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政策支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0:13

循环经济政策支持篇1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和财政支持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一词最早的萌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他在他的“宇宙飞船理论”中提出,地球就像是一个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地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存在,如果人类肆意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就会走向毁灭。所以他提出发展循环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被人们所接受,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现方式。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资源约束“瓶颈”问题的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严峻,循环经济在中国也进入了理论和实践快速发展的阶段。

循环经济是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通过清洁生产和信息化及生态化设计,重构经济环境,使其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循环中去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在本质上讲是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相结合的一种“双赢”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为了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土壤,但在市场中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将环境问题作为外部因素,他们所考虑的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利用现存的资源和环境来谋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把由此所应起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负面作用在市场经济主体经营决策的考虑之外。而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又很难实现内部化,导致了很多地区为了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而采取了各种以破坏生态环境、消耗能源为代价的短期行为。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提供公共产品、矫正市场的不完全,保证代际公平等一系列问题,都无法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可以说,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在维护生态环境和减少资源消耗等方面“束手无策”,在发展循环经济领域存在着很多市场失灵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需要政府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来支持循环经济的进行。

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虽然发展循环经济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不尽相同,但政府的财政支持都始终贯穿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没有政府采取积极有力的财政措施作为后盾,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一句空话。

具体而言,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在产业政策、技术政策、消费政策、教育政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所谓产业政策就是要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结构合理、有利于节约能源和资源、有利于环保的产业。所谓技术政策就是要引导企业改造现有的落后生产技术,优化生产过程和工艺,降低产值能耗物耗,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的二次能源。同时还要大力支持企业进行研发和引进高新技术和无污染或少污染环境的环保技术。所谓消费政策就是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方向和企业的生产方向。所谓教育政策就是要开展环保教育和绿色教育,增强市场活动主体对资源的忧患意识,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从以上四方面的政策来看,都需要政府积极地采取各种有效的财政政策来得以实现。

从具体的财政手段来看,政府可以利用税收、贷款、预算支出、财政补贴等手段来影响市场资源的配置,鼓励和引导市场经济主体循环利用能源和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使市场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行为的同时,减少对能源、资源的过度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财政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中央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了一个很高的地位,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财政约束,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而言,

第一,财政投入不足。从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环保投入占到gdp的2%-3%左右,才能对环境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世界银行业曾建议中国,要加大对污染控制的投资,最好在gdp的2%以上。据《中国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的统计数据,从1996-2004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达到了9522.7亿元人民币,占到同期gdp的1%。200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1.3%,这其中包括了企业投资、民间投资以及其他方面的资金,真正的财政投资不到gdp的1%。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投入到环保和污染治理方面的财政投入仍然不够充足,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财政投资的不足必然会影响到我国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

第二,财政调节手段比较单一。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所投入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其财政调节手段比较单一,缺乏相应的优惠激励政策。在税收环节中考虑到企业在生产或其他环节过程中保护了环境,少污染了空气,少消耗了能源和资源等而获得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来自于减税和免税,缺乏利用加速折旧、税前还贷、物价补贴、财政贴息等其他税收优惠方式。缺乏利用更加灵活的税收政策来鼓励无污染或污染少、消耗低等企业的大力发展,同时抑制重污染、重消耗、低产出企业的发展。另外从财政支出来看,目前除了预算内的财政资金对环保等相关领域与项目进行少量支持以外,缺乏利用其他灵活的政策手段来激励市场经济主体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缺乏相对完善的环境保护税收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税,虽然存在着相应的资源税、车辆使用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一系列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相关的税种,但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效果甚微,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未来,我国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税收这一财政手段,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促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选择

针对我国目前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所面临的财政问题,未来,我国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协调好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

第一,要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来看,进行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需要政府在方方面面给予鼓励和支持。未来我国要实现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谐,促进资源的永续使用,改变传统的“资源重消耗、环境重污染、产出效益低”的粗放增长模式,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不断地加大财政的投资力度。在当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优先发展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如建立通畅的交通运输体系,安全可靠的水利设施体系,有力的能源供应体系和有效的污染处理系统,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从长远来看,应该逐步建立起政府环保投资机制,确定在一定时期内环保投入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将一定的财力用于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各级政府还应该建立起专门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资金,用来支持循环经济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研发、使用和推广等。

第二,要强化财政税收政策。在财政政策的实施工具中,税收政策实施起来其效果最为直接,见效也最快。所以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地强化财政税收政策,突破以往仅仅采用减免税收的手段,灵活运用各种税收政策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首先要扩大征税的范围。借鉴欧美、日本等国的先进经验,为了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能源短缺、环境资源遭到破坏的问题,要扩大征税的范围,将水、森林、草地、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纳入到征税范围,并逐步提高税率。另外,还可以考虑开征垃圾填埋税、噪声税、大气污染税等,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课征重税,从而限制市场经济主体污染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其次要改革现行消费税制。针对我国目前很多地区高耗能、重污染的现状,应该进一步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把目前尚未纳入到消费税收范围的高耗能、重污染的产品纳入到消费税征收范围,对于消费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的产品行为要征收重税,对于节能的、环保型的消费品则要降低税率或减免税收。

再次要进一步完善资源税。在众多的税收品种中,资源税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的设立是为了保护有限的资源,针对滥用资源的企业所进行的征税。我国各级政府的相关税收部门在今后征收资源税的过程中,建议采用累进制方式,将税收额与资源的使用量挂起钩来,不同的资源使用量,采用不同的税率。这样就可以有效地约束那些需要大量使用自然资源输入的企业,增加这些企业的负担,迫使他们停产或上马环保型生产线。

同时,各级政府的有关税收部门在征收资源税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将之发展成为事前行为。由于很多非再生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损失这些非再生性资源的价值要远高于企业使用这些资源后所交付的罚金和税收。所以建议全国各级税收部门应该与社会的其他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建立起相应的监控机制,实时地监控那些高耗能、重污染、低产出企业的资源使用情况,尽可能地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将之发展成为事前行为。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这些企业自身的资金投入。

第三,制定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财政补贴政策。我国可以借鉴欧美、日本等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制定出一系列优惠的财政补贴政策措施,如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加速折旧等。通过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主体的优惠财政补贴,鼓励他们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引导资源向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向流动。制定环保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环保产业、环保工程建设、环保产品开发等投资给予多种形式的税收优惠,如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税收扣除等。利用优惠的财政补贴政策,来不断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政策支持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财政政策;外部性;资源税改革

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说过:“历史上的重大经济变革一般都可以从财政上找到原因。”发展循环经济也应从财政因素方面寻求突破。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

(一)循环经济的正外在效应需要财政资金支持

外在经济(不经济)或生产中正的(负的)外在效应,是一个生产者的产出或投入对另一个生产者的不付代价的副作用。[1]

外在经济又称正外部性,是生产者的产出或投入对另一个生产者的不付代价的正向作用。循环经济就带有外在经济的特点:从事循环经济的企业所带来的环境质量改善、废弃物减少等效益同时也会使社会或其他企业受益,但从事循环经济的企业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这就会造成私人活动的产品供给往往小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为此政府需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使其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

循环经济的方法常常需要前期资金投入,并要求企业增加生产成本。由于循环经济的很多益处由广大公众或社会获得,而实施成本由企业和(或者)消费者承担,因此实施循环经济一般需要政府的介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二)环境污染的负外在效应需要财政手段干预

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是指生产者造成的环境污染给社会带来危害而自身却没有为此支付成本。为此政府必须通过财政手段对其进行干预,对污染企业征税,将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使其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相等,到达减轻环境污染的目的。

循环经济注重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全过程循环,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逐步以最小代价、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2]可以看出,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息息相关,环境污染的治理可以减轻循环经济发展的压力,而循环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可以更好的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从这一层面讲,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需要财政手段干预。

二、财政政策的含义及其作用

财政政策是指为了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3]定义中财政政策功能的着眼点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的发展与稳定上。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循环经济的开展,财政政策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我们国家2005年以来在一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生态园区以及一些资源型城市投入大量财政资金设立循环经济试点,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税收、财政支出和发行债券,三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各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税收

税收是财政政策常用的调节手段,直接关系到资本使用者成本的高低,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降低资本的使用成本,激励企业采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设备,提高生产效益,不仅可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4]这里以税收补贴为例,说明税收激励政策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入手加以分析。

