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处置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8:18

突发事件处置流程篇1

关键词:演练仿真;突发事件;Flexsim;评估

中图分类号:tp273.5

目前,很多航空公司都已制定了较多的应急预案,但这些预案往往只是对可能发生情景的预想或假设,往往不能兼顾的较全面,与实际发生的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通过应急演练可以检验这些预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通过演练可以提高应急人员的应急反应技能,加强协作配合,使相关人员熟练掌握应急处理的程序,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等。

由于实际的应急演练存在着成本高、风险大、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所以借助计算机进行仿真演练成为一种较好的方式。Flexsim是基于windows的、面向对象的仿真软件,具有突出的3D显示效果,而且模型的扩展性强,易于和其他软件配合使用。

用Flexsim进行流程仿真已有很多学者做过相关研究,如王芳等[1]指出Flexsim可以用于对任何商业流程的仿真。袁罕等[2]通过对某工艺流程进行仿真,找到了流程中的瓶颈,通过分析及对部分工序加工时间进行优化调整,消除了流程中的瓶颈,提升了工艺流程的运行效率。关于预案仿真的研究,只有较少的学者过研究。如李力雄[3]用petri网描述了应急主体(agent)的处置流程,并利用pipe2开源程序对应急预案流程进行了仿真演练研究。金碧芳[4]对同一事件发生后不同预案进行仿真(有预案和无预案),从时间上进行评估,验证了不同紧急事件处理预案在不同交通状况下的实施效果。在本文中,将使用Flexsim仿真软件对航空公司某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流程进行建模仿真,并对仿真演练的结果进行评估。

1航空公司突发事件基本处置流程介绍

据了解,目前很多航空公司都已制定了针对多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基本的处置流程如下:收集信息信息确认报告主要负责人临时指挥小组集结启动应急预案应急响应准备确认故障情况现场处置关闭应急预案提交事件报告结束,其中应急响应准备部分又包括专家支持、各单位或设备现场配合等。

2仿真演练模型设计与评估

2.1仿真演练模型设计

将演练涉及的各对象在Flexsim中首先用对应的实体一一表示,然后通过建立各实体间的逻辑连接和设定参数(包括临时指挥小组成员集结时的速度、加速度,设备、人员到现场的时间、信息确认时间等),便可建立如下布局的应急演练仿真模型:

图1仿真演练模型平面图

2.2仿真演练评估

设计好仿真演练模型之后,点击“运行”,便可以进行一次“演练”了。仿真模型运行一次结束后,可以得到图2所示的各任务占用时间情况。

图2为各任务花费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t1,t2,t3,t4,t5,t6,t7,t8,t9分别表示信息确认时间、临时处置小组集结时间、临时处置小组商讨的时间、专家或顾问到观察点的时间、技术服务商到观察点的时间、专家或顾问到现场的时间、技术服务商到现场的时间、设备运达现场的时间、故障排除时间。

图2各处置任务花费时间所占的百分比

由图2的分析结果可见,除故障排除时间外,临时处置小组集结时间所占的百分比最大,其次是技术服务商到现场的时间……从而可知临时处置小组集结的时间太长,造成后面各任务开始的时刻都后延了。

通过分析模型的输出结果可知临时处置小组各成员到达集结点时间太长的原因是因为临时处置小组成员2达到集结点的时间太长造成的,于是要想缩短临时小组各成员集结的时间,可以加快临时处置小组成员2的速度。

3结论

本文在分析航空类突发事件基本处置流程的基础上,设计了航空类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的仿真模型,根据仿真演练过程中记录的数据,从各任务演练时间的角度对演练进行了评估。当然,演练的效果还跟演练过程中人员的数量、质量等相关,从定性的角度分析,在一定数量的人员范围内,演练的效果与到达人员的数量成正比,与到达人员的质量成正比,与演练的时间成反比。

参考文献:

[1]王芳,党新安,丁涛.Flexsim在商业流程仿真中的应用[J].电子商务,2008,56.

[2]袁罕,罗亚波.基于Flexsim的工艺流程仿真和优化[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22(3):81-82,90.

[3]李力雄.基于agent的应急预案流程建模和仿真演练[D].天津:天津大学,2010.

突发事件处置流程篇2

一、突发事件的特点及提高县支行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意义

县支行特别是边远落后地区的县支行,由于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滞后,加之自然条件恶劣,人文环境复杂,是自然灾害、社会安全、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较为集中和高发的地区,而突发事件所具有的随机性、不可预测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影响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而处于人民银行最基层的县支行,肩负着维护县域金融稳定、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历史使命,所受到的突发事件威胁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切实提高县支行应急处置能力,对于保障基层人民银行正常工作秩序,确保资金及广大干部职工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和危机意识不强

虽然边远地区县支行是突发事件较为集中和高发的地区,但从客观上讲,突发事件发生几率低,绝大多数基层县支行还未发生过重大突发事件,导致少数干部职工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忽视了隐藏在日益复杂的社情和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下的各种风险隐患,危机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警觉性和应对准备。

(二)应急预案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人总行在全系统以应急预案编制为切入点,逐步建立了自上而下,分级负责的突发事件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目前基层行所制定的应急预案从形式上看比较完整,有总体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内部应急预案,形式要素齐全,包括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分工、预警机制、应急保障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预案覆盖面不够广泛。现有应急预案大多围绕业务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工作安全制定,针对职工人身、财产安全,特别是应对地震、火灾、水灾、重大流行疫病及类似自然灾害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仍不够健全;二是处置环节和指挥层次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现场处置精力,不利于高效处置突发事件。

(三)外部应急联动协作机制不完善,沟通协调难度大,应急指挥整体能力难以发挥

当前,县支行面对的突发事件中除系统内业务性突发事件外,还包括区域性金融风险、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重大流行性疾病等,对外涉及到许多相关单位,如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通信、电力、气象、卫生、地震、公安等,从现阶段县支行建立的应急管理机制或应急预案看,现有应急预案在具体的对外协调方式、手段方面存在盲区,尤其是缺乏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机制和操作规程,影响处置效果。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部门间应急预案和应急措施难以有效衔接,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联动处置效力大打折扣。

(四)应急预案演练缺乏实战性和系统性

当前,县支行组织开展的应急演练基本上都是以消防、抢劫、重要业务系统和网络系统应急演练为主,缺乏以大灾、大害等公共突发事件为场景的实战性应急演练。同时,由于演练时间和演练范围的限制,演练过程无法覆盖完整的应急处置流程,对应急处置组织机构工作效率是否高效,应急指挥是否正确,指令的执行是否到位,处置程序是否正确,部门间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的有效性等预案内容不能通过实战演习进行检验。

(五)信息报送不及时、不准确

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确实难以确认信息准确性的时候,县支行在上报突发事件信息时,会出现上报延迟、报告内容不准确等情况,严重影响了上级行及时准确有效的进行指导和决策,导致应急处置工作陷入被动,甚至给应急处置工作带来较大风险。

三、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认识,增强危机防范意识

广大基层员工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要对引发突发事件原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客观、准确的认识,深刻理解应急管理工作对于保障基层人民银行正常工作秩序,维护广大干部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要大力宣传和普及预防、自救、互救等应急常识,切实提升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完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

一是县支行每年要对现有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特别是要制定出应对地震、火灾、水灾、重大流行疫病及类似自然灾害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应急预案要更宽广泛地考虑可能发生的状况;二是进一步强化上级行对下级行的应急处置工作的指导。开展应急处置时应保持与上级行的紧密联系,及时寻求政策支持和对处置工作的指导。特别是对人民银行介入风险处置的问题,在加强风险监测和分析的同时,应加强向上级行的汇报,把握好救助时机,做到履职不失职、站位不越位,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同时,进一步完善应急组织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应急工作组织指挥体系,为快速反应、有条不紊地处置风险提供机制保障。支行“一把手”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牢牢把握风险处置的主动权。

(三)上下联动、内外配合,全面凝聚风险处置的工作合力

面对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工作机制是实施有效风险处置的关键。对内要不断完善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对外要不断加强与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通信、电力、气象、卫生、地震、公安等单位的联系,对涉及外部相关部门的突发事件,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案沟通,争取各方配合,积极构建信息共享、金融稳定、金融运行监测等协作机制,健全联合指挥体系,充分利用地方应急指挥平台,提高协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强化应急预案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置的实战能力

