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籍和文学艺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1:36

文化典籍和文学艺术篇1

关键词:书籍装帧;审美艺术;情感表达;应用;文字艺术

中图分类号:tS8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53-01

文字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时代特征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最伟大的创举之一,它是人类记录事物、语言和交流感情思想的视觉符号。汉字的起源是象形文字,后来,从象形到形声,声形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可以看出文字本身具有很强的视觉传达作用。无怪乎有的设计师说:“一幅作品,设计好字体就等于设计好了一半,甚至是全部。”书籍作为一种文化生产,始终与人类的进步密不可分。

一、书籍装帧设计整体形态结构的功能性

把握书籍装帧设计整体形态结构的功能性,“整体性”是书籍装帧说设计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形神兼备”是书籍形态的整体之美的最终要求,也是贯穿书籍装帧设计始终的基本要求。所谓“形”即书籍的结构形态;所谓“神”即书籍原稿的精神内涵。设计时要“形”与“神”和谐发展,使书籍成为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的生命体,才能形成书籍形态的整体之美,“形”与“神”若脱节甚至相背,就无法形成完整的书籍形态,更不可能有“整体之美”。

二、印刷工艺与材质美感表现

考究的装帧材料和精湛的印制工艺,是构成书籍装帧美感的重要因素。电子计算的广泛的应用,对书籍视觉传递设计与制版印刷带来了革命和繁荣,书籍视觉传递设计迈入了精细化和个性化、多元化轨道,设计师们利用计算机、光盘图库,运用不同制版印刷工艺、各种纸张材料,不同设计造型手法去表现新视觉空间,新的观念,以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加快信息表述的传递,对于设计手法本身赋予了强烈的商品竞争意味。

三、书籍装帧设计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设计思想

古典文学书籍装帧的设计,必须在对被装帧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提炼的前提下。如我国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随意的线装古典书籍中,总的分析,并非从简而行,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从色彩搭配、材料选取,都有深厚的文化底韵蕴藏其中。而现代装帧设计,因为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未免能够达到这种效果。仅仅追求古典风格,将使整个设计缺乏现代的审美情趣;仅仅追求现代风格,又将使古典文学书籍的装帧缺少古典文学的“气韵”,同时会偏离现代人对古典文学作品装帧美的需求。古今装帧审美学方式的结合,是当代对中国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的需要。

四、文字艺术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

(一)字体造型元素的特性

书籍离不开文字,而字形、字体、笔划、间距等为文字的基本要素。我国目前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文字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中文,另一类是外文(主要指英文),这里所说的文字版式设计,主要研究以中文字为主体的书籍装帧设计。协调的组合文字要素可以有效地将书籍的各种信息传达给读者,但如果文字字体之间缺乏协调性,则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视觉的混乱与无序,从而对阅读形成障碍。

(二)文字字体间的内在联系

书籍装帧中的文字有三重意义,一是书写在表面的文字形态,一是语言学意义上的文字,还有一个就是激发人们艺术想象力的文字,而对于设计师来说,第三重意义是最重要的。为使文字的版式设计与书籍风格特征保持统一,选择何种字体以及哪几种字体,要多作比较与尝试,运用精心处理的文字字体,可以制作出富有较强表现力的版面。创造就是集中、挖掘、摩擦然后脱离。

(三)版式设计的字体空间运用

空间给字体视觉元素界定了一定的范围和尺度,如何在一定的空间范围里使视觉元素显示最恰当的视觉张力及良好的视觉效果,与不同字体负形空间的运用在空间关系上的表现有直接关系。版面中除了字体这些实体造型元素,编排后剩余的空间即为“负形”,包括字间距、行间距及其围绕文字的空白版面,同样对文字版式设计的视觉效果产生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的书籍装帧设计已步入图文互动的必要形式,先进的印刷技术和设计技术加强了版面文字设计的可操作性,这就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字的设计呈现出多元化、艺术化的趋势。在立足书籍的内容特性,品质定位,满足读者的视觉需求等前提下,重在打破传统思维设计的束缚。

参考文献:

文化典籍和文学艺术篇2

研究现状之传统文化的处境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发达国家精美的书籍装帧设计突然出现在国人面前。激情浓烈的色彩、变化多端的样式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曾一度让装帧设计工作者啧啧称叹、羡慕不已,继而感到震动不安,随之便迫不及待地吸收借鉴。由于这种急切心情的促使,可想而知,对外来书籍装帧的文化精神还欠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借鉴也就只能是过多地抄袭人家的表面形式,经不住推敲细琢。一时之间,“拿来之风”盛行,昔日淡雅的书卷味、很大程度体现中国文化特性的元素被抛离得远远的,以至于一些专家学者曾经不止一次地指出:“外来的装帧形式正在消解着中国装帧艺术的民族精神。”

现如今,在一些有识装帧设计工作者的力主倡导下,越来越多的书籍装帧作品的设计风格正走向传统回归,更改最初的盲目跟风,对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异做了深入比较,并理性地参照西方设计艺术体系,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继承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把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自己的书装设计领域中。本文中使用戏曲文化元素的提倡,即体现合理地运用传统文化的思想,注重创新,追求带来新的视觉突破。

众所周知,戏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包含多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既有其独立性,又是戏曲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的戏曲种类繁多,风格多样,但它们在表现方法上,体现出中国戏曲独特的美学追求与戏剧观念,体现着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爱森斯坦认为:中国戏剧的语言,比那种直线式的,干巴巴的模式的局限性语言优越得多,中国戏剧引导我们回归到我们自己的思想底层中去。凡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都永远不应该与它失去联系,它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独特风格其旨意在于对美,雅致和崇高的成就。

现代书籍装帧中传统戏剧元素的选取

1.传统戏剧图形的应用

图形是书籍装帧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设计者根据书的不同性质、用途和读者对象,将其图形与色彩、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表现出书籍的丰富内涵,并以一种传递信息为目的和一种美感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如我国的古典书籍中的线装书看起来比较简单随意,但从总体上考察,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从色彩格调、材料应用,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韵。在以戏曲元素为主的书籍设计中,选用的传统戏剧图形,大多数以现代与传统结合的方式呈现在书籍各个部分的设计中。有时呈现出抽象,如脸谱人物的形式打破,再构成,再设计,或者直接是现代略有夸张的人物角色漫画化的形式,都可以很丰富表现出戏剧文化的古为今用。而传统纹样的使用,如卷草纹,云纹,拟日纹等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设计中起着比较好的符号性和装饰性作用,彰显出高雅格调。

纵观当今,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不乏选用传统图案和传统图形现代化来进行装饰,在传播信息的同时给人一种韵律美的享受。有很多书籍的封面、扉页、书脊等运用一些传统图案或将传统图案作为低纹。“传统图形的审美趣味、艺术风格仍然与今天人们的感受与爱好相吻合,积淀在这些图形中的情理结构,与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相对应的同构关系,这正是一种历史积淀的文化产物”。戏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选择它来阐释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运用,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2.传统戏剧色彩的应用

色彩是书籍装帧艺术语言的外延和递进、补充和深化。通过色与色之间的合理配置,以及色与色之间相互关系的安排,达到色彩的和谐。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色彩的配色素材的来源非常广阔,可乞灵于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从一些原始、古典、传统、民间、少数民族的艺术中祈求灵感,如原始岩画中单纯、拙朴、强烈的色彩,工笔重彩中浓烈、华丽的色彩;宫廷及上层社会使用的器物中象征权利与富贵的富丽、浓艳的色彩;或者象征了中国文人出世超脱的精神境界的含蓄、淡雅、清新的色彩古朴而典雅的“青铜色”色等,虽然色彩本身难以构成独立的形象,但它所营造的氛围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书籍装帧设计作品更富有表现力。

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从上古先民们粗狂豪放的歌舞春秋战国时期优人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艺术,到感天动地的元杂剧,美轮美奂的昆曲,再到浓墨重彩,征服了全世界的京剧,中国戏曲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盛行等各个时期。其色彩形成既有历史文化性,更富有其不同色彩所代表的意义与情感。以南方昆曲为例,如清新典雅的铜黄色,热情奔放的中国红,妩媚娇柔的紫粉色,时而富贵华丽,时而淡薄梦幻,似水婉转缠绵,充分表现出戏剧中人物不同的身份角色与感彩。若选用的主题为“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形象,整体氛围就需要用传统的红色基调突出其华丽,娇艳的人物形象特征,整体的设计紧扣整体基调,做到形式不统一中的统一性。

