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服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9:31

农业机械化服务篇1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农业现代化持续发展

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稳步发展的前提

农业现代化的实质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用和保护,旨在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以及农产品商品率、农业环境质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它包含物质装备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民素质现代化和资源环境现代化等基本内容。农业现代化的物质装备应该是以农业机械为主体的,所以农业机械化必将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建立现代农业,要用先进的机械装备农业。目前吉林省农机作业结构不平衡,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高,玉米机械化水平低,这种状况不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要大力调整农机装备结构,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优化和配置农机资源。农机作业要由目前的作物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主要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扩展,由种植业向农林牧渔各业推进。

2.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现代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可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积极推进传统耕作制度的变革,为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贡献。从我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际情况看,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保护性耕作对减少土壤流失、减少大风扬沙、培肥地力、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作业工序和促进农业增效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农机管理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多年探索,在大量试验研究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方面形成了多种典型的技术模式,初步建立了适应不同地区、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3.农业机械化是城镇化的助推器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繁荣城乡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必然要求。推进城镇化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基础建设高峰,如城镇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等将促进大量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些目标和任务,对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3.1农业机械为广大城乡大规模基础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目前城镇化进程已经起步,基础建设、公用设施建设的规模和范围空前,正是农业机械发展的大好时机,农用建筑机械设备、农用交通运输设备等都可以大展身手。

3.2农业机械积极地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从粮食生产中解放大批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提供物质技术支撑要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传统的手工操作已不可能,就必须向农业机械要生产力、要效率,只有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城镇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3.3开展转岗就业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获得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技能发挥县农机培训学校的作用,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使受训人员经过短期培训,获得一技之长,或成为熟练的农机修理工,或成为技术熟练的农用车司机、联合收割机手、车工、电工等其他多种多样技术工,为农民离土、进城、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4.农业机械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4.1农机销售、农机修配、农机作业服务三大市场的发展既可以转移农村劳动力、扩大就业,又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农业机械化服务篇2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182-1

最近几年来,随着跨区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初步形成了市场。农机作业组织有着较强的生命力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发展起来,客观上来讲,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力的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

1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1.1服务方式发展不平衡

农机作业的服务方式主要有四种:订单作业和跨区作业占主导地位,还有租赁服务和作业承包。例如2009年重庆地区农机化田间作业收入12亿元,订单作业收入占大部分;其次是跨区作业占农机化田间作业收入的5%。所以相比较之下,后两种服务所占比重比较小,发展比较慢。

1.2服务组织的规模很小而且组织构成也不合理

拥有农机原值20万元以上的作业服务组织327个,仅占总数的4.9%。在700000个农机户中,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92762个,只有总数的13%,而且规模很小。由此可见,我们需要发展大规模的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增加农机户的比重。

1.3服务水平低

综合作业服务来看,农机收割和播种水平差距很大。2009年重庆地区的机收和机播分别是6%和2%,全国平均分别是35%和41%,比全国水平低29%和39%。而且农作物的机械化水平差距也很大,尤其是玉米和小麦。

1.4服务收益波动比较大

农机化作业服务成本较高,需要购买农具,还要有农机服务对象,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成本高,利润波动比较大,如果农机作业收入下降,而成本费用却仍居高不下,那么就会造成农机作业者利润的降低,同时也降低了他们的作业积极性。

2农机化作业服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调整购机补贴政策,扩大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的规模

购机补贴政策多倾向于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对其发展所需要的机器给予补贴和支持。其次扩大补贴机具的品种。最后夸大补贴范围,有些山地、丘陵地区的农业发展比较落后,需要农机化作业服务。对于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政府应该有限补贴,实现各区域的协调发展。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来促进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的发展规模的壮大。

2.2提供资金保障,健全金融体系

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的发展需要有资金的支持,没有投入就不会有发展。在政府财政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对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的发展给于高度重视。例如实行优惠政策,加大奖励的力度和范围。在征收赋税方面,政府应该减免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的相关税费。比如免征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的企业所得税,免收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的车辆通行费。在资金支持方面,银行应该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放松抵押限制,加快农机化作业组织的快速稳定发展。