县支行要采取桌面演练、实战演练、突发演练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当地风险较高的突发事件演练,尽可能地模拟真实危机环境下发生的各类突况,增强演练的实战性。特别注重开展跨区域、跨机构、跨部门的演练,把应急演练与提高实战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与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全体职工的应急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整个应急预案的演练重点放在“练”上,而不是“演”上。

突发事件处置流程篇3

【关键词】流行病学调查;食物中毒;应急处置

2006年11月14日,我区某学校学生食堂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对此次事件的调查处置过程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等方法,以某学校学生食堂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应急处置过程为研究对象。

2流行病学调查与应急处置措施

2.1初步调查与应急处置措施

2006年11月14日21∶30分接到报告,某学校51名学生因腹痛、腹泻等症状就诊,医疗机构报告为疑似食物中毒。经初步调查发现,就诊学生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腹泻等。其中首发病例田文辉于14日12∶00许出现发热、腹痛、腹泻,水样便;末例病例李德斌,14日22∶00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根据对就诊病例就餐情况的调查,结合临床表现、便检结果等资料,初步怀疑为14日早餐(食谱为:黑米粥、自制豆浆、烧饼、花卷、馒头、火烧夹土豆丝、火烧夹豆皮、韭菜鸡蛋合子、咸芥菜丝)进食烧饼加豆腐皮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在紧急救治患病学生的同时,采取了稳定学生情绪、密切关注未就医学生的体温及身体变化并随时报告的方法;采集可疑食品标本进行检验等措施,15日5∶00通过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该事件信息。

2.2调查、检验、结论与应急处置措施

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共计1011名,其中当天早餐就餐人数为419名,就诊病例51名,就诊病例中食用可疑食品烧饼加豆腐皮49名。可疑食品烧饼加豆腐皮中的“豆腐皮”经“热水泡发”后室温存放1.5h、该食堂无“卫生许可”等证件,并存在用具生熟不分、功能间布局不合理、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明及培训合格证等违规操作事实;所有怀疑餐次食品及患者腹泻物、呕吐物均未能采集,无法实施实验室检验;采集可疑餐次食品原料及14日晚餐部分食品样品进行毒物、致病菌检验,结果均为阴性。

综合调查情况、患者临床表现以及便检结果,经集体论证,排除了故意投毒和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可能性,确定为细菌性食物中毒。

3结果与讨论

3.1调查结果与应急处置措施

3.1.1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进程的不同,应急处置工作的开展也随之出现变化,主要表现为:经初步调查后确定了怀疑对象,在紧急救治患者的同时,采取了稳定学生情绪、密切关注未就医学生的体温及身体变化、采集食品标本进行检验等措施。经调查论证后得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结论,从而采取了控制场所、封存可疑食品及原料、开展从业人员体检及培训工作等措施。由此可见,调查进程及调查结果直接左右了应急处置的决策,控制了应急处置的方向。

3.1.2事件发生初期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涉及面广、涵盖面大;经初步调查,结合临床资料,做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初步结论,对临床救治、应急处置等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3.2事件发展、处置过程中的问题

3.2.1此次事件由接诊患者的医疗机构报告,而学校未能及时发现、报告。由此可以说明该学校对《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1]执行不力,未能落实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发现、报告的延后,给调查、应急处置工作带来不便,导致未能采集到直接、有效的定案证据。

3.2.2在调查过程中未开展针对无症状学生及教职员工进餐情况的调查、未能采集到可疑食品,未对患者腹泻物、呕吐物进行检验、采集样品中未检出可疑致病因素,医疗机构采集的6份便标本中只有2份便检结果“可见红、白细胞”。笔者认为对此事件的调查未能做到深入、彻底,应急处理流程存在不当之处[2],做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结论证据不充分。

3.2.3接到报告时间为14日21∶30分,登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时间为15日5∶17分,且上网报告的同时未通过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属地县级疾控机构,说明未完全掌握《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3]的有关规定。

综上所属,笔者认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以后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可以为应急处置等工作的实施提供有效的帮助。而在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应做到巨细无遗,深入调查有关联的情况,为事件的最终结论、为应急处置工作的开展、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出现提供可靠依据,也为今后的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成功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教育部卫办疾控发〔2006〕65号.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2006.

突发事件处置流程篇4

关键词:应急;处置;联合;突发

1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1.1专业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建立健全联合应急处置工作机制,按照“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快速响应、协同应对”原则,细化完善信息报送制度,集结抢修力量、调集抢修物资,有效实施应急救援,实现应急资源的有机整合与优化配置,提高综合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短时间恢复受损电网、有效应对突发状况,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电网和社会造成的损失。

1.2专业管理的范围

管辖范围涵盖市、县二级应急组织。

管理内容为突发事件联合应对处置机制建设项目。加强突发事件发生时对电网设备故障抢修管理,明确应急处置工作中各级人员责任,落实责任制,强化考核力度,规范应急处置工作流程,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1.3专业管理的目标

专业管理总体目标是以有效处置突发事件为重点,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的联合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提高电力应急综合处置能力。包含以下具体量化指标:

(1)不发生高危客户、重要用户(如重要大会场所、医院等)中断供电应急处置不当事件;

(2)不发生因应急处置不力未按时恢复电网或终端用户供电的事件;

(3)不发生因应急处置不当对企业形象造成较严重影响的事件;

(4)农网大面积受损及电网主体工程受损恢复时间不超过三天。

1.4专业管理的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1)应急管理领导和管理平时和战时联合应急体系建设:

形成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分工协作,机构健全、职责明确、专业指挥、综合协调、运转高效的应急领导指挥体系。

(2)应急处置流程制度建设

包括建立突发事件应急信息报送规范和应急处置期间电网和设备抢修管理管理规章制度等标准,明确各级人员责任,保障应急抢修处置工作运转畅通有效、工作流程清晰,事事有章可依。

2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突发事件联合应急处置机制是针对电网设备突发事件应对实战运用流程,此种情况较为常见。包括应急值班、预案启动、应急处置、应急恢复、应急结束等重点环节。

(1)应急值班期间,发生设备故障后,调控中心必须在第一时间下达处置任务给运检部、营销部和县公司(有调度协议的还应报送相关客户),并电话或书面汇报给当日应急值班人员,说明突发事件的大致情况和初步损失,同时确定运检部、营销部和县公司的信息报告人和联系方式。

(2)运检部、营销部及县公司在接到处置任务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核查和抢修,以尽快恢复供电。抢修开始1小时和抢修结束后,应分别报送书面报告(见附件)给调控中心,说明受损情况及恢复情况、停电情况、抢修进展情况、现场采取的主要措施等,调控中心汇总后报当日应急值班人员。

(3)当日应急值班人员在接到有关信息后,应了解详情,综合调控中心的汇总情况,联系运检部、营销部及县公司以确定事件处置的最优情况,作为公司层面唯一的数据源和对外披露的依据报送安监、运检、营销、调控、办公室等部门和县公司,各部门、县公司依据此信息上报政府部门和省公司对口部室。同时当日应急值班人员根据事件发展趋势决定是否上报带班主任,带班主任应根据事件严重程度或认为有必要时,立即向公司分管领导汇报。

3评估与改进

3.1专业管理的评估方法

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建立事后逐次评估机制。

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紧急性、威胁性、扩大性的共同特征。

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对照《应急处置后评估办法》,针对应急响应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形成规范评估报告,包括应对工作经验、各环节存在问题、改进措施和建议,以进一步改进提高。

3.2今后的改进方向或对策

(1)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对应、内外衔接”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体系是应急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的重要保障。坚持“实用”原则,规范预案的编制、评审和备案等全过程管理,不断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实现预案的信息化管理。

(2)不断强化应急响应机制。运用突发事件后评估手段,认真分析、提高预防预警、信息报送和舆情应对、应急抢修、应急恢复、内外部协作各环节工作机制,实现经验应急向科学应急的转变。不断深化配网应急抢修的联动机制,利用技术手段和装备,通过应急指挥车实现前、后方的动态指挥,实现与95598、应急抢修班的联动。