同时,戏曲的题材和内容也是在不断丰富变化的,程式也不能一成不变,程式来自戏曲艺人们生动活泼的创造,在新的时代为了表现新的生活内容,就要创造性地运用,改造旧有的程式创造新的表现手法,丰富更多从戏剧文化中可提取的色彩种类,恰当用在书籍装帧设计当中。

传统戏剧元素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表现

1.脸谱元素的表现

中国的戏剧脸谱,是戏剧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戏剧脸谱不仅仅是供悦目的,而且是戏剧艺术家与观众进行对话的极富表现性的文化语言。正是习惯成自然的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给了这种特殊语言以约定俗称的语义,赋予它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脸谱的图案化,装饰化是为了达到传神的目的,而追求神似,突破形似,也是体现着中国绘画的重要的美学思想。脸谱的传神包含性格化,要求表现出一种符合这个任务性格的几倍神气,基本特征。这是整个脸谱的色彩,纹样的综合效果。脸谱的变形大胆而夸张,但又具有比较严格的程式,可以从形,色看出它所代表人物的道德评价,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戏剧脸谱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在书籍装帧的版面设计中,脸谱有着被简化的倾向而被现代化运用,也不失其独特的符号性和信息的传达。

2.插画手法的表现

众所周知,插画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衬托文字的陪衬品,它不但能突出主题思想,还能够增强艺术感染力。如今,插图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多元的艺术形式。插画作为现代设计中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方式,以其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在现代设计中占有特定的地位,并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的多个领域,涉及文化活动、社会公共事业、商业活动和影视文化等方面。在传统书籍装帧设计中,对人物角色的绘画也不失为一个直观的视觉表达。

戏剧是综合性艺术,仍然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为大家带来无穷乐趣。而昆曲,也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类艺术殿堂的瑰宝。在当今,若它用除符号图案元素以外的现代插画表现,将会是一个有意义的看点。不同于传统绘画,人为处理再设计过的戏剧人物卡通形象,将成为传统元素运用中的又一重点。如当下已有的《霸王别姬》、《牡丹亭》等题材的现代动漫形式的表现,画报书刊中均可易见。它们主要在版面中经过精心编绘出现在书籍中,人物和故事多以女性角色为主,风格也追求秀美、统一。这样具有现代流行气息的人物手绘,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和发扬。当然,插图创作,首先要理解原著,做好插图风格定位,根据不同的书籍把握编排技巧等等。选用戏剧元素作插图,本身就是一种对经典传统文化的回归和灵活运用。

结语

我坚信,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艺术设计的灵魂。

戏曲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有美学价值,还可以激发起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它所反映的内容情节和所塑造的人物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戏曲艺术向人们展示社会的各个层面,教人为善,为忠,为义,为孝,教人追求美好的爱情,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文化典籍和文学艺术篇3

[关键词]汉书・艺文志;班固;儒学;崇拜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是由东汉班固根据刘歆《七略》改撰而成。其保存了先秦至西汉的著述,它囊括了哲学、史学、文学、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历法、天文以及医学等书籍。每种门类之后有小序,每略之后有总序,这些序对当时学术的来源发展、优缺是非都作了简要的介绍,这些记载对于理解先秦至西汉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汉书・艺文志》开创了史志目录的先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目录学要籍;同时《汉书・艺文志》也是我们对于古代文化进一步认识的重要途径。正是由于它的重作用和影响,因此历来受到古今中外学者的重视。虽然班固《汉书・艺文志》来源是刘歆《七略》,但是班固在总序中这样说:“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颜师古注:“删去浮冗,取其指要也。”可班固对于《七略》是持积极态度,肯定并继承、吸收和发展,继而写出《汉书・艺文志》。显示出《汉书・艺文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班固的学术思想,这不仅仅是对刘歆《七略》的总结。

一、《汉书・艺文志》的编排特点

《汉志》从类目的设置、所列著作的排列及评判诸子十家的标准均体现尊儒的思想。班固在《艺文志》的“诸子略”每一家序言,都针对各家源起、职能、优劣长短等进行了集中的阐释,可以看出班固是站在儒家正统派的立场来评论诸子学派的,《汉书》在引用儒家经典上体现的很多,但最能体现的便是《艺文志》对书籍排列顺序的变化,班固在各类典籍中,首先以儒家六艺经典,其次是诸子十家九六之书等,这些排列的重要性使后代史家也有了受《艺文志》的影响,其后的分类规范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儒学居于第一的位置却一直保持不变,其地位愈加巩固,加强了。

《汉志》以儒家“六艺”为首。又体现了其学术地位的崇高,儒家是以“六艺”为传承,诸子十家包括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在《六艺略》的大序中作者首先对六经的内容予以说明,序云:“六艺之文……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并非因《易》成书较早缘故而是尊儒尊经的表现,“至于殷、周之祭,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论语・述而篇》中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晚而喜《易》,读之韦编三绝。常曰:‘假我数年如是,我于《易》彬彬矣。’”这里只是将《易》来突出作为一个代表,来显现在儒家占有的重要地位,班固也是借此著文来加强儒家地位。儒家经典在《汉书》中被奉为至尊。班固对儒家的六经有一个总体评价:“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它们被安排在最前的位置,单独为一略,充分体现了班固尊孔崇儒的学术思想。

二、班固对儒学的崇拜

在班固推崇的众多学术思想里,其中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尊孔崇儒。推崇儒学在西汉学术中的中心和主体地位,其他各方面的学术或者思想只是儒学的补充或者延伸品。这一点充分的在《汉书・艺文志》中明确的表现出来:

第一,文章开篇就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班固把儒学始祖孔子及其弟子真正放到了“独尊”的地位,同时又能表现了作者将孔子的儒家学说作为学术的正统,正是孔门及其弟子的“丧”才导致之后儒家“大义”而乱,才使诸子百家兴起;

第二,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赞司马迁“……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同时他又批评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班固在关于写作史料方面还是肯定司马迁的,但是在分析史事、评价人物的主导思想方面发生了变化。司马迁推崇儒家,但在评判儒家时,有自己的思想,不以儒家的是非为是非,不排斥其他诸子学说,而班固则是站在儒家的立场,对其他诸家学说都予以抑黜,,其原因是其受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又在著录《汉书》时,将自己的推崇儒学表现的淋漓精致。

第三,班固在《诸子略》中将儒家排在先秦诸子的前面,并对儒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儒家后的小序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他明确指出了儒学思想是统治国家、政治教化的依据和工具。此外《诸子略》大序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可见作者认为诸子百家之学,虽然思想志趣千差万分,但是最后殊途同归,只是儒家思想的分支,最终会统一到儒学思想的体系中。上述三点都是班固对儒家的尊敬和崇拜的体现,既体现了班固的儒学世家,又体现了他治学的严谨。

三、班氏家族与儒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细作梳理就可发现,班氏家族尊崇儒学历史源远流长,班伯生卒年不详,班况长子。少时受《诗》于师丹。因王凤荐,汉成帝召见于宴眠殿,见其容貌甚丽,诵说有法,任为中常侍。班伯精通儒家经典,是有名的儒学之士。班也是闻名远近的儒学之士,他因才华出众被推为贤良方正,后升迁至谏大夫等官职,班学识渊博、又受到皇帝的赏赐皇家书籍,这为班彪、班固父子著书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文献。班嗣,班之子,班固的伯父,班彪之兄。喜爱学习儒学,但又十分崇尚老庄。班彪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从小好古敏求,与其兄班嗣游学不辍,才名渐显。班彪深受“独尊儒术”的影响,完全以儒学思想为信仰原则。

这些都对班固尊儒产生了深远影响。班氏家族儒学渊源,从祖父辈开始就熟读儒家经典,在儒学方面造诣颇深,同时家族流传的丰厚经典为班氏家族成为汉时有名的儒学世家提供了条件。先辈崇尚儒学对班固知识结构和学术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班固撰《汉书》的先决条件。受家族文化影响,班固从小就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知识渊博。班固“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同时,班固是古文经学家,对于古文经学十分推崇,对于刘歆亦十分崇拜,因而在《汉书・艺文志》中秉承了刘歆尊崇古文经批判今文经的学术倾向。

