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文物修复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12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创新设计

一、引言

“古籍修复”是一门应用性、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长期以来,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主要还是依靠行业内部的师徒相授、口耳相传。这种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在技艺延续中曾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逐渐显现出生源基数少,入学渠道狭隘、教学方法保守、从业人员文化层次低等弊端,不利于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手工艺技术的发展和传承。近年来,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古籍修复专业已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普通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专业定位、学科建设、课程体系的科学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经验和科学结合,突出研究实验能力与实操技能并重的教学思路,努力发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古籍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二、发达国家古籍修复及相关专业的发展现状

古籍修复现代人才的培养既要坚持传统修复技艺的传授,又要重视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与保护技术比较发达的欧洲和亚洲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下的古籍修复专业人才培养仍停留在较低层次。突出表现为,教学内容重文轻理,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课程的设置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创新亟待进一步加强。

国外修复人员的培养,具有研究实验能力与实操技能并重的特点,有利于古籍修复方案的科学制订,使操作技术更加可靠。据初步调查,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波兰等古籍保护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有多所高校开设古籍(文化遗产)修复或保护专业,也设置古籍及纸质文献的保护方向。[1]其课程设置兼顾绘画、微生物学、化学、材料技术、艺术史、修复理论、文献研究方法、计算机应用等实践环节,涵盖针对性较强的修复与保护训练,并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有大量的专业实习,甚至包括到国外相关机构接受实训。最后,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还要求包括一次文物的修复工作。

国内档案、文博保护的相关专业已具有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并针对需要加入一些理科的课程设置及应用。就古籍修复专业而言,近年的办学经验也提醒我们这门学科的发展不仅需要目录学、版本学等文科基础知识,而且需要规范严格的技术技能,更需要拓展与修复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基础知识,加强对修复材料和修复环境的分析及监控,让“古籍修复”真正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实操技能、实验研究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古籍修复与保护专业及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立足传统修复技艺,引进相关学科知识,不断进行修复技术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传承创新。只有这样,才是培养古籍修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科学方向。

三、现代社会背景下古籍修复专业的发展趋势

古籍文献对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史料作用,同时也是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据有关专家估计,保存至今的古籍约23万卷,全国古籍藏量应在5000万册左右,可谓卷帙浩繁[2]。古籍修复专业对课程设置、知识技能的要求科学、严谨。如何将传统的技术传授科学地融入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框架之下是高校办学中探索的重要问题。现代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强调应用型、创新型的特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体系中必须大力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并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1.关注实操技能学习的过程性。

传统的古籍修复多是手工劳动,其技术传承依靠师傅的口传心授,而熟练技工的养成则依靠不断地积累经验。通过专业办学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必须尊重和延续这种技能习得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中继续坚持“师带徒”传授方式的合理内核,一对一全面传授、技术观摩,辅之以修复方案集体讨论以促进修复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修复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严谨的工作流程。修复前要预先制订完整的工作计划,修复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安全性、真实性、适宜性、规范性、最少干预的工作原则,修复环节要涵盖清洗、去污、溜口、补破、补蛀、镶补、揭裱、托裱等步骤,让学生在实践实操中提高感性认识。通过亲历亲为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2.注重培养实验研究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研究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修复方法进行思考,促成古籍修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这项传统手工技艺的科技含量。

实践环节中应进行理化和生物上的科学实验,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观察那些肉眼无法看到的纸质媒材内部的变化,监测纸张纤维和保护测算,从而积累科学数据,使修复方法更科学和更有效。建立专门的古籍修复实验室,配备自控式杀虫防霉机、厚度仪、进纸机、纸张抗张强度试验机、白度测定仪、耐折度仪、干燥箱、纸张水分仪、造纸纤维测量仪、酸度仪、高像素数码相机等设备,对纸张材料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属性建立分析。配备书芯压平机、纸浆补洞机、纸浆补书机、切纸机、自动压书机、晒纸架等仪器和设备。这些新产品,都是实践的产物,都是技术创新的产物,能帮助师生提高修复效率,使修复工作事半功倍。另外,在修复材料的加工制作上,应实行科学检测、制定标准和按需定购,使修复材料的质量得到保证,从根本上杜绝不良修复材料对古籍文献的负面影响。

3.合理利用高科技手段,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

古籍的修复越来越多地运用高科技手段,一些现代化的高科技仪器设备应该逐渐被引入古籍修复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如在古籍修复过程中使用数码影像、电脑和工业机械等手段参与修复或辅助修复,用来研究古籍载体材料的特性,认识其损毁规律,寻找更好的保护手段,为提高修复古籍的技术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引进和运用高科技,新技术可以有效推动古籍修复实践教学中的知识创新,促进传统修复技艺的提高,推动人文内涵的丰富和延续,是引领古籍修复理论和技术发展的风向标。

古籍资源数字化是传统学术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古籍数字化是保护和传承古文献最有效的形式,也是古籍整理工作的必然趋势。[3]引入古籍数字化教学内容,完成对古籍再生性保护的知识储备是古籍保护工作的发展趋势。古籍资源数字化是传统学术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在数字化过程中,对于古籍特有的个性,需要我们采取一些特殊的加工手段和技术措施。因此,古籍的数字化需要一批既懂得古籍整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只有实现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构建、提升修复教育的科学规范化程度、推进古籍修复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使其自身达到可持续发展,从而适应古籍保护事业不断发展的动态需求。

四、“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意义和作用

1.构建合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目标。

在加强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建设的同时,也要通过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谱系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技术能力和知识结构,这是塑造现代古籍保护人才的前提和基础。新时期的古籍修复工作人员除却需要基本的动手能力和身体条件外,还要具备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对现代化设备和仪器的操作能力。现代古籍保护人才应该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诸如版本、目录等古籍文献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掌握造纸技术、书籍装帧、材料化学、基础物理等相关知识,甚至要了解艺术学、美学等有关知识,从而规范并延续科学有效的古籍保护方法与修复技术。因此,在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必须对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进行梳理,更重要的是把现代科学技术及先进文化成果及时地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增强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综合性,以适应现代修复人才和高校学历教育的需要。

2.注重古籍修复领域的学科建设,提升修复教育的科学规范化程度。

古籍修复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技术的历史由来已久,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文献的产生和文献载体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现代修复人才不仅要继承古代文献修复的经验,还要在技术和方法上大胆创新。因此,古籍修复是一项既古老又年轻的事业,甚至可以说现代古籍修复是重新研究古籍保护和重新解读传统文化的一门新兴学科。纳入高等教育中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应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对文献的修复和保护进行探索研究,走出经验阶段,借鉴国外文化遗产保护中修复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全新的方法和理念揭示古籍文献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更有效合理地保护和抢救作为古代文化载体的文献遗产。

五、“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完善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设计。

相对国外古籍修复和保护的科技水平和研究能力,国内的古籍修复和保护基本还停留在经验阶段。古籍保护与修复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实践技术与理论知识缺一不可。根据应用型、创新型古籍修复人才的能力需求和基本特质,高校的古籍保护与修复专业教学,其课程设置应该兼顾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应根据实验条件和师资条件对研究领域、专业分化做合理安排。其中实践性课程设置应包括:材质和材料分析、技术和制作工序、保护方法和技术、预防性保护和修复、制作物件复制品、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应用、科学研究方法等内容。此外,实践环节中引入古籍数字化教学内容,完成对古籍再生性保护的知识储备是古籍修复未来的发展趋势,且在数字化过程中,对于古籍特有的个性,需要我们采取一些特殊的加工手段和技术措施。因此,古籍的数字化将需要一批既懂得古籍整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

2.打造一流的实验平台,提高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技术保障。

古籍修复是一个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引入实践教学,对高校办学的软硬件投入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完善古籍修复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科学发展道路,大力建设满足教学需要和推动专业发展的实验平台。古籍科技保护实验平台是以古籍修复及古文献保护为基础,融原生性及再生性保护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六、“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为实现应用型、创新型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目标,古籍修复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

1.实践教学体系融入自然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使修复人才具有从经验修复到科学修复的潜力提升。

在高等教育体系下,古籍修复不仅是一种应用技术,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一门以修复技术为基础,综合了化学、物理、艺术学、美学的应用科学。因此,新时期的古籍修复人才,不仅要传承传统的修复技术,还要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增加古籍修复的科技含量,推进理念创新、知识创新,探索古籍文献修复的方法论,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完成从经验修复到科学修复的转化,从而使传统古籍的修复适应现代古籍保护的需要。

2.加大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打造古籍科技保护实验平台。

古籍科技保护实验平台主要包括纸质文物保护和文献保护技术两个重点实验室。

纸质文物保护实验室主要拓展在纸质文物方面的综合保护项目,于实验教学中引入用于化学分析、纸张耐久性与物理强度测试与纤维质量分析等的实验项目,着眼于科学修复中所需的工艺检测环节。为加强古籍修复的科学性,纸质文物保护实验室主要从纸质文献载体的变化、保存空间温度、湿度的影响和微生物滋生等方面,分析纸质文物老化受损的原因和机理,总结出纸质文物保护的具体方法和内容,加大纸质文物保护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使其成为古籍科技保护方面的实验基地。

文献保护技术实验室主要开展传统古籍的修复与民国文献的保护等实验项目,用于培养学生古籍原生性保护的专业技能。文献保护技术实验室以培养学生古籍保护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立足于古籍修复、保护类实验的独特性、科学性,为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在实验教学方面提供物质基础,并利用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使我校成为古籍修复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古籍修复师鉴定基地。

七、结语

高等教育背景下创新“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验室建设的具有独特性与时代性。现正值国家、省市教育系统遴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关高校应加大古籍科技保护实验平台的建设力度,增强综合实力,为申报古籍保护类部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供硬件条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古籍修复专业教学体系的科学论证,为古籍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宏彦.国外古籍修复人才的科学培养对我们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4).