(3)扎实推进应急演练。运用新技术在应急演练乃至应急管理中的深化应用,组织开展公司层面综合应急演练,如雷电、雨雪、冰冻各种突发事件模拟演练。督促各专业组根据应急管理和预案要求开展本专业应急演练,同时推进、督察县公司对应专业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应急实战演练及评估工作,使应急演练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系统化。

突发事件处置流程篇5

一、加强研究,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工作制度、职责和规范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卫生应急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卫生部关于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全面推进卫生应急工作的通知》等有关规范性文件,结合我省实际,进一步细化卫生应急工作的职责、制度、标准、规范等,明确应急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编发《应急工作文件汇编》,为各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直医疗单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依据。

二、围绕完善卫生应急机制建设,健全协调机构

明确职责,密切各有关部门的协作,加强与各地卫生应急信息和工作交流;指导各地,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管理协调机构,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协调、管理工作,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卫生应急指挥协调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部门协调和各地区联防互动机制,协调有序地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尽快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提高卫生应急能力

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是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根据国家和省卫生应急有关预案,结合实际,制订、补充、修订本地应急预案,完善辖区预案体系,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各类重大传染病的单种病预案,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不明原因疾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专项卫生应急预案,同时参与其他部门联合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分预案。医疗卫生单位也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内部相应的应急工作预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制定并完善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等医疗卫生应急队伍管理规范,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应急管理的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加强预案演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至少组织1次针对不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预案的演练;健全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流程,明确应急救援程序和工作职责,提高卫生应急工作能力。

四、不断完善卫生应急处置机制,规范应急管理

认真贯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推进各级卫生应急指挥协调管理机构的建设,完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机制。制订《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查处理标准操作规范和技术方案,做到依法规范、科学有序、快速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建立多部门间合作机制,加强联防联控

加强协调,建立和完善各地区、各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互动机制,共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加强与财政、发改委的联系协调,争取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安排必要的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工作经费和应急处置经费;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协调,建立与农业部门专家的联络机制;加强与铁路、交通、出入境检验检疫、民航等部门的协调,建立防控联动机制,完善疫情通报制度;加强地区之间交流和协作,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负责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六、完善预警监测和指挥系统,协调统一指挥

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和部署,力争在20*年底建立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形成统一的指挥体系。实现对突发事件的辨别、处理和反应,对事件处理全过程进行跟踪和评估,有效地动员和调度各种资源,进行指挥决策。建立健全卫生应急指挥协调、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多部门协作的防范体系和协调配合的卫生应急工作机制,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有力、协调良好、控制有效。

七、开展应急工作督导调研,推进体系建设

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综合调研,检查各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情况,了解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建设现状,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和机制。

八、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参与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卫生应急工作形势制定卫生应急健康教育方案,积极开展卫生应急宣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深入广泛地宣传开展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意义,宣传卫生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和应急处置规程,宣传和普及公共卫生安全、卫生应急管理、救灾防病和自救知识等,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事件处置流程篇6

1近年我国部分突发事件回顾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艾滋病、登革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新发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霍乱、鼠疫、结核、血吸虫病、疟疾、恙虫病、病毒性肝炎等传统传染病依然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988年上海甲肝暴发流行危及人群达30余万,2003年春夏一种全状病毒引起的sars疫情给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2005年四川省发生大规模猪链球菌病流行,2006年8月毒蚊奇袭山西而引发的乙脑疫情,2006年夏天在北京发生的因生吃福寿罗而引发的广州管圆线虫病,2008年3月安徽省阜阳的手足口病疫情继2003年sars、2005年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以后我国发生的又一次重大的传染病突发事件。2001年湖南省宁乡县的食物中毒,2002年南京汤山“9.14”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2002年初河北白沟农民苯中毒为代表的职业中毒和温州某村500多位农民在辽宁从事高速公路隧道开挖所致矽肺病,甘肃徽县发现很多群众血铅超标,2007年山西省洪洞县的“黑砖窑”事件引发的职业公共卫生安全。2005年安徽省泗县“甲肝疫苗”事件引起的群体性心因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1998年山西省朔州毒酒事件到2003年的辽宁省海城豆奶中毒,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引发的食品公共卫生安全。从2005年11月13日中石化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造成松花江重大水污染和2007年5月无锡太湖的蓝藻事件到2003年重庆市开县天然气井发生特大井喷事故,2006年开县再次发生天然气泄漏引发的环境公共卫生问题。从1998年的长江流域、嫩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到2007年的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每年沿海和部分内陆地区遭受的台风灾害,从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等引发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问题。

2近年我国发生的突发事件特点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公共属性和严重的危害性等特征。针对的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不特定的人群,影响和损害公众健康,并达到一定程度,易引起社会公众恐慌。

2.1突发性突发事件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发生,发生、发展到什么程度等,都是始料未及的,难以准确把握和预测的。人们很难预料2003年春夏我国会发生因病毒引发重大sars疫情,也不会预测到因工厂爆炸苯泄漏导致松花江重大的水体污染事件,更不会想到2002年9月14日南京汤山发生因“毒鼠强”投毒造成395人中毒,42人死亡的重大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2危害性突发事件涉及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以人民健康损害、财产损失为标志,包括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两类。直接危害一般为事件直接导致的即时性损害。间接危害一般为事件的继发性损害或危害。2005年四川省发生大规模猪链球菌病流行,共报患者204例,死亡38例,病死率18.6%。204例病例分布于四川省12个地(市)、37个县(区)、142个乡(镇),不仅对人民群众健康造成极大损害,而且引发当地群众恐慌,谈猪色变、不敢吃猪肉,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尤其是生猪养殖、宰杀等产业。

2.3关注性突发事件发生在公共卫生领域,具有公共卫生属性,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引发社会担忧甚至恐慌。特别是新发传染病一经发生就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它包括事件如何发生,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直至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从2005年10月湖南省湘潭发生我国大陆首次人禽流感哥妹病例到2007年12月南京市发生的人禽流感父子家庭聚集性病例,迄今包括“人-人”能否传播高致病禽流感等疑惑依然不少。社会和公众对此时刻关注,每当有禽流感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时,公众往往不再买鸡也不敢吃鸡,一时间社会影响很大。

2.4连锁反应性突发事件虽然在一地发生,但影响均超出其行政区域,波及范围较大,具有较大的偶然性、突发性。总是呈现出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态势。它一旦发生,总会持续一个过程,突出表现为蔓延性和传导性。2005年6月16日~17日,安徽省泗县大庄镇卫生防疫保健所组织数名村医为该镇17个村19所学校的2500名中小学生接种了甲肝疫苗。17日有个别孩子因出现头晕、胸闷、喘气困难、腿脚发麻、抽筋等症状而住院,23日6岁女童刘某意外死亡,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24日起大量学生涌入医院,日门诊量达千余人,累计住院观察学生300多人。这次甲肝疫苗事件是一次普通的个别儿童的心因反应,由于多种因素参与,产生连锁反应,而演变为大规模的群体性心因反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2.5及时处置性突发事件发生突然,不可能按常规程序进行处理,必须要求政府迅速反应,及时处理,尽快解决,绝不能反应迟钝,久拖不决,耽误时机。否则,就会使事态扩大,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起关键作用,影响突发事件事态发展。2008年9月10日,甘肃14名婴儿疑因长期服食某品牌奶粉而患肾结石一事,引起了民众的极度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相关部委通力合作,各级党委政府迅速反应,积极应对处置“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最短的时间内查明原因,立即采取对问题婴儿免费筛查和救治等一系列措施,避免事态进一步发展,把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损害和社会影响降到最低水平。

2.6规避防范性每一次突发事件的发生、应急处置为后人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人类正是在突发事件处置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从而保证能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采取及时、正确的行动,有效规避和防范风险。2004年春天,因实验室感染而发生在北京、安徽sars疫情,与2003年相比,我国对sars的应对取得很大进步,由于措施及时有力,所以使此次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感染群体被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3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新策略

