型标准库。使得标准库的数量足够多,且对于未进行Cw测试的城市或场景,都能在标准库里找到有与之相近的地物类型特征的传播模型。

(2)以传播模型标准库对应的各城市或场景的地物类型作为标准类,根据矢量距离原理采用matLaB工具计算待匹配的无Cw测试校正的城市或场景的地物类型与标准类之间的矢量距离,找出最小矢量距离。

(3)将最小矢量距离对应的传播模型映射为该城市或场景的传播模型。

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对于无Cw测试区域,本文提出基于地物类型矢量距离的二维不加权、二维加权和多维加权这3种方法,以已完成Cw测试校正的传播模型作为标准类,匹配出无Cw测试校正的城市或场景的4GLte传播模型。

3传播模型选择方法的实际应用与验证

分析

本节首先对上述方法进行实际应用,为无Cw测试校正区域匹配到合适的传播模型,然后通过公共信道预测仿真,对选择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分析。整个实际应用与验证分析的流程如图2所示:

3.1传播模型选择方法的实际应用

(1)传播模型选择的实现方法

g24-15),即各标准类包括淡水域、海洋、湿地、郊外空旷地、城市空旷地、绿地、森林、高层建筑、一般规则建筑、平行规则建筑、不规则低矮建筑、不规则大基底低矮建筑、郊外乡村、郊外乡镇、其他地物类型等15种地物类型属性。

通过比较找到X(x1,x2,…,xm)与标准类之间的最小加权矢量距离min[d(X,Gn)]时,两者的相似度最高,并将相应的标准类所代表的传播模型映射为X(x1,x2,…,xm)所代表的城市或场景的传播模型。

但上述方式计算量过大,并且某些地物类型由于占比太小而在计算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大,一般情况下仅建筑物造成的传播损耗较大,故可采用二维或多维矢量距离映射方法,即只选取地物类型中二维或多维作为参考指标。二维方法中选取高层建筑和城市建筑作为参考标准类;考虑到二维情况下,地物统计类型较少,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区域内无线传播环境特征,故可将15种地物类型按照其特点分类合并为7个维度(其中上述二维中的城市建筑由于包含4种类型,合计占比较大,可进一步细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类)作为多维矢量映射中的标准类,即高层建筑、规则城市建筑、不规则城市建筑、广场空地、城镇乡村、森林、水系,既可减小计算工作量,也可较为全面涵盖常见地物类型,7个标准类属性如表1所示。

(2)传播模型选择方法的应用结果

根据上述映射方法,选取已经完成Cw测试校正的区域a、B、C、D的2.6GHz频段传播模型为例,并假设其并未进行Cw测试校正,分别使用以上3种映射方法对区域a、B、C、D从除自身外的其余23个传播模型库中进行映射匹配,得到每种映射方法的匹配结果并进行对比。其中区域a和区域B为密集城区,区域C和区域D为一般城区,其matLaB映射结果如表2所示。

3.2传播模型选择方法的验证分析

本节通过网络仿真验证矢量距离映射方法的有效性,并将二维不加权、二维加权、多维加权这3种映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方法是,以2.6GHz频段同频组网为例,在相同区域、相同站点规模、相同仿真及小区工参设置条件下,仅调整传播模型选型,分别选择各区域自身经过Cw测试校正的传播模型以及上节映射匹配得到的传播模型进行公共信道覆盖预测仿真,对比仿真结果RSRp覆盖率,评估上节的映射结果与自身结果的偏差,偏差越小,代表此传播模型更符合该区域。公共信道覆盖预测仿真得到最强RSRp(大于等于-98dBm)覆盖率如表3所示。

公共信道覆盖预测仿真最强RSRp覆盖效果如图3所示。

从上述结果来看:

(1)在区域B的模型选取过程中,多维加权和二维加权方法结果一致,基本与参考标准接近,而二维不加权方法结果与参考标准偏差较大,说明多维加权和二维加权方法比二维不加权方法准确;

(2)在区域a的映射过程中,二维加权和二维不加权的映射结果一致,多维加权方法结果最接近参考标准,比二维加权和二维不加权方法更准确;

(3)在区域C和区域D的模型选择过程中,显然多维加权选择结果比二维加权、二维不加权映射更接近参考标准,能表征该区域的无线传播模型,说明多维加权选择方法优于二维加权和二维不加权这2种选择方法。

综上,通过公共信道覆盖预测仿真验证表明,基于地物类型多维加权矢量距离的4GLte传播模型选择方法能较准确地为无Cw测试校正的城市或场景匹配到最接近的传播模型,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实用性强。

4结束语

本文在地物类型分类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地物类型矢量距离的二维不加权、二维加权和多维加权3种选择方法。从公共信道覆盖预测仿真结果来看,二维加权矢量距离方法比二维不加权矢量距离方法准确;而多维加权矢量距离方法的准确度最高,总能实现最佳匹配,映射结果的传播模型以最小误差接近该区域的实际传播模型。因此,为进行4GLte精细化网络规划以及获取无Cw测试校正的城市或场景的传播模型,可采用基于地物类型多维加权矢量距离的传播模型选取方法。该选取方法可靠性高,对4GLte网络规划和工程建设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蒋远,汤利民.tD-Lte原理与网络规划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40-175.