综上所述,儒学思想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外延,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其精髓是不会变的。班固出自儒学世家,肩负着传承儒学思想的使命,他在其著作中多次用“孔子曰”即圣人语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直接体现作者对儒家思想的尊崇和传承。《汉书・艺文志》不仅仅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史学资料,而且对追溯当时文化源流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59

[2]班固,颜师古.汉书[m].中华书局,1962

[3]范晔.后汉书[m].中华书局,1965

文化典籍和文学艺术篇4

一、目前古诗词类书籍设计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以上书店销售的以唐诗、宋词、元曲等为文本内容的图书,包括《唐诗300首全解》、《宋词300首鉴赏辞典》、《元曲300首》、《线装经典•唐诗300首》、《古典名著大字本•唐诗300首》、《唐诗300首•插图典藏本》等85种不同类别的图书,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如下:

首先是内页的版式。最突出的问题是图文排布、小装饰的设置都显得满、密、挤。过多使用唐三彩、仕女图、国画、瓦当等这些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特征的图形或者图片元素,以及字号、字距、行距的不恰当安排,使得版心无疏朗流畅的感受。另外,各种装饰元素(包括短线、圆圈、装饰纹样、竖线、鱼尾、线框、色块等)运用在小标题性内容(比如注解、评析、作者简介等)、页码、书眉等的周边,从书籍整体视觉效果上看,缺乏整体同一性。

古诗词类书籍作为文化产品,其艺术性的体现也存在矛盾,是迎合“读图时代”流行的时尚商业需求,加入大量的图形、图片元素,造成设计的过度,还是根据古诗词的文本特质,设计出清新素雅、文质彬彬的阅读氛围,值得思量[2]。

其次是封面、封底与书脊。该类图书封面图案多以具象图像构成画面,图像本身细腻优美,但也存在问题。例如,青铜器、瓦当纹样的不当使用,图案与图书文本内容脱离;堆砌的图案与文字主次关系难辨,甚至淹没了文字的指示功能,使图案未起到烘托良好阅读氛围的作用,反倒使书籍封面内容显得拥挤凌乱。封底上有关书籍或是书系内容的介绍性文字过多,破坏封底与封面的一体化。另外,丛书、套书的书脊设计,与单册的设计无区别,没有体现出其系列性与连续性。

再次是开本与装订方式。市场上该类书籍的文稿篇幅多,内页用纸厚,而设计者将书籍开本设定为16开,或者大32开,这必然导致书脊过宽,书页过多,书籍整体视觉感受沉重。这不仅与古诗词文雅沉静的底蕴不符,而且不能满足读者对传统古诗词类书籍所具有轻、薄、柔的触觉感受的需要。目前市场上的线装也仅只从形式上类似古籍的线装形态,书是用很粗的麻线订在一起的。而真正古典线装书籍的结构精简,材质绵薄,版心疏朗的“书卷气”都未表现出来。

另外,在书籍封面的材料选择上,能凸显该类书籍文雅含蓄特性的材料并不多见。同时,大多采用简单的上光等印刷工艺处理使书籍在审美上显得浮华和俗浅,与文本内容的特质不符[3]。

二、古诗词类书籍设计瓶颈的突破与创新

通过调研不难看出,多数出版社出版的古诗词类图书,其设计存在问题的根源首先是忽视传统元素的文化内涵对书籍设计的影响,其次是书籍整体设计理念薄弱。

书籍中的各个部分,应该是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书籍设计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书籍的形式美,是在立体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动态的空间中展开的。书籍装帧的封面,书脊,封底,内文版式上的平面的视觉形象,与外在的书籍立体形态的形式意味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书籍装帧艺术的整体设计的魅力。”[4]而中国古代的线装书便是这方面的代表。其装帧形式为穿线定法,给人以简洁耐用、大朴大美的视读审美享受。封面材质选用厚纸版或木版,也有织锦绸缎、麻布、棉布,保持了一种亲近自然的感受;内页印刷所用纸张通常为宣纸,柔软有韧性。封面、护封、扉页、版式等,讲究留白,简洁舒朗而又有变化。其中,经典的版心四周留白的空阔之美与文字编排的秩序的韵动之美相得益彰。从中不难看出古代的书籍装帧家们所追求的从里到外、从材质到排版的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因此,古诗词类书籍设计的突破与创新应该以整体设计观念为导向,用现代设计语言表达传统文本内容的内涵,对传统古籍形式的再创造要运用并体现设计的文化气质。

吕敬人先生在《书艺问道》一书中谈拓展中国书籍艺术传统时提到,“要承其魂,拓其体,重新创造一个具有古籍内涵和传统文化特质,又呈现鲜明时代特征的新的书籍生命。”[5]中国古代线装书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书籍艺术传统的魂,而其特有的装帧形态便是它的体。线装古籍从封面到扉页,再到内页的版式,其总体规划特点就是以线框为根据,构成书籍各个部分。在线的分割中既体现了统一,又有变化,如线的宽窄、长短、粗细、单线或双线。书籍结构从外封到内封,接着是序言、凡例、目录,然后是正文到最后的附录与跋语,整个结构俨然是一位衣着讲究洁净的中国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使人悦目。这种独特形式所带来的视觉享受,犹如书中所述:“线装书是中国古代书籍最后一种装帧形态,它把书中一切不和谐的因素均已淘汰,无论从版式到封面,从装订到书的结构,从纸张到整体设计,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它至善至美,至高至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书籍的技术功能和审美功能完美的结合,是书籍装帧的和谐和完美的最高表现。”[6]

线装书的视觉样貌简单朴实,蕴含古代审美情趣,有独特的文化韵味,即“书卷气”。从雅致的书衣到规整的内页,从封面的瓷青纸到正文的淡茶色宣纸,线装书总体设计中流露出整体的气韵连贯是其特有形式传达出的文化内涵。正如邓中和先生在《书籍装帧创意设计》一书中指出“‘书卷气’是装帧设计的文化性、气韵之美所体现出来的品位、格调以及书籍所体现出来的多元文化内涵。”[4]“书卷气”作为中国古代书籍装帧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有其外在形态,又有其深远内涵。因此,为了让现代书籍设计保持传统文化的鲜活性,要力图让文化活跃在书籍整体设计规划的每一个细节中,既要关注形式,也要传达内涵。

近年来,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古典诗词类图书比较能符合读者的需要,体现了书籍设计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例如《新注本•唐诗三百首》,其封面设计者通常采用“竖线”的形式结构,同时,根据形式美法则,把传统元素与点线面相结合,而且封面的色彩对比鲜明,方形的文字框与随意的图形构成了静与动的对比,单线框的使用,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从书籍的整体设计形式上看,现代中蕴含着浓厚的传统韵味,传统格式的创新又使现代设计形式多了一份人文气息。从版式设计上分析,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特色在于遵循规范性、有序性的设计原则,内文排布上注重文本的可读性[7]。

但是,当下图书市场上大部分的古诗词类书籍体现出的只是对传统元素的简单挪用,缺少对其精神内涵的认识与再创造[8]。因此,今天我们在对古典诗词类书籍进行设计时,既要借鉴传统书籍内文的设计结构与形式语言,又要大胆尝试使用新型材料,借用现代制作方式,在书籍外在形态上为读者提供更多选择,以满足读者新的审美需求。

三、古诗词类书籍设计的设计原则

笔者认为,在书籍设计实践中应该从以下几点力图使书籍设计既能反映传统面貌,又能体现现代形式美:

其一,体现整体设计观念。古籍中的线装形态,不论封面和版式,还是书的结构和装订方式,都体现着书籍设计前的统筹规划,书的开本、材料、版心大小等都是周全考究过,最后才设计成书的。古诗词文本信息所蕴含的雅致气息和东方文化底蕴,都需要借助设计手段对其视觉化处理,即为文本内容创造艺术形式,具体体现在图文的合理编排、色彩的有机搭配,从而使设计形式与文本内容构成统一整体。书籍设计应该用外在物质形式充分、合理、艺术地反映文本内涵,带给读者更多的阅读享受。

其二,适应当今多元化审美观念的需要。读者阅读古诗词类书籍的精神享受并非全部来自文字的传达。捧书阅读时,书页不同材质的色、质、味都能带来别样的触觉感受。设计者要从听觉、嗅觉、触觉、视觉方面综合考虑,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在适合读者阅读的同时,也提高了读者的艺术欣赏水平。中国古代造物设计讲究与物相宜,其中一点就是要考虑物质材料的性质并将其恰当运用到设计中。书籍设计追求“文质相宜”,即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合。书籍设计中材料的选择是双向活动,既要考虑书籍文本内容,也要考虑材料本身的特性,只有合此二者,才能发挥书籍的全新审美功能。