2003年sars疫情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公共卫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设,5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我国卫生应急经历了从起步创建到稳步发展的过程,卫生应急工作以“一案三制”为重点,以提高卫生应急能力为核心,多侧面、多方位展开。建立完善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突出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思想。坚持属地领导,分级负责,统一指挥,分类管理,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原则。已初步建立了一套公共卫生体系,并培养了一批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等专业机构和技术力量,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3.1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组织体系完备,运行机制健全,平时能规范地工作和管理,突发事件发生时能迅速、有效地应对的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卫生应急机制和各级各部门预案;健全卫生应急管理机构,确保能及时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完善国家、省、市、县联网的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决策系统。2003年12月23日,重庆市开县天然气井发生特大井喷事故导致243人死亡,信息不畅、应对不及时是主要原因;2006年3月25日,开县再次发生天然气泄漏,由于当地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万余名群众紧急转移,没有出现人员伤亡。

3.2建立政府领导协调部门牵头的应急联动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可回避性以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紧迫性,要求政府在事件发生后,在不同职能管理部门之间实现协同运作,明晰政府职能部门与机构的相关职能,优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整体功效,最大可能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不论是2003年sars防控、2008年手足口病防控还是2002年南京汤山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实践证明,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它可以组织政府的各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可以提供财力保证,运用各种力量保持社会稳定。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防控经验告诉我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需多个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与沟通协调,不仅在应急状态下,常态管理时更应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处理禽流感疫情时卫生部门和农业部门的“三同时”。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联防联控,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

3.3加强卫生应急科学研究卫生应急是医学、管理学、社会学、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2003年以来,以应对处置sars、禽流感为代表的一系列突发事件的成功实践经验,使我国的卫生应急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但由于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制约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发展空间,在有条件的医科大学或综合大学的管理学院设置卫生应急专业,或建立卫生应急处置教育培训基地,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科学研究,以适应我国卫生应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任务。

3.4发挥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第一时间向社会信息,并始终保持主渠道的畅通,不给马路新闻、谣言可趁之机;采取公开、透明、合作的态度应对媒体采访,充分发挥媒体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力量,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2008年安徽省阜阳手足口病疫情,在病因不明期间,通过媒体向公众进行针对春夏季传染病防控知识健康教育;病因明确后,通过媒体第一时间把疫情信息公开,解除了公众的疑虑心理,当地报纸用整版的篇幅了疫情信息和宣传防控知识,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水平,通过多种形式,把“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的口诀送进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效的应对了手足口病的防控。

3.5拓展卫生应急的领域农村和城市社区是我国卫生工作的薄弱环节,但往往也是突发事件发生危险因素和隐患最多的地方。今后我国卫生应急工作应高度重视农村和城市社区领域,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安排专项资金改善设备,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综合提升人才、技术和装备水平,努力在农村和社区打造一支“素质高、反应快、拉得出、打得赢”的专业化应急处理队伍,不仅满足日常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的需要,而且满足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需要。

3.6建立和规范卫生应急评估体系建立卫生应急处置评估体系,对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进行系统有效的督导评估,可以系统掌握突发事件的发生、应急处置效果和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总结最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为下一步制定和完善卫生应急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卫生应急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卫生应急能力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4结语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中发展的。相信在经历了sars、人禽流感、手足口病和“三聚氰胺”奶粉等突发事件的应对与考验之后,随着我国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建立与健全,社会对突发事件发生的理解和公众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应急专业人员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将大大提高。即便出现了重大突发事件,也能迅速、及时、有效地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民众健康损害和经济损失,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冬青.21世纪疾病控制前景的展望[j].疾病控制杂志,2000,4(1):9.

[2]梁万年.流行病学进展第11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n3520543/n3520809/28682.html

[4]祝小平,祖荣强,陈志海,等.四川省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死亡病例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9):633?635.

[5]汪华,胡晓抒,朱凤才,等.人-猪链球菌感染性综合证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0,27(3):312?314.

[6]

[7]魏承毓.人类近百年重大灾难事件的回顾与反思[j].疾病控制杂志,2005,5(4):289?293.

[8]马筱玲,樊嘉禄,陈飞虎.“泗县甲肝疫苗事件”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28(3):56?57.

突发事件处置流程篇7

[论文关键词]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决策系统组成模式

[论文摘要]针对卫生应急管理的特点,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与决策支持系统结合起来,设计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阐述了其设计原理,讨论和分析了基于gis技术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组成模式,给出了其总体的设计框架。

1概述

公共卫生是一个涉及微观结构和宏观系统的多分支科学,大量与宏观有关的事件具有空间分布特点。将地图和空间分析应用于卫生决策研究中,至少可追溯到1854年john应用gis技术研究伦敦宽街水井污染引起霍乱爆发,为卫生部门果断封闭污染水井控制霍乱继续流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通常的卫生决策研究中,地理因素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众多的卫生事件都具有空间属性。gis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在医疗卫生各个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扩大和深入。gis技术在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理论研究的提高,同时也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可能。

目前国内关于gis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血吸虫、症疾、流行性出血热、蜱传脑炎等疾病的空间分布研究,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空间遥感(rs)技术结合,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为流行病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我国gis及rs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虽然已有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地图边界和遥感图像的价格昂贵,使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2003年,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爆发了非典型肺炎。这种传染病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快,危害面广。政府和有关防疫部门在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的同时,运用gis平台,快速建立了应用于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的地理信息系统。由于gis具有交互定位和逻辑查询以及广泛的关系数据库连接能力,可以有效帮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疫点定位、疫情事件分析、绘制疫情危害图、现场工作情况实时采集传送、人员派遣、规划、显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图、重点单位基本状况分布图、紧急调度和路径优化等任务,从而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急处理效率、降低疫情危险程度,基于gis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开始出现。

2系统构建和设计实现

2.1系统设计目标

基于gis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目标是综合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工程、卫生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一个能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能快速、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和存储实时突发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超媒体(文字、声音、影像等)方式显示各类信息。该系统采用标准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计算结构,应用分布式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安全tcp/ip协议及geoinformationwebservice技术,最终目标是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专题图形数据为基础,建立预警指标数据库、危机事件数据库、预测与评价模型库、应急指挥预案库、领导决策知识库,以信息报告—采集—录入—管理—分析—决策为主线,建立高效查询及分析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2系统的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开放式的网络结构设计,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之间都可以容易地实现互连互通,充分保证了系统的开放性。

2.3系统的功能结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总体功能是辅助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可将系统总体功能划分为八个方面:信息收集分析、预警报告、资源整合调动、指挥统一协调、评估及时客观、联系视频直观、使用内部联动和外延接口灵活。

3系统的功能及其特点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应急管理特点,系统沿应急准备、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反应处置、事件终止、恢复重建、评估完善的流程进行运行,循环反复不断提升系统的应急处理支持能力。

(1)应急准备:应急中心开展培训、演练和研究工作,模拟应急业务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预案;规划储备应急医疗卫生资源等,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体系。

(2)监测分析:应急中心负责接收、分派、核实与处理事件的报告,协调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监测工作,获取动态监测、事件调查和疫情评估信息,跟踪事态发展。主要分析方法有:空间分布分析,时间历史曲线分析,动态演变分析,病例的逗留、影响和交叉分析,卫生统计学分析,扩散模式分析,流行转归分析等。

(3)预测预警: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与预案,应急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事件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预警信息,针对相关突发事件快速开展有关工作准备,落实预案与方案涉及工作的准备情况,及时通报与汇报进展情况。

(4)反应处置:按照有关规定启动预案,根据预案迅速指挥与执行工作,有条不紊地组织调度人员与物资,开展应急的专业处理与相关配合工作。同时根据反馈情况,动态评估事件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5)事件终止: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因素被消除;最后一例病人发生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6)恢复重建:突发事件结束后,应急中心快速开展从应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工作。有计划地补充应急处理阶段所消耗的储备资源,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7)评估完善:应急中心进行科学总结,完善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处置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和教训,制订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等,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4实例运用