[2]覃燕梅.我国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7(4).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篇2

[关键词]古籍保护;古籍修复;人才培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文)明确了古籍保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古籍老化、破损严重的现状下,通过对古籍进行科学性的修复来重点抢救濒危古籍已成为古籍保护的第一要务。古籍修复工作难度大,要求高,技术性强,诚如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陈红彦所说,古籍修复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学科、一门艺术,不仅需要心灵手巧,需要技能、技术,更需要中国书籍史、目录学、版本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生物、化学、物理知识。[1]目前,专业修复人员少、高素质专业修复人员紧缺是古籍保护面临的最大难题。在全国古籍保护计划的推动下,古籍修复工作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古籍修复培训、古籍修复职业认证、古籍修复学历专业教育等人才培养工作正在开展或即将启动。

1广西古籍修复人员现状

目前,广西古籍藏量约50多万册,主要分布在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少数博物馆,共20多家收藏单位,按“我国现存古籍3000万册以上,需要修复的超过1000万册”[1]的比例推算,广西现存古籍需要修复的将近20万册。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张平老师在接受《中国文化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即使按照严重破损、中度破损、轻度破损各占三成的折中比例,平均一个人一年的修复数量也就在100册左右,但如果碰上严重破损的古籍,有时甚至一个月也完成不了一册”。[2]按广西现有需修复古籍数量与古籍修复人员配备(二者比例为20000∶11),再根据张平老师对工作进度的估算,要将广西现有破损的近20多万册古籍进行修复约需要180年时间。虽然与其他古籍大省相比,广西古籍藏量相对较少,但广西地处南方,气候炎热潮湿,霉变虫害严重,古籍生存环境恶劣,遭损害程度高,古籍修复面临的形势十分紧迫。

根据掌握的现有材料,笔者对广西汉文古籍藏量超过1万册的图书馆和1所少数民族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修复人员情况进行了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一是古籍修复人员老化现象严重。全自治区现有古籍专业修复人员的年龄大都集中在40岁以上,占82%(50岁以上占30%),40岁以下的仅占18%。二是人员配备不平衡。古籍藏量过万的有9所单位,加上1所少数民族古籍收藏单位,10所单位当中只有5所收藏单位配备古籍修复人员,全自治区现有古籍修复人员仅11人,主要集中在2家省级公共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中,其人员配备各达到4人。与2家省级公共图书馆古籍藏量相当的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仅配备了1名古籍修复人员,且还是在2007年启动古籍保护计划后才配备的专职修复人员。三是学历层次偏低。在11名古籍修复人员中,大学本科学历的占36%,专业教育背景与古籍修复人员基本素质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从广西的情况来看,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跟上古籍保护工作需要的步伐。

2创新思路,加快古籍修复人才队伍的建设

2003年12月,文化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加大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修复队伍。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可采取‘分层培养,长短结合’的原则,以培养技术熟练的操作人员为主(主要是高职层次),适当培养一些高级修复人才(主要为本科层次),同时应注意加强对在职职工的短期培训。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造就一支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要求的古籍修复队伍”。[3]5年多过去了,就广西而言,古籍修复人才队伍的境况仍不容乐观。因此,在古籍修复人才紧缺的情形下,应该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快人才的培养,加强队伍的建设。

2.1合理设定人员编制

笔者通过了解得知,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藏量超过100万册,善本30万册,配备古籍修复人员12人;浙江省图书馆古籍藏量80多万册,善本8万多册,配备古籍修复人员8人;河南省图书馆古籍藏量50多万册,善本2万多册,配备古籍修复人员2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古籍藏量11万册,善本5.7千册,配备古籍修复人员4人。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人员配备差别较大,与图书馆其他岗位相比,大家都认为古籍修复人员定编没有可执行的依据和标准,而且长期以来,古籍修复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古籍修复岗编制多少仅靠领导一句话。再加上对古籍修复工作的认知误区,很多馆员不愿意选择从事这一工作,造成古籍修复人员的流失或空编。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申报部级古籍修复中心的通知》要求,申报部级古籍修复中心的单位专职古籍修复人员不少于8人,这在一定层面上对各单位古籍修复人员的配置作了明确要求。因此,根据什么原则设定相对合理的古籍修复岗编制来满足和适应具体修复工作的基本需要,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必须明确的问题。

2.2实行结构化组配

古籍修复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古籍修复人才选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在现阶段可能很难寻觅到具备所有基本素质的人才,因此,在选拔和配备古籍修复人员时,可考虑实行结构化组配来解决这一难题。如通过人员在知识、年龄、专长、性别等因素上的差异性进行结构组合,通过人才优势互补形成人才效益。在知识组合上对古籍修复所涉及的专业背景实行交叉组合,如古汉语、古文献、历史等文科类背景与生物、化学、物理[Jp2]等理科背景的结合;在年龄结构上形成梯次,老中青结合,通过“传、帮、带”形成技艺和经验的传承;在个人兴趣特长的搭配上,可考虑配备具有书画刻印技能和爱好收藏的人员;在性别选择上不能一味趋向女性。

2.3建立业内奖励机制

虽然各单位对古籍修复工作有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但由于古籍修复专业技术性强,一般情况下,单位内很难通过一个非专业的组织对其进行考核评价,古籍修复质量和修复人员的技术水平难以界定。长期以来,古籍修复部门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成果得不到体现,技能层次没有区分,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利于才能和成绩的彰显,不利于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和进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可考虑通过建立业内奖励机制来促进人才的培养。如组织开展古籍修复技能或古籍修复成果评比等活动来发现人才,表彰人才;通过采用项目申报得到经费支持的方法来汇集和展示修复成果,调动古籍修复实践研究的积极性;通过树立和表彰古籍修复的典型来发挥榜样力量,提高古籍修复人才的影响力。

2.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贯穿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工作,也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功的重要保证。为建设合理的人才梯队,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开办了古籍修复普通班、高级班、研修班,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培训古籍修复人员最多、培训时间最长以及培训专家最集中、水平最高的一轮大规模培训。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还将和北京大学中文系联合申请设立“古籍鉴定与保护”专业方向,届时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关于古籍鉴定与修复的全程学历教育将基本成型。[1]除通过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外,笔者认为还应根据古籍修复的特点进行人才的培养:一是对古籍修复大师进行保护和嘉奖,提倡沿袭和发扬“师徒”制式的传统,鼓励他们进行“技艺传承”;二是要求部级的修复中心对古籍修复技术滞后的省进行帮扶,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任务,采取现场跟班学习的方法,使修复人员在老师指导和实践中提高修复水平;三是借鉴医疗系统做法,向部级修复中心申请修复专家“出诊”修复,这样既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又可以传授修复技艺。

2.5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古籍修复工作难度大,因此,改善修复人员的工作条件,为修复工作营造一个宽松、舒适、有序和充满文化氛围的工作环境十分必要。可以通过配备规范、齐全的修复工具保障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引进先进的修复技术设备来增强修复工作效率。可以通过调动古籍修复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其工作自豪感,从而促进修复人员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我素质。

[参考文献]

[1]翟群.古籍修复是一门学科[n].中国文化报,2008-07-23(001).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古籍修复;理论教学;教材;教师

我国文物古籍浩如烟海,由于种种原因,年久毁损者甚多,亟需修复整理,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有鉴于此,我省部分学校开设了这个专业,有些已开办了十余年。十余年中,培养方式从三年制中专到五年制高职,并得益于高层次的教学水平、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师生的不断努力,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古籍修复、书画装裱、雕版、篆刻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的文物保护与古籍修复领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该专业学制五年,除语文、数学、外语等公共课外,专业课又分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能基础课。在一年级,分别开设色彩、素描、中国画线描、工笔重彩、剪纸等专业技能基础课,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色彩及构图意识,开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理论基础课,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全局性的了解;二、三年级,开设雕版印刷、书画装裱等技能基础课,开设《书史造纸史》、《图书档案与保护》、《中文工具书》、《古代汉语》等理论课,四年级开设篆刻、图书修复等技能课,以及《中国古典文献学》等理论课。以上可以看出,理论课和技能基础课是相辅相成的,伴随着古修专业学生在校的四年。

从总体上看,古籍修复专业课程设置表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专业必修课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种类相当;

二、专业必修课中,实践课学时高于理论课。

从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该专业的学生在校必须达到一定的知识要求,方可以合格毕业,即:

一、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美学知识;

二、熟练的图书古籍文献修复和文书归档、保护及书画装裱、字画仿真复制知识;

三、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深厚的古汉语知识;

四、一定的版本鉴定知识、文物鉴定知识;

五、较高的人文知识、美学知识和审美意识;

六、一定的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

依据以上培养目标和知识层次的要求,就决定了理论课教学在该专业的整体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不可偏废。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理论课主要遇到的问题有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弊端: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上课纪律堪忧;教师严重不足,“游击队”成主力;教材繁、难、偏、旧,“揠苗助长”甚为严重。考试评价制度单一,划划范围,搞定考试。

一、目前古籍修复专业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1.学生重视程度低

高职层次的学生,大都是中考的失意者。由于种种原因,放弃读高中,转而来读高职,毕业后拿到大专文凭,凭一技之长立足社会。这样的自我定位就使得学生陷入了自暴自弃的漩涡,自然而然对理论课产生了不屑与厌恶。以我校为例,一年级新生尚能对部分理论课产生浓厚兴趣,聚精会神去学,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兴趣越来越低,上课的纪律也越来越差。从学期初到学期末,对新课的兴趣也呈逐渐降低态势。

学生的不重视有着多方面原因,特别是与教材质量、教师水平等都有关系。由于学生自身的不重视,导致学生毕业之后理论知识匮乏,严重阻碍学生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2.教师数量不足,“游击队”成主力

由于本专业的特殊性以及教师招聘的限制,专业教师特别是理论课教师匮乏,有时一个理论课教师需要身兼数门课程,备课压力甚大,备课效果不佳。专业技能课则延请各行各业的专家来教学,这些专家科研能力或技术较先进,但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不会教学,学生长期处于“散养”状态,学习效果亦堪忧。

当前的教师入职考试就是造成教师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虽不可说是“祸首”,但其对职校的负面作用也难逃其咎。以近两年南京六城区教师招考来看,设置的门槛可谓荆棘满地,令人无所适从。首先需满足应届毕业生和教师资格证的先决条件,除具有南京户口之本地生源可享有第二次考试机会以外,其余均只有在应届方可报考,考试机会不均等;其次,如今招考的教师大都需要硕士研究生学历,以至于很多来职校应聘的老师因学历达不到,或是因为没有教师资格证而在首轮竞争中即被淘汰;此外,六城区考试题目越来越难,考查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广。教师招聘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地杜绝了招考中的弄虚作假,但也严重影响了教师人才的自由流动,使得很多职校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

专业教师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在编教师的压力骤然升高,据不完全统计,职校的每位专业教师至少带过3-5门不同的科目,沉重的备课压力使得教师不遑他顾,自然就使得课程深入度不够,教学无奈之下只能泛泛而谈。同时这也是学生不重视的原因之一。

3.教材繁难偏旧,“揠苗助长”