[2]刘晶.基于Lte系统的传播模型及模型校正算法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3.

[3]曾发龙,罗帆.LteFDD传播模型校正[J].移动通信,2014(8):22-26.

[4]赵明峰,刘刚,楚杨.丘陵地貌下的2.6GHZ传播模型校正[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4,27(10):20-24.

[5]赵明峰.Lte传播模型浅析[J].电信科学,2013(9):117-121.

[6]王超,薛云山,崔学勇.tD-Lte传播模型校正测试与分析[J].电信技术,2013(10):101-105.

[7]吴磊.精细化的tD-Lte无线网规划仿真技术探讨[J].移动通信,2014(16):26-30.

[8]张B.tD-Lte无线传播模型参数校正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3.

[9]邓守来.无线传播模型及其校正原理[J].电子世界,2013(16):108-109.

网络传播的类型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建模仿真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1-0000-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早已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里,计算机的网络安全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计算机信息技术敏感性比较强,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容易对计算机的网络安全造成影响。借助建模仿真方法能够有效避免对计算机的网络造成影响与破坏,能够为计算机的网络攻防提供有效途径。

1计算机图形分析建模仿真方法

从网络的攻击建模类型来说,其中,攻击图与攻击树等属于较常使用的建模方法。应用这种建模可以攻击计算机的网络中存在的漏洞问题,并形成了具体的网络攻击模型,有效解决了计算机的网络里出现的漏洞。攻击树指的是运用树状图形来实现网络的攻击,是一种有效途径,进而实现攻击网络中漏洞的效果。应用计算机网络攻击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以目标作为子节点再根据网络的特点来对网络的攻击方向实施转换,这种攻击树模型能有效解决网络的风险与网络威胁等因素。在研究攻击树的模型过程中,可利用密码机制以算机为节点,分析网络脆弱性指数,并且能够计算成功攻击的概率。

攻击图模型是一种攻击预案集合,其在攻击的过程当中主要利用网络的拓扑信息,相关技术人员在运用攻击图的模型时,大多都是利用手工的形式来展开操作,但这种操作方式的速度相对较慢,并且缺乏了定量分析等环节。技术人员对传统攻击图的模型进行高效的改进和创新,与此同时,可以建立能自动生成贝叶斯的攻击图模型。此攻击图模型能够对任意网络的节点进行评估和推理。此外,建立攻击图的模型时,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模型相关概率以及大小的情况等来进行具体的检测,再对关键节点提出相关的建议。在这类模型实际应用的过程当中,如果只是单一借助网络攻击图来分析大规模的网络,极可能使计算机的网络存在很大脆弱性,且图形形式极为复杂,技术人员很难进行实际分析和理解,若想有效地克服这个缺陷,研究人员所研究的邻接矩阵形式能够有效弥补这一不足,其可视化的程度较高[1]。

2分析防御图形网络防御的建模方法

目前,网络的防御方式种类有很多,常用的则包括攻击检测和攻击预防以及源追踪等方式。随着我国网络防御技术不断更新和运行,目前已经出现了各种类的防御树和智能图等的建模形式。防御树的建立主要是以攻击树为基础,从而增加了网络的安全性能并且以此为基础,形成网络攻击较为稳定的图形,随着防御树的不断运行,技术人员在这个基础上对网络安全的防御措施进行优化,并针对各类网络攻击行为的变化来选择具体的扩展防御树的方法。计算攻击目标主要是借助条件的概率来进行,并针对网络的攻击,技术人员对攻击类型与特性都应给予广泛关注,做好相应预测、分析等工作,其中,合理应用智能图形可以在较短时间以内进行检测;除此之外,攻击模型与正常模型间存在一定相似性,如果一旦与任何异常现象出现,攻击模型就会出现报警模式,而用户本身可以通过此种警报模式提醒来选择比较科学的措施[2]。

3网络蠕虫病毒建的模仿真方法

3.1网络传染病的研究模型

蠕虫病毒是计算机网络中常见的一种,这种病毒传播的类型及其特点和其他传染病间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可按照网络传染病的研究模型来建立起网络病毒的传播模型,并且这种模型应用到计算机仿真模型当中。病毒传播的类型主要是以Si、iwmm以及SiS的类型呈现,此外,也有许多双因素的模型,此类模型可以使网络病毒的传播像流行病的传播一样扩散,把网络主机区分为了易感主机和已感染主机、移出主机等,并通过不同类型主机数量及时间、感染系数来建立数学解析模型,而仿真结果则可以通过mat-lab数学的分析软件计算和画出模型曲线图。这种病毒模型的传播的扩展性很强,能对上千万的节点网络进行模仿。

3.2数据包的模型

为了能将网络的拖布、协议以及流量等从可扩展网络模型当中反映出来,计算机网络环境细节对蠕虫病毒传播产生影响,以蠕虫病毒数据包传播行作为建模的基础,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包蠕虫病毒仿真可以有效地反映出网络流量、拓扑等结构,从而对蠕虫的传播造成一定影响,并且能够将网络防御策略使用情况及时反映出来,但是,这种方式的关注级别比较低,然而建立仿真建模过程当中,需消耗很多计算机自身资源,通常情况下这种方式难以在一些大规模的网络蠕虫病毒建模的仿真中运用。

