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德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十篇德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十篇

德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7:39

德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篇1

关键词:历史教学;道德情操;渗透德育

一、制度保障是基础,教育评价是抓手

为保证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常态化、正常化开展,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历史学科德育管理机制,制订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实施细则,根据各年级特点,提出具体要求并落实到考核中。要把学科渗透德育的教学纳入《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教师履行岗位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师教案、试卷、作业检查中,将是否体现德育渗透的内容、渗透的方式作为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成效与教师的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结合起来。

二、队伍建设是重点,理念更新是关键

目前尚有教师存在“德育是政教处、班主任的事”的观念偏差,因而在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技能轻道德实践”,把课堂教学上成单一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课。有的教师虽注意到德育渗透,也只是蜻蜓点水、生搬硬套,说教化严重。因此,加强历史教师队伍建设,更新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落实历史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关键点。

教师是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者,也是学生道德学习的生动教材,教师的言行举止、理想信念、待人方式、人格魅力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该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极高的亲和力。要使教师认识到德育渗透工作与学科教学工作并不矛盾,德育教育塑造健全人格更会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三、因材施教抓落实,因时制宜促成效

德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作者简介]陈艳秋(1978―),女,南昌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职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江西南昌330013)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中职学校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渗透”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

一、在中职学校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紧迫性

现在的中职学生,自我意识强、物质利益观念重,竞争意识明显,但集体观念和道德意识却逐渐弱化,这种现状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目前中职学生的道德素养状况令人担忧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社会公共意识,不尊敬长辈、怕吃苦,常有打架、顶撞师长等现象的发生,且青少年的犯罪率有上升的趋势。因而,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学任务繁重。应抓紧时间,对广大中职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二)中职学校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当前,中职学校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淡化德育问题,制约了中职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急需引起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目标上,淡化历史的德育功能。

虽然国家在中职历史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对思想政治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设计了美好的愿景,但中职学生长期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让他们不能认同正确的价值导向,又因为中职学校历史教学为学生职业教育服务,所以中职学校历史教学本来具有的素质教育特征逐渐淡化。

2.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人格养成。

在当前的中职学校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讲得头头是道、如数家珍,在知识传授上重点难点突出,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历史教学演变成了纯知识点的传授,忽视课本中的德育因素,这就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人云亦云,学生变成教师和课本的“传声筒”,缺乏主体参与互动和积极能动思维,学生难以形成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

3.在学生的考评上,模式过于单一。

在一些地区和学校,评价学生主要就是看考试成绩,其它方面则忽略不计,甚至可以一白遮百丑。这种评价现状,片面追求学业成绩,牺牲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迫使历史教学和学习朝着追求单纯的学业成绩方面发展,导致历史教学和教育目标的背离,使德育渗透与学科知识出现分离,德育渗透的功能更加弱化。

4.在现实生活中,割裂了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有的教师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关着门教书,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照本宣科,使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蜕变为假、大、空的死教条,漠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做人做事的经历感受,导致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滞后。

二、中职学校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

面对中职学校德育水平低下的现状,作为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师,如何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事件的德育内涵

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社会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凝聚着古今中外人类道德品质在各方面的反映。无论是人民革命斗争,还是科技成就的诞生,其过程中都体现出人民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揭示出人类社会积极进取的价值内涵。

(二)历史人物的德育内涵

历史人物既然是历史的产物,因此便相应展现了社会环境中道德规范的一隅。充分利用其特性,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牛顿的思考探索,的清贫坚韧,的雄才大略,以及由历史人物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格言等内容,均能对中职学生产生长期的道德指引作用,而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更具有榜样的示范力量。

(三)历史文化的德育内涵

历史文化资源中拥有丰富的民族习俗、传统文化、人物精神等德育载体,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同时,历史文化资源还为中职学生提供了德育的情境,使中职学生借助具体而形象的事物将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从而外化为相似情境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使德育在中职学生身上完成由理论意识到实践行为的升华。

