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学艺术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0:15

提高文学艺术素养篇1

此次调查结果令人惊诧不已:只有2%的学生勉强算得上经常阅读文学作品;95%以上的大学生说没有什么书籍对自己产生过重大影响。对“你是否有一个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和“你心理会经常记起他人的恩情或优点吗?”作出肯定回答的大学生也寥寥无几。对“你会经常不图任何回报帮助他人吗?”“你做一件事前,会先考虑对方或他人的感受吗?”“与他人发生矛盾时,你经常选择主动沟通解决吗?”等这些问题的回答都不尽人意。最令人痛心的是,居然有过半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人文素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如此情形,深感悲哀。这说明艺术类大学生在人文意识、人文素养方面非常欠缺。艺术类大学生相对虚荣心较强、急功近利,他们忽视了汲取人文知识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其中,大部分学生自制能力较差、没有坚定的人生理想。因此,这些大学生价值取向脱轨,不能以实事求是、诚信的态度为人处世。因此,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迫在眉睫。在教学中如何实施人文素养的提高呢?我们把探究的视角投向了英美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赏析。

二、英美经典文学的教育功能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如何选择?教师必须指导大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经典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得先向经典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经典的真正价值。读世人公认的名著,开卷有益。名著欣赏就是与伟人面对面地交流的过程。因此,阅读经典名著就是一条获取真理、提高个人修养的有效途径。

(一)丰富大学生的情感。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是体验他人情感、震撼自己心灵的过程。大学生涉世不深,对人生感悟浅薄,在形形的文学人物身上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人类复杂的感情。比如:霍桑《红字》中的海斯特传递给读者善良、宽容、忍耐,爱情、母爱与友爱的伟大等优秀的品质;梭罗的《瓦尔登湖》传递给读者的是大自然的纯美和宁静、人类的暂时孤独感、人与自然的和谐等不一样的美感。在实际交往中,这有助于增进对他人的谅解和信任,有助于和他人建立长久的友谊。感情丰富的人都富有同情心、爱心,善于为他人着想,心态平和,态度谦虚,敬重他人,知道感恩等基本的人文素养。这也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前提。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素质被行为化为乐于助人、礼貌待人、温文尔雅、乐观向上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感染和迁移的功能以及扩散与泛化的规律,这种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交际方式会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提高整体的人文素养。

(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首先,英美文学是世人公认的西半球的优秀人类精神活动成果,也是东方文化孕育长大的大学生们精神和思想营养的重要补充。千条人生路、万种生活态,每个人亲历边角而已。如果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感悟缤纷的世界、丰富的人生,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借鉴于优秀文学作品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其次,经典文学阅读有益于人的性格、气质塑造。英美文学名著是智者洞察世界、体验人生的智慧结晶,是伟人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思想成果,大都具有超凡的教育指导作用。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一直深刻而恒久地影响和感召着世人。

(三)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精力旺盛,富有激情,可塑性强。让他们充分认识文学对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指导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优秀文化。阅读中思想的共鸣、情感的波动将潜移默化的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阅读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女主人公卑微的出生、恶劣的生长环境、痛苦的遭遇,足以让当今的大学生反思自己应该感恩这个时代、感恩这个社会、感恩这个国家、感恩父母无偿地给了自己这么多。当今中国社会方方面面发生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与进步,包括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文化价值观念等。在优越的社会环境、安逸的生活条件下,部分大学生迷失了方向,丧失了理想与斗志,重物质和利益,多多少少人生观发生着扭曲。国家正在实现伟大中国梦,中国梦也就是十几亿中国人的个人梦。因而,大学生有必要运用文学赏析来打造精神、坚定信念、修正世界观、实现梦想。文学作品中传承着人类优良的人文精神,能够培育大学生理智、健康地追求真、善、美,能够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恪守道德防线、维护人格操守。

三、结语

提高文学艺术素养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实施路径

1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对大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借助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品格、气质以及修养等。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就是美育,可以与学生的审美需求相一致,将学生的精神能力提升上来,确保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高度一致和平衡,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比如欣赏一幅画,可以将烦恼抛到九霄云外。现阶段,在大学生基础素质中,文化艺术素养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发展和进步。要对中华历史文化进行充分了解,并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挖掘出来,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等提升上来,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学生的人格健全化,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如果人才能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益,彰显个人魅力,一旦文化艺术素养严重缺失,很难保障一流的人才质量。所以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文化艺术素养是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借助文化艺术素养,可以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兴趣充分调动出来,同时还可以将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出来,灵活应对各种危机情况和丑恶事件,树立对客观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

2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2.1文化素养层面分析

现阶段,高职的招生现状决定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能力普遍偏低,而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底子更为薄弱,尤其是英语等基础科目。由于在专业术科考试期间普遍被“重专业、轻文化”的氛围所影响,因此进入大学后,他们仍旧没有转变思维,甚至认为文化课程的学习可有可无,殊不知文化素养决定了艺术修养的广度与艺术内涵的维度。因此,高职艺术生很难满足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需求。

2.2综合素质层面分析

从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普遍之学情来看,学生对专业课程较为重视,能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忽视了自身在人际交往的能力、自身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能力。以高职舞蹈专业学生为例,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仅仅以掌握技术动作为目的,往往没有对舞蹈艺术本身的理论体系进行充分了解,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辩证思维,综合素质薄弱,直接造成艺术形象的塑造和艺术表现能力的重复单一,是目前高职在培养艺术人才综合素养层面一个显著的问题。

2.3文学修养层面分析

一般来说,艺术和文学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文学修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这直接影响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1]。基于此,如果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难以保证,将会导致自身专业课程学习难度的增加,很难将艺术背后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也无法将文化内涵纳入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进而很难将艺术内涵充分传达出来。

3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实施路径

3.1合理引导,提升文化素养

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要对专业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学习进行合理安排。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文学、美学等[2],需指出的是,高职教育和学课教育是有区别的,教师团队必须依据学生的学情,尊重客观事实,合理引导,如定期邀请艺术家进行人文类文化讲座,帮助艺术专业学生形成全面的价值观念。通过加强学生基础文化修养的培养,可以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开来,告诉他们,一个成功的“学艺人”,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素养决定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广度。

3.2合理布局,提高文学修养

通过对学生实际学情进行客观分析,要确保文学修养方案制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针对高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弱这一特点,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设沟通、交流、表达的课程,这也意味着要同步提升他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因为事实证明,在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的前提下,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3全员育人,提高内在思想素质

在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将学生的心灵唤醒起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高职院校要定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将学生的道德修养、职业素质提升上来[3]。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引导作用比较强化,对价值观念的形成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要求学生要树立高度的自律意识,推动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