用本文研究的几个主要技术方法,结合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开发的基于gis技术的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包括的区域范围将近20万平方公里,地表模型用数字地图生成,并将河流、湖泊、公路、居民区等地表特征物以面的形式覆盖在数字地表模型上。系统在运行初期只包含了事件定位、信息的上传下达等,但其提供相应功能使用后可以完成事件处置各过程。通过在现场的实际运用,该系统可以较好地实现各项交互功能,完成系统理论上应提供的功能。

5总结与展望

通过合理的利用三维模型构建和模式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并在卫生应急管理中得以实现。由于本系统采用合理的软件体系和模块化设计模式,将来也可以方便地成为应急培训和模拟演练、传染病疫情分析和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设计等高层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家奇.公共卫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突发事件处置流程篇8

关键词:公安边防部队;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D91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53(2014)01―0061―04

一、公安边防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坚持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随着社会发展的逐步深入,以及在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方面的变化,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也发生了相当明显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迅猛发展,但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也日渐严重。从全社会看,城乡两大社会的分化、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贫富两极分化成为事实,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略应有的服务职能,民众没有平等的话语权利和有效的保障机制等因素,催生并加固了弱势群体的被剥夺感。特别是在环境问题、土地问题、执法问题、收入问题、权利维护与保障问题等方面,各地区各群体之间的利益纠葛和各种矛盾日益凸显,由此引发的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多,已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公安边防部队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坚持和加强舆论引导有助于树立公安边防部队形象、和谐警民关系。从边防部队辖区的现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以及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意识的空前提升,越来越多的公众力量广泛深入和参与到公安工作和边防执法等领域。公安边防部队作为公安系统的一支现役执法力量,由于其业务工作涉及面广、群众性强、关注性高等特点,已经处在了一个高度媒介化和舆论监督越来越受重视的环境当中。面对突发事件,搞封锁消息,回避媒体,隐瞒真相或者以对抗的方式逃避舆论监督注定是行不通的。2012年初发生的海南三亚的“宰客”事件,由于事件初期相关部门的冷漠应对,导致社会舆论一片哗然,严重影响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形象。作为公安边防部队也同样如此,只有及时、有效、合理的进行舆论引导,重视网络舆论,积极地接受舆论监督,才能真正维护和树立好公安边防部队的形象。

(三)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秩序稳定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边防辖区公共突发事件也呈现上升态势,尤其表现为“”、“”势力在边境地区活动日益猖獗、非法出入境活动引发涉外问题日益突出、海上生产作业及维权导致的敏感问题日益增加等,这都给公安边防部队有效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秩序稳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任何一个失误或者不当的行为,都有可能使其迅速成为舆论的焦点,甚至演变成为干扰和破坏社会稳定的导火索。如2009年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发生的由两村矛盾引发的村民打砸镇政府和边防派出所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公安边防部队要想掌握主动权,就要主动出击,必须从强化舆论引导工作人手,坚持信息公开,有效控制“谣言”和小道消息的传播途经,使社会舆论向理性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树立公安边防部队公信力,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秩序稳定。

二、当前公安边防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认识不够全面,舆论引导意识亟待提升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公安边防部队在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秩序稳定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下,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不断强化处置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福建、浙江、广东等公安边防总队已经开始进行了诸如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开展舆论引导专业培训等一系列的探索性尝试,但就全国公安边防部队的整体而言,此项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舆论引导意识和思想认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针对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环节,思想上重视不够,存在麻痹思想,缺乏主动意识,引导概念模糊等诸多不适应,导致存在一定的舆论危机隐患。2011年的“乌坎事件”、2009年的“海南东方感城事件”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部分公安边防基层单位在处置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意识的欠缺。由此可见,思想认识是把握事态发展方向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建立起正确的舆论引导意识,舆论危机才会迎刃而解。

(二)应对措施不够健全,舆论引导机制亟待完善

孟建柱曾指出,各级公安机关要把上网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社会热点作为调查研究的新途径,作为制定政策、决策部署的重要依据,作为关注民生、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要加强和改进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提高舆论应对能力。近年来,公安边防部队也在不断地从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总结和吸取各类经验和教训,逐步在实践中摸索建立了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对一些涉警舆论进行分级管理,专人负责,在应对负面舆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抑制“村民怒砸警车”、“冲击派出所”等负面舆论的发生和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凸显了公安边防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舆论引导机制不够健全、应对手段单一的实际与当前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意识空前提高以及网络和媒体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之间的矛盾。在处置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机制完善与否,对事态的发展方向会起到直接的导向性和决定性作用。

(三)沟通交流不够通畅,舆论引导平台亟待搭建

据统计,中国80%的危机从网络媒体爆发,而且100%的企业危机有网络媒体参与,这些多数不是来自我们思想认识上的主流媒体,而是网民所发的小帖子,邮件、微博、博客文章使这些事情迅速成为焦点。目前,由于公安边防部队一些基层单位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搭建一个既能让群众充分了解我们工作开展情况,又能方便群众提出诉求的平台,导致官兵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无法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网络舆论和民意,沟通交流不够通畅,隐患和问题发现不够及时,从而无法有效地开展舆论引导工作。舆论引导的前提就是要第一时间发现危机,从而采取有效的舆论引导措施,阻止谣言散播,达到控制事态、维护形象的目的。流言的小范围传播并不可怕,但如果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和传播,再加上相关部门的敏感性不强,那么小问题就有可能演变成大麻烦。

三、公安边防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策略

(一)重视教育,突出舆论引导意识培养

全面发挥公安边防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及时有效地化解舆论危机,树立公安边防部队在网络和媒体上的良好形象,关键就在于广大边防官兵舆论引导意识的整体提升,只有具备了舆论引导的意识,面对突发事件,我们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危机、主动出击和化解危机。

在边防部队的日常工作中,切实将舆论引导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作为一个专项教育课题纳入政治教育的范畴,按照单位级别(部局机关、总队机关、支队级机关、大队、基层所站队)、官兵职务及所肩负的职责分层次、分阶段、分内容地进行相关教育,使各级边防部队和官兵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以达到有效提升官兵舆论引导意识的目的。

(二)强化队伍,有效提升舆论引导水平

1.加强舆论引导组织协调。在处置突发事件中,支队级以上单位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舆论引导应急组织,更加合理有效地整合指挥中心、宣传、法制、边管、边检、海警等部门在处置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发挥的作用,对信息研判和分析、新闻、联动媒体、网上交流、事件跟踪等环节进行全面介入和引导。

2.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对于提早研判和处置负面网络信息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评论员通常以一名普通网民的身份直接参与到舆情评论当中,对一些涉及公安边防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负面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处置,并运用群众的语言、群众的观点和群众工作的方法,有效地消除群众的误解和对立情绪,建立起良好的对话交流渠道,让群众客观全面地了解真相,不被误导。这一做法已经在一些总队和支队开始实行。2010年2月26日,福建边防总队莆田边防支队在全市边防部队挑选出37名官兵组建了支队首支网络评论员队伍。但是,就全国公安边防部队而言,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各级公安边防部队应该在充分借鉴兄弟单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严格选拔人才、提升网络评论员的队伍素质、加强培训指导、提高评论员的舆论引导能力、建立主流信息平台以及掌握舆论的主动权等方面人手,不断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

3.组建合格的新闻发言人队伍。作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快速反应机制的重要环节,新闻发言人在整个舆论引导体系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其主要通过接受采访、举行新闻会、记者招待会等方式,向新闻媒体信息。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避免虚假信息和流言的肆意传播,既保证了公众和媒体的知情权,又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那么,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各级公安边防部队更应该尽快地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关于新闻发言人的相关培训内容和制度的基础上,可以先行通过依托政府、公安等部门进行专业培训,然后逐步发展和完善自身的新闻发言人培训体系,有效地提升新闻发言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三)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1.建立和完善预警监测机制。2010年,在公安边防部队指挥中心建设研讨会上,指挥中心已被明确定义为部队首长和机关处置紧急突发事件、处置重大专项行动的“指挥室”,信息综合和警情研判的“分析室”,规范执法执勤行为、加强部队日常管理的“监督室”,八小时之外处理机关紧急文电和事项的“协调室”。目前,总队级单位均已成立了实体运作的指挥中心,84.9%以上的支队级单位成立了指挥中心,以各级指挥中心为龙头的公安边防部队应急指挥体系已具雏形。因此,就各级边防部队而言,预警监测机制可有效依托各级指挥中心的职能扩展及与当地公安部门建立预警信息互通机制等方式实现。以指挥中心预警监测为主,充分发挥网络评论员队伍作用,随时掌握网络和各级媒体(包括论坛、微博)上涉及边防工作的最新预警动态,有效建立起综合研判、定期汇总、逐级上报等一套自下而上的预警机制,根据预警信息的严重程度和敏感级别,完善审批和处置权限。同时,各级公安边防部队还要积极与当地的公安机关建立起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机制,从而达到进一步完善预警监测机制的目的,使危机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