由于古籍修复专业没有相对应的国家规划教材,也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故不得不使用大学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的教材应一时之急。然而学生的水平只堪高中层次,怎么上课,上哪些课,传授哪些知识,全部都由教师自主决定,难免有些随意。例如该专业一年级开设中国古代文化史这门课,选用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该书内容丰赡,不愧出自名家之手,然而其中内容不可谓不难,不可谓不繁,要给相当于高中一年级的新生讲授二十八星宿、五音六律、十二律、丧服、宗族等繁难知识,只能是削足适履,泛泛而谈,若想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挖掘,时间上不允许,因此,该课应该放到四年级开设较为适宜。此外,二三年级开设的《书史造纸史》、《中文工具书》、《图书档案与保护》,四年级《中国古典文献学》等课程,同质化较多,很多知识反复出现,如版本学、目录学等知识,《中文工具书》与《书史造纸史》、《中国古典文献学》有重叠。学生学完之后,拿起下一本书还是这些知识,效率大打折扣。

以上出现的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对现在理论课上所有的教材进行一个大梳理,针对古籍修复高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剔除过时或不适用的知识,将教学资源整合编成一本或数本主干教材,自主编排,自主教学,这样既可以摆脱市售教材的不适用,又可以有针对性的将实践也纳入进去,使得实践中有理论指导,理论中蕴实践验证,这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做法。古人也很早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故而《学记》有云:“……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这样下去,学生不用等到毕业,一门课考试结束之后,就会将所学的知识丢得一干二净,给教育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浪费。即古人所言“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4.考试评价制度单一

考试是检查学生在校期间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必须要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对于理论课来说,现阶段只有通过闭卷考试才能检测,因此,考试评价制度的好坏,也在一方面决定了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优劣。

由于教材的庞大知识量,教师命题必须有所选择,范围不可过大,内容不可过多,并一定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现在的情况是理论课老师与专业课老师各自为政,互不相通有无。理论课教师临考试前大笔一挥,圈定若干范围,教学生死记硬背,“精耕细作”,考试自然能考得高分,但这样的分数不具参考意义.只要在考试题中加入一到两道灵活的题目,学生就无所适从了,会埋怨老师为什么不提前说。教师如此,也是颇有难处,有些课程一周就开一次,每次2节,课本又那样繁难,如何能将知识讲得透彻细致?但是不透彻细致,泛泛而谈,直接的恶果就是学生对于知识与考试的极度轻蔑。

解决方法

有鉴于以上数点,我们认为,对于古籍修复专业的理论课教学,亟需开一个药方,为了这个专业的永续发展,须居安思危,不可怠慢。

首先从教材入手,量体裁衣,循序渐进,编写出一套符合古籍修复专业的特色教材,并迅速将其投入教学实践中予以检验,有问题则迅速予以记录,及时修订。待日后古籍修复专业被更多的学校认可并开设,此则有首创之功。

其次,在现有教师选拔制度还将继续持续的态势下,每个学校都需要将现有的教师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整合,多举办教学沙龙,多举办专业教师研修班,让不同专业的教师坐到一起交流,并对每个新进的教师进行制度化考核,可以让专业技能课老师上一节理论课,理论课老师来教一节技能课,形成知识的长效交流沟通机制,促进新鲜血液的流通。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篇4

贾文忠的办公室位于农展馆院内静寂的后湖边上,背后是他亲手栽的一片竹林,竹影水波,颇具都市田园的韵致。室内幽静淡雅,书柜桌面堆满了各种书籍,墙上挂着的则是他自己的书画作品和青铜器全形拓作品。

由修复介入鉴定是一条捷径

熟悉贾文忠的人都知道,一开始他并不专门从事文物鉴定工作。那么是何原因使他逐渐从文物修复到修复、鉴定双管齐下的呢?这条路是否能行得通呢?贾文忠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不仅行得通,而且由修复介入鉴定还是一条捷径。

他告诉记者,文物修复是对文物原貌进行还原的过程,是一个对文物进一步了解,逐渐摸清其铸造和因时间、环境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反其道而行之,辨别真伪就不难了。“我觉得搞鉴定的人,就应该学习怎么修复,比如:做青铜器鉴定的人,你亲自到铸造厂去铸几件青铜器,做几件仿制品,再做做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再亲手修复几件青铜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直观的感受,知道什么样的是可以做出来的,什么样的是做不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启功先生、谢稚柳先生等人的眼力,往往比只会鉴定的人强。因为他们二位都擅长绘画,并临摹古人作品,也可以说是实践出真知吧。”

贾文忠还指出修复和鉴定二者之间其实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修复成就了鉴定的眼力,同时鉴定亦提升了修复的水平。”但他强调修复始终是他工作的重心,让经历了岁月沧桑的文物,尽可能再现昔日光彩,这是于国于民都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记者注意到在贾文忠工作室里,摆了许多残缺的器物,有的缺一个耳朵,有的缺一条腿、一个盖。也有一些曾经残缺的文物,经他妙手回春,如今已旧貌换新颜。贾文忠随手拿起一面铜镜,让记者找修复的痕迹,任记者怎样睁大眼睛,也发现不了一点蛛丝马迹。接着他又拿出一张修复前的照片,原物已经破碎成五块,看到原物,记者不由得惊叹其修复技术的高超。贾文忠告诉记者,文物修复这门技术就是要达到“乱真”的效果,但是修复的过程也让他明白哪些是可以乱真的,哪些是无论技术怎么高超都不可能达到的,因此可以说他鉴定的眼力很大一部分是出自实践,这也是他在一些方面高于学院派鉴定眼力的原因。

造假者是我的老师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出于对贾文忠精准眼力的好奇,很多人常追问他师傅究竟是何方神圣?贾文忠总半开玩笑半当真地回答:“造假者就是我的老师。”虽是玩笑话,但是说到造假者们的高超技艺,确实常常让贾文忠“赞叹不已”,尤其是这两年他跟随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民间寻宝,各地的假东西、各种造假方法都让贾文忠大开眼界。“每一回寻宝都能见着一两件能够感动我的东西,人家作假的方法太妙了,有一些我们都做不出来。可惜是用在了这些方面,如果用在文物修复方面,肯定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贾文忠说到,目前市场上造假的方法层出不穷,很多都动用了高科技手段,让很多专家都难断是非。原来仿制不出来的红斑绿锈、蓝锈、水锈,现在都能做,甚至连红斑绿锈中的结晶也能做得相当逼真。他就见过一种高超的造假手段:先用硅胶在原物上翻下模子,然后依据考古发掘报告中公布的合金成分铸造。第三步再模拟文物地下埋藏的环境配置溶液,精准到含多少微量元素、酸碱度是多少,通过“时间加速”,比如文物在地下埋藏了2000年,就将各种元素的配比乘以2000倍,用电解或者高温加热仿制品,使其长出锈来。这样仿制出来的东西,带范线、垫片,花纹逼真,分量也和原物一模一样,且决不含有现代成分,就算拿去做金相分析,也看不出丝毫的破绽。

“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假的终究是假的,总有露出破绽的地方,看得多了,一般仔细观察就能明白怎么回事。我的鉴定眼力,除了得益于近三十年的修复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造假者技术的不断升级也提升了我的眼力。”贾文忠笑着说:“一般造假的人有文化者少,真的青铜器往往经过了古人的精工细做,且历经时间的洗礼,其蕴涵的文化和神韵是不论怎么样的高科技,都不能仿制的。”从事青铜器鉴定十多年来,贾文忠最大的心得就是:看得越多,学得越多;市场是最好的老师,且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理无专在,学无止境。

文物修复世家

贾文忠之所以和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实并非偶然。他出生于文物修复世家,其父贾玉波,即是清朝著名的铜器修复行业“古铜张”的再传弟子。

贾玉波先生一生修复的古铜器不计其数,解放后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修复、复制了国宝重器司母戊鼎、西汉长信宫灯、马踏飞燕、秦俑等国宝级文物。深受父亲影响的贾文忠,也对文物萌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空他就往父亲的工作室跑,看老师傅们干活,边看边记,不懂就问,学到了许多文物修复的方法和知识。17岁参加工作,子承父业,曾先后在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从事文物修复、复制、征集、鉴定研究工作。曾修复过北京琉璃河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北京孔庙大成殿内清代皇帝御书的九块大匾及北京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参与修复全国重大考古发现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商代青铜“兽面纹卧虎耳铜方鼎”,指导主持修复全国重大考古发现河南三门峡西周虢国墓地出土的大批带铭文珍贵青铜器,参与修复淅川下寺出土的楚国青铜器。在拥有了大量实践经验的同时,他还进一步深造,曾就读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班,对于文物鉴定修复等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

在贾家,跟他有同样兴趣的还有现在故宫博物院的大哥贾文超、首都博物馆的二哥贾文熙等,侄子侄女也均在文博行业从事文物修复这一行。哥儿五个及小一辈,如众星捧月一般拱卫着父亲,形成了文物界有口皆碑的“贾氏文物修复之家”。

全形拓传人

除了在文物的修复和鉴定方面颇具盛名,贾文忠的博识在文物圈里也是有名的,这完全得益于他兼容并包的态度,勤奋好学的精神,不囿于一家一法,像蜜蜂采集花粉那样博采众长。他的老师特别多:早年跟名画家胡爽学过画虎,跟篆刻名家傅大卣、大康(殷)学过治印,跟魏隐儒、马宝山学习过书画版本和碑帖,跟程长新、赵存义学习过青铜器、古墨、陶瓷等方面的知识,临过《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和敦煌壁画,为北京孔庙复制过吴道子画的“孔子行教像”石碑,为北京郭沫若故居复制过郭老给吴晗的条幅,还复制过闻一多、茅盾的墨迹,均达到了乱真的地步。这其中的任何一条,对任何一个普通人而言,都是难能可贵的经历。

全形拓也是贾文忠的拿手好戏。这种以墨拓作为主要手段,辅助以各种技巧,将青铜器的立体形状复制表现在纸面上的特殊传拓技法,初始于清末,消失于民国,近五十年来几乎失传。傅大卣先生是为数极少的“金石传拓技术”传承者之一,在贾文忠学习篆刻的几年里,傅先生也将各种传拓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闲暇之余,贾文忠也将此当成嗜好,见到相关器物就拓下来,后来又从书法家大康先生那里学到了颖拓技艺。作为全形拓的传承人,贾文忠创新性地将金石传拓和颖拓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作品。无怪乎著名文物大师史树青在看到其作品时连声赞叹道:“贾文忠全形拓下真迹一等,优于民国时期的各家作品,继承和发展了这种传统绝技,而且对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鉴定讲的是良心