D和S分别是补贴前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应的市场均衡为e。现在政府对从事循环经济企业的产品实行从量税补贴,单位商品的补贴额为s,那么企业的供给曲线就会向下平移s个单位,新的市场均衡变为e’,均衡的交易数量是Q’。消费者付出的价格为pp=p’,较原来的均衡价格pe有所下降;企业收到的价格为pr=p’+S,较原来的均衡价格pe有所上升;商品交易数量为Q’,较原来的均衡交易数量Qe有所增加。

由上可知,通过补贴,消费者不仅得到了实惠,生产者的产量和收益也有所提高,从而可以实现企业的良性循环发展。相反,不对企业进行补贴,企业生产成本就会加大,产品的成本又转移给消费者,消费者购买力下降,最终又导致企业生产的萎缩,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所以税收补贴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十分重要。

(二)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循环经济,一定的财政支出更是不可或缺。许多企业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相关的技术实施循环经济,缺乏资金是企业执行不力的重要因素。大多数企业仍采用标准相对较低的技术和生产流程以及资源和污染密集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如果以循环经济为导向对这些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可能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而负担不起。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支出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

(三)政府债券

当政府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就会发行债券,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券和地方政府的债券,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国家发行债券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特定的债券则能通过吸收民众的外来资金以促进特定项目的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日前联合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指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示范基地)、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探索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示范基地)内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这必将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

然而我们的财政政策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仍有许多不足。

三、我国财政政策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不足

循环经济政策支持篇3

关键词:西部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金融;体系;措施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

经济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资金,也就要与金融体系链接。与传统农业相比,农业循环经济资金需求量更大。无论是研发生产技术还是建设基础设施都需要大量资金,尤其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初期,沼气池的修建、节能节水设施的建设,优良畜种的引进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这使得农业循环经济与金融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支撑的现状

(一)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农业循环循环经济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它的发展与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基础设施密不可分,而农业生产技术研发投入大,农业基础设施更新快,这都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大部分都是由地方政府扶持,但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扶持力度有限,而农业循环经济实施主体大多为收入低资金缺乏的农户。政府和农户均难以对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便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政府激励的缺位

长期以来,我国将GDp增长作为对地方官员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方面,目前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主要通过环保、税务等部门采用税费返还、税收减免、退税等方式实现,但对金融机构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高风险性,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却不完善,没有形成对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有效诱导机制,导致循环经济发展的商业信贷缺位。另一方面,企业受政府的影响,某些商业银行趋利避险,将追求高利润作为企业的最重要目标。农业循环经济高投入、低收益、周期性长的特点与金融机构追求高收益、低风险相背离,再加上缺乏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支农积极性,从而使农业循环经济在融资方面较困难。

(三)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支农金融体系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支农金融机构数量有限。在有限的支农金融机构里除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有下伸网点,其他金融很少甚至没有下伸网点,使得支农金融机构覆盖面窄,不利于农业循环及时有效地获得金融支持。

(四)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及信用担保体系

一方面,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没有建立起专门针对循环经济融资的信用担保机构,因而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和分散循环经济农业融资中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当出现融资风险时不能得到有效地补偿。同时,目前政府没有充分重视循环经济农业中出现的风险问题,没有出台相应的财税政策以减轻这种风险。因此,循环经济农业缺乏风险补偿机制。

三、完善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农业循环经济具有技术要求高、资金需求大、建设周期长、研发费用大等特点,需要国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弥补当地政府投入少、范围窄、力度不够和农民自身资金缺乏的问题。首先,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信贷资金投入,尤其是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项目。其次,加大对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信贷政策引导商业银行放宽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企业贷款要求,如降低利息、扩大贷款金额、延长贷款期限等,为农业循环经济营造更好的信贷环境。最后,要扶持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和民家金融机构的发展。

(二)构建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

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能够确保农业循环经济及时有效地获得所需资金,因此,构建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要求现有的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继续支持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其次,扩大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的覆盖面积,增加服务网点。最后,建立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等新兴的金融机构以满足部分农业循环经济企业发展分散性、资金需求量小等特点的需求。

(三)建立循环经济农业信用担保机构,健全风险补偿机制

信用担保机构主要是为投资农业循环经济建提供风险担保,减少投资企业的风险顾虑,吸引各类资金积极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建立信用担保机构,必须遵循市场的规则,确保其能独立自主地向符合条件的农业循环经济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循环经济农业担保机构应积极利用国家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建立多形式的担保机构,充实其资金实力,充分发挥其担保职能,能够强有力地支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发展壮大担保机构,还应健全风险补偿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可以分为政府补偿和财税政策补偿两种,政府补偿即当担保机构出现风险补偿时,政府给予其一定额度的补偿减轻其损失,财税政策补偿即对担保机构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从而在政策上给予担保机构补偿。

结语: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科学、和谐的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实施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我们必须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市场化的金融环境,及时有效地为农业循环经济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瑾瑜.对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的思考.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

[2]陶颖.关于金融支持哈尔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现代商业,2011

循环经济政策支持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金融信贷支持

一、循环经济是国际金融危机中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中国经济已经领先世界开始复苏,在新格局下,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动调整路径,是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主旋律。

2009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循环经济发展呈现加速趋势。首先,经济增长的总体能源消耗呈下降趋势。2009年一季度,能源消费总量增长3.04%,而gdp同比增长6.1%,反映了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同比降低2.89%。降幅比去年同期加快0.27个百分点。六大能源消费较高行业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2.5个百分点。其次,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各种能源加工转换的总效率提高1.55个百分点,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回收利用能量1935万吨标准煤,回收利用率为2.25%。最后,投资结构中,节能减排项目增幅较大。2008年11月,国家紧急部署的1000亿元用于扩内需、保增长的新增中央投资中,约200亿元是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大环保技术示范项目;支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今年1—5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915亿元、23042亿元和295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7%、29.1%和34.9%。如果我们把第一、第三产业作为低能源和资源消耗产业,把第二产业作为相对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显然,第一、第三产业投资增长显著高于第二产业投资增幅。

以上数据表明,能源消费总体回升、单位gdp能耗下降,中国投资结构正经历巨大转折,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拉动力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迁,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金融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一国的金融越发达,其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循环经济要大发展,自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的绿色化经营就是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好的支持。

绿色金融就是将环境保护纳入金融功能的服务范畴,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进行融合,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也是金融功能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十一五”期间,仅环保投入预计将达到14000亿元,中央财政以每年18%的增长速度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支持,其中金融力量的支持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需要高投入,因而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二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特征决定了其融资方式的多样性,从而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

1、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倡导的3r(reduce,recycle,reuse)原则以资源节约和生态效率为目标,以技术进步为前提——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企业中率先实践也印证了这一模式所需要的技术进步前提。

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与生态效率导向的技术进步推动其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是资源再生产行业和环保产业比重的不断增加,同时资源生产率将取代劳动生产率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然而,这也意味着技术进步的方向从追求劳动生产率转向资源生产率。

由劳动节约的技术进步转向资源节约的技术进步,必然会增加关联行业的技术开发成本并伴随着技术的不经济性,技术开发与实施过程亦存在各种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及自然风险。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客观上需要绿色金融手段的支持。

同时,作为新型行业的资源再生产和环保产业,在其起步阶段,受技术约束与市场规模限制,自身的资本积累能力有限,其发展过程同样需要有相应的绿色金融手段的有效支持。

循环经济技术的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发展成为一个个微观循环经济体系,由点带面形成更大范围的中观和宏观循环经济体系,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金融需求。

2、循环经济的投资特征决定其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层次特征导致对融资方式多样性的要求,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有着不同的融资需求。在企业层面上,由于企业属于竞争市场中的微观经济主体,生产的效益目标明确,最需要对其技术改造或新型生态技术生产项目辅以资金支持,因此其投融资渠道和方式都比较复杂多样。在产业园区层面上,由于产业园区的建设既包涵社会效益,也包涵企业效益,因此产业园区及其支柱企业的金融需求更多地体现在一揽子金融工程设计上,更强调将不同投资人与多种金融工具有机结合,共同支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产业组合、产业升级和政府发展规划。在社会层面上,由于循环经济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只有依赖国家财政支持和政策性金融支持,才能达到分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目的。