文化典籍和文学艺术篇5

关键词:历史地图集装帧设计开本尺寸书芯版式零页设计印刷要求

中图分类号:p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229-02

书籍装帧设计是通过设计师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到触觉,全方位地纳入设计师的想象与创意,将司空见惯的文字、图片融入新颖的形式和理性的秩序之中,用书籍特有的“媒介”―结构、纸张、油墨、印刷工艺、装订方式等,来传达文字内容的核心,诠释书籍的魅力,让人们体验因读书而产生的高幽雅静、安然任逸、阅趣恬得的意境。装帧设计的优劣会直接影响读者对书籍的接受度。本文将以《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一卷古地图》为例,介绍该图集的装帧设计的特点。

1简介

《重庆历史地图集》一部大型的综合性地图集,是在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为重庆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再次腾飞提供新动力的背景下,由重庆市规划局申请立项并组织编纂的,目的是利用地图特有的直观、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巴渝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承,并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部值得典藏、鉴赏、研究的权威资料,为重庆的城市名片增添新亮点。图集共分2卷,“第一卷古地图”收纳资料的起迄时间为11世纪后期至20世纪50年代初,收录地图的地域范围涵盖现今重庆市全境。项目于2011年1月开始立项,2012年6月完成了本卷的编纂工作。

2装帧设计的功能目标

重庆具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本图集通过系列地图的有机结合,展现古巴渝的疆域、城池、军事、古老水道的变迁,力图全面反映重庆在历史长河中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变化,起着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工具、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直观的历史文化信息服务之作用。在艺术设计上,主要围绕体现的是重庆、历史、地图三大关键元素,体现图集的科学、权威、可读和历史艺术价值等功能。

2.1科学与权威功能

本图集是一部具有科学参考价值的综合性历史地图集,其内容主要以重庆史学界及相关单位多年来对重庆自然、人文、地理、历史的调查研究成果为主,杜绝个人情感对成果的干扰;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导设计工作,在地图内容表示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尊重历史事实,确保引用的资料准确可靠,具有很好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使读者对重庆的历史发展有一个系统、科学的了解;在装帧设计上体现尊重历史的客观事实,又要在视觉传达设计和造型艺术上展现本图册在专业领域内广博的深度。

2.2可读功能

图集属于历史文化范畴。综合比较国内出版的历史图集,多存在对专业的要求非常高,非相关专业读者阅读较为困难,可读性较差的问题,本《图集》立足丰富的史料,初步挖掘其历史文化及文物价值,运用现代地图语言,在详细描述地图内容的基础上,为大众读者提供具有科学性及艺术性完美结合,通俗易懂的地图作品。在装帧设计上追求雅俗共赏,将古代地图与现代通俗语言符号相结合,提高《图集》的可读性及深度。

2.3历史与艺术功能

在图集的设计上需要对书籍内容进行理解和提炼。一味地追求古典,将使整个设计缺乏现代的审美情趣;一味地追求现代,不仅使整个图集的装帧缺少古典艺术的“气韵”,也会偏离现代人对历史文化作品装帧美的追求。因此,对整个图集的装帧设计,要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对书籍装帧设计的精华,使深厚的中国古典书籍的气韵与现代的美学要求有机地融合。在总体设计上,既不失中国古典书籍的含蕴和意境,又能融合现代人对书籍装帧的审美要求。为表达图集的历史文化深度,更多的运用形成古朴、简洁、典雅、实用的东方特有风格,阅读时能从中吸收历史文化的精华,并享受到古典艺术的气韵美,放在书架上又可是一部精美的艺术品,同时具有展示性和收藏功能

3装帧设计在历史地图集中的应用

3.1图集的开本及大小形态的选择

书籍开本的设计要根据书籍的不同类型、内容、性质来决定。不同的开本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少书籍因为开本选择得当,使形态上的创新与该书的内容相得益彰,受到读者的欢迎。开本尺寸的选择要根据收集资料尺寸大小,总览全部资料编排要求并尊重视觉流程现代感。《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一卷古地图》适宜大度8开的尺寸,更大或者更小的尺寸不宜信息的有效展示。因而本图集开本为大度8开,图幅展开为4开,印刷制版尺寸为285mm×420mm,内图廓线为隐形线,一般情况下,地图内容没有超出内图廓范围,但在特殊情况下,为保持图形的完整,也有破图廓的设计。

开本及尺寸:大8开本,内页成品净尺寸为285×420mm,其图集开本尺寸、封面尺寸、封套尺寸见图1所示。

封面材料:封面封底为157g哑粉覆哑膜,内衬3mm荷兰板,环衬用180g白色无限纸,护封250g哑粉,单面4色印刷,过哑胶。

图集页数:约405个页码。

印刷数量:共1500套。

出版方式:公开出版。

3.2图集封面部分的设计

一本书籍最先和读者接触的部分是封面,所以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画面表现的东西越少,观众接受的东西越多。”书籍封面的设计要学会做加法和减法,减法是指抓住最能打动人的内容以一当十,加法是指用新的设计和意识多做文章。本图集属于文化传承类书籍,图集封面设计应端庄、严肃、高雅,体现权威感,因此我们需要采用内文中一幅有代表性和较强艺术表现力的重要地图来作为封面的主要图形。在这里我们选择了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至二十六年(1900年)由重庆黔江人士刘子如绘制的《增广重庆地舆全图》作为封面地图。该图不仅内容详尽,图面精美,也是现存最为详细的重庆古代城市地图之一,对于研究重庆的社会、经济形态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其体现出的艺术价值亦不失为地图收藏的精品,且该地图的色调沉稳,与图集的整体色调相符,适合选作封面。封面文字的字体选择应庄重、严谨,以体现对历史的尊重,结合图集的风格选用了印刷字体汉鼎简特宋为书名字体,感观上严肃而有权威感。整个封面的色彩的纯度和明度较低,视觉效果沉稳,以反映深厚的文化特色。重庆拥有长江、嘉陵江两大水系。重庆城因水而建,因水而兴,水在重庆的历史文化中,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封面用水纹作为特定的符号语言,来传达图集的内涵和主题,增强整个封面设计的艺术性无疑是非常贴切的。以上这些元素的结合构成了一个能代表整个图集中心思想的封面。

3.3书芯的图文版式编排

书芯的图文版式编排是书籍的核心部分,其中包括:版面、版心、书眉、页码、图片的版式设计与构成。所有这些版面的设计在考虑功能性的基础上要尽量地与艺术文化和图集当前板块的内容相结合。根据图集表现的内容特点,选用了简洁大气的现代书籍风格板式,配合点、线、面的灵活应用,符合空间和节奏美感。根据所收集的内容,本卷划分为“巴渝寻踪”“重庆疆域”“主城变迁”“区县方舆”“分舆图汇”五个板块。考虑到五个板块既要有统一性、系统性,又要体现各图组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特点,因此在五个不同的版块分别以兵器、船、水、人和山5种不同的符号融入到版式里面,整个版式配置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在标题设计方面,每幅地图的标题前后用了代表巴国文化的青龙白虎图腾作为装饰,与色彩搭配统一和谐,层次清楚,易于阅读。

3.4零页设计

零页指起说明及烘托作用的部分,其中包括环衬、扉页、口号、赠献词、出版说明、内容提要、版权页的设计,本文主要介绍图集扉页的设计。图集根据前述五大版块,整个编排采用总览到细分,从全国到地方逐一编排,并使各图幅之间相互联系、协调、统一。为了明确区分五大版块和让读者在阅览版块内容之前先大致了解各版块的背景,我们为每个版块分别设计了扉页,扉页为一个展开页大小,左边页是用手写毛笔字的一个图集名称的设计,其他部分留白;右边为当前版块的概况和简介,右下角配了一幅渔船和船夫划船的黑白水墨插画。整个设计清新淡雅,插画的设计代表重庆因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历史踪迹,和我们这本地图集的主题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3.5印刷要求

图集制版印刷是编制工艺流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道工序,是控制图集质量最主要阶段,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控制。

