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校园文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5:03

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篇1

——覃塘区石卡二中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交流

(发言人:李品贞)

尊敬的领导们:

大家好!受学校委托,我来同大家分享石卡二中培育出类拔萃的校园文化,打造"文明礼仪教育"特色,推动学校发展的一些做法。作为二中人,我们以拥有便利交通,规划合理,极富层次美感,绿树成荫,宛如花园般的校园为豪;作为教师,我们为拥有如此丰富的校园文化,先进齐全的教学设备作为教育教学资源而感到幸运。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校园文化建设重难点不在物质文化,更是精神文化。因此,学校领导班子领着全校师生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下大功夫。

一、说"门艺术"——彰显层次美感,又寓意学生要经过教育,培养合格才能走出校门。

门,是建筑物的脸面,很有讲究。独特的中国建筑文化,就是因"门"而益发独特。我们把学校当做家居来精心布置,在"门"上做足了文章。扩建学校大门,增设崛起门、东进门,每道门都是有故事的。

学校大门——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壮大,今日的石卡二中大门更宽敞了,谈不上气派,但简约大方,家门春联般地写上校训"为增长才智走进来,为振兴中华走出去",时刻提醒着孩子们的学习目标。

崛起门——经过桃李园和教工楼,来到崛起门,醒目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昭示石卡二中正在崛起,告诉人们二中人的远大理想,走起来成为努力奋进的二中人,培养的人才走出去,为个人理想、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东进门——如果你以为这一道门只是生活区与教学区、运动区的一个分隔界定,那你就错了。这几道门,不仅让校园更富层次感,还暗示着:学生必须经过精心培育,层层过关,合格了才能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二、说"石文化".

这些会说话的石头,虽然没有玉石的柔和,钻石的夺目,没有能工巧匠的精心打磨,但石头天生不是在橱窗里被观赏的命,他却能为积淀一座大山,雕砌一座高楼而献身,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石头懂得勇于改变自己,磨练自己,能激发出勇气,带来信心,使人勇敢,使人信念坚强。这正是我们每一个二中师生所需要的。师生的文明礼仪真正意义上的养成必须是学生心灵里思想上的转变,石头文化的设置就是出于对师生思想上的熏陶和影响的考虑!

三、说"墙体标语及文化宣传栏"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旨在将文明礼仪教育融进校园每一个角落,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宿舍、食堂、运动场、教室,甚至是每一处廊墙,楼梯转角……使校园成为一部立体、多彩的文明礼仪教科书。

墙体标语气势恢弘。陶行知格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高悬主教学墙面,下方是办学理念、校训和校长寄语、教师宣誓、学生宣誓,教学楼前是校风、学风、教风,教研楼"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保证",男生宿舍"谦恭礼让展君子风度,酣畅求知砺男儿品行"、女生宿舍"和风细雨显才女气质,清新婉约秀佳丽美姿"、学校食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无时无刻不给人思想指引,这都是我们学校培养人的目标之所在。

文化宣传栏内容丰富多彩。"学校简介"、"师生风采"、"校园十无"、"讲文明十不要"、"石卡二中学生二十个好习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专栏,时时处处洗礼心灵,规范行为。"古今中外励志故事"、"中国古代著名典故"、"中华传统节日知识"、"中华古代二十四孝故事"、"贵港八景故事"、"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在传承,师生情操得到陶冶。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十个一’才艺汇展"、"书画作品展"、"硬笔书法作品展、"石卡二中善行义举四德榜"等专版就在不言不语中给了给师生们一种榜样的力量……

总之,每一条标语,每一个宣传版面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设置的。即考虑到传统国学文化的传承,又促进师生文明良好习惯的养成,时时处处发挥励志作用!

四、说"制度文化及活动开展".

"有物质不一定有物质文化,有制度不一定有制度文化,有理念不一定有理念文化",因此,我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上,在坚持以精神建设为核心,以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同时,更注重了制度建设为载体、校园活动为平台。

几年来,学校先后制定并完善了《石卡二中师德考核制度》《石卡二中文明班级考评制度》《石卡二中学生文明礼仪要求》等制度,立足身边小事,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做到"十个好":把内务搞好、把饭吃好、把路走好、把地扫好、把操做好、把歌唱好、把字写好、把课上好、把人待好、把人做好。积极开展校园活动,渗透德育,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抓手,打造"文明礼仪教育"的办学特色。

就拿把内务做好来说。在石卡二中,班主任和孩子们都能熟记"八个一条线"(口盅牙刷一条线、蚊帐一条线、盆桶一条线、毛巾一条线、鞋子一条线、被子一条线、箱子一条线、床上杂物一条线),这是学校对宿舍内务的要求。一开始,学校坚持每周一第一节课组织全体领导、班主任一起,对学生宿舍进行检查评比,及时总结表扬,指出不足,而且一坚持就是两三年,如今,班主任已经习惯了将宿舍内务检查有机融入到每天班级日常工作中。

……

"人文校园育才子!"出类拔萃的校园文化陶冶着师生情操,规范着师生行为,激发着全校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师生们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呈现出文明尚善、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石卡二中正朝着造就名师,培育名生,打造名校的目标迈进。我们坚信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又有局领导的关怀指导,兄弟学校和社会群众的关心支持,石卡二中的明天会更辉煌。

尊敬的领导们,尽管我从2005年9月就在这里工作生活,这十年,见证着学校的每一步发展,特别是2009年以来,刘校长和梁支书带领着大家,培育出类拔萃的校园文化,打造"文明礼仪教育"特色,学生发展,家长满意,成绩喜人。只可惜本人才疏学浅,未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与深度给大家呈现和解读,感谢您的倾听,期待您的指导。谢谢!