三、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制约因素分析

1、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门金融政策亟待出台

高科技、节能型企业一般是新兴行业,发展前景暂不明朗,而且多为一些中小型企业,出于对防范信贷风险或获取短期效益的考虑,银行大多对上述行业采取了谨慎或限制的授信政策,不仅授信总量少,而且利率上浮高、担保条件苛刻。截止目前,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尚未出台以低利率为核心的绿色信贷政策,没有建立循环经济企业上市融资的相关支持政策,没有设立专门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绿色投资基金,服务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手段局限于加大信贷投入、给予利率优惠以及限制对污染企业授信等通用式做法,没有制定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的综合性绿色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专项优惠措施。

2、金融服务短期行为导致循环经济产业链启动难

高耗资源产业占用了大量信贷资金,金融对高科技、低耗能经济支持不足。无论是社会化的大循环经济,还是具体的产业单循环经济,要实现循环经济的正常运转与发展,必须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且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周期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目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短期行为日益明显,企业难以获取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来启动和完善产业循环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导致企业“短贷长用”,潜在金融风险加剧,另一方面企业挤占流动资金,影响企业优势产业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不仅如此,支持循环经济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服务严重缺位,未成立专职服务于循环经济的区域性法人地方金融机构,且绿色金融产品单一,对循环经济发展贡献率较低。

3、循环经济发展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尽管我国政府允许投资主体多元化,但由于过去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和保障措施,很少有政府之外的资金投资于循环经济项目。我国循环经济投融资的资金主要靠财政注入,缺少社会财力的支持。由于财政收支矛盾尖锐,财政不得不优先保证基本职能的需要,从而导致循环经济发展出现资金匮乏的局面。

由于经济市场化程度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上市公司稀少,大多数企业不具备上市条件,难以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同时,由于循环经济企业商业信用不畅,造成融资租赁、商业票据、投资基金债券等间接融资工具量小面窄。

四、构建支持循环经济的绿色金融体系

1、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制度设计

目前,现有的金融制度盲区和信贷政策缺陷等问题是制约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通过设计一种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制度框架,来协调和整合循环经济运行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将社会资源和财富进行比较合理的配置,把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以实现金融生态环境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互动发展。

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制度框架,要对接全国人大常委会2008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主要制度;要与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制度方向一致;要有利于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调控制度的具体实施;贯彻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同时强化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监督管理;强化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明确关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具体要求;建立激励机制和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等。

2、完善资本市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首先,为了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企业的上市审批要把绿色因素考虑在内,在同等条件下,对于部分具备一定资产规模和技术力量、运作规范的大型绿色产业优先上市。其次,对于环保类中小企业或资源再生类的企业,今后亦可尝试到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再次,拓展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提升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循环经济产业转型要求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提供利率优惠和信贷规模与期限优惠的政策指导,并以“赤道原则”的国际规范为依据,制定商业银行的信贷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对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政策,从而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增加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与实施效力。2009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的95%,而2008年同期仅为89%,信贷占融资的比重在全年必将突破95%。最后,成立绿色基金。绿色基金的宗旨主要是通过资助和奖励对我国环保事业做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推动中国环境保护的管理、科学研究、人才培训及国际合作等各项环保事业的发展。基金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内外热心环保的企、事业单位、团体和个人的捐赠,以及污染者支付的环境污染费用成本等。筹募来的资金主要用于资助环境保护项目,奖励对环保事业有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资助有利于环保的公益事业。基金会的资金存入金融机构收取利息或购买环保型企业的债券、有价证券和一些股票为基金增值,也直接或间接支持以循环经济模式经营的环保型企业,从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3、建立并完善循环经济担保机制

首先,在担保机构的组建上,应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关政府单位出资建立。实行政府担保制度,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信用担保机构,为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融通时的信用担保。其次,在担保运作过程中,循环经济担保机构在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同时,应尽可能地减少政府行政干预,遵循市场规则,保证信用担保机构能够独立、自主地向符合贷款条件的循环经济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但也要尽可能地避免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同时还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提高担保的灵活性,即可提供一笔贷款的全部担保,也可对抵押不足的部分进行部分担保。最后,在相关政策上,循环经济担保机构应在国家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吸引大商业银行、大公司、大财团的资金支持,允许以独资、合资、合作、外资等多种形式建立担保机构,不断充实循环经济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充分发挥其担保职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银行绩效评价体系

支持循环经济的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层次框架主要包括:第一,通过国家出台商业银行信贷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在发放商业贷款时,必须把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体系。第二,要求商业银行设计开发绿色环保信贷产品,专门用于支持企业以“3r”为原则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以及企业能源和资源的再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生产转型,企业凭借生产经营项目的“绿色因素”获得专项绿色抵押贷款。第三,从信贷结构、营业收入与利润结构、费用结构着手,把支持循环经济的因素列入权重系数,并与商业银行的央行再贷款利率、银行准备金率等监管因素、支持循环经济的商业银行资金投入存在专业性强、风险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高等因素结合起来,对支持循环经济的营业收入给予税收优惠倾斜,降低面对循环经济生产的资金经营成本。

总之,在当代全球经济中,金融作为各种生产要素和交易信息在全球范围内融通的载体,金融活动的独特运行规律及其有效支持,对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发达健全的绿色金融体系的支持,有绿色金融的服务驱动,必将推动循环经济快速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韩宁:构建中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的机制[j].中外企业家,2006(12).

[2]张然斌、刘武辉、欧阳强:论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和谐金融环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8).

[3]刘力: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与绿色金融体系构建[j].海南金融,2008(10).

循环经济政策支持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境保护补助;资金支持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75-02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1]。我国循环经济理论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循环经济理论为主题的研究,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逐渐增多起来,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以下这些方面:一是循环经济政策的研究。郗永勤在梳理现有政策的基础上,从政策重点、政策范围、政策手段等方面归纳出我国循环经济政策的特点[2]。周达从法律、法规、规章三个层次分析我国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得出目前循环经济政策体系的不足[3]。二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以及对策研究。李海申以河北省为例,结合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对策[4]。吴晔峰从循环经济的概念入手来探讨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5]。三是循环经济的实证分析。黄文青对广东省循环经济科技创新资金来源情况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了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循环经济高技术产业产值的相关性,提出了循环经济多元化融资的重要性[6]。王晓红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分析财政政策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激励效应[7]。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于循环经济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对环保工程资金投入与循环经济产值的实证分析暂时还没有,本文以湖北省为例,对“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与政府投资、环境保护补助、企业环保资金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一、资金投入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资源禀赋较差,人均占有量少,资源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下,资源重复利用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使得我国未来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瓶颈。

1.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的支持

由于循环经济的设备更新速度快,生产设备要求高,工艺流程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因此研发成本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技术要求高,从技术转向实践的过程,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2.循环经济的高风险性

循环经济在理论和实践上并不完全成熟,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还存在一系列尚未解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极高的风险性,这也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意愿造成了不利影响,为了降低风险,增加企业利润,政府应该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进行一定的风险补偿,形成完善的风险控制与补偿机制。

3.循环经济的正外部性

由于循环经济产品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正外部性[8],公共性和外部性使循环经济发展容易受到仿冒、窃取等不法行为的侵害,从而使投入达不到预期的盈利水平,企业甚至出现亏损。特别是对一些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性技术和共性技术而言(如废物处理,废水循环利用),投资成本往往大于直接投资收益,从而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客观上要求在国家的合理规划和资金的长期投入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资金市场、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

二、实证分析

1.分析思路

由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时间较短,数据获得难度较大,给实证分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根据现有的湖北省统计年鉴指标,通过一定的综合与归纳,本文选取四个指标进行分析。这四个指标为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政府投资,环境保护补助,企业自筹资金。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指的是以“三废”(废水、废气、废渣)作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现行价),它是反映资源综合利用的一个重要数据,因此作为因变量分析,得出的结论将会从三废重复利用的角度反映出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实际情况。而企业要开展循环经济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以政府投资,环境保护补助,企业环保资金三个数据为自变量进行分析。其中,政府投资和环境保护补助反应政府对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而企业自筹资金反应企业自身进行循环经济的主观意愿。