3.3混合模型

混合模型的建立主要包含三种:蠕虫传播感染和扫描引发流量模型以及路由的信息流量变化的模型。从较高的层次来说,计算机网络的蠕虫病毒与传播是利用网络传染病的模型。较低层次充分考虑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节点分布与协议以及病毒扫描等而引发开了网络流量变化,运用了数据包层次建模,其中不同层次的模型采用了不同仿真机制。传染病模型是基于时间运行,数据包模型则基于事件运行,这两者间通过单独的循环事件计时器来实现了统一协调[3]。

4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攻防建模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且发展空间比较大。可以利用计算机的网络信息共享功能,研发更多信息获取的技术,进而保保证获取的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数据能够实现精确性与完整性、格式统一的相互合作。借助复杂性的科学理论对网络统计特性与演化特性进行分析。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确保其网络的安全性十分必要,技术人员更应当对其给予重视,加强对计算机的网络攻防建模分析,促进计算机的网络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春亮,司光亚,王艳正.计算机网络攻防建模仿真研究综述[J].计算机仿真,2013,30(11):1-19.

网络传播的类型篇7

【关键词】tD-Lte射线追踪模型

Volcano传播模型

2012年世界电信展在在阿联酋迪拜隆重开幕,在期间举行的tD-Lte技术与频谱研讨会上,无线电管理局副局长谢存表示中国已经决定将2.6GHz频段的2500-2690Hz频率资源规划为tDD频谱。这无疑加速了国内4G网络商用的进程,随着4G网络频谱效率的提升,带来了系统复杂性和和灵活性的提升,为了满足网络的高质量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对的网络规划和优化都提出了重大挑战,无疑也对网络仿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网络仿真技术

1.1网络仿真的过程

网络仿真是一个循环验证的过程。仿真时,需向仿真软件导入电子地图、传播模型、话务分布、基站相关参数等,并将查勘得到的备选站址工程参数输入仿真工具,并设置仿真参数,包括Ue类、基站类和天线类等参数。仿真结果不能满足规划目标,可能需重选查勘备选基站或者新建基站。若仿真结果已满足规划目标则输出基站工程参数,以及仿真得到的网络性能结果。

1.2影响网络仿真结果的各种参数

网络仿真的结果是否能真实反应网络情况,主要取决于基站信息的准确程度,传播模型的选择与校正,仿真软件的选择,电子地图的精度,规划区的分类等等。

1.2.1基站的基础信息:基站的经纬度、天线挂高、类型、方向角、发射功率等等。

1.2.2传播模型的选择与校正:传播模型的合理选择与校准是提高预测准确度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经验模型包括Spm模型、okumura模型、okumura-Hata模型、CoSt-231Hata模型等。

1.2.3电子地图:电子地图的精度、制作年代、数字高程模型(Dem)、地面覆盖模型(Dom)、建筑群分布模型(BDm)、线状地物模型(LDm)等四种模型的准确度。

1.2.4规划区的设置:一般分为密集市区、一般市区、郊区、县城、乡镇和高速公路。

1.3传统网络仿真的不足

然而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无线环境越来越复杂,由于使用传统的经验传播模型,其路径损耗的计算值都是短区间的中值,并没有考虑传播路径中建筑物对信号造成快衰落的影响(即未使用建筑群分布模型(BDm)),这样虽然地图的成本很低,并提高了仿真速度,但降低了仿真的精度。

如图1.3-1所示,某市密集市区tD网络Cw路测结果与仿真对比图,图中可以看出,在密集市区的中部,建筑多以多层居民楼为主,无线环境较好,网络仿真与路测效果接近,在密集市区,建筑多以新建高层为主,无线环境复杂,信号遮挡严重,被遮挡处的实际路测采样点信号均小于-80dB,与仿真结果差异较大。

2.射线追踪模型

2.1射线追踪模型

面对城市日益复杂的无线环境,更加灵活多变的4G网络,传统的经验性传播模型显得力不从心,要想提高规划仿真的准确度,精确预测传播路径损耗,获得最终的接收电平,需要一种能准确模拟射线传播路径的确定性传播模型。

射线追踪传播模型是确定性传播模型的一种,射线追踪技术是光学的射线技术在电磁计算领域中的应用,能够准确地考虑到电磁波的各种传播途径,包括直射、反射、绕射,透射等,从而针对不同的具体场景做准确的预测。

射线追踪模型根据三维电子地图进行建模,从发射机开始,找出到接收机所有的传播路径,然后计算每条射线到达接受点实际经过的反射和绕射损耗等,再在接收机将所有的射线电平相叠加,得到最后实际接收的电平。

2.2Volcano传播模型

射线追踪模型可作为规划软件中调用的软件模块来使用,目前集中商用的射线追踪模型都是由单独的软件开发商开发的,如Volcano模型、waveSight模型以及winprop模型等,目前商用化程度最高的是Volcano模型,中兴的ZXpoS、华为的Unet、中移动的anpop等仿真软件都已经集成了Volcano模型。