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篇2

针对高职园区高校的不同创建类型,分析其在特定区域内呈现的校园文化的特征。以“合并组建型”和“独立升格型”两种模式为基础,立足于校园文化构建的角度,探讨高职园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发挥校园文化在高职园区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

高职园区;校园文化;管理思路

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特色的教育园区,简称为高职园、职教园、科教园,是融汇高职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为一体的集中区域,是产学研结合、高科技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验区。其旨在将高职院校的优势科技资源与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校毕业生创业、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创新创业人才等提供平台。黄尧《中国职业教育30年综述》指出:“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教育部召开全国职业院校德育创新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也将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高度上强调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强化文化育人,推进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

一.高职园区高校的类型及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高职园区高校的类型

高职园区高校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资格,在特定的教育园区内拥有校区的高等院校。主要有两种类型:

1.合并组建型。

这是根据国家总体战略规划和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历史要求,一些高校选择的发展之路,其基本模式是对相关的中等专业院校进行整合,由几所学校从行政、教学上合并为一个新的高等院校。如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就是由原来的纺织学校和轻工业学校两所中专学校组建而成。

2.独立升格型。

由于扩招及原校区地理空间不足,不少高校在城市郊区建设了新校区,新老校区并存。如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园区的出现使得高校的办学形态发生了变化,同时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涌现了许多新特征。对高职园区高校校园文化进行研究,就是希望能构建既能沿袭以前校园文化精髓,又具有新特色、和谐的校园文化。

(二)高职园区校园文化的特征

与单一型校区相比,高职园区高校产生许多独有的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比单校区高校文化,具有更丰富的优势,但更受各校区各自文化的发展影响和冲击,呈现出许多新特性。

1.独有性。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由于历史的积淀和数代人心血的积累,原来的不同学校都拥有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传统,而“独立升格型”的高职园区模式下各校区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周边资源和功能定位均有差异,使得各校区形成有别于其他校区、自身特有的并逐渐形成品牌的校园文化,这就是高职园区校园独有的文化特点。

2.复杂性。

“合并组建型”的学校,原有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文化传统、建设目标、建筑风格等迥然不同,通过一纸公文行政化组合在一起。但校园文化不会自然融为一体,必然会因为专业设置侧重点不同而产生碰撞、传承、扬弃、融合等一系列过程,其中可能会因碰撞而产生摩擦乃至割裂,甚至导致校园文化的迷失与混乱。

3.共生性。

一方面,高职园区校园文化,是各校区特色的独立体现;另一方面,因与其他校区文化的和谐相处,长期共存,共生于校本部宏观校园文化氛围中的特有文化,通过若干年的积淀和积累,必然对整个高校的校园文化产生积极而又重要的推动作用,使整个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和繁荣。

二.高职园区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思路

高职园区高校的各个校区在地理空间上相对独立,但都坐落在高职园区内,因此,高职园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统一的价值取向引领下,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坚持融合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使高校高职园区以一个整体的精神风貌和姿态面对社会。高职园区办学的格局一旦形成,学校就要以新的模式、新的理念开展高等教育,寻找学校新的发展机遇,以体现出灵活高效和管理现代化的特点,跟上时代步伐。因此,发挥校园文化在高职园区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以这两种模式为基础探讨高职园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一)“合并组建型”高校的文化组建

“合并组建”,组建的不仅仅是组织体系、学科布局、人员分布,在校园文化方面也将面临“组建”的任务。本文将借鉴这一理论体系,对合并组建型高校高职园区校园文化的组建策略分别从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1.物质文化组建。

合并组建型高校高职园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使命是对物质文化的适当优化和改造,按照对合并后新高校的基本定位、办学目标、发展战略等各种宏观因素,科学、系统、全面的考量高校建筑的基本风格,当然,这种考量一定是在遵循前述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这种风格的定位,对各校区的校容校貌、功能布局、装饰方案、景观设计等全面改造,既体现合并办学后应有的整体意识,也为新校园文化的组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行为文化的组建。

基于高职园区办学的现实考量,可以组织能覆盖各个校区、师生参与热情高的类似巡回演讲、知识竞赛、大型集会等相关活动,使广大师生员工通过活动加深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认同、认可,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位校园人的学习、思维、工作和生活等方式,使其逐渐向共同的校园文化靠拢,最终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3.制度文化的组建。

合并组建类高校是由不同的高校组成,各校原来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行为规范差别很大,师生员工如果还基于此前的思维定势和管理方式学习、生活和工作,各种矛盾在所难免。因此在校园文化的组建过程中,对相关制度进行梳理、删除、组建就显得很有必要。通过各种机制逐步建立起一套与合并后新高校的的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形成新的制度文化以促进教学、研究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4.精神文化的组建。

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不可复制性是其最大特点。作为合并高校的校园文化组建,在精神层面需要花费更多力气,而创新是组建的重要抓手,立足于合并前各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在对物质、行为和制度文化有效组建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加强对精神文化的创新、凝练和提升,形成既具传统又富现实的新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组建的首要使命。

(二)“独立升格型”高校的文化整合

与合并组建型高校高职园区校园文化建设重在组建相比照,独立升格型高校高职园区校园文化的建设策略重在整合。独立升格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各校区校园文化均脱胎于一个母体,只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文化的多元,为了凝练和提升校园整体文化,对各校区的文化按照校园传统进行必要的整合是一条必由之路。

1.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一所高校总有其独到的精神理念和特殊的价值追求。在校园文化的整合过程中,对高校文化自身的核心内涵进行有效的厘清和梳理和提升,是实现校园文化整合的必要前提。各校区的文化只有在遵循基本理念和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才有整合的可能。也只有服务和服从于这种核心理念,整合才能实现。实际上,一所高校的核心价值取向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基本成型,但正是因为高职园区的存在,整合成为必须的选择,才有了厘清和梳理的必要。

2.培育各校区现有文化氛围。

整合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行为历程。要实现有效的整合,在校园文化建设核心价值取向的引领下,必须对各校区现有的校园文化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和判断,把握其现在的基本态势,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整合。各校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风格,对各种风格的清醒认识和有效把握,对实现整合不无裨益。这种认识和把握应该从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等各个层面入手,深入到具体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活动、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