2.建立模型

以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y)为被解释变量,政府投资(x1)、环境保护补助(x2)和企业自筹资金(x3)为解释变量,构建循环经济资金投入影响的回归模型。

y=b1x1+b2x2+b3x3

其中b1,b2,b3为相关系数,反应这三个自变量对产值影响的大小。

3.回归结果

根据表1中的湖北省统计年鉴数据。用SpSS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到结果如下。

y=5.214x1+27.398x2+2.589x3

依据该表可进行拟合度检验,调整的R方差为0.972较接近与1,因此可以认为拟合度较高。

显著性检验中F统计量的概率p值0,显著性水平α为0.05,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拒绝零假设,即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全体的线性关系显著,因此可建立线性模型。

4.结果分析

由回归方程可知,“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与政府投资,环境保护补助,企业自筹资金相关。

第一,政府的环境保护补助对产值影响较大的原因是,环境保护补助具有乘数效应,能够提高企业循环利用三废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意愿,增加企业的收益。例如湖北中医学院每吨污水处理成本为0.3元,若每吨获得政府补贴0.56元,该院处理生活污水成了赚钱的买卖。在环境补助中,由于三废的循环利用越多,补贴越多,存在着正相关性,因此对产值的影响较大。

第二,政府资金投入更多的是进行一些具社会福利性的公用环境事业,有些并没有产生产值,但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因此对产值的影响较小。

第三,虽然企业环保资金在环保工程中占比较高,但更多的原因是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而非企业自愿为之。而企业环保资金的效率较低,因为企业环保资金更多的是由企业自己负担,不能够产生足够高的收益,使企业对三废的循环使用没有积极性。

综上所述,虽然大部分三废属于再生资源,可以循环利用,但将废水、废气、废渣变成可利用的产品成本很高,经济性相对较差。循环经济的特点和企业的逐利性决定了仅靠企业一己之力,三废综合利用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与监控机制,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投资与引导,完善环境保护补助政策,加大补助力度,通过经济手段提高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意愿。

三、对策与建议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湖北省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投资与补助都不稳定,有的年度较多,有的年度较少,也说明了相关经济政策没有持续性与连贯性,虽然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在逐年上升,但上升幅度有限,更多的是依靠企业过去对循环经济投入的累积效应,而企业自筹资金虽然占比较高,但主观意愿性不强,导致对产值的影响较小,对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1.加大环境保护补助的资金投入

环境保护补助可以激励企业减少生产,驱使企业将污染成本最小化和激励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因此,要加强对企业的循环经济补助,保证补助的政策的完善性,补助资金投入的长期性与连续性,加大资金投入的额度,对相关补助资金的施行情况进行监督。

2.发挥企业自筹资金的作用

虽然资金自筹资金的利用效率较低,但自筹资金具有很高的占比。可以通过宣传,加强信息的交流,介绍一些新的循环经济技术,让企业感到有利可图。

3.推进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产学研相结合

由于循环经济的技术研究要耗费大量资金人力,光靠企业很难完成,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企业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共同促进循环经济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4.支持重点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

对于一些重点企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与激励。重点企业更具规模优势,而且具有示范作用,能够对其他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产生有利影响。

5.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长期性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长期支持,因为企业投入巨大,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相关政策的持续支持,才能够使循环经济逐步成熟,走上资源集约型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号],2008-08-29.

[2]郗永勤,赵宏伟.中国循环经济政策的动因、演进、特点与评价[J].中国行政管理,2010,(10).

[3]周达.我国循环经济政策现状、环境及导向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2).

[4]李海申,等.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和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5).

[5]吴晔峰.发展循环经济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4).

[6]黄文青.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

循环经济政策支持篇6

当前,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现状既有积极的现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一方面,在我国提出循环经济战略后,金融业迅速制订了相关的支持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直接投资、建立专项基金以及发放节能减排贷款等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另一方面,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仍存在诸多问题。总体来说,资金不足以及现行信贷政策的缺陷是主要问题。具体而言:

首先,政府缺乏系统的金融政策。作为公共产品的循环经济,它是市场经济主体的外部性问题,即在外部激励缺乏情况下,市场经济主体没有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作为服务市场经济主体的政府也会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没有出台系统的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缺乏明确信贷范围和优惠信贷措施,并对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缺乏相应的补偿政策,现有的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仍然集中于传统优势产业,对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则鲜有涉足,短期经济效益仍然是政府实施金融支持力度的重要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我国尚未建立起独立的农业金融运作体系,农业金融只是农村金融框架下的组成部分,因此农业中的金融支持往往未能落到实处。虽然目前我国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的农村金融制度的框架已经基本清晰,但农业金融制度的框架却尚未成型,农业金融的分工合作关系还未建立,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都有农业金融的业务,但这些业务的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成份至今没有划分清楚。”

其次,单一化的投资主体导致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扮演着投资主体的角色,大量的资金被投向固定资产及传统经济领域,而以大量资金为发展基础的循环经济则仅被少量投入。虽然近年来融资渠道有所扩大,但是能够实际运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投资渠道仍然狭窄,远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所以说,政府难以独自承担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这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效应。例如,“从中国的整体情况来看,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由于自身积累不足、地方财政收入及投入有限,均难以对循环经济发展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从而制约了循环农业的发展进程。”

最后,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缺少足够的积极性。作为市场经济的投资主体,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一方面在于其可以带来经济利润,另一方面则在于企业前期投入成本小于各种费用,而当前却存在循环经济利润有限前提下的各种政府费用过多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企业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对现有的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政策持负面态度。例如,“目前,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税费压力严重,仅增值税一项就占一般纳税人营业额的17%,还有其他附加税、企业所得税、土地使用税、职工水利基金、职工教育基金、残疾人保障金等,合计要占到企业收入的近40%。”

总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对企业自身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尽管这与金融体制有着直接的关联,但是,政府经济伦理意识的缺位才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问题的政府经济伦理分析

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问题既要从经济运行的角度进行分析,也要从政府义利观的视角进行深入阐述。义利关系问题是经济伦理领域研究的基本问题,它贯穿于一切经济活动的始终,集中体现了经济领域内的诸多矛盾。由于利益处于经济活动的中心,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义利关系问题就成为其重要内容。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这就是说,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统一是同时实现效率与公平最大化的必要条件。然而,效率与公平相一致的条件下经济利益最大化就是符合经济伦理要求的“利”,在这其中,道德与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道德的基础是利益,而不当得利、一己私利、损人之利是“义”所约束与反对的利益,“义”与“不义之利”的冲突与不断协调促进了正当利益的发展。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义与利的冲突通常表现为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冲突。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的互利既有相交的方面也有背离的一方面,而后者则会导致二者对立。经济行为的道德意义在于结果,而动机则不具道德意义。这就是说,利己的动机并不能保证结果永远是利他的,损人利己仍然可能存在;而道德行为中的价值意义则在于将结果与动机统一了起来。道德行为是结果利他与动机利他的有效融合,二者共同符合当前以及长远利益。具体来讲:

首先,政府义利观冲突是导致循环经济缺乏系统金融支持政策的重要原因。这就是说,由于循环经济具有公共性质,所以,市场经济主体在缺乏外部激励的条件下必然缺乏支持其发展的动力。由此可以得出,政府之“义”就是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时创造充足的外部激励条件,系统的金融支持政策则是重中之重。而其“利”则在于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各类主体通过完善且系统的金融支持循环经济政策享受到真正的优惠,为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然而,一些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更多地是从本地区、本部门的短期利益出发,甚至置社会公众的长期利益于不顾。在某种程度上说,政府相关部门对其应有之“义”的不作为使得系统的金融循环经济政策迟迟不能出台,实质是政府短期经济利益对民众长期利益的侵害。

其次,政府义利观冲突是循环经济单一化投资主体的主要推动力量。这就是说,长期以来,循环经济的公共性造成了政府代替市场选择而成为投资主体局面,因此,循环经济在单一投资主体的情况下必然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由此可以得出,政府之“义”就是在循环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时对社会资本投资循环经济领域起引领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金融政策安排。其“利”则在循环经济领域多元化投资格局的形成所带给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预期。然而,某些政府部门却着眼于地区短期经济之“利”,对发展循环经济所需多元化投资主体局面置之不理,在某种程度上人为地设定较高门槛,力图在该领域维持其长期收益,而这种杯水车薪式的资源投入根本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导致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可以说,政府对其应有之“义”的忽视使得多元化投资主体格局迟迟不能形成,其实质是政府之“利”对民众之“利”的损害。

