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护理知识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4:36

养老护理知识培训篇1

通过此次培训,能掌握相关的养老护理基础知识、技术护理、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的知识与技能。

二、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

1.老年护理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2.生活照料

3.技术护理

4.康复护理

5.心理护理

三、培训要求与培训内容

1、护理的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a.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

b.老年人的护理特点

c.老年人的常见疾病

d.老年人的营养需求

e.养老护理员职业工作须知

f.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相关知识

2、生活照料

(1)通过本章节培训,学员能够了解清洁卫生、睡眠照料、饮食照料、排泄照料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及生活照料的知识、方法和技巧。掌握并熟悉生活照料的操作步骤。

(2)培训内容

a.清洁卫生

b.饮食照料

c.排泄照料

d.安全保护

3、技术护理

(1)通过本章节培训,使培训对象熟悉了解技术护理的理论知识,掌握熟悉给药、观察、消毒、冷热应用、护理记录、临终护理等技术护理操作步骤。

(2)培训内容

a.给药

b.观察

c.消毒

d.冷热应用

e.临终护理

4、康复护理

(1)通过本章节培训,培训对象能够了解肢体康复的主要内容,作业疗法的原理,掌握被动运动和作业疗法训练的操作步骤、训练方法,指导老人合理使用健身器材及主要功能,组织适合老人的闲暇娱乐活动。

(2)培训内容

a.肢体康复

b.闲暇娱乐活动

5、心理护理

(1)通过本章节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初步了解造成心理异常的原因及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观察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变化及疏导技巧,掌握与老人沟通,协调及情绪疏导的具体方法步骤;指导老人的人际交往及情绪自救的方法;初步掌

握临终关怀技巧。

(2)培训内容

1.理论知识

2.心理异常

3.心理的定义

4.心理异常的含义

为了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推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宿政发〔**〕131号)要求和省民政厅、财政厅《**省

养老护理员培训实施方案(**-**年)》(苏民福〔**〕24号、苏财社〔**〕165号)、《**省省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苏财社〔**〕224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年,计划培训初级养老护理员220名,中高级130名。全市养老护理员岗前培训率达到100%,持证上岗率90%以上。

二、培训方案

(一)培训对象: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护理人员,包括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农村敬老院、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人员。

(二)培训等级:培训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三)培训机构: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由具有符合条件的学校承担,中、高级养老护理员由省民政厅委托相关机构组织培训。

(四)学时要求:初级不少于180个标准学时。

(五)培训内容

1.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职业守则

(1)尊老敬老,以人为本;

(2)服务第一,爱岗敬业;

(3)遵章守法,自律奉献。

2.老年护理基础知识

(1)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

(2)老年人的护理特点;

(3)老年人的常见疾病;

(4)老年人的营养需求;

(5)养老护理员职业工作须知。

3.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1)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知识;

(2)劳动法的相关知识;

(3)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4.安全常识(讲座)

(六)培训教师

应具有本职业或相关专业较丰富的知识、实际操作经验和教学经验。培训初级养老护理员的教师应具有中级职称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三、考核与鉴定

培训的考核和鉴定按照国家《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大纲》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执行。具体由培训机构向考核和鉴定机构申请,统一组织考核和鉴定。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参训

各县(区)民政部门负责做好培训报名、组织参训等管理工作。各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人员必须全部参加岗前培训。各县(区)民政部门对辖区内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员应及时统计上报,市民政局按月汇总,并安排市

培训机构适时组织培训。需参加省厅中、高级培训的,根据省厅通知要求,由各县(区)民政部门一次性申报,市民政局汇总上报省民政厅后,由省培训机构分期安排培训。

(二)经费保障

1、补助标准。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经费参照省补助标准执行,每人1200元,包括培训、食宿、鉴定等费用。由市、县民政部门从省补助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中支付。

2、与培训合格率挂钩。培训机构要确保培训合格率(职业资格认定通过率)不低于90%,如低于90%的,则按照比例扣减培训经费。

3、中、高级培训经费,按照省民政厅有关培训通知要求执行。

(三)实施时间

全市护理员培训从**年5月起实施,并实现常态化。根据各县(区)新增护理员情况,由市民政局统一组织开展培训。有条件的县也可以自行组织培训。

(四)相关要求

1、各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人员必须符合养老护理员任职资格的基本条件(年龄50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身体健康),并要全部参加岗前培训,未经过培训的,不得安排上岗。

2、各县(区)民政部门对辖区内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员应严格审核把关,符合任职资格基本条件的应及时统计上报,参加岗前培训;不符合任职资格基本条件的不得从事养老护理工作。

3、培训学校要认真组织,只要有培训需求,就要及时安排培训,确保全市新增护理员能够及时得到培训;同时,要坚持教学标准,保证培训质量,真正让参训人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并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不断提高全市养老护理

养老护理知识培训篇2

1.1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遴选程序

采取个人自荐和科室推荐相结合的方法。科室根据各层次人才的遴选条件,择优推荐,填写医院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对象推荐表,并附相关材料,上报护理部。

1.2护理部审核

由护理部对申报人条件进行审核,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理论考试,根据各层次人才的遴选条件,确定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名单。最后,公示无异议后,正式启动医院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养计划。我院共有1847名护理人员,选取了126名人员列入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养计划。其中后备人才78名,中青年护理骨干42名,高级老年护理人才6名。职称:护士及护师84名,主管护师36名,副主任护师及主任护师6名。

1.3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培养目标

通过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养制度的实施,在护理队伍中选拔一批在老年专科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和护理管理上综合发展的老年护理人才,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性强、素质高的护、教、研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梯队;培养和引领团队、增强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提升科室内涵质量,并致力于老年护理研究,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培养能参与医院医疗、医技、护理、药剂等学术探讨,参与或承担老年护理相关课题研究的科研与教学人才。

1.4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培养

1.4.1后备人才

(1)培养目标:能够准确评估老年人活动能力和环境,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具有适应医疗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老年人及家属提供个性化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为老年患者提供个体化护理。(2)培养内容及方法:以老年护理核心能力为导向,理论培训以个案护理、床边交接班、疾病讲堂等方式进行培训,鼓励其独立完成护理工作,并予以反馈和正向指导。老年护理技能培训主要包括老年人安全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用药护理、喂食法、叩背祛痰法、卧床老年人床上擦浴与洗头、便秘的处理、预防跌倒的护理措施等。培训方式有课堂讲解与多媒体演示、模拟练习、现场操作展示、通过网络平台自学等。每月第1周与第3周的周五进行培训,每次1~2h,每人次培训30学时。由高级老年护理人才及科室主任根据所在科室老年患者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授课。

1.4.2中青年护理骨干

(1)培养目标: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具备应急能力;能够对护理员及其他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完成对护理对象的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和方案、进行健康教育等工作。(2)培养内容及方法:培养方式包括参加医院组织的老年业务讲座,并作为授课人对后备人才进行授课,外出进修学习,每人3个月,每人至少参加1次老年专题研讨班。理论培训内容包括机体老化的理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老年人各系统常见疾病的护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感官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人文知识与技能等,共30学时。技能培训采取情境模拟训练的方式,以提高应急服务能力为主,在急救操作中,引导护理人员独立思考不同的救护措施以及科学分工和配合,培养综合急救能力。

1.4.3高级老年护理人才

(1)培养目标: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以整体责任制护理模式处理老年人的复杂问题,提供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高级专业护理服务;协助护理人员在医院、养老院或社区卫生机构之间建立联系。(2)培养方式:培训周期为1年,培养方式如下。①依托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每年参加至少3次国内老年医学相关专业学术交流;②开展老年护理领域的科学研究;③承担院内老年患者疑难护理问题的会诊;④每季度到老年护理院进行调研。