3.4统筹兼顾,充分开发教学资源

对于艺术教育管理者来说,要注重将学生的艺术趣味性提升上来,并加强艺术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断提高艺术专业课程的艺术趣味性。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如果涉及到简单的技术性艺术训练课程,要注重对相关艺术方面的文化课程进行增设。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要基于横向视角,对多个学科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将学生的艺术学习创造性激发出来,更好地挖掘出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4]。同时,艺术专业教育管理者,还要注重艺术与文化课堂讲座的开设,加强与其他艺术院校之间的交流,将学生的交流热情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艺术和文化的高效统一和一致。此外,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还要将自身的艺术情趣提升上来,将现代化艺术观念渗透到位,并对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充分了解。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专业学生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并具备生存发展的能力。

提高文学艺术素养篇3

【关键词】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45-03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地区甚至是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要想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还要有发现资源、开发资源的头脑。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自身艺术素养教育非常重要,艺术素养就是我们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灵感、欣赏美的感悟。马克思说过,人类社会的所有进步都是追求美的结果。在追求美的过程中,需要的是知识、鉴赏、创新、情感、领悟等,这表明加强旅游院校学生艺术素养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但是,目前学界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艺术素养的研究不多,关于艺术素养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培养艺术素养的表达存在一定的争论,使得概念的界定较为模糊,这不仅影响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也影响了教学中对艺术素养教育的课程制定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等的实施。

一、旅游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内涵的界定

艺术素养,可以直接认为是艺术的修养,或艺术的素质。那么就要首先界定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一般意义上理解,一是专业的艺术:绘画、音乐、舞蹈、建筑、戏剧、电影、曲艺;二是有创意、有创造性的方式:文学艺术、说话艺术、领导艺术、做事的艺术,等等。本文所谓的艺术素养,具备上面的两种,一是对专业艺术的素养,重点放在“欣赏”上;二是对非专业艺术的素养,重点放在“掌握”上,如演讲艺术、公关艺术、表达艺术、写作艺术。简单地说,艺术素养是指大学生应当掌握的艺术欣赏能力和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艺术。旅游院校所应培养的艺术素养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知识、情感、道德四个方面。

首先,在思想素养方面,艺术是包含个人的思想内涵的,是一种人生体验的表达方式和人格思想内涵的一部分。艺术素养是与个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相互联系的,个人所具备的思想素养能反映出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知识素养是指对旅游的基本知识和导游所具备的基本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对于艺术也有一定的了解,如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东西方艺术的流派等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对旅游和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艺术的宏观认识,同时明确自己对旅游行业艺术的认识。

再次,审美情感素养是指个体在欣赏艺术时的情感表达以及内心的感悟,它包括敏锐的感受能力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艺术表面上是一种物质的客观的存在,但却承载了丰富的情感与文化,欣赏者能够感受到艺术带来的喜悦、悲伤、宁静和激愤等的情绪,所以审美情感素养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对艺术产生自己创新性的想象和感悟,享受欣赏艺术所带来的乐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生活态度,从而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最后,道德素养是指艺术彰显着艺术家对真、善、美追求,只有将艺术与道德进行融合,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人生态度,才懂得欣赏真实、美好的艺术作品。道德素养是艺术素养的一部分,都是为了塑造学生健全和完善的人格,在审美教育中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总之,应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这样学生才能掌握艺术欣赏能力,懂得用怎样的思想、情感来欣赏艺术,感悟大自然的魅力,同时在这种艺术的鉴赏过程中不断锤炼提升自己。在非专业素养方面,能够通过知识、道德素养来塑造自己的能力,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能体现出自己的素养,体现自己的立场态度和价值观念,通过艺术素养教育逐渐形成一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感和行为。

二、高职旅游院校加强艺术素养教育的意义

旅游与艺术息息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艺术的审美和创新能力,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大自然。对于高职旅游院校学生来说,艺术素养对于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养成、思维的创新、情感的表达以及审美观念的确立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积极的意义。

首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对学校艺术教育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要求,但是,这一规划就当今学校艺术教育现状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应对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次,从行业需求的角度来讲,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快,不管是旅游资源还是旅游从业者人员都是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十一”假期各地旅游业出现拥堵、超出每天承载最多人数等现象,严重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人员素质也有待提高,导游的艺术与旅游业相关知识、导游的讲解艺术以及对于艺术作品的诠释与创新思想是远远不够的,旅游市场越来越需要更高素质的从业者。

最后,从学生成才和社会和谐的角度来讲,艺术素养教育能够促进身心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艺术教育是一个愉悦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过程,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能够使他们完善品格、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获得全面的发展,这不仅给社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也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因为艺术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的种种真、善、美。

三、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旅游院校对艺术素养教育重视不够,高职旅游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面较为狭窄。涉及艺术方面的知识和与旅游的相关知识积累不够,艺术方面的鉴赏力、认知过于泛化,没有真正理解艺术表达的内涵,缺乏融会贯通的知识贮备,同时旅游知识包括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旅游的特色性、导游应具备的知识等都存在着不足。二是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对于艺术的欣赏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要真正融入艺术进行思想层面的交流。三是道德素质、情感素养等不够完善。提升自己为人处世的艺术和情感表达的艺术是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部分。

上述问题的存在,凸显目前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第一,教学与市场需求缺乏联系,旅游人才较为单一。目前,很多高职旅游院校只专注于按学科需求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不重视学生的艺术素养,也不去了解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而且与旅游企事业单位联系不多,这造成教学和科研不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整体办学呈现封闭式状态,不够开放,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合当前快速发展的旅游形势的需要。高职旅游院校忽视实践教学,不注重与外界沟通,不了解市场需求,就不可能达到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的,甚至培养出来的学生单一化,仅仅是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第二,课程体系不完善,忽视对旅游人才艺术素养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问题可直接归因于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这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的设置侧重点的偏离,过于注重理论的学习,但并没有进行深度的研究;课程体系建设也不够系统,课程之间内在联系性较差;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艺术类课程的设置较少,不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同时,课程设置上忽视了实践环节,缺乏应用性的课程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情感素养等的培养,也不能适应行业需求。另外,学校对于学生自身艺术素质的教育较少,要求不够严格,考核评价机制更是偏离了艺术素养教育的本质。

第三,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未能充分发掘学生能力。目前仍有很多旅游院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授课,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现代教育的发展,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内容上更是轻实践重理论,使培养的学生偏向于知识积累而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单向授课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阻碍。

第四,应试教育环境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培育起到辅助作用,但是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仍在影响当前教育的发展,表现在高职旅游院校中,很多学校只专注于学生的课程专业成绩,并不注重个人艺术素养的培养。老师也会更加关注课程教学的发展,对于学生实际能力并没有很多要求。同时,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提高更是受到学校考核评价机制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在旅游行业中取得好的成就。

四、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定位

高职院校旅游院校根据当前旅游业市场发展现状,应该有一个符合自己所在地区或者所在发展阶段的目标定位。这个目标的定位应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对艺术的追求,主要表现在对旅游民族性的追求,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应突出当地特色,并且将旅游融入艺术,艺术融入生活,将旅游工艺品融入文化内涵。