2.建立和完善及时的信息公开机制。一是区分突发事件类型和信息要求。由于现役部队的工作性质所决定,在始终坚持信息公开的基础上,要首先区分好突发事件的类型和部队关于信息的要求。对于我边防辖区发生的由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引发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及时组织新闻。另外,根据网络和信息安全保密管理规定要求,对于一些涉及重大政治性、群体性、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形象的突发事件,应在最短的时间内上报,并依照上级指示和宣传纪律,暂缓或暂不公开。二是重视权威信息的。突发事件发生后,支队级以上单位要在充分结合自身工作性质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上级的有关指示,第一时间通过召开记者招待会、通气会等形式和途径,权威信息。三是重视后续信息的跟踪。及时跟踪事态进展,主动联系网络和新闻媒体,充分利用其覆盖面广、交互性强、传播迅速的特点,做好信息的后续工作,并突出信息的针对性,一些有深度的信息,不断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同时,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一些相对普遍性和敏感性的问题要及时予以回复和解答,对于监测发现的煽动性信息等要及时予以处理,防止引起公众误解。

3.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快速反应机制。一是建立舆论引导专项预案。以部局、总队的综合部门或指挥部门牵头编制的公共事件应急总体预案为基础和依据,对边防辖区突发事件的分类、处置原则、引导流程、工作职能、保障机制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内容进行明确,使舆论引导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利用各级组织和部门快速做出反应,更加合理有效地开展舆论引导工作。二是迅速占领和控制“舆论阵地”。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级边防部队要在上级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以争取时间、争取主动、掌握信息主导权为原则,实现指挥中心、宣传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联动,根据突发事件发展态势,确定新闻口径,精心选择恰当时机,权威信息,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四)加强沟通,有效搭建舆论引导平台

2011年,部局在全国边防部队推行和开通了“网上边防派出所”、“网上警务室”、警务微博和警务QQ,将现实社会中的边防派出所“复制”到了网络虚拟世界,实现了传统警务向网络警务的延伸。H]但从目前全国边防部队的使用情况来看,大多还都处于起步阶段,基本无法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和要求,还需进一步推广和完善。

1.加强网络平台的推广。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其实质就是实现警务公开,信息公开,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和监督警务活动,不断提升边防部队的网络公信度。那么,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过程中,网络平台就担负起了权威信息、解答群众疑问等职责。因此,各级边防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到推广网络交流平台的重要性,官兵要及时通过下乡走访等方式不断地向辖区群众进行宣传和介绍,使更多的群众能够参与进来,真正达到“互动”的目的。

2.加强网络平台的应用。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快速性、直接性的优势,不断拓展网上内容的种类,特别加强对可能会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突发事件、重大案件、恶性事故等的重视,要及时通过“网上边防派出所”、“网上警务室”、警务微博和警务QQ等平台,和更新事件调查和处理进展的情况,使权威信息至始至终成为主流,不给猜测和谣言以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1]陈凤艳.新时期公安边防部队涉警舆情应对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1(7).

[2]胡晶晶.浅析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论[J].新闻世界,2012(1).

突发事件处置流程篇9

长期以来,高校和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度不高,我国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管理工作起步晚,基础较薄弱。教育现状以及大学生自身认识的局限致使大学生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不知如何应对,出现生理或心理上不同程度的恐慌。大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主要出现的问题如下。

1.缺乏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很多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在准备社会实践内容、建设实践团队时往往疏忽了突发事件应急方案的制定。部分社会实践团队甚至直接将应对突发事件排除在实践内容之外。多数实践队员不了解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征兆以及发展过程,缺乏敏锐的觉察意识,容易将突发事件按照常规事件进行处理。此外,大学生由于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不足,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持一定的侥幸心理。

2.心理承受能力差大学生经历突发事件情况少、安全演练不系统,个别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容易出现紧张、慌乱的现象,进而影响对周围实时信息的处理。特别是当周围环境发生急剧恶劣变化时,难以适应和调节。多数实践团队中由于缺少专业心理教师,不能及时把握队员的心理状况。对实践团队而言,悲观情绪很容易在队员中传播和感染,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得当,将极大程度影响实践队的凝聚力,对实践团队以后的工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3.应对能力差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突发事件的应对知识,且危急时刻由于心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理性分析和决策能力,往往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突发事件,难以保证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旦实践团队决策人员缺乏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稳定队员情绪的能力有限,整个社会实践队可能会出现躁动不安的现象。且一般突发事件的都会有次发影响,如果对此准备和应对不足,也将发生严重的后果。

4.缺少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反馈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往往注重实践内容和实践成果,对于经历的突发事件及其整个处理过程缺少经验性的思考和总结,并且鲜于对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成果进行提炼。社会实践团队之间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交流较少,经历突发事件的团队不能及时根据自身感悟将相关情况反馈给其他实践团队。并且目前媒体、高校对经历突发事件的团队往往是进行事实报道,对团队处理机制关注度较少,缺乏必要的舆论引导。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对突发事件应做的准备

突发事件及时有效处理能够确保社会实践的安全顺利进行,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以及良好形象。突发事件虽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和不可预知性,但大学生仍可在实践进行之前根据自身情况和实践地等情况做一定准备。防患于未然,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准备,可降低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如计划在山区支教的大学生应对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做一定的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此外,参与实践的大学生应注重危机意识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概括起来,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应做好以下几点准备。

1.做好心理准备。突发事件可能发生在社会实践的任何一个阶段,这就要求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具有忧患意识,决不可有侥幸心理,时刻做好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准备。实践团队可以组织队员开展学习,通过事前心理疏导、积极心理暗示等方法确保大学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冷静沉着应对。高校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突发事件为契机,加强危机意识、心理素质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认知能力,为解决突发事件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2.做好应对准备。实践团队出发前,应搜集各类突发事件的相关案例及其解决措施,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与讨论,进而形成突发事件处理的资料库,要求队员熟知其内容并实现团队间交流共享。此外,应根据社会实践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可能会出现的突发事件,找出重点学习案例,依据“情景-应对”理论,根据突发事件发生情景提出相应预案。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模拟突发事件发生环境,根据预案进行正式演练,从而达到熟悉突发事件、有效应对、指导产生最优化预案的目的。

3.做好物资准备。在突发事件应对中,所需物资的配置与布局、配送与调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效率和效果,因此社会实践团队应该把事前物资准备当作一个重点。实践大学生应综合专业知识准备应对突发事件的通用物资和应急物资,结合当地和自身情况合理分析物资需求,积极构建和完善实践团队物资配送机制,以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物资能够及时供给,在最坏情况下能够确保队员所需,保证队员安全。

4.做好救援准备。实践队抵达实践地点后,应及时向学校团委汇报所处位置以及要进行活动详细安排,联系当地相关部门登记注册,与之保持通讯的不间断联系,确保在突发事件中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帮助。确认医务室位置、医疗水平,队员需培养具备一定的自救能力。准确掌握当地地理、交通条件,能在各类不可预知的突况下,按照最小损失的原则做出最优化方案保证队伍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的提出