Volcano模型,主要分三类:VolcanoRural模型、VolcanoUrban模型和Volcanoindoor模型。它们适用于不同的无线环境场景,既包括室外城区、郊区、农村等场景,也支持室内无线场景。其实Volcano模型在计算时候,都是基于直射径组件和多径组件原理进行建模计算的。

多径组件作为Volcano模型中的一个可选组件(用户可以在界面设置),当该功能被激活时,用户可以通过计算获取宽带信道的各种特性(扩展时延、发射角、入射角等),并且在近区(小于1000m)和过渡区(固定100m宽带)充分考虑多径组件作用。

下面主要介绍VolcanoUrban射线跟踪模型的建模公式和参数设置说明。该模型充分考虑了近区和过渡区直射径和多径情况,还涵盖了远区的直射路径损耗,

计算公式如下:

pL(dB)=a+B·lg(d)+α·LDet+LFS+Lant+LC

其中,a常数(代表自由空间在距离发射点1m处的路损值,该值一般是经验值);

B为距离d处路损校正因子;

d为发射点到接受点距离长度(m);

α为绝对路损权重;

LDet:为绝对损耗;

LFS为自由空间1m处损耗;

Lant:为天线损耗;

LC为地物类型校正因子[1]。

Volcano射线跟踪模型的精华之处就在于多径组件的应用,通过设置射线反射数目和衍射数目的最大条数,可以调整仿真的精度,并在三维电子地图的帮助下,可以准确的反应网络的覆盖情况,并可提供单站的覆盖效果。

2.3经验模型与确定性模型对比

结合经验模型与确定性传播模型的原理,可得出经验模型与确定性模型的优缺点。

通过经验模型与确定模型的对比可以看出确定性传播模型的仿真精度更高,但依赖准确的基站信息及高精度的三维电子地图,但高精度的三维电子地图,由于其建模的复杂性,更新周期长,都会影响最终仿真的质量。

结论

4G网络的到来,对网络规划和优化都提出了重大挑战,但应用射线追踪将提供更准确的基础信息与仿真结果,从而提高了网络规划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单站的覆盖预测,也为后期方案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三维仿真技术及其他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相信三维仿真城市将以其极强的直观性、实用性广泛的应用于无线通信领域。

参考文献:

网络传播的类型篇8

【论文关键词】网络信息模式信息传播网络信息传播

众所周知,目前有关信息传播模式的模型有很多,例如,以传播学为基础的信息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模式、申农——韦弗模式、格伯纳模式、纽科姆模式、施拉姆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思模式;以情报学为基础的信息传播模式有:米哈依洛夫模式、兰卡斯特模式、维克利模式、热传导模式、“传染病模式”等。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弱点,即它们是针对一般信息传播的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亟需一种刻画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模式。

1网络信息传播概念界定

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定义,我国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匡文波认为“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等存储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使用,从而达到其社会化信息传播的目的。”邵培仁认为“网络传播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贮、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赖茂生认为“网络传播是基于因特网的各种传播行为和传播活动的总称。”王中义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传递或交流信息的行为和过程,它汇集了多种传播手段的优势,是更加个性化,更加平等交流的新的传播方式。”吴风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就是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体进行的信息传播。”关于网络信息传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去研究,但不应因为研究者的知识、专业、实践、工作等背景不同而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本质认识有不同,而是共同探索,最终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本质给予科学的揭示。

因此,网络信息传播是人类基于互联网进行的各种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活动。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电脑是将数据、文字、图像、音乐等信息输入、处理、储存、组合、复制输出等智能化操作平台,是网络信息传播的终端工具;互联网是网络信息的传输通道和交流平台,可以使网络上的人实现自由、交互、即时、多元、虚拟的信息传播;网站则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中继媒介,它为网络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搜索、粘贴、下载、互动、超文本连接等的中转站。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交互性、动态性、虚拟性、全球性特征,同时,网络信息传播还具有多媒体功能和超文本功能、信息传播无序性、主体的隐匿性和个性化等特征。同

2研究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意义

模式是一种人为的象征性的设想,是一种思维的辅助工具。就我们研究传播过程来说,可以采用模式简化、去粗存精等方法,高度概括出在纷繁复杂的传播过程现象下的要素、结构。由于模式方法本身具有的优越性及其特点,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的研究来说是十分恰当的,因此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研究已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意义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可以深化对网络信息传播理论的研究。网络信息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信息传播截然不同的特征,网络信息传播是人类至今为止最快捷、最便利、最有效的信息传播手段,互联网的发展将人类带人了网络信息传播的时代。网络传播以计算机网络为传播媒介,可以是一点对一点,也可以是一点对多点或者多点对多点、多点对一点,呈网状分布。因此只要上了网,不管是传统大众媒介的职业传播者还是一般用户,都可以向广大的不确定的受众信息,并且能迅速甚至即时地获得反馈,或直接与信息的接受者进行交流。这种信息传播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无法窥见。然而在某一特定的关系结构中却呈现可以预见和重复出现的形式,并且对这一结构具有不易观察到的影响。如果我们引入模式方法,就可以通过“画”一些线条或公式来表示已知确定存在的但无法看到的联系,可以显示这种联系的结构、强度、方向,使已知的要素和关系尽可能固定化,从而明晰网络信息传播的整体形象,把握其内在机制和规律,将网络信息传播理论的研究引向深入。