民族特色文化通常具有地域性,也正是因为地域性才更加独特。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外在特性,同时也影响着该地域旅游院校的特色。高职旅游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应鼓励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培养民族情感,学会鉴赏民族文化的特色,同时培养民间传统工艺品的研发思想,使之能够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民族艺术资源,同时加入现代元素,使得我国民族艺术特色文化更进一步地发展与创新,呈现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文化和时代特色的民族旅游工艺品。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爱因斯坦拉小提琴,钱学森弹钢琴,他们是科学家,都爱好艺术,艺术带给他们的是情操,是修养,是促进他们研究科学的启迪。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主观思想反映着客观现实,任何的艺术表现形式中都带有生活的烙印。同样,生活不能没有艺术,艺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对未来的憧憬与美好向往。真实的生活是最美的,真实的生活就是艺术灵感的发源地。

旅游院校学生将来职业的特点是什么?面对的是游客,游客是什么?是形形的人。对旅游行业的人来说,不是“专才”,但要是“全才”,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知人文;会吹、拉、弹、唱;会琴、棋、书、画,虽不是专业的,但要会讲解和欣赏。这就是一种艺术素养。导游的艺术、讲解的艺术、调节气氛的艺术,都是需要掌握的。总之,旅游院校的目标定位应该符合旅游发展实际,同时注重民族特色和艺术内涵。

五、加强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的路径

针对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加强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的路径。

(一)一个中心,紧抓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对艺术素养教育进行教学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培养多样化的人才队伍。高职旅游院校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实践中的主体,教师的角色与传统教学中占绝对主体地位不同,不再是老师单方向地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师生关系由单向知识传授的关系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关系。着眼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育中提倡专业素质和艺术素养的统一,从价值观、审美观、生活态度、工作等方面提升学生素养,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高校应在原有注重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对艺术类课程的教学,逐步把枯燥单一的理论学习型教学转变为探究型和实践型教学,这不仅仅是在课程内容上不同,在授课方法上也是不同的。增加一些与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相关的理论课程,可考虑参照艺术史、民俗学等学科专业设置相关课程,并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加强院校特色艺术课程或者民族旅游特色课程的建设。此外,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艺术实践形式来授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提升校园文化,全方面渗透艺术与文化气息。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而校园文化作为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可以内化个体的内涵和素养的,所以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对于塑造个体的艺术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校园中的雕塑、草木、板报等都可以从艺术的角度来设计,让学生在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体会到艺术的美。同时,旅游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应与旅游行业紧密融合,构建具有旅游行业个体特征的特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潜在动力,而校园文化的建设更离不开以艺术教育为载体的艺术素养培养,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使之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才。

(二)两个主体,提升师生的艺术素养。两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需要从以下方面提升师生的艺术素养。

1.加强师资力量,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自身艺术素养。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非常关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学校教师经常深入实践学习,走到市场中、企业中、行业中去真正体会旅游的艺术,提升自身的艺术鉴赏、创新思维、情感素养等艺术素养,学院也可引进兼职老师,聘请旅游行业的富有经验的员工来进行实地讲学。

2.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身的艺术素养。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加强学生对于自我综合能力特别是艺术素养的提高。在学生的考核上,加大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的考核力度,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同时,可以减少课内学时学分,培养学生的课余兴趣爱好,一方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兴趣,增加知识面;另一方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亲身进入企业实践或者走出去培养对旅游的鉴赏力和感悟力。从最初的“扶着走”到“放手走”,再到“让学生寻找路走”。另外,建立学生艺术素养的评价体系,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督促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增强提升自我的主动性。

(三)三个结合,多样化培养艺术素养。“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普遍与特色结合。

1.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脱离,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相互贯通、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旅游行业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学院应该在完善理论教学、增加艺术课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多样化的艺术创新、导游素养比拼、书画等评奖活动,引起学生对自我艺术素养的重视。同时,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建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真正融入旅游业、融入市场、产生对行业的兴趣,使之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增加知识面和艺术素养。

2.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艺术追求。打造高水平的旅游院校,必须依托历史,把握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旅游业是国际化的行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主张看看异国风情,扩大视野,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事业,关键是增加文化建设的力度,把旅游开发的重点放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但是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也要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大众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把学院打造成传统和现代文化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特色艺术院校。

3.普遍与特色结合的文化底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间存在共性和个性。即使是同一个民族,因为历史、地理等原因,在生活习俗、语言、服饰等方面也有着很多的不同,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民俗风情导游中,要多用对比法,使游客对自己将要面对的民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旅游院校要将艺术素养教育与地方艺术特色相结合,因为我国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门类和艺术品种,将民间特色与普遍的传统想结合不仅能够突出艺术教育的地方特色,而且对于开阔艺术视野、继承传统文化起到良好的作用。民族文化传统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对世界和现实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具有独特的品格和魅力。

综上所述,艺术塑造人的气质,塑造人的内涵,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内在美。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生存的技能,而且要让他们拥有生活的艺术。高职旅游院校应在时代潮流中创新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片面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伟.试论艺术素养在人才素质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大舞台,2012(5)

[2]王霞.职业院校围绕市场需求培养实用型旅游人才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3]姚俊.论艺术与生活[J].安徽文学,2009(4)

[4]梁焰.“最解”民俗旅游之“风情”――民俗风情导游的技巧[J].凯里学院学报,2011(2)

提高文学艺术素养篇4

艺术素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很多事实证明,以美启真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他们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以使他们完善品格,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就像郭沫若同志曾经要求科学家“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一样,艺术教育并非局限于几门艺术类的课程,它是融合了相关人文艺术的精华,在融通的基础上,打通不同专业的壁垒,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其创造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学艺术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支撑甚至高于普通类高校的原因。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类专门教育,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势必需要寻求与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来说,面对各方压力,除了必备的职业能力外,全面的综合素质、广泛的知识面和各种技能的掌握都是提升竞争力的祛码,而这一切的培养,都需要基本的艺术素养作为土壤,在此基础_上才能更好的开花结果。因此,如何就这类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素养的培养,是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领域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艺术t养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军要性

艺术素养决定了人最基本的审美观,所以应当贯穿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对所有学生的成长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而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则显得更加重要。

一方面,艺术活动与艺术教育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艺术欣赏与创造,要求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于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同时它又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是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

另一方面,良好的艺术素养也是激发艺术设计类李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而创新性是设计师生存的根本,因此,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艺术素养,才能使其在学科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另外,艺术修养所特有的对心灵的松弛作用和自由感,可以适当消除学生在学习研究中过度的紧张与疲劳,从而为创造性想象的充分展开提供条件。