(1)地图印刷:成品地图要求墨色鲜艳厚实,深浅程度均匀、有光泽;色彩符合原稿,色调层次清晰丰富。

(2)文字印刷:线划清晰,无缺笔短划、糊字和虚字等现象。

(3)套印:成品图套印精准,常规视觉下无重影、叠印、斑纹等不良情况;网点光洁、清晰、无毛刺、无严重变形。

(4)外观:纸面整洁、无褶皱;图内无浮脏、污脏、指印等,裁切尺寸符合规格要求;

(5)精度:印刷成果的色差范围正负应不超过样稿的2%,套印允许误差小于0.2mm,其他项目按国家新闻出版行业标准有关平版一般印刷品的质量标准验收;图集平整不影响阅读,无脏页,无破损,两页之间错位小于0.1mm,装订结实牢固。

4结语

书籍装帧设计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出版者、编辑、设计者、印刷者、装订者共同的系统化整体工程,是展现图集整体美的第一感受。《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一卷古地图》的设计者配合编辑、领会地图内涵,把艺术风格、民族特色、时代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灵活地处理好了装帧设计中文字、图形、色彩、材料四个要素,并使每个局部既具有个性、富于变化,又和谐统一,完整有序,给人以节奏感与韵律感。通过全方位的艺术包装,这本历史地图集准确地体现了古旧地图庄重、简洁、富有历史厚重感的特点,显示了特有的艺术格调和文化品位。该图集于2013年获得重庆市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参考文献

[1]中国出版协会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书籍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2]谢群.书籍装帧设计与制作[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吴晓华.论《浙江古旧地图集》的编制与特点[J].浙江测绘,2011(1):17-19.

文化典籍和文学艺术篇6

关键词:明国书籍设计;西方设计思潮;书籍插图

民国时期时期在中国书籍封面的设计历史上,既是书籍设计艺术的开拓时期,同时也巩固了书籍设计的地位,并使之走向繁荣的重要转变时期。鲁迅先生曾说过说:“用的是新的形和新的色,又不是‘YeS’‘no’,因为他究竟是中国人。”“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魂灵”。在闻一多,鲁迅,郭沫若,卞之琳,司徒乔,林文铮,陶元庆、钱君甸、叶灵风、陈之佛、丰子恺、孙福熙、林风眠等这一批有着创新和时代意识的艺术家们的开创下,随着民族对文化的渴望,优秀的书籍封面设计更是显出雨后春笋般的展现出来,以下从封面插图,文字的设计,色彩的运动三方面详细论述西方设计思潮和西方优秀设计对他们的影响。

1.“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

“装饰艺术”运动具有鲜明的艺术设计思想与风格。如提倡功用重于装饰,倡导机械美学,趋于简洁的几何形态设计。主张采用直线和对称的抽象构成形式,而又不完全强调对称和囿于直线的艺术表现语言。强调运用红色、蓝色、黄色等原色和金属色彩作装饰等。在民国时期,我国大量的优秀设计人才出国留学,回国后组织成立了新兴的美术教育与艺术社团,这些给民国带来了西方设计风潮的影响20世纪前期。

当时的中国书籍设计界甚至出现了“比亚茨莱热”,“新艺术运动”的杰出代表――英国画家、艺术设计家比亚兹莱的装饰绘画流畅,自由,淋漓尽致。他的风格明显,强烈的黑白对比和明快的版面设计使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种风格深受当时中国设计者的喜爱。比如叶灵凤做的封面设计和插图,揉合了比亚兹莱梦幻一样的世纪末艺术情调,也喜爱采用大量的黑白疏密对比。表现出浓郁的唯美意味。他在编辑《幻洲》时作的一些插图,仿效比亚兹莱为《黄书》所做的封面和插画。闻一多曾赴美国留学,进入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通过3年美术学院的专业学习,接触到西方的现代艺术设计,他的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他为《清华年刊》创作的插图画《梦笔生花》明显受到比亚兹莱的影响,又具有中国传统线画的风格。

1931年为徐志摩的《猛虎集》设计封面,将毛笔的线条直接放在封面上,带有机理的毛笔线条又正好给人以猛虎皮毛纹路的错觉,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当时的中国民国,书脊的插图往往局限在封面上,而《猛虎集》则采用了跨书脊的设计,纹路直接穿越书脊在封底同时出现,该幅作品与法国“装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师罗斯・阿德勒等人,在20、30年代设计的书籍封面的形式与视觉语言是极其相似的,即都是采用跨书脊的图案装饰样式。

2.“达达主义”的影响

达达主义强调对传统的大胆突破,对于版面设计强调偶然性,机会型,打破传统的版面设计原则。《欧洲大战与文学》1928年2月在上海开明出版社出版,32开本,在《欧洲大战与文学》一书的封面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者采用大量的拼贴方式,表现出荒谬、怪诞、非理性的特点,明显的拼贴效果和杂乱无章的各种形象是达达主义的典型表现。

3.“立体主义”的影响

“立体主义”的重要奠基人分别是毕加索和布拉克,它的思想包含了对于具体对象的分析,重新构造和综合处理的特征。看过毕加索的画的人都可以感觉到他对于解析的角度徒手,分析画中的各种元素,使之走向理型。受立体主义的影响,设计家们可以同时在画面上表现同一物象的不同角度,20世纪30年代的《诗刊》《现代》等设计作品就是比较明显的例子。在《诗刊》的封面插图设计上,“诗刊”两个字被分解为理性的形式和图形结合,同时各种形象也被分析为线条,色块。

4.“未来主义”的影响

绘画中的未来主义流派发端于意大利,它的创始人是作为诗人的马利奈蒂,它的艺术出发点,是鼓吹机械文明和“速度之美”,未来主义在造型艺术领域的形象中展现出来的时间流迹的连续性。受未来主义影响,陶元庆为鲁迅的译作《苦闷的象征》设计的封面,“有未来主义风格,一个裸女在深水中挣扎,头发散乱,她的周围有水中动物浮游着……”当时《现代》杂志的封面,更是具有典型的未来主义特征。徐志摩的散文集《巴黎鳞爪》设计的封面,采用未来主义艺术语言,在漆黑的底色上零乱地展示了人的手、脚、眼睛、耳朵、嘴唇等人体部位。

5.“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是上世纪20年代由达达主义脱胎而来的,其“宣言”曾说:“挖掘新的心灵世界,将机运、疯狂、梦幻、错觉、偶然灵感或无意识本能等所提供的下意识主题,用形状表现出来。”超现实主义的基本形态,是超越时空的拼合,它首先是在国外的装帧设计中产生极大影响。如日本《观念》期刊,封面上一个穿着西服打着领带者的颈项上,却长出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其中有人手、字母、十字、标点等以及许多难以称名的图像。超现实主义对民国装帧艺术的影响,早在陶元庆的作品《语丝》和叶灵凤的《戈壁》上就可以明显看到。

结语:

西方现代设计史中的几大潮流依次有:“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以及形形的“当代艺术”运动。在我国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上,由于当时的革命环境,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民族压迫的国情,当时受俄国版画设计,以及现代主义运动影响比较明显,而对某些显示出中世纪古典风格的封面设计作品,就无从考证是受提倡复兴古典主义的艺术运动影响,还是设计者本身对文艺复兴风格的喜爱了。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综观中国近代设计发展,人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依据自己的自由思想与独立人格,而是看现实有什么需要,尤其是西方的强者怎么做,就如同现代设计的盲目追求奢华和时尚,这种设计发展没有触及设计之本。而真正的设计,应该是“人类有目的的,针对未来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作为我们这一代设计者,在回望我国书籍设计发展道路同时,对国外设计理念应该在广泛吸取同时批判的接受,从而立足于本国现状,走出切实适合设计本身目的的,反映本国民族精神和适合本国发展的书籍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2]《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3]《书影》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4]《书衣摆影》姜德明编.三联书店.2001年7月第一版

[5]《书之五叶》张泽贤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6]《新文学版本》姜德明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文化典籍和文学艺术篇7