1.5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培训质量评价

成立考核评价小组,考核小组由5名人员组成,包括2名护理部主任和3名科护士长。考核评价小组负责全面监督和考核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情况。通过查看相关材料(包括制度、计划、原始记录等),评价培训和管理工作是否落实到位;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考试、技能操作考核、现场答辩等方式,评价接受培训的护理人员是否达到培训目标。

1.6效果评价

1.6.1护理人员的科研成果

比较培养前、后,老年护理人才梯队成员发表老年护理相关的论文、课题立项、出版书籍、申请专利的数量。

1.6.2护理人员的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

由考核评价小组建立老年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考核题库,后备人才与中青年护理骨干以相关基础知识为主,高级老年护理人才以前沿知识为主。①理论考核:每个层级的理论知识考题设立难易程度相当的2份试卷,分别用于培训前和培训后的知识考核。每份试卷均包括100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满分100分。②技能考核:编写老年护理技能操作题库,每名护士按规定时间到护理操作室抽签考核老年护理技能,参考护理操作流程及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满分100分。

2结果

培训前,老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为(76.2±4.5)分,培训后为(87.6±5.6)分,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78,p<0.001)。

3讨论

3.1老年人才梯队建设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我院开展的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建设,分为后备人才、中青年护理骨干及老年护理专家3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培训重点和培训方式,弥补了在职护士在老年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由表2可见,老年护理人才梯队人员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培训前(p<0.001),且老年护理相关的论文、课题立项、专利等科研成果增多,为开展老年科研、提高老年专科护理质量奠定了基础。在老年护理人才梯队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中,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激发了各层次人员对老年护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临床护士护理观念转变,促进临床护理向专科护理发展,使老年护理工作系统化、程序化、专科化,护理技能规范化、标准化、专科化,体现了临床护理服务必须充分体现专科特色这一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护理人员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有助于确保他们在临床工作中及时发现老年患者因多病共存、一病多症等特点引起的复杂的病情变化,为老年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从而降低护理风险。

3.2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建设提高了老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在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建设中,除了注重对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还注重对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培训。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观看录像《为自己工作》、学习南丁格尔精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等形式的活动,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和软技能,促使他们更好地落实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从而拉近老年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结果显示,培训后,老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由(76.2±4.5)分提升至(87.6±5.6)分(p<0.001)。

4小结

养老护理知识培训篇3

【关键词】学生综合护理能力培养

临床综合护理能力是指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具备的理论联系实践、技能操作、沟通协调、人文关怀和健康教育等能力。由于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护士必须具备临床综合护理的能力,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如何培养合格的护理专业人才,是临床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的问题。近年来我院护理部针对护生的特点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培养护生临床综合护理能力的方法报告如下:

1注重护生的岗前培训,帮助护生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

1.1护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从学校进入临床实习时,对医院环境的不熟悉和带教老师的陌生感,立即陷入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1]。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岗前培训的措施,培训的内容包括医院规章制度和医院环境介绍、医德医风教育、预防院内感染基本知识、护理安全知识及护理工作方法等培训,使护生减轻紧张的心理,更好地适应角色的转变。

1.2同时护生到科室后,还要进行入科教育,由科室护士长或主带教介绍科室的环境,如治疗室物品摆放的位置,抢救设施、急救物品摆放的位置等,使护生能尽快熟悉科室的工作环境。

2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为提高综合护理能力奠定基础

2.1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护理的内涵不断丰富,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护生虽然经过学校2-3年的理论学习,但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仍较薄弱,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为此,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仍应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一方面要求护生通过自学以巩固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医院定期为护生举办专题讲座,为护生传授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指导等相关知识。

2.2实习科室通过开展业务小讲座,以提高和巩固护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在讲课时结合本科室病例进行讲解,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护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2.3各科室根据实习大纲的要求,制定本科室的教学计划和阶段目标,并要求带教老师和护生都应熟悉。护理部定期对科室的临床教学工作进行考核,促进护生更好地完成实习大纲的要求。带教老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经常性的提问、考试等形式来促进护生学习,完成教学计划。

3重视培养护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带教模式影响了护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地培养护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在带教过程中提倡“以护生为中心”的带教理念。通过组织护生进行护理查房,即由护生收集病人资科、介绍病例、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等形式,来激发护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护理查房培养护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护生操作技能的再培训,改进技能考试方法

4.1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的前期,护理部仍组织对护生进行基础护理操作技能的再培训,使护生加深对各项操作规程的掌握,对各专科护理方面的操作则由各科室组织培训。

4.2护生在各科室实习结束前都必须进行技能考试,方法为每人抽考一项,当一名护生在考试时,同组其他同学必须在旁认真观看,考试结束后,由观看的护生指出该项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由监考老师进行点评,通过此种方式以培养护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加强了护生对该项护理操作技能的掌握。

5加强医疗安全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疗安全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我们对护生加强医疗、护理安全知识的教育。并严格要求护生遵循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工作,减少差错的发生,使护生充分认识到医疗安全的重要性。

6注重带教老师的选择与培训

6.1带教老师的选择是做好临床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带教老师不但应具备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还应有较好的人文关怀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更应具备带教的能力。因此应尽量选择具有大专以上学历,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临床教学工作。

6.2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护理教育者的理念也应不断更新。带教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已的理论知识水平,医院定期选送带教老师外出参加各类培训班,以拓宽视野,更新护理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护理行业提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实用性人才[2],以适应现代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养老护理知识培训篇4

关键词:日本;老年护理;社会福利士

中图分类号:D7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114-03

1999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约6.96%[1]。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2]。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步伐的加快,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与人口老龄化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如何加快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进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我国老年护理的重要课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存在着绝对数世界第一、发展迅速、地区不平衡、高龄化和“未富先老”的特殊性,养老和老年护理的社会问题日趋严峻,其中老年护理人才匮乏尤为突出。而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之一,其在为老年人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反观我国,老年人数量已经超过日本国民总数近一倍,通过对日本养老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借鉴,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为老服务人员的解决路径在当前极为重要。

一、日本养老人才培养:社会福利士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机构民营自由化改革。但是这一改革带来了很多弊端:日本人口生活压力大导致社会整体生育率水平下降;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长,2010年日本总人口约1.28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2958万,占总人口数的23.10%,平均2.8个生产力人口支撑一位老人;青年人口逐年下降,人口资产增长率呈现负增长态势,人口结构呈倒金字塔形;在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中约有20.00%需要不同程度的护理服务[3],对于老年人护理相关的福利需求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日本的社会福利士及护理福利士的职业被独立分离出来,并逐渐成为日本社会中的一种新职业。

(一)日本社会福利士概况

日本社会福利士是在1987年5月第105届国会通过的《社会福利士及介福利士法》中规定的,具有从事社会福利业务国家资格的人,即社会福利士是在厚生劳动省按规定正式登记,具有社会福利方面专业知识,或者护理等相关技术的个人;能够为身体或者精神层面存在障碍或由某种理由造成的无法正常生活的个人或者群体提供咨询、建议、指导等服务的或相应帮助的个人[4]。

日本老年人护理按老年人所处场所不同分为居家护理服务(临床护理)和机构护理服务(社区护理)。居家护理是指由于老年人身体和心理等原因,只能在家中接受的各种护理服务,种类大致有居家护理、入浴护理等13种。机构护理是指享受社会保险的老年人离开家庭进入各种护理机构接受的护理服务。日本政府为了保证老年人健康、愉快地度过老年生活,建立了许多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老人福利护理机构,主要包括老年人保健机构、老年人福祉机构和疗养型护理机构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24小时的保健、咨询服务,并且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参与开办,由政府给与资助。