三、中职学校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中职学生德育水平较低和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不容乐观的现状,都要求我们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师必须洁身自好,高度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模范行为,树立自己的凛然正气;不懈努力,整合历史教学的德育资源;不断完善,变革历史教学的评价方式;突破创新,改进学校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共同提升,组织中职学校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研讨课,真正在历史教学中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求知立德。

(一)提升中职学校历史教师的综合素养

在中职学校,传统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在新时期,我们的历史教师要不断转变教育思维,逐步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历史教学服从中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观念。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师还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有危机感、紧迫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真正做到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神饱满地上好每一堂课,把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让学生爱上历史课。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才能达到“以德服人”的效果。

(二)整合中职历史教学的德育资源

中职学校历史课本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德育元素,涵盖古今中外,容纳各大领域,通过历史教师的个人努力,发挥同伴互助和集体合作,可以整理出丰富的德育题材。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有着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从先秦到两汉,魏晋到隋唐,宋元到明清,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恢宏的优秀文化。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列举历史名人的名言警句,感人故事等,去教育感化中职学生,使其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同时也可使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光大。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享受到参加校外活动的快乐和成功,在实践中接受情感体验、意志磨炼,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熏陶。

(三)变革中职历史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中职学校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总是牺牲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导致教学和教育目标的背离。新时期中职学校历史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将历史学科学习目标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融合在一起,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评价学生要看各个方面在原来水平上的进步状况,把任务完成度、活动参与度、学习积极度、成长进步度、协作配合度等也作为考评的重要方面,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拥有自信,实现个人价值。

(四)改进中职学校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

在历史教材中、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有效的利用不仅可以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还可以完成德育渗透。所以,作为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师,我们要采用多元的渗透方法,加强德育的实效。如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讲述历史故事,穿越古今中外;鉴赏古代诗词,提高学生素养;引导分析重难点,启迪学生思维;开展小组竞赛,活跃课堂气氛等,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

(五)组织中职学校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研讨课

德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篇3

内容提要:该文从加强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意识、现代德育意识;加强管理,制定措施;重视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开拓;尽可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教书育人;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等方面,探讨和总结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的“整体、科学、现代、主体、优化、深层、实效”的教学实践。

近几年,我们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德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篇4

1注重德育渗透的“有机”方法,把德育有机渗透到历史教学过程当中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把思想性和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德育和基础知识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述祖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科学文化成就,不同时代的历史英雄人物的时候,就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述国际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相互支持的时候,就同时进行国际主义教育,在讲述革命先辈在艰苦条件下如何坚持革命斗争的时候,就同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讲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时候,就同时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等,这种思想教育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进行的,是很有说服力的,也是最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效果的。

2注重德育渗透的感受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把德育渗透到历史评价的感受认识当中

历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评价历史,认识历史,才能从中得到思想感受,起到德育的作用。例如,在讲述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时,让学生充分认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讲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引导学生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学习、奋斗的信念,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工作作风,使学生拥护党的领导,热爱中国共产党。像这种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在历史教材中出现很多,教师应根据不同事件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德育。

3注重德育的适时方法,结合历史知识教学,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现编历史教材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各个阶段的历史选材侧重不同。古代史侧重讲述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教师要弘扬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教育学生热爱人民,热爱祖国;近代史侧重讲述民族面临危亡和挽救民族危亡,教育学生发奋学习,为民族的振兴而努力,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历史教训,充分认识到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组织后,国际竞争范围更广,竞争更激烈,落后就会在竞争中失败,以此唤起民族振兴意识,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责任感,真正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现代史侧重讲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史。教师要把社会主义优越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强盛事例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富中国、强中国、发展中国”,在心灵深处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德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篇5

关键字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德育教育必要性途径方法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中的灵魂。抓好德育教育,其他矛盾便会迎刃而解。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最终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一代新人。作为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我深深的认识到历史教育在提高学生德育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因此,我努力把德育寓于历史教学之中,做到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一、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历史学科的要求

历史学科的目的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的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样才能够满足历史这门学科的需求,也才能够满足历史教学发展的要求。