在目前“专家”、“证书”满天飞的状况下,鉴定专家的良心难能可贵。贾文忠就是这样一个有良心的专家,说真话,真的就是真的,假的东西绝不昧着良心说成真的。冲着贾文忠的眼力,很多人找他鉴定,其中也不乏希望他能“破例”开假证书的人。贾文忠告诉记者,前两天就有一个人找他,想要出售一个假的青铜器,请求他开一个证书,许诺给贾文忠10多万现金。贾文忠十分生气,怒斥来者,并将其驱逐出门。凭着自己在青铜市场十多年的经验,贾文忠建议普通收藏者尽量不要收藏青铜器,青铜器的价值普遍都很高,如果你抱着捡漏的心理去收藏,很容易受骗上当。大收藏家在这方面也要小心谨慎,要相信专家,但不要迷信专家,决定收藏前最好听取多方意见。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篇5

GuoJinzhong;tangYubin

(HezhouUniversity,Hezhou542800,China)

摘要:古籍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因而加强对古籍保护、开发与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高校图书馆在古籍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提出建议。

abstract:theancientbooksisthetreasureoftradition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itisveryimportanttoemphasizetheprotectionandexploitationoftheancientbooks.therearesomeproblemsexistedintheprotectionandexploitationoftheancientbooksincollegelibrariesatthepresent.theauthorprotectstoworkanexistentquestiontotheancientbooksandmadefurtheranalysis.itputforwardsomesuggestionstoscientificprotectingancientbooks.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数字化

Keywords:collegelibraries;ancientbooks;protecton;digital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319-02

0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丰富的文化典籍一直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古籍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充沛的文化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珍贵文献典籍,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图书馆是我国主要的古籍收藏机构之一,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献典籍,是高校图书馆应尽的职责。

古籍保护工作就像是医院的急诊抢救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和失误。从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以来,高校图书馆对古籍保护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理应做到科学规划,酌情采取有效的新措施,力争把古籍保护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1高校图书馆古籍现状

目前,古籍保护工作虽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但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仍存在问题,例如技术设备不齐、管理方式不善、资金支持不够和专业人才欠缺等。

1.1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技术设备的欠缺古籍与大自然中的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力,它的衰老与周围的环境、温度、湿度、空气的洁净度和紫外线含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保存条件不好,其损毁就会大大加速。根据国家图书馆的专家介绍,如果开启国家图书馆古籍特藏库的大门,令所藏珍品与外界接触,其寿命将缩短20-30年。[1]图书保护的最佳温度是16-22摄氏度,相对的湿度为45%-60%,同时要求湿、温度要24小时恒定。可见,这就应为古籍库配备优良的恒温、恒湿空调机或恒温恒湿的中央空调系统。目前,除了几所重点高校外,其余的高校图书馆的古籍库都没能达到恒温、恒湿的要求,甚至连普通的空调机都没能配有,更谈不上装备检测纸张纤维的生物显微镜和体视显微镜了。显然,虫灾和酸化也在不断摧残着古籍的生命。

1.2古籍保护宏观管理的缺失古籍和文物一样都为中华文明的魁宝,但在管理制度上却远没有文物健全,甚至还有部分高校图书馆根本没有专门的古籍库,可怜的古籍依然躺在被遗忘的角落,湮没于灰尘之中,生存状况堪忧。如今,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古籍存在着底数不清,即数量和破损的情况,这些情况都不能弄清楚,保护工作很难开展,破损古籍也很难得到及时补救,而一旦错过了最佳修复时期,破损就日趋严重,最终导致废弃。当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都没有制定相关的古籍管理法则,也没有什么有效的条款约束,甚至还有“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现象,因此就出现了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停滞不前的状况。

1.3古籍保护资金的欠缺古籍的修复需要大批的资金,据了解,现在的市面上修复一册古籍大约需要花300元左右,就拿地方高校图书馆来说,若馆藏古籍为5000本,以五分之二的破损率计算,就有2000本古籍将要修复,光是修复就需花将近60万。每年还要不断的添购新书、增加设备等,作为正处发展中的地方高校图书馆,也只能爱莫能助了。更不用说为古籍书库安装恒温、恒湿的中央空调系统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便是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

1.4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的匮乏修复残破古籍是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也称之为“原生性保护”,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它艰辛而繁琐,是我国的一项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我国只在建国初期有过类似的培训班,也曾培训过不少专业人才,后因此项工作未能得到社会重视、就业面窄、工作单一、待遇低等原因,随着老一辈技师的退休,古籍修复人才就寥寥无几了。这一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当前的古籍保护工作,据统计,目前,全国古籍修复人才不到100人,其中高校才10余人,除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少数名校图书馆外,其余的高校图书馆压根就没有配备专业的修复人员,而那些配有的专业修复人员的高校图书馆,人员也很少,与大批量需要修复的文献相比,也只是杯水车薪。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有150万册古籍,依靠现有的古籍修复人员,修复好所有的破损古籍需要花3750年。[2]

2古籍保护的几点措施

拯救古籍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历史使命,如何才能依靠有限的资源,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献,使其充分显示它的利用价值,文章在此提出几点措施。

2.1制订古籍保护的有效管理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古籍保护工作中,高校图书馆首先要制订出严格的库房制度,由专人全权负责管理书库,包括古籍的出库和回收、古籍的排架整理、修复、防虫、防潮、防晒、防尘等一系列的保护工作,其中还包括对库房工作的全面监督。它的每一项都设有专人负责,这样才能做到职责分明、分工合理、与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签好责任状,避免管理模糊,责权不分,使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细致化、科学化、系统化。同时,还要加强各个制度的约束力,如“善本书库管理制度”内容涉及书库管理员职责,善本的出入登记,书库电源管理、污染物品控制、温度湿度的记录、卫生清洁、定期投放防虫草药、文献开发整理与登记、非书库管理员入库规定、特殊情况下工作人员的应急办法等具体细则,这些制度的建立是古籍保护人员对古籍保存、保护工作的必要手段。

2.2加强古籍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了延长古籍的寿命,以便更好地研究和利用。修复是为长期保存创造条件,也为研究、使用奠定基础。高校图书馆作为古籍保护的重点单位之一,在没有足够经费把破损古籍交于市场修复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应自己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思想先进的专业队伍,而当前的高校图书馆,高素质人才较多,要培养出一批修复人员也并不是难办的事,目前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已达成协议,开设古籍鉴定的本科课程,同时招收古籍鉴定与保护方向的研究生。其它高校图书馆可依据自身条件,积极联系相关院系开设课程,培养古籍的后备人才,此举还可以提高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3]再者,高校图书馆在每年的人才引进中,可直接从专业院校毕业生中引进古籍整理、古籍修复等专业人才,然后由这些专业人士给全馆的在职人员进行梯次培训,也是解决办法之一。另外,高校图书馆每年也可送一部分人员去参加“全国古籍普查培训班”,力争动员全馆人员共同提高专业素质。当然,古籍保护除了专业修复人员外,还必须配备具有生物、化学、计算机等技能人才,这样才能使修复、防虫、防潮、防火、防尘等工作更专业、更科学,尤其对古籍数字化开发利用等诸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使典藏文献更具价值。

2.3古籍数字化的再生保护和利用在这科技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对古籍进行再生性保护,是保护和利用古籍的良好途径。因为,对古籍实施数字化可以令珍稀古籍化身千万,读者可以在不翻阅原书的情况下进行阅读和使用,从而彻底颠覆古籍保护“重藏轻用”的习惯,真正实现了古籍为用而藏的原则。[4]

古籍因为时代久远而残缺、破损,文字古奥,内容深厚,且数量巨大,使得古籍数字化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浩瀚工程。[5]但随着CaLiS古籍联合编目数据库的建立,高校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取得了一项巨大成就,其前景也尤为乐观。早在2003年12月中旬CaLiS古籍联合编目系统就正式启动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9家古籍藏书量较大的图书馆作为成员馆,现已有更多的成员馆提交了古籍资料。CaLiS古籍联合编目系统功能设计完备,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扩展性,经过这几年的实际运行证明效果良好。古籍文献数字化后,古籍文献可以在互联网上查询,读者无需为查阅古籍而花费大量时间和财力奔波各地、穿梭各馆,只需轻点一下鼠标,古籍文献信息即可一览无余。对于古籍珍本乃至孤本,一旦损坏将造成难以换回的损失,而通过古籍数字化后,人们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来阅读数字化的古籍,看到的是和原版一模一样,且又不会造成对古籍的损坏。另一方面,这些数字产品容易保护,可达到永久的目的。古籍文献数字化后,读者可诚信倍增,使更多、更有价值的古籍文献焕发新的生命力,使更多的人能更方便、更快捷的充分利用古籍文献,使高校图书馆的古籍尽显利用价值。

再者,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采取缩微技术来对古籍进行再生性利用,即运用现代技术建立馆藏古籍档案,它就是使用照相技术,将纸质文献转换到缩微胶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自动化处理、保存、检索、再现和复制还原,它的好处就是成本低、存储密度大、而且保存时间长、技术成熟,这对于我们地方院校来说是一个经济可行的好方法。

3结束语

古籍是祖先留给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一个内容无比丰富又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的文化宝库。古籍文献数据库的构建也将体现数字信息技术与人为文精神的融合。保护、开发、利用好古籍,是高校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高校图书馆要积极行动起来,竭尽全力把古籍保护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甘大明.保护古籍传承文[J].中外文化交流,2007(6).