日本的社会福利士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工作内容往往大不相同,总体看来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综合资讯,这也是福利士最为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咨询者具备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情况下,为其提供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案,促使其解决现有问题。二是协调协商。在咨询谈话的基础上,为受助者提供所需的信息服务。在问题没有计划的情况下配合相关当事人进行协调协商,促使问题的早日妥善解决。

(二)日本培养社会福利士的措施

1.扩充社会福利士的职业培训内容

培训机构为了使社会福利士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有需要的老年人,不仅开设了许多相关理论的课程,并且还要求学员进行实习操作。改善现有的培训方式,更多的是在实践中完成对理论的理解,增加各培训机构专职教员的数量,使其能够更认真地培养社会福利士。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以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各种需求。

2.完善社会福利士的培养体系

为了更好地向养老服务行业输送人才,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日本政府建成了两套社会福利士培养设施。一套是以普通全日制大学毕业生为对象的一般性培养设施;另一套是以社会福祉专业大学毕业生为对象的短期培养设施。并且修改了关于社会福利士培训教育设施的相关规定,完善了社会福利士部级资格认证考试制度,由厚生劳动省指定的日本社会福利士养成校协会进行统一考核。

3.提高各福利机构的吸引力

为了提高社会上各福利机构的吸引力,日本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强制降低了各中小福利机构的消费金额限制,使广大收入较少的老年人能够消费得起。并且各福利机构也相继增加了多种服务,满足需要护理老年人的各种需求。至此,日本社会福利机构的利用人数逐渐增加起来。

4.利用网络等改善社会福利士的就业环境

日本政府为了改善社会福利士的就业环境,促进其就业,规定全国各地的福利人才服务中心都要无偿地为社会福利士介绍工作。政府还对为确保福利人才就业而开办活动的福利中心的经营者进行补助。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福利人才供应网络,要求求职者填写详细的个人资料。哪里有需求,保证第一时间通知到需要就业的社会福利士。并且服务中心还会给与各求职者相应的指导,以便他们能更好地使用这个人才供应网络。

5.社会福利士教育课程要求

鉴于社会福利士对使用技能的要求,为了能够提高社会福利士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日本厚生劳动生要求各种教育机构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普通培训教育机构在保证1年以上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选修新课目,将总课时扩充到1200个小时。短期培训教育机构在以往修学年限不得少于6个月的基本条件前提下,根据新设置的规定将课程的授课时间扩充到600小时[5]。大学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在维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保证实习内容、时间和教师资质符合相关规定,并要符合必修课、选修课在一定范围内的互补和替换要求。

学校还对课程设置以及知识点作了详尽要求,内容主要涉及四个主要方面:其一,理解关于人、社会、生活和社会福利的改善和开发方面的知识技能;其二,理解关于综合性、整体性谈话援助的理念及方法;其三,关于地方福利的改善和开发方面的知识技能;其四,服务相关方面知识。另外,日本厚生劳动省还要求教学内容上应在保持原有国家资格认证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视尚未被列入考试大纲但又在实际工作中涉及的知识点,积极将新领域、新知识纳入资格认证的实际教学中。

二、中国养老人才及养老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深,老年人对护理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由于我国服务老年人才培养起步较晚,至今未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养老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养老人才人员少、素质低、服务质量差严重影响了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甚至阻碍了养老发福利事业的发展。

(一)整体素质偏低,服务人员年龄偏大

目前,我国大多数养老人才的文化素质以中专以下学历为主。从事护理的人员,多数是下岗及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知识结构的限制,护理人员普遍缺乏人文关怀、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适应不了养老模式的转变,满足不了高层次养老护理的需求[6]。我国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整体年龄偏大。年轻人一般不愿意承担这类工作,所以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大多数为40―50岁左右的年龄段[7]。

(二)养老护理人员数量少、工作待遇偏低

由于传统观念认为养老护理人员就是伺候老人、社会地位较低等诸多原因,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即使从事了这个行业,人员流失率也相当严重。据统计,我国现有约30多万名养老护理人员[8]。但我国老年人口从2013年开始就已经超过2亿,服务比例严重失调。这也导致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更加重了护理人员的流失率。现有养老机构多数为社会公益性质,因此,不可能给从业人员提供较高的薪水。而社区服务人员一般都是政府购买,服务低于市场价格,再加上政府补贴措施不到位、社会捐款分配不均衡,从事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普遍只比当地最低工资水平高一点,有的甚至就是当地最低工资水平。

(三)养老护理培训不足

养老机构及社区中的护理人员多数缺乏专业的养老护理方面的培训。护理人员在上岗前未接受过正规的养老护理知识的培训,养老机构中提供的培训方式多数是由从事该职业年限较高的人向年限较低的人传授经验和技巧[9]。这种方式只注重护理人员的技能操作,缺少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因而护理人员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层次和特殊的需求。

(四)高等教育缺乏相关专业

由于养老服务是一个新兴专业,大多数高校还未能及时开办相关专业,而开办该专业的多数是专科类院校。使得毕业生只具备技能知识而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这样也阻碍了我国养老人才的培养,阻碍了对养老产业的进一步研究。

(五)全国未形成统筹

现阶段我国养老人才培养主要还是在市一级统筹的程度上,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培训、考试标准,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养老人才管理混乱,不能很好地维护养老人才的权益需要,使得各地区护理人才能力参差不齐,甚至养老人才流失严重,不能满足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老年人对护理的需要。

三、日本养老人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养老护理人员的特殊性,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应由政府主导。我们应通过学习日本在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并且与国际接轨的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之路。

(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人才管理中心

统一管理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考试等工作,维护养老服务人员的权益,促进全国的养老人才的交流与流动,提高养老人才的服务水平。

(二)鼓励各大高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

建议政府部门积极鼓励高等院校开设养老管理与服务、老年护理、老年社会学和老年新产品开发等专业,为发展养老产业和养老机构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希望相关部门、机构对现有养老服务人员和有志从事养老服务的社会待业人员进行家政、保健、营养、心理等方面培训,改善其知识结构,增强其专业技能,提高其整体素质;并建立相应培训基地。相关部门应对各类社会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等级考试,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实行职业资格认证,以实现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

(三)提高对养老服务人员的补贴力度

提高护理人员的收入,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并且提供免费的培训及建立全国统一的护理人员就业网站,解决养老护理人员的就业问题;对培训机构进行补贴,实行减税或免税的政策,改善培训机构的硬件设施。

(四)逐步完善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的环境

建立完善养老护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国家需要在现有《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职业资格认证的类型标准,促使养老人才认证机制更加全面规范。加强国际交流,创新兼顾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护理管理模式,培养和打造外向型人才,我国养老护理融入国际老年护理领域,共同探讨和解决老年护理领域存在的共同问题,很好地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完善我国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共和国民政部,养老服务基本情况[eB/oL].http:///

[2]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R].2013.

[3]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数据[eB/oL].http://bdtk.mhlw.go.jp.2008.

[4]财团法人日本社会福利士会.http://jacsw.or.jp.2008.

[5]日本厚生劳动省,关于在社会福利士养成教育内容等的修改.2007.

[6]张慧清,申秋.广西省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8,(10):28-32.