3.规划高职园区校园文化发展模式。

整合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为了实现有效的整合,规划高职园区校园文化发展的合理模式,形成整合的基本蓝本将成为重要选择。这种模式既要符合时展的基本要求,又要体现高校的核心价值理念。新的发展模式要在校园内外取得广泛认同和充分认可,是基于对学校历史和现实的综合的科学认识和判断,要能代表高校的发展追求和特色理念,体现高校的发展定位和目标选择,反映高校制度体系和道德规范。新的模式一旦形成,校园文化的整合将遵循和尊重这一模式,各校区必须在服务和服从于这种模式选择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推动自身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合力促进新建模式不断走向成熟,最终实现校园文化的有效整合,形成既有共同追求又各具特色的新的校园文化。

4.推进高校区间的文化交流。

各高校校区间的交流互动就显得很有必要。这种交流既有要物质上的交流和观念上的交流,也要有制度上的交流和行为上的交流,通过各种有组织有意识的校园活动,加深彼此了解和认识,推动共同体认知和理解,促进有效的文化整合。在交流过程中,可以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比如建立各个层级、单位之间约定的交流项目,形成交流的固定模式;也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化解有型障碍,形成通畅沟通,比如大型活动的网上直播等等;还要发挥各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交流活动持续快速发展,在整个过程中,共青团、学生会和各类社团的作用不可小觑,他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也是校园文化交流活动的有生力量,发挥他们年轻有为、充满朝气、富于创造和勇于创新的最大优势,利用他们扎根于广大师生员工的先天条件,给予他们更多的校区间文化交流的使命,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交流局面将很会很快形成。通过这种立体式、全方位的交流互动,校区间的认识和理解将会进一步加深,校园文化的整合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实现。

作者:陈屈亮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

5.周运来,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

6.冯刚主编,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第一辑)[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篇3

关键词:川港;交流;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2.067

在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树立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而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应以高度历史责任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政治多元化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把握校园文化发展脉搏、推进校园文化向特色化发展已成为高校提高核心竞争力所面临的迫切命题。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作为具有港资背景的民办院校,发挥独特优势,坚持推进“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此活动已经形成规模并成为学院的常规活动。活动的开展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自2011年开始组织“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主要由“四川大学生香港行”、“香港青年学生来川交流”、“香港大学生来川实习”三项活动组成。其中,“四川大学生香港行”是活动的主要部分,即组织我省高校学生赴香港进行短期学习交流,在港开展“讲座与讨论”、“座谈与分享”、“交流与联谊”、“参观与访问”等实践活动。从2011年起截止2016年12月,共选送了省内42所高校138批次合计2066名学生到香港学习交流。本文主要以此为基础,分析论述该项活动对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运行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从文化学角度说,校园文化乃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在长期的校园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总和”[],从结构上看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全面、协调的发展,共同形成高校完整的校园文化形象和氛围。

2“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在塑造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2.1活动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以实物形态表现,包括各种教学场所、科研设备、生活设施、校园建筑及校园自然生态环境等。这是校园文化存在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校园文化活动的规模和质量。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作为具有港资背景的高校,以“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为载体,在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香港元素的注入。

在生活方面,学院专门修建公寓“香江之家”供川内赴港学子及香港来川学子交流实习和居住。同时学院在图书馆二楼打造香港小屋,方便川港学生进一步交流学习。学院食堂也能处处体现香港元素,设立旺角餐厅,以香港主要地区名称红|、葵涌、赤v角等命名分设小包间。这些基础设施的构造和设计对身在其中的学生起到了环境育人的作用。

在教学方面,学院借助与香港高校及省内高校建立的紧密联系及校企合作资源,联合川内五所本科高校与香港五所高等院校、教育机构,以及四川省内行业优势企业,建成了“川港金融实验中心”、“川港动漫与创新媒体发展中心”、“川港社会体育发展中心”、“川港通信与网络安全实训中心”、“川港不动产研究发展中心”五个川港合作特色实训中心。五个特色实训中心在川内高校与香港高校及教育机构的支持下,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行知合一”的优质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为培育全面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2活动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以文字形态表达的规章制度中所体现的文化,包括学院制定的各类制度、章程、条例及培养方案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在推动“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进程中,学院吸收香港高校及教育机构的相关管理理念及模式,制定和完善了以人文关怀为前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归属的各类制度文件,例如:《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互动教学指导意见》、《港标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大学生香港行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手册》等。同时学院依托五个特色实训中心,与香港明爱专上学院、VtC、香港专业进修学院等香港院校合作,将香港能力标准说明和“以成效为本”的教育理念渗透到课程开发与改革中,对我院的课程建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学院与香港明爱专上学院共同开发《中国金融服务》与《汉语普通话研习与文化交流》课程,目前这两门课程已获得香港教育局审核通过,已对川港两地部分高校学生开放。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促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起到了调节和规范师生行为的作用,进一步实现了学院的有序化管理。

2.3活动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校园精神文化以思想观念形态为主要表现形式,是在校园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体现出来的大学精神和风貌,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自学院成立以来,组织相关科研团队研究学习香港素质培养理念,包括义工服务、环保意识、情绪健康、体验拓展等八个方面。经过研究和沉淀,实现了香港八个方面素质教育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形成了独具我院特色的十大文化,即“法治、诚信、公益、自强、环保、尚礼、体验、分享、感恩、健康”。十大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已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成为凝聚全体师生共同为之奋斗的精神动力,起到了价值引导作用。

2.4活动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校内师生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类娱乐性及学术性活动,主要通过师生的活动形态表现出来。在开展“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过程中,学院成立了香港协会,定期举办香港主题活动,同时在团委的组织和各系部配合下,形成了与十大文化相关的主题文化月活动,由辅导员老师定期组织召开主题班会,宣传和学习十大文化主要内容,使十大文化深入人心。