[2]李雄飞,吴晓云.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

[3]何艳艳.浅谈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7).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篇6

关键词:文物保护基本原则问题

近些年来,文物的保护工作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是国际国内对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却存在着一些分歧,导致文物保护的具体实践工作与对保护效果的评价出现了相应的矛盾,甚至在保护过程中出现了“保护性破坏”的现象。同时,由于理论与实践间的存在的问题与差异直接导致文物保护工作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天笔者将在此对文物保护的原则与保护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这两方面作出相应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文物保护的具体实践工作。

一、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文物保护的原则是文物保护的实践工作所需遵循的,虽然目前争议颇多,但是有几项原则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成为指导世界文物保护工作的几个基本原则。这几项基本原则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考古现场上文物保护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由于考古现场条件的不足,决定了现场文物保护工作具备临时性的特点,那么,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应注意其工作过程中所采用的材料与相应的技术不能对后续研究保护造成负面影响,这是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所需要遵循的总原则,和后续实验室的保护工作有着本质性的差异。而考古现场的保护工作由于场合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它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事先取样。对文物的科学分析是研究的重要步骤,而相应最接近原貌的样品则是进行研究和科学分析的重要依据。事先取样原则也是现场文物保护工作需要遵循的,以尽量还原文物的原始状态,减少后期科学分析与研究所出现的偏差。样品一般包括地下土壤、菌种、地下水、空气、地下的温度湿度的记录等,以还原文物存在的具体环境。对文物样品的取样应本着对文物损伤最小化的原则,尽量采取微损或无损分析技术,但同时也应该兼顾今后文物科学分析和保护研究的需要,以尽量减少后期分析研究可能出现的偏差。

(2)尽量减少人为干预。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应该尽量保持文物的原貌,减少人为的干预。如果一件文物出土本身状态良好,则尽量保持其原本状态,不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包括简单的清洗工作,以免对后续的实验室研究工作增加负担。

(3)可逆性与可再处理。可逆性与可再处理性是在必须文物进行相关处理的情况下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可逆性是指对文物所进行的任何处理日后都能在对文物不产生任何损伤及改变的前提下将它去除,这在科学上有着严格的定义,真正意义上的可逆性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可再处理性一般是指清除不掉的材料不会对后续的处理造成防碍的特性,它承认文物保护技术具有阶段性,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这两点都需要引起注意,在文物保护的工作过程中综合考虑,尽量不违背这两点基本原则。

2.后期文物保护与修复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1)尽量不改变与破坏文物原貌。研究者由于时代科技水平与自身专业水平的限制,不可能通过研究揭示文物所包含的全部历史信息,为了确保后人进一步研究时,所提供文物物质实体的真实可靠性,要求所有研究者对文物所施加保护与修复措施都应做到尽量不改变和破坏文物的原状,这是文物保护最基本的原则。当然,这种保护应该以不损害文物本身为基准,例如对文物有侵蚀作用的成分则应作出相应的处理,以免加速文物被破坏的速度。而在文物的保护过程中,有一些业已形成的损害是需要后天的修复完成的,为了尽量维持文物原貌,在修复材料的选择上尤要以此为根本性原则,尽可能保留文物本身所包含的信息与价值。首先,要确保修复材料尽可能接近文物的原材料,其颜色、材质与制作工艺都应尽可能接近;当不得不使用现代材料时,应做到尽可能隐而不露,在实施操作的过程中要尽量不损害文物本身的纹饰,力求做到“修旧如旧”,尽可能保存文物原貌。此外,在对文物作出修复的部分应当有相应的具体记载,以便于后世研究更好地掌握研究情况,减少后续研究的麻烦。

(2)尽可能地延长文物存在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这对保护文物与修复文物的材料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也就是说,对文物进行修复与保护的材料应该保证其安全性与持久性,一方面不会影响文物本身的存在状态,另一方面则延长文物存在的时间。如果保护材料很快就老化变质,不仅需要再次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修复,材料自身的老化状况譬如断裂、发黄、粉质等都会对文物本身带来程度不同的损害,因此材料的选择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与评估、分析,结合文物自身的特质具体选择相应的材料。

二、当前文物保护所存在的基本问题

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现今随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为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1.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宣传管理滞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但是现今国人的文物保护意识仍旧不强,有关部门相关的宣传、管理工作都不到位,致使一些不法分子盗窃古墓、走私文物等犯罪行为日益猖狂,而相关部门打压力度却严重地不到位。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在城乡规划上,只重视经济利益,而置文物保护工作于不顾,让大批珍贵文物沦为经济利益的牺牲品,譬如贵州省遵义市的政府部门盲目将遵义会议会址的大面积历史街区建筑拆除殆尽,对遵义历史文化名城和遵义会议会址的环境风貌造成了严重破坏,这种种行为都亟需有关部门加强宣传管理,提高国人的文物保护意识,严厉打击有关的违法犯罪行为。

2.专业人才匮乏,断层现象严重。文物研究队伍人员少、素质低。社会上文物工作急需的考古、历史、文物鉴定、管理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专博结合的综合性型人才稀少。一些专业人才不愿到基层文物部门工作。加之,受经费和人员编制的制约,具备一定文博知识的人才又调不进来。现有人员又多是非文博相关专业毕业的人员,接受专业培训锻炼少,造成基层博物馆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这些都对文物的保护工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亟待改善。

三、结论

由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实践性,加之当前专业人才仍然较为匮乏,直接导致当前相关的理论研究不够,这不得不说是保护工作的一大缺憾,我国地大物博,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其文化遗产灿烂而丰厚,但是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却处于相对滞后的位置,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明确其间的问题所在,对于今后的实践工作尤有裨益。所以,希望国内能加强文物保护的理论研究,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完善相应的体制,将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升到一个新层次。

参考文献: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篇7

【关键词】北京古建筑;历史价值;保护;利用

坐落于华北平原的北京,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都。因其自然地理位置之重要,遗留下许多古建筑遗址。北京的古建筑大致可分为几类:(1)象征皇权统治的皇家宫殿,园林,长城等;(2)代表着市井民间文化的名人故居、四合院,胡同,牌楼等;(3)学堂、寺庙及其他。北京的皇家建筑以明清时期的宫殿、皇家园林为主。北京的皇家建筑规模宏大,架构严谨,色彩鲜艳华贵,装饰手法丰富,同时集藏大量文物。而位于“紫禁城”外的民间建筑风格则趋于生活化,实用化,多姿多彩,细细品味令人回味无穷。

但由于人们对于文物保护意识不够,文物主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城市的整体统筹规划不够完善,造成了古建文物并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及合理的利用。

一、现如今北京对于古建筑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一)古建筑自身年久失修。以天坛祈年殿为例,天坛兴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在我国祭祀建筑中最富代表性,被誉为世界最大的祭天建筑群。而祈年殿则是天坛古建筑群的核心之处。在祈年殿百年的历史中,虽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整修。但自1971年,北京市政府对其进行的落架大修后,三十多年间,油漆彩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开裂、褪色、空鼓、脱落;部分砖石砌体发生变形;地面的水泥砖出现沙化,祈谷坛残留的“金砖”部分斑驳、凹陷;排水系不畅等。这些问题影响了祈年殿的建筑风貌,因此,2005年专业人员对其展开了全面修缮工程。修复脱落破损的部分,尽可能恢复其在光绪年间的历史面貌。

因年久失修而造成古建筑残损甚至倒塌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的甚至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城市建设破坏或过度占用开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生产生活高速发展,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尚且不强,为了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城市建设使得许多古建筑在原本就因年久而逐渐残损的基础上,遭到更大的损害,有些已经濒临倒塌。与此同时,过度开发的行为时有发生,商业气息也越来越浓。有些商家在文物保护区范围内修建度假村或过度的修建餐饮设施等。这些行为都对古建筑保护产生不良的印象。以故宫为例,故宫的地面因多次开发而出现明显的下陷,还有人在故宫内投资建造私人会所,影响了古建筑的风貌。

(三)人为破坏严重。建国初期,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对文物进行破坏的现象屡有发生。以明十三陵为例,“”时期,为大力发展生产力,当地群众不断去十三陵周边砍伐林木,十三陵古迹屡遭破坏。而当时并没有颁布相对完善的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因此类似这样毁坏文物的行为没有得到制止。

二、加强对古建筑保护及合理利用的几点分析

(一)颁布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使古建筑保护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减少企业和人为的破坏或不合理开发。不同城市和地区应依据《国家文物保护法》,结合自身条件制定并完善更加详细的古建筑保护法规,从而依据法规惩处破坏行为。

(二)文管部门应定期进行文物普查。加强普查力度,及时发现有价值的古建筑并及时确立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鼓励民间和各级部门申报文保单位。在普查过程中,对于濒危的古建筑进行重点修复,并消除其余古建筑安全隐患。根据不同的建筑材质对其进行修缮,例如,木质类建筑,在保有原态的基础上加固,防虫,防火。对于高大建筑安装避雷设施。对于缺水的古建筑景区,修建蓄水池等设施。

(三)加强对古建筑修复、保护方面专业人才的招募和培养。提高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可以与当地高校或教育部门联合,培养专业人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四)古建筑历史文化的载体,最直观的体现了历史风貌。正所谓“为了明天,收藏今天”,古建筑作为不可移动文物,以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应受到国家和地方部门的重视。应根据现代城市建设的需要对当地城市布局进行全面统筹、合理规划,立足与长远,在保护古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五)合理开发利用。在古建筑原址上或附近设立博物馆。既可以有效的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本身,还可以将可移动文物——古建筑所珍藏的各类藏品进行展示,起到宣传教育作用,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便是在故宫原址的基础上设立的。但在这类博物馆藏品管理过程中更应注重藏品的安全方面及古建保护方面的工作。

(六)国家和地方财政部门应根据实际需要,给与足够的财政支持。此外相关部门还可利用民间捐款、赞助、企业合作等方式筹集资金。例如,可以考虑设立相关的公益基金,拓宽集资渠道。

(七)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提高全民保护古建筑意识。虽然随着城市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北京的不少老式建筑,例如四合院,胡同等逐渐被消失,只有部分建筑由于旅游及相关经济利益的驱使资还在利用。

中华五千年历史,各类各样的建筑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它作为一种载体,履行着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使命。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是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发挥最大的效用,向人们展示祖先们一路走来的辛路历程。北京作为历代古都,有许多古建筑遗存,因此要本着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好保护工作,合理治理与开发,增强的文物保护意识。时代在发展,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建筑中历史存留下来的艺术瑰宝绽放着它的光辉,带给我们无限深思。

参考文献

[1]罗哲文.康乾盛世金碧辉煌,是故宫最佳历史时期的原貌——兼谈有中国特色的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问题[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四辑)[C].2004.