其次,可以指导网络信息传播实践的工作。通过对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研究,可以发现网络信息传播过程的特点和运动规律,从而可以指导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切具体运作,才能够有目的地有方向地传播信息,使网络信息传播过程有序化并达到最优化。

3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比较分析

目前,我国学者研究出来的儿种较有代表性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各自都有其强调的重点,所以笔者在研究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发展时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这些模式,开拓思路,而不是孤立机械地去分解某个模式。

3.1王中义的网络传播模式

王中义等人认为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是网络模式。网络传播以计算机网络为传播媒介,可以是一点对一点,也可以是一点对多点或者多点对多点、多点对一点,呈网状分布。呈网状分布的网络传播是无中心的,没有边际,也就兀所谓覆盖面的问题。这种网络模式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网络传播中每个传播主体既是传播者(c)又是接受者(r),同时每个传播主体又受到个体的人格结构、所处的基本群体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这一方面影响传播主题作为传播者时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加工;另一方面影响传播主体作为接受者时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接受。

可以看出,网络传播作为人类传播领域中新的一员,较之传统传播模式有这样一些特点:多种传播模式的融合;互动性、平等性强;以计算机网络为传播手段。

3.2邵培仁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3.2.1阳光模式

邵培仁认为,假如可以撇开传统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惯用形式不论,那么依据网络传播或互动传播的现存状况和发展趋势,用“阳光模式”(图2)来描述和反映是比较合适的。

阳光模式是指以宏观的整体的眼光所抽象出来的,通过信息交换中心(如电信局或网站等)连接各个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创造、分享、互动的结构形式。它包括6大要素和4项要素。6大要素为:①终端机:理想配置应包括个人电脑(具有通话、通信、放音放像、录音录像、翻译、校对、编辑、搜寻等各种功能)、传真机、复印机、自动打印机等;②信息交换设备:这是网络传播的枢纽,要求容量大、性能高、线路多,以便与亿万只终端机之间以及与信息库、大众媒介、信息源之间任意联通和交流;③信息库:包括印刷资料库、声像资料库、档案资料库和各种科研资料库;④大众媒介:是指电脑通过网络与各种传统媒体(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相结合而发展成的新型大众媒介,如网络报刊、书籍、广播、电视、视频信息等;⑤信息源:如新华社新闻信息系统、路透社经济信息系统、中国经济电讯系统等,也包括电子产品和音像制品生产、制作中心和场所;⑥社会服务:如“三金”工程系统、电脑购物购票系统、社会咨询(股票行情、天气预报、健康与心理咨询)系统等。4项因素是指网络传播中的经验因素、环境因素、价值因素和规范因素。还有,连接成网络的电缆传输通道也很重要,但用无线取代光纤光缆将是一个趋势。但是,阳光模式并非已尽善尽美,随着传播科技的进步以及认识的扩大和深入,它应进一步加以补充和完善。

3.2.2整体互动模式

整体互动模式(如图3所示)不仅要充分考虑本系统与外部世界的复杂联系,而且要重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共同构成的整体关系以及人类传播的全部现象。就是说,它的基本任务始终是再现整体,始终把各种要素有意识地归并到整体之中,努力找出传播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再进一步“认识”它,“适应”它,“支配”它;而被割断联系的游离于整体的孤立的传播因素是无法认识、无法把握、无法支配的。

整体互动模式中的认识对象既是整体的又是互动的。整体互动模式抛弃了传播的单向性和被动性,突出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能动性,昭示了传播的多向性和复杂性。在研究中,我们将整体看作是互动囚素的整合与合并,将互动当作是整体形态的链条与部件,将二者的有机统一视为对人类传播活动的全面而综合的呈现,也是为传播研究寻找一个辩证分析的模式和途径。

整体互动模式包括了三个系统,即人际传播系统、大众传播系统和网络传播系统。这三个系统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它们将协同并存、互动互进,共同绘制人类传播的三大风景。整体互动模式还包括了构成传播活动的四大圈层因素,即核心要素、次级要素、边际因素和干扰因素。

整体互动模式具有四个特点:①它强调整体性和全面性。②它强调辩证性和互动眭。③它强调动态性和发展性。④它强调实用性和非秩序化。不过,它虽从实用的角度勾画出了传播活动的过程或步骤,但在实际执行中并不一定要以精确的顺序正规地执行模式标明的所有步骤,决策者和传播者也无须对所有步骤给以同样的重视,因为,它可以越过一个或几个要素将信息直送特定的受传者或实施者。

3.3谢新洲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3.3.1网络传播基本模式

将网络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接受者、信息、媒介、噪音等进行概括,得到网络传播的一个基本模式,如图4所示。