艺术素养决定了人最基本的审美观,因此这部分的学习是最长期也是最无形的,也正是这样,往往很容易被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忽略,但它却恰恰是所有学习的根本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决定艺术创作者最终能否成为“高手”的关键。因此,加强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议。

二、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索养教育的现状及耳因分析

在理论研究层面上,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素养教育还只停留在对整个学生群体的研究,没有深入到艺术设计类学生这一特殊的专业群体,研究的成果也只是零散的,没有形成体系。

而在所有的艺术设计类学生中,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又有其不可避免的特殊性,对这类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当单独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群体艺术素养的情况

近年来,虽然艺术教育的呼声很高,但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中小学实行的仍是应试教育,多数高中毕业生虽然能以较好的成绩考入高校,但艺术素养普遍较低,大多数人达不到合格的大学新生应有的标准。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致使学生的形象思维潜能挖掘和锻炼不够,亦造成了校园文化生活的单调;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许多高校认识到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先天不足,于是纷纷开设音乐、舞蹈、美术基础理论和相关鉴赏课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成果并不显著,忽视、轻视高校人文艺术教育的思想和现象还相当严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艺术素养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高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器材、经费和活动场地严重不足等,给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带来很多不良后果,制约着大学生艺术素养、科学素养的提高,也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的缺失

_离职跳校艺术设计类学生,除了具有上述大学生群体艺术素养缺失情况的共性,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对此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事后与相关兄弟院校进行了沟通,发现反映的问题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教育中普遍存在。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座谈等形式,调查对象为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一、二年级学生,专业覆盖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电脑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五个专业六个方向,学生年龄段在18一21岁。

调查涉及艺术素养调查、人文精神调查、对艺术素养教育的认识和态度等三个方面。之所以选择如此多的调查内容,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能有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在艺术素养培养方面“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情况比较严重。

1.生源素质较差

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生源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大多因为文化成绩不理想,转而学习绘画,最后通过专业考试,进入艺术类专业学习,这批学生无论是文化基础或者专业水平都比较薄弱。第二类是“画画生”。入校前,他们只重视绘画基本技能的学习,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本身就不够重视,因此导致他们的文化基础很差,艺术素养也无从谈起。

生源素质不理想的客观原因,使得高职院校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艺术素养培养的难度大大增加。

2.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的问题,一是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素质培养。这种以中职教育和传统的师徒制沿袭而来的培养目标及模式,已不再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它与当今和未来社会人才竞争态势不相符。

由于艺术设计类学生目前社会需求量较大,就业形势较好于其他专业,因此,有些教师与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了专业就能找到工作,致使他们对自己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进取心,对艺术品味、格调的需求也一知半解。

二是重课堂轻课外。主要表现在课外实践活动没有组织、没有计划、没有要求、没有系统、没有针对性。通常情况下,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认为市场的需求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他们过多地强调专业教学和实践训练,并以专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双证”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其中就有忽视艺术素养教育的倾向,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较为明显。

3.学校自身师资素质欠缺

通过对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近20名教师艺术素养的调查,我们发现教师的艺术素质同样存在有待提高的地方,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改革滞后,教学体系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由于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定位不明确,许多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理论知识认识不够,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缺乏创新。从课程体系的结构来看,许多学校仍然摆脱不了其他层次院校办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课程的内容设置显得相对陈旧或者大而空,知识的更新与教材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商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t养培养的几种模式新探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培养不能完全遵循其他高校一贯的理论经验,更不能盲目照搬其他专业学科学生培养的模式,而是应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此,我们提出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可以探索以下几种新的培养模式,各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综合实施而定。

(一)课程融入

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科学地增设有关艺术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增加开设《设计概论》、《美学》、《艺术考查》、《风景写生》等提高艺术修养的课程。

另外可根据专业培养与发展的需要,在原有课程中增加或更新必要的艺术素养教育内容,如在《设计概论》中增加现代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方式加强艺术素养教育,如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内外结合

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为辅;基础素质课程为主,研究型、开拓型、综合型、兴趣型等课程为辅的艺术教育体系。兼顾艺术学科的自由发挥、一富于创造性的特点,兼顾参赛培训、社团活动指导等一业余的柔性教育体系建设,使艺术教育能够刚柔结}合,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全面发展提高。

(三)学校情景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进学校教育工作方法,一增加设备、人力等的投入。加强宣传工作,组织形式,多样的与艺术素养相关的各类活动,并且定期做好检一查督促。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火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将各种知识内化为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和创业能力。

另外,学校还应该加大对艺术类相关专业的支林做好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后备工作,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教育学习环境。

在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对各个艺术门类的兴趣和爱好,这也是我们搞好“回炉”教肯的最终目的。可能当前的艺术类学生仅仅是为了就业找出路来就读艺术设计专业,但是通过几年学校的培养,潜移默化,一定会渐渐地的爱上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将来的前途不可估量。

一综合以上分析,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艺术素养培养是极其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面对目前这类学生的自身状况,我们看到对其进行艺术素养培养的难度也在加大,对一些新的理论模式的一探索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来检验,总的来说,有几个方面是我们必须要引起重视的。

首先,从大方向上,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明确培养目标,了解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状况,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人为本、人人成功的理念。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综合测评等方面都要注重艺术素养教育的渗透。

从小的方面看,我们应该从人格、审美、求知、生活、工作等小处,着眼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改变那种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观念,树立“和谐发展的人”的价值观念,在教育中提倡专业素质和艺术素养的统一,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原则为要求,从整体上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开展艺术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从而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加强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我们感到,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艺术素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这一方面是因为青年教师步入高职院校之前也受重业务知识、轻人文精神的影响,对艺术素养要求不高。其次有的教师是近几年刚毕业的大学生,直接由普通高校来高职院校任教,人生阅历、社会经验缺乏,对外界环境没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加之不能自觉地对自己加以艺术素养方面的充实、提高和内化,在专业教学中很难融入艺术素养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大力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督促其加深对艺术素养的认识,从自身提高做起,进而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提升艺术素养。

最后,相关部门要重视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教育。一要提高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总体水平,艺术设计类学生升学考试,要加大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的考核力度,使学生从小就意识到这类知识和素质的重要性。

二要建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的评价体系,一来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此方面的学习进展,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培养;二来可以以此方法引起学生对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视,督促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四、结语

提高文学艺术素养篇5

关于综合素质教育与高等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开展过有意义的研讨,我们侧重探讨综合素质与艺术素质之间的关系。