学院多次组织举办大型主题活动,连续六年举办以川港交流为主题的大型迎新晚会,如“赞两江风华谱青春乐章”、“两江缘追梦行”;连续举办九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大型系列活动。同时以五大实训中心为载体主办“川港通信与网络安全实践教学研讨会”、“川港金融教育c实践研讨会”、“川港不动产发展实践教学研讨会”等实践教学研讨活动,充分利用高校与高校、企业与高校、四川与香港相结合的多重优势,进行实践教学建设的研讨,发挥了特色中心实践教学研究平台的积极作用。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学院先后组织各类特色学风建设活动。例如组织了“寄梦动漫,创意无限”川港动漫学子互访交流、“东方之珠对接成功之都”川港金融学子互访交流、“通信引领未来,网络连接你我”川港通信学子互访交流等活动。同时学院联合香港和川内部分职业院校共同开展“创新科技行”、“寻中山先生足迹,追民族复兴梦想”“两江缘中国结”等主题活动。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使具有学院特色的十大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结语

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丰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整体推进。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作为学院的一大特色活动,应常抓不懈,学院将以此活动为载体塑造的特色校园文化应成为长期战略发展重点,以此为契机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和软实力,凸显学院办学特色,增强综合竞争力。在物质文化上坚持人文性,立足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环境育人;在制度文化上坚持规范性,立足在约束激励中促进大学生协调发展;在精神文化上坚持凝聚性,立足在引导熏陶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在行为文化上坚持实践性,立足在身体力行中使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郑予捷.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234.

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篇4

关键词: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和谐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网络文化作为高科技发展的产物,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新空间,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作用越来越凸显,已成为高校传播先进文化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平台。为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认真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精神的要求,坚持“弘扬先进网络文化、塑造学生高尚人格”以及“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的原则。由此学校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网络管理机制为依托,以网络为媒介”等多方面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及学校特色,把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努力把校园网络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积极构建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和谐网络文化环境。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培养“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以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为重点,按照“特色性、先进性、示范性”的要求,全面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竞争、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区域特点,充分发挥正确、积极、健康的交互信息,将具有时代特点,有较强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地方红色文化和先进的企业文化内涵引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之中,宣传科学真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导向,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二、强化校园网络文化组织领导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定期召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研究会、研讨会,定期研究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总结交流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经验,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划,制定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案。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全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要求,各部门对口管理,各负其责,确保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对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将以适当形式予以表彰奖励。同时,要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力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形成领导有力、各部门密切配合、师生广泛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机制。

此外,在网络文化建设中,为加快建设一支政治意识强、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包括网络管理专家、网络教育专家、网络心理专家在内的高素质专业化校园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根据建设需要,学校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网络建设培训制度,定期组织人员出去参观、考察、学习和交流,不断拓宽视野,提高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的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时性、主动性和服务性的作用,坚持“引导者”角色,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健康、正确、有益的信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监管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严格依据《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校园网络秩序,严肃上网纪律,坚持依法办网、依法监督、科学管理、有效传播。在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网络监管力度,规范ip地址管理和使用流程,对于校园bbs、qq校友等实行用户注册实名制度,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对网上反动、迷信、庸俗、污秽等不良信息采取及时封堵和删除,以加强对校园网的舆论监督。通过“文明上网讲座”、“大学生文明上网万名

签字”等活动形式,大力宣传正确的网络思想教育方向,要求师生文明上网、文明聊天、文明交友、文明用网,提高广大师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引导广大师生自觉构筑“网上个人防火墙”。

四、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网络交流平台,建设服务性、立体式校园网络文化交流体系。以数字校园系统为条件,精心设计网页,恰当设置内容,合理划分层级,在集思想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学校主流网站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校园网上聊天室、bbs和qq(群)等互动式网站建设、通过博客、bbs、qq(群)、公共邮箱等形式,积极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开展社会热点重点问题探讨,及时公布各种相关信息,为师生学习、查询和服务提供便利。不断创新网络校园文化建设沟通渠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紧密结合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以“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书香校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为载体,完善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体系,全力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学校活动品牌。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依托地方红色文化和先进的企业文化,充分挖掘和发挥校园网的文化功能,扎实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等各项工作,积极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不断开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篇5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和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而生,校园网络文化为高校传播先进文化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强化校园网络文化组织领导、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监管以及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网络文化作为高科技发展的产物,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新空间,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作用越来越凸显,已成为高校传播先进文化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平台。为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认真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精神的要求,坚持“弘扬先进网络文化、塑造学生高尚人格”以及“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的原则。由此学校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网络管理机制为依托,以网络为媒介”等多方面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及学校特色,把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努力把校园网络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积极构建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和谐网络文化环境。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培养“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以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为重点,按照“特色性、先进性、示范性”的要求,全面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竞争、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区域特点,充分发挥正确、积极、健康的交互信息,将具有时代特点,有较强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地方红色文化和先进的企业文化内涵引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之中,宣传科学真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导向,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二、强化校园网络文化组织领导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定期召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研究会、研讨会,定期研究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总结交流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经验,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划,制定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案。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全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要求,各部门对口管理,各负其责,确保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对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将以适当形式予以表彰奖励。同时,要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力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形成领导有力、各部门密切配合、师生广泛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机制。

此外,在网络文化建设中,为加快建设一支政治意识强、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包括网络管理专家、网络教育专家、网络心理专家在内的高素质专业化校园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根据建设需要,学校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网络建设培训制度,定期组织人员出去参观、考察、学习和交流,不断拓宽视野,提高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的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时性、主动性和服务性的作用,坚持“引导者”角色,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健康、正确、有益的信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监管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严格依据《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校园网络秩序,严肃上网纪律,坚持依法办网、依法监督、科学管理、有效传播。在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网络监管力度,规范ip地址管理和使用流程,对于校园BBS、QQ校友等实行用户注册实名制度,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对网上反动、迷信、庸俗、污秽等不良信息采取及时封堵和删除,以加强对校园网的舆论监督。通过“文明上网讲座”、“大学生文明上网万名签字”等活动形式,大力宣传正确的网络思想教育方向,要求师生文明上网、文明聊天、文明交友、文明用网,提高广大师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引导广大师生自觉构筑“网上个人防火墙”。