图4所示的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是对网络传播过程的一个粗略的概括。它虽然不能完全展示出网络传播的纷繁复杂,不能明确反映出各个阶段中不同的外在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传播过程的,但是它通过一个简单的图例给我们展示了网络中信息是如何流动的,可以帮助理解网络传播的过程。

3.3.2相对于一个节点的传播模式

鉴于网络传播的过程非常复杂,不可能对整个过程进行详细的概述。为了更好地理解网络传播的过程,他们提取网络传播中的一部分—从一个传播者到一个节点—来构造一个具体的模型。这一模式称之为“相对于一个节点的传播模式”如图5所示。

可以看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不管是信息的传播者还是受众,都受到一定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人员群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传播者选择信息、受众理解信息产生巨大的作用。

网络传播者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根据信息的类型选择具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传播给受众。受众在接受信息后,在上述几个因素的作用下,对信息进行回应和反馈,并同样通过网络这个渠道,选择适当的网络传播方式,将自己的反馈和回应传递到传播者处。

这个模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明确指出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的信息传递都是通过同一个媒介——网络。传统的大众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交流较少,而且不太可能通过同一个渠道实现,效果较差。而这个模式反映出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可以通过同一个网络,实现彼此之间紧密迅速的联系和交流。

这个模型所解释的仅仅是网络传播过程中的一段,描述了信息怎么从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处传递到—个节点,再从这个节点获得反馈。事实上,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信息到达节点后,除了产生反馈以外,还会经由一个节点发散、传递到其他的节点,实现更广泛的传播,最终形成一个循环流通的网状结构。

3.4郝金星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模型

该模型初步阐述了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考虑到了信息交流的双向过程以及与信息交流方式的结合。为了使模型简化,忽略了信息交流中的噪音和干扰因素。在该图中,粗实线是网络环境下的主要方式,而细实线则是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左边的直达箭头,表示了没有经过任何终结的“直接面对面”信息交流,最右边的经过“其他渠道”的信息交流表示通过信息的信息交流。“其他渠道”概括了目前除网络之外的所有可能的渠道——信息栈。

应该指出,由于信息交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信息创建者也可以是信息使用者,信息者也可以是信息执行者。同一用户在网络条件下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创建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多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同样,者、执行者和使用者也可以是一个人、多个人或者一个组织。

4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通过对上述几种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比较分析,找出各种模式的利弊,以及相互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明确这些模式中有益的观点,进而提出“六度传播模式”(如图7)。

为了便于理解“六度传播模式”,首先应明确“六度传播”的涵义。六度传播是指网络信息传播也表现为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简单地说,六度分隔理论认为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旧因而笔者借助六度传播来研究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如图7所示,网络信息传播中每个传播主体既是传播者(c)又是接受者(r),同时每个传播主体又受到个体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所处的人员群体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这一方面影响传播主体作为传播者时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加工;另一方面影响传播主体作为接受者时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接收。这样,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传统的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区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传播者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根据信息的类型选择具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传播给接受者。接受者在接受信息后,在上述四个因素的作用下,对信息进行回应和反馈,并同样通过网络这个渠道,选择适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将自己的反馈和回应传递到传播者处。因此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每个参与者都具有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通过网络,他们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接收其他任意一个传播者的信息,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向网络中的任何一个接受者传递信息。

虽然网络信息传播给每个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流空间,用户可以匿名查找和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环境和道德的约束,但是他们仍然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具有自己的人格特征,也通过自己的社会经历,获得了一定的自我印象,这些社会和心理因素会对每一个人产生作用,决定他们在网络上的兴趣和偏好,决定他们在网络上寻求什么信息,把什么样的信息输入网络中。

参与者参与到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后,可以通过网络与大量的其他的参与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信息的传递可以通过电子邮件、静态网页、bbs论坛、聊天室、视频和音频等。网络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根据自己需要获得或者传播的信息类型和自己对于传播方式的喜好而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另外,在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研究中,有对于噪音等破坏信息的因素的考虑。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噪音对信息的传递和解码所产生的影响不会像在传统传播过程中所造成的影响那么大。不过接受者获得信息也会受到网络基础设施、终端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只要必要的硬件和软件需求得到了满足,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信息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小。

网络传播的类型篇9

【关键词】网络环境短片网络传播

21世纪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网络的发展更是异军突起,网络消息的多渠道、多元化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和地位。如今的消息已经不再是线性传播或者是以一点为中心的发散模式,当下只要有网络存在,就会有传播存在,但是已经不知道中心在哪里。网络的出现使得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更使得我们的消息来源产生了变化。

网络环境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①第一,我们可以简单的从小角度理解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第二,从大的方面去理解,网络环境可以包括整个虚拟的现实世界。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还可以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非物理形态。

网络环境的出现是一个虚拟和现实交织时代的产物,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关注到的网络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出现就是一种典型的“泛媒介”,网络具备整合各种媒体特质,并且提供全面沟通环境的能力,它出自技术的本能。正因如此,网络伴随着新事物出现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危机。