2.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机化作业服务的有效发展需要基础设施设备的健全和规范。为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建立农机停放车场以保护农机的质量,改善农机保养条件。建立健全维修点建设,在各个乡镇地区设立农机维修点,这样能够适应随时农机维修的需求。建设农机供油点以满足农机作业的需要,不耽误服务农时。

2.4提高服务效益,进行燃油补贴

鉴于目前油价的高涨,农机作业服务受制于市场油价的不少,实行购油优惠政策可以减低农机作业成本。财政部门可以与石油公司沟通,减少中间环节,把石油补贴政策落到实处,增加农机化作业服务的收益。

2.5提高农机化作业服务的效率,建立信息网络

农机化信息在作业服务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农机化管理部门应该促进信息网络的迅速稳定发展,而且要及时公布相关信息,确保农机用户及时作业,获得优惠政策补贴,以提高农机作业的服务效率。

2.6改善作业服务方式和组织形式

现在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应该适当发展农机作业股份制公司、建立专业协会等新型服务组织,加快体制改革进程,实现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农机化作业服务也要大力发展租赁服务和作业承包两种服务方式才,改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现在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缺乏劳动力,土地搁置,适合发展作业承包。

2.7提高作业人员的素质,塑造新型服务人才

农机化作业服务人员大多是普通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在操作技术和管理经营等方面都急需改进。所以要通过培训来提高他们的素质,知识技能和维修管理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配合农机作业服务,提供优质服务。

3结语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农机化服务组织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科学有效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农机化作业服务是农机化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农机化社会服务的中心环节。所以,研究农机化作业服务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对农机化作业服务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能够促进农机化的快速稳定发展,对于研究全国山地、丘陵地区的农机化发展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罗锡文.对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思考[J].农机科技推广,2011,(02).

[2]路江涛.小麦跨区机收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01).

农业机械化服务篇3

自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家逐年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广大农民群众投资农业机械的热情不断高涨,我省农业机械化有了长足发展。为进一步壮大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以适应我省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服务的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就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我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农业机械是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城镇化步伐加快,迫切需要解放农村劳动力;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机械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出现短缺趋势;川西北高原地广人稀,农业劳动力严重缺乏;全省农村劳动力的季节性短缺矛盾突出。农业生产的人工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长,农业机械作业的优势明显。农民、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迫切需要农业机械化服务并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延伸。

目前我省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还很低,发展较缓慢,不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要,影响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有关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农业机械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能力差、农业机械工业与流通业缺少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机械化工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待认真研究解决。要进一步增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认识上有新提高,在实践上有新举措,在工作上有新成效,努力实现我省农业机械化的新跨越。

二、明确我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积极组织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发展农业机械化要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经济有效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选择适宜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内容和发展重点,并保证选用农业机械的经济有效。二是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发展农业机械化要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机结合。三是市场导向、政府扶持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辅以必要的政府扶持政策措施。四是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各个区域、各种农作物、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又好又快地发展。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总体目标是:保持我省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长,装备结构逐步改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作物生产主要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到**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447万千瓦,年均增长3.5%;农业生产耕整地、播种栽插、收割等主要环节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在“十五”的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年前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三、完善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不断满足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服务日益增长的需要

(一)加强农业机械科研开发。强化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农业机械科研开发,根据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需求推进农业机械科研、教学与生产、推广相结合,实行产学研联合攻关,突出农机产品安全性、可靠性和适应性研究,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材料开发标准化、多功能、价格合理的农业机械,为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械。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和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械的试验、示范、推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农业生产需要建立具有相应特点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示范基地。在平原、丘陵、山区、川西北高原、安宁河宽谷地区建立省级综合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水稻育秧、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农作物收割、秸秆综合利用、精量和半精量播种、旱作节水、农产品烘干、果蔬保鲜等各类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和新机械。

(三)积极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人才。在川的相关大专院校要根据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积极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人才。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认真抓好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机人员的素质。县级农机培训、推广机构要狠抓农业机械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机科技的宣传普及。各地要将农业机械化相关知识作为农民工培训项目的重要内容,搞好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四)扶持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县级以上财政预算安排的科技开发资金应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业机械制造业的技术创新。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做大、做强一批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影响力强、竞争力大的农机工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生产小(微)型农业机械的骨干企业和零部件配套企业。尽快提升我省农机工业水平,彻底改变我省农机工业落后面貌,把农机工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奋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