最后,政府义利观冲突是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外部原因。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动力就来源于投入相对较小化的可预期的长期利润。由此可以得出,政府之“义”就是在金融税收方面给予循环型企业以强大的支持,使其可以拥有足够能力与动力来从事循环经济发展。其“利”则是政府可以通过企业发展循环型经济而在未来得到可预期的政治和经济收益,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然而,当前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却片面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在金融层面上对循环型企业设置种种不合理的税收及费用以满足其财政安排的需要,这会使我国原来脆弱的循环型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窘境。可以说,政府无视其应有之“义”而大大增加了循环型企业的生存难度,其实质是社会长远之“利”受到政府短期利益的绑架。

可以说,造成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问题的实质就在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所持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冲突,它将自身短期经济利益与社会公众的长远利益对立起来,出现了结果利他与动机利他不一致的情况,加之现有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制度环境不成熟,直接导致了社会公众利益受损及国民经济的非健康平稳发展。

三、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解决方案的政府经济伦理价值

符合道德规范的经济行为通常能够将个体道德与制度文化进行有机地结合,这实现了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在组织规范条件下的统一。库柏指出:“符合道德的行为是不可能在孤立的情况下形成并得以有效维持的。”[8]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问题不仅是经济运行状况的反映,更体现出经济伦理建设缺位所带来的深层次问题。所以,以政府经济伦理建设加强为标志的各方经济伦理建设是提高循环经济金融支持力度的根本之道。从理论来看,政府的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应当承担依法合理使用公共权力,对社会进行公共管理,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建立和维护公共秩序的责任。政府作为公共权力行使机构,承担的是如何按照公共意志要求,行使好公共权力的责任。这种责任表现在政府行为之中就是以体现普遍化要求的伦理规则限制政治权力,防止与杜绝一切权力滥用的行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价值多元化。在这种现代性条件下,政府是公共权力行使者,也是公共意志的执行者与人,其特殊的地位要求政府按照公正的原则自觉地承担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促进公民社会、国家与政党的和谐发展。由于市场经济所产生的主体利益的多样化,不同的利益要求只要是合理的,都是应该得到保护的,也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所以,政府应该坚持从公共利益需要出发,按照公共利益要求使用政治权力,协调不同主体利益诉求之间的矛盾,促使利益的整体平衡,而不能从政府的特殊利益出发,损害社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因此,公共利益与公共伦理规范构成了政府的伦理责任。

首先,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的政府经济伦理解读。健全的政府治理机制是推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从根本上转变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方式。这就是说,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方式忽视了生态利益诉求,造成人与自然间的矛盾。而政府经济伦理要求其将环境利益纳入到政府考核方式之中,充分体现了代表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应构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要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性竞争的环境。这就是说,循环经济制度不健全条件下的市场环境也是不公正的,这极大地损害了市场经济主体投资循环经济的动力,不利于公众的长远利益。政府通过相应的金融支持政策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则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价值理念,起到了导向性作用,也最终会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持续增长。

其次,应加强现有循环经济金融支持力度的政府经济伦理解读。政府经济伦理意识的清晰化是加强循环经济金融支持力度的重要工作。第一,各级各类金融部门应联合出台高度关联的金融政策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为其可预期的未来提供明确且强烈的金融政策信号。金融各部门通常各自出台循环经济金融政策,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相互间的矛盾,这不利于企业对未来循环经济产业的可预期收益,影响了其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而政府统一规划下的各金融部门联动机制将有利于相关企业对未来形成良好的预期,不仅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符合政府在循环经济支持力度方面的经济伦理价值取向。第二,各类循环经济发展基金的建立为长期投资主体提供了覆盖面更为宽广的融资途径,有利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各类投资主体只能依靠银行贷款单一途径来发展循环经济,其严重地受制于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及资金供应充足程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循环经济发展力度。而政府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各类循环经济基金则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资金选择余地,从长远看不仅有利于循环经济能够真正作用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反映了政府经济伦理的实质所在。第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监管体系的健全将有效保证其迅速成长。长期以来,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监管体系存在着不健全的现象,资金肆意占用、挪作他用现象严重,这难以保证有限的资金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而政府不断完善循环经济资金监管体系则有利于实现资金最大效用,为循环型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代表社会公众利益的经济伦理取向。

最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投融资体制改革措施的政府经济伦理解读。加快循环经济投融资体制改革也需要政府不断提高自身经济伦理意识,适应时展的要求。第一,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为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长期以来,我国循环经济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这一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循环经济迫切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则使循环经济发展缺乏社会其它力量广泛而强有力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其发展。而政府通过转变其经济伦理价值取向认识到了社会各方利益平衡的重要性,从社会大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快了循环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吸引了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之中,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融资机制,这不仅满足了循环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资金需要,而且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护多样化利益诉求、协调利益矛盾,促进整体利益平衡的价值取向。第二,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在更高层次上促进了我国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大多设于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部委且发展十分不健全,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循环经济作为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领域需要更加开放的投资机制,而政府引导型的发展模式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循环经济发展有了多元化的力量支撑。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政府经济伦理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由过去“唱戏人”转换到“搭台者”的角色一方面说明我国正在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下的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的风险资本供给体系,循环经济建设因此可以得到切实推进;另一方面则体现出我国向服务型政府理念渐进性地演变态势,代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向的价值取向愈加明显。

总之,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惯性”经济伦理意识,即通过充体现各方利益诉求的经济伦理制度建设来破解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乏力的困局,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政策支持篇7

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在相关部委的主持下制定,促进和扶持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宏观调控政策中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但是规定分散,力度不足是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通病。

(一)财政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在财政政策方面,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中有不少扶持循环经济相关产业的政策,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由国家综合管理部门执行的政策、由国家环保部门执行的政策和由国家产业部门执行的政策。但从财政支出的角度分析,针对循环产业的财政投人严重不足,很难支撑企业与环境的“双赢”发展;从财政收入的角度分析,税收政策不健全、结构不合理,对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无实质性的调节作用,对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远未起到引导作用。

(二)金融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在金融政策方面,国家发改委已将循环经济列为国债投资重点,支持资源能源节约项目、循环经济技术支撑项目,以克服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但是循环经济企业向社会资金筹集的途径严重短缺。在银行信贷、发行企业债券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够具体、明确,效果不明显。绿色银行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不能从源头上截断“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资金链条,导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

(三)产业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在产业政策方面,“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人人心,我国的产业政策逐步从行业性向功能型方向转变,突出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注]韶’。但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分热衷发展制造业,重工业化趋势明显,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源短缺问题日趋严峻,亟待制定规模化、集约化、环境友好型作为重要指标的产业政策,把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促进生态园区发展,鼓励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作为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四)区域经济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在以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循环经济方面,我国尚存在大量政策、法规空白。目前主要的政策依据是,2003年国家制定的《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试行)》,与2007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当前,要根据东中西部资源能源状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在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

(五)行政手段的局限性分析

在行政手段方面,政府职能同时存在着“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偏离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导致资源能源价格体系扭曲,成为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障碍。

二、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特点分析

为适应我国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厘清市场和政府职能的边界,明确企业、政府和公众各自的权责,解决因市场失灵造成的社会经济问题,是循环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应清楚地认识到其具有的以下主要特征:

(一)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有限性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支持是有范围、有限度的。从总体上讲,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强化经济发展的人本主义目标。除宏观调控政策外,政府还需要执行其他经济职能确保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如市场监管、政府规制等。

(二)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化性

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化性,就是要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强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化性具体表现为:一是强化实现经济发展手段的生态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矛盾日渐突出,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成为人们愈来愈重视的问题。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强调依托循环经济技术和制度,提高生产、消费环节整体效益的重要性,特别是国家财政和金融政策对生产过程中环保产业、清洁技术的倾斜、优惠,实现生态发展的可持续。二是强化经济、社会、自然综合调控的结果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人居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不是为经济增长而增长。