[2]余军.浅谈古建筑修缮[J].施工技术,2004(06).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篇8

一、仁寺洞里的古书时光

此次赴韩国考察是研究院古籍修复方向专业硕士继二一六年年初赴日本之后的第二站。从仁川机场出境后我们就前往首尔的仁寺洞。这里满是画廊、茶馆和咖啡店,也有售卖古董和古书的店铺。每周末禁止车辆通行,成为名副其实的“步行者的天国”,也是当今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我们原本计划拜访的“通文馆”古书店,因为老板赴海外出差,阴差阳错地擦肩而过。还好周边也聚集着其他几家,让我们失望之余有所补偿。因为仁寺洞地价较高,古书店都很小很局促,只能容一人侧身入内。我们进入的一家店面由一名五十岁左右的妇女经营。经交谈我们得知,店内的古书都是其父亲收购收藏的,后留给她作遗产,现在出售以补贴家用。根据韩国的法律,只要是在韩国出版的六十年以上的书都不可以卖到海外或卖给外国人,这样一来我们想要淘的古籍就与我们无缘了。韩国将一九一年之前出版的书籍定义为古籍,一五九二年之前的为善本。我们在店内购得一本一九八年代翻印的《韩国印刷史》,女主人开价三万韩币,约合人民币一百八十元。店内的藏书从医学、法律、文学到绘画,可见原先的拥有者是一位阅读面较广的人。

书店的周边也散落着卖纸和文房四宝的主门店铺。纸张根据厚薄和制造厂的差异价格从四千韩币至六万韩币不等。韩纸,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高丽纸,主要产于韩国南部的全州地区。造纸术在中国汉代传入朝鲜半岛,由于其坚韧厚实,在宋代开始成为重要的贡品。韩国人对于自己的纸张非常自信,在行程中偶遇的几位古书爱好者都跷着大拇指和我们说“高丽纸是世界上最好的纸”。

在仁寺洞一个小巷的拐角处,我们看到了“东洋文库”的标牌,抱着好奇心走进了地下室。原来那里是一家专营古书拍卖的公司―华峰。当时店内正在进行朝鲜金属活字和从日本收购而来的凸版印刷公司的几套微型书的展示。店内设有专门的空间给其他个人卖家用来展示藏品,有一些欧洲的彩色地图、乐谱以及中国的大字报。对于这个行程之外的意外收获,我们都兴趣盎然。前台接待的工作人员尤为热情,向我们介绍他们以往拍卖的宣传手册,并提出如果有时间他们的社长一定很想认识来自复旦的各位老师。出于礼貌我们留下了名片。意料之外的是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接到了社长的电话,无论如何邀请我们再去一聚。虽然行程安排非常紧凑,我们商量之下还是决定礼貌赴约。社长是一位八十二岁的老人,从事古籍收藏已经有五十多个年头,除了韩国的古书,他也收集日本和中国的古书。老人非常坦诚地告诉我们,出售藏书是这几年才开始的行为,因为他要为它们的日后作打算。随着交谈的深入,我们得知老人全家都不支持他收集和收藏古书,他也几乎把自己经营其他产业的所得都扑到了收藏事业上。为此,他的妻子离他而去,他的两个儿子不能理解他。老人告诉我们,他挚爱的孙子今年高考落榜,他表示只要孙子学习汉语并从头在他的公司里做起,从事古书相关的事业,他就愿意负担他以后升学和生活的全部费用。可是老人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虽然老人描述的时候十分平静,我的心却能感受到剧烈的刺痛。为了自己的爱好、为了传统文化的延续,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众叛亲离”的孤独境地。老人带我们参观了他的部分藏书,有专门的活字印刷部分,包括陶土活字、木活字、金属活字,以及佛经系列、圣经系列。在佛经系列的柜前,他特地翻看了有关佛家讲解如何行孝道的绘画本,有中文的、日文的、韩文的。并说道,现在连中国人也不大看这个书了吧。

翻阅着古书的老人犹如孩童,满脸洋溢着欢乐。饭席间,老人特地叫来他的几位好友,有韩国中央研究院的教授,有钻研东亚文化的留学生,也有纽约的书商、韩国的古书爱好团体的代表。老人告诉我们,他曾经提出⒆约核藏的古书全都捐给国家,却没有得到回应。他曾经收藏有两千本汉文古籍,在一次拍卖会上以六百亿韩币(约合人民币360万)的价格打包售出。老人爱书,但也是位商人。他的内心也时常矛盾挣扎,在经济不景气的今天,藏书需要巨额的资金和空间。在他百年之后,谁将传承他对历史的这一份深情凝视呢?

二、奎章阁与首尔大学

此次韩国之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首尔大学。首尔大学在离开市中心大约二十公里的骆山附近,连接市中心的地铁站离开学校也有一大段路程,据说是为了让学生安心在校园学习,也有一说是首尔大学的学生经常喜欢上街游行表达意愿,因此也有隔离之用意。

位于首尔大学内的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收藏有原朝鲜王室图书馆“奎章阁”的书籍和文物。奎章阁由朝鲜二十二代王正祖在昌德宫内成立,保存有朝鲜时代的重要文献,收集和管理着历代先王的亲笔著作、遗物和国内外图书。现在这些文物由首尔大学同样以“奎章阁”命名的研究院进行保存。收藏有七件国宝以及十八万余卷的古地图、五万多件的古文书等共计二十八万件文物。其中国宝第一百五十一号―承政院日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非常有幸与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的院长李相n教授进行了对谈。他了解到我们对于保护和修复古籍的热忱与关注,特地分享了自己前往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访问考察的经验和体会。他认为在古籍修复和保护方面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所长,谈不上优劣之分,但如果从技术领域来看的话,目前最为先进的是日本,但也的确存在着过度修复(有些暂不需要修复)或者炫耀自己所掌握技术的可能性。李教授还思索了各种不同文化背景和区域对于古籍修复和保护的理念之不同,这也是上次日本之行后我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院长的一番话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在日本京都大学的人文科学研究所,几位研究者都强调了最大的期许是让读者使用古籍,不会去过多考虑修复的事情,尽量通过空间的设置以及自然条件的改善(通风、木材使用等)保持古书的良好状态。在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修复和保护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他们引进了两类人来从事这一工作。第一类是祖祖辈辈的工匠家庭,他们通过口耳相传的人生心得、精致的感悟力来做修复工作,所谓修复领域最高头衔的“国宝装潢师”大部分来自这样的匠人之家。第二类是年轻一代的七后博士,毕业于东京工艺大学,以新材料、新科技为工作手段,并不断开发、研究、细化修复的标准和过程。根据李院长的心得,他将日本修复分为三个流派,主要是根据地域――关西派(以京都为代表)、关东派(以东京为代表)、东北派(以青森、秋田为代表)的分类法。根据李院长的描述,我将这三派的修复理念分别总结为无为、有为和介于两者之间。看似简单的每天在天气预报中都会听到的地域分类方式,在说清问题方面是如此实用。

院长还赠送给我们一套奎章阁国学研究院对修复工作的记录丛书。他们每完成一个案例、一个项目都会出一本书,慢慢集结成册。这样一种良好的学术习惯反映了韩国学术研究的一种共性。在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以及华峰古书公司我们都获赠了这样的书籍。

首尔大学的中央图书馆是一个充分彰显大学价值的设施,因为大家都说看一所学校首先要看图书馆。作为新馆与旧馆交融的设计,建筑学出身的馆长功不可没。玻璃幕墙的现代化新馆套在旧馆的,旧馆的外墙成了内墙,不过多占据周边空间,也不破坏原有环境,是一种十分友善的设计。新馆耗资约合五亿人民币,全部来自校友捐赠和社会募集。除了多媒体、多功能和新科技的各种个人阅览室和集体学习室,新馆中鼎鼎有名的要数二一五年十月开放的“主席捐赠图书资料室”。捐赠资料中包括有关中国历史、哲学、文化、艺术、自然科学、工科以及东北亚形势的图书九千多册和影视资料七百多份,共一万余件。

三、国立文化财研究所

韩国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位于距首尔两小时车程的大田市,为了保证行程,这一天要早起。由于我们所住的酒店不供应早餐,每天我们都拜托附近一家餐馆的老板娘帮忙预备,每人每顿四千韩币,约合人民币二十四元。韩国人没有在外用早餐的习惯,因此很少有餐馆大清早营业的。老板娘人很好,虽然语言不通,对我们来自中国的师生照顾有加。每天的菜色都不一样,有中国式馒头白粥、韩式的大酱汤米饭或者面条,并配有紫菜、泡菜和自家腌制的藕片、小鱼干等。这天也是寒流来袭的第一天,降温幅度很大,清晨的气温在零下八度左右。我们预定了六点半用餐,十二人份,老板娘四点多就要起身准备了。每天的早饭我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和韩国普通妇女身上勤劳乐观的品质。十二月的清晨天还很暗,马路上已经有很多车辆。公路的两边满是树木,树叶落去,留下干干的树枝,如果是一个月之前来,想必也是枫红杏黄的美景。

大田市是一座科技中心城市,被誉为韩国的“硅谷”,也是二二年世界杯足球赛的比赛场地。整座城市给人的感觉现代、简洁,安静、有序;整个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的建筑也是这样的风格。

在研究所我们看到了先进材料、环境对应、人类遗传Dna实验室等,重点参观了我们最感兴趣的处理织物和纸张修复的实验室。织物部门正在给刚刚收到的两套军人练兵服输入数据,为明年开始的修复工程做准备。有些织物由于常年在地方博物馆展出,出现了褪色、灰尘侵蚀、材质老化变形等问题,定期要进行清理和修复工作。地方博物馆只需提出申请并送到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一切费用则由国家承担。两位女性工作人员相当专业,从材质分析到图纸绘画,多角度地记录原始数据,也详细向我们介绍了两套服装的历史背景等。特别告诉我们练兵服的皮帽设计很不一样,有多个夹层以及更好的防风功能。让我想到现在流行的韩式羽绒服,连体的大帽子和缀有大量动物皮毛的边是标配,一方面增强了服装整体的御寒功能,一方面毛边使帽子的自重增加,在有大风吹的情况下,也不会轻易翻落。在首尔的这几天,我们充分地体会到戴帽子的必要性。可见所有的设计都是实用的,也都是人民百姓日积月累的经验。

纸张修复室正在进行的是朝鲜王朝后期大臣朴定阳撰写的《竹泉稿》原本的修复。一八八一年朝鲜王朝派出了前往日本的考察团,俗称“绅士游览团”,朴定阳是十二名代表之一。从一八八七到一八,他出使美国,使当时作为宗主国的清朝大为不悦,几经周折之后终于成行。目前正在研究所修复的《竹泉稿・美俗拾遗》就是记录朴定阳在美国的所见所闻。阅读了正在修复中的几页,字迹娟秀、内容生动客观,再现了十九世纪末期朝鲜人认识世界的方方面面。由于修复稿尚未公开和展示,研究所示意不可以任何形式透露其内容。非常可惜的是有些书页的粘连非常厉害,尝试了多次分解都失败。曾经还受到过不专业的修复对待,裂开的纸上有透明胶修补的痕迹。