四、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网络交流平台,建设服务性、立体式校园网络文化交流体系。以数字校园系统为条件,精心设计网页,恰当设置内容,合理划分层级,在集思想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学校主流网站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校园网上聊天室、BBS和QQ(群)等互动式网站建设、通过博客、BBS、QQ(群)、公共邮箱等形式,积极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开展社会热点重点问题探讨,及时公布各种相关信息,为师生学习、查询和服务提供便利。不断创新网络校园文化建设沟通渠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紧密结合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以“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书香校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为载体,完善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体系,全力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学校活动品牌。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依托地方红色文化和先进的企业文化,充分挖掘和发挥校园网的文化功能,扎实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等各项工作,积极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不断开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篇6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培养“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以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为重点,按照“特色性、先进性、示范性”的要求,全面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竞争、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区域特点,充分发挥正确、积极、健康的交互信息,将具有时代特点,有较强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地方红色文化和先进的企业文化内涵引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之中,宣传科学真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导向,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二、强化校园网络文化组织领导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定期召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研究会、研讨会,定期研究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总结交流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经验,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划,制定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案。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全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要求,各部门对口管理,各负其责,确保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对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将以适当形式予以表彰奖励。同时,要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力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形成领导有力、各部门密切配合、师生广泛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机制。

此外,在网络文化建设中,为加快建设一支政治意识强、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包括网络管理专家、网络教育专家、网络心理专家在内的高素质专业化校园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根据建设需要,学校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网络建设培训制度,定期组织人员出去参观、考察、学习和交流,不断拓宽视野,提高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的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时性、主动性和服务性的作用,坚持“引导者”角色,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健康、正确、有益的信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监管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严格依据《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校园网络秩序,严肃上网纪律,坚持依法办网、依法监督、科学管理、有效传播。在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网络监管力度,规范ip地址管理和使用流程,对于校园BBS、QQ校友等实行用户注册实名制度,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对网上反动、迷信、庸俗、污秽等不良信息采取及时封堵和删除,以加强对校园网的舆论监督。通过“文明上网讲座”、“大学生文明上网万名签字”等活动形式,大力宣传正确的网络思想教育方向,要求师生文明上网、文明聊天、文明交友、文明用网,提高广大师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引导广大师生自觉构筑“网上个人防火墙”。

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篇7

1校园文化的基本含义

1.1文化的含义对于文化的概念,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形成真正统一的定义。目前人们最常用的是《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定义。《辞海》中的定义是: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政治经济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方面的内容[1]。《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阐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2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子系统,是和学校相伴相生的,有学校的地方就会有校园文化的存在,它是文化与学校、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校园的折射和反映。然而对于校园文化的内涵学者们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潘懋元先生认为,广义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在各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2]。也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师生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群体心态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反映,它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媒体文化等方面。”[3]由此我们可以总结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经过历史的积淀和继承所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可以划分为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

1.2.1校园物质文化高校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校园里的物质层次的东西,是由校园内人员所处的物质环境、学校的物质设备和环境构成,是校园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是在校学生老师学习生活的物质依托。校园物质文化以最明显的方式表现着校园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精神、不同风格,是其他文化形态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载体,例如建筑、雕塑、图书馆、科研设施等。

1.2.2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院校运行的内在机制和依据,是院校中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学校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应共同遵守的制度、行为准则。校园文化对学校的运作起着制约和导向的作用,其保证了院校教学和生活有序健康地发展,明确表明了一所院校所倡导和反对的东西,体现了高校的价值取向,它包括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

1.2.3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和意识层面的内容,它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凝结了校园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精华,深刻影响着后人,是校园文化最高表现形式,引导制约着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它包括校风、学风、使命、办学理念等方面。

1.2.4校园行为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是指高校广大师生在校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规范下,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是校园文化中内容最丰富精彩、方式最灵活多变的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对师生产生作用的表现,是校园文化表现形式最直接明显的部分,具体包括学术文化、社团文化、师生的日常行为等。

2校园文化的特点

2.1时代创新性高校校园文化是在一个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年代院校校园文化表现出来的特征各不相同,它紧跟时代脉搏,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同时院校的创新的任务和使命决定其要在现时代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因此,院校校园文化既具有某一时代特征的深深烙印,又在对过往文化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新文化。

2.2教育性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生活在既成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在这一环境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受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2.3开放而又封闭性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子系统存在于校园之中,它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与社会有着纵横交错的联系,必定与其他文化相接触,受其影响。但是,从心理学角度上说,校园文化又具有封闭性,它是建立在在校人员自我认同的基础之上的,存在于校园之内,具有排他性和群体性。

2.4高雅灵秀性不言而喻,院校是一个人才聚集的地方,生活在其中的老师和学生相对于一般场所的人而言,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结构都比普通大众高,而且学校又是教授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场所,这就决定校园文化会更具有高雅性。灵秀性是指大多高校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远离市区,傍水依山、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一个恬静舒适,适合学习的场地。2.5多元素性校园文化以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方式存在,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既有通俗的娱乐文化也有高雅的艺术文化。按上文中的叙述就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同时院高校又是文化交流集散的重要地方,很多国外的新知识从这里流入中国,并且通过留学、学术交流等方式把中华文化传播发扬出去。

3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校园文化建设相对封闭,不利于文化交流与其他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发展历史有限,同时社会上对高职院校又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缺乏对高职了解的兴趣,甚至有对立的态度,导致学校缺少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互动。同时由于不同国家之间文化思想的差异、资金不足等问题导致国际间文化交流贫乏,致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水平远远低于国际同类院校的水平。因此,高职院校与校际之间、社会之间、国际之间的交流还存在隔阂,交流不够充分,如此形成的封闭性校园文化不利于校园文化交流与建设。

3.2千校一面,个性不突出纵观各院校发展的历史,院校的发展到了逐渐由多样性走向了模仿统一,大都向着国内国际名校看齐。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后,高职院校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许多院校甚至在专业、校训等方面都出现了雷同,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历史、特点,盲目地跟风,最后导致学校没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缺乏个性,核心竞争力减弱。