第一,艺术素质不能替代综合素质,艺术素质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应当说,今天在校艺术专业大学生,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等方面比较出色。为数不少的学生自幼接受艺术教育,练就了过硬的“童子功”,但也正是这种近乎于“职业训练”的教育,以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忽视文化课程学习,使许多学生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形成了强烈反差――艺术技能上可能高人一筹,而文化水准却极为贫乏。更有甚者,一些家长让孩子学习艺术的初衷并不是艺术修养的提高,而是因为孩子文化课太差,只能报考艺术院校――仿佛学习艺术可以不需要文化知识。当然,除了这些表层原因之外,还有诸如体制因素、专业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但无论什么样的制约因素,有一点是非常简单的道理,这就是并不是什么歌都会唱、会演奏某种乐器就是艺术家,艺术院校也完成了教育使命。也就是说,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既要教育学生掌握艺术实践、技术等层面的技能、技巧、技术,还应侧重提高其文化素养,并通过提升综合素质,使受教育者整体素质(包括艺术素质)得到提高。我们必须告诉受教育者:“社会不需要没有文化的艺术家,没有文化成为不了艺术家;没有文化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艺术教育中,技巧、技能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但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应简化为技能、技巧的传授。

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学术界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我们的认识是,当艺术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时,高等艺术教育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综合素质教育。从另一个角度上认识,在艺术教育中强化综合素质教育也是高等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积极回应。同时,我们应当在艺术教育重一以贯之重视文化和综合素质的教育。许多事例告诉我们,艺术竞争的实力绝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艺术技能、技巧,文化底蕴、人文素养是最终决定因素。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需要精通某一艺术门类的技巧,而且社会更需要具有综合艺术修养、精湛人文知识的人才。

第二,“匠”和“师”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将产生最有意义的启迪。我们也许没有充分的理由强调,高等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艺术大师。但如果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各类人才不具备,或缺乏艺术大师的修养、素质、风范、品格,无疑也是一种失败。即使我们不应期待我们的受教育者都成为艺术大师,至少也应用艺术家、艺术大师的综合、文化素质要求我们的受教育者。一个人人都能够接受的道理是,即使我们的受教育者不能百分之百地成为艺术家、艺术大师,我们也不希望他们成为胸无点墨的“艺术工匠”。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应试教育。而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还应通过素质教育提升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教育界有识之士不止一次地声称,时下许多中国艺术院校的学生“匠”气十足,“师”气太少。我们认为,此类批评不无道理。艺术家、艺术大师之所以被称其为“家”和“师”,不仅仅是他们艺术上的杰出和独到的成就,也在于他们的文化修养深厚;“匠”和“师”之间的鸿沟,并非“身怀绝技”所能弭合的。任何人都不能期待,连安塞腰鼓和花鼓灯的流传地都说不清楚的歌手会成为艺术大师;也无法想象认为“海拔从地面的高度算起”的演员会成为艺术家。其实,类似问题根本不应与“家”和“师”联系在一起,因为这种属于常识性的知识,不仅是初等、中等教育的内容,不仅是艺术工作者、从业人员基础知识中的基础知识,而且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应具备的常识。

关于“匠”与“师”之间的关系,颇能说明在高等艺术院校大力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探索,在于艺术家有自己对艺术的解读和理解,而实现这一目标,“家”和“师”的潜在优势、综合素质是任何出色的“工匠”都无法企及的。艺术和艺术上的成就,来源于对生活、社会的深层次感悟。而这些感悟一方面来自个人的自觉“修炼”,另一方面,则是教育的分内义务,尤其是对于在校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大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文化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有赖于学校提供的机会;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自我“修炼”意识的增强。因此,高等艺术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既取决于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自觉。

第三,关注艺术教育与做人的关系。综合素质涉及到的深层次内涵则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也就是说,高等艺术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与高等教育其他专业学科相比,艺术教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艺术对人们心灵的熏陶作用,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故此,在高等艺术教育实践中,通过艺术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比之其他学科更加突出。

无论是“匠”还是“师”,高等艺术教育和其他任何形式、等级的教育是一样的,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人的培养。人的培养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综合素质理应成为核心内容。综合素质、文化素质对于高等艺术院校的受教育者来说,不仅包括提升对艺术的理解能力,还包括提高思想修养。人们在批评艺术界许多有违道德现象时,常常指责当事人“艺德”太差,“素质太低”更是平常用语。我们不能把综合素质教育简单地归结为道德修养教育,但综合素质的必定包括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同时,综合素质、文化素质也决定了一个人思想修养水平的高低,进而决定着艺术造诣及发展方向。

人们在论及素质教育时,无不强调人文精神的塑造及培养。艺术本身是技术和人文的结晶。故此,艺术的学习与实践,既需要技术上的精湛,也需要人文素养的高深。在实践中,技术往往是有形的,而人文及其素养常常是无形的:技术可以是立竿见影的,而人文素养却难以立竿见影。对于学习艺术的人来说,艺术大厦的建造,无疑应以人文素养为根基。有人把艺术教育的内容总结“技”、“文”、“道”三个字。我们认为,这种概括可谓一语中的,把艺术教育的技能、综合修养、做人三个大的内容进行了精当的总结。其中的“道”便包括了“做人之道”。教师在教学实践的“教书育人”双重任务,要求教育者不能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必须尽快实现单一角色的转变。

第四,注意潜移默化的培养。人的任何一种素质都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既需要教育和培养,也需要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式的熏陶。人们强调艺术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需要积累。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这种潜移默化的实现主要依靠一种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涉及制度建设,在考试、考核时,既关注专业课成绩,也给予文化素质、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以相应的地位,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综合素质的地位。

高等艺术教育实践中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潜移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职能既体现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也应全方位体现在进行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的教育方面。即使是专业教师,也不应仅仅把目光集中在专业课教学上,而应注重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通过专业课教学渗透综合素质教育切实可行。必须更正或树立的观念应当是,即使是专业课教师,也应明白任何一门专业课都不可简单地视为“单一”的课堂教学,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注入综合素质培养。这不仅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艺术学科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也就是说,即使是分门别类的艺术学科教学,也不应简单地将这门学科简约为“纯粹”专业课。艺术本身的综合性实际上已经决定了教学的综合性。教学的综合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提出新的要求。即在我们倡导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文化素质的同时,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养,改变时下“专家”的业务局限,让教师从声乐、器乐、美术等课程教师转变为“艺术教师”,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将综合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专业课教师关注专业教育、专业素养是必要的,但艺术与人文、艺术与个人综合素养之间的关系,必然决定着各门艺术教育对这些教育内容的依赖性。

提高文学艺术素养篇6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关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文化艺术方面的进步,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样影响着现代化建设的进步。因此,要全面提升我国人民的文化艺术素质等综合素质。千百年来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能够使学生丰富内心,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必须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而且要通过改变使其得到发展并且收到结果。

二、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意义

现代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复合人才的地方,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方式,职业类教育在于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对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因此,现在各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教育,其意义也是十分必要的。总古至今,人类文明进步都是与音乐,美术,绘画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且这些艺术形式是不分时间,不分地域的,因此,艺术的表现形式能够使人沟通的更加容易。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艺术课能够从思想上改变学生的想法,促进艺术文化交流,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了解文化内涵,能够促进人类文明。其次,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我国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经十分注重艺术的熏陶与培养,认为艺术能够培养人们的性格,净化人类心灵,在艺术汇中人们能够得到足够的放松。因此,高职阶段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是必要的。