在现代社会中,包装已经不仅仅是商品宣传的一种手段,而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形式。包装已经成为一个企业、一个单位或者一个组织、一个国家表现自身文化内涵和审美思想的重要表达平台。观众们对于包装的欣赏和判断也越来越倾向于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和艺术的品位与审美。中国画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有着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蕴含力,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包装设计者所喜爱,被运用到各种包装设计中。下面本文对茶叶和月饼两种常见的中国画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进行分析。茶叶既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必需品,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代表。茶叶距今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作为一种文化象征,中国文人对其的推崇和赞美功不可没。中国人钟爱茶秉天地至清之气,却能让人在繁杂的尘世中获得片刻清闲。中国文人尤是如此,通过绘画、诗词、歌赋等各种形式对其进行赞美。因此,现代平面设计中对于茶叶的包装便需要重点表现出产业的文化气质和审美内涵,要力求通过包装营造出清高、脱俗的艺术意境。中国画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性和艺术性与茶叶本身的文化艺术气息无疑是十分吻合的。在《广东叠峰毛尖》的礼盒包装上,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包装是由一幅完整的中国画构成。画中的主要内容是云雾飘渺之间的山峰,层层叠翠,清新舒远,让观者感觉到茶园仿佛就在那云雾叠翠之中,更加突出了茶叶本身清高、脱俗的气质。画中的印章是“中国名茶”四个字,配以画面上方的一首诗,整个画面融合了中国诗、书、画、印四种文化艺术元素,在凸显了中国画文化内涵深厚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也将画面与茶叶的文化和艺术气质融为一体。月饼是中秋节的象征,具有团圆、圆满的寓意。月饼也早已超脱了一种食品的层次,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流传下来。因此,对于月饼的包装重点要突出其背后所代表的“团圆、圆满”的文化内涵。所以,在中国月饼的包装设计中,中国画是最普遍的设计风格。相对于西画,中国画更能勾起人们对团圆的渴望。月饼包装中常见的是运用中国年画的绘画方法和表现手法,颜色多以红色和黄色两种进行搭配,凸显了团圆、吉祥、喜庆的主题情感,内容则丰富多彩,寓意吉祥的花鸟、人物、山水等都可以作为画面的内容。中国画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和艺术为月饼包装增添了团圆和谐的氛围,反之月饼包装也为中国画的表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两者相得益彰。包装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消费者、吸引观众,因此包装的设计一定要符合消费者或者观众的审美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经过五千多年的积累、传承、创新和发展,在今天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艺术表现力。因此,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特色的中国画运用于包装设计上无疑是十分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同时,由于当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学习和融合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因此在国外的包装设计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中国画的运用。中国画在新时期正以新的形式向世界展示它所蕴含的独特文化魅力和艺术魅力。

二中国画在招贴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招贴广告是平面设计最基本、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人们在进行广告宣传时可以有更多更快捷的表现方式,但招贴广告始终是无法替代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广告形式。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在住宅小区,我们都随处可见各种形式、各种主题的招贴广告。招贴广告以其传达的简单性、直观性和快速性始终占据着平面广告大部分的展示空间。由于人们观看平面广告不可能像审视一个包装一样观看许久,而大部分是在一走一过之间短暂一瞥,因此招贴广告在设计上更要从整体的主题情感和意境表达入手,让观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感受到招贴广告所要表达的艺术情感和主题意境,从而因为心生共鸣而驻足观看。对于情感和意境的表达一直是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此在招贴广告设计中加入中国画无疑会使得平面设计情感和意境的表达更加和谐、自然。在一款名为《印象•杭州》的招贴广告设计中,设计者采用了水墨画这一艺术形式作为设计的主题风格,通过水墨画来表现出杭州烟雨蒙蒙的如画景致和清新淡雅的艺术意境。这一平面设计是十分成功的,相对于其他写实的招贴广告,这一款写虚的招贴广告无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和空间内让观赏者领略到其中所要表达的艺术意境和情感氛围。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外出旅游已经不再追逐景色的炫丽和环境的新奇,而更多的是在寻找一片可以平静心灵的寂静和能够接近人生本质天然。《印象•杭州》招贴广告的设计者无疑将观众和旅行者的心理研究得十分透彻,所以才能够选用水墨画这种巧夺天工的艺术形式将杭州整个城市清秀典雅的艺术品质和自然和谐的文化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整幅画面虽然不着一色,但却能够将最纯朴的思想以最直接的方式传递给观众。这则招贴广告也因此成为了杭州的又一个标志。前文已经论述了中国画形式多种多样,所能够表达的主题意境和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招贴广告在进行设计时能够根据所要表达的主题意境和情感随心所欲地选择合适的中国画种类对其进行表现。由于中国画任何一个种类都是经过几千年的锤炼、传承、创新和发展,因此在艺术表现力上丝毫不会逊色,而是能够出色地从整体上表达出设计者所要营造的氛围和意境。例如,在一款婚礼招贴广告中,设计者为了更加突出喜庆、吉祥的艺术氛围一改通常设计所选用的浪漫西画设计风格而是选用了更具传统文化和艺术魅力的剪纸形式进行设计。整个设计中新浪和新娘手持一幅对联向宾客们发出邀请。设计者大胆的设计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剪纸中的红色很好地表达了婚礼的喜庆、祥和、吉祥、如意。观众们一看到招贴广告首先感受到的便是这热烈和喜庆的情感和意境。新郎和新娘做成剪纸的艺术造型让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早生贵子这一经典的中国画造型,更加突出了婚礼的氛围和主题。新郎和新娘手中的请柬变成了对联成为点睛之笔,让人记忆深刻,久久难忘。这则独具特色的招贴广告因为以中国画为基本表现手法融入了更多的传统艺术元素,深受新郎新娘和宾客们的喜爱,成为了婚礼招贴广告的经典。中国画虽然种类繁多,但都十分注重对意境的表达,并在其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的对于意境表达的手法和技法。因此,对于同样注重广告内容意境和情感表达的招贴广告而言,中国画在其中的运用便显得水到渠成。

三中国画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

书籍不仅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艺术的重要载体。人们在阅读一本书籍的时候不仅仅需要理解书中所讲述的内容,还会同时领略和欣赏书中讲述的艺术风格以及正本书籍中所要表达的审美思想。书籍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化特性,决定了它的装帧设计要具有文化性的特性也就是说在书籍装帧设计时,除了我们要讲究书籍装帧的实用性外,我们更应该力求使书籍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和美的意境。由于书籍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色彩和主题意境要比包装设计和招贴广告复杂得多,因此在书籍装帧中对于中国画的运用也更加复杂。设计者需要根据书籍的内容更加细致、准确地选择中国画的形式、技法和内容,从而使得书籍装帧设计的艺术意境和整本书籍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相吻合。例如,在一套《红楼梦》封面设计中,设计者选用了工笔画这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整个画面清秀、整洁、清晰,画面中的主题为黛玉葬花一幕,画面中的黛玉手持花锄,柳眉轻颦,低头不语,若有所思。周围的花瓣随风起舞,错落有致地围绕着女主人。由于运用了工笔画,所以整幅画面画工精谨细腻,人物的表情、动作栩栩如生,花瓣的飘零也更加映衬出了黛玉孤寂的心理和清高的性格。由于《红楼梦》是一部讲述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故事的悲剧小说,其中黛玉的性格和命运成为这部书的主要线索。因此,设计者选择了其中最能表现小说女主人公性格和命运的一幕作为封面设计,又选择能够细腻刻画人物表情和性格的工笔画作为绘画风格,从而使得封面设计与书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意境十分吻合。中国画的类型丰富多彩,这使得书籍装帧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例如,在《古韵青城》的装帧设计时,设计者采用了中国写意山水画作为书籍装帧的中国画类型,并且通过材料上凹凸设计,使得画面中的山山水水呈现出立体的效果。中国写意画很好地表现出了山水之间的灵动和山与城之间的呼应,别致的立体效果使得画面中的古韵青山不仅跃然纸上,而且清晰、立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通过别有用心的装帧设计便可感受到书中所要表达的艺术意境。书籍装帧是对书这种特殊物品的包装。中国画在书籍装帧中的运用可以使得书籍本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以美术这种更加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中国画在书籍装帧中的运用不仅仅局限在对书籍封面上的设计,而是融入书籍封面、封底、插图乃至正文底纹的设计之中。书籍装帧为中国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设计平台。设计者需要从所要装订书籍的整体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出发,对于书籍进行整体的艺术设计,使得书籍装帧中各个元素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艺术合力。这样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不再是单一地对文字艺术的感知,而是融合对文字和美术艺术的感知,从而使得阅读时的审美体验更加丰富,所获得的艺术享受也更加全面。