(五)扶持发展农业机械流通业。按规划先导、突出特色、完善功能、合理布局的方针加速培育一批农机流通龙头骨干企业,并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区域性骨干企业相结合的新型流通企业集团。要把现代农业机械流通及物流体系建设作为各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业机械流通行业连锁化进程,支持兴建农业机械有形市场和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将其列入省重点建设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性物流项目,其用地可享受工业用地政策。

(六)扶持发展农业机械维修业。坚持方便维修、合理布局的原则,根据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特别是大中型、高性能农业机械发展的需要,扶持建设一批功能齐全、管理水平高、服务一定区域范围的农业机械维修服务中心。

(七)完善基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基层农机服务组织,要区分其公益性和经营性,按“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服务”的要求逐步完善。逐步建立以基层农业机械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专业经营户为基础、农机服务中介组织为纽带的新型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八)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设置公益性的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要明确其公益性职能,理顺管理体制,保障工资待遇,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保险机制,确保队伍稳定。

(九)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鼓励发展经营性的基层农机服务组织。按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经营专业化、形式多样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扶持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多种服务内容的农机合作社、农机租赁公司、农业机械化中介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协会和农机专业大户。鼓励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及其他形式的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加速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十)加强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信息质量,加快电子化信息服务进程,建立高效、灵活的农机信息收集、整理、制度,及时提供有关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

四、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和农机产品质量监督,保障农业机械使用安全

(一)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加强安全监理队伍建设,落实安全监理人员编制,保证安全监理机构执法必需经费,完善安全监理技术装备,严格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切实做好拖拉机上路行驶的安全监理工作。

(二)加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和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完善农业机械鉴定机构的试验鉴定手段,不断提高农机产品鉴定能力,搞好农业机械产品的安全性、适用性和可靠性鉴定。依法加强农机产品质量调查,及时公布调查结果,维护农机产品使用安全。

(三)进一步规范农业机械市场秩序。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要共同配合,根据各自职责依法对农业机械产品生产、经营、维修、作业实施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业机械产品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广大农机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五、加大扶持力度,为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政策支持

(一)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大扶持农业机械化的力度,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导向,农民和农业经营服务组织投资为主体,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投入机制。要对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引进、研发、示范、鉴定、推广、培训等给予资金支持。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农业机械应该享受的补贴要确保足额到位。

(二)国家银行金融机构应对农业机械的研发、生产、维修、流通、物流等行业,对农民和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购机、开展农业机械化服务等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

(三)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生产、经营、维修农业机械和使用农业机械从事农田作业、农副产品加工、农用运输等的税收减免政策。

(四)加强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综合开发、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扶贫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土地治理、金土地工程、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等涉农项目中要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化技术措施,特别要把农村机耕道路、农村机电提灌站等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列入建设内容。

(五)做好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服务。公安、交通、农机主管部门要通力协作,按各自职责落实好国家对跨区作业的农业机械免收过路过桥费的规定,做好对农业机械跨区作业的组织引导,规范跨区作业市场秩序。

六、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农业机械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农办、发展改革、财政、税务、金融、科技、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农机等部门要共同做好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相关工作。

(二)各地要把农业机械化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制定不同时期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并认真组织实施。

农业机械化服务篇4

1.1农业机械装备持续增加

截至2012年底,海原县农业机械总动力51.51万kw,比2002年增长10万kw。大、中、小型拖拉机1.2万台,各种配套农业机械(具)2.8万台(套),全县平均每2.5户农户拥有1台拖拉机。

1.2农业机械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海原县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配套能力不断提高,年机耕、机播、机收的总面积达到12万hm2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45%,马铃薯机械化示范园区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95%以上,玉米、小茴香种植基本实现机械化。

1.3农业机械经营效益稳定增长

海原县农业机械服务合作组织3个,其中:农业机械作业公司1个,经营37kw以上大中型拖拉机的农业机械大户达到35户,跨区作业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和大型拖拉机经营户达10户以上,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组织以不同形式不断涌现,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农业机械化综合保障能力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随着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实施,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农艺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但目前海原县农业机械化综合发展水平较低,农业机械结构性矛盾突出,配套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耕作机械多,收获机械少,全县7580台拖拉机中,大中型拖拉机只有500台,机具配套比仅为1∶1.5。