纸张修复室正在进行的另一个项目是昌德宫仁政殿的壁画―《日月五岳图》。昌德宫是朝鲜王朝五大古宫之一,一九九七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还是《大长今》的取景地。修复人员告诉我们,把壁画取下来之后他们发现,背面垫裱的纸张不是白纸,而是写有字的。实物就摆在一边,我们充满好奇地过去解读。原先我以为那些工整隽秀的字体是诗歌或短文用来解释画面涵义的,但阅读之后却发现有谈礼仪的,有谈国事的,还有谈情爱的!修复人员揭开了谜底,原来这些纸张竟是参加国考的答题纸,朝鲜王朝竟如此节约。

四、私立三校的“天空”

此次我们也走访了韩国的三大私立大学:成均馆大学(SungkyunkwanUniversity)、高丽大学(KoreaUniversity)、延世大学(YonseiUniversity),有很多政商及娱乐圈的名流毕业于这三校,取其首字母相连正好构成英文的sky,也不得不说这三所学校代表了韩国高等教育的一片天空。

成均馆大学将自己的历史追溯到朝鲜王朝时期的一三九八年,这一年设立了成均馆,作为朝鲜时代的最高教育机构。在校园里的好几处醒目位置我们都看到了建校六百年的纪念石。校园内原有明伦堂和大成殿等十八栋古建筑,可惜均因战乱和火灾遭受破坏,现在看到的是后来复原重建的。汉唐时期起中国儒教传入朝鲜半岛,儒学一直被尊为国学。大成殿里供奉着孔子等圣贤的牌位。成均馆大学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李朝以来的春秋两季释奠礼。

我们重点考察的尊经阁是成均馆大学收藏东亚古籍和进行研究的地方,其前身是由朝鲜朝九代皇帝成宗赐名并在一四七五年下令设立的图书馆。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大量图书遗失和转移,目前被确认为朝鲜时代尊经阁的藏书已经不多。二年三月,成均馆大学创立了东亚学术院,并以“尊经阁”来命名其附属图书馆。根据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官方网站的说明,“尊经阁”出典是来自于朝鲜李朝时期文学评论家徐居正(1420-1488)的《尊经阁记》。在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1472-1529)也创作有散文《尊经阁记》,其写作目的是规劝当时的一些读书人端正学习儒家经典的态度。图书馆现在有藏书七万余册、东亚学术相关的杂志四百余种。据介绍,馆藏的一大特色是族谱,最早的是一六年的,已经编写了相关电子目录。目前他们正在进行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项目是梳理中、日、韩三国人际关系的交流,已经完成了三百多人次的相关研究,接待我们的崔老师还特地向我们演示了基于这一数据库研究而生成的朴定阳的人际关系图。

在成均馆大学,几乎碰到的所有人都热情且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了韩国纸币和学校的关系,一千韩元上的人物是该校的教授李辏五千韩元上是奖学金生李珥,一万韩元上的世宗大王则是该校的理事长。如果要追溯朝鲜半岛的“去汉化”,就不得不提世宗大王。他在一四四六年正式颁布“训民正音”,也就是自创的“朝鲜文字”。一九四八年,韩国公布了专用“韩文”的法律,规定每年十月九日为“韩国文字节”。这次在韩国的街道上,我唯一见到的中文是“麻辣烫”。汉字也一直是韩国国内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到十九世纪末叶为止,朝鲜王朝还是使用汉字撰写官方文件和历史著作,我们这次所考察的各个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古书和善本图书馆里超过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用汉字或者使用汉字成书的书籍。虽然从视觉上来说,韩文占绝对主导,但是在电视节目方面,韩国的电视台也播放日文、中文节目,尤其是中国制作的古装片、武侠片,均为原声播放。在韩语中也能发现不少日语,比如袋子一词,就是日文的kaban,发音完全相同。

高丽大学和复旦大学一样创校于一九五年,我们这次拜访的是位于首尔北部的安岩洞主校区,它的几栋主建筑具有欧洲特色,为灰色石材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中央图书馆分成新旧两栋,旧馆建立于一九三七年,属于国家史迹,新馆则是由企业捐助的非常现代化的建筑,内部还设有学校的百年历史展示馆、博物馆、美术馆以及一系列阅览室、咖啡馆。新馆的地下与校内其他几栋主要功能建筑相通,并形成了地下商店街的模式,摆放有自动还书机和各种打印和发放在学证明文件的机器,糅合了学习与休闲,便利高效。

高丽大学善本书部位于旧图书馆内部,由于该史迹正在维修,没能一睹外部尊容,内部仍然照常工作。具赀训博士向我们介绍,高丽大学共藏有十二万册古书,其中汉籍约三万七千多册。他们有一位专门的修复人员,这在我们拜访的几所大学里是唯一的。在我们事前发送的调阅书单里,由于其中几本是国宝,只能提供影印本。我们表示由于学生学习的是修复专业,需要通过实物来判断书的纸张、墨、印刷等情况,如果是影印本的,没有太大的意义。具博士友善、热情,欣然带领我们进入贵重书库直接参观。在那里我们近距离地接触了很多古书,有的品相完好,有的可以看到当时读者留下的涂鸦,有的书里还夹着防虫草。人书对话,仿佛历史生动地还原于眼前。

在延世大学,复旦的好朋友金铉哲教授(他也是中国研究院的院长)带领我们参观了三星集团捐助的中央图书馆。现代化的设施使得图书馆除了作为书的储藏空间,也成为学生们休闲、学习、自由活动的空间。但是金教授本人表示不太喜欢这一冷冰冰的建筑,企业大楼的风格让他感受不到做学问的温度。大量的玻璃窗设计使得电耗升高,冬天更冷、夏天更热,必须一年四季地使用空调。相比之下古籍图书馆的运作经费比较拮据,很多古书没有专门的修复经费。看到我们的学生聚精会神地翻阅着古书,他们十分羡慕,并告诉我们韩国现在的年轻人完全不懂汉字。

有幸认识了几位在这三所大学工作的中国女性教师,闲聊之余对韩国的文化与社会进行了再观察。韩国在文化宣传方面很是用心,从现在韩流的受欢迎程度中就可以瞥见。韩国人对于自己文化的独创性毫不怀疑,有时候有着近乎粗暴的自傲,或者也可以说是极度敏感的佐证。在追根问源、认识自己方面博物馆兴许还没有大学或者高等学术机构做得好。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女性,大家都会十分在意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等,而在韩国,“男尊女卑”的氛围潜移默化、挥之不去。即使电影电视剧里有温柔的“长腿欧巴”、有不受制裁的“野蛮女友”,而在现实的社会地位方面,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男性至上的气息。一位老师告诉我,她不得不学会“小泥鳅”的本领,不能拒绝,也不能答应,时时刻刻都要保护好自己。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篇9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存在问题;修复措施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

一、山地公园

1.1概念

山地公园是依山而建且具有城市园林化游赏景点和承载公众日常休闲活动的综合性公园。现代科学对山体的关注始于地理学,山体是指陆地表面形成的高耸地貌形态,一般应具备两方面的地理学特征,即有一定的绝对高度和有一定的相对高度.狭义的山体包括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广义的山体包括山体、丘陵和高原。基于风景园林学原理,山体与平原等地带明显不同,是具有特殊环境特征的园林基址,带来人们独特的可利用性和特殊的心理感受。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山地公园进行了研究探讨,然而对山地公园的概念界定尚未统一。但综合来看,关于山地公园概念:位于城市或城市近郊且大部分面积具备山地地貌特征,满足公众休闲、游憩和娱乐等功能与山体环境密切相关的公园。

1.2早期建成的山地公园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山地公园作为一种城市公园类型,是人工和自然生态系统紧密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

1.2.1建成年代较早,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受当时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这些山地公园总体规划不完善,景观建设不成体系,已跟不上现代人们的游园需求。

1.2.2地处市区或近郊,面积较大,地势较高,未开发的区域较多,并且往往处于自然状态甚至成为公园死角,有待开发建设增加新的景点,从而改善园容园貌。

1.2.3公园经过多年的养护管理,山林植被较完好,并有许多规格较大的树木,这是这些公园的最大资源,但开花植物和色叶树较少,植物品种较单一,导致公园四季景色单调。

1.2.4已建成一些建筑、铺装等硬质景观,但由于年久失修景观效果较差,每个景点之间没有一定的联系和过渡,各景点有待整合协调和贯通。

1.2.5大多城市山地公园往往具有一些古迹、遗址,但都因种种原因一直维持现状疏于维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园整体景观。

如虎跑公园位于西湖西南隅大慈山(今虎跑后山)下,自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寰中禅师开山建寺,1100余年绵延流传,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以“天下第三泉”的虎跑泉著称。此处山水共色,野趣横生,富有特色的原寺庙建筑群融和了经久流传的性空、济公、弘一法师等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康熙、乾隆、苏轼、苏辙也都在此留下了足迹与佳作,使之成为西湖风景名胜区一处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具有鲜明山水特色的山地公园。虎跑作为西湖新十景之一,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100万人次。

虎跑现有建筑物面积约5500平方米,纵横两座庙堂的格局,是历史上僧众分派、竞争香火,在南北向的老定慧寺以南,建造东西向的虎跑寺。虎跑历史上曾三次大毁大建。最后一次重建系在清雍正四年(1731年),距今已有250余年历史。目前所见建筑,属清式民间朴素的山林寺院类建筑形式。近年来,随着西湖综合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新景点的推出和免费公园的开放,虎跑公园作为老景点,市场竞争力下降,虽然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及久负盛名的“虎跑泉”,但每年的游客数仍逐年下降。提高景区品味,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满足现代化旅游市场的需要,显得尤为紧迫。在近几年的修缮保护工程中,对建筑物采取去粗存精、留优去劣的办法,不是全部推倒重来,也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旧复建,而是采取有选择地进行改建整理。总的精神是以保护为主,古为今用。

二、当前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外部环境因素

由于虎跑四面环山,谷内地形高低错落,山上林木葱茏蓊郁,地形多变,自然景观极为幽美。虎跑的庙宇建筑,具有东西、南北两条丁字式轴线组成,因大树参天环绕其周,对建筑产生一定的影响有:1)造成屋面瓦片破损、长草等问题。2)场地潮湿,建筑墙面霉烂。3)虫蚁之害,古建筑木构件的最大危害,部分木构件出现腐烂。