(二)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历史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学历史对于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思想境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学习做人的品格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所以,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高素质的接班人。

(三)是对每个历史教师的要求

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这是历史老师的历史使命。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德育专职工作者和班主任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任课教师的职责。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利用新课中的导入,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首先抓好“导课”这一环节。我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和富有感情语言,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历史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如在讲《鸦片战争》时,我先播放一小段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视频资料,然后告诉学生这一视频是跟近代史有关,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样的导入,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了国耻国难,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也树立起不忘国耻、发奋图强的雄心与壮志。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主动地渗透德育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德育内容十分丰富,上课之前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其中德育的材料,利用历史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通过讲述林林则徐徐虎门销烟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如通过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激发学生为国家奉献的精神。还有中国共产党人为抗日救国、解放中国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事例更是举不胜举。

此外,尊老爱幼,谦虚礼让,诚实正直,文明礼貌,仁者爱人等丰富的内容在历史教科书中都可找到鲜活的事例。这些内容学生学习之后,就会以史为镜,将有助于提高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

(三)在图片、影音视频欣赏中有机地渗透德育

观看影视、图片展或参观历史展览馆,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使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图表,影视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印象,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当我们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时,讲述当年邓世昌在抗击日军的海战中,率领致远号全体官兵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时,播放场景,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热泪。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利用书中图片让学生产生对日寇侵略的仇恨,对中国落后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树立振兴中华、发奋学习的远大目标。再如展示图片“四大发明”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通过图片和影视的观看,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在历史课外活动中贯穿德育教育内容

课外历史活动可以补充历史课堂内的不足,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引起学生们很大的兴趣,教师应注意寓德育于娱乐之中,如让学生们征集历史人物的小资料,制成小卡片,举办历史故事演讲会,结合重大的历史纪念活动,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当地的纪念馆、历史遗迹等。这些活动使德育教育具体生动,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总之,育人德为先。历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接受德育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美,最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资料:

[1]柳斌:《重视德育实效,推进德育创新》,《中国教育》2003年第4期。

[2]王宏志:《迎接新世纪,重视历史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2期。

德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篇6

一、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的首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在高中阶段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教师首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历史教材中有国家的繁荣强大令人瞩目,也有国家的积贫积弱遭外来入侵;有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有造福本国、本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发明创造;等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素材,就会产生爱国主义热情。如《中国历史》记载中国古代的大禹治水的成功、唐朝的兴盛、明朝时的抗击倭寇的斗争、清代的林则徐禁烟运动;等等,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学生在学习这些历史时,爱国热情就会油然而生,爱国主义思想便在学生心中不自觉地逐渐形成。

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增强民族自信心我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勤劳智慧的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包含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成就,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孕育了无数杰出的人物,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的宝贵资料。在教学中,可随时把相关的知识展示给学生。

三、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过:“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这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德育专职工作者和班主任的天职,更是每一个任课教师的职责。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基本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统一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子说过:“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历史教学如果能把道德教育与历史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这就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产生的印象比强行灌输要深刻、牢固得多。道德教育必须与历史教学内容相结合、相渗透才能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有助于他们道德水平文化的提高。

德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高中历史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一门重要课程,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通过历史学科的德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历史教学加强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首先是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对个人而言,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二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要求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认同性和开放性的历史意识。

其次是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青少年接受思想教育不同于接受知识教育,往往存在逆反心理。因此如何进行理论、实践、行为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是当务之急。

再次是对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要求。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过:“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这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二、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优越性

(一)历史知识具体生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知识具体生动,真实可感,包罗万象,丰富多姿,没有抽象枯燥的理论说教。这对于正向抽象思维发展,而更多保留着形象思维习惯的学生来说,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自然要比其它学科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从中得到思想启迪。

(二)历史以事实说理,容易令人信服

历史学科渗透德育,以事实说理。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思想认识上也逐渐出现了这一特点,他们希望老师言之有理、有据,往往在事实面前,他们才心悦诚服地放弃怀疑的目光。因此,历史学科在渗透德育方面用事实说理的特点,要比其他学科更容易使学生信服,从而自觉接受思想教育。