[7]杜国玮.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护理人员队伍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北京为例[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养老护理知识培训篇5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04―02

我院是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每年承担着众多培训护士的带教工作,护理教学是关系到医院未来护理人才梯队和竞争力等重要方面。如何做好带教,让她们理论联系实际,由学校理论教育转向护理临床实践,圆满的完成培训任务,是带教老师艰巨的责任。心内科针对培训护士的培训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现将带教体会介绍如下:

1选择带教老师

1.1带教老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护理操作技术规范、熟练,且责任心强,法制观念强。作为护生的带教老师,要教导护生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这就要求带教老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及过硬的技术操作,这样才能教好培训护士。

1.2要求带教老师进行示讲,作为带教老师,要有良好的讲课能力及沟通能力,让护生在听课的同时能理解及掌握其各项理论及操作知识。

1.3带教老师要有良好的态度及素质,要热爱本职工作,要有极强的责任心,面对护生要有耐心、爱心,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热爱护理及护理教学工作。要有好的工作习惯,以免影响护生,影响其以后的学习态度。在带教中应注意以身作则,体现对病人的关爱,并自然地结合医德医风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2岗前教育

2.1入科介绍

对新来的培训护士首先介绍心内科的环境及工作特性、物品摆放与存放处、医院的规章制度、工作安排等。严格着装仪表规范,遵守院规科规,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按时上下班,不随意调班、代班,有事及时请假,准假后方可离开。说话温和、尊重患者、微笑服务。同时要反复告诫护生要有慎独精神,说明不安全医疗对患者自身及医院的危害,树立法制观念,加强责任心[1]。

2.2职业道德培养

以病人为中心,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以纯洁,诚挚的情怀爱护生命,自觉克服困难。道德修养的好坏,直接反映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医疗作风。

2.3法律意识的培养

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健全,整体护理的改变,患者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法律与护理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在大多数培训护士法律意识较淡,培训法律意识,利用法律手段做好自我保护,起到积极防范护理纠纷的作用。

3带教方法

3.1与护生保持融洽的关系

主动与护生沟通,个性化带教,主动关心护生的生活及情绪变化,带教老师与护生的关系非常重要,以便在带教过程中沟通交流

3.2心内科专科培训

常见症状与体征的观察及护理,疾病护理问题,护理措施,专科疾病知识及护理,专科仪器的使用和保养,专科护理操作,专科健康教育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多元化并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提供较多的信息和资料,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进行床旁讲课,床旁教学被公认为是提高护士临床技能和沟通交流能力的最有效方法[2]。

3.3要理论结合实际,巩固专业知识

要使护生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带教老师可采用老师问、护生答的方式或师生互问互学的方法,使双方对患者的病情护理问题有全程了解和掌握,提出护理问题及时解决。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达到师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护理技术不断提高的目的。

3.4掌握技术操作规程

带教老师必须熟练掌握技术操作,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严格带教,做到放手不放眼。

3.5要加强护生各种能力培养

3.5.1培养护生动手能力

培养护生动手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时作为带教老师应将一些复杂的操作技术分成简单容易的操作程序,使学生愿意学、有兴趣学,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熟记规程后再到实践中应用,做到了熟练、规范。

3.5.2沟通能力的培养

带教老师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与患者之间有效沟通,使学生从中得到启示,理解与患者沟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护患沟通有助于护士了解患者思想动态、病情及护理问题,有利于患者掌握自身疾病及有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3.5.3培养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在护理实践中,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是复杂而多变的,有时患者病情或心理细微的变化恰好是某些疾病的先兆,护士只有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及时发现这些变化,采取果断措施,挽救患者生命。护理教学是培养护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临床操作技能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严格临床带教是带教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护理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3.6严格出科考试

带教老师应根据科室制定的计划对护生在科室培训期进行一次阶段性考评,包括基本技能操作、笔试、口试等。对照标准严格评分,带教老师给护生一个正确的评价,诚恳地指出不足。

3.7重视反馈意见

在带教过程中要随时与培训护士进行交流,对培训护士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解决,总结经验和不足。

4体会

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及护理模式的转变,给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年的护理队伍都会补充新生力量,她们能否健康成长将直接关系到护理事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如何将新护士培养成独当一面的优秀护士,使之成为护理队伍的主要力量则是关键。我们的带教方法提高了临床带教老师的核心能力,促进了教学双方积极性的发挥,融洽了师生的感情,提高了带教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也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我院培训护士临床带教需要的管理系统,使科室的临床护理带教质量不断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养老护理知识培训篇6

[关键词]护理专业课堂教学临床应用

[作者简介]董红艳(1963- ),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临床护理和护理教育;陈瑞领(1957- ),男,河南商丘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染病护理。(河南商丘476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校级课题“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问题的分析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KY2009-06)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13-03

护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毕业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护理专业学生除掌握护理的相关基础和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但目前大多数医院对新毕业护士的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非常不满意,护理教学与临床实际护理工作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这一直是困扰和制约护理教学发展、影响护理专业就业的重要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学生、教师和临床护士对护理专业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找出了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了相应对策。通过教材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课程体系改革以及考核方式改革等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护患沟通能力,使护理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应用接轨,为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探索一条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新模式,提高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合格率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常见原因

我们对两所二级医院来自27所不同院校的近五年毕业的268名护士,采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目前护理教学中存在的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问题进行调查,并分别与从事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临床带教的78名老师以及16所学校的83名实习学生代表,召开了座谈会,针对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及临床实习等环节与临床脱节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各院校存在的主要原因从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临床实习三个方面归纳如下:

(一)理论教学方面

1.教师的原因。各院校均存在年轻教师多,教学经验少;学历层次高,临床经验少;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弱等问题。新教师在各高校毕业后,沿袭着自己上学时老师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生,不少老师认为技能的培养和动手能力应在临床实习的时候由带教老师完成;老教师因脱离临床时间较长,观念陈旧,不能跟上临床护理发展的需要;护理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对实训教学重视不够,重理论轻实训的现象普遍存在;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护理学科建设不很成熟,没有形成以临床护理为核心的特色,没有摆脱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

2.教学方面的原因。教材编写较乱,没有统一规范的高质量教材;在选用上,与参加编写的教师和学校有很大关系;在课时安排上,理论课学时占的比例过大,实训课所占学时较少;在课程设置上,各课程之间缺乏知识结构上的逻辑过渡和有机联系,存在着不必要的重复和脱节、遗漏,未能形成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的现象,课程培养目标在产生综合效能方面的作用已落后于护理学发展的需要,课程有时不能按计划进行,造成某些课程前后衔接困难。课堂教学缺少师生互动,较少应用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方法,缺乏灵活性、主动性、创新性。

(二)实训教学方面

1.教师的原因。首先,上实训课前由实训老师提前为学生准备好用物,上课时首先由老师示范,然后学生“照方抓药”进行练习。老师过分强调操作程序要精确,操作动作要规范,激发不起学生兴趣,甚至引起厌倦心理。其次,教学方法死板,学生在上课时死记操作流程,练习时拼命模仿老师的动作,学生进入临床后面对许多应急情况感到束手无策,缺乏应变能力。再次,实训课大部分情况下只让学生看,不让学生动手,怕损坏设备;有的练习器材,早已过时被临床淘汰,也有些部分教师自己甚至不会使用。最后,个别领导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实训老师处在“教辅”位置。这种片面认识导致学校对实训教师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实训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