3.3校园文化建设厚此薄彼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物质文化建设也有精神文化建设,而精神文化建设则处于核心地位。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在对校园进行装修建设时,投入大笔资金搞建筑、修假山,一味追求气派和规模却忽视了具有隐形教育功能的精神文化建设。领导者错误地以为只有这些实际看得见的东西才能为学校树立好品牌、好形象。校园文化建设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厚此薄彼不仅不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而且影响到校园文化整体功能的发挥。

3.4领导重视不够,导致校园文化贫瘠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够充分,忽视了环境育人的作用,只把校园文化建设当做一种形式来应付,在物力、财力、人力上的投入都远远不够,校园文化建设得不到保障,更满足不了师生学校生活的需要,导致校园文化贫瘠,缺乏文化氛围。再者,高职院校发展历史有限,文化底蕴不厚,校园文化建设更是雪上加霜。4解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途径

4.1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校园本是一个对外开放充满生气的地方,是一个文化产生、发展、传播的发源地。因此,高职院校应打破封闭的现状,积极主动加强对外开放,努力提升自身的社会认知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对外传播,通过学校的社会活动、派遣留学生、学术交流等各种方式主动走出去,与各高校、社会、国际相互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发扬自己的特色文化,提高高职的社会地位和国际知名度,同时通过交流还可以接触到各种新旧文化,不断吸收国内外校园文化的精华,引进吸收,兼容并蓄,以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发展。

4.2一切从实际出发,构建特色校园文化高职院校的文化不应该是千校一面,缺乏属于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我国的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由此而形成的校园文化必然各具特色,这也是高校魅力所在。单纯地效仿跟风,不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出发,就会致使校园文化缺乏个性,失去光彩,导致高职院校缺少核心的文化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积极建构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形成高职院校特有的校园文化。

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篇8

关键词: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学生培养;场所精神;环境育人

1.引言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建设发展阶段,国务院提出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建设目标和方向。中国大学的建设将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此带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发展。[1]按照国家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建设目标和方向,大学校园空间环境建设应思考如何适应和提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针对这样的培养目标,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育人方式和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更加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的建设。当前,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环境的要求包括营造让创新人才充分发展的制度环境、教育环境、学术环境和营造支持创新、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还包括提供创新人才交流和成长的物质与精神环境,为创新人才营造能够激发创造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大学校园环境要形成新的开放教育系统,更加重视综合考虑空间上的整体布局,突出校园育人的环境场所建设。在建筑与景观、景观与环境的融合方面要有更高的要求,强调实用功能与行为活动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完整的教育体系和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育人环境,这将成为现代校园建设发展的趋势。大学校园环境建设是伴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而发展,具有场所感的校园环境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营造浓郁的育人环境与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2.强调以学生为核心的校园环境设计与建设

大学的意义在于育人,一切围绕学生培养,打造育人为目的场所环境应该是大学校园建设的根本。突出以学生为核心的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学习、科研和生活的场所环境是新时期校园环境建设的方向。从世界高水平大学环境建设发展的趋势来看,普遍倡导以学生为核心进行校园育人环境的建设。美国高等教育率先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提出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育人相结合,科学与人文育人相结合,教学与研究育人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收到显著成效,为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改革发展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尤其在大学文化传承、大学精神弘扬和大学场所环境与场所精神营造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起步晚,由于大学建设理念滞后、管理水平平庸、建设经费不足等原因,导致多数大学的校园空间环境建设缺乏校园的特色与大学精神的体现;缺乏以学生为核心的校园环境建设理念的确立与建设指导;许多大学缺少校园的个性与内涵,普遍缺乏校园交流与互动空间;空间环境缺少主题的表达,更缺乏高品质的视觉环境塑造;校园环境极少体现场所精神,大多偏重外在的形式追求,缺少对大学精神和文化底蕴的有效呈现,致使学生缺乏对校园环境和大学文化的认同感;多数学校过度关注校园的形式美化,忽视对校园学生主体的关注。总之,中国大学对环境服务学生、环境塑造学生和环境培育学生的意识普遍需要提升。新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以新的建设目标和方向为指针,倡导大学全方位、系统化的建设理念,更加强调环境育人的意义与作用。在校园空间环境建设方面,逐步认识到营造全方位开放性育人环境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突出以学生为核心的大学校园场所营造理念,就是强调为学生的成才创造物质与精神融合统一的空间环境。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完善品德的修养,满足精神的愉悦。充分考虑并尊重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创造既能满足师生学习要求,又能激发交流创造的空间和场所。强调环境育人,重视空间场所的创造及优化,构建多层次的交往场所,创造适合交流、融合的空间环境。[2]营造与大学人才培养理念相适应,突出校园特色,传承学校历史文脉、弘扬大学精神、凝聚师生情感,创造积极向上、具有吸引力,以及认同感和自豪感的校园场所环境将成为新时代大学建设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3.创造以育人为目的全方位场所空间