三、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现状及实施途径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未来十年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艺术教育正是美育最为重要的途径。多数西方教育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高校艺术教育。通识教育是美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思想基础,美国高校形成了重视艺术教育的传统。美国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开发智力,或者为了情感体验和自我娱乐。目前我国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途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通过设定艺术类的选修课程,以系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呈现。另一类是通过各种校园艺术活动来开展。围绕艺术素养的四个维度,即丰富大学生艺术知识、激发大学生艺术兴趣、提高大学生艺术欣赏能力以及提高大学生艺术创作或表演能力的作用来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视角。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从态度、知识、技能三个层面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重点是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整合贯通艺术素养教育的多元教学内容,构建有效的校内外艺术素养教育平台,构建具有特色的艺术素养教育实践课模式。艺术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人们对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期待和关注,中国高校正在致力于艺术素养教育的改革。充分认识艺术对人的发展价值,重视艺术教育,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客观地查找高校艺术教育深入开展的制约因素,结合实际,找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对策措施,积极改革,切实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

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存在问题

尽管近些年来在公共课程改革的普遍环境下,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与建设方面有了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一)师资队伍存在问题。现今普通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队伍没有办法满足所设置的公共艺术课程的需要,能够真正胜任公共艺术课程的专业教师是比较少的。他们的学历,职称没有达到一定的级别,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有些课程比如说是“音乐鉴赏”“,民间艺术赏析”等课程设置不能够达到要求标准,无法开始。因此,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的开展关键之处是师资力量,没有足够能力的教师匹配是不能够开设好的艺术课程教育的。经过调研,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专任教师人数不足,无法满足公共艺术课的普及。(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问题。高职院校由于教师人数的限制,课程设置方面也有了很大制约,大部分所要求的公共艺术课没办法选入课程中,公共艺术课的开设没有成为体系,开设的科目比较少。尤其是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方面是比较重视的,而且是投入相对较大的,因此,在评定精品课程,优秀成果奖时基本都是向专业课程倾斜的,这也是公共艺术课在课程设置方面有了一定的局限。同样情况下,教师的相对积极性也没有能够很好的调动起来。教育部曾经提出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目标是要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参加艺术活动,来提高审美价值,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能够提高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能够了解中外优秀艺术文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形象思维能力,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可以看出,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此外,公共艺术课所设置的教学内容也没有经过精心设计,与中小学相比,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也是艺术专业出身,对于艺术教育的教学相对较高。(三)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现今社会,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就业压力比较大,这种大环境下,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加倾向于技能考证,专升本考试,英语计算机考级,专业课的考试,这样每种都比公共艺术课来的重要。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公共艺术课没有实际作用,不需要学,如果有时间,更加愿意去找工作。因此,会出现公共艺术课上,学生的出勤率比较低,有些学生会选择逃课去参加活动。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基本都是大课,教师不能够总是维持教学秩序,学生选择的心理是抱着侥幸心理来的,真正能够听课的学生并不多,同时,公共艺术课的作业也比较少,这样也导致了学生从心理对于公共艺术课的放松。(四)外部条件存在问题。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教学需要专业的教室和专业设备,但是很多高职院校这些设备的准备是不够充足的,硬件条件不够,这也是与学校经费有限有关系的。

五、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解决对策

教师从自身提高专业技能。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学生愿意上公共艺术课,教师必须从教学方法上,教学态度上,教学意识上,教学内容上都能够有所改变,必须精心研究,设定严格的评价考核制度,从思想上改变原有的懒惰意识。同时,教师还能够参加艺术活动,带领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增加活动计划。同时,学校也能够重视对于公共艺术课的投入与支持,使得公共艺术课能够有教室和设备。学生从思想上改变思维。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能够使学生从思想上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改变公共艺术课是混学分的意识。学校也要加大公共艺术课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艺术课是提高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学校也要将公共艺术课加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授课模式和授课方法。

六、结束语

提高文学艺术素养篇7

关键词:第二课堂;高职学生;艺术修养;提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47-03

大学生艺术修养主要指在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和艺术才能等方面的素质。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能通过情感与心理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塑造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由于高职院校多注重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艺术教育在师资、设备、课时安排上较弱,导致高职学生的艺术修养及素质整体不高,普遍存在着艺术知识贫乏、艺术素质低下的现象,因此,必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切实加强高职学生的艺术修养。“第二课堂”具有活动主体自主性、参与实践性、形式多样性、内容广泛性等特点,可以成为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载体。

高职学生艺术修养的现状

高职院校对艺术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首先,从高职院校管理层面上看,学院领导对加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艺术在教育中体现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认识不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下,多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专业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设备,修建实训大楼,引进师资,而对艺术教育则投入非常少。笔者调查了湖南省的10所高职院校,其中,有5所在3年内未引进1名艺术类教师,有4所至今没有1台钢琴,有8所没有真正意义的学生艺术场地,学生艺术修养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盲点。其次,从学生层面上看,优秀的高职学生学习目的性很强,认为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根本不相关,对艺术的兴趣较低,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较差的高职学生则热衷于进网吧、谈恋爱,没有时间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有些学生想学习艺术,想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但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没有去实践。

高职院校学生艺术基础知识普遍较少首先,我国的基础教育尽管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大多中小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侧重主课教育,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特别在初、高中阶段基本上不安排艺术类课程。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对艺术的兴趣不浓,导致学生的艺术基础知识偏少。其次,高职学生审美认知能力较低,导致艺术修养水平不高,有些学生虽有一定的艺术基础,但运用艺术的能力较差,对艺术的认知能力也较差,如看到优美的舞蹈时不能产生审美联想,欣赏优秀的影片时不能体会影片中表现的内涵,朗读动人的美文时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甚至有些学生在参与艺术活动时表现出麻木的情感、迟钝的思想、低下的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体系不健全首先,高职教育比较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计上强调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人文素质知识培养较少,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即使有些高职院校开设了艺术类课程,也是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从任课教师到选修的学生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师只是完成工作量,学生只是为了修足学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其次,高职院校和学生都没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艺术教育和艺术修养,有些院校将课余时间用来上选修课,学生课外活动也没有教师进行指导,以娱乐为主,加强艺术修养的针对性不强,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质发展受限。