(三)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弥补性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经济的外部性也让市场自发调节的作用受到限制。微观主体更加关注自身的当期效益最大化,而不考虑或较少考虑市场经济外部性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资源瓶颈约束突出,诱发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弥补性就是宏观调控主体通过自动、自觉地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弥补市场调节存在的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缺陷。克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能源、生态恶化等问题。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弥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弥补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对具有负外部性效应产品资源配置的缺陷,通过国家对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生产技术、企业的扶持,弥补市场对微观主体采用循环经济技术和制度的激励机制缺陷,不断实现整个社会生产手段的生态化。二是弥补市场调节滞后性带来的自然资源、能源浪费。通过制定和完善《能源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督促社会节约资源、改善自然环境,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调节性与控制性

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调节性与控制性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宏观调控是市场调节资源的重要弥补手段,必须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发挥调节生产主体行为的作用,即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市场信号,引导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符合政府调控目标。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转型期,市场体系处于培育之中,加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区域发展不均衡、国家宏观调控法律不够健全,地方政府较之于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单纯的调节往往难以奏效,所以“我国宏观调控的具体实践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至少在今后l0—15年内,我国宏观调控应该选择宏观调节与控制并用的方式”。

三、完善我国循环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

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要借鉴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经验,在充分梳理我国现阶段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既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又全面体现世界循环经济发展潮流的宏观调控政策。

(一)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公共性职能,它必须为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之间的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为所有市场主体提供均等机会,才能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财政收人政策据统计,我国扶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有3大类23种,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等方面调节企业的投资行为,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政策有:

(1)对废弃家电产品、生活垃圾和污水征收回收、焚烧税。通过征收回收处理费,能够有效减少废旧电器、生活垃圾与废水的数量,达到减轻环境压力的目的。例如,日本通过征收回收处理费,全国垃圾和固体抛弃物的数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没有不断增加。

(2)为鼓励使用再生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征收原生的资源能源税率。开征生态税,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外,对其他诸如电能、汽油都征收生态税。德国已经开始生态税征收方面的尝试,比如,1升汽油1.7马克,另收6芬尼的生态税。

2.财政支出政策加大财政对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优惠政策、财政投人政策,引导更多的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自然环境“双赢”。同时,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人就业,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1)财政优惠政策。为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研发新能源、新原料,政府通过向企业自动减税,提供低息贷款、设备加速折旧等措施,降低企业研发新技术和新能源成本。例如,荷兰利用税法条款来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对采用革新性的清洁生产或污染控制技术的企业,其投资可按1年折旧(其他投资的折旧时期通常为lo年)。2000年2月,我国制定《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企业采用其中规定的国产设备,也可实行加速折旧,但力度明显欠缺。

(2)财政投人政策。财政优惠政策是一种间接投人,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对企业的直接投人和地方政府转移支付,以鼓励环境保护。例如,日本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环境技术研发的投入: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标准制定、资源勘探和示范工程。如2001年日本内阁把“零垃圾型、资源循环型技术研究”作为主要课题,通过招标方式确定了对“废弃物处理中发生的有害物质对策研究”等45个竞争性援助研究项目。二是对地方环保事业的转移支付,作为中央政府财政政策的一环。2004年度日本中央政府共有2880亿元“地方交付税”转移给地方,用于地域环境保全、创新事业以及循环经济事业等。另外,政府优先购买也是变相财政投人。绿色环保产品的价格一般比较昂贵,通过干预各级政府采购行为,促使环保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发达国家的惯常作法。在美国,联邦审计人员有权对各联邦机构的再生产品购买情况进行检查,对未能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将处以罚金。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尚无绿色采购条款,可考虑补充修改,作为在消费领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金融政策

要把政策、技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要有资金支持。在现阶段,尚需完善的具体措施有:

1.建立绿色资本市场。构建绿色资本市场是一个可以直接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规模扩张的手段。“简单说,一方面,环保部门应积极为银行部门提供相关项目的环境信息;另一方面,银行及其监管部门应配合环保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授信区别对待。环保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对高污染企业在上市融资等环节进行严格限制,甚至可以截断其资金链条J,’。银行业开展绿色信贷,企业履行“公民”责任,将成为循环经济的强大动力。

2.加大对环保企业直接融资扶持力度。直接融资是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进行融资。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政府部门要制定扶持政策,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在债券市场上,国家可以降低债券担保门槛,或者建立政策性担保,规避因循环经济规模大、风险性强而造成的资金供给以及贷款担保的“市场失灵”。此外,环保行政管理部门配合证券监督部门,针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研究一套包括资本市场初始准入限制、后续资金限制和惩罚性退市等内容的审核监督制度,对污染严重,拒不治理整改的企业限制上市融资。

3.建立绿色银行绩效评价新体系。为引导循环经济,需要银行运用金融手段从源头支持,必须建立新的商业银行考评体系。国家对商业银行的业绩考评,不仅要与传统的信贷结构、营业收人和利润等指标挂钩,而且要把银行对循环经济企业、生态工业园、绿色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贷款结构和数量指标一并纳入考评。对考评不达标的银行,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其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从资金源头上实现循环经济的要素配置合理化的导向,最大限度减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模式。

(三)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产业政策鼓励高新技术和环保技术产业,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我国的产业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以下内容:首先,要大力发展可持续农业,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无污染肥料。政府可以对环保型农户从税收、贷款等方面予以帮助,提高其经济效益。例如日本对环保型农户,可以提供最长12年的无息贷款,可在农业建设上提供50%的帮扶资金。其次,从环保的角度全方位推进第二产业变革,尤其是政府应根据产业演进的规律和支柱产业的特点,有规划、有步骤地实行产业扶持政策,从物质材料和能源的开采、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流通,到废弃物的处理、回收,都要考虑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再次,环保产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基础,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环保产业的崛起、振兴,能有效应对“绿色壁垒”,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德国实施节能法后,2000年环境相关联产业的就业规模高达130万人。而我国尽管对环保产业给予了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但实际效果不佳,同一年从事环保产业的职工不到20万人。所以,大力扶持环保产业,是我国经济结构“绿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循环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利用好市场和规划实现区域生产的环保性、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以及社会福利的增长性。首先,要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规划,跳出传统的仅仅考虑生产成本的最低点或利润最大化的定式思维,把追求生态效益、社会发展和经济利益共同纳入产业布局的追求目标,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一个主体、两个环节、三个层面”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一个主体”就是运用市场机制的激励功能和通过政府的诱导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在循环经济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体作用;“两个环节”就是要在生产与消费中推广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理念,通过区域内原料、废弃物的交换利用,建立生态产业链,组成若干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大力发展静脉物流产业,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使用,降低环境承载压力。“三个层面”就是要在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共同推进循环经济。为此,在区域规划上,对不同的企业、园区和城市的规划可以按照三个模式进行:第一,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且以能源、资源产业为主,要积极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通过厂内各个工艺之间的材料循环,减少材料的使用,达到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排放甚至“零排放”。第二,在东部地区,因经济发展门类齐全,通过建立企业间或者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规划工业生态园区,配置核心企业废弃物为原料的共生企业,形成闭合的一个资源能源循环体系,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化。第三,从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角度规划城乡结合地区的产业发展。可以在生态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利用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热、废渣,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种植业、养殖业,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减轻环境压力。

循环经济政策支持篇8

资源型经济是指以自然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地区经济。资源型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初加工产品。格尔木地区工业依据其天然的矿藏资源,形成了以盐化工、石油化工、玉石加工等为主的经济产业,主要工业产品有天然气、钾肥、原盐、甲醇等,属典型的“资源型”地区,也是青海省的主要工业区。2004-2008年,天然气产量由15.59亿立方米增加到41.4亿立方米,增长165.55%;汽油产量由26.27万吨增加到30.9万吨,增长17.62%;柴油产量由36.09万吨增加到46.6万吨,增长29.12%;各类盐产量由3.67万吨增加到6.9万吨,增长88.01%;发电量由3.5亿度增加到11.3亿度,增长222.86%;钾肥产量由111.42万吨增加到209.7万吨,增长88.21%;液化气产量由7.4万吨增加到8.9万吨,增长20.27%;精甲醇产量由10.61万吨增加到40万吨,增长277%。