2.教学方面的原因。实训内容上,特别是临床护理课程的实训项目几乎不能开展,而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的现象。实训方法上,缺少开放性,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灵活性和个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遇到紧急问题时应变能力较差。实训设备上,临床上的医疗设备更新较快,而学校的实训设备陈旧,一些实训室的主要仪器设备多数不能满足高水平的实训教学, 学生接触不到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大规模扩招上,不少院校虽然增添了新的设备仪器,但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仍然满足不了学生练习的需要。实训室管理上,护理实训室不同于其他医学实验室,实训教学用物多、零散繁杂、消耗更新快,没有一套规范的管理措施,实验室不能高效利用,仅在上课时开放,直接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训考核上,长期以来实训课的成绩依附于理论课,考核成绩所占比例很少,有的甚至不考核,大部分实训考核均以技术操作为基础,考评标准中过分强调某些细节,致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机械地完成某些动作,却达不到利用这些操作技术为病人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造成学生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

(三)临床实习方面

1.由于学校老师教学任务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经常参加临床实践,对临床护理工作的飞速发展了解较少,知识更新速度不能与临床同步。实习学生及带教老师反映所学知识部分已滞后于临床发展,有些知识与临床工作脱节,实习学生不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指导护理实践工作。

2.实习学生人数多,又无临床实践经验。对于开展病历讨论、操作训练和临床见习、实习等都有一定困难。学生质量和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学质量影响也非常大。

3.带教老师理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带教老师临床经验较丰富,操作能力强,但理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带教老师的学历层次亟待提高。

4.临床护理教学的师资不足,缺少相对固定的临床带教老师。目前多数临床带教老师为护士长或护师,有的甚至是高年资的护士。护士长作为身兼多职的管理者,平时工作就比较繁忙,临床教学工作又给她们增加了新的压力;临床带教老师既要做好病区日常的护理工作,又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临床带教任务,所以临床教学质量难免会受到影响,护理差错或事故的发生也有所增多。附属医院每年要承担教学院校近千人的见习、实习任务,带教老师紧缺,医院和患者的负担很重,特别是对于课间见习,医院的态度不是十分积极,使课间见习减少甚至取消。

5.实习医院对于临床实习带教的管理没有积极的政策支持。临床护理带教工作一般不与带教护士的奖励、晋升挂钩,常与法律责任联系密切,而实习护士又是出现护理差错较多的群体,患者对实习护士也不信任,从而增加了带教的难度,使护士带教的积极性受损。座谈时部分学生反映在临床实习中学到的东西不多,带教老师不能实行一对一的带教,老师仅让学生换换吊瓶,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只是干杂活的机器。

二、解决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的对策

(一)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明确改革方向

1.突出应用原则,优化课程结构。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采取课程精简、融合、重组等多种形式,优化课程结构,即依据岗位需求,设置与调整专业方向,根据工作任务需求,整合序化教材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根据工作过程,制定能力标准,注重技能操作;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构建与之适应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结构体系。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是“校—院合作”“教—学—做”一体,面向市场、面向岗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仿真临床环境为依托,实现学校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满足现代化医院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需求。这是对传统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也是当前医护教育共同关注、共同探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坚持教学理念,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坚持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确立“以整体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教育理念,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展开教学,以“加强人文、突出技能、注重整体、体现社区”为原则,力求做到素质教育全程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学习知识技能与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同步化,最终实现学校教育与临床应用零距离接轨。

3.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为使学生所获得的职业技能与临床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方法主要以设计案例—模拟场景—仿真教学等综合教学为主,将教、学、做、练融为一体,灵活运用案例分析、以问题为先导的启发式教学、pBL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营造实践环境,开展实境教学,实现学校教学与岗位需求的无缝连接。在考核方法上,应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制定考核评分标准,改革评价方法,增加综合技能考核,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训分离的局面,实行教、学、做、练一体化;将临床的真实情境再现于课堂,即“工作场景”和“学习场景”一体化,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使重视理论教学转向重视能力培养。

4.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活动,将临床实践中理念上和技术上的最新进展不断地、及时地充实于实践教学中。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以任务为核心,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即“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通过见习、实习提前与医院接触、提前与岗位接触,达到学校与医院零距离接触的目的。

(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1.重视和加强新教师的带教和岗前培训工作。近年来随着学校的扩招,所需的教师较多,护理专业的新教师特点是学历高、理论水平高,但缺乏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和培训,这使得护理专业教师很少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对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思考。因此应选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承担新教师的带教和培训工作,利用教师队伍的多元化,通过讲座、听课后指导、教学方法讨论等形式,让新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和本专业的理论、实践课堂教学工作了解和熟悉,尽快由“学生”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也可利用进修或去医院短期培训的方式派新教师去医院从事一线护理工作,可以起到弥补临床知识不足和了解护理前沿信息的作用。

2.更新在职教师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职业是年复—年、日复一日的重复性职业,由于习惯了重复的行为方式,很少有教师分析自己行为背后所隐含的信念和价值观,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同时对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予认同,甚至反对。一些临床上早已淘汰的实训用物,老师还在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毕业去临床工作后发现老师在学校讲的在医院里很少用到,而临床上先进的、实用的知识在学校里没有接触到。护理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技术,随着医学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在职的老教师和新教师都要更新观念,深入临床一线学习新的护理理念和理论、技能操作知识,这样才能使学校培养出的学生适应现代医院发展需要,成为实用护理人才。在职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专业,通过图书馆、网络资料和调查的方法更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方面可采取去医院阶段性进修、寒暑假培训或短期参观等形式去实现。

3.创建良好的护理专业教师文化。教师之间可通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跨学科听课、评课、经验交流、学术会议等形式进行教学交流活动,形成以探究与合作为特征的专业教学文化。护理专业教师相对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对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有充足的临床经验和护理实例;如果理论水平较高的学校教师能和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合作和交流,可以使得理论、实践和科研在临床实践中得以统一,如在临床中开展护理查房、讨论疑难杂症病人的护理方法,还可以开展循证护理,不仅解决了护理教师同临床相结合的问题,又可以提高医疗机构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重视实训教学,增加实训课时

在各课程的安排上应注意各课程间知识结构上的逻辑过渡和有机联系,即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又没有缺失和遗漏。课时安排时要突出护理专业的实用性科学的特点,多安排医院见习和实训课的比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实训设施方面。学校应根据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实训设备,模拟病房的设施,并对教师做好更新实训设施和实训项目的培训。

2.实训课堂教学方面。根据课程的不同要求,适当增加实训课时,可将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调整为1∶1,小班教学(最好控制在30人以下),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延长练习时间,老师可以随时指导和讨论。改变传统的教师示教—学生模仿练习—学生回示—教师总结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实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因此新型的教学方式,应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掌握技能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可多设置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讨论等教学方法,在讲解示教操作的时,体现以病人为中心,把整体化护理渗入到实训教学中,既增加了技能操作的趣味性,又融入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可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临床见习、实习带教的管理

1.医院应做好带教老师的遴选。医院应选择思想素质高,临床带教经验丰富,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对工作谨慎的护理人员作为带教老师,既可以圆满完成带教任务又可减少医疗纠纷和差错的发生。但是大多数医院的一线护理人员比例不足、护理工作繁忙、带教学生时存在一定的风险,使得临床护士的带教积极性并不高,医院方面可以从职称晋升和工资津贴方面给予优秀带教老师一些偏向政策,以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2.理论教师应及时接受临床带教老师和见习、实习生的反馈信息。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学校教师应加强与学生和临床带教老师联系,可通过电话和实地探访等多种形式,及时接收实习学生和带教老师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存在的有关问题的信息反馈,并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改进和指导课堂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五)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1.优化“双师素质”教师来源结构。在附属医院或社会上公开招聘、选拔具有临床工作经历两年以上的优秀高护毕业生,将其调入学校任专职教师或聘为兼职教师。