(三)历史内容丰富多样,可用于多方面的思想教育

历史既有人类长期生产生活所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也有人类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积累下来的宝贵知识,正是历史这一包罗万象的特点,赋予了历史学科在渗透德育方面具有优势,这一优势对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杰出的历史人物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单纯以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缺乏饱满的情感,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引入历史和现实人物的道德活动和精神,就能使德育过程中知、情、意、信、行丰富饱满。用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情操去熏陶学生,必定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会起到其它学科起不到的独特作用。

三、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通过学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西方垂涎的陶瓷和丝绸,让世人惊叹的四大发明,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充满智慧的象征。面对如此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学生会无比自豪,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通过学习,促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上众多的圣贤、名家,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们对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司马迁不畏权贵倾注全部心血写成《史记》,李时珍用毕生的精力写成《本草纲目》,孙中山百折不挠从事民主革命,他们追求的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只有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奋发进取,为人类作出贡献,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历史上成就大事业者无不经受挫折: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成霸主;司马迁受腐刑倾注全部的心血写成《史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利用历史人物虽经挫折而奋起的事迹和历史人物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来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加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利用古代传统美德,教会学生做人

德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篇8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有计划性。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要有目标,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思想教育计划,要有精心设计德育目标,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现实性活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出科学的恰当的又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计划。教师要把历史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认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再选择恰当方法,其渗透才不会落空。

(二)教改实验目标: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德育教学模式及其有效性评价,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效教育。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教改实验内容:

1、要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做出应有贡献。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民族的脊梁。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首要内容,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郑成功,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原海波平”;再如林则徐虎门销烟,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例如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医药学家李时珍,他各地考察,采集药物标本,遍尝百草,历经27个春秋,写出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他关心人民健康,献身医学,尊重实践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称道。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2、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曾一度是个受压迫的民族,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战乱不断,人们饱受屈辱。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国人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历史的教训可以成为今天前进的动力,我们要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3、要进行乡土历史教学。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几年来,我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在本土本乡的许多历史文物、遗址可供学生参观、考察,有些史实还可以让学生调查访问,从中得到一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操。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学习乡土历史往往使学生激动不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会在他们心中潜滋暗长,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空洞的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四)教改实验方法:

(1)查找历史文献法:文献搜集的渠道是很多的,主要有图书馆、档案馆、社会团体和科研机构、学术会和个人交往、计算机互联网。师生互相合作,共同搜集。

(2)问卷调查法: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要求,寻找有利于学生掌握的历史素材,进行有效渗透。

(3)行动研究法:在德育渗透中,师生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在教与学中实施、验证、修正。

(4)个案法:通过教师对不同个体进行深度访谈,从而获得学生在学业、个性、人际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并探讨个性化的德育渗透方法。

(5)案例研究法:对课堂内真实的事情及教学实践中遇到困惑的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德育渗透中觪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新的实验课题。

德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58-01

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是净化社会环境的根本所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使我对德育培养有了以下的思考。

1让学生认识教材中蕴含的美德内容

中化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些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忠心报国,勇赴国难。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本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不畏,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

2历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对比法。一是中外对比:如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时,指出中国在二三千年就同世界其他地区人民一样创造了古代文化,使学生认识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讲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其他科技成就时,指出我国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和中期,科技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世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二是古今对比。如讲到封建社会农民对国家的负担有田租、徭役、兵役等项,即使是"盛世治世"也不能幸免.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的今天,农业税已经彻底取消。这是由于共产党的领导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三是正反对比。我国古代史上有爱国爱民、舍生取义的英雄,也有卖国求荣、认贼作父的败类;有戎马倥偬、艰苦创立开国之主,也有养尊处优、昏庸荒淫的亡国之君;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的志士,也有乐不思蜀的腐败之徒;有为民请命、救民水火的大夫、也有草菅人命、鱼肉百姓的暴君酷吏。前者流方百世,后者遗臭万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憎分明的道德感情。