文化典籍和文学艺术篇8

为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更代表着一种中国的特有的文化意蕴,就如中国的道释文化一样,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中国的水墨艺术,是一种中国文化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它包含着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取向。是民族文化身份背景下创造出的水墨观念文化。这些特征都可能成为中国艺术区别世界艺术的标志之一。在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领域中,具有典型中国特征的水墨文化应是中国书籍装帧设计思想很好的有益补充。对于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的创作思想和设计的思路,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都将是区分他国文化的符号之一,也是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乃至中国设计屹立世界设计之林的基础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现代设计日益成为国际交流和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伴随着中国文化出口越来越多的扮演着中国文化形象及品味的象征,它的设计品质也成为中国设计走出国门的窗口之一。2011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在增加,大家对中国很感兴趣,希望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发展,对中国出版物的需求也在增多。中国许多出版社、图书进出口公司近年也都加大了\"走出去\"步伐,无论是实物出口还是版权贸易,都取得了一些进展,图书贸易和版权贸易的逆差正在逐年缩小。十年间,中国已经从每进口17本书才出口一本书到版权贸易引进输出比缩小到3.3:1。据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2010年版权贸易数字来看,中国报刊发行已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图书和期刊等出版物已进入193个国家和地区。这就意味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将被更多的海外读者看到。

书籍的装帧就是书的门面,它带给了读者的第一感觉,它能够在读者选书的一刹那,通过创意吸引读者眼球,缩短搜书时间,引导读者的\"情感选择\"。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创意是没有生命力的。让文化创意决定书籍封面的整体色调、风格定位、内容倾向,从而形成书籍的文化定位,这对于书籍的装帧尤为重要。书籍装帧常运用点、线、面、色彩、文字、肌理以及装帧材料等元素结合平面的规律进行整体的视觉化传达设计,在二维空间创造艺术作品,反映书籍内容,表达作者思想情感。中国的水墨艺术讲究气韵生动,言简意赅。\"气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是艺术和美的根源。如果书籍与\"气韵\"要是联系在一起,就组成了新的文化特征--\"书卷气\",其在意境方面体现出厚重而空灵、优雅而质朴、含蓄而整体的特点,随着人的视觉流动,通过封面、环衬、扉页、正文,连续的欣赏过程,造成一种流动的感觉,营造出中国书籍装帧独有的气韵之美;在技法上面则用笔法与墨法展现虚实相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从而达到\"以一墨之色,蕴万象之本,进一步使人的精神思想超越表象。在国际设计引领下,中国的水墨艺术文化在书籍装帧设计应用上,主要运用对比、虚实、疏密、大小、奇正、起承转合、计白当黑、等手法反应书籍装帧中的版式变化。水墨元素被分解成水、笔、墨等文化符号和价值选择,通过书籍装帧的不同变化展示出一种思想追求和一种文化审美特征。中国的水墨艺术主要思想来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等,都具有听其自然的心态,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境界。

把\"写意\"视为笔墨形式的水墨艺术,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观,是迥异于西方美学的另一种美学体系。\"写意\"就是生命,就是设计者思想追求的境界表现。\"精而造疏,简而意足\"。小到字体的大小、颜色选择,大到奥运的标识展示,都以\"意\"为基础,不达\"意\"则失去了设计的意义。而\"写\"则代表传统艺术中线条工工整整的严谨。这些都表示出设计者一丝不苟的态度。充分理解水墨艺术的\"写意\"性,才能真正引其\"意\"传其神,达到不似而似则似在\"神\"的更高境界。在全球文化传承时代背景下,设计者力求本土文化艺术、本土风格元素运用于设计实践。书籍装帧设计采用了大量的包括水墨元素等中国传统图案来传达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观念\"、\"符号\"常常是\"特征\"的代表,独特的语言系统才是民族文化的\"特征\",只有立足民族文化的装帧艺术,在世界范畴内才会拥有真正的地位与价值。因此中国书籍装帧的水墨设计更侧重现代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和确认。

文化典籍和文学艺术篇9

关键词:保护典籍;传承文明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雕刻版印刷术都与书有关。纸的发明,缓解了因丝织品昂贵而给文字记录带来高额成本的问题,也提供了更多、更廉价的记录介质用于保存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文字的产生和文献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了悠久而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积累了大量文献典籍.这些珍贵典籍,不仅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也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曾未断裂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古籍,并有编篡、珍藏、整理典籍的优良传统。这些古籍传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成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丰沛的文化创造力。历代统治者对于传承、保护典籍文献都予以高度重视,搜集、整理古籍文献成为保护传承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呕心沥血,甚至献出生命。

1.无价之宝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各财政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神,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有力推动古籍保护工作进行,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图书馆回购了大批流入海外的珍贵古籍.馆藏《赵城金藏》《永乐大典》敦煌遗书等绝世珍品得到修复.1986年我的舅舅,著名爱国民主战士和政治活动家章伯钧生前藏书全部捐献给安徽省图书馆。所捐图书330部,2562册。其中明刻本277种,2239册,清刻本53种,323册。全系珍贵善本图书,具有很高的价值。如明正德刻本《唐文鉴》二十一卷,《汉魏诗集》十四卷、《纂图互助老子道德经》二卷,明正德九年司礼监刻本《少微通鉴节要》五十卷外纪四卷和《资治通鉴节要续编》三十卷,明成化刻本《贞观政要》十卷和《大明成化庚寅刊改并五音集韵(十五卷)附篇韵贯珠集(八卷)》以及明刻本歙县汪道昆撰《副墨》四卷等。

重庆图书馆收藏:宋、元、明、清各代刻本。明朝活字本、稿本、钞本及日本和朝鲜稀有刻本等7000多种,50000多册。其中有宋版19种,191册;元版45种,951册;明清两代的各种版本俱全,且多数系原刻初印、装璜精美,其中不乏名人学者批校。这些书的来源除了接管原罗斯福图书馆的善本书10588册外,大多为解放后机关团体和私人捐赠。本馆李文衡老师,捐献图书700多种,40000多册。有宋版1部,元版10余部,明版200多部,清刻本数量尤多。以宋版《名公增修标注隋书详节》,蒙古中统刻本《史记索隐》,元刻本《六书统》、《乐书》、《乐府诗集》,明蜀藩刻本《诗集传》,明翻刻宋本《楚辞》、《韩诗外传》、《史记三家注》,明插图本《程氏墨苑》、《方氏墨谱》,明活字本《曹子建集》、清缪荃孙评《红楼梦》和删改《国史文苑传》,廖季平手校《艺文类聚》等珍稀古籍。除此之外,还有曾入藏郑振铎纫秋山馆行箧书200多种,中有元、明刻本,明钞、稿本,都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典籍,李老师一并捐献国家供读者阅读。

傅增湘,现代著名藏书家,版本校勘家,曾捐赠2096种,24403册藏书。其中有元刻明修补印本《资治通鉴》残本10册,明刻本《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东坡外集》、《陆放翁全集》等77种1286册,又清初刻本、武英殿刻本数种及清、民国刻本及民国排印、石印、釉印影印本。

杨沧白家属捐献古籍400多种,7000多册。有明、清刻本及民国刻印古籍,如《史记》、等数十种。

戴亮吉,重庆人,捐献古籍13760册。其中有宋版一种,元版二种,明版及清刻清抄本300多种。另有清末词人、书画家郑叔问《补梅书屋诗集》、《补梅书屋手稿》、《瘦碧庵诗草》手稿,以及郑氏诗、词集初刻初印本多种,多属珍稀古籍。

梁漱溟,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1951年将随身多年的勉仁斋图书馆古籍线装13800多册,平装10000册全部捐赠我馆。其中多是明、清及明国刻本,经、史、子、集全部俱全。

有人说,收藏古董好似留意和观赏月色,古往今来的月色。可如今,收藏不再是个单纯的爱好,它还是一个可以一夜致富的行当,于是人的价值便更多的体现在捐赠献宝上。他们的为人更比国宝珍贵,人的光泽是永恒的,他们的精神是流芳千古的。

2.加强古籍保护刻不容缓

古籍保护是和时间赛跑的事业,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我国古籍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成绩,但古籍保护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还存在不少问题:至今没有进行过全国古籍普查,现存古籍家底不清,许多流散在民间的古籍没有得到妥善保护;现存古籍老化、破损严重,数量很大,而保护和修复人才严重匮乏,基础实验和研究水平较低,古籍修复手段落后,珍贵古籍流失海外,国家监管力度不足等。

那么,怎样才能科学的保护古籍呢?科学保护古籍,(1)通过设立专家委员会,发挥专家对古籍保护的指导和咨询作用。(2)开展古籍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实验,建立科学保护的体系。(3)对古籍保护修复人员进行科学保护原则的培训和任职资格的认定。(4)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古籍修复水平。