短片的类型有很多种,由于传播的平台不一样,内容也不同。网络短片指的是专门为在网络上传播而制作的电影短片。这些短片一般长度为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在网络环境中传播的短片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盛行:动画短片、影片合辑、新闻短片、学生拍摄的短片。虽然这些短片都是在网络中传播,他们的传播平台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他们各自的短片类型不同,因此在相同的传播平台之下也有一定的区别。面对不同的短片类型所带来的传播影响也不同,大体有以下几种传播影响。

1、对人际交流的影响

网络短片的出现代表一种交流的进步。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网络短片用视频的方式为大家讲述一个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代表着一种思想。短片将这种思想用影像的方式拍摄出来,再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当我们点击观看不同的短片时,就不仅仅单纯的是对于影像的感官认识,而是上升为思考意识,去了解短片中所隐藏的所要表达的内在的东西。在网络中能够表现这种传播模式的方式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互动平台。互动平台看似不是很重要,但是正因为互动平台的存在才使得整个网络在虚拟的世界中显得很真实。当我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观看完一部短片时,有个人想法或见解需要表达时,正是这个互动平台给我们提供了信息反馈的方式。虽然网络所覆盖的地域范围很大、很广,但是我们却能够称为一个“地球村”,这是网络自身的美妙之处。而我们正是要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完成网络短片对人际间交流的影响。

2、对于青少年的影响

由于网络媒介和印刷媒介、电波媒介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后两者是将信息直接“推送”给受众,而网络媒介兼有传播者和受众者的双重身份,信息获取的自由度就大大增强。因此青少年既是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受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这样青少年将权力和义务相统一,网络短片和青少年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双向影响。同时青少年作为网络短片的主要创作者,他们对于网络的影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将青少年看作传播者,当每个青少年将自己拍摄的短片上传于网站时,自己应该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不传递色情或者是过激言论的短片,并且在短片互动平台评论时注意语言的表达;其次,将青少年看作受众,网络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之一,并且现在青少年上网的年龄呈低龄化趋势。由于网络本身的管理就存在着一些问题,各种信息都在网络中传播。而青少年的辨别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并且对很多事情都充满好奇,想一探究竟。因此,有些青少年在网络当中常会去关注一些本不属于他年龄段该关注的事情,进一些等。网络短片在网络中大量流行,并且没有相关的限制规定适合什么年龄观看,也没有完善的播放机制。因此一些色情网络短片在网络中出现时,它的点击率往往会很高,或者一些网络短片为了能够有高点击率专门起一些比较诱人的片名来吸引大家,正是这些不良的短片对于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比如青少年长期观看暴力短片,在今后对于他的性格方面会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如果青少年观看色情短片,可能会在心理方面造成不良影响等。总之,当我们面对新媒介时,必须从正反两方面来考虑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只有让它们和谐并存才能够起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3、对电影的影响

网络传播的类型篇10

关键词:水下传感网络信道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070-02

ComparisonofSensornetworksinLandandUnderwater

LiUXiaoming1SHanGFengjun2

(1.HuaihaiinstituteoftechnologyinformationCenter,LianyungangJiangsu222005,China;2.Chongq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Computercollege,Chongqing400065,China)

abstract:wirelesssensornetworkonlandcommunicatebyelectromagneticwave,butunderwatersensornetworkisonekindofwirelessself-organizednetworkswhichconnectedbyacousticalsignal.thispaperintroducesthesurveyoftwokindsofsensornetworks’characteristic,andcomparesthedifferentclassificationsforapplications.

Keyword:UnderwatersensornetworkChannelmonitoring

随着基于地面无线传感网的高速发展,及我国对海洋技术及探索的需要,以水声为基础的水下传感网络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水下传感网络(UwSns:UnderwaterSensornetworks)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前景,能够被应用于各种水下工程和研究领域。例如河道、湖泊或者海洋中进行信息感知和数据收集,建立海洋信息系统监控和信息采集网络,利用水下各个传感器节点的协作通信,将海底环境下三维信息采集并传送给地面基站。随着对水下传感网络的应用和研究,人类将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海洋、研究海洋、开发海洋和利用海洋。水下传感网络是利用声信号建立起来的无线自组织网络,它一般是使用飞行器、潜艇或水面舰艇将大量廉价的微型传感器节点随机布放在海底或海中指定的感兴趣水域,节点通过水声无线通信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分布式、多节点、大面积覆盖的水下网络,协作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分类和压缩,并可通过水声传感网络节点直接或中继方式发送到陆基或船基的信息控制中心的综合网络系统。这样建立起来的交互式网络环境中,岸上的用户能够实时地存取水下传感器节点的数据,并把控制信息传送给水下传感节点。水下传感网络被认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实时或者延时的空间连续水生监控系统在海洋学资料收集,水生环境监控,海洋科学考察,水下考古探险和近海岸保护,污染监控,海上勘探,地震图像传输、海洋环境检测、灾难预防和辅助导航等领域的应用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1传输特性