大学是一个多功能调和的综合体,校园环境是大学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树立环境育人的理念,关注环境对学生的熏陶、启迪、影响、制约、塑造等教育作用的意义与价值,开展全方位的大学育人环境建设工作。我国大学在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注重环境建设方面相比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认识和观念上,以及校园环境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等方面。一个时期以来,受到“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浮夸倾向的影响,我国大规模的大学扩建工程中,真正把校园环境建设与营造学术研究氛围,与人才创造力的激发、与营建温馨融合的交流环境等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在一起的建设项目并不是很多。中国大学校园环境建设迫切需要加强和开展环境育人的系统化和专业化研究,提高观念与认识,建立目标,找准方法,真正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环境建设落实在实处。校园的环境建设系统,主要由空间载体、文化精神和场所体验三部分组成。校园环境中学生是核心主体,围绕学生展开的环境建设将极大促进人才的培养,具有场所感的环境可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发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蒂文•霍尔认为,人是场所的核心,场所是为人服务的,场所空间只有人的参与,才能激发其隐含的场所性,没有人对场所的体验,场所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要倡导针对学生主体,以育人为目标,建设学生能够和乐于参与其中的场所环境,充分发挥大学校园场所环境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场所是由建筑与景观构筑的具有明确特性的空间环境,在这里人与环境产生联系,由此成为对人有意义的“场所”。场所不以建设物质的形体空间为目的,在于营建蕴涵着精神意义的场所环境。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凯文•林奇的“环境意象理论”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他认为人们是通过环境的意象来与环境进行交流的,环境的设计就是努力营造出环境意象。[3]场所能够给学生以思想、激励和启迪,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反对纯物质和单纯观赏性的建设,强调环境场所能够提供给学生直觉体验和对场所非物质性意识的作用。校园环境要将以往只关注物质空间建设,转化为建设体现精神意义的空间环境,融入人文情感。场所是体验的载体和媒介,由物质和精神构筑的整体,场所形式背后的内容和含义就是大学的历史、传统、文化等与学校密切相关的主题文化和大学精神。营造全方位互动交流的大学校园育人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营造学生对知识追求的场所,体现不同学科专业知识主题与环境营造的结合;(2)营造学生对思想需求的场所,体现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和创新思维主题与环境营造的结合;(3)营造学生对冥想需求的场所,体现在运用艺术表现手法融合主题文化创造意境空间与校园环境营造的结合;(4)营造学生对社交需求的场所,体现在校园的内外空间中,因地制宜营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交流的空间场所。总之,具有场所感的环境,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环境存在,育人主题内容赋予校园场所以意义。

4.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空间环境

场所营造是为人提供一种可认同的、具有归属感的环境。场所是存在空间的具体化,场所精神是场所具有的属性和内涵,它的形成是利用构筑物给场所的特质,并使这些特质和人产生亲密的关系。[4]营造“场所感”的空间环境就是运用环境设计的形式方法赋予空间环境具有文化内涵和意义。场所除了具有物质上的空间属性,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场所精神。场所精神在表述上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它可以通过具象和非具象的形式方法表达出一种空间氛围。建设具有大学场所精神的校园空间环境,就是将大学历史文化物化在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校园场所精神的弘扬是对大学精神的延续、学校记忆的延续。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环境强化对场所的体验与感知的重视,学生在场所传达的信息中产生思维活动,从场所承载的文化中感受到超越物质和功能意义的大学精神。校园文化不仅只是通过文字的记载和保留,还可以通过具有场所感的空间环境进行展现和延续,使得空间与场所对人产生意义和影响。大学精神的整体特征是依靠校园中一个个微观的场所构成和体现,这些场所要能够有效地将大学的历史传承与时代文化有机结合并诠释表达,师生通过在微观的空间场所环境体验中实现对大学精神的完整感受。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环境体系包括,(1)具有场所感的校园整体环境;(2)具有场所感的虚拟空间环境;(3)具有场所感的室内空间环境;(4)具有场所感的室外空间环境。校园场所建设要注重场所秩序的强化,空间氛围的渲染,景观设施系统化,标志构筑物引入,文化符号的运用,生态景观的打造等诸多方面,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将大学精神融合在环境建设中,形成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校园场所环境。

5.结语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校园场所环境建设是系统化大学文化建设工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倡导突出以学生为核心的校园环境建设理念,营建以育人为目的开放性场所环境,发挥环境对学生的熏陶、引导、影响、制约、限制、塑造等教育的作用。大学的建设发展脱离不了对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关注对学生精神文化素质的提升,满足学生对文化体验和精神感受等方面的需求。高品质的校园场所环境建设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环境育人的独特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2]何镜堂.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J].城市建筑,2005(9):7

[3][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篇9

关键词:导向性;高校建筑;文化性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导向性的本质是向人群投射一种空间定位关系。良好的导向性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在空间中定向定位,以便更加轻松地找到目的地,缓解心理紧张情绪。同时,在发生不可预知的灾难时,合理的导向设计能够有效引导人流的疏散,减免伤亡的发生。

日前,我国高校建设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各院校地位和声望日益提高以及国内外交流不断增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信息建设已经逐步成为高校发展建设中面临的新课题。高校校园如何满足广大师生和其他外来人员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并使他们的需求及时得到满足,这对校园的硬件设施而和软件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园导向系统作为人们与校园空间信息传递的纽带和实现沟通的桥梁,已成为学校空间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校园导向系统起到提供人们交往、分流、指导、咨询和警示的作用,为在校园的交流提供方便,营造一个开放的、活跃的、亲切的交往和生活空间。

二、校园导向系统类别

大型校园就像一座微型城市,有着复杂的功能分区和交通流线。导向系统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提供高效的信息。

导向的基本功能就是指导方向,按照功能将导向系统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名称导向

直接标明建筑或场馆的名称,使用者通过直观的解读了解场所是什么性质。比如高校的校门、体育馆入口等名称所在位置,都会有名称类导向。如图1。

2.区域导向

它综合了整个地形和区域的直观样貌,使使用者宏观了解当前所处位置和目标所在地以及整个区域的相互关系,一般设立在出入口或交通相对复杂的位置。比如学校各个大门的入口。如图2。

3.方向导向

采用文字或箭头指向的方式来标明目标的地点,它是由事物名称与指示符号组两部分成的。如图3。

4.限制导向

制约人们遵守相关规定,保障场所正常的运作。通过一些警示和禁止符号引起人们的注意,颜色和信息一般较为醒目和突出。如图4。

5.交通导向

用国家统一执行的道路交通符号和文字的形式向人们传递法定信息,用于管理和引导交通安全,使人们合理的选择道路。如图5。

校园导向系统设计原则

高校的主要功能是“教学、研究、服务”。独特的文化特质和特殊的使用人群构成了高校类建筑的特点。因此高校校园导向系统设计应具有明确的意向,以建筑环境为依托,以文化传承为理念,以便捷高效为目的;满足指引空间的实用性,校园建筑的文化性,环境融合的整体性,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等需求。

校园导向系统不仅是校园建筑环境的补充,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小小的指示牌、一个环境中的告示、一条街道上的景观等都浓缩着丰富的信息,其信息功效和所体现的人性化关怀构成了校园环境形象的重要方面。作为校园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空间导向系统与建筑群、道路等共同围合出一个重要的交往空间。它不仅构成一个或线形或网络的线路,还成为环境中的小品,形成动态的景观。