课外配合法。由于历史教材内容多、课外少,课堂教学不可能对有关精神文明的内容补充过多,引伸太远,辅助的办法是课外配合。具体作法是:组织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定期活动,有计划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历史小丛书、参考书中的有关章节给学生阅读;或组织历史故事会,让学生看了书后讲历史故事;课内是基础,课外是补充,而不能本末倒置、主辅易位。

联系引伸法。一是因事因地联系,如讲汉与西域的关系时,联系班超投笔从戎、弃文就武的故事;讲到春秋五霸时,说明浙江当时属于越国,联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二是纵横联系,在讲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规模时,横的联系可与当时世界科技成与航海史挂起钩来。这样不公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同时还发挥了在古代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历史教学了如指掌三项任务在课堂实践中得到有机的、和谐的统一。

3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它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依附性。正如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一样,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总是离不开事实总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政治"凭其科学理论说服人.历史信奉的是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历史科学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说到底是一种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蕴含性。又可以说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不可否认,它也可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但是,这毕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历史教学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

渐进性。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教学、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应该说,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渐进性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锲而不舍像滴水穿石。

德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篇10

【关键词】课程改革思想教育渗透意义

教师在履行自己的职责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历史教学要实现鉴历史之兴衰,催今朝我奋进,更要把历史知识的传授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本文就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历史教学中思想渗透的重要性分析

1.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中,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历史教学中实现思想渗透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可是,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总是认为思想工作是部分思想工作者的事,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往往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弃了利用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大好机会。在多年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认为应该将思想教育与历史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在思想上得到提高,在情操上得到陶冶,自觉加强自身的修养。解读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我们有理由相信思想教育这一重要育人途径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也随着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历史教学再也不是单纯的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学科教育,而是要求教师抓住课堂教学的最有利的时机和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人文关怀的客观需要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树立崇高的理想对青少年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潮流,其中难免良莠不一,因此历史教学中,应比以往更多地注意到学生的内心诉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看见人生的光明面。在当今这个注重物质追求的时代,我们绝不能忽略了历史教学的思想价值。在给年轻一代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应当教育他们成为有高尚思想的、诚实而敢说真话的一代。在培养他们的能力的同时,还应当培养他们高贵的人格品性。历史学的教学目的是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能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质,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每章、每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明确,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有的放矢。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历史教学在学校中地位,改变以往的那种只抓学生成绩的应试教育,学会研究学生的性格特点,关心学生的思想情况,及时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做到与学生双向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历史教学中思想渗透的方法体现

1.挖掘教材思想性因素

中学历史教材中思想教育素材无处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不同题材的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使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加深和提高,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新编中学历史新教材突出思想性是它的一大特点,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中,一定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灵活的渗透于教学实践中。要通过教材的科学处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规范;要通过教材的有效挖掘,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分析中学历史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它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历史教学体验向名人学习,立志成才的重要意义;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等。如何通过历史教学,使蕴涵在历史教材中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就需要通过我们教师适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做到教书育人。同时,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根据新教材的建设情况,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彩图来加强对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

2.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

把思想教育融于历史教学中,应注意不能让历史课上成政治课,不能将历史教学与思想教育割裂开来,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因为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不能操之过急,应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及工作重点而制定阶段性的计划,循序渐进;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材的实际情况有条不紊地进行。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的教学活动很多,包括开展课堂间学生之间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括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播放具有思想教育题材的影视,力求把符合史实的电影和电视剧给学生看完,实现思想教育这一目的。例如,在复习西安事变这一内容时,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关于这一题材的影视片,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显然,这一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的知识,还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中华民族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只有和平解决内部问题,才有可能形成一致对外的局面。诚然,历史事件单靠一张嘴是很难实现思想教育这一目的的。我们要力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

历史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避免空洞的说教或牵强附会,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少锦.中国传统道德及其现代价值.道德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