2.2农业机械发展与农民需求不相适应

近年来,由于受农民收入水平的制约,农业机械(具)老化陈旧,效率低下,满足不了农民生产急需,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目前,全县己报废或接近报废的农业机械比重较大,有40%的小型拖拉机已使用10年以上,农业机械(具)陈旧加之油料涨价,致使农业机械作业成本提高,农户往往难以承受,一些原本迫切需要使用农业机械作业的,不得已只好沿用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特别是在收获季节,由于缺少劳力,大批外出打工人员,不得不回家务农。这种状况影响了一些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也直接影响农民投入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

2.3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业机械的需求不相适应

近年来,通过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实施,海原县农业产业化得到迅猛发展,农业生产已由传统的单一粮食种植向多品种,高品质,多领域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业机械作业也由单一人耕、播种环节向收获、加工环节拓展。但由于农业机械化综合发展水平较低,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已成为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如马铃薯、玉米的收获和加工已成为当前发展特色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马铃薯产业由于其良好的适应性和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已经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但由于人工收获劳动强度大,严重制约马铃薯的种植规模,玉米和小茴香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受农民经济收入的影响,玉米收获机械全县不到50台,致使优质秸秆难以及时收获。

3发展建议

3.1把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协调起来

要树立“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业机械”的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解决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瓶颈”环节为出发点,优化装备结构,改革推广方式,创新服务机制,进一步提高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主要粮食作物和特色产业机械化进程,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3.2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贡献率

抢抓国家农业机械购机补贴的有利时机,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步伐,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以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加快推进主要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特别要注重提高马铃薯、玉米机械化种植、收获水平。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海原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要依托农业机械合作组织、不断拓宽农业机械服务领域,积极为特色产业、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等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装备和农业机械作业保障,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力争在近5年内全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

3.3培育壮大新型农业机械化经营服务主体

农业机械化服务篇5

1农民购买能力有限,制约农业机械技术推广

怀集县拥有广东省山区县中最大的水稻平原区,连片水田面积10000hm2,非常适合农业机械推广。但是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农民收入以外出打工和农业生产为主,收入有限,而购置农业机械资金较多,且属于一次性支出,国家补贴比例不高,农民购置农业机械意愿相对较低,制约着怀集县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工作开展。

2加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应用的对策

2.1充分认识农业机械技术的作用和地位要发展现代化农业,农业机械化是基础,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推广的从业人员和推广对象,应充分认识到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增加的情况下,要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必须依靠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只有提高从业人员和推广对象对农业机械技术的认识,推广工作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可以把农业机械化试验、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农业机械服务和农业机械经营结合在一起,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农业机械化试验成果,在农业机械的经营销售、维护修理的同时向农民进行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技术从试验、推广、应用的认识。

2.2完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当前我国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系主要是省、市、县、乡镇的纵向模式,省市农机总站作为指导,县和镇农机推广站为推广的纽带,直接面对农民从事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需要加强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一是解决乡镇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部门试验无基地、培训无场所等硬件问题,配置专业人员,实行从业资格考试考核。二是在乡镇建立纵横互补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系,延伸推广服务网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培育农机推广市场,引导发挥农业机械合作社、农业机械中介组织、农业机械推广网点等新型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完善农业机械社会推广服务体系。在乡镇基层进行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合作社是一支重要的推广力量,政府应加大对合作社的引导和政策、资金等支持,鼓励合作社把农业机械服务和推广结合起来,由合作社开展农业机械耕作和维护修理等有偿服务,让合作社更好地发挥技术优势、服务优势转而进行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同时进行农业机械技术推广。

2.3加强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对在县、乡镇从事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改变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业务、技能水平。利用农业机械信息网、农业机械科研单位和农业机械培训教学机构,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人员、农民机具操作手、农业机械专业户进行理论教学和实地操作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适时地掌握新技术、新机具。

2.4强化和完善农业机械扶持政策国家和省市在目前实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扶持政策下,应加大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金额和补贴范围,同时重点补贴农业生产中最急需、最重要、推广条件成熟的关键农机具和技术,这样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定规模,起到示范作用,这也是补贴资金取得高效益的方法。另一方面县级政府应完善农业机械相关扶持政策,在农业机械试验基地、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和服务等方面加强建设。