高职加强学生艺术修养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高职院校学生有强烈的追求真善美的愿望,也有一定的审美认知和艺术基础,但局限于最低层次的美的理解,主要是感官性美的享受,或悦耳,或悦目。真正的美是多层次的、丰富多彩的、无止境的,通过艺术修养可以拓展美的内涵,得到愉悦的感受和理性的启迪,审美心理结构不仅停留在赏心悦目,还会不断地丰富、完善和提高。加强艺术修养能培养审美的敏感能力,审美的敏感能力是通过具体、直观、可感的美的形象得到的,可使学生在直接感知美的事物的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发挥创造力,提高敏锐的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它的形成既具有先天的生理因素,又与后天的艺术培养有关。如爱好舞蹈的学生在生活中,对人的举止、姿态、行为具有独特的感受能力,能够从工作、劳动和生活中发现美的形象并加以表现。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学生的人格魅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广泛体现在言谈行为举止之中,通过提高艺术修养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加强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格魅力中的智力素质;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有利于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便于他们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通过美术写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美文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观看优秀影视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引导学生辨别事物的真假、善恶、美丑,增强对新生事物的热情和敏感,激发探索真理的激情,提高驾驭客观事物变化的能力。另外,艺术修养的过程也是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过度的紧张与疲劳的过程,也是美的享受过程,更是为充分拓展思考力、想象力提供条件的过程。加强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格魅力中的品德素质,美育与德育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美育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且效果往往比单纯的德育要好。艺术修养主要是靠美的视觉、美的听觉、美的感觉打动人,将高尚的情操和思想感情寓于美育之中,以美辨真、以美引善,激励大学生追求真善美,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身体是学生未来从事事业的基础,有好的身体,工作、学习起来会具有良好的耐力和速度,各院校都非常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而心理素质在一定意义上比身体素质更重要。艺术修养能使身心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对真善美的追求,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心灵的成熟。

基于第二课堂的学生艺术修养体系构建

(一)创新组织设置模式,扩大艺术素质培养的辐射面

很多院校利用第二课堂,通过学生社团组织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但效果都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学生社团组织混乱,在开学之际社团广泛宣传,招募会员,收缴会费后,开展活动比较少,学生参与面窄;社团组织活动时,多以娱乐为主,层次较低,起不到提高艺术修养的作用;社团组织活动时,艺术教师参与较少。

创新组织模式就是由学生组织社团的形式改为学院组织俱乐部的形式,根据艺术修养范畴,可分为文学、书法、绘画、舞蹈、语言、音乐、歌曲、戏剧、影视作品、造型艺术、摄影等多个俱乐部,使每个俱乐部归属于各处室、系部,将相应的艺术教师也安排到各部门工作,由部门负责人担任俱乐部主席,副职担任执行主席,学生每学期开学通过网上系统报名参加各俱乐部,各俱乐部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教学,组织活动,这样可使全院各部门都参与到学生艺术素质培养中,从组织上得到保障。

(二)优化教育内容,提高学生艺术教育的针对性

首先,要加强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非艺术类学院若每年都引进艺术教师,学院岗位设置存在问题,可以将引进辅导员与引进艺术教师结合起来,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艺术类优秀人才担任辅导员,平时可以从事辅导员工作,在学生课余时担任艺术指导教师,这样“一才两用”。还可以结合相应的外聘制度,聘请当地优秀艺术人才来校担任客座教师。要充分发挥艺术指导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和示范作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艺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不断改革旧的教学方法,探索教学的艺术性,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表率作用使学生耳濡目染地得到艺术熏陶。

其次,要优化艺术教育内容,艺术修养课程除了要学习艺术知识和技巧之外,还要使学生通过艺术历史背景、艺术文化来把握艺术所表达的本质和艺术的精神。如学生通过在书法艺术俱乐部学习,不仅可提高自身的书法水平,还能学到书法家的胸怀、感情、心境、气度,欣赏书法家的书法,领悟书法家的思想境界;学生在音乐艺术俱乐部学习,可以通过音乐形式洞察丰富的人生哲理,感受人的内心世界的美和客观世界的美,体会人生的存在目的与价值。

(三)丰富教育载体,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实效性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教育主阵地,提高艺术教育效果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每天的第7~8节课可作为全院艺术类教学时间,不得安排其他课程,学生在俱乐部上、下课实行打卡制度,并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每学期缺课三分之一,则取消该课程学分,从而在时间上保证艺术教育的效果。在这段时间,各部门日常事务不多,工作人员可下到各俱乐部教学、活动现场,既能起到督导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作用,也能加深师生情感,达到“全院育人、全员育人”的效果。

借助学院文化艺术节平台,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学院文化艺术节是一次艺术教学的全面检验,是学院艺术教育成果的展示,是学生艺术的运动会,应以“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四向”精神引导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各俱乐部要精心准备、细致策划,开展读书节、辩论赛、校园十大歌手大赛、舞林大赛、美文朗读、大学生电影节、书法摄影展等活动,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将艺术素质教育有形的内容和形式与无形的感染和熏陶紧密结合起来,在有声有形与无声无形之中使学生受到艺术精神的教育、启迪、感染和熏陶。

通过文化艺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养成艺术交流平台是指校内交流和校内外互动。艺术交流可以采取举办各种艺术类的专题讲座增强学生的文艺知识,不断对学生进行艺术渗透,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升华、校园学术品位和文化氛围得到提升。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文学俱乐部根据学院的百年办学历史,举办了“百年讲坛”,聘请省内著名大师开设讲座,听众场场爆满,效果很好;将高雅艺术和地方特色艺术引进校园,成立了学生交响管乐团,每学期举办多场高雅音乐会;引入当地社会文化团体在校内开展戏曲、话剧、朗诵、演唱、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大型演出活动,强化了学生的艺术素质;将地方特色艺术引进校园,如常德丝弦具有音乐结构完整、演唱方法独特、表演形式灵活自由、伴奏手法丰富多彩的特点,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从2009年开展了“常德丝弦”进校园活动,学生学常德丝弦、唱常德丝弦,爱上了常德丝弦,从而爱上了常德,更爱上了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升华学生艺术修养的品位校园文化体现在学校内部形成独特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的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既包括显性的物质文化的建设,又包括隐性的精神文化的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具有对学生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可催人奋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能起到进一步升华艺术修养品位的作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本着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独创性的建设理念,形成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校园学术文化品位,让一栋栋建筑物变成人们观瞻和欣赏的对象,达到艺术的形式与美的享受的统一。要规划校园的绿化,楼道的布置,展板橱窗的设计,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具有人文性、艺术性,使一草一木、小桥流水都成为立体的画面,优美的诗篇,都能与校园环境的整体风格相呼应,相映成景,陶冶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充分享受到艺术的美和生活的美。

总之,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人成才具有关键作用,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是当代高职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愈显重要。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方法很多,关键要看学校的办学定位和重视程度,只要学校重视、教师用心、学生专心,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何秀国.滨州学院理工科学生艺术修养现状研究[J].大舞台,2011(11):249-250.

[2]石征.关于高校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30):82-83.

[3]张育广,邓俊,秦卫民,等.基于第二课堂的党员培养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1(3):93-94.