突发事件具有紧迫性、破坏性等特点,要求社会实践团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决策,找到合理有效方案并付诸实施。确定合适的应急处理流程,对于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指导大学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阶段性特点,结合自身参与社会实践团队的情况,提出社会实践应急处理流程如图所示。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实践团队根据实际情况立即组建应急小组,确定决策层。实践队决策层是指实践团队中有一定威信度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完善知识和较丰富经验等品质的人群组成的集体,一般由实践团队指导教师、实践队队长组成。决策阶层除应具有正确的决策能力外,还应对实践队员的性格特点、能力潜质等都有充分的了解,并对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应急等知识有良好的掌握。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在确保实践队员安全且情绪稳定的前提下,实践队决策层须冷静分析情况,根据突发事件情况确定应对方案。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十分复杂,但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信息采集处理阶段突发事件的发生,通常会伴随各种相关信息的传播。实践队员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其次要对搜集到的信息理性分析,做第一步过滤处理,最大程度上确保客观、真实、有用的信息流入,为下一步决策阶层理性分析、合理决策奠定坚实基础。信息一旦处理不合理,不但会伴有不良信息流入到决策阶层,造成决策失误,还可能会影响队员情绪,使整个团队形成压抑、悲观气氛。

2.决策层讨论阶段信息采集阶段过滤处理后的信息流入到决策阶层,决策阶层将根据自身知识和丰富经验对信息做第二步过滤处理,筛选出最有价值的真实信息。决策层根据处理后的信息分析判断当前形势,有见解性地提出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头脑风暴等有效讨论方法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措施,综合当前形势制定出合理预案。此过程中,决策阶层应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进行预案制定,切忌慌乱和过度争执。

3.最优方案分析阶段在数套预案中选择最终方案是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步。面对紧迫、严重的突发事件,能否正确地选择和执行最优方案关乎到整个团队和每个队员的利益,最终方案选择不合理会致使整个团队在突发事件面前损失惨重,个人安全得不到保障,并且会使选择方案的集体或个人遭受着外界质疑和非议,背负着沉重的心灵包袱。最终方案选择,可整合多方意见进行最优化分析,但是在一些非常危机的情况下,需要采取非常规手段对最优方案做出选择。在方案选择的整个阶段,决策层要既能听取其他人意见,也要有果断决断的能力。

4.方案实施及反馈阶段

最终方案能否正确及时的实施直接关乎能否成功地应对突发事件。方案的实施过程需要整个实践团队团结一致,按既定的决策及时有效地付诸行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和反馈能够及时帮助决策层了解事件进展情况并做出适当的调整。突发事件的发展一般难寻规律,能否有效控制事件发展,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显得极其重要。有些突发事件的连锁反应很多,形势极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未知变化,这就要求反馈信息要快速而准确,决策层也需要对突变的情况做出判断,及时实时制定应对方案。以上4个阶段环环相扣,在多数情况下能有效应对大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对于一些异常紧急的突发事件,4个阶段可能会发生交叉或同时进行。实践队员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案例,对以上4个阶段的实施顺序做出适当调整。特别提出的一点是,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决策层至关重要,务必做到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应对各种情况。

五、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对突发事件后期处理措施

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如何开展事后处理工作对降低突发事件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对多数突发事件发生时间段的特点,后期处理工作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此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场控制实践队员本着先控制、后处置、人员安全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果断处置、积极抢救,维护现场秩序,劝离无关人员,防止发生混乱局面,做好现场保护工作,排查所有发病或受伤人员,组织力量送往医疗机构。面对非自然灾害型突发事件,实践队员应尽早向知情者、见证人调查事件起因,及时掌握事件的第一手准确资料。

2.信息沟通与反馈突发事件发生后,实践队员应尽量保持通讯不中断,并立即向所在院校负责部门和当地团委机构反馈队员实时信息。需要救援的实践队伍,利用现有通讯手段将所在位置精确化,如有可能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把伤员送到附近医院,确保伤员在第一时间内接受治疗。在安全的前提保证下,及时向外界报道队伍面临的突发事件以及带来的危害,正确引导舆论走向。面临自然灾害时,将受灾地区所处境况向外界,寻求及时救援。

3.调整实践队伍状态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会对实践队员造成心理创伤。实践队负责人应对队员进行心理访谈,调节好队员的心理状态,并与其交流在活动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和补救措施。突发事件发生后,队员应参与针对突发事件调查处理,详细统计队伍人身安全、财产损失情况,并对危害程度进行精确评估,根据安全需要推迟或终止社会实践活动。

突发事件处置流程篇10

关键词:跨界;污染事件;应急处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X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8203

1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化的加速推进,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由环境引发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发生,如近年来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四川川化股份有限公司将工业废水排入沱江干流水域,沱江特大水污染事故给成都、资阳、内江、自贡、泸州5市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2006年的湖南岳阳饮用水源砷化合物污染事件、2008年的清远市跨界乐排河氰化物污染事件,2009年的山东省临沂市亿鑫化工有限公司偷排砷化物超标的废水,导致江苏省邳州市发生砷污染事故等一系列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发生,都表明跨界的流域性水污染事件不仅影响范围广、涉及面大,而且由于跨行政区域,事件发生后的处理、处置也比一般的突发环境事件更难,更复杂,花费的代价更大。甚至有些污染事故在一定程度上,一旦发生,将无法进行有效、彻底的处理。因此如何避免跨界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加强对跨界突发性污染事故的预防,提高事故处理的应变能力,及时总结环境应急事件的处置经验,建立完善的处理预案,进一步健全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是我们环保领域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以跨境河流惠济河氨氮污染事件为例,从事件的发生,处理,提出如何处理跨界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

2污染事件概况

2013年1月16日,安徽省亳州市环保部门接到亳州市水务局通知,在惠济河与涡河交界处出现网箱养鱼大量死亡,经亳州市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现场检查和室内监测分析,认定是河南惠济河东孙营闸开闸泄污,下泄污水氨氮严重超标,导致涡河亳州境内水体受到污染,网箱养鱼大量死亡。如果污水继续下泄,将威胁到下游安徽省淮河干流蚌埠市区及怀远县饮用水安全。当时临近春节,赶上售鱼旺季,如若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渔民的集体上访行为,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迅速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月14日,环保部在北京召开了河南、安徽两省协调会,双方达成了《安徽省河南省涡河流域跨界污染联合处置协议》,随后两省迅速启动了水污染应急预案。2月19日前后,上游惠济河水体经稀释、实验室监测分析达标后下泄,河南省再次开启东孙营闸。安徽省和河南省对两省流域交界断面进行同步监测的同时,同步同流量开启大寺闸、涡阳闸、蒙城闸。应急期间,安徽省环保部门的监测人员还每天对下游的若干控制断面进行了监测,并对污染团进行了连续跟踪监测,以及时掌握污染物的变化情况。经过近4个月的应急处理,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监督指导、安徽和河南两省的通力协作下,污染处置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惠济河全线水质稳定良好。到5月1日,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已经解除了惠济河、涡河水污染应急监测和情况通报,转为正常管理。由于应急处置及时到位,特征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未对下游安徽省淮河干流蚌埠市区及怀远县饮用水安全造成影响。

3污染事件处理

3.1污染发现

2013年1月16日,安徽省亳州市环保部门接到亳州市水务局通知,在惠济河入涡河处出现网箱养鱼大量死亡。接到通知后,该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对现场进行了调查和取样,将详细情况进一步上报市环保局。监测人员对采集的水样进行了全分析监测,发现了特征污染物——氨氮,鱼类死亡区水中的氨氮严重超标,浓度值均在16mg/L以上,而惠济河流入涡河断面水质的氨氮标准浓度值是6mg/L。氨氮严重超标导致涡河亳州境内水体受到污染,网箱养鱼大量死亡。

3.2来源排查及上报

惠济河发源于河南省开封市区,无天然径流,主要接纳开封、睢县、柘城、鹿邑等11个县(区)的生活和工业废水,在安徽境内汇入涡河。安徽省亳州市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经对上游和下游的若干控制断面进行排查和监测,认定污染源头来自上游惠济河。针对污染情况,亳州市环保局及时把污染情况上报给当地政府和省级环保主管部门。在当地政府和省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亳州市环保部门初步制定了突发水污染应急预案,成立了水污染应急处理小组,并对重要的控制断面进行了监测。