3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服务篇6

一、“十一五”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显著优化、政策法规不断健全、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地位作用持续增强的五年,是“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主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得以确立并丰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全国农机化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努力,克服困难,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各项任务,成功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青壮年劳力短缺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持续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及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政策法规建设取得新突破,农业机械化扶持力度加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先后实施,与《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地方相关法规共同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农业部和各地相继制定的配套法规和规章,基本涵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各个领域。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农机作业补贴政策实现重大突破,若干涉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大建设规划启动实施,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机试验鉴定、技术推广、安全监理、教育培训、信息宣传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各地陆续出台财政专项、作业补贴、基本建设投资、税费减免、信贷优惠、政策性保险、农机设施农用地管理等一系列扶持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深入实施,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升

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逐年大幅增加,受益范围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51亿元,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超过1105亿元,补贴购置农机具1078万台套,受益农户达906万户。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农机装备总量较“十五”末有大幅增长,提前实现规划目标。2010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28亿千瓦,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获机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2.9%、33.1%和15.8%,其中玉米联合收割机年均增长70.5%;大中型拖拉机与小型拖拉机保有量比例从1∶11提高到1∶4.6。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林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保有量快速增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装备稳步发展。

(三)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实现新跨越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3%,较“十五”末提高16.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3个百分点,远高于“十五”期间年均0.7个百分点的增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人畜力作业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快速推进。水稻机械种植和收获水平分别达到20.9%和64.5%,较“十五”末分别提高13.7和3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7和6.2个百分点;玉米机收水平达到25.8%,较“十五”末提高22.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4.5个百分点,进入提速发展阶段。马铃薯、油菜、棉花、花生、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等机械化全面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极大增强。

(四)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新机具新技术应用范围逐年扩大

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力度不断加大,部分“瓶颈”环节技术与集成问题得到解决。大马力拖拉机研发取得明显进展;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装备基本成熟;油菜收获、甘蔗收获、牧草收获、节水灌溉等作业机具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建设了一批部省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和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示范县。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育插秧、玉米收获、高效植保、秸秆还田、畜牧水产养殖等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范围显著扩大,技术集成度逐年提高。设施农业面积大幅度增长。全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深入开展,农机操作人员技能不断提高。以公益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及生产企业为支撑的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建立,农机鉴定检测、质量投诉监督、标准化等质量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平安农机”顺利开展,农机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下降,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五)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农机社会化服务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征,服务能力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国拥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7.2万个,组织化水平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总收入达到3665亿元,较“十五”末的2273亿元增长61.2%,年均增长10%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达到2.2万个,入社人数达43.3万人。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渐形成。订单合同作业、承包租赁服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机作业环节从产中向产前、产后扩展。玉米机收、水稻机插等跨区作业蓬勃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突出亮点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

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农业机械化各项工作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加大宏观引导力度,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要更加注重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重点促进大马力、高性能、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发展,加快老旧、高耗能、高排放、安全不达标农业机械的报废更新;更加注重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机手素质,加大科技创新与技术培训力度;更加注重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更加注重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大力发展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和环保低碳的农业机械;更加注重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机制,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推进管理机制创新;更加注重构建综合配套的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体系,切实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和针对性,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任务有:

(一)全面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

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坚持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与结构优化并举,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要重点提升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及适合丘陵山区作业的机械保有量;加快老旧农业机械的更新报废;促进作业机械和拖拉机配套机具的发展,改善配套比,提高利用率,降低单位能耗。在小麦全程机械化基本实现的基础上,继续集中力量提升水稻育插秧、玉米收获、马铃薯播种和收获、棉花育苗移栽和收获、油菜播种和收获、甘蔗和甜菜收获及主要农作物产后处理等环节机械化水平,并由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延伸。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水平。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以生产种类丰富、生产手段改善、生产过程规范、生产供应均衡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高设施农业装备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按照全力普及机耕、大力发展机收、努力突破机插机播的思路,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和支持农民购置使用经济实惠、轻便耐用的粮食作物和特色作物生产机械,推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发展。