[4]张存库,田小平,陈梅,等.基于第二课堂建设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90-91.

[5]罗顺英.浅论大学生的艺术修养[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8(2):140-142.

[6]王锐琴,苏建国.浅谈理工科大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J].科教文汇,2010(35):151-152.

提高文学艺术素养篇8

在新课改教学改革的实施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在工作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革新高职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规定,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学为工作新规范,严格贯彻高职教学理念,以培学生的艺术素养为基础。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高职教育的科学性,素质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创新,突出素质教育新方法,找到有效的对策完善教学。

(一)健全科学有效的与高职院校学生相适应的艺术素养教育制度

顾名思义,艺术素养是一个人从内心散发的,对艺术内涵的深层次了解,可以将其归纳为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和认知,通过这些感受来鉴别欣赏艺术作品,在生活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将这种艺术感染力、感受力,。自觉的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之中,以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的一种素养。想要切实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学生,就一定要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体系,首先要建立科学、规范而又完整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文化素质相适应,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计划,并组织开设新形式选修艺术课程,合理设置艺术素养教育门类,并利用学分制方式开展测评,完善评价策略,将艺术课程的全面性向外扩展。

(二)结合高职院校的真实情况完善教学内容

我国高职院校是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主战场,其最主要的任务在于培养高素质、全面型人才。相对于许多本科院校来说,高职院校的艺术门类不够健全,理工类的高职院校尤其如此。另外,艺术类学生教学开设的教学课时也较短,不利于长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各大高职院校必须完善教学内容,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方针。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来说文化成绩偏低,对艺术的认知与理解更是良莠不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按照学生艺术水平和素养的高低,分出初级、中级、高级班。既避免了老师备课中对知识“难与易”的纠结选择,又保护了学生对艺术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

(三)建立符合高职院校条件且多样的校内外艺术素养教育及交流平台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艺术素养教育,不仅仅是课堂的单一教育,在学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建立多样的教育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校园文化是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充分重视校园博物馆、艺术馆的建设,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方式向所有学生传播优秀的文化与艺术。同时,加强校园的艺术环境建设,除了校园的绿化、净化外,可多采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美化、艺术化校园。建立健全艺术素养教育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对于理工类院校来说,在要求学生完成专业的技能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选修至少一门艺术类公选课程,使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结语

提高文学艺术素养篇9

研究内容

1、艺术教育理论概述

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艺术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的教学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大学生艺术文化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也为学校艺术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艺术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实施艺术教育,积极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高校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它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主要为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心理素质等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高校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整体素质优化的人才为目标,以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塑造独立健全人格、各方面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为教育宗旨。目前我国高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高校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并积极推进其发展。

3、艺术教育对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意义

3.1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有积极影响。

3.1.1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美育工作的开展。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内容,艺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有重要作用。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艺术文化知识、欣赏优秀艺术作品,通过教师讲解传授给学生艺术审美观念和艺术欣赏常识,激发学生正确的审美心态,使其真正理解艺术作品的精髓,并对深刻了解剖析艺术品的含义和艺术美,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感受美的愉悦,并将现实生活中的美和艺术美联系起来。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美,包括美化生活环境、行为举止等,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推动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

3.1.2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通过接受艺术教育,包括传统文化、音乐、影视作品、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使心灵受到高尚、健康思想情感的熏陶与感染,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净化思想,完善品格,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音乐、影视、书法、绘画等艺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侵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艺术文化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爱国情感等,不断形成一种文化积淀并产生行为力量,使德育深入人心,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3.1.3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智育工作的开展。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实施途径之一的艺术教育,对人的智能全面发展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艺术教育大学生获得文化艺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大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提供了保证,文化艺术活动实践例如学生文艺作品展览等也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激发了大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学校至于工作的开展。

3.1.4艺术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文艺作品的欣赏使大学生充分的感受美,思想情感得到熏陶,心灵得以净化。校内外文化艺术活动能够让学生宣泄不良情绪和压力,对大学生思想和情感都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使他们不良的情感和压力得以释放、焦躁情绪得以消除,能够有效的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大学生独立坚强的个性,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3.1.5艺术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艺术所表达的美和情感总是牵动着人们的心灵,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格的培养,而艺术教育是人格培养不可或缺的手段。艺术以情动人,艺术作品所展现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足以打动人心,大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很容易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引发对艺术的深度思考,进而对人生产生启迪,促进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实现在艺术实践活动尤其是集体活动中,很容易培养大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集体意识等有利于大学完善人格的形成。

3.2艺术教育为素质教育塑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要求,艺术教育的开展,能塑造良好的校园艺术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证,这也是艺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提高文学艺术素养篇1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各高校已经认识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必须把全面提高年轻一代的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目标,不断加强对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习惯的培养。高等教育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应把传扬人文精神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最基本的职能之一。然而,多年来,高等院校侧重于实施专业科学技术教育,形成了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和制度,而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由于学生对艺术领域的知识知之甚少更缺少艺术实践这不利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为此,实施艺术教育,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势在必行。

一、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艺术教育能刺激人的的鉴别能力和思辩能力,提高人适应不同形势的能力。第一,在美育过程中通过情感的陶冶,使思想、道德潜移默化地得到净化,从而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契入点。第二、在德育中导入艺术教育,使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的陶冶。艺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和美的熏陶,是单一的思想教育和道德说教无法取代的,由于艺术教育能激发对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深层的能动的感受,使人产生激情,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时,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升华。第三、德育所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美与道德的高度统一。当道德情感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时,这种行为就不但是善的,而且是美的,甚至是崇高的。

二、德育与艺术教育并抓

21世纪的高校德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人类文明进步,铸造新的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工作。因此,克服目前学校教育的某些片面性,通过引进艺术教育,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使学校的教育实现平衡发展,是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李岚清同志曾强调指出:“为了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高等学校的任务,是要加强科学技术教育,使学生拓宽知识,发展智慧,发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同时,要重视加强人文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把“美育”作为重要手段,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思想境界、道德精神、审美意识得到提高,全面培养、提高整体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为此,应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深刻理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科学内涵,科学处理德、智、体、美的辩证关系,扭转片面地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忽视美育的倾向。三、在德育工作中开展艺术教育的构想

高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应引进艺术教育,使学校的教育实现平衡发展。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要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加强艺术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建议如下:

1、加强对艺术教育工作的领导。要把艺术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去,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把艺术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把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来抓,人员配备到位,严格要求,重视培养;要提高艺术教育教师思想素质、业务素质。

3、建立艺术教研室,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艺术教师。

4、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总之,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要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就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的发展,一定将当前的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和道德理念,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使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水平再上新的台阶,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做出更大的的贡献。

[1]刘沛.美国艺术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 [2] 

1997.

[2]仇春霖.大学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刘慧.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9月第26卷.第5期

[4]李新生,曹洞颇.艺术教育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