在设计高校校园导向系统中,应本着以下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主要是指与校园环境和谐共生的同时,满足“指导方向”的功能,传达出准确有效的导向信息。为了满足其实用性,应从信息的提供形式、类型以及在空间中的设置位置进行功能判定。在交通要道起到疏导人流的作用,建筑功能指向明确,在校园景致处起到无声的协调作用。校园建筑空间复杂,有动的空间,有静的空间。前者如四通八达的道路,空间导向系统在这时要大声的“喊出来”,就像在人群呼喊自己的同伴,说:我一在一这一里一哪!后者如安静无声的图书馆,空间导向系统应该像朋友在一旁轻轻的拍拍肩膀给个示意,说:我在这里呢。

2.文化性原则

文化性原则是指设计要体现高校的文化品质和文化内涵。文化性一部分来自于视觉识别的部分,通过使标志、标准字、标准色对校园本体文化的诠释,在先决条件上把空间导向系统的文化内涵树立起来。另外造型的特点和选用的材料能引起人们对校园传统与历史的回味,也是文化性的判断依据。造型风格与材质质感提高人们对信息的反应速度,强化视觉感染力,并形成在行动流线中的记忆力和对校园文化情感的保持。塑造文化性原则的时候,关键是与高校特定空间环境的和谐,不能过度夸张,冲击到校园高尚凝重的氛围。

3.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在空间上的整体,这跟人的视觉惯性有关的。视觉惯性是指物体的集中程度与稳定程度,便于形成一个有秩序感的序列。由此人们在导向系统中由视觉上给予的刺激,视觉引导行为的线索才不会断线,来激发人们的寻路行为,对环境空间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另一方面在造型色彩等方面,主要体现在单体到整个系列的风格延续。在大局上体现一致,在分级中体现关联与协调。同类子系统中的构成要素相互关联,各系统之间又彼此呼应,系统间“变化与统一”。这样在高校空间环境里,人们才会在知觉上对这一连贯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系统产生刺激并做出反应。

4.人性化原则

建筑本身就是科学、艺术、技术融合的产物,建筑终究是为人服务的。人性化在建筑空间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和技术给空间导向系统设计以坚实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艺术使设计富于美感,而人性化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统一,是对人生理和心理、物质和精神等需求的满足。高校空间导向系统的人性化设计是对师生的尊重和关心,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更是校园文明的必然产物。设计的人性化有对大多数人的共同需求的满足,也有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比如无障碍设计。

四、结语

以标识设计、造型设计及相关标准为依据建立的校园导向系统可以实现如下目标:一个新生甚至外国留学生初临校园后,应能借助园区导向系统很容易地到达目的地,能在陌生的公共场所较自由地进行活动。在此期间,只依照校园导向系统的指引就可以方便迅速地获得所需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得应没有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另一方面,高校空间导向系统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特质和行为规范等抽象化的语言转化成具体的符号与系统,从一定层面上反映高校在管理、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对内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宿感,对外产生一致认同感,塑造出优良的公共形象以及强大的品牌优势。

【参考文献】

[1](德)菲利浦·莫伊泽、达妮埃拉·波加德.姜峰、曹森译.导视空间.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章莉莉.城市导向设计.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3]赵云川、陈望、孙恺等编著.公共环境标识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篇10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2.1文献标识码:C

1.我国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基础性内涵

如今我国大学校园内开放的文化体系主要可以划分为物质、精神两类结构单元。其中前者具体包括校园生态人文环境、文化宣传保护设施等物质载体,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内容与发展前提;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传统、校风学风、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等因素。校园文化反映一个学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风貌,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产生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

2.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进行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过程的诸多挑战论述多元文化本身具有双重感知特性,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机遇方面:第一,如今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范围日渐扩大,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影响下,大学生群体已经开始主动摆脱地域限制,进行全新价值观念梳理,希望借此在特定岗位环境中应对不同突发状况。第二,多元文化传播媒介在校园亚文化传承推广期间,其数量种类不断增多,现代化应用手段日渐成熟,在如此宽阔的互动交流范围内,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规模也会同步扩大。挑战方面:第一,校园内部传统和现代价值观念开始正面交锋,尤其是在理性规范和地缘人情关系矛盾作用下,一些大学生开始经受不住外界诱惑,注重平时消遣,对于今后职业发展前景毫不上心。第二,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严重紊乱,文化碰撞过程中,部分高校学生开始迷失方向,失去原有的独立思考能力,盲目地推崇拜金、功利思想,爱国情感渐渐淡化。

3.今后强化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实效的策略内容解析

(1)想方设法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动性。强调高校内部师生开展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在这里生活、学习的学生和老师,必须要懂得观察判定自身文化价值地位,通过不断努力,为家庭、社会等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在进行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环节中,高校领导要适当地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同时予以灵活创新改造,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能够得到传承和弘扬。在多元文化控制下,理性批判精神集中体现了大学校园文化价值。大学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全面继承并有效发扬优质传统文化理念,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体系中,努力成为社会文化的推动和引领者。

(2)集中一切技术、经济力量培养健全的大学精神。归根结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目的,在于稳固塑造和大范围传播价值观念。这是大学在激烈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灵魂,其主张全面汲取优质主流和非主流文化要素,使传统特色和鲜明时代特色同步突显。所以说,大学今后要科学运用已有载体,进行特殊文化精神管理架构,鼓励学生崇尚民主自由,敢于与享乐、功利主义作斗争;在生活中开展各项公平、公正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营造出百家争鸣、开放进步的大学文化交流氛围;大幅度提高高校教师对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知水平;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专业发展前景相结合,并不断完善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以此提高高校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综上所述,在多元文化交流和竞争环境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形势也将更加严峻。高校内部领导和师生要自觉在学习、实践中协调各类文化要素,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最终成功构建优秀的校园特色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程玉贤.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机遇与挑战[J].改革与开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