(二)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及技术推广

建立农机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整合农业机械化科研资源,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和装备配套水平,促进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生产技术,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加大小型园艺机械研发推广应用力度,提高蔬菜、水果、茶叶等劳动密集型园艺产业劳动生产率。大力推广精量播种、播种后镇压、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清洁环保生产方式,积极推进农机节能减排,全面挖掘农业机械化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潜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不断壮大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学校等教育培训资源,培育和壮大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加强对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干部职工的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提升服务意识,提高行政能力。广泛开展农业机械化科技、推广、安全监理和试验鉴定等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培训,提高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切实加强农机作业、维修、经营等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农机操作使用等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对先进农业机械及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创新教育培训内容,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构建长效机制。

(四)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

将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主体,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技术指导,进一步增强社会化服务能力。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带动高性能机械、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指导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创建品牌,支持引导开展跨区作业等产前、产中、产后农机社会化服务,发挥农业生产主力军作用。大力发展农机维修业,规范农机维修点发展,支持企业与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联合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维修技术。

农业机械化服务篇7

关键词:结构调整;机械化;措施

随着农业结构化调整步伐不断深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足与问题逐渐显露,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各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和引导力度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民和各种经济组织投资农机化的需要,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具体的宏观调控手段和措施短缺。基层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还不完善,扶持政策及配套措施还不健全,人员队伍力量和推广经费不足,农机安全生产管理隐患较多。

1适应农业结构调整要求,搞好农机化结构战略性转移

农机系统要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根“主线”,针对农业向多样化、区域化、特色农业发展的实际,制订农机结构调整的思路,进一步合理调整农机化发展布局,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要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抓好“三个调整”,即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产品加工机械的比例,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走量效并重、协调发展的路子。

在发展布局上,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逐步形成区域发展优势,立足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结构。为逐步建成优势明显、集中连片、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要极大地依托牡丹区特有的中药材、芦笋等优势资源和西甜瓜、蔬菜等优势产业,不断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拓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丰富农民增收渠道,加速促进区域生产规模化、生产产业化,极推进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深层次上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需要充分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及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农业,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通过分类指导、重点突出、区域推进,在全区创建一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各具特色的r业机械化示范镇、示范村和示范大户,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布局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2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要求,搞好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和创新

以农机跨区作业为重点,为了发挥牡丹区机具优势,做大做强农机服务产业,拓展新的服务项目,加大农机作业服务市场规模,不断发挥品牌服务优势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机手增收,需要大力推广节本增效农机化新技术。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力量和机械装备,搞好农机化试验、示范,努力增加科技储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其次,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坚持高标准起步,有重点地引进科技含量高,先进实用的大、中、精型机械,推动农业机械向多层次、全过程迈进,积极推广与耕整地、播种等相结合的农机节水技术和机具和化肥定位深施技术和机具,促进发展复式作业机械;三是本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机科技示范园区,发展一批农机化带头镇、带头村和带头户,拓宽农机推广服务领域。

3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要求,走好农机服务产业化的路子

在农机经营体制上,既要抓好对集体农业机械的组织管理,又要加强对民营经济机械队伍的指导、管理和服务。鼓励和发展多种经济结构、多种经营形式的农机经营服务组织,优化农机资源配置;鼓励兴办各类经济实体,增强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积极倡导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把分散在千家万户的机械组织起来,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增加农民收入。坚决依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落实加大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机安全生产等方面投入力度的规定,尤其是对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推广、农机技术培训。积极推行农机股份合作社的经验,通过股份合作把农户和农机户联系起来,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增加效益,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主要依托农机服务组织来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断为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服务,最终实现农民的非农收入。在农机服务模式上,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将农业机械从“自购自用、自我服务”为主的小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为“专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市场经营方式,实现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

目前,全区各级农机服务组织已基本按照市场规则健康运行,组成新型的服务组织,为农业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程智强,贾栓祥,洪仁彪.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贡献率理论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1,(02).

[2]钱录庆.日本发达的农业机械化和良好的服务体系[J].湖南农机,2005,1.

[3]强维青.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新农村建设[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2.

[4]农机化司,北京农工大编.中国农业机械化重要文献资料汇编[m].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4.