2.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与培训,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对来自附属医院及社会的青年教师,重点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对直接来自高校毕业生的青年教师,重点是实践技能及临床综合能力的培训。开展专、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促进“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3.建立促进“双师素质”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学校可在进修培训、项目经费、职称晋级等方面向“双师素质”教师倾斜,激励教师争做“双师素质”教师。通过对在校及实习学生、护理理论教师、临床护理带教师及有关护理专家进行访谈,发现护理专业课堂教学与临床脱节的主要原因有教师、教学和实习三个环节,并针对这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重视和加强新教师的带教和岗前培训、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创建良好的护理专业教师文化;及时更新实训器械、改进实训教学、加强带教管理等。并通过护理课堂教学实践验证了对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可为医学院校以后的护理课堂教学和临床教师带教、护理课堂教学与临床尽快接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思考与建议

(一)正确定位高职护理教育的目标层次是缩小与临床脱节距离的前提

培养技术型、实用型护理人才是高职护理院校教育的目标。高职护理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诚信意识以及较强的综合实践技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

(二)建立适应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缩小与临床脱节距离的重要手段

根据临床护理岗位的特点,形成突出护理特色的课程设置方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护理岗位要求,理论与实践很好对接。选用比较先进、针对性与适应性较强的教材,教案设计以护理程序为知识构架,培养学生形成整体护理的思维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早期接触临床,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根据教学内容和班级人数,灵活运用案例分析、以问题为先导的教学方法,使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

(三)校企合作,加强实训环境和实训基地建设是缩小与临床脱节距离的必要条件

专业教师与教学医院的兼职教师合作,校内实训设备与环境与实习医院一体化,充分保证学生校内学习与临床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同时,学校与医院建立稳定的、有一定数量且质量较高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护生临床实习和培训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养老护理知识培训篇7

1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及特点 

我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28%,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60岁及以上人口达1.78亿,至2012年底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到2050年前后,将达到峰值4.8亿左右,分别约占我国人口的1/3,亚洲老年人口的2/5,全球老年人口的1/4。 

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口呈现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的特征。据联合国人口测算,在2010-2050年期间,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将从2010年的16515万增加到43921万,约增长1.66倍,其中80-84岁以及85岁以上高龄人口分别从2010年的1172万和649万增加到2050年的5771万和4063万,分别增长3.9倍和5.3倍。①另外,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达49.7%,大中城市则达到了56.1%,其中独居老年人占12.1%。②高龄、失能、空巢老人的增加,给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带来沉重压力,老年护理人员缺口显著。 

2我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历程与现状 

2.1我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历程 

1994年,我国在护理教学中增设社区护理学课程,其中涉及部分老年保健和慢性病管理等内容。1998年,老年护理学课程在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2000年12月《老年护理学》的本科教材正式出版。老年护理学作为一门课程在我国近200所招收护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广泛开设。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新目录》首次将老年护理作为一个专业方向规定下来。2007年,湖南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始招收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学生,2010年,天津中医药大学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方向,招收本科生。随后,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指出高校可根据社会需要、自身优势和特点,在专业学科属性范围内自主确定专业方向。2013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2014年全国开设养老管理与服务专业(含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院校有63所,招生人数3890人,比2013年增长了230人。③ 

2.2我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老年护理学科设立与专业人员的培养起步晚、发展慢,较之巨大的市场需求,显得十分滞后。而且除了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及专业方向的院校数量少,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规模小以外,还存在人才培养层次较为单一,科学的人才培养格局尚未形成等问题。而且,高层次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基地更是稀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也多集中于高职高专院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几乎空白,严重制约了完善老年护理人才结构体系建设。 

经过专业院校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操作技能的护士,在各养老机构是凤毛麟角。杜国玮调查北京市石景山区社会福利院,全院实有职工128名,其中护理员80名,专职医护人员12名,也就是说医护人员合计不足9.5%;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乡敬老院,全院实有职工120名,其中护理员80名,专职医护人员6名,仅占5%。④白利民调查江苏省7个市296所养老机构的2909名护理人员,其中专职护士335名,占11.92%。专职护工2574,占88.48%。⑤唐万琴调查南京市所有所有区、县登记在册的社会养老机构,结果64.8%的养老机构没有医生,76.7%的机构没有护士。⑥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滞后,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的护士稀缺,这使得养老护理员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承担养老护理的重任。 

3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的专业化现状及成因 

3.1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的专业化现状 

养老护理员即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是养老机构中护理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王若维对山东省8个市83所养老服务机构的648名养老护理员进行调查,被调查者以女性为主(83.33%),年龄平均为43.0€?.3岁,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以下为主(52.78%),非医护专业为主(58.2%),具有养老护理员资质的仅占22.3%,45.3%的被调查者没有经过养老相关岗位培训。⑦徐晓玲调查北京349所养老机构,结果提示北京市平均万名60岁及以上老人拥有的养老护理人员数为19,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平均年龄43.9€?.8,学历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占66.5%。⑧黄菲调查辽宁省6所城市2004名养老护理员,平均年龄(40.32€?0.67)岁,以女性(89.42%)为主,文化程度不高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多为合同工(77.94%),月薪多处于1000~2000元,持证率较低(7.14%)。⑨徐晖等人开展《河南省养老护理员专业水平的调查研究》,结果研究对象以女性为主,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83.9%,有五年以上从业经验者占27.7%,75.0%的研究对象没有医学相关的学习背景,69.6%的研究对象没有接受过养老护理的相关培训。⑩胡雅萍调查河北省122名老年护理员,结果显示年龄在30~50岁者占58.20%,50岁以上者占21.31%,中学学历占45.90%,大中专以上学历约占28.69%,仍有部分小学及以下学历者;护理专业或参加过护理培训的占38%。

可见,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准入门槛较低、职业技能较差,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待遇偏差、知识面窄、持证率低、流动性大、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迫切需要结构调整和专业化建设。 

3.2专业化现状的成因分析 

养老护理员队伍的专业化现状,主要受政策、社会和个人三方面因素影响。 

政策方面,缺乏对养老护理员的从业资格、岗前培训与福利保障等方面的规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健全,养老护理员的入职资格不明确,没有职业门槛;缺乏激励机制、长效考核机制等;专业培训不足,目前各地养老机构在职的养老护理员缺严重缺乏专业培训。社会方面,首先是认可程度不高,影响了养老护理员职业发展的积极性;其次,老人及家属不愿意为养老护理员支付较高的工资,使得专业化前景不佳;再次,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使得养老护理员无编制、无归属感,影响了他们的职业满意度和工作稳定性。个人方面,多数养老护理员年龄整体偏大、文化程度低、精力有限、学习能力较差,不愿意或没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专业培训难度大。 

4养老护理员专业化建设分析 

养老护理员的专业化建设包括职业个体和职业群体两方面。从个体角度看,专业化是单个养老护理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伦理等方面不断积累完善的过程。从群体角度看,专业化是养老护理员职业由半(准)专业向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个体专业化是群体专业化的前提,群体专业化为个体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和平台。养老护理员专业化建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加大法律政策支持 

借鉴发达国家老年护理事业发展的经验,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对养老护理员进行规范与保障,制定和完善养老护理员各专项政策,包括养老护理员的管理办法、专业化培训方案、考核与激励措施、保障措施等内容。保障养老护理人员的权利,提高其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 

4.2健全专业化教育体系 

针对养老护理员队伍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专业化目标,采取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通过多样化的学历、非学历教育,提升老年护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岗前培训,结合目前实行的养老护理员等级培训工作,内容应涉及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内容,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在岗培训,可采取师徒制的方法,请同一个工作单位内经验丰富、业务熟练的前辈进行指导。继续教育,按照现有水平及需求,对养老护理员提供不同级别的在职培训,促进养老护理员的专业化成长。 