地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带动地区生产总值的逐年增长。2004-2008年,格尔木地区生产总值由44.63亿元增加到137亿元,五年间增长206.97%。其中,第一产业产值由0.56亿元增加到0.91亿元,增长62.5%;第二产业产值由29.13亿元增加到108.59亿元,增长了272.78,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62.26%、69.86%、73.39%、74.39%、79.26%逐年大幅提高的态势;第三产业由14.94亿元增加到27.49亿元,增长84%。

多年的工业实践表明:资源型地区的主要弊端是“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平衡地破坏。为保持地区经济增长态势,只有趋动资源向节约型、高效型产业特别是少污染、高产出的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实现“资源型”经济向“循环型”经济转变。

二、金融创新支持区域经济由“资源型”向“循环型”转变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企业从“资源型”向“循环型”生产模式转换过程中,金融资源的引导将促使企业的转换行为从被动转向主动,走向自觉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但金融在支持区域经济由“资源型”向“循环型”转变过程中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金融机构缺乏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门政策。循环经济项目大多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短期经济效益弱化而社会效益明显的特点。目前,环保、税务等部门多采用费用返还、所得税抵扣、增值税免征等方式对企业循环经济项目给予支持,如:2007年青海省运用财税手段在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上共投入6.1亿元,在支持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上共投入1.3亿元。但对于金融部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企业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则缺乏相应的财政贴息、税收返还或减免税收等补偿政策。如只强调商业银行“输血”而忽略“造血”,则会使金融机构缺乏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容易形成在循环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上的商业信贷资金缺位。

(二)循环经济资金投入仍显不足,缺口较大。2009年格尔木地区计划安排3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建设项目3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2个、续建项目18个,预计总投资55亿以上。资金来源除部分企业自筹外,很大部分需要金融信贷资金支持,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各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大幅增加,但依然无法做到全力兼顾、按需发放,因此形成了一定的资金缺口问题。

(三)金融机构放贷“效益性”行为明显,导致中小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难以启动。金融机构基于效益性考虑,在信贷资金发放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垒大户”现象。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困扰,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信贷资金则相对较为困难,形成中小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启动难的问题。

(四)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前瞻性不足,影响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从格尔木地区情况看,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还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优势产业上,在对新兴产业以及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上涉及还不全面,企业对能源的综合开采率和回收利用率较低。

(五)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还不健全。目前,格尔木地区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手段相对单一,主要是依靠银行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以及限制对污染企业的授信等间接金融手段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股票市场融资、债券市场融资、基金市场融资和开发性金融支持的条件尚不具备,促使循环经济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权的工作还比较困难。

(六)各金融机构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循环经济发展。没有设立专门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投资基金,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没有对循环经济基础项目长期建设过程中的商业信贷缺位形成有力补充等。

三、金融支持区域经济由“资源型”向“循环型”转变的路径选择

(一)基层央行应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商业银行增强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力度

1.逐步探索实行结构性的差别利率政策,严格实行扶优限劣措施,对科技、环保等可持续发展产业实行低利率政策,确保绿色、环保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2.将支持循环经济的因素纳入商业银行的业绩评价机制,使之成为评价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激发商业信贷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3.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及时了解辖区内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和相关资金需求,按时向辖内金融机构推介循环经济重点建设项目,并通过制定相应的信贷考评办法、地区信贷工作指导意见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循环经济产业的信贷资金投入。

(二)建立专为循环经济生产提供资金的地方性金融组织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本质就是增值和逐利,商业性金融机构亦是如此。因此,需要政府创新金融组织,通过建立地方性金融组织,弱化投入循环经济生产的金融资本的逐利性,为循环经济生产提供政策性或廉价资金支持,以促进循环经济链条的顺利衔接。就格尔木地区而言,青海银行格尔木分行、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可考虑赋予其中一家一定的政策性金融职能,对于该行、社将金融资金重点投向“生态工业园”、绿色产业、区域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支撑体系等领域后,给予一定的专项财政资金补贴,以此调动行、社在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发展上的积极性。

(三)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近年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所采纳的信用信息范围逐步扩大,使用效益也逐渐显现。为加速地区企业走循环发展之路,应将涉及企业排放和环保行为等方面的有关信息一并纳入征信系统,加强对节能减排重点企业地跟踪了解,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详尽的咨询服务,为金融机构提供授信服务,以此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

(四)建立绿色银行绩效评价体系,并给予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银行类金融产品创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规定商业银行在发放商业贷款时,必须把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体系,第二层次是要求商业银行设计开发绿色环保信贷产品,专门用于支持企业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为原则,以资源的再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生产,企业凭借生产经营项目的“绿色因素”获得专项绿色抵押贷款,第三层次是创新商业银行的业绩评价机制,从信贷结构、营业收入与利润结构、费用结构等着手,把支持循环经济的因素列入权重系数,并与央行再贷款利率、银行准备金率等监管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绿色绩效评价体系。同时,由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存在专业性强、资金风险较大、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高等因素,因此,建议政府对支持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营业收入,在税收上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降低商业银行资金经营成本,以此提高其对循环经济项目的信贷资金投入积极性。

(五)可考虑利用目前国内证券市场,打包开发循环经济资产证券化产品,为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提供充裕资金

循环经济政策支持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财税政策体系;构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议》在阐述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必然选择,抓住当前财税体制改革的契机,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构建原则

(一)效率和公平原则

财税政策的职能在于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分配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其实质则体现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社会产品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分配以及社会产品在各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则是效率和公平的长期化的保证。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正体现了公众在享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公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的制定,应始终以效率和公平原则为指导,使效率和公平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经济调控和灵活性原则

财税政策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适应不同的经济形势。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等紧迫问题,财税政策应与国家产业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汇率政策、信贷政策等宏观政策相匹配,形成互补力量,共同推动循环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不同区域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因此,要在一定限度内灵活运用财税政策,在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给予区别对待。比如,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税政策方面,主张采取与当前稳健的财税政策不太一致的积极的财税政策。

(三)奖优罚劣原则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采取财政支出和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活动;二是采取征税和收费等措施对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经济或社会活动进行惩罚。通过以上措施和政策,从经济利益上建立起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达到鼓励新能源、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推动设备更新和产业升级,从而摆脱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怪圈,逐步走上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轨道。

(四)可行性原则

缺乏可行性的政策是毫无意义的,甚至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制订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基本国情,认真分析各项政策将会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二是财税政策的制定还要同当前政策执行能力相协调,充分考虑政策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执行效率;三是整体考虑我国当前的财政承受能力,避免财政收入的大幅波动。

(五)整体性原则

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要发展为整个经济体系的大循环,因此,循环经济从开始起步时,就应树立整体意识。循环经济的各个环节都关系着循环经济的成败,应注重从循环经济的各个环节入手,分别给出相关财税政策,保证各环节的顺畅进行,即将财税政策嵌入循环经济的各个环节,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达到对循环经济的鼓励和支持,进而推动资源物质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循环。

二、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构想

(一)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财税政策

1.完善资源税。我国税法规定,对矿产和盐等7种矿藏品征税,按资源自身条件和开采条件的差异设置不同税率,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等税种体现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但当前资源税很难起到保护资源的作用。建议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将水、草原、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等资源列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税税额,拉大各档税额之间的差额,调整计税依据为开采量;将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等有关税种合并到资源税中,统一进行管理,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取消对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员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优惠。

2.开征燃油税。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在能源供需方面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针对这种“入不敷出”的局面,建议动用价格杠杆,利用税收手段进行调节。欧、美、日等国的经验表明,燃油税对节油有明显作用。开征燃油税,同时取消公路养路费等其他收费,这一改革方向于1998年政府已经明确,并为此修订了《公路法》,但目前仍有一些相关问题有待于解决,如农业生产者使用的汽油、柴油如何免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等问题。

3.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对现有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鼓励开发干净型能源、新能源和生物能源,降低对煤炭和石油的依赖,是促进循环经济的重要着眼点。对新能源的研发给予财政贴息或低息贷款,所用设施给予加速折旧,对新能源和再生资源项目的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所得税方面,税前全额扣除企业的新能源研发支出,对企业研发人员的工资也给予税前全额扣除,取代按计税工资扣除的政策。