农业机械化服务篇8

美国每个农业工人拥有的机械设备价值达1.5万美元,比制造业工人拥有的机械设备价值高22%;加拿大平均每个牧业劳动力拥有8万加元的机械设备,牧场的机械化程度高,一个中小型牧场有1-2台拖拉机和1-2辆运输汽车,以及割晒机、打捆机等,约计有294-367.5kw,平均每个劳动力拥有动力147kw左右;法国和德国每个农业工人拥有的固定资本在2000美元以上,各个农场通过一定的形式共同使用这些机械设备,充分发挥机械装备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完善的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农机服务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及支持、促进因素,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不断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美国的农业立法比较完备,在农业法中对有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教育、科研、推广、产品质量鉴定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规定。德国主要通过制定《农机法》要求农机制造厂商必须保证本厂农机产品有充足的零部件供应和农民操作安全。

除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外,发达国家还都有完善的政策体系,给予农机社会化服务相应的政策扶持。例如,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在农业机械购置方面都实行了补贴支持政策。韩国在1977-1986年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协、农地改良组合等机械化营农团购置农业机械,实行补助40%、贷款60%的全额支持供应方法;而日本则侧重于对购买使用高效农业机械实行补贴,农民只有购买国家指定的重点农业机械与设施才能得到补贴;德国侧重于对农民用的柴油实施23%-25%的价格补贴。美国政府支持农业机械化的政策主要表现为信贷和税收政策,如专门为支持农民购买农业机械提供专项贷款,贷款期限要比一般生产性贷款长,同时对农场主购买农用柴油免税。德国对于农民购置农机具给予低息贷款的同时,也规定每升柴油国家免除0.21欧元的税。农业现代化专项贷款也曾是日本农户购置农业机械信贷的主要来源,日本也曾对购买农机具和推广农机新技术的农民实施低利率贷款。

二、扶持多元化农业机械合作

组织(合作社)发展发达国家都建立起了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系统、私人服务系统和农民自己联合组织起来的合作服务系统。通过建立机械协作社、机械合作社、农机环和农机租赁公司,在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降低作业成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国和加拿大的共同使用农业机械合作社,简称为“居马”(CUma),在节约生产成本、加快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协作生产中具有突出的优点。

韩国的农业机械共同利用组织通过农业机械的共同购置、共同利用,减轻农业机械购置负担,提高农业机械利用效率。在政府的支持下,农业机械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纯属民间性质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社团组织,美国的农业机械合作社、法国的居马、德国的农机环和韩国的机械化营农团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第二类是与政府联系紧密,政府给予补贴,协助政府制定或执行有关政策,带有明显政府行政烙印的组织形式,例如日本的农协等。第三类是完全以赢利为目标的公司和企业,美国和德国的农业机械租赁公司、经销商等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第四类是纯属政府机构和组织性质的组织形式,例如日本的肥料机械处(课)、地方农政局和美国的农业部。

三、完善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农业机械合作服务组织在发达国家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机械合作服务组织一般具有完善的组织管理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并通过合同形式规定组织及其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农业机械合作组织一般至少由5个成员组成,成员必须是农业生产者,如法国的居马和美国的农业机械共享组织。这些农业机械合作组织属于完全自治的组织,由全体大会(会员)、董事会、下属分支机构和设备管理4个层次构成。其成员一般必须向组织交纳一定费用,若要使用农业机械合作组织所拥有的农业机械,其成员必须加入一个该组织下属的分支机构,每个下属分支机构与某一种机械设备相对应,每个下属分支结构一般至少由3人组成。每个农业机械合作组织对产权、服务范围、资金筹集均有相应规定,并制定详细的机械使用计划、实施方案,以及下属分支机构调整和解散条款等,加入组织的成员必须遵守该组织的有关规定。

农业机械化服务篇9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的基础。任何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都要在大面积上展示其效益,都必须借助于农业机械来完成。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可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增加对粮食主产区投入,实行“二免三补”。本文就大安市农机化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如何在新形势下拓宽农机发展领域展开探讨。

关键词:

农机化;现状;拓宽;发展领域

1大安市农机化发展现状及水平

大安市自1958年以来,农业机械化经历了社营、国营、队营、户营或联户经营四个阶段。农业机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品种到多机型,实现了飞速发展,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做出了巨大贡献。到2004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到了3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18815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636台(链式85台)。平均万亩耕地拥有拖拉机142台,配套农具23565台,配套比1∶1.25。其中大中型1667台,配套比1∶1。有农用柴油机、电动机5386台,农用水泵5476台,节水灌溉机械875套,有稻麦联合收割机3台,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1262台,作业机械1262台;饲料粉碎机584台;植树机12台;渔用机动船140艘;农用载重汽车16辆,三轮、四轮农用运输车1841辆。农机化作业水平达到:年完成机械播种40万亩,机械灭茬40万亩,均占耕地面积的30%;机械深施(追)肥8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作业以小型机械为主。年完成机耕(翻、耙)4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以大中型,小型机械联合作业完成。这四项农田机械化作业程度平均水平达到35%以上。

2加大力度,增强功能,不断扩大农机化发展领域

2.1明确工作思路根据大安市实际和农机化发展形势,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农村致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为主线,以节本增效为中心,深化农机系统改革,建立完善的管理、经营、服务体制和机制。争取农机化项目立项。以推进规模和耕作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大型农机具更新换代和小型机具配套步伐,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优化装备结构,争取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和保护性机械化耕作技术、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农机租赁公司建设等方面有新突破。开发引进牧业机械、林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等多种经营机械,拓宽农机服务领域,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2.2争取项目,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一方面抓好已定项目的实施。白城市大安润丰农机租赁公司项目是白城市项目,经争取这个项目在大安市实施。该项目是以大安农机租赁公司为中心,建设农机租赁服务网络,不仅在大安市内建设5个服务点,还要在白城市其他县(市、区)建立服务点,把农机租赁业务辐射到周边县(市、区)。另一方面千方百计争取农机化储备项目的立项,先后编制了10个农机项目,其中大型机械购置,行走式节水灌溉精密播种机、秸秆饲料粉碎加工成型机、农机检测仪器设备购置等项目分别储备到市项目开发办、省农机局等。经过争取,农业部“东北区吉林省玉米机械化高效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已批复在大安市实施。

2.3完善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站是面向农村服务的前沿,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是农机事业管理、经营、服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几年来,乡(镇)农机站一体化建设一直常抓不懈,创新思想,与时俱进,把全市22个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站进行撤并,设立7个区域中心站,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中心站,利用国家投入资金,吸纳社会资金,多渠道进行融资,开辟管、供、修、培、推、服等一体化服务的路子。

农业机械化服务篇10

一、新时期农机事业肩负的使命

(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关系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证明: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过程,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所以,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二)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生产方面需要农业机械技术和装备来支撑;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生产工具,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民生活宽裕方面需要农业机械化来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工程措施,在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乡村道路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服务村容整洁方面需要农业机械化来推动。

(三)构建和谐社会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增机、减人”的趋势不可逆转,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将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也将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促进农机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农机事业的支持

近几年,中央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视,党的十七大对我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和工作措施,特别是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是我国农村发展的理论指南。农机部门要以此为契机,积极主动争取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按照我市农机化发展规划,从现在起到2012年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应因势利导,把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充分认识农机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着力研究解决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中的突出问题。建立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组织协调计划、财政、金融等综合部门做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和服务工作,研究、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的配套政策,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加大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农民和农村集体投资为主体,各级财政资金为导向,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农业机械化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创新农机事业发展体制和机制

要建立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制定农机事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机事业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切入点,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应以民营、社会化为主,发挥市场作用,坚持政府引导,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社会公益性设施,由政府负责维持;经营性产品和服务应提供市场平台,明晰权责,放开经营管理权。

每年安排必要的扶持资金,大力扶持农机大户、专业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在丘陵地区和农业大县,把培育农机大户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纳入每年工作目标考核。把分散的农机户联合起来,组织跨区作业和农机社会化服务,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切实帮助农村中的“留守”农户解决劳力缺乏的困难。

(三)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

把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作为解决农机化发展问题的突破口,在巩固提高原有服务组织的基础上,新扶持发展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承包服务、订单作业等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程度,实现了农机资源的共同利用。有效提高了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拓宽了服务路子,提高了经营效益。所以,在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思路上,要立足“引导不干预,扶持不包办”的原则,坚持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服务队、农机专业大户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引导发展;坚持围绕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以自我发展为主,引导服务组织规范管理制度,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他们向实体化方向迈进,向产业化方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