4.3规范养老护理员内部管理体制 

规范养老护理员的内部管理体制,完善“选人、育人、用人、留人”机制。“选人”,要注重基本素质、专业水平及经验、学习能力及健康情况等方面;“育人”,要根据养老护理员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形式、不同方法进行专业化培养;“用人”,合理安排养老护理员的工作时间和人员结构、资质的搭配,发挥好每个人的作用。“留人”,提高工资待遇、创造公平、安全的工作环境,对每一位养老护理员予以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引来并留住更多更好的养老护理员。 

4.4加快专业组织建设 

养老护理员专业组织是由养老护理行业的专业人员自愿结合组成的有一定体系的社会体系,其成员包括教育领域的专家、实践领域的专家和普通养老护理员。该组织作为养老护理员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可以强化养老护理员的专业身份、推动养老护理员的专业发展、增强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归属感。 

4.5营造良好的专业化建设氛围 

加强政策引导,确定养老护理员专业化的必要性及各种措施、方案,辅以媒体舆论宣传,让社会大众明白养老护理员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开展,促进人们对养老护理员专业化建设的认同。增强养老护理员个体对专业发展的积极意识,养老护理员作为专业化建设的主要客体,其自身对专业发展的意识非常重要,这有利于养老护理员社会形象和地位的提高,增加人们对他们的认可度与接受度。 

基金:2014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本科类);项目编号:GDJG20142227;项目名称:广东医学院选修课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注释 

养老护理知识培训篇8

1.1规范化的岗前培训

1.1.1培训内容

所有新护士上岗前,要参加医院人事部门组织的总体培训,内容包括:医院概况、医院文化、医德医风、医院规章制度、服务理念、人员职业道德、相关法律法规院感相关知识等。护理部组织为期1~2周的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1)理论部分:护理相关法律法规、《护士条例》、护士礼仪规范、护理安全与差错及投诉的防范、护理核心制度、沟通交流技巧、护理病历书写等,以及护理职业生涯规划、护患沟通技巧等。(2)操作部分:临床上常用的基本技术操作7项如注射术、六项无菌技术等,由专人讲解和演示,最后一天让她们一对一互为操作对象,亲身体会作为患者的感受。

1.1.2操作培训的方法和考核办法

有两种一种是“集中示范-科室培训-科室考核”,另一种采用“集中示范-集中培训-集中考核-末位淘汰轮转”的封闭式模式,在规定的时间、规定具体人员集中带教示范培训。培训结束后逐项考核,分必考项目及抽考项目,护士在全封闭的情况下集中训练,在短期内迅速掌握所培训内容,已有资料显示这种培训方式较集中培训-科室训练再集中考核效果明显,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踏入医院就培养护士养成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优良的工作作风,避免个别科室护士长忙于事务性工作,不能规范训练、懒散等不良习惯的污染,给新入院的护士造成消极的影响。

1.2临床护理理论技能的培训

1.2.1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

1.2.1.1培训内容

岗前培训合格后进入临床培训第一阶段,此阶段的培训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知识、专科基础理论、常见病的护理常规、操作规程、护理要点、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等,旨在培养护士尽快适应科室工作,掌握工作流程及患者基础护理常规,各班次工作职责等最基本内容。本阶段根据各文件精神、医院具体情况,安排不低于6个月的转科培训。

1.2.1.2培训方法

各科室根据护理部制定的培训计划及培训目标,制定科室的具体培训计划及目标。发放“实训考核记录册”,量化完成实际任务并记录。同时要加强对护士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护士的团队协作、吃苦耐劳、慎渎精神,牢固树立以“患者满意”为目标的护理理念,练就质量第一,精堪、精诚、精心的护理作风;发扬勤业、敬业、精业、乐业的护理精神,倡导人道、人文、仁爱的护理主题,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一切为患者服务,经过科室和护理部的理论及操作考核合格,完成一阶段实训量及一阶段实训量化要求数量后,进入第二阶段轮转。

1.2.2临床能力培养阶段

本阶段重点培养在老师指导下护士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护士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能力及主持护理个案查房、对患者评估并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的能力。

1.2.2.1科室轮转

本阶段进行2~4个科室的轮转,时间为12~24个月,内、外、重症监护室、急诊为必转科室,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决定所在轮转科室时间。

1.2.2.2护士应急能力培训

培训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护理部统一印制《护理突发事件处理流程手册》及《各科室常见病突发应急处理流程》,下发科室作为培训内容,认真学习,熟练掌握。

1.2.2.3护理程序应用于临床阶段

通过床头交接班、护理查房、患者现场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实施护理措施等进行实地能力培训,培养低年资护士观察评估病情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有效健康宣教能力及护理措施执行能力。

1.2.2.4专科培训阶段

护士经过前两阶段的轮转培训考核合格后进入第三阶段,此阶段依据前两阶段的考核结果及护士自身的意愿,选择固定科室。本阶段主要掌握专科护理技能,专科常规专科常见病及危重病的治疗和护理,熟练运用护理程序评估病情,分析护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1.3先定科后轮转

护士经过规范的岗前培训后,护理部根据护士意愿和实际工作需要,确定所在科室,第一阶段在科室系统培训,第二、三阶段选择院内进修的形式,护理部统一安排完成一阶段培训结束考核合格的护士到规定轮转的科室进行专科知识的培训。已有资料显示:让护士先定科使护士有归属感,可激发年轻护士的工作热情,使其更好地表现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降低轮转时陌生、茫然的感觉。另外定科后再到其他科室进修学习,扩大知识面,把理论知识和专科临床实践结合,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带教老师的选拔

在临床带教中,带教老师的素质对护士的培训质量起重要作用,要选拔护师以上职称,大专以上学历,工作3年以上,工作业绩优秀,业务技术过硬,有责任心,有积极稳定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热爱带教工作,愿意承担带教任务的护师担任。且引入一定的奖励机制,科室总体带教成绩作为护士长综合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新护士入科后,护士长为其安排1名临床带教老师和一名全程导师,负责对新护士进行跟班带教,按计划要求进行培训和考核。全程导师负责全科新护士的管理,协助带教老师完成带教工作,全程带教老师要求德高望重,主管护师以上职称或护士长,主要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对新护士进行指导,培养其积极的职业态度。

2讨论

由于年轻护士的比例明显增多,如何提高年轻护士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1各种培训

据文献[9]报道,低年资护士(工作年限在6年以下)的护理缺陷发生率为54%,其中工作2年以内是差错发生率最高的人群。文献[3]显示,培训后年轻护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占所发生不良事件的31.8%,较前明显下降,临床医生对低年资护士抢救配合能力评价认可率为90.8%。

2.2护士职业态度

即护士本人对护理职业的的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己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思想决定行动。如何培养护士有良好的职业态度,科室的核心--护士长要为科室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护士工作能力受科室团体文化的影响,强有力的团体文化影响个人行为投入。职业态度是护士队伍稳定和素质提高的决定因素。

2.3“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

护理岗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年轻护士的培训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规范有效的培训方法有利于年轻护士专业成长的发展,促进护理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真正解决患者的问题,胜任临床工作,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深入持久的开展。

2.4改革护士传统的“三基”训练方式方法

注重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的提高,引导年轻护士应用专科知识指导临床工作,加强病情观察,操作技能和灵活的对症处理能力。