3.为保留中华文化遗产之功绩可谓大矣

文化典籍和文学艺术篇10

中国建筑一直以来以土和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后来又伴随加工石料、烧制的砖瓦等材料构建而成,故中国又把建筑工程称为土木工程。建筑艺术则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应运而生的。在阶级社会,建筑艺术无疑打上了统治阶级审美的烙印,而众多民居则更多表现出了老百姓的喜好和追求。建筑艺术的产生首先来源于实用,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加上匠师们的美化处理,产生了建筑艺术。比如中国建筑的坡形大屋顶就是为了排水和遮阳的实际用途。被称作“飞檐翘角”的屋盖也是由于使排水抛远、多纳阳光的需要而创造的优美形象。在这技术与艺术构成的文化综合体中,建筑是由人创造的,作为文化,建筑的主角是人。所以,当我们认识中国建筑文化的本质时,必然要考虑处于一定建筑环境中的人的意识、观念、思想、情感和行为。因此,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典籍,不仅能帮助我们探究建筑的形式和技艺,同时发掘形式后面的哲学现象,还能使我们真正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掌握中国建筑的主体价值,从而在现代化浪潮中才不致失掉民族的特质。

二、中国先秦典籍中的建筑文化现象

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化脉络的渐进历程,构成了中国建筑伟大的文化旋律。在漫长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东方文化与哲学的物质载体,中国建筑的崇高形象,在世界建筑史中丝毫不亚于历经许多世纪业已发展成熟的西方建筑。在高超的土木结构技术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中,中国建筑文化,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与深奥的哲思境界,这一切毫无疑问全部折射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

(一)中国建筑文化之“天人合一”的时空观

中国人最早提出了道德这样的东西,用来约束人类的兽性。然后把它投射到天上,这就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开始。古代中国人在文化观念中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对应的,即所谓“天人合一”。这在中国先秦典籍《周易》与老庄的著述中表现很突出,《周易》关于“天地人”三才之说与老庄的“道法自然、我自然、返璞归真”等思想莫不如此。董仲舒甚至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而程明道则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语录》二上)。因而,中国建筑文化,令人深为感动地体现出“宇宙即是建筑、建筑即是宇宙”的宏大的时空意识。从自然角度看,天地是一所庇护人类生存的“大房子”,所谓“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为宙”。从人工建筑角度看,建筑象征宇宙,“天地入吾庐”也。中国建筑文化的时空意识,是一种自古就有的、人与自然合一的有机论。

(二)中国建筑文化之伦理观

中国建筑文化之伦理观是与人和自然相亲和、天人合一时空意识相一致的,是中国人所一向独具的淡于宗教、浓于伦理的文化传统。中国人头脑中的神大多是自然神,并且神人不分,很多神是我们尊敬的人,没有绝对服从与崇拜的宗教主神,释迦牟尼、上帝、真主这些宗教主神。都是舶来品。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的影响,远不及作为哲学文化的老庄道学。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现实主义,对于宗教没有真诚的信仰,处理一切精神问题时,都给人以务实的感觉。中国人不是宗教民族,也不是内省的民族,所以内省性的精神生活不是中国人的专长。相比来说,日本民族把握禅宗精神,开拓了一套精神生活方式,包括茶道、花道。而中国人喝茶是为了解渴,插花是为了美观,并没有进一步的精神价值。反映在建筑上也是如此,现实主义精神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西方建筑追求表里如一,使用材料以及外观构造表达了一定的建筑精神。而中国建筑则不同,没有人注意材料的品质和建造的方法。通常外观是加上去的,或用瓷砖、或用面砖、或用石片;木材结构亦如此,外表上漆、加彩。这都是中国人务实精神所促成的发明。然而,这种淡于宗教所留下的历史空白必须得到填补。淡于宗教者,容易浓于伦理。以伦理代替宗教,正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品格之一。因此,城市、宫殿、陵墓、坛庙、民居、寺观、坊表、园林建筑以及屋顶、斗拱、门牖、台基、装饰形制等,无一不是或者强烈、或者平和、或者显明、或者隐约地体现一定的伦理文化主题。比如中国建筑为了覆盖有缺陷的材料,使用表面的装饰,这本来是物质上的需要,但因此使表面的装饰成为制度,象征了社会地位,维护了伦理制度。

(三)中国建筑文化之生命观

中国建筑文化的主要物质构架是以土木为材。有的学者以为中国古代少有石材建筑,认为所谓用石方法的失败,是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哲学只有金木水火土而独缺石之故。事实上,所谓阴阳五行学说,一般认为起于周代,成于战国时期的邹衍。在周代之前,中国建筑的土木构制早已形成,如果说,中国建筑少用石、多施土木的文化传统与阴阳五行说缺石有关,那么周人之前许多世纪的中国土木建筑文化传统又如何理解呢?从另一角度分析,阴阳五行说实际是包含了石的。周易有云,八卦中的坤为地,为土,艮为山、为石。土者,五行之一。艮卦的母体是坤,表示艮卦所象征的山石原是大地的一部分而,比平原大地更富于刚性罢了。因此,建筑文化主要以土木为材而少用了石材,与阴阳五行说没有必然联系。有学者认为,中国人选择土木而少用石材只是代表了一种生命观。中国古代墓室几乎全是用石材砌成,墓室是向下的,暗示着死亡。而木材是向上生长的树木,代表着生命。五行说中的木象征生气,以青龙为标志,方位为东。土也是吉象,居中央,主方正。土木配合,相辅相成。而石材质地近金,有肃杀之气。事实上,木材的建筑是亲切近人的,手触之有温暖的感觉,而室内的柱子也暗示了树林之象。生命的感觉对中国人而言比永恒更重要。除了在环境上感受到生命之气,在材料的使用上执着于土木之外,造型的生气尤其重要,石材太厚重,缺少飘逸感。唯有土木,采用木柱支撑系统,翼角起翘,才可以建构出一种生动的气韵。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石是重要的材料,但也不是厚重、坚实又自然的山石,而是合乎“瘦、漏、透、皱”原则的怪石。起初这样的造型与仙山有渊源,到后来,文人们对这种弱不禁风的怪石产生了直接的感情,不但成为画家笔下之宠,一般文人案头也少不了它了。

(四)中国建筑文化之人本精神

在殷周之间,逐渐产生的人文精神,以礼制为代表,即儒家数千年的正统中国文化的标志。这种以礼为代表的人文精神,建立了中国文明的伦理秩序,而秩序的目的是和谐。儒家把人世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设定了行为道德标准,就是用著名的五伦。这种秩序反映在建筑的空间上,形成中国特有的空间观。第一个特色是均衡、对称。我们知道自古中国人就不相信神,宗教意识淡泊。很多事物都很能务实,以人为本,视人为性灵的整体。古人对人体形态的看法产生了对称的观念,把世界上的一切返回到人体去解释,这是中国文化里的重要观念。由于人体是对称的,以人为本的建筑也是对称的,从而产生了中轴线。因此,对称的空间与人的环境感受是相配合的。而欧州在文艺复兴之前,没有对称的建筑。也可以说,中国建筑自始即应合自我的形象,从而建立了空间秩序。第二个特色是建筑配置的井然有序。中国的个体建筑都是极其简单的长方形匣子,因此,凡建筑皆成组。四合院几乎是最起码的组合;每一个组合都反映了天命的观念,都是一个小的宇宙。在北方,建筑都要坐北朝南,左右厢房围护。如果是大型建筑,则有数进、重复合院的组合。在成组的建筑中,从个体建筑的高低大小,可以看出何者为主,何者为从,建筑群因此可视为人间礼制的反映。在住宅建筑中,按身份分配居住空间,有前后之分,左右之别,秩序井然。中国传统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要寻找其根源,必从先秦典籍透露出的哲学观及美学思想出发。不读这些典籍,就不能深刻知晓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起源。比如儒家的“真”、“善”、“仁”的美学思想在《论语》、《国语》、《孟子》、《荀子》等散文中得到全面体现,道家“虚无”、“意境”的美学思想也在《老子》、《庄子》等文学作品中体现,这些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都有所体现。中国先秦典籍不仅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起源的重要依据,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也影响中国后代的建筑营建活动,无论是宫殿、陵墓、祭祀建筑还是住宅、园林等。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离不开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解读与研究。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