2.2古建筑原有记载不详

在古建筑保护立法方面,中国至今尚没有出台专门的有关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缺少了法令的严明保护。

2.3人才和专业施工队伍的匮乏

古建筑保护对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有严格要求。而我国古建筑保护人才稀缺,另外,专业的施工队伍逐渐减少,老工艺、老手艺人缺失,这也是目前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一大问题。

三、古建筑保护对策分析

3.1、古建筑属于珍贵文物、不可再生,因此,对其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是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我国古建筑的材料主要是木材,其主要损坏原因是木材的腐烂,定期对古建筑进行保养维修和修复十分重要。对古建筑的维护应该坚持原真性,即保持古建筑本身和它所代表的历史性和美学性,仿照古代建筑风格,利用现代科技将古建筑维护过程中的环境及人为损坏程度降到最低。

对古建筑维护的方法主要有:

1)、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形态、组织结构及原有建筑材料,对历经多年自然侵蚀与人为损毁,已经有残缺,或者对外观已丧失原有风貌的建筑进行修复。

2)、在现有建筑整体结构较好,只是在局部出现腐朽、裂缝、移位等情况的,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木构件的检测,主要有腐蚀检测,通过视觉检测、声音检测、钻孔检测、取样检测,以及特别侦测仪器的超声波法、敲击振动法等方式。我们在虎跑公园古建筑保护中进行了尝试,首先对建筑进行一次系统“体检”,再针对各部件的情况进行对症下药。主要采用碳纤维、环氧树脂等方式加固,取得很好的成效,对于一个收费公园来说,既节约成本又节省维修时间,同时又满足对古建筑维修实施“最小干预”的要求。

3)、加强白蚁等虫蚁防控,定期检查及防治。

3.2、虽说我国在古建筑方面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跟西方国家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表现在古建筑保护理论知识方面还比较薄弱,实践经验少,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不断地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再用理论指导我们的古建筑维修的实践,还有就是专业性人才缺乏。因此,需要加强专业人员培养,提高古建筑保护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向国外学习先进的古建筑保护理念和修复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来解决新时期我国古建筑保护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创古建筑保护的新局面。特别注重以严谨的态度对历史建筑基础资料进行收集,对历史建筑遗存的历史信息进行详细记录。

3.3、对古建筑进行合理开发,积极发挥古代建筑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发展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让开发和利用相互促进发展。有很多古代建筑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实用价值。对这种建筑要赋予其新的实用功能,挖掘其再利用的因素,将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相互融合,使其具有新的实用功能。再者在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古代建筑的价值已大大超过自身的物质功能价值。我们可以利用古建筑作为陈列馆、展厅,供专业人士考察、借鉴等。

以虎跑公园为例,为淡化虎跑公园商业氛围,注重人文景观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1)、恢复咏泉诗碑群:虎跑多名人,苏轼、苏辙等文人墨客曾到此赋诗,清代两朝皇帝康熙、乾隆都巡幸于此,并题词赋诗,“天下第三泉”即为乾隆皇帝所赐封。历史上虎跑曾有诗碑群,但其中大多碑刻已遗失,此次整治工程将整理名人诗集,恢复咏泉诗碑群。

2)、充实改造李叔同纪念馆、叠翠轩、济公展厅等:李叔同纪念馆和济公殿作为对虎跑人文文化的展示,充实关于李叔同大师和济公和尚的展品,对展厅格局加以调整。根据史料整修恢复“名寺”风貌、人文景观资源的挖掘与展示、水系整理及水景营造、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等;突出“名泉”、“名人”、“名僧”整体文化价值,保持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真实性、完整性与可持续性。

虎跑每个历史建筑都拥有它的独特气韵,保持历史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对历史建筑进行加固、修缮,是历史文脉保护工作的成败关键。我们在实施历史建筑维修前对有关前期现状调查报告和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研究,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图纸、现状测绘和检测等全方位调查,研究历史背景、沿革和现状情况,发掘这些历史建筑的价值所在,明确该建筑物特有历史背景、制作手法、结构特征、突出成就等,作为我们保护和利用的依据。

整修工作中我们不仅对残毁部分如何修理进行研究,而且还对原状进行科学仔细的分析,并会同相关高校应用先进的雷达、超声波对木结构进行检测采集数据。

传统建筑修缮是技术复杂、标准很高的维修工程,必须掌握一定技术的熟练人员才能从事此项工作。在虎跑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时,我们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工艺技术。总的精神是以遵循严格保护历史建筑原貌为主,保持原格局不变的原则,保证修缮过程中不损害建筑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尽量保存原有的历史记忆和原真性,保护建筑风格特点,提高历史建筑的使用价值。

结束语

重视古建筑的保护,就是在重视古代文化的传承,同时古建筑的保护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因此在保护古建筑的时候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半途而废。在保护古建筑时要遵循原地保护、修缮保护为主的原则,不对古建筑的原有状态做出改变,保持古建筑的原有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篇10

关键词:古民居;文物建筑;现状;保护;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K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8-0058-02

福清古民居是玉融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历史缩影,它承载着一个地方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也是外界了解一地人文风情、建筑文化的窗口,反映了这一地区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古民居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促进广大农村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笔者通过对本市部分古民居的调研考察、座谈和个别访谈等方式,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如何加强古民居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等问题,提出响应的对策。

一、我市古民居保护的现状

根据近年来全面普查的情况,目前福清规模较大的古民居共有10多处,其中保存完好且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有龙田上一村的施氏茶店、阳下西亭村的陈氏古厝群、港头后叶村的叶向高故居、镜洋磨石村的黄氏古民居、渔溪联华的郭氏古民居、新厝岭边的百二间等几处。

二、古民居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市各级领导和群众对古民居保护日益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总体上看,我市古民居保护工作仍然不容乐观,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㈠对保护利用看法不一,思想认识有待统一。一方面认为古民居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应当高度重视并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又认为许多古民居已破旧,虽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但其他方面的价值不大,对古民居的保护开发是否具有价值、能否促进经济发展存在有疑虑。囿于这些因素,以致一些乡土建筑原有的生态环境、历史风貌格局被肢解、破坏,甚至建筑本体也难逃被拆毁或迁移的命运,这些行为已直接威胁到古民居文化遗产的安全。

㈡古民居年久失修,亟待实施保护性修缮。现存的古民居大多已年久失修,出现了木构件腐烂,屋顶坍塌,墙体剥落等问题,有些已成为无人居住的危房,亟需进行保护性修缮。

㈢群众保护意识不强,人居环境有待改善。有些农村群众祖辈为生产生计忙碌,对保护历史古籍、历史文物的意义了解不多,缺乏这方面的基本常识,造成身边的一些古迹、古物受损也视若无睹。比如,有些群众把古民居当成牛栏、鸡鸭栏和废物堆放处,卫生环境欠佳。在部分古民居旁边,有的还盖起了新楼房,破坏性建设时有发生。

㈣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古迹保护缺少支持。古民居乡土建筑数量多,维修规模大,单凭居民、村镇或地方政府一方的力量难以全部承担,在现行制度下,居民对投资维修的积极性不高。按照现行的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政策,专项资金不能补贴产权属于私人的文物。不少有重要价值且亟待维修的乡土建筑由于房主缺乏经济能力,又不能获得国家的资金补助,而无法得到及时的维修保护,大多数古民居处于濒危状态,失修、失管、失控现象严重。文物保护主管单位力不从心、孤掌难鸣,迫切需要增设必要的专项保护经费,并研究出台相关的保护开发方面的扶持政策。

三、保护古民居的建议

保护好古民居文化遗存,对打造福清“文化强市”、树立新兴侨乡城市形象,进而为加快建设福清这座海峡西岸现代化中等港口工业城市,都具有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切实做好我市古民居保护工作,特提出如下几个方面建议。

㈠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古迹遗存,作为不可再生的历史遗产和历史文化的物化载体,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文脉。从我省来看,永定土楼、闽清宏琳厝等在省内外都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城市的一个形象,一个招牌。其巨大的艺术观赏价值,也日渐成为重要一种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和利用好我市历史文化遗存,对丰富福清城市的文化底蕴,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把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先进社会文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具体举措来抓,切实加强对古民居的抢救和保护工和。市政府要对现有的古民居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及时关于保护古民居的文件或公告,对一些保存较好的古民居实施挂牌保护,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对划为古民居环境保护的区域,未经文物、规划、城建等相关部门批准,不得随意拆除、改建、添建。要进一步端正和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古民居文化的保护意识,把爱护、保护古民居变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一种自觉行动。

㈡立足当前,加强管理。当前首要的任务,是要保护古民居的现状,使其不再遭到损坏。相关镇村应建立古民居文物保护小组,积极实施保护工作。要制定村规民约,对保护古民居做出行为规范。同时,要适时组织开展古民居环境卫生治理,投建必要的卫生公益设施,使之与古代文化环境相协调。

㈢普查登记,分类归档。保护古民居工作是一项时间跨度长、涉及专业多、工作任务重的系统工程。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对10多处重点古民居的详细资料的整理。市分管领导要牵头组织文体、建设、规划和旅游等职能部门,对现有古民居的综合性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摸底排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古民居的分布情况、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摸清历史家底,对古民居的建筑年代、结构、风格等一一进行造册登记,建立健全文物档案。

㈣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根据形势要求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全面、长远的保护古民居工作总规划,有重点、有步聚地分步实施保护工作。近期拟多方筹资,优先维修风格独特、功能多样的新厝岭边百二间古民居群,并积极尝试,促其尽快开发成为与天生林艺等周边景区相关联的一个重点的旅游景点。对已修复比较完好的古民居,将及时纳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畴。市文体局要加快相关工作,把新厝岭边百二间、镜洋磨石黄氏古民居、阳下西亭陈氏古民居群和龙田施氏祖居茶店等4处较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列为县(市)文物保护点进行保护和管理,并视情筛选升级为新的一批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㈤多方筹资,适时修复。对古民居的修复,可以采取各级政府拨款和引导群众集资等几个一点的办法。同进要积极借鉴一都后溪漂流、东壁岛旅游景区等工作经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入市场运作机制,走市场经济的路子。要在遵守《文物法》的前提下,允许、鼓励和扶持企业、个人参与古民居的保护、开发和经营,可以以单位、整体出租、出让使用年限或被“领养”的方式,让企业或个人对遗存进行修复或集中开发,努力创新新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社会参与机制。镇村两级也要积极筹措必要的建设投入,引导和发挥好群众保护古民居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