因为电磁波在水中的吸收和衰减很大,能够在海水中传播的无线电波频率在30~300Hz的范围,需要很大功率的天线,不适于长距离通信;光波虽然不使用天线,但会受到散射的影响,确定水下传输光信号的精确值也很困难;相比电磁波和光波,声音在水中具有更好的传播特性,因此水下通信网络的链路是基于声无线传输的,水下传感网络采用声波作为传播手段。水声通信是一种典型的水下通信网络的物理层技术。基于声通信的水下传感网络易于布设,是由大量分布式的水下传感器节点,水下仪器等节点组成的多跳网络。由于水声信号的传播速度只有1500m/s,使得网络的吞吐量很低。

传输时延和传播损耗是水声信道主要面临两个问题。

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m/s,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二者的速度相差5个数量级,每公里约延迟0.67s,因此传播时延较大。对于水声通信的收发设备来说,传播时延也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水声通信的传播损耗与通信距离和发射频率有关。根据文献[9]Urick提出的传播模型,传播损失是扩展、衰减以及散射损失之和。扩展损失是声波波阵面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扩展引起的声波衰减,主要分为点源球面扩展传播损失和潜水环境下水平面上的柱面扩展传播损失两种。两种传播损失都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吸收损失随频率和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散射损失由是于均匀介质的粘滞性、热传导性引起声强衰减和介质的不均匀性引起的声波散射。介质的不均匀性包括海洋中泥沙、气泡、浮游生物等悬浮介的不均匀性和海水界面对声波的散射。

为了更直观的理解通信信号之间的差别,这里总结了声波、电磁波等主要特征和光学媒介物在水下环境的对比,如表1。

显然,作为一种水下无线通信载体,三个物理波在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优点。由于水下传感网络的巨大应用前景,它已经引起了世界各个国家军事部门的极大关注。水下传感网络技术的发展影响到海军军事战略的变革,也对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提供了空间优势。

2需求分类

由于水环境的特殊性,水下传感网络不同与地面无线传感网络,在网络应用的场景上,地面无线传感网络更易受到地面或者地貌特征的影响,而部署特点不同;水下传感网络则受到洋流或水流等介质特征的影响,这里根据对水下环境监测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类:

(1)UwSns长期临界水生监控应用(如海洋污染监测数据的采集、检测、近海石油或天然气现场监测)。

(2)UwSns短期要求很高的水生勘探应用(如海底探测、考古发现,及飓风灾难恢复)。

前者类别的UwSns可以移动或者静态,取决于部署的传感器节点(buoyancy-controlled或固定在海底),后者类别的UwSns通常都是移动的,固定的传感器节点部署/恢复通常在短期应用中成本要求很高。

按需求可以集中于三种类型的UwSns:

(1)移动UwSns长期non-time-critical应用(mobileUwSnsforlong-termnon-timecriticalapplications简称为m-Lt-UwSns)。

(2)静态UwSns长期non-time-critical应用(StaticUwSnsforlong-termnon-timecriticalapplications简称为S-Lt-UwSns)。

(3)移动UwSns短期time-critical应用(mobileUwSnsforshort-termtime-criticalapplications简称为m-St-UwSns)。

很明显,不同类型的UwSns有不同的通信要求,所有三种UwSns不同的通信要求总结如(表2)。

3传感节点对比

水下传感网络具有与传统地面无线传感器网络有着无法比拟的优点,网络是由高密度,低成本、随机分布的节点组成,自组织性和容错性都不会因为个别节点的失效或被恶意攻击中损坏而导致整个网络的崩溃;分布式节点多角度多方位的融合数据的收集效率并获得更准确详实的信息,多种传感器节点的混合应用使得搜集到的信息更加全面地反映目标的特征,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定位跟踪等性能,借助于节点的移动能力,能够调整对网络拓扑结构的控制能力,消除探测区域的阴影和盲点,因此在海洋监控和海洋军事领域中,通过多传感器系统的协作,形成空-舰-陆基传感器构成的海基监控网络,对目标进行扑捉、跟踪和识别。

水下传感网络由于其应用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水下传感网络的设计比陆地无线传感网络的难度更大,对硬件的要求更高。水下传感网络与陆基无线传感网系统的节点模块对比,如表3。

4结语

本文描述了水下传感网络的基本特点和水声信道的特征,并通过对水下传感网络的基本应用类型进行分类描述对比其通信需求,最后对水下传感网络和地面无线传感网络进行了对比。

参考文献

[1]郭忠文,罗汉江.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进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0,47(3):337-389.

[2]吕超,王硕,谭民.水下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综述[J].控制与决,2008(4).

[3]陈锦铭,陈贵海.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现状[J].计算机科学,2007,9(34):303-307.

[4]UrickRJ.principlesofUnderwatersound[m].mcgraw-Hill,1983.

[5]wenlilin,DeshiLi.architectureofUnderwateracousticSensornetworks:aSurvey[C]//.intelligentnetworksandintelligentSystemsiCiniS.2008:155-159.

[6]ianF.akyildiz,Dariopompili,tommasomelodia.ChallengesforeffcientCommunicationinUnderwateracousticSensornetworks[J].aCmSigbedReview,2004,2(1).

[7]i.F.akyildiz,D.pompili,t.melodia.Underwateracousticsensornetworks:researchchallenges[J].elsevierJournalofadHocnetworks,2005,3(3):25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