(二)推动环境友好型产品生产的财税政策

1.鼓励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战略过程中需购置的大型节能设备,经申请可以给予财政支持。扩大税前扣除比例,企业技术改造引进的节能设备、测试仪器仪表等给予进口环节关税和增值税的减免。发挥国债贴息政策在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中的作用,将节能项目列入技术改造内容,享受投资贷款贴息的优惠。鼓励企业投资节能项目,对能够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节能项目投资实行加速折旧。

2.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生产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降低环境友好型产品生产企业所得税税率,以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投资,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延长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减免所得税的优惠期限。加快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进程,将内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期和外资企业所得税优惠期统一,自设立年度起开始享受减免税优惠,而不是自获利年度就开始减免优惠,因为后者将损害那些当年不能马上获利企业的利益。

3.实行生产者负责制。生产者负责制一般采取押金——退款方式,对生产者的行为进行限制和引导,在国外实施较早?熏并取得显著成效,而在我国却尚未被接受。以经济手段规定生产者这一重要群体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责任,使产品在设计和开发阶段,就把产品的节能和环境友好性能等给予充分考虑,进而生产者在产品制造、包装、配送和改进等方面都负有一定责任。

(三)引导资源节约消费模式的财税政策

1.增强流转税对消费模式的调节力度。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采取差别税率。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和难以降解的包装物和产品征收消费税;对是否装有排污处理装置的小汽车按不同税率征收消费税,适当拉大含铅汽油和不含铅汽油的税额之差。降低环保产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的增值税,对节能设备、环保设施等环保项目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对一些绿色服务企业实行营业税减免,从而降低服务成本,通过降低相对价格来引导消费,比如,对从事节能技术培训、开发、咨询和服务等业务实行免征营业税。

2.充分发挥政府采购作用。政府采购是产品的重要消费渠道,通过政府采购标准的制定,可以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性能、特征等加以规定和限制,以消费带动生产,引导环境友好型产品的生产。同时,政府采购也会对公众消费心理形成一定影响,引领消费者对环保友好型产品的消费,运用政府的绿色采购带动整个社会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绿色消费模式是一种适度、节俭、健康、安全和无污染的消费模式,它是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推动力量,进而大大提高循环经济进程。

3.支持废旧商品交易中心的建立和运营。建议抽出部分财政资金,建立废旧商品交易中心,定时交易物品信息,为公众提供旧货购销服务。产品在消费领域的循环利用,不仅大大减少废弃物品的产生,延长产品生命周期,避免过早报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价值,而且为公众带来许多便利服务。

(四)鼓励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财税政策

1.加大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支持。在鼓励综合利用资源的政策中,税收优惠被称为支柱性政策,其中2001年12月1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问题的通知》,大大调动了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以往堆积如山的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工业废物,现在成了很多企业争抢的“香饽饽”。自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在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取得较大成效,环保节能效果十分明显。

2.开征污染排放税。目前,我国对排污行为是收费而不是征税,征收面窄,也不规范,收费成本高;受地方保护主义干扰,缺乏税收的权威性和统一性,不足以遏制排污行为,收费金额远远不能满足治理环境污染的需要。污染排放税是最能体现生态税收本质的税种,它的计税依据是污染量或造成污染的产品数量,其课税对象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开征初期课税范围不宜过宽,可首先对征收排污费的企业转征污染排放税。在税基选择上,可采取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数量双重标准。

3.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循环经济模式是从传统注重“末端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而来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源头控制、过程高效率和减量化的同时,“末端治理”仍不可掉以轻心。具体措施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鼓励民营资金对污染治理的投入,对污染治理企业给予财政支持,包括无息或贴息贷款及税收减免等措施;二是政府出资建立垃圾和污水处理厂,开征垃圾税或对垃圾和污水的排放进行收费,所得收入加上财政补贴及各种罚款组建环保基金,用于污染治理支出。

[参考文献]

[1]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美]D·梅多斯,等.增长的极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循环经济政策支持篇10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的核心是“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Reuse)———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Recycle)———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作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1].上述三个原则在控制自然资源投入到经济活动,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加强产品的多次和反复使用,只有在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无法实行时,才允许将废物进行最终的环境无害化处理。

可见,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以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活动规范及行为准则。它通过从“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整体社会循环,完成物质的反复循环流动的闭环运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及生产、消费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很少产生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二、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存在着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的态势。目前,我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又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由于生产中能源等资源利用率低,造成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循环经济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中将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深远影响。

2、循环经济是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途径

我国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程的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以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来带动经济高增长。目前我国既没有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廉价资源和环境容量,也经不起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废物产量的最小化甚至零排放。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稀缺的压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3、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的进一步拓展

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替代末端治理,已成为世界各国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流。清洁生产在企业生产过程的实施以及各企业间工业生态链上的良性循环,不仅节约了资源,减少了生产中的废弃物,而且使这种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的理念扩大到消费领域。于是清洁生产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消费领域,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群之间再走向社会,形成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从发展国民经济的高度和广度将环境保护引入经济运行机制。

4、循环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的重要障碍。由于我国经济整体环保水平较低,在外贸领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一些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由于在生产、包装、使用等环节的环保要求偏低,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污染产业、有害物质和外来物种入侵将对我国国家环境安全也构成了威胁。因此,要增强我国的环境竞争力,实现我国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5、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要实现生态文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表明,我国如果继续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的目标无法实现,而且由于经济建设的资源环境基础的制约,物质文明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三、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

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启动和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其中财税政策是比较理想的政策手段,它可以很好地利用市场的力量,包括利用市场本身所具有的有效配置资源的效能。通过财税政策来鼓励对环境有建设意义的活动,阻止对环境有破坏性的活动,就能把经济引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可以从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两方面来分析。

1、财政支出政策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又可分为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购买性支出的投资性支出方面,我国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例如,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道铺设、绿色园林城市建设、公路修建等。由于以上公共设施建设的承建企业经济负担较重,所以政府通过投资性的支出,既可以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也可以调动企业建设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此外,对污染治理、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公用性事业,政府也应加大投入力度。在购买性支出的消费性支出方面,政府可制定相关的采购政策来促使市场鼓励再循环利用。如1993年克林顿政府了一项行政命令,要求政府机构采购的所有纸张到1995年必须含有20%或更多用过的废纸,2000年时又增加到25%.这一做法给再生纸提供了日益兴旺的市场,将再生纸由经济上的一种债务变成了一种资产。而在我国除纸张外,家用电器、建筑材料中的钢铁,铝制饮料罐等的再循环利用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借鉴国际经验,我国政府可通过政府的绿色购买行为,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的、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的、非一次性的、包装简化的、用标准化配件生产的产品,以此影响消费者消费方向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在转移性支出方面,主要涉及到财政补贴。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都通过财政补贴对于相关企业予以支持。如美国国家环保局从1978年开始对设置资源回收系统的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根据不同的情况,补贴量为10%-90%;德国对于兴建环保设施也给予财政补贴,其补贴数额相当于投资费用的一个百分点,对建造节能设施所耗费用,按其费用的25%给予补贴;日本政府在《废弃物处理与清洁法》中规定,修建废弃物处理设施要从国库中提供部分财政补贴等[4].而目前我国对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与治污的企业财政补贴仅限于少数几项间接补贴,如利润不上缴、减免税收、先征后返等,这对相关企业的鼓励与支持效果甚微。而对于构建循环经济系统,需要经常性的直接财政补贴的支持。因此,可以考虑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照顾,例如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此外,我国还应借鉴国际经验,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从而大幅度地调动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2、税收政策

(1)调整现行税制。首先,要改革现行的资源税。一是扩大征税范围。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课税,这无论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是保护生态环境均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我国的资源税只对部分矿产品和盐进行征收,征税范围狭窄,这不利于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解决我国目前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以及防止生态破坏行为,水资源、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也应尽快被纳入到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待条件成熟后,再对其他资源课征资源税,并逐步提高税率。二是实行累进课征制。相对于其他税种而言,资源税还具有特殊性,即为了保护有限的资源,针对滥用资源的企业进行的惩罚性税收,因此对资源税的征收应采取累进制方式。也就是将资源的使用量划分档次,不同的档次使用不同的税率,税率逐级跳跃式增加。这样,对于需要大量自然资源输入的企业,较高的资源税率将成为企业的负担,从而迫使企业上马环保工程,转产停产,提高产品价格,加大环保型产品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