3结语

养老护理知识培训篇9

一、我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我院成立于2007年4月,是一所集养老、医疗、康复、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老年服务机构。成立之初,按照“按需设岗、以岗定责、适责选人”的管理理念,不断完善院内组织机构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目前设有护理部、生活部、行政部,下设膳食科、医务室、以及护理等科室。护理员均经岗前培训,持证上岗,昼夜值班,本着“一切为了老人,为了老人一切”的服务宗旨,以“老人满意、家属满意、社会满意”为工作标准,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娱乐、临终关怀等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努力打造老年人宜居、益寿的老年乐园。

二、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做法

1.科学谋划,稳定优化护理人力资源

(1)酌情选拔录用,做好岗前培训。首先在护理人员录用过程中,注重选拔尊老敬老思想意识强,认同并热爱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录即能安,安而持远”,以保障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新入院的护理人员,上岗前需统一参加岗前培训,并由护理部安排其到各个班跟班并进行全院轮岗,熟悉各个部门、岗位的运行情况、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以及各护理科室供养老人的特点,为以后动态调配人力资源做好准备。(2)人岗双向选择,优化团队组合。在实施“按需设岗、以岗定责、适责选人”的过程中,针对护理人员大多数固定于所在科室,造成知识面窄,应变能力差的实际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院实施护理人员和岗位双向选择,动态调配。即组建各护理科室时,科室负责人和护理员双向选择,院里根据护理人员工作表现,护理水平,老人评价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同时按照老中青的队伍建设,年资高的护理人员与年资低的护理人员搭配上班,资历高有丰富经验与资历低的相互学习,更新观念,迅速成长,不断优化科室组合,并每1年进行科室轮换,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服务热情,实现了供养老人的动态管理。(3)执行绩效考核,小分工大合作。我院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制定服务人员绩效考核,从政治表现、遵章守纪、卫生护理等各个方面量化评估护理人员的工作,考核与工资挂钩,并严格抓好落实,奖优罚劣,使护理人员能够自觉完成工作任务,自我发现和整改存在问题。对考核不称职的,执行待岗学习,由行政部安排其上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课,合格之后才能复岗,较大程度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在明确各个岗位职责和分工的同时,倡导护理人员、各科室之间通力合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努力营造和谐、有序的人文环境。(4)统筹部署工作,合理安排休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年年初由护理部汇总上一年的工作情况,对下一年的工作做出安排部署。按照合理排班、劳逸结合的思路,我院根据年初工作计划,要求改变不论忙闲照常轮班的习惯做法,利用现行排班的方式,在某些繁忙时段增加人力,各科室之间工作互动。如某个科室有丧假、病假等凸显人手紧缺,护理部积极动态调配,在特殊性情况下保证按质按量完成护理工作。在工作轻、任务少的情况下,分段合理安排休年休假及补休假,既保证了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又补休了假期,使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2.强化管理,合理使用护理人力资源

养老护理知识培训篇10

[关键词]核心能力培训;眼科护士;院感控制;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2)21-0124-02

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能力,是个人、职业及专业能力结构中最主要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1]。眼科专业护士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及应用能力;消毒隔离知识和管理能力;安全管理知识、专科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应急与协调能力;围手术期知识及患者管理;教育、培训、科研与质量监控能力[2]。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院内感染日益增加,特别是眼科患者大多数双眼或单眼视力障碍,行动十分不便,陪护率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增多。为了加强我院眼科病房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和控制,提高护理质量和眼科整个护理队伍的护理水平,我院自2009年1月起,对我科共22名护士进行以院内感染为重点的核心能力培训,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共22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48岁,平均33岁。其中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理师5名,护理师7名,护士7名;本科4名,大专11名,中专7名。

1.2方法

本研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广东省医院内感染管理办法》、《职业暴露管理办法》等内容为课程,开展眼科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实践平台,通过问卷调查、课堂理论培训、示范操作、成绩考核等策略来实现研究目标。

1.2.1问卷调查指导老师用自编的“眼科护士对核心能力培训中对降低眼科手术患者医院内感染问题知晓率调查表”对眼科护士于培训前后进行两次问卷调查,调查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原则。问卷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由我院自行设计,经相关专家审定内容效度合理,预实验表明信度可靠。调查表主要通过4项条目了解眼科护士对医院内感染知识知晓率、职业暴露知晓率、洗手执行率以及培训前后手术患者感染发生率等内容进行调查。

1.2.2课堂理论培训医院内质控小组成员及科室质控负责人员对眼科护士进行理论授课,每周1~2次课,每次30~60min。内容包括:①医院内感染管理的工作制度;②医院内感染的监测管理制度;③消毒隔离制度;④消毒药械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制度;⑤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⑥医疗废物管理制度;⑦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⑧病房管理制度;⑨治疗室的消毒隔离制度;■患者的管理制度;■灭菌器械的消毒管理;■医疗废物的处理规范;■手卫生知识培训等。

1.2.3实训演练实训演练时指导老师对眼科护士采用示范操作,如洗手步骤、病房的空气培养方法、消毒液、手表面细菌培养方法、消毒液的配制方法、职业暴露处理流程等方法一一示教。

1.2.4培训后成绩考核指导老师每个月进行一次理论考核及操作考核,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培训再考核。

1.3判定标准

考核分两方面:①护士培训前后闭卷理论考核;②操作考核。成绩各占50%并存入档案,90分以上为优,70~89为良,60~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不及格。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眼科护士对院内感染指标掌握情况及患者发生院感例数

见表1。培训后,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和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洗手执行率与患者发生院内感染例数在培训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表1眼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前后对医院内感染的指标掌握及患者发生院感例数

2.2培训前后眼科护士对预防医院内感染知识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2。培训后眼科护士的核心能力培训考核成绩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眼科医疗行业的迅速发展,各类先进的眼科新技术、新设备的临床应用、显微手术的广泛开展及眼内窥镜的引入等,对眼科专业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护士掌握更多更新的眼科护理专科技术操作,更好地配合眼科医生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与护理,作为眼科专业护士还应掌握更多的院内感染控制知识来满足眼科临床需要,降低医疗风险,确保医疗护理质量和安全[3-4]。因而对眼科专业护士核心能力训练显得越来越突出,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眼科专科护士已成为眼科护理发展之关键。本文近年来通过对我科护士进行核心能力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绝大多数护士均能按期完成培训计划,顺利通过考核及综合评定,基本达到培训前制定的标准要求。

培训过程中我们体会到:①眼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的重要性。护士凭在学校学习眼科知识及控制眼科手术患者感染知识较简单,再加上眼科专业性强、技术操作难、手术患者多,且患者大多数是老人或小孩,陪护人员多,患者感染机率增高,只有通过不断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现代护理工作需要,保证患者安全,不断提高护理质量。②培训的成效。在培训过程中,实行调查问卷可以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课堂理论培训可使护理操作更规范,加速了新护士的成长,提高了导师的岗位能力。培训后成绩考核深受护士欢迎,在考核中充分扬长补短,使护士明确自己的水平,自觉、主动参与培训,从而提高自己的操作理论水平,保证培训的成效,适应医院的发展[5-6]。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不断评估培训方法的有效性,使护士对培训方法和内容满意度逐步提高,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③实践证明,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核心能力培训,培训后眼科护士对院内感染控制知识及能力明显优于培训前,对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洗手执行率都有明显提高,手术患者发生院内感染例数明显降低,提高了眼科护士的整个护理队伍整体水平,确保了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闫瑞芹,沈宁.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与发展现状[J].护理研究,2004,18(2a):201-202.

[2]广东省卫生厅.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建设指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81-91.

[3]张淑梅.运用目标反馈带教模式提高护生临床护理能力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0):111-112.

[4]何应武.论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教学培养模式的创新[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99-100.

[5]李新萍.不同学历层次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法与探讨[J].医学文选,2005,24(12):1020-1021.