3.3处理处置措施

2013年1月18日安徽省环保厅接到渔业部门的信息,立即通报河南省,要求河南省关闭东孙营闸,1月23日河南省关闭惠济河东孙营闸。后经河南省调查确认,此次污染源头在开封市,惠济河开封段生态补水中断是造成出境断面水质超标的直接原因。生活污水处理率不足、工业结构不尽合理、化工企业氨氮排放标准值高和不能稳定达标排放,以及畜禽养殖排污是造成水质超标的重要原因。2月14日,环保部在北京召开了河南、安徽两省协调会,双方达成《安徽省河南省涡河流域跨界污染联合处置协议》。两省迅速启动突发水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工作。河南省先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1)迅速落闸截污。将氨氮超标河水分段截流在河南境内,最大限度地减轻下游治污防污压力。

(2)强化源头控制,对沿线市县相关涉水企业采取组织分流。采取封堵、导流等措施,将氨氮超标河水尽可能分流到沿线周边沟渠,鉴于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氨氮超标河水可用于农田灌溉。

(3)及时赔付到位。2月17日,按照安徽省提出的数额,将污染处置和赔偿费用一次性预支到位。

(4)下排河水达标。3月3日,惠济河超标河水全部处置完毕。应安徽省要求,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监督指导下,下排达标河水。

(5)启动问责。河南省政府已责成有关部门着手开展调查,实施责任追究。

同时,安徽省环保厅制定了防污调度方案,在河南水质达标下泄时,同步同流量开启大寺闸、涡阳闸、蒙城闸,预计污水带前锋于4月中旬抵达蒙城闸,然后控制流量合理下泄,5月上中旬进入淮河干流,使流经蚌埠、怀远县取水口时,氨氮浓度不高于2mg/L。据介绍,如遇大降雨,污水有大流量下泄的可能,为保证饮用水不受影响,蚌埠市按要求,加快建设应急备用供水工程,确保4月底前全部建成。怀远县城在遇到紧急情况下,可启用现有的地下水源。

3.4环境应急监测

为准确掌握此次污染处理措施的效果,及时监控污染团。在2月19日,河南省再次开启东孙营闸时,水利部淮委组织了安徽、河南两省同步监测,监测下泄水体的水质情况,确保下泄水体达标排放。为及时掌握污染变化趋势,安徽省环保部门的监测人员还每天对下游的若干控制断面进行了监测,并对污染团进行了连续跟踪监测。经过近4个月的应急处置,在环境保护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监督指导、安徽和河南两省通力协作下,污染处置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惠济河全线水质稳定良好。到5月1日,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解除惠济河、涡河水污染应急监测和情况通报,转为正常管理。

4案例启迪

此次污染事件历时近4个月,牵动了环保部、水利部淮委、河南省政府,河南省环保厅、商丘市政府、商丘市环保局及下属各部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环保厅,亳州市政府、亳州市环保局及下属等多个部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处理,各级部门通力协作,决策科学果断,监控严密有效,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征污染物未对下游的饮用水安全造成影响。此次事件给予我们很多方面的启示。

4.1完善跨界水污染事故的法律和政策

虽然跨行政区域水污染事故的处理问题,《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规定:跨行政区域水污染纠纷,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上级人民政府协商解决,但目前不管是《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还是《关于预防与处理跨省界水污染的指导意见》对跨区域环境问题的责任追溯程序及赔付金额都没有明确规定,跨界污染的纠纷主要由当事双方政府协商解决。但是,从实践来看,由于欠缺制度安排和法律规定,相邻水域治理分散,责任难以认定,相互推诿时有发生,仅靠协调解决的办法往往难以奏效,所以建立跨界污染纠纷处置及生态补偿机制势在必行。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积极探讨。

(1)完善跨行政辖区内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把跨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成功的经验以法律、法规形式规定下来。

(2)提请全国人大和环境保护部加快制定跨省界水污染联防联控及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工作。

4.2建立沟通协调、互相监督的跨区域水污染防治工

作机制跨界水环境污染事件往往具有流域性和区域性,涉及范围广,影响面大,本区域的部门往往只能处理本辖区内的污染问题,对突发的跨界污染控制不利,所以有必要建立跨界的水质联合监测机制、环保信息互通机制和水环境联合执法机制。

4.3加强应急反应

加强区域性环境合作应急演练,健全跨界应急反应体系,提高跨界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效率。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我们的环境安全,特别是跨界污染涉及范围广,影响面大,所以有必要开展跨区域性合作环境应急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跨区域突发事件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通过演练检验应急反应机制、应急技术水平和应急指挥处理能力,根据演练取得的经验成果和存在问题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反应体系,提高跨界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效率。

4.4配备先进仪器,提高监测能力,及时掌握污染变化

趋势本次污染事件的特征污染物为氨氮,用传统的分析方法,需要前处理,步骤较多,过程比较复杂,如果大批量地采样分析,对分析人员来说,工作量特别大,提供监测数据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不利于及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后来,监测人员采用了先进的全自动氨氮分析仪,能够大批量地对样品进行分析,减轻了工作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快速、准确的监测数据,为决策部门及时掌握污染变化的趋势以及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所以,配备先进的监测仪器,提高监测能力,是及时掌握污染变化的趋势的前提。各级环境监测部门,都应该根据当地污染物特点配备相应的监测仪器,以便在关键时刻数据出得来,说得准,应急跟得上,为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4.5加大经济、高效、环保的应急处置技术的研究

目前水污染应急处理与治理技术,主要是物理化学方法,如本例污染处理方式就主要采用引水稀释的物理方法,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也较成熟,但普遍存在着效率低、成本高,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导致“二次污染”。生物处理技术作为经济、环保、高效的治理水污染技术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应用上的可行性和可效性已逐渐被证实,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比如,一次砷污染事件,假定地下水和土壤都被污染,可以考虑两种比较理想的处理方法,一是化学除砷发:这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在水中加入铁盐和石灰,生成砷酸铁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氢氧化铁沉淀絮凝物,溶液中的砷酸根与氢氧化铁还可发生吸附共沉淀,从而使砷分离出来,得到较高的除砷率。另一种是生物除砷法:利用某些植物的天然特性也可以吸收或是降解有毒金属。比如国内有一种名称为盖凤尾蕨的杂性草蕨类,通常生长于竹林、人工林、次生林下开阔地或林缘、破坏地、人工砌的墙缝中。其生长处较为空旷,习性也较耐旱。其累积砷的浓度能达到每千克干物质中含有5g砷,该植物生长得非常快,并且金属聚集在根和茎组织中,很容易通过收获植物达到从最初污染到永久性去除的目的。不过收获后的该类植物还需要用一些方法进行处理和降解,比如通过再生的方法将植物中的金属回收,或是堆肥,如果要使最终的堆肥达到许可的水平,必须依靠混合其他的材料以稀释含大量金属的超积累植物的影响。生物修复的优点在于可持续发展,去除和破坏污染物的同时可实现大面积处理而对环境影响比较小。经济、高效、环保的应急处置办法,才能比较彻底地解决污染后的处理处置问题。因此,加强技术储备工作任重而道远。

4.6加大跨区域交界处水质自动站监测的力度

加强对跨区域交界处自动监测站的维护,提高监测的自动化水平,加强对自动监测数据的运用,实现对入境河流的动态监督,发挥其环境保护耳目和哨兵的作用,当上游污水向下游排放并有可能污染下游时,能够提供实时水质水量报告,以便有关部门提前采取防范污染的措施。

4.7加强公众性宣传教育,推进环境信息公布

人民群众是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只有公众了解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巨大危害性,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从源头上阻止此类事故的发生。其次,公众对事故了解后,可以对应急工作的开展起到协助作用。要进一步健全环境信息系统,共享水环境信息,政府要及时定期环境信息新闻,让公众了解水质情况。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要加强政府环境信息的公开的时效性和权威性,正确引导舆论的导向,稳定人心,避免由突发性环境事件引起的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斌维,郝玉莲,贾如磊.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J].北方环境,2012,27(5).

[2]韩梅.浅析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响应和处置措施[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0:1342~1344.

[3]陈桂浓.清远市乐排河氰化物跨境污染应急处理案例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5).

[4]徐冉,王梓.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2009,26(4).

[5]许雅婧,郑丽琴.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案例与启示[